师范化学教学

2024-12-07

师范化学教学(共12篇)

师范化学教学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是师范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 也是培养师范学生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化学这门学科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来探索知识, 得出结论, 所以优化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必须实行对化学实验环节的优化。师范院校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使学生对基础教育的化学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利用化学实验教育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应用化学, 既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培养技能, 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合格化学教师。因此, 我们要据此不断优化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针对于多年来沿袭下来的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而言的, 毕竟过去与现在从社会对师范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所要求的标准不同, 沿袭过去的传统经验就有对于现实所需的不合理成分, 这些不合理成分必须剔除。当今我国对于师范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这就是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培育好师资力量。那么, 从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的意义上说来, 就必须明确对校园学生培养的定位, 也即要瞄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个目标来体现现代教学理念, 是先教学目的。

在师范院校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已经习惯了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 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接受和习得知识的主管能动性, 这样的教法明显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和体系的把握与理解。这样的问题体现于目前师范院校化学实验课的情况是:学生在自己操作和自主实验的能力培养方面不足, 要克服这样的不足, 就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 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动手实验、观察反映、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 依据"问题→理论探究 (假设) →实验探究 (验证) →归纳探究结果 (结论) →应用"的授课路径也即学习路径来习得课程知识。通过这样的求知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师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养高素质的教师, 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质量决定了未来化学教师的专业课教学素质。化学专业实验课对于在校生培育的质量决定着将要上岗的新教师的质量, 所以, 要着重培养师范院校在校生的化学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奠定师资这方面能力的基础, 这正是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所不同于其他专业学校化学教学之处, 所影响到的将是后来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化学实验方面的创新能力究竟能够怎样。

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中, 应注意挖掘化学史实, 充分发挥化学史在科学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趣味实验、化学小制作、化学竞赛等课外活动, 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另外, 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专业素质, 为他们毕业后在担任中学或小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奠定能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研究的良好基础。

3 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科学探究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一基本精神规定了学校化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科学探究正是新课改前师范院校乃至中小学化学教学中做得不到位之处, 虽然化学学科更情调和更体现于科学探究的必然要求, 但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明显不足, 因而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要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要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上下功夫。

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应从哪里做起?当然是要对化学实验课进行改革, 要打破一贯性的化学实验课的教法, 增加探究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以探究性实验课的增多为师范提供更多的运用化学实验的方式来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 还要重视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间的衔接, 能够通过"温故而知新"的作法强化对所习得知识的记忆和把握, 又能够利用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对新接触的知识进行探究新问题, 启发和联想、判断和分析、由已知都推到未知和验证未知, 形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和养成探究能力。

摘要:师范院校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使学生对基础教育的化学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师范院校化学教学不仅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更要要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利用化学实验教育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应用化学, 既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培养技能, 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合格化学教师。

关键词:合格化学教师,教学理念,教育目标,基础教育,课改

参考文献

[1]郭颖.高中化学教学与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的衔接[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闫枫.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贺荣健.基于合作学习的师范生化学教学技能有效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4]高宝平.反思性教学在五年制师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4:55-56.

[5]张莉君.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教学技能课程规范化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师范化学教学 篇2

1、填空(32分,32空)

2、选择(20分,2分*10)

3、名词解释(8分,4分*2)

4、简答题(10分,5分*2)

5、设计题或案例(10分)——自主探究题——中学常见探究性实验设计

6、分析题(20分*1)——化学教学论案例

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性教学的五个基本构成要素:①提出问题②收集证据③形成结石④评价结果⑤交流发表

二、考试内容要点概括(黄俊生)

1、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式构成

2、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3、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三大维度

4、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模式(3个)

5、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类比策略、分解策略、逆推策略、探究策略、反思策略

6、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是

7、学习策略、可视化策略、多重联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联系反馈策略

8、科学素养、化学教学论

9、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具备的素质(概念加自己的看法)

化学探究教学的一种模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事实—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整合应用(Na、k与水反应,高一课本)教学设计具体包括:

1、相关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2、教学对象分析

3、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分析

4、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分析

10、教学技能含义

1.五个基本功2.四个会3.三维目标4.两种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5.一个愿望

三、曼曼考试内容扩展延伸

第一章 导论

1.国内化学教育的发展(三个时期、在什么时候发生的重要事件要去看)①成形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对化学课程的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化学教育体系进入成形期。

②充实发展期:从20世纪30年代(标志)(1)、化学教育目的的扩大(2)、化学课程程度的提高(3)、化学学科的注重(4)、化学师资的改进(5)、化学设备的充实 ③新的关键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2.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 价值一: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化学教育是由国家主管的一种育人机构或渠道。通过这一机构(或渠道)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价值二: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价值三: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 价值四: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3.化学教学论的定义: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科研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4.化学教学论的课程任务: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教育思想和化学观念。具备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成为比较有市场竞争能力、有持续发展潜质的优秀化学教师。

5.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①化学教学论是一门边缘学科②综合性强③实践性强。边缘性,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关,思想性、实践性和师范性其中综合性的前期是思想性,核心是师范性

6.主要应解决两大类问题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化学课程中的问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析 7.当前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的六会:

会备课 会写教案 会做课件 会上课 会说课 会评课 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第二章 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

1.科学素养的含义: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禀特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2.科学素养的范畴(我国学者主张的)

(1)科学情感(2)科学态度(3)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5)科学实践意识(6)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国化学课程的变革(重要事件)A 初建体系时期

B 相对稳定时期

C 发展变革时期

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注意教师法颁布的时间——1993年中共八大

3.化学课程基本组织形式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当前中学化学课程结果(主要是高中人教版)——重点,简答题 ——P28(1)宏观的角度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包括必修一和必修二,选修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2)微观的角度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5.课程标准依据:

依据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依据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依据三:化学学科的特征

6.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①突出科学探究的目标 ②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③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新课程基本理念

(1)科学素养(2)科学世界观(3)全体学生全面发展(4)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5)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6)学习方式的转变(7)科学探究(8)多样化课程模块(9)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10)教师反思

第三章 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

1.高中化学新教材版本:3个

 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宋心琦主编) 江苏版(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主编) 山东版(鲁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王磊主编)2.新教材的三个转变

 从“教本”向“学本”转变;  从“文本”向“对话”转变;  从“知识”向“素质”转变 3.教材“二次开发”概念

教材“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4.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模式(1)确定学习目标(2)(3)(4)选择学习内容 选择学习经验

组织并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

(5)评价 5.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1)“增”、“删” ;(2)“变”、“更” ;(3)“调”、“优”。

第四章 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选择、简答、分析)

1.教学设计定义:广义:预先构思并表达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意象的观念 结构和活动方案的过程

狭义:仅仅指构思、表达教学活动方案的工作——填空、简答、名词解释 2.化学教学设计的四个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单元(课题)

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3.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要求、原则和组成、主要内容、形式:(1)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①设计准备:教材(内在逻辑结构的分析)、学生、教学条件 ②设计教学目标

③设计教学策略、方法 ④设计教学过程 ⑤教学媒体

⑥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⑦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2)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 以系统观点作指导

② 以科学、可靠、进步、合适和完整、系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③ 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3)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 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 ②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原则 ③ 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原则 ④ 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 ⑤ 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原则

第五章 化学教学技能

1.化学教师五大基本功:

①知识技能基本功②语言基本功③板书基本功④组织教学基本功⑤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 2.教学技能定义: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往往既含有操作的成分,又含有心智的成分,能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相应的教学能力。

3.教学技能主要是:备课技能、课的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课堂组织技能、板书板画技能、诊断与补救技能、结束新课技能 4.板书的内容:①课题名称②授课提纲③教学要点和重点④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 5.板书类型①纲要式②表格式③包容式④图解式

6.强化类型:

1)语言强化(口头、书面评语;表扬个体、带动全体等)2)动作强化(微笑、点头、股长、接近、接触)3)标志强化(评语、标志)4)活动强化(学生代替教师活动)

7.说课的定义:是指教师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科学理论以及所施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面对自己的同行,针对教材某一章/节,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阐述,然后由说者和听者现场评说、答辩,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之目的的一种教研和交流的活动形式。9.化学说课的内容

说课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来

①说教材:②说教学对象 ③说教法 ④说学法 ⑤说教学程序⑥说板书设计

第六章 化学探究式教学

1.科学探究的含义: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2.科学探究过程的8个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第七章 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

1.化学学习策略的含义:化学学习策略就是指适用于特定化学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步骤、方法等。

2.化学学习策略的特征

①学习策略是认知和元认知的复合体,具有方法性、程序性和调控性三大特征。

②学习策略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情境。

③学习策略的掌握不是以是否掌握某种方法、技巧为标志,而是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预期的学习目标等因素自觉而灵活地选择、调控和应用特定的学习方法和程序。

④学习策略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微观策略,因此有别于一般的学习技巧——名、简答、分析 3.化学学习策略的类型 :①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②化学理论性的学习策略③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④化学情景类内容的养成策略⑤化学问题解决策略 4.发散思维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流畅性——量(单向)

2、变通性——质(多向)

3、独特性——质(立体)

第八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涉及的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信息网络化与网络课堂

2.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层面: A.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 B.是课程资源建设

C.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D.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

3.手持技术只要有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器、传感器或探头、软件与计算机 4.手持技术的优点:便携 实时 综合 直观 定量 准确 快速 方便

第九章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化学教师具备素质要求

①思想品德素质②教育理论素养③化学新课程理念 ⑤化学教学教育能力⑥身体和心理素质 2.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特征:①教学能力强②专业知识扎实③责任心④有爱心⑤有管理能力

3.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制度——抓住各点的例子——选择题(非培养制度)(1)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2)鼓励中小学教师轮岗;(3)培养骨干教师队伍;(4)师范生顶岗实习,教师参加培训;(5)免费师范生;(6)师范院校的综合化;(7)设立教师教育学院(8)特岗教师计划;(9)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10)禁止有偿家教(11)农村教育硕士;(12)学科专业学位硕士(13)教育博士开始招生(14)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体化 4.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具备的六个方面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 ◆教育理论素养 ◆化学新课程理念

◆化学专业素养 ◆化学教学教育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 5.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

◆具备并能有效运用丰富的组织化的专业知识 ◆可以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有很强的洞察力并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发展性化学教师评价的功能

1)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消除传统评价的负面影响

7.发展性化学教师评价的过程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 8.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非关注” 准备阶段

2.“虚拟关注” 学习阶段(师范教育)3.“生存关注” 求生存阶段(任职1-3年)4.“任务关注” 更新阶段(任职4-10年)5.“自我更新关注” 成熟阶段(任职10年后)

9.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

个人因素:涉及教师自身的职业与能力特征,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师德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职业发展和动机水平等。其中,认知能力是关键因素。情境因素:即教师学习与工作的环境,分4个层面: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研组。

课堂生活:关键人物的影响;关键事件的影响;关键时期的影响。10.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上,要由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知识结构上,要由平面知识向立体知识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要由教师单向传授式向师生合作互动式发展;

◆在课程观上,教师要由课程任务的执行者向课程实践开发者发展; ◆在教学技术上,要由传统型向现代信息型发展。11.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与反思;◆专题自学与应用;◆进修培训与实践;

◆课题研究与总结;◆专业合作与师生互动

12.行动研究的涵义: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始见于二战时期的美国。1944年勒温(Lewin,1890-1948)提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13.行动研究的特点 ①为教学而研究

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动研究的成果为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所理解和运用。运用行动研究得出研究结果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工作质量,提高教师对教育实践情境的认识水平,改进教学实践。②对教学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包括广大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研究对象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师本身的需要,也就是说行动研究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可以是特定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转变,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改进。③ 在教学中研究

行动研究是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教学边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的学习、思考、研究以及对教育教学的改善处于同一过程中,避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行动研究将教学行为“研究”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行动”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已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活动,而是一种深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

14.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而不是理论的产出。15.行动研究的实施模式

(1)勒温模式(2)埃里奥特模式(3)迪金大学模式 16.开展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问题意识 ◆培养合作精神 ◆发展反思能力

17.行动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师范化学教学 篇3

[摘要]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意识的养成越来越重要,当前中高职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与环境直接相关的课程,化学课程作为与环境最紧密的课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入环保意识对于直接步入一线教学的师范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高职 化学教学 环保理念

【分类号】O6-4;G712

1、 当前环境教育的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环保意识的兴起,环境教育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全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教育专业有一定的规模,国家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多次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的中小学范围内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并且已经把这项内容写入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而各类学校是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的主要渗透场所之一。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2013年首届“环境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强调环境教育急需国家的普及和深入推广,也需要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的环境意识调查中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全方位的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或者进行环境教育系列的必修课进行学习,培养环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我校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为例,我校是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教师的学校,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我市成千上万幼儿和小学学生的环保素养高低,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化学课程中渗入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入环保意识

2.1教材的更新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我们教学的效果,但是由于化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涉及过多的环保知识,以我校使用的人教版中职化学教材为例,里面的内容涉及的环境知识相对比较少,而且很多与生活联系的不是特别紧密,特别是近些年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在具体中高职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引入与化学相关的环境知识点,可以包括气候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陆地污染、防护手段、环境恶化的后果、垃圾处理、森林生态系,这既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样也可以培养化学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教材的合理更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化学与环境知识的相互渗入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体系庞大,而对于中高职的学生来说由于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涉及的比较少,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我校课程设置中没有涉及到任何环境知识的课程,因此化学作为一门必须的公共基础课,非常有必要渗入环境知识。化学老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尽量以一些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环境知识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非金属硫的知识,老师可以和同学们讲解为什么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要禁烟花爆竹?烟花爆竹燃烧后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是什么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危害?和我们的空中死神-酸雨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把本节知识点和环境保护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了。

2.3 在实验中渗入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操作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可以使学生直接明了的了解化学品的危害,如在制取有毒气体或液体时,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避免制备气体的外溢和液体泄漏。如在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二氧化氮等气体时,不仅要防止外溢,还要处理尾气,不能将其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同样实验后也不能把废液、废渣直接倒入下水道。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用到水、电、燃气等,在操作过程中要让他们养成节约的习惯。所以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

2.4社会实践渗入环保意识

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地改造着大自然,疯狂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这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要想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日益恶化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高职学生的生活仅限于学校、家庭,和外界自然环境接触的很少,这对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非常不利,如果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环境知识、他们很难体会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比如白色污染:一百遍的强调比不上一次社会实践的参与,如果能让学生到郊区垃圾场去亲身体验白色垃圾的,那教育效果立竿见影。所以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 总结

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着资源、环境和人口三大问题,我国众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的压力越来越大。2009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强调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贡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现在全球10大环境问题每一个都与化学学科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化学与环境教育联系,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在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的前提下,如何把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學联系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中高职师范学校培养的多数毕业生将成为各幼儿园和小学的一线教师,他们在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对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晓阳. 环境意识的培养与中小学素质教育[J]. 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2007, 27-31

[2] 孙晓杰 , 赵由才.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3, 1-9.

[3] 赵晓华.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7-46

师范化学教学 篇4

一、绿色化学思想概述

(一) 绿色化学思想是什么

所谓绿色化学其实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起化学, 人们总会和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 有不少都会释放出有毒有害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 同时也可能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绿色化学则不一样。绿色化学要求在反应的过程中不可以释放这些物质, 而且在反应完成后剩余的每一种物质都必须可利用。

(二) 为什们要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

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师范的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且帮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此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保护环境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而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的帮助。因此,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得绿色化学的人才, 师范学校的重要职责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的人才。随着传统化工产业的不断淘汰以及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 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都离不开绿色化学的知识, 所以在师范化学教学中应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既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真正地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积极的帮助, 所以说其是很有价值的。

二、当前师范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思想的运用情况

总体来说, 当前师范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思想的运用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习惯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 不愿意再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运用绿色化学教学思想。而且总体来说, 绿色化学教学思想的诞生和发展都是在最近几年, 其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也没有足够丰富的运用经验可供参考。现代教学任务比较重, 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学习和运用一种新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思想。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我国师范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使用过绿色化学教学思想, 而且我们也缺乏对应的教材, 就算教师想要应用这一思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 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定并且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短时间内难以被取代。更重要的是, 绿色化学产业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 可以说一切都是空白的, 怎样才能谋求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正确的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摸索和尝试。

三、如何科学地运用绿色化学教学思想

(一) 提高绿色化学思想地位

想要教师重视绿色化学思想并且积极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思想, 学校首先应该提高绿色化学思想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绿色化学思想, 这样才能真正地让绿色化学教学思想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师范化学教学中, 虽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突出, 教师也在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更加积极的思考空间, 但是事实上, 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发挥。这个时期,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必须充当学生的引路人, 所以教师的想法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时, 教师教学思想有一点偏移就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出现巨大的偏差,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宣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必要的时候校长等领导应该亲自到场给教师介绍相关情况。另外, 在广播、学校网站等地方学校也可以着重宣传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 使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教材

当前, 师范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材, 但是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需要有对应的教材, 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绿色化学和传统化学有着巨大的区别, 传统教材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绿色化学教学的需要。而且师范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也比较薄弱, 教材的不适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因此,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的教材至关重要,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举个例子来讲, 化学教学中反应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绿色化学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和传统化学教学内容有着比较大的不同。绿色化学使用的教材里面的反应式应该有意识地以绿色化学的标准作为教材的标准。在此基础上, 教材的其他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使得教材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如果为了一时的方便仍然使用传统的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学到的内容甚至有不少是和绿色化学的宗旨相冲突的, 这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困惑。

(三) 将绿色化学思想运用到实验中

将绿色化学思想运用到实验中既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绿色化学的巨大价值,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相关思想,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但是, 怎样将绿色化学思想引入到实验中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考验。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实验, 甚至有些实验教师也没有办法真正地按照绿色化学的要求做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掌握实验内容, 勇于打破传统实验方式和实验思想对自身的束缚。

(四) 将绿色化学思想运用到学生的作业中

绿色化学思想的运用并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学生做绿色化学实验, 更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也养成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思维方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 看看学生能否按照绿色化学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 通过这个实验, 教师也能够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熟悉学生对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这对教师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订和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 教师应该多布置实践性比较强的化学作业, 减少书面作业的比重, 着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组织一次知识竞赛, 或者可以以绿色化学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 以张贴海报、举办辩论赛等形式扩大绿色化学思想的影响力。

在师范化学教学过程中, 科学地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往往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希望广大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积极摸索如何运用绿色化学教学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好现代化学教学工作,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师范化学教学 篇5

摘要:结合当今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出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进行了探讨与反思。要成功地实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做到:

(1)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2)要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3)要与化学学科特征衔接;

(4)要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5)要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支撑。

关键词:高师院校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目前,各种高校教育教学类刊物和高校化学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文章很多,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例如,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暨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西安,7)的论文集中共有21篇论文[1],其中,实验中心教学与管理论文7篇,基础实验教学论文1篇,综合实验教学论文1篇,专业实验教学论文1篇,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教学论文6篇,化学实验论文5篇。可见,化学专家、学者及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人员都极力关注、探讨实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疑问甚至困惑,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反思。从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等方面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反思并提出观点。

1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学校的任何教学改革,都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多数要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素质。

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院系将原有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化化学、化工基础和化学教学论6门实验课程分设的局面完全打破,重新设置3门实验课程,分别为: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其中,化学(教育)专业实验就是原有的化学教学论实验。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是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门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原理、过程、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一门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化学实验课程(例如以前的无机化学实验课、有机化学实验课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等,或者现在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和综合化学实验课)。后者着重帮助师范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前者则是作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途径,它以师范生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着重训练和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初步能力,为师范生毕业后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和掌握相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2)学会化学实验探究,提高解决中学化学实验疑难问题能力;

(3)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学会改进和设计化学实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能力;

(4)研究国内外化学实验研究成果,学会设计新的化学实验,为中学化学教学服务。

基于上述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应该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不仅要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实验研究能力、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对新型化学教师的要求。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与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这一目标相一致。否则,就成了教学改革秀。

2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

在明确了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是否了解培养的对象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否符合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是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实验更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科学探究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和亮点,改革后的中学化学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化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实验探究能力。而目前的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材中,验证性实验居多,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师范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增加探究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属于综合实验,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增强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有多方面,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2]。

3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实验教学历来都受到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实际上,化学是一门动手做实验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应将化学实验放在突出的教学位置,才能凸显化学学科的特征。“纸上得来终觉浅,晓知此事须实践(实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因此,化学教学中,与化学相联系的教学问题,能够用实验去探究的教学问题就不要用纸上谈兵或凭空想象的现象或脱离实际的争论,而应多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说出有与无、对与错、好与差、行与不行等。这种教学理念完全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3]。在让学生探究之前,化学教师对自己积累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案例应亲自动手试做一下,这样既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能完善其方案和掌握其操作关键,还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学。例如,在用蒸发皿、医用碘酒和打印纸做碘蒸气检验指纹实验时,出现了蒸发皿口径大小的深蓝色斑块的异常现象而使指纹迹不明显,意识到打印纸里含有大量的淀粉并进行了验证[4];又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是土红色,教学中人们一直认为土红色物质是氧化亚铜,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土红色物质就是金属铜[5]。

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要突出化学实验的功能。化学实验中常有异常发生,而学生对此往往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实验。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这充分揭示了实验在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

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就反映出什么样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差距,实验课程教学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一般按3个环节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操作、课后写出实验报告,各个环节都以教材为主。这种模仿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师范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不要出现“用新坛装陈醋”的教学改革。 根据化学实验教学规律,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可以分成4个层面,即:第一层面为重视基础实验,强化训练实验技能,要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主动练习”的教学方式;第二层面为增加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要采用“学生主动探究,教师重点指导”的教学方式;第三层面为加强设计实验,着力培养实验能力,要采用“学生自主设计,教师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第四层面为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实验创新能力,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创造新的实验”的教学方式。这四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渗透,有分有合,有多有少,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师范生学习兴趣,发挥师范生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师范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

5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一个好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这样的教学改革才能持续进行。尤其是在既要财力物力又要智力体力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更要有好的教学配套政策来支撑,否则,再好的实验教学改革设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与教学配套政策相支撑。任何专业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都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和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来支撑,使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够持续、高效进行下去。

5.1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不同于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光说不做或多说少做都是不行的,它要有大量的物质条件(必要的实验室数和仪器设备台套数,以及充足的实验消耗品等)支撑,要有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较高的师生比(1:12~1:15),一定比例的实验员队伍,合理的实验课时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才能保证师范生人人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有效的实验效果,使他们从中获得实验体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产生出创造性的行动,这样才能确保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真正成功。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政策。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现有2个90m2的学生实验室,1个40m2的预备室和1个20m2的药品仪器室,8位教师,实验课时数将由现在的51学时调至85学时。

5.2应有相关实验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教材是人类育人智慧的沉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资源。一本优秀的教材,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愉悦。但是,就化学而言,高等师范院校所编教材大都是东拼西凑,没有重大突破,今天使用的物化实验教材跟50年前的教材相比,有许多实验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6]。可见,实验教材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有相关教材编写的配套政策。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任何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而言,教材编写要遵循整体性、层次性、渐进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等原则;要有熟悉专业实验教学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队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步完成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编写。这样编写出的实验教材,才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学院成立以院领导负责的实验教材编写组,统一组织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专家,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初步编写出相关层次的实验教材稿,近期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基础化学实验Ⅰ、Ⅱ》、《综合化学实验Ⅰ、Ⅱ》和《专业化学实验》教材。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的教材名称为《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7],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5.3应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成败,关键还在于实验教学人员。如果没有相关实验教学激励政策,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无从调动,实验教学改革还是低效运行的。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一种现象:搞科研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个人项目,成果(论文、科研项目等)好记载、好评价、好奖励,且奖励力度大;搞理论课教学工作好比体育竞赛上的集体项目,成果(按课时计教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分值高低等)比较好记载、比较好评价、比较好奖励,但奖励力度不够大;搞实验课教学工作好比国家号召全民健身运动,教师不是固定指导学生实验,而是分组轮流指导学生实验,成果难记载、难评价,唯一奖励的是教分酬金。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里,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投入到科研上,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而愿意从事实验课教学工作的人则更少,即使有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工作,有的是为了增加一点教学工作量,以满足教师岗位验收需要,其精力不在实验教学上,也不去研究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却一直处在低效运行和应付之中。

鉴于此,要想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关键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极大限度地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激励的配套政策可有:

(1)尽量固定教师指导同组学生不同实验,强化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价的力度;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并与评优和职称评定挂钩;

(3)加强实验课时监控,调高实验课教分计算办法;

(4)鼓励实验室开放,加大力度奖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目前,我们学院已初步在这些方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并对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研究、实验室开放和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都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必须要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基础教育课改相呼应、与化学学科特征相衔接、与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和有实验教学激励配套政策相支撑。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9

[2]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化学教育,,27(1):4254

[3]熊言林等.化学教学,,(1):1112

[4]李世凤,熊言林.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8):1618

[5]熊言林,魏先文.化学教育,2006,27(2):5960

[6]杨红.浅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2009:58

化学污染与师范院校环境保护教育 篇6

一化学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浓度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在其中的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例如在英国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东京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等。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5万多人终身受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急性作用显现较快,影响明显,易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2慢性危害

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小剂量长期作用于人体至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慢性中毒。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含量虽微,却可通过食物链以千倍或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人在这种受污染环境中生活数月、数年后可逐渐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功能变化,使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慢性危害常常并不引人注意,而是日积月累,缓慢地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觉察,往往己为时过晚。如日本流行的“骨痛病”、“水俣病”,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

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以便其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第二,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三,环境保护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教育在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要使人们明白,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三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30多年来,在教育、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一是专业教育。一些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环境类的专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岗位专业培训。面对环境系统不少人员专业面窄、知识老化等情况,开展成人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提高了环保干部的素质。三是全日制学校的普及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强调把环境科学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地方开展课外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论文、夏令营等形式,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四是社会教育。环保部门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但是,不难看到,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教育面窄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对环境负有责任。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教育或环保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环境保护教育。

2宜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随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各种公共媒介都负有宣传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论从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上都显得较薄弱。世界上公众环保素质高的国家,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展览等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决策层和领导者缺乏重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很多人往往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在企业中,厂长经理也只注意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生态效益。所以应当提高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领导责任。

四师范院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才素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环境意识应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其中最主要一部分靠的是教师的传授,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师范院校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助于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的环保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环境保护教育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的任务最重,如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能搞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能随之很快提高,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对整个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3教师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门机构。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哪一代人的事,它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永恒主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就目前的情况看,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又在大中小学。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是中小学搞好环境保护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化学教育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化学教师自觉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新内容。高师化学系承担着培养面向中等教育化学教师的重任,学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

中学化学教师应有较扎实的环保知识,这就要求在高师化学教育中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如环境化学、环保化工等,讲授环保的意义、污染的危害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工业废物的处理、现代环保新技术新方法等,把当今人们最关心的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引入教学计划之中,这样既开拓了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又教给了学生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动,珍视环境与资源。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范院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尤为重大,它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环保素养,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荣悌,赵广华.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践,朱青山,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42-46.

[4]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9-40.

[5]张超兰.推广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67-168.

师范院校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探讨 篇7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往往把专业英语教学简单地认为是英文专业词汇和文献翻译, 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对专业英语教学也是误区。专业英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 专业词汇量大, 文章科普性强, 内容比较枯燥, 长句和难句多。而授课学时却很短, 如果教学方法呆板, 学生自然不感兴趣,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很难落到实处。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 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过程。因此, 如何在常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学习专业英语的氛围就成为上好该课程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作为内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 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还可以把研究生复试中对专业英语的考查内容也穿插在内, 丰富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2. 选择实用、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及教材

要阅读和翻译化学专业英语文献, 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化学专业词汇, 熟悉无机、有机化合物及络合物的命名法, 熟悉相关的实验技术、方法、原理及实验操作说明和仪器名称, 以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

目前, 大多数化学化工专业的英语教材由科普性文章组成, 我系所用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学专业基础英语》。它由基础化学讲座、重要专业术语和化学文献选举三大部分组成。附录部分包括总词汇表、习题答案、会话材料、翻译材料、常见化学单位等[3]。精选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精读材料, 以严密的系统性和突出的专业性将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 由浅入深进行精讲。精讲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1) 基础化学讲座包括化学反应和化学计算法、元素、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基团、化学平衡和动力学等。 (2) 重要专业术语包括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和生物化学术语。教材覆盖化学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重要词汇及语法现象, 并突出化学专业英语文献中文章结构、文字表达方面的特点。使学生既能获得必要的化学知识,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在读、写、译方面得到训练, 并且能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建立自己的观点, 精确地表达, 培养科学精神。

3.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使用幻灯机、投影器、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所进行, 其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提高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专业英语的教学非常需要采用电化教学的形式, 首先教师利用教学课件、幻灯片、投影片讲授教学内容, 可在上边讲边画边写, 突出语言点。这样不仅能节省板书的时间, 而且能重复呈现语言点, 便于巩固。其次, 借助于投影器可以帮助教师把所要讲解的内容以图表、公式的形式映射到屏幕上, 使教师的语言与屏幕上的文字、图像等同步出现, 听看结合, 时间紧凑、印象深刻。另外, 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国外大学本科化学教学视频, 可以让学生现场感受全英教学的氛围和魅力。

同时为加强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锻炼, 我们尝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使用“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 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 注重给学生使用所学英语的机会

专业英语阅读教材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学生知识和语言上的“知”, 循序渐进, 从而将学生的“不知”转化为“知”[4]。同时从美国化学会、Wiley出版公司的网站引用大量英文化学文献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 以保持原文的真实性、学术趣味性、完整性和严肃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且联系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串讲。在课程安排上还特意增加了上机操作实践, 布置每次上机课任务,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检索文献, 查找相关外文资料并翻译, 实现学有所用, 熟能生巧, 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

实践表明, 几年来我们对提高学生化学专业英语水平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成功的,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摘要: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是为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提高英语应用技能的选修课程。本文作者结合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经验, 探讨了提高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并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师范院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宁生.关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4, (2) :50-52.

[2]郭岚芬.大学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1, 27:10-11.

[3]魏高原.化学专业基础英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浅析如何开展师范学校的化学教学 篇8

关键词:师范教育,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论是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主要研究化学学科教学规律,其重要目标是使师范生在思想上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教学理论与技能,同时培养其从事化学教学以及相关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帮助他们转变自身角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师范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一、活动课引入探究性学习

根据现行师范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教育实践四大板块构成。活动课是师范化学课程的重要方面,是各级师范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扩展知识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师范学校开设化学活动课,对于丰富课程设置,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何将科技活动课变为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课?如何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起来?研究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极好形式。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自主地通过各种形式去探究、去学习、去尝试应用,并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开展了《学校水质调查》的课题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与学生一起,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水源调查、参观水厂、收集资料、采集水样、分析水质、访问专家、探讨净化方式到阶段小结,结题与评价。同学们无不感到受益之大。同学们感到单一的化学知识不够用,研究学习涉及的知识包括地质、气象、环保、物理、生物、数学等多学科、多门类,特别是对水质净化的原理方式的探讨,同学们通过参观水厂,收集市面上各种桶装水、纯净水的样品,了解制作工艺,一个大课题引出多个子课题,同学们根据调查参观实践,开阔了视野,扩展知识面,加深了对科学知识应用融合性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对师范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现阶段在师范生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和“瓶颈”。化学实验的教学,受到多数师范生的“冷遇”,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是,师范生认为化学学科基本上是他们的附属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客观原因是学校领导及教师也普遍认为,音乐、舞蹈、美术才是他们学习重要学科,因而,在化学学习课时的安排及实验设备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对化学实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1. 教师必须要针对师范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实际要求,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的。

2. 教师要做好每次的演示实验,因为,教师实验演示的示范性,决定了它也是培养师范生从教课堂演示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3. 强化学生实验及学生实验的指导。

实验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如果讲的过多,练习的较少,难以收到好的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实验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

三、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积累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其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传统方式。教育见习则是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使学生体会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各种方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及其效果等,在已掌握基本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回到课堂,从不同角度感受在职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方式以及应对教学事件的方法。使师范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体会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理论知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培养提高其教学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学生的试讲内容控制在中学化学新课标教材中,这样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外,也能督促其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在一般的中学化学教学技能的实践训练中,教师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上台讲课的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试讲表演,并且除了要完成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外,还要对其他同学的讲授进行评价。在一个单元结束后,选出教学有代表性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表演教学,同学当堂点评,教师集中指导。

总之,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要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解决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化学教育人才,促进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发展,为培养大批的中学化学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黎基环.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之我见[J].广东教育,2007,(09).

[2]曹飞科.浅谈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作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01).

师范化学教学 篇9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结构化学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尽可能克服这种现象, 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介绍量子理论诞生的历史, 让学生了解结构化学知识的重要性[5,6]

结构化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史, 其发展历程的每一阶段几乎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和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作为支撑。因此,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介绍量子理论诞生及被人们所接受过程的传奇故事, 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 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得出的背景和过程, 前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思维, 让学生从前人的成功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从而对结构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让学生了解结构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7]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及后续学习的联系。针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问题, 都可以用结构化学的原理、概念来加以解释。其中, 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原子、离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描述,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等都可以运用结构化学中原子结构的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简单分子的成键情况、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判断、分子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则可运用结构化学中分子结构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C60分子筛等晶体的结构, 应用结构化学中晶体结构的知识也都可以得到解释和说明。这些都说明结构化学与中学化学是紧密相关、相互渗透的。教师可在结构化学教学中充分联系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他们应用结构化学知识解决中学化学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

3将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热点融入课程教学, 让学生了解结构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取得的成果[8]

教学中, 我们会根据学科进展, 适时更新一些前沿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和热点。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加快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概念的更新, 所以基础课教学内容也需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教学中不但要“少而精”, 还要“少而新”, 不但要“常教常精”, 还要“常教常新”,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发展动态, 不断补充新知识。选择新分子、新材料、新理论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 如简介球烯化合物、纳米材料、高温超导体、扫描隧道显微镜, 展示晶体材料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应用, 向学生作“结构化学的发展与动向”、“新型材料及应用前景”等专题介绍, 使学生了解结构化学的新进展。实践证明, 通过课堂知识与当前科研的前沿和实际相结合的讲授方式, 使学生在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 又能了解所学知识与科研实践的联系, 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为了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把结构化学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练习题及解答、结构化学资源和实验讲义等各种信息上传到结构化学教学网页上, 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安排、课程要求等课程信息, 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些与上课内容有关的问题或知识点, 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去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提前做到有效预习, 这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后还要求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 遇到疑难问题, 还可在网络上进行在线答疑,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和氛围[7]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知识传播靠教师灌输的特征十分明显。长此以往,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思想不易集中。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和氛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适当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 丰富形象的语言, 因势利导, 不断启迪, 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响应, 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学生也通过愉快的交流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采用框架结构教学法, 强化重难点, 弱化复杂数学公式的推演[8]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框架, 它是学科的精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如果拘泥于细节讲得太多太细, 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在课堂讲授中, 着重阐述分析知识结构框架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关键内容及重要结论等, 中间的演算、一般性的论述和遗留问题可以由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己解决, 实在无法回避的数学公式, 力争用简化的模型来描述, 使其易于理解、掌握。我们进入课堂就向学生直接交底, 这次课打算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打算采用哪些方法、沿什么思路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解决后又如何具体应用。在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后再选择重点或难点等关键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将那些属于拓展提高、疑难问题辨析讨论、进一步应用细节等内容调整为给学生提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接受知识, 而且对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产生兴趣, 得到有效启迪, 自然也就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 最终转化为创新能力和课堂效率。

五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软件辅助教学[8,9,10]

传统的以“教师+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有时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且难以理解原理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我们利用Flash、3D MAX、Chem Ofice、PPT等软件制作了分子结构图、动态图片和三维立体变化模型, 模拟原子、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 使抽象的三维空间变得直观化, 以生动、形象、清晰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出分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幻灯片放映还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学生将能“走进”原子、分子和晶体内部, 探索微观世界的奥妙, 从而显著改进教学效果, 这也是结构化学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多媒体教学广泛采用分子软件制作立体感强、可实时操作的动态模型, 解决实物模型种类有限、数量不足的困难, 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尤其是把Gaussian03程序[11]精确的计算能力与Gaussview的显示能力运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问题处理方法, 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一种有用的工具。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电子云等图形采用量子化学程序计算绘制, 不仅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而且将结构化学中丰富多彩的结构美、形态美、理论美, 用多媒体功能表现出来, 使化学教学同时成为美感教育过程, 活跃气氛, 提高学习兴趣, 纠正对化学的片面认识, 使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从而提倡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结合, 以利素质教育, 最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在结构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尽可能做到化繁入简、化简于无形,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量子化学计算软件的强大功能, 使学生忘却其难, 感受其美, 喜欢结构化学, 从而学好结构化学。

参考文献

[1]潘道皑, 赵成大, 郑载兴, 等.物质结构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麦松威, 周公度, 李伟基.高等无机结构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周公度, 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 (第4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王军.结构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王东田, 张钱丽, 钱惠.培养学生结构化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1, 27 (1) :49-50.

[6]宋美荣.培养学习兴趣是结构化学教学的关键[J].科技信息, 2011 (9) :108.

[7]李桂花.提高结构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0 (1) :111-115.

[8]许莹.材料专业研究生结构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3) :97-99.

[9]魏荣敏.提高结构化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11 (5) :136-137.

[10]笪良国, 鲍霞, 魏亦军.Gaussview和Gaussian03在分子对称性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6 (1) :122-124.

师范化学教学 篇10

1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与中学化学教学无直接联系

传统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普遍较陈旧,基本上已经反映不出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目前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多与中学化学教学并无直接联系或联系较少,很少开设有助于学生对中学化学概念理解和指导中学教学的实验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上直接指导中学化学的教学工作。部分实验内容与现行的先进的仪器不配套,例如燃烧热的测定实验,现在实验室已实现电脑控制和测试一体化。但实验教材中还是用水银贝克曼温度计和水银气压计,金属汞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旧的教材选用的化学试剂和药品毒性较大,回收困难,不符合现在实验室要求尽量使用低毒、低污染的要求[4]。实验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很少,故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缺乏兴趣。

1.2 学生对实验课存在应付心理,对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物理化学实验既与物理化学课紧密结合,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但相当一部分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认为物理化学实验难度大、与中学化学联系少、用处不大,故对实验缺乏兴趣,纯粹是应付了事,没有认识到物理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学习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一方面单纯的验证型实验过多,学生完全被动地做实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到实验的试剂和材料全由教师事先指定,教学方法公式化,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实验的机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实验任务重,实验时间长、学生疲于应付,大多数实验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容易遗忘。

1.3 教学模式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够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都是采取教师板书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黑板上绘制仪器构造图,然后学生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完成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由于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轮到自己做实验时,根本回忆不起教师先前讲的实验要点。另外,绝大多数验证性实验的结论学生在实验前就已知。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如投影、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DV录像、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没有广泛应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1.4 实验仪器套数少而陈旧,数据处理手段落后

与其它化学实验不同的是,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具有“专一”性, 往往一套仪器只用于某个实验,而其对于一个实验只配备4套左右(有的实验只有一套),因此一套仪器至少3~4名学生一起用,这阻碍学生独立掌握仪器使用技术和方法。近十几年来各种先进的物理化学研究手段和仪器设备发展速度非常迅速,需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由于物理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其实验数据的处理较为复杂。传统的处理是手工计算,在坐标纸上绘制图形而得出实验结果。一方面将带入较大的人为误差,另一方面数据处理过程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也用不上以后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厌倦情绪。

1.5 实验时间受到制约,实验室开放不足

课程表上物理化学实验时间一般安排为3 h,但学生实际实验时间超过3 h(有的达到5~6 h),实验时间紧,当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做错实验时,连重做时间也没有。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虽然开设了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由于师资、实验室、仪器、经费短缺和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实验室未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开放,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仪器、掌握操作方法和完成实验。

2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 选编合适的教材,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内容

一方面根据师范类专业特点和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选订国内优秀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另一方面在此教材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本校学生特点和实验仪器现状的实验讲义。讲义包含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详细使用和操作说明,使学生对所用仪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大大节省课上学习使用仪器的时间,并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及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做出适当的筛选,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和绿色化学实验,采用无毒、低碳、环境友好材料取代传统的有害试剂,尽量减小实验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例如,燃烧热测定实验中用蔗糖作为待测物,取代有毒性的萘,在液体表面张力测定实验中用乙醇和水作为测定对象,实验经过改进后既保证了实验效果,又降低了污染程度和实验成本。在原有物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开化学教师教育类演示实验,如丁达尔效应、金属的腐蚀等实验[5],对指导中学教学有直接的帮助。

2.2 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激发师生互动

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措施,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6]。用视频和FLASH动画来配合讲解仪器构造和使用方法,使提高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也不觉得枯燥,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使实验内容的过程逼真、形象、一目了然。CAI 软件的使用,可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可反复操作, 练习掌握实验步骤,为实验操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有毒、耗材昂贵的实验,有危险的实验都可通过CAI来模拟操作,更好地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积极地收集每个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加强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启发,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2.3更新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对仪器的要求较高,为了使实验教学能紧跟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及时引进新型现代化仪器,对实验室的设备不断进行更新及补充,使物理化学实验向数字化、微机化方向发展。现代化仪器操作简单快捷、测量精度高,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一些大型的、精密的、较高端的仪器,满足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仪器的教学要求。大部分现代化实验仪器采用专用软件完成实验的全程测控、以及数据记录、图形绘制,并具有完善的提示功能和实时监控功能,而且实验准确度高,大大减轻了物理化学实验过程中繁琐的实验数据的跟踪记录及处理工作,也缩短实验时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实验兴趣。对一些没有专门软件的实验,指导学生利用“Origin”、“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既简单快捷,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同时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对以后的毕业论文撰写和科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2.4建立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实验室体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增加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而且实验室与实验仪器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基础物理化学实验中,由“教师准备实验”改为让学生从准备实验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仪器安装调试到溶液配制等全方位参与。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预习,对实验内容、过程进一步理解,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会认真思考,积极地分析问题,实验老师不仅是主导者更是指导者。学生在完成基础物理化学实验后,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苯共振能的测定”、“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实验[7],教师只提供实验题目和设计要求,让学生查阅文献,可以充分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和现有仪器设备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让教师和同学提出存在问题,优化实验方案。经过这一系统的全面训练,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5 改进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传统实验教学的成绩评定主要依赖于实验报告和期末笔试成绩,因此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会造成有的学生不求甚解、蒙混过关的学生。实验评价要注重实验的整个过程,如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常用仪器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误差分析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等。实验成绩应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验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提问和实验报告四部分组成。期末考试一般有笔试、口试和操作。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绘画图表等;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各实验的思考题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操作的内容主要是列出已做的实验某一部分内容或已用过的仪器设备使用操作。同时要完善、细化、公开实验考核方法, 增加考核的透明度。

3 结 语

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尤其有效提高师范类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明确方向,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能从事多方面实际工作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物理化学实验是师范类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对当前师范类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考核体系等环节的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2.

[2]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

[3]邓立志,侯安新,席美云.关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4):25-27.

[4]过家好,陈俊明.物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0,37(12):165-166.

[5]刘景林,王梅,孙闻东,等.面向师范生教育的物理化学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4):20-21.

[6]沈明,张国林,谭志安,等.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软件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6):24-25.

师范化学教学 篇11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对化学教师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合格中学化学教师为目的的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应随之调整,不仅要教给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一致的教学理念,还应让他们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方能使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良好载体,在课堂中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现有的中学化学教法课程设置中,化学教学论模块注重化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传授,中学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模块注重课堂的教学技能及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但由于教学内容相对于教学课时容量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而忽视了构建自身化学学科知识的网络体系,进入教育实习环节后,只能进行知识点的简单呈现,不能用化学思维方式系统地引导学生讲理清知识的来胧去脉,将化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当作文科来处理,降低了化学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解决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师范生化学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找到达成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调查方法及过程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用途的重要的自然科学。从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有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性质、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独立成为一个小体系。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师范毕业生,必须熟悉中学化学课程中化学知识的分类情况,并能清楚地理出每类知识的网络结构。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根据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设计了七道具有代表性的陈述性问题来对临近毕业的师范生进行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调查(调查问题见下节: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调查对象为西安文理学院化学与化工系2011届化学教育专业学生。

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如下:向2011届学生发放问卷37份,回收37份,有效问卷37份,无效问卷0份。答卷方式为闭卷考试形式,真实有效。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第1题. 从化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中学化学知识分为哪几个模块?之间有什么联系?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置此问题目的有二:一是了解师范生能否站在教学的宏观角度认识化学的研究对象,二是通过调查师范生对各个模块之间关系的认识了解他们对知识系统化的情况。

参考答案: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用途四大模块。

统计结果见表1: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名学生中,其中仅10.8 % 完全正确,2.7%答出了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这两个模块,并能够指出其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可以反推出物质的结构,56.8%的答非所问,29.7%对此题没有做出任何回答,即86.5%的学生完全不能站在教学的宏观角度认识化学的研究对象,更谈不上其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及完整性。

第2题 请用网络图形式试着画出元素、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师范生对元素、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离子、单质、化合物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组成及结构方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统计结果见表 2: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 37人中,56.8% 回答正确,在物质的组成及结构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2.4% 系统性部分缺失而不完整, 表现为绘出的知识网络不能将所有的概念放在适当的位置,或者画出几个小的网络图却无法将之合并成一个整体;10.8 % 答案空缺,说明他们完全不具备组成及结构方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3题. 请用网络图形式试着画出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设置此题旨在考查师范生宏观物质分类方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统计结果见表3: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 人中,回答完全的占86.5%,答案不完整只有1人,仅占2.7% ,答案空缺的占 10.8% 没有做出任何回答。此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数师范生宏观物质分类方面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好。

第4题. 请找出元素、纯净物、化学反应、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并用网络图形式试着画出来。

设置此题目的在于考查化学用语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统计结果见表4: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 人中,有16.2% 完整且系统地画出了元素、纯净物、化学反应、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59.5% 的网络图不完整,系统性不好且存在逻辑性错误。其回答如图1所示:

第5题. 请用网络图形式试着列出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醛、酸和酯之间的变化关系。

设置此题是考察师范生有机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参考答案:

统计结果见表5: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人中,35.1% 完整且系统地画出了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醛、酸和酯之间的转化体系; 54.1%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全面,回答如图4 及图5所示:

第6题. 请说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师范生是否将气体的发生原理与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及尾气处理与气体的性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参考答案:一般思路: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气体典型化学性质检验气体,依据气体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依据气体化学性质选择尾气处理方法。

统计结果见表6: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 人中,仅有24.3%能够系统且完整地阐述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66.2%只能回答出部分思路,系统性不完整,回答如图8、9所示:

第7题. 请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指出物质的量(n)与物质摩尔质量(M)、阿佛加德罗常数(NA)、气体摩尔体积(Vm)之间的关系。[提示:表达过程中还要用到质量m,气体体积V,微粒数N]

设置此题目的在于考察师范生是否系统、完整地把握了微观粒子数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统计结果见表7:

结果分析:被调查的37人中,67.6%答案完全正确; 16.2%答案不全面,体现在知识点显现不全、知识点衔接不上,说明学生没有将这部分知识系统化。

统计结果显大部分师范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方面加以引导,一定可以弥补师范生这方面的欠缺。

反 思

尽管化学教学论注重化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传授、中学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注重课堂的教学技能及化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但教与学两方面均忽视师范生化学专业知识系统化的加强。教师方面认为学生经过中考、高考两轮选拔,关于中学化学知识还是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相对于教学课时容量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而忽视了构建自身化学学科知识的网络体系。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课堂教学技能的同时,将自身已经拥有的化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系统的网络化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波.基础教育改革与高师课程设置——化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讨论[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06::75 ~ 78.

[2]江琳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 (上册)[M]. 第二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江琳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 (下册)[M]. 第二版.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2[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1[M]. 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2[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3[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4[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 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5[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宋心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选修6[M]. 第二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宋玲珍.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J].科教纵横 河南科技,2009,12:22~23.

[13]何彩霞. 对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的测评与思考[J]. 教育,2001,05:74~77.

师范化学教学 篇12

教师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 能否深入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 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师范生是广大教师队伍潜在的未来的主体和生力军,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生应具备的素养作全面深入的研究[1]。

二、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访谈等。问卷调查后, 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 针对统计结果再做进一步访谈。

三、调查内容及对象

调查对象是61名经历了教育实习即将毕业的师范专业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对教师素养的认识、课前备课的建议、课堂上课的关键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等方面。

四、结果分析

1. 有关教师素养方面的调查。

问卷针对教师素养, 从教师职业兴趣、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职业技能、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2.62%的同学认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关键因素, 32.79%的同学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排在第一位, 14.75%的同学认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备广博的知识, 它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 更加自信。只有1.64%的同学认为创新能力和新颖的教育理念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 6.56%的同学将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列为教师最重要的素养。在访谈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为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 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 只有真正爱学生, 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 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 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 并使这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时代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 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同学表示, 对于新教师来说, 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使得他们不可能在刚参加工作就成熟老练, 只有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积累, 练就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 坚定的职业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较高的创新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优良的从师能力、敏锐的时代意识、更新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都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2. 新教师课前备课情况的调查。

问卷针对教师课前备课的关键点, 从知识点的衔接、重难点的把握、课程内容长度的设置、教具的选择、自身知识储备量以及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4.43%的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2]。21.31%的同学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衔接, 这样可以让整堂课更加完整、顺畅。有16.3%的同学认为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和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量是最为重要的, 有9.84%的同学认为课程内容长度的设置是备好一堂课最为重要的因素, 只有1.64%的同学认为选择合适的教具是备好一堂课的关键。访谈中有同学提到, 新教师往往很难把握一堂课的时间, 常常出现用一半时间讲完所有内容, 或者下课铃响了课还没有上完的现象, 这也是因为对学生能力的不了解造成的。至于教具的选择, 很多同学认为好的教具可以为一堂课增色不少, 但教具只是课程的辅助工具, 不能取代教师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很多同学都认为, 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能力的特点,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能力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 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为, 备课时明确了课程的重难点, 才能在上课时作为关键讲解, 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此课前备课注意知识点的衔接、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和课程内容长度的设置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良好的知识储备量可以让师范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3. 新教师课堂上课情况的调查。

问卷针对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教师自信、课前备课、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突出、对课本的熟悉、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情绪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1.15%的同学也同样认为自信是上好第一堂课最关键的因素, 一个自信心强的教师, 在课堂上, 能将其知识和才华、教学技艺、个人魅力充分展现, 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3]。9.84%的同学认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有18.03%的同学认为课前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只有1.64%的同学认为重难点突出是新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18.03%的同学认为熟悉课本知识点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素。21.31%认为饱满的教学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素。对于选项中提供的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一选项, 没有人将它列为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新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地了解教材, 认真备课, 因为备课能够为上课环节作出指导, 帮助教师做好准备, 提高自信, 收获好的教学结果。对于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数同学表示, 毕业生不可能在刚参加工作就具备熟练的教法, 而且新教师刚开始接触教材, 难免会出现重难点含糊的现象, 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 这些问题还是很容易克服的。因此, 作为老师们有上好课的信心、熟悉课本知识点、课前认真备课和饱满的教学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因素。

4. 新教师多媒体素养情况的调查。

问卷针对多媒体课件在中学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从课件颜色搭配、重难点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吸引力、逻辑性、板式以及字号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32.79%的同学认为重难点突出是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的, 有13.11%的同学认为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内容的精炼, 有34.43%的同学认为能做到吸引学生注意的才是一份优秀的课件, 有13.11%的同学认为课件的逻辑性要强, 有3.29%同学认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把字号放大, 有3.29%的同学认为合理的板式也是衡量课件好坏的因素, 在调查中, 没有人将课件不要制作得太过鲜艳这一选项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同学们普遍认为, 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用不同字号或者不同颜色的字体来标注重难点的内容, 帮助学生更快地记笔记, 也方便学生记忆。在访谈过程中有同学说, 现在的中学课堂, 每个班差不多都有六七十人,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考虑到坐在后排的学生, 保证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课件上的内容。大家普遍认为, 一份课件如果只是由单纯的文字和公式组成, 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尝试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或者视频, 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5.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

问卷针对中学化学实验的顺利实施, 从仪器准备、内容讲解、演示操作、学生实验习惯养成、实验安全、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的难易程度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4.59%的同学认为要想顺利地实施化学实验课程, 关键是要保障实验仪器的充足。19.67%的同学认为学生在开始实验前, 教师一定要详细地讲解实验的原理以及过程, 8.20%的同学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 在进行实验演示时一定要保证规范的操作, 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16.39%的同学认为中学化学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8.03%的学生认为在开始化学实验课前一定要确保整节实验课的安全, 4.92%的同学认为中学开设的实验现象应该明显, 方便学生的观察与记忆, 有8.20%的学生认为中学化学实验应该简单易行。调查发现在很多中学, 由于实验仪器或药品的不足, 很多学生实验没有办法顺利进行, 只能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很多同学表示, 在开始实验前务必使学生弄清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只有在理解了实验原理, 大致了解整个实验过程的基础上, 再开始动手做实验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不慌不忙[4]。教师应该抓紧这些机会, 利用实际训练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很多同学在实习过程中都发现, 中学生很少接触实验, 能够亲手操作的实验更是不多, 每次进实验室都显得异常兴奋, 综合这些情况, 他们认为教师在开始实验前应做好充分的安全考虑, 哪些药品不应该放在实验桌上, 哪些仪器易碎都应该提前告知学生, 同时也要对意外事件的解决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调查, 我们高兴地看到我院师范生都认同做好教师工作, 对教师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扎实的专业知识, 优良的从师能力、更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 注意知识点的衔接、重难点的把握;设置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 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和时间, 规范教师操作示范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和化学实验规范操作有待提高。期望师范生在实践中对课堂教学基本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张丹枫.略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应具备的素养[C].魅力中国, 2009年第8期教育理论版供稿.

[2]赵庆.厚积而薄发——我的备课心得[C].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7, 12 (4) .

[3]莫裕干, 梁海娇.提高教师自信心理品质[J].优化课堂教学,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三中学.

上一篇: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下一篇:三江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