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地区(精选12篇)
三江平原地区 篇1
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总面积12 375.14km2, 耕地面积6 816.96km2, 其中水稻面积4 335.5km2, 2007年底粮食产量400万吨, 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10, 其中水稻产量占全省的1/5。近些年, 由于水稻种植发展迅猛,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因此科学估算农业需水量, 推算水稻适宜种植面积, 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
该区属于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0~2.0℃,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 203.2mm, 全年日照时数2 260~2 429h, 日照时间长, 无霜期短, 但光能、热量、水分三大气候资源均能满足1年1熟农作物的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7mm, 降水年际间变化大,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多集中在7~9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50%~70%。建三江分局周边除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环绕外, 另有多条支流纵横交错, 全局年入境水量2 739亿立方米, 年径流量为10.93亿立方米。建三江分局水稻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 2007年总用水量为232 723万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占总用水量的96.8%;农业灌溉用水量为223 711万立方米, 占地下水总用量的99.4%, 说明本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2 农业需水量估算
2.1 农业需水量估算原理
农业需水与农田需水 (或农作物需水) 是2个不同的概念。农业需水系指区域土地1年所需用水量 (包括非耕地与非生育期生态用水) (田园, 1998) 。在区域水资源平衡时, 当地下水被充分利用时, 计算区域内水资源净“消耗”主要为蒸发量, 灌溉渗漏水被视为与降水一样, 是当地一种水资源, 可回归利用 (如井灌) , 而不被视为作物当然耗水 (夏广亮, 2007) 。因此, 农业用水不仅反映区域中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要求, 而且反映某个区域环境生态的用水要求, 更具有全面性。农业需水量估算公式如下:EN=∑Eiαi[η+K (1-η) ], 式中:EN—农业需水量, Ei—各种作物需水量 (包括休闲期用耗水) , αi—各种作物种植比例, η—土地利用系数, K—耕地与非耕地蒸发蒸腾量比。
2.2 作物生育期需水量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在2005年进行建三江分局灌区规划时计算的水稻生育期需水量为545.66mm (见表1) , 建三江分局近邻富锦市以地面蒸发力计算水稻生育期用水量为540.7mm (见表2) , 考虑到建三江分局控制面积较大, 东西部有小气候差异, 故取表1和表2的平均值作为建三江分局水稻生育期用水量, 为543.18mm。
注:稻田每日叶面蒸发和每日的棵间蒸发依据《水稻灌溉制度与灌水技术》哈市新仁灌区试验站水稻灌溉中1978~1981年4年各生育期叶面与棵间蒸发的均值。黄熟期11d需水量为零。
建三江分局旱作物比例较小, 对地下水影响不大, 此次不进行重新计算, 参照黑龙江省旱作物需水量平均值, 小麦为280mm、玉米400mm、大豆420mm (王韶华, 2004) 。
2.3 作物休闲期需水量
用冻结期土壤蒸发量作为休闲期需水量, 以黑龙江省宾县测站实测休闲期的土壤与水面E601蒸发量比K (见表3) , 按建三江分局的水面蒸发, 计算休闲期需水量E非 (见表4) 。得出小麦地休闲期需水量113.00mm;玉米、大豆78.00mm;水稻地湿度较大, 按1.5倍的大豆、玉米休闲期需水量计, 为117mm。
2.4 作物需水量估算
作物需水量Ei=E生+E休闲, 各种作物年需水量分别为水稻660mm、小麦393mm、玉米478mm、大豆498mm, 则平均旱田年需水量为456mm (见表5) 。
土地利用系数从有关统计资料得出三江平原为0.33, 平原灌区与生产队土地利用系数为0.60~0.67, 建三江分局为0.58 (见表6) 。本计算从比较安全角度出发, 取平原农区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系数0.7。建三江分局各大作物种植比例见表7, 由于旱作物宜采取三区科学轮作为主, 则小麦 (包括杂粮) 、玉米、大豆种植比为1∶1∶1, 所以可采取三大旱作物年需水量的平均值456mm进行农业用水推算, 水稻年需水量取660mm, 推算建三江分局不同种植比例的农业需水量 (见表8) 。从表8可得, 在水旱种植比例0~100%时建三江分局农业用水 (EN) 为415.0~600.6mm。
注:山丘区降水易产流, 降低降水有效性。
注:总耕地面积为68.17万公顷。
3 水稻生产潜力
3.1 用农业需水量估算水稻适宜种植面积
表8计算结果表明, 建三江分局在水稻播种面积达到80%的情况下, 农业需水量为563.5mm;而实际上按耕地比例, 现有水稻面积只占到65%, 农业需水量为536mm, 比多年平均降雨量577mm少41mm, 考虑到有115mm的地面径流, 所以比实际需水量少74mm。说明在目前实际农业用水条件下, 总体上降水资源不能满足农业需水要求, 缺水74mm, 而缺少的这部分基本上是由开采地下水进行补充的。
注:E田为耕地年用水量, E非为非耕地年用水量。
在仅利用当地降水资源的情况下, 水稻种植比例达到30%时, 即20万公顷, 需水量接近降水量, 说明利用当地降水资源水稻种植面积在30%时, 比较适宜。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地表水、地下水的前提下, 当水稻种植比例达到80%时, 需水量接近降水量, 高于该比例, 若无引、提灌区外地表水补给, 势必超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持续下降和降落漏斗。
3.2 水稻节水灌溉潜力
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 建三江分局目前水稻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65%, 因此水稻用水量对农业用水影响最大。近些年建三江分局在部分农场开展了寒地水稻节水控灌试验研究, 节水效果较好。
以大兴农场试验区2006年试验结果为例, 采取小区对比法, 设3个处理, 控灌Ⅰ1, 如遇降雨需立即排除;控灌Ⅱ2, 如遇降雨, 田间可蓄水 (分蘖后期除外) , 但蓄水不超过50mm;本地常规灌溉为对照 (CK) , 3次重复, 小区面积711m2。水稻生育期气象状况见表9。
从不同生育期灌溉水量的调查结果看出, 控灌Ⅰ和控灌Ⅱ除泡田期和返青期的灌溉水量与常灌水量基本相同外, 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和黄熟期每个时期均比常灌明显减少。控灌Ⅰ、控灌Ⅱ水稻全生育期灌溉水总量分别为4 410m3/hm2、4 275m3/hm2, 分别比常灌5 640m3/hm2平均节约灌溉水1 230m3/hm2、1 365m3/hm2, 分别节水21.8%, 24.2% (见表10) 。
从产量性状上看, 控灌Ⅰ和控灌Ⅱ水稻的理论产量分别为9 813.5kg/hm2、9 915.5kg/hm2, 分别比常规灌溉9 246.0kg/hm2增产6.1%和7.2%, 控灌Ⅰ和控灌Ⅱ水稻的实收产量分别为8 085.5kg/hm2、8 099.5kg/hm2, 分别比常规灌溉7 750.0kg/hm2增产4.3%和4.5%, 控灌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控灌Ⅰ和控灌Ⅱ的水稻有效穗数较常灌提高15~30万穗/hm2, 千粒重增加0.4~0.5g (见表11) 。
从建三江分局小区试验结果看, 水稻节水潜力为20%~24%, 且粮食产量有所提高。考虑此结果为小区试验而非大田应用结果, 且试验周期短, 不具有全局代表性, 所以本次计算仍取全省节水试验平均值 (见表12) 。
注:控灌的平均田间水分生产率由资料乘以修正系数0.9所得。
从表12可以看出, 采用浅湿灌溉法平均田间耗水562.0mm, 比建三江分局2007年水田灌溉用水660mm少用水98mm, 节水15%;采用浅湿干灌溉法平均田间耗水425.1mm, 少用水234.9mm, 节水36%, 由此可见, 水稻节水潜力巨大。
4 结论
(1) 在充分考虑非耕地与非生育期生态用水的前提下, 建三江分局农业需水量在水旱种植比例0~100%时为415.0~600.6mm。
(2) 考虑环境用水需要保持20%的地表径流, 此时利用当地降水资源适宜的水稻种植比例约为30%, 即20万公顷。当水稻种植比例达到50%时, 地下水将达到可开采量。达到80%时, 农业需水量与年均降水量持平。因此, 该地区总体水田种植比例理论上最大为80%, 即53.3万公顷, 但此时已充分利用了径流 (α=0) 。因而仍应以维持现状径流量 (α=20%) 后的水资源作为可利用水资源。
(3) 水稻节水灌溉潜力巨大, 在现有水稻种植比例已达65%的情况下, 农业需水量为536mm, 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92.9%。现有地下水开采利用率为107%, 地下水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因此, 根据作物需水量Ei=E生+E休闲, 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节约用水, 降低水稻需水量。初步估算如果有50%的水稻采用需水量为562.0mm的浅湿灌溉方式, 可节水98mm, 节水15%, 地下水开采率可由现在的107%, 降低到97%;如果有50%的水稻采用田间耗水为425.1mm的浅湿干灌溉法, 可节水234.9mm, 节水36%, 地下水开采率可降低到83%。
(4) 该区周边有大江大河环绕, 境内河流较多, 过境水和地表水十分丰富, 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 大力开发利用过境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分析建三江分局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 估算了农业需水量, 并对当地水稻适宜种植面积进行了估算, 指出利用降水及地下水资源适宜的水稻种植比例为47.4%;在充分利用周边过境水资源的情况下, 水稻种植比例最大可以发展到80%。同时, 应充分考虑水稻节水灌溉的潜力, 为粮食产量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农业需水量,节水灌溉,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
参考文献
[1]安瑞强.黑龙江省农业需水初探[J].黑龙江省水专学报, 2003, 30 (3) :17-18.
[2]包淑萍, 马如国.宁夏生态环境用水量初步探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 18 (1) :56-59.
三江平原地区 篇2
陈卫杰,岑长荣,施孟杰,应利根
(慈溪市水利局,浙江 慈溪315300)
摘要:河道疏浚是集水利、农业、航运和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益项目。平原地区的河道疏浚有提高河
道的行洪排涝能力、提高河网灌溉保证率、改善供水条件和水生态环境以及改善通航能力等各项功能。关键词:河道;疏浚;整治;实施;效益
慈溪市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南岸,浙东宁绍平原北部,二山一水七分地是其地貌的基本特征,全市海岸线长81.6公里,且大部分平原由海涂围筑而成。在气候上慈溪市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全境气温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和杭州湾海水的调节,雨水分布不均,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且常年遭受台风、暴雨和暴潮袭击。
担负着全市95%以上的排涝任务。
(5)河网复杂,但蓄容量小,加上近期沿河两岸居民水法规意识较为淡薄,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较为严重,大量的河面被非法侵占,造成河面快速减少,设障增多,严重影响蓄排。
(6)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工程建设中未重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水土流失,人为设障,基本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及河道富营养化等原因,致使全市各类河道遭受不同程度的淤积和污染。河道现状
慈溪市无自然形成的迳流河道,由人工挖掘了许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形成平原河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60米3,仅为浙江省人均占有量的22%。境内降水时空不均匀,地表拦蓄能力不足,降水季节大量迳流被北排入海,雨季易涝,旱季易旱。
本市属姚江流域,排涝一部分靠姚江排出外,其余主要靠自己北排入海。根据河道大小、主次,全市将所有河道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河道。全市共有各类河道1200余条,总长2945.7km,面积45.5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4%,其中:一类河道27条,总长312.53km;二类河道533条,总长1462km;三类河道600多条,总长1213.9 km。所有河道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河流主要特点有:(1)以平原河网为主,河流小而多、源短,且河岸易冲刷,淤积较快。
(2)汛期涝水较大,排涝主要靠河道北排入海,自身调蓄能力差,遇台风及天文大潮排涝困难时,易涝。(3)枯水期流量太小,由于降水不均和取用水量大,且河道自身调蓄能力差,河道枯水流量很小,遇到干旱年,河道易干枯。
(4)潮汐影响大,涨潮历时6h,落潮历时6.4h,涨落潮流向几乎与岸线平行,主流涨落潮最大流速1.7~1.8m/s,中潮涨落潮最大垂线含沙量1.8~1.9kg/m3,大潮时其值可达5~9 kg/m。沿海有13座主要排涝出海闸,作者简介:陈卫杰(1975-),男,助工,大学,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工作。
规划编制
2.1规划原则
针对河道现状,为彻底改善河道排涝、调蓄等功能,保护河道和水体环境,慈溪市于1997年6月起着手编制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在对全市各类河道广泛调查、实地勘测、水文计算和资料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到1998年6月编制出台了《慈溪市河道疏浚整治实施规划》,并通过了各级政府和专家的评审,并由慈溪市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实施。
慈溪市河道疏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在1997年编制规划时,省内对河道疏浚整治的实践经验还很少,借鉴得也很少,基本上是靠自己摸索着前进。根据慈溪市河道的现状,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我们认为对河道疏浚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与区域综合规划及排涝规划协调一致,妥善处理流域与区域、上游与下游、城镇与农村及近期与远期等各方面的关系。
2.2规划的特点
2.2.1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本次制订出台的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实施期限为5年,从1998年起到2002年止,要求在5年内将全市所有1200余条河道拓宽疏浚一遍。按河道大小、主次、水系及行政区划,制订河道整治计划,安排工程经费,每年
约需工程直接经费2500~3000万元。根据规划,5年内共疏掘河道土方2444万方,河道砌堪261.54km,共计投资2.87亿元。
2.2.2突出重点,分级实施。
5年内要完成全市1200余条总长2945.7km河道的疏浚整治,任务重,工作量大,完全靠市政府组织实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对全市一、二、三类河道的划分,实行河道疏浚突出重点,各级政府分级实施计划,将全市27条总长268.8km的一类河道作为河道整治的重点,二、三类河道根据一类河道的规划进行规划,使之与一类河道相配套,使整个河道整治规划形成以一类河道为主体,二、三河道为依托的网络性规划。
合考评,按考评成绩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一般每镇每年奖励金额在10~15万元左右。
在具体实施方面:一类河道由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建设管理机构及项目业主,负责资金筹措到位和使用,组织工程施工招标工作,选择确定施工队伍,签订合同,抓好合同管理,负责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场协调指挥,进度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配合当地镇政府做好政策处理工作。1998年~2002年,5年内完成27条总长268.8km一类河道整治,共疏掘土方672.3万方,堆压土地3.1万亩;
二、三类河道分别由镇政府和村级作为管理机构及项目业主,负责组织、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资金筹措等各方面工作,由市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和组织竣工验收。据统计,5年中共整治二、三类河河道1180余条,总长2676.9km,疏浚总土方1771.7万方,堆压土地面积8.1万亩。
2.3规划目标
通过对河道统一、科学规划,在疏浚整治后,能全面提高和改善各类河道的排涝、调蓄、灌溉等综合功能,5年内完成全市所有河道的轮疏计划,对所有河道彻底进行清障清淤,部分河道进行拓宽或改道,使岸线顺直,畅通水流,增加有效过水断面。通过5年来的河道整治,现在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1998年前的85%左右河道水质为Ⅲ~Ⅳ类地面水改进到2002年底的90%以上达到Ⅱ~Ⅲ类地面水标准。河道功能大大提高,能充分发挥行洪、调蓄、灌溉、养殖、航运等作用,使河道排涝标准从原来不到5年一遇提高到5~10年一遇标准,再现了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喜人景象。
3.2政策处理及相关工作
河道疏浚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管理项目,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的倾斜。为保证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当地实际,经研究制订出台了《慈溪市河道疏浚整治实施意见的通知》(慈政办 [1998]84号),《通知》中明确了政策处理的相关内容,为政策处理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通知》规定了工程所涉及的土地掘损、堆压、建设用地、青苗补偿、经济作物赔偿、清障、房屋拆迁等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所涉经费全部由当地镇(村)负责。河道整治中因施工电源需要的高压线路,由供电部门负责线路的铺设、安装,所需资金由项目业主承担。规划实施中共掘损土地0.5万亩,堆压土地11.2万亩,其中经济作物1.5万亩,支出政策处理经费5980万元。另因工程需要,共铺设高压线路883.7km,投入经费5302.3万元。工程实施情况
3.1制定措施
为加强领导,切实做好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市政府于1998年9月专题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市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府办主任和市水利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和原市农经委(已撤消)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水利局,由市水利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为了加强各镇工作力度,提高各镇对河道疏浚整治工作的积极性,根据确定的规划出台了相关的河道整治政策,制订了针对性措施,使河道整治能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如对各镇实施每的水利目标考核、环境整治考核,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考核内容涉及组织领导、河道整治、资金投入、水政执法、河道保洁、清障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且将考核结果同镇政府和镇领导的政绩相挂钩。根据市政府的以奖代补政策,在每年底根据各镇在河道整治中的业绩、土方完成情况、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等进行综
3.3工程管理
疏浚整治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分步实施,认真执行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建设期间进行逐项逐河段设计,确定河道断面、施工方案和疏浚方式,编制预算,落实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选择信誉好、设备先进、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队伍。疏浚工程完工后按规范要求进行竣工验收,使河道疏浚整治达到预定目标,同时建立河道疏浚档案,为今后加强管理打下基础。
4资金筹措及资金投入情况
河道疏浚整治是政府行为,是公益性工程项目。各级
政府除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扶持外,在经济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倾斜,各级政府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比例的投入。慈溪市河道整治在财政预算安排上:一类河道工程经费主要以市财政为主,政策处理经费主要以当地镇级财政为主;二类河道主要以镇级财政为主;三类河道主要以村级财政为主,镇财政作一定补助。具体筹资渠道有:市财政专项资金、市农业发展基金、镇级财政专项资金、村级财政经费、社会集资和社会捐助。
由于全市河道众多,河网复杂,情况差异大,土质、水深、运距、电力设施等情况都直接影响到疏浚单价。根据有关资料及本市逐年积累的经验分析,按本市土质,一般土方疏浚单价在4.9~6.0元/m3之间,但也有特例,最高单价(城区段)可达14.75元/m3,最低只有3.5元/m3。根据规划,5年内共疏浚河道长度2945.7公里,总方量2444万方,经费投入达2.87亿元。计划投入情况详见下表:
实施情况明细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合计
长度 公里 580.3 644.8 607.8 565.2 547.6 2945.7
方量 堆压土地 万方 万亩 514.6 2.39 494.9 2.27 430.1 1.97 522.5 2.38 481.5 2.19 2444.0 11.2经费
万元 6700.4 5850.5 4621.5 6317.5 5205.7 28695.6
证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健全管理组织,理顺管理关系,且重视和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明确各管理单位在河道疏浚后的维护保洁职能。
5.2河道砌堪,畅通水流
慈溪市在河道疏浚整治的同时,出台了河道砌堪补助政策(该政策同河道疏浚整治同步进行,暂定5年),并成立专门验收小组,对全市所有一、二类河道(三类河道未列入政策补助内)石堪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分别补助经费200元/m、100元/m。仅2001年和2002年全市石堪验收合格后市级财政经费共补助1804.5万元,砌堪长度为146.4km,5年内共安排补助经费3400万元。河道砌坎护岸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通过规模化的砌坎,保障了河道的畅通,减缓了河道淤积,减少了侵占河道、侵倒垃圾等水事违法行为,为巩固和发展疏浚后的成果打下了基础。
5.3推行河道保洁市场化
全面实施河道保洁、清障措施,推行河道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彻底清除河面垃圾和飘浮物。慈溪市近年来将河道保洁推向市场,全面实行招投标制,选择专业化、信誉好的保洁队伍。经过5年的实践,全市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河道水清、河洁、流畅、岸绿的优美环境。建后管理及建议
5.1 加强管理,明确职责
河道疏浚后加大管理力度,巩固和发展疏浚成果,保
5.4水法宣传和水政执法
加强水法宣传和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将水事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水流畅通,依法治水,保持疏浚整治的长久效果。
作者简介:陈卫杰,男,1975年6月20日生,助工,大学1996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毕业
2001年河海大学毕业(函授本科),水利工程专业 联系地址:浙江省慈溪市水利局
构建平原地区完善的森林湿地系统 篇3
农田防护林网:基于农业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态。君山区所处的两湖平原腹地是全国平原绿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将“构建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构筑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规划为本区域建设重点,《全国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将“建设自然式农田防护林体系”作为本区域的主攻方向,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要达到95%以上的奋斗目标。建区近20年来,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原有农田防护林网逐渐被市政基础设施挤占空间而出现局部破碎化。但基于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可持续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林业无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措施和途径,符合长江中下游平原“以交通主干线、……江河岸线为主体,农田为重点,村镇为补充,建立布局合理、结构完善、景观优美、防护功能强大的平原防护林体系”的平原绿化三期工程的建设布局。让农田防护林网真正成为“生态绿网”,今后的重要任务,则宜将纵横交错的河渠水网、公路铁路交通网、村镇居民点网与市政绿地系统有机联系起来,并混然一体。树种选择上着眼于打造有滨湖平原农区特色的可持续生态景观效应,坚持因地制宜、生物多样性和较强防护功能等原则,充分考虑冬、夏候鸟栖息环境营造和改善因素,形成林、鸟、人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也就是说,今后营造林生产目标将从“量”变迈向“质”变,着力打造立体的、动态的且可持续的生态景观将是当前单纯营造林生产的提质方向。
“绿色通道”或“生态廊道”: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网的基本骨架形态。以农田防护林带、护路林带、护岸(渠)林带等为主的防护林是构建农田防护林网的基本骨架,防护林建设历来是平原绿化各林种布局的重中之重,也是湖南省林业建设“四大主题”之——“绿色通道”建设所承载的主要形式。同时,“绿线”已成为近年来城乡规划“三区四线”严格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是绿色城镇、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根据湖南省的建设目标,2016年绿色通道须完成乡级以上已通车通道沿线造林绿化达标任务,湖区绿色生态廊道比例达到80%;2018年实现连绵山体、主要江河两岸及交通主干线两侧等重点区域生态廊道全覆盖。按照省委、省政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行动计划》关于交通干线、平原区主要江河湖库沿线(岸)的绿化带建设要求,君山区“绿线”建设任务繁重,需新建、完善的“绿线”总长度达1300余千米,其中交通主干线总里程1058千米,在建铁路、高速公路近80千米;江、湖大堤254千米(一线大堤202千米)。“十三五”期间,君山区主要抓好“绿色通道”绿化提质工作,基于生物多样性原则,突出林相整齐优良、季相分明多变、物种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带的营造。具体来说,垸区防护林带要改变当前以欧美黑杨为主要建群树种的现状,以“三杉”、香樟及其它适生树种构建复层混交林带,并纳入公益林实行永久性保护;一线大堤垸外护岸林地,修复以旱柳为主要建群种的护岸林带,挽救性发展本地区已近濒危状态的川三蕊柳(成片川三蕊柳林除防浪作用外,还可为洞庭湖区日益增多的麋鹿种群提供良好隐蔽环境),适度发展欧美黑杨。去年5月,洞庭湖区农村综合改革研究院的专家提出在君山区沿洞庭湖岸一线大堤内侧建设宽度1千米左右的“百里湿地生态林走廊”的建议,期冀打造集湖光山色、飞鸟林景于一体的我省最大的湿地森林主题公园。这一建议符合本区“生态立区”定位和“打造洞庭生态明珠”的战略发展目标,虽然牵涉到诸多现实困难,但可以逐步从大堤内侧200公顷三级压浸平台开始实施。
成片林或“秀美村庄”:为滨湖平原野生动植物留下一片生存乐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硬质景观与绿地占地的矛盾不断呈现。在生态文明旗帜下,“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的主张和呼声日益突出并逐渐影响到城市规划,过去城市“硬件”建设的无限扩张在“三区四线”管控下得到有效约束。在农田防护林网格中适度布局和重建有平湖特色的成片林、建设“秀美村庄”等“生态斑块”,正是建设“森林城市”、“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平湖区成片林应以“三杉”、香樟等大乔木树种为主,其它树种为辅,营造有利于候鸟(如池鹭、夜鹭等高小鸟禽)栖息的优良环境,为湖区日益鲜见的雉、鼬、刺猬、粗毛兔等野生动物和珊瑚樱、各类林下蕨类和草本植物提供安全的栖身之所,在林沿湿地可为粗梗水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等濒危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自然繁衍环境。宜将平湖区每一块成片林斑块,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来打造。“秀美村庄”又是一个生态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君山区从2003年开始将村庄绿化纳入每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经过lO余年建设,全区111个村(居委会)基本实现绿化,但在美化、亮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岳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一极三宜”战略发展目标,其“宜”之一便是“宜居”:“建设山青水秀、生活便利、平安文明、适宜健康养生、可以惬意深呼吸的民生福地。”民生福地首先是生态福地。12年村庄绿化已结出良好的生态硕果,如在许市镇每个村屯的房前星后的大树上,处处鸟巢扎堆醒目,常常吸引热心人驻足。这就是林业生态建设蓝图变成现实生态美景的生动写照。
生态文化: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传承的思想载体。“君山文化”是岳阳市四大重要特征文化之一(其它三者是龙舟文化、山水文化、端午文化)。君山文化根植于湿地、产生于湿地。因此,君山文化究其实质便是湿地文化、秉承“鱼米之乡”的农业文化,其精神高度,源于明朝人所赋予的“楚南独秀”。君山地区同垦近60年来,在轰轰烈烈的大地园林化运动以及此后主要通过项目推动的甲原绿化工程,广大民众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建区以来近20年间,设于君山区的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科研站点已达5处(另岳阳市重点建设项目洞庭湖湿地博物馆在建),天井山省级森林公园、天井山河麂自然保护小区先后设立,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安全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中美碳联盟第九届年会、英国国家生态水文中心(CEH)等多个国内外科研平台或机构提供了考察现场。2015年,君山区结合国际湿地日、第八届洞庭湖(岳阳)国际观鸟节暨首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论坛等节庆、赛事或会务活动,先后开展大规模的“爱鸟护鸟,从我做起”万人网络签名、“保护湿地、关爱野生动物”主题宣传活动。君山区湿地保护联合会等社会团体也多次深入社区、学校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生态保护群众基础不断巩固。
2016年,洞庭湖区生态红线将基本划定,“实行最严格的林地、湿地保护制度”,力争全区“林地、湿地、公益林保有量和森林覆盖率只增不降”的努力,以及构建山水相依、林城相融的现代城市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城乡一,本化优质生态圈的低碳建设任务,规划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林业管理体系,全面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者系岳阳市君山区林业局局长)
三江平原地区 篇4
关键词:白浆土,水稻,产量,品质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1 153万hm2,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草甸土、黑钙土、白浆土和暗棕壤。白浆土耕地面积116.4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1%[1],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土壤之一,面积为14.9万hm2,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23.67%。在黑龙江省白浆土中有67.31%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全省耕地白浆土的70%在三江平原地区。由于白浆土土质粘重,亚表层有一个贫瘠的白浆土层,传统地把它视为低产土壤[2],种植水稻是白浆土改良的主要方式。桦川县位于佳木斯市东北30 km处的三江平原腹地,主要土壤为草甸土和白浆土。耕地面积9.4万hm2,其中水稻面积4.3万hm2,是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水稻产量和品质主要是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但环境条件对其影响也较大,尤其是施肥。因此开展平衡施肥对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非常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土壤为白浆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水稻。试验设最佳处理(OPT),在OPT基础上设OPT-N、OPT-P、OPT-K、OPT-B、OPT-Zn、不施肥处理(CK)和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共计8个处理(见表1)。试验小区面积21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单排单灌,以免影响肥料效果。氮肥40%作基肥,60%作追肥;磷、钾及其它肥料全部作基肥耙地时施入。试验采用人工插秧,插秧规格30 cm×16 cm,水稻品种为1126,插秧时间为5月20日。
注:硫酸锌含Zn35%,硼酸含B17%。
1.2 分析方法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采用常规分析方法[4],土壤有效硫、有效硼和有效锌采用国际农化服务公司(ASI)分析方法[5]。稻米粗蛋白测定方法:NY/T 3-1982,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NY/T 55-1987,胶稠度测定方法:GB/T 17891-1999附录A,碱消值测定方法:NY/T 83-19882,检测单位: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中心。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评价
土壤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桦川县白浆土pH平均5.30,有机质平均含量2.52%,速效氮平均含量112.3,速效磷18.2,速效钾69.8,有效硫44.0,有效锌1.92,有效硼1.19 kg·mg-1。按当地生产实践和ASI评价方法,该村土壤缺氮的占30.5%,缺磷的占76.6%,缺钾的占97.7%,缺硫的占3.1%,缺锌的占72.7%,缺硼的占35.9%。总的趋势是桦川县白浆土缺钾、磷、锌、硼和氮,硫不缺。应在氮、磷、钾、平衡施肥的同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锌和硼以消除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2.2 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3),平衡施肥对桦川县白浆土水稻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最佳处理(OPT)相比,不施氮肥减产26.2%,不施磷肥减产12.1%,不施钾肥减产10.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施锌肥减产24.2%,不施肥(CK0)处理减产最多,为39.9%,差异极显著。农民习惯施肥(FP)较OPT减产20.3%,差异显著。减素处理水稻产量均低于OPT,说明最佳处理设计合理。不施肥减产幅度最大,说明土壤供肥能力差;其次是不施氮肥和锌肥,再次是磷肥和钾肥,硼缺乏程度最轻。田间试验效果基本反映了土壤分析结果。微量元素锌对该地区水稻生产非常重要,起到了“一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该地区种植水稻在重视氮、磷、钾三要素的同时,应注意锌、硼等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2.3 平衡施肥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于不施肥、不施氮肥和不施锌肥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因此经济效益最差。与OPT处理相比,不施肥少收入5 683元·hm-2,不施氮肥少收入3 936元·hm-2,不施锌肥少收入4 071元·hm-2;农民习惯施肥(FP)处理,由于肥料投入量较大,肥料比例不合理,加之缺乏微量元素,导致产量低,效益下降,与OPT相比少收入3294元·hm-2;与OPT相比不施磷肥、钾肥和硼肥效益分别降低1 815、1 527和887元·hm-2。可见,平衡施肥是三江平原白浆土水稻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注:尿素1 750元·t-1,三料2 300元·t-1,氯化钾1 800元·t-1,石膏700元·t-1,硫酸锌3 000元·t-1,硼酸3 200元·t-1,水稻2.0元·kg-1。
2.4 平衡施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都是影响米饭适口性的重要因素。直链淀粉含量高,米饭粗糙无光泽;蛋白质含量高,米粒结构紧密,米饭硬;糊化温度高(碱消值低),米饭硬而松散,口感差[5]。直链淀粉含量高其胶稠度则低,米饭偏硬,蛋白质含量高会降低胶稠度,使米饭的口感变差[6]。本试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施肥处理(OPT)各项指标均较好地反映了稻米的综合品质指标。OPT较其它处理粗蛋白含量平均增加0.23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平均降低0.46个百分点、胶稠度平均增加2.69 mm。OPT较FP粗蛋白含量平均增加0.13个百分点、直链淀粉含量平均降低0.84个百分点、胶稠度平均增加1.7 mm。所有处理碱消值级别没有改变,粳稻碱消值的平均值为7.0级(基本上以7级为主),即以低糊化温度为主,一般施肥措施很难改变其特性。
3 小结
3.1 影响白浆土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N、Zn、P,其次是K和B。
3.2 平衡施肥对桦川县白浆土水稻产量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氮肥和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果突出。
不施氮肥较最佳处理(OPT)减产26.2%,不施锌肥减产24.2%,不施肥减产39.9%。农民习惯施肥(FP)较OPT减产20.3%,少收入3 294元·hm-2。白浆土土壤肥力较低、供肥能力较差,平衡施肥是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
3.3 平衡施肥具有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
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的趋势,对改善稻米综合品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黑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黑龙江土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24-126.
[2]丛万彪.三江平原白浆土型水稻土氮磷钾养分平衡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49-253.
[3]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0-107.
[4]加拿大钾磷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42-48.
[5]万向元,胡培松,王海莲.水稻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1-6.
三江源地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篇5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代表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生产是以有机农业为主,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它用生态学原则来管理和建立一个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包括农、林、牧、副、渔及其加工等都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作 者:苏多杰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青海科技 英文刊名:QI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9(1) 分类号:F3 关键词:
三江平原地区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潍坊市;平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67-03
收稿日期:2013-10-13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编号:201301036)。
作者简介:丁森林(1957—),男,河北邢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营与企业管理。
通信作者:孙希胜。E-mail:547713236@qq.com。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在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土地,要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大幅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所需粮食达到6.5亿t左右,比现在要增加1.5亿t左右[1]。如何利用一个地区固定的土地资源,处理好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化扩张、生态环境破坏和粮食危机这些问题,就成为每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命题,按照资源开发模型的思路来发展是不科学、不能持续的,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这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低效利用、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关于对土地利用效益问题,国外的研究较为细致和全面。199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商务委员会率先提出“生态效率”一词之后,在世界范围内便展开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研究[2]。著名学者Panska认为,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只有与经济价值耦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土地资源资产本身的功能价值;Wheaton认为,发挥最佳的土地资源功能价值必须同时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在定量评价方面,国内学者王筱明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选取与土地利用效益相关的指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进行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4];陳静等综合运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熵值法,对河北省唐山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效益的驱动机制进行定性研究[5];陈园园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吉林省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主要因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春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评价[6];杨佳惠等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构建煤炭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鸡西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7]。因此,在科学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平原地形显著的山东省潍坊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潍坊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得出潍坊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效益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排序,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土地利用富有效率县(市、区)的成因,进而为其他平原地区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结构,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土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主要数据来源为2012年《潍坊统计年鉴》[8]。因无法获得潍坊综合保税区相关数据,只比较潍坊市其他15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效益水平。
1.2指标选择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判定和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分析,判断土地利用效益的优劣,了解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又具有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在遵循科学合理性、综合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独立性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尽量准确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并建立一套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9-10]。
2.6综合分析
由表6可知,潍坊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寿光市、诸城市、青州市、高密市、昌邑市、安丘市得分均大于0,说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较高,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昌乐县、临朐县、寒亭区、高新区、潍城区、峡山区、坊子区、奎文区得分为负,说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具有比较劣势。在综合效益评价高的地区中以寿光市为例进行分析,寿光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因子得分较高,得益于其作为平原地区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棉的农业生产格局,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得到发展,提高了种植业效益;农业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蔬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一产业并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和关联,实现三次产业同步提升,土地效益得到最优利用,在潍坊市土地利用效益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得分较低的区域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较少,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其耕地集约利用因子得分比较低。
以潍坊各县(市)来说,以各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分为自变量,地均GDP为因变量,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y=15.062+15.234x,并且t检验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y和x的判定系数为R2=0.754,判定系数较高,说明各县土地利用效益与地均GDP基本一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这是由于潍坊市各县土地面积较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nlc202309020559
3政策建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正是突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富有效率县级市的土地利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土地利用效益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多重因素影响,变化波动明显,只有通过政策引导,采取合理措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才能促使土地利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因此,有以下4個方面的建议[12]。
(1)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整体,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应兼顾各种效益。经济效益为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供资金;社会效益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人类保护土地生态环境的能力;而土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土地利用可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13]。虽然经济效益是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但不能忽视土地利用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应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间协调发展,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的表现。各地区应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农业方面,突出发展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的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在制造业方面,逐步减少和取消资源占地量大、产出水平低的传统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14]。
(3)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严格保护耕地制度。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人口与土地、耕地反向增减,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地区应认真执行土地管理法和耕地保护法,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措施,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库和耕地储备库,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工作,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完善土地管理制度。科学的土地管理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和保障,土地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和效率[15]。首先应科学地编制各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加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相关趋势分析及动态监测,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调整土地利用思路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强土地执法力度,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翟虎渠. 粮食安全的三层内涵[J]. 中国粮食经济,2004(6):34-34.
[2]Hargis C D,Bissonette J A,David J L. The behavior of landscape metrics commonly used in the study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J]. Landscape Ecology,1998,13(3):167-186.
[3]Wheaton W C. Urban residential growth under perfect foresigh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2,12(1):1-21.
[4]王筱明. 基于熵权法的济南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96-98.
[5]陈静,付梅臣,陶金,等. 唐山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驱动机制[J]. 资源与产业,2010,12(1):60-63.
[6]陈园园.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7]杨佳惠,雷国平.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76-179,183.
[8]潍坊市统计局.2012 年潍坊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李娜,郝继坤.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衡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872-7874.
[10]李栓,丁冠华,王红梅,等. 基于DEA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增刊):329-333.
[11]余建英,何旭宏. 数理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2]方琳娜,陈印军,宋金平.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8):154-159.
[13]赵海波. 长沙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度评价分析[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14]袁凤刚. 海门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15]温栋. 廊坊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1.
三江平原地区 篇7
1 研究区概况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包括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以及倭肯河与兴凯湖平原。东起乌苏里江, 西接汤旺河及牡丹江, 南至大兴凯湖及绥芬河, 北界黑龙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29°30′~135°00′, 北纬43°50′~48°30′, 全区总面积10.88万km2, 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23.9%。本次研究的“两江一湖”地区位于三江平原, 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地区, 总土地面积548.02万hm2, 耕地面积161.21万hm2, 其中水田面积55.19万hm2。全区地势低平, 沼泽湿地发育。气候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光热条件比较优越, 雨热同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大, 土壤潜在肥力高,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2 湿地现状
目前, “两江一湖”地区湿地面积69万hm2, 主要分布于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中和河流沿岸两侧, 占“两江一湖”地区总土地面积的22.66%, 占三江平原湿地面积的81.8%。其中重点湿地面积95.3万hm2, 占“两江一湖”地区湿地面积的76.74%。
3 农业开发与湿地之间的冲突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中温带低湿沼泽化冲积平原, 也是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分布区。建国初期, 三江平原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总面积为443万hm2, 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1980年, 耕地面积达到311万hm2, 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面积减少到267.3万hm2;1995年, 耕地已达到340万hm2, 湿地减少至249.1万hm2;2000年, 耕地面积已达524万hm2, 相当于1949年耕地面积的6.67倍, 开发的主要是天然湿地。
4 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分析
“两江一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与三江平原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三江平原不同开发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结果如下:
4.1 1949年到80年代中期
该区域经历了初次大规模开荒, 平均每年开垦6.6万hm2左右, 最高年达60万hm2以上[2]。大面积湿地被开垦成耕地,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湿地资源指数下降最为明显。
4.2 80年代中期到1997年
由于开荒, 湿地以每年1.33万hm2的速度减少;水利工程建设, 改变了湿地区域内天然水系的分布, 大量地表水被排走, 湿地出现缺水;大面积发展井灌水田, 导致地下水反哺湿地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湿地环境条件不断恶化、面积发生萎缩、生态系统稳定性及整体环境功能明显减弱。
4.3 1998年至今
1998年, 嫩江流域及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特大洪水, 湿地在调蓄洪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生态功能得到了广泛重视。2003年《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对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农业开发与湿地保护权衡分析
“两江一湖”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也付出了巨大环境代价。如何协调区域农业用地和湿地保护是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耕地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 在同等面积条件下, 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远低于湿地。目前, 虽然“两江一湖”地区耕地的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一直在上升, 但耕地与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之和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业开垦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种态势如不采取措施, 势必更加严重, 二者之间矛盾的权衡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5.1 从生态安全考虑, 湿地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湿地面积减小、功能退化都将降低区域生态安全水平。
因此湿地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例越高, 对区域生态安全越有利。
5.2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角度分析, 要达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化, 湿地面积越大越好, 即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关系保持在1:
0为最佳, 而这一比例从实际角度来讲完全不能实现。根据国内有关学者对三江平原湿地与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初步研究成果, 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关系保持在1:1.4为宜, 而目前“两江一湖”地区湿地与耕地的面积比例在1:2.3左右, 远低于1:1.4。
5.3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安全, “两江一湖”地区耕地必须保持一定面积。
通过旱改水和中低产田改造, 增加水田面积和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在满足国家粮食供给的同时, 又可以进行退耕还湿。
6 结论与建议
“两江一湖”地区农业开发用地与湿地保护之间尚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者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该区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和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化。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考虑, 湿地的面积应保持上升的趋势;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考虑, 耕地面积应保持一定规模。因此, “两江一湖”地区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应尽量增加湿地的面积, 遏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的态势。因此, 提出以下建议:
6.1 实施湿地保护区核心区退耕还湿计划, 缓冲区面积要保证不萎缩。
6.2 提高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改变部分湿地保护区被分割零散、面积过小、相互不连续的局面, 尽量实现湿地集中连片, 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6.3 对于因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等因素使水源补给遭受影响的湿地, 应
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 改善湿地与补给水源之间的水力联系, 保障湿地特别是核心区的生态用水, 必要时可从流域层面考虑湿地的生态分水机制。
6.4 为了确保在不侵占湿地的情况下满足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需要,
农业用地应严格控制规模, 可通过改造中低产田等有效措施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6.5 由于水田在水份、土壤及局部小气候调节方面均与湿地相似, 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强于旱田。
因此, 该区农业发展要加大对水田发展的投入力度, 在适当的区域实施“旱改水”措施, 这将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恢复起到有效作用。
摘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江平原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两江一湖”地区作为三江平原的一部分, 该区内被开垦的湿地基本上都是天然湿地, 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对“两江一湖”地区所在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分析, 从耕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 对“两江一湖”地区农业用地开发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权衡, 并提出了维护该区生态安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开垦,湿地保护,生态服务功能,矛盾权衡
参考文献
[1]刘兴土, 马学慧.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65.
平原地区核桃栽培技术探析 篇8
1 园址选择
园址一般要选在排灌良好, 背风向阳,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交通方便, 土层厚度1m以上的中性至微碱性壤土或沙壤土栽培, 以两合土地为好。丘陵地应选择坡度15°以下的地块栽植。
2 栽植
栽植前挖好定植穴, 以1m见方为好, 上下土层分开放, 回填时先填表层土。要选择优良品种, 以薄壳系列为主, 苗木高度在1.5m以上、根系发达, 无病虫害, 嫁接干径在1cm以上的壮苗。河南地区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中旬或10月中旬~11月下旬栽植为宜, 株行距3m×4m或4m×4m。
3 栽后管理
3.1 土壤管理核桃园的土壤管理主要包括土壤耕翻及扩坑、换土等内容
定植4~5a的幼龄核桃园, 为促进幼树生长发育, 做好中耕除草松土工作。若是种植花生、大豆进行间作的核桃园, 应加强综合管理, 除草与防治病虫害相结合。单独种植的核桃果园, 可视杂草生长状况, 每年除草不少于3次。为保证核桃根系生长有充分的空间, 可进行耕翻松土, 可于夏、秋季各一次, 深度以10~15cm为佳, 可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夏季可浅些, 秋季则深些。
3.2 施肥基肥
核桃喜肥同其他果树需肥一样, 基肥施入的时间以秋季为好, 可于果实采收后到落叶前这段时间施入, 也可配合施入一定量的速效性化肥, 效果会更好。
追肥一年可进行2~3次。以硫酸铵、复合肥、尿素、碳酸氢铵为主, 关键是要掌握追肥时期。第1次, 于早实核桃开花前、晚实核桃展叶初期追入, 以追速效氮为主, 促开花坐果、新梢生长, 用量为整年追用量的1/2。再次追肥可在早实核桃的开花后、晚实核桃的展叶后, 追肥以氮为主, 对大量结果的树可用N、P、K复合肥为好, 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可降低或减少因缺肥而造成的落果, 促进新梢生长和木质化以及花芽分化, 使用量占全年的1/3。末次追肥, 主要集中在硬核期, 可补给核仁发育所需的养分, 从而达到坚果充实饱满的目的, 此次仍以N、P、K三元或多元复合肥为佳。
3.3 水分管理
根据河南历年降雨资料和气候特征, 在核桃生长前期和结果期, 往往干旱。因此, 这段时间是核桃需水需肥的重要时期, 为达到丰产, 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的发生, 施肥、灌水必不可少, 可同时进行, 每次追肥后, 根据墒情及时灌水。在灌水时间上, 主要把握核桃需水的3个关键节点时期, 分别为:萌芽水、花后水和采后水。每年的4、5月份是核桃新梢生长的旺盛期, 此时, 若干旱, 在管理上应适当补水促进新梢生长。6~7月为果实生长期, 缺水会导致果皮变厚。越冬前应灌封冻水, 有利于树体安全越冬和虫害灭杀。雨季应注意排水防涝, 果园内不能积水, 避免因水分过多而使树体受淹而死亡。
3.4 整形修剪
核桃冬剪和生长期修剪均可采用,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 不同地区, 不同修剪时期对核桃生长并无多大影响。
核桃生产中常用的树形主要是主干疏层形和自然开心形2种类型, 也有小冠疏层形。在生产中, 土肥水条件较好的, 一般栽植干性较强的品种, 宜采用主干疏层形。在土壤贫瘠的土壤条件下, 多栽植干性弱的品种, 宜采用自然开心形的整形修剪方式。在密植栽培的情况下, 多采用小冠疏层形。
3.5 人工授粉
核桃属于异花授粉植物, 且存在雌雄异熟的现象, 花期不遇常造成授粉不良, 因此, 在日常栽培中, 一个核桃园要同时设计几个不同的品种, 加强授粉, 特别是早实核桃, 幼树开始结果的最初几年, 一般只开雌花, 约3~4a后才出现雄花, 应避免因授粉不良而影响坐果。因此, 进行人工授粉显得也尤为必要。
3.6 疏除雄花, 增加产量
疏雄花序疏除核桃雄花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 各地试验表明, 疏雄花序增产有效果非常显著。雄花发育势必会消耗大量养份, 因此疏除雄花, 可节约树体大量养分, 减少消耗, 增加产量。
疏雄宜早不宜迟, 可于雄花序萌动前或在休眠期完成为宜, 若过晚, 则增产效果不明显。
3.7 病虫害防治
核桃生长期和结果期, 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特别是核桃干腐病, 该病一旦发生, 对核桃的生长具有致命的伤害, 很难防治, 因此, 平时要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抗性, 对常发生的食叶害虫要做好喷雾防治工作, 对病害可与虫害防治相结合, 达到一次防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 为核桃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摘要:近年来, 随着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 国家木本油料作物战略的调整, 核桃栽培面积日益增加, 产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河南省中原一带, 平原地区的栽培面积和栽培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本文就核桃的栽培技术进行阐述。
三江平原地区 篇9
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这一体系旨在将一个个零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服务进行有机的整合, 并将这个有机整合融入到金融整体发展战略中去。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将以贫困的农村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融入到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 从而使曾经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获得较大利益。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发展普惠金融对促进“两大平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
普惠金融体系与小额贷款、微型经济密不可分, 在普惠金融理念中, 小额贷款及微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性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通过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体得以有机地融入到地区开放金融市场中来, 接受到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建设有利于为“两大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小微企业发展增加活力。普惠金融建设为村镇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来源, 丰富了它们的资金供给方式, 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综合农业大发展。
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使农民购买相关机械化设备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化的合理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
三、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当旺盛, 并且“两大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逐年上涨。目前, “两大平原”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主体以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小额信贷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根据调查与研究, 该地区普惠金融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形式: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形式;以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 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的形式;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小额信贷形式;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 项目小额信贷的形式;以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为主体, 农村民间的小额信贷形式等。“两大平原”地区的普惠金融虽然在近几年中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由于地区间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该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缺乏便利的金融服务。
该地区市区范围内或县城区域金融服务网点较多, 供可应求, 办理业务上较为方便。城乡小微企业及涉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 但资金供给却远不足, 相关金融产品仍不充分, 金融机构种类少, 服务产品单一, 资源供给跟不上, 无法满足农户对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 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存在不足。
涉农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由于贷款期限性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特点, 农民在还款期内往往因农作物尚未收割或未出售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时因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信用要求较高, 为弥补之前欠款而不使担保物被迫被收, 致使高利贷等不良贷款出现。
(三) 农业保险结构尚不完善。
目前, “两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保险规模不断壮大, 对防范抵御农业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农业保险品种单一, 结构不完善, 部分风险仍然不能很好解决。
(四) 普惠金融未形成有效体系。
现阶段, 两大平原地区的普惠金融更多的是强调供给和短期发展层面, 并未考虑整体层面的建设, 缺乏统一的普惠性农村金融建设规划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城乡各地出现二元金融结构现象,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各机构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无法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促进“两大平原”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一)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推广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服务。
该地区应进一步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推广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服务。
(二) 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运行机制。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降低贷款成本与门槛。
(三) 发展农业保险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风险。
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机构, 成立相关风险基金, 建立融资与保险配套合作机制, 改善金融管理服务及创新手段。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的扶持主体, 不同主体的实际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贷款条件相关程序及其他评价体系。既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又要调动基层信贷创新性。
(四) 构建更有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充分竞争、包容性强、高效率、低风险、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参与者的金融意识, 充分发挥其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完善相关法令法规, 打压抑制不良贷款的出现, 加强法制建设, 培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该省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更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相关论述, 并提出配套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两大平原,金融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周忠元.黑龙江省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
三江源地区森林监测工作探析 篇10
三江源是中华水塔, 我国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均发源于此。它处在青藏高原腹地, 海拔超过4 000 m。三江源地处青海省南部, 涵盖青海的海南、玉树、黄南、果洛4个地区, 有“生命禁区”之称的唐古拉山也属于三江源。三江源地区面积广阔, 多达39.5万km2, 栖息了数量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它不仅是我国的生态屏障, 也是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江源地区河流分布广泛, 湖泊数量多, 水资源十分丰富, 而且有大量的沼泽地遍布其中。面积庞大的现代冰川存在于三江源玉树西北部。这个“冰库”冰川容量很大, 其冰川融水是我国大江大河的补给水源。高寒生态系统是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体系, 是一种典型的高寒草原。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复杂的地质特征, 因此形成了类型多样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独特环境中, 植被类型多样, 分布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资源, 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高海拔地区。
三江源拥有数量众多、种类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它们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和功能,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关调查显示, 青海拥有接近400种药用植物, 其中包括中医常用的草药200多种。三江源地区地质复杂, 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而且生物种类众多, 保护难度比较大。近年来, 三江源地区的经济活动增多, 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合理, 乱采滥挖、过度放牧问题比较严重, 使得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发展、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有所激化, 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比较严峻。
2 三江源地区森林监测工作的开展
2.1 监测因素
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要求, 2016年度三江源的森林监测有两大主要目标:一是以往年选定的130多处监测站点开展长期的监测;二是确定监测报告。至于三江源地区森林监测的要素, 《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定》中作了规定。这些要素包括生物量、林分因子、立地条件和林业工程调查因子。其中生物量包含草本单位面积的灌木、产量和生物量;林分因子包含权属、林种、盖度 (郁闭度) 、平均高、蓄积量、地类、植被状况、树种、起源、生长量和平均直径等;立地条件包含坡向、土壤状况、坡度和地貌等, 而土壤状况是指土壤的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微量元素含量、土壤类型和质地等;林业工程调查因子工程实施状况调查包括工程名称、实施期限、实施年度、类型、治理措施、治理面积、禁牧状况、管护措施、密度、造林 (补植) 树种、成活率、保存率、地径及造林树种高度等。此外, 树高、胸径、郁闭度是封山育林的主要评价指标, 当年成活率是人工补植的主要评价指标, 3年后保存率是当年成活率的评价指标。
2.2 监测方法
三江源地区的森林监测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乔木样地监测, 二是灌木 (含工程) 样地监测。
2.2.1 乔木样地监测
郁闭度、样地平均树高生长量、样地内主要灌草的高度、样木胸径年生长量及灌草种类是监测的主要内容。固定方样地是样地设置的主要方法。检尺测量是进行样地乔木测量的主要方法, 对样木的树高和胸径进行调查。如果某一苗木满足起测径阶, 监测人员就应该把样木号用红漆标注在胸径上, 然后作上记号, 最后将样木的具体位置仔细标注在样木位置图上。对样木的灌草种类、郁闭度及投影数据开展调查, 应该在东南角和西北角的对角线上进行。如果出现了特殊状况, 就应该换另一台对角线, 使用东北角和西南角的对角线。灌草 (地被物) 种类、乔木投影长度、最大高、盖度、投影长度及平均冠幅等数据应该清楚地记录在对角线上。在此基础上, 对角线上调查数据才能进行汇总计算。优势树种直径加权平均是样地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在测量质量上, 如果样木的胸高直径不低于20 cm, 测定误差不能超过1.5%。胸高直径测定误差在1.5%~3%的株数应低于总数的5%;如果乔木的胸高不超过20 m, 胸高直径测定误差不能超过3 mm, 胸高直径测定误差在3~5 mm的数量不能高于总数的5%。由西北到东南是郁闭度测定的正确方向, 其误差不能超过10%。如果树木的高度低于10 m, 树高测定误差必须低于3%;如果高度超过10 m, 树高测量误差必须低于5%。
2.2.2 灌木 (含工程) 样地监测
灌草盖度、最大高度和平均高度、灌草每平方米生物量、灌草主要种类和平均冠幅是监测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在开展工程监测样地的测量时, 补植树种、年度补植树种的平均树高、样地内保存株数和地径生长量也要加以考虑。固定样方样地同样是检测样地设置的科学方法。在样地中对灌草种类、盖度、平均高度、平均冠幅和最大高度进行调查时, 都应该使用对角线法。灌草 (地被物) 种类、最大高、盖度投影长度、平均冠幅和平均高的数据都应该记录在对角线上, 最后开展汇总计算。在调查灌草的生物量时, 应该从西北角做起, 从西北一直测到东南, 将调查的范围锁定在5 m之内。小样方测量要在典型地块上进行, 单株重量和典型平均株称是灌木的基本类型。推算株数应该以对角线上的平均冠幅为依据, 然后对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开展计算。其公式为:
样地面积×各灌木盖度=各灌木平均冠幅×样地各灌木株 (丛) 数;
各灌木单株 (丛) 重量=各灌木每平方米生物量×样地面积/样地各灌木株 (丛) 数。
三江平原地区 篇11
关键词:滨海积平原 深钻孔 施工实践
中图分类号:TU7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054-02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我公司管段处于绍兴地区,管段内共4526根钻孔桩,最长80m,平均桩长约60m,以φ1.0~φ1.25m摩擦桩为主,在前期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对绍兴滨海平原地区特殊地质的施工经验不足,在施工组织及技术上出现了一些难题,后来经过总结分析,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了防治,积累了一定的施工经验,在中后期的施工中取得了快速施工、质量保证的效果。
1 地质特点
1.1 钻孔地质情况
杭甬铁路绍兴段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系由湖泊、海相沉积形成,桥址区内特殊岩土主要为(3)1层第四系全新统海积(Q4m)淤泥质黏性土,最大厚度约44.5m,最小厚度约3.0m,平均厚度约15.8m,桥址区滨海积平原内均有分布,层厚起伏,该层具有高压缩性、高灵敏度及低强度等特性,工程性质差,为欠固结土。桥址区粉砂、粉土及细砂层均为可液化土层。
1.2 地层特点分析
根据设计地质情况,本段钻孔地质的特点:(1)绍兴地处滨海积平原地区,湖海相沉积,覆盖层厚,层理规律强;(2)地表层为3~44.5m淤泥质黏土,流塑~软塑,在此段地层中钻孔易发生缩孔现象;(3)80m深桩的桩中、下部以砂类土为主,中密~密实,部分进入粉砂岩、流纹斑岩,对钻机动力有较高要求。
1.3 80m深长桩钻孔设备选型
本标段钻孔桩基础以φ1.0~φ1.25m摩擦桩为主,桩长一般为50~80m,钻孔上部土层以流塑~软塑黏土层为主,基础持力层一般为σ0=200kPa硬塑黏土、粉砂岩,350kPa的砾砂、粗砂,也有部分端承桩,底层进入500~600kPa的流纹斑岩,杭甬铁路工期紧,要求钻孔桩施工速度快、效率高,依据上述地质特点,结合我公司现有设备情况,分别选用GPS-20型回转钻机(扭矩30)、JK-8型冲击钻、采用泥浆护壁,锥形硬质合金梳齿钻头+牙轮钻头,回转钻机正循环成孔工艺。
2 主要技术难点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2.1 孔斜
有些桩属端承摩擦桩,分别穿过黏土、粉砂、细砂、细圆砾土、最后进入流纹斑岩、粉砂岩地层,由于所遇地层土质结构变化大,深度大,对成孔的垂直度带来很大的困难。采取预防措施有:
在钻孔机械方面,要求选用底盘较为稳定的钻孔机具,并且成孔时采用控制钻速、减压钻进的施工工艺,以达到垂直度的要求,因此针对性选择扭距大、钻机稳、功率大的GPS-20型回旋钻机,到底层时采用刚度大的牙轮钻头。
在钻机安装就位前,增加枕木数量,保证枕木绝对平稳牢固,以便钻机在钻进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安装就位时,除保证钻机水平外,还要对钻机的天车、主动钻杆中心、桩位进行校正,确保三点一线,同时,在整个钻进过程中,经常检验钻机是否水平,发现偏斜及时纠正。
钻至地层变化接触面孔段时,放慢进尺速度,钻头穿过接触面进入下一地层后,拉起钻对进行重复钻进,预防不平整接触面造成的孔斜。
2.2 缩孔
根据地质情况分析,本段地质上部以流塑状软黏土为主,厚度3~44.5m,强度低、压缩性高、易触变,易出现缩孔现象,施工中表现为成孔后,检孔时检孔器无法下至孔底,封孔砼量小于设计数量,充盈系数不足。
预防缩孔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泥浆指标、适当加大钻头直径、适当提高护筒内泥浆面高度、多次扫孔、缩短成孔至封孔间的操作时间、加强检测与控制等,具体分述如下:
加强扫孔,由于土层为流塑性土层,钻进时必须减慢进尺,使钻头有足够的回转时间,削除孔壁变形产生的塑性土,防止缩径;同时应提高泥浆黏度,增强护壁能力,并不断上、下窜动钻头,检测孔径形状。若个别孔在成孔移除钻机后,检孔器下不到位,可采用二次上钻机扫孔,钻头直径不必加大,经一至二次扫孔,一般会满足要求。
2.2.1 缩短成孔至封孔间的操作时间
在易缩孔的地质情况下钻孔,缩短成孔、清孔和钢筋笼焊接时间,减少空孔时间也是减少缩孔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措施,施工时尽量加长钢筋长度,减少焊接接头,采用大吨位汽车吊机吊放。
2.2.2 增强泥浆的护壁作用
泥浆是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好坏的重要环节。提高泥浆质量、增大泥浆比重和粘度以及抬高泥浆面是预防缩孔的主要技术措施。经试验采取如下泥浆参数时缩孔现象得到改善。
如表1所示。
2.3 钻进效率低
钻进深度超过60m以后,钻进效率明显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钻渣排出困难,造成钻孔下部泥浆比重过大,存在钻渣重复破碎、进尺缓慢的现象。此外,受设备本身能力所限的钻孔深度大,增大了桩孔施工难度。主要采取措施有。
选择转速较高的GPS-20钻机,其最大转速56r/min,比GPS-15明显提高钻进效率;
为解决排碴问题,一是增加泵量,用两台泥浆泵并联供给泥浆,基本满足要求,泵量加大,流速加快,增强了泥浆携带钻粉的能力;二是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加大泥浆循环池体积、延长泥浆循环路径,以利于钻碴的沉淀,减少其重复破碎、提高钻效。
提高施工进度措施(实例)
根据施工经验,50~70m钻孔桩的施工周期大致如表2所示。
按上统计,钻孔桩的平均施工周期约为3天/根,其中钻孔时间约在2天半/根左右。但遇到80m长孔桩时则遇到了困难,长孔桩穿过饱和中密的砾砂层,最后进入全风化,承载力为200kPa的粉砂岩的,243#墩的孔桩就是一例,该墩桩长80m,11-φ150cm孔桩,地质情况如表3所示。
开始时用GPS-20钻机钻进,钻至60m处砾砂层时,钻进比较缓慢,成1根桩用了6天的时间,于是大家研究讨论,提出了一个先用小钻头开孔钻进至桩底,再用设计直径的钻头扩孔至孔底的方案,具体做法如下:
先用φ60cm的小钻头(如图1)先行钻进,该种钻头由于直径小,钻进速度快,24小时即可钻70~80m,再改用φ150cm钻头扩孔钻进,两种结合后成孔时间约4天,与其他一开始就用φ150cm钻头钻进的类似孔桩相比较,成孔时间节约2天,整墩11个桩,从钻孔时间上要节约20天左右的时间,
3 结语
经过前期施工的实践摸索,从机具设備选型、平原地区特定地质条件技术难题的解决、提高深钻孔工效等方面对滨海积平原地区长桩基的施工技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施工经验,对杭甬项目后期的孔桩施工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希望为以后类似的工程中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2]艾越春,张旭.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59.
[3]任阿凤.某高速铁路大桥钻孔桩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0,4:59.
三江平原地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原组在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326例, 其中产前曾经检查过的有35例, 占总分娩数的10.73%;发生胎盘早剥8例 (均未进行产前检查) 占总分娩数的2.45%;年龄在17~33岁, 其中有两个17岁;初产妇2例, 经产妇6例;孕周在20~39周, 其中28周以下的有3例;有合并症的有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1例肾性高血压。高原组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季节 (5~7月份) 。平原组的2011年1月—2012年8月住院分娩总数是2116人, 其中产前定期检查有2046人, 占总数的96.7%;发生胎盘早剥6例 (2例未进行产前检查) , 占总数的0.28%;年龄在20~31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2例;孕周在34~41周;有合并症的2例, 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另一例妊娠胆汁酸淤积症。平原组发病没有季节性。
1.2 临床表现
高原组患者持续性腹痛3~4 d入院的3例;腹痛伴阴道流血1~2 d入院的2例;腹痛1 d入院的3例;8人中有5例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一般状况均差、均有子宫压痛;胎儿已经死亡的7例。平原组持续腹痛伴阴道流血0.5~1 h入院2例;没有任何症状的4例 (分娩时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早剥) ;胎儿均成活。
1.3 胎盘早剥分度
I度多见于分娩期, 胎盘剥离面积小, 患者无腹痛或者腹痛轻微, 贫血体征不明显。腹部检查见子宫软, 大小与孕周相符, 胎位清楚, 胎心正常。产后检查发现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即可诊断。II度:胎盘剥离面为胎盘面积的1/3左右。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2。若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属Ⅲa度, 有凝血功能障碍属Ⅲb度[1]。
1.4 辅助检查
高原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5例Ⅲ度胎盘早剥, 2例Ⅲa度, 1例是II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的2例;重度贫血2例;中度贫血4例;轻度贫血2例。平原组的入院时B超检查发现有2例II度胎盘早剥, 4例是产后检查发现胎盘面有小血块及压迹而诊断;有一例入院时轻度贫血。
1.5 治疗方法及转归
高原组8例全部急诊行剖宫产术, 其中发生DIC的2例经输血后治愈;产后出血2例, 其中1例 (没有条件输血) 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另一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例17岁的行子宫全切除术;只有1例新生儿成活, 其余的全都是死胎。
2 结果
通过高原组与平原组两者的胎盘早剥相关因素的比较发现: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0.28%;胎盘早剥度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I~II度;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产妇产前后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原因及预防
3.1.1 血管病变
妊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时, 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或硬化, 引起远端的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甚至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蜕膜层与胎盘之间形成胎盘后血肿, 致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现两组共14例有合并症的4例, 占总数的28.57%, 考虑为血管病变所致胎盘早剥。
3.1.2 机械因素
高原组8例胎盘早剥, 其中1例发病在1月份, 另外7例均在挖虫草的季节 (5~7月份) , 考虑与挖虫草是匍匐在地腹部受到挤压有明显的关系。在高原上应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知识, 孕妇避免挖虫草的劳动。
3.1.3 其他因素
孕晚期尽量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时, 最好在宫口开大2~3 cm宫缩间隙以小针人工破膜, 让羊水缓慢流出, 预防突然破膜致宫腔压力突然降低致胎盘早剥;双胎第一胎娩出不要操之过急。临床严格执行缩宫素使用指证及使用常规。
3.2 对高原地区胎盘早剥临床诊断治疗体会
胎盘早剥是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能否及时诊断和治疗直接危及孕产妇及围生儿生命, 防治至关重要。轻型胎盘早剥或症状不典型者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若不及时发现可能发展为II、III型。高原地区的孕期产前检查率才10.73%, 多数孕妇不知道孕期保健知识, 出现腹痛、阴道流血不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旦到医院已经病情很重, 所以根据病史及症状及明显B型超声图像, 临床医生诊断不困难。一旦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 胎儿成活的尽量争取胎儿成活;胎儿已经死亡的也要尽快剖宫产, 尽量争取挽救孕妇的生命, 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高原地区应普及妇幼卫生知识,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积极防治产科并发症, 提高医疗技术及加大必要的人员及设备投入, 建立血库 (或紧急情况下的用血制度) , 是提高高原地区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对高原与平原地区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探讨, 以期寻找高原地区胎盘早剥发病率高等因素的原因, 并设法提高高原地区的产科质量。方法 选择甘孜州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胎盘早剥为高原组, 新都区人民医院的为平原组;分别收集并总结两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的住院产妇的临床资料就孕期保健、胎盘早剥发生率、早剥的程度、产妇及围生儿的结局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高原组的产前检查率10.73%, 明显低于平原组的96.7%;胎盘早剥的发生率2.45%,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0.28%;胎盘早剥度为ⅡⅢb度 (有2例胎盘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伴凝血功能异常) , 高于平原组的ⅠⅡ度;胎盘早剥的剖宫产率100%, 明显高于平原组的33.3%;围生儿死亡率87.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率;产后出血、DIC发生率均为25%, 均高于平原组的0%;孕产妇死亡12.5%, 高于平原组的0死亡。高原组的产妇产前后的血色素明显低于平原组的, 出院时仍然是重度贫血的4例 (除外死亡的术后只有25g/L) , 中度贫血3例。
关键词:高原与平原,胎盘早剥,孕产妇及围生儿转归,预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