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精选6篇)
三江侗族 篇1
摘要:民族服饰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具有实用性、历史性和传承性。三江侗族的服饰无论是图案、构图、用处等都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本文以侗锦为例,着重分析了侗锦图案的形式、结构审美、多元交融的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促进侗族服饰的原真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三江,侗族服饰,艺术传承
一、三江历史概述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民族风情、传统人文景观独具一格,人们居住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等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观光。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制建筑为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有着中国最完好、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建筑群,全县的侗族风雨桥共有108座,鼓楼159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在全县15个乡镇和三个流域内,侗族服饰文化风格都是不同的。
二、侗族服饰源流
侗族是一个讲究服饰艺术的民族,侗服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侗服有南北之分,北部水陆交通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较发达,因此,其服饰在便装与盛装上没有明显区别,一般都是由上、下装组成,下装多为裤装。而南部侗族服饰则完全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虽然也是上、下装组成,但下装多为裙装与绑腿。南部侗族的银围腰和北部侗族的宽红绸腰带,具有识别是否已婚的功能,有银围腰者和系宽红腰带者为未婚。服饰总的演变进程:树叶树皮——草本蔓茎——葛布——麻布——丝——棉布——化工布料。因为不同的人文地域以及自然条件,所以服饰所用的材料也大不相同。侗族服饰的款式源于白族,而流向则取自于它族。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简装(黑色土布),一种是盛装,在劳作的时候,大家身着简装,有盛大活动或者走亲戚时会着盛装,盛装时要带“银帽”,并佩戴其他银饰物品。从女子侗族服饰上的图案选择、装饰配饰、做工技艺等方面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女子。女子侗族服装可分为三种款式: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女子服饰下衣为鸡毛裙,上衣为开襟紧身衣,在侗族女子服饰上衣的胸部还要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侗族女子服饰的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侗族男子服饰形式较女子服饰相对要简单一些,侗族男子服饰上衣为对襟的宽松马褂,色彩趋于灰色或者蓝色;侗族男子服饰下衣为宽松的肥裆裤,裤脚较窄,裤装的颜色以黑灰色为主。无论是侗族女子服饰的多样性,还是侗族男子服饰的单一性,从整体上来讲,侗族服饰从内而外的古朴和精致与侗族文化息息相关,而正是这种原始的民族风情,才使侗族服饰在千百年来都承载着祖先的神灵文化。
三、侗锦艺术的多样性
(一)从工艺上看,侗锦分为织锦和绣锦。织锦,一般要有木架式的织布工具和高超的技艺。唐朝李延寿在《北史·僚传》中这样记述“侗布”:“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反映出了织锦较高水平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绣锦是由桃花刺绣而成,又称为侗绣,它以侗族人自己织出来的侗布作为底布,以自己纺织出来的线作为织线。但是,由于是手工织出来的线所以粗细不怎么均匀,并且颜色也比较单一,所以现在侗族人改用丝线或毛线。对针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使用普通的手工针就可以。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的服饰,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次,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
(二)从款式上看,女款盛装一般是圆领、宽袖、胸襟、围腰、袖口、百褶裙、小腿布套、龙舟形绣花鞋。侗族服饰偏向于宽松,没有领,整体搭配协调。侗绣工艺分为刺绣和挑花。刺绣针法多种多样,有破纱绣、铺绒绣、错针绣、结子绣等。在具体绣一种东西时,往往要几种针法配合用,但其中以铺绒绣用得较为普遍,是广大侗族妇女常用的刺绣针法。
(三)从图案上看,侗族服饰采用古老的侗绣技艺,以孔雀开屏、富贵牡丹图居多。侗族服饰整体给人一种艳而不跳、雅而不俗的感觉。而这种图案用手工制作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当地的人们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看待,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新观念、新技术的涌入给民族的东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当地年轻人对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的不认可、不参与、不继承态度直接影响了侗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停滞不前的现象。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为之努力,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四、侗锦艺术的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侗服也不例外,侗族服饰构图立意的取材极为广泛,有许多文案图样都取材于生活中。例如:1.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衣、食、住、行、婚、丧等方面;因为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而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所以谷粒纹、桂花纹、田螺纹、水车纹等纹样都与农耕经济有关;2.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山川、云霞、日月、星辰、草木等,人们认为这些图案是可以“显灵”驱邪除害的,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崇拜意蕴,如: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是水崇拜,圆圈纹是对太阳的崇拜,云雷纹是对天和雷的崇拜,齿形纹是对山的崇拜;3.取材于主观想象中的产物。有一些表达理想愿望的图案,如祝寿图,中间为一条大鱼,在周围依附着百种花草,立意是“儿孙满堂,百岁有余”。这些图案包涵了他们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物象,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与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五、民族艺术传承
民族艺术是由民族群体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传统。侗族是没有文字的,他们的文化特征以及历史的发展储存在服饰里,而服饰则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记载了人们的生活起居以及精神世界。民族的艺术需要传承,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更不会有发展。而侗锦则是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传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特色很鲜明,无论从工艺精湛度还是图案中所反映的生活状态,都体现了侗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也承载着种族繁衍与民族兴旺,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而且也融合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更与民族的图腾文化相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探究,而对于侗族的服饰文化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及推广的力度,将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结语
侗锦以其精美的工艺、独有的技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无论是侗族、汉族,还是任何一个其他民族都好,我们有着唯一不变的、相同的历史文化,那就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对“非遗”的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是我们每一个有志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冼光位.侗族通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3]李友友.民间刺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三江侗族 篇2
一、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分类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种类丰富, 形态各异。每个装饰纹样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都能反映出侗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大部分装饰纹样都来源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所表现出来的装饰纹样有上百种, 主要分为动物纹, 植物纹, 景物纹, 抽象几何纹。
(一) 动物纹
动物纹不管是在三江侗族的织绣品还是建筑装饰里都是常见的主要纹样, 主要包括龙凤纹、鱼纹、蜘蛛纹、马纹、蝴蝶纹、鸟纹、蛇纹等纹样。这些纹样通过夸张变形和部分抽象提取, 重新组合成非常有特色的纹样。
例如龙纹,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龙纹在三江侗的族建筑和织绣品里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常常可以见到。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具象的龙能一眼被人认出, 而抽象的龙通常是取龙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如龙头、龙鳞等, 作为建筑细部的装饰。抽象化的龙的图像虽然看不见有龙的具体形态, 却能够感觉得到有龙的存在。在建筑上的龙通常表现为卧龙, 二龙戏珠、腾龙驾雾的样式。
在侗绣里的龙纹通常被侗女们用较粗犷的白线勾勒出来, 整体形象似龙非龙, 憨态可掬。而在侗锦中的龙凤纹, 通是以对龙对凤的形式出现, 常采用暗色调的单线将龙和凤鸟的外形以几何的形式表现在素锦中, 以意象的形式呈现出一种朴素又不失华丽的效果。
(二) 植物纹
植物纹主要包括榕树纹、杉树纹、花草纹、葫芦纹、柿子纹、野果纹等纹样。这些纹样一部分以单个纹样为主, 用二方连续的形式来展示;另一部分则以与其他类别的纹样组合为主, 用主题的方式来展示。
“花团锦簇, 彩蝶纷飞”是常见的以花草纹搭配蝴蝶纹为主题的纹样。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 花草纹通常作为建筑物的局部装饰彩绘纹样, 通常起到增加观赏性和点缀性的作用。在侗绣中, 花草是侗家女最爱织绣的植物纹之一, 几乎所有的服饰都绣着各种不同的花草纹样。这些植物图案样并非注重注重写生, 而是使植物的形状高度概括化, 加之刺绣工艺的艺术美化, 使得图案造型千姿百态、赏心悦目。
榕树纹是育儿背带盖上常见的一种植物纹, 通常是与景物纹里的太阳纹搭配呈现, 构图主要以太阳纹为中心四周边角各搭配榕树并相互连接。颜色形式大多以单色为基础, 其个别树叶绣成其他亮单色, 与太阳纹相互呼应, 以锁绣法绣饰枝干, 将树叶布满整个背带盖片, 以此来成为生命繁衍的象征。
(三) 景物纹
景物纹主要包括太阳纹、月亮花纹、云纹、井纹、多耶纹、祖庙纹、瀑布江河纹等。景物纹的生成源于很多方面, 这些纹样在建筑还是织绣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例如太阳纹, 在三江侗族的建筑中, 侗寨的布局是以承担着集会和招待宾客的重要场所的鼓楼为中心, 其他的建筑都是围绕着鼓楼这个中心层层福射地建造, 从鼓楼四周发散铺盖的青石板小路就仿佛太阳发散的光芒。在侗绣中的太阳纹的中心通常采用“八角花”形式或以类似于铜钱纹样来象征, 也有一金属装饰釦来表示太阳的中心。颜色通常以对比色穿插为主, 总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以此来表现出太阳的光芒万丈。
(四) 抽象几何纹
抽象几何纹主要包括汉字成语、八芒纹、八角花、云钩、菱钩、锯齿等等。这类纹样大部分寓意不明, 在建筑中也较少运用, 最多运用的地方则体现在侗绣和侗锦中。这类纹样的色彩并不艳丽, 但是通过组合排列与形式变幻, 整体就具有简洁明朗、装饰性强的特征。例如侗锦中的“卍”字几何纹, “卍”是侗家女对太阳的几何形式化, 在侗锦中, 侗家女用“卍”字几何形的形式来简洁的表现出表太阳的光芒四射的形态。颜色通常以红绿对比色点缀边缘, 这样能使得整块素锦变得朝气蓬勃。
二、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来源
在三江侗族织绣品中常见的装饰纹样的纹路大多呈具象或者几何图形状, 有龙凤纹、蜘蛛纹、太阳纹、鱼鳞纹、雷纹、云纹、水波纹、圆圈纹等等。根据历史记载, 三江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 因此形成这些纹样的渊源一部分来源于百越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文化遗存——几何形印陶纹上, 经史学家及考古学家证实, 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从这些纹陶上面传承下来的纹样大多是抽象几何形纹样, 如菱形纹、云雷纹、圆圈纹、水波纹等等。
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千百年来, 侗族所居住的环境都是依山傍水, 四季常青, 浓浓的农耕文化使得侗族人民对山川流水, 花草鸟兽等都产生着不一样的崇拜。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 不仅能带给他们幸福与吉祥, 更能驱邪除害。而常见的代表纹样就有龙凤纹、花草纹、井纹、榕树纹、马纹等等。祖先崇拜是源于侗族对于他们普遍祭拜的祖先“萨”的崇拜, 在侗族人眼里, “萨”能主宰世间万物, 驱魔除害, 保民兴安的保护神, 在三江的八江乡、独峒乡等村镇都设有祭拜“萨”的“萨坛”。在侗族传说中, “萨”是最初也是最大的神, 传说中的“萨”有两千个眼珠, 能看清一切事物。在天上象征太阳光晕, 到了地上则化身为金斑大蜘蛛, 因此最能代表祖先崇拜的纹样就是蜘蛛纹和太阳纹。
三、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寓意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每种装饰纹样不管是从纹样本身还是色彩造型上看, 都有其代表的寓意以及侗族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鱼纹是繁殖的象征, 寓意着多子多福, 受汉族的影响还有“年年有余”之意;蜘蛛纹象征着祖先的化身, 寓意着侗家人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而带来生活上的平安喜乐;蝴蝶花卉纹象征着爱情, 寓意着恋人对爱情甜蜜长久的向往;榕树纹是生命的象征, 寓意着侗家人希望自己的族群能够如榕树般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又如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大多以粉红色和绿色为主, 粉色象征着侗家人热情淳朴的性格, 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色象征着生命力儿的蓬勃向上, 寓意着侗家人对生命力繁盛的期望。
四、三江侗族装饰纹样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比较
三江侗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是较为自由奔放的, 在装饰纹样上所呈现出样子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根据侗家人自我的喜好与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来创作的, 而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是较为严谨的, 在装饰纹样上大多以细致华丽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部分纹样来源与寓意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但是这些纹样所呈现出的形态样式是有别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
(一) 龙凤纹
三江侗族的龙凤纹, 对比汉族传统的龙凤纹, 不管在建筑装饰中还是织绣品中, 传统的龙凤纹是历代统治者最重视的装饰纹样, 认为龙凤是至高权力和统治的象征, 因此龙凤纹通常呈现出的形态意境是龙飞凤舞、龙跃凤鸣、龟龙鳞凤, 色彩常以金色为主, 总体给人一种既威严又霸气, 富丽堂皇, 端庄艳丽的感觉。而三江侗族的龙凤纹在形态上通常呈现出游龙戏凤、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凤飞蝶舞的意境, 色彩搭配多样, 多以白、青、红、黄等较为温和低调的颜色为主。三江侗族的龙凤纹代表着侗家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崇拜和宗族归属的认知, 因此三江侗族的龙凤纹与汉族传统龙凤纹相比, 少了一份霸气和威严, 多了一份趣味与温和。在所含寓意上, 汉族传统的龙和凤代表着威严与富贵, 是皇权的的象征, 寓意威严与尊崇, 而三江侗族的龙和凤被视为吉祥之神, 因为侗族祖先古越人认为龙和凤能保护着他的民族并带来吉祥与好运, 因而龙凤纹在三江侗族中寓意着吉祥安康。
(二) 花草纹
在汉族传统纹样里的花草纹常常是由多种花卉组合成为吉祥图案, 无论变幻组合成任何形式, 它几乎都寓意着升官发财、多福长寿以及吉祥如意等等, 也表达出从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和一种人们慕求的生活, 并且在组合里的花草纹样大多都是名贵的梅兰竹菊或是有名的花草。在三江侗族的花草纹的种类里, 大部分都是山间河畔随处可见的花草, 如石榴花、野菊花、柿子花、油菜花、山茶花、芨芨草等。侗家女并没有将这些纹样的形态雕琢得像汉族传统花草纹样那般精细, 也没有在所展示的主题里面传达太多花开富贵之意。而是将它们抽象重组, 任意变化组合, 并搭配不同动物纹样, 以传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色彩搭配多彩炫丽, 也体现出侗族人民活泼欢快且朴实的心性。
(三) 鱼纹
鱼纹是在各民族之间的装饰纹样中都是最常见装饰纹样, 汉族传统的鱼纹在制作工艺上十分精细, 颜色艳丽, 整体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 仿佛这条鱼就在眼前游动。但在三江侗锦中的鱼纹并非像传统鱼纹那样写实, 而是取鱼鳞刺的梗概, 色彩以深蓝色为主线条, 在中间部位用亮色线条提亮, 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 使得整体感觉别具一格, 也体现出了三江侗族装饰纹样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
五、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文化蕴含
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一样, 不仅在装饰纹样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上都具有传统美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 也在民间美学基础上具有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性与多样性。
(一) 天人合一
与汉族传统纹样一样, 三江侗族纹样装饰纹样在思想观念上也突出传统哲学里所讲的“天人合一”,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外在的自然事物现象与主体的情感互相渗透、融合, 物我主客完美合一是艺术设计的最高境界。三江侗族人民在依赖于大自然又作用于大自然的环境下, 对大自然一直心怀感恩和敬畏, 在三江侗族纹样中, 龙、鸟、鱼、蜘蛛、花草等等动植物都是最常见的纹样。他们的多神崇拜让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灵魂的, 并将使他们受惠的万物以织绣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敬畏的情感, 同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二) 理想浪漫
理想浪漫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精神特征也可以等同于美学里面所讲的“内容”美。它的形式是开放自由的, 以表达美好生活为目的的。在三江侗族纹样里, 侗家人在纹样的取材上选取既能够表达他们的想法又具有美观装饰性效果的纹样, 在造型上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意识融入到纹样造型的设计当中, 最后将代表各种美好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二龙戏珠”“蝶恋花”“凤飞蝶舞”“百花盛开”等等, 以此都表达出三江侗族人民对于种族生命的繁衍和生活吉祥安康的美好愿望。
六、结语
三江侗族的装饰纹样不管是在建筑上还是织绣品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纹样的种类繁多, 只要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景物, 都可以成为侗族人民创造的对象。这些上百种类的装饰纹样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抽象几何纹。它们大部分来源于侗族的多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 也寓意表达着侗家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通过对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举例分析, 目的是希望给三江侗族装饰纹样增加更多的识别性, 并举例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进行比较, 总结出三江侗族装饰纹样与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审美共性, 以期加深人们对三江侗族装饰纹样的认识, 对开发三江侗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一凡.侗寨传统建筑装饰图像研究一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康凯.侗族刺绣的纹样类型与美学特征[J].大舞台, 227页
三江侗族 篇3
一、芦笙的分类:
芦笙是三江侗族的民间气鸣乐器,侗语称lenc。侗族的芦笙,按侗语,它们的名称、音高、音列以及第一笙管长度分别为:
1、"佶列"(Ji lie)—最高。主音在小字二组至三组,la.do,re,mi,sol,la六音齐全。第一笙管长35至4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第一小提琴。
2、"琉六"(Liuliu)—次高。主音在小字一组至二组,,la,do,re,mi,sol,la六音齐全。第一笙管长65至7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第二小提琴。
3、"根耶"(Genye)—中高。主音在小字组至小字一组,la,do,re,mi,四个音。第一笙管长1 05至1 1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中提琴。
4、"林娄"(Linlou)—次中。主音在大字组至小字组,音列只有la,do,re三个音。第一笙管长160至1 7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大提琴。
5、"琉伴"(Liuban)—低音。主音在大字一组至大字组,含有la,do,re三个音。第一笙管长450至50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贝司。
6、"林秀"(Linxiu)—倍低。主音在大字二组至大字一组,含有la.do,re三个音。第一笙管长700至900厘米。按音高组合的顺序可比作西方管弦乐队弦乐组中的贝司[1]。
(在贝司中没有这些实际音高,笔者只是从音高组合这方面来举例)
二、芦笙的演奏形式
①独奏,用小号芦笙;②对芦笙,用音高、音列完全一致的两支芦笙齐奏;③套芦笙,由调式调性相同的高、中、低音芦笙组成三个八度一一民间称"三滴水",进行合奏,或再加倍低音芦笙组成四个八度一一民间称"四滴水",进行合奏;④芒筒芦笙,有高、中、低音芦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民间称"半套";高、中、低音芦笙各两支,加六支芒筒,民间称"整套";⑤最大型的芦笙乐队,是由六种不同规格的同调芦笙各若干支,加若干支芒筒组成,其中中音芦笙最多,参加演奏的人数可达一二百人。在三江侗寨,芦笙踩堂是侗寨传统的庆典活动,使用了这种大型的芦笙乐队,是最隆重的芦笙演奏形式。而独奏、对芦笙、套芦笙、芒筒芦笙的使用均较自由,在婚丧喜庆、歌舞节日中均可使用。此外,凡祭祖祭神、踩堂盛典、迎接贵宾、外出为客都要以芦笙为前导。
三、芦笙的改良
广西芦笙演奏家覃国伟先生在演奏生涯中切身的感受到芦笙音域和音色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在表现音乐作品上的潜能,故覃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对乐器的发声原理及音域的拓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从乐器的构造、乐器发声簧片的音序等方面做了细化调整,并亲自动手制作。覃先生对芦笙及其演奏技法进行改良,丰富了其变化音、并使之能融入西洋管弦乐,这把芦笙名为"2 4簧新型芦笙"。
①音域和音律上:音域拓宽,突破两个八度,扩大到2 4度。实现了十二平均律运用于民族乐器的设想,并且十二平均率的使用音域已扩展到上加二线C.突破了芦笙吹奏半音的局限性。这是芦笙演奏史上的一大突破。
②和声上:对芦笙进行富有成效的技术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良后的芦笙能吹奏三、六度风格的和声,,五八度和声,如:G1-C-G,C1-G-C。还能吹奏四、五度的民族传统和声。同时,加入了和弦的使用,可以吹奏如C-E-G这样的西洋和弦及其转位和弦。
③调式调性上:因为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突破,使芦笙在调式调性上更自由。转调、离调都可以表现,并且不局限于民族五声调式。
④技术上:芦笙在演奏上更灵活,连续的超过八度的复音程,二度音程都可随意演奏,并且可以演奏大小二度的颤音。
⑤表现力上:覃先生本着把芦笙融入交响乐的理念,让芦笙像二胡那样具有较为成熟的音序材料,为创作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音域的扩大、和声的多样化等,终于使芦笙这一原始的民族乐器能与西洋乐器站在同一平台上完美结合,完成了《侗寨狂欢夜》这部精彩的芦笙协奏曲。
四、改良的艺术值效
经过覃先生十几年孜孜不倦地改制,芦笙终于在音域、和声、技术等方面得到完善。覃国伟先生希望通过改良,能使乐器演奏更加自由,更大的发挥出乐器的优势,并且能较自如地融入到西洋管弦乐中,与西洋管弦乐共同演绎美好的乐章。而他和覃大川先生共同创作的芦笙协奏曲《侗寨狂欢夜》则让改良芦笙有了表现的一席之地。1 9 9 2年,覃国伟先生从侗族山寨纯朴的风土人情和侗族姑娘的动人舞姿中获取灵感,与覃大川先生共同创作了极富广西侗民族特色的芦笙协奏曲《侗寨狂欢夜》,其中展现了侗族山寨美好的风土人情和侗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正是这首极富表现力和民族特色的曲子,后来将覃国伟"吹"进了维也纳。
(1)取得的成就:1 992年,获广西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2001年,获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 00 5年,获全国孔雀奖一一少数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2007年,获第三届广西音乐创作室内乐金钟奖。2004年春节期间,参加了维也纳"广西文化周"的演出。2004年1月3 1日晚,《侗寨狂欢夜》作为压轴作品在"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的下半场亮相,把广西的民族音乐带进了一个新的层面。覃国伟先生至今仍很激动:"当我身着中国的民族服装、手持芦笙站在金色大厅的演奏台上时,非常自豪一一一我一定要把最好的乐曲、最好的演奏带给所有的观众,让他们也认识芦笙的美妙!"对于广西音乐界来说,覃国伟先生的维也纳之行不但打破了"广西民乐走不出冷水滩"的"瓶颈".还意味着值得骄傲的三个"中国第一"——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了广西原创的民族音乐;广西器乐演奏家第一次走出中国,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芦笙与交响乐第一次合奏。面对取得的这些优异成绩,覃先生感到很欣慰。而他所改良的芦笙现今已可与西方管弦乐较好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演奏,这也是其初衷之所在。
(2)展望:随着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东西方音乐之间得以广泛交流。东方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东方的民族音乐的国际地位愈发有分量。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民族音乐。因此,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下,保留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设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势在必行。作为少数民族居多的广西地区,从古至今积淀了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财寓,不仅为保留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代音乐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浩如烟海的音乐素材。广西地区默默耕耘的音乐工作者们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本土的民族器乐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大成效。通过对覃国伟先生的采访,笔者了解到覃先生近期在乐器的改良和发明创造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如发明的南洋鼓、巴比將、玉查琴,改良的德朗琴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侗族芦笙的改良丰富了乐器的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发展本土的人文文化起到积极作用。"当前,广西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广西',解读'文化广西,,其要旨当然是文化要有广西特色。那么,何谓广西特色,怎样建设呢?显然,它应当在广西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出新、发展,才有可能建设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文化广西'才可能璀璨夺目,独放异彩。"从这点上看,笔者不禁引申出这样的思考:我们该如何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来发展广西特色音乐?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财富该如何挖掘,保护以及发展?就目前的发展状态看来,本文所述的侗族芦笙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良,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芦笙的局限性。同时,音乐创作者们积极汲取各种民间音乐素材,并在音乐素材上加以优化和提炼,运用多元的作曲技法,使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其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
摘要:广西侗族历史悠久,它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使用乐器的民族。本文以广西三江侗寨为个例研究,以侗族芦笙作为研究对象,从乐器的分类、演奏形式两方面来进行音乐解析,并对覃国伟先生所改良的芦笙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改良芦笙的艺术值效。
关键词:广西侗族,芦笙,改良,艺术值效
参考文献
[1]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箐:《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漓江出版社P204
[2]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箐:《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漓江出版社P205
[3]覃国伟先生原话
三江侗族 篇4
2008年12月19日, 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小组实地考察后表示:程阳八寨景区已基本达到4A级景区标准。
程阳八寨距三江县城19公里, 由马安寨、平坦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个侗寨组成, 面积12.55平方公里, 居民2197户共9701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景点就坐落在程阳八寨旁的林溪河上。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投入资金对程阳八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进行景区公路整治, 建设景区大门、观景步道、垃圾处理场和程阳永济桥亮化工程, 对村寨不协调的建筑外墙进行立面包装, 并在景区内建设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
目前, 程阳八寨景区旅游直接从业人数200多人, 旅游间接从业人数1000多人, 从事农家乐旅馆的农户13家, 有床位350多张, 年旅游接待人数10多万人次, 带动当地旅游消费2400多万元。
三江侗族 篇5
一、侗族及三江程阳桥景区概况
侗族主要集中聚居在贵州黔东南和铜仁地区, 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 广西柳州市、桂林市, 总人口约290万。黔、湘、桂侗族聚集区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有灿烂的侗族文化遗产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侗区分别推出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如贵州黔东南的千家肇侗—肇兴大寨, 民族村寨旅游渐成气候。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省北部, 处于黔、湘、桂三省 (区) 交界处, 地理位置上接近桂林旅游区, 三江侗族风情旅游成为“桂北风情走廊”和“大桂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阳桥景区也称程阳风景区或程阳侗族八寨景区, 位于县东北部, 距县城古宜镇19公里, 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的重点项目, 并被纳入桂林—龙胜—三江—融水—柳州民族风情旅游黄金圈。景区连绵21公里, 有保存完好的2 000多座吊脚木楼, 9座鼓楼和7座风雨桥。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永济桥和“中国首批景观村落”程阳八寨。
二、侗族风情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调查分析
(一) 侗族风情旅游产品分类
通过实地调查, 整理出侗族风情旅游产品, 见表1。
(二) 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
一般而言, 游客对景区的总体满意度包括对旅游产品、服务、形象、交通等各方面的评价, 而本文只关注旅游产品一项, 研究更有针对性。由表1对程阳桥景区侗族风情旅游产品的分类, 把游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确定为景观、餐饮、住宿、商品、娱乐5项, 并对该5项指标各分解成若干因子, 如表2所示。
(三) 调查问卷说明
于2012年4—6月对三江程阳桥景区进行实地调查。此项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当面填写方式, 并且只对第一次游玩的游客进行调查, 从而避免游客多次游玩产生厌倦情绪而满意度降低。调查共发放问卷225份, 回收问卷206份, 其中有效问卷206份, 问卷回收率为91.56%, 有效率为100%。
问卷设计:根据表2的指标体系, 评价项目分为景观、餐饮、住宿、商品、娱乐5大类, 并根据每大类的特点细分出因子, 再根据心理学的梯度理论, 将游客满意度分为很满意 (5分) 、满意 (4分) 、一般 (3分) 、不满意 (2分) 、很不满意 (1分) 5个等级。
本调查有效问卷样本分布有如下特征:被调查者男女比例相当, 年龄大多分布在20—45岁 (70.3%) , 拥有高中、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占72.8%, 月收入大多在4 000元以内 (83.6%) ;从职业来看, 自由职业者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占多数 (66.4%) 。
(四)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得出各个评价因子的平均值以及评价指标的平均值, 如表3-8所示。
据表3, 游客对景观的满意度平均值为4.129 8, 其中景观特色得分达到4.2146, 而交通得分为4.161 3, 略高于平均分, 景观规模得分相对较低。景区内的风雨桥、鼓楼、侗寨吊脚楼、水车、梯田等景观特色明显, 对游客构成较大的吸引力。
据表4, 游客对餐饮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706 3, 其中高于平局值的为价格指数, 而特色与卫生方面得分较低。这说明, 该景区的餐饮价格在多数游客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而特色不明显。通过对游客的访谈, 游客对餐饮的期望较高, 而且由于个人饮食习惯、口味差异等原因影响得分;卫生得分较低, 一方面说明游客对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也说明该景区在用餐环境等方面需要改进。
据表5, 游客对住宿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750 1。三个因子中, 环境得分最高, 设施得分最低。景区内有程阳国际旅馆、龙凤旅馆和程阳山庄3家硬件条件较好而且价格实惠的侗民居风格旅馆, 另外有经过改建达到规划标准的农家旅馆13家。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 在旅游旺季, 旅馆的订餐、床位均不能满足需求, 而且价格会上浮, 部分游客只能返回县城, 这对游客的满意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表6, 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634 9, 在5个指标中得分最低, 这反映出目前景区旅游商品开发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种类较少, 特色不明显。对于商品的开发, 该景区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潜在需求应该被重视。
据表7, 游客对娱乐的满意度平均值为3.975 5, 4个因子中, 特色与氛围的得分均超过4分, 这说明游客对于景区内的娱乐节目比较认可。游客有机会亲耳聆听侗族大歌, 亲身参与侗族多耶, 这些观赏性、愉悦性强的项目受到游客的喜爱。侗乡有“百节之乡”的美誉, 景区有效利用了各种节日推出相关参与性高的节庆活动, 但参与性得分相比较并不高, 这也说明游客对于民俗体验性要求期望很高, 而景区在进行娱乐项目设计时不能过于程式化, 要注重个性与细节。
据表8, 对各项侗族风情旅游产品进行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序:景观 (4.129 8) >娱乐 (3.975 5) >住宿 (3.750 1) >餐饮 (3.706 3) >商品 (3.634 9) 。
综合表3—7, 各因子的得分排序为:景观特色 (4.214 6) >内部交通 (4.161 3) >娱乐特色 (4.068 9) >娱乐氛围 (4.0207) >景观规模 (4.013 5) >商品价格 (3.863 7) >住宿环境 (3.8493) >娱乐参与性 (3.836 9) >餐饮价格 (3.824 8) >住宿特色 (3.7636) >餐饮特色 (3.656 2) >餐饮卫生 (3.637 9) >住宿设施 (3.6374) >商品特色 (3.578 3) >商品种类 (3.462 7) 。
(五) 结论与探讨
根据以上统计与分析, 游客对程阳桥景区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827 1, 说明游客对景区整体侗族风情旅游产品趋于满意。而5项指标中, “景观”项得分超过4分, 说明游客对于景观满意度较高;“娱乐”指标超过平均得分, 且接近4分, 说明景区对于娱乐方面做得相对比较到位;“住宿”、“餐饮”、“商品”3项指标得分较低, 有待改进。
从因子层看, 把得分超过4分的归为A类因子, 得分低于4分高于平均得分的归为B类因子, 把得分低于平均得分的归为C类因子。A类因子满意度最高, 能满足大多数游客的需要, 如景观特色、娱乐氛围等;B类因子满意度次之, 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 如商品价格、住宿环境, 但同时也要积极保持并力争改进, 争取达到A类;C类因子满意度较低,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如餐饮卫生、商品特色等, 该类因子是景区的短板。
本文以调查景区的旅游产品为切入点, 构建了该景区旅游产品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细分成15个评价因子,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对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研究也有一些局限:不同群体旅游满意心理倾向存在一定差异。由于本次问卷调查只在第二季度进行, 结论只能反映本次样本采集情况。游客的满意度跟游览前的期望值有一定关系, 期望越高带来的满意度可能越低, 这说明满意度低不一定是旅游产品很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期望度进行数据采集, 进行前后对比会更加客观。另外, 在研究景区旅游产品的满意度时, 最好能跟周边其他有代表性的景区进行对比研究, 这样更能发现个性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改进, 从而有效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三、侗族风情旅游产品发展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 游客对侗族风情旅游产品虽然总体上趋向满意, 但是各个指标与因子发展不均衡,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 打造多样化、特色化旅游商品
侗族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可以将原生态侗族文化表现在多样化的旅游商品中。例如, 开发多样化、多种材料的风雨桥和鼓楼艺术模型, 既可以作为礼品送给别人, 也可以作为纪念品珍藏。侗族的银饰、侗布、刺绣有很大的市场。侗布可以突出其蜡染、淀染技术;侗绣可突出其织绣工艺及图案花样, 表现侗族人的信仰、生活环境、风俗等信息。在食品方面, 酸鱼酸肉、油茶、三江春茶, 重阳酒可以通过建立生产流程参观线与体验线, 让游客亲身感受制作过程, 从而增强信任感, 形成购买力。
(二) 侗菜特色化、家常菜大众化
在利用侗族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产品时, 一方面要坚决保护与传承侗族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根据需求走大众化路线。侗族饮食文化中有“侗不离酸”的属性,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游客不能接受, 觉得太酸太咸, 这就要求对侗菜进行改良, 力求满足大众口味而又不失侗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因此, 可以提供保留原汁原味的侗菜, 同时也推出大众口味菜, 满足不同需求。同时, 要引进严格的卫生管理流程, 规范服务。
(三) 重点发展体验型住宿
目前, 程阳桥景区附近有程阳山庄、程阳国际旅馆、龙凤旅馆、鼓楼民族旅馆、风雨旅社等管理较规范的旅馆, 这些旅馆在旺季时供不应求。而体验型游客更喜欢住在村民的吊脚楼里, 因此, 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小型农户旅馆。干净整洁、价格实惠、取景真实自然的小型家庭旅馆会给游客以最直观的侗寨生活体验, 有利于旅游者更深入地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感知侗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石若屏.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刘汉忠.柳州历史文化大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8.
[3]王昕, 李继刚, 罗兹柏.基于旅游体验的游客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6) :87-92.
[4]邱守明.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以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市场论坛, 2012, (6) :98-100.
[5]汪纯孝, 岑成德, 王卫东, 朱沆.顾客满意程度模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5) :92-98.
[6]由亚男, 刘红阳.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分析——基于新疆游客的市场问卷调查[J].新疆财经, 2010, (2) :39-43.
三江侗族 篇6
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对象,对三江县农村金融供求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三江县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些微弱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个贫困县中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益处难以有效体现,而且金融体制改革也会因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而受到很大的阻碍。
一、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我们现在归类,对已有成果进行如下的总结说明。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针对全国的研究现状。从中国整体分析中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对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影响。
王芳(2005)提出:现阶段中国需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制度,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农村金融安排,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最大特点。王征(2011)提出: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丁志国(2014)提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受金融风险影响较强,受金融效率影响较弱,受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肖兰华、施泉生(2016)研究发现,1990—2013年间,虽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仍是作用弱化和功能退化。
2.针对个别地区的研究现状。对个别地区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针对个别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方针,并对整体的研究进行补充。
赵洪丹、朱显平(2015)研究发现,吉林省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显著,农村金融效率则相反。康小夏(2008)指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商业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致使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新型信贷产品供给乏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功能缺陷;农村金融中非正规金融浮出水面。胡帮勇(2015)提出:川渝4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金融覆盖密度、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非农收入的影响显著性均强于农业收入。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非农及农业收入影响则完全相反。
(二)国外研究现状
许多国外学者也就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麦金农和肖分(1988)提出金融制度和发展政策同经济发展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激励和相互抑制的关系;健全金融有效的金融制度及其政策能够充分动员一个经济体系的资金应用并实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或增长;有效的经济发展或增长也会通过一个经济体系的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国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促进金融发展。帕特里克(1966)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供给主导型和需求主导型,认为经济发展早期,供给型占优势,经济发展成熟后,则需求型占主导地位。雷蒙戈德史密斯(1998)对多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是由该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的。金融相关比率越高,金融发展水平就越高,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三)研究成果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内学者的分析,都阐述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之间的发展及影响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经济发展若不成熟,金融活动对经济发展即使有促进作用也是不显著的,甚至可能会造成负效应。相反的,若是经济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金融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而且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之后,我们发现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很不乐观。为此,我们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三江县侗族自治县作为本次的主要调研地区,以期收集到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数据。
二、问题探究
我们在三江县十五个乡镇中随机抽取了5个乡镇,包括古宜镇、洋溪乡、福禄乡、独峒乡及斗江镇,平均每个乡镇发放了50份问卷,共计25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41份,其中118份是贷过款的有效调查问卷,123份是没贷过款的有效调查问卷。下面,我们将结合实地调研走访的结果,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作出说明。
(一)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农村供给机构严重不足。根据调查,三江县域内的金融机构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柳州银行等4家作为农村金融供给机构。但是即使是在县城这些银行营业点也只有6处,而在远离县城的乡镇中能看到的金融机构除了农村信用社,几乎就只有中国邮政储蓄,或者只有一个自助服务机,整个县域内没有其他的信贷企业,这说明农村信贷机构在供给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金融知识,而且没有受过很好培训,技术基础不高,低收入现象一直不可避免。这些都给金融机构在贷款给农户时存在较高的风险。再者,大多数银行都是营利机构,追求高收益,而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在三江县农村看不到好的发展,未进入该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也往往望而却步,或已有的金融机构因低效益而退出,使得三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供给机构严重不足。
2.金融产品单一。据了解,在三江县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农业银行会有涉及“三农”的金融产品,就作为国家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来看,其“三农”服务产品有金穗惠农卡、地震灾区农民建房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村城镇化贷款及季节性收购贷款等6种供给项目,而中国邮政储蓄和柳州银行却少有涉及“三农”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仅有的这些金融产品的供给,需要抵押物或担保人等,在三江县农村有大多数农民的条件很难符合贷款要求。
根据我们实地调查的数据显示,没贷过款的人当中有13.82%的人就是因为惠农项目不符合要求而放弃贷款的,而贷过款的人当中又有47.46%的人认为惠农项目没能符合他们的贷款需求的,可见三江县下辖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没能符合当地的多数情况,造成只有少数现存的产品能实现真正供给。然而,由于三江县农村金融市场分散化严重,交易成本较高,所以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和力度相对较弱。同时县域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都属非法人机构,既无贷款审批权,也无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这都严重束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从农民自身出发,他们本身对金融项目广泛度不在意,不能对金融产品创新提出建设性建议。种种原因导致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不多,新产品开发又不足的情况。
3.保险产品品种不齐全,推广不足。农村保险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焦点,保险业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走入千家万户,有数据显示在三江下辖农村有96.45%的农户购买了医疗保险,有76.14%的农户购买了养老保险,而其他保险却少有涉及。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两种保险都是政府推入农村的,没有任何一家商业保险会到这里的农村去推广它的产品。在对“当地保险种类是否齐全”这个问题上,当地民众的回答是这样的:有61%的人认为当地的保险种类是不齐全的,现有保险品种无法很好地满足农户们购买需求。而根据当地的人们口述情况也发现,在三江县农村很多农民对农业保险等保险知之甚少,或者说还是一个没听过的名词。保险公司在远离县城的镇上并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只有少许的宣传,致使农民对保险的了解更加少。
(二)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1.三江农村金融需求的总体概述。供给和需求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有需求了才会有供给,需求是供给的动力和方向。对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分类理论界有不同的标准。根据金融需求行为的不同,可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为贫困型、维持型、发展型;根据材料分析依据的不同,可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为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在中国农村我们最常见到的金融需求主体是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其次是农村政府。
材料显示,三江县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属于贫困型农户,由于地理位置和其他原因,三江县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由于手头的现金不足以应付大项的临时性支出,农民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子女的教育和医疗上。
2.农村金融贷款需求分析。农户对贷款的需求量大,但银行借贷困难,私人借贷多。就目前的农村金融状况来看,农村信贷融资所采取的抵押、质押、保证等几种担保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差异,如在三江县,很多人所拥有的财产估价下来并不足以作为抵押物。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大大减少农民的贷款需求。(见图1)
在没有贷过款的需求方中,从上图不贷款的原因上来看,有55.28%的人认为没必要贷款,但是有59.35%的人是因为没有抵押担保,有35.77%的人是因为利率过高,有34.96%的人是因为不了解贷款规制,也有12.2%的人是因为金融机构少,可见不贷款的人当中有大部分的人是有需要贷款的。而其他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高达53.66%的人对贷款的流程是不了解的,金融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他们筹集资金时会更多地倾向于民间借贷。有51.22%的人遇到过贷款难的现象,而其贷不到款的原因有59.35%是因为无抵押物或担保人,就目前情况来看,有65.04%的人在筹集资金时会选择私人借贷。但是,72.36%的人认为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贷款难的状况是会好转的。可见,没贷过款的农民对农村金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选择了民间借贷。(见图2)
在贷过款的需求方中,从上图可以看出,面临创业资金的不足时,三江县农民有32.2%的人会选择向亲朋好友借贷,有53.39%的人会选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有5.08%的人找其他人合资,只有9.76%的人会放弃创业计划。可见,虽然他们很多时候偏向于民间借贷,但是也可以看出在农民对于农村贷款的需求是旺盛的。而贷过款的人选择贷款的时候有88.98%的人会关心贷款利率,81.36%的人用房屋作为抵押。可见农民对于农村金融的需求很大,但利率和抵押物对贷款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导致多数人求而不得转而选择民间借贷。
3.保险需求分析。上文数据显示农民对保险及保险公司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这两者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保险,对投保农民来说存在很大风险,同时也会降低了对保险的需求的多元化。我们本次调研的地点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被调查的乡镇中进行随机调查以了解农民购买保险的情况。数据显示:81.74%的人是买过保险的,可见三江人民对保险的需求量很大。而根据对农民所购买的险种进行的调查数据:(见表1)
以上数据显示现在农民们所购买的险种有76.14%是养老保险,96.45%是医疗保险,有少数人购买农业保险和分红型理财保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江县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很单一,且多为政府推行的保险。未购买过保险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觉得没必要,二是经济能力不足。其中有50%的人认为没必要购买保险,36.4%的人是因为保险费用过高而放弃购买的。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三江农村地区的保险覆盖率仍然很低,而且险种单一,多为投保简单的短期保险,寿险和其他家庭财产保险市场份额很小。
(三)三江县农村金融供需状况的总评
综上所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供给机构缺失。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三江县内的金融供给机构严重缺失,县域内的供给机构数量少,种类更少,而且供给机构少也使得当地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弱,不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创新,一成不变的金融服务产品很多时候是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而农村金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是多元化的,但是仅有的4家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是难以满足这些需求,这种供求失衡的局面也使得这些金融机构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的能力上是十分有限的。
2.贷款供需不符。农村金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在贷款方面,由于没有抵押物、利率高、金融知识的缺乏、惠农项目不符合需求、金融机构少等种种原因,农民存在贷款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量不少,但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目标,从而致使供给不符合需求,也就造成了供求失衡的局面。
调查发现数据显示:(见表2)
数据显示在三江县农村贷款有50%用于非农业生产经营,虽然这对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不大,但是这显示了三江农民脱贫致富的意愿,对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将会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收入再分配,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贫困。从另一方面来说,三江县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多,这会使一些针对农业的金融惠农项目几乎成为虚设,从而造成供给不适应需求。农村金融供需不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三江来说,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保险供给单一。虽然80%以上的人购买过保险,但是购买的保险多是政府推行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其它保险如同虚设,保险类型也比较单一。根据我们走访了解到远离县城的乡镇没有保险机构的存在,农民对保险的了解不深,自以为当地的保险种类已经符合他们的需求了。显然,保险在三江县的除供给上不足以外,农民对保险的了解程度也影响着他们需求的单一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但是保险具有分摊风险等功能,对农业工业化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保险的普及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息息相关,所以需要进一步在农村普及保险,不断挖掘农村保险需求,从而增加农村保险供给,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相关建议
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对该县相关乡镇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江县农村金融的供给机构缺失,缺乏抵押物,金融产品供给项目单一,从而使得当地居民私人借贷过多,而到金融机构贷款虽然今年有所增加,但数量依然较少,他们却又习惯性的将各自的收入存入银行,农村金融的资金借贷比例难以改善,依旧有大量资金流出农村,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不足。此外,在当地农村而保险供给单一,无法很好地发挥保险转移风险、均摊损失、实施补偿、抵押贷款和投资收益等功能,这不利于人们从事大型农业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微弱。为此,我们给出以下建议:(1)科普金融知识。(2)加强民间信贷管理(3)改进当地惠农项目。(4)进行差异化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征.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07,(07).55-63
[2]丁志国.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03,(03).4-14
[3]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金融研究.2005.04,(04).89-99
[4]康小夏.重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研究——供给视角下对甘肃省临夏州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的实证调查[J].西部金融.2008.12,(12).74-75
[5]胡帮勇.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06,(02).5-11
[6]肖兰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动态影响测度——基于弹性系数分析方法[J].江汉论坛.2016.01,(01).30-35
[7]赵洪丹.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来自吉林省的证据[J].经济纬度.2015.5,(03).28-34.
[8]Patrick.H.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rual Change.1966.34,(04):174-189
[9]雷蒙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