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类

2024-05-29

土木类(共11篇)

土木类 篇1

摘要: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作为该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主体, 他们的培养方式受人才市场、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人才分类理论以及市场需求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需要进行分类培养。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需求分析

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崇高使命。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中提出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一、人才培养差异化发展需要分类培养

本文基于河海大学这一水利类专门性大学开展论述。 除少数公办综合性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外, 绝大多数专门性大学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同的培养目标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并且要解决市场人才供需过程中的结构矛盾, 对于专门性大学来说需要实施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来适应人才市场及自身的需求和变化。

这种差异化发展战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另辟新径开设新专业或者新的专业方向;二是重新制定培养模式培养原专业的学生。 由于受到中国高校专业目录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审批的限制, 重新开设一门新的专业或者寻求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困难重重, 难以突破。 同时, 由于受到这些限制, 高校在新专业的设置和建设上顾虑重重。 因此, 对于专门性大学来说, 要想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只能从培养模式的重新制定寻找突破口, 用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来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从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进而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竞争力。

二、人才分类理论说明必须分类培养

当今社会对人才进行了分类, 一类是学术性人才, 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 主要从事应用前者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 作为专门性大学, 河海大学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人是属于应用型人才。 但是他们在职务内涵、承担的工作任务上各有不同, 有的人主要负责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有的人负责水利类相关产品的生产、建造和安装等, 还有的人负责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因此,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分, 如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这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如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的时候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机械或者工具的使用能力等方面, 这是有别于工程型人才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 应用型人才所细分的这三个类型还存在着交叉重叠。 例如, 作为工程师不仅仅需要对项目进行设计和规划, 还需要懂得一部分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 否则他的设计容易与现实脱轨。 因此, 在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分类培养, 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 以适应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

三、市场迫切需求专门性人才

当前, 我国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大量的企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好的理论和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够把技术进步转化为工艺流程、把宏观决策转化为微观管理。 这种人才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不仅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来自企业的调研却表明, 此类高层次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因此, 随着社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已经被当今社会和高校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市场的需求度很高, 容易获得社会较高的认可度, 对于自身来说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 许多高校, 特别是专门性大学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包括人才培养的途径、模式等方面。对于河海大学水利类土木类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必然的趋势, 不仅停留在表层的、非系统性的尝试, 更是要形成科学的“ 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有效机制, 从而满足社会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俊龙, 张天保.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0) .

[2]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

[3]程艳霞, 王艳.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10) :100-104.

土木类 篇2

一、实习目的

1.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较全面、系统的训练,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及提高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实训,才能掌握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测量作业的方法,为从事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2.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实践科学态度。

4.培养吃苦耐劳、爱护仪器用具、相互协作的职业道德。

二、实习任务

1.控制点高程测量

2.导线长度测量

3.水平角度测量

4.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5.测绘地形图

三、实习地点: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4号教学楼以及办公楼

四、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

五、实习过程

1.外业测量:

(1)测量控制点高程;

(2)测量控制点间距离;

(3)测量闭合导线内角。

2.内业计算:

(1)计算控制点间高差,推算各点间高程;

(2)计算个控制点间距离及相对误差;

(3)计算个内角闭合差及内角;

(4)根据以上计算数据推算个点坐标。

3.测绘地形图:

(1)将坐标范围内的控制点标定到图纸上;

(2)根据控制点周围的地物地貌测量某些点的高程,再标在图纸上。

实习内容

1、测量次序

首先我们进行的是各控制点的高程控制测量,随后再进行闭合导线水平角的测量和各控制点的距离测量,完成这些控制测量以后,然后再进行碎部测量,最后把测量数据描绘在图纸上,完成实习。

2、高差测量的方法

(1)水准仪架在两个控制点的中间,距离两点大致相等。在前后两点各立水准尺一把。

(2)望远镜对准水准尺并推动,再将水准仪调平,调节三个脚螺旋,使得圆水准器气泡居中,然后微调倾螺旋,从左边的窗口看到水准管的气泡闭合。

(3)调水平微动螺旋,使得十子丝在水准尺上测得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

(4)三脚架架腿抬高或降低,重新测量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并记录下来,测得高差不得超过5mm,否则重测。

3、角度测量的方法

(1)经纬仪架在控制点上,用脚螺旋进行对中,再伸缩架腿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调节脚螺旋使得水准管气泡也居中。通过对中器观察是否对中,否则反复调平。

(2)望远镜调成盘左,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使得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顺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右面的读数,记录读数。

(3)望远镜调成盘右,对准右面的目标并制动,调节调节微倾和微动螺旋,是的十字丝瞄准目标,把配置度盘的按钮拔出,记下读数。逆时针转动照准部,对准左面的目标并制动,读出左边的读数,记录读数。

(4)两次测量角之差不能超过40秒,否则重测。

4、距离测量的方法

(1)用前面的方法将经纬仪对中整平,再进行定线。

(2)然后用钢尺沿着路线测出导线长度。

(3)往返各测一次,两次距离的相对误差不能超过两千分之一,否则重测。

5、测量精度

(1)距离往返测量相对误差不超过1;

(2)水准仪高差测量中高差闭合差在容许值±12vn mm或±40L mm范围内;

(3)测内角时一测回中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超过±40秒。

6、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7、地形图的绘制

实习体会

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样,学习的末期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测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成果,鉴于此,学校特意安排本次为期一周的测量实习。其实很感谢这次实习的机会,能够让我们实地地进行测量操作,近乎于日后工作中所做的工作,让自己提前了解工作中的苦与乐。

我们组分到的测量地段是学校4号教学楼和办公楼为测量地点,初期认为这一地段地物较少,会很简单,但是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问题一个一个地出来,慢慢发现要做的其实特别复杂,这让我更加知道了测量是一门要求很高的学科,尤其是精度方面,任何工作都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一切还需虔诚虚心地脚踏实地。遵照测量的原则,我们采取先控制后碎步的程序进行实地测量,一步一个脚印,在控制点测量时每次都等测量结果计算合格后才进行下一个控制点的测量,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对于测量这样一项精密的工作来讲,控制测量时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造成所有工作重新返工,这势必要影响实习的进度,同时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

测量时也出现过实验仪器一时无法找到的情况,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再找回仪器后我们此后便于仪器寸步不离,这样保证我们的仪器不至于丢失。还有一次加上经纬仪后没有及时固定,另一不知情的组员提起脚架差点造成经纬仪砸下,这一事件让我们深深明白对仪器一丝不苟保护的重要性。

实习这一周天气情况一直不是很好,格外的闷热,还伴随着火热的太阳,阵阵吹来,还有几天直接下起雨来,给我们的测量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我们明白,实习就是一系列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与战胜困难的过程,幸运的是,所有的问题与困难都没有挡住我们实习的脚步,靠着全组成员的团结协作,我们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本次实习工作。

土木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木类大学生 人文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5-01

一、人文能力的内涵

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优良的人文能力是衡量现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来说,大学生的人文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道德判断力、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土木类大学生人文能力不足的表现

1.理想信念缺乏。目前高职土木类部分大学生人文能力不足,学习无目标,缺乏对长远人生的规划化和远大的理想,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他们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工作中常常出现不负责任、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

2.语言能力较弱。高职土木类大学生大部分为理工科学生,语言功底不强,文字表达能力弱,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口语表达能力差,书面表达缺乏条理性逻辑性,经常出现字迹潦草、错字百出、用词不当等情况,应用文写作时更是错误不断。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高职院校土木类大学生业余生活单调,往往依赖电脑游戏等填充课余生活。他们生活自制力较差,生活状态懒散。由于未经历过任何大的挫折,致使其心理脆弱,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容易产生恐惧、抑郁、心态失衡等心理问题。

4.审美鉴赏能力较低俗。互联网、微信、QQ等传播媒介日益流行,造成了大量的文化垃圾在学生中蔓延,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极大偏颇,甚至出现对于这些文化垃圾的接纳和热爱的现象。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在审美的取向和基本的审美判断力的明显不足。

5.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受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高职土木类大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人文学习,也不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其精神风貌和文明修养较差,在诚实守信、勤奋礼貌等方面表现欠佳。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存在集体意识差,感恩观念弱等特征,这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顾他人感受、不能以诚待人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土木类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意义

1.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时代也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土木类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2.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它不仅仅是“成才”的教育,更是“成人”的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其人文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3.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人文能力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全美好的人格、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专业素质和人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升高职院校土木类大学生人文能力的途径

1.整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目前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将产生深远影响,是任何课程无法代替的。因此,学校要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结合办学特色,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其次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比如校史馆的建设、文化名人的塑像、人文主题的雕塑、道路名称等,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气氛中耳濡目染,更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在加强校园环境美化的同时,也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奉献的精神。

2.优化人文课程的设置

一是要增设人文课程。目前土木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过少,应在课程体系中多开设文、史、哲、艺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设的同时要注意适量,精心选择内容。另外课程的开设可以涵盖多方面内容,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如在土木工程类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开设建筑美学等相关课程。

二是多举办人文讲座,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管理。人文讲座要结合土木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和开展。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水平举行如读书月活动等,开展专题讨论、写阅读心得、征文比赛等活动,把读书活动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3.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是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学识和修养直接决定学生的人文能力的高低,教师要把所有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影响和引导学生。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能力, 才能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健康发展。

二是要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三合一”功能,引导他们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尊重、了解、关心每一位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

4.举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升大学生人文能力需要以各种校园活动为载体,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人文知识,提升人文能力。团学组织要根据学生特点来开展体现时代特色的各种学生活动,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参加,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在集体活动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努力提高社团文化品位,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力开展以大学生艺术节等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拓宽教育渠道,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能力的目的。

5.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人文能力,把理论与道德理念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访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培养其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锻炼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其次要丰富“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形式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第三,应根据高职土木类大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计划,把社会实践环节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中来,可将专业实习实训与人文能力实践结合起来,在专业实训实践中融入人文能力养成,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功效。

全面提升高职土木类大学生的人文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针对其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积极调动校内外的多项资源,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相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优化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踐活动等渠道,一定能把高职土木类大学生的人文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桂署钦.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9,(11).

土木类 篇4

一、土木类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从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的分类来看,土木类专业包括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以力学结构为基础,以工程项目建设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类别。本文将以土木类专业为办学主体专业的院校称为土木类高职院校,并主要针对土木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截至2010年12月30日,全国共建有1215所高职高专院校。对这些院校的办学主体专业进行分析,其中,土木类高职院校有88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7.24%。在这些土木类院校中,大部分属于行业办学,校名多以该专业大类的名称直接冠名,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行业办学的优势显而易见,校企合作的体制易建立,在保障机构的构建、办学经费的增加上往往有直接有力的支持。但是,由于土木类行业的主管部门均为政府部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行业的发展而不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上很难有持续有效的关注,这对土木类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土木类专业特点决定了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内外部机制的紧迫性。

土木类专业是典型的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来进行课程传授和技能培养的专业。土木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岗位均在工程施工、管理一线,直接面对工程的各个生产环节。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顶岗即能顶用,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在目前土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中,要求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工程项目、工作程序进行整体课程内容的设置。具体到某一门课程,则可以按照工作过程或者建筑物类型组织模块式教学。很多土木类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各级各类工程建设标准作为指导,例如从国家标准看,有测绘行业标准、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建筑工业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标准、水利行业标准、建筑材料行业标准等直接与土木类专业相关,这些标准往往又根据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知识更新周期较短,因此,科学地制订土木类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有效的课程教学,对土木类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新材料、新标准和新工艺,把最新的行业发展要求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需要看到实际工程的结构与构造,参与其生产流程,体验到实践工作过程。这些都迫切地需要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将校企合作从安排学生就业深入发展为合作育人的方方面面。

2. 土木类行业生产特点决定了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内外部机制的必要性。

土木类行业是一个与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行业,在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的现阶段,土木行业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会有较大的发展。在国家“十二五”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中,将建筑业列为了紧缺行业(重点发展行业)。2011年国家首次将水利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水利工作进行了部署,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土木类产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

土木类行业生产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土木工程生产场所多在户外,高度分散;二是生产产品体型庞大,设备不固定,工作强度大;三是工作责任重大,技术更新快。上述三个特点,导致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人员因为难以长期忍受户外高强度、高要求工作而流动性较大。可以说,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双提高是长期困扰土木类企业的难题。企业只有在解决人员培养、加快新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才能解决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这对土木类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急企业所需、想企业所想,校企合作各取所需正是双方共赢的工作。

3. 内促外联校企互动是深化土木类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机制。

目前对土木类高职院校来说,切实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是关键。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必须率先承担起思考、实践、推动的作用,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形式则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

笔者认为,土木类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必须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积极促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互惠双赢[2],共同发展。内部以“促”为主要方式,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并指导校企合作的工作部门及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去;外部以“联”为主要方式,形成主动整合资源的工作状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构建工作网络。目前,因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而导致校企合作推进困难的现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十二五”期间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在国家层面正进行积极的尝试,校企合作在政策保障上有望有所突破。土木类高职院校必须抓住这个契机,以积极作为赢得发展机遇。

二、深化土木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五促进”内部机制

1. 促进管理提升,建立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

深化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合作育人仍然是最核心的合作环节。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论是订单班的教学安排,还是全程式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都不可避免面对学院常规教学安排无法适应企业岗位工种工作需要的矛盾。对土木类企业来说,其生产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受到天气因素影响大,工期安排上往往在某些特定时候对人员的需求比较集中。当企业因为工作任务的增加,有诸多岗位可提供给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时候,当企业的生产刚好处于季节性或其他原因的空挡、完全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技能培养培训时,学院可能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计划实施课程教学,无法契合企业可以提供合作的时间要求。从学校来说,在严谨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使得每一门课程的安排都有既定的时间轨道,为了适应企业可能提供的合作机会,放弃教学组织的严肃性仍然是一个困扰管理者的首要问题。对此,可以把企业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或者将学校的办学延伸到企业,成立厂中班,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建立相对灵活的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3],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要允许与某个大型或者较大型企业合作的订单班,率先进行教学安排的调整,在确定必须完成的授课计划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要求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间,可以打破传统的两学期制,在学生面对较好的顶岗实习机会时,甚至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完成授课内容。可以将学校教师下企业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任务也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创设让企业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2. 促进资源整合,建立主动的内部协调机制。

高职教育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根据工学结合的需求从校园延伸到企业现场。而土木类产业产品的体型庞大,学院即使进行再大的投入,也只能将典型的工作场景或者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建设,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过程一一呈现。这种局限性势必要求学校主动去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将学生放在更为广阔和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培养。除此之外,来自土木类企业的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切求索的智力资源。

土木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资源的不足,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主动寻求与土木类企业合作的节点,强化资源整合意识,争取和利用来自行业企业的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合作企业、面向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平台。

3. 促进教师合作,建立积极的教师发展机制。

土木类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层次。比较普遍的初级层次是教师参与到学院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项目中,教师被动地根据学院的合作工作要求,完成学院交办的各项任务,包括为订单班学生授课、在学院的要求下到合作工程企业进行短时锻炼;相对较好的中级层次是教师主动地要求到企业施工现场进行技能训练,为自身的教学发展寻找更好的发展方式,希望提高专业职业能力;最高层次是教师不断寻求和企业的项目合作,主动提升自身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要做到三个层次的不断推进,土木类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关于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导向性政策。对于确实进行工程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师,经质量评价后可以将其课时费高于常规进行授课的教师课时费;在评定优质课、优秀教师的指标体系里,将教师的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给予教师主动的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激励的初期,甚至可以学校搭台,教师唱戏,让教师得到更多一点的利益;对教师提出考取土木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应建立奖励性政策。

4. 促进科技服务,建立有效的技术开发机制。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合作发展。作为为社会服务的企业,是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得社会认同的。产品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所以,企业是非常重视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改造的。在这样的利益需求下,学院作为企业的合作方,如果能够在为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彰显优势,那么校企合作必将进入合作发展的良性轨道。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师资,储备形成一支能够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创新型团队;另一方面,学校在现有办学规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必须建立教师选拔培养机制,让一部分适合进行技术研究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专题研究。学校要创设条件,让这一部分人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为施工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员工进行施工五大员等上岗证的培训,并以兼职身份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学校可以探索学院教师分类管理,将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教师从教学的绝对要求中合理区分出来,根据教师的工作经历和专业实力,建立不同工作侧重点的教师类别。让一部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进行专门合作,确保质量,开拓与企业的合作之路。

5. 促进合作办学,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土木类高职院校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势必将花费更多的精力、人力和物力,必须有专项投入。对于合作的土木类企业来讲也一样。但是,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如果只是对学校奉献,这样的合作完全取决于企业对教育的认知。所以,作为人才培养责任方的学校,要看到人才培养的成本和投入分摊,学校应保障合作企业应得的利益,要让企业看到合作的诚心,让企业感觉到培育人才也是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当然,学校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办学单位,其输出的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及技术,获得相应利益的企业也要考虑对应的经费分担,让校企双方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兼具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深化土木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三联合”外部机制

1. 联合行业,建立政策保障和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对土木类行业进行监督管理、为其服务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履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经济职能,成立相应的住房和建设厅、水利厅、交通厅等主管厅局;二是行业协会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架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例如建筑业行业协会、水利学会等。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土木类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土木类行业发展进行间接控制;同时,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交易、维护土木类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土木类行业协会介于政府、企业之间,起到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等作用,受政府委托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甚至授权签发市场准入资格认证、质量检验证等等。

当前校企合作中出现“校热企冷”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无法准确把握与其合作的企业的发展需求,或者说对于企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现状、资源分布情况、工作开展状况、优势和弱势的症结等情况把握不准,难以“对症下药”、做到互利互惠。联合土木类行业,积极与行业管理对应的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加强联系,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政府部门,学校应经常将学校的困难进行汇报,特别是学校如何更好地融入行业发展,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和优势资源的获取。作为学校本身,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智力支撑作用,积极参与到政府部门的行业发展调研、规划等专题项目研究中去,通过具体工作来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为指导校企合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面对行业协会,学校应拓展思路深化与其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对企业的调研,在学校对学生和对社会的技术培训中加强与协会的合作,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信息交流活动,主动收集行业发展信息、新技术和新工艺。学校应当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及行业协会专家作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就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指导,并参与监督评价。

2. 联合校友,建立广泛联络与社会评价机制。

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当学校培养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去,成为一个社会人和职业人之后,其个人价值才开始不断显现,并最终形成为社会服务的社会价值。对于学校而言,这些毕业生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一方面,学校可依托校友的网络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工作网络,扩大校企合作基本面,利用校友身处生产、管理一线的有利条件,收集获取学校教学改革的一线调研资料;另一方面,在学校建立的社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中,应优先邀请优秀校友作为评价人。校友对于母校的感情有助于校友在参与教师的评价中,更有责任心,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在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评价时也更富有耐心、更具指导性。

3. 联合企业,建立资源、技术、利益共享机制。就

与企业的合作来看,联合取“结合在一起,使之不分散”之意,合作取“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之意,联合是合作的前提。要使企业与学校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必然是以资源整合和利益共享为基础的。

从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三大性质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应面向合作企业,形成更为开放的办学理念,构建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平台。事实上,学校拥有的办学资源是企业所缺乏的。硬件上,学校的操场、报告厅、演艺中心、图书馆;软件上,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教师等等,学校应该主动将这些资源提供给合作企业并与企业分享。学校只有主动地与企业共享有用的资源,企业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将学校作为利益共同体,才能有意识地承担起共建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童卫军,黄兆信.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7).

[2]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土木工程类简历表 篇5

土木工程类简历表

土木工程类简历表在求职应聘时不知道怎样写这份简历吧!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提供一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简历为参考,专业与职位的`不同那么个人求职简历又是怎样写,这里是一份建筑施工与管理个人简历模板为模板。希望在你阅读这篇文章时对你有所帮助,更详细内容如下。

个人基本信息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民 族:
户 籍: 中国四川 身 高: 172
婚姻状况: 已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新疆工业学院 专 业: 勘测::工程地质勘察
政治面貌: 团员 第二专业: 测绘工程::
身份证: 511025 现有职称: 中级
毕业时间: -06-24 现所地点: 四川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民 族:
户 籍: 中国四川 身 高: 172
婚姻状况: 已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新疆工业学院 专 业: 勘测::工程地质勘察
政治面貌: 团员 第二专业: 测绘工程::
身份证: 511025 现有职称: 中级
毕业时间: -06-24 现所地点: 四川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面议
应聘职能类型一: 土木工程类 应聘职能类型二: 地质工程师
应聘职能类型三:   应聘职能类型四:  
应聘职能类型五:   应聘职能类型六:  
希望工作地区: 四川,内江资中 其他地区: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面议
应聘职能类型一: 土木工程类 应聘职能类型二: 地质工程师
应聘职能类型三:   应聘职能类型四:  
应聘职能类型五:   应聘职能类型六:  
希望工作地区: 四川,内江资中 其他地区:  
可到职日期: 随时
相关工作经历及特长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相关工作经验: 2年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四级
其它外语语种: 其它外语水平: 良好
普通话程度: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良好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相关工作经验: 2年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四级
其它外语语种: 其它外语水平: 良好
普通话程度: 标准 计算机能力: 良好
教育/培训经历
-2008在新疆工业学院毕业
-2008在新疆工业学院毕业

土木类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土木类 专业认识实习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认识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应遵循这个原则,把土木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培养计划里。专业认识实习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以落实。专业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对本专业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必要准备。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我院土木类专业认识实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土木类专业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认识实习的时间安排相对滞后。根据培养计划的安排,我院土木类专业的认识实习大都安排在二年级的期末。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走访和征求意见,发现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岗位不是很了解,学习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很理想。

2.专业认识实习形式比较单一,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较短,实习过程比较简单,实习内容较少,使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达不到实习目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3.联系实习单位比较困难。大批学生进入工地参观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施工,更重要的是企业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怕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计划,调整专业认识实习时间安排。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原来的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在学习新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前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早深入了解本专业,及早进入角色,及早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积极拓宽实习渠道,多途径寻找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首先,通过加强校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些固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积极联系施工单位和运营管理单位,共同进行校企合作,开发建设校外固定专业实习基地,通过采取“基地共建、校企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建设一批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其次,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第三,利用各种关系,增大资金投入,制订相应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与流动施工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签定相关实习安全协议,购买学生人身安全保险等,建立一些流动性的专业认识实习基地,保证学生的认识实习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改革过去的指导老师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实习指导模式。在专业认识实习过程中,我们采用实习指导教师与外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组合指导模式,扬长避短,各取所长,进行专业实习内容的现场讲解,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指导教师为辅,按照专业认识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环节等要求,指导教师讲授基本原理、基本工作方法,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安全措施、工程概况、工程预期效果等。通过这样的调整、改革,达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效果,使认识实习不那么枯燥无味。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做报告,以增强专业的认同感和求知欲,为学生今后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专业认识实习是土木类专业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的安排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修订和完善培养计划,经过一系列探索、改革和实践,我院的土木类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潘博,杨浪.山区高职院校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延伸[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9).

[2]刘颖.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土木类 篇7

1 土木工程材料理论教学的创新着眼点

1.1 理论教学与数据库资源的整合

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乃是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环节。伴随当今网络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能够运用的资源日趋丰富, 但具有发散性活跃思维的大学生, 却难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充分运用。将土木工程类课程理论教学, 与百度学术、图书馆等数据库资源相结合, 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的大幅提升, 促进其在思维广度及深度方面的不断创新, 还可为其深造奠定扎实根基。比如有关混凝土的耐久性章节, 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实施评价;在现实工程中采取怎样措施, 促进混凝土在耐久性方面的全面提升。可采用下述方式解决。

首先, 进入到中国知网首页, 输入所要查询的关键词, 即混凝土耐久性, 此时, 在搜索结果当中, 则会弹出《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趋向》及《混凝土材料耐久性指标研究》, 乃是对课堂内容予以扩展与补充的重要内容, 《减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研究》及《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等论文, 在课堂教学当中无须打开浏览, 只需要学生知道此题目, 然后对此开展相应引导, 比如《吉林省西部地区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用此对内蒙古冬季冻害环境框架下混凝土的耐久性开展深入研究, 还可将其当作布置给学生的课堂作业;或基于《减水剂对于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研究》, 积极引导学生, 思索已经学过的几种减水剂, 探讨其对于混凝土耐久性所存在的影响;或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 依据学生所了解的内容, 或存有浓郁兴趣的各种相关问题, 在创新实践活动当中, 对学生给予积极引导, 使其参与其中。其次, 帮助并引导学生激活内在学习思维, 可运用互联网网页, 以其作为辅助工具, 比如谷歌、百度学术等。学生依据所标注的相应被引用量, 明确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重点, 另外, 还可依据搜索词, 扩展相关知识点, 对接课堂内容, 如渗透性、混凝土碳化及钢筋腐蚀等。

1.2 理论教学与学术前沿相结合

基于现有教学课时不增加情况下, 把基础知识与学术前沿相融合, 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现代大学生课外具有较广的知识面扩展途径, 且好奇心强, 把课外创造与课堂当中所提及的学术前沿相连接, 更能够对学生的研究及创新能力实施多元化培养。比如, 在功能性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 除传统的防水及吸声隔声等材料之外, 还可将当前研究热点但还没有引入教材之中的自修复混凝土、融雪化冰混凝土及导电混凝土等引入其中。混凝土乃是当前具有较大使用量的承重结构材料, 如若将自修复粘结剂融入其中, 针对损伤破坏, 能够再生及自修复, 且在机敏性方面较好, 因此成为一种智能化的混凝土;如若将填料或导电纤维嵌入其中, 促使其具有拉敏感性或压敏性, 能够将其作为一种功能元件, 用作交通探测, 另外, 还可用于结构的健康监测;这些新颖的学术知识, 在课堂教学当中, 不但不会造成课时增加, 还将混凝土诸如物理性能等性能紧密结合, 这对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具有促进作用, 还可实现其视野的拓宽。此方面知识点在实际讲授过程中, 不可采用传统的灌溉式教学, 除了运用上述指出的百度学术资源及知网数据库资源就学生探索予以引导之外, 还可选用可见播放视频形式来完成, 如播放TED演讲视频。

2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的创新着眼点

在土木工程课程中,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能够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予以培养。把实验教学利用某种方式或手段, 将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以此实现实验教学开放性的强化, 此外, 还需将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法, 作为后续开展研究的重点。

2.1 探索实验设计方法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性的实验技能状况下, 全面及毫无保留地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 以创造性姿态开展多种实验操作, 此种教学路径也是此课程实验教学课改的基本方向, 推动已经设立成项的各种验证性实验项目, 由原本形态的项目内容, 向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转变与融合。当前, 某些高校土木工程课程实验, 在规划方面, 已经根据创新性思维, 着手各项调整工作, 内容如下:首先, 水泥基本性能实验。在保证学生对水泥胶砂强度、凝结时间, 规划操作、体积安定性基本概念及标准稠度用水量等予以准确掌握的基础上, 对学生在实验当中存有的疑惑问题进行征集, 比如水泥水化进程、养护温湿度及搅拌速度等, 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完成中,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查阅, 就其所感兴趣问题予以解答。其次, 增设特种水泥。此内容实质为开放性实验, 不会占用较多课时。比如油井水泥, 通过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实验效果的不同进行讨论, 从而对有想法的学生进行引导, 就油井水泥在实际运用当中所存问题, 及将之解决的有效对策予以探讨。再次, 砂石实验。针对标准砂细度模数, 则增加其测定工作, 且在各种细度数砂相应设计实验也给予增加。比如单粒级设计、间断级配及连续级配等, 且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级别混凝土相应配置中, 比较各级别混凝土所存有的性能指标变化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 就所存现象开展广泛性分析。最后,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普通混凝土, 需引导学生, 借助于实验室现实条件, 制备出特种的混凝土, 如泡沫混凝土等。

2.2 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

在不对土木工程材料实际教学大纲造成影响的情况下,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实验教学及理论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 乃是土木工程课程落实改革举措的重心。运用数据库资源, 可基于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得以激发的背景下, 促使其对知识相应检索方式予以了解, 基于此, 扩宽知识范围;以开放式为主要方式, 将学术前沿予以引入, 通过此途径, 激发大学生更为广泛地创造能力;还可通过双语教学的引入, 促使所创建的大学生创新平台, 能够更加紧密地接轨于世界同行;基于理论引导, 探索创新型实验设计方法尤为迫切和重要。

摘要:该文以高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为例, 探析创新性教学方法。土木工程材料作为整个土木工程专业当中的基础性课程, 在其相对有限的教学课时内,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此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核心切入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将网络数据资源引入其中, 把创新引导、双语教学及学术牵引融为一体, 基于此, 构建与之相配套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及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能够进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4 (3) :54-56.

[2]李伟, 王晓初.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63-65.

土木类 篇8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改革及就业方向的多样性, 同时借鉴国外主流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明确了土木工程应“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大土木、大工程”的培养思路。因此国内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时增设了基础课程比重, 普遍将数学和力学基础课程设置在最初环节, 进而开设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等课程, 最后完成相关方向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这种设置使各校基础力学课程的学时数占到了总学时的10%以上[1], 课程安排靠前, 尽管力学授课时力求精炼与生动活泼, 教材种类也逐渐多样化, 但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2], 且难于建立该课程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直观联系。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为了使学生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桥梁与隧道结构、岩土工程等各种实际结构的力学受力特征, 能从实际结构中抽象出力学模型, 将枯燥的力学分析与实际结构较为紧密联系起来, 国内外各高校做了深入探索, 尝试增加学生动手实践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环节。在这种背景下, 1994年由清华大学土木系组织的结构设计大赛理念, 逐步扩展到其他高校, 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高校联赛, 2005~2013年共完成了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于该赛事只是各代表学校中学生中的遴选, 人数比例在院校土木类学生总人数中很小, 因而受众面较小[3];且赛事题目提前在官网公布, 部分赛题偏难, 如第五届大赛求竹片制作的带水箱多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涉及到研究生阶段才学习的β控制, 本科生理解很吃力, 力学分析及有限元分析学生很难掌握, 过分倚重教师的指导, 转变成了衡量土木专业教师师资的标尺。我们认为, 赛事期间高水平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固然不可忽视, 但之前学生前期的系统训练也更加重要。如果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有所训练、有所积累, 在参与选拔时也就能脱颖而出, 也能从容应对赛事的前期高强度训练。因而, 在大学期间, 开展受众面较大的类似实践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重要。

为突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且能使每位土木类学生都在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范围内参与, 使学生掌握独立分析能力, 我们借鉴了力学理论授课及大赛的优点, 在大三第一学期中开设了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限选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2 课程的组织和架构

课程总共学时为32学时, 分四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设置8学时, 为介绍有限元与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的联系及软件使用环节。采用结合实例进行课堂授课, 主要将结构分析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做一梳理, 同时将结构力学中矩阵位移法与有限元的概念及求解过程不同之处讲清楚。由于ANSYS软件具有良好的界面操作及逻辑表达清晰的命令流, 且为历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超过65%的团队使用, 因此主要结合该软件进行授课。教学中, 以一个静定简单的桁架上节点作用集中力, 采用手算结合有限元软件分析, 使学生掌握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思路, 掌握前处理、边界施加、内力求解及图形绘制的基本功能。并布置一榀简单框架进行均布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内力求解作为作业,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其命令流的编制及如何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以此考核是否掌握。

第二阶段设置6学时, 为结构选型及概念设计, 在土木工程结构开放实验室完成。在此之前, 作为主讲教师, 需要事先在实验室制作或委托工厂进行小尺寸的材料制作。考虑到实验成本、取材便利、易于切割等因素, 本课程购买了尺寸为1 000 mm×150 mm×15 mm、1 000mm×15mm×9mm、1 000mm×20mm×7mm及1 000mm×8mm×8mm的竹材, 1.5mm截面的尼龙绳, 直径1 mm的钉子作为结构选材。并且告知学生, 可以将竹材切割, 但应该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学生看到实际材料后, 应独立构思自己想做的结构类型。作为授课讲师, 笔者将每位学生的草图构思收集完毕后向学生集中展示, 如将收集到的桁架桥、悬索桥、框架结构、花篮、输电塔、拱桥等结构方案进行点评, 让学生进行3~4人的小组组合, 即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 尽量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归为一组便于小组讨论及方案修订。经过方案可行性讨论, 尤其是对构件汇交处节点的处理是否合理可行、薄弱位置是否优化加强进行讨论后, 各小组经过汇报, 领取所需要的竹材尺寸、绳子长度、钉子数目。

第三阶段设置16学时, 进行模型制作及力学分析。各小组需要将最终确定的方案首先进行有限元建模, 由于竹材的弹性模量与生长周期、湿度、品种批次等因素有关系, 无法取得实际精准的数值, 此参数输入会影响计算结果, 而若对每一竹片进行弹性模型标定, 费时费力且失去本课程训练及力学分析的主要目标。因此, 将从厂家购买竹子时获得的平均弹性模量数值作为标准值, 成为有限元模型参数的初调值。在有限元模型上对位移响应比较明显的位置施加一个集中力, 同时在实际的结构模型对应构件位置上施加相同集中力 (采用钓钩悬挂砝码完成) , 并采用千分表量测对应的位移, 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然后微调弹性模量, 完成有限元模型的参数校对。之后便可以在结构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各个工况的荷载施加, 分析构件的应力及位移, 完成力学分析。

第四阶段设置2学时, 进行实体模型荷载加载及有限元对比实验, 记录两者位移差别、分析影响因素, 完成实验报告, 并进行相关问题答辩。在此环节中, 教师主要就结构优化过程、材料力学中相关应力分析、结构力学中节点铰接及固接约束设置、结构响应特征是否超出弹性范围等问题进行提问。通过此环节, 学生可以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 采用有限元进行前期结构优化, 并深刻理解约束支撑等作用, 如对比结构构件采用一个钉子连接构件与采用三个钉子连接构件下结构位移响应不同。

3 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力学分析方法引入实际结构, 使学生能分析给定的材料截面长度及种类, 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 该课程的具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深力学知识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土木类本科学生进行力学学习时, 大部分的授课集中在理论学习环节, 对力学的基本原理把握, 如不同节点约束对结构内力位移的影响、弹性范围内力学本构关系、矩阵位移法的适用范围等知识缺乏直观的认识, 开设此课程可以使学生回顾和总结力学知识, 有助于从抽象的力学理论知识到有限元及具体的模型建立、结构分析再过渡到实际结构中的认识。

3.2 扩大动手实践环境的学生受众面

目前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采用的加载设备比较昂贵, 如发电机、激光位移计、振动台等设备。这种硬件上的稀缺配置无法较大范围推广, 同时竞赛采用遴选规则, 带有竞赛的一般残酷性, 影响了部分理论成绩较薄弱的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但学生内心又渴望能发挥自己的想法, 实现学生和组织对个人价值的认同, 孔子曰“有教无类”, 基于这样的朴素理念, 采用静力加载及测试技术, 希望能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己做的模型, 并完成结构力学的分析。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仅提供材料, 让学生自己合理构思, 充分发挥材料的拉压弯等力学性能, 架构成一个可以承受荷载的结构, 缺乏独立思考是无法完成的。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计算中, 正确施加边界条件, 合理选择单元类型, 并进行必要的参数调整和模型修正, 勇于探索、对有限元等有效手段合理应用解决问题, 再制作实际模型进行试验验证, 每一个环节不仅有激烈的争论和个体综合能力的提升, 而且更有一个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 以及合作意识的加强。

3.4 为学生深造及实践提供条件

学生本科毕业后或继续深造或就业, 计算机及有限元的普及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认知, 如果本科阶段对有限元基本原理及使用有初步认识, 并辅以真实结构模型的制作加于验证,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后期深造时的科研素养和工程问题抽象简化能力, 同时对现实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有益的锻炼。

4 结语

在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 将有限元基本软件引入后, 通过简单算例掌握基本原理思路, 学生可以感觉到软件使用对结构优化的重要性。通过提供的竹材, 自己构思完成结构选型及力学分析, 极大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及有限元课程的综合认识和运用, 通过最终成果的小组答辩, 使他们进一步思考了实际工程结构在力学模型中的简化应用, 培养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为参加大型赛事前的高强度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也为进一步深造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积累。

摘要: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以力学分析为基础, 培养学生对过去所学力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出了在独立思考进行结构构思情况下, 综合运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模型制作、加载对比等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以激发学生对力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在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及进一步深造提供积累, 对教学改革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结构设计,力学分析,有限元,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董事尔, 赵渝林, 明承林, 等.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2, 42 (1) :17~19.

[2]谢翠丽, 倪玲英.《工程流体力学》本科课程引入CFD教学的探讨[J].力学与实践, 2013 (3) :91~93.

土木类 篇9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改革

0 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至上而下关注的重点话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土木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共有320名学生,截止目前签约率仅有50%。为了解决人才的供需矛盾,党的十八大明确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为了强调学生“严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2],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专业知识能够与企业工作技能要求紧密联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更贴合实际,提高工程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对应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两大环节,而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

1 目前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的总称。而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通常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各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整体[3]。

1.1 现实原因造成土木类专业工程教育实践不足。

目前土木类专业的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人才的培养以传授知识为主。由于本专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联合少之又少,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因工程实践单位害怕影响其正常的生产而变成了参观实习。此外,涉及到成本等问题,用人单位不愿再对大学生的岗位培训花费代价,要求大学生的试用期越短越好,而学生因实践不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1.2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原动力不足

大多数专业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导致土建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实施不充分。由此本身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教师在实践环节由于受到自身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现代土建工程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也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候显得源动力不足。

1.3 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每届招生一百多人,在实践教学中,受到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限制,多数学生参与该教学环节的形式只能依靠老师的介绍和讲解,动手能力不能得到较大提高,因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师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生产和认识实习环节,实习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靠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到的,由于涉及到安全和现场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实习环节也只能是参观,而非亲自参与。

1.4 实践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主要采用五级制考评体系,也即在实习结束后,由指导老师综合给予一个分数,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无法全面体现整个实践过程的反馈,也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因此也造成了学生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2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土木类学生为蓝本,结合实践教学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2.1 加强“双师双能”型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由于目前学生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科研压力,在校教师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因此可以采取内培外聘的方式[4]。一是通过有计划地分批派教师到企业锻炼,使有企业背景的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一定比例。再者结合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引进或聘用的方式吸收来自行业、企业中技术娴熟、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专家等为兼职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环节教学。

2.2 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多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找点难、动手难”等难点,比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实施难度大很多。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来说,更注重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生产,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在校学生的实习,再加上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一个学期没有理论教学任务还要用来做毕业设计,学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而企业在用人需求上定位于有工作经验的同学,由此而产生了供需矛盾。基于上述现状,需要探索出一条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这需要从两个层面上开展工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机制,二是顺应企业改革的趋势,优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上,需要按照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工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目标,学校及院部组织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多方面合作,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改革工程实践教学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可以将原来的整班、整专业同一时间到同一企业进行实习的组织模式改为不同专业混和编队、编队小型化的组织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由原来的3.5学年理论教学改为3年理论教学,1年顶岗实习,即“3+1”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有整块的时间进行分散或集中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学校统一制定计划,各院部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实施。可以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和校内专业技术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沟通实习细节、反馈实习状况;学生在现场的安排由实习基地根据需要安排相应岗位,实现由学校和实习基地的双向管理。

2.3 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形式,突出其综合性与设计性

一方面,不断淘汰陈旧实验设备,每年有计划的加大实验室投入,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设备,如:建设土木工程结构车间,增加尤其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备,满足综合性实验要求。

另一方面,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制定实验室开放政策,鼓励和支持土木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每学期初公布开放项目计划,采取预约的办法,对学生实行固定时间的开放。此外实验室可设立自选项目,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实验,或者通过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参与到开放实验室项目中。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记分办法,将开放实验室合格的学分计入,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

2.4 改革课程设计环节,突出课程设计训练的代表性和独立性

土木类专业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利用工程设计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合理整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内容成为关键。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首先打破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严格界限,优化整合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的相关内容,把课程设计环节内容分步骤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工程实际知识,一些工程结构尤其是细部构造比较抽象,仅仅依靠课本的文字描述以及平面图形难以完成。因此,课程设计要和现场实习相结合,将工程构造细部具象化,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穿插大量工程图片、动画、录像等,使得一些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想象、理解、接受的细部构造及外部形式,直观准确地展示给学生,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5 将计算机仿真引入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手段的先进性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指应用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建立虚拟仿真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并且通过对创建完成的三维模型进行的实验测试性技术。其具有高效、安全、并且可以较少的受环境条件的约束,并且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改变实践和模型的比例尺寸等特点,具有交互性、想象性、沉浸性[5]。因此可以将仿真技术引入土木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动手的机会。例如一些平台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建模,通过2D与3D的切换对应检查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仿真实践系统具有信息容量大、多向演示、模拟生动、身临其境等显著特征,这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实践方式无法比拟的。最后,仿真实践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6 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6]。制定大学生的“课外培养计划”,依托专业特色,结合学科竞赛,将第二课堂进行的各类科活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目前我院学生参加的比赛有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全国大学生建筑信息模型(BIM)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大赛等,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突出了土木学生“重实践、强能力”的一个显著特色。

3 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人才[6],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因此,加强新时期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9:12-13.

[2]白义奎,等.工程技术用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4:553-554.

[3]康俊涛.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14-15.

[4]嵇会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科学,2014,11:33-34.

[5]曾金发.虚拟现实复杂场景生成简化和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

[6]李丽娟,刘勇健,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4:170-173.

土木类 篇10

一、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一) 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

英语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它包括语音、语调正确, 语法规范, 词汇表达得体等, 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自身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数量与本专业英语相关的词汇, 根据英语构词法有规律地记忆专业词汇。能够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书籍和参考资料等;能够听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学术报告或讲座;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土木专业的一般会话, 就简单问题进行讨论。同时, 在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时, 能够写摘要、记笔记, 并借助专业词典将有关土木工程类的外文资料翻译成汉语。

(二)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土木工程类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 要以面向工程、面向世界的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完成工作任务, 就需要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融入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求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师要把相关专业训练作为英语技能训练的素材, 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把语言技能的训练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通过这种交叉融合的方法, 既增添了教学的实用性,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据相关调查, 在我国高等学校中, 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上公共基础英语课不感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在英语课堂中, 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能够耐心听讲, 认真做四、六级真题或模拟试卷, 和老师一起分析解题技巧。但是, 自身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散漫的学习状态, 英语课堂上会打瞌睡, 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情。这种局面不仅严重地打击了英语教师授课的激情, 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不能体会到英语学习中的真正价值和乐趣。

近年来,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专业英语教学的概念被我国教育专家提出, 并且在英语教学大纲中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 为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 把其列为必修课并且在最后两个学年学习, 在学时分配上要多于100个学时, 这就从战略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途径

1. 规范专业英语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是教师讲课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而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教材设计模式的影响。因此, 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土木类专业英语教材必须与土木类专业课程相互补充, 还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由易到难。专业英语教材要用正确的语言学习理论与教学大纲相结合, 以任务性、功能性和交际性为主,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 学生还可以经常浏览一些关于土木类专业的英语网站, 阅读土木类的相关英语杂志, 更好地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动态。

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师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英语功底扎实的基础上, 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在讲课中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目前, 对于高等学校英语教师来讲, 英语专业知识过硬是必备条件。但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 相关知识可能不过硬。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懂得专业知识, 对土木类专业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强化训练,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如果条件允许, 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出国培训, 学习更地道的专业英语,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有效、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专业英语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模拟国际学术交流、讨论, 进行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演讲, 课堂上主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师生互动的方式。这样,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

此外, 在专业毕业设计阶段, 专业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外文资料, 并且能够翻译一定字数的英语文献, 还要适当地翻译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摘要, 相关专业术语。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查阅英语文献和参考资料, 并且简要地总结出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既阅读了相关的专业知识资料, 又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文献翻译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 与基础英语教学相互补充

目前, 在高等学校教学中, 普遍把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因此, 在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二者的关系上认识还不够清晰。实行专业英语教学,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个正确的认识。全面培养学生英语方面的综合技能, 注重对词汇和语篇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这是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主要目标。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词汇, 可以阅读相关英语资料,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 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是一样重要的, 它们是为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 不是对立的, 而是互补的。

(二) 教师的定位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学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 无论对专业教师还是对基础英语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知识的运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做到教学相长。另外, 教师要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 把专业英语学习看成是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英语知识, 还要更多地了解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应该有勇气尝试性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给自己未来的发展确定明确的目标。

四、小结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使得单纯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得将高校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如土木工程专业, 就得加强其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在工作之后, 可以运用相关专业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专业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 认为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合理规范教材, 是改变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 专业英语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 (4) .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

[3]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 2004 (5) .

[4]柯平.从专业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8) .

土木类 篇11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审视全球形势深刻变化,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 其优先和重点工作是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涉及公路、铁路、港口等不同领域的基建项目, 急需大量的土木类技术人才。2016年住建部提出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旨在“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土木业的信息化水平, 给土木类BIM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BIM (即, 建筑信息模型) 于1975年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 它通过数字化表达建筑物实体与功能特征, 仿真模拟建筑物的真实属性, 能加强各参与方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能力, 在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内外基建领域大型、超大型复杂建设项目不断涌现, 需要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阶段将BIM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各大高校、设计院、施工管理企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2 我国BIM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

BIM最先产生于美国, 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 为满足基建市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BIM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目前, BIM技术正逐渐被我国建筑土木行业所熟知, 国内大型施工、设计企业等均成立BIM技术小组, BIM咨询企业和培训机构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项目建设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BIM均有应用。然而对整个基建市场而言, BIM的应用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 BIM仅起到辅助作用, 项目各阶段的应用中仍然没有将BIM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大土木”背景下我国高校土木类人才培养具有“重基础、轻应用”的特点, 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更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正在积极探索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但绝大部分的高校没有开展BIM教学, 目前BIM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问题[2,3,4]:1) 高校管理者与决策层并未意识到BIM人才培养的重要性;2) BIM对教学资源 (软、硬件) 要求较高, BIM教学短期内难以在高校中大量推广;3) BIM技术虽已初步成型, 但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面均需完善, BIM师资力量短缺;4) 土木工程专业尚无成熟的BIM教材和教学案例;5) 缺少BIM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基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BIM技术在基建行业深度融合, 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及时调整,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重视土木类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3 高校土木类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格局下, 高校土木类BIM人才的培养模式需从如下几方面构建。

3.1 BIM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 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趋于成熟, 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在短期内构建一个独立的BIM课程体系, 因此BIM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将BIM技术深度融入现行的课程体系。BIM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BIM基础、BIM应用与分析、BIM协同设计和BIM工程应用实践。现行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 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 均可将BIM技术进行深度融入。

3.2 BIM教学平台建设

BIM教学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平台建设和硬件平台建设, 软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实训中心BIM软件建设和各专业BIM软件工作站建设, 前者主要包括BIM核心建模软件 (Revit Architecture) 、BIM分析软件 (Robot, Green Building) 、BIM施工管理软件 (Navieworks Manage) 、算量和预算软件 (QTO, Dprofiler) 、计划软件 (Navisworks Simulate) 、协同软件 (Digital Exchange Server) 等, 后者主要包括BIM设计软件和专业应用分析软件。硬件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中心硬件环境构建和各专业课BIM工作站建设。

3.3 BIM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师资力量薄弱是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的主要障碍, 国内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BIM技术并不了解, 更谈不上教学, 而土木类人才培养与BIM技术密切相关, 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BIM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要, 高校教师首先需要掌握BIM基础理论知识, 熟悉BIM技术标准, 其次需要具备较强的BIM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依托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 建立BIM研究团队, 逐步提升土木类教师的BIM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

3.4 BIM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开展校企合作, 联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设计院、施工企业及软件公司, 建立集BIM研究、教学、实践、应用及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实现BIM人机交互式操作、3D可视化设计、4D/5D施工工艺模拟演示, 为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虚拟平台。结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开发BIM虚拟产品, 利用BIM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模拟, 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讲解。

4 结论及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不断变化发展, 给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应根据土木业的发展需求, 在现行的培养方案中深度融入BIM技术, 深化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机制:1) 构建BIM课程体系, 全面培养学生的BIM理论知识、BIM应用与分析能力、BIM协同设计能力和BIM工程应用能力;2) 建立BIM教学平台, 完善BIM软、硬件教学条件;3) 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BIM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4) 加强BIM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为BIM实践教学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条件。在BIM培养模式框架下, 注重BIM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类BIM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谷平, 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 2015 (10) :4-9.

[2]马良栋, 梁若冰, 张吉礼.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BIM技术人才培养方法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 2016 (3) :61-76.

[3]崔建华, 夏珊, 丁克伟, 等.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安徽建筑, 2015 (3) :45-46.

上一篇:重庆武隆下一篇: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