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道路

2025-01-07

滨江道路(共4篇)

滨江道路 篇1

1 引言

河滨道路是城市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承担交通功能, 更多的是承担着防洪、生态、游憩等功能。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塑造, 应结合周边居住区、商业区等地块, 重要景观节点融入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地域风情, 使得河滨道路景观保证现代风尚的基础上又不失传统韵味, 将情景雕塑与亲水平台、滨水步道、休闲广场等有机结合, 使景观生动化, 这将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2 项目概况

2.1 区域背景

武夷新区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宜养”。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是崇阳溪两岸慢道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于崇阳溪的西岸, 在崇阳溪大桥至林后大桥间, 主体道路部分宽度约40m, 双向4车道设计, 滨水景观带部分宽度约20~130m, 总长度约3km, 总用地面积约30万m2。

2.2 自然人文条件

武夷新区地处闽江上游, 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为18.1℃, 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mm之间, 区域内主要有崇阳溪和麻阳溪, 均属于闽江支流建溪水系, 四季分明, 春秋季短, 夏冬季长, 早晚温差大。武夷新区有着的奇美风光和双世遗之美名, 朱熹的考亭书院, 法医鼻祖宋慈的故里, 建窑建盏的悠久历史。

2.3 水文地形条件

崇阳溪流域内植被良好, 河流含沙量小, 水质清澈, 水草丛生。设计区域内地形较复杂, 水面与道路高差较大, 枯水期水面与路面最大高差达12m, 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基地与水面之间有约高出4m的自然生态驳岸和大量的河道滩涂, 沿线自然风光质朴生态丰富。

3 设计理念与主题

通过对地块的现场踏勘, 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以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 提出了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应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具备交通与防洪功能;生态功能和休闲价值;地域山水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 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 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创造一个由乡土植物构成的景观基底, 有城市生活气息, 可听、可感、可游、可赏的景观环境。

将滨江西路景观带的设计主题定义为:“水墨淡彩滨江路、纵览古今武夷魂”, 即在保证崇阳溪的防洪要求上, 让整条滨水景观带具有参与性和观赏性, 为市民提供一个散步、散心的休闲空间。把武夷地方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滨河景观中, 让文化的传承和宣扬在景观元素中得以展现。

4 滨江西路景观设计

4.1 整体设计

4.1.1 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地块的特征, 以现状及规划桥为分界线, 将整个地块分成3个区:崇阳溪大桥至南林大桥为城市生活休闲区、南林大桥至渡头大桥为古韵民俗体验区、渡头大桥至林后大桥为生态绿廊游憩区 (图1) 。

城市生活休闲区结合周边商住区及万达等商业地块的性质, 设置公共活动广场, 满足附近市民跳舞、健身等户外活动, 丰富周边居民的生活,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在该区放置了一系列情景雕塑, 为美丽的滨水景观增添情趣。古韵民俗体验区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原则, 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特色, 结合当地传统民俗文化, 采用雕塑小品、景墙等方式再现当地历史民俗文化。

生态绿廊游憩区利用现有的地形与植被, 秉承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利用的基本原则, 在现有的生态自然景观中适当增设一些节点广场及园路, 进行有限度开发利用。

4.1.2 典型断面

整体断面结合道路交通系统, 主要为:2.5m人行道+1.5m绿化带+7m车行道 (部分含有中分带) +7m车行道+2.5m绿化带+3.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人行道+一定宽度缓坡绿地+2.5m休闲步道 (自行车道或休闲广场) +一定宽度缓坡绿地 (或钢便桥或园路) +2.5m亲水步道 (或滨水绿化带) , 通过这种多层次不同功能的交通系统与绿化带的设置, 形成了丰富的道路景观 (图2) 。

4.1.3 道路系统设计

(1) 车行交通系统。滨江西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 设计时速为40km/h, 通过这样的车行道设计, 为司乘人员创造良好的观景时间和空间, 可以欣赏到滨河美景, 带给他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2)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靠滨河一侧, 特别设计了非机动车道, 并且采用红色陶瓷颗粒作为其面层铺装材料, 使人感觉像是红色的彩带镶嵌在景观带上。

(3) 步行系统。人行系统主要有人行道、休闲步道、自行车道、亲水步道几个部分组成, 局部位置通过节点广场或台阶梯道等方式, 形成了网络状步行系统, 为游人驻足或漫步观景提供了便利。自行车道创造性地加入了曲钢便桥, 并采用绿色2cm厚PU聚氨酯塑胶面层, 自行车或人行走在上面, 给人别样的感受。

4.2 详细设计

4.2.1 驳岸设计

驳岸是水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 不仅要承担一定的防洪功能, 还要满足生态功能以及人们的亲水需求。驳岸类型大体分为人工驳岸和自然驳岸, 根据崇阳溪的情况, 以防洪功能为前提, 设计重点考虑以自然驳岸。主要采用以下处理方法如下:保护利用原有自然岸线形式, 对植被良好的驳岸适当加以修整。对原有的滩涂采用抛石的方式, 形成自然的卵石滩, 局部位置设置卵石汀步, 在常水位或较低水位时可以在卵石汀步上行走, 体验亲水的乐趣。并对滩涂种植耐水湿植物, 对不具备种植条件的, 则通过抛石或打杉木桩排桩方式护脚, 创造绿化空间, 营造湿地景观, 体现生态型郊区驳岸的效果。尽量避免采用直立式驳岸, 对有需要采用人工构筑物处理的, 则采用具有较强抗风浪、抗水击能力的荣勋生态挡墙, 坡面种植水生植物等植被, 既可美化环境, 调节净化水质, 也可保持水土流失。在驳岸边侧设置2.5m宽亲水步道, 局部位置有亲水平台, 既可以休闲漫步, 也可以停留亲水或者驻足远眺, 沐浴清新的江风。

4.2.2 节点设计

(1) 崇阳溪桥下广场。将崇阳溪桥下设计成一个休闲广场, 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空间, 同时利用桥台背及侧边混凝土挡墙, 创造性设计成浮雕景墙, 把武夷山景区的风貌如大王峰、玉女峰等景点以一幅花岗岩浮雕生动展现出来 (图3) 。

(2) 竹排广场。这一节点采用了武夷山大家所熟知喜爱的特色旅游产品———竹排漂游九曲溪作为设计元素, 采用青铜制作的竹排和划竹排人物, 以玉女峰为造型的花岗岩整石作为背景, 雕塑下方用花坛来衬托, 周边以武夷山特色的建筑材料青瓦做成屏风门洞造型, 烘托这组雕塑。

在竹排广场下方, 通过多个台阶延伸到亲水步道, 在台阶和挡墙分上别设置一组浮雕, 展现武夷山人情风俗 (图4) 。

(3) 宋慈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把宋慈圆雕活灵活现展示在这个节点中, 以一扇屏风作为其背景, 雕塑下方通过植被衬托, 体现了宋慈一生求实、求真的态度, 用自己的行为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 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对后人的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4) 朱熹情景雕塑广场。通过朱熹人物铜雕像展现其在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讲学的情景, 以石雕书卷为背景, 把南宋理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呈现在后人面前, 表述了朱熹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和儒家人生处世的规范。

4.3 绿化设计

植物配植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 通过具体的乔、亚乔、灌、亚灌、地被等相互间的搭配, 来突出各季的特色景观, 打造出“春花含笑”、“夏绿浓荫”、“秋叶硕果”、“冬枝傲雪”的四季植被景观氛围。

4.3.1 中分带

中分带绿化设计, 通过群落式组合, 使其形成了良好的防眩及景观功能, 在道路的端头及调头区, 采用五针松桩景, 配以千层石, 下层种植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球, 南天竹、毛杜鹃、红花继木, 形成了很好的效果;中间段落, 通过香樟、造型红叶石楠、速生紫薇、海桐、金森女贞等, 营造了不同的景观效果。

4.3.2 侧分带

侧分带的绿化设计, 主要通道乡土树种, 广玉兰或者无患子作为行道树, 配以苏铁、毛杜鹃、龟甲冬青等形成了整齐规整的效果。

4.3.3 休闲景观带

侧分带通过有缩有放的空间组合, 开阔空间通过草坪与银杏、白玉兰等孤赏树, 体现了开敞之感;密植的空间, 通过香樟、四季桂、落羽杉、福建山樱花、乌桕、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球、含笑球、棕竹、南天竹、八角金盘、麦冬等高中低等多层次的植物搭配, 形成了“密不透风”的视觉效果。

4.3.4 滨水绿化带

滨水绿化带, 通过水生植物再力花、旱伞草、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的种植, 既有效地净化水体, 也为微生物、鸟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5 结语

从已建成的城市生活休闲区景观来看, 得到了广大市民和领导的高度认可, 成为市民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也为市民提供了跳广场舞的好场所。夜景灯光的亮起, 与溪水交相辉映, 成为崇阳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滨江西路的建设, 必将对发展武夷新区水岸经济, 生态环境保护起着示范作用。

摘要:指出了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 城市滨水道路作为交通运输的功能逐步下降, 而防洪、生态、游憩、城市形象、历史承载等功能日益显著, 这就决定了滨水道路的设计, 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层次、多需求、多目标的设计。以武夷新区滨江西路景观设计为例, 从交通系统、驳岸设计、节点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河滨道路,景观,设计,生态,滨水区

参考文献

[1]李多姿.石家庄滹沱河城市滨河区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 2013 (8) :87, 11.

[2]路爽.谈城市滨河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 2007 (8) :348~349.

[3]霍珺.城市滨水景观立体化设计[J].山西建筑, 2008 (2) :72~73.

滨江·凯旋门 篇2

放眼望去,整个浦东陆家嘴,从南向北,依次排列了汤臣一品、中粮海景壹号、财富海景,而滨江凯旋门占据了这里最后一席必争之地,因此,产品尚未问世,便吸引了万众瞩目。

滨江凯旋门地处陆家嘴核心CBD区域,距陆家嘴核心办公区约车行3分钟,既远离了核心商务区嘈杂的空调机及汽车尾气的影响,又坐拥便利的交通环境,可谓闹中取静,地段不可多得。而且,凯旋门正处在黄浦江弯道旁,江景极好,一方面可以使业主随时随地享有尅扩地江景;另一方面,又能让公寓、别墅保持朝南采光。

该项目用地性质为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及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建设包括高层住宅和裙房会所、低层住宅、公寓式办公楼、商业及地库停车场。住宅区沿地块东北面浦明路往西南黄浦江畔长廊排列,建筑群组主要分为三大区片,由高层公寓式办公楼、商业、高层住宅、以及低层住宅建筑群组成。项目小区内配有6000平的私人会所——凯旋汇,由曾主理纽约四季酒店的国际大师Chandu Chhada打造。会所有泳池、奢华SPA、餐厅、江景宴会厅等六星级配套,足不出户即享媲美顶尖酒店的惬意生活,以供住客使用。

该项目还是陆家嘴CBD乃至市中心极其罕见的低密度高端楼盘,项目最高楼层只有23层,并规划有23套沿江联排别墅,容积率只有2.4,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不到15万平方米。

如今的陆家嘴群雄争霸。汤臣一品2006年交房,中粮海景壹号也于2007年开始交房,财富海景于2005年交房,二线江景房的世茂滨江花园的最新5号楼也已经陆续交房,而仅仅滨江凯旋门是最新的。我们相信,最新的楼盘,代表了最新的规划理念和最新的设计理念,同样也有理由受到最热的追捧。

开发商:上海新中杨房地产有限公司

物业公司:启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总户数:1120

绿化率:35%

容积率:2.4

物业费:14.8元/月/平方米

浅析杭州滨江地区线损管理趋势 篇3

1 坚持高起点规划, 有效实施技术降损

1.1 建设坚强的滨江电网

一直以来, 为了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技术线损管理一直是我局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成立的市区供电局, 又位于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 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外资企业落户, 加快供电设施的建设改造, 完善网架结构, 建设灵活、可靠的配网网架, 使滨江电网真正做到“受得进、供得出、用得上”, 并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

1.2 加强线损理论计算

技术线损的理论计算是加强线损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线损理论计算可发现电能损失在电网中的分布规律, 暴露出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为降损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使降损工作抓住关键和重点, 提高降损节能的效果, 使线损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1.3 强化生产运行管理

以滨江局2008年、2009年这两年1~12月的线损情况来看, 每个月的配网线损电量占全局线损电量的80%~90%, 因此, 配网降损工作是滨江局降损工作的重点。

针对这一情况, 滨江局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例如变电所10k V线路分流, 低压台区增量布点改造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有力促进了滨江地区技术降损工作的持续推进。2009年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1) 全面完成35k V浦沿变电所主变的分流工作:从110k V新生变新出两条10k V线路至10k V安校站, 浦沿变的浦高629线、沿教628线的负荷改接至新生变的青学8369线、长岛8368线, 估计各分流110A左右;从110k V新生变新出两条10k V线路至10k V浦农站, 再接至浦水630线、浦联621线, 估计各分流300A左右。分流工作完成后, 滨江浦沿地区的供电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2) 减小10k V供电线路半径。根据负荷情况, 从35k V浦沿变新出诸家624线对联庄623线进行分流。220k V兴南变新出10k V西贸、协同线与迎春线、风情线形成两变电所之间手拉手联络, 以提高供电可靠。110k V江一变新出10k V江消9003、滨防9005线, 与110k V西兴变滨花8103线、江豪8092线联络, 解决瑞立中央花城等11个开关站、6个住宅小区线路转供能力较差的问题。通过以上措施, 10k V供电半径缩短为3.72k M, 比去年相比供电半径缩短了0.85k M,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压合格率。

(3) 减小0.4k V供电半径, 有效解决滨江长河、浦沿地区的低电压问题。2009年我局新增公变23台/4215k VA, 新布点29台/11260k VA, 减小了0.4k V供电半径, 提高了我局综合电压合格率。

上述工作的完成, 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滨江地区用电需求矛盾, 提高了供电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2 强化需求侧管理促进节能减排

滨江局秉承“服务高新、发展电力”的服务理念, 在为滨江区各电力客户调荷节电、促进节能减排的服务环节上应用了电力需求侧管理 (DSM) , 采取了节能指导、节能宣传、错避峰、负荷控制等几项措施, 以促进节能减排。

截至2009年12月底, 滨江区工业客户中用电量占总比大约为65%, 且绝大多数是制造业, 在整个滨江区的用电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居民生活与非工业用电合计占总比约30%。对工业客户如杭州之江水泥厂等大客户, 其用电设备主要以风机、水泵、压缩机为主, 针对其设备特点及生产工艺特点, 滨江局采用不同的节电措施, 制订一系列电动机及其拖动系统和调速系统的节能标准、政策、投资计划等。通过各方的配合和滨江局的努力, 用电紧张得到了缓解, 能源的利用率高了。

3 切实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1) 建立健全线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线损管理网络,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实行线损全过程管理。在总结历年线损管理的经验基础上, 完善线损管理制度, 努力实现线损的可控在控。

(2) 开展线损分析活动。线损分析活动是通过线损的现状分析及与过去线损完成情况的比较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活动。通过线损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降损措施, 以控制线损的升高或波动, 实现最好的降损效果。

(3) 加强线损考核制度。对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明确职责、明确指标、明确任务。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 严格考核兑现, 确保线损管理有章可循。

4 推行线损动态管理, 实现线损可控在控

纵观2008年、2009两年分月线损率情况, 扣除线损率控制因素, 滨江局线损率高点主要集中在7月和12月。线损率负点为2月、9月以及4月、10月。2008年月度线损率变化更趋于平缓。各月线损率变化的基本原因如下。

(1) 受降温、保温负荷影响, 7月、12月线损率最高。

(2) 受春节影响及1、2月供售电量天数不对应的因素, 春节所在月线损率为负值、3月份线损率为一高点。

(3) 受居民双月抄表后降温负荷的隔月影响, 10、11月线损率可能出现负值。

从这两年来看, 滨江区块的供电量、售电量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且增长率都在1 0%以上。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一季度的供售电量均出现负增长, 但二季度开始, 滨江区块的电量又呈现较强的上升趋势, 并持续保持到2009年年底。根据滨江区块的用电结构来分析, 同时考虑到2010年滨江地区电化、龙化、油化三家35k V用户搬迁, 在今后的几年里滨江地区总的供售电量总量将会下降, 但10k V及以下的供售电量将在一定范围内平稳增长。

5 结语

作为城区供电企业, 在加强企业管理, 推进各项专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线损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采取有效措施, 抓好管理和技术降损工作, 加强线损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降损措施, 就“技术线损合理、管理线损最小、综合线损可控、在控”的原则, 因网因地制宜, 细化、深化线损管理, 不断延伸线损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虞忠年, 陈星莺, 刘昊.电力网电能损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滨江景观资源私有化研究 篇4

城市景观资源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非实体性资源,其产生与发展遵循“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大量公共资源——运营城市公共资源——城市生产生活改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的规律。对于这类新产生的城市公共资源,一方面城市需要一套系统的策略应对它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考虑其对促进城市化的作用。

2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国内外现在对城市滨江区域景观研究数量非常多,重点针对滨江地段公共空间的设计开展研究,从城市设计角度结合空间审美和实用性,力图展示城市公共形象[2]、维护生态[3]、提升滨江活力[4]、反映城市的文化与形象[5]。但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角度提出的研究数量非常有限,仅涉及部分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的内容,如空间的可达性、多样性[6]等等。

国外对滨水岸线相关研究早于对国内。由于国外与国内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其滨水空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不同,国外的滨水区域改造充分考虑空间的公共性,平衡大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私人土地房屋合法所有权利两方面利益。其强调在政府积极规划、市场运作与社区参与的机制下,使原来被浪费的城市滨水空间逐渐回归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7]。这样既保证了城市滨水空间有了继承性,又有公众参与的空间规划过程,滨水景观资源本身不具有服务少数市民的情况出现。从实践上来看,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程度越高,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滨水区域往往被高档住房占据[8],而在那些面临去工业化的城市,滨水地段则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国内城市在面对滨水空间规划开发实践时,资源运营以“政府 - 市场”构成二元主体,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在滨江空间中的大规模地产建设和旧城改造,敏感的市场左右了政府对滨水空间的价值取向——几乎所有滨水开发都是以高档商业居住为主的地段,公共话语在这个过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3滨江景观资源的概念解析

3.1城市景观资源

资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表1)两大类[9]。景观资源是一种跨类型的资源,包含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物质形象、人文形象等部分。

在涉及到景观资源开发的问题上,城市经济学将城市资源分为:城市空间、产业基础、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创新能力七大类。其中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政府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城市公共资源的范畴[10]。本文中的城市景观则是依托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资源,其涉及自然生态的部分属于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主要配置手段[11],对非实体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控制实体空间要素的类型、布局与规模。如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主要控制学校、医疗、公园绿地的类型、选址与服务半径。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其所处区域的规划用地和到达用地设施的有效途径,城市用地的主要控制内容包括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有效途径包括各类车行和人行道路。

3.2景观资源私有化

重庆主城滨江景观私有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滨江地段高档住区的高密度开发对江景岸线的遮挡,这种现象表现出两个层面的缺陷:一是滨江区域开发建设的无序;二是是城市政府对滨江地段规划管理的失策。从城市公共资源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公共资源运营体制是导致滨江景观私有化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档消费人群通过“政府 -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达成双向的利益交换,从而侵占公共资源,而且这种侵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非实体公共资源本身不像实体资源那样可见、可控;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城市资源规划体制,无法为非实体公共资源提供有效保护。

3.3滨江景观资源的公共性

( 资料来源:Mapbox 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图表数据作者根据以上资料整理编绘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资料绘制

确保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共性是资源配置主体多元性,即代表各方利益主体都应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对于滨水景观资源来说,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其主体应是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同时作用大小应有所差异。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土地,所以规划整理的对象应是滨水区域周边的城市用地,以及到达用地上所建设施的有效途径。整个规划制定过程都应保证景观资源的共享性与均等性,控制景观私有化的程度在能被大众接受的范围之内。

优质的滨水景观资源能反作用于城市,快速提升城市公共形象,合理分配景观资源能创造更广泛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确立“多样性”的景观资源形式和均等的分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共享”后者强调的是“参与”,都将有利于城市科学有效的发展。

4重庆滨江景观是私有化的原因

4.1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主体的单一性

城市滨水景观应该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但是现实问题是,长期以来大政府大市场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服务。公众参与非实体资源的规划就更无从谈起。

重庆城市的滨水景观资源是最具市场召唤的品牌。以政府与市场为主的规划主体在选择规划模式上,都很难控制自身利益诉求。一方面政府通过转让大规模的居住土地开发权获取高额的转让费用,另一方面代表市场的地产资本以高强度的开发创造大量的财富,这两方面合力造成了重庆滨江岸线的“围江”现象。其代价是牺牲了多数市民作为规划主体的地位以及他们对景观资源配置的利益诉求。残缺的规划主体是导致了出现类似景观资源私有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单一的规划主体很难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政府与市场作为滨江景观开发的二元主体很容易达成利益互换,从而获取资源配置主导权,并从中更高的回报。能够为其提供高回报的往往是经济社会中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少数人通过利益交易获得独享公共资源的权力。本质上看,症结源头还是规划体制本身不完善导致城市公共资源被滥用。

4.2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无序性

重庆滨江景观资源直接对应的空间对象是滨江地段的土地资源与分享途径。本次研究区域就是重庆地产开发最密集的主城区“两江四岸”,在研究范围内滨江岸线总长度约为33公里,分析《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发现占有滨水沿线用地比例是最高3类用地类型分别是:居住用地,约为35.6%;绿地,约为27.59%;交通设施用地,约为11.97%。具体各类用地占滨江岸线长度与比例见 [ 图1]。

本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滨江区域,其用地主体类型应向具有公共性质的用地倾斜,但现实是大量的用地被用于居住地产开发,滨江岸线上各类公共服务性用地的比例非常低,规划对象的无序主要是用地分配比例的失衡。规划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规划对象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没有坚持将滨江空间定位成城市公共空间,即为大规模的地产项目出现提供机会,也客观上使滨江景观无法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出现在城市市民的生活中。

具体考察这些滨江的居住用地上的一些所谓的大盘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同征:首先是其住区用地多为“大面宽、小进深”的长方形,且长边多为沿江面,使得这些住区的主体景观面都朝向江岸;其次这些住区的基本以高密度开发为主,住宅建筑多为高层,沿江岸一字排开,层层后退,并前后错开排布,布置非常密集。从滨江景观的三维感知要素来看,这些住区的要素模型基本相似,有些住区甚至完全遮挡岸线,对滨江景观形象有作用消极[12],使得滨江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完全隔离。

4.3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不可达性

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排他手段是限制分享,其主要表现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享受这种资源的途径。反映在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上,既是到达配置对象——用地及用地以上设施的可达性缺失。变现为少数人为独享公共空间,堵塞了其共享的途径,其表达形式有两种,一是视线的阻碍,二是可达性的阻碍。

前者主要体现在滨江高档楼盘对滨江景观的遮挡,使得城市视线进深层次减弱。从量化视线进深的角度可以发现重庆滨江地区视线所及的第一层次大部分是沿江高层建筑[13]。后者则是高档住区没有无法提供连接城市与岸线之间的有效途径。在价格越高的地产项目中,对抵达江岸的阻碍性越大,在本次研究范围中选取了部分高档住区调研,从其垂直江岸的出入口设置就可以看出(表2),发现这写高档住区基本没有连接江岸至市区内部的有效通道,连接城市与江岸的通道主要依靠的是城市级道路。

缺少共享途径直接导致了可达性的降低,在早期先行研究中,可达性只是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不断被人提起,但要解决其根源就是在规划中落实共享:绵延江岸过长的地块应该为广大市民提供有效的城市性步行空间,使远离江岸的市民也能拥有享受公共空间资源的途径。

4.4景观资源私有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公共资源私有化的程度直接反应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发展,个人对公共资源占有的程度较低,反之,在私人占有公共资源现象越普及的城市,城市对于资源的配置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阶段。这是由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更具备完整规划设计到管理的方法,其中为体现滨水景观公共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不同的控制手段与实现途径。实际上在先行案例中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归还市民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在面对后工业化时期的滨水方式有很多、如热那亚的Fresco,马赛的Euroméditerranée,巴塞罗那的沿海空间的等滨水区域改造的项目,虽然这些城市都有不同的改造方式,但都是以公共活动为先行,以建立城市与滨水区域联系,特别是巴塞罗那的沿地中海滨水改造项目 [ 图2],一直通过循序渐进的规划推进滨水区域公共性建设项目,将城市岸线归还给市民[9]。

5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的解决思路

5.1多元的规划主体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主要解决途径是建立一套既满足城市实体资源配置,又能有效促进非实体资源合理分配的规划体系。确立多元化的规划主体,即以政府、市场和公众三位一体的规划主体,在其内部的作用关系应是市场与公众为主导力量,政府辅助规划 [ 图3]。滨江区域的规划直接涉及其景观资源的分配,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市民与城市景观开发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要,不同角色的参与有助于规划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公正。在滨江区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有注重规划重心的偏移。在适当区域可通过建设高档消费的住区与商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消费水平与商业文化,但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其实是必须要有各种阶层和消费水平的市民都能参与,公共空间资源,特别是城市级的景观资源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全体市民的参与性。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与建设都应该更趋于选择公众参与的道路。

5.2有序的土地配置

确立以土地配置为首的规划对象,在规划中实现总规、控规中关于滨江区域土地利用的开发序列,即尽量减少居住用地占整个滨江岸线的比例,将更多的用地分配于绿地、广场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用地。并可以在合理布局用地内部的功能业态,实现单一用地性质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在用地规划形式上应该注重用地的大小与形态,滨江区域用地的尺度不宜过大,且应将用地现沿江岸规划设计成“小面宽、大进深”的形状。滨江岸线上的土地其开发强度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不应过高否则会对后排建筑视线造成遮挡,在城市空间上促成“围江”效应,也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景观资源浪费。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urban design projects on the coast of Barcelona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3共享的可达途径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是提倡规划对象的分享,其核心是增加滨江景观资源的共享的途径。在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划分形状的控制可有效增加这些途径:一是建立城市与滨江岸线的交通性联系,其主要依靠的是垂直于江岸的城市级道路;二是在地块中建立非道路性联系,主要依靠的是步行空间。前者是实现江岸用地“小面宽、大进深”的基础上,可增加相同岸线长度下的垂直滨江岸线的路径数量。后者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层面上增加适当的步行空间,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资源与市民的联系。这种措施更多的是应该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实现,即通过控制视线与步行空间,增强滨江公共空间的渗透性。

5结论

上一篇:文学社的故事下一篇:医疗信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