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发展带(通用9篇)
滨江发展带 篇1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要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成为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世界著名滨江发展带、大众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因此, 本次研究通过对上海中心城滨江核心区 (南起徐浦大桥, 北至翔殷路隧道) 规划成系统的交通体系, 推动滨江功能区的加快建设。
一、滨江区域现状
1. 城市道路
现状滨江两岸骨干道路网已基本形成。滨江区域内路网密度6.37公里/平方公里, 其中干道网密度3.28公里/平方公里, 与规划路网密度相差无几;但支路网密度为3.09公里/平方公里, 与规划路网密度差值较大, 较低区域主要集中在徐汇滨江、杨浦滨江、浦东塘桥、新华民生等地块, 其他区域支路网密度相对较好。
2. 轨道交通
现状滨江地区及周边区域轨道交通线路共9条, 除6号线和10号线外, 均为越江轨道, 线路较为丰富, 并且能够联系市区各个方向。滨江两岸600米步行范围内站点有13个, 600米覆盖率为33.9%。滨江地区内轨道覆盖呈现“中间密、两头疏”的特点, 内环内地区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 覆盖较高, 徐浦大桥—上中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区域基本没有覆盖, 浦东部分区域 (延安路隧道—龙耀路隧道) 存在一定的空白, 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呈现明显不足。
3. 常规公交
现状滨江地区内公交枢纽、首末站数量较多, 但集中在卢浦大桥—大连路隧道区段, 尤其是外滩和陆家嘴地区。区域内公交中途站点分布不均衡, 集中在卢浦大桥北侧地区, 卢浦大桥南侧世博会地区、徐汇滨江、前滩等基本处于空白;站点300米服务覆盖率仅为57.7%, 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
区域内部及周边公交线路共295条, 其中始发线路165条, 线路资源丰富, 区域线网密度2.47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2.93公里/平方公里) 。区域依托轮渡等节点配套线路, 呈明显的“对外扇面辐射”特征, 对内服务较少。越江通道分布, 集中在南浦大桥与杨浦大桥。
4. 水上轮渡
水上轮渡方面, 滨江地区现状共20个轮渡站, 11条轮渡客运线, 日均客运量约14.3万人次, 相对地面公交客流较低。
5. 现状存在的问题
(1) 滨江公共交通配套不足, 可达性欠缺。一方面, 轨道交通站点距滨江较远, 滨江地区轨道交通站点覆盖率较低;受区域开发和路网条件等的影响, 地面公交具有明显的“尽端式”特征。另一方面, 沿江方向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方式支撑滨江旅游休闲活动与各个景点的交通。
(2) 越江交通配套不足, 两岸联动有所欠缺。杨浦大桥—卢浦大桥段滨江区域隧道、桥梁等基础设施较完备, 轮渡、越江巴士等公共配套服务水平尚可。但其他区段越江基础设施较少, 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更加欠缺, 两岸联系不紧密, 出行不便。
二、交通需求分析
1. 交通发展趋势
滨江地带位于城市中心区域 (图1) , 未来将面临大规模综合开发, 逐步形成以知识和智力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强水陆联动, 开发创新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大都市滨水旅游集聚带。
预计到2020年, 徐浦大桥到翔殷路隧道段滨江区域出行总量达到530万人次/日。滨江地区交通出行仍以与中心城地区联系为主, 占各组团出行量的30%~60%。滨江地区出行方式划分与滨江交通出行分布分别见表1和表2。
2020年, 滨江轨道交通及常规公交出行总量约为365万人次/日, 较现状增长50%。轨道交通及常规公交分担率由现状的25%提高至35%, 其中约1/3的出行起讫点均在滨江地区。
2020年, 滨江个体机动出行总量约为215万人次/日, 较现状增长70%。小客车出行分担率由现状的13%提高至20%。其中, 约30%的出行起讫点均在滨江地区。
2. 区域交通面临的挑战
(1) 大规模开发对有限道路交通设施的挑战。滨江区域对外通道8横7纵、30余条次干道, 高峰小时通行能力4万~5万pcu, 过境交通占通道能力的60%~80%, 剩余通道只能承担区域出行交通的20%。区域发展宜以公共交通TOD模式引导开发, 发展多层次的公交体系, 引导通勤交通。
(2) 一江两岸的全面发展对有限轨道交通的挑战。区域规划中轨道交通主要承担对外集散功能, 沿江联系服务不足, 规划轨道交通车站布设离滨江略远, 对临江区域覆盖只达到34%。为提高滨江区域的公共交通发展, 引导滨江区域开发及人员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滨江沿江宜增加中大运量骨干公交通道。
(3) 休闲旅游设施遍布对常规交通设施的挑战。滨江区域现有外滩、东方明珠 (小陆家嘴) 等老牌景点, 今后将新增北外滩、世博地区、徐汇滨江等旅游景点, 将对滨江旅游客流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同时, 应考虑在沿江旅游景点区域结合码头建设综合体, 为旅游交通提供便捷服务。
三、滨江公共空间交通规划方案
1. 规划目标
滨江两岸规划以构筑“层次清晰、功能互补、集约低碳、畅达便捷”的一体化沿江公共交通系统为目标, 提高居民滨江可达性, 展现滨江绿色交通特点。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加强滨江区域的沟通联系, 进一步提升区域公共空间功能。
2. 规划原则
(1) 多层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是滨江优先发展的交通设施, 滨江地区宜打造4个层次且较全面的公交体系, 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沿江公交体系 (表3) 。
(2) 功能完善的交通枢纽。以交通枢纽为核心, 有机结合各类交通方式, 提高交通枢纽功能的多样性, 缝合滨江两岸的交通联系, 服务通勤交通的同时满足休闲观光出行的需求。
3. 规划方案
滨江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由沿江有轨电车、常规公交、水上巴士以及交通枢纽组成 (图2) 。
(1) 有轨电车。滨江有轨电车选线应沿黄浦江沿线500米半径内的主次干道建设, 应串联沿线主要景点、轨道交通站点, 站间距以800米左右为宜, 主要弥补滨江沿线的轨道服务空白, 兼顾滨江旅游景观资源。规划三期有轨电车线路 (图3) :一期为浦西南浦大桥至徐浦大桥, 线路长约13公里。二期为浦西南浦大桥至外滩, 线路长约6公里;浦东陆家嘴至徐浦大桥, 线路长约15.5公里。三期为浦西滨江北段, 长约13公里;浦东滨江北段, 长约21.6公里。预测有轨电车建成后滨江区域公交站点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 常规公交。规划在滨江两岸, 以常规公交线路形成扇形“对外辐射公交网路+内部联络短驳线路”的布局, 补充完善地面公交线网覆盖。总体规划思路为:填, 即通过新辟或调整公交线路覆盖龙腾大道, 填补公交空白;串, 即新辟滨江线路串联轨道交通站点、轮渡码头等, 接驳乘客前往滨江;延, 优化延伸外围公交线路至滨江, 增强滨江地区对外的横向公交联络。这主要包括徐汇滨江地区、世博前滩地区、新华民生地区、北外滩地区的枢纽首末站设置和线网优化。
(3) 水上巴士。充分利用黄浦江水域资源, 规划水上巴士线路, 功能总体定位为“水上公共客运通道+休闲游憩走廊”。水上巴士为滨江地区的内部公交联络服务规划了5条水上巴士线路, 见表4。白天发挥水运容量大、班次稳定的特点, 以通勤交通为主、兼顾游览功能;晚上发挥黄浦江沿岸景观特色, 以游览功能为主。
(4) 交通枢纽。为有效衔接各类交通方式, 缝合滨江两岸, 进一步打造滨江地区的水陆交通一体化, 规划两类滨江地区公交枢纽首末站:水陆交通枢纽和常规公交枢纽首末站, 见表5。
四、总结
本文在对上海黄浦江滨江区域交通现状和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层次一体化的滨江公共交通体系, 提升了滨江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同时对滨江功能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滨江发展带 篇2
——北塔区文化建设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北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何同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省、市相继提出“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文化建设从服务经济发展的“配角”走向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在新一轮以文化发展为核心的竞争中,北塔区如何抢抓机遇,后发先至,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好文化发展定位,选准一条彰显北塔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立足北塔实际,纵观全国全省全市文化发展大环境,发展滨江特色文化,是推动北塔文化发展的不错选择。
一、北塔滨江文化的定位之道
“滨江文化”是滨水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独特选择。环顾全国,上海黄埔新区提出了黄浦江滨江文化概念,安徽芜湖适应文化发展潮流,及时将其“镜湖文化”省级为长江滨江文化,重庆更是抱团嘉陵江流经的六个城区提出了“嘉陵江滨江文化”,而省内倚靠湘、资、沅、醴四水和洞庭湖提出的滨江、滨湖文化概念也层出不穷。相较于上述城市,北塔区既有滨水而居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也有滨江文化发展的原始积淀,更有打造“宜居宜业滨江新城”城市发展战略的支撑,发展滨江文化得天时,得地利,也有人和。
1、北塔是特色鲜明的临江之城。北塔区三面临水,全区54个行政村,半数以上依靠资江。广大群众生产运输也绕不开滚滚江水,目前,全区有跨江大桥三座,渡口4座,全区生产的工农业产品输出几乎全是通过桥梁和渡口。北塔区沿江村民有很大一部分还是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撑船摆渡、打渔等产业在沿江各村蓬勃发展,甚至还有小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内陆渔民。
2、北塔文化底蕴与资江结缘。探析北塔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核心。宝庆八景中的神滩晚渡记录的是我区神滩渡口的夕照美景。矗立400年的北塔是北塔文化的标志,而其建立的初衷是镇住资江水患,保一方平安。北塔先民在与资江的厮磨中,用歌声表达对资江的感谢,形成了“资江号子”、“放排歌”等以资江为内容的地方山歌,形成了划龙舟、拜河神等传统习俗,田江乡部分沿河村甚至修建了专门供奉龙舟的 “龙舟屋”。
3、北塔发展需要滨江文化支撑。北塔的发展特显着浓厚的江河之色,临水而建的资江防洪堤在不断延长,沿防洪堤一字摆开的城市建筑正在一幢幢长高,一座滨江现代新城正在脱颖而出。而如何文化的“短板”不能及时赶上来,没有文化支撑,城市的建设难以跳出高楼大厦、水泥森林的呆板形象,比如,一座房子没有装修那只是一个了无生趣的水泥空间,有了富含文化的装修就成了修身养性的诗意居所。一个社区没有文化凝聚只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有了文化才是一个文明和谐的“家”。
二、北塔滨江文化的发展之路
1、提炼北塔精神,铸就北塔之魂。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精神最求的内核,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浓缩,体现着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特质。近年来,各地都在开展城市精神提炼活动,比如“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既体现了北京做为政治中心的庄严,又展示了现代北京的开放。深圳用“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展示经济特区的价值取向。“北塔的滨江文化要入脑入心,提炼“北塔精神”尤为重要。北塔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路网拓城,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并经实践证明是符合北塔发展的、受人民认可和支持的长期战略,在干部中形成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扎实刻苦,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成为北塔干部形象的标识,北塔区人民群众“强烈的求富意识,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成为北塔人的脊梁。这些为“北塔精神”的提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我们要利用“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的良好时机,广泛收集民意、征集意见,通过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整理形成“北塔精神”,并将其融入到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经济实践等社会各个层面,着力用城市精神树立对外形象,统一干群思想,传播价值观念。
2、发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惠民。要把文化提升到民生高度,推进文化生活覆盖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要着力完善文化设施。近年来,北塔区聚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修建了蔡锷大型文化广场、江北休闲广场、资江风光带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6处;建成设施齐全的乡办文化站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农家书屋 29个,全区新增标准健身器材10套,各级文化站点图书总量超过6万册。但北塔没有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设施呈现地域散、规模小、档次低的局面,要利用国家鼓励文化发展的有力措施,上争外引,解决这一难题。要扶持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我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蓬勃发展,全区范围内现有群众文化队伍43支,打造了“江北激情广场”、资新社区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品牌,我们要通过资金引导、技术支持、联合演出等方式,培养锻炼一批精品队伍,挖掘创作一批能够彰显北塔“滨江文化”的特色节目,彰显文化特色,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能力。要推进文化产品多样化供给。坚持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双驱动,推进公益演出下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公益文化培训、主题广场文化活动等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引导礼仪、演出、文化培训、民间艺术等产业发展,联手打造“文化社区”,力求每个社区在文化建设上达到有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群众文化广场、一名文体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特色群众文化节目、一家技术服务公司的“六个一”目标。
3、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北塔区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特色,我们要用足这一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北塔生产的产品注入文化价值。依托湘窖酒业,做强酒文化产业。突出白酒文化塑造,重点加快“白酒文化博物馆”、世博湖南馆重建等文化工程建设,加强酿酒生态园文化景点规划,建立酒文化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等三条文化长廊和酒之源历史展示区、酒之艺展示区、滨江休闲文化区、土家楼观光游览区等四个主题片区,把湘窖酒城打造成湘中地区最大最具诗意的酒城,推进酒城从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向4A、5A级别跨越。依托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等大型生态项目,做响滨水宜居品牌。东方新绿洲和桂花湾都濒临资江,以绿色为切入点,综合开展度假酒店、高档地产开发、生态民居连片开发,我们要因势利导,突出“滨水宜居”理念,统一开展文化规划、包装宣传,全面展示“滨水宜居”的神韵,用生态、文化吸引目光、吸引投资,让“在北塔有个家”成为市民幸福的标志。依托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市委、市政府拟筹建占地3000亩的中国君子文化产业园,选址位于北塔与新邵搭界处。该项目以君子道德文化为核心品牌,以广播影视为产业龙头,集君子道德文化研发、旅游、商贸、创意、教育、艺术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我们要加强项目建设的服务和对接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并配套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积极招商文化企业对北塔传统文化进行深层开发、入园开展,使君子文化产业园成为北塔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带动我区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服务、娱乐视听、现代物流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杭州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篇3
(一)概念
“业态”一词源于日本,最早出现于零售业,指零售店、专卖店等。近年来,“业态”一词不断被引入旅游业,主要用于描述旅游活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营销、组织等新出现的外在表现形态。旅游新业态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其概念和内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学者对于旅游新业态概念和内涵的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即产品角度和经营管理角度。就产品角度而言,许豫宏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产品;汪燕、李和东认为,旅游新业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而不断创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就经营管理角度而言,谢慧颖认为一切在传统旅游业态之后出现的旅游业态,或者与传统业态相比在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所创新的旅游业态,都可以称之为旅游新业态;杨玲玲、魏小安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地区和企业会在传统的旅游业态中加入一些新的思路或内容,形成不同于传统业态的业态即旅游新业态。
(二)旅游新业态的特征
1. 创新性,业态新颖
新业态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通过创新与传统业态的区隔,形成一种新颖的业态。这种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其一,通过经营形式的创新,比如旅行社批零经营网络化、饭店连锁化、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导游服务公司化,以及最近出现的五星级景区联盟等;其二,通过产品形态的创新,比如置业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文化娱乐旅游产品等。旅游业态创新的手段和内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文化创新;三是服务创新;四是体验创新;五是项目创新;六是活动创新等。
2. 高复合,关联性强
旅游新业态形成的主要依赖路径之一是,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以及不同旅游要素之间的聚集而形成的,这使得旅游新业态具有高度复合的特征,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波及效应大等特征,能够延伸旅游业价值链,实现旅游业的集约生产和效益最大化。比如,中央游憩区(CRD)或游憩商业区(RBD);再比如,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个融市场、管理、营销和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关联旅游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餐饮购物等众多产业的一种新业态。
3. 小众性,盈利性好
旅游新业态是在旅游业态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往往处于旅游业态发展周期的前期,因此,产生时间较短,所面向的市场面相对比较窄,游客规模相对较小,并且消费者往往是精英型消费者和冒险型消费者,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新业态的小众性,而不是大众性的。但是,旅游新业态的盈利性往往高于传统的旅游业态,对游客来说具有高附加值,对企业来说具有盈利性好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新业态对应的旅游消费内容是“新品+精品”,而面向的是“精英+高端”的消费者。总之,旅游新业态对于游客来说具有价值最大化的效应,而对于企业来说具有边际收益最大化的效应。
4. 地域性,个性张扬
新业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部地区往往对国际时尚的旅游业态比较敏感,西部反应相对迟钝,国际新业态在中国的传导往往是由东部首先尝新,然后按照东中西的空间梯度转移到西部地区。新业态的地域性和目标市场的集中性决定了其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工厂、昆明的智库等。
二、杭州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基础、成就与制约因素
(一)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基础
1. 坚实的科研组织基础
滨江区从创意到产品大批量地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成长为行业新星,得益于产业创新链。围绕产业创新链,配置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是滨江区眼里的一项政府职能。此外,滨江区多年来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体制与机制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技术三要素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者、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商三类人群的专业化以及新的理念、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业态的持续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江区还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2. 深远的创意意识影响
滨江区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今已成为杭州市“天堂硅谷”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构筑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优势。在全国国家级滨江区中,滨江区综合排名第5位,在全省科技进步水平考核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面对智慧城市的浪潮涌起,滨江区积极顺应新趋势,率先提出加快建设“智慧E谷”的新目标。
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7千余家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以及滨江区(滨江)实施“两网一城”战略指引下,滨江区定位于“高科技体验旅游区”,将创意意识与科学基础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意旅游产品,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高科技系列节事活动、高科技产品主题展销、天堂硅谷等。
3. 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就滨江的旅游业态发展来看,旅游业通过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形成了“科技之芯”智慧产业博览城、未来体验中心、科技博物馆、物流网博览园、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酒店、智慧型餐饮、智慧型零售业)等新业态,通过与商贸业结合形成了“浙江之门”RBD、River Walk商业街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与市民生活结合形成了绿道骑行、滨水观光、运动休闲等新型旅游方式,围绕白马湖的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创意旅游城,融入生态旅游和创意旅游元素。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优势
1. 生态、环境优势
滨江区是杭州市空气质量最好、环境最美的新城区,临江望湖、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43.7%,被评为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滨江区的白马湖有着“城市绿肺”的美誉,在杭州市“旅游西进、城市东扩”的战略背景下,伴随城市的东扩,滨江区的生态优势不断突显;通过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位,滨江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公共配套的协调发展,缔造了更加优美的生态和舒适的环境。
2. 区位、市场优势
滨江地处长三角南翼中心的杭州市,临江近海,沿江依桥,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交通路网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背倚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长江都市圈,客源市场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
3. 文化、产业优势
滨江区拥有深厚的老街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丰厚,随着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成功举办,滨江区逐渐成为杭州市的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根据2014年7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杭州高新区位列第五,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三)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成就
目前滨江区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许多独特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新业态的产生主要源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一种“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1. 旅游与智慧科技产业融合
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较为成熟的智慧科技产业,凭借二十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云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智慧科技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了智慧新天地、物联网产业园、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旅游新业态。
2.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
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滨江区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入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农居SOHO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典范,山一社区2007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3. 旅游与医疗养生产业融合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医疗养生业相融合,催生养生旅游业态的出现。滨江区中赢生命方舟充分结合滨江区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致力于在中国提供NK免疫细胞无限扩增、激活和存储服务,满足了滨江区游客高端养生的旅游需求,成为杭州医疗养生旅游的亮点(见下页表)。
(四)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制约因素
1. 资源点散,未成核心品牌
滨江区的旅游资源点散,分布不均。滨江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有现代化新型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点大多没有形成资源板块,区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实力的旅游品牌,旅游业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2. 配套设施不齐全
滨江区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齐全,没有针对旅游者形成适宜规模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上,没有专为旅游设计的游步道和自行车道;住宿设施上,虽有一些高档型和经济型酒店,但是缺少有特色的主题酒店,随着滨江商务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原有住宿设施已难以满足需求;餐饮服务上,未形成区域内有特色、有知名度的美食街区。
3. 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其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得滨江区的文化内涵不够明显。然而滨江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创意资源,有必要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实现对文化的有效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许豫宏.由旅游地视角“探”公路业态的急剧效益[J].中国公路,2011,(15).
[2]谢慧颖.武义夏季温泉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旅游纵览,2013,(5).
[3]汪燕,李东和.旅游新业态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6).
滨江小道优美散文 篇4
石泉人有座石泉城,石泉城有一条滨江大道。有人说滨江大道是水上长城,因为它与汉江河畔连在一起。一到汛期,就会在汉江河面出现大雨落幽燕白浪涛天的壮观场面。这样一来,滨江大道不但成为石泉城一道防洪堤,而且也是石泉人早中晚,上上下下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了。
滨江大道的东面城区和西面城区,都有休闲公园相衬托。园内一年四季花草树木景色各异,但色彩纷呈大部分沿着滨江大道盘旋在了亭台廊柱上。人们在抬腿迈步时,虽然自己的一双脚踩在滨江大道上漫步行走,但一双双眼睛总是首先停留在了花草树木上或者高楼大厦上。在此刻间,一股股别有一番风味的感觉顿时袭上心来,让人不得不兴奋愉悦起来。
滨江大道是石泉城一条美丽的金光大道。它不但成为石泉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且更像是汉江河畔一只春天的小鸟。它轻盈奔放而又落落大方,让人追慕而又想往,让人停下脚步而又要坚持不懈一直走下去。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里,一阵阵脚步声虽然留在了滨江大道,但结果自然也就念念不忘地留在了人们的心头上了。
一块块土壤在滨江大道上,在人们手中牵连不断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高楼大厦沿着滨江大道,一部分是商业区,有酒店餐馆茶馆会所等。一部分是生活区,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场所等。两种场所无论摆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市场经济中的销费载体和生命载体。行走在滨江大道上的人们,望不掉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浮盖在上面的不光是花砖石料,而且也不断地集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停在滨江大道上一辆辆私家小汽车比过去多了,接着人也多起来了。在他们中间来往于那些酒店餐馆茶馆会所等商业区和生活区的人们,进进出出有坐车的,有走路的,一个个有说有笑满面春光神采飞扬,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欢乐与热爱。
从滨江大道东面走过来的人群有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正科副科、公务员、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从滨江大道西面走过来的人群有科学家、作家、诗人、书法家、人民艺术家、歌唱家、摄影学家、演员、编导、记者、编辑等。人群中间在滨江大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主要有农民、商贩、老板、服务员、打工仔等。偶尔间在滨江大道上也有非洲黑人、欧洲白人、美国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等。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世界上的客人来到滨江大道上,看重的是汉江的水,汉江的山,汉江的人乃至全中国,最后还是要停下脚步,穿梭于古老县城的街街道道游览观光丰富人生。走在滨江大道上的中国人,他们看重的不是今天明天,也不是未来而是一种希望。一位家长手牵着男孩在滨江大道上行走,故意放慢脚步,数着步伐,口中念念有词地仗量着滨江大道的长度;一群头发斑白的老人,摇着手中拐杖,坐在廊亭上,用口头交流的方式,想念想念当年过去滨江大道的养肠小路;有两位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从滨江大道的西面,他们脚踩滑滑板,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左穿插右穿插在行人之间,迅速向滨江大道东面飞奔而去;一对青年恋人勾肩搭背走在滨江大道上,一边唱着流行歌曲一边谈笑着婚姻是殿堂还是天堂;人群中还有不少返乡青年大学生,他们考上了公务员,在滨江大道上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有这样一种声音,要把第一个月工资交到父母亲手中,以报养育之恩,孝敬之礼。行走在滨江大道上的人们啊!他们各自放飞着理想与追求,用真情书写人生,用历史沉淀未来。
当一双脚真正踩在滨江大道上,一定会感觉到从脚尖到人的头顶显得那么凝重而又深远。一寸土壤它是一座城市的心灵,一块土地它成就了人们的思想与智慧,一株株小草在滨江大道上生长,它张扬了城市的个性,一树鲜花在滨江大道上时开时放,它一步步点缀了城市的美丽,一棵棵大树在滨江大道根深叶茂,它代表了城市的崇高与骄傲。漫步在滨江大道,远处有山,山啊好壮美;近处有水,水啊好迷人。头顶蓝天万里无云,环顾四野人海茫茫,一阵阵轻飘飘的微风荡来,滨江大道上的草啊花啊树啊,仿佛都在一阵美妙的.旋律声中轻歌曼舞,可爱至极。
如果滨江大道有多长没有仗量,如果滨江大道有多宽没有仗量,因为有小草在蔓延,有鲜花在照亮,有大树在展现。在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里,滨江大道人丁兴旺络绎不绝。人们步行在看小草,一张笑脸又在鲜花旁摄影留念,手握大树时又回到了童年的世界。一群游客激情高涨,一边走一边望着盛开的花朵在大树上生长,便笑逐颜开指指点点。他们中间有人隔着滨江大道,指着汉江水说道,水中有鱼儿在翻滚跳跃,也有鸟儿调皮戏水,还有男人女人在游泳;又有人指着远处的山脉说道,那一座山峰像骏马,那一座低山像绵羊,那一条深谷像深渊,那一条山间公路缠缠绵绵像是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还有人更为神奇的说道,从东山能够看到西山的森林,从南山坡更能看到北山坡的花朵。于是,有人总结说道,高低不同的山脉山峰低谷,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专门留下的最为丰富的表情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已。游客中有人笑着离开了滨江大道,有人隔着滨江大道遥望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水,不知道游客在想些什么,最后还是沿着滨江大道慢慢朝前走去。
走在滨江大道上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有人从滨江大道走了东面还要走西面,对滨江大道两面路程都不肯放过。一个人一旦走着走着,就走出了心情走出了景致。一个人在蓦然回首的时候,忽然汉江河面上的风吹过来了,一股股蔓延过来的微风,轻轻地飘荡到了滨江大道的护栏杆上。在这个时候,有人不免心情激动起来,注目仔细观察到了装裱在滨江大道护栏杆上的歌赋诗词,山水人物画。那些山水人物画,工笔有简略,镌刻有力度,飞舞有神彩,艺术有生活。画山是石泉的山,画水是石泉的水,画人是石泉中的石泉人,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一首首歌赋诗词,他有婉约派的,也有豪放派的。高歌激荡和细腻凄婉的内容与形式,大约统统把人们的思绪一阵阵带入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广阔时代。
滨江大道上的每一首词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历史的缩影,一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呼唤;每一首诗就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社会生活波澜壮阔的见证物。站在滨江大道行走的人们,看到了这些歌赋诗词,似乎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廊,是投入还是狂想,只有本人才能知道这一切。难怪有人在滨江大道上走了东面还要走西面。走走停停慢慢去看,却看到了汉江大桥一头连接了巍峨的群山,一头连接到了美丽的县城。停停走走慢慢去走,却走到了汉江沿岸,有一座电站连接到了汉江两岸。桥和电站遥相呼应,他们都横跨在汉江河面。桥和电站高大形象,像是挂在滨江大道上的两支彩笔,那两支彩笔在不断地书写着一座美丽县城的真诚和厚意,而且还高高地举起了手臂,潇洒地画出了汉江河畔的神秘。
从滨江大道各街入道口行人中有一边走一边溜狗的。狗的面孔在滨江大道上奇形怪状,大小不一。像老虎的脸却又有了老鼠般的身材,像狮子的头颅却有了野狗般的狼性,有了人的面孔却又带来了绵羊般的肥胖等等。牵在主人手中的狗在滨江大道上,狗比猫多。猫比狗少,大约狗是看门的最重要,反而猫是防鼠的就不重要了。猫主内而狗主外,它们的权利行为主要是靠主人最终来裁决。它们相同点是猫和狗在滨江大道上行走,很不能自由自在,它们总是被主人在勃颈上系上一根细铁链,只好围着主人漫步而行。它们不同点猫和狗跟着主人在滨江大道上行走,那些抱着猫的主人有时要把一只猫放在一棵大树上,一溜烟就到了树顶,也有狗的主人在此时要把一条小狗放在一棵树的枝丫上,狗的主人希望小狗和猫一样一口气爬上树顶,但还没有等小狗伸直了腰杆,小狗就从一棵树的枝丫上,重重地摔到了地面。狗的主人看到这一幕脸色有些发白,而猫的主人望着猫顺利地从树的顶端来到怀抱,当然主人一看到怀里的那只猫那样胆大心细精明干练,当着众人的面就立刻出现了一脸的笑容。
围观的群众看到这一切,都鼓起了掌声。爱狗溜狗喜欢猫是人们伸向动物世界一双和谐之手。爱狗不论年龄大小,溜狗无论老少皆有。在滨江大道上溜狗人群中,老少同等都一样爱好,但凡人的数量并不多。人们深知动物是我们世界之中的一份子,共守和谐家园,世界才充满爱,这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法则。
沿着滨江大道有几处叉道口,在叉道口的尽头人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走一走看一看连接到了汉江河畔沙滩上的一块绿洲。这块汉江河畔上面积不大的绿洲,它不但连接了滨江大道的河堤,而且也成为古老县城汉江两岸人们的休闲乐园。汉江水满时,这块沙滩上的绿洲就成为人们有时看不见的水下乐园了。在这个时候,好奇的人们只有打着雨伞,弯弯曲曲站在滨江大道上,排在滨江大道上众多的人群,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观赏着汹涌澎湃的汉江洪流。汉江洪流在人们眼皮低下场面波澜壮阔,翻滚的浪花打在滨江大道河堤上声如洪钟,那些飞奔的浪花,到了高空落下那一瞬间,点点滴滴斜着方向,又似乎回过头来扑向了人们的怀抱。等到风平浪尽时,沙滩上的那块绿洲就慢慢浮出了水面,人们就从滨江大道叉道口一前一后纷纷走进绿洲,开始在绿洲的周围走上走下快乐愉悦起来。
从此以后,人们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里大家不但不约而同地走进了绿洲的上上下下,而且也沿着汉江河畔走进了非常神秘的红石包。人们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里不但走进了滨江大道的前前后后,而且人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在滨江大道上就这样想到,热爱这座城市,创造这座城市,才是一个人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心灵的再现。
滨江发展带 篇5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全长817公里,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六市,上游水流急多险滩,中下游水量充沛,水流平稳可通航,因此最精彩的河段是位于中下游的长株潭三市,该段航道宽约60米,游程约90公里,部分旅游景点可与欧洲莱茵河风光带相媲美[1],湘江风光带主要指这一段,它也是长株潭生态经济带的主要地段。通过SWOT分析,可助我们了解湘江风光带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加快长株潭生态经济带开发,推进长株潭国际生态城市群建设。
二、湘江风光带SWOT分析
1. 优势
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的作用尤为重要。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GDP占全省近79%,为湘江风光带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青睐于周边城市短途旅行,长株潭三市均为千年古城,拥有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如马王堆古墓、岳麓书院、爱晚亭、炎帝陵、贾谊故居等,目前三市人口已突破4000万,占全省人口的60%以上,为湘江风光带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市场。三市交通便利,处于“一带一部”的核心战略位置,将分别建成3个交叉高铁枢纽站,境内通过京港高铁、沪昆高铁、京广铁路、长株潭城际高铁等重要高铁线路,湘江河道为千吨级航道,能航行150个卧位或300个客位的旅游船。
2. 劣势
湘江风光带劣势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与生态污染两方面。长株潭段湘江流域堤防达标率不高,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较落后,遇大雨内涝严重,易形成“城市看海”的尴尬场面;沿岸滨江路交通信号设施不全,时常形成交通拥堵;湘江风光带每日游客量达3万人,但公共厕所只有16个,令游客感到不便;沿岸无青年旅馆与露营地,对于背包客及青年游客来说,减少了旅游吸引力。长株潭市均为工业城市,大量锰、镉、铅等有害重金属,经雨水冲刷流入湘江,严重影响和危害周边土壤、地下水,成为长株潭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的重大隐患[2]。
3. 机遇
200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长株潭生态经济带相关规划,强化湘江作为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功能,以“长株潭地区具有核心地位的山水田园式景观带”为发展目标,分为城市市区岸段、郊野休闲岸段、生态产业岸段三大类功能分区。2015年,随着湘江新区规划的出台,湘江风光带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湘江新区将湘江西岸规划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轴,重点发展生态与人文旅游、滨江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了湘江风光带沿岸服务业的建设与发展。
4. 挑战
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市将旅游业列为重点产业,客源市场不仅需要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需要高质量配套的旅游服务,湘江风光带在众多旅游客源市场中若要脱颖而出,必须精密组合旅游资源,突出湖湘特色,最重要的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不断完善旅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
三、湘江风光带发展建议
根据前文对湘江风光带旅游业SWOT的分析,笔者认为湘江风光带的发展应从开发生态旅游、完善休闲带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环境污染三方面入手。
从生态旅游方面来看,湘江风光带应使水上旅游与岸上旅游形成互动互依互补的良好关系,利用人行绿道、非机动车道,使其与文化古迹、特色城镇街道、观景码头、休息驿站、特色旅游商店、绿化景观、滨江金融区等等游憩配套设施及景观设施合理组合,适当开发体验性旅游项目,考虑将自行车环岛比赛、赛龙舟比赛等体育赛事融入项目开发,并加大户外音乐节的宣传力度,如橘洲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通过明星效应提高其知名度,使传统湖湘文化与流行文化充分结合。
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看,湘江风光带应完善防洪带建设并加强防洪带法规力度,禁止挖毁湘江大堤、侵占河道等行为;增设交通信号灯、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解决滨江路交通拥堵、游客如厕不便、风光带停车困难等问题。并在保证污水排放不入江的前提下,在风光带岸边设置咖啡厅、酒吧、茶馆、特产店或夜宵店,形成具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湘人街”。
从治理环境污染来看,湘江流域应重点治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等七大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关停两岸污染企业,在污染河段禁止采砂,防止底泥被搅动之后,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适当减少橘子洲头烟花燃放频率,减轻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民众观看烟火后,在湘江、两岸堤岸投放了大量垃圾,易造成土壤与水体污染,应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并合理设置垃圾桶,确保每间隔20米~25米这个科学范围内有垃圾桶。
湘江风光带作为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与湖湘文化特色,打造人文与生态交融发展的的城市滨江区。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最富多元色彩的部分,它涵盖多重城市功能,包括道路交通、风貌景观、文化生活等。通过对湘江风光带的SWOT分析,提出关于生态旅游开发、休闲带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建议,对我国其他滨江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风光带,湘江风光带,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翟辅东.湘江风光带开发与莱茵河风光带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1 16,(3):57~59.
滨江发展带 篇6
自生态旅游的概念[1]提出以来, 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研究中, 但并未成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2]。Christopoulou等[3]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因为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以及拥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国外研究者认为, 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 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 还可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环境教育,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西凉湖是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的第五大湖, 为典型的浅水草型通江湖泊, 水生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其中多种水产品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但近20年来的过度渔业开发, 多种野生鱼类面临枯竭, 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 湿地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严重影响了西凉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凉湖为例,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开发潜力及规划方案进行了分析, 以寻找最适合湖泊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途径, 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2 旅游资源环境概况
西凉湖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长江中游南岸, 跨嘉鱼、赤壁、咸安市区交界处, 界于114°00′—114°10′E、29°51′—30°01′N。西凉湖是湖北省的第五大湖泊, 属长江中游浅水草型湖泊, 现有水域面积80km2。西凉湖东侧距咸宁市中心城区8km, 京珠高速、107国道均从湖区边缘通过, 与湖北省境内公路相连接。
西凉湖区现有鱼类57种、浮游动物68种、底栖动物19种。据资料记载证实, 西凉湖有鸟类110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15种;植物资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90种, 其中以绿藻门最多, 共43种;水生高等植物49种, 隶属于29科[4]。在众多的动植物中, 历史上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1种 (胭脂鱼) 、湖北省重点保护类鱼3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 (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白鹤、丹顶鹤) ,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种 (白额雁、大天鹅、灰鹤、鸳鸯) 。西凉湖高等植物有70种[5], 按植物生活类型分, 湿生和水生植物39种、漂浮植物8种、浮叶植物9种、沉水植物14种。丰富的物种资源加上西凉湖是长江中游一个理化环境良好的中型浅水湖泊, 其养殖条件优越。在西凉湖实施水生生物的保护, 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1 评价指标
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需要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6,7,8,9]。本文以有关研究成果为参照, 并结合本地实际共选取了20个指标 (表1) 。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在所选指标中, 将水环境质量列为重要指标, 水域面积作为评价指标。湿地是敏感的资源环境, 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生态安全性如何, 监控措施的有效性与否被选作评价指标。在旅游价值中, 物种珍稀度也是个重要的评判标准。Blangy和Wood的研究将资源的观赏价值作为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指标。社区特点将影响人们对生态旅游、社会变化和对旅游业保护工作的态度。在当地社区中, 区位和经济条件、人口素质和服务设施在Ecotourism Working Group、Pearce等的研究中也将其作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文化独特性将决定今后开发是否可作为依托的资源, 社会开放程度将影响社区社会是否接受外来文化和游客。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 当地执法力度是保障游客安全的因素, 因此将其和社会开发程度一起列入评价指标。在旅游条件中, 科普教育是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旅游发展潜力中, 旅游经济占当地比重和旅游发展潜力也是重要的指标。
3.2 指标权重
表2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改进了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10], 并结合专家经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首先, 根据各层次指标相互隶属关系,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然后, 请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在汇总各专家评判意见后, 得到各层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 再通过矩阵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表2) 。
3.3 评价指标的聚合
本文所运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 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是将单项指标合成为综合指标。单项指标及其权重只反映了湿地旅游资源质量的某一个方面, 要了解湿地旅游资源的整体综合情况就必须将单项指标值进行综合。确定综合指数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指数加和法、指数乘积法、指数加乘混合法等。本文拟选用加法模型对各评价系统的指标进行聚合:undefined。式中, yj为第j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综合值, wundefined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 xji为第j个子系统的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
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指标原始值的获得是根据20位专家、旅游管理者、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采用1—10分制打分, 1表示级别最低, 10分表示级别最高。依次将得出的评价结果导入模型中计算, 得到最后结果 (表3) 。从评价结果来看, 西凉湖生态环境得分较高 (8.03) , 说明西凉湖自然旅游资源质量好, 可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主要得益于西凉湖宽广的水域和良好的水质, 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相较而言, 社区环境一般, 得分为6.67。主要是由于经济水平较低, 社会服务设施落后, 但交通条件较好, 可进入性好, 加之地域文化特色, 使社区环境总体上可满足旅游开发的要求。旅游开发得分最低 (3.12) , 说明旅游发展尚处在刚起步的阶段。主要原因是旅游基础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几乎为空白, 只有零散分布的码头和餐饮服务。但如果有外部资金投入建设, 旅游发展潜力将很高。总体来看,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不高, 为5.39分, 旅游发展处在萌芽阶段, 没有正式成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支持和外部资金的大力投入。
4 旅游客源市场潜力
4.1 市场预测模型
作为咸宁市最大的湖泊, 西凉湖成为咸宁市独自拥有的特色旅游资源, 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成为全市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凉湖湿地旅游市场依赖于咸宁市整体旅游客源市场, 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发展, 因此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可根据所在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来进行预测。目前, 旅游客源市场预测可采用不同的模型进行预测, 主要有引力模型、指数曲线模型、环境容量模型和经验期望值阶段增长模型等[11]。咸宁市旅游业目前仍属于新兴产业, 具有初期阶段增长较缓、近期快速发展的特点, 符合典型旅游地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增长率显著变化的规律。
2009年前咸宁市客源数量呈直线变化,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计算得到平均年增长率为24.4%。 2010年客源数达到1155.95万人, 年际增长率高达61.5%。可以预见, 随着旅游规划的完善、新项目的投入运营以及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 2010年后咸宁市旅游市场已进入了一个腾飞期。但由于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 此后将进入一个平稳期。因此, 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规律适应逻辑斯蒂方程:undefined。式中, Nt为t时间客源人数, K为环境容量, r为增长率, t为时间, a为参数, 其值取决于N0。环境容量K的计算采用以下公式[11]:K日=A/B×D;K年=K日×T×C。式中, K日、K年分别为日环境容量和年环境容量, A为区域面积, B为人均指标 (取0.1km2) , D为日周转率 (取2d) , T为全年可旅游天数 (取180d) , C为游人系数 (取0.6) 。根据上述公式经过计算, 得到咸宁市旅游环境容量为2131.704万人, 最终得到咸宁市旅游客源市场预测模型为:undefined。
4.2 预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该公式计算2011年以后咸宁市各年旅游人数, 见图1。由图1可见, 2010年是咸宁市旅游市场腾飞的拐点, 5年将达到一个新的拐点, 2015年咸宁市客源市场人数为2051.71万人, 此后将缓慢平稳增长。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一江两湖”发展战略, 目前西凉湖已纳入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为将来逐步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下基础。由此看来,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西凉湖作为咸宁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将共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客源市场, 全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增长将会成为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未来的潜在客源。
5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咸宁市政府提出的“保护‘南山北水’的自然生态格局, 建成拥江抱湖、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区域定位, 西凉湖作为湿地生态旅游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凸显出来。根据西凉湖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周边自然景观结构和土地利用状况, 本研究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方案。
5.1 旅游项目设计
生态渔业观光旅游:生态渔业主要有水生生态模式 (鱼—莲藕—水禽) 、畜—沼—渔模式 (猪—沼—鱼) 、特种养殖 (包括精养鱼池, 品种有甲鱼、乌龟、虾、蟹、野鸭) 等。西凉湖湖区周边是低丘岗地, 把果林蔬菜种植、家禽家畜养殖与渔业相综合发展生态渔业具有天然优势。渔业观光旅游是观光农业的一种, 把渔业生产和捕捞过程作为一种观赏物进行利用和开发。我国渔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长江中游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达, 通过建设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并提供对外旅游观光服务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观光渔业辅以游览路线与憩息亭, 可形成别具风格的观光旅游产品系列, 通过规划和合理安排形成规模, 必然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来参观游览。
休闲渔业—休闲乡居: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 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同时, 休闲渔业也是一项新兴的旅游资源。通过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 有助于渔业产业的扩展、渔民收入的提高、渔区经济的繁荣, 对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垂钓爱好者大部分是经济较宽裕的人士, 他们对垂钓的钟爱而不计成本, 在享受垂钓过程中愿意花钱买快乐。休闲垂钓主要花费包括渔获物支付费、水路运输费、住宿费、生活消费、渔获物加工费等。即休闲垂钓需要多种服务,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休闲垂钓一旦形成规模, 每一项服务都会带来大量工作岗位, 渔民收入将大大提高。除了垂钓还有休闲居住、渔家生活体验。这部分群体不仅是观赏者, 也是参与者, 他们关注整个湖区包括水域和周边的林地、农田、果园和村舍。因此, 他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驻留时间长、消费较高, 但人数相对要少。如按5000人/a、人均消费5000元计算, 可带来2500万元的效益。把渔业生产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生产 (养殖与捕捞) 与旅游、度假、游钓、观光、美食结合起来, 对振兴渔区经济, 引导渔民致富, 美化渔村自然环境, 减少天然水域中资源捕捞的压力, 促进城乡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展销—水产品鲜: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对原生态和绿色食品需求的增长, 野生鱼类和虾蟹贝类已成为城市居民喜爱的食物。西凉湖水产品品质优良、种类丰富, 其中鳜鱼和黄颡鱼已列入国家农业部优质水产品保护名录。选择交通便利的湖区乡镇作为水产品展销区和餐饮服务区, 每年定期 (10月份) 举办水产品品鲜节推动水产品销售, 坚持多年就可形成品牌效应。同时, 通过对特色水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即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 将带来永久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研教学—科普教育:在湖区选择适当的自然景观地点, 设计湖泊湿地科学考察路线, 为候鸟常规统计、水生生态学和水禽环志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同时, 建设两座观测保护站, 为水生生物专业科技人员的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 有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习与科研提供必备的场所。此外, 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在湖区可观赏到几十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 候鸟的周期性迁徙为观鸟活动提供了固定的时空。可通过建设沿湖嘹望台 (塔) 、草洲观赏平台, 辅以高倍望远镜吸引大批鸟类摄影爱好者来拍摄和欣赏鸟类飞行、取食、起舞、嬉戏等有趣的生活习性场景。
5.2 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
根据西凉湖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特征, 在原有自然保护区功能规划的基础上, 本研究制定了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湖岸生态旅游区4类功能区。其中, 湖岸生态旅游区又制定了4类小区, 主要包括生态渔业观光区、水产品品鲜商业区、湖岸休闲居住区、休闲垂钓区和科普教育区 (图2) 。
所有功能区的面积分别为:湖岸区2330hm2、核心区2000hm2、缓冲区1800hm2、实验区4059hm2。其中, 核心区作为保护区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不能进行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作为过渡区, 生态环境较敏感, 开发利用价值较小;生态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实验区和湖岸区。在实验区可利用来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活动, 以生态渔业养殖和观光旅游为主, 通过修建码头和渔港, 让游客坐船观赏西凉湖的美景和鸟类。此外, 当地还可以开发众多水上游乐项目。在湖岸区主要进行生态旅游开发, 建立水产品鲜区、休闲垂钓区、休闲居住区、科普教育区等生态旅游区, 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 在旅游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合理建设。
6 讨论
西凉湖具有独特的湿地风景资源, 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区位条件, 具有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虽然目前西凉湖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但随着咸宁市作为旅游城市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 西凉湖在区域旅游业中的地位已经引起了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西凉湖作为典型的通江滨江湖泊, 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是其必然选择, 也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佳途径。 西凉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将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 并带来生态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由此看来, 本研究对于同类型滨江湖泊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Lindberg K, Hawkins DE.Ecotourism,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Z].North Benningeon, Vermont:The Ecotourism Society, 1993.
[2]王立龙, 陆林.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 (6) ∶1517-1524.
[3]Christopoulou OG, Tsachalidis E.Conservation Policies for Protected Areas (Wetland) in Greece:A Survey ofLocal Residen′t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J].Focus, 2004, (4) ∶445-457.
[4]粱彦龄, 刘伙泉.草型湖泊生态、资源环境与渔业生态学管理 (一)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5]彭映辉, 简永兴, 倪乐意, 等.西凉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 2003, 23 (3) ∶211-216.
[6]Wallace G N, Pierce S M, An Evaluation of Ecotourism in Amazonas, Brazil[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1996, 23 (4) ∶843-873.
[7]Lindberg K, et al.Ecotourism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ssues and Out-look[M].Ecotourism Societ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ry Policy and Planning Division, Rome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Pa-cific, Bangkok, 1998∶53-54.
[8]李占海, 柯贤坤, 周旅复, 等.海滩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1) ∶229-235.
[9]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等.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5 (5) ∶707-711.
[10]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21-322.
滨江·凯旋门 篇7
放眼望去,整个浦东陆家嘴,从南向北,依次排列了汤臣一品、中粮海景壹号、财富海景,而滨江凯旋门占据了这里最后一席必争之地,因此,产品尚未问世,便吸引了万众瞩目。
滨江凯旋门地处陆家嘴核心CBD区域,距陆家嘴核心办公区约车行3分钟,既远离了核心商务区嘈杂的空调机及汽车尾气的影响,又坐拥便利的交通环境,可谓闹中取静,地段不可多得。而且,凯旋门正处在黄浦江弯道旁,江景极好,一方面可以使业主随时随地享有尅扩地江景;另一方面,又能让公寓、别墅保持朝南采光。
该项目用地性质为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及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建设包括高层住宅和裙房会所、低层住宅、公寓式办公楼、商业及地库停车场。住宅区沿地块东北面浦明路往西南黄浦江畔长廊排列,建筑群组主要分为三大区片,由高层公寓式办公楼、商业、高层住宅、以及低层住宅建筑群组成。项目小区内配有6000平的私人会所——凯旋汇,由曾主理纽约四季酒店的国际大师Chandu Chhada打造。会所有泳池、奢华SPA、餐厅、江景宴会厅等六星级配套,足不出户即享媲美顶尖酒店的惬意生活,以供住客使用。
该项目还是陆家嘴CBD乃至市中心极其罕见的低密度高端楼盘,项目最高楼层只有23层,并规划有23套沿江联排别墅,容积率只有2.4,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只有不到15万平方米。
如今的陆家嘴群雄争霸。汤臣一品2006年交房,中粮海景壹号也于2007年开始交房,财富海景于2005年交房,二线江景房的世茂滨江花园的最新5号楼也已经陆续交房,而仅仅滨江凯旋门是最新的。我们相信,最新的楼盘,代表了最新的规划理念和最新的设计理念,同样也有理由受到最热的追捧。
开发商:上海新中杨房地产有限公司
物业公司:启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总户数:1120
绿化率:35%
容积率:2.4
物业费:14.8元/月/平方米
滨江发展带 篇8
当前, 由于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大多数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 仅仅是将美景、美食、滨江路、三峡、红岩、陪都、码头等因素简单地叠加或联系起来, 这样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为重庆的都市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 重庆的滨江都市旅游——这一为重庆量身订做的都市旅游产品, 要如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都市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刻不容缓, 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创意也尤为重要。
一、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 重庆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 产品结构不合理, 趋同性较大
据调查显示, 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的观光旅游者仍占8 0%, 旅游产品中大部分都属于观光休闲层次, 体验参与类较少, 而专项旅游、特色旅游和会展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较少。此外, 目前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大多已餐饮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为主, 各滨江路几乎都发展或规划了趋同性较强的这些产品。如南滨路洋人街、嘉滨路的红崖洞风貌区、北滨路的美食街和沙滨路磁器口古镇。它们虽然发展规模较大, 旅游功能较完善, 但几乎都是以美食街、民俗风情街和酒吧街为载体, 都是相互复制和照搬。如此趋同性强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 即使短时间能吸引较多的游客量, 但长期看来, 缺乏其自身特色和优势, 仅仅注重形式, 产品文化内涵薄弱。
2. 沿线旅游景点较少, 单打独斗较多
滨江路沿线的旅游景点数量偏少, 除了南滨路的美心长江风情区, 北滨路的方特科环公园, 长滨路的重庆湖广会馆, 嘉滨路的红崖洞民俗风貌区和沙滨路的磁器口古镇以外, 各滨江路沿线少有能连接成线的旅游景点, 且基本上都是各自单独发展。即使有如巴渝民俗风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老重庆旅游、抗战文化等的都市旅游精品, 滨江旅游只是将这些分散的点串起来, 或作为其中的中转站, 甚至终点, 没有一条囊括所在滨江路沿线的众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精品滨江都市旅游线路推出。此外, 滨江路沿线旅游景点, 更缺乏与整个滨江旅游带发展的衔接和配合, 其优势还待发挥。
3. 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低, 缺乏人性化
首先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只有旅游基础设施, 而无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如配套建设的观景平台, 开设水上游览娱乐项目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 难以满足长远方向的大都市旅游发展需要。其次是公共服务设施偏少。只重视商业价值和交通功能, 少有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第三是旅游交通不够完善。借助于基础交通设施上的都市旅游交通, 交通堵塞和都市旅游客流的新增非但不能使之缓解, 反而激化了交通与旅游的矛盾。
4. 滨江餐饮和房产的过度开发尤为突出
两江滨江都市旅游目前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上, 多以商业性的营利为目的, 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据市政府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主城区滨江路房地产开发用地占七成以上, 而临街餐饮又占了大部分。”重庆主城目前江景房面积达7 0 0万平方米以上, 到2009年, 整个重庆将新增加滨江物业8 0 0万平方米以上。南滨路、北滨路、长滨路、嘉滨路、沙滨路上, 大大小小房地产项目数百家, 大型房地产项目已达3 0多家。这样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虽然为房地产业创造了可观收益, 但是影响了滨江都市旅游的整体形象和良性发展。更严重的是:市政府参事唐永智谈到, “两江四岸, 举目四望, 绿地越来越少, 甚至消失, 这样发展下去, 重庆的城市形象很成问题”。
5. 形象定位不明确, 产品品牌化程度低
在滨江都市旅游的目标定位和形象定位上, 各条滨江路的发展更是雷同, 少有结合自身特色的差异化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的定位。就滨江带的城市规划设计而言, 大多局限于部分段落, 缺乏整体性。虽然主城各区滨江旅游发展均已经有着各自响亮的口号, 也初步实现各自提出的旅游形象定位, 各区单纯孤立打造的滨江旅游产品也出现成绩。但目前只有北滨路, 在2005年通过有奖征集方案的形式, 评选并公布并注册了“动感北滨”的浪花翻腾标志和北滨路吉祥物滨滨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从全市的范围看, 各区滨江旅游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开发, 旅游产品缺乏定位, 缺乏合作和整合优化, 滨江都市旅游景区尚未形成, 使滨江都市旅游的整体形象尚未形成, 品牌战略不到位。
6. 重庆滨江都市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属于重庆都市旅游产品的范畴, 因此, 对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 应归于重庆都市旅游产品的整体宣传和促销之列。重庆直辖以来, 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办节办会等多种方式宣传重庆的都市旅游产品, 树立重庆旅游形象, 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旅游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 加之营销经费投入有限, 使宣传促销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应有的声势。在影响大的中央级甚至国际级宣传媒体上, 较少看到重庆旅游整体形象的广泛宣传, 这也就是重庆都市旅游品牌化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良性发展的对策
1. 从旅游产品的组合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对策
旅游产品的组合管理, 要求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扩大产品组合的广度, 增加产品的深度, 使产品有较多或较少的一致性。总的来说, 旅游产品的组合管理, 就是要提高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程度。
促进滨江都市旅游产品结构的合理化的对策如下:
(1) 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应该是一个复合型旅游产品。不应把精力只放在观光游览产品的开发上, 最好是观光、度假、专项旅游相结合, 同时也是人文、自然、社会三大类资源的结合。要因地制宜, 开发出高品质的、有独特“卖点”的、设计富有创意、包装凸现品牌形象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 尽可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 实现滨江都市旅游产品与滨江特色的融入。应该努力实现滨江区域内饮食、居住、交通、游览、购物和休憩娱乐六方面的合理化。
(2) 调整产品组合结构, 提高主城区各条滨江旅游产品的优化整合优势。重庆滨江都市旅游的开发, 要结合旅游产品本身的特点, 更应该在针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兴趣、旅游行为层次和旅游习惯方面, 在团体与散客, 全包价、半包价、小包价、零包价和单项委托, 经济型、标准型和豪华型等方面的选择上慎重考虑, 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深度与广度的旅游产品组合, 大力发展龙头产品。
与目前单纯的分散的美食产品、巴渝风情旅游产品和两江夜游旅游产品相比, 整合各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尤为必要, 更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增大。重庆市各区在打造滨江都市旅游过程中, 只要能打破目前相对孤立的局面, 在当前“两江四岸”的发展框架下, 加强区域合作和联合开发, 构筑大滨江都市旅游网络, 共同打造重庆滨江都市旅游品牌, 形成核心竞争力, 才能扩大重庆滨江都市旅游的市场。
(3) 加强滨江都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后应强化滨江旅游交通建设与景观、艺术功能齐头并进, 建设滨江地区旅游今后应体现独特性、参与性和艺术性, 增加标志性建筑和特色型建筑为观光游览资源, 公共绿地和休闲场为旅游配套设施, 创造良好的声誉和品牌保证。生态、环境、卫生组合方面, 要树立“先保护后开发”的观念, 做好都市旅游垃圾的处理工作, 注重改善江边环境, 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规划,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 以科学发展观和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 让自然、人文、社会和旅游各方面协调发展。要考虑其生态承载力, 不能过度开发、超量接纳游客。其中, 历史文化资源要合理利用, 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 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同时, 我市规划建设快速交通、便捷服务为主体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体系, 合理布置住宿、交通等服务, 让游客更加方便。
2. 从旅游产品的战略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对策
(1) 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应突出特色性, 兼顾综合性的功能定位;以中低端市场为主, 兼顾高档市场的市场定位;针对本地居民、过境游客和外地游客, 开发滨江都市“一日游”、“两日游”产品。
就五大滨江路而言, 南滨路都市旅游的发展与创新, 应该侧重适合老中轻游客的大众型的集居住、商贸、休闲、美食和都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公共型城市风貌展示区;北滨路则主要针对年轻时尚的游客和商务会议游客开发出中高档娱乐、休闲、购物型都市旅游产品;嘉滨路则针对本地和外地游客推出巴渝民俗风情、移民文化为特色的商贸、文化型的C B D的核心旅游区;长滨路则主要针对外地来渝或经渝游客, 以码头文化、山城夜景为背景、两江游为主要形式或起点的都市滨江旅游;沙滨路则可以抓住本地区的文化脉络 (包括高校文化、抗战文化和古镇民俗文化) , 推出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体现文脉延续的滨江旅游产品。
(2) 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滨江路的都市旅游开发, 全市应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各条滨江路的特点, 先明确各自功能和定位, 再进行资源整合, 优势互补, 突出滨江路旅游综合功能的开发, 避免重复建设, 雷同发展。
对主城区五大滨江路都市旅游形象可定位如下:南滨路——开放的南滨路, 让你体验历史与今天的碰撞, 东方与西方的交融;长滨路——美丽的长滨路, 带你赏尽重庆夜景, 为你开启三峡旅游的大门;嘉滨路——静谧的嘉滨路, 让你在祥和中细品热情、豪爽的巴渝风情, 感受重庆的静美与精致;北滨路——时尚的北滨路, 带你感受重庆的动感与时尚, 干练与成熟的魅力;沙滨路——文明的沙滨路, 让你书香墨浓中体验重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教文化的交融。
(3) 旅游产品的营销。在产品的选择上, 应重点放在促进休闲娱乐购物比重的提高方面, 加强滨江都市娱乐项目的创新。要形成以独具重庆滨江都市魅力与巴渝特色相结合的旅游系列商品为主, 主要为民间传统工艺纪念品, 以旅游食品为辅, 兼顾娱乐的开发格局和销售网络, 同时加强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
在价格方面, 可针对不同滨江都市旅游线路, 运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和灵活的价格策略, 制定档次不同的旅游价格。在平时与周末和节假日, 实行不同的价格组合促销策略。同时, 还应考虑在滨江都市旅游发展过程中, 产品在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前景的变化, 及时调整价格促销组合。
在促销方式上, 可整合媒体广告、公共关系营销、营销推广等多种手段的优势, 加大促销力度, 关键是要树立良好形象。在旅游产品的分销渠道方面, 应充分利用航空和饭店部门、餐饮和交通部门、娱乐和休闲度假部门、其他经营商、代理商和专业媒介者这四级分销系统。
三、结语
重庆滨江都市旅游产品, 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区位优势,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同时也面临较大的挑战。重庆滨江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将不再是低价的、行程匆忙劳累的走马观花式产品, 取而代之的应是休闲度假型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因此, 在重庆滨江都市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 找准目标市场, 做好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以及做好发展规划是关键, 综合运用旅游产品组合管理和旅游产品战略管理策略, 才能使重庆滨江都市旅游在重庆的, 甚至全国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优势突出, 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逸民:试论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关于重庆旅游精品建设的思考.重庆改革, 2001 (5) :41~42
[2]江燕玲张果:“1小时经济圈”与重庆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83~84
滨江景观资源私有化研究 篇9
城市景观资源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非实体性资源,其产生与发展遵循“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大量公共资源——运营城市公共资源——城市生产生活改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的规律。对于这类新产生的城市公共资源,一方面城市需要一套系统的策略应对它的出现,另一方面也需要深刻考虑其对促进城市化的作用。
2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
国内外现在对城市滨江区域景观研究数量非常多,重点针对滨江地段公共空间的设计开展研究,从城市设计角度结合空间审美和实用性,力图展示城市公共形象[2]、维护生态[3]、提升滨江活力[4]、反映城市的文化与形象[5]。但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角度提出的研究数量非常有限,仅涉及部分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的内容,如空间的可达性、多样性[6]等等。
国外对滨水岸线相关研究早于对国内。由于国外与国内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其滨水空间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不同,国外的滨水区域改造充分考虑空间的公共性,平衡大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私人土地房屋合法所有权利两方面利益。其强调在政府积极规划、市场运作与社区参与的机制下,使原来被浪费的城市滨水空间逐渐回归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7]。这样既保证了城市滨水空间有了继承性,又有公众参与的空间规划过程,滨水景观资源本身不具有服务少数市民的情况出现。从实践上来看,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程度越高,早期工业化城市的滨水区域往往被高档住房占据[8],而在那些面临去工业化的城市,滨水地段则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国内城市在面对滨水空间规划开发实践时,资源运营以“政府 - 市场”构成二元主体,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在滨江空间中的大规模地产建设和旧城改造,敏感的市场左右了政府对滨水空间的价值取向——几乎所有滨水开发都是以高档商业居住为主的地段,公共话语在这个过程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3滨江景观资源的概念解析
3.1城市景观资源
资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表1)两大类[9]。景观资源是一种跨类型的资源,包含大部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中的物质形象、人文形象等部分。
在涉及到景观资源开发的问题上,城市经济学将城市资源分为:城市空间、产业基础、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和政府的创新能力七大类。其中城市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政府创新能力共同构成城市公共资源的范畴[10]。本文中的城市景观则是依托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资源,其涉及自然生态的部分属于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主要配置手段[11],对非实体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控制实体空间要素的类型、布局与规模。如对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主要控制学校、医疗、公园绿地的类型、选址与服务半径。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其所处区域的规划用地和到达用地设施的有效途径,城市用地的主要控制内容包括用地类型和开发强度,有效途径包括各类车行和人行道路。
3.2景观资源私有化
重庆主城滨江景观私有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滨江地段高档住区的高密度开发对江景岸线的遮挡,这种现象表现出两个层面的缺陷:一是滨江区域开发建设的无序;二是是城市政府对滨江地段规划管理的失策。从城市公共资源的角度看,不合理的公共资源运营体制是导致滨江景观私有化出现的主要原因。高档消费人群通过“政府 -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达成双向的利益交换,从而侵占公共资源,而且这种侵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方面由于非实体公共资源本身不像实体资源那样可见、可控;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有实践性和指导性的城市资源规划体制,无法为非实体公共资源提供有效保护。
3.3滨江景观资源的公共性
( 资料来源:Mapbox 和《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图表数据作者根据以上资料整理编绘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资料绘制
确保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共性是资源配置主体多元性,即代表各方利益主体都应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对于滨水景观资源来说,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其主体应是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共同参与,同时作用大小应有所差异。景观资源的空间实体是土地,所以规划整理的对象应是滨水区域周边的城市用地,以及到达用地上所建设施的有效途径。整个规划制定过程都应保证景观资源的共享性与均等性,控制景观私有化的程度在能被大众接受的范围之内。
优质的滨水景观资源能反作用于城市,快速提升城市公共形象,合理分配景观资源能创造更广泛的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确立“多样性”的景观资源形式和均等的分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共享”后者强调的是“参与”,都将有利于城市科学有效的发展。
4重庆滨江景观是私有化的原因
4.1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主体的单一性
城市滨水景观应该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凡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代表城市整体的利益诉求。但是现实问题是,长期以来大政府大市场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服务。公众参与非实体资源的规划就更无从谈起。
重庆城市的滨水景观资源是最具市场召唤的品牌。以政府与市场为主的规划主体在选择规划模式上,都很难控制自身利益诉求。一方面政府通过转让大规模的居住土地开发权获取高额的转让费用,另一方面代表市场的地产资本以高强度的开发创造大量的财富,这两方面合力造成了重庆滨江岸线的“围江”现象。其代价是牺牲了多数市民作为规划主体的地位以及他们对景观资源配置的利益诉求。残缺的规划主体是导致了出现类似景观资源私有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单一的规划主体很难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政府与市场作为滨江景观开发的二元主体很容易达成利益互换,从而获取资源配置主导权,并从中更高的回报。能够为其提供高回报的往往是经济社会中少数的高收入人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少数人通过利益交易获得独享公共资源的权力。本质上看,症结源头还是规划体制本身不完善导致城市公共资源被滥用。
4.2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无序性
重庆滨江景观资源直接对应的空间对象是滨江地段的土地资源与分享途径。本次研究区域就是重庆地产开发最密集的主城区“两江四岸”,在研究范围内滨江岸线总长度约为33公里,分析《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发现占有滨水沿线用地比例是最高3类用地类型分别是:居住用地,约为35.6%;绿地,约为27.59%;交通设施用地,约为11.97%。具体各类用地占滨江岸线长度与比例见 [ 图1]。
本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滨江区域,其用地主体类型应向具有公共性质的用地倾斜,但现实是大量的用地被用于居住地产开发,滨江岸线上各类公共服务性用地的比例非常低,规划对象的无序主要是用地分配比例的失衡。规划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对规划对象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没有坚持将滨江空间定位成城市公共空间,即为大规模的地产项目出现提供机会,也客观上使滨江景观无法作为城市公共资源出现在城市市民的生活中。
具体考察这些滨江的居住用地上的一些所谓的大盘会发现他们的一些共性同征:首先是其住区用地多为“大面宽、小进深”的长方形,且长边多为沿江面,使得这些住区的主体景观面都朝向江岸;其次这些住区的基本以高密度开发为主,住宅建筑多为高层,沿江岸一字排开,层层后退,并前后错开排布,布置非常密集。从滨江景观的三维感知要素来看,这些住区的要素模型基本相似,有些住区甚至完全遮挡岸线,对滨江景观形象有作用消极[12],使得滨江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完全隔离。
4.3重庆滨江景观资源规划对象的不可达性
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排他手段是限制分享,其主要表现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享受这种资源的途径。反映在滨江景观资源规划上,既是到达配置对象——用地及用地以上设施的可达性缺失。变现为少数人为独享公共空间,堵塞了其共享的途径,其表达形式有两种,一是视线的阻碍,二是可达性的阻碍。
前者主要体现在滨江高档楼盘对滨江景观的遮挡,使得城市视线进深层次减弱。从量化视线进深的角度可以发现重庆滨江地区视线所及的第一层次大部分是沿江高层建筑[13]。后者则是高档住区没有无法提供连接城市与岸线之间的有效途径。在价格越高的地产项目中,对抵达江岸的阻碍性越大,在本次研究范围中选取了部分高档住区调研,从其垂直江岸的出入口设置就可以看出(表2),发现这写高档住区基本没有连接江岸至市区内部的有效通道,连接城市与江岸的通道主要依靠的是城市级道路。
缺少共享途径直接导致了可达性的降低,在早期先行研究中,可达性只是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不断被人提起,但要解决其根源就是在规划中落实共享:绵延江岸过长的地块应该为广大市民提供有效的城市性步行空间,使远离江岸的市民也能拥有享受公共空间资源的途径。
4.4景观资源私有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公共资源私有化的程度直接反应了城市的发展程度,在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发展,个人对公共资源占有的程度较低,反之,在私人占有公共资源现象越普及的城市,城市对于资源的配置还处于一种粗放型的阶段。这是由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更具备完整规划设计到管理的方法,其中为体现滨水景观公共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不同的控制手段与实现途径。实际上在先行案例中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归还市民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在面对后工业化时期的滨水方式有很多、如热那亚的Fresco,马赛的Euroméditerranée,巴塞罗那的沿海空间的等滨水区域改造的项目,虽然这些城市都有不同的改造方式,但都是以公共活动为先行,以建立城市与滨水区域联系,特别是巴塞罗那的沿地中海滨水改造项目 [ 图2],一直通过循序渐进的规划推进滨水区域公共性建设项目,将城市岸线归还给市民[9]。
5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的解决思路
5.1多元的规划主体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主要解决途径是建立一套既满足城市实体资源配置,又能有效促进非实体资源合理分配的规划体系。确立多元化的规划主体,即以政府、市场和公众三位一体的规划主体,在其内部的作用关系应是市场与公众为主导力量,政府辅助规划 [ 图3]。滨江区域的规划直接涉及其景观资源的分配,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市民与城市景观开发之间的关系格外重要,不同角色的参与有助于规划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公正。在滨江区域的规划过程中还应该有注重规划重心的偏移。在适当区域可通过建设高档消费的住区与商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消费水平与商业文化,但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其实是必须要有各种阶层和消费水平的市民都能参与,公共空间资源,特别是城市级的景观资源在这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全体市民的参与性。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与建设都应该更趋于选择公众参与的道路。
5.2有序的土地配置
确立以土地配置为首的规划对象,在规划中实现总规、控规中关于滨江区域土地利用的开发序列,即尽量减少居住用地占整个滨江岸线的比例,将更多的用地分配于绿地、广场和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用地。并可以在合理布局用地内部的功能业态,实现单一用地性质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在用地规划形式上应该注重用地的大小与形态,滨江区域用地的尺度不宜过大,且应将用地现沿江岸规划设计成“小面宽、大进深”的形状。滨江岸线上的土地其开发强度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不应过高否则会对后排建筑视线造成遮挡,在城市空间上促成“围江”效应,也不应过低否则会造成景观资源浪费。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urban design projects on the coast of Barcelona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5.3共享的可达途径
滨江景观资源去私有化是提倡规划对象的分享,其核心是增加滨江景观资源的共享的途径。在规划编制中,对土地划分形状的控制可有效增加这些途径:一是建立城市与滨江岸线的交通性联系,其主要依靠的是垂直于江岸的城市级道路;二是在地块中建立非道路性联系,主要依靠的是步行空间。前者是实现江岸用地“小面宽、大进深”的基础上,可增加相同岸线长度下的垂直滨江岸线的路径数量。后者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层面上增加适当的步行空间,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资源与市民的联系。这种措施更多的是应该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实现,即通过控制视线与步行空间,增强滨江公共空间的渗透性。
5结论
【滨江发展带】推荐阅读:
滨江生态09-02
滨江学院10-30
滨江长廊06-26
城市滨江景观09-16
滨江公园的风景作文11-05
滨江长廊导游词介绍08-13
滨江森林公园游玩初中作文07-03
家乡的滨江路作文300字07-04
龙袍:瞄准现代服务业打造滨江新城06-15
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青蓝工程工作总结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