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的未来展望论文(精选9篇)
出租车的未来展望论文 篇1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九月, 又一群年轻的学子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和期待, 走过朦胧的路途, 开启了人生的大学之旅。大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知识的, 也是情感的沉淀过程, 会有硕果累累的收获, 也会有年少轻狂的虚度。结果又有太多的未知去呈现, 但唯有勤奋和努力是成功不变的因素。
本期策划“展望你的未来”通过毕业后过来人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与思考, 用真诚肺腑的过往讲给新一届的学子, 是交流似谈心, 如清茶一般, 在成长的岁月中回味悠长;是分享似忠告, 如美酒一般, 在前进的道路上绵而后劲。大学, 让我们在回忆中开始, 在展望中前行。
裴倩敏
出租车的未来展望论文 篇2
未来的学校安在白云上,还有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转移器,你只要站在转移器里大喊一声:“我要去学校!”你就立刻到了学校,下课了还可以在白云上玩呢!学校的椅子可以升高,如果前面有人挡住了你的视线,那么椅子就会升高,这样就不怕看不到老师讲课了。公厕也安在白云上,你可能会问:“哎,等一等那我们的粪便去那了?”我在公厕里放一种分解粪便的物体,这样即不臭又保护环境了。还有就是不用背书包,在桌子上点一下就会投影出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如果要笔就按下一个按钮,并说出笔的名字,比如一只铅笔,你就大说声说:“铅笔”桌子上就立刻出现一只铅笔。
以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很快就可以在这样的学校上学了,因为我们祖国的科技已经是全球第二了,所以我认为可能。
未来城镇景观照明系统的展望 篇3
由国际照明工程领域中的户外照明应用、视觉与色彩、光辐射测量等部门组成的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 将城市景观照明, 称为“夜间室外城市景观装饰照明”。我国则是在2004年《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最早使用了“城市景观照明”一词。2010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发了《城市照明管理规定》, 其中明确指出, 城市照明是指公共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名胜古迹、隧道、公园或其他建筑物的景观照明或者功能照明。
2 现今城镇景观照明系统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的各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规划并实施了各自的照明系统, 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各大城市, 其照明系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2.1 各自为政, 缺乏整体规划性
城镇照明系统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体系, 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遥相呼应的补充对应关系。一处古迹的公路照明和其固有建筑之间的照明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突出其整个区域乃至城市的整体感。做好整体的规划, 这样照明体系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2 雷同点多, 缺乏艺术性和文化特色
有的城市照明体系, 仅仅只是为了照明, “亮”起来是他们唯一目的。这样就造成了有些城市区域为了照明而照明, 千篇一律的现象众多。让城市各个区域“亮”起来, 并不等于就是让城市各个区域“美”起来。各种大型的广告牌, 企业、商业名灯, 巨型广告屏幕, 充斥着整个城市的夜空, 毫无艺术的美感可言, 更不用说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的照明系统了。
2.3 光污染严重, 能源与资金的双重浪费
有些市政机构, 好大喜功, 为了提高夜晚经济, 盲目上马灯光景观工程, 不顾自身条件, 把整个景观装饰得恍如白昼, 完全无视大量的用电需求和以此带来的光环境的污染, 大大加重了整个城市供电系统的负荷, 造成了能源与资金的双重浪费。
由此看来,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更需要全新的、科学的城镇照明系统来完善我们的城市生产与生活。
3 未来城镇景观照明系统展望
“人的需求、经济、环境和建筑”是IESNA提出的评估照明系统质量的三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三个衡量标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城镇景观照明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有理由得出以下的结论:
3.1 照明系统中功能照明与景观照明相结合
根据《城市照明管理规定》中的定义“功能照明是指通过人工光以保障人们户外活动和出行安全为目的的照明”, 而“景观照明是指在户外通过人工光以造景和装饰为目的的照明”。在未来的城镇景观照明体系中, 这两种照明将得到协调和统一。普通的功能照明, 同样具有营造景观的作用, 公园、广场个性化的照明设施, 虽然是以方便人们户外活动为第一目的, 但是在满足此目的的同时, 稍加设计, 就会同样营造出一个新的微型景区。而以造景和装饰为目的的照明, 也同样具有方便人们户外活动和出行安全的功能。因此, 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相结合, 相统一, 既解决了艺术性问题, 又解决了景观照明的实用性问题, 势必会成为未来城镇照明体系的发展趋势。
3.2 照明系统的艺术性和人的生理、心理性相结合
照明系统作为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既要美观具有艺术性, 同时也要具有照明的实用性。在照明系统的设计中, 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 而同时要兼顾照明系统对于大众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见, 夜晚的照明系统决定了明度和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从而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生理和心理体验。幽暗的小径和灯火通明的大厦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 照明系统就要合理地运用这些功效而营造出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3.3 照明系统的科学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为了节约能源,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光污染, 照明系统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是至关重要的。在灯具的材质上, 被称为人类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的LED灯, 其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型气体放电灯技术的产生, 都使节能和高效成为了一种可能。同时采用集中控制技术, 集中控制灯具的规模和供电时间, 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如香港维多利亚港, 时长半个小时的“幻彩映香江”节目, 每晚的固定时间, 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标志性建筑就会定时打开自己的照明系统与激光一起汇成一道动态的江边灯景, 随着音乐的节奏时暗时明, 不断变化, 就像一场灯光与建筑的舞剧。这就是科学而经济地使用城镇景观照明系统的最佳案例。
4 结语
城市景观照明系统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 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科学而艺术的照明系统, 不仅能带给群众愉悦、舒适的个体感受, 更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创新的氛围。展望未来的城镇景观照明系统, 以上三方面的结合, 势必会促进整个照明系统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 张潍, 潘慧锦.景观照明设计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听, 徐华, 詹庆旋.景观照明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出租车的未来展望论文 篇4
未来的海洋已经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海底城市,当人们想要到海底城市观光的时候,“小龙号”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小龙号”一身都是蓝色的,与海底的颜色很相近,呈流线型,便于在海中活动,是人们从陆地到海洋的“最佳拍档。”此外,“小龙号”直接由电脑操控,属于自动驾驶。它的速度非常快,只要你说出想到的地方,它就会立刻到达。当你乘坐它进入海底的时候,一座座海底平台便展现在了你的眼前。
海底城市是用直径60厘米的钛合金玻璃制成的,可以抵御一切危险生物的袭击,非常安全。人们坐在家中,既可以观赏到海底城市的美景,又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每当夜幕降临,那一个个会放光的小海星就会排着整齐的步伐在海面上翩翩起舞;那一个个顽皮的孩童便会穿着泡泡衣在海底嘻戏,伴随着音乐,舞蹈和美景,人们安详地入睡……
早晨起来,一个个家庭保姆机器人就会定期播撒鱼苗,捕捉食物,采集浮游生物,并能做成美味的食物,为人类提供每日不可缺少的蛋白质,他们还会在危险降临时铸成一个“海底长城”,使人们远离海啸等海洋危害。
接下来就是海底中最重要的一个了,那就是海水淡化及垃圾回收系统。这个系统能回收一切垃圾,收集,再收集,再回收,这样就可以给人类用之不竭的资源。他还会把海水过滤,净化,并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每家每户,使人们衣食无忧。他还用超声波来判断是否有危险入侵。如果有,它便会利用超声波把命令传送给机器人,让他们去保护人类。
在海洋中的人们吸取了陆地上的教训,人人都懂得节约能源,有效地缓解了海洋资源的减少,并在海底建造了牧田,农场,科技馆,游乐场,学校等设施。
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篇5
一、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
1.公司理财学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一门学科,尽管财务理论的部分比较单薄,大多是对实际经验的描述和总结,但是具有自己的学科内容。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对公司理财理论研究的逐步展开,针对公司财务的各种分析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各种不同观点不断碰撞与求新,以实践引导理论发展的规范研究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司财务理论,是以定性的逻辑推理和语言描述为主,同时也采用定量化和财务决策模型化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所处理的是在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决策问题。对资本的控制需要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因此在这一时期,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上,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2.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的《证券投资组合选择》成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开端。1958年,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成为现代财务理论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事实分界点。马科维茨、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开创性贡献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找到了发展方向。公司财务研究逐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公司财务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以投资者理性、无套利和完全市场假设为出发点、以一般均衡分析为手段、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资产定价为核心,逐步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体系。
3.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逐渐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融入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信号理论”等信息经济学概念以及“道德风险”、“委托代理”等代理理论概念,以理论创新与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新财务理论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后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重要理论成果经过反复辩驳和大量的实证检验,形成了完整的逻辑体系、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结果和一批应用模型,其中几项重要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财务学科的发展对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财务商业实践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深受业界重视和尊重。
二、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虽然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果认为该工作已经接近完成或达到完美则是一个错误认识。英国的Richard A Brealey教授与美国的Stewart C.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作为公司财务原理方面的权威著作之一,对现代公司财务理论前瞻性地提出了十大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结合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以下领域将成为新热点。
1.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影响
一切与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个人和团体都有可能成为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如果所有的交易契约都是完备的,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会得到完备性契约的保护。但是,企业资本要素提供者之外的契约方很难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完备契约关系,契约的不完备是现实常态,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企业无法避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企业与社会的冲突等,因而遇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大挑战。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契约边界包括政府、供应商、顾客等在内的所有利害关系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采纳利益相关者理论观点,公司财务决策应该是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有效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支持网络,这个网络的稳定性和强度是企业财务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公司财务研究不能忽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因此,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冲突及其协调问题是公司财务研究的亟待开创的又一重要课题。
2.人力资本在公司财务中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完备契约是企业契约常态,与人力资本不可分割的技术、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要素一道雇佣其他的生产要素,且人力资本要素日益显示出比较优势的地位,这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变迁的现实状态。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企业,其主要资产是由人力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构成的(突出的例子是IT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这向公司财务理论家和实证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作为我们大部分的理论模型基础的范例是生产性企业。新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因为它们的主要资产是自治的代理人而不是无活动性的机器。
虽然人力资本具有机器等一般性资本的特征,但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它只能不可分割地属于其载体——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企业可以对其非人力资本拥有占有权,而对其人力资本却只能拥有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由企业和人力资本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来规定。这种契约既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情况,也无法详尽地规定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责任与权利,是一种不完备契约。
现代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控制力却在下降,人力资本的谈判力日渐提高。我们看到,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管理性、技术性的“人力资本”将日渐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经理人员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方案在众多企业中酝酿并相继推出,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化的趋势正逐步形成。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不再倾向于垂直一体化而要求人力资本越来越集中,现代企业正由垂直一体化逐步转变为扁平化和专业化,正由物质资本密集型逐步转变为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不是简单契约价值的总和。
在人力资本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本密集,却无法控制这些专业化技能很高的员工,企业很可能因为其离职而引起企业核心资产的流失,处于企业外部的股东名义上保留着剩余索取权,但是实际上企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却被优势人力资本提前索取。人力资本攫取的部分企业价值就是人力资本租金。因此,此时讨论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索取权竞争比仅仅讨论剩余索取权或者剩余价值本身更加必要。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等财务决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变化。
为了解决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辛格勒斯(Zingales,2000)提出“基于关键资源建立的特殊投资网络(web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built around a critical resource)”,即关键资源(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投资的互相补充而形成的公司特有投资组合,企业实质上是围绕关键资源而建立的投资组合,通过契约形式赋予关键人力资本以特权,明确其报酬。当然这种特殊投资网络联结的建立需要时间,体现在企业长期价值上。有很多例子证明给予员工股权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特殊投资网络,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高度整合创造着公司的凝聚力和成长机会,企业价值正是体现了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高度整合。
由于当前无论是会计还是公司财务,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因此,关于公司财务决策如何考虑人力资本的影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依据。
3.新的衍生证券对公司财务理论的冲击
公司财务理论研究成果落后于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公司证券类型的迅速增加,虽然对于衍生证券的一般性认识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好像还没有给出对这些证券和其他特制的证券的利益本质的系统性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MM理论提出以后,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框架,它是以建立在比较理想的完备市场条件下的公司定价理论为基础,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筹资、兼并和风险管理。这个框架,经过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十多年来衍生证券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衍生工具的出现,企业在筹资及内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有很多新的发展,发明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证券来进行筹资。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原有框架不一致,传统框架认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因此对企业中的管理和激励机制等并没有加以考虑。这导致企业在解决激励问题时采用新的工具,并提出了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迄今已有很多新的构想和新的研究方向。现在的研究逐步从理论方面的考虑过渡到实证的定量分析。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整个企业机制的设计和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但已经有很多的进展和探索。
4.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
传统财务理论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定推导出来的,由于公司财务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环境是非理性的,所以难以通过现实检验。有关研究已经证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之一,在财务国际化脚步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对人们的决策心理和理财行为进行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行为财务学试图解释决策心理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了努力。但是,行为财务还没有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公认的、毫无争议的一个研究范式。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虽然得益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充分吸收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行为财务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断章取义地从一些投资者的行为片段去组合对投资者行为的假设,虽然可能得出令人感兴趣的结论,但合理性却不能保证。
5.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管理风险,Brealey教授与Myers教授合著的《公司财务原理》一书指出了四种情况下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一,当企业扩大生产时,管理人员经常通过权衡改变产品组合或剥离项目以降低失败的成本;第二,通过减少企业的举债,管理人员可将经营风险分散到更大的权益基础之上;第三,绝大多数业务取得保险以防范各类特定风险;第四,管理人员经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防止商品价格、利率及汇率的不利变动。
有关公司风险管理,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财务风险分析的框架,但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直至后来1998年长期资本投资公司引起的金融风波,以及最近次贷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意识到以前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够的。所以这就向各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成为现在很热门的问题,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设想,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DeMarzo and Duffie (1991)说明投资者对公司风险暴露的不知情足以证明公司套期保值的合理性,但是不幸的是,他们的理论并没有丰富到可以详细说明最优的风险暴露。
以往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降低风险,但是风险并非越低越好,风险管理的关键不在于降低风险,而是增加价值。
在这里,我们不能超前预测公司财务理论未来发展的细节问题,但是未来财务理论的发展将呈现出多研究视角和多研究维度的趋势,利益相关者财务、人力资本、衍生证券、行为财务、风险管理等可能代表公司财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篇6
在图像融合中,参加融合的源图像是由不同的图像传感器或者是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所以在进行融合之前需要对图像进行配准和一些预处理操作。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参加融合的图像都是经过配准了的,图像融合的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描述的不同层,通常将图像融合分为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1]。像素级的图像融合是最低层次的图像融合,但该层次的融合准确性最高,能够提供其它层次上的融合所不具备的细节信息。可以说像素级图像融合是特征级和决策级图像融合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图像融合方法。
1 像素级图像融合方法
像素级融合的过程一般可分4个步骤:预处理、变换、综合和反变换 (重构图像) 。大多数研究像素级融合的论文都假设被融合的图像已经配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论文专门研究配准处理[2]变换阶段采用的主要方有:PCA,有时也称PCT;HIS变换;多分辨方法,如金字塔 (pyramid) 算法和多分辨小波变换wavelet。综合阶段将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结果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获得最终的融合图像。综合方法可分为:选择法。即根据某种规则,分别选择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组成一组新的变换系数;加权法。即用某种加权平均算法将不同被融合图像的变换系数综合为一组新的变换系数;优化法。即根据应用不同,构造某个评价融合效果的性能指标,综合结果使该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反变换阶段是根据综合阶段得到的一变换系数进行反变换操作,得到融合图像。
2 加权平均法
假设参加融合的两个源图像分别为A, B,图像大小为N1×N2,经融合后得到的融合图像为F,那么对A, B两个源图像的灰度加权平均融合过程可表示为:F (n1, n2)=ω1A (n1, n2)+ω2B (n1, n2)式中:ω1+ω2=1,ω1,ω2在不同类的图像融合当中,通过仿真确定它们的值。当两幅图像很相似时,合成图像就采用两幅图的平均值也就是权值分别为0.5和0.5;当两幅图像差异很大时,就选择最显著的那一幅图像,此时的权值为0和1,上面的权值选择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特征,而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目标特征。Lallier利用军事应用中的目标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权值选择方法,所产生的融合算法计算量较少,适于实时处理,而且稳定性非常好。
3 小波变换法
小波变换[3]也是一种图像的多尺度、多分辨率分解,而且小波分解是非冗余的,使图像经小波分解后的数据总量不会很大;同时,小波分解具有方向性,利用这一特性就有可能针对人眼对不同方向的高频分量具有不同分辨率这一视觉特性,获得视觉效果更佳的融合图像。
这里以两幅图像的融合为例,对于多幅图像的融合方法可由此类推。设A, B为两幅原始图像,F为融合后的图像。其处理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每一源图像分别进行小波变换,建立图像的小波塔形分解;第二步对各分解层进行融合处理,各分解层上的不同频域分量可用不同的融合算子进行融合处理,最终得到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第三步对融合后的小波金字塔进行小波逆变换 (即进行图像重构) ,得到的重构图像为融合图像。
4 总结及展望
图像融合能够协同利用同一场景的多种传感器图像信息,输出一幅更适合于人类视觉感知或计算机进一步处理与分析的融合图像。它可明显的改善单一传感器的不足,提高结果图像的清晰度及信息包含量,有利于更为准确、更为可靠、更为全面地获取目标或场景的信息。因此,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是一项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何友, 王国宏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社.2000.11.
[2]王东峰.多模态和大型图像配准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
我国土地整理的特点与未来展望 篇7
1 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状况及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之一, 从公元前1066年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到后来的秦汉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 直到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都未间断过。但土地整理概念的正式提出还是以1998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标志。自《土地管理法》实施并明确“国家鼓励土地整理”以来, 土地整理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 国土资源部相继批准了贵州遵义、河南巩义和四川遂宁等20个国家级土地整理示范区, 土地整理的实践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土地整理在集约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土地整理由起步到较快发展的阶段, 土地整理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土地整理基本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比较稳定投入的转变。通过项目对土地进行了开发整理, 新增了大量耕地, 基本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程度, 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我国的土地整理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城市化程度高, 人口稠密。土地整理策略主要表现为加强农地管理, 增加和保护现有耕地, 推进城镇土地整理,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针对中部地区的光热资源较好、降水较少且季节分布不均, 旱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等特点提出该区的土地整理的重点为土地整理与治理盐渍、洪涝灾害相结合, 提高耕地质量;土地整理与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 改善土地生态条件。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植被覆盖率低, 沙漠、戈壁广泛, 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 土壤侵蚀面积大,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 部分地区沙漠化、盐渍化及草地退化问题突出, 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决定了该区土地整理重点应为生态和资源的保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土地整理将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土地整理对我国土里整理还是新生事物, 处于初创时期, 法制、体制、机制均不很完善, 还存在土地产权不清晰, 资金运行模式单一, 项目实施中缺乏生态观念等主要问题。土地整理作为一项政府领导, 群众参与, 多部门合作的综合规划项目, 具有如下的特点:
政府行为的主导性。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土地整理是在国家鼓励、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的前提下, 以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依据而进行的。同时,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又涉及诸多组织和个人产权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因此, 只有在政府的指导下, 土地整理按规划进行, 才能真正达到改善生产和生态环境,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
整理目标的多元性。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多层次综合性的目标, 一是通过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而增加土地的经济产出, 实现经济目标;二是通过土地整理, 调整土地占有与分配关系, 实现土地整理的社会目标;三是通过土地整理改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实现土地整理的生态目标。
整理过程的长期性。土地整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具体的土地整理行为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及技术条件下产生的,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人们就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占有关系, 使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整理工作的复杂性。土地整理工作广泛涉及法律、社会、经济、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从法律角度来看, 土地整理工作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从社会角度看, 土地整理涉及用地者以及不同主管部门之间相互关系问题, 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 以及农业、城建、道路、基层政府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看, 土地整理过程也就是土地收益分配关系的调整过程, 公平而有效地完成这一调整过程, 至关重要;从生态角度来看, 土地整理工作又要因地制宜, 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整理区域的差异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目标, 土地资源及其环境条件的差异, 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手段亦不同。因此, 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在实地踏勘的基础上, 结合项目区现实状况, 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工作。
2 我国土地整理未来展望
2.1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法律政策
土地整理涉及到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些利益仅靠政策、行政法规去调整是不够的, 必须有整套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来调整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在法治社会中, 更要求土地整理全过程必须按法律规范进行。通过相应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使土地整理开发过程更科学合理, 有根有据。在法律的监督下, 规范土地整理的作业流程和实施要点, 从土地整理区的选定, 到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实施及实施后的监督管理都有章可循, 有案可查。另外土地整理面广量大, 涉及到的部门、行业较多, 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不仅包括土地整理的原则规划编制、主管部门、工作程序、成果认定与配置以及资金筹措等内容, 还应包括有利于协调不同部门、行业间共同合作的内容, 也应包括尊重农民意愿, 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2.2 重视土地整理的权属调整
土地整理实际上也是土地权属调整的过程, 如何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使土地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之一。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的顺利进行, 对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而拥有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明晰的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只有这样, 产权主体才能在未来收益和现时代价之间综合权衡。因此, 要充分实现产权明晰, 避免产权共有, 使土地整理区域内原有产权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前应从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从维护农民合法土地经营权的角度来认识土地整理中权属调整的重要性并进行权属调整。另外还应明晰土地整理收益分配关系, 坚持“谁投资, 谁收益”的农地整理激励机制。
2.3 拓宽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是开展土地整理的关键。国外土地整理成功的经验表面:实施土地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政府措施, 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资金体系, 才能使土地整理按照符合长远和全局利益的要求实施。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渠道稳定了, 搞好土地整理才有物质保障。德国的土地整理费用一般由政府资助80%, 对于自然保护和景观保护, 全部由政府资助。俄罗斯土地整理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联邦政府、联邦主体预算及订户。然而,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 对很多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 经济发展仍较落后。资金缺乏是进行农地整理的最大障碍和关键制约因素。所以我国开展土地整理首先要解决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国外在土地管理中推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银行制度乃至土地资本的运营、土地税收等都对我们建立土地整理基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我国的土地整理应当体现政府的投入为引导, 同时还应考虑其他筹资渠道, 包括开发、信贷等专项资金,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主要是投工投劳, 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方应当作适量的资金投入, 即建立以国家和地方投资为主,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的投资模式, 形成国家、集体和农户三方为主体的投资体系, 加快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建设步伐, 共同做好土地整理。
2.4 重视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整理过程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景观格局的变化、原有水系的改变等。由于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 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环境、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这些影响, 将有助于更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因此,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时, 应作好土地整理生态评估, 重视中低产田改造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营造防风林、生态林。从而通过土地整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整理不仅增加有效耕地, 而且改善村容村貌, 同时更新人们的观念, 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5 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使土地整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公众参与土地整理是为了保护、尊重公众利益和有效限制行政部门过多的权力, 从而体现项目决策的合理与公正, 也就是公众参与所追求的“悠闲地政府权力与有效地公众责任”。无论从技术、经济, 还是政治的角度, 公众参与项目决策和发展规划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 可直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通过公众参与提出意见, 在项目运作中起到迷不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 使可行性研究更加完善, 规划方案更加可行, 项目设计更加科学, 措施更为得力;一旦项目实施, 也会因为有公众、特别是当地百姓的直接参与而更加顺利, 使项目少走弯路, 节省投资, 使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土地整理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是为农民办好事, 就要让农民多参与, 这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推动土地整理向前发展的一种更科学、高效的方式。
2.6 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参与式发展”研究综述
张
晨, 李天祥, 曹
(南京农业大学
芹
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210095)
要]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 参与式发展方式开始成为发展领域中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方式。
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项目脱离实际需求、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的弊病, 而且还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和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引入中国后更是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发展项目中。为使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不仅需要发展项目的参与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而且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多重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
[关键词]参与式发展:机制创新;文献综述
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 参与式发展方式开始成为发展领域中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方式。目前, 国际上许多发展合作项目都在采用参与式方法, 且这种趋势正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可和接受参与式发展的理念, 开始对参与式方式进行应用与实践。参与式方法与项目受众的能力建设相结合, 不仅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民主的向往, 而且使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成为项目活动的主体, 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和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许多的发展项目开始关注受众的参与, 而参与式发展也已逐渐成为社会学、发展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1“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大量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 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而传统的发展理论中所忽视的恰恰是发展中国家的社
科学规划是搞好土地整理的重要环节, 应从规划抓起,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防止各自为政、无序开发整理的现象。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村镇建设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工作。首先, 要坚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进行整理, 并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定近期、远期整理和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其次, 要根据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科学划分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区,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 分类实施;第三, 要结合城市、村镇建设规划, 统筹城乡用地, 把土地整理作为农村地区综合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 从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 要围绕土地整理规划, 综合考虑各种工程措施, 做好工程设计, 确保工程按设计实施。
2.7 加强信息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涉及大量空间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管理和应用。如整理区范围的确定, 整理潜力分析, 整理区田块高程、水系、水工建筑物、道路、村庄和土地利用类型等要素数据的获取, 项目方案确定, 规划图的编制, 项目验收、评价等。常规方法达不到应有效果, 甚至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土地整理会和人, 尤其是弱者、边缘人群和广大穷人的意愿。参与式发展理论正是作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与批判的面目出现的。与现代化理论所不同的是, 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一种微观发展理论, 它将项目受众视为发展的主体, 强调以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合理赋权为基础, 在“外来者”的协助下, 通过社区成员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 使社区成员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参与式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把最落后的放在最前面考虑”, 将社区的发展与项目受众的能力建设相结合, 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项目脱离实际需求、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的弊病, 而且还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延续性和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发展实践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迄今为止, 它已成为国际发展实践的主流理念, 并形成了包括参与式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研究和实践框架、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以及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工具等一整
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科技系统来支撑, 使土地整理规划涉及更加科学合理, 土地朝着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涉及与预算编制培训讲义, 2009年11月.
[2]姜勇, 程干等, 从农业补偿新思路看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前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11期.
[3]李娜, 程干等, 土地产权理论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与水库移民安置中的应用,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年11期.
手机媒体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篇8
一、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在高速信息时代, 手机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移动电话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同时, 手机媒体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众多问题, 信息安全的缺失、内容单调、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手机媒体的发展。
(一) 信息安全存在巨大隐患。
手机媒体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手机媒体比电脑更容易造成信息泄漏, 进而引发信息安全危机。现在电脑上, 在进入个人账户或查看私密信息时需要输入密码, 而手机媒体, 往往为了方便快捷, 大部分都是默认的密码。手机媒体采用默认密码是有原因的, 因为手机属于个人私人物品, 不具有公共性, 手机中存储的数据大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因此, 手机多采用默认密码。现在我国的手机用户早已超过了电脑用户, 成为最大的媒体用户群。正因如此,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向手机软件中植入病毒窃取手机用户的私密数据, 致使用户数据泄露, 从而对手机用户造成巨大安全和经济损失。信息安全缺失所造成的危害在逐渐加大, 因此, 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手机媒体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 内容相对单调。
手机媒体现有最大缺陷主要表现在内容直接传播效果非常有限。由于手机屏幕较小, 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便呈现碎片化, 这就造成传播内容比互联网相对单调。目前手机媒体传播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 由于受手机媒体自身缺陷的限制, 屏幕小、传播速率低、待机时间短、并且费用高, 这就无形中加剧传输内容的成本。据了解, 目前为了规避这方面的问题, 手机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简化, 逐条实现整体内容的呈现。在内容丰富程度上远低于互联网络。因此, 手机媒体要打开市场, 更需要通过手机游戏、手机短信、移动搜索、移动电子商务这些新的应用模式, 不断丰富手机媒体的内容。
(三) 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牟取暴利的机会, 容易造成安全缺失, 发展受阻。他们用手机媒体特有的传播渠道, 发布虚假信息, 尝试各种伎俩来误导公众, 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另外一些手机黑客将一些病毒植入手机软件中, 手机用户一旦下载安装, 黑客便对手机用户进行攻击, 从而对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破坏。出现这系列问题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配套管理制度, 没有一种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惩戒。据悉, 因为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 同时手机用户又是非常庞大的, 这就对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造成更大的难度。对手机媒体的具体问题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造成了法律空白,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二、手机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进行安全防护, 加强对手机应用软件的管理。
针对信息安全问题, 应该采取政府主导, 整合社会力量, 加强对手机市场和手机应用软件的管理监督, 建立绿色、安全、完整的行业环境, 确保用户手机信息安全。手机进行实名制为打击手机骚扰、诈骗等提供了条件。但是, 最主要的是电信企业担当起净化应用市场的责任, 不能只为盈利而忽略媒体环境。电信企业责任的缺失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 盗取用户的隐私。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保护手机媒体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把手机媒体的个人信息提升到具体人格权来加以保护。手机媒体现在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和研发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与信息网络和安全机构的合作,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应继续加强安全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
(二) 进行资源整合, 加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手机已经成为新兴媒体, 并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但手机媒体想获取长期的发展, 必须融合其他媒体资源,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目前, 由于手机媒体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手机媒体资源并没有成为一个理论体系,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更为突出。手机媒体的发展, 现在需要做的是针对自己的弱项, 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是整合资源,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努力实现手机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 才会逐步实现手机媒体向大众媒体的转变。
(三) 进行市场规范,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手机媒体的平稳健康运作离不开政府有效的行政监督, 一旦脱离法律的规范, 政府的监管, 整个手机媒体将如同一盘散沙, 处处步履维艰。截止到目前, 国内用来规范手机短信内容的法律法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仅是对手机媒体进行浅显的规范, 涉及到手机媒体各方面的具体问题都没有作出具体完善的法律规范, 同时可操作性也不强, 在手机媒体发展道路上埋下巨大隐患。例如, 在色情、暴力和其他信息的定义, 还有待完善。因此, 政府应当针对当前通信状况, 加快立法步伐, 加强执法。整合混乱的传播市场, 完善媒体管理制度。
三、手机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一) 从传统走向升级换代。
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全球化, 传统模式下传播体系也逐步革新。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 其本身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网络文化属性和功效的发挥。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 手机媒体逐渐普及。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 手机开始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民主实践形式。4G是3G技术的延伸, 它代表第四代通信技术和第四代电话的通信标准。同时4G技术融合3G与WLAN技术于一体, 能够实现高品质音视频的传输, 图像清晰度甚至与高清电视相差无几, 同时提供手机视频聊天、移动电话等其他信息服务。
(二) 降低用户费用, 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优势, 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多媒体融合, 手机媒体表现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交互性强、沟通效果较强的传播特性, 手机媒体的信息服务、娱乐服务、通信服务、商业服务、定位服务和其他服务功能, 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而这些服务都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也就是用户需要付费才可以享受的信息。目前, 这种信息付费比较高, 这部分收费在手机媒体中主要表现为增值业务。收费服务往往阻碍信息的传播, 现在用户都寻求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大的价值。手机媒体作为第五大媒体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 涉及手机媒体的企业会不断增多, 而获取、传递信息的成本就会减小。
(三) 实现分层收费, 提供定制信息。
手机媒体可以采取“免费+收费”的分层收费模式, 并逐步提供增值业务。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 都属于前期是一个巨大的投资, 后期投资成本小的特点, 手机媒体可以使用免费的平台提供基础业务尽可能吸引用户, 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这个平台拥有庞大的空间资源, 信息成本低廉, 手机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 并且这个平台空间存储是海量的, 它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需求各异的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定制相关业务, 满足自身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通生, 杜丽芬.3G后传播时代的手机媒体[J].新闻爱好者, 2009
[2]匡文波.手机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篇9
由于国内和国际安全形势的严峻以及恐怖爆炸袭击事件时有发生, 各国政府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研发更加高性能的安全探测设备。经过不同领域的专家、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已经研制出多种安全检测技术, 包括:X射线检测技术、太赫兹光谱技术、红外线光谱技术、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离子迁移谱技术等等。
X射线探测技术
单能X射线检测法
单能X射线检测法是X射线探测技术最简单的一种检测手段, X射线束可以穿透包裹行李的每一个横截面, 并将包裹行李所有的横截面吸收的X射线能量值全部记录下来, 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二维投影图像, 并且图像具有相当高的分辨率。
假设X射线的强度是I, 通过一个较薄的厚度为l的均质层后 (仅考虑一种原子) , 强度减小了δI, 那么将有如下的方程:
n是单位体积上的原子数, σ是每个原子的横截面积。假设初始强度是I0, 经过积分之后得到:
根据不同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 因此透过X射线的强度存在差异, 探测器给出的灰度级图像, 经过图像处理后鉴别出违禁物品。
双能量穿透技术
双能量穿透技术根据的原理是同一原子序数物质对低能X射线和高能X射线吸收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 通过低能、高能X射线所对应的不同灰度图像的比较, 从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厚度产生的或相互重叠的图像中将不同种类的物体区分开。根据物质质量衰减理论, 不同原子序数物质的质量衰减不同, 高原子序数物质的质量衰减系数 (μ/ρ) 随能量增加下降较慢, 而低原子序数物质的质量衰减系数 (μ/ρ) 随能量增加下降较快。
为了强调非连续性散射的横截面积σis与Zeff的比例关系, σis可被写成Zσis, 因此总的横截面积是两个独立的横截面积之和。
其中E是X射线光子能量, E=hc/λ, λ是波长, c是光速, h是普朗克常量。可以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为:
根据物质对高能X射线和对低能X射线吸收能量不同, 可以得出:
高能X射线与低能X射线的比率R表明, 双能量穿透技术对于高原子序数以及低能X射线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 但对更轻的物质识别能力较差。同时还可看出低能X射线的能量均值越低, 识别能力越强。假设X射线源的能量为70/140ke V, 当R已知, Zeff可由如下方程计算出:
多视角系统
多视角系统通常使用单能量或双能量穿透技术, 使用两个或三个成直角的视角来获得几个二维图像, 进而重建扫描物体的三维图像, 从而构造三维模型。三维模型可以将隐藏在各方位的物体显示出来, 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使用这些信息还可以确定物体的密度。多视角系统仍存在许多不足, X射线易泄露且辐射剂量大, 而且视角越多算法也更加复杂, 构建三维图像的时间也较长。因此, 在实际运用中很少采用多视角系统。
多视角X射线检查应该作为今后X射线检测技术重点研究的方向, 尽管在实验过程中难以在各种环境影响之下获取数据的准确性, 不过已经有相关研究利用Matlab进行软件编程在计算机上对多视角X射线安检系统进行了仿真, 搭建了一种专用于三维重建算法研究和实验的模拟系统, 简化了算法的复杂程度, 缩短了三维图像构成的时间。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T) 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与X射线检查技术对人体的各个部位作横断面的扫描。当高度准直的X射线环绕人身体各部委作断面扫描时, 部分光子被吸收, X射线强度衰减, 部分光子穿透人体后, 被检测器接受, 利用数学处理方法重组图像, 最后形成CT图。CT安全检测技术的过程为:
CT机能够形成清晰完整的三维图像, 它是以层 (断) 面为基本原理, 通过数百条不同方向的扫描线对遮挡隐蔽处的物体进行检查, 并进行成分分析,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安全检测技术, 最初运用于医疗行业。CI机器能够高精度的探测物体的密度、有效原子序数、质量等, 还能够更准确的估计物体的Zeff。这种系统的缺点是处理速度慢、价格昂贵、尺寸大、检查包裹所需的X射线剂量大。
太赫兹光谱技术
太赫兹 (英文:terahertz, 简写为THz) 是频率单位, 等于1012Hz, 通常用于表示电磁波频率。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THz到10THz范围的电磁波, 波长大概在3mm到30um范围, 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随着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与发展, 特别是超快技术的发展, 使得获得宽带稳定的脉冲THz源成为一种准常规技术, THz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并在实际范围内掀起一股THz研究热潮。
THz成像技术是利用THz射线照射待测物体, 通过物体的透射或反射获得样品的数据信息, 进而成像。THz成像技术具有THz时域光谱技术的特点, 如图2, 目前安全检测技术较多地采用THz光谱技术, 甚至被专家学者预测为安全检测的终极手段。它的本质原理是THz成像, 目前主要采用连续波THz源, 而且它又能解决的是最受人关注的反恐、缉毒等最让人关注的社会安全问题。THz射线的穿透性和对金属材料的强反射特性以及THz的高频率使得成像的分辨率更高, 因此很容易发现藏在包裹、行李、衣物等隐蔽处的刀具、枪械和毒品等违禁物品。
拉曼光谱
1928年C.V.Raman实验发现, 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 在透明介质的散射光谱中, 如果频率与入射光频率v0不相同的成分称为拉曼散射, 频率与入射光频率v0相同的成分称为瑞利散射;频率对称分布在v0两侧的谱线或谱带v0±v1即为拉曼光谱, 其中频率较小的成分v0-v1又称为斯托克斯线, 频率较大的成分v0+v1又称为反斯托克斯线。
拉曼光谱的强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s, Ia-s分别是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的强度, v0、v分别是激发光和拉曼唯一频率, T是温度, c是真空中光速, h是普朗克常量, k是玻尔兹曼常量, gv是分子的给定分子振动的简并度, ∂aij/∂qk是极化率张量分量∂aij随简正坐标的变化。
拉曼光谱技术可以用于安全检查中爆炸物、毒品等危险品的检验, 拉曼光谱对毒品识别的灵敏度高、精确度高, 可以得到的光谱图像质量较高。而且激光拉曼光谱具有微区分析功能, 各种危险品混杂在一起, 也可以通过显微镜分析技术识别出来。以上这些优点使其在爆炸物及其他违禁品检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些其他的安全检测技术也逐渐被开发并投入使用, 例如:质谱分析技术、中子探测技术、毫米波技术、激光诱导击穿技术、背散射技术等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出现, 对于机场、车站、海关等部门对于防爆物在行李检查、货物检查以及人体检查领域的精确化、快速化、智能化、文明化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出租车的未来展望论文】推荐阅读:
出租汽车的发展与未来09-02
出租汽车行业论文06-27
出租车司机的遭遇09-24
出租车出租合同参考05-27
有关于致出租车司机的感谢信08-11
出租车租车合同05-29
车位出租的协议10-22
出租车企业06-15
出租车调度07-25
出租车转让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