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

2024-05-28

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精选4篇)

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 篇1

摘要: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衡量证券市场成熟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分红现象明显, 证券市场的分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现状, 对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并对进一步完善分红制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应对策略

1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现状

(一)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现状

分红是指股份公司将当年的收益, 按照一定的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 公益金等项目后向股东发放红利的一种分配方式。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实现分红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以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派发现金或新股或以公司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2010-2014 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情况见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到, A股上市公司实现分红的数量201年为1304 家、2011 年为1610 家、2012 年为1799 家, 2013 年为1866 家、2014 年为1650 家, 占同期上市公司总家数的比例2010 年为66.70% 、2011 年为72.07% 、2012 年为75.37% 、201年为78.30%、2014 年为65.76%。 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 年到2010 年期间, 2006 年底前在沪深两地挂牌上市的1387 家上市公司中, 有411 家公司五年都未向股东分配任何现金分红, 占总公司数比达到29%;有146 家公司只有一年分红, 两者合计占总公司数比高达40%只有368 家上市公司在五年中都能做到分红, 占比26%。 在2010 年之后, 资本市场的总体派现情况出现了市场派现意愿逐渐上升的趋势, 分红公司占比提高, 但派现水平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 股利支付率在20%-30%之间, 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如附图所示。

(二)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不仅是使投资者实现投资回报的重要形式, 而且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 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 许多上市公司热衷于融资却不愿进行分红。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形成持续的现金分红政策并建立有效的利润分配机制, 监管层不断推进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改革。 从2001 年开始证监会陆续发布了若干规范性文件, 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现金分红制度, 由于这一分红制度具有浓重的行政监管色彩, 所以也被称为"强制性"现金分红制度。该制度的内容主要建立与再融资需求相挂钩的现金分红制度和完善公司利润分配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机制。 其中, 完善公司利润分配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现金分红政策;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对公司利润分配事项的决策机制;定期对现金分红政策的执行情况、利润分配预案进行信息披露。

2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资格挂钩的政策不合理

现金分红不只是属于利润分配的范畴, 也是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 现金分红量影响企业内部融资的规模。企业在有融资需求的时候, 首先考虑到成本,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 而选择不分配或少分配现金股利。 但强制性分红制度要求公司再融资之前必须达到现金分红的标准, 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即使对于有大量盈余资金的公司, 强制性分红虽然可以降低公司因保存大量资金而发生的代理成本, 但如果公司派发现金股利后进行再融资, 并不会减少其自由现金流, 仍然没有解决代理冲突问题。因此, 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资格挂钩并不合理。

(二) 强制性分红制度不利于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利润分配决策

把现金分红作为再融资的条件, 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与再融资强制联系在一起,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决策。 当高成长性的公司需要融资时, 不能将其急需的资金用于投资, 必须要先进行分红;当高财务杠杆的公司需要调整资本结构而再融资时, 也要进行现金分红;而真正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则会选择保有大量盈余资金, 当有融资需求时, 再将其用于现金分红来满足融资条件。 如此一来, 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盈利能力强、应该进行分红的公司不分红, 而盈利能力弱的公司为满足再融资的条件超额派现。

(三) 强制性分红制度对公司的制约不足

制定强制性分红制度的目的是希望公司在有多余的自由现金流时进行分红, 需要资金时再进行融资, 从而实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 但是将现金分红与公司再融资资格相联系的强制性分红制度, 对于有较强盈利能力但没有融资需求的公司以及大股东"恶意分红"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均起不到制约作用。 因此强制性分红制度的实施并没有使这类公司的代理成本降低。 而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为了达到再融资目的才会进行现金分红, 它们通常采取突击分红的方式达到再融资的条件, 这种做法也不会使代理成本降低。 所以, 强制性分红制度无法使上市公司不合理的分红现状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建议

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是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反映, 往往被投资者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参照。 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 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细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标准

不同的公司经营状况不同, 所有上市公司采用统一标准进行现金分红或者要求有融资需求的公司达到一定的分红比率才能进行融资的规定并不一定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对于有分红能力而又缺少投资机会的公司, "强制性分红"是适用的, 但对于超能力派现的上市公司, 反而应对其分红进行限制。 因此, "强制性现金分红"应结合其他指标比如股票收益率或其他绩效指标来实施, 对不同的公司实行不同的标准。

(二)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是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因此,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在利润分配方面使公司实现完全自治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分红问题的关键。 首先, 要使中小股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提高中小股东行使权力的便利性可以采用委托投票制度;对某些重大事项的表决可以采用累积投票制度;为了减少中小股东的法律诉讼成本可以引入投资者诉讼风险代理制度以及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其次, 要在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为防止大股东对资本多数原则的滥用, 要对其行为进行合理的限制, 以平衡各股东间的利益;再次, 要增强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加大对其违规行为的处罚。同时, 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增加外部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力度。

(三) 完善配套机制, 促使上市公司实现理性分红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公司可以将股利作为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信号, 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动机之一就是传递信号。 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股利的信号传递功能并未得到充分表现。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信号传递功能的缺失, 也是其难以实现理性分红的原因。 所以, 应该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 使股利的信号传递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具体来说, 应促使上市公司形成合理的分红政策, 保持现金分红的持续性, 加大分红决策的透明度。同时, 着力培育大批机构投资者, 使投资者的结构得到优化。

(四) 优化股利分配的税收政策, 降低现金分红的税收成本如果只是从税收角度考虑的话, 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倾向于不分红或者少分红。 因此, 可以考虑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来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为提高投资者现金分红形式的投资回报率, 可以考虑采用进一步免除现行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等手段。

参考文献

[1]李胜坤.基于股利理论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7) :63-67.

浅析我国基金分红制度缺陷 篇2

1. 南方基金分红门事件回顾

2009年4月9日, 张远忠律师所在的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向南方基金公司及其托管人发出公开法律意见书, 要求对方对2007年的可分配利润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红, 其率先对大基金公司发难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张律师所控诉的对象是南方稳健成长2号基金, 这是一只偏股型开放式基金, 于2006年7月25日成立, 这只基金在牛市中表现不凡, 截止到2007年年末, 可供分配收益达97.35亿元, 折合每份额为0.6959元。遗憾的是, 该基金并没有实施分红。2009年6月3日, 张远忠律师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最近几年基金分红状况

在中国, 基金不分红的现象并不少见, 有利润却不分红的基金也并非只有南方稳健成长二号这一家。我们来看下面一组数据。在2006年、2007年两年的牛市中, 总共有13家公司的16只开放式基金连续两年盈利, 但始终没有分红。这16只基金总共截留了约810亿元的可分配利润, 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其中, 可分配利润最多的一家是华夏红利, 可分配利润约111.25亿元;南方稳健2号排第二, 约97.35亿元。截至2008年11月下旬的统计数据表明, 2008年以来分红的基金不到60只。而2009年, A股涨幅到目前为止超过70%, 单位净值高于1元的开放式基金超过300家, 单位净值回到1元之上就意味着基金已经具备分红能力, 然而截至到10月23日, 已分红的基金只有135家, 其中分红金额超过0.1元的基金只有45家, 超过0.2元的基金只有24家。

二、基金不愿分红背后的深层利益关系

1. 出于管理费的考虑

利益永远是最原始的驱动力, 基金不愿分红, 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管理费。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是以天计算的, 持续增长意味着管理费的不断上升, 而基金分红会削弱这种增长, 从而影响管理费的提取。基金管理费率通常为1.5%, 也就是说, 张律师追讨南方基金97.35亿元的分红, 以1.5%的管理费率计算, 意味着南方基金2007年从这些没有分红的金额当中多得了1.46亿元的管理费用。抛开管理费, 更值得一提的是, 当基金收益超过2 0%, 基金的管理者可以直接拿业绩提成, 而且比例相当可观, 大概在5%左右, 这大概是基金不愿意分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2. 出于排名的考虑

基金公司不愿意分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于对排名的考虑。基金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是, 以基金净值作为排名顺序先后的一个标准, 很多基金为了提高净值, 从而在排名中吸引基民的视线, 采取了“赚得多分得少或者不分”的策略。最“牛”的基金华夏大盘精选, 目前净值为8.901元, 其成立已超过5年, 然而分红累计不足0.5元。

三、基金不分红缘何有恃无恐

1. 相关规定缺失或者条文模糊是罪魁祸首

笔者认为, 基金分红的相关规定条款缺失、界定模糊是导致基金分红局面混乱的制度根源。

首先, 有相当一部分基金协议中没有分红条款。众矢之的——南方稳健2号是一支在契约中规定了分红条款而没有实施分红的基金, 不管怎样说, 这样的基金至少还有分红条款可供律师提起民事方面的法律诉求。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 更多的基金甚至连相关清晰的分红条款都没有。

在众多有分红条款的基金协议中, 表述也甚为模糊, 给了基金过大的自主空间。比如说, 在基金契约当中约定, 若基金投资当期发生亏损的话可以不分红。因为这个当期没有明确的规定, 所以基金公司常常会利用这个条款而不分红。另外一个就是分红时间不确定, 一般基金合同里对于一年派发几次红利及何时派发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基金公司可以推诿说, 我这个红利是可以推到以后分的。另外, 关于基金分红以后净值应不低于一块钱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规定, 事实上很多基金在运行的过程中经过了拆分, 所以这个条款的真实意义是说对原始持有人而言, 只要他的累积基金净值高于一块钱就可以分红, 而并非是说当时的单位净值必须要高于一块钱才能分红。正是因为基金合同或者招募说明书里对基金分红的条款存在着一些规定比较模糊的地方, 导致基民无所适从。

2. 补充规定缺乏强制性导致其继续横行

证监会新近颁布了一个基金分红实施指引, 这个指引规定了分红的比例应该是可分配收入的90%, 以及必须在15日之内按照比例进行分红。可以说对于基金分红在时间和数额计算方式上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规定, 但这个指引能够完全解决基金分红铁公鸡的问题吗?很遗憾, 恐怕还暂时没办法解决。因为这个指引仅仅是一个内部指引, 还没上升到这种全社会意义上的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制度的高度。它还只是一个意见, 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没有强制执行力, 很多基金公司自然可以漠然视之。所以尽快完善基金分红的相关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 也是保障广大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

摘要:基金分红问题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众基民义愤填膺, 众基金公司百口莫辩。时至今日, 尽管上有管理层的一系列监管举措、下有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 我国基金公司分红的实际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我国基金分红的现状入手, 寻找基金不愿分红的利益根源, 剖析基金不分红有恃无恐背后的制度缺陷, 更希望借此能引发大众对基金分红制度更多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基金分红,制度,缺陷

参考文献

[1]刘海龙 仲黎明 吴冲锋: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最优控制.控制与决策, 2003 (2)

[2]王洪波 刘传葵:中国基金前沿报告,  2004

[3]郑仲林 股利政策:公司对股东的回报体现?——相关文献综述.当代财经, 2002 (8)

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 篇3

一、中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演变

中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1990年上市的公司只有10家, 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有1624家。虽然中国证券市场只有十多年的历史, 但是在这期间, 中国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却发生了多项变化, 概括起来,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 (1990-1999年) :放任自流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的初期, 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没有硬性规定,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属于放任自流状态。从1992-199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 不发放现金股利也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的公司数量不断上升。上市公司逐渐发现证券市场是个“圈钱”的好地方, 并且证券市场各种法规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 因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比较随意, 往往以一句“暂不分配”了事。

(二) 第二阶段 (2000-2004年) :开始关注, 但没有量化要求

为了改变上述现金分红现状, 2000年底,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规定上市公司要在当年年报中预计下一年度的利润分配政策, 接着在2001年2月25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在分红派现方面, 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必须对最近三年未有分红派息、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做出合理解释的公司进行重点关注, 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2001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又规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申请, 应当关注公司上市以来最近三年历次分红派息情况特别是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比例, 以及董事会关于不分配所陈述的理由。现金分红政策从无到有, 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0年以后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增加。

(三) 第三阶段 (2005年至今) :进一步关注, 且有具体量化要求

2000年以来的这些政策使得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数量有了大幅增加, 派现意愿有所提高。但政策都只是鼓励现金分红, 没有对现金分红提出量化要求, 仍没有根本改观现金分红现状, 不分配带有普遍性。投资者购买公司的股票, 很大程度上难以从公司取得投资红利回报, 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投资者树立信心。为了改变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现状, 证监会于2006年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规定上市公司发行新股须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这是证监会对现金分红的第一次量化规定,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2008年10月9日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现金分红政策, 利润分配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上市公司可以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同时, 为提高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透明度, 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公司的现金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中国证监会陆续出台现金分红政策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说, 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结构、盈利能力和未来的投资机会、融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股利分配策略。但中国证券市场的股利政策却带有很多政府色彩, 除了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 大多数上市公司脱胎于国有企业等原因, 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受到政府的干预外, 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着很多非理性现象, 因此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一直成为中国证监会监管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

(一)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非理性现象

1、现金股利分配不稳定, 缺少连续性

在西方成熟市场上, 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尽量保持现金股利的稳定性, 以使公司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但是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 在股利支付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时一年分配一次股利, 有时两三年甚至间隔数年才分配股利。

2、分红不足现象严重, 现金股利支付明显偏低

股利是公司对股东出资的一种回报, 是股东的一项基本权利。在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上, 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但在中国证券市场, 股民承担了风险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十多年来现金分红额极低。从现金分红占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例看, 中国上市公司与国外相比发放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很低。

(二)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非理性带来的问题

与国外上市公司相比,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特点。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股利政策使投资者无法正确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 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纷纷转向二级市场赚取股票价差, 导致股市投机氛围较浓, 缺乏长线投资的理念。虽然这些非理性特点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但是若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 必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宏观经济的有序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三、证监会出台的现金分红新规效果评析

(一) 现金分红新规效力分析

1、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有所增强

截至2009年4月29日, 沪深两市已经发布年报的1545家上市公司中有866家拟进行分配。其中828家拟进行现金分红, 73家拟进行送股, 181家拟进行转增。这1545家已进行年报披露的上市工作中, 2007年有分配方案的是879家。虽然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比2008年同期有所下降, 但是上市公司2008年的整体分配情况依然可观, 分红意愿有所增强, 分红和送股金额较上年增长4.84%。2008年这1545家公司分红和送股金额约2887亿, 占净利润总额的比重为35.4%。而2007年上述公司分红和送股金额约2921亿, 占净利润的比重为30.56%。

2、不少公司仍就不派现

可比公司中, 66家公司2008年预计派现, 2007年没有分红;50家公司2007年派现, 2008年没有分红计划;170家公司2007年、2008年都没有现金分红;132家公司2008年预计派现金额较2007年提高;137家公司2008年预计派现金额同比下降。从2007-2008上市公司派现比较来看, 不派现的公司仍然存在且不在少数。

3、少数公司为实现融资目的而派现

现金分配说明公司资金充裕, 再融资则是因为资金不足, 派现同时又融资, 实属矛盾, 结果无非是上市公司所派的大部分现金进入大股东腰包, 然后上市公司又向小股东伸手。由于现金分红新规提高了再融资的门槛, 2008年也出现了一些为了顺利实现融资而大量派现的公司, 分红新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 但没有根本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现状。

(二) 现金分红新规的不足

证监会强制现金分红制度虽然能对上市公司一贯较吝啬的股利分红政策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从上述不同阶段证监会出台有关股利政策的作用效果就可见一斑。概括地说, 中国现金分红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缺乏普遍约束力

现金分红新规虽然将利润分配比例从20%提高到了30%, 也将送股形式的分配方式剔除, 但规定仅限于需要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而对那些没有再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而言, 分不分红、分多少、什么时候分, 该新规却没有涉及, 因此, 现金分红新规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上市公司不愿分红的现状。要让现金分红新规能给所有的投资者都带来必要的投资回报, 就必须使分红制度更具强制性, 使分红新规的效力遍及所有的上市公司。

2、缺乏完善性

现金分红新规是以“最近三年以现金分配累计分配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来作为再融资的门槛, 由此, 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采取突击分红的方式来实现再融资。例如, 上市公司在某年计划进行再融资, 那么该公司就可以在计划再融资的那年突击分红, 而在此前的两年, 上市公司就可以少分红甚至不分红, 这样同样不会违背30%的现金分红的规定。但对于上市公司少分红或不分红的那两年, 该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就很难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如此不均衡的股利政策, 对不同时期的投资者缺乏“公平性”, 而且还容易导致内幕交易。

3、缺少配套的惩罚措施

现金分红新规对上市公司违反该规定的处罚问题并没有明确。没有规定一旦上市公司违反了这些规定, 应如何处罚等关键问题。若是不符合规定, 上市公司最多不能实现其再融资计划, 而不会有其他影响。所以, 现金分红新规还应进一步明确并加大对违反规定的上市公司的处罚方式和力度。

四、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上市公司派现分红不再仅仅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项常规的决策行为, 而是体现出很多的不理性, 与再融资政策关系不正常, 这种“不正常”的股利分配政策所透露的信息将严重影响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规范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政策。

(一) 进一步完善股利政策的法律制度

国外一些国家为了激励投资者积极参与到证券市场来, 从立法上对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了严格规定。这些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措施, 既保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又规范了上市公司分红政策。中国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比较薄弱, 这不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行使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权利。为此, 本文建议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1、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派现并制定最低现金分红率

中国应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地明确地要求上市公司派现, 通过带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制度规定, 迫使公司派现, 消除留存盈利过多的现象, 可以引导公司逐步实现股利政策的理性化。

2、增强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

对上市公司的关注不仅仅限于年报、半年报, 而应该全方位的进行信息披露。应该严格按照新规的规定:上市公司要是不分配, 在年报中应详细披露不分配的原因, 并要求上市公司公开长期股利分配政策。同时, 对于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还要披露其留用资金及配股资金的用途;拟分配的公司, 应披露其分配的理由。这样上市公司就不太容易出现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从而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建议取消红利税

上市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是从其可分配的税后利润中分配出来的, 而个人投资者还要因为分配得到的红利而缴纳红利税, 这样红利税的缴纳就使得个人投资者面临重复缴税的问题, 这是有悖于税法公平原则的。

(二) 加强对证券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教育

证券市场的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合理的派现对上市公司而言, 可以传递经营状况良好和现金充裕的信号, 使融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对投资者而言, 可以实现其投资的目的, 得到投资回报, 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

1、引导上市公司制定合理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权衡利弊得失, 制定适合本公司特点的股利政策。监管机构应定期对上市公司决策层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 使公司的决策者树立正确的股利分配理念, 使其认识到作为上市公司应从企业的战略出发,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树立起自觉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观念。

2、引导中小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起步不久, 广大中小投资者具有强烈的投机观念, 很少有长期投资理念。监管机构应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活动来宣讲投资知识, 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观念, 提高整体投资意识。

(三)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媒体等监督作用

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 篇4

1. 总体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两种基本形式, 即现金股利 (派现或称分红) 与股票股利 (送红股或称送股) 。尽管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时宣布转增, 但转增并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以wind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可以发现, 从总体看,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表现为以下特点:

(1) 2000年以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起伏较大, 但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1995年以前, 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较高;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的50%以上;1996年至1999年, 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大幅降低, 仅为30%左右;2000年以后, 基本稳定在50%~60%之间。

(2) 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逐渐减少, 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2-1993年, 高达80%以上的公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的方式;1993-1996年, 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超过一半。1996年以后, 选择发放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逐年减少, 2001年后该比例降到10%以下。尽管目前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比例下降到较低水平, 但公积金转增股本仍是许多公司的偏好。1999年以来, 上市公司采取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比例一直在10%上下波动。

(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但逐年有所增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息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98年以前上市公司股息率远低于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以后, 由于我国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 而上市公司股息率上升, 因此两者的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以后, 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逐年有所提高, 2004年以后年平均股息率均超过1%。

(4) 不分配公司的比例逐渐上升, 近年维持在50%左右。1994年以前, 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到10%;1995年以后, 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逐渐提高, 到1999年, 高达62.36%的上市公司选择不分配股利;2000年以后, 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有所下降, 基本保持在50%左右。

(5) 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净利润的比例波动较大, 近年来趋于稳定。1996-2000年期间, 我国上市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占上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显著低于50%, 最低的1997年仅有24%。2001年以后, 该比例基本稳定在50%左右。

2.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板块差异。

(1) 以深成指和上证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蓝筹公司的各项现金分红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从现金分红公司占样本公司比例看, 两组公司2004与2005年均超过90%;2005年深成指公司分红比率高达49.26%, 上证50公司也达到40.41%;从股息率看, 2005年深成指公司达4.19%, 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近一倍, 上证50公司股息率也超过同期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标表现出色。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现金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86%;2004、2005两年现金分红比率分别达到49.16%和44.89%, 均超过同期上证50公司, 与深成指公司相当;中小企业板公司股息率不高, 主要原因是投资者对其给予了较高的成长性溢价。

(3)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集中化趋势。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利和股利支付高度集中化趋势, 少数优质公司的盈利和股利占了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以2005年为例, 尽管支付股利最多的10%和20%的公司市值仅分别占总市值的53.35%和63.74%, 但其息税前收益分别占到所有公司息税前总收益的78.13%和89.44%, 支付股利分别占到所有上市公司股利总额的80.33%和91.50%。

二、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1. 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基本情况。

(1) 分红比率。根据2005年度美国标准普尔指数、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我国台湾TAIEX指数和我国香港恒生指数的股利分配数据, 美国、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分红比率分别为34.36%、42.61%、50.68%、72.04%和42.51%。总体而言, 美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比率并不高, 公司平均只拿出34.36%的利润用于分红, 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的上市公司则大约拿出40%至50%的利润用于分红;我国台湾的分红比率较高, 达到70%。

(2) 股息率。据道琼斯公司统计, 2005年度道琼斯各国市场指数股息率中位数为2.205%, 最大值为4.34%, 最小值为0.94%。

(3) 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2002年度,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该比例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 日本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其它五个国家, 美国和加拿大最低。各国近年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比较稳定。

2. 境外市场上市公司分红的特点。

(1) 股息率较高。境外上市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 且现金分红是公司支付股利的最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 股息收益在各个市场中得到普遍重视, 根据道琼斯公司对世界上32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统计, 各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年率为2.205%, 其中多数市场的股息收益率大于2%。

(2) 股利政策透明度高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从境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践看, 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 大都十分谨慎。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金额或分红率, 不论当期盈利增长还是降低甚至亏损, 公司也力争保持既定股利政策。

(3) 股利支付存在集中化趋势。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呈现双重结构, 即存在股利支付和盈利高度集中化趋势, 少数的优质公司占盈利和股利的主要部分。在1989-1993年期间, 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90.4%;在1999-2002年期间, 美国支付股利最多的1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9.5%;在1989-1993年期间, 日本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73.7%, 英国为91.7%;在1999-2002年期间, 加拿大支付股利最多的20%的公司支付的股利占股利总额的80.9%, 英国为93.6%。

(4) 支付股利公司的数量与比例逐渐下降。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及日本六个国家支付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下降, 尤其是美国从1989年的61%降为2002年的19%。总体而言, 美国、加拿大支付股利公司所占的比例较低, 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支付股利公司占一半以上。

(5) 股利分配方式考虑税收效果。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现金回购股票或信托优先证券等多种渠道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 从而避免现金股息造成的双重征税。少数企业将所有待分配净利润转入留存, 达到完全避税的目的。

(6) 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2006年 (2005年度的分红) 全球范围内, 以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相对稳定、现金流充沛、资本投入增长稳中有降的行业通常把现金股利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主要方式, 它们的股息收益率平均在3.24%左右。科技类公司需要密集的资本投入, 产品市场和盈利波动较大, 现金分红很低, 股息收益率最低 (0.71%) , 公司留存收益用于公司发展, 送股方式比较普遍, 投资者则从公司的资本利得中获利。

(7) 股票回购日益盛行。1983年以前, 美国公司的股票回购金额占股利金额的比例最高仅为13.9%;1984年以后, 该比例迅速增加, 1998年增至68.10%;之后有所回落, 但也保持在40%以上。

三、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尽管与境外成熟市场类似,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也表现为集中化趋势、明显的板块差别、以及规模大、盈利能力强和留存收益水平高的公司更加倾向于分红的特征。然而, 深入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仍存在较大差距:

1. 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较高。

从分红比率来看, 2005年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为34.33%, 接近美国标准普尔指数成份股的分红比率, 但是稍低于英国、日本、我国台湾和我国香港的水平。

从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来看, 2005年我国为45.9%,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19.1%、26.5%、56.3%、51.2%、63.0%和85.6%, 我国分红公司占所有公司比例水平高于美国和加拿大, 但是稍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

从股息率来看, 2005年度道琼斯中国88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12%, 沪深3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1.69%, 与美国 (1.71%) 、英国 (3.1%) 、日本 (0.94%) 等国道琼斯指数成分股的平均股息率相比处于中等水平。

尽管从数字上看,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美国、日本上市公司差距不大, 但是, 美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采用现金回购公司的方式替代派现, 美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股息率平均值要高得多。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是以债权为主导型的治理模式, 因此银行一般倾向于保守经营, 偏好较低的股利水平。如果与新兴市场相比, 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仍处于较低水平。

2. 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强。

境外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倾向于保持稳定的股利支付水平。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道琼斯指数股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 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其公司章程中只是简单说明公司的利润分配方式, 缺乏明确长远的股利政策, 更没有具体的分配比例。上市公司分配缺乏连续性, 频繁变动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支付的具体方式。据统计, 从1998至2005年八年期间, 只有137家公司连续八年连续支付股利 (1998年上市公司家数为851家) 。

3. 境外监管机构引导或强制公司现金分红。

境外市场的监管机构通常根据本国和地区的市场发育、公司治理状况, 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引导, 某些情况下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法律规定。

美国19世纪就有强制性现金分红的相关法律。如北卡罗纳州、新泽西州及新墨西哥州公司法均规定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盈余的一定比例进行现金分红。20世纪后, 美国取消了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 但代之以向公司征收留存收益税的方式, 政府从1913年开始向企业征收15%的“未分配利润税”, 1921年该税率曾一度攀升至65%, 1936年又回落至7%~27%之间。20世纪中期, 美国才完全放弃利用税收政策强制公司进行现金分红的做法。

目前, 一些市场机制及公司治理法制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仍采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法律规定。巴西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除巴西以外,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法也要求股份公司每年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

我国台湾地区采取强化股利政策的信息披露并引导现金分红的方式。除了要求上市上柜公司必须按要求披露股利政策外, 我国台湾地区还制定了四种股利分配的示范模式, 供上市上柜公司选择。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2001年后, 我国法律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要与最近三年的现金分红以及现金分红占公司可分配利润的比例挂钩, 上市公司分红的数额逐渐提高。最近的2005、2006、2007三年,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总额分别为860亿、1331亿和2537亿元。然而, 借鉴境外经验,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相关规定明显缺乏,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 建立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

我国应建立上市公司法定现金分红最低比例制度。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状况, 对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还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立法可强制规定上市公司盈余的现金分红的最低比例。可参照境外市场做法, 最低比例定为20%。

2. 推行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方式。

市价转赠或分红股的分红方式, 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股价的稳定, 降低上市热衷以转赠代替分红的动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

3. 对现金分红再投资予以免税。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应交纳所得税, 但应仿照美国等发达国家,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后再投资买入股票可以免税。这一方面可以鼓励现金分红,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股民投资, 维护市场稳定。

4. 强化和细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信息披露。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 引导上市公司建立持续、稳定的股利政策, 除了规定公司在章程中详细披露其股利政策外, 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以下有关股利分配的事项说明理由:公司当年有利润, 但不进行现金分红, 或公司当年亏损, 但进行现金分红;每股收益增加但每股现金分红减少, 或每股收益减少但每股现金分红增加;每股现金分红变化率与每股收益变化率显著不同;显著不同的差别可定义为20%, 如每股收益增加80%, 但每股现金分红仅增加60%属于显著不同;每股现金分红与上年相比出现重大变化;如每股现金分红与上年相比增减20%以上;分发特别红利。

5. 完善股份回购制度。

从美国资本市场的经验看, 回购是上市公司分红的一种重要方式, 回购在股市低迷和维护股价稳定时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 回购也是收购兼并、避税和缩减公司股本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国的回购制度已经在2005年在《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 (试行) 》予以操作实践上的明确, 新《公司法》也对回购范围予以扩大。因此, 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回购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完善回购制度, 使之逐步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一条重要途径。

摘要:文章分别分析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以及境外市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状况和特点, 总结境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现金分红的经验, 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建议。

【分红市盈率和制度分红】推荐阅读:

分红制度08-17

分红激励06-15

强制分红07-31

分红能力09-21

公司分红10-10

股权分红11-15

分红合同05-26

半强制分红10-12

股东协议分红05-11

投资分红协议书05-15

上一篇:地铁公司的财务分析下一篇:脑血管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