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分红

2024-10-10

公司分红(共12篇)

公司分红 篇1

摘要:2013年初,A股市场首次出现了所谓“实物分红”,该类事件产生的影响与效应如何呢?本文分析了南方食品等三家公司实物分红行为的实质,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实物分红,股利分配,分红监管

2011 年证监会公告[2011]41 号文规定,要求所有在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司,应详细说明未分红的原因及未用于分红的资金留存公司的用途。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及2012年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上市公司占比由2010 年的41.64%分别上升到49.96%和58.39%。同时,各种前所未见的“创新”手法接踵而至,而所谓的“实物分红”便是2013 年伊始最让市场惊叹的创新方式之一。

一、实物分红案例回顾

2013 年,南方食品做出关于向公司股东征集新产品品尝意见事项的公告,在4 月11 日收市时登记在册的股东均可按公司新产品品尝公告的标准领取一定数量的南方黑芝麻乳产品。此公告一出,立即引发了来自各方面的广泛评论与热议。5天内南方食品的股价上升了6.24%。于是,追随效仿者接踵而至。

4月11日晚间,量子高科宣告,公司将以截至2013年4 月12 日下午收市为准,对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除发起人股东外)赠送龟苓膏产品,每位股东将有机会获赠一份礼盒装(12杯装)生和堂龟苓膏产品。

紧接着,人福医药集团正式宣布,截至4月15日下午收市时登记在册的持有本公司1 000股以上(含1 000股)的股东可免费从公司获得新产品——安全套、感冒药和艾滋病快速自检试剂三选一。

于是不少股民开始调侃,要求茅台五粮液送酒,中石油、中石化送汽油,山东黄金送首饰,三一重工送挖掘机,万科股份送别墅等等。而云南白药、承德露露等公司不久后纷纷表示,如果股东需要,可以考虑赠送公司的相关产品。眼看此风有愈演愈烈之势,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不得不站出来做出导向性的表态,称这些向股东赠送公司产品的行为不算实物分红,并表明今后将继续按照证监会的现金分红制度做好工作。

二、案例实质的判定分析

1. 赠发产品并非真正的“实物分红”。案例中三家公司的产品赠发行为,从形式上看似乎是财产股利,或者是实物分红,但其行为特征却根本不满足股利分配的法律要求。根据股利分配的基本原则,对股东分配必须满足同股同权、同股同酬原则,这与分配的形式无关。即不论企业是采用何种类型的资产予以分配,还是采用股权分配方式予股东以回报,对于任何股东,每一股所能获取的回报数额或称为分配标准必须是一致的,否则就违背了股权平等的基本要求。

以南方食品为例,其产品发放的对象虽然最终是面向全体股东,但其《新产品品尝意见事项的公告》规定,持股数量不低于1 000股的股东(大股东黑五类集团除外),每持有1 000 股的股份将发放一礼盒装(12 罐)黑芝麻乳产品。持股数量不足1 000股的,则无论持股数量多少,均是每一股东发放简易包装(6罐)黑芝麻新产品一份。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同股同酬的规定。同样,量子高科对其公司产品的赠发也是按股东人头,而不是按其持股比例的高低进行的。而人福医药不仅产品的发放不是按股东持股比计算,而且还只对持股数不低于1 000股的股东进行赠送发放,这种对股东有选择的产品发放行为显然更不符合股利分配的基本原则。

可见,2013年A股市场所出现的产品赠发事件,虽然形式上与财产股利或实物分红有相似之处,但从其赠发行为的实质来看,不属于股利分配行为。

2.实物分红所具有的营销效应分析。案例中除量子高科外,南方食品及人福医药所赠送发放的对象都是公司的新产品,唯一不同的是,此次新产品体验尝试的对象比以往都特别,全部是公司的股东。不过,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股东不能成为公司的客户。另外,股东如果能成为公司的大客户,那么其双重的身份更容易使股东成为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和忠实的客户。由于利益趋同性的增加,其双重身份更可能给公司提供关于新产品开发与改进的建议。从实物分红事件的实际广告效应来看,选择股东为产品免费发放对象的活动确实起到了吸引眼球、极大地提高公司产品关注度的作用。如南方食品宣告后7日内股价涨幅达12.51%,人福医药在宣告后9日内涨幅达3.05%。量子高科赠送宣告后股价反而有所下跌,这可能与其赠送产品的特点有关,因为有舆论评论公司此举有为滞销产品清理库存的嫌疑。

3. 公司规避分红的嫌疑分析。此案例中首先进行“实物分红”的南方食品是于1997年4月发行上市,上市15年内,除了2001年作出了每10股转增3股派0.5元的分配决议外,其余14年都是既不分配也不转增。当然这家公司在1997 ~ 1999 年以及2007 ~ 2010 年间都是亏损状态,但即使除去这7 年,该公司仍然可以算作不折不扣的“铁公鸡”。特别是在2012 年,南方食品公司盈利1 751.64 万元,每股基本收益为0.104 元,该公司仍然做出了不分配不转增的分配决定。然而就在其2012 年分配预案公告的一个月后的5月26日,南方食品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450 474 072.3元。虽然公司声明,其定向增发旨在改善公司资本结构,减少财务费用,缓解其面临的流动资金压力,但就该公司的融资分配行为而言,其通过市场融通资金远远高于其向市场提供的回报,甚至可以说该公司基本是对市场无任何回报。

量子高科和人福医药虽然上市后每年都向市场分配了现金股利,但它们除了在其上市后的第一年单位派现额略高于每股0.1元外,其余各年的单位派现额基本都在每股0.5元左右。如果除去10%的个人所得税,实际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再算上手续费和投资的平均时间价值收益,投资这些公司的股利收益基本就是负数。可见,如果这次所谓的“实物分红”并未被定性为财产股利,那么对这种行为效应的首肯或默许很可能就会让这类公司未来选择以正式的财产股利代替现金分红。如果这一推测变为事实,股东不仅得不到真正所需的投资回报,反而会变成被动和免费的公司产品代销者。

三、事件的动因分析

深入剖析公司管理层的策划动机则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实物公红”活动为公司带来了一举多得的效应:

第一,吸引了市场和媒体的注意,策划了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如南方食品此举虽耗费500 万资金,但其轰动效应及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肯定远远胜过常规广告所具有的威力。

第二,既支撑了股价,又可为高管减持提供条件。除了量子高科的股价因被怀疑有出清积压存货的嫌疑而没有上升外,另两家公司的股价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这说明这次产品赠发活动确实起到了拉升公司股价的效应,但股价拉升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另一些秘密,如人福医药在产品赠发风波后不到一个月就宣布,公司的高管邓霞飞、杜文涛、徐华斌、刘毅和吴亚君五人将集体减持其个人获得的股权激励股份共71.68万股。此时公司的股价总体仍处于继续上升之势,这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确实耐人寻味。

第三,利用市场误解,用“伪分红”代替分红。虽然证监会与公司负责人均宣称赠送公司产品不是分红行为,但公司管理层未必不希望公众误认为这是“实物分红”。因为这种非专业的广泛误解不仅可以提升市场对公司的关注度及股价,而且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规制,还可以以此代替现金分红而蒙混过关。

四、对策及建议

1. 修补现行分红监管制度的漏洞,严惩股市“铁公鸡”。对于如南方食品这类并非亏损而长期不分配的公司,以及偶尔只进行象征性分配的公司,应该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分红监管措施:如以企业的分配融资额之比作为上市公司对市场的回报考核指标,长期分红融资总额比低于1 的公司应限制其继续以任何形式进行股权再融资。从而将彻底扭转A股市场历来的融资总额问题远远高于分红总额的现象。当然,对相关考核指标的制定需要同时兼顾行业成长水平、投资分配水平作为调整与校正。

2. 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建立相对规范和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建议证监会一方面通过各种引导措施,促使上市公司养成稳定回报市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则必须坚决地制止各种带有逃避分红的分配行为或类分配行为。另外,即使是真正的财产股利,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也不应提倡,因为财产股利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主要的股利分配形式。如果个别上市公司在个别年度不得不以财产股利代替现金分红,不仅应按《公司法》相关章程进行,而且必须对证监会做出合理的说明,防止该类分配方式如送股转增一样成为A股市场下一个新的炒作题材。

公司分红 篇2

股东一:xx 股东二:xxx 根据xxxxx公司股东大会的一致通过,先将xxxx公司营业利润分红事项作如下协议,全体股东以兹遵守:

一、经营净利润 1、2012年公司净利润为xxx元 2、2013年公司净利润为元 3、2014年公司净利润元 4、2015年公司净利润为元

二、分配原则xxxx14年的可分利润的剩余元进行股东分红。红利的分配方案为:股东xxx占62.5% ;股东二占37.5 %。分得292407.49元。分得175444.49元

三、本协议未尽事项,由全体股东另行协商,制定补充协议。

中国上市公司分红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 分红 强制分红

一、引言

上市公司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关于投资者回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分红是投资者或者投资回报的基本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国内上市公司过低的分红比例一直被广为诟病,不少上市公司被投资者誉为“铁公鸡”,随着相关经济制度的俞况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分红问题牵涉到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分红原则和规律也会在发展中趋向完善。因此对分红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必将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有着积极作用。

二、股利政策理论

(一)股利政策理论

股利是股份公司按发行的股份分配给股东的利润,股利分配的过程,也叫做分红。由于股东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而股东投资入股一个企业无非也是为了获得投资回报。股利分红无论对股东还是公司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股利,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由Miller和Modigliani所倡导的股利不重要论,也被称为M&M理论,M&M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股利的分配是可有可无的,对公司及股东没有实质的影响。第二种理论是与股利不重要论相反的,也就是股利重要论,该理论与M&M理论相反,认为股利分红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股利支付政策的选择对股票市价、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股票财富的实现等都有重要影响。

(二)股利政策类型

一是剩余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主张,企业有盈余首先用于可接受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在满足了可接受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之后,若还有剩余,则企业才能将剩余部分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它可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但要遵循以下4点:

(1)设定目标资本结构,即确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在此资本结构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将达到最低水平;

(2)确定目标资本结构下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

(3)最大限度地使用保留盈余来满足可接受投资项目所需的权益资本数额;

(4)可接受投资项目所需权益资本已经满足后若还有剩余,再将其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二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企业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并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在这一股利政策下,各年股利额随企业经营的好坏而上下波动,获得较多盈余的年份股利额高,反之获得盈余少的年份股利额就低。它适合盈利比较稳定或正处于成长期、信誉一般的公司。该政策能够使股利与企业盈余紧密结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不盈不分的原则。

三是稳定性股利支付政策。稳定股利政策是每年发放的股利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盈余将会显著的,不可逆转的增长时,才提高股利发放额。该政策可以做到:

1.稳定股利可以消除投资者内心的不确定性。

2.许多依靠固定股利收入生活的股东更喜欢稳定的股利支付方式。

3.具有稳定股利的股票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购买。

四是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只支付较低的正常股利,只有在企业经营非常好时,才支付正常股利之外的额外股利。该政策可以向股东发放稳定的正常股利,可以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同时还可给企业以较大的弹性,即使企业盈利很少或需要多留成盈利时,企业仍可发放固定的正常股利;而当企业盈利较多时,还可给股东以额外股利。在这种政策下,企业每年按照固定的数额向股东支付正常福利,当企业年景好、盈利有较大幅度增加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临时发放一些额外股利。

三、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红现状

1.股利分配阶段性明显,股利政策从现金分配为主到送股方式为主再重现到现金分红为主的过程。1999年以前派现的只占上市公司的三成,而在2000年后已上升到六成多。

2.现金股利支持率低,派现公司数量增加反而派现数额下降,甚至有些公司派现额刚够投资者缴纳个人所得税。

3.股利政策不稳定,缺乏长远规划,即具有随意性,有时一年分配一次,有时两年、三年甚至四年才分配股利。

任何事物、现象以及观念的存在于发展都受其特有的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而也会形成其所特有的规律与规则,A股上市公司的分红问题也不例外。首先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成熟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多是按季度进行分红,而且分红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贯而透明,投资者很容易了解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从而作是否长期投资打算。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红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例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40%~50%,现在不少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50%~70%用于支付红利。反观我们的资本市场,重融资、轻回报是普遍现象,能够坚持长期稳定分红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正因如此,有市场人士建议应实行“强制分红”。对于具备分红条件却长期不分红的上市公司,限制其再融资行为。

再次,上市公司往往缺乏正确的价值融资理念,广大投资者也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广大中小投资者,也就是散户,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经常会看到跟风买股、闻风而变的现象。而许多企业则常常融资时会把股权融资当作是一种零成本的“圈钱”方式,没有回报投资者的概念。另外,不少上市公司存在短期行为导致许多上市公司选择不分红。投资者同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很多投资者往往更多是希望通过送股而不是现金分红,高送股概念因而受到追捧。许多投资者持有股票的目的也不是长期持有以获取股利,而是指望通过买卖价差赚取利得。而根据统计,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将近70%的投资者偏好现金股利,大约80%的投资者相信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在风险层面在存在着差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错误观念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国内上市公司不分红的现象。

最后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政策。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并没有就分红问题作出太多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直到2008年,证监会才出台了强制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规定再融资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而到了2012年,中国证监会2012年5月就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严格细化信息披露的角度增强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回报股东的意识。

四、以银行股为例,对比分析境内外市场现金分红情况

(一)境内外银行股分红情况

根据财务理论,股息率D/P=(D/E)/(P/E)=分红比率/市盈率。根据以上公式可以知道股息率偏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相对于境外市场,中国股市部分股票估值(市盈率)偏高。根据2010年底的股价统计,中国股市有近80%的股票市盈率大于25倍,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金砖四国、美国、日本、英国市盈率高于25倍的公司占比分别仅为18.40%、15.40%、17.90%、21.50%、17.20%和17.70%,说明中国股市相当数量股票的估值高于国外水平。从行业来看,国内上市公司中,市盈率较低、分红相对比较靠谱、稳定的行业非银行业股莫属。根据2011年年报数据统计,四大国有银行合计分红金额高达2159亿元,占了上市公司分红总额近4成。而2012年,“工农中建”四大行交出的分红方案分别为10派2.03、10派1.315、10派1.55、10派2.365。按5月31日收盘价计算,税后工行股息率达到了4.33%、农行股息率4.48%,中行股息率4.60%,建行股息率4.74%。2008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分红一直稳定,历年股息率都在一年期定存利率之上。

而境外市场,从香港证券市场来看,多家银行类股票上市以来连续保持中期与年度的分红,汇丰控股、渣打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均自上市以来保持连续的中期、年度分红,中期与年度分红多在1.00~2.80之间,可见,国内银行股股东回报意识明显差于香港同类银行股。

而根据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沪市的几家大银行2013年度的分红收益率均超过5%,超过了同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以及各类“余额宝”的利率。其中中国银行7.6%,工商银行7.56%,建设银行7.52%,农业银行7.26%。显然,这类银行蓝筹股提高了分红的数额。国内银行股采用的是相对固定并有一定增长的股利政策,对于原因,首先是政策力挺蓝筹银行股;其次是蓝筹银行股分红固定,股息高;再者是银行股股价目前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尤其是银行股,低估值的银行价值投资凸显。

(二)强制分红政策对银行业现金分红的影响

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获利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上市企业的盈利质量和发展潜力,并通过分红把利润回报给投资者,这是市场运作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头支票,不断的把资金从投资者手上圈走。发达的资本市场,如美国股市正是由于此,很早就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股市也创造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充足并兑现的分红是股票市场这种盈利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股市吸引力增加的主要理由。并且,广大投资者对分红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诉求。2011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直指多年来一直纠结埋汰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分红一事,制定并出台了上市公司分红改革新政,要求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并从新股上市做起。于是一时以来,关于强制分红的讨论变得非常热烈。早在2008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要求进行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最近三年净利润的30%。

根据最新2013年的数据来看,强制分红政策已经开始对银行股产生了影响,国内四大行2013年的分红水平都比以前年度有所上扬。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光大、交行等多家银行的股息率都在6%以上,其中,工、中、建、农四家银行的股息率都在7%以上。在慷慨分红的同时,这些银行股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在近期余额宝等产品的收益率处于下降通道的背景下,高分红企业备受关注,投资价值超过了一些互联网理财产品。

总的来说,强制分红政策将会促进银行业股票进一步完善分红政策,并提高公司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人的人从赚取股票差价转为价值投资。

五、结论

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中国经济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项经济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将会得到完善,更重要的是,虽然市场参与者对于分红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提高,相信现存的上市公司分红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同时,遵循“提高分红水平,优化分红结构,保持分红稳定”原则能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投资功能。

参考文献

[1]肖霄.我国上市公司的不分红现象及其解决[J].才智.2012(2).

[2]徐玥.“中国式分红”的现状特点、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大观周刊.2012(19).

[3]郑永刚,郑春林.强制分红制度与红利税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4]陈钢.分红制度改革需要更加深入[J].投资北京.2012(1).

[5]徐洪才.对近期新股发行制度和分红制度改革的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12(33).

[6]安庆钊,李连华.论股利理论与股利政策选择[J].财经经纬.1999(02).

强制分红,距离上市公司有多远? 篇4

上市公司为何要分红?

分红是股份公司在赢利中每年按股票份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投资者的红利(bonus/extra dividend),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投资回报。分红是将当年的收益,在按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公益金等项目后向股东发放,是股东收益的一种方式。普通股可以享受分红,优先股不享受分红。股份公司只有在获得利润时才能分配红利。

红利与股息(dividend)合起来统称为股利。股息就是股票的利息,是指公司按照票面金额的一个固定比率向股东支付利息。红利虽然也是公司分配给股东的回报,但它与股息的区别在于,股息的利率是固定的(特别是对优先股而言),而红利数额通常是不确定的,它随着公司每年可分配盈余的多少而上下浮动。因此,有人把普通股的收益称为红利,而股息则专指优先股的收益。

从理论角度分析,股利政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一直是国内外财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围绕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联性及其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主要形成了两大理论流派:股利无关论与股利相关论。1961年美国财务学家M·H·米勒(Miller,MH.)和F·莫迪格里尼(Modigliani,F.)提出了“股利无关论”,简称MM理论。MM理论是在完美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假设下提出,如果放宽这些假设,股利政策会显现对公司价值(或股价)的影响,研究者陆续提出了“一鸟在手”理论、信号理论、税差理论、代理理论、行为财务理论、迎合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各种理论解释。争争吵吵几十年,至今尚无定论,成为困扰上市公司和财务经济学界的悬而未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简单地讲,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股市投资者的资本变成为企业的经营资本,然后再通过股利和资本收益返还给投资者。资本市场如果不能给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回报,这种资本转化机制就会被破坏,最终影响股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分红是实现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重要形式,是培育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持久吸引力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股利分配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持续投资,保证市场机制有效发挥。

中国上市公司为何不愿分红?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发展,逐步创造条件,促进股东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既是上市公司履行股东受托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A股市场分红比例过低一直遭到业界诟病。

据有关统计数据,2009年至2011年11月9日,沪深两市通过发行新股和再融资途径合计募集资金为22164.93亿元,其中IPO、增发和配股的募集资金额分别为9431亿元、9691亿元和1958亿元,而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的A股印花税高达847亿元。

从利润与分红金额的比例来看,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现金分红8885.20亿元,利润38829.88亿元,分红占比22.88%,共有262家上市公司近3年来没分红或送股,其中有94家属于创业板公司,占27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占34%,占两市所有同类上市公司的35%。其中股利支付率为零的“铁公鸡”上市公司794家,占两市2290家上市公司的34%,在50%以上的115家,在10%-50%之间的为1088家,在0-10%的有269家,23家为负数。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均有着透明的股利政策和长期的分红措施。通用汽车、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股票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即使是金砖四国中的巴西,该国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须在其公司章程中规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余进行现金分红,且比例不得低于盈余的25%。

为何中国上市公司如此不愿意分红呢?

我们要承认,不分红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股东来说,是否分红是一个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权衡问题。对于部分公司来说,虽实现了盈利,但是由于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对现金额需求较大,如果公司为了满足股东对分红的需求而进行现金分红,这无疑会减少公司用于自身经营和发展的资金量,不利于公司的发展,更不利于股东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因此,此类公司在实现盈利之后,并不是让股东一起来分享利润成果,而是转而把利润投入到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以谋求公司持续发展。但是,前提是公司是正常经营、而不是以圈钱为目的的公司。

另一方面,由于现金分红涉及双重征税问题,即在公司层面,分红是在税后净收入中进行分配,在个人层面,分红仍需缴税。因此,一些公司可能会采用股份回购或其他更适合的方式来代替现金分红方式。目前,我国股票红利税执行的是20%减半征收,即10%,投资者实际所得的账面现金收入是分红额的90%。而在分红除权日,分红股票的开盘参考价实行的却是按分红额的100%。这样一来,股票还没开盘,投资者的股票账户市值就已经缩水。所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分红不感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分红的积极性。

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某些上市公司纯粹是为了圈钱。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一直被投资者称为是“圈钱市”。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0年末到2010年末的二十年间,上市公司从市场获得的资金总额高达4.3万亿元,但同期现金分红总额只有1.8万亿元,而70%以上却都分给了大股东,普通投资者分得的红利不足30%,也就是0.54万亿元。大股东的套现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仅在今年,发布重要股东增减持公告的上市公司就有758家,合计净卖出股份数量为41.746亿股,为去年同期2.55倍,套现金额达到了619.96亿元。更为恶劣的是,一些企业在分红方案除权除息后的几天时间内,大股东就开始大幅减持。大股东圈钱之贪婪之大胆令人触目惊心。中小股民“我为鱼肉”的感觉分外强烈。

分红该不该强制?

一个真正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一个让投资者赚钱,而不是赚投资者的钱的市场。在成熟的股市中,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方式,对于培育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证监会推上市公司分红新政,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但也激起了一番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上市公司分红该不该进行强制?

不少人反对强制分红,认为分不分红是公司自己的事,强制分红是行政手段,不应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他们认为,一是强制分红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无红可分的局面,二是强制分红并不能改变上市公司新股高价发行、股票估值高估的局面,三是强制分红也改变不了现金红利的最大多数流向控股股东的事实。同时还举出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从不分红作为例子,巴菲特说:“我们不分红,因为能够用赚到的每1元钱去赚更多的钱。”

的确,如果投资项目未来预期回报率远远高于资金成本,有什么理由要求分红呢?然而,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股市的不成熟,必须要承认中国股市是“圈钱市”的可悲本质。当在一个充斥着不诚信、贪婪、投机的资本市场,如何真正捍卫投资者的利益,是监管部门应当履行的神圣职责。

针对分红,证监会曾经也没少出台相关政策。2001年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将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之一。2004年管理层曾经公布过一套“强制分红”的规定,规定近三年没有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不得再融资。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又规定,上市公司发行新股须符合“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二十”。2008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五)项修改为:“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此后,监管层又多次提及,将进一步完善分红制度,逐步引导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或年报中明确分红政策,进一步严格上市公司分红作为再融资的前提。但是,效果却不甚明显。

推行分红新政的核心,笔者认为,核心在于建立起上市公司透明、公平合理的投资者回报制度,在上市公司不自觉分红和监管政策执行力低下的情况下,有必要强制分红,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分红,尤其是现金分红,符合现阶段中国公司上市的特点,更符合市场初级阶段缺少信用的圈钱市特征,强制分红,本质上是让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更接近,使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

上市公司不分红,投资人获取收益的唯一方式就是获取资本利得,这无疑会助长A股市场过度炒作、暴涨暴跌的风气。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分红,有利于改变目前股市过多地依靠差价博弈的特征。要求上市公司尤其是成熟的、垄断行业的上市公司建立高比例的分红机制,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建立对企业的投资预期,提升蓝筹股对长线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加投资者收入来源,淡化和扭转投机文化,使股票投资成为分享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引导投资者更为崇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者可通过上市公司持续性分红来获取现金流,使得基金管理者在二级市场获得回报的方式更加多元,减少反复操作赚取价差的频率,使市场股价波动更趋平稳。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分红新政有利于督促公司更加重视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正确估计资金成本,减少过度扩张、过度融资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股市资金循环。

亟待分红实施细则出台

分红新政的焦点不应该局限于“强制”。增加投资回报,提高股票投资价值,仅仅依赖于强制分红是不够的,并且简单一刀切亦不合理,不少科技类企业很可能处于高速发展期,盈利都将投入到主业之中。关键在于监管部门要依靠政策措施鼓励促进上市公司形成合理的分红制度,积极支持、推动、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部门的责任是揭示问题、明晰主体责任,在制度轨道上实施稽查、督促和惩罚,而不能硬性规定分红指标;分红,从公司法角度上看,须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来决策的。监管部门应当对上市公司分红要求形成书面上的制度性文件,以监管法规的形式予以体现,“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加强分红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强制”要求每一家盈利的上市公司都将详细披露分红相关信息,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细化回报规则、分红政策和分红计划,并作为重大事项加以提示,即使是高速发展期的创业型企业,也要求做出分红承诺或者公开其未来几年中的分红意向。切实在制度层面上硬性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分红决策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这才是分红新政这项制度的基础所在,也不有违于公司法的法律原则。只有企业把分红取向公开透明化,投资者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喜好,选择不同的股票投资,用脚给股价投票。同时,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分红问题中的不当行为和不合理情形,在文件中明文规定相关惩罚性措施,明确监管责任,并在执法中坚决执行,严肃处理。

郭主席履新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上市公司分红,可见监管层在推行分红新政上的决心。目前,亟待监管部门尽快推出分红新政的实施细则,切实地按照实施细则严格执行。

关于实施细则,必须同时打破原有的利益框架,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是公平机制及惩戒机制。回报投资者,要高效、公平、落到实处。分红不能掏空上市公司,不能成为利益输送,一是要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时,进一步提高公众股的持股比例,解决控股股东高度控股的问题,把大股东的控股比例降到公司总股本的50%甚至是30%以下,使上市公司的分红能更多地流向公众投资者;二是降低新股发行价格,在上市公司分红金额一定的情况下,股票的发行价格越高,其分红回报就越低,像新股发行市盈率达到百倍以上的公司,其分红比例再高,其分红回报也都非常有限。同时,对于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虚假披露、会计造假等失信行为,须建立起诚信惩罚机制。

其次,积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协调,系统梳理和研究分红税收政策,推动分红税收政策合理化。我国上市公司主体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的中央企业在上市公司利润中占很大比例。央企归属国资委管理,分红政策以及分红税收政策还需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参与。当然,这需要看更高决策层的想法,作为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争取利益。根据目前的除息机制和税收政策,个人投资者与公募基金所获得的股票红利与除息后的股票价格相加,抵不上除息之前的股价,在取得股利收入时需由上市公司代扣10%的个人所得税,但获取价差收益时无须缴纳资本利得税,从政策导向来看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国家财政收入连续数年以30%左右增长的今日,取消红利税对于国家财政收入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代价较小,但导向作用明显。在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情况下,也不对分红征收红利税,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积极性。

公司分红协议书 篇5

乙 方: 民族:汉族 身份证号:

通讯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邮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本着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根据公司《分红权激励方案》特订立本协议。

第一条 、占股比例

乙方经公司审核,同意乙方享有公司虚拟股份和参与公司分红。虚拟股比例为:公司注册资本的 %。

第二条 、本协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本协议各方未经其他各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泄露本协议内容(为本协议服务人员和双方授权从事与本协议有关事项人员以及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得知人员除外)。

第三条 、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1、公司实施分红权与所有权分离,分红所有人只参加利润分配,是否参加经营管理及管理权限由公司股东大会决议为准。

2、乙方在每季度公司出现盈利时,方能按照虚拟股比例参与公司当季度分红,如果当该季度公司出现亏损时,持有虚拟股的员工须按照持股比例承担相对应比例的亏损额。

第四条 、本协议的修改、变更和终止

1、本协议一经签订,甲乙双方在有效期内不得随意撤销、

2、对本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所作的任何修改、变更,须经各方共同在书面协议上签字方能生效。

第五条 、违约责任

1、虚拟股权分红所有人如有违反本协议其他约定的,则视作违约方单方终止本协议。

2、股权所有人每月迟到不能超过 次。每月旷工不能超过 次(无故迟到半天或者未请假就算旷工)

3、股权分红所有人如有中途离职,则分红自动失效.

4、股权分红所有人不能泄露公司客户机密,公司运营模式,公司的各项数据。如有发现。分红自动取消。

5、股权分红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如有违反,经劝说仍无法改变者,公司有权单方面终止其拥有股权。

6、股权分红所有人不能运用公司业务资源平台私下接私单,如发现一次可以进行劝说沟通,如劝说无效,公司可单方面终止其拥有股权分红,情节严重予以解除劳动合同,予以除名。

第六条 、争议的解决。

凡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的,则任何各方均有权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第七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各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补充协议为本协议的有效组成内容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签订之前,各方之间所协商的任何协议内容有冲突的,以本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为准。

第八条 、本协议自甲乙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九条 、本协议有效期为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第十条 、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签章: 乙方签名:

公司分红 篇6

但是,由于《决定》对那些短期内无再融资要求的上市公司缺少约束力,部分上市公司仍不进行分红,一些“铁公鸡”不为所动。由此看来,如何促使上市公司及时分红,让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上市公司不分红背景很复杂,有的受大环境影响,但有的确实是“铁公鸡”行为。

首先,分红与我国的投资文化有很大关系。我国股市市盈率偏高和证券市场的收益模式有关。“中国当初设立证券市场的时候,是把股票市场作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工具,忽略了对股东的回报。如果作为一个股东不能得到分红,股票就没有投资价值。而我国从证券市场成立开始就是一个高换手率、追求获得差价的市场。市场上投资者几乎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股东。有学者认为,在与美国上市公司普遍分红的对比分析中, A股的换手率通常是美股的3倍以上,投机者占比高,投资者普遍无长期持股的心态。从现在的制度层面看,你要从上市公司获得红利与分红,必须要交红利所得税。长期投资要交印花税,短期炒作反而不征利得税,这种制度设计不是鼓励投资,而是鼓励投机。但是,培养长期投资理念,进行制度创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其次,不分红对投资机构影响很大,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一个相对规范的市场环境下,现金分红能够让机构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减少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有利于减少市场波动,维护市场的稳定。

第三,“想融资”公司积极分红应该成为公司经营策略的一部分而不是投机行为。再融资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而此前这一比例为20%。中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从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分布来看,最近3年累计分红在30%以上的公司共有454家,有539家公司最近3年没有分红,有165家公司分红比例位于20%-30%之间,分红新规定若执行,将主要影响这165家公司的再融资权利。而通过对2008年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计算来看,若该政策严格实施,将对99家计划再融资的公司产生限制,涉及资金需求为大约2221亿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今年的再融资需求。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能使得一些“想融资”公司在分红方面进行“寻租”。

公司分红 篇7

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南方食品”, 000716) 董事会于2013年3月3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向公司股东征集新产品品尝意见的议案》:为感谢股东对公司的关心和支持, 对截至201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 (4月11日) 收市登记在册的持有1 000股以上 (含1 000股) 的股东 (除大股东黑五类集团外) , 每1 000股的股份赠发一礼盒装 (12罐) 黑芝麻乳。南方食品于4月11日和20日就此发布修正公告, 强调此次新产品赠饮并非“实物分红”, 并向持1 000股以下的股东发放6罐装黑芝麻乳, 产品成本及配送费用约为550万元, 最终列入产品研发费用和本年销售费用。

南方食品连续16年不曾有任何的利润分配, 此次“舌尖上的分红”公告一经披露便引起各方关注与讨论,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证券市场上极富创造性的举动。随后, 量子高科 (300149) 对除发起人之外的每位股东赠送一份价值49.2元的礼盒 (12杯装龟苓膏) , 约产生100万元的费用列入本年营业外支出;人福医药 (600079) 更是对每位持1 000股及以上的股东推出产品三选一的赠送新政策;金字火腿、奥康国际、嘉欣丝绸、云南白药等企业均表示“实物分红”提议很可能未来被带上股东大会, 上市公司“实物分红潮”就此而起。

在此之前, 上市公司“实物分红”从未出现也未曾被提及过, 此次来自沪深两市的三家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产品赚足了眼球。事件过后, 理智、科学地分析“实物分红”这一创举是十分必要的。

二、税法方面

1. 增值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了八类视同销售货物计征增值税, 从用途性质可分为内部处置资产和外部移送, 移送外部的情况包括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进的货物用于福利、投资、分配给股东和投资者、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第十六条规定对于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而无销售额者, 按照最近时期同类货物平均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2.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 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1) 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2) 用于交际应酬; (3) 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4) 用于股息分配; (5) 用于对外捐赠; (6) 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从以上税法相关规定来看, 上市公司无论是出于“新产品推广”还是“答谢与关爱”的目的, 将企业自产产品分配给股东的行为均属视同销售, 应按视同销售额计征增值税以及企业所得税, 并不存在费用化即可扣除抵税的问题。黑芝麻乳目前并未全面上市, 售价预计每罐4.5元, 保守估计礼盒装售价约为50元;按南方食品2012年年报披露其食品的毛利率为41.29%计算, 每个礼盒产品成本约为30元, 企业就每个礼盒产品需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共计13.5元。

3. 个人所得税。

上市公司此举还涉及股东所得是否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证监会对南方食品等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自产产品的行为, 官方认定为产品推广的“赠与”, 而非“分红”, 因此此次股东所得并不能明确归入《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条所列示的应税所得项目, 南方食品公告中明确提到, 咨询主管税务机关的答复为免缴个人所得税。

若按实物分红确认则适用财税[2012]85号文件的规定:上市公司派发股息红利对根据持股期限一个月 (含) 、一年 (含) 和一年以上三类分别按所得额的100%、50%和25%计征个人所得税, 统一适用20%的税率。对于证监会和主管税务机关对南方食品的相关处理认定, 个人认为存在自相矛盾的嫌疑:即便否认“实物分红”, 那么企业推广新品过程中向股东“赠送”的情形也应适用财税[2011]50号文件“企业赠送的礼品是自产产品 (服务) 的, 按该产品 (服务) 的市场销售价格确定个人应税所得, 全额适用20%税率”, 而非免税, 个人所得税应为10元, 远高于按股息红利确认的应交税额。由此看来, 监管机构及税务机关对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产品的认定并非十分合理。

三、会计方面

1. 会计认定。

分红, 是股份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按股票份额比例支付给投资者的红利。证监会以南方食品分配的对象不包括全体股东、不来自税后利润为由认定其不属于实物分红。除上市公司常用的现金、股票和混合股利外, 以财产形式发放的称为“实物股利”, 将商品实物分派给股东便是其中之一。个人认为上市公司将自产产品分配给股东虽不同于现金、股票股利, 但股东获得实物分配是因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而产生的收益, 并且受益对象仅为全体股东;南方食品以每持有1 000股发放一实物礼盒的比例分配极具股利按持股比例发放的性质, 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可获2 000多盒、价值10万元的“新产品品尝”, 这显然不合理;销售费用是与取得收入相关、但不能直接归属于特定对象的费用, 推广新产品活动仅限股东, 未来销售收入与本次产生的销售费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这一决策并不合理。无论上市公司声称此举目的如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向股东分配实物这一事项从会计的角度认定为实物分红更为合理。

2. 核算对比。

对于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实物在会计上的核算, 现上市公司公告作为无偿赠送、相关成本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如上节所述, 个人认为应作为实物分红、通过“应付股利”账户进行核算。上市公司将自产产品用于无偿赠送, 并不会产生很可能流入企业的相关经济利益, 不能够确认收入, 而应直接将产品成本转出,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 (企业支付物流费) 科目。而产品作为实物股利分配给股东虽未实现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流入, 但负债的减少可认为是非货币性经济利益流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此过程可以等效于企业取得销售收入、分配股利两步:借记“应付股利”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科目;同时结转实物成本,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3. 对报表的影响。

通过以上相关会计核算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两种处理结果对资产负债表的最终影响不存在差异, 但对利润表的影响则会存在实质性差异。

因作无偿赠送直接将相关成本费用计入损益, 作营业外支出核算, 最终从“利润总额”项目减少额为分配产品的成本价与物流费用之和。作实物分红核算与之不同的是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因此直接影响利润表的收入、营业成本项目, 收入与成本差额最终正向计入利润总额。

上市公司将此次产品分配的成本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能够抵税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于此视同销售行为, 无论企业作何种核算, 均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以上两种核算方法仍存在不同之处:作无偿赠送核算不确认收入, 因此需进行纳税调整计入所得税费用;而作实物分红核算则会计与税法上便无差异, 无需进行纳税调整。以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对净利润产生同样影响, 两种核算方法使得企业净利润表现为“一减一增”。

四、公司财务管理方面

1. 对股东权益的影响。

首先, 股票价格波动直接反映市场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 从公司经营的角度看, 净利润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整体盈利数据, 但公司规模有别, 仅看净利润额并不准确。从股东层面最直观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 (EPS) , 虽然实物分红涉及金额并不大, 但最终对EPS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以南方食品每1 000股市值约15 000元分配价值50元的产品礼盒直观来看, 对股东的影响并不大, 但以公司2012年年报披露的EPS为0.104元为基础, 以无偿赠送和实物分红的两种核算方法对比, 每1 000股最终实现利润差异-35元和+15元, 对EPS的影响数为-0.035元和+0.015元, 本年度EPS在上年的基础上产生-35%和+15%的变动。

其次, 我国上市公司向股东分配实物产品在证券市场上并无先例, 目前没有法律及规范对此有明确规定, 因此对这一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并无绝对正确的结论。上市公司及证监会均否认实物分红, 但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更符合实物分红的性质, 南方食品更是按持股数量发放、不设上限, 公告几经修改, 对持股数小于1 000的股东发放简易礼盒更是出于同股同权的考虑。而量子高科和人福医药按股东人数发放“对股东表示感谢和关爱”的产品, 大小股东“平等对待”完全颠覆了同股同权的标准, 更具歧视性股利之嫌。

再次, 一方面, 将实物分配给股东类似于强制消费, 供给并非源于股东需求;从实物分红会计处理的角度看, 等效于公司发放现金股利, 而这部分投资收益在股东非自愿的前提下购买公司产品, 作为收入回流至公司, 这并非股东权益的实现。另一方面, 南方食品2012年年报披露的股东持股情况, 除不参与此次分配的控股股东外, 中外名人科技有限公司和柳州市城建发展有限公司可分得5 952和4 673盒产品, 众多持股基金按比例均可分到3 000盒左右, 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林忆尔更可分得2 285盒黑芝麻乳。这些“品尝”产品对于大股东而言, 与其说是福利不如说是压力, 如此大量的产品分配很难避免会重新回到市场流通, 公司体恤股东的“新产品品尝”方案本是好意, 最终却成为部分股东的负担。

2. 对债权人权益的影响。

虽然上市公司和证监会均认定向股东分配实物产品并非分红, 但此次分配活动的受益对象仅限于股东, 同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债权人并没有被列入分配方案, 反而要为企业这一决策“买单”。这很显然是上市公司利益向股东的单方向输送尤其是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 债权人的利益保障从何谈起?换个角度来看, 按照上市公司“新产品品尝”、“感谢与关爱”或者其他说法, 针对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开展实物产品分配才显得兼顾其权益。

上市公司的实物分配按“无偿赠送”费用化的处理, 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 不乏有抽逃公司资本之嫌, 但是因这三家公司此次涉及的金额较小, 这一潜在危机并不明显。假设分配比较频繁, 或金额较大又不做利润分配处理, 股东通过关联公司购入公司股票获取实物分配, 很容易构成转移公司资产、抽逃资本, 从而使债权人的权益蒙受损失。

3. 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除对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产生影响外, 上市公司实物分配对公司价值也存在影响: (1) 上市公司通过分配实物的形式将部分利益以“非分红”的方式向股东转移, 从而使这部分价值无偿地流出企业, 并打着“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旗号流向股东, 导致企业的整体价值降低, 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企业的投资价值及前景难免受到影响。 (2) 虽然受益股东登记、实物分配的程序都借鉴股利发放流程, 但上市公司将相关费用列入研发、销售费用和营业外支出, 使得“实物分红”后无法除权, 股利分配的实质导致公司价值相应变化, 而使未除权的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公司的价值, 一个公司经历几次“实物分红”后, 偏差只会更大。 (3) 考虑到代理成本的存在, 管理层的实物分配决策与股东真实利益之间的冲突、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股权比例和风险偏好等因素, 都会通过公司经营决策、分配政策最终影响公司价值。人福医药的董事长公开表示本企业将进行“实物分红”, 而该决议并未提交董事会, 这便提高了代理成本, 从而影响公司价值。

五、结论

对上市公司此次“实物分红潮”所存在以及引发出的诸多问题, 通过以上从三个方面、多个角度的详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 对上市公司的创新性实物分配政策没有相对明确的规范与监管措施, 致使这一行为的性质无法明确。上市公司以各种方式向股东发放的实物产品均应作为实物股利分配处理, 这是解决相关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上市公司出于简化程序与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目的选择费用化处理, 监管机构因没有相应规范而默认上市公司的处理, 并未严加限制。上市公司这一创新性行为的出现, 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营销企业产品, 但另一方面, 创新做法提出的同时难免存在问题, 而正是引出问题、发现问题后才可以解决问题、修正完善。因此, 相关监管机构应积极提升参与度、加大监管力度, 合理、全面地对上市公司“实物分红”的行为出台政策性规范、对“实物分红”与计入损益的分配进行明确的区分, 不断健全与完善证券市场制度、规范证券市场运作, 保护大、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富强.谈财产股利的会计处理.财会月刊 (会计) , 2005;

[7] 2.邓文霞.新会计准则下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会计与税务处理辨析.中国证券期货, 2012;5

公司分红 篇8

本刊讯Wind资讯统计显示, 截至3月17日, 共有424家上市公司发布2014年年报, 其中402家公司披露分红预案, 占比高达94.81%, 拟分红总额416.42亿元。

具体来看, 在402家拟分红的上市公司中, 中小板公司有138家, 创业板公司135家, 主板上市公司有129家。其中, 有163家发布了高送转方案 (10股送转5股及以上) , 而通鼎互联等135家上市公司每10股送转10股及以上。

在国开证券首席分析师李世彤看来, 分红派息与送股是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回报的重要渠道。“目前, 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的限售股3年内不能卖出, 新上市公司分红比例一般较高;此外, 小盘股的每股净资产比较高, 即便是高送转后, 每股净资产也不会太低, 因此, 小盘股也更愿意分红派息。”李世彤坦言。

另外, 一些高送转股票之所以能获取超额收益, 被追捧为强势股, 主要源于其“三高一低”特征, 即高业绩、高成长、高积累以及低股本。财富证券分析师李朝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在上市公司的分红预案中公布高送转, 这表明该企业对业绩的持续增长信心较足;而且, 为了迎合投资者对“三高一低”特征股票的投资偏好, 那些业绩好、成长性高的公司也更倾向于实施高送转。

按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 在402家拟分红的上市公司中, 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计算机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三大行业占比最高, 分别有38家、36家和31家。

“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是深化改革和战略转型以及新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行业。智能装备、军工制造业、智能穿戴等技术的不断研发, 为其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李朝宇表示, 在被投资者普遍看好的同时, 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行业需要向资本市场进行更多的融资发展, 分红潜力巨大。

税收对公司价值及分红政策的影响 篇9

公司价值的计算和分红的政策对公司的所有者或股东的利益有重要的影响及紧密地联系。公司价值的计算方法和分红的额度不仅影响着未来的投资还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然而公司价值和分红又和税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税收的影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点问题:公司价值如何计算?分红政策的基础是什么?税收的重要作用有哪些?税收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和分红政策的?

二、公司价值

计算公司价值的基础主要是对公司产品售价高低的制定。公司产品的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 例如价格和利润的关系、消费者能接受的最高价格等。公司价值的计算也被看作是公司的战略化目标之一, 因为它包含着很多信息。从股东的角度来看, 可以通过公司的价值决定投资的方向。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价值判断工作的效率并进行管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价值的体现看出公司的形象。另外公司的价值化导向对于公司的兼并、转型、上市和人力的调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 公司价值的职能。

公司价值的职能可分为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主要职能主要涉及到咨询职能, 仲裁职能和论证职能。而辅助职能涉及到调控职能, 合同制订职能和信息职能。主要职能是针对于公司内部的矛盾, 服务于所有者关系的变化并解释分析股东之间的关系。辅助职能被看作是主要职能的基础, 但是其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二) 公司价值的计算方法。

公司价值的计算对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公司价值的计算有很多种方法, 每一种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主要有单一价值计算法、总体价值计算法和混合计算法。单一价值计算法取决于公司的单个组成部分。混合计算法是单一价值和总体价值的组合。总体价值计算法又分为总体价值导向的比较法和金融学方法, 其中金融学方法主要用于投资理论和金融理论的研究。在投资理论的公司价值计算中公司的资本价值是很重要的。当一个公司是股份公司时, 股东所期望的股息红利和市场汇价被称作股东价值。投资理论的目标就是最终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资金流股东就可以判断其决定是对的还是错的。该方法的基础是资本价值法, 是未来的资金流到当前时间点的价值折算。在计算过程中利率是投资决定的价值计算重点。该计算方法也被称作为现金流量折现法, 简称为DCF方法。

三、分红政策

对于一个股份公司来说, 每年都应支付股东一定的股息。而相较于合伙公司则没有股利的分发, 其利润则用于后续的投资中。在通常情况下红利是不可以高于决算盈余的。为了红利的分发更容易觉得和计算更方便, 从而有了分红政策。分红政策减小了股东的影响, 有一种说法认为, 如果小股东为了生存更喜欢更高的股息, 而大股东会因为税收的因素选择利润再投资, 以实现投资盈利。

分红政策, 为了计算股利 (股息) , 是公司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股利是年度利润净额的一部分并不可以再被公司使用是必须要分配给股东的。而剩下的利润则被公司累积起来。使用分红政策公司可能会考虑到例如帐户的目的和目标, 资本的需求, 流动资金的多少, 有多少分配红利, 以及以何种方式支付。分发红利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依赖于企业的利润, 而该利润是在扣除公司所得税后产生的;股票股利, 其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不是以现金的形式而是以股份的形式分发的;实物股利, 这种分配股利的方式既不是现金也不是股份, 而是以货物或资产来取代的。

而现实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 投资者不能获得关于成本、利润或战略等全面的信息。这种情况称之为信息不对称。对于这种情况有一种可能性可以避免, 即分红政策, 股利的趋势和发展体现的利润和现金流是很容易理解的并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决策。公司的经营者的目标是考虑股东的利益, 为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努力, 其前提条件是公开所有必要的信息, 避免信息不对称。此外, 股利的变化被视为一个可靠的信号。此理论被称为信号理论。当信号是负面的, 股利下降。当信号变为积极的, 则下降的股利减少。根据巴塔查亚模型股利依赖于较高的股利支付的交易成本和税收的缺点。在信号作用的影响下, 股利政策将取决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希望。所以在高股利分配和投资计划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基本上如果内部的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率, 公司更倾向于资本积累。然而这和资本市场导向的分红政策是相矛盾的。当前, 公司不仅要分发资金, 还要为投资融资。因此, 更好的评估和积极的信号是公司未来盈利的优势。

四、税收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企业和其所有人的强制性支出。在一个公司中, 支出账户和投资的决定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它会受税收的影响, 因为公司会有许多不同的交易, 这些交易可能包含国内和国外的项目, 从而就会产生多种的税收, 因此公司就必须要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当公司存在矛盾时就会同时增加信息成本。税收的影响涉及到许多部分, 比如销售决策、选址决策或分发决策等, 本文则着重于对公司价值和股息政策的影响。

(一) 税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税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的出发点是国内和国外的公司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不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合伙制公司都必须缴纳必要的经营和非经营性资产的税务。在企业层面主要涉及到营业税和所得税,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的税率一般为25%。在前面提到的公司价值的计算方法DCF方法, 在该方法中涉及到的资金流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中涉及到资本结构和资金成本率, 其和公司的税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税率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公司价值的多少。

(二) 税收对分红政策的影响

税收对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的影响也就是对分红政策的影响, 税收金额的高度被视为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的总税收负担。公司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个人税率和政策选择, 所以每个公司会有不同的股息政策, 当投资者因为较高的税率而必须交纳更多的税时, 则分发的股利就会减少;当投资者因为较高的股利分发时就会从较低的税率中获利。所以一个公司的分红政策, 对利润的分发还是积累, 都取决于税收的影响。在一个公司分发股利的情况下, 投资者需要支付股利的税务, 但是当公司不分发股利, 而向投资者回购股票时, 投资者的获利可以被看作是分发的股利, 但是税收取决于资本收益税。投资者在这两者如何取舍, 依赖于这两种税收的税率。当分红的税率高于资本收益税时, 投资者更倾向于股票回购;当这两种税率同样高时, 投资者依然更倾向于股票回购, 因为股票回购的获利更快。不过这也取决于投资者的类型, 长期的投资者会因为高额的税务选择股票回购, 而短期的投资者或无税务负担的投资者则对分红更感兴趣。诚然, 没有一个投资者愿意支付税务, 为了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 投资者都尽可能延迟税务的缴纳或尽可能缴纳更少的税, 例如采取准备金的融资等。根据调查, 企业所得税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8年开始趋于稳定, 税率为25%。

五、总结

当一个公司为股份公司时, 它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税收对公司价值和分红政策的影响, 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分析税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以及通过分析税收对分红政策的影响来制定适宜的派发股利政策, 来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从而制定公司各种投资计划及优化公司的管理, 使公司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也是企业和其所有人的强制性支出, 公司价值的计算方法和分红的额度不仅影响着未来的投资还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税收对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的影响也就是对分红政策的影响。当一个公司为股份公司时, 它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税收对公司价值和分红政策的影响, 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分析税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以及通过分析税收对分红政策的影响来制定适宜的派发股利政策, 来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税收,公司价值,分红,政策

参考文献

[1]Becker, H.P. (2009) :Investition und Finanzierung Grundlagen der betrieblichen Finanzwirtschaft, 3.Aufl., Wiesbaden2009

[2]Beeck, V. (2004) :Grundlagen der Steuerlehre Prüfungsrelevantes Wissen verst ndlich und Praxisgerecht, 3.Aufl., Wiesbaden2004

[3]Beiser, R. (2009) :Steuern Ein systematischer Grundriss, 7.Aufl., Wien2009

[4]Berk, J.;Demarzo, P. (2011) :Grundlagen der Finanzwirtschaft Analyse, Entscheidung und Umsetzung, München2011

[5]Dehmel, I.;Hommel, M. (2008) :Unternehmensbewertung case by case, 3.Aufl., Frankfurt2008

利用优先股推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篇10

在国际成熟资本市场中, 上市公司一般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 其中现金分红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 股票回购则处于次要地位。如美国过去50年中, 所有公司收益大约有50%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 增加股利的上市公司数目也远远多于减少股利的上市公司数目。从股息率的角度看, 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股息收益率通常在2%~3%之间。而且许多美国公司都有比较透明的股利政策, 派发的股息也较为稳定。

反观我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水平则相对较低。1992—2007年的16年间, 累计现金分红公司5782家, 占整个上市公司的比重约为40%。其中, 从1992—

2003年的12年, 上市公司的分红绝对金额、比例和股息率都极低。12年间, 上市公司从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总共为7812.8亿元, 而同期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仅为259.94亿元, 现金分红占筹资额的比重只有3.3%;从分红与公司净利润总额的比例来看, 派现率约为4.5%;年平均股息收益率不足1%, 接近活期存款利率水平。而从2004—2007年,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经营业绩的改善, 上市公司分红的绝对金额成几何级数增长。2004—200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分红总额分别为196亿元、729亿元、1163亿元和2757亿元。但即使在上市公司业绩最好、分红金额最高的2007年, 上市公司利润加权派现率仅约为29%, 股息收益率仍不到1%, 远低于美国等国际成熟市场。此外, 现金分红政策不透明, 缺乏稳定性, 随意性强, 也是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过低带来的问题

(一) 加大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

在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前提下, 管理层和股东都将尽力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这将导致他们最终的目标出现分歧。因为股东追求的是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资本所获得的最大回报, 而管理层的目标则是尽可能利用股东的资源追求自身的利益, 而并非总以股东的最大利益作为目标。现金分红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股东间接控制管理层的一种手段。因为如果把作为代理人的管理层所能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将会促使管理层提高盈利能力来满足股东的分红需要,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管理层盲目的投资扩张。

(二) 导致证券市场的高投机性

从收益结构来看, 投资者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收益由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两部分构成, 这两部分占总投资收益的比率大小与股票交易市场的行为特征有很大关系。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换手率高、波动幅度大的特征, 因而大部分投资者通过缩短持股周期来从证券的波动中获得差价收益。从另一方面来讲, 由于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取的现金股利与其投资成本相比, 即以股息率来衡量, 显得微不足道, 而资本利得在投资收益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 投资收益结构长期处于非理性的失衡状态, 造成了市场投机盛行。

三、现行现金分红政策的缺陷

事实上, 市场各方已经意识到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过低的情况及其带来的问题, 并且监管部门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鼓励或强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却收效甚微, 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原因在于, 尽管现金分红是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方式, 但利润分配终究属于公司的内部事务, 具体到每一家公司及其不同发展阶段, 情况会有所不同。根据现金分红的多少来评判上市公司对股东的回报程度, 甚至强制规定分红比例或数量, 可能并不符合公司股东的利益。

(一) 现金分红不符合成长性公司的发展战略及其股东利益

由于支付给股东的盈余与留在企业的盈余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处于不同行业和发展阶段上的上市公司, 面临的投资机会不同, 对再投资所需资金不一样, 采取不同的利润分配政策是正常现象。成长空间有限的公司就会采取高股利的分配方式, 股东投资收益中的现金股利比重较高;而处于上升阶段的公司自然会采取低股利政策, 股东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利得。投资者投资于成长股, 看重的并不是当前股利的多少, 而是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 并且希望通过价值增长、股价上升带来资本利得收益。如果过于强调现金分红, 则会影响成长性公司的发展和投资者的选择。

(二) 现金分红可能成为大股东套现的工具

不少公司, 特别是一些个人或家族控股公司, 大股东可能利用控股地位, 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分红方式, 在首发或再融资成功后大量分红, 套取公司现金, 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使用, 并不注重公司长期发展, 甚至掏空上市公司。这种“杀鸡取卵”式的现金分红显然并不符合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 现金分红可能成为公司再融资的铺垫

为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与其未来再融资相联系的政策, 并将上市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比例从20%提高到30%作为再融资前提, 其用意虽是提倡分红。但在实际操作当中, 往往只是导致不少上市公司以少许红利分配作为获取再融资资格的工具。一旦圈钱成功后, 上市公司往往就丧失了继续进行现金分红的积极性。另外, 上市公司再融资会受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限制。而现金分红可减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 有利于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实际上有些公司正是利用这一点, 把分红作为调节净资产收益率和实现再融资的手段。上市公司一方面大量分红, 随后却又要再融资。中小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得不偿失, 而真正的受益者往往是不参与再融资, 却可以坐享再融资后股东权益增加好处的大股东。

(四) 现行红利税收政策下的现金分红可能导致投资者遭受无谓的损失

从表面上看, 上市公司通过分红付出了现金, 但实际上流通股东未必因此得到真正的回报。因为理论上经过除息后, 股东的红利会从股价中扣除, 但红利还要按20%减半缴纳所得税, 投资者实际上因此损失了相当于红利10%的权益。另外,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话, 又要花费大量融资成本。如果将分红直接作为企业发展的内源资金来源, 减少上市公司的外部再融资, 反而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

四、利用优先股促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总体来看, 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过少是公认的问题, 但现行的强制分红规定又忽视了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差异, 过多地干预了上市公司的红利分配事宜, 既不可能, 也不应该, 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可以考虑发行优先股, 在满足公司融资需求的同时, 以商业契约的形式推进强制分红, 增加公司股利政策的透明度, 尊重投资者的选择,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并可增加金融工具品种, 引导股票市场形成健康的投资理念。

(一) 发行优先股便于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

发行优先股可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现有强制分红政策陷入的困境。优先股发行之后, 上市公司的股东就分为两类:优先股股东和普通股股东。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合的投资品种:希望分享公司成长成果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普通股, 而看重现金红利的投资者则可投资优先股。对优先股股东而言, 他们对上市公司实现的利润有了固定的优先要求权;对上市公司而言, 则自然形成了强制分红的压力;对监管部门而言, 则少了干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尴尬。当然也应看到, 所谓“强制”也只是相对的, 否则那就不是股票而是债券了。在具体的品种设计上, 鉴于中国的国情, 应该考虑累积优先股, 即过去未发的优先股股利必须补发之后, 普通股股东才能分配股利。而且针对可能出现的恶意拖欠优先股股息的种种可能, 还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对于红利发放中涉及的重复征税问题, 也需要配套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持。

(二) 发行优先股可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众所周知, 中国股市担负了支持国企改革的艰巨任务, 非常强调融资功能。发行优先股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约束的同时, 还可以满足公司上市及融资的需要, 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资金, 为企业调整资本结构提供新的渠道。

(三) 发行优先股可以增加金融工具品种

优先股虽是公司权益, 但由于它一般只是收取固定股息, 与债券类似, 因此一般被归为固定收益类证券。在金融市场的各种基本交易工具中, 国债具有无风险低收益的特征, 普通股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公司债券和优先股的风险和收益则介于两者之间。不满足于国债的低收益、又不愿承担普通股的高风险的投资者, 可以将资金转投公司债券或优先股, 找到自己的风险收益平衡点。目前我国没有优先股, 而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又严重滞后, 从而使资本市场事实上只存在普通股和国债的两极状态, 而不存在风险收益比不同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实际上限制了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范围。虽然理论上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找到适合投资者自己风险收益要求的投资组合, 但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的同时发展优先股市场, 应该是更为可行的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准备长期投资股市、又可避免红利双重纳税的机构投资者来说, 优先股是非常适合纳入其投资组合的品种。而且通过开发参与优先股和可转换优先股等品种, 可增强优先股股性, 降低其债性, 使优先股成为风险收益介于公司债券和普通股之间的独特品种。

(四) 发行优先股可以强化股权成本和投资意识

公司分红 篇11

【关键词】中央企业  高管薪酬  分红  经营业绩

一、引言

央企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出的央企上市公司高管的百万年薪,如桃花顺公布的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高达869.7万的年度薪酬等,其薪酬制度饱受质疑。国资委曾在2003年底发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央企负责人的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这本是央企制度改革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但近来的研究表明,央企高管薪酬与绩效成绩之间并不呈现有效的同向变动关系,甚至会出现在业绩下滑的情况下央企高管薪酬不降反增的倒挂现象。

现代企业的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两权分离,基于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同时也引起了代理问题。由于管理层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管理者的抽组行为,例如管理者通过操纵会计盈余来攝取利益等,而股东对于管理者的监督有限,因此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最优契约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象,将高管薪酬与企业的经营绩效联系在一起,根据高级管理人员治理下的企业业绩而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学者们又在最优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表现为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强正相关、不相关和弱相关等。有效的薪酬契约是协调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重要工具,那么企业分红是否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呢?假定在企业自有现金流一定的情况下,高管是否会倾向于减少对股东的分红而使其获得更多的报酬?这一问题有待探讨。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目前我国有关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于高管薪酬与企业分红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央企这个特殊的行业,本文将基于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改革的视觉,分析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对于高管薪酬方面的研究,国外比国内的研究开始的更早。Jensen和Meckling(1976)[1]指出所有权结构、管理者薪酬结构和董事会薪酬的决定还受到了公司业务性质影响。并且已有大量文献证实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Murphy,1985[2];Lambert et al.1987[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于业绩下的薪酬制度的合理性。Jensen和Murphy(1990a)[4]总结得出股东与高级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微小的,并且在逐渐减弱,而最佳的高管激励政策是使高管们持有公司股份,但这一所有权比例不高也在不断下降。Jensen和Murphy(1990b)[5]的研究表明,高管薪酬的变化对公司业绩的变化并不敏感。Piete DuffhueS,Rezaul Kabir(2008)通过对荷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而管理层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管薪酬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影响。Marc Goergen&Luc Renneboog(2011)[6]认为,高管薪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利润和公司所有权变相剥夺的一种手段。

从国内对薪酬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从业绩因素、企业经营、公司规模、内部结构因素和管理层权力等因素来进行的。最早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魏刚,2000[7];陈震,丁忠明,2011[8]),前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越大,高管获得较高报酬的可能性越大。在经营业绩方面的研究,有些认为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杜兴强,王丽华,2007[9];候剑平,李运鑫,2015[10]),前者认为高管薪酬制度的制定偏向于会计盈余指标的高低,后者认为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存在内生关系,高管激励可以促进公司绩效,而公司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实现对高管的激励作用。尽管如此,央企高管薪酬出现的与经营业绩“倒挂”的现象却频频出现,为此“薪酬粘性”这一词被提出。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存在不对称性,即粘性特征(方军雄,2009[11]),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下所建立的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的敏感性,在公司业绩增长或是下降时对薪酬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管理层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管薪酬(权小锋,吴世农,文芳,2010[12];陈震,丁忠明,2011[8]),高管权力越大,就有可能有能力影响自己的薪酬,从而操作自己的薪酬,使其越高。

三、研究假设

(一)高管薪酬与企业分红的关系分析

中央企业的高管薪酬主要是依据经营绩效来制定的,企业的分红可以看作是对所有者的回报,其制定的依据也是企业绩效。从企业收益分配角度来看,高管薪酬和分红是企业利润不同的分配方式,在企业经营成果一定的情况下,协调好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者持股比例低的情况下,管理者很可能会减少企业的分红,从而为自己寻租,以获得高的薪酬。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中央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分红呈现负相关关系。

(二)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出现利益分配问题,管理者往往会基于自身利益而忽略股东的利益,因此会产生经理偷懒、投资过度等问题。为了减少代理成本,股东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契约,这种契约是基于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来决定高管的薪酬,可以使管理者在保障股东利益的前提下经营企业,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而央企在薪酬改革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其负责人薪酬要与绩效挂钩的要求,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中央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呈现正的相关关系。

四、变量界定与模型设计

(一)变量界定及选择

表1 相关变量一览表

(二)模型设计

在考虑了各个因素的影响后,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所示:

LNPAY=α+β1*DIVI+β2*EPS+β3*PRK+β4*SIZE+β5* DEBT+β6*MHOLD+β7*CF+β8*TD+β9*BSIZE+∑YEAR+∑IND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2010~2014年间的央企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为样本,对这些公司2010年至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所需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共得到237个样本,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缺失数据;2.剔除样本不连续的数据;3.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数据;4.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总共得到110个有效样本。本文全部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和EXCEL完成。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对研究样本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中央企业中,企业分红水平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为0.97和0.01,相差较大,均值水平为0.167,相比极大值而言,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中央企业的整体分红水平不高,并且有极个别的央企分红较大。以每股收益衡量的的央企经营绩效,中值和均值分别为0.496和0.62,由此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上市央企的经营绩效低于平均水平,标准差为0.52,说明其绩效水平的波动性较大。高管持股比例中值和均值分别为0和0.01,由此可以看出中央企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说明高管激励可能存在不足。

(二)相关性分析

表3 Pearson相关性检验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4 高管薪酬与企业分红、经营业绩的实证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从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出,高管薪酬与企业分红之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高管薪酬与分红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之前的假设1相反。而高管持股比例与高管薪酬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高管持股比例越大,对高管的激励程度越大。高管在企业绩效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盈余的操纵,以获取较多的分红来获得更高的报酬,企业分红越多,股东会制定一个较高的薪酬水平。在本模型中对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的回归并不显著,说明其薪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敏感性并不高,不能很好的将高管薪酬与业绩水平相挂钩,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央企在出现业绩下滑时仍然有高管薪酬上涨的现象。因此假设2也不成立。

企业的规模对高管薪酬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企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高管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经营好企业,因此报酬相对较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对高管薪酬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内部机构的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中央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呈现正的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很小。第二,中央企业的分红增加会使得高管获取更多的报酬。第三,高管持股水平越大,其获得的报酬也越高。第四,中央企业的高管薪酬与企业规模呈现正的相关关系。第五,中央企业的高管薪酬与独立董事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

(二)政策建议

1.建立有效的业绩薪酬敏感性制度,完善对高管的薪酬激励机制。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高管有激励不足的倾向,应当以加大对高管的激励力度来促使高管提高公司的业绩,从而实现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双赢。另外,要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治理,建立科学的业绩薪酬制度,以防止高管损害股东的利益而为自己寻租。

2.强制央企分红,建立科学的分红制度体系。中央企业的分红水平很低,高管每年拿着巨额的薪酬,但对股民的回报是少之又少。可以通过提高对央企的分红水平,来代替高管在经营过程中的寻租,高的分红可以使得持股比例较高的高管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以获得高水平的分红,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经营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Jensen Michael C.,William 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Murphy K.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 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4):11—42.

[3]Lambert R.and Larcker D.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the Use of Accounting and Market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25(3):85—12.

[4]Jensen M. C. And K.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Incen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a,98(2):225~264.

[5]Jensen M. C. And K. J. Murphy. CEO Incentives-Its not How Much You Pay,but H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b,68(3):138~153.

[6]Marc Goergen ,Luc Renneboog. Managerial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1068-1077.

[7]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8]陈震,丁忠明.基于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垄断企业高管薪酬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119-129.

[9]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5.

[10]候剑平,李运鑫.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内生性关系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35(3):235-242.

[11]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J].经济研究,2009(3):110-124.

[12]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87.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的作用机制研究”(YCJJ2015193)。

公司分红 篇12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应对策略

1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现状

(一)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现状

分红是指股份公司将当年的收益, 按照一定的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 公益金等项目后向股东发放红利的一种分配方式。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实现分红的方式有以下三种:以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派发现金或新股或以公司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2010-2014 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情况见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到, A股上市公司实现分红的数量201年为1304 家、2011 年为1610 家、2012 年为1799 家, 2013 年为1866 家、2014 年为1650 家, 占同期上市公司总家数的比例2010 年为66.70% 、2011 年为72.07% 、2012 年为75.37% 、201年为78.30%、2014 年为65.76%。 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 年到2010 年期间, 2006 年底前在沪深两地挂牌上市的1387 家上市公司中, 有411 家公司五年都未向股东分配任何现金分红, 占总公司数比达到29%;有146 家公司只有一年分红, 两者合计占总公司数比高达40%只有368 家上市公司在五年中都能做到分红, 占比26%。 在2010 年之后, 资本市场的总体派现情况出现了市场派现意愿逐渐上升的趋势, 分红公司占比提高, 但派现水平却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 股利支付率在20%-30%之间, 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如附图所示。

(二)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不仅是使投资者实现投资回报的重要形式, 而且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 但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 许多上市公司热衷于融资却不愿进行分红。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鼓励上市公司形成持续的现金分红政策并建立有效的利润分配机制, 监管层不断推进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改革。 从2001 年开始证监会陆续发布了若干规范性文件, 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现金分红制度, 由于这一分红制度具有浓重的行政监管色彩, 所以也被称为"强制性"现金分红制度。该制度的内容主要建立与再融资需求相挂钩的现金分红制度和完善公司利润分配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机制。 其中, 完善公司利润分配机制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现金分红政策;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对公司利润分配事项的决策机制;定期对现金分红政策的执行情况、利润分配预案进行信息披露。

2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资格挂钩的政策不合理

现金分红不只是属于利润分配的范畴, 也是影响企业融资决策的关键要素之一, 现金分红量影响企业内部融资的规模。企业在有融资需求的时候, 首先考虑到成本,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 而选择不分配或少分配现金股利。 但强制性分红制度要求公司再融资之前必须达到现金分红的标准, 这就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即使对于有大量盈余资金的公司, 强制性分红虽然可以降低公司因保存大量资金而发生的代理成本, 但如果公司派发现金股利后进行再融资, 并不会减少其自由现金流, 仍然没有解决代理冲突问题。因此, 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资格挂钩并不合理。

(二) 强制性分红制度不利于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利润分配决策

把现金分红作为再融资的条件, 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与再融资强制联系在一起, 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公司的决策。 当高成长性的公司需要融资时, 不能将其急需的资金用于投资, 必须要先进行分红;当高财务杠杆的公司需要调整资本结构而再融资时, 也要进行现金分红;而真正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则会选择保有大量盈余资金, 当有融资需求时, 再将其用于现金分红来满足融资条件。 如此一来, 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盈利能力强、应该进行分红的公司不分红, 而盈利能力弱的公司为满足再融资的条件超额派现。

(三) 强制性分红制度对公司的制约不足

制定强制性分红制度的目的是希望公司在有多余的自由现金流时进行分红, 需要资金时再进行融资, 从而实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 但是将现金分红与公司再融资资格相联系的强制性分红制度, 对于有较强盈利能力但没有融资需求的公司以及大股东"恶意分红"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均起不到制约作用。 因此强制性分红制度的实施并没有使这类公司的代理成本降低。 而有再融资需求的公司为了达到再融资目的才会进行现金分红, 它们通常采取突击分红的方式达到再融资的条件, 这种做法也不会使代理成本降低。 所以, 强制性分红制度无法使上市公司不合理的分红现状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制度的建议

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是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反映, 往往被投资者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参照。 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 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细化"强制性现金分红"的标准

不同的公司经营状况不同, 所有上市公司采用统一标准进行现金分红或者要求有融资需求的公司达到一定的分红比率才能进行融资的规定并不一定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对于有分红能力而又缺少投资机会的公司, "强制性分红"是适用的, 但对于超能力派现的上市公司, 反而应对其分红进行限制。 因此, "强制性现金分红"应结合其他指标比如股票收益率或其他绩效指标来实施, 对不同的公司实行不同的标准。

(二)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是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因此, 完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在利润分配方面使公司实现完全自治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分红问题的关键。 首先, 要使中小股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提高中小股东行使权力的便利性可以采用委托投票制度;对某些重大事项的表决可以采用累积投票制度;为了减少中小股东的法律诉讼成本可以引入投资者诉讼风险代理制度以及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其次, 要在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为防止大股东对资本多数原则的滥用, 要对其行为进行合理的限制, 以平衡各股东间的利益;再次, 要增强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督力度并加大对其违规行为的处罚。同时, 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增加外部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力度。

(三) 完善配套机制, 促使上市公司实现理性分红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公司可以将股利作为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信号, 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动机之一就是传递信号。 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 股利的信号传递功能并未得到充分表现。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信号传递功能的缺失, 也是其难以实现理性分红的原因。 所以, 应该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 使股利的信号传递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具体来说, 应促使上市公司形成合理的分红政策, 保持现金分红的持续性, 加大分红决策的透明度。同时, 着力培育大批机构投资者, 使投资者的结构得到优化。

(四) 优化股利分配的税收政策, 降低现金分红的税收成本如果只是从税收角度考虑的话, 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都倾向于不分红或者少分红。 因此, 可以考虑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来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为提高投资者现金分红形式的投资回报率, 可以考虑采用进一步免除现行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等手段。

参考文献

上一篇:tree下一篇: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