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共3篇)
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 篇1
自信、大方,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心态。自信、大方地说话, 不单单是心态问题, 更是一种能力。“自信、大方地说话”的内涵扩展开来, 应该是指孩子们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 说话表情自然, 姿态得体, 语音清晰响亮, 内容明白有序。它是一项需要培养和不断学习实践的能力。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 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孩子良好的综合素质打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 能用普通话清楚、响亮地说话, 注意学生说话时的仪态,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所以, 培养孩子自信、大方说话的能力是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 并深入研究和实施。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氛围, 打通交流的绿色通道
作为教师, 肯定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当你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 孩子们会很热情地主动跟你打招呼;而你板着脸, 一脸严肃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看看你, 会很自然地一声不响地把眼睛转开, 而失去跟你交流的欲望。不要说孩子多么会察言观色, 这是很自然的心态, 谁愿意去招惹一个看上去并不友好的人呢。所以, 让孩子在你面前自信、大方地说话, 教师应该用自己亲切自然的仪态给孩子带去美好的感觉。
但再亲切的笑容都只是外在的, 要想让孩子积极地表达, 教师还要用行动和语言去创设真正安全的学习交流氛围。课堂上, 孩子精彩的自我表达, 很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如果孩子认真学习而回答错了时, 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告诉他:不要紧, 学习难免会出现错误, 学习很多时候就是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 你动脑子了就值得表扬。课堂上, “让每个站起来发言的孩子都没有遗憾地坐下去”是培养孩子自信、大方说话的前提。
二、教给技巧, 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技巧之一:说话的基本姿势———站稳, 手不动脚不晃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 老师怎么指导, 这张纸上就留下什么痕迹。因此, 要非常重视孩子入学之初的说话习惯培养。还记得2009年9月1日开学报到, 9月2日正式上课后, 笔者就把习惯编成了儿歌和孩子一起朗读, 其中《说话歌》是:“回答问题先举手, 声音甜又亮。手不动脚不晃, 比比谁最棒。”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学会大方、舒服的说话姿势。除了背儿歌以外,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醒运用。比如王天乐同学, 一站到老师面前背书, 脚就分开, 手就开始摸。老师提醒:“站稳, 手不动脚不晃, 开始背。”他果然自然多了。一段时间过去, 孩子们上课一站起来就稳稳的。有了正确的姿势, 自信、大方说话的气势就形成了。
技巧之二:学会用眼睛交流
还清晰地记着那个事例:上次, 编排朗诵《乡愁》的节目, 当时念一年级的来自台湾的孩子连加谊, 排练完爸爸来接她回家时, 她一边跟老师说再见, 一边往教室门口走。只见那位父亲, 停下脚步, 轻轻牵起女儿的手, 站回到老师面前, 郑重其事地对孩子说:“跟老师说再见, 眼睛要看着老师。来, 再说一遍!”没有指责, 但要求明确严格, 一丝不苟。孩子马上抬起小脸, 眼睛看着老师说了一遍, 然后父女俩离开了。用眼睛交流, 这对父女给作为老师的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一个人眼睛看着地面, 双手不知所措, 他的内心是慌乱的, 语言必定是词不达意的。教会孩子用眼睛交流, 既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 让他的眼睛时刻处于对知识搜寻的状态, 更是自信、大方说话的一种积极的外显形态。
因此, 笔者告诉学生:向老师打招呼, 眼睛要看着老师。课堂上, 经常让孩子们用眼睛跟老师说话, 告诉老师:我朗读完了, 我写好作业了。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 在要求中也有明确的一条:说话和听话的同学, 眼睛要互相看着。
技巧之三:声音要清晰响亮
相信很多老师也向学生提出过这个要求, 但学生并没有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 用响亮的声音说话。这有很多原因, 比如孩子家庭教育的差异、原来的说话习惯、思维发展的差异、表达能力的欠缺等。如何引导呢?不断提醒, 不断鼓励, 不断练习。
笔者认为要抓住小学阶段的学习契机, 通过练习朗读 (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 来练习声音。主要的方法有: (1) 口腔打开一些。通过老师示范、对比朗读, 让孩子明白如何让声音像圆圆的珠子一样吐出来。 (2) 针对部分孩子拖音、发音缓慢的习惯, 主要提醒:咬字一下就到位, 不要滑;词语、句子的朗读, 尾音要收干净。 (3) 树立榜样。如班上的何柯宇同学, 天生音质高亢, 加上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 他的读书、说话表现总让孩子产生心向往之的感觉。老师就及时表扬:“你的声音真响亮, 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很省力。老师真喜欢听你说话的声音。”同时引导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技巧之四:遇到问题用交流来解决
自信、大方地说话, 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心态。课堂上, 老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安全的学习交流环境是必要的, 但学习说话, 不单单是师生之间的练习。很多时候, 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创设一种友好、平等的互动关系, 更利于他们说话能力的提高。
有一次, 一个孩子来告状:老师, 他总是来拉我的帽子。老师就教他:你去告诉他———我讨厌你拉我的帽子, 我很不高兴, 以后不要再来拉了!当孩子表达出“我讨厌, 我不喜欢……”这些字眼时, 他心中的郁闷就发泄出来了, 那被欺负时所压抑的自信又恢复了, 心态也变得勇敢了。而那捣蛋的孩子, 他清晰地听到了别人的感受, 自然收敛了他的行为, 也渐渐学会体会别人的情绪了。在这样表达的环境中, 孩子学会了用说话交流解决问题, 他们慢慢爱上表达并勇于表达。
三、搭建平台, 促进说话能力全方位提高
1. 每周一节诵读课
一年级, 从学完汉语拼音开始, 班级里便开始课外阅读, 每天朗读一首《日有所诵》中的儿歌或儿童诗。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既让孩子巩固了拼音, 识记了汉字, 更让孩子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每周四抽出一节课作为诵读课, 请每个孩子上来, 朗读一首或一段这个星期中朗读过的诗歌。特别提醒他们, 要像小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 露出漂亮的小脸蛋, 响亮地读。老师根据他们读书的声音和熟练与否, 评选出每周的“诵读之星”。每周一次的坚持, 除了朗读水平的提高外, 进步最大的就是孩子们那自信、大方的姿态和声音。
2. 每节语文课前的成语小故事
尽量创造让孩子表达、展示的机会。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 请孩子自愿上来讲一个成语小故事。持之以恒, 孩子在众人面前说话的状态就大方多了。
3. 课堂上, 积极创造孩子自由表达想法的时空
课堂是孩子们到学校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主阵地。自信、大方说话能力的培养, 主要还是靠课堂教学。能力不是靠说教完成的, 而要靠教学中不断的实践去练就。
(1) 鼓励质疑解疑。当聚焦品味某一段时, 先安排一个质疑解疑的环节:“读这一段时, 你哪些地方不明白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问的孩子主动探究, 回答的孩子不断增加自信。以这样的坚持, 增强孩子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2) 运用问题对话。多提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的问题, 让孩子畅所欲言, 产生思维的碰撞,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充满阳光、落落大方的气质, 让孩子拥有自信、大方说话的能力, 需要教师着眼孩子未来的发展, 真正把孩子当作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上强势的教师角色转变为与孩子平等对话的引导者, 用教育智慧去激发孩子的思维, 充分创造自由表达的平台。相信经过努力, 我们的孩子一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一代!
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 篇2
小班孩子在经历了开学初共有的焦虑和哭闹后, 逐渐显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活泼可爱, 聪明自信, 喜欢表现自己;有的孩子则胆小内向, 遇事退缩, 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说话或表演节目。这些孩子们都是九月份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 认知、能力等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但他们的表现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这其中固然不能排除性格的因素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午睡起床后, 阳阳手里拎着鞋子向老师求助, 老师耐心地教他怎么穿。他学了一会就放弃了, 嘴里嘟嘟哝哝地说“:阳阳不会穿鞋子, 阳阳是个大笨蛋!”
镜头二:盥洗室里, 诚诚洗好手, 水龙头也不关转身想走。老师远远看见了连忙说“:快把水龙头关掉!”诚诚呆呆地站着不动, 任凭水哗哗地流下来。事后老师责问他为什么不关水龙头, 他委屈地说“:我不会!”
镜头三:餐后水果是香蕉, 天天拿着香蕉左看右看不知从何剥起, 急得快哭了。旁边的静静很快就吃完了自己的香蕉, 嘻嘻笑道:“天天香蕉也不会剥!”天天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
不会穿鞋、不会剥香蕉, 甚至不会关水龙头, 这些看似夸张的镜头却真实而频繁地出现在小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小班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开始, 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 首当其冲的就是自理能力这一关。没有了家人的帮忙,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 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大小便……这对一些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大的难事。
自己的事情不会做, 孩子一天要经受无数次这样的失败, 相对于一些孩子的轻而易举, 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受伤了, 慢慢形成了“我不行”“我不会”的思维定势。如镜头一中的阳阳, 他学穿鞋没学会, 受到了失败的挫折, 就认定自己是个大笨蛋。自理能力弱还会引发周围成人或同伴有意无意的批评和嘲笑, 如镜头二中的诚诚和镜头三中的天天就明显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批评和嘲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变得自卑、遇事退缩, 不敢也不愿进行尝试, 自信更无从谈起了。下面结合本人教育实践来谈谈如何从自理能力入手培养小班孩子的自信心。
一、授人以渔———“我能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引导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我不行”才能转变为“我能行”。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从头教起, 循序渐进, 注重趣味性, 优化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学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班孩子天真可爱, 利用可爱的动物形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屡试不爽, 自编儿歌、故事也不失为好办法。如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时, 我请出脏小猪, 创设了“脏小猪生病”的情节, 并通过医生的口揭示脏小猪是因为不爱洗手才会生病的, 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学习洗手的兴趣。接着又采用琅琅上口的《洗手歌》进一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记忆“:清水哗啦啦, 宝宝洗手啦。挽袖子、开龙头, 冲湿小小手。关上水龙头, 涂涂小肥皂……”孩子们一边念儿歌, 一边兴致勃勃地跟老师练习洗手的动作, 很快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和步骤。又如在引导孩子学习叠衣服时, 我们自编了一首叠衣服的儿歌:衣服宝宝摊开来, 两扇小门关起来, 袖子宝宝抱起来, 弯弯腰叠起来。简洁拟人的儿歌让叠衣服变得生动起来, 孩子们可喜欢这种边念儿歌边叠衣服的形式了。
2.区域游戏练技能
学会一个本领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才能真正掌握, 可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做事就越没有耐心, 枯燥的练习往往会使他们厌倦并放弃。游戏是孩子的最爱, 在游戏中渗透技能练习能使枯燥的练习变得轻松有趣。我们在生活区中自制了“大嘴娃娃”和“摘果子”等好玩的游戏。瞧, 孩子们用勺子舀豆豆喂大嘴娃娃吃饭, 摘果子练习解纽扣, 乐此不疲;在“娃娃家”角色区中投放一些小衣服、小鞋袜, 孩子们不用老师提醒, 模仿爸爸妈妈自发地给娃娃穿衣服、穿鞋袜, 那神情比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和专注。
二、创造机会———“你真棒”
孩子自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体验后才能得到确认。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创造机会, 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尽快建立自信。
1.个别引领
每个班里都会有个别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 他们在家依赖惯了, 一遇到困难只会哭着说“我不会”, 不相信自己, 也不愿意学。对这些孩子教师更要特别关注, 给予帮助, 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镜头三中的天天自理能力特别弱, 连香蕉也不会剥, 我就微笑地走过去, 先帮他剥开一条香蕉皮, 剩下的让他自己剥, 这样就容易多了。天天接过香蕉, 略显笨拙地将剩下的香蕉皮剥得干干净净, 然后带着初尝成功的喜悦美美地吃起来。
2.及时肯定
表扬是前进的动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自信心缺失的孩子, 老师的表扬能唤醒他们沉睡的自信, 鼓励他们朝着前进的方向迈进。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们总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 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 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送上真诚的表扬“你真棒!”。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 肯定了孩子的努力, 蕴含着教师的关爱和赞赏, 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自信也因此慢慢建立起来。
3.适度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 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就在班级里开展一些友谊竞赛, 如穿鞋袜比赛、叠衣服比赛等, 并根据孩子的表现设立不同的奖项, 如有的孩子叠衣服速度最快, 有的孩子叠得最整齐等,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从竞赛中展示自己, 获得成功的快乐。当孩子们每人捧着一张小小的奖状, 自豪地仰起贴着大苹果的小脸, 听着老师和家长的“你真棒!”那股兴奋和自豪让我们看到了自信的光彩。
三、家长放手——“相信我”
经常听到一些爷爷奶奶相互交流:“孩子在家里吃饭实在太慢了, 看得人急死了, 还是喂快一点。“”孩子鞋子都不会穿, 两只鞋子经常穿反。”“我家孩子也是, 反正还小呢, 大一点自然就会了。”……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 精神松懈, 懒于思考, 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 这不是在爱孩子, 而是在害孩子。” 我们幼儿园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努力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 可是如果家长不信任孩子, 事事包办代替, 那么孩子好不容易唤醒的自信会再次沉睡。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因此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让他们相信孩子, 学会放手。首先我利用家长群、家长园地等摘录一些名家观点, 让爸爸妈妈了解自理能力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并让他们给爷爷奶奶做思想工作,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精心准备家长会, 邀请爷爷奶奶参加, 事先拍摄好孩子在园自己吃饭、穿衣的照片和视频放给他们看,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孩子的进步, 相信孩子的能力。平时加强与家长的个别交流, 及时将孩子在园的自理能力发展情况反馈给家长, 并密切关注孩子在家的自理表现, 共同促进孩子进步。
我班的一凡奶奶对宝贝孙子特别宠爱, 包办代替现象很严重。自从在家长会上看到一凡自己穿鞋的照片后, 高兴地说:“想不到我家一凡也会自己穿鞋, 真是小瞧他了, 看来我是该放手啦!”在之后的个别交流中, 她告诉我们自己在家中逐步放手的事, 还频频向我们报喜:一凡会穿袜子了, 一凡会扣纽扣了……。的确, 在家园配合下, 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了一凡在幼儿园里的进步, 不但自理能力提高了, 还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人也变得活泼自信多了。
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 篇3
高考成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同学们踌躇满志地来到大学, 但很快就会感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其中最为突出的第一个挑战可能就是自信心。
无论同学们进入哪类学校, 竞争都必不可免。如果把中学和大学都比喻成金字塔的话,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问题是个人在中学和大学金字塔中的位置可能会有所不同。中学时代曾经在金子塔上部的同学, 大学可能仍然保持优势, 也可能会降到塔的中部或下部。所以, 同学们到了大学不久, 慢慢会有的感觉是到了大学越学越没有自信心, 因为发现自己优势不再, 发现人外有人、楼外有楼、山外有山。毕竟大家都是中学时候同级别的优秀者, 大家也都在进步, 产生这种体验不难理解。如果同学们可以把握好自己的心态, 一切归零, 踏踏实实努力与成长, 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自信心是人对自我的接纳与肯定。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悦纳、他人评价和成就感。在这期文章里, 我们着重关注自我悦纳的问题。
自信心首先表现为个人的自我接纳与肯定, 也叫自我悦纳, 是自我的喜爱与肯定。既与个人成就感相关联, 也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却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同学们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里, 通常更容易低估自己: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同时, 我们不太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而倾向于高估别人的优势。两方面加在一起, 我们就自惭形秽、自我挫败。我曾经的一位女学生丹艳, 来自农村, 学的文科专业, 在南开读到三年级了, 一直生活在压抑之中, 有一次她参加了学校的一个大型文艺活动, 台上美丽漂亮才华横溢的女同学表演完节目之后, 有男同学上台献花, 台下掌声如潮, 表演的女同学脸上显现出幸福骄傲的神情。这个时候丹艳起身离开自己的座位, 漫步在校园星空下, 边走边哭, 最为真切的感受是:三年了自己从来不属于南开, 南开也不属于她。后来, 丹艳来到学校的咨询中心, 通过与老师交流, 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很多别人所不及的长处。同学们之所以这样, 核心问题是往往放大别人的优势而低估自己的长处, 总以为属于别人的特点都了不起, 而属于自己的则微不足道。事实上,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展现出来的才华或魅力, 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我们无从知晓。同时, 在一个新的环境里, 往往是水涨船高, 尽管自己的相对位置有所下降, 但绝对位置却是不断进步的, 身处高位, 人才济济, 自然更易感到自己的不足;其次, 我们每个人都可看作是一个圆, 成长和进步如同一个不断扩大的圆面。我们学得越多, 我们的半径就越大, 外围的世界就越大, 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我们学得越多感觉自己越加无知, 这样的感觉也带来了我们对自己的可能否定。所以, 人对自己的了解是越进步越容易倾向于低估自己, 所以, 当我们学会反过来看待自己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进步与成长。
在这里要特别与来自偏远山区或农村的同学探讨一下自信心的问题, 多年的心理辅导给我的感觉是农村同学的自信心普遍低于城市同学, 通常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造成的心理劣等感;人际交往环境的相对狭小造成的人际敏感或退缩倾向;社会生活知识的相对贫乏带来的束手无措;学科的某些门类如英语听力训练不足带来的相对劣势;甚至因方言造成的普通话不标准带来的心理落差……都可能成为其自卑的理由。然而, 真实的情况却常常相反, 比起城市里的同学来说, 农村的同学更有资格值得骄傲。因为农村同学在方方面面相对不利的条件下, 能够和城市里的同学来到同一所学校, 站在同一个新起点, 或者聪明、或者勤奋, 或者二者兼具。而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创设未来成功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财富。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更不是耻辱, 英语听力可以补上, 普通话多听多说就能掌握。
【孩子的自信源于能力】推荐阅读: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11-07
做独立认真自信的孩子作文1100字10-23
对孩子进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10-11
小班孩子自信心培养10-31
三点让孩子更自信09-28
自信心是孩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08-22
教育随笔:安全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07-05
自信源于专业07-09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