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鸡孵化率(共8篇)
提高鸡孵化率 篇1
在养鸡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其竞争也日趋激烈, 除了技术的竞争之外, 最重要的是成本的竞争想方设法提高种蛋孵化率, 降低成本, 是大型孵化场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措施。
1 加强种鸡饲养与管理
加强种公鸡饲养管理, 提高种蛋受精率:种公鸡体质强健和良好的采精授精技术, 是取得高受精率和高孵化率的重要前提。 (1) 种公鸡营养需要。育雏育成期种公鸡的饲料营养水平与同时期的种母鸡近似, 只须通过饲喂量控制:5周龄前自由采食, 5周龄后每羽种公鸡投料量应比母鸡多4~6g, 至育成中后期则应根据体重变化决定饲料饲喂量, 19周龄以后种公鸡投料量应比种母鸡少20g左右。 (2) 公母分开饲喂, 加强选择。公母分开饲养能明显促进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控制公鸡体重方面, 这样可以配制公鸡专用日粮和控制公鸡的饲料量。 (3) 合理利用。小公鸡出壳后即进行剪冠, 可防止成年后鸡冠被挂伤而感染。为防止打斗, 种公鸡应单鸡单笼饲养, 并要严格控制好公鸡的体重。日常饲养中, 对种公鸡要限制饲喂, 一般是早上喂料, 到人工采精前3h吃完, 这样既能节省饲料和控制公鸡体重, 又可防止采精时粪便污染精液。合理使用种公鸡能提高和保证整个繁殖产蛋期公鸡的活力, 一般要求种公鸡连续采精3d休息1d, 母鸡以5d输精1次, 0.025~0.030ml/次为宜。
2 加强种蛋管理
2.1 及时集蛋
产蛋后集蛋越早则种蛋污染的可能性越小, 因此应集蛋4次/d以上。污染严重的种蛋不能孵化;窝外蛋也不应孵化, 确实由于优质种蛋不足而必须孵化窝外蛋时, 应在适当温度下严格清洗消毒, 并与干净种蛋分开及时入孵。集蛋后应及时送种蛋库保存。
2.2 种蛋消毒
因为很多疾病通过种蛋传播, 所以种蛋消毒是提高种蛋品质的有效措施。种蛋收集后应立即进行熏蒸消毒, 一般用30ml/m3福尔马林加15g高锰酸钾, 在室温20~25℃、相对湿度60%~75%条件下密闭熏蒸20~30min。
2.3 种蛋的分级和贮存
合格的种蛋应在50~70g, 剔除太大或太小的种蛋。贮存种蛋时应用专用贮蛋箱或蛋架车。种蛋的放置应该小头向下, 但当贮存时间较长时应将蛋的小头向上且每天以90°翻蛋1次。理想的贮蛋室温度15~20℃, 相对湿度为70%~80%。蛋用型种蛋应尽量在产出后3~5d内入孵, 超过6d则孵化率以每天4%的比例下降。
2.4 种蛋的运输
种蛋运输时, 事先用专用蛋箱确保安全包装, 以免震动破损。根据运输距离和种蛋数量, 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冬季注意保温, 炎热季节应防止过热, 严防阳光曝晒、雨淋、受潮。
3 创造合适的孵化条件, 提高出雏率
3.1 孵化流程
只能依据以下流程而不能逆转:种蛋收集→种蛋消毒→种蛋选择→种蛋贮存→种蛋预热→入孵→入孵消毒→孵化→落盘→出雏→出雏消毒→雌雄鉴别→注射疫苗→发雏出场。同时还要注意孵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
3.2 种蛋的预热和入孵
种蛋送到孵化厂后, 应先进入预热间在24℃条件下预热6~12h。将种蛋分级并放置到蛋架车上后推进孵化机。
3.3 熏蒸消毒
种蛋入孵后在孵化机内要进行2次熏蒸消毒, 消毒要求:孵化机开机, 用30ml/m3福尔马林加15g高锰酸钾, 在温度20~25℃、相对湿度60%~75%条件下密闭熏蒸20~30min, 熏蒸结束后立即打开排风扇排出甲醛蒸汽。
3.4 孵化的条件
孵化机应在入孵前1d开机检查和调试。孵化方式有分批入孵和整批入孵等。整批入孵为佳, 因为整批入孵可根据胚龄规律而施温, 既节电又便于彻底清洗和消毒, 减少交叉污染的机会。 (1) 控制温度立体孵化器孵化种蛋的适宜温度为37~37.8℃。在孵化时应先定好温度, 使之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在孵化过程中每隔1h要检查1次, 尽力保持温度平稳。如温度忽高忽低就要调整孵化器的恒温调节器, 使温度平稳在适宜温度范围之内。 (2) 控制湿度孵化前期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 以保证胚胎受温均匀, 有利于形成尿囊液和羊水;孵化中期相对湿度保持在30%~55%, 以利于水分的蒸发;孵化后期, 则应把相对湿度提高到65%~70%;在高湿度环境中, 更有利于雏鸡破壳, 当雏鸡出壳达20%以上时, 相对湿度保持75%。 (3) 在整个孵化期内一般要照蛋2~3次。照蛋的目的一是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孵化方案;二是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计算受精率并指导种鸡饲养工作。照蛋应尽快进行, 照完后并盘使蛋盘装满, 以保证在孵化机内受热均匀。 (4) 通风。胚胎发育过程中, 必须不断得到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和水分以及部分余热。如果孵化器各处通风充分、温差小, 则孵化率比较一致。 (5) 翻蛋。翻蛋可以防止胚胎与壳膜黏连, 使胚胎各部受热均匀, 有助于胚胎的运动, 保证胎位正常, 从而提高孵化率。第1~2周转蛋最为重要, 尤其是第1周。 (6) 凉蛋。适当的凉蛋可以驱散余热, 给胚胎提供新鲜空气, 有利于胚胎的发育, 提高孵化率。凉蛋的方法是每天打开机门2次, 将孵化后期蛋连同蛋盘一起抽出置于孵化室内, 有条件时可以进行倒机孵化。放凉时间因室温和胚胎发育状况而异, 一般为20~30 min。
3.5 落盘
一般在入孵后第19d落盘, 同样要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并码满蛋盘。
3.6 把好出雏关, 做好捡雏工作
孵化满20d就开始出雏, 此时关闭机器内的照明灯, 及时捡出绒毛已干的雏鸡和空蛋壳, 到出雏高峰期, 应该每4h捡1次, 并进行并盘。取出的雏鸡放入箱内, 于25℃室温内存放。出雏期间保持室内安静、黑暗, 尽量少开门, 以免温度、湿度下降影响出雏。对少数未能自行脱壳的雏鸡, 应进行人工助产。助产时只需破去钝端蛋壳, 拉直头颈, 然后让雏鸡自行挣扎脱壳, 不能全部人为拉出, 以防出血而引起死亡。
总之, 提高孵化率是一件系统的工作, 必须抓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把好每一关, 搞好每一项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高种鸭蛋孵化率的关键措施 篇2
关键词:种鸭蛋;孵化率;关键措施
中图分类号:S83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8)07-0009-01
当前,随着鸭饲养规模的日益壮大,市场对种鸭蛋的孵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孵化场要想取得优秀的孵化成绩,主要工作应落实在孵化率的提高上,而欲提高种鸭蛋的孵化率,除了规范种蛋人孵后的孵化操作外,更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人孵前种蛋来源的选择和种蛋的管理,严格对孵化前后各个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的控制。
1加强种鸭饲养。确保种蛋质量
“好种出好苗”,种鸭蛋的受精率与孵化率都和遗传关系紧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从种蛋中获取,只有高产、健康、优良的种鸭才能产出优质的种蛋。
1.1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倘若因为环境卫生管理不善,导致种鸭感染各种病菌,其产出种蛋的孵化率和健雏率势必会受到很多影响,因此加强日常的卫生管理。做好防疫消毒计划,防止种鸭常见病(如输卵管炎、大肠杆菌病等)的发生,是确保日后科蛋人孵获取良好孵化成绩的重要途径。
1.2保持种鸭营养平衡
试验表明,种鸭基础日粮中蛋白质、能量等营养元素的不足,会直接导致胚胎在孵化中后期死亡率的升高,尤其是日粮中维生素、矿物元素的缺乏对于孵化效果影响更大。故严格按照种鸭的饲养标准进行饲养,保证种鸭有足量、全价的营养供应是提高种蛋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1.3抓好种鸭饲养管理
日常的种鸭饲养过程中注意种鸭的健康状况、年龄老化及公母比例等问题。一般种公鸭利用1年即可淘汰,种母鸭的利用年限在2~3年为宜;种公鸭与种母鸭的搭配比例,随品种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肉用型鸭1:5~8,蛋用型鸭为1:20,并可根据受精率高低对此参考比例适当调整。
2严格种蛋管理,保证入孵种蛋品质
种蛋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孵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握好种蛋入孵前的各个管理环节,确保人孵种蛋品质。
2.1种鸭蛋龄
青年种鸭比老年种鸭所产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高,此后种蛋孵化率随种鸭日龄增长而下降。但刚开产种鸭产的蛋由于双黄蛋等畸形蛋较多,孵化率低。雏鸭活力差,所以不宜孵化,故一般选择7~13月龄的种鸭产下的种蛋入孵为最佳。
2.2及时捡蛋
受种鸭饲养环境条件影响,种蛋蛋壳表面细菌数量会随时间的延长而迅速繁殖;另外温度变化也是影响种蛋质量的重要因素,刚产的种蛋若不能及时用合适的温度保存的话。将会严重影响种蛋的质量。必须要做到勤捡蛋,捡蛋次数取决于季节、气候条件及产蛋箱的设计方式。
2.3严格选蛋
研究发现,因为前期胚胎感温和后期胚胎散温不良等原因。家禽种蛋的孵化率会随着蛋重的增大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以此宜挑选重量在80~110g种蛋人孵。另外。选蛋时除挑出畸形蛋、钢皮蛋、沙壳蛋、裂纹蛋等不合格蛋外,还可利用照蛋器将螺纹蛋、腰室蛋、无室蛋、血斑蛋等一起挑出。
2.4种蛋消毒
种蛋消毒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应在捡蛋后就立即消毒一次;在进行种蛋入库前的消毒时,注意消毒方法、时间和消毒药的选用;种鸭蛋人孵前,最好再做一次洗蛋消毒,以彻底除去种蛋表面的脏物、胶护膜和病原微生物,从而提高种鸭蛋的孵化率、健雏率。
2.5合理贮存
实践证明,刚产的种蛋立即入孵并不能达到最好的孵化成绩,故在入孵前要经过短期的贮存,以促使种蛋内部稠蛋白稀释,便于孵化中蛋白液化。释放胚胎养分,但贮存期夏天一般不超过3d,冬天不超过9d。种蛋保存温度宜控制在15~18℃,湿度在70%~80%。
2.6其他
种蛋码盘时,蛋体应适度倾斜;种蛋预温时,可采用逐级预温或风冷预温等措施解决种蛋“出汗”现象:种蛋贮存期较长,应注意每天1~2次的翻蛋;种蛋运输时,要避免雨淋日晒和剧烈震动,禁止与农药、化肥等有毒有害物接触。
3规范孵化操作,创造优良孵化条件
主要从孵化场卫生和孵化的条件如温度、通风、凉蛋等方面人手,高度重视种蛋孵化的前、后两个关键时期,尽可能地创造最佳的孵化条件。
3.1 搞好孵化环境卫生
孵化前,预先做好整个孵化场包括孵化器等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孵化过程中,除了维持日常环境卫生外,还要注意保持孵化车间空气的正常流动和新鲜清洁;出雏完毕后,务必要彻底清洗并消毒孵化器、出雏室等部位。
3.2控制适宜的孵化温度
温度是胚胎发育的最重要条件,因受地理环境、种鸭品种、种蛋保存时间及孵化器容量等多种因素影响,种鸭蛋孵化的最适温度应根据本地区气候条件、孵化器类型与性能、孵化间的环境温度等确定。
3.3抓好两个关键时期
据鸭胚胎发育的特点,鸭蛋孵化有两个关键阶段,应高度重视。第1-7天为第一个关键期,该时期要注意供暖保温;第24~28天是另一个关键期,此阶段要重视通风换气。
3.4合理翻蛋和凉蛋
翻蛋可避免鸭胚胎与蛋壳粘连并使胚胎各部的受热均匀,种鸭蛋的翻蛋角度以50-55°为宜,频率为每2h翻1次,但高温季节的翻蛋频率应适当增加直至每小时1次,以有利于雏鸭的正常出壳。
提高鸡孵化率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与分组
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 直接用原精液输精为对照, 用柠檬酸钠、医用葡萄糖、磷酸盐缓冲液、氯化钠配制的鸡精液稀释液按1:2的比例与原精稀释后输精为处理一, 用0.85%的氯化钠溶液按1:2的比例与原精液稀释后输精为处理二。每个处理6个重复, 每个重复225只母鸡和9只公鸡, 试验期为90天。供试公母鸡为广西金陵养殖公司的26周龄父母代金陵黄鸡。试验饲料由广西金陵养殖公司饲料厂按配方制成粉料, 全部供试鸡群采用统一的配合料。试验在广西金陵养殖公司金陵种鸡场进行。种公鸡饲料配方与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
1.2 试验管理
供试鸡采用三层阶梯式笼养, 统一光照管理和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防病免疫。当天下午3时开始进行人工采精, 对照组采用原精液混合输精, 每只母鸡平均输入原精液0.0175ml, 试验处理一和处理二在采精后按对应的稀释液稀释原精液混合均匀后进行授精, 每只母鸡平均输入稀释精液0.035ml, 每隔5天输精一次, 输精时采用一鸡一管的方法。每天集蛋2~3次, 每3天入孵一批。
1.3 观察项目与统计分析
观察种鸡原精液和稀释精液的精子活力、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数据采用计算机软件EXCEL做统计, 单因素方差分析, 多重比较采用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见表2。
注:表中同列比较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者表示差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相同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无肩标列表示不做差异性检验。
从表2看出, 各处理间精子活力、受精蛋孵化率的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原精液稀释后短时间时, 对精子活力和受精蛋孵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各处理间的受精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处理一受精率最高, 比处理二和对照分别高1.05和1.0, 差异极显著 (p≤0.01) , 处理二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采用营养液稀释精液有显著提高种蛋受精率的作用, 而用生理盐水稀释精液对种蛋受精率没有提高作用。
各处理间的入孵蛋孵化率差异极显著 (p≤0.01) , 处理一的入孵化蛋孵化率最高, 比处理二和对照分别高1.24和1.39, 差异极显著 (p≤0.01) , 处理二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 (p≥0.05) 。表明采用营养液稀释精液有显著提高入孵蛋孵化率的作用, 而用生理盐水稀释精液对入孵蛋孵化率没有提高作用。
对照处理每毫升原精液可输母鸡为66.7只, 稀释精液后的处理一和处理二可输100只母鸡, 稀释精液后输母鸡数比原精液输母鸡数增加50%。表明采用稀释精液对母鸡授精可更有效利用原精液, 减少种公鸡的数量。
3 讨论与结论
采用营养生理液稀释公鸡精液极显著提高种蛋受精率, 比单纯用生理盐水稀释精液效果好, 稀释公鸡精液输精更有效地利用种公鸡原精液, 减少种公鸡数量。与已有研究, 精液稀释输精提高种蛋受精率和经济效益[1], 原精液与稀释液适宜配比为1:2或1:3[2], 是一致的。也有报道稀释精液输精对受精率和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可减少公鸡数量[3]。本试验结果表明, 营养生理液稀释公鸡精液人工授精在种鸡生产中应用是可行的, 同时可减少种公鸡饲养量30%, 节约饲料费。
参考文献
[1]胡松庭, 王宝维, 李焕玲, 等.鸡高效精液稀释液对种蛋受精率影响的研究[J].莱阳农学院院报, 1994, 11 (3) 214~217
[2]郭荣, 柴英.输精时间和精液稀释比例对种蛋受精率的影响[J].饲料广角, 2007 (14) :40~44
提高鹌鹑孵化率的方法 篇4
1 严格选择种蛋
种蛋要求新鲜, 花色好, 符合不白皮、不软皮、不沙眼的要求, 其蛋重一般要求在9~12 g或以上, 蛋形最好是一头稍尖, 一头稍圆, 蛋的直径与横径比以1∶1.4为宜。
2 妥善保存种蛋
种蛋贮存室应通风良好, 室内无蚊、蝇、鼠害, 室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应在规定标准以下。种蛋不宜震动, 要防止冷风直吹和太阳直射种蛋, 种蛋保存温度以18℃左右为宜, 保存时间:夏季7~8 d, 冬季不能超过10 d左右。
3 彻底消毒种蛋
为防止种蛋沾染细菌和病毒, 种蛋入孵前应进行一次消毒。可将种蛋直立或稍倾斜地放入蛋盘内, 大头朝上, 随后将蛋盘放在蛋架车上推入孵化机内进行消毒。一般可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消毒, 用药量为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28 m L, 熏蒸时间为20 min。
4 孵化温度适宜
适当的温度是保证孵化成功的前提, 孵化温度要求相对稳定在37.8~39℃, 因鹌鹑胚龄、品种和季节的不同, 孵化温度可适当调节。一般情况下, 胚龄愈小, 要求孵化温度愈高, 随着胚龄的增加, 其孵化温度可适当降低。蛋用型品种要求孵化温度偏低, 兼用型品种要求孵化温度偏高。早春孵化要求孵化温度稍高, 随气温的逐渐上升, 孵化温度可适当降低。
5 控制孵化湿度
湿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内的相对湿度。湿度应随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而定。孵化开始时, 湿度保持在55%~60%, 中期为了排尿囊液和羊水, 湿度应降低到50%~55%, 后期为便于鹌鹑出壳, 防止绒毛粘在蛋壳上, 湿度宜提高到65%~70%。
湿度主要通过增减孵化器内水盘的面积和控制孵化室的洒水量来进行调节。
6 及时通风换气
孵化过程中, 应随着胚龄的增长逐渐开大孵化器上的通气孔。孵化前8 d每天换气1~2次, 8 d以后适当增加换气次数。在孵化器内有出雏时, 通气孔应全部打开, 以利雏鹌鹑呼吸, 否则, 正在破壳的鹌鹑或已出壳的鹌鹑会闷死。
7 定时翻转蛋盘
翻转种蛋孵化位置和角度的目的是使种蛋受热均匀, 促进胚胎活动和防止胚胎与蛋壳粘连。孵化时应每2 h翻蛋一次, 翻蛋的角度为60°, 出雏前2~3 d停止翻蛋。
8 熟练进行验蛋
孵化期间一般应验蛋2次, 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头照在入孵后4~5 d进行, 可用验蛋灯来照蛋, 受精蛋的颜色发红, 照蛋时可见胚胎血管呈蜘蛛状, 其中央有黑眼, 未受精的蛋透光度大, 照蛋颜色与蛋壳色泽相似。二照应在入孵后10~13 d进行, 此时应将胚胎发育中止的蛋取出, 以免其发臭污染孵化器内的空气。
9 确保顺利出雏
种蛋入孵16~17d后便能出雏, 如孵化温度均匀, 一般雏鹌可在2~3h内出壳完毕。采用立体孵化器的, 由于层次不同, 孵化温度不均匀, 出雏时间应延长一昼夜。
搞好蚕种补催青提高一日孵化率 篇5
1 点青至孵化前的黑暗保护
为促进孵化齐一, 提高一日孵化率, 应在见有20~30%的点青卵时进行黑暗保护。乡镇及养蚕户多在这一时期领发蚕种, 由于领发蚕种及补催青过程中没有做到黑暗保护, 造成孵化不齐、一日孵化率低, 所以乡镇领种应常带黑布及专门的装种用具和运种的专用车, 并做到轻装快运及时发种, 讲清补催青技术要领;养蚕农户应带好黑布或红纸包种, 蚕种领回后应当及时将蚕卵摊在白纸上并在白纸下垫红纸, 四周折叠包种进行遮光处理, 直到收蚁前感光收蚁可使蚕种孵化齐一 (因蚁蚕对红光反应较弱, 用红纸包种可达到遮光的目的) 。
2 防止温度过高过低和激变
农户使用蚕种数量少不便加温, 靠自然温度催青, 造成补催青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 发育不齐;有的养蚕户将领回的蚕种放在灶台上或电灯泡下, 这样又造成温度过高或温度突然升高, 使死卵增多, 反而孵化不齐, 一日孵化率低。春季外温较低时, 养蚕户可将领回的蚕种摊在蚕箔上, 做到蚕卵平摊不重叠, 再将蚕箔放在凳子或给桑架上, 其下放热水瓶 (热水瓶装开水不盖塞) 或煮饭的柴灶灰盆加温, 外面罩两层无毒塑料薄膜, 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并保持在25℃左右, 一昼夜一般换开水或燃灰3~4次可达到既升温又补湿的目的。夏秋季气温较高, 应防止28℃以上的高温, 温度过高也会造成发育不齐, 特别是30℃以上容易发生死卵, 降低孵化率。当温度过高时可选择将蚕种箔放在阴凉通风的室内, 在蚕种箔上下放干净湿布或放盆凉水, 利用水分蒸发使其温度降低。凡共育室在领种的头一天应进行升温排除不良气体, 一般在领种头天晚上使共育室温度保持在21℃, 蚕种入室后将温度以每小时升高0.5℃~1℃的速度逐渐升到25℃, 干湿差保持在1.5℃。春季对转青不齐的蚕种需要延迟一天收蚁, 可将补催青温度控制在24℃, 到转青的第二天夜间将温度升到25.5℃, 转青的第三天早上再感光收蚁能使蚕种孵化齐一。分户养蚕的农户也可照此进行, 提高孵化率。
3 注意蚕种补湿
在蚕卵点青后, 由于胚子将卵内的羊膜、浆膜一起吞下, 胚子水分极易散失, 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干燥环境的抵抗力极弱, 需加强补湿措施。在干燥的环境中易发生死卵, 孵化不齐, 一日孵化率很低。所以补催
青过程中空气干燥 (特别是夏秋季) , 外温较高, 又不能用热水瓶及柴灶燃灰等升温补湿, 可以将包好或摊好的蚕种放在清洁的湿纱布上或下垫湿布, 上盖湿布, 即可保持目的湿度。
4 防止蚕种与有害物质接触
领种时的蚕卵呼吸旺盛, 而此时蚕种胚胎又十分幼嫩, 保证蚕种不受闷、晒、震, 不接触有害物质及不良气体。如:农药、化肥、烟草、煤油、汽油、液化气、油漆、蚊香、香水等。在农村经常出现个别养蚕户蚕种不孵化的情况, 有可能是蚕种接触了有害物质或气体而发生死卵。凡装过香烟、化肥、农药的口袋和用具、车辆都易使蚕种发生死卵。此外明火升温或放在灶台上加温, 除温度不稳定易发生温度激变、湿度过小和温度过高外, 因煤炭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CO2、CO和SO2等有害气体, 对胚子都有害, 应注意避免。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发种前将其注意事项向领种人员及养蚕户作好技术宣传和介绍, 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 注意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提高孵化率是雏鸡质量的保证 篇6
1 种蛋的来源
种蛋健康是获得优质雏鸡的基础, 种鸡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种蛋和雏鸡的质量。只有对种鸡群喂给营养全价的日粮, 适时免疫, 精心管理, 才能保持种鸡健康良好的种用体况和繁殖能力, 保证有高的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及孵化率。种鸡群的健康状况决定了种蛋的质量, 也就决定了孵化的各项指标及雏鸡的质量。
据研究表明, 30~45周龄的蛋种鸡所产的种蛋孵化出的雏鸡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周龄。种鸡应该采食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的营养平衡日粮。营养浓度大大高于产蛋鸡日粮, 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 、维生素B12、叶酸、生物素, 微量元素锌、锰等。种鸡自身不可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禽脑脊髓炎、传染性贫血和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病等, 以免造成雏鸡患病。
2 种蛋的选择及保存
2.1 种蛋选择
即使优良健康的蛋鸡所产的蛋也不都适合上孵, 要进行挑选。种蛋要清洁无污染, 蛋重在52~68g之间, 蛋形指数为0.72~0.75, 比重在1.08左右, 剔除钢皮蛋、砂皮蛋和皱纹蛋及碎蛋、裂纹蛋等, 蛋壳颜色应符合本品种的要求。
2.2 种蛋保存
一般种蛋保存以5~7d为宜, 最好不要超过1周。特别是老龄种鸡所产种蛋更应该尽量缩短保存期。种蛋应该保存在有保温层和空调机的蛋库里, 随时调节库内温度。温度在13~18℃ (时间短采用温度上限, 时间长则采用下限) , 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既能明显降低蛋内水分蒸发, 又可防止霉菌孽生) , 还要保持蛋库的良好通风条件。
3 孵化条件的控制
3.1 温度
温度是孵化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有恒温和变温两种施温方案。恒温, 1~19d 37.8℃, 20~21d36.5~37.2℃;变温孵化则是采用前高后低的用温方式, 1~4d38.2℃, 5~7d38.0℃, 8~12d 37.8℃, 13~15d 37.6℃, 16~19d37℃, 20~21d36.5~37.2℃。两种方法区别在于降温法必须是整批孵化时间, 符合胚蛋对温度前高后低的要求。恒温法适合巷道式孵化器和箱体机分批孵化方式, 能省电。一般认为降温法孵化比恒温法效果好。对于鸡产蛋前期产的种蛋, 孵化温度要高0.15℃或提前6~8h入孵, 20~21d 37℃;产蛋中期 (35~50周) 种蛋理化特性优良, 孵化用37.8℃, 出雏用36.5~37.1℃孵化期正好是21d;产蛋后期 (50周以后) 的种蛋尽量减少储存时间, 提前4~6h入孵, 孵化温度低0.1℃, 出雏用37.2℃左右。温度是否合适可通过“看胎施温”方式来检验。
3.2 湿度
适宜的湿度, 初期使胚胎受热均匀, 在后期利于散热和啄壳出雏。一般来说, 入孵器湿度为50%~60%, 出雏器湿度为65%~75%。对产蛋前期的种蛋1~19d降低孵化湿度3%~5%, 20~21d湿度为70%;产蛋中期的种蛋用正常湿度;产蛋后期的种蛋1~19d湿度调高3%~5%, 20~21d出雏湿度为65%~70%为好。检查湿度是否合适, 测量种蛋孵化过程中的失重量为11.0%~13.5%。
3.3 光照
育雏前3d, 舍内每天光照24h, 光照强度为20~30Lx (斯即100W的白炽灯照射3~5m2) , 便于雏鸡熟悉环境和饲料饮水等。4~7日龄每天光照22h, 光照强度降至15~20Lx, 以后逐步降至15h, 强度控制在10Lx以下。到育成期采用自然光照, 如果是无窗鸡舍采取8~9h光照。
3.4 通风
胚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通风可以提供胚胎发育需要的O2, 排出CO2, 使孵化器内温度均匀, 驱散余热, 按“前小后大”原则打开风门通风。
4 雏鸡的筛选
提高鸡孵化率 篇7
1 严格环境消毒,确保蚕种安全
在蚕种出库前15d,对催青室进行彻底清扫,蚕具要清洗、暴晒,再用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消毒,间隔10d后暴晒消毒。
2 分室摆放蚕种,做好温湿度调节
尽量按蚕种的品种、制造场地、批次、正反交分室摆放,做好温湿度调节。蚕种到催青室后即进行解剖,确定胚子发育阶段,并以此调节催青室温湿度。每天上午8时进行一次解剖,观察胚子的发育情况,认真做记录。
3 抓住关键胚子,促发育齐一
3.1 调节好起点胚子是催青工作的关键。
如果胚子发育不齐,快的达丁1、丁2,慢的未到丙2暂时不升温,待所有蚕种胚子发育整齐,大部分进入丙2+时,升温至20℃,起点胚子偏老时再升温对后阶段发育调节有利。从蚕卵胚子发育的生理规律来讲,丙2胚子在20℃以上发育快,15℃时发育慢;而不到丙2的胚子恰恰相反,在15℃时发育快。另外,同一天出库的蚕种反交种的起点胚子要比正交种齐,所需的催青积温也较正交低。我们要对正交种提前一天升温。
3.2 掌握好戊3胚子,做催青前期调整。
戊3胚子是胚子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初步推算发种日期的依据,同时戊3胚子的老嫩可以预测见点胚子的时间。一般在出库后第6d上午解剖大多数胚子达到戊3、戊3+较理想。由于戊3胚子是换高温催青的关键胚子,为了掌握好胚子进入戊3的正确时间,当胚子进入戊2后必须在上午8时和下午4时各解剖一次,及时按照催青标准调节好温湿度及每天感光18h,以促使化性变化。解剖中,如果发现戊3胚子不齐,慢的只有戊2、戊2+,快的已到了戊3,一般给予25℃高温催青,促进慢的胚子赶上,否则后期将更落后,到己2期以后的胚子,温度可在25~26℃之间调节。
3.3 观察好己4胚子(见点时间),适时进入黑暗。
蚕种在标准温度下催青,从胚子缩短期开始到见点齐需经过5d。在己3下午增加解剖1次,主要看胚子气管形成情况。我们一般掌握对春蚕在点青达25%~30%;秋蚕在点青10%~20%时进行黑暗保护。光线调节对胚子的发育和孵化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在点青前明比暗快;点青后暗比明快。黑暗又能起到抑制蚕种孵化的作用。蚕种见点后,湿度尤为重要。特别是己4、己5期胚子,胚体体壁全部着色,蚁体完成。由于浆液膜消失,容量干燥,这时湿度掌握在75%~80%为好。如果低于这个标准,蚕卵卵面发散的水分增加,催青死卵增多,蚁体瘦小,孵化不齐,而当湿度超过90%时,虽然孵化齐,但蚁体肥大虚弱,抗逆性差。
4 适时发种,提高孵化率
多年的实践经验得知,适时发种是影响蚕种一日孵化率高低的关键之一。春、晚秋蚕掌握在蚕种全部转青,见少量苗蚁时发种,中秋全部转青时发种。最好在后半夜开始发种,早晨运到农户家,避免了高温和日晒。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的蚕种催青管理工作实践,得出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应抓好实施严格消毒,调节温湿度,抓住关键胚子及适时发种几项措施。
提高鸡孵化率 篇8
1 发种时间与一日实用孵化率的关系
在实际生产中, 越年蚕种一直在出库后十天发到蚕农手中, 分析历年来的催青资料, 可以清楚地看到, 发种当天8时转青率即为隔日收蚁的一日孵化率, 在8时的转青齐的批次, 隔日收蚁也比较齐。现行蚕品种, 从见点到齐一, 一般可按36小时计算, 要使蚕卵在催青第十天8时转齐, 往前推算见点时间, 应掌握在催青第八天的20~24时为好, 实际上蚕卵由于受日夜节律的影响, 有的批次往往在催青第八天16时左右就开始见点。因此, 在16~24时左右见点的批次可在第十天凌晨4~5时发种, 到6时摊种时略见苗蚁, 这样的批次, 一日孵化率一般比较理想, 如果在第九天上午才见点, 虽然在第十天整天都可发种, 但要看发种当天8时的转青率, 是否能基本转齐, 达到90%以上的批次, 补催青又比较好的, 就能达到较高的孵化率;发种当天8时的转青率不足90%的, 发种后即使补催青到位, 一日孵化率也顶多在90%左右。夏、秋蚕应掌握催青第八天凌晨见点, 第九天早晨可发种。要使一个批次能在同一段时间里见点, 就必须严格把握各阶段的胚子发育程度, 使胚子在第七天上午达到己2, 下午为己2+, 第八天上午达己3, 下午发育到己3少量己3+。实践证明:催青齐一程度, 依赖于催青全过程的气候调节, 也体现蚕种质量。
2 合理调节气候, 按计划按标准催青
2.1 调节好丙2起点胚子
蚕种起点胚子过老过嫩都不利于发育齐一, 一般蚕种在出库一天后是运回催青室, 保持在17~18℃的中间温度中, 经解剖镜检, 不见丙1、只见丙2, 丙2+时, 就可按标准升温至20℃。镜检发现有丙1胚子时, 就必须保持在17~18℃的中间温度中, 待第二天上午再解剖, 没有丙1胚子出现, 方可标准升温, 还应注意放在偏低温度中, 以缩小胚子之间的发育开差, 尽量在前期将胚子调节一致。秋蚕催青, 蚕种运回当天, 胚子一般在丙2+和丁1丁2之间, 可把温度调到25~25.5℃中保护, 第二天起进行26℃平温催青到发种, 起点胚子的老嫩关系到以后各阶段发育的齐一, 因此, 必须正确观察和判定起点程度来决定升温标准。
2.2 掌握好戊3胚子的到达时间
戊3胚子是转入高温保护和增加光照的临界胚子, 也是改变化性, 促使向多丝量转变的关键胚子, 在戊2后应在上下午各解剖一次, 春期一般在第五天上午到达戊3胚子, 即可转入高温 (25~25.5℃) 每天连续18小时 (6时~24时) 处理。过早或过迟进行高温感光保护, 都会影响蚕卵胚子发育的整齐度。戊3胚子又是推算发种时间的重要依据;上午到达戊3, 并缩短整齐, 则往后第五天早晨或上午发种。缩短胚子的迟早, 可以预测见点胚子的迟早, 再经过四天调节, 可使胚子能在预计的时间里见点 (即催青第8天16~24时) 。
2.3 见点胚子必须认真调查, 细致观察
春期应掌握在第八天16~24时见点较为理想, 秋期应掌握在第七天后半夜 (即到第八天1~6时) 见点适宜。催青中光照也能影响胚子发育进度, 见点前, 胚子在明处的比在暗处的发育快;见点后, 则黑暗比明亮发育快, 在25.5℃时更为明显, 因此利用这一特点, 还可进行发育快慢的调节, 生产上一般在转青20%~30%时, 即应遮光黑暗保护, 直到发种结束。
2.4 见点时间的迟早和转青的齐一程度,
可以预测孵化的情况, 故见点时间的调查必须准确, 如果有偏差, 将会导致调节失当, 造成发种时苗蚁过多或孵化不齐。具体做法是:每批一次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小样本200粒, 放入二重皿中, 每小时查点记载一次, 大样本取该批次有代表的蚕种一张, 单独放置, 随时观察, 以便与小样本作对照, 这样能对蚕卵的转青程度有更客观的了解, 减少造成偏差的几率。同时还应注意纸盒内大小样本蚕卵的发育, 要比二重皿内的慢一点, 必须将这个时间差估计在内, 做到心中有数。待胚子全部转齐后方可逐渐降温。
3 胚子发育阶段是调节气温的重要依据
催青中除了抓住上面三个关键胚子之外, 每日应根据胚子发育程度, 来决定各项技术措施的调整。在丙2起点胚子调整齐后, 因品种特性, 正反交之间和各批次之间, 还会出现先后快慢不同的情况, 必须在丙2~戊2的3~4天时间里经常做好温度调节, 可在20~24℃范围内进行, 这是灵活调节批次快慢不一的主要阶段;胚子发育开差大的批次, 可进行分室加温保护, 开差小的批次则可在同室内进行上、下层调节, 上下层一般有0.5~1℃的温度开差, 为了使胚子发育齐一, 应尽可能调节在同一时间进入戊3缩短期, 确保今后能在同一天发种, 在戊3到转青的5天时间内, 温度调节尚有1~2℃的范围, 还可对批次快慢进行适当调节。
4 蚕种的插放位置与发育进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