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孵化

2024-09-17

知识孵化(精选7篇)

知识孵化 篇1

企业知识孵化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环境,也就是知识孵化的所在地,而不涉及更宏观范围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讨论。知识孵化环境有其独特的属性,概括起来讲有三个重点:

一、承认个人独特性和创造价值

企业在进行知识孵化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一座知识的宝藏,但由于这些知识的宝藏都以隐性的状态存在着,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宝藏是造成企业间创新差异的主要症结所在。要想完善知识创新工作,使知识孵化的效率更高,企业的管理者需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端正思想

包括要端正企业管理层的思想和端正员工思想两方面的工作。端正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是指纠正那些认为只有大发明、大革新才是创新的错误观念。要让管理人员认识到小发明、小革新也是知识进化的一个表现。知识的进化只有通过无数次这种小的进步积累才可能产生出一次大飞跃。而且对于企业讲,能够经常有这样的小发明、小革新要远远比长时期创造一次知识大突破更具有实际意义。而端正员工的思想是纠正员工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观念。要让员工认识到合作能够给双方带来更大的益处,知识不会因交流而损失,反而会因交流而增加、升华。端正企业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的思想是实现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如果失去这一保证,知识孵化的工作就难以开展。

2. 确立重点培养员工对象

由于每个员工的经历个性、文化层次不同,每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同。如果企业能找到一个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加以重点培养,其效果要好于培养创新意识能力较弱的员工。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来判断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员工在其工作领域中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表现出来的天分。专业知识是员工有可能提出好的创意的基础。“厚积而薄发”,一般而言,员工在自身的工作领域里具有越多的专业知识,其产生创意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也就越大。

第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主要是指员工能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感想和方法以完成工作的能力。员工除了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还可以通过企业或培训人员有计划地引导培训而掌握这些技能,员工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好比是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杖。

第三,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员工进行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环境因素对这种驱动力的支持。如果企业能甄别不同员工进行创新的动机,就可以创造出有利的环境因素以促成员工进行创新活动。

3. 建立培训机制

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要想在知识创新领域持续发展,培训是必须着重建立的一项制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使员工拥有更厚实的知识创新基础。另一方面,新知识诞生后,只有通过培训的方式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在企业内部进行扩散,为企业进行下一轮的知识孵化工作打下基础。

二、团队工作的方式更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

1. 树立团队意识

个人是知识创新的最小单位,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我们在建立企业运行机制,保障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同时,仍然应该清醒认识到团队工作更有

利于企业知识创新。个人知识积累再丰富,创新能力再强,其创新活动的范围总是有限的,无法与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相比。而且团队工作时,各人的不同看法会导致彼此间的冲突融合,从而引发员工用更创造性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困难,这是在个人创新活动中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多种工作技能、经验,需要共同分析判断才可能作出正确决策的复杂问题上,更能体现出团队工作的优越性。

2. 强化协同工作方式

企业的知识孵化目标是以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它要求企业从全局角度系统地看待整个知识孵化过程中的个人创新问题,及时地将个人的意见吸收到系统中来,避免到最后出现个人意见与系统意见大相径庭,难以融合的局面,而团队工作以这样一种方式能较好地完成企业系统思考这样一种要求。团队能根据需要快速地发挥其集体的综合才能,将个人才能充分吸收,这种协同工作的方式将成为最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鼓励创新的企业氛围

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未来的经济必然把知识作为驱动的主要力量。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之时,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成败实际上取决于人的管理。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贡献自己的知识,使企业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创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的企业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1. 鼓励创新

企业氛围的基本原则是给予充分的“自由”。“自由”是指人们可以在不受外力胁迫下依各人喜好作出各种选择,是人们最根本的需要。鼓励人们创新的原则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场所,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

2. 要允许失败,容忍失败

千万个创造性的建议中必定最终只有极有限的若干个才会得到发展,而其余的都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湮没。但是这些失败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会促使人们开发新思路、思考更周全。因此,创造一个允许失败的企业氛围对于鼓励人们发挥想象,提出各种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3. 建立目标管理机制

企业是由利益不同的多方人员组成的,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这些摩擦会不利于建立一个鼓励创新的企业氛围。因此,我们在创造“允许失败”氛围时,要从组织机制上加以保证。目标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机制保证。目标管理是一个组织的上下级管理人员和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共同实施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让组织内的每个人对目标的制订和实施都有发言权,使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在现实时间内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可能得到的相应报酬和奖励。

实施目标管理一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使信息交流畅通,增加了决策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上下级员工之间通过交流共同制定工作目标,能够使员工的意志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员工感到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个人目标的达成,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增强。而在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员工是否愿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是否能够将自身的隐性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要想创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孵化环境,企业需要塑造适合知识孵化的企业文化,在更为广泛的工作中承认个人的独特性、创造性,但又必须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将这种个人创造性纳人企业发展的轨道中来。

参考文献

[1]宫立伟.企业知识孵化能力的提升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4)

[2]苗文斌,贺元启.科技创业动力源及运作实践探析[J].企业经济,2007(4)

知识孵化 篇2

二战以来, 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己成为世界经济领域内极有活力的单元, 它们对经济增长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 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无不预示着掀起了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热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计划, 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然而, 孵化器是我国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载体, 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孵化企业在孵化器内初期阶段由于存在对所处环境认识不充分、新产品开发经验不足、管理不善、资金缺乏等问题, 使得大量很有前途的初创企业不能顺利成长, 在5年之后成功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到一半。在这一过程里, 初创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完成从婴幼儿时期到成熟期的转变呢?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 关于初创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一个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取得知识管理方面优势的关键。根据组织学习理论, 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的目的不在于本身, 而是使知识吸收能力更具实践意义且获得更多的组织产出。换言之, 知识吸收能力与其影响因素、组织绩效是息息相关的。基于以上叙述, 本文将着重探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孵化企业绩效的关系, 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一) 知识吸收能力的文献回顾

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起源于宏观经济的研究, 1990年, Cohen&Levinthal把这个宏观经济的概念引入微观组织分析中, 首次从企业层面定义知识吸收能力, 他们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外部新的信息与资源, 并消化与应用它, 最后获得商业价值的能力。吸收能力概念的提出后, Cohen和Levinthal把吸收能力研究引入战略管理领域, 认为吸收能力是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吸收能力这一概念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 被很多学者研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经济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Cohen&Levinthal认为吸收能力是组织学习的概念, 它具有持续学习的累积性效应。这种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的融合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选题。这样导致吸收能力研究的巨大进展, 现有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关于吸收能力的产出和它的影响因素。

Cohen&Levinthal首次从企业层面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 但是他们对其中的分支能力并没做具体的分析, 导致在实证研究方面存在操作性的困难。后面一些学者对知识吸收能力中的分支能力进行了研究。Kim (1998) 在Cohen&Levinthal的基础上把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Zahra&George (2002) 试图重新构建吸收能力的定义, 他们根据之前学者们对吸收能力的研究, 把吸收能力划分为四种能力:知识获取、知识消化、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能力, 并且指出这四种能力在企业知识吸收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职能。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消化能力构成潜在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构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王晓杰 (2008) 进一步细化Zahra&George的观点, 认为知识吸收能力分为知识评估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或者转换能力、知识扩散能力、知识利用能力, 其中每能力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责, 并且强调消化和转换是属于同一层级, 这正好与Zahra&George的观点相悖。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在理论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衡量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Minbaeva等 (2003) 从知识吸收能力的内生角度来测量知识吸收能力, 他们测量知识吸收能力的变量是员工能力与员工激励。Ari (2005) 提出知识吸收能力可分为获取能力、消化能力和利用能力三个维度。尽管学者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分析, 但Zahra和George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划分方式被更多的运用于实证研究中。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 Zahra&Geogrge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定义和维度划分弥补了之前许多学者研究的不足, 并且理论界普遍接受了他们的观点。所以, 本文借鉴Zahra&Geogrge对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划分方式。

(二) 孵化企业绩效的维度划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孵化企业, 孵化企业属于初创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占很大比重, 因此孵化企业绩效侧重于创业绩效。G.T.Lumpkin等 (1996) 认为员工或内部总体满意度和员工建议采纳率更能有效反映创业绩效。丁岳枫 (2006) 认为创新绩效比生存绩效更能反映公司的创业绩效。蒋勤峰 (2007) 研究表明创业绩效是由财务绩效、成长绩效与创新绩效三个维度构成。王红卫 (2008) 把孵化企业绩效分为财务维度、成长维度、创新维度三个维度。本文采取蒋勤峰对创业绩效的维度划分方式。即创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创新绩效。

三、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的提出

(一) 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已将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应用于战略联盟、技术管理、组织学习、产品创新等诸多管理研究领域去全方位的解析各种不同类型、内容复杂的企业现象。但是, 单纯的理论研究并不能解决企业实际的问题, 首先考虑研究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能使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具有管理实践价值。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分为单因素影响研究和多因素影响研究。

在单因素影响研究中, Cohen&Levinthal率先提出企业知识的吸收能力受企业先验知识基础的影响, 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个观点。Gann (2001) 通过研究英国建筑行业企业对高等院校研究成果的吸收情况, 发现已有知识基础显著影响建筑行业企业吸收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情况。在多因素影响分析中, Cohen&Levinthal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析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他们强调已有相关知识 (个体层面) 和研发投入 (组织层面) 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徐二明和张晗 (2008) 认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员工已有的创新水平、学习承诺、企业内部沟通支持、外部支持。陈劲等 (2011) 通过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研发投入活动强度、员工的学习强度和方法、企业学习机制对提升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 知识吸收能力主要受到企业基础知识、研发投入、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企业学习机制四个因素影响。对此作出以下假设。假设1:企业基础知识与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2:企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3:研发投入与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4:研发投入与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5: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与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6: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与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7:企业学习机制与潜在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假设8:企业学习机制与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成正比。

(二) 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自Cohen&Levinihal (1990) 率先从企业层面研究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吸收能力的产出研究就备受关注, 学者们把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应用于组织研究的各个方面, 然而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绩效产出受到的关注更为突出, Cohen和Levintha也指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而且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作用就体现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研究两者的作用关系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绩效产出表现在多个方面, 本研究将重点讨论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创新绩效等的关系。Van Den Bosch等 (1999) 研究表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有助于财务绩效的提高。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知识吸收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进而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Cohen&Levinihal (1990) 认为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通过对外知识的评估、内化、转化、利用外部知识和技能, 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绩效。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关研究。朱秀梅 (2006) 以长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综上所述, 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还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其它的一些产出绩效进行了探讨, 如林筠等 (2009) 在吸收能力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对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9: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财务绩效成正比;假设10: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成长绩效成正比;假设11: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成正比;假设12:实际知识吸收能力与财务绩效成正比;假设13:实际知识吸收能力与成长绩效成正比;假设14:实际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成正比。

(三) 概念模型的提出

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基础知识、研发投入、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企业学习机制四个维度, 知识吸收能力分为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和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两个维度, 孵化企业绩效分为财务绩效、成长绩效、创新绩效三个维度。因此, 本文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四、结论

本文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孵化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提出了相关假设, 并建立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型。目前国内有大量关于知识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但很少有从知识吸收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孵化”企业绩效的, 因此这就为进一步拓宽孵化企业绩效研究的渠道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 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理论模型, 但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有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其次, 对于吸收能力的影响要素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如:企业组织形式和整合能力、组织文化、共享激励、部门协调、员工交流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另外, 本文只从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和实际知识吸收能力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而对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其他维度 (员工能力和员工激励) 的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和孵化企业绩效融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 提出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本文主要观点认为,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受到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企业学习机制的影响, 同时,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孵化企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知识孵化 篇3

科技企业孵化器自在我国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孵化能力也有了显著地提高。发展到今天, 已经有大量的在孵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 但是当今的大多数人对企业孵化器的概念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孵化器服务的对象在孵企业的概念比较模糊。

在孵企业虽然都处在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个共同的环境下, 但是每个企业其成长的阶段是不同的, 大致可以将在孵企业分为三个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所处的时期不同, 其对于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本文是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研究不同时期的在孵企业相关特点, 进而得出其相关的知识需求。

二、不同时期在孵企业特点分析研究

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高新科技技术行业, 知识密集度高, 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专业文化层次比较高, 多拥有专业技术背景, 研发能力比较突出。在孵企业在孵化器这个环境优势下, 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效率高, 较易获得其他社会资源。小规模和扁平的组织结构使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波动, 能够调整迅速、反应敏捷,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有其优势, 必有其劣势, 尚未毕业的在孵企业仍然是需要孵化器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企业知识。在孵企业主要需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企业组织及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资金运作知识、市场营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行业最新技术信息、项目或新产品研发中试验检测内容、专家提供关键性技术或服务、技术交易信息及平台、中试或产业化的支持、产品生产技术。

资金运作知识主要包括:了解企业科获得的资金种类 (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政府项目资金、天使投资等) 、了解获得资金的渠道, 即每种资金的来源、了解各种资金的要求条件, 办理手续及文件准备。

政策法规知识包括:了解企业环境及产业发展趋势、识别政府推行或倡导的新兴产业潜在机会、了解各项对企业有利的政策, 并知道获取的渠道、关注管理学领域的创新思想, 并试图在企业中应用。

市场营销知识:市场需求新产品开发需求预测、产品广告策划及产品推介展示、供应商和采购商网络形成、编制商业计划书、特殊行业市场准入条件, 以及如何获得批准。

企业组织以及管理知识:创办企业的各种管理知识, 如工商注册, 税务登记等、管理团队的构成、人力资源获得及培训、各类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了解各类专业服务机构, 并能够据需要选择、与其他同行企业或地理位置临近企业建立沟通交流渠道, 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三、不同时期在孵化企业知识需求分析

对于每一个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来说, 其无时无刻不在需求符合其企业本身阶段的企业知识, 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有着不同的知识需求, 所需求的知识类别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种子期———在孵企业处于商业创新的构思阶段、产品研发阶段或产品试生产阶段, 还未形成正式的产品和一定的业务运作模式。创业者或者是创业团队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 企业的当前的最大的目标就是依据其专业技术知识, 进而研发或者设计出相关产品, 能够让企业进入一个正规的业务运作模式。这一时期的在孵企业除了具备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外, 其他的一切企业知识都是比较匮乏的, 也就是说需要科技孵化器给予其所有的企业知识作为支持企业的创建。

经过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 企业组织及管理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政策法规知识、资金运作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被调查的种子期企业需求中, 均涉及到, 需要孵化器给予哺育式的供给。市场需求、各类法律法规;新产品开发趋势预测、了解企业可获得的资金种类 (如银行贷款、风险投资、政府项目资金、天使投资等) 、了解各种资金要求的条件、办理手续及文件准备`;了解获得资金的渠道 (即每种资金来源) 、了解各项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并知道获取的渠道、行业最新技术信息是被调查的企业当中所需求的比例比较高的, 均超过了50%, 分析可得出, 专业技术知识和资金运作知识对于种子期的企业是最需求的。此时的知识需求都是比较基础性的。

初创期———此阶段的在孵企业中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已经开始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自己所持有的项目向产业化转化。这一阶段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产品或者是创建出自己的商业运作模式, 正在逐步的形成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所需求的企业知识已经从最初的比较盲目的需求向有方向性的需求转变。

成长期———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讲, 企业的创业者已经克服了领导人危机, 能够让企业向着成熟发展,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团队和一个清晰的公司运营体制, 有了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这一阶段的在孵企业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超出孵化器所提供的基础知识的范围, 并且其所成长的经验, 也能够为孵化器的知识储备做出一定的回馈, 提高孵化器的孵化能力。

四、结语及相关建议

本文通过参考相关的文献, 对孵化器中不同孵化期的在孵企业对于企业知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其知识的需求侧重点也是随时企业的成长而逐渐的发生变化, 因而我觉得科技孵化器面向不同的在孵企业时, 其提供的知识服务的侧重点应该是依据不同时期的在孵企业的特点, 能够让在孵企业更好, 更短, 度过孵化期, 顺利的从孵化器毕业。另外本文对于企业知识的总结有不完善之处, 不同时期的企业知识需求也是不尽详尽和全面, 有待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周寄中, 刘腾.孵化企业:动力学过程与资源配置[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4) :7一14.

知识孵化 篇4

纵观国内外有关孵化器知识服务的研究,众多学者如Cakula、Phan、Rice、胡小龙等[2,3,4,5]均认为,知识服务可以帮助在孵企业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提升孵化器的知识服务能力至关重要。Rice的研究发现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缺少人力、金融、市场等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孵化器可以向新创企业提供其所缺乏的各项知识,进而孵化器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决定了其竞争力。从逻辑上说,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能力评价,而能力评价无非是“由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这样3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显然作为服务对象的在孵企业应该最有发言权,其中暗含的逻辑是:在孵企业对某项知识服务的满意度,与孵化器的该项服务能力正相关。为此,从在孵企业满意度视角出发,构建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并以北京汇龙森孵化器的在孵企业为样本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万众创业、大众创新”背景下的孵化器增强知识服务能力、提高知识型企业的孵化效率和效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支持和实例参考。

1 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1.1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的界定,主要是从在孵企业知识需求的视角切入的。Hannon等[6]认为,该能力是孵化器向在孵企业提供其所期望的知识资源的服务能力;尤荻等[7]认为,该能力是孵化器为满足在孵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通过对自身知识资源与外部知识资源的整合,向在孵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的能力;等等。

关于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的构成,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情景和研究目的的差异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Scillitoe等[8]认为,该能力主要表现为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和网络交互服务2个方面。Nisakorn等[9]通过对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核心指标的提炼,认为其包含人力、技术、金融和组织资源4个方面。李文博[10]通过对孵化器知识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该能力主要由知识运作能力、知识结网能力、知识服务需求和创新保障机制4个方面构成。石泉[11]将孵化器的知识服务分为提供基本孵化条件的保障服务、制定优惠政策知识的环境服务、加强科技企业融资能力建设的经济服务、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人才服务,明确指出孵化器管理的重心就是此4种服务能力的建设。王婉等[12]基于知识结构的视角,将该能力划分为融资服务能力、网络服务能力和孵化服务能力,同时研究了三者与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1.2 本文的观点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尤其是李文博和石泉两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是为满足处于不同孵化阶段的新创企业的知识资源需求,而向其提供对应服务的能力。该能力从知识服务流程的视角可以被分解为知识结网服务能力、知识转移服务能力和知识运作服务能力,再加上知识基础服务能力,共4种能力。这4种能力的具体内涵和所对应的知识服务如下:

(1)知识基础服务能力。该能力是孵化器为在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基本服务的能力,是孵化器开展知识型企业孵化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开展其他三项知识服务的重要基础。因此,与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服务主要包括:工商注册代理、税务登记代理、网络宣传展示等基础性、常规性的服务。

(2)知识结网服务能力。该能力是孵化器帮助在孵企业搭建知识桥梁的能力。在孵企业可以通过孵化器建立的内外部合作关系,获取其所需的各种知识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关系对于新创企业来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13];而该能力可以帮助在孵企业获得必要的强关系和弱关系。与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服务主要包括:孵化器与外部机构合作提供的各种咨询服务,如技术咨询、金融咨询、法律咨询等;以及为内部在孵企业的合作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支持。

(3)知识转移服务能力。该能力是孵化器帮助在孵企业进行知识交流的能力。知识一般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同样地,孵化器的知识转移服务也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转移服务和隐性知识转移服务。其中,孵化器的显性知识转移服务主要体现为向新创企业提供有关政策文件、行业信息、市场数据,等等。而隐性知识转移服务则是将高度个人化的知识、经验等以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传递给在孵企业。因此,本文所指的知识转移服务主要是隐性知识转移服务,显性知识转移服务则归类到知识保障能力中。对于在孵企业而言,知识转移服务不仅要注重其在专业技术方面的需求,也要重视在商务知识方面的需求。因此,与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服务主要包括:技术、财务、法律、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培训。

(4)知识运作服务能力。该能力是孵化器帮助在孵企业将获得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是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的核心。比如在新市场的开拓方面,知识运作服务能力主要是帮助在孵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定位、制定产品推介方案等,以便将其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成功的打入新市场。与该能力相对应的知识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企业的新产品提供的融资担保、设备检测,为企业获得的知识产权提供市场价值评估服务,为企业开辟新市场提供推介服务,等等。

2 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上述能力构成的界定,结合北京汇龙森孵化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孵化器的调研、访谈,本文经过整理和筛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即知识基础服务能力、知识结网服务能力、知识转移服务能力和知识运作服务能力,二级指标,则是与这4种能力相对应的各种知识服务的满意度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的构建

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的评价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在孵企业满意度的数据采集、满意度的总体分布、不同孵化阶段的满意度权重确定3大步骤。

权重确定的前提是对孵化阶段的划分。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或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15,16]。而在孵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要从孵化器毕业,所以孵化周期只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要求孵化企业申请进入孵化器前成立的时间不超过2年,在孵化器内的孵化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共5年)。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将企业从创建到3年半之内的时间定义为创业期。结合陈红云等[17]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在孵企业的孵化周期划分为种子期(1年以下)、初创期(1~3年)、成长早期(3~5年)3个阶段,以便对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进行分阶段的对比分析。

图1孵化器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流程

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具体评价方法是李克特五级打分法和灰色关联法,前者用于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数据采集,后者用于满意度权重的确定。采用灰色关联法的原因在于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存在一种不明确的灰色关系,而该法较其它方法可以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灰色关联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序列。根据分析选择系统特征序列X0,

记为X0={X0(1),X0(2),…,X0(n)}。

相关因素的比较序列Xi,i∈m,记为Xi={Xi(1),Xi(2),…,Xi(n)}。

(2)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记为

(3)计算关联度。

其中,ξ为分辨系数,在[0,1]内取值,一般取0.5。ri用来衡量X0与Xi关联性的大小。一般来说,ξ=0.5时,若ri≥0.5,则比较因素与系统特征因素存在关联。若r1≥r2,则X1与特征因素的关联程度大于X2。

(4)根据关联度计算权重。ri的大小直接反映了Xi对X0的影响程度,经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因素X的权重。

3 实例分析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分布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孵化器数量多、质量高、发展快。本文以北京市的一个国家级孵化器———汇龙森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为样本,对其知识服务能力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44份,有效问卷率为96%。样本的产业领域分布和孵化阶段分布,如表2、表3所示,知识服务满意度总体分布,如表4所示。

3.2 知识服务满意度的权重确定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基于孵化阶段的满意度权重,如表5所示。评价过程中计算灰色关联度时发现,各项指标的关联度均超过0.5,说明本文所选的评价指标与知识服务能力关联程度较大,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以良好的反映知识服务能力。同时,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虽有不同,但是差别明显;当权重变化1%时,原始数据波动较大,一般在15%左右,说明在孵企业对各项知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较大。

4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基于上述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以下4点建议来提升孵化器的知识服务能力。

(1)以差异化知识服务为能力建设基准。从表5的权重分布结果来看,在孵企业所处孵化阶段不同,其对各项知识服务能力的满意度也不同。其中,知识基础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在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早期分别为0.259 2、0.260 5、0.257 8,变化不明显,说明孵化器在3个阶段都具备较强的基础性服务能力。知识结网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分别为0.221 2、0.249 1、0.257 6,逐渐上升,说明孵化器越来越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以弥补在孵企业的知识缺口。知识转移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分别为0.259 8、0.234 5、0.253 7,初创期的在孵企业最不满意。知识运作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分别为0.260 7、0.255 9、0.230 9,逐渐下降,说明在孵企业越是需要,孵化器越提供不了相应的支持。因此,孵化器应根据不同的孵化阶段,对在孵企业制定不同的知识资源供给计划,提供差异化的知识服务支持。

单位:%

(2)面向种子期企业加强网络联系。种子期4项知识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分别为0.259 2、0.221 2、0.259 8、0.260 7;与其他3项知识服务相比,种子期的企业更迫切需要孵化器提供知识结网服务。这是由于种子期是将想法、技术转化成产品、企业的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业者的创业经验非常有限,而承担的创业风险却很高,所以需要获得更多的外部帮助和指导。种子期的知识结网服务能力中,X21和X23的满意度权重均为0.039 8,并列最低;说明孵化器没有和高校/科研院所、风投公司等外部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也无法向在孵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为此,孵化器应该面向种子期企业有针对性的强化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共享,通过引进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开展O2O咨询活动、开发专项网站或模块、举办孵化企业联谊会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知识结网服务能力,帮助在孵企业以更多的渠道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

(3)面向初创期企业加强专业培训。初创期4项知识服务能力的满意度权重分别为0.260 5、0.249 1、0.234 5、0.255 9,说明处于该阶段的在孵企业对知识转移服务的需求更迫切。初创期的在孵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态,形成了一定的运营管理模式,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相对宽广,但也更需要吸收专业知识为己所用。初创期的知识转移服务中,满意度权重最低的是X32,其次是X31,分别为0.042 9和0.048 6,表明孵化器没有向在孵企业提供令其满意的专业技术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为此,孵化器应该针对初创期企业的知识资源需求,积极引进外部力量,通过搭建校区合作基地、成立创业导师团、开展系列培训活动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知识转移服务能力,帮助在孵企业整合所需的新知识。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鱼苗孵化试验 篇5

关键词:鱼卵孵化器,出苗率,曝气

我国在鱼类人工繁育方面已先后解决并推广了鲢、鳙、草鱼、青鱼、鳊、鲂、鲫等饲养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1]。在孵化设施方面, 也进行了多种孵化设备孵化鲤鱼的效果比较研究[2]。目前, 除鲤、鲫、鳊等少数鱼类以外, 人工繁殖中一般都采用环道、孵化缸 (桶) 等进行受精卵的孵化。这种靠不断冲水来保证水中溶氧, 避免鱼卵堆积的设备, 较好地满足了鱼卵孵化的需求。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建造环道、蓄水池等一次性投入较大;二是在孵化中需大量用水, 常会因水质和水温的变化影响鱼卵或仔鱼的正常发育, 甚至死亡。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外河水质污染的日益加重, 因污水进入环道 (孵化缸) 引起鱼卵 (苗) 死亡的事故经常发生。为此, 笔者研制了不需换水的悬浮式曝气孵化器, 并进行了青鱼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花鱼骨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受精卵的孵化试验,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水

试验用水取自外河, 水中溶解氧7.2 mg/L, pH 7.52, 氨氮0.156 mg/L, 亚硝酸盐氮0.068 mg/L。水泥池青鱼试验组用水在试验开始前3 d从外河抽入水泥池, 试验中不再换水。对照组 (孵化缸) 用水直接从外河抽水至蓄水池, 利用蓄水池与孵化缸2 m的落差, 用管道将水引入孵化缸。孵化缸进水口内径为15 mm。池塘花鱼骨孵化试验用水为异育银鲫夏花培育池的水, 水中溶解氧6.4 mg/L, pH 7.25, 氨氮0.768 mg/L, 亚硝酸盐氮0.079 mg/L。

1.2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白铁皮制成的圆筒形座圈 (直径750 mm、高150 mm) 套接于由60目锦纶布制成的网布筒 (上部圆柱高250 mm、下部圆锥高530 mm) , 正方形悬浮支架10 (边长750 mm) 由直径75 mm PVC管制成。网布筒底部放置曝气头。孵化器底端接定位坠块。网布筒通过带接扣的锁紧圈条与圆筒形座圈固定。撑网圈由直径4 mm圆钢制成。由铁块或铅块制成的定位坠块重1 kg左右, 悬浮支架浮力约为11.2 kg,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浮于水面时的容积约为0.2 m3。曝气头连接到旋涡式充气增氧机 (370 W、最大风压11.76 kPa)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1.3.1 池塘花鱼骨孵化

将悬浮式曝气孵化器安装在面积2 666 m2 (约4亩) 、水深1.5 m的异育银鲫夏花培育池中。调节好曝气头的气量, 保持鱼卵不断向上翻滚。孵化器中放入经人工干法授精获得的花鱼骨卵30万粒进行孵化, 孵化水温19~20 ℃;取同批亲鱼产的卵30万粒作为对照组, 放在容积基本相同的传统冲水式孵化缸中孵化, 对照组的孵化水温为16~20 ℃。胚胎发育至原肠后期时检查受精率, 出苗时计算出苗率。

1.圆筒形座圈 2.皮管 3.锁紧圈条 4.接扣5.上部圆柱、下部圆锥的网布筒 6.曝气头7.定位坠块 8.撑网圈 9.挂扣 10.悬浮支架

1.3.2 水泥池青鱼孵化

在直径4.00 m、水深1.05 m (13.2 m3) 的圆形水泥池中, 放置悬浮式曝气孵化器8只。Ⅰ组有3只孵化器, 每只放青鱼受精卵30万粒;Ⅱ组有5只孵化器, 各放20万粒;在1只容积相当的传统孵化缸中放青鱼卵30万粒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鱼卵取自同一尾亲鱼, 在同一容器中干法授精后分放。孵化水温21.5~24.0 ℃。孵化期间测定孵化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 胚胎发育期间每隔8 h、出膜后每隔24 h测定1次。计算受精率和出苗率。

2 结果

2.1 鱼卵受精率和出苗率

从试验结果 (表1) 可知, 花鱼骨试验组的出苗率高于对照组, 受精率基本一致;青鱼的受精率和出苗率没有明显区别。

2.2 青鱼孵化期间水质变化

由图2、图3和表2可知, 在胚胎期和仔鱼期, 试验组的pH与亚硝酸盐氮基本不变;溶解氧在胚胎期逐渐下降, 至全部出膜时降到最低点4.6 mg/L, 进入仔鱼期后开始回升, 试验结束 (出苗) 时与开始时基本一致;氨氮从最初的0.156 mg/L增加到1.870 mg/L, 且仔鱼期的增加速度快于胚胎期。

3 讨论

3.1 孵化过程中溶氧变化和孵化密度

受精以后的鱼卵, 随着胚胎的发育, 新陈代谢加速, 耗氧也相应逐渐增大, 在孵化前后尤其是仔鱼阶段耗氧量达到最高峰[3]。本试验中, 随着胚胎发育, 水体溶氧逐渐下降, 在鱼苗全部出膜后达最低点的4.6 mg/L, 表明胚胎耗氧逐渐增大和卵膜的溶解也需消耗氧气。随着仔鱼的发育, 耗氧量也应逐渐增加, 但本试验中却出现了在仔鱼阶段溶氧逐渐升高的现象, 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根据胚胎发育时期的耗氧、水温等条件来决定鱼卵孵化密度, 满足胚胎发育对溶氧量的要求[4]。水中溶氧是胚胎和仔鱼能否正常发育的主要因子之一, 当水体中含氧量下降到2 mg/L时, 就会导致胚胎和胚后发育不正常和死亡[3]。一般容水量约150 kg的孵化桶可放鱼卵20~40万粒[1]。本试验中, 青鱼20万粒与30万粒孵化密度的出苗率没有明显区别, 水中最低溶氧量为4.6 mg/L, 表明密度还可提高。胚胎和仔鱼发育期间的耗氧量跟胚胎 (仔鱼) 的特征相关[3]。因此, 使用悬浮式曝气孵化器时, 不同鱼类的最大孵化密度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3.2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孵化效果与优势

应用悬浮式曝气孵化器, 花鱼骨、青鱼试验组与对照组受精率基本一致。其原因是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亲本和授精方法一样, 在鱼卵放入孵化器 (缸) 前就已完成了受精。青鱼的出苗率为84.0%~86.0%, 与孵化缸或环道的孵化效果基本一致[5,6,7,8]。花鱼骨出苗率达到86.0%, 高于对照组, 也高于黄孝湘等[9]、闫有利等[10]的研究结果。这可能是悬浮式曝气孵化器放置在池塘中进行孵化, 水温较对照组高2 ℃, 且水温恒定之故。因此,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的孵化效果与孵化缸 (桶) 基本一致。

试验中还发现,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使用较孵化缸简单, 调节好气头的曝气量后, 整个孵化过程基本不需专人看管, 特别是在鱼卵出膜阶段不存在破碎卵膜堵塞纱窗现象, 不需像孵化缸那样要不停地用刷子洗涮纱窗。出苗时只需将圆筒形座圈连同网布筒往上提, 鱼苗就会集中在底部的圆锥体内, 用脸盆或勺子取苗即可。因此,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与目前生产中通用的冲水式孵化缸相比, 孵化效果一样, 但操作简便、价格便宜。

3.3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应用范围

用孵化缸孵化鱼苗时, 一是鱼卵要能不断地往上翻, 不堆积;二是出膜时要防止卵膜堵塞纱窗。本文选取沉性卵中比重较大的花鱼骨和出膜期间易引起纱窗堵塞的青鱼鱼卵进行试验并获成功, 说明悬浮式曝气孵化器也一定适宜于其它非粘性鱼卵的孵化。

悬浮式曝气孵化器可有多种使用方法:一是在温室水泥池中使用, 不需换水, 实现水质、水温的全人工控制, 缩短孵化时间, 实现工厂化鱼苗繁殖;二是浮在养殖池塘中使用, 解决养殖户小规模自繁自育名优水产苗种的需求;三是在山区水库、溪流中使用, 弥补山区缺少鱼苗繁殖设施的不足, 为溪流性鱼类开发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建康, 何碧梧.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65.

[2]程保林, 叶雄平.几种孵化设备孵化鲤鱼的效果比较[J].淡水渔业, 2005, 35 (6) :54.

[3]蔡仁逵.淡水养鱼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125-126.

[4]雷慧僧.池塘养鱼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40.

[5]王文松.青鱼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 2004 (1) :5.

[6]张繁荣, 刘毅, 潘国乔.青鱼原种繁殖技术与实践[J].淡水渔业, 2000, 30 (6) :12-13.

[7]陶桂庆, 朱爱奇, 陈浩洲.青鱼人工繁殖新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 2000, 30 (10) :3-5.

[8]陶桂庆, 潘洪彬.青鱼人工繁殖技术探索[J].内陆水产, 2004 (1) :21-22.

[9]黄孝湘, 熊炎成.花鱼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水利渔业, 2003, 23 (3) :18-19.

知识孵化 篇6

1 温度

1.1 温度的作用

温度是孵化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对孵化率和健雏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 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没有适宜的温度, 胚胎就不能发育或发育不正常, 就得不到好的孵化效果。

1.2 温度的要求

孵化初期, 胚胎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自温调节能力, 故需较高的温度;孵化中期, 胚胎物质代谢日益加强, 体温调节能力也逐渐加强, 此时温度要保持平稳;孵化后期至出壳前, 胚胎已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 加上本身新陈代谢旺盛, 产生大量的体热, 此时温度还应稍低, 以利散热。因此, 孵化期应遵循前高、中平、后低的原则。

1.3 温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1) 影响出壳时间和孵化率。孵化温度高则胚胎发育快, 雏鸡提高出壳;温度低则胚胎生长发育迟缓, 出壳时间晚而拖延。据试验, 37.8℃孵化21d出雏, 孵化率最高;38.5℃仅要20d就出雏;39.5℃只需19d, 且雏鸡体重轻, 孵化率低;35.5℃要延迟到24d出壳, 且大多数胚胎死于壳内。

(2) 影响雏鸡质量。孵化过程中, 温度过高、过低或时高时低都会使弱雏增加, 健雏率降低。如孵化温度高会造成雏鸡个体细小, 绒毛太短或成小卷团, 眼、喙异常, 卵黄囊和肠留在腹腔外不能及时进入体内等;温度过低雏鸡不活泼, 绒毛粗糙、干燥, 腹部肿大柔软, 脐环闭合不良, 跗关节红肿, 站立不稳等;温度时高时低也常会出现脐环闭合不良, 眼睛闭合, 眼部绒毛粘连, 脱水, 弯趾或八字脚等。

1.4 温度的控制

应根据胚胎的需温特点、入孵方式和孵化方法正确供温。如分批入孵时采用恒温孵化法, 孵化机的温度控制为37.8℃, 出雏机的温度为37.0℃~37.5℃;整批入孵时采用变温孵化法, 1-7d孵化温度38℃, 8-12d为37.8℃, 13-18d为37.6℃, 19-21d为37.0℃, 孵化室室温最好控制在22℃~26℃。这样, 方可取得较好的孵化效果。

2 湿度

2.1 湿度的作用

湿度具有导热作用, 在孵化初期可使胚胎受热均匀, 孵化后期有利于胚胎生理热的散发;湿度不当会影响蛋内水分蒸发和胚胎的物质代谢;湿度还有利于雏鸡出壳, 出壳时, 在足够的湿度和空气中CO2的作用下, 使蛋壳的CaCO3变为Ca (HCO3) 2, 蛋壳变脆, 便于雏鸡出壳。

2.2 温度的要求

孵化室和出雏室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65%, 孵化机内保持50%~60%, 出雏机保持65%~75%。

2.3 湿度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胚胎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不及温度敏感, 一般不会造成孵化率大幅下降。但湿度控制不当会影响雏鸡的质量, 如湿度过大, 会延长出壳时间, 雏鸡体软, 腹大, 绒毛粘连蛋黄液;湿度过小, 提前出壳, 雏鸡干瘪瘦小, 绒毛干燥, 发焦, 有时粘壳。

2.4 湿度的调节

湿度过大, 适当减少水盘数量, 或加强通风, 使水气散发;湿度低, 则适当增加水盘数量, 冷天加温水, 夏天加冷水, 也可洒湿地面, 增加水分蒸发, 以提高室内湿度。

3 通风

3.1 通风的目的

供给胚胎生长发育所需的O2, 排出CO2;使孵化器内温度均匀;促进胚胎散热, 防止自温超温。

3.2 通风的要求

保持新鲜的空气, O2含量不低于20%, CO2浓度不超过0.5%, 但不能因通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

3.3 通风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孵化机内CO2浓度达1%时, 胚胎发育迟缓, 死亡率增加, 出现胎位不正和畸形等现象。据资料介绍, 机内CO2含量超过1%, 每增加1%, 孵化率下降15%, 当CO2浓度达到10%, 胚胎将全部死亡。通风过度则会影响到温度和湿度, 雏鸡出现眼睛闭合, 眼部绒毛粘连, 脱水, 粪便呈绿色等。

3.4 通风的调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根据胚胎在孵化过程中的发育特点进行。一般在孵化初期通风量可以小些, 孵化中后期, 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大, 代谢加强, 通风量应逐渐增强, 尤其在即将破壳出雏的情况下, 更应注意通风, 避免孵化后期胚胎闷死在壳内。每个孵化机都有通风孔, 通过开启通风孔来调节通风, 一般第一周开启1/4-1/3, 第二周开启1/3-1/2, 第三周开启3/4-4/4。

4 翻蛋

4.1 翻蛋的目的

避免胚胎与壳膜粘连, 使胚胎各部位受热均匀;供应新鲜空气;有助于胚胎运动, 保持胎位正常。

4.2 翻蛋的要求

每隔1-2h翻蛋1次, 孵化满18d停止翻蛋。

4.3 翻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长期不翻蛋或翻蛋不正常, 会降低孵化率, 胚胎粘在壳膜上, 粘着的部分出现畸形, 如肢的缺少或畸形。据报道, 整个孵化期不翻蛋, 孵化率为29%;前7d翻蛋其后不翻, 孵化率为79%;前14d翻蛋其后不翻, 孵化率为95%。

4.4 翻蛋方法

翻蛋的角度要有90度, 以水平位前俯后仰或左右各45度为宜, 并要防止震动。

5 凉蛋

5.1 凉蛋的目的

驱散孵化机中的余热, 让胚胎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同时给胚胎冷刺激, 促进胚胎发育。

5.2 凉蛋的要求

在较冷的天气, 孵化机供温稳定, 通风良好, 机内不超温, 可以不凉蛋。在高温季节孵化, 整箱入孵上蛋量较大, 通风不良时需进行凉蛋, 尤其是孵化后期胚胎物质代谢加强, 自温超温时应加强凉蛋,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每次15~20分钟。

5.3 凉蛋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凉蛋对孵化率影响不大。但在高温季节, 整箱入孵时, 孵化机内温度超温不进行凉蛋, 则会引起死胚和弱雏增加, 孵化率下降。

5.4 凉蛋的方法

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深层次孵化 篇7

1. 专业孵化器的产生

早期孵化器为综合孵化器, 主要提供办公空间和简单的物业服务。随着创业企业对通用技术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日渐迫切, 一批针对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高新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专业孵化器应运而生。这类孵化器以其鲜明的专业色彩、深层次的服务支持得到业界人士和创业者的极大关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要注重我国急需发展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行业, 建设更多的专业孵化器, 重点要完善和建立各专业孵化器的共享技术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作为我国新兴的主导产业,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迅速发展, 具有较大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 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高速增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现。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式发展, 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集聚区。各个区域政府高度重视, 纷纷出台了针对生物医药产业促进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建设了多个生物医药园区和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苏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8年, 全省医药行业完成产值828.98亿元, 增长28.8%, 总量居全国第二。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江苏省生物医药工业增幅约为30%, 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在今后一个时期, 生物医药科技进步和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显著提高创制新药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日趋完善生物医药科技进步支撑平台;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集团, 依靠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 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更大跨越。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 目的就是要使江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建设70个生物医药支撑服务平台等具体工作任务。

为加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健全和完善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专业孵化服务体系, 更好地发挥江苏省新药创制发展资金对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的扶持引导作用, 为全省孵化器内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创业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江苏省医药产业集团联合建设了面向省内孵化器和园区的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

2. 专业孵化器的组织形式

国内的生物医药孵化器按创办者不同, 可分为以下五种。

(1) 政府投资创办。

这些孵化器都是由科技部门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的, 如中关村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其优势在于有较强的硬件平台, 容易落实国家、政府优惠政策;不足之处在于其经营及发展依靠政府扶持, 和产业化链接紧密度不够。

(2) 医药企业创办。

许多医药企业, 尤其是新型的制药企业为形成全新的载体吸引项目和资金、争取相关优惠政策, 将自己的研发机构变成为孵化器, 如北联生物医药孵化器、杭州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其优势在于:进驻企业可获得很好的技术支持, 容易形成产业链;不足之处在于:规模较小, 场地有限, 优惠政策及发展资金受到限制。

(3) 风险投资机构创办。

在风险投资寻找合作对象过程中, 因项目特点不一定符合风险投资的定位或寻找合适的项目比较困难, 从而促使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自己的生物医药孵化器, 如海银科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其优势是资金充足, 机制灵活;不足之处是其对专业把握和技术支持不够。

(4)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办。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的孵化器一般依托有开发能力的某个实验室或实验中心, 如暨南大学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其在研究设备、信息资源、技术水平上有一定优势;不足之处是缺乏产业化经验和企业化运作经验。

(5) 政府与企业联合创办。

为了更好的发挥专业孵化器的作用, 集成各方面的优势,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创立了生物医药孵化器, 如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这类孵化器即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又和生物医药企业联系紧密, 有良好的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是生物医药孵化器发展的方向。

3. 孵化器的深层次孵化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和其他产业不同的显著特点, 新药研发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 需要经过药物的设计与筛选、工艺与制剂、质量检测与控制、药理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市场反馈等等许多步骤, 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框架内完成临床前实验、临床实验、注册审批等各项工作, 周期长、投入高、技术难度大, 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合作的系统工程。

专业孵化器区别于传统的综合类孵化器的明显标志在于其具有专业特点的创业孵化环境和孵化服务。对于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来说, 面对专业化的孵化对象, 要遵循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着眼于生物医药企业的需求, 依靠孵化器的平台汇集专业优势资源, 提供符合生物医药科研开发条件的专业化硬件设施、专业化管理团队、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专业化的社会网络、专业化的发展资金扶持, 进行专业化深层次孵化, 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完成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

(1) 专业化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生物医药孵化器建设的必备条件。作为专业孵化器, 除提供一般办公环境外, 还应保证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同时进入的一个研发平台、中试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 提供专业化的实验条件和技术平台, 减少初创企业公用技术设施的投入和筹备的时间, 推动其快速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另外, 还要建设分析测试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 给入驻企业研发提供相应的辅助条件。

(2) 专业化管理团队和专业化技术服务。

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不仅要为在孵企业提供常规孵化服务, 还应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因此, 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这支团队不仅懂管理、懂市场, 还应具备生物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产业状况等, 甚至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 能为企业提供生物医药研发项目的调研、立项、实施、注册等全方位的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3) 专业化产学研网络。

在人才、信息、项目和仪器设备等资源上, 生物医药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生物医药孵化器的重要依托。孵化器应建立合作机制, 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 建立专家系统库, 解决企业对技术服务更多的需求。同时孵化器要与大型生物医药产业群相互结合, 分解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的需求, 对接在孵企业的研发方向, 同时作为中间载体, 还应发挥连接生物医药技术上下游的纽带作用, 有效实现资源集成、合作多赢的产学研的结合。

(4) 专业化发展资金。

在入孵的生物医药中小企业中, 大多以一项或多项生物技术为企业建立起点, 启动资金比较缺乏, 有的甚至没有启动资金, 虽有非常好的项目, 但对外融资比较困难。为此, 孵化器应设立生物医药专业发展资金等种子资金, 资助创业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 并引导带动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物医药科技公共服务中心作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可为江苏省孵化器及园区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投融资、成果转化、产业化全过程综合、深层次科技服务, 努力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引导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落户和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 最终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来实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上一篇:汽车工业计划经济管理下一篇:电业公司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