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三重耻辱

2024-09-10

中国人的三重耻辱(精选3篇)

中国人的三重耻辱 篇1

摘要:构成民族复兴之梦有三大要素:科技、文化、道路。科技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目标, 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三大要素融合共进, 一起支撑起“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复兴,意蕴

在“汉语盘点2012”活动中, “梦”字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这个字代表着这一年中国实现的很多梦想, 也象征一些有待实现的梦想。特别是去年11月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的深刻解读, 拨动了“梦”的年度最强音, 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共鸣, 一个崭新的“中国梦”时代悄然开启。

一、强化创新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的“科技之梦”

近观人类三百年历史, 曾经发生过五次科技革命, 每一次革命都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可以说, 科技实力是国家命运、世界格局的原动力。而且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 科技发展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各国争先制定科技振兴战略, 唯恐在新的科技竞赛中落下风。中国曾有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历史, 但是进入近代后, 与前四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导致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第五次科技革命中, 中国采取了跟踪模仿战略, 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上升, 但还不够理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对于人类这一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没有科技的复兴, 也就没有民族的复兴。所以, “中国梦”也是“科技之梦”。

(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站在新的起点上, 十八大报告把这些要素都融入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十八大报告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认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必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最终“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实施, 一幅美丽壮阔的科技之路展现在眼前。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 杜绝空谈, 埋头实干, 就一定可以在开放竞争过程中, 把中国逐步打造区域乃至全球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集聚地, 为民族复兴之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奏响世界级的时代发展主旋律。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 前往世界各地学习。当时很多人担心, 这些人学成之后不回来, 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很多人学成之后就留在当地工作。但是, 从总体上来看, 一方面加深了华人群体对于科教前沿的追赶, 为中国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世界视野与阅历的科教领军人物, 有不少是在外国已经是功成名就时回国的。这为中国的科教事业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需要更加宽泛的眼光来实施科教战略。科教战略的核心还是要增强创新能力。目前, 中国的高考制度, 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限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

目前, 中国“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还未成型。盗版、抄袭等不良行为极大制约着知识人才的创新活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激励, 高素质的人才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和激励。这些情况都缘自创新体系的不完善。所以, 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学术风气治理、科研成果奖励等各方面同时用力, 积极建构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

二、弘扬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梦”

鸟瞰人类文明史, 犹如一条长河, 从非洲流出, 在亚洲形成了农业文明的内湖, 在欧洲汇集成工业文明的港湾, 在美洲开启成知识文明的大海之门。每一种文明形态的开启, 都是以文化的启蒙作为源头, 每一种文明形态的成熟, 都是以文化的完善为标志的。中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 开启亚洲农业文明之门, 秦汉完成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 标志着亚洲农业文明基本成熟。欧洲文艺复兴开启工业文明之门, 二战之后完成以民主、市场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体系, 标志着工业文明趋向成熟。美洲对知识、创新为基石的文化实践, 开启了知识文明的大门, 但是知识文明以何种形态结束, 以何种文化成熟作为标志, 还难以定论。文化的命运是文化实体命运的基本表征。中华民族的复兴终究是文化的复兴。所以, “中国梦”也是“文化梦”。

(一)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在几年的历史演进中, 逐步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古往今来中国人民就有舍生取义、为民请命、奋发图强之人, 这些“中国脊梁”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也是构成中国人心中文化大厦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 就是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 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之举。

(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 不仅仅是代表了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向, 更是代表了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国正是凭借美国大片为代表的文化形式, 向全世界传播美国文化, 日本凭借动漫使日本文化影响世界, 韩国凭借韩剧在全世界括起了一股韩国文化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力量的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中国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必须得发展文化产业, 使文化产业深入人心, 使中国的文化产业能够走向世界。中国作为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 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必须借助文化复兴的契机,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 形成大型文化产业品牌, 不断打造文化精品。

(三) 努力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当前,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体, 发展突飞猛进, 一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产方式, 从而影响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直接而深刻地改变了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越来越深。比如,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电影、电视、创意、出版等文化产业有了新的空间, “三网合一”使文化传播有了更强大的平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文化与科学的融合也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课题。而且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要求也是文化需求。反过来, 文化需求也就成为引领社会的一种力量, 同时也引领技术的发展。所以, 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必须顺势而为。

三、打造生态文明, 实现中华民族的“道路之梦”

近代以来, 中国在受辱受屈的过程中, 也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从辛亥革命到民主主义革命, 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积极地尝试各种方案, 从“改良主义”到“三民主义”再到“资本主义”, 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最后选择了社会主义。九十多年来,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历经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 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所以, “中国梦”也是“道路之梦”。

(一) 绿色生态发展

工业文明引领下的世界发展确实非常快,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为后续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工业文明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进行增长的, 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也是沿袭着这种路子发展过来的。在取得经济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使中国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种黑色发展的路子, 显然不可持续。在世界整体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下, 中国应该抓住这一转机, 大力加强绿色生态发展。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强势推进。“十一五”规划, 已经开始了绿色转型, 黑色发展、灰色发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十二五”规划, 完全是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相信随着各项措施的到位, 中国将很快实现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的转变。未来中国必将成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物。

(二) 包容性发展

不管未来的世界多么美好, 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上, 不得不承认路径的依赖。“其命维新”, 但“邦是旧邦”。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人口、经济等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规模一大, 内部的差异也会就会大。巨大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发展的不均衡, 措施不同步, 效果不同度。这就要求增强各阶层的包容意识, 从战略层面上谋求包容性发展。允许和鼓励差异性发展。和谐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应有之意, 也是差异性发展的必要补充。不能允许差异性发展引发社会分裂, 导向对立。而是要将发展整体引向和谐, 整体引向繁荣。各差异体之间是互惠共赢的关系。

(三) 民生性发展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是儒家治国理想的核心, 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新的时代, 民生不仅是政治性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性问题, 更是一个时代大势的问题。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要除了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和核心内容。随着消费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民众的消费能力成为经济发展能力的一大指标。解决民生问题, 也是在解决了经济的发展动力问题。人类的现代化变迁, 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方式, 个性化时代已经来临。个性化时代是以民生问题为基本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主社会, 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是中国梦的目标之一。

沃尔沃中国“三重门” 篇2

一个月前,斯蒂芬·雅克布刚刚在上海宣布,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正式在上海挂牌成立,选定上海为中国区总部所在地,中国区管理团队已经全部到位。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下属的技术中心也在上海嘉定宣布成立。沃尔沃中国总部将囊括产品开发、制造、质量控制、采购、投资、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全方位全体系的业务和职能,加上原来沃尔沃中国公司的销售、市场与客服等业务,沃尔沃在中国的机构将从过去单纯的全国性销售公司变成一个全职能的集团公司。

在沃尔沃被吉利并购后不久,吉利就提出一个计划,在5年内让沃尔沃实现年销量100万辆。同时将在中国成立年产能力达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随着一系列部署相继推行,沃尔沃将正式拉开其中国市场战略的序幕。但是关于沃尔沃中国的发展,首先就面临着本土化、人事与组织结构以及品牌定位“三重门”。

千头万绪的本地化

“沃尔沃汽车在华业务,已经从一家全国性销售公司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全职能的业务集团,业务范围从产品开发、制造、质量控制、采购、销售、市场与客服,到投资者关系、财务、法律、人力资源与公共事务等各个领域。”雅各布在挂牌仪式上表示。

从销售型公司全面转向本土化公司,这意味着沃尔沃中国需要加强在本地化销售、采购、研发与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力度。

然而,本地化工作千头万绪。根据沃尔沃中国公布的未来5年在华年销量20万辆的规模,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的组织结构就必须重新调整:一家年销售为3万辆的整车厂通常不需要针对如大公司客户、政府组织或租赁汽车公司这样的主要客户的直销部门。然而当整车厂的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每年30万辆时,整车厂则需要直销部门以及其他新的职能,包括产量规划和IT管理职能。

先服务后销量是高端品牌的经营方式, 沃尔沃目前在华约100家经销商, 并确定将在今年内发展到200家, 在提高销售网络密度的同时, 如何保证经销商的服务质量及员工的培训, 也颇具挑战。确定将在今年内发展到200家, 在提高售网络密度的同时, 如何保证经销商服务质量及员工的培训, 也颇具挑战。

另外, 沃尔沃还要考虑到怎样制另外, 沃尔沃还要考虑到怎样定对中国投放的产品定对中国投放的产组合, 以保证销售渠道合作伙伴的利益等问题。

在采购与供应链方面,领先的奥迪车型零部件国产化率平均已达60%以上,拥有200余家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刚刚本土化运营的沃尔沃没有如此优势。对沃尔沃而言,如何借鉴吉利汽车的成本管理能力,提高响应速度,仍有潜在优势。但是,如何在保证沃尔沃独立性的前提下,整合两者之间的供应链仍是个巨大挑战。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沃尔沃的供应商就担心吉利难以与他们打交道,而劝阻福特将沃尔沃轿车卖给吉利。

在技术研发方面,沃尔沃汽车中国技术中心的正式命名为沃尔沃汽车技术 (上海)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月18日,总投资2500万美元、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沈峰曾担任福特发动机部门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在加盟沃尔沃前为福特汽车工程研究 (南京) 公司动力总成经理,主管动力系统的工程开发和零部件在中国的采购。

史蒂芬·雅克布强调:“新成立的沃尔沃汽车中国技术中心将与总部和全球其他研发机构一起,参与全球性产品的开发。同时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为中国设计产品,并为本土化生产提供大力支持。”

但从现实来看,沃尔沃中国研发团队初期仍会处于总部技术中心的密切监督下工作,在沃尔沃全球汽车平台基础上,以相对自主的方式开发或者修改适合中国需要的车型。在这过程中,招聘合适的研发人才并对他们培训是个渐进过程,难以一蹴而就。另外,在研发过程中,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仍属于敏感问题。

集中与放权

在中国区总部成立后,原仅向沃尔沃瑞典总部汇报工作的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现在成为了沃尔沃中国区总部下属的业务部门,并进行重新定位,仅负责中国区业务中的销售、市场和客服,未来将同时向中国区和瑞典双线汇报工作。一旦沃尔沃国产计划正式实施,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未来或许向瑞典总部方面主要汇报进口车业务。

去年10月份开始,沈晖被任命为沃尔沃全球高级副总裁和中国区董事长,童志远被任命为沃尔沃汽车中国区CEO,从海尔加盟吉利的王召兴将担任沃尔沃汽车中国区总裁,沃尔沃汽车托斯兰达工厂原总经理拉尔斯·丹尼尔森 (Lars Danielson) 担任沃尔沃中国区负责工业系统的副总裁。原中国销售公司首席执行官柯力世回归福特,其职位由曾在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与市场部门任职多年的施瑞翔 (Richard Snijders) 接任。

值得肯定的是,相对国内其他车企,沃尔沃的运营团队的激励机制将是最完善的。沈晖之前谈到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的优势时指出,李书福将会带给沃尔沃管理层更多的企业家精神影响,包括充分的授权及股权期权等物质激励。

沈晖表示,吉利能带给沃尔沃一种企业家精神,包括做事灵活、决策流程快,对市场适应能力也很强;不管有什么问题、有多大困难都会坚持向前走。“这种企业家精神,以前我在菲亚特时感觉很强烈,现在吉利也是一样。这是家族企业的优势所在。”沈晖此前曾任菲亚特中国区总裁一职。

对中国职能部门,沃尔沃采取矩阵式的管理方式。史蒂芬?雅克布表示,“中国总部是全功能的总部,与瑞典的总部有直接汇报的关系。”无论是销售制造还是研发,都是总部下属的分支机构,总部有权力来作出最后的判断。

在这种模式下,总部和本地业务关系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决策权。总部参与本地战略和运营决策的程度到底应该有多少?总部应该侧重提供支持还是发布指令?总部给予地方运营团队多大的财务和预测决策权仍属于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本地化目标以及未来的增长,沃尔沃中国必须招聘、培养和保留整个价值链所急需的主要人才。

然而在组建中国团队过程中,沃尔沃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将中国总部确立在上海嘉定,很多上汽集团旗下人员纷纷跳槽到沃尔沃中国,引起上汽高层不满,并写信给上海市政府,要求“某公司”停止挖墙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品牌定位谜团

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豪华车销量为67万辆,沃尔沃销量为3万辆,仅占中国豪车市场的4.4%的份额。

为扩大市场份额,史蒂芬·雅克布提出沃尔沃要采取三项措施:向中国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针对中国市场,对沃尔沃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改款;扩大销售网络,把现有的经销商数量从现在的100家增加到200家,单店销量平均达到900辆;同时扩大品牌推广力度。

但是,沃尔沃国产化从无到有,至少需要2年时间。这意味着,沃尔沃中国必须在3年内增长至20万辆。如何在如此短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沃尔沃的品牌定位及其推出的首款产品至关重要。

此前,李书福就沃尔沃国产车型的定位曾与沃尔沃管理团队发生分歧。李书福认为沃尔沃应该研发出更豪华、更高端的车型投放中国市场,并效仿宝马、奔驰推出加长车型;而沃尔沃管理层却主张小型、节能、环保,短期内应以沃尔沃现有车型为主。

但沃尔沃的高管们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经历表明,它所坚持的“低调豪华”并不为广大消费者所普遍接受。在中国,消费者倾向于追求能带来心理满足感的外型奢华的汽车,而且许多买家都有私人司机,他们喜欢后排空间宽敞的大尺寸车型。早在12年前,奥迪就率先在中国投放加长版A6而大受欢迎。其后,宝马5系、奔驰E级也跟着推出带“L”的车型,同样也取得巨大成功。迎合消费者需求的策略使德系豪车成为中国市场的大赢家。2010年,奔驰在中国实现销量近15万辆,同比增长115%;奥迪年在中国的销量也达到23万辆,同比增长43.5%。

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后的沃尔沃品牌定位仍属谜团。雅各布此前详述了沃尔沃的新定位:“打造豪车品牌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定价策略,并且有众多对手,沃尔沃需要做的是斯堪的纳维亚简约风的高雅本色,坚持‘安全、低调、高品位’的品牌定位,找回已经失去的产品个性。而不去模仿其竞争对手。”

沃尔沃是应该继续定位在与宝马、奥迪及奔驰相竞争的豪华车市场,还是稍稍降低身位,找中高档车与豪华车的空挡,与后者差异化竞争?另外,是否还存在沃尔沃在国外是一种品牌定位,而在国内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另一种定位方式?

沃尔沃最终如何定位,取决于其调整后推出的首款车型。据悉,沃尔沃中国方面已经起草了《沃尔沃汽车中国成长计划》,包含一系列车型研发、引进以及建厂与销售等内容,并将提交今年3月初的董事会讨论审议。

2010年圣诞节前,沃尔沃轿车总设计师彼得·霍布里在吉利沃尔沃项目组高管的邀请下来华考察。十天之内,彼得·霍布里几乎遍访上海、杭州的主要场所,并亲历了广州车展。这样的安排,目的是让其对中国市场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加更多的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设计灵感。

沃尔沃在中国还面临着品牌宣传的重大挑战。“人生痛苦的事情在于刚买的沃尔沃变吉利了,人生幸福的事情在于刚买的吉利变沃尔沃了。”这则在坊间流传的段子,可能会让李书福痛并快乐着,但对沃尔沃中国运营团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沈晖的新考验

出任沃尔沃轿车全球董事、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潜伏在沃尔沃总部,负责沟通沃尔沃与中国区的需求与差异;另一方面,沈晖必须尽快学习汽车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建立以其为首的本土化国际运营团队,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国际化人才哪里来,也需要沈晖去费思量。

沈晖本人在美国两个硕士毕业后,开始在工厂做管理,再逐步到担任跨国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也有过独立管理一家公司并将其扭亏为盈的经历:在沈晖加入博格华纳时出任中国区总经理时,它在中国的3家公司都亏损,到他3年前离开博格华纳中国时,它在中国的好几个工厂都有过亿元的盈利。

之后,沈晖在菲亚特中国做了两年多,期间菲亚特全球也正好经历全面复兴的关键阶段。沈晖直言自己在里面学到不少东西。“菲亚特集团的二号人物艾大伟是我的直接老板,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也是由他主导的。因为当时我也是‘菲亚特全球领导委员会’的成员,期间参与讨论过如何收购、整改、扭亏克莱斯勒。”

沈晖表示,菲亚特完成收购克莱斯勒后,只派驻不到10个人过去,关键依赖克莱斯勒现有管理团队,给他们充分授权,并和他们一起制定好清晰的发展目标。“这会给我们管理沃尔沃带来一些启发。我将来也会组建一个团队,去支持沃尔沃现有管理层的运营。我们现在的团队包括南阳、童志远等重量级人物,大家都拥有在跨国公司或合资公司丰富的工作经验。”

沃尔沃中国运营团队与其全球管理团队之间,必然存在诸如技术与产品引进、品牌定位等繁复的沟通事宜。沈晖作为中间人与管理者,必须一方面满足中国运营团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不能让瑞典方面感觉他在干扰沃尔沃的独立性。

中国电信EDVOB升级三重考 篇3

在网络融合方面, 专家指出, 中国电信需要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支持cdma 1x、cdma2000 EVDO A版本、B版本、LTE的融合网络。“但是, 在核心网的演进路线上, CDMA通过EDVO B版本向LTE演进的具体方案还不明确。”中国电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 “这将影响其核心网的部署。”

中国电信部署EDVO B版本之后, 其向LTE的演进路线就更加明确, 然而, LTE成熟还需要3~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cdma2000和LTE是长期共存、逐步替换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需要保证用户体验不受影响, 从而避免网络的竞争力下降。“对于如何实现成功的双网运营, 运营商需要关心的不只是网络建设和协同的问题, 业务、终端的融合, 以及资费策略都将是成败的关键。”专家称。

终端滞后也是影响EVDO B版本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高通公司已经推出支持所有终端和细分市场的强大芯片产品组合, 但EVDO B版本终端的种类还不够丰富, 终端的稳定性还不能满足各类业务的需要。“针对EDVO B版本终端的进展情况, 定制终端将是未来中国电信的重要业务增长点之一。”中国电信相关专家指出。

在业务运营方面, 中国电信运营C网仅有一年时间, 如何充分利用EDVO B版本的高速移动性, 开发出吸引用户的业务, 从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是中国电信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上一篇: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下一篇: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