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选12篇)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篇1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到底有没有关系, 或者说语言对思维方式有没有影响?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在这里, 就不能不提到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在《论汉语的语法结构》一文中, 他 (转引自冯晓虎, 2007) 指出:“人的语言就是他的世界”, 同时他又说:“语言不应被看作一种服务于理解的手段, 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自在的目的, 即一个民族的思维和感知的工具, 这一认识乃是一切真正意义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高于思维的, 至少是与思维融为一体的, 即所谓“自在的目的, 非理解的手段”。由此可见, 中国的语言及其相应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自然对中国人掌握英语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说话能力远不是人的其它能力可以与之比肩的一种能力。说话能力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性……只要语言有诸如此类的作用, 人就在语言之中”。 (转引自冯晓虎, 2007) 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语言与人的不可分割性。“人就在语言之中”, 这把语言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因此, 语言对人的思维的影响, 无论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
二、汉语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英语学习的影响
关于语言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以及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在这里只能概要论之。美国新洪堡特学派的奠基人萨丕尔等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的性质 (类型) 和逻辑结构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而符号学的某些派别也认为:整个人类知识及其真理性向题都是纯语言问题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尽管这些论述带有一定程度的唯心的特点, 且国内部分学者对其持有不同看法, 但是不可否认, 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其思维方式, 这也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乔小六, 2007) :语序的固定;重意合;主体性 (而与之相对, 英语民族表达方式的特点是:语序的灵活;重形合;客体性) 。笔者认为, 这种表达上的特点正好反映出了汉民族的心理, 即追求中庸之道 (而不是非此即彼) , 重视内在逻辑 (而不是形式逻辑) , 重视自身的修养 (即无为) 。
具体来讲, 中国人的英语学习, 具有如下特点:首先, 由于汉语语序的相对固定, 所以在用英语进行表达时,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不知道按照英语的表达语序进行变通。其次, 由于汉语重意合, 很多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 经常在一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时, 就直接跳到了下一问题或得出了结论, 从而使其表达看起来逻辑混乱, 原因就在于忽略了英语重视形式逻辑的特点。第三, 由于对客体 (在英语学习中, 英语就是客体) 的重视则远不如西方人。因此, 中国人在用英语交谈或写作时, 往往不太关注英语习惯上的表达式, 通常容易陷入直接套用汉语表达式的泥潭。
三、如何克服汉语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首先, 既然语言对人的思维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 就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在英语学习中, 要做到“得意忘言”, 即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汉语思维方式, 而应当另起炉灶, 尽量采用目标语 (英语) 的思维方式。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 就是要大量接触目标语的语料, 并且尽可能避免在理解目标语的含义时依赖于汉语。进一步说, 那种动辄要看英语的中文译文的, 必定会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很大的障碍, 反而是那些能够处处寻求英语原文及其阐释的学习者, 能够迅速地提高其英语掌握的水平。
其次,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要想在学习英语时摆脱其干扰是不容易的, 因此, 可取的办法是在英语学习中对汉语和英语表达方式的差异加以比较分析。这一点不同于在英语学习中简单地依赖于其中文翻译, 而是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从而可以举一反三, 同时, 其前提是“大量接触目标语的语料” (如上所述) 。
再有, 正如洪堡特 (转引自许以理, 1983) 所说:“汉语的风格以其令人惊诧的效果束缚了形式表达的发展, 而结构对立于汉语的语言则具有令人赞叹的完美的形式, 这样的形式正是人类语言注定要努力接近的目标……我觉得, 汉语似乎就处在这样一条狭小的分界线上。”既然汉语是一门如此优秀而又与众不同的语言, 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对它的掌握。因此, 对于汉语, 我们要采取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我们对于汉语这样一门非常精致的语言都能掌握得出神入化的话, 无疑对于我们掌握其他语言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 中国人的语言 (即汉语) 影响了 (甚至决定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而又由于汉语是如此的独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是独一无二, 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国人在掌握另外一门语言时需要克服一些由于思维方式而导致困难或干扰, 这是需要在英语学习中加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冯晓虎.从“论汉语的语法结构”谈起[J].外国语, 2007, (5) :43.
[2]许以理.《语言学的哲学问题》简介.[J]国外语言学, 1983, (4) :43, 48.
[3]乔小六.汉英民族思维方式对英汉句式的影响[J].英语研究, 2007, (1) :33.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篇2
一、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 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 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 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 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 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 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 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 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 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 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 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 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 三、中和思维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 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 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 体体现。
导致贫穷的传统思维方式
1.管窥思维。
管窥,管中窥豹,常常用来说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认为看到了全部。专注于更实用更有成效的东西上,而经常忽视了长远的规划。一切以成效和成绩作为标准,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赚大钱的本领。这样的思维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习的内容得不到提升,对于以后的学习内容也没有深刻认识,工资总也没有涨幅。
2.刻板思维。
刻板,就是只把事情分为对错好坏、非黑即白,常常认为自己的答案就是真理。在学习上,这种刻板思维带来却的是固定的学习模式。例如,在重男轻女的家挺里,女孩子只要嫁个好人就行,而男孩子需要去赚大钱,光宗耀祖传宗接代。这样的方式有可能导致他们消极学习,自身技能始终无法突破,没有打破瓶颈的着力点。
3.稳定思维。
稳定,是很多人苦苦寻求的一种感觉,认为稳定能得到安全感,冒险只会增加不确定性。在学习中,稳定思维最可怕的就是制造舒适区,困在简单而满足的环境里,永远不想着改变现状。这样只会让人生变得更加无趣,却在无趣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篇3
顺应规律
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崇尚平衡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特殊食品,从这些食品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崇尚平衡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每种食品都是用具有阴阳属性的物质制作的,在不同的时节食用,就有不同的和谐象征。以阴阳相合的食品祭祀,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吃了这种象征阴阳平衡的食品,才能吉祥平安。
饺子、年糕、元宵等是春节的象征性食品,这些食品也是属于阴阳和合的食品。比如,饺子由饺子皮和饺子馅制作,饺子皮为阴,饺子馅为阳。饺子外形如偃月,象征月亮,里面的饺子馅则是圆形的,象征太阳。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阴阳和合。此外,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交合之意。在除夕吃饺子,又象征和谐交融。元宵也一样,元宵皮大多由糯米粉制作,馅有豆沙、白糖、芝麻或核桃仁等。元宵皮为阴,馅为阳,因此,元宵也象征阴阳平衡。后来,元宵又被赋予“团圆”“圆满”的象征意义。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春节吃年糕南方较普遍,北方不少地方也有此习俗。年糕历史悠久,最早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也有阴阳平衡的象征意义。首先,打年糕通常由糯米和粳米按一定比例掺和制成,黏性大的糯米为阴性米,黏性小的粳米为阳性米。其次,不少地区的年糕加上红枣、红豆、绿豆等,多种不同属性的食品掺和在一起,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第三,把糯米、粳米或黄米舂成粉,再加工成黏性较大、不易分的年糕,本身就是“和合”的象征。第四,年糕的制作一般离不开石臼和石锤捶打,石臼象征阴性,石锤象征阳性,用石臼、石锤制作年糕,也是象征阴阳和合的活动。
追求和谐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为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中国人大多祭众神和祖先。通过春节的祭祀和祈福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蕴涵着三元结构思维模式。除夕年夜饭前通常必须先举行祭祖仪式,在祖先神龛前摆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饭三碗、酒三杯、茶三杯,点三支香,跪拜时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与“三”有关的习俗在各民族中十分普遍,除了祭祀、祈福之外,在古代的迎宾接客礼仪中,有三揖、三让、三辞等习俗。宗教场所春节期间也有一些与“三”有关的祭祀活动,如举行三心、三生、三福活动。三心,即同心、洗心、静心;三生,即放生、养生、护生;三福,即祈福、善福、祝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的三牲、三杯酒、三杯茶、三支香、三拜等祭祀祈祷行为,一方面是祈求天上万物、地上万物、人类社会、个人均衡和谐,同时也是祈求天上诸神、地上诸神和祖先保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与“三”有关的事物和现象属于“三元结构”或“三元结构思维模式”。三元结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也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
为什么要接五路神?为什么要祭祀五路财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学说十分复杂,其中主要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和五行并存和谐的信仰。无论个人还是社会,均需要五行因素相互均衡,才能维持和谐状态,缺少其中一个因素,个体或社会就会处于危机和不稳定状态。
从这些习俗和思维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春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我们应爱护祖先的智慧,自觉保护和弘扬春节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篇4
一、中国古典美学主要思维方式
(一)整体思维
中国通常认为事物之间的存在都应该属于一种终极实在,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且通常认为事物之间的存在都应该属于一种终极实在,形成一种连环、缠绕、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难以拆解的一种不可分析性,必须采用圆融整一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内在含义。本段以范畴为例:比如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真”的表达。中国人通常追寻天真之美,六朝中“出水芙蓉”的清真之美,司空图理论概括为“真予不夺,强得易贫”,苏东坡追寻“文理自然,姿态恒生”等,这些都是对整体思维的特有归类。
(二)类比思维
在中国,人们习惯把伦理、天时、地理、心理、生理等不同的知识领域归纳进同一种结构形式中,致力于研究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并且不断寻觅同样规律的运行,认为整体比个别更为重要,整体的联系才是事物之间最关键的存在。还应该顺从事物间的统一,这样才可以确保各方面的发展。例如著名思想家孔子认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比德说”是最突出的表现,孔子所提到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说法,就是最早使用自然现象与人结合的类比,将自然美归纳到人类伦理框架,把自然演化成伦理的一种符号,同时用人文描述自然的美作。中国类比思想通过古代诗词和文献记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整个古典美学的思维模式中类比思维都是占据重要地位的。
(三)圆形思维
中国的古典美学对事物间的圆整性是很有考究的,中国古代通常将是物件的演变理解为一个环形的逻辑圈,尤其是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理论表现上。比如清朝作家刘熙载对词曲创作给出了这样的论述:“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从中可以得出圆形逻辑:“不炼-极炼-不炼”,“本色-出色-本色”,“天籁-人籁-天籁”。“不炼、本色、天籁”表达最原始的素朴形态,没有经历理性的天然状态,而“炼、出色、人籁、工、人”则是脱离了本身的原生态,并且朝着理性的方向前行。形成一种圆形思维,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空间转换,迂回对立,相辅相成。
中国古典美学思维是将事物之间的表现、特征、各部分实现同一种归属的结合,形成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绘制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析和混全性,以某一个或者多个事物作为参考,对其他事物以参照物为标准,联系之间的关系,通过人的意识形态,总结之间存在的相同或者不同,本质运用上具有想象、假设、启发等特点。由一个领域进入到另一个领域。最终通过理论逻辑上的处理,演变为一个环状逻辑圈,循序渐进的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是极具生命力和整合性的,并且在整个历史长河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西方的美学相比较而言更具逻辑性和使用性,注重事物的关联和生命力体现,能够为现代建设发展提供极好的理论思维。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意义还是对生命的探究和对社会现状以及未来的不断挖掘的过程。古典美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现代社会的局限性,而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离不开当代人类的不断认知提升和实践关系的区分结合。美学研究使美学能够具备独有的范围、目的、对象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主观、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忽略事物存在的独立意义。但是中国的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圆形思维就体现了独有的特点,能够将人间万物的关系网相互结合,同时又能够准确定位每一个事物存在的价值,并且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科学支撑。整个中国古典美学呈现出循环上升的运动模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循序渐进地发生,这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思想财富。以中国古典美学为基础,建设现代美学,对全人类的美学构建思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古典美学的研究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对于古典美学的研究应该基于时代背景的前提,进行研究和现代应用。避免盲目顺从古典美学的趋势,应该加强对古典美学的深层探索,适当取舍。
摘要:中国古典美学体现着东方文明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达手法,中国古典的美学主要思维方式为: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圆形思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建设现代美学体系,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线索,对现代古典美学提供思想参考。
关键词:古典美学,思维模式,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J].求是学刊,2001,01:70-75.
[2]姚文放.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下)[J].求是学刊,2001,02:75-79.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性与思维方式 篇5
赵佑铭
内容提要:当对文字书写的思考脱离开日常功能的注意,其实便进入了一个关于“形式”在书法中存在的研究范畴。书法是被建构来用于感知的书写。
书法中存在着大量依靠形象思维的联想成分,通过形象思维,我们启动了观照书法的过程,并能够将生命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无生命的文字形体上去。
形式思维为书法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感性结构,使书法创作材料(文字形态和线条)形式化,使原有的散乱材料不再仅仅是外壳,而是有活力的具体的整体,从而营造一个有独立价值的书法艺术王国。
形式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复合,使书法艺术与主体的精神世界对应,同时将其形式化,外化出来,并得以把主体的精神世界和形而上(境界、意蕴)追求通过书法作品感性地展现出来。
主题词:形象思维
形式思维
形式化
生命
境界
一
中国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在与汉字形体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附着于汉字,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通过对书写技术的感悟和把握,形成了判断自身艺术品位的高低优劣及品评的标准。另一方面,书法的发展一直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相伴相生,通过发掘自身的表现和象征意义,凸显着文化的价值,丰富着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文化的发展交织缠绕,成长演化,渐趋丰满,成为了一种多姿多彩的独立于艺术之林的独特的艺术样式。
书法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在古人的思维深处,如何能够从本无艺术需要的语言文字中发现、确立、形成艺术的品质;又如何在汉字的字体变迁中,洞穿字体的隔阂,让
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和观念贯穿始终;更又如何在不断调节拓展的审美空间里,寄托生命感悟,安放精神世界。这样的追问使我们认识到对书法的文化涵义的考察应该放在中国文化的大的背景中进行,结合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进行深入的分析。
书法的定义,从古至今,说法很多,但大都各持一端,而没有一个完美公认的定论。在汉代,杨雄在《法言》里说:“书,心画也。”唐代张怀瓘《六体书论》说“书者,法象也。”元代郝经《论书》说:“书法即心法也。”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虽然都将书法的定义在今天哲学乃至心理学角度上给出了答案。但都因为古人的思维过于玄虚和泛化,需要进一步的逻辑推演和细化分析。而时至当下,对书法定义的讨论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对其能否作出合理的具有现代逻辑的诠释,实际上是一个关乎书法未来走向的问题。所以,一度作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书法界引起过关于书法定义的热烈讨论。论者所持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
一、造型的艺术,理由是书法特别讲究形体造型造型之美。
二、线条的艺术,理由是书法历来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特征和艺术语言的。
三、抽象的艺术,理由在于书法没有表现具体的物象,而是以抽象的符号化的汉字为载体的。
四、表现的艺术,理由在于书法尤其是表现人对宇宙本体和自然的感受的,即是可以“以书载道”的。以上的几个观点,虽然不能说是对书法的定义在今天的时代立场上给出了答案,但也都从各自的角度上对书法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在一点意义来说是对书法定义的解构。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思考虽不全面,但有价值。
从古今对书法的定义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古代的书法定义以发掘内涵为主,而现当代的书法定义以考察特征为着眼点。致使今天的人们在对书法的定义进行思考时,有莫衷一是之感。古代的论述虽然相对全面、完整。但过于玄奥,难于理解。今人的论述虽然条理清晰,但过于尊从某个角度,而失于片面。所以我们考察书法的特性,不仅要重视对书法的特征研究,更要分析她的内涵:不仅要深入发掘她的共时性特征,也要考察她的历时性现象。我们认为,书法的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书法的创作载体即汉字,汉字对于书法可以说既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从表现对象来说,历代书法家是通过对汉字的结构、线条等形式的把握为研究和表现对象的,而从表现的工具和载体的角度来说,汉字的结构、线条又都是书写者要表现的主旨的载体,而非终极关怀。
所以才有所谓“得鱼忘筌”一说。二是书法的创作内容,即书写者通过书写要表现和体认的内容和要旨,不仅包括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同时更包括书写者对自然和本体的体认和传达。这一方面既有对共同性的认识追求,也有因书写者的时代和个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三是关于书法的书写。有的研究者对其作过形象的比喻:书写是一种搬运。即作为中间环节,书写者通过书写的过程把要承载和传达的内容般运到由汉字组成的载体上。清代书法理论家周星莲说:“前人作字,谓之画字„„ 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字有二义《说文》:‘写,置物也。’《韵书》:‘写,输也。’置者,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矣。”因此,我们觉得,要全面考察书法的内涵,不能仅仅依靠形象思维,还要对书法中的形式思维进行分析。
二、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存在,它的限定性和宽泛性同样复杂,在特定的研究环境内把书法与日常的文字书写相互区分开来是书法本体研究的出发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书法的艺术性的决定因素并非在于文字的内容和文字本身已经具有的造型存在,也就是说,书法作品的差异性也即艺术性不是从构成作品的文字要素(文字本身的造型存在)和语意要素(文字组合的内容)中表现出来的,而是从对上述要素的表达(也即是由用笔造成的做为文字组成材料的线条的特殊运动和个性)中表现出来的,而这表达本身就具有书法的“本体价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对文字书写的思考脱离开对日常生活中文字的实际和实用功能的注意,其实便进入了一个形式研究的领域,一个关于形式在书法中存在的研究范畴,也即书法艺术的领域,如果说书法作品也可以体现“纯形式”,那就必然要证明书法创作的思维方式和构成语言具有不同于一般日常文字书写的形式化特征,那么如何考察书法作品的形式化特征呢?这里可以类比一下诗歌与日常普通语言的关系,俄国的艾亨鲍姆说:“诗歌语言不单单是一种形象的语言,诗句的声音甚至不是外部和谐的因素,声音甚至也不伴随着意义,而是它本身便有独立的意义”(1)。书法也同样如此,书写是一种我们每天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活动,但是当我们进行书法创作时,那么,那种不自觉的书写活动便赋予了新的意义。可以说书法是一种被感知的书写,甚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被建构来用于感知的书写。业已证明的书法
用笔和结体的本体性价值在于它满足了这种感知的需要,有机地体现了生命感,象征了生命的某种存在状态。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存在于文字形态中的用笔和结体不仅具有形象和结构意义,而且在形式化的高度上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用笔不仅仅朝着象征生命的方向发展,而且夹杂着形式化的脚步,这脚步所指还标示着生命体追求的方向。如果说把体现了生命感的用笔、结体乃至整幅书法作品同生命的“生存”对应的话,那么有了某种限定或者说某种追求方向(命题)的用笔乃至整幅书法作品则在力争体现“生活”的意义(此处“生活”是指有价值的,真正意义的生命活动。而“生存”则是指生命体为维持生计的状态),而二者必须在某种形式化的条件下,才能获得统一。也就是说依靠形式化,可以使丰富而混乱的各种书法创作素材(比如用笔、有了生命感的文字和部首形态)纳入到一种统一的形式命题之下。在这里,形式命题做为先验的哲学范畴,它的对立面已不再是“内容”,而是“混乱”和“无序”。形式也不再指静态的属性,而是一个动力学的概念,即指形式整顿整个书法创作单元秩序的能力。此时运用的不仅是形象思维,而且大部分恰恰是不折不扣的形式思维。这意味着书法艺术做为一种纯粹形式的感性载体,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和理智的认知,也不是主体对客观文字世界的日常性介入和参与,它独立地营造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既非主观也非客观的审美王国。通过书法提供的这一蕴藏着“形式”的感性的审美王国,我们得以获得这个世界的无穷性和不朽魅力,使我们观照了人的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当然在这运动中我们感受到的并非某时某刻的单纯或单一性质的情感,而是生命本身的状态。康有为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可通于道焉”。在此,我们通过书法即形式化了的文字世界把我们的精神世界形式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去理解书法作品中体现的各种境界和意蕴,理解“书以载道”,就显得入情入理了许多。
三
人们欣赏书法通常用“遒丽”、“苍润”、“雄秀”,当然还有“媚俗”、“恶浊”、“墨猪”、“蒸饼”等词汇来形容客体对某件书法作品乃至某个书家或某个时代的书风的感受,而很少直接使用“美”、“丑”、“混乱”、“圆满”等形式词汇,这刚好和西方的抽象艺术形成对比,抽象艺术是从丰富的感性世界中抽绎出符号化的抽象存在,而书法则是力争把本已具有符号特征的汉字处理的尽可能感
性。从这一比较中,我们发现,书法的审美活动中其实还是存在着大量的联想成分。通过联想这一典型的形象思维,我们启动了观照书法的过程。古人形容书法化了的文字材料,也有大量类似的情况,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等等,也都是凭借联想来实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字虽然经过漫长的发展、变化已经由象形演变成概括、抽象的符号化存在,但是在进入书法创作之前,在书法家的视野里,仍然有轮廓、形态,有“象”的层面的意义,尽管有人说它是“无形之象”,但是仍然能让人感觉到形和象的事先给定性,在书法创作前已经有形象可依。所以,书法家在创作中首要地运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做为书法创作的基础和依托而存在,它为书法创作在“本体”的基础意义上提供可能。它是一种经验的能力,在联想中再现先前出现过,而眼下已经消逝了的知觉,在书法创作中它司职形象(有形和无形之象),旨在促成主体与以往的视觉经验发生联系,以求从自然界的生动形象中汲取结构字形和点画轮廓的启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说;“想象力在一种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方式内不仅是能够把许久以前的概念的符号偶然地召唤回来,而且从各种的或同一种的难以计数的对象中把对象的形象和形态再生产出来。甚至于,如果心意着重在比较,很有可能是实际地纵使还未达到自觉地把一形象合到另一形象上去·······”(2)。汉字在结构和点画的外部形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应物、”“象形”的特点。但是,书法中的这种“象形”与汉字的象形起源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将生命的某些特征转移到无生命的文字形体上去,为的是使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处在一个鲜活的感性层面,以增强它的感染力。
然而,形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又绝非全能,因为这种转移的方法存在有限性:一是不能将它贯彻到所有汉字结构中去。二是只能以字或点画、线条的外部形态(轮廓)为单位进行孤立的处理。所以,形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同时它又是处在一个外在的基础地位上,而更深层次的所指还要依赖形式思维。
四
我们再来考察上述诸如“遒丽”、“苍润”、“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等等形容词,会发现并非仅仅只有联想,其中还有人们的理想化追求和设想。比如,“遒丽”一词,就是由阳刚的雄强和阴柔的秀美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艺术思维在以联想为基础的同时还将人
类精神世界的追求和理想形式化,外化出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此时,我们感觉到了形式思维的作用了,如果说形象思维在书法创作中有“再生性”特点的话,那么形式思维在书法创作中则应该是有“生产性”的特点,它具有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规定特点,它不诉诸概念也不司职形象,而是提供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为主体提供书法创作的方式、原则和功能。它使书法创作材料(文字的形态和线条)得以形式化,尤其是形式化了的线条(即对应了生命的某种理想和追求的用笔和结体),使得随意组合的汉字在生命的质的高度上获得统一,同时与形象思维提供的“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与主体精神对应的同时,超越“象”而外化主体的精神世界,达到“立象以尽意”(3)的高度。
线条的形式化,在于书法艺术的主要工具----毛笔的特性。毛笔在能同其他书写工具一样在为线条提供了轮廓或曰外部运动轨迹的同时,形成了线条的质感,而线条不同的质感来自于毛笔在线条内部的运动,孙过庭《书谱》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是对毛笔在线条内部运动的简洁而形象的解说。线条内部运动通过借助能“综合”和“升华”素材的形式思维建立自身的界限和法则,重新组合、调整素材和经验对象。使它们脱离以往的直接性成为某种具有质的差异的东西。这种线条内部的运动,是造成书法线条运动复杂性,也即不同线条质感的原因。凭借形式思维带来的线条的这种内部运动的秩序和形式化特性,使其与生命本身及其理想特征发生了象征性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分析这种“同构”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第一、它们都是一种动力形式,它们持续稳定的形式是一种变化的形式;第二、它们的内在结构都必须是有机的结构,这种结构成分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通过一个中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第三、整个内在结构都是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第四、它们都遵循着生长活动和消亡活动辨证发展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连篇累牍的古代笔法理论中发现人们对笔法运动形式强烈而无休的关注,所有古代笔法理论都可以看成是人们对线条内部运动的探讨。更有力的证明当然还是书法史上的所有优秀作品,任何一件杰出的作品都提供了一个完整、统一、有序的富有个性的笔法即线条运动的方式,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线条如屋漏痕般的苍茫、艰涩;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明确有力的方折,线条如锥划沙般的明皙,都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做为汉字构
成成分的线条在书法中做为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气氛的能力。线条做为特定的形式语言以它特有的形式化能力,统领着书法创作的其他材料,营造了一个有独立价值的书法艺术王国,使原有的散乱材料获得一种新的秩序,不再仅仅是外壳,而是有活力的整体,从而使书法作品达到一个亦心亦物的层面。
五
如果说形式思维以其“生产性”的特点具有“独立性”品格的话,那么形象思维便以其“再生性”具有了“依存性”特征。书法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形式的生产,是一个创造特定的形式以改造和容纳形象思维所提供的经验材料的过程。形象思维提供的经验材料只有在保证形式思维的自足存在,也就是接受后者的统治的前提下,才能与后者构成真正的矛盾,才有可能获得有条件的统一。所以,书法创作的成就在于形式思维打破形象思维提供的形象素材的经验形式,并为它在这一作品中所显示的核心寻找与其特别适应的审美形式,一种能确定书法作品观感的形式,一种新的激发观感直接性的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的规定中,书法素材的经验形象当然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书法艺术的审美始终是在丰富多彩的感性框架内达到认识的理性高度和深邃性的,书法创作和它所占有的形象思维及其经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是有丰富感性内容的辨证的整体。形象思维和形式思维是处在不同的层次的,各有其完整性和独立性,只不过在书法创作中形象思维的完整性服从形式思维的完整性。因此,书法创作的过程实质是这两种思维之间的通过沟通和“对话”进而复合在一起的过程。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竭尽可能向深突进,去探索隐藏在一切书法现象背后的那些本质因素,但又不把它们从书法现象中抽象出来,不与书法艺术的各种现象对立起来进行描述。相反恰恰要去塑造那生动的辨证过程,在这过程中把本质转化为感性形象,并在感性形象中显示自己,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注:(1)《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第27页。托多罗夫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转引自《西方形式美学》 第29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判断力批判》上卷第72页 康德著 转引自《西方形式美学》第164页
浅谈汉语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篇6
关键词:汉字;语言;传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17-01
一、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汉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下面先来谈谈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文字创造之前,人们主要使用有声语言,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声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焦急交际的需要,因此便产生了记录语言的字。世界上几个古老的国家使用原始图画进行交际,在古埃及的前王朝时代,人们通常使用图画文字。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常用鸟兽花草等图案绘制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而这为后来汉字的起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图画文字逐渐退出人们的交际舞台,于是大量的象形文字产生了。
汉字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交流,人们开始进行思考,这使得最初的形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人们的观察不到位, 描写技术也粗糙, 但经过长期的训练也能把物体画得很逼真。所以保存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的比较古老的象形字, 它们的形体与原始图画没有多大的区别。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历史悠久绵长,也是世界上使用至今最古老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国的汉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虽不是最初的汉字但已经相当成熟了。至今还未发现早于甲骨文的汉字,但从距今六千多年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已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记事符号。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表义性。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文化载体,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汉字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系统。我们能通过某些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对古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一定了解,所以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也是一个重要特点。
二、思维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含义。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以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心理学将思维定义为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高级元认知过程。人类通过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而形成概念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反映了处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和群体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的认知特性。
(二)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感性强、理性弱。中国人的思维有较强的我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西方的科学重视理性分析与逻辑推理,注重方法与技术上的操作与实验,要求用精准的数字来把握所认识的对象,同时通过归纳法概括出一般性的原理与规律。特别是在伽利略与牛顿时代,思辨的、演绎的人们和技术的、归纳的人们建立了紧密联系,使得这些科学家们既是实验家,又是理论与思想家。但是,中国人的思维基本上说是混沌的、粗疏的,同时也是凭直觉性和整体性来把握事物。
三、汉字与中国思维方式的关系
(一)中国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体现。
1.整体思维和汉字的造字方法。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根本的特征。中国人的思维变迁可以用三个阶段来展示。第一是象形字阶段,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观物取象”,但观物取象决非一味地机械模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综合概括了。从图画式的文字过渡到象形字的产生,概括性的象征取代了图画式的描绘,简洁的线条取代了投影式的块面结构。象形字是人类思维进化的接结晶产物,也代表着真正文字的出现。第二是象意字阶段,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综合取象”,主要是以获得对抽象事物表达的能力抽象事物,即“意”之物,它无形可象,必须综合与之相关的事物,才能近似地或朦胧地造字表现。第三是形声字阶段,有了形声字中国人的思维便突破了取象的单一性,进入到一个更高层的境界。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既“取象”又“取声”形声字和语言中的词有两种联系,分别是语音联系和语义联系,而形声字的特点和整体功能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特点正相符合,所以形声字的发展逐渐壮大,并在汉字体系中占了绝大部分。
2.直观思维和汉字构字形态。
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方式是直观。这一思维特征在汉字的构形形态上也有明显体现。
直观思维既体现在表静态事物的字形上,又表现在表动作行为的字形上。古代的人们思维仍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直观是他们认识事物最直接的方法。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字的象形性逐渐弱化,但是构形依然采用感性直观的模式。这种汉字构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意象思维。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与中国人的直观思维是相互关联的。中国人在自己思维习惯的影响下选择了汉字,同时,汉字又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学习。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汉语汉字就是中国的典型代表。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关系密切 ,通过汉语汉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学习西方国家发达社会的位置,现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最后,作为翻译人员,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光荣使命,我们只有自己真正了解了本国的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
突破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篇7
定势思维在现实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出现新问题的时候, 定势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对比, 从而找出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这样就可以将解决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拿来应用解决新问题, 或者是将新的问题进行分解, 化为和旧问题类似的情况, 这样就能为解决新问题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然, 凡事有利也有弊, 定势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较快地处理新问题, 但是也容易让人们产生思想上的惯性, 也可以说是惰性, 养成比较呆板或机械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貌似而本质不同的时候, 定势思维就容易让解题者步入误区。下面举例说明:由于人的眼界的局限性, 甚至是坐井观天, 所以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 学生就很难理解。例如:1.“相对于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坐在教室里的人是运动的”。这一问题, 由于长期的定势思维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看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学生很难摆脱原来的定势思维, 很难走出这个怪圈, 也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 扩展学生的眼界, 先交代地球是绕太阳快速运动的,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 也是相对地球来说的。再让学生体会乘坐汽车时, 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移动的情景。说明这已下意识地把汽车作为参照物, 树木就是运动的。再举例宇航员能出入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 也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教师帮助下打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定势, 真正意义上理解“运动”和“静止”, 从而利用新的思维方式, 去分析解决问题, 并能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2.在学习“托利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倾斜时的高度和长度问题, 学生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水往低处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势“液体往压强小的地方流”。玻璃管在倾斜时, 因为压强变小, 会有一部分水银流进玻璃管, 保持高度不变, 长度增大。有了新的思维定势,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不会出错。在连通器的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
3.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 然后慢慢后退, 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 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 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 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 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 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 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 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 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 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在电流的学习上, 虽然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但也要避免形成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 水渠中的水离水源越远的地方, 水流可能会变小。但在学习串联电路串联电流特点时, 学生也会因为思维的定势而出现错误, 认为靠近电源正极的地方电流会较大。这可以借助于实验, 用电流准确地测出整个电路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的电流大小, 进行比较, 即可得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的结论。也可以根据导体中的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概念, 加以分析讲解。定势思维是解决问题主要形式, 由此可见, 在某些问题上,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许多情况下, 思维的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从另一角度看,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 利用已有的经验, 按照一定的模式 (定向、定法、定序) 去解决问题。这又会出现负迁移, 就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所以, 在学习中就必须突破旧的思维定势, 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定势思维具有两重性, 根据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下面的对策。
1.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双基”的定势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定势。
2.一般问题可以根据思维定势采用共同的策略解决, 因此要重视并培养学生养成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定势。
3.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 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4.在新课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发挥原有定势思维的优势, 一般的思维定势较容易培养, 而关键是在突破旧的定势思维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上下工夫, 以避免旧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篇8
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王华倬从总结2013年学会工作、传达上级学会精神和布置2014年学会工作等3个方面进行了工作汇报。在传达上级学会精神时, 王华倬秘书长着重强调了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体育分会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承接政府职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等问题。就2014年工作计划, 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紧紧围绕学校体育中心工作开展学会活动, 继续重视特色和精品项目的培育, 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并就2014年初步拟定的8项具体工作做出解释。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祝莉在对学校体育分会工作予以肯定的同时, 解读了党的十八大对社会组织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并就学校体育分会工作的开展提出殷切期望。她希望学校体育分会认清形势, 扎实开展工作, 提高学会自身核心竞争力;学校体育分会要立足学校体育工作实践, 找准学校体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并进行集体攻关;学校体育中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教育等问题都是学校体育分会应该去探讨的问题;学校体育分会应尽早组织精英力量和集体智慧将2012~2015年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研究成果全面深入地展示出来, 扩大学校体育分会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体育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指出, 学校体育分会应有所侧重地加强对“体教结合”、“传统项目学校”、“校外体育俱乐部建设”、“体校文化课教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等课题的研究, 不断挖掘学校体育分会的工作特色。
与会专家分别就学校体育分会如何进一步发展和2014年工作计划发表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最终达成了3点共识:1.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 需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学习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创新思维方式, 开拓工作思路, 开展好关乎民生的学校体育分会工作, 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3.确定了学校体育分会主任工作会议暨常委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峰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工作研讨会暨全国高校运动训练科学论文报告会、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发展研讨会、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暨全国中青年学校体育工作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啦啦操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2014年学校体育学研讨会、《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2-2015) 》的编写等8项2014年学校体育分会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组织发展与改革的论述为学校体育分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学校体育分会以往的实践证明, 紧紧依靠举办论文报告会或学术论坛不是关乎民生的大事情, 对学会地位的提升价值一般。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学校体育分会要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结合中国实际, 转变思维方式, 实事求是, 处理好定位、站位和身位问题;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 重点研究和思考青少年儿童运动项目促进与发展的问题, 开展好运动项目进校园活动, 为政府部门供给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找准基点, 明确思路, 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逐步推进以“基点”带动“一般” (如做标准, 抓评审) 这些关乎多数人切身利益的工作才能集聚广大人群的注意, 才能凸显学校体育分会的价值, 才能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分会工作的新局面。
作文的思维方式 篇9
所谓“思维”, 就是想;所谓“思维方式”, 就是怎么想的问题, 包括想的方向、途径、内容之类。我们天天在想事情、想问题、想道理, 所以对“思维”、“思维方式”并不陌生。那么作文的思维方式是怎么的呢?一句话, 就是主体思维, 即用主体思维方式去构思文章。什么叫“主体思维”呢?举个例来说, 假如老师出一个“月亮”的作文题, 不要去想月亮是什么星球?它离地球多远?它有多大?它上面气候如何?有些什么矿物质?因为这些是在讲“它是什么”, “它怎么样”的客观知识;月亮是我思考的客体, 这样想叫客体思维, 只有写介绍月亮知识的科技说明文才能这么去想, 才用客体思维, 写一般文章是不能这么去想的。写一般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始终要抓住自己, 总要讲“我怎样”, “我如何如何”才是走对了路子。写“月亮”这个题目, 就要想我对月亮怎么样, 我对它的感觉如何, 认识如何, 我对它的感情怎样, 态度怎样, 评价、希望怎样, 等等。我是思维的主体, 这样思考是围绕着“我”这个主体转的, 所以这是主体思维。
如有篇写月亮的作文就是这么写的。文章说:“月亮被无数文人墨客所赞美, 月光明亮柔和, 的确很美。但这光却不是它自己的, 而是来自太阳, 月亮从未自己发过光。”全文就抓住月光来自太阳, 月亮自己不发光这一点做文章。接下去作者指出, 尽管如此, 人们并不认为月亮“欺世盗名”, 并不嫌弃它。李白照样“举杯邀明月”, 苏轼照样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们今天仍然歌唱“十五的月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阳光热烈, 耀眼, 充满阳刚之气, 而月亮把它变得含蓄、皎洁、充满温柔。于是, 人们便称之为‘月光’, 而不是什么‘反射的阳光’。只有月光, 才会使李白‘疑似地上霜’。如果‘举头望阳光’, 他决不会产生‘低头思故乡’的情怀。”所以“月光有阳光不能代替的价值, 月光的地位便得到了认可。”文章最后说:“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赋予新的特点, 这东西也就成自己的了。我们已被别人拿走了许多, 现在, 该是我们向月亮学习的时候了。”这是一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它写月亮, 不是大谈月亮的客观知识, 而是扣紧自己对月亮的感受、态度、评价、需要去写。他认为月亮接受了阳光之后把它变成了“含蓄、皎洁、温柔”的月光, 这是发挥了自己的创造精神, 进行了成功的创造, 从而使月光有了“阳光不能代替的价值, 其地位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些就是作者对月亮的感受、认识、评价, 也体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同时, 作者更希望我们学习月亮的这种创造精神, 无论是古人的还是外国人的东西, 只要是好的, 都拿过来“赋予新的特点”, 使它变成我们自己的, 让它为我们服务。这番意思很好, 读来有味道。
计算思维:一种新的学科思维方式 篇10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 是一种认识过程或心理活动。简单地说, 思维是人进行思考、通过人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体现。思维方式也是人类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6年3月, 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 (CMU) 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基金会 (MSP)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 (CISE) 主任的周以真 (Jeannette M.Wing) 教授, 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 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以真教授从思维的视角阐述计算科学, 并以此来探索计算机学习的教育价值。为此, 周教授撰写了针对大学所有新生的“计算思维”讲义, 并以此作为“怎样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课程的主要教材。
计算思维这一概念提出后, 立即得到美国教育界的广泛支持, 也引起了欧洲的极大关注。目前, 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美国, 不仅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专题讨论, 也有包括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 (CSTA) 、美国数学研究所 (AIM) 等组织在内的众多团体的参与;计算思维还直接促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 (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的产生, CDI计划旨在使用计算思维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 促进美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CDI的最终研究成果将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这种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转变, 反映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 以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
计算思维不仅影响着美国, 也影响着英国的教育, 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 人们在一连串的研讨会上探索与计算思维有关的主题。每次研讨会, 都有不少专家讨论计算思维对不同学科的影响。研讨会上所涉及的学科已延伸到哲学、物理、生物、医学、建筑、教育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另外, 英国计算机学会 (BCS,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也组织了欧洲的专家学者对计算思维进行研讨, 提出了欧洲的行动纲领。
●国内有关计算思维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 钱学森先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 将思维科学作为11大科学技术门类之一, 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学艺术并列在一起。自从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以来, 各种学科在思维科学的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 计算学科也不例外。黄崇福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阐述计算思维的学者。1992年, 黄崇福在其所著的《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一书中给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就是思维过程或功能的计算模拟方法论, 其研究的目的是提供适当的方法, 使人们能借助现代和将来的计算机, 逐步达到人工智能的较高目标。”
国内关于计算思维的研讨大部分都是在与计算机方法论一起研究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董荣胜教授在对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的研究中指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虽有各自的研究内容与特色, 但它们的互补性很强, 可以相互促进, 计算机方法论可以对计算思维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再研究和吸收, 最终丰富计算机方法论的内容;反之,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法论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现代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2009年7月26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在NOI2009开幕式和NOI25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提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 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 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有了计算机, 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同年11月9日, 在《中国信息技术已到转变发展模式关键时刻》一文中, 李国杰在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时指出:“20世纪下半叶是以信息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 预计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 信息科学的突破可能会使21世纪下半叶出现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2009年12月27日,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哈尔滨分论坛 (YOCSE哈尔滨)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沙龙共同举办了“计算思维”专题论坛的会议。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亚东教授作了题为“计算与计算思维”的报告。报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 讲述了计算思维已经和即将对各门学科产生的影响, 在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的设想, 并倡议学者们总结计算思维有哪些类别, 以及它们和各门学科、日常生活的关系。
2010年7月19日至20日, 北京大学等九所知名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亲临大会, 作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报告。大会就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计算思维的关键内容
当我们必须求解一个特定的问题时, 首先会问:解决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怎样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科学坚实的理论基础来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同时, 我们还要考虑工具的基本能力, 考虑机器的指令系统、资源约束和操作环境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求解一个问题, 我们可能要进一步问:一个近似解是否就够了, 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 是否允许误报和漏报?计算思维就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 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
计算思维是一种递归思维, 是一种并行处理。它可以把代码译成数据又把数据译成代码。它是由广义量纲分析进行的类型检查。例如, 对于别名或赋予人与物多个名字的做法, 它既知道其益处又了解其害处;对于间接寻址和程序调用的方法, 它既知道其威力又了解其代价;它评价一个程序时, 不仅仅根据其准确性和效率, 还有美学的考量, 而对于系统的设计, 还考虑简洁和优雅。计算思维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
计算思维采用了抽象和分解来迎接庞杂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 它是一种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 (Separation of Concerns, 简称SOC方法) 。例如, 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 或者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它是利用不变量简明扼要且表述性地刻画系统的行为;它是我们在不必理解每一个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安全地使用、调整和影响一个大型复杂系统的信息;它就是为预期的未来应用而进行数据的预取和缓存的设计。
计算思维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 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例如, 对于“死锁”, 计算思维就是学习探讨在同步相互会合时如何避免“竞争条件”的情形。
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的推理来寻求解答, 它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规划、学习和调度。例如, 它采用各种搜索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思维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 在时间和空间之间, 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例如, 它在内存和外存的使用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它在数据压缩与解压缩过程中平衡时间和空间的开销。
计算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当你早晨上学时, 把当天所需要的东西放进背包, 这就是“预置和缓存”;当有人丢失自己的物品, 你建议他沿着走过的路线去寻找, 这就叫“回推”;在对自己租房还是买房做出决策时, 这就是“在线算法”;在超市付费时, 决定排哪个队, 这就是“多服务器系统”的性能模型;为什么停电时你的电话还可以使用, 这就是“失败无关性”和“设计冗余性”。由此可见, 计算思维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 计算思维应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
计算机科学是计算的学问, 它研究什么是可计算的, 怎样去计算。计算思维具有以下特性: (1) 概念化, 不是程序化。计算机科学不是计算机编程。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意味着远不止能为计算机编程, 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 (2) 根本的, 不是刻板的技能。根本技能是每一个人为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职能所必须掌握的。刻板技能意味着机械的重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当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之后, 思维可就真的变成机械的了。 (3) 是人的, 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 但绝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地思考。计算机枯燥且沉闷, 人类聪颖且富有想象力, 是人类赋予计算机激情。配置了计算设备, 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在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计算机赋予人类强大的计算能力, 人类应该好好地用这种力量去解决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 (4) 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科学在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 因为像所有的科学一样, 其形式化基础建筑于数学之上。计算机科学又从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 因为我们建造的是能够与实际世界互动的系统, 基本计算设备的限制迫使计算机科学家必须计算性地思考, 不能只是数学性地思考。构建虚拟世界的自由使我们能够设计超越物理世界的各种系统。 (5) 是思想, 不是人造物。不只是我们生产的软件硬件等人造物将以物理形式到处呈现并时时刻刻触及我们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计算概念, 这种概念被人们用于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6) 面向所有的人, 所有地方。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以致不再表现为一种显式之哲学的时候, 它就将成为一种现实。就教学而言, 计算思维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 应当在所有地方、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研究有很大的相似性, 国内很多学者都在同时研究。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学科方法论都是试图通过可计算性原理、形理算一体原理和机算设计原理, 从思维和方法的高度来进行抽象, 以寻求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学科价值。
所谓可计算性原理亦即计算的可行性原理。1936年, 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计算思维领域的计算可行性问题:即怎样判断一类数学问题是否是机械可解的, 或者说一些函数是否可计算。所谓形理算一体原理, 是针对具体问题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计算发现规律的原理。在计算思维领域, 就是从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出发, 寻找相应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进行问题求解。所谓机算设计原理, 就是利用物理器件和运行规则 (算法) 相结合完成某个任务的原理。在计算思维领域, 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创造 (计算机的设计原理) , 比如, 电子计算机构成就是五个外部设备 (计算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以及运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的概念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尽管计算思维的学科体系尚未成熟, 但在教学和培训中的应用和推广已逐步开展。一些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标志性的事情包括2008年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 (CSTA) 在网上发布了得到美国微软公司支持的《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 (Computational Thinking:A problem 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 报告。2008年, ACM在网上公布了对CS2001 (美国关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大纲) 进行中期审查的报告 (CS2001 Interim Review) , 开始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倡导的“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 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机思维的本质。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认为, 计算思维应当是所有学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当采用的一个工具。采用这个工具, 教师自然会问以下几个问题: (1) 人所固有的能力与局限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局限性? (2) 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即问题解决的时间复杂性、空间复杂性? (3) 问题解决的判定条件是什么? (4) 什么样的技术 (各种建模技术) 能被应用于当前的问题求解或讨论之中? (5) 什么样的计算策略更有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认知计算学科的方法和工具, 也是计算学科认知领域的理论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也进一步推进了大学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 引入计算思维关注点分离的方法解决软件工程课程中的问题求解、算法设计、软件设计等设计方法以及软件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方法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为作为最重要的计算思维原则之一, 关注点分离是计算科学和软件工程在长期实践中确立的一项方法论原则。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离散数学中的模型与数理逻辑、递归与等价关系数目的求解、模块化与群、等价关系证明等问题。
目前, 尽管计算思维已在大学教学中逐步应用, 但是, 计算思维本身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并且在教学中的应用都是少数专家学者在进行小规模探索性的实验性教学, 在培养过程中没有系统性的应用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 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计算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尽管有关计算思维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高校, 在国内, 也仅在为数不多的高校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由于计算机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 计算思维也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影响。
1.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 (Reading, w Riting, and a Rithmetic——3R) , 还要学会计算思维。正如印刷出版促进了3R的普及, 计算和计算机也以类似的正反馈促进了计算思维的传播。当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在尝试用计算思维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 教授们已提出应当为大学新生开一门称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 面向所有专业, 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使入大学之前的学生接触计算的方法和模型。我们应当设法激发公众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 传播计算机科学的快乐、崇高和力量, 致力于使计算思维成为常识。从目前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来看,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接触计算思维是最有效的途径。2000年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于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随着计算思维的引入, 需要我们去探索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关系。
2.计算思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研究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着“只见技术不见人”和“什么实用教什么”的现象。前者反映我国课程实现中存在着过度的技术化取向问题, 后者反映了功利主义的课程价值认识。其实, 这两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即以简单技术掌握为第一要义, 虽然强调了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但也仅是解决如何操作软件以达到学以致用, 缺乏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看待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有的价值。
笔者曾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价值的角度提出算法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式: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说明问题解决的方法, 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若干子问题并将其进一步简化,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也是科学和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能;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地理解问题解决的规则, 能够认识到问题的起点、边界和限定范围, 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地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劣, 能够设计与构造操作步骤更少、更经济的算法。
算法思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价值不是仅对口程序员的培养, 就像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培养会计一样。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学习, 学生可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规范的设计与工艺要求, 以及人与计算机共存的思维特征。但是, 算法思维是以算法为出发点, 相比以计算理论出发的计算思维, 有更多的局限性。因此, 计算思维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科思维方面的研究, 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与能力, 而不是面临过时的计算机操作步骤。
3.计算思维引发有关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的关系思考
计算机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程序设计语言是进入计算学科领域的优秀工具, 也是获得计算机重要特征的有力工具。早期中小学开展BASIC语言学习, 其本意也是以认识计算机特征为目的。其存在的明显问题是缺乏学科思维, 过多地关注具体语言的细节。而以应用软件为学习对象的计算机课程, 虽然强调了应用, 但仍然关注软件操作细节的学习, 使得课程学习内容与社会上的软件培训班相差无几。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丰富与普及, 以及计算机操作的人性化, 重视工具操作、缺乏思维和方法的计算机课程面临改革是必然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在课程目标上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素养的转变, 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进。但是,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处理学习内容中, “人如何处理信息”、“人如何用工具处理信息”以及“工具如何处理信息 (人如何制造信息处理工具) ”三者关系时把握不清, 特别是对于有关计算机原理与操作的学习内容, 存在既想回避又无法回避的现状, 要回避是因为要避免学科教学走回原计算机课老路, 但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在教学中又无法回避。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都能对数据进行加工, 这种加工有自动化属性。两者都反映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这也是计算思维经抽象以后反映的根本问题。计算思维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问题, 即计算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问题。
●结束语
对于计算思维来讲, 要成为一门学科,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 计算思维还不是知识形态的学科, 因为其本身的概念、原理、特征、培养方法论以及创新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并未形成, 也不是大多数学校或研究所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这方面的学者、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组织虽然正在形成, 但远远未达到成熟。另外, 各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因此, 计算思维学科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然而, 从计算思维中引申出的方法论, 对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乃至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都有重要意义。用学科方法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相对稳定的矛盾, 并从思维和方法的高度规范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计算思维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创新。但是, 目前缺少应用计算思维进行创新的方法论, 即如何应用计算思维进行创新。这方面的工作仍然非常艰巨。
最后仍用周以真教授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我们特别需要抓住尚未进入大学之前的听众, 包括教师、父母和学生, 向他们传送下面两个主要信息:智力上的挑战和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依旧亟待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和解答仅仅受限于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一个人可以主修计算机科学而从事任何行业。”
参考文献
[1]Wing J 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3) .
[2]牟琴, 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进展[J].计算机科学, 2011 (3) .
[3]何钦铭, 陆汉权,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4]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 2009 (4) .
[5]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学习的价值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8) .
思维方式的竞争 篇11
一位荷兰营销学教授和两位朋友去西安。一出机场闸口,就有一大群人朝他们蜂拥而来,其中一个人大声喊道:“你们住哪个宾馆?你们从哪里来?我免费送你们!”
免费?营销学教授想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回应道:“我从荷兰来。”
“荷兰?我拉过荷兰的客人。等等,看这儿,您看看。”他翻开一个本子,然后径直放到荷兰教授面前。那页纸上是手写的荷兰文,是一对荷兰夫妇对其服务的热情推介。
“你们要住几天?让我来招待你们,每天只收500块。”他说道。
有了这位出色的司机,教授和他的朋友们在西安的3天过得很棒,能买到价格较低的中国游客门票,也从来不用看旅游指南。
这位司机这3天也过得很好,不必到处揽生意,也不必无休止地在机场候客,教授最后还给了他200欧元的小费。
这位司机是成功的。他为这位“洋客户”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旅游解决方案,满足了顾客的各种需求。他同时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价钱自然不是问题了。他既不是机场的拉客者,也不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更不是一个旅游中介,他集以上角色于一身,是一位价值创造者。
也许现在我们看来,这位司机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做的这些事情我们也可以做到。就像许多人在市场上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后常常泛起的想法一样——“这没什么,我也可以。”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你可不可以,而是:为什么总是别人先想到了这些创新,而不是你?
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些,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营销的知识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员掌握了做市场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对市场的困惑非但没有因此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同质化”、“胶着”成了描述竞争最常用的词汇;
企业的所谓创新被对手轻易复制,由创新赢得的优势转瞬即逝,竞争成为不折不扣的“肉搏”;
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就像硬捏在一起的“两张皮”,总是若即若离难以步调一致;
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对比优秀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我们发现:陷于竞争泥淖的企业,追求的往往是竞争的“手段”;而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追求的则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把眼光聚焦于“手段”,产品就是产品,价格也只是价格,竞争的各个要素被肢解为割裂的动作。局限于某一个点,即使穷尽各种手段“创新”,路也将越走越窄。
发端于思维方式,却可能发现新的需求空间,打开一个新天地,循着内在的目标和“红线”,把营销的要素重组、聚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生的、充满活力的系统竞争优势。
服务,是一个典型的写照。
把服务当作“手段”,服务就沦为拉拢顾客的种种伎俩,即便它被冠以“增值”、“方案”等动人的光环,本质上也不过是企业从自身出发,为了自身利益的产物,所以注定是被动的、弥补性的、割裂的,它无法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竞争动力,甚至成为企业的重负。
基于“思维方式”,服务转变为顾客利益的产物。在顾客利益的统领下,企业资源被自然地组合为一体,被顾客自然地接受。它的竞争力源自顾客需求,因而具有了内生的生命力,可以成为企业成长的发动机。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方式 篇12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教师在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巧妙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行探索。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了探究性思维。例如,在讲《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内容时,我先不把企业经营成功的相关因素讲出来,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提示,学法由学生自己去归纳,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引导学生对综合探究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新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多角度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养成富于联想和对比,善于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扩大视野,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灵感。
三、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与探究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得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运用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央行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用《经济生活》知识多角度变化解释问题,既可以说是国家宏观调控,也可以说降低消费需求等等。一个问题多变,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知识面,增强知识的容量,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善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四、通过探索性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性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荐阅读: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07-26
中式思维和中国英语06-27
中国公司通过反向并购方式在美国上市的案例09-26
一个15岁女生震惊的演讲:如何把美国的钱赚到中国来!思维模式决定人一生的的命运07-29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梦想的基石07-06
中国人的自我07-05
中国人的关系05-10
中国人的娱乐08-13
中国人的官瘾史07-18
中国人的关系特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