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2024-06-23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精选9篇)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1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

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如果仔细研究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可以发现以下六类主要隐患,这要求在企业高层在以后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多加注意:

1. 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由于淮桔北枳,只是东施效颦而已。这一点,在许多中国企业推行ISO9000标准时便暴露的非常明显。

2. 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中国企业忽略了企业家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轻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做大,而是图强;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发展,不是短期效益。

3. 顾客导向还是企业导向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南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那些不断跟踪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直接创造了价值,还建立了最宝贵的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4. 人治还是法治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评选出各种头衔的企业家,从国家大奖到省市地区的小奖。因此中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然其领导风格与个性也对他所管理的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到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虽然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这种集权和独裁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多变复杂的环境人治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在竞争中获胜。人治色彩的浓厚,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法治,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5. 用人还是培养人

许多中国企业感慨:现在越来越难留住人了!不仅是留人,在企业招聘新员工时,中国企业也很难与外资企业抗衡。也许有人会将之归为国内企业工资太低的缘故,但根本上是企业内部没激励机制的问题,除了在物质激励方面受现有资源限制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吸引力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比较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员工的培训投入上。外资企业的培训完善而系统,并且与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由于将员工视作最宝贵的人力资本,外资企业的培训投入也产生了极高的收益。反观中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似乎多为应急或被动式的,企业经营者似乎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而只用不培养也无法建立员工与企业间的归属关系,更不要说企业凝聚力或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了。

6. 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

中国许多优秀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中国经济的六大风险 篇2

首先声明,笔者是乐观主义者,坚信任何风险都可以管理也必须管理,任何挑战都蕴含机遇,风险与回报并存,挑战与机遇并生。正是基于这个基本的判断,我们每一个年份、每一个阶段都必须清醒地分析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从而抓住这些风险所蕴含的重要机遇。

笔者看来,201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调整,即从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应急性的措施,调整和回归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正常制度变迁和发展战略上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10年的前景是非常好的,有望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最为平衡的一年。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突发的事件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预案。在以调整为基调的2010年,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中国经济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把这些风险考虑充分了,中国经济的调整年才能更加顺利。笔者认为,中国经济2010年面临着六大重要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三个来自国内,三个来自国外。

风险之一: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

自从1994年成功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总体的财政税收情况在不断好转,尤其是中央财税不断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分税制实施以来,整体上看,出现了中央财政实力不断加强、部分地区的财政状况有所恶化的格局。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地方政府靠转让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获得了许多预算外收入,这些地区的财政情况到目前为止还相当不错,尽管以拍卖土地使用权支撑的公共财政基础十分脆弱。同时,必须看到,还有很多地区土地拍卖的收入来源有限,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地区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财政困难。

在保增长的2009年,很多地方大兴土木,以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性国有投资公司为运作主体,启动了许多由公共财政投资的项目。这些国有投资公司的财政基础十分脆弱,很多情况下依靠银行贷款在支撑,但其投资经营的项目中有很多至少在短期内难以盈利,而国内银行的贷款期限比较短,这些公司在2010或2011年可能面临银行贷款到期、相关建设项目却没有完成或并没有进入盈利期的困境。一旦这种困境出现,就会对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一部分项目难以进行下去,或是地方经济建设出现停顿。这一风险应该说是很实际的,当然,这一风险并不是没有办法化解,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必须要有一些预案,比如,可以允许这些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也可以由银行延长贷款期,或进行相关企业的清算或者拍卖等。

风险之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总体上看,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以股市为例,截至2009年11月底,笔者根据全体上市公司的市值权重计算出的股市市盈率在35倍以上,创业板的市盈率则在100倍左右。再以房地产为例,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房价与年租金这个可以与股市市盈率相比的指标远远超过30倍,中等水平的住宅价格与年均家庭可支配收入比在很多地区也超过了20年。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资产价格已经非常高。究其原因,如此之高的资产价格,当然源于中国长期存在而且不断上升的巨额货币存量。目前,中国货币存量与GDP之比已经超过170%,在2009年,货币存量的上升比例是29%,这些在当今世界都是奇高的。

一旦股市以及楼市出现比较大的向下调整,就会引起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也会使得一部分企业资金周转不畅,因为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企业在2009年拿出了自己的闲置资金投资于股市或楼市。在房地产价格高涨时期获得天价土地的一些企业,也可能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这部分土地又将返还给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地方财政出现困难。资产泡沫的破裂也会带来一部分投资者包括民众的情绪不稳。为了应对资产价格的迅速下降,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资本市场政策,如新股发行政策必须谨慎应对,不断监控投资者情绪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方向性改变。

特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国内的资产价格已经高企,但由于当前以美元和欧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的政策环境非常宽松,而且这一态势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很快逆转,外加人民币的货币环境也比较宽松,所以,中国的资产价格还存在继续上升的压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2010年中国资产价格上升的幅度加大(如达到20%以上),其后果会非常严重,包括民众对地产市场的不满将会升级。所以,资产价格的过大幅度上升也是风险。

风险之三:自然灾害和瘟疫对农副业生产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通胀压力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件引导,目前的中国经济总体说来不存在狭义(即排除资产价格)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总体上讲,中国处于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状态。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最常用的通货膨胀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农副产品占了30%以上的权重,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与其供给量直接相关。中国已经出现了罕见的、连续6年的农业丰收,而中国农业生产又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在2010年出现比较大面积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或者是影响粮食、禽类、肉类产品生产的病虫灾害,如猪瘟、鸡瘟等,将直接带来农副产品的供给不足,导致农副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带动CPI的上升,由此会改变国民的通胀预期。而通胀预期的改变,往往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为此,国家应该密切注意农副业生产的情况,积极应对自然条件变化以及瘟疫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风险之四:

国际石油、原材料供给的

中断或价格的迅速飙升

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依赖石油和原材料的进口,而石油、原材料的进口随时面临着两个直接风险。

一是供给的中断,对石油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因为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占到总消费量的50%以上,而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线相对比较长,进口的来源地也比较集中,一旦某些石油生产国出现局部性的政治、社会、经济动荡,石油供给出现停顿,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手中直接控制着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将会直接要求这些跨国公司保证本国的石油供给,这就使得中国这样没有直接海外上游资源的经济体暴露于风险之中,出现石油供给的短缺。

另一种可能性是石油或原材料价格的迅速飙升。飙升的原因既可能来源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价格恶意炒作,也可能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的提速以及对原材料需求的迅速上涨,还可能来自于某些原材料生产国经济、社会、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影响。石油、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对中国经济的运行造成冲击,对生产成本也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加大石油、原材料等产品的库存量,尽量使石油、原材料的供给多元化,同时密切监控世界经济的发展。

风险之五:贸易战全面升级

金融危机之后,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上升,其背后的理论支持就是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矛盾焦点指向了中国。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全球经济再平衡背后的思潮是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反思,在他们看来,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而西方很多国家并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应有的收益。

目前,全球贸易战不仅远没有结束,升级的可能性还非常大,如果美国、欧洲等以减碳为借口,实施大规模的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比如,实行15%以上的碳关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为此,我们必须作好应有的准备,要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为其提供必要的补助,做好碳关税开征的准备;也要和出口企业充分沟通,让它们明确知道金融危机后的贸易风险。

风险之六:

区域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脱离了衰退,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风险已经基本远去,但是必须看到,个别地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金融风险,包括一些非洲、欧洲国家,如西班牙以及东欧的某些国家,可能爆发区域性的危机。中国经济由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入地融合,一定会受到影响。一个非常直接的传递渠道就是中国投资于这些地区的企业将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于企业被当地政府或企业扣押、资产国有化、经济合同反悔、货款拖欠不付,更严重的是,如果某些地区出现军事政变、政治动荡,中国相关的企业和投资者将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和危害。为此,我们要不断地了解不同地区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相应的不利情况,要提醒这些企业做好撤离的准备。

尽管存在以上的种种风险,20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非常良好。在这个金融危机后调整的年份,中国经济的基本任务是为了今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一大局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为此做好准备。如果能够自如应对各种风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顺利达到经济调整的目的。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3

一是技术进步的红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我国物流技术应用程度显著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物流业务深度融合,提升了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创新创业的红利。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物流企业通过战略格局、组织模式、运作流程、服务规则、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创新,不断突破原有“路径依赖”,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消费升级的红利。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之间单向物流现状正在改变,双向物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农村物流潜力巨大。四是扩大开放的红利。五是深化改革的红利。近年来国务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降低了企业成本。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越是打破原有制度藩篱,越是能够释放出改革的红利。六是大数据资源的红利。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消费和物流活动产生了海量数据,已经成为社会战略性资源,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物流活动将产生重要影响。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物流业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物流业发展将聚焦“高效、集约、连通、创新、协调和改革”等六大战略重点。

一是打造高效物流服务体系。效率提升替代成本降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着力点。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增强物流的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各种闲置、库存、冗余等浪费现象,通过效率提升降低产业链物流成本。

二是引导物流集约发展。通过整合优化实现集约发展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点。要充分利用兼并重组、平台整合、联盟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分散物流资源,促进市场优化配置,提高市场集中度和行业盈利水平。

三是实现设施连通、网络互通、信息畅通。连通性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抓住多式联运发展机遇,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的网络对接和业务衔接,充分利用多种运输方式,降低综合运输成本。要着眼实体网络平台和虚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网络共享、业务共享、信息共享,倡导形成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局面。

四是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创新是行业转型升级不变的主题。要推行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无车承运等多种运输组织方式,加强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要重点发展精益物流,优化重点产业供应链,促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融合,努力寻找行业发展新动力。

五是统筹区域、国际、国内物流协调发展。要着力打造国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区域物流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兼并重组,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六大动力 篇4

全球粮食长期短缺是引擎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从全球情况看,粮食危机的信号也在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

解决粮食短缺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开发进程。只要粮食短缺问题有一天得不到解决,包括农机产品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总体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呈下降之势。

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获得优先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手段,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路径。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增强农业的司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率先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据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农业装备板块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建国后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都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根据美日德等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启动时的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数据及持续时间对比大体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状况与这些国家进入中级阶段的情形类似。预计到2020年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降到20%以下,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跨越。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8000万~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亿~2.2亿之间,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资料来源: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民日报》,2008年9月16日)。

到2007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资料来源: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机市场繁荣,《农机市场》,2008年8月)。

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务农的数量减少,并且很多出去打工后回流的农民工倾向于买农业机具承包耕作土地,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作业收费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下降。因此,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动不仅在质量上、时效上占据着优势,而且在经济性上也逐步占据优势。

系列惠农政策将成为“加速器”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将为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升腾空间,一系列农业发展的利好因素都将对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强劲的刚性增长预期;中央出台的土地改革新政,在农民自愿和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必将拉动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和加速农业机械功率上延的节奏,从而为农机化需求创造巨大的内生性增长空间。

政府补贴释放权威信号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实施,连续调低银行基准利率,加速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放宽农村信货政策以及中央关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十条政策”等一系列利好因素都将对2009年的城乡消费市场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的100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更是一个农机市场刚性增长的权威信号。从2004~2008年的补贴实施情况来看,5年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9.7亿元,带动农民投入373亿元,拉动农机工业销售产值443亿元,中央投资拉动比例达到1:5.35,相当于国家投入1亿元可直接形成农机工业销售产值6.35亿元。2009年,国家投入购机补贴100亿元,可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近540亿元,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近640亿元左右。

在农机直补政策的刺激下,农机产品市场购买力必将大幅度攀升。加上农产品保护价格的推行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等配套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收入水平将持续稳健增长,必将对农机市场需求产生长效持久的拉动作用。

工业反晡农业的新时期已到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5

●战略差距:权谋VS制度

中国企业多以权威和谋略为战略出发点, 而世界级公司则以制度和文化为战略出发点。到目前为止, 中国绝大多数优秀企业家都是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下产生的。在市场环境中, 他们懂得了“国营厂长”不懂的竞争谋略, 甚至部分者会成为以“权威谋略”为中心的市场政治家。

●绩效差距:短视VS长远

中国企业大多管理员工的现在, 世界级公司则管理员工的未来。世界级企业的绩效管理, 是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 从而获得公司的未来。但中国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效应, 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

●文化差距:工具VS信仰

中国企业用业绩凝聚员工, 世界级公司用文化凝聚员工。不少中国企业的远景往往成为企业家个人的鸿图伟业, 是实现企业家个人野心的工具和附属品, 而不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在相当一些中国企业中, 核心价值观只是手段而已。一些企业家常常把“以人为本”、“消费者是上帝”一类感人肺腑的话挂在嘴边, 而一旦利益当前, 一切仁义道德就靠边站。

●管控差距:能人VS流程

中国企业用能人管理控制公司, 世界级公司用流程管理控制公司。中国企业对公司的控制大多是由人来完成, 而不是通过制度与流程系统完成的。这样必然产生“诸侯经济”。这种管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在量上获得扩张, 但不能获得质的提升, 虽然金玉在其外, 但败絮却早匿其中。当年三株的失败, “诸侯经济”就是很大一个原因。

●营销差距:利用VS敬畏

中国企业利用消费者的幼稚, 世界级公司促进消费者的成熟。要想真正把握消费者, 就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像追求真理一样, 不断地了解他们, 琢磨他们。但中国众多企业在骨子里对消费者是没有敬畏的, 他们认为可以用计谋搞定消费者, 所以用夸大其辞的广告, 用费尽心机的“承诺”去讨好消费者, 获得增长。

●领导力差距:聪明人VS认真事

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存在六大困惑 篇6

顾名思义, 所谓的环保物联网技术, 即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智能应用。该技术通过综合应用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装置与技术, 实时采集污染源、环境质量等信息,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技术, 环保物联网对促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已经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该研究报告指出, 环保物联网应用存在以下主要困惑:

一是环保部门对环保物联网建设的条件、作用及建设与运维模式等认识不足。相关部门关于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认识有很多误区, 同时, 对系统建设后的运维模式缺乏清晰的思路, 难以保证建设完成后系统持续可用。

二是环保物联网建设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目前, 环保部门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建设的, 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面缺乏统筹规划, 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现象普遍。

三是物联网应用范围尚远不能满足环保需要。当下, 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等只是需要控制内容的一小部分, 还比较有限。同时, 通过环保物联网可以检测污染程度, 监控非法排放, 但对目前一些不在指标监控范围内的环境要素, 如重金属、土壤污染等, 还无法实施有效监控。

四是管理机制与物联网应用需求不匹配。目前的管理方式是辖区负责制, 同时, 法规、法律对不同区域间环境问题处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 也影响了污染治理效果。

五是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链建设不成熟。目前, 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高端分析仪表、核心软件开发方面相对薄弱, 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 难以有效支撑环保物联网的高效发展。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7

2012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延续近两年的增长势头, 继续快速增长, 但是由于其以广告为主要营收的商业模式受到经济环境的部分影响, 出现了增速回落趋势。预计2012年在线视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 (见图1) 。

盘点一:行业内并购跨行业合作成为关键词, 在线视频行业现深度整合。

优酷与土豆强强联手, 互相弥补内容资源上的短板, 降低了内容成本及用户在转移平台时造成的流失;百视通对风行网络的投资是谋求互利的结果;搜狐视频及迅雷看看的独立运营标志着视频业务的核心地位提升;百度增资爱奇艺, 将视频与百度的搜索及移动服务整合。

盘点二:视频行业拥抱多屏时代, 深度布局终端新方向。

2012年, 多家网络视频企业布局OTT TV业务, 移动互联网成为视频新蓝海商业模式探索的初期。但是, 受政策限制, 几家视频企业只能选择与七家集成播控平台牌照商合作, 并且无论是前向的用户付费还是后向的广告收入, 其商业模式尚未建立。用户规模和使用习惯有待开发, 目前OTT TV业务依然处在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 几大视频企业都提供了全平台客户端, 并且多支持社交化功能, 同时引入HTML5等新技术植入广告, 意图搭乘4G建设和三网融合的快车, 高效地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增加用户规模及黏性, 进而布局移动端及电视大屏幕推动多屏联动。

盘点三:网台联动演进持续优质内容, 实现双向传播事件。

视频企业与电视台合作播放电视台内容延伸, 视频企业自制内容反哺电视台。网台联动已经成为视频行业媒体化地位提升的代表性举措, 其多元化合作方式, 已经从剧集栏目的同步播出, 到热门节目的衍生合作, 再到视频企业自制剧的反哺, 在线视频行业的内容制作能力得到加强, 对于内容产业的影响力加深, 并且逐步推进在视听产业链中的横向扩展。

盘点四:企业合作&内容战略调整, 促版权价格回归理性。

版权购买联盟成立, 打响了反击高居不下的影视剧版权价格第一枪, 虽然热门剧集高价依旧, 但是大量长尾内容或普通影视剧的价格顺势走低。另外, 优酷土豆加速行业整合步伐, 视频行业规模化发展, 资源向大型视频媒体倾斜, 版权购买话语权增强。自制战略被不断升级, 每家企业的自制侧重点各有不同, 与本身的定位相结合, 并且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 视频行业对内走向垂直化, 对外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盘点五:视频企业内容同质化局面逐渐打破。

目前, 视频行业的内容格局渐渐明朗化, 各家企业存在差异化内容定位, 其中, 优酷土豆合并后, 内容综合性更强;搜狐视频主打美剧, 搜狐于9月25日上线美剧频道, 推出19部与美国同步首播的热门大剧;乐视网在电视剧方面的投入收到长期回报, 建立起行业最全的影视剧库, 并成为第一家盈利的视频企业;56网并入人人公司后, 全面拥抱视频社交化, 并以UGC内容和娱乐十足的自制综艺节目深受年轻用户群体喜爱;PPTV主要以体育类节目为主, 大量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的转播抓住了青年男性群体;爱奇艺通过百度的支持, 继续延续在长视频方面的优势;迅雷看看的高清电影之路也越走越宽, 电影片库不断充实;凤凰视频的专业性来源于凤凰卫视基因, 发力新闻类节目……

盘点六:视频社交化趋势愈演愈烈, 短视频营销价值受重视。

2012年, 酷6推“新酷6”, 56网携人人网推“分享+”计划, PPS推出“爱频道”, 土豆网推出豆泡。

对于视频行业, 长视频内容的广告价值已经被深入挖掘, 短视频内容, 特别是一些长尾短视频在视频企业营收的贡献较低, 资源被浪费, 但是短视频在社交化时代更具传播价值, 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 增加短视频用户流量, 从而实现变现, 同时社交网络为视频网站提供流量, 视频网站为社交网络提供内容, 两者互相推动, 比如《江南Style》的火爆就得益于社交网络与在线视频的推波助澜。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8

二是加强能耗测定和能效评价, 严格执行能耗标准。 水泥、平板玻璃企业要严格按照《水泥规范条件 (2015年本) 》、《平板玻璃规范条件 (2014年本) 》要求, 企业自行定期报送单位产品能耗数据。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具有水泥企业能源审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协助核查, 进行准确的产品能耗测定和能效评价, 每年测定、评价两次。 对能耗不达标生产线, 责令其在6个月内进行技术改造。 对于超过期限能耗仍然不达标的生产线, 地方政府将其关闭。

三是实施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 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 水泥、平板玻璃生产线要全部安装在线污染物排放监测装置, 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网, 实施远程实时监督。对发现在线排放监测不合格 (按当日平均值) 或政府部门抽查排放不合格的生产线 (每年至少抽查三次) , 严格按规定进行环保处罚, 并下达环保改造通知, 要求限期整改。 在整改期限内, 实施惩罚性排污费。 对超过期限环保排放仍不合格的水泥生产线, 地方政府要停止发放《排放污染物许可证》, 并责令其关闭。

四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由政府部门委托有水泥、平板玻璃产品检验资质的机构, 加强对水泥产品质量的检查频次, 重点检查规模小、环保和能耗不易达标的生产线 (每年至少抽查三次) 。对检查出质量不合格且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生产线, 政府部门要责令其关闭。

五是委托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和评价。 选择有国家级资质的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 统一开展能耗、污染物排放和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价, 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数据和依据。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第三方数据, 明确与推进淘汰落后生产线的时限并跟踪实施。 另外, 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撑第三方机构的运行, 同时对第三方机构要建立规则清晰的制度, 保证第三方的公平性。

六是建立有效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机制。 为确保淘汰落后产能的顺利进行, 建议对属于淘汰的水泥、平板玻璃生产线, 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将其列入淘汰名单, 明确淘汰的时间、责任人, 并联合当地有关金融、电力部门, 在6个月内采取对企业停止贷款、停止能源供应等有效措施, 确保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顺利完成。

中国人的六大陈见 篇9

增强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董事会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制衡大股东的权力。健全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协调好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的比例,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数,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构成。独立董事应该定期召开要求公司的管理层和其他非独立董事不应参加的董事会会议。同时建议总裁与董事长分设,或者由董事会指定一名独立董事协调其他独立董事发挥主导作用。

二、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营造独立董事充分行权的环境

英、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提高公司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公司的竞争力和公信力,减少公司内部人控制,强化公司内部民主机制,维护中小股东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保证独立董事充分发挥作用,独立董事应享有一定的离职期权,这种期权应由中小投资者保护协会提议,股东大会投票决定。一方面激励独立董事积极行权,另一方面更要防止大股东和内部人对公司利益的掠夺。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董事考评机制

对于董事会的考核可以从两方面去进行:一方面是对董事会的整体考评,另一方面是对董事个人的考核。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考核评估方法,由非投资相关者专门针对董事会进行考核评估。评价董事会的治理状况一方面可以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董事会与管理层、董事与独立董事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对董事会经营考核以外,还应对董事个人进行考核,可以从诚实性、经验、知识、投入的时间和承担的义务、团队精神、利益冲突这六个方面进行。

四、加强对董事的违规处罚力度,强化董事的诚信意识

追究董事的决策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问题,既有实体性问题,也有程序性问题;既有执法机关的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问题,也有指导上市公司董事行为和权益保护的问题。目前关于追究董事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为零散,处罚的标准也不甚统一。一些规定是在特定时期、根据特定的情况而临时制定的,相互之间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协调。统一的、系统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地消除和解决董事的不作为和“胡作为”。

五、强化外部监督职能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问题比比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监管方面漏洞百出让人有机可乘。

加强外部监督首先应该逐步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对公司信息要及时、准确披露的具体要求,同时强化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还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职能,把上市公司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六、强化董事的职业培训

上一篇:政策防范下一篇:产品成本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