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企业

2024-08-10

机械企业(共12篇)

机械企业 篇1

企业要想使每台设备达到正常运转, 每一次设备检修都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地储备备件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重要措施, 合理储备备件为设备维修提供优质的服务, 是维修设备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是完成检修计划的保证。

一、备件检修准备过程

科学、合理、经济的库存备件储备量, 准确储存合格的备件, 是减少设备停修时间, 避免设备因突发故障造成的生产停工的损失。

设备管理人员可根据一线生产备件使用情况的信息收集, 将备件使用质量情况、需要数量及时反馈给技术人员, 加强备件质量创新, 以便提高备件的使用寿命。再提交给备件的计划人员, 并及时修订备件的储备量和外购计划。

二、备件检修的实施过程

建立健全相应备件储备的管理机构, 科学全面确定备件储备种类, 做好备件的保管工作, 及时有效地向检修人员提供合格的备件, 缩短修理时间, 尽量减少停机损失。

根据机械设备的磨损时间, 使用寿命, 易损件, 关键设备的主要部件, 技改项目 (主机, 标准件, 套配件) , 计划员按照每台设备大、中、小修, 计划储备一定数量各种零件、部件, 分类列出计划。

1.备件可分为机械零件, 自制备件, 常用备件。

企业自己设计、测绘、制造加工经常更换的易损件, 消耗量大, 如轴类, 齿轮轴, 齿轮, 联接件, 铸件, 焊件, 这些零件根据企业的技术资料 (图纸) 进行机加工。

配套件外购, 由专业企业生产厂家生产, 如轴承, 液压件, 电器件, 密封件, 标准件。

以上所有的备件, 设备科应设专人负责, 建立设备库, 每台设备进库时建立设备卡, 要标明规格、尺寸、材质、某台设备上备件。

备件入库, 要技术人员检查验收质量, 规格, 尺寸并涂油防锈, 登记, 上架。

毛坯件铸造生产过程周期较长,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储备铸钢, 铸铁, 铸铜的毛坯件, 才能节约检修时间。企业设备科应另设毛坯件仓库。

2.备件可分为各种消耗材料。

在维修过程中, 经常使用各种标准件、液压件、绝缘件、塑料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做检修设备的辅助材料, 也可以作为易耗品存放在供应材料仓库里。

三、备件检修目的

保证备件供应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备件资金占用量, 提高备件资金的周转率。我们建材企业备件储备方法在检修过程中是实用的, 能及时反馈生产一线, 包括备件使用、质量、数量、经济信息的情况, 用最少的资金把备件库存的储备资金压缩到合理供应最低水平, 保证把设备修理的停歇时间和修理费用降低到最低限度。

用经济管理手段贯穿于备件管理的全过程, 用所达到结果来衡量检查备件储备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总结经验, 改进工作, 科学、合理、经济的库存备件储备, 来完成每次的检修计划。

机械企业 篇2

E-learning是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的、开放式的、交互式的新型学习模式,在E-learning教学平台中,汇集了大量的数据、多媒体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5]。E-Learning并不只是意味着远程教育,在线教学同样可以在传统校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Learning进入校园,并非是要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目前中国E-learning主要的大客户是大型公司和企业,尤其是区域广、人数多、培训多的企业,比如银行业、保险业、移动通信公司、电信公司、大型IT企业等。E-learning除了在企业的应用之外,在国内高校、高职高专、技工学校等也有一定的应用,这些应用基本上是以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出现,平台内容以精品课程为主[7-8]。从国内外的E-learning研究和发展情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服务管理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促进了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E-learning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并不理想,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学校的网络平台只是个摆设,是一个形象工程,真正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学习的人数比较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职业教育中,E-learning的建设比普通高校还要滞后,通过这种平台进行学习的人更少。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对E-learning体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机械制造工艺E-learning体系结构

E-learning教学系统关键的是要具备合理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实习单位等有互联网的地方随时登录E-learning系统进行在线学习。教学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在线自主地学习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也可以实现教师进行网上教学活动。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系统构成,分别是系统管理系统、教学支持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等。

2.1系统管理系统

系统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用户管理和系统维护的功能。用户管理是对合法用户的身份和权限进行管理。给用户分配用户名和密码,给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系统维护主要对E-learning平台的性能和安全进行维护,及时修复故障,保障稳定运行。

2.2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支持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在线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由如下子系统组成,辅导答疑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虚拟实验子系统、自我测试子系统、在线考试子系统、试题库管理子系统、互动交流子系统、教学评价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学习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和教学资源编辑子系统等。(1)辅导答疑子系统功能:学生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在线提问,教师可同步实时解答,也可事后解答。(2)作业管理子系统功能:教师可通过本系统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提交作业,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并将作业情况反馈给学生,系统可记录和查询学生的作业成绩。(3)虚拟实验子系统功能:通过本系统访问机械制造工艺的虚拟实验室,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又可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做完实验后在线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可通过本系统批改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情况反馈给学生,系统可记录和查询学生的实验成绩。(4)自我测试子系统功能:学生可通过本系统进行单元测试,也可进行课程的综合测试或模拟考试,测试系统给出测试结果,让学生把握自己知识点的掌握情况。(5)在线考试子系统功能:教师可通过本系统对学生进行期中或期末测试。试卷可通过试题库生成,教师可在线阅卷,系统可记录和查询考试成绩。(6)试题库管理子系统功能:教师可对试题进行增加、删除、编辑等操作,对试题库进行管理和维护。(7)互动交流子系统功能:建立一个BBS系统,师生可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8)教学评价子系统:学生可通过本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作为评价教师授课工作情况的依据之一。(9)教学管理系统功能:对学生的花名册、课表、教学进度表等进行管理。(10)学习子系统功能:学生通过本系统进行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提到的其它教学活动。(11)教学子系统功能:教师可通过本系统进行教学资料的准备以及上面提到的教学活动。(12)教学资源编辑子系统功能:教师可通过本系统对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生成课件、试题和实验等教学资料。

2.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媒体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和虚拟实验库等,主要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媒体素材库包含文本、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原始资料,为课件库、试题库和实验室的建设提供素材。课件库包含机械制造工艺所涉及内容的课件,课件的形式是多样的,有PPT格式的文件,有教师上课的录像实况,有工厂车间的制造工艺的实况录像,有3D动画模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试题库包含了机械制造工艺各个章节知识点的考核试题,题型多样,为学生自我测试和考试提供试题来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保障,在E-learning系统中,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是对真实实验室建设的有益的补充。虚拟实验库中包含虚拟实验平台和实验器材,为虚拟实验提供基础。

3、结语

探讨如何管理企业机械设备 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措施;维修保养

引 言

设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创造新成果。这些都要求加强设备管理,推动生产装备的技术进步,以先进的施工设备和良好的设备状态来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1 机械设备管理常见的问题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科学规划

一个企业想要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必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设备、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调动比较频繁,而项目部却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健全,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等现象,并错误地认为,机械设备的管理是施工现场的事,导致盲目地精简机构、压缩甚至取消设备管理人员,或将其工作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由此必然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上下脱节,出现谁也不管的局面,设备管理工作也就很难落实。所以这就需要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加强科学的规划,结合工程建设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机械设备购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1.2 机械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人员素质偏低,是当前困扰我国企业的又一难题。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者来说,自身素质能力高低决定着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但是很多机械设备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往往不高,一方面受着生产工作需要,另一方面重生产轻管理的思维也在影响着。这就使得操作者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很不重视,经常出现很多非专业机械设备管理者来进行设备管理,使得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上十分混乱。

1.3 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不重视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脱节,设备维修“滞后”。受传统施工观念的影响,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关心的是施工的进展速度,为了按时完成工期,减少成本的投入,大多数施工单位过度的对设备进行使用,而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不重视,这就是造成了机械设备的严重老化,设备没有进行日常的保养,经常出现一些小的故障,造成了操作人员“包用不包修”的现象,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诿。这样,不但影响了施工的产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等,同时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2 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2.1 进行专业化管理

做好机械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主要包括管理者的专业化以及日常管理的数量化。施工单位要明确设备的管理工作领导,明确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实际职责,配备好相应的技术人员,这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要经常对工作者进行培训教育,加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另外我们知道机械设备的使用,其实就是资金的一种运作,所以对于机械设备日常管理上,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机械设备的施工经济效益进行具体的量化,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实际意义,提高施工单位对机械设备的经济控制能力。

2.2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加强施工人员的正规培养,实行持证上岗,加强人员的培训。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

2.3 做好科学的维护保养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要及时定时的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以此来有效的防止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日常维护和巡检工作要认真做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还需要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以及工作效率,按照说明书的实际使用标准来进行使用和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维护科学化。

3 日常维修保养的重要性及措施

机械维修保养工作是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杜绝事故发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延长机械寿命的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管理五要素中人是关键要素。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设备维护保养取得成效。因此,在设备的维护保养中我们要始终把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提高技术素质做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员工中进行了以“降低设备故障,就是效益”为主题的大讨论。使员工从“要我管好设备,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向“我要管好、维护保养好设备”的思想转变。在实现观念转变中,重点克服了员工中存在的“设备不坏只管转”的拼设备思想,坚持常年不断对自己责任区的设备隐患,缺陷等问题开展“查、摆、找”和“整、治、升”活动。抓设备管理不但要增强员工的理念,而且还要培养和提高员工过硬的操作技术和维修技术,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员工在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工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要以车间为单位对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在维护和生产岗位上设立了练兵卡。采取对岗位操作和设备维护人员进行应知应会的培训,及现场模拟设备事故处理等形式,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业务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4 结 语

机械设备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管理是机械设备能否更好的为企业创效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企业深层次的管理,从而实现机械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旭娟.浅谈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2.

[2]韩跃进.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2-10.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4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

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 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 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加快施工进度,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1) 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 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 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 设备、人员调动频繁, 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 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

(2) 其次,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 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

1.2 机械装备落后, 设备盲目购置

(1) 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 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 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 大半处于落后水平, 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 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 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 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 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 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 还有的企业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 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 不得不停机处理, 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舍不得智力投资

(1) 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 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 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 而有些企业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 舍不得花钱。

1.4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 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

(2) 此外, 不少项目负责人为了赶工期、抢进度, 而不惜拼设备, 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 或带“病”作业, 甚至违章操作, 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 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 造成施工工期贻误, 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 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5 设备维修“滞后”, 浪费严重

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 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 “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 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 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要解决上述问题, 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规章制度

(1)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规划, 专人负责, 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 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 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 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 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 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 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1) 我们知道,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 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 密切配合施工生产, 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 (公里或小时) 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 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 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 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 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 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 因其技术含量高, 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 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 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 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 实行“视情修理法”, 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 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 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 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 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 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 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 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 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 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 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 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 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 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 随者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 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 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 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 大家集思广益, 出谋献计, 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 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 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 以点带面, 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 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 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 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 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 结语

机械工业企业管理论文 篇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实验内容难以得到及时更新,而且专业必修课程较多,教材的内容太过庞杂,实验内容过于陈旧,一些实验项目与实际生产脱节,从而阻碍了新技术及新方法的讲授,达不到注重实际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课程的实践性难以得到体现。

1.1课程设计环节

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题目单一及陈旧问题,不能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应付实验的现象较为严重。

1.2实习环节

目前仍有高校采取参观实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动手机会,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有的实习内容涉及企业技术保密,学生一般难以到相关技术部门实习。

1.3毕业设计环节

题目来源有限,一般是根据导师的在研项目或实验项目拟定,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不密切。而且一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组中研究的题目比较单一,难以体现学生个人的创新性,设计的内容雷同情况比较多。

2、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优化

机械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机械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数目繁多,但由于总课程教学时数有限,许多课程的教学时数不断减少。如何处理少学时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各高校不断探讨的问题。实验教学是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实验内容设计的不断优化,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在于对传统教学内容精细筛选,增加部分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条件许可时应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验教学内容优化还应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比例。即尽量减少单纯验证实验、简单重复实验、模仿操作等实验,注重实验质量,减少实验个数及实验时间。可以根据实验技术手段和实验研究方法的共性特点构建综合性实验,把相互关联的实验整合成综合性实验,甚至可以把多门课程的实验构成有机系列的结合体。设计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接触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教学与生产的实际需要应该及时调整实验内容,使实验内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使学生与现代前沿的科研及实践对接,学会从专业的视角广泛了解和摄取新知识及新信息。通过对实验内容提出优化方案,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或调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机械工程学科专业特色,结合高校的特点和行业需求,对实验环境以及实验设备配置进行优化,多增设综合性、探索性实验项目。

2.2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通过加强实践内容和科研的衔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各项科研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定形式,是高校中教学过程融入科学研究的具体体现。将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设计是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防止题目雷同,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条件允许时可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并投入足够的精力,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行选择课程设计题目。确定课程设计题目时,尤其需要注重结合工程实践选择与课程相关、难易适中的题目。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设计是与教学其他环节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一定程度上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延续、检验和深化。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毕业设计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研究实施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差别培养[2]。毕业设计题目应符合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尽可能倾向各类高新技术、社会生产实际、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符合学科的应用性和发展性。特别需要注意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深度和学生实践能力之间的协调。

2.3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践教学,从技术方面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效果。如声像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工程训练环境。也可以在实验教学系统中,开发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技术支撑环境。特别是对尚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部分教学内容,可广泛利用网络、仿真技术、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手段,让学生形象、直观、生动地获得知识。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将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3、实践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分阶段、分层次以及循序渐进地推进,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并紧密结合机械工程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突出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通过掌握工程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需要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同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还可以深入实施课外创新活动,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满足学生创新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统一考虑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有效安排时间,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能够有效解决实践时间短缺的问题。通过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空间和必要的实验条件,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或开发性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4、结束语

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新模式 篇6

关键词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

1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及其弊端

机械司机是港口企业现场装卸作业过程中最主要、最关键的直接操作者,其安全意识、操作技能以及相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港口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综合形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港口企业将机械司机及其管理者的安全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与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等沿海区域主要港口企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发现他们大多以“大集合、大课堂、同内容、同听讲”的“一锅煮”方式对机械司机进行安全教育,即所有机种的司机全部集中在同一课室中,通过听讲观摩的方式接受相同内容的学习和培训。这种做法虽然省时省力,且有利于在团队中统一思想、统一做法,同时对通用性安全常识的教育具有较好效果,但是由于该做法忽略不同机种在工艺和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学习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深化和细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安全教育的整体效果。目前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从安全教育的方式来看,单调枯燥,听者容易分心怨倦。“一锅煮”的培训方式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式或灌输式,培训过程大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以致听者怨倦而无心听讲。

(2)从安全教育的内容来看,无法深化,缺乏针对性。港口企业码头装卸作业的机械种类较多,以集装箱码头为例,有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牵引车、叉车等,每种机械在作业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流程、操作要领和作业环境,而前述安全教育的做法,无法从不同机种的实际特点出发加以展开深化,造成安全教育在内容上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从安全教育的对象来看,难以细化,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港口企业的机械司机在文化水平、操作技能、安全防护、综合素质等方面千差万别,而上述安全教育的做法,很难根据不同文化、不同专业、不同工龄等阶层需求拟定细化的实效性学习培训内容,因材施教无法得到实质性推行。

(4)从安全教育的效果来看,收效欠佳,很难实现长效久安。上述安全教育模式缺少互动及针对性、层次性和延递性,进而直接影响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长效久安的愿景必然无法体现和保障。

2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新模式

本文以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沙公司)为例,简要介绍其在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新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情况。

南沙公司操作部所辖3班轮倒制机械司机共686人(按日班、夜班、中班等3个班段轮倒,分设3个作业大队进行管理),其中:牵引车司机341人,岸桥、门机、场桥、正面吊、堆高机等各机种司机共。南沙公司原来也采用“大集合、大课堂、同内容、同听讲”的“一锅煮”模式对司机进行安全教育,后来随着公司生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现场作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操作部在满足码头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良好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调查摸底,在原有机种班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成立细化性的安全生产小组,自上而下形成点面结合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管网络。在操作部统一部署下,由每个作业大队采取座谈、观察、检查、侧面了解等方式对自己所辖的各机种班中的每位成员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司机在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以不影响码头生产为前提,遵循“强弱结合、以强带弱”的原则进行搭配,将每个作业大队内原有的机种班划分成若干个安全生产小组(如每个作业大队将场桥班约60人再细分成5个安全生产小组),并由大队管理人员及相应的机种班长带领、教育、指导各个安全生产小组的组长,安全生产小组长在机种班长的带领下管理、督促本小组的成员。

(2)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位进行派班作业及学习调休,以确保安全教育工作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元。原有生产组织上“排头排尾”的次序无法保证同一安全生产小组的成员在相同时段内上机作业或候工休息,这也就无法保证该小组成员在同一时段内进行学习和培训。为解决此问题,促使安全教育在现场班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操作部对司机的派班和调休方式作适当调整,推行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位进行派班作业及学习调休的做法,从而使“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元,及时保质地开展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成为可能。

(3)赋予安全生产小组长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并在日常工作中予以适当辅导,为其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监控工作树立必要的威信。公司操作部的有关领导一方面将直接涉及安全生产小组成员的工会事务、团建工作、文体活动等交付给各安全生产小组长,另一方面就相关的沟通方法和教育技巧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小组长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他们的威信和影响力,最终确保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管工作预期目标在安全生产小组长这一层级上得到较好的实现。

(4)循序渐进地统筹并推行由各机种班长与安全生产小组长联合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从而充分地调动、挖掘和发挥班组长的主观能动作用。安全教育培训的具体工作如下:

①把机械司机安全教育培训梳理规范成以月度安全教育培训为主线,其他例行性教育培训(如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工前会警醒教育等)、突发事件教育培训(如事故分析处理通报教育等)、季节性教育培训(如防风防台学习培训、防暑降温与防雷培训等)和专项性教育培训(如应急常识及其演练培训、回炉防疏培训、安全操作和技术攻关交流与培训等)等为支线,交接班安全生产信息交接以及临时性安全生产短会为补充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细化定责,即根据有关规定明确哪些教育培训由公司级和部门级来组织,哪些教育培训由班组长组织开展等。机械司机的月度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常规重点分阶段来抓。

②在拟定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部门领导或大队管理人员根据每月的实际情况指导、协助班组长选定,选定原则是通过梳理近期工作情况以及调查摸底来确定教育培训的需求点,并结合各司机群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工作经历、安全技能、近期表现等因素,按需拟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同时把较易失误、重发率高的问题的分析和规避作为教育培训内容的重点。

③在选择教育培训方式方面,重点提醒并指导班组长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调动司机在安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安全教育培训的互动性和全面性;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适应不同层次司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式。

④在日常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方面,部门领导或大队管理人员要引导班组长注重细节教育和细微监管,采取“小问题大分析、小隐患大处理”的方法,认真排查薄弱人物及危险环节,实施帮教跟踪,严防特殊人物及重点防控部位发生问题;使所有司机经过教育后能注意作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充分意识到安全上的“防”包括超前意识和过程意识,即班前防范、班中防范、班后防范,进行全过程预防。

(5)通过评比竞优方式推进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促进安全教育工作呈现良性发展局面。为增强和检验安全教育效果,公司操作部拟定包括违章违纪和事故险兆宗数、事故发生宗数及其损失额度、同类违章和同类事故复发率等在内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分别以月度、季度为周期,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元进行竞赛考评,激励班组员工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作业技能,提升安全工作绩效,确保人身伤害事故和财物损失事故管理目标的实现。这种方式既可以促使各机种班组成员之间形成自觉学习安全知识、主动治理安全隐患、积极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议的良好氛围,又把检查考核结果与个人利益挂钩,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效果的持续增强。

3港口企业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新模式的

积极效应

南沙公司在机械司机安全教育工作中引入新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安全教育的时间更灵活

由于南沙公司推行以安全生产小组为单元进行派班作业及学习调休的生产组织方式,从而确保各作业大队中任意一个安全生产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同一时段内进行交流讨论和学习培训,因此,只要码头生产作业还没达到繁忙饱和状态,就可随时安排候工的安全生产小组进行安全教育,这样既满足了码头生产的需要,也保证了安全教育能及时保质地进行。

3.2安全教育的质量收效更理想

在新的安全教育模式下,由于改进了教育培训方式及内容,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培训过程中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实效性,使司机更积极主动地接受,另一方面也使学习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满足不同层次司机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南沙公司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新的安全教育模式至今,其违章和事故的发生宗数同比分别下降63%和32%,取得了明显效果。

3.3协作交流可更深更广地开展

码头装卸作业是由多机种、多岗位、多工种共同配合完成的群体协作性生产组织活动,在此类生产作业中,同一条作业线上除各机种司机之间的配合外,还涉及与中控调度人员、设备技术人员、装卸工人、理货人员、指挥员等其他作业人员之间的配合。南沙公司自推行安全教育新模式后,经常利用安全教育的机会,使相关机种司机与对应的设备技术人员、装卸工人、指挥员等非司机人员进行安全站位、机械安全状态、指挥手势解读等方面的交流,交流内容既广泛具体又不乏深度,通过这种交流,南沙公司的机械司机在作业过程中因配合问题而发生的责任事故已近乎绝迹。

4结束语

安全教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安全教育是港口企业安全生产中重要的、经常性的群众基础工作,是抓好港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港口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因此,通过探索新模式来增强机械司机安全教育效果对港口企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呼唤工程机械管理“新条例” 篇7

在谈及压缩通用型工程机械产品如何确保施工使用时,杨路帆说,他们将主要利用市场资源,也就是说,他们有可能会通过外部租赁的形式来解决设备的使用问题,这不仅能够减少设备维修及保养的诸多问题,也将更加方便企业进行设备管理。

杨路帆认为,企业新开工项目的减少是一种普遍状况,但这个变化幅度并不一定很大。反映到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场在一段时间内仍呈下滑趋势。拐点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国家政策变化紧密相关,但今后的增长可能趋于理性,不会出现前几年的增长幅度。从长期的角度,他还是认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向上发展的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杨路帆说,站在一个集团用户的角度,他认为,随着现代化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的工作状况为工程机械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单台设备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由于工况复杂且受到施工条件限制,每一台设备都需要承担更大的工作量,而且又要便于操作使用。

二是现场施工要向工厂化、机群作业发展。目前,各施工企业缺乏施工时的规范化管理,一般是需要用到什么设备的时候才采购什么设备,每台设备各自为战,缺乏彼此间的联动性。只有采取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有效提供工程的整体效率。

三是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工程机械应逐步出现。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出于能源消耗的节约,他们也希望能够早日见到新能源产品。工程机械绿色能源不应只停留在概念上,而应当是主机企业和用户共同去促进的。

杨路帆说,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和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严重滞后。目前行业在使用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是1987年颁布的,距离现在已有25年。现在新的政策法规已经多次征求意见,但目前尚未出台,给企业设备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这一现状能够尽快得到改善,今后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才能够真正跟上时代。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 篇8

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与发展环境的变化

影响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经济因素, 又有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制约, 且在不断变化中。从产品角度考察, 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交货期越来越短;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设备的改进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便得直接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而间接劳动 (包括管理决策人员和非生产人员的劳动) 成本和原料、外购件的成本比重不断增加。在这种新环境下, 机械制造企业能否正确地把握市场, 及时开发并生产适合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应地, 企业的管理思想和生产技术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发展。国际化的、持续多变的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竞争给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1.生产管理的范畴不断扩大, 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生产管理主要指企业内部生产制造的管理, 而今生产管理的范围扩大了。就机械制造业而言, 生产活动的涵盖范围随着生产系统的前伸和后延大为扩展。生产活动的前伸是指生产系统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 将其功能扩展到战略制定、产品创新设计乃至与资源的供应合为一体;生产系统的后延是指企业的生产职能扩展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 为用户安装、维修和培训成为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企业甚至把本企业产品使用的场所视为本企业生产系统的空间延伸, 在那里完成产品的制造和改进。此外, 现代“生产”的概念已从简单的机械制造延伸至完善的售后服务。因此, 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难度在日益加大。

2.组织机构不断动态化, 导致库存量增加。为适应当今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 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只有愈发灵活, 才能对市场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 因此出现了两种新的动态组织机构模式:一是柔性多变的动态组织机构。这是一种矩阵式组织机构。新产品研发项目组的成员可来自企业内不同的部门, 包括市场评估、生产计划、设计工艺等部门的人员, 项目组成员工作到新产品开发完成后就解散。该组织机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可将各部门人员组织在一起, 以使很多工作并行开展, 从而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二是虚拟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 如购买、兼并、联合、委托、外包等, 对企业外部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在这种组织系统结构中, 企业可获得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具体功能, 却不一定拥有实体。它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于突破有形界限, 弱化具体机构形式, 达到全方位的借用外力, 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以达到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的柔性。面对新的组织结构, 如若对生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当, 则可能使得企业的生产流程能力配备不均衡, 形成严重的“瓶颈”工序, 进而造成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差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3.产品设计日益智能化, 对生产计划的安排提出了新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新产品的研发已离不开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该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图、自动计算, 并可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等特点, 赢得了产品开发的时间。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可实现生产加工与设计相协调, 改变设计与改变生产加工工艺相同步, 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产品设计能力虽然得到了提高, 但是为了避免设计人员的设计脱离实际, 生产条件无法达到技术要求或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销路, 客户急需的产品却生产不出来等问题出现, 必须合理地安排生产计划, 生产车间的产量进度必须趋于一致, 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要实施相应的控制, 以此增强生产计划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能力。

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 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构造新的、适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模式。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企业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 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 及时有效地运行, 提高整个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化解不断加大的管理难度。

2.调整产品生产结构, 实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企业必须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 大批量生产方式正逐渐走向末路, 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将“产品中心”生产组织形式转变为“零件中心”生产组织形式。“零件中心”生产组织形式, 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是以零件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 这种形式在各生产阶段内部和各生产阶段之间, “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 避免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形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与“信息流”割裂和脱节现象, 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障碍, 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

4.生产管理要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基础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 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 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企业在生产管理中, 各项工作要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的要求执行, 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创新分析研究 篇9

所谓产品创新是反映为更好满足顾客需求推出具有新功能、新结构、新外观的产品。着重对某国有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在公司产品开发中实施并行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该企业更好地做好产品创新工作, 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为国有企业的产品创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改进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以提高新产品的开发绩效, 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1 企业产品创新案例分析

某国有企业是一家专门从事航空外挂军械装置科研、生产的专业化企业, 属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离散型制造企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 科研生产方面:研发与生产并重;

2) 组织机构方面:宝塔式集中管理;

3) 产品开发方面:变异式开发, 强调配置管理, 零部件类型及流程相对简单;

4) 生产制造方面:批量或小批量生产, 制造成本高, 强调生产管理;

5) 物资管理方面:制造成本高, 强调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管理;

6) 数据管理方面:产品设计数据管理为主, 强调设计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

7) 集成要求方面:强调设计数据与生产集成及排产优化。

和大部分国有企业一样, 该企业也是采用原前苏联按顺序进行的阶段性产品开发过程, 即产品开发从设计开始, 到工艺、生产、销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 信息是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以较大的批量进行传递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由于每个阶段都可能有新的信息输入, 这就使得信息传递速度慢, 准确性差, 且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严重, 扯皮现象多, 从而大大降低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同时, 这种开发模式也使各部门都着眼于自己的工作过程, 特别强调本部门的作用,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各部门都很少妥协, 缺乏统一协调, 导致产品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资源浪费严重。

1.1 产品开发过程的分析

产品开发过程是指从产品的初样设计到设计定型的这段过程, 在其间, 人的创造性活动最为活跃, 其工作对后续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约85%的费用由该阶段所决定。

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都是基于部门制顺序式的开发过程, 各部门按照预定的开发计划独立开展工作, 直到工作完成递交给下一部门, 其间很少进行信息交流。整个过程由方案设计→方案评审→详细设计→校对→审核→审定→标准化审查→工艺审查→工艺总方案→工艺编制→工艺装备设计→零部件试生产及装配→功能性试验→环境试验→装机联试等阶段串行组成, 涉及公司内部的发展部、技术部、试验检测中心、各生产分厂及其它的职能部门。

显然, 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是串行的, 这种产品开发过程形成了产品设计、生产准备、样机试制、试验考核大循环, 具有如下缺点:

1) 产品开发周期长;

2) 产品开发信息流是单向的, 下游的设计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上游进行设计评价和修改, 功能集成性差。

产品设计与工艺准备的好坏直接反映在最终产品上, 这种大循环不易控制产品质量, 造成实物修改次数和产生废品的可能性增多, 从而增加产品开发成本。

1.2 产品开发过程的改进

长期以来, 一直采用顺序工程法开发产品。该方法不仅设计改动量大, 产品开发周期长, 而且开发成本高。并行工程方法通过集成公司内的一切资源, 尽早开始一切设计活动, 力争一次获得成功。因此, 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

近年来,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长周期、高成本的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是很难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 必须引入并行工程等先进的管理理念, 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重组改进, 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1.3 实施并行工程的框架系统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 (包括制造和支持过程) 进行集成地、并行地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以CIMS (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组织多学科产品开发队伍、改进产品开发过程、利用DFX (面向某一领域的设计) 工具等手段, 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环境的支持下, 使产品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能及早考虑下游的各种因素, 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价产品成本的目标。

按照并行工程的思想, 在公司内部实施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t Date Management, PDM) 系统, 建立实施并行工程不可缺少的具有四层结构和三个分系统框架系统。

四层结构分别为:控制层、应用层、应用支持层和环境网络层。

1) 控制层

控制层位于系统的上层, 它定义产品并行开发的过程模型。并行工程中的数据管理是围绕过程来展开的。过程决定了参与人员的组织方式、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设备资源的分配、应用工具的使用, 以及决定何人应在什么时候向什么地方提交什么数据。因此, 在确定支持并行工程的产品数据管理框架的体系结构时, 把过程作为最上层的控制, 通过用户操作接口定义可执行的设计过程, 实现流程的优化。

2) 应用层

应用层是数据的产生器和接收器, 它面向不同的应用领域, 完成不同的任务 (如, CAX、DFX等) 。它可通过应用开发接口封装在对象管理框架中, 实现应用工具与PDM的封装或集成。

3) 应用支持层

应用支持层是数据管理的核心层, 它一方面提供用户操作接口, 使用户实现人员组织、产品结构和过程管理等定义和操作;另一方面它还提供应用开发接口, 使用户可以对内部的面向对象的产品数据模型进行修改和补充, 实现产品结构管理、应用工具封装等用户化任务。

4) 环境网络层

环境网络层为上两层提供支持, 其中数据库主要对元数据进行管理, 而网络主要为该框架的客户机/服务器的体系结构提供支持。

三个分系统为:产品开发管理分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支撑环境分系统。

1) 产品开发管理分系统

管理分系统包含产品开发过程建模和改进、团队运作管理、工作流程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4个功能模块。这些功能覆盖了产品并行开发过程中的过程建模、分析、改进与监控, 实现了产品开发工作流程的管理和产品数据管理。

2) 工程设计分系统

工程设计分系统由与产品开发相关的一些关键技术功能模块组成。该分系统包括产品二维和三维设计系统、工艺装备设计系统、产品协同设计协调与冲突仲裁、数字化产品建模与CAD/CAM信息集成、制造仿真系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 (CAE) 等功能模块。以信息集成和CAD/CAM为基础, 扩展面向成本的设计 (DFC) 和CAE功能。

3) 支撑环境分系统

该分系统包括产品数据管理和网络两个子系统。公司产品开发的各环节在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PDM) 的支持下, 实现了产品开发过程和数据的集成。

在并行工程的开发环境下, 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 就能够充分考虑各类零件的可能制造性问题和产品及零部件的结构强度、刚度及维修性等产品性能问题, 从而能够尽量减少设计错误, 提高设计质量;同时增加DFX, 使得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可考虑产品加工、装配和工艺等问题, 提高一次设计成功的可能性。

1.4 并行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产品开发过程的分析和改进, 确定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改进产品开发过程

通过调整产品开发模式, 使下游的产品开发活动 (包括工艺、加工、装配、试验等) 能尽早介入上游的设计决策过程, 及时分析复杂产品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如, 可装配性、可加工性、质量、成本等, 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也使下游过程得到设计意图, 进行生产准备。

2) 建立集成产品开发团队

打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 采用集成产品开发团队的方式执行改进的产品开发过程。根据产品复杂程度和涉及的范围, 建立企业级、产品级、部件级和零件级等不同层次的产品开发团队。

1.5 并行工程技术的应用效果

1) 使新产品更能满足主机和用户需求;

2) 产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 新产品研制质量显著提高;

4) 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制开发时间。

2 结论

产品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企业间竞争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产品创新上, 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企业要兴旺, 要靠产品开发;行业要发展, 要靠产品拓展与更新;社会要前进, 要靠商品繁荣和发展。所以, 产品是企业的生命, 既能兴业, 也能亡业。产品开发和创新, 可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本质上都是市场导向即为满足顾客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产品是顾客需要得以满足的载体、工艺是产品的保障, 即产品必须为满足顾客需要服务而工艺必须为产品服务, 因此, 产品创新必然与一定的工艺创新相联系, 必须要引发工艺创新。当前存在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互独立而进行组合技术创新的现象并不是对这种规律的否定, 反而是它的体现。如在不进行产品创新的情况下为降低成本而进行工艺创新, 其本质上也是为顾客对价格的要求服务的, 从预防性思想出发, 这个工艺创新本该在以往的产品创新时就应该同时实施, 而现在只是对历史“欠债”需要去清理。因此, 从“灭火”角度看组合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意义, 但过分地强调必然使开发者更加依赖于其后的更改或返工 (尽管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 从而影响技术创新成本和成功率。因此, 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应该是并行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

摘要:分析了国有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阐述了创新的定义及方式, 提出了运用创新的各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应用案例详细地介绍其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企业创新,机械制造,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兵, 张春先, 佟仁城.协同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探讨[J].科研管理, 2004 (2) .

[2]陈伟.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分析与研究 篇10

1 关于施工企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1.1 施工企业内部的机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现阶段, 有很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整套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够严谨, 对施工中使用机械的台帐、机械技术的相关资料等建档工作的落实不到位, 致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缺乏管理的相关理论依据, 致使出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另外, 对于新旧机械的交接记录工作, 甚至出现“断层”的记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期限较长、施工技术相对复杂、施工所需的设备相对较多, 所以往往需要施工企业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进行协调工作。但是, 目前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中, 普遍存在着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人员调度混乱的低效率工作的情况。加之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的能力相对薄弱、施工企业管理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计划与基层单位的机械使用计划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 机械管理工作的效率相对较低, 这也逐渐成为制约施工企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施工企业对于机械的安全检测意识不强

在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工作中, 常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工作环节, 就是对于施工中所需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节约建筑成本的目的, 往往容易出现盲目压缩施工成本的情况。然而新旧机械设备的定点安全性能检测的工作,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施工具有重大的影响。长期忽视对新旧机械设备的性能监测工作, 不仅会影响相关施工机械的工作效率, 也无法保证施工质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施工机械设备的隐患事故, 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

2 加强施工企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的机械管理制度

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施工企业的机械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而且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以及技术含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 对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的探索如何建立健全企业机械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工作, 提高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效率, 继而改善建筑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与安排混乱的状况。健全的机械管理制度, 对于合理安排施工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养护、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 施工企业应组织召开施工机械设备的研讨会, 积极鼓励相关的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维修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参与会议的研讨过程。通过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各种意见, 制定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养护等计划, 并逐步将其计划制度渗透到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促使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次, 施工企业可以定期聘请机械设备的相关专家, 为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活动, 进一步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管理水平。这不仅对于施工企业的安全施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 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完善机械设备档案的相关工作

在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 机械设备的档案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作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水平, 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机械档案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机械设备的维修档案。在施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会涉及到机械设备的更新、维修、养护、报废等相关方面的工作。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建档的工作, 并详细记录施工机械的记录。将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养说明书、零部件更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具体资料录入档案, 以便日后施工机械设备出现问题, 能够找到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料。对于施工机械设备出现的一些设备故障以及维修工作, 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另外, 健全的机械设备档案, 还可以为施工机械的配型工作减少劳动量。施工企业在实施机械化的作业之前, 需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计划, 合理的配置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 使机械设备的配合, 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 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

3 小结

综合所有的分析, 我们会发现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施工企业耗费一定人力资源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其中, 健全的机械管理制度以及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全面参与、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必须重视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在保证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完好、机械设备运行稳定的前提条件下, 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 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建筑施工现场, 强化机械的管理与养护工作, 确保安全施工的计划的逐步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完成施工机械的管理目标, 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 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空间逐步增大。另一方面, 随着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械的应用使之成为建筑施工中的生产要素之一。施工机械管理逐渐也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程机械在建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做好机械管理的相关工作, 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分析与研究的相关内容, 旨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机械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黄梅.浅论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J].工程与建设, 2009 (04)

[2]赵军.强化建筑工程机械行业管理初探[J].价值工程, 2011 (12)

浅谈发展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 篇11

笔者认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发展和做强做大,首先要对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及现状进行准确的判断;其次要对制约当前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三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有将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及现状分析

(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

对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是企业研究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发展思路的基础。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上:

一是2008年至今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石油机械设备需求量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长。首先体现在世界经济危机下由于石油需求量的疲软,影响了石油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8月份国内成品油消费同比增长15.8%,9月份下降为8.7%,至11月份全国原油加工量则呈现负增长,成品油库存量居高不下,2009年至2010年初国内经济初步复苏,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增幅也是明显走低,这些数据背后呈现的是石油企业的现金流不足;其次体现在由于石油勘探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致使勘探工程的设备采购项目推迟;再次是由于经济危机影响石油机械设备所需的上游产品的采购价格涨幅较大。这些均直接导致了石油机械制造设备需求量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增长。

二是同业竞争带来的压力日趋显现。从我国当前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政策看,集团内部机械制造企业与其油田主业部分实行的是关联交易,原则上集团油田内部机械厂能够生产的产品优先在内部进行采购,因此油田内部机械厂依靠内部市场保护政策,许多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同化趋势,加上油田内部机械厂熟悉油田市场,采购信息掌握迅速,非内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难以开展营销活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用户对石油机械产品的外观、功能、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形式必须被用户对石油机械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等要求所打破。同业对手所构成的市场供给压力将日趋显现。

(二)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现状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门类齐全,从高精尖石油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到国产化,中国石油拥有所属机械制造企业近几十家,应该说我国石油机械取得了长足进展。以重大石油机械装备为例,石油开采用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热洗车、采油车、修井机、洗井车等,勘探用的物探钻井机、测井绞车,钻井工程使用的电动钻机及配套装备等国内都可以生产,国产石油机械种类结构已经形成系统化、专业化,改变了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部分产品已出口到中东、中亚等国家。但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从总体上讲经济效益普遍不好,基本上处于困境,有的甚至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二、当前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我国现在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械厂经初步重组、改制而成立的总厂管理模式或公司管理模式,形式上的体制已经转换,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如企业结构、管理制度等仍然停留在重组、改制之前,机构设置仍然强调要与上级的管理机关的对应,没有完全的自主生产权。

(二)分配机制的建立不够科学。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车间管理者、员工的薪酬分配大多采取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分配方式是企业在经营上实行总管,车间只负责产品生产,产品的营销与车间无关,第二种分配方式是企业将经营权全部交给车间来进行,企业内部采取模拟市场,车间生产活动首先要向内部财务借贷,而后面向市场的产成品营销、货款回收等经营活动,全部由车间自主进行完成。致使企业对于市场的应变能力较差,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三、当前我国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如何能够实现利润递进式增长,关键还是要从产品结构、营销和内部管理等几个方面去积极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走出一条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发展的道路。

(一)要突出创新,研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核心技术的机械产品

石油机械企业要强化自主创新的产品研发能力,提高核心技术的水平,要在一些重要零部件上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标准。同时也要从长远的眼光出发,研发和储备一批新产品,以备市场之需。

(二)要在现有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提高在线产品产量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强培训与日常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不惜投入资金,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先进生产设备的引进。

综上所述,石油机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市场和内部的规范管理,只有顺应市场的变化规律以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自主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飞机制造企业中机械装配工艺分析 篇12

关键词:飞机制造,装配内容,工艺装备,生产线

飞机的完成需要一个机械装备的过程, 但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想独立完成飞机的机械装备是比较困难的。一般企业很少拥有完整的装配设备, 而所有的设备技术不够新颖, 因为飞机制造需要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 对于设备的研发耗时又耗力, 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于飞机的结构与功能也有了更多要求, 所以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与精力来研发飞机制造的设备与技术, 但是对于机械装备的工艺也需要改进。

1 飞机制造机械装配工艺现状

1.1 我国关于机械制造的技术还不够先进。

现在的机械制造大多采用自动化技术, 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不是很理想。飞机制造的产量相比于汽车少了很多, 在自动化装备过程中更是没有汽车先进, 我国的飞机机械制造自动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些年来技术不断的创新, 而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的也非常快, 虽然照以前进步了许多, 但是机械装备的工艺水平相比于国外来说还很落后, 整体水平也比较低。

1.2 在机械制造中所使用的设备计较落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说明在机械制造工艺中使用的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很先进的技术没有相应的设备能够把技术体现出来那也没有用。应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配合先进的工艺手段, 飞机机械制造速度会提升很多, 而且在装配中焊接技术对提高装配的速度非常重要。焊接设备是在机械加工中比较常用的设备, 但是在装配的过程中焊接等设备是不包括在内的。

1.3 工人劳动量过多, 劳动强度大。

造成工人劳动量多、劳动强度大的原因是因为在飞机机械装配中工艺技术的低下和自动化程度低的原因。在进行工程机械装配的时候工人需要进行工件的搬运还需要对工件进行配合调整, 这也是工人劳动的内容。一些大型的工件利用起重设备来协助完成, 但是因为起重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所以主要劳动力还是来自于工人。一些比较轻的工件就需要人工来完成, 虽然工件轻但是量多, 所以工人劳动量还是很大的。

2 飞机机械装配内容和工艺基础

2.1 飞机机械装配的内容。

飞机机械装配工艺是整个制造企业的核心过程, 制造企业制造各种器械包括飞机的制造。在农业、运输等行业中所需的机械产品也是制造产业所制造出来的。制造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 化工、冶金等设备都需要制造企业来制造。机械装配是机械装配工艺中的核心, 然而机械装配的合理性更是核心的重中之重。

2.2 飞机机械装配工艺基础。

机器装备是整个机器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而装备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机器的质量。即使是合格的工件但是因为装配的不恰当, 装配出的机器也可能是不合格的。而一般的工件利用高超的装配工艺来装配, 装配后的机器质量可能会很好。机器装配并不单指把散碎的部件组装成整体也有对部件进行检查的作用, 如在装配过程中发现存在设计上或者质量上问题的部件要及时更换, 这样也可以保证最后装配的成品是合格的。所以机器装配工艺也可以说是机器生产检验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在装配工艺的过程中还包括:校正、调整与配作、清洗、连接、平衡、验收试验、油漆及最后的包装等方面的工作。

3 飞机机械装配中的工艺改进

机器装配工艺是机械制造的最后一个过程, 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这个环节直接决定机械制造成功与否。机械装配工艺决定了机械制造后产品的质量, 所以对于飞机机械装配的工艺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入所有的部件都是合格的, 但是在最后的装配过程中没有装配好, 装配后的产品质量可能就是不合格的。所以提高制造企业机械装配工艺精湛度即加以改进, 才能引导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3.1 输送过程实现自动化。

输送过程中的全程自动化是指在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来提高装配效率和减轻工件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是生产企业的一种追求。因此所采用的输送技术是最比较关键的步骤。机械自动化输送的发展, 会逐步运用到工程机械的部装生产线与轻型零部件装配工序, 并形成生产流水线, 从而大大降低劳动者的劳动量, 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一些大型工程机械的操作则一定要借助机械的操作, 所以笨重固定式的工件装配还将长期存在。

3.2 设备具有流动性。

自动化的装配生产线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和产能, 但多种类小批量却是工程机械生产的固定式装配的特点。具有流动性设备的自动化设备能改善效率低的缺点, 采用装配生产线可提高效率, 但应采用流动性的, 一定的流动性, 能够实现不同产品或不同批量的装配。另外在设计装配生产线时, 应尽量考虑企业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结构上的一些特点, 从而可使生产线最大程度的满足多产品的装配需要, 或通过所配置的更换支架、工装等来实现不同产品的装配需要。最后还要考虑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应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调整的, 以此来满足不同产品的装配时间。

3.3 操作过程中人性化的体现。

在机械装配中, 通过输送的自动化, 使操作实施更加人性化, 从而减少操作者对工件的搬运, 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这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自动化机械的应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但操作系统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也是较高的, 所以装配车间配置空调也是很现实的, 这使工人的操作环境也有所改善, 这种人性化的应用也使工人更加舒适, 从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会处于更好的状态。由此看来人性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3.4 机械装配效率提高。

机械装配效率的提高, 即设计工艺与手段的提高, 可使机械工件的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不断提高。机械装配过程中零件加工要达到设计要求, 避免或减少了选配修配配焊等耗费时间的工序, 在加流水线的应用可使装配生产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合理的工艺是提高装配机械效率的基础和保障。所以, 机械装配效率的提高是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的有利手段, 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飞机制造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代表着制造业的先进发展水平, 而我国现阶段制造业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发展形势严峻, 这就要求我国要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力量, 快速军机研制与批量生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 在飞机制造的过程中,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先进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管理技术。这也是实现飞机制造机械整体水平保证的前提基础性工作。而且能够降低制造的成本, 带给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瑞, 王春英, 梁成岭, 王萌.工程机械装配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筑机械 (上半月) , 2010, 3.

[2]张大治, 田锡天, 贾晓亮, 李洲洋.飞机典型装配工艺挖掘技术研究[J].机械与电子, 2006, 7.

[3]丘宏俊, 陶华, 高晓兵.飞机数字化装配若干问题的思考[J].航空制造技术, 2006, 10.

[4]贾晓亮, 田锡天, 黄利江, 张振明, 高强.飞机制造工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J].航空制造技术, 200.

上一篇:低年级学生教学思考下一篇:精馏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