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2024-06-06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精选12篇)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 为施工企业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

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工程机械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 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 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加快施工进度,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1) 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 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 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 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 设备、人员调动频繁, 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 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

(2) 其次,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 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

1.2 机械装备落后, 设备盲目购置

(1) 由于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 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 其机械设备整体技术状况已进入老化阶段, 大半处于落后水平, 造成企业在部分大型项目的投标及施工组织上受到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 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自己企业发展的需要, 未能科学地制订机械设备的发展规划和购置计划, 未能正确预测所引进机械设备的市场使用前景, 导致所购设备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 新置设备如成“废物”。

(3) 还有的企业未能充分考虑所购设备会受到资源、市场消耗能力、搬迁运输、施工场地、环保、操作使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投入使用后的运转费用难以维持, 以致设备平均利用率很低, 不得不停机处理, 这些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舍不得智力投资

(1) 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 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 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

(2) 而有些企业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 舍不得花钱。

1.4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

(1)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 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

(2) 此外, 不少项目负责人为了赶工期、抢进度, 而不惜拼设备, 造成机械设备常常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 或带“病”作业, 甚至违章操作, 其结果是该工程项目完工后, 机械设备严重磨损老化, 而调运到新工程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整修, 造成施工工期贻误, 项目部之间在维修费用上互相推诿, 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1.5 设备维修“滞后”, 浪费严重

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 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 “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 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 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2 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方法

要解决上述问题, 搞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完善管理体制, 健全规章制度

(1) 建立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规划, 专人负责, 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明确专管和群管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充分发挥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

(2) 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 让每台机械都有专人负责保管、检修、操作。由于“三定”制度是机械化施工生产和设备管理工作的基础, 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施工安全、机械的完好率与使用率, 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除应配备相应人员外, 还需注意不要随意变动其工作岗位, 以免影响机械设备性能的了解与掌握程度。

2.2 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坚持设备评优工作

(1) 我们知道,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这三者是相互关连, 互为条件的。任何设备在使用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后,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为了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应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 密切配合施工生产, 按照设备规定的运转周期 (公里或小时) 定期做好各项保养与维修的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在制定维修及保养计划时须认真分析各类设备的具体情况, 针对新旧设备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老旧设备, 要以保证运行、消除隐患、及时修理为重点;对新设备, 则以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维护为重点, 从而有效地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

(2) 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 因其技术含量高, 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 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 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 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 实行“视情修理法”, 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 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 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 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 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 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 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3)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 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 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 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 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 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 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 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还减少了设备的故障停机率, 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选拔优秀设备管理人才

(1) 随者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其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它要求管理者要有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观念, 科学地对机械设备的购置、安装、维修、更新改造等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管理。因此, 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管理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核算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

(2) 施工企业也可以有重点地组织由设备管理、维修、操作人员共同参加的设备管理研讨会, 大家集思广益, 出谋献计, 形成学技术、钻业务的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 采用示范表现、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 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 以点带面, 逐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 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 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施工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 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 施工企业仍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 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 结语

总结经验, 我们深刻体会到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面参与、积极配合;其次, 要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以提高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为目标;都要紧紧抓住搞好设备现场管理、强化维修保养这项中心工作;都要重视各级管理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2

一、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目前,一些民营企业领导为了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地追求产值,狠抓产销环节,从而忽视了企业的设备管理,直至设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时,才会坐下来考虑设备的管理问题。因此要搞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决策者要从一开始就明白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真正重视设备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利用修理、改造和更新等手段恢复设备的性能,提高设备的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保证产品的产量、质量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生产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下,在建厂初期就必须树立“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企业以设备谋发展。”的指导思想。“产品没有质量就无法生存”这是不容置疑的。企业要发展就要生产,而设备是生产的基础,没有设备就无法生产,没有生产企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设备管理工作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必须放在其它工作之上,设备技术性能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还关系到生产的成本和效益,更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明确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企业设备管理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重大课题

1、必须处理好经济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设备管理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及企业经营运作机制相符合,不要单纯追求先进,特别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自己的企业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有效的管理机制就是最好的模式。什么是最有效,能使设备资源的占用发挥最大的功效,设备投资效益最好就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设备管理全过程中每个重要环节。所谓先进只能是相对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设备管理只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环节。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资源,是一种而不是全部,其配置也是按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而进行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单纯强调设备管理重要,否则就可能与企业的大目标不一致,而得不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和理解,这一点尤其重要,要引起我们设备管理管理人员的注意和重视,这也是当前在部分企业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设备管理人员转变观念,调整我们的思维理念。要在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协助、支持企业决策层按外部市场要求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同时也为我们自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企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而改革又是一种各种效益再分配,从古到今,历来如此,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在经营机制改革中,设备管理的地位和职能也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在改革中将原来的设备部门除消了,与其它管理部合并成一个新的部门,管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正是客观的反映了设备及其管理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地位,对这个问题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清醒的认识,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举措,不能消极的对待,消极的等待是没有出路的。

现代设备管理的核心是以经济管理为目的,技术管理为手段。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建立企业现代设备管理体制,也学习引进了不少外国的先进设备管理模式,但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建立现代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往往在方法、技术层面上探讨的比较多,本质的东西反而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要管好、用好、维修保养好设备”等等。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何才是充分发挥了设备的效能?如何才是将设备管理好了?其核心问题,首先是以最小的投资最大限度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也就是首先要合理配置设备这种资源,一但在设备资源配置上不合理或者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再要进行调整,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在这方面很多企业都有深刻的教训,在这种条件下,去强调追求设备的效能,修好、用好、维修好设备,已远远不能弥补因投资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过去,我们在管理实践中也认识到在设备的前期管理中一旦发生投资失误,往往很难扭转设备配置不合理的被动局面,但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去分析原因,没有从根本上,从管理理念高度上深刻认识这一问题。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将经济效益放在设备管理全过程的首位,核心地位,而贯穿于设备管理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这一点讲起来很简单,但在管理实践中要将这一理念自觉的去指导管理活动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谓现代设备管理核心,就是在设备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使设备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取得最佳投资效益。换言之就是:以先进有效的技术管理为手段,以经济管理为目标,开展企业设备管理活动,这就是现代设备管理的核心内涵。

2、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要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

最适宜最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为了搞好企业的设备管理,企业决策层和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讨,努力学习,不断的总结各种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很多企业对自身的设备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有些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这次省设协组织的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一些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有的企业已不在是单一的设备管理职能,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但这项管理职能在企业仍然存在)的领导也在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今后企业的设备管理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采用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比较好?有的企业也将外国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引用到本企业设备管理中来了。

在管理方法和维护修理技术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反映在设备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上,同时也反映到管理方法中来了。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故障诊断检测技术等,都在设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何在本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哪些领域内进行推广应用,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学习引进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问题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要结合本企业的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突出经济效益,只有最有效,最适宜的方法和技术才是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最实用最有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而最先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适用的技术。”人造卫星很先进,但给我们发一颗人造卫星,不如给我们发一辆小轿车,原因不是它不先进,价值不高,而是不实用。衡量好不好的标准是实用不实用。在设备管理中应用和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同样要应用这一理念,衡量其好不好的标准是能否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投资效益比大就是好方法、好技术,值得推广应用,反之就不值得推广应用,或者是当时的时机、条件还不成熟。

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个时间及领域问题。今天不适宜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等于明天仍然不适宜推广应用,在这一领域不适宜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不等于在另一个领域也不适宜推广应用。

如何判断确定推广应用某项新方法、新技术的时机,唯一的标准就是效益,也就是说,效益是检验一项新方法、新技术是否适宜推广应用的唯一标准。白猫黑猫,只有能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推广应用设备管理新方法、新技术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条件。

我们讲新方法、新技术,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新,过去没有或者与传统方法、已有的方法比较是新的;第二是先进,代表了前进的方向,是在已有的方法或技术基础上,经过总结提高,克服了旧方法或技术存在的缺陷、弊端,与旧的方法或技术比较更有效更完善。

但任何一项新方法、新技术又往往不是唯一的,

在同一个时期,可能推出多种新方法、新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又是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条件下总结创新的,各有利弊,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其优劣,如“设备综合工程学”、“全员生产维修(TPM)”“设备综合管理”、“状态维修(TBM)”、“可靠性维修(RBM)”等,还有“设备管理信息技术”、“数控技术”、“设备状态监测技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新技术应用,既反映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在设备管理领域方面的具体体现,又反映了任何一种方法和技术应用均不是唯一的。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要在企业的经营环境具备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对企业适宜的企业设备维修体制,如可靠性维修体制。这种设备维修体制从管理理念上分析,是当前一种很先进的设备维修方式,通过提高和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来展开设备维修管理活动,提高设备资源的占用效益,这种维修体制对连续性流程作业或者对人的生命安全、对生产工作、对生活秩序、对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的作业环境及条件下,效果会十分明显,但对单机作业,断续运行的设备、企业生产能力过胜或故障停机后不会产生全局性影响,对经济效益没有很大损失或影响甚微的环境条件下,采用这种设备维修模式就可能不是最有效的模式,相反的,还会因为采用这种模式而使设备维修成本明显上升,而经济效益却没有提高的状况。

对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如建立在采用先进的数控与测试技术基础上的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它包含了当代属前沿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但这种先进技术,只有应用到设备价值很高,地位又很重要的场合,效果才会显著。应用到价值不高,地位又不重要的场合环境下。就有可能没有明显的经济技术效果,甚至没有采用传统的监测诊断方法,如摸、闻、听、看更实用、更便捷。

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还要与自身的基础条件相一致。这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即管理基础,在企业员工而且是多数员工素质还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平。管理基础还不具备时,强制推广,应用一些超过自身条件、不符合实际的先进方法和技术,不但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平和效益,相反的,还可能使投入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推广应用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实事求是的选择最有效的最实际的方法和技术,这才是最好的、最适宜的。

3、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认真对待传统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继承问题。

对于创新的设备管理新方法、新技术,我们要积极的进行推广、应用,但对传统的由我们的前辈们经过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也要继承。有了新的方法和技术不等于传统的方法和技术都过时和落后了,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不但没有过时,应用于我们当前的管理还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对仍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应认真的继承和发扬,积极的在设备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如、“巡回检查法”、“十字作业法”、“例行保养制”、“点检制”、“四懂三会”、“示板管理”及“摸、闻、听、看”状态监测诊断方法、喷镀工艺技术、“镶嵌技术”、“刮研技术”等等传统方法和技术,仍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很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有些环境条件下和有些企业内,应用上述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产生的经济技术效果仍然很好,更容易被维修与操作人员所掌握和和应用,更有利于普及及推广。目前在我们国家,企业设备资源配置,在很多企业普通设备还是占多数,而对多数普通设备,“摸、闻、听、看”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方法比采用高技术含量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方法更经济,更便捷。在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上,“巡回检查法”、“例行保养法”等仍然是十分有效,也很便于设备操作人员掌握的方法,完全没有过时,这些方法和技术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扬和继承呢?所以,对于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我们要积极的去推广应用。而对仍然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和技术也同样要认真的发扬和继承。

4、认真重视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近年来,各个企业和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学习和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推进管理现代化水平,其中也包括我们设备管理。现代化技术装备确实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去进行管理。但是我们学习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同时,不要忽视一个根本性问题,这就是设备管理基础工作,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

基础工作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起点,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工作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管理。前段时间,在省设协组织调研中,我们看到有一个企业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工艺装备技术水平,一些主要生产装备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在调研时,我们也同时发现这个企业的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还比较粗放,现场管理比较混乱,管理水平特别是管理基础工作与装备水平不同步,管理明显滞后,不久就听说这个企业出现了重大事故。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仅有现代化装备,而不具备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现代设备管理体制,特别是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基础管理,即使具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也不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效益来,相反的,还会使企业的经济损失更大。

我们再来继续探讨现代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往往正是常见的问题,反而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基础工作就是我们工作中时刻离不开又与我们具体工作行为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一项工作每一项行为,作什么,如何作,要达到什么标准,都要明确、具体、最终将我们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有机的串连成一个整体,首尾相接,环环相扣,纵横形成网络,而且是一个闭环,没有盲点,任何一项工作结果都可以追溯到源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我们的设备管理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这也是设备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将健全设备管理基础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健全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并将其落到实处,变为我们的实际作业行为,这实际上还是个理念、意识问题。对每个企业而言,在设备管理中,说没有制度、没有标准,这不符合企业实际,关键是不是认真贯彻落实到行动上。所以问题主要不是硬件存在问题,而是软件尚存在问题,特别是在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如原始记录,基础数据,设备运转工时,故障停机时间,设备维护、保养部位,设备技术状况,设备点检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对设备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时最基础的原始记录和数据资料。但我们往往在记录统计、填报时,不认真,不准确,不完整,不真实,完全失去了这些原始资料数据的意义,这时不论你用如何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处理,都不起作用,相反的还可能产生很大的欺骗性。

我们有的企业,正在生产作业现场开展“6S”(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安全)活动,以及我们设备管理中的“巡回检查制”“例行保养制”等,这些管理方法中都规定有明确的内容、程序方法以及标准,只有严格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标准去实施,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们往往走了形式或者没有严格按标准实施,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我们突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说我们企业当前的设备管理工作一无是处,只是想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很多管理方法与技术,往往不是应用的方法和手段不正确,而是没有认真全面按这种方法去做,中间掺了水分,因而效果才不好。关键要解决意识问题。这是在推行现代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是方法和技术问题。我们也不能等意识问题解决了,再去推广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二者可同时进行,但在主次关系上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试论施工现场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经济效益;设备管理

机械设备是企业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欲善其事,先利于器,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確保施工机械设备完好运行,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提高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是企业领导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企业设备管理的中心任务和管理目标。

一、施工现场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现场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现场企业往往规模较小,私营企业较多,领导的基本管理素质比较低下,在他们的管理意识中,往往只重视就经济效益,只求结果,不重视过程。这样就难免在管理过程中,重点去抓见效快的项目和问题,而对于投入大、周期长的设备维护管理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重视不够。这样就会导致设备不能做到定期维护保养,使设备超期服役,带病工作,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中长远看会降低经济效益。

2.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设备的完好率不高

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重经营,轻管理,尤其是施工设备的管理,这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所以在这样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就很难做到定时保质地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就会导致设备的故障不断扩大发展,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往往会相互推卸责任,意识不到危害之大。且在维护中也是应付差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大大提高,造成设备使用的安全隐患。

3.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了设备的陈旧老化

现在的施工队伍和从前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1到8级工,大部分换成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他们的专业技能很低,对机械设备的掌握程度地下,他们的层次只是能简单的操作而已。又由于领导的经营理念,致使工人赶工期,抢进度,导致设备长期处在一种超负荷,带病的工作状态,长此以往加速了机械设备的老化。再加上工程结束后,又不能及时定期地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这样势必降低设备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4.忽视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设备效率低下

由于企业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就造成企业对部分设备的故障和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甚至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还大量使用报废的机械设备,致使设备故障增加,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而却还给工人造成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对策

为了能够更好地使企业的机械设备发挥效能,提到设备的经济效益,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对策。

1.强化机械设备的管理意识,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

企业领导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是企业的生存线,只有制定出一套确实可行的,科学的设备管理制度并确实来执行,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可持续发展,环顾世界成功的企业,都是赢在管理,赢在细节。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地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粗放式经营,遍地捡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由此可见,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企业领导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保养好坏是影响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3.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掌握了娴熟技术的技术工人才能够很好滴操控企业的机械设备,使其发挥应有的设备效率。我们前面分析了现在施工现场的队伍组成是有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简单工人,所以企业针对这种现状,只有大力地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的企业施工作业,提高经济效益。

4.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欲善其事,先利于器。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必须有远见卓识,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才能大大滴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设备陈旧的该报废的报废,该改进的改进。该更换的更换,这样企业才有发展后劲。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对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操作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服从领导的管理和指派,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工程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并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当前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企业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三、结束语

公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探讨 篇4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1 概述

公路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已成为交通的主题,工程机械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建筑机械变得更加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为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工程进度,促进提高公路建设质量,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工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另一方面,对使用建筑机械和设备,维修工作,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好设备,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

2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科学规划,配置不经济

公路工程本身容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多变性。当具体的施工环境发生变化时,工程建设人员必然要根据变化的实际来调整施工计划和施工工艺,进而对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也会造成影响,会出现临时调配或购置设备的情况。尽管人们无法预料施工中的突发情况,但是作为施工企业,应该在机械设备的储备和购置上做到未雨绸缪。可现实是,不少施工单位在设备配置方面存在盲目性,没有长期的规划,往往出现机械种类单一、重复购置等情况。有的机械设备在购买之前没有做好实地调研,购入后发现机械型号、特性不符合实际施工需要。尽管其性能状态良好,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率过低。甚至还会出现新设备只使用一两次就被打入“冷宫”的情况。

2.2 考核办法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员和机械设备“大锅饭”的意识在施工企业中存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完全实行车辆机械单车核算,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2.3 操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在很多公路施工企业内部,往往存在重设备购置,轻设备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设备管理的人员配备上,以不懂技术的非专业人员居多。而有的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往往又缺乏专业管理的能力。另外,受到经费不足限制,加之养护方式落后,使得对机械的养护水平低、效果不好,不利于设备的长久使用。在这种条件下,一些机械管理人员责任心下降,养护意识淡漠,机械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更深一步讲,这反映出企业对机械的管理没有做到足够重视,疏于对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3 加强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3.1 配置经济化

3.1.1 施工方案优选化。

公路施工机械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机械的科学应用与调配,以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施工方案的优化入手。根据工程的施工量以及施工进度来选择相应的设备,并对其进出场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将设备的调配与工程进展程度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方案的最优化。如在工程量大的项目中,采用大型机械设备;在工程量小的工程中,可以使用中小型机械。当然,这种搭配不是绝对的,具体的机械选配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在路面工程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沥青混凝土拌和站、摊铺机等关键设备的优化选择。

3.1.2 配套设备效率化。

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合理控制设备组合的内在搭配,来实现效率的优化: (1) 在设备组合中,尽量选择具有综合功能的机械,减少辅助配套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和稳定性。 (2) 在设备的搭配组合中,要强调和确保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作用,配套设备处于从属地位,要以服务于主要设备、提高主要设备的效率为标准进行选配。 (3) 次要设备并非不重要,要尽量保证这类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弥补设备配置的薄弱环节,实现局部施工设备的并列化。

3.2 管理专业化

3.2.1 管理人员专业化。

施工企业应制定责任分明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设定明确的设备管理岗位,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这些管理人员的水平和工作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施工工程质量,还会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在施工间隙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能学习,加强管理人员和操作手的专业培训,这不仅是服务于眼前施工作业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2.2 日常管理数量化。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机械设备使用的背后都需要资金运作的支持。施工企业应该准确掌握每台机械设备的投入和产出,对机械设备的施工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并对投入产出比率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对设备的经济控制力,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

3.2.3 项目目标责任化。

应该建立起一套经济技术指标和考核制度,以便于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同时,要将管理目标细化,做到责任分配到人,使得各项考核最终能够落到实处。

3.3 作业规范化

3.3.1 施工作业操作规范化。

要从规范性和技术性两个方面对机械操作者提出要求。一方面,设备的操作者要严格依照设备使用的技术规范和使用说明来操作;另一方面,还要遵守企业内部的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对主要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制;获得“操作合格证”之后才能操作相关的设备,每台机械的专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严禁未经培训的非岗位人员操作设备,坚持持证上岗。

3.3.2 安全教育经常化。

一旦工程施工安全出了问题,将会给施工项目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企业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安全事故,同时也会给企业的社会声誉带来损失。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员工作为施工建设主体对于工程安全的决定意义。企业应该在平时就加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得这些手中操作着重要施工机械的人员在作业中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3.4 维护科学化

3.4.1 预防检查日常化。

机械设备的常规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施工企业在日常的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将设备的维修、检查、保养结合起来。其中,由于机械操作者对于设备的状态最为了解,也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因此日常维护可以交由他们来完成。设备的日常检查及保养工作则由专业修理人员来负责。项目部根据每个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设立机械综检日志,对维修人员进行经济上的奖惩,并把每台设备的巡检、保养情况与当月该设备的运行及维修情况进行对照。

3.4.2 设备维护科学化。

科学化的养护有助于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不能仅仅凭借日常的维修保养经验,更要严格遵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规范维护流程,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对设备润滑油的更换没有遵守更换周期要求或不讲牌号,将会给设备安全运转埋下隐患,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4.3 定期化专业检修。

制定维修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在实际的设备故障检测中,员工往往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如果设备某一部件出现问题,那么便通过人工的方式将设备拆解,然后找到故障部件并进行更换,最后重新组装。这种维修方式虽然比较方便,但却存在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过度依赖于人的经验,容易因故障判断失误而造成返修率较高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通过现代化的专业仪器设备对机械的性能进行检测,以决定其修理的内容和时间。尤其是在当前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越来越复杂化、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设备配套越来越精细的情况下,这种现代化、专业的检修方式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 提高业务水平

机械化施工是一项综合性科学,它是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与现代化建设的组织,改善功能、改善结构,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施工机械。因此,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管理,操作人员培训业务以提高机械化施工管理水平。结合学员的实际问题和知识基础,增加培训力度,有计划和有系统地组织人员在各级培训课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和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培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另外,要学习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具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技术,专业施工机械装备,管道修复队伍,以满足公路机械化施工快速发展的需要。

5 结束语

在当今环境下,施工企业要想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机械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主要是完善规章制度,善于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增加设备的可用性和利用率。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和需求,优化设备的组合,强化设备的维护保养,以提高设备的性能,保障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方涛.提高公路机械设备综合管理水平[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1 (6) .

[2]王五震.公路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J].企业研究, 2011 (12) .

企业设备润滑管理制度 篇5

1、润滑泵应安装再便于维修和灰尘较少的地方,并须注意环境温度是否适合泵的工作温度。

2、润滑泵一般应安装再润滑系统的中心位置,这样系统管道较短,压力降可保持在低限亮度,以保证泵产生足以克服润滑点背压的压力。

3、润滑泵的贮油桶油桶容积应能满足给油次数不太频繁的要求。

4、为了确保润滑系统正常工作,一般应备有备用的润滑泵。

二、管道和胶管

1、推荐使用冷轧无缝钢管,对于在不利环境中工作的系统,推荐使用紫铜管或者不锈钢管。

2、要用切管机切割管路,不要用锯子锯,以避免产生铁屑。

3、要用弯管机冷弯管子,因为热弯会产生氧化皮。

4、管子内一定要干净,不允许有锈斑、热轧氧化皮及砂砾等杂质存在。约有90%的润滑系统故障是由于清洁度不够所造成的,这个数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5、经过清洗后的清洁管子两端要堵住,防止杂物进入。

6、管道内固定在被润滑的设备或墙上,防止机械振动,同时安装的部位要便于观察,易于维修。

7、在有运输车辆经过的区域,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管道不被损坏。

8、管道安装时应尽可能避开温度太高或太低的地方,因温度太高会促使润滑脂老化,温度太低会增加润滑脂在管道内的阻力。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润滑点供油量不足或者损坏管道。

9、对于移动的或难以接近的润滑点。可私用胶管或尼龙管连接。如压力较高,可使用钢丝编织胶管。

三、管道连接

1、外径28mm以下的管子,最好使用卡套式管接头。安装使用方法见十四。

2、连接处不能用麻丝,须用密封带或垫圈。

四、过滤器

1、泵内出油口装有过滤器。

2、当过滤器上的赃物积到一定的程度时,须拆下来清洗,然后用压缩空气吹干。

五、给油器

1、给油器应固定在被润滑的设备上或墙上,其安装部位要便于观察、易于维修。

2、片式给油器片与片之间的连接螺丝钉不要拧得太紧,否则活塞会卡住。

六、压差开关

1、压差开关通常是装在主管道末端。

2、压差开关后面应在装一个给油器。

七、调压阀

1、泵内装有调压阀。

2、调压阀的调定压力不能超过泵的最大工作压力。

八、保险片

1、泵内有保险片,当系统压力超过调定压力,保险片自动破裂,从而起到了保护泵的作用。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机械设备 管理

引言

机械设备是施工单位承包工程任务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进行机械化施工的主要物质手段,因而机械设备的管理成为建筑施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获得更大的利润,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施工机械的设备管理,降低施工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1 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任务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搞好机械设备的选配、管理,保养和修理,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合理有效使用,实现低消耗、低成本,为机械化施工服务。具体任务有以下几方面:

(1)实行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维修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的原则,制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一整套设备管理制度和办法。

(2)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公司管理体制和项目部管理机制,配齐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

(3)加强技术管理,不断完善和健全技术责任制、技术档案制和设备运转情况记录制度。

(4)加强经济管理,实行单机和班组核算,考核各项经济指标,执行各项技术台班定额,做好折旧基金提取和使用,不断提交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在不断提高机械化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5)坚持管理的群众性,机械设备是通过人操作的,人是发挥机械设备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落实各种经济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在参与管理中的积极性。

2 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机械管理,很多都停留在靠直观判断、经验办事的基础上,机务管理人员与外界技术交流机会较少,自身的业务技能提高的较慢,技术的更新跟不上现有大型设备、新型设备的发展,管理手段落后,使得机务管理没有实行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技术,管理人员基本处在烦琐的事物性劳动中。

(1)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缺少全盘考虑

不少施工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结果事与愿违。还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加上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容易造成手忙脚乱。全面管理水平的欠缺和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2)项目部设备管理短期行为严重

项目部所追求的是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对机械的使用自然是越快越好。但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这种“重使用,轻管理”的行为直接影响机械的技术状态和使用寿命。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机械,尤其大型机械,仅由项目部承担高额的维修费用也不尽合理。

(3)机械管理与生产管理存在矛盾

项目部主要以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机械管理人员往往不在项目部或不是项目部重要组成人员,而生产管理人员对机械的正确使用、定期保养等知识是门外汉,而操作手对施工技术所知甚少,往往处于施工被动或受支配地位,这样导致机械管理大大削弱。

(4)舍不得智力投资,管理水平跟不上

有些企业只是片面地注重眼前利益,舍得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于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机械设备,但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跟不上,人员素质不够,是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的。

3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问题是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设备管理,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做到对机械设备的全面综合的管理,达到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针对上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3.1重视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

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也就是机械设备的选型、配置。项目施工配备施工机械,首先要由施工项目部依据工程项目的内容性质、施工工期、地域、环境、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合理的机械设备配置计划。设备管理部门要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经济性及机械设备资源等因素的分析、评估和比较,在满足项目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选购配置机械设备,做到机械设备选型科学,配套经济适用,使有限的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机械设备的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产适用性

配置施工机械要适应项目的实际需要,根据项目施工对机械的实际需求,配备充足而不浪费的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机械,既不能因节约眼前投资,减少必要的施工机械而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也不能因机械设备配置过高、过多、过杂造成资源闲置浪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要避免必需的不配,不需的乱配,摆排场,讲气派,虽然有气势,但不能在施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浪费资源,又不能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只有配备施工生产适用的机械设备,才能发挥机械设备投资的最佳效果。

(2)技术先进性

在生产适用的前提下,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选用机械技术先进的工程施工机械。要避免脱离工程实际需要,一味追求机械设备技术上的先进,防止“大机小用”、“精机粗用”,因为这不仅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也无谓地加大了项目成本,还要防止选择技术上落后的设备投入使用而高耗低效率地运转,虽然前期投入较少,但过高的能耗和低下的使用效率,反而会增加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影响总体施工工期。

(3)经济合理性

选择配置机械设备要经济适用,应采取经济效果最佳的方式。机械设备的配置应根据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分别采用购置、租赁的方式科学、经济配置。如施工通常都需要使用而且一次性投资额不大的施工机械,采用购置自用方式配置,经济效果佳,而对于大型、专用但不是施工经常需要使用、而且投资购置费用高的施工机械,采用对外租用的方式配置,不仅减少资金占用量,还能减少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成本,充分发挥设备投资效果。再者,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通用性,同等情况下,应尽量选配同品牌、同型号的机型,提高配件的通用性,由此可降低维修成本,配件易求,节约资金占用,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国外施工设备配件供应难,维修、养护成本高。机械设备的选型配置要将生产上适用,技术上先进和经济上合理三者进行统筹权衡,在满足生产适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先進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这是强化设备管理、优化设备投资效应要最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准确、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是充分发挥设备功效、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3.2强化设备的状态管理

机械设备的状态管理是设备使用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场管理,包括使用和维修管理。机械设备的投入是为了施工需要,而机械设备在施工使用过程中,零部件会逐渐发生磨损、变形、锈蚀,甚至断裂等现象,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养护。根据目前项目施工的管理状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监管:

(1)提高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积极性

项目施工使用的大多数施工机械设备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但容易忽略定人保养制度,没能把机械养护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虽能正确使用施工机械,按章操作,但往往是“包用不包修”,容易造成机械设备带病运转。因此,机械设备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开展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技术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故障,责任到人,将个人的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相结合进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积极性。设备的维修管理必须编制设备检修计划,要根据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与维修养护周期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对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机械设备,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定期强制性检修,建立以状态维修和预防维修为基础,及时安排故障维修的维修体制,保障机械设备正常、安全运转。

(2)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增强维修的超前意识。减少“事后维修”,杜绝“浪费维修”,机械维修不能“拆东墙补西墙”,必需更换的零配件,要及时更换,不留隐患,但也要杜绝对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更有甚者不考虑其他设备的整体性能,随意更换关键部件等现象。防止因赶工期,抢进度,而不惜使设备连续带病作业,造成机械设备严重老化、故障率升高,从而使修理成本加大,固定资产流失,反而使工期延误。

(3)强化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机械设备技术、操作、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机械设备专业知识,加强对机械设备主要危险源的控制,从各种因素上杜绝事故的发生,使机械設备事故的发生降到最小程度。项目领导者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完善设备的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采取组织、经济、技术措施,整体控制影响设备操作安全、修理质量和各种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的管、用、养、修等技术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的不断发展,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建筑工程机械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科学而大胆的采用机械化施工,可以多、快、好、省地建成建筑项目。这不仅是企业的愿望,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愿望。我们应认清形势,掌握科学的管理技术,不断优化施工机械的配套组合,提高机械的使用率,让机械化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申治.建筑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有效管理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26).327—328

[2] 陈淑君.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浅析[J].建筑与工程,2008,18.122

[3] 张键,王建明.浅谈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J].建筑机械化.2003(2).42—43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脚步, 国有林业施工企业已开始从林区走向了城市, 从山区走向了沿海, 它大多是在经济计划时期, 积极参与高层建筑和高等级公路以及机场港口的建设并为建设林区、开发林区而组建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单位。几十年来, 林业工人凭着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为厂房建设和林区道路的修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并使企业的发展飞速提升。在满是激烈竞争的社会中, 企业机械设备会增多, 企业发展会变强大, 机械完成的产值比重会变大, 机械化程度会升高, 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产生了: (1) 怎样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2) 怎样提高机械设备的完整率和利用率, 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 怎样管理机械设备, 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 国有林业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2.1 机械设备规格多

目前我国企业拥有的机械设备分为两种, 一种是企业自己购买的, 另一种是计划经济时期上级主管部门调拨或分配的。这些机械设备品牌杂乱、规格以及型号较多, 会造成了资金积压浪费, 配件库存量增加的现象, 就像排气量就有17m3、12m3、9m3、6m3的;空气压缩机厂就有日本进口、柳州第二空压机厂、无锡空压机厂和蚌埠空压机厂以及柳州空压机厂;结构也有滑片式、螺旋式和活塞式的;同时配件采购渠道多元化, 会采购成本增加, 这样不会使降低成本, 且在使用和维修以及管理方面的难度就增大了。

2.2 拼凑设备现象严重

由于目前管理和分配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责、权、利等没有明确规定到个体上。这就使个人在使用工程机械时拼设备, 带病作业、有故障发生时也不及时维修等现象, 这种拼设备造成的损失会直接反映出局部利益带来的好处, 而没有直接反映在个人身上或经营者身上, 这样的结果会使设备老化、过早磨损、性能急剧下降甚至会使设备报废等。

2.3 重使用轻维修保养

事实表明, 设备管理在很多环节上还很薄弱。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台设备在从购进到报废的整个过程中, 要一直把握每一个环节, 并保证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有些设备管理部门由于机械设备在使用中范围较广, 很少去监督检查项目部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 不知道操作手是否合理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整天忙碌于排除故障或者处理应急事务, 如工程急需紧急采购配件才能恢复设备运行等状况。在一些新设备刚进入场内时, 要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去做, 按有关规定来使用合格的润滑油以及燃油, 并及时更换燃油滤芯、空气滤芯和机油滤芯并进行保养和护理, 并要在以往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可实施的管理制度, 这样才不会在执行时出现问题。同时, 现在一些未经专门培训的人在设备上操作着, 而能够长期坚守在本职岗位上的操作手越来越少了, 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3 林业企业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措施

3.1 建立设备管理部门的权威

首先我们要用经济管理手段, 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 专业和群众管理结合起来, 建立出一套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同时, 能够代表企业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就是设备管理部门, 它必须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一定数量的具有良好管理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 也要充分发挥有限设备的资源, 并根据工程的需求对全公司的设备进行协调, 把设备的管理工作放到全局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逐步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并要使所有设备分散在各下属单位管理的模式进行改变。为了提高工程质量, 加快施工进度,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就要充分发挥它主力军的作用。并由企业统一管理, 建立进口设备和大型关键设备, 使其能够根据工程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动。

3.2 建立高素质机械操作技术人才

在职工培训期间同经济效益挂起钩来, 按考试成绩得分情况支付工资。要对操作技术人员进行平均熟练程度的训练。并集中和分散办班的形式进行培训, 统一领导, 而且要经考试合格才能独立进行操作。每台设备经济效益的好坏主要在于操作手, 一个好的操作手应具备精湛的技术和较高的企业服务意识。应让操作手参与分配利润, 购买设备等活动, 这样会促使操作手更加珍惜和爱护设备, 并使操作设备的经济效益与利益密切挂钩, 同时也会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凡是驾驶操作林业机械设备者, 都必须经过考核并颁发证书, 系统地学习设备的性能、构造、故障排除、原理和保养常识等内容。否则要视为机械违章, 会按照相应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同时, 林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还应实行年度审查验证的制度, 持证不工作或不合格的, 要将企业机械设备的驾驶操纵证收回。而且没有通过年审的人, 一律取消驾驶操作的资格或者给予相应经济处罚。企业要提供较多的机会让新的操作手参加技术和工艺的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定人、定机并减少违章作业。使他们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能够更好更多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3.3 加强设备采购管理

为了保证设备能够有效的管理并施行, 建立个人的经济责任制和考核部门。随着设备由上级分配调拨的体制, 企业对设备的采购享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并从利、责、权三方面相结合的原则出发, 明确工段、场和局等三级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并做到奖罚分明, 实行全面考核, 采用评分计奖的方法, 按月评比来执行, 同时对操作者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实行责任制, 为便于管理、节省开支, 设备管理部门在采购新设备时, 应尽量减少设备的型号和品牌规格, 无论是企业统一购置的还是其他部门购置的, 都应均匀的由设备管理部门统一规划, 从而减少配件库存的数量和品种,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

3.4 资金保障措施

决定竞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施工企业机械装备率的高低。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发展脚步, 企业单方面出资购买设备已远不及企业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要求, 建筑市场也由国内竞争扩大到国际竞争, 所以通过个人和社会法人参股投资来购置新的设备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在提高企业机械装备率的同时也会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设备管理水平。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社会化和规范化也会结构多元化的体系。

3.5 实行风险经营机制

施工设备在使用中必须保值增值, 无论是当前还是将来,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发展潜力和后劲,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所属各项目部经营性质、规模大小不同的情况以及不同的分离形式, 积极探索经营群体持股风险抵押承包以及个人风险抵押经营股份制等, 使经营者的利益与设备的完好率和投入率以及产出率挂钩, 并使设备经营者与企业共同承担经营风险。改变施工机械按年平均折旧制度, 采用逐年递减的折旧率, 使设备折旧与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致。适当减少施工机械的使用年限, 会加速资金回笼并缩短设备的使用周期, 以达到保值增值。所以设备优势会在工程投标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现代机械都采用液压控制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 越来越复杂, 特别是自动控制和机电液一体化等, 实践证明, 复杂设备的偶然性故障通常是不可能避免的。频繁地拆装会出现更多的故障, 传统的大拆大卸式定期维修制度也会暴露出很明显的弊病。这不仅浪费了配件和人力, 还增加了维修的费用。同时采用先进技术制造和监控设备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维修检查来解决。所以为了加快了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速度, 实现机械自动化, 应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程规章, 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并降低维修成本。设备管理共分为设备使用管理、计划管理和维修管理以及保养管理,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并随着企业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着, 管理模式也不断地前进探索着。现代先进施工机械应使设备管理更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和所需要的施工生产量, 同时最重要的便是趋近科学性。

摘要:当前, 设备型号的规格繁多以及品牌杂乱已成为国有林业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 为了加强机械操作手整体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机械装备率, 首先应从改变重使用轻管理、严重拼配设备以及设备的责任、利益、权力不明确的现象入手, 并由此加强设备采购计划管理、保障资产增值以及提升设备管理部门权威。

关键词:改革思路,林业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 篇8

机械设备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设备利用率低等,这此问题已成为企业设备管理落后的根本原因,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发展[1]。由于市场导向作用,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要想在生产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好机械设备管理中所突显的问题,来维持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1 机械设备管理的相关理论

机械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是一种综合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等各个管理层面,具有技术性、综合性、随机性、全员性等特点。在国外,机械设备管理理论主要经历了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美国的后勤工程学,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体制四个阶段[2,3]。

1.1 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

前苏联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是以“计划预修制”为主导,按照设备磨损规律而制定,它将机械零件的正常磨损过程大致分为磨损阶段、渐进磨损阶段、加剧磨损阶段三个阶段。图1中的曲线称为机械设备磨损特性曲线,描述了磨损量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

计划预修制是以设备组成单元磨损规律为依据,能减少因事后维修造成的停机损失。但是它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强调预防维修,往往出现设备的劣化尚未达到该修理的程度或远远超过该修理的程度的情况,也就是出现“过维修”或“欠维修”的情况。

1.2 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学

设备综合工程学是由英国人丹尼斯·巴克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后经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研究、实践和普及,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其定义是:为了追求经济的周期费用,而对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他实际业务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它是一门以设备一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设备效率、使用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的的综合学科。图2和图3分别为设备全寿命费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组成图。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创立,开创了设备管理学科的新领域,从理论方法上突破了设备管理的狭义概念,把传统的设备管理由后半生扩展到设备一生的系统管理,并协调设备一生的各个环节,有目的地系统分析、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从而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机能,实现最经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1.3 美国的后勤工程学

后勤工程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经典军事后勤学的基础上,汲取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以及维修性等现代理论发展而形成的。根据美国后勤工程师学会(简称SOLE)把后勤工程学定义为:对于保障目标计划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要求,以及资源的供应与维持等有关的管理、工程与技术业务的艺术与科学。

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后勤工程学,其目标是为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它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应用于设备系统中,通过反复运用功能分析、综合、优化、定义、设计、试验和评价的方法把一项运行的要求转变为一套系统性能参数较优的系统模型。同时考虑设备系统在计划的寿命周期内具有最佳的有效性和经济型所需要考虑的全部内容,它将维修规划贯串到设备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的各个阶段,努力保障设备备件、配件、原材料采购和分配维修人员的供应,强化保障设备培训,设备技术文件的筹集。

1.4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体制

日本全员生产维修体制(简称TPM),它是日本前机械设备管理协会中岛清一等人继美国设备后勤工程学管理之后,吸取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提出的,并结合本国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全员维修制的中心思想是“三全”,即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加。全效率,即综合效率,由六个方面组成:产量、质量、费用、交货期、安全、劳动情绪及环境卫生。全系统.是指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系统管理。全员参加,是指从企业最高领导层到第一线生产工人,包括设备管理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都参与设备管理工作,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

自全员生产维修推广以来,发展迅速,效果显著。目前在日本,全员生产维修的普及率已达到65%左右,使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降低50%,设备开动率提高50%左右,并且已经有许多国家引进和研究TPM管理制度。

2 机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

机械设备的全过程管理(简称为LMP),它是以后勤工程学和设备综合工程学为理论背景,将设备的一生,即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从选型、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直到改造、报废)作为管理对象,通过加强全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横向协调,从而达到设备的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小化。其中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简称LCC)是产品在其预期的寿命周期内配置投资、使用维护和保障设备、后期处理所需的直接、间接、重复性、一次性和其他费用的总称。一般大型机械设备的周期费用由设备配置费、使用维护费、后期处理费三部分组成,如图4所示。

通过对机械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可以把机械设备管理范围扩展至设备的计划、购置、租赁、使用、维修、改造、转让,直至报废为止的全过程,这样从整体上保证了企业设备的有效运作,改善供应状况,减少库存空间,减少设备空闲时间,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设备的利用效能。由此一方面可以达到设备利用率的最大化,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节约,后期的回收变现,为企业实现设备投入费用最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的制造,从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节约,也是企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贡献,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3 机械设备管理全过程的具体措施

设备全过程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按照机械设备全过程的管理理念,企业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管理[4]:

3.1 重视设备前期管理

设备前期管理是企业实施设备全过程管理的源头,包括计划的提出、规划的纳入、计划的论证、采购招标、验收和安装等工作。有关研究表明,设备前期管理决定了其寿命周期费用的90%,设备安装定位时,未来问题的70%已被确定。通过对设备前期的科学管理可以为日后的设备使用、维护检修和备品配件管理,以及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工作等打好基础,确保最经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和最高的综合效率。

3.2 完善设备管理流程

流程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设备全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对设备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对各个管理阶段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建立设备操作规则和使用制度、维修保养的日常工作计划和突发性故障的排除工作流程等。

3.3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

设备档案指反映各种设备运动变化过程的档案,是在设备的购置、验收、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以及报废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建立机械设备管理档案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设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机械设备档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现存状况、调动情况、维修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机械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维护,从而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潜能[1]。

3.4 引入现代设备管理手段

通过建立设备管理资源电子数据库,采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开发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而可以将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集成为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设备管理机制,使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高效能的组织和实施,实现信息共享,使管理从静态转向动态跟踪和分析,达到设备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管理相统一的目标。

4 小结

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部门应当紧紧围绕全过程设备管理这一主线,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抓好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提高机械设备综合效率和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从而达到机械设备效能的最大化。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这对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各种设备管理理论出发,对企业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参考文献

[1]白艳春,郑建民,滕立锋.浅析机械设备管理[J].致富时代,2010,(07):94.

[2]陈可佳.大型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卢齐鑫.浅谈大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0,(9):356-357.

冶金机械企业设备维修管理分析 篇9

1 冶金机械设备面临的全新挑战危机

1.1 自然环境方面

企业内部投入使用冶金机械设备的时候,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创新, 应用模式会发生延展,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空气元素氧化腐蚀现行, 机械零件同步面临老化危机。这会对今后各种正常生产活动造成限制。

1.2 设备自身性能质量方面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专业技术人员在技能和职业道德上均存在着一定限制。通常情况下, 施工技术人员对机械老化关注度较低, 并且对大规模化生产计划过于推行, 与国家所预设的高科技生产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对严重的冲突, 最后造成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全程使用过程中, 使用的技术均相对落后, 导致经济效益均有所下降, 冶金机械设备自身性能逐渐劣化。同时, 伴随着时间的逐渐增长, 冶金机械出现了较大的磨损, 难以承受任何生产活动, 并逐渐报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绝对劣化问题。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解决, 必须针对这种机械设备作出绝对的升级和改造。

2 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

2.1 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主要指的是,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对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维修。对于冶金设备而言, 预防维修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和补救性特点, 对于冶金设备安全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

在冶金机械设备维修和使用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重视日常的检查和维修, 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 促使冶金机械设备处于相对良好的运行状态。 (2) 进行预防性检查, 如果发现冶金机械设备运行状态异常, 要对其进行精准检查, 然后定点检查和定期检查。如果发现冶金机械设备开始出现故障征兆, 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处理和解决。 (3) 要充分落实定期维修计划, 充分实施维修性工作。 (4) 对相关记录进行详细分析, 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运行状态等作出详细分析, 并针对分析结果, 对预防性维修方案进行科学编制, 最终将冶金机械设备故障的维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2.2 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主要指的是当冶金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之后, 再对其进行适当的维修和管理。这种维修方案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为了使冶金机械设备故障隐患得到消除, 需要准确定位故障位置, 与冶金机械设备具体故障类型之间进行结合, 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维修。例如, 一些重型轧钢机械设备具有高负荷和重载的特点,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油膜损坏、轴瓦结构产生扭曲和变形, 甚至导致轴瓦出现损坏, 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机械设备运行时所处的状态, 对其进行科学检查和事后维修。

2.3 预知维修

对冶金机械设备进行事后维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但进行预防性维修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机械设备的长期使用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冶金机械设备进行预知性维修, 主要是指在冶金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对冶金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进行有效检测, 对故障进行自动报警, 让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相关故障, 并且能够进行联系检测。这样就能帮助工作人员查明故障发生的原因, 进而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有效的养护和维修。

3 状态监测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选择受控设备

针对机械设备实施状态监测, 对受控设备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 相关厂家往往希望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 从而降低机械设备巡查次数。但是, 实施状态监测主要结合厂家生产的需要, 对将要检查的区域进行排列, 同时对受控设备进行选择。开始检查的时候, 要对重要设备状态进行充分检测, 然后对这些重要设备进行适当的跟踪。这样做不仅可以对责任的范围作出明确, 同时能够充分掌控故障的发生。针对那些不在这一范围内的机械设备, 维护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跟踪调查。

3.2 整治设备缺陷

实施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 主要目的是对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整治。在对设备状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结合检测结果和相关建议, 站在实际的角度进行考虑, 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3.3 出示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主要指的是对信号作出详细和准确的分析, 然后将分析的结果和现场实际情况相互结合, 最终作出诊断。无论是离线检测设备还是在线检测设备, 均需要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维修人员将故障排除, 将这一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因此, 检测结果是较为重要的技术性文件。此外, 还要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诊断所得出的结论, 对故障进行处理的建议等。为了帮助维修人员对其进行轻松辨认, 可以利用不同颜色区分报警等级。

3.4 评估经济效益

评估经济效益主要是对炼钢设备的状态监测情况作出适当的衡量, 结合检测结果建议采取相关措施对其缺陷进行整治。整治结束后, 对经济效益进行科学评估。经济效益的评估主要有尽可能地降低可能发生的故障损失, 促使停机时间得以降低, 减少检修周期。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 促使机械设备运行情况得以提升, 并且使设备的使用期限得到进一步延长。

4 结束语

在对冶金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测的过程中, 结合机械设备实际情况, 可以对其实施预知性维修。此外, 将冶金机械设备的维修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以方便今后的检测和维修。

摘要:针对冶金机械设备维修管理进行分析, 提出设备维修和检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危机。结合这些内容, 分析并总结了维修技术和检测预防技术。

关键词:冶金机械,设备维修,状态监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跃峰.冶金机械企业设备维修管理有限元软件及其在冶金设备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 (04) :23.

[2]张剑锋.冶金机械设备现代维修技术探讨[J].广东科技, 2014 (24) :143-144.

浅析企业设备管理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 每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都会被各种经济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 企业的设备管理 (设备工程) 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要想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不但要有先进的设备, 还要保持良好设备管理水平, 其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 而且关系着企业持续发展与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与企业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密不可分。

1. 设备

设备既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物质与技术保障, 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决定着企业服务的水平, 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企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与企业物质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 积极采纳现代化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 不断提高设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能力, 使设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组织, 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 设备所占资产价值比例最大, 约70%左右。由于企业的差别, 不同行业对技术含量水平、高自动化精度要求不同, 设备的投资也会随之追加, 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比例还会增大, 显然设备的价值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大头,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备对企业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生产产值、交货周期、经营成本、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报酬、经济与社会效益、环保、企业的诚信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局。

2.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对象, 追求设备综效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 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使其贯穿于设备周期的全过程。对于工业企业, 设备管理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以良好效率和资金投入, 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以取得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设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的管理共性, 与企业的其它专业管理比较, 还有它的个性。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 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 其集合了现代科技的载体, 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为了获得企业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包括工程技术, 财务核算, 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方面, 集合了企业多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设备的故障具有随机性, 为了减少随机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设备管理必须应对随机突发故障, 承担意外维修工作的应变能力, 随时为设备服务, 为生产排忧解难。

设备管理的综合性需要实行专业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并适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才能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二、设备前期管理

1. 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了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力争达到理想效益, 就需要投资, 企业投资大部分将转变成为企业固定资产, 而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绝大部分, 所以, 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设备投资。

设备前期管理, 对企业的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决定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 影响着企业今后数年生产经营成本, 设备技术先进程度的适合性, 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否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影响着企业设备的运行率和利用率。总之, 设备前期管理, 决定了企业设备技术的性能, 关系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 也决定了企业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

设备前期管理 (非生产制造设备企业) 内容是:从拟购置设备的立项到安装试运行。在转入企业固定资产前,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须参加这个阶段的工作, 为设备转入后期管理做准备。其主要工作:设备立项后的调研, 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同类设备在其它企业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 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论证, 在此基础上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 为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资料, 根据反馈建议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充实完善。从系统工程理念看待, 设备前期管理与设备后续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切合实际的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 由此建立设备寿命周期投资最经济为目标的设备管理体系。

2. 设备的立项、选型和购置

企业新增设备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企业一旦对新增设备进行立项, 设备管理部门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撰写引进新增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大致为: (1) 企业当前情况; (2) 新增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国别、实施时间; (3)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与国内外同类先进设备技术的对比; (4) 新增设备技术的成熟性、先进性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 (5) 是否与现行生产工艺相符; (6) 是否能缩短生产周期, 产成品质量在现有工艺水平上提高的程度; (7) 设备的维修便利性 (包括零备件的供应情况) ; (8) 新增设备预期可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9) 投资金额及安排计划; (10) 资金来源; (11) 投资回收期及还贷计划; (12) 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目前市场需求情况, 新增设备是否与国家环保法规相悖, 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 降耗减排指标, 产成品主要服务对象, 机台操作工的配备及技术培训安排等; (13) 新增设备负责人、联系人。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主管厂长的指导下, 形成初稿后, 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牵头, 送至设备使用、设备管理、生产经营、质量监管、生产安全、环保、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会签, 对各部门提出的建议, 再进行综合平衡, 经主管厂长审查后, 报厂部办公会议决定, 最后由厂长、企业法人签字批准、存档, 并交设备管理部门按计划落实。

外购设备的选型, 则根据厂长批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 从企业生产工艺整体出发, 遵循木桶理论, 既要生产上适合, 技术上先进, 满足市场需求, 又要经济上合理, 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初选、筛选, 做到有针对性的与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沟通谈判, 并与设备、生产经营、生产工艺质量监管等部门共同评估, 选择出最切合实际的设备机型, 报请主管厂长审批, 由厂长、企业法人或授权委托人正式与厂家或供应商签订《设备购置合同》。该合同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合同法规, 须注明设备生产国 (地区) 、设备制造厂家、设备型号、设备数量、技术资料、外包装规格、履约期限、到货地点、设备运输方式、意外情况的约定、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等。

3. 设备使用初期管理

根据企业工艺要求及设备安装技术规范, 将经开箱检查认可的设备, 安装在指定的机位上, 进行找平、固定, 已达到安装要求, 通过调试、运行、验收, 使其满足生产的要求, 此称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

由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按照《设备购置合同》的约定, 将设备运抵企业现场后, 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依据《设备购置合同》的相关条款, 与厂家或供应商一起开箱检查。清查零件、专用工具、附件, 说明书和技术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有无缺失, 检查购置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被损坏、磕碰、锈蚀, 检查随机携带的设备安装图、电气工程图与设备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若无异议, 由上述部门签署安装确认书 (表) 。

当设备安装完毕后, 就可以进行设备的测试, 这项工作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组织进行, 设备的运转测试分为空转和载荷 (工作状态) 测试。空转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安装后精准的确认及设备的稳定可靠性, 设备传动、操作、油路等各子系统在运转时是否正常;载荷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 产成品是否满足质量标准, 误差分析与处置, 须测试到设备在运行状态下, 所有安全装置是否能正常开启、闭合;工作现场可否达到环评规范。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能测试出设备所有的功能, 这为今后设备维修奠定了基准。设备在安装运行测试完成后, 由测试部门与厂家或供应商共同签署设备安装认可文件, 并正式移交给设备使用部门。

设备使用初期的文件资料的管理主要内容:购置设备前的所有文件、信息资料, 会议纪要, 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批准的文件;设备到企业后直至移交给使用部门前全部文件信息的收集整理, 包括设备使用初期运行状态时的观察记录, 误差分析及处理建议、改进措施, 做好设备的原始记录, 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和台帐等。

三、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是对设备为企业创造产值、利润的专业管理过程。

1. 设备的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并得到安装许可和调试验收认可后, 设备管理、设备使用部门须协助财务部门及时将购置的新设备纳入企业固定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出租、盘点、清理报废、淘汰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安全保管和认真维护, 对有效发挥设备作用, 为企业创造利润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对设备购置后, 各种相应的凭证、批件、合同副本进行审查核准, 补齐应办的手续并存档, 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设备折旧的计算, 为企业综合平衡提供依据。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需求, 须建立完善的设备基础资料, 如设备资产的卡片、编号、台帐、设备档案等。与此同时, 做好资产的变动管理, 即对设备闲置封存、移装调配、借用租赁、报废处置等管理。

2. 设备的使用、维护

设备的使用管理就是对从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起, 直到该设备退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监督, 使设备达到减少磨损, 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 让设备稳定的处在相对较长的良好工作状态, 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受到使用方法、人员操作、工作规范、工作持续时间不定、维护状况及环境因素等影响, 使其技术状况不断发生改变和设备工作能力衰减。若要控制和缓解衰减的进程, 可运用“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管理方法进行现场管理, 为设备创造一个符合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的氛围, 并且恰当安排生产, 提高操作工人自身的技能, 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 规范设备日常的使用。在维护设备时, 主要由操作工人负责, 在空车运转状况下, 查有无异况, 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无损, 查润滑装置内油量、油质是否需要添加、更换, 正反转是否正常, 若发现故障不能排除, 则需马上报设备管理部门, 由他们安排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3. 设备的维修、配件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随着零部件自然磨损渐渐加大, 设备的技术状态将逐步衰减劣化, 导致设备的功能和产成品的精度难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要求, 甚至发生设备安全事故、故障, 这就须对设备进行维修, 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精度, 并且力争使维修费用与设备停修对生产的经济损失之和为最小。

在日常工作中, 设备维修一般有预付维修方式和事后维修方式。预付维修方式又分为统计检测维修和定期维修。

(1) 统计检测维修, 是以设备日常维护的大量管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 找出易损件的规律, 在一些设备零件劣化造成事故前, 适时进行维修, 更换劣化零件, 恢复设备的有效功能和应达到的精度。既充分合理利用易损件的使用时间, 又能让设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保良好状态, 最大限度的减少停机的时间, 这对企业的重点设备极为重要, 如印刷企业的四色胶印机、高速轮转机和胶订联动生产线等大型设备。

(2) 定期维修, 这是以设备运行时间为周期的维修方法, 以达到预防保养, 这仍然以设备日常保养管理记录统计分析基础, 找出本企业主要设备易损件劣化的规律, 制定定期维修计划, 融合统计检测维修方法, 避免维修过头,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设备动态维修规律。

事后维修方式。一般是设备特别是重点设备, 突发故障或其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质量要求 (客户不做让步接收) 造成停机, 采取事后维修方式。往往是遇到此类故障, 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措手不及的困难和被动局面。对于一些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率低、维修技术容易, 能及时获得维修配件, 发生设备故障后不会影响生产, 也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4. 维修类别

维修类别是根据维修规模、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 分为大修、项修 (中修) 、小修。

大修是设备工作量最大的维修计划, 首先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提交大修计划报告, 阐明需大修设备的现运行情况, 经企业年度设备技改工作会议研究, 报厂部 (公司) 办公会议批准后, 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与维修公司签订《设备维修合同》和《购置配件合同》, 确定维修资金及维修时间, 以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 落实参与大修人员。

大修须对设备进行解体, 修复基准件, 更换劣化零件, 修复设备水 (液) 、电、气动系统, 翻新设备外观, 全面清除维修前的缺陷, 进行整机测试, 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和精度。可以说, 大修设备全过程不亚于引进同类新设备的整个工作程序。

项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 其生产的产品已难以达到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劣化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

小修主要是根据日常设备管理统计分析出易损件劣化规律, 适时更换和修复即将失效的零件, 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功能与精度, 减少停机时间。

5. 设备配件

配件是设备维修的重要材料, 其可以及时有效的为设备维修提供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电子商务改变了配件的采购方式, 企业可以在网上采购所需的配件, 并通过物流系统送至。这样即节约了经营成本, 又节省了时间, 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以至于颠覆了对配件存储的观念。设备管理部门要在保证企业主要设备正常运行, 保证设备尽可能减少停机时间, 找到企业配件储备与占用企业资金的动态平衡点, 把配件资金控制到合理供给的最低限度, 使企业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

四、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设备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备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 是决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搞好企业生产经营,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必须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设备管理工作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于设备管理人员是生产性脑力劳动者, 他们所付出创新的效果, 往往反映在其他职工的行为上。所以, 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德才兼备,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工作勤恳苦干、一丝不苟, 钻研技术、耐得住寂寞、不计个人得失, 实事求是、克己奉公, 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历是衡量设备管理人员文化水准和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应唯“学历”论, 知识不等于“学历”, 而知识则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 作为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中培养, 也可以从工人技师、生产一线中优秀的高中级工中充实;设备管理的专业技能, 是多种能力的集合, 一名合格的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设备管理的“应知”, 而且还要熟悉设备管理的“应会”, 既能动脑, 研究分析问题, 又会动手, 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乃至棘手的问题;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体能, 能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 在不断提高自己智商 (IQ) 水平的同时, 需增强自己情商 (EQ) 的能力, 与其他设备管理人员一起, 带动生产一线的职工, 团结协作, 共同做好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11

【关键词】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经营方式;成本核算;合同管理

工程机械设备作为施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资料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目前的建筑企业施工市场,业主要求投标单位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要施工机械成为中标的必要条件。建筑企业要发展,要做强做大,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因此,设备的购置、选型、发展规模、使用、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大多数矿业公司目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模式还是三级管理,即公司→分公司→分公司设备科,管理层次较多,设备分散于各分公司,经过几年来的运营,可以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的弊端,很不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设备运营工作的开展,诸如租赁难以结算与回收,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机械化、专业化施工水平较低,合同管理形成虚设,保养维修不到位,资源消耗严重,项目考核难以进行等。从深层次、多角度分析这些表面现象,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目前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生产所需,管理手段滞后,工程机械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严重制约着资产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乃至整个建筑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成立设备经营租赁公司,实行集中管理、统筹调配、资源共享,减少管理层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其主要原因如下。

1、实行集中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现代高等级的矿业施工,由于工程量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投入的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各个分公司现有的设备不论数量、种类、规模都无法满足工程机械化施工的需要,无法形成独立的生产能力。虽然在一年的施工中,因工程的需求,公司调动一部分设备,但难度很大,有时与整个管理制度相抵触,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体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如果实行集中管理,则可以统筹安排,对施工设备合理有序地进行调配与组合,针对各项工程的特点以及轻重缓急等各方面因素对庞大的设备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工程机械设备的配备可以实现由“全”到“专”的转变,提高专业化施工的水平

根据初步设想,设备经营租赁公司内部进行分类管理,可划分为路面机械、桥隧机械、土石方机械等。现在的情况是:目前的资产设备三级管理,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和“大而全”的倾向,无法形成专业化施工的格局,分工不明确,重复投资的现象比较严重,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资产设备的需求。既浪费了资金,又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另一角度讲,实现专业化管理以后,机械租赁经营公司便会集中精力深入地研究各类型专业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机械的配备与组合及施工工艺的改进,从管理与操作两方面提高专业化施工水平。

3、可以真正实现合同化管理与成本核算

实行集中管理以后,无论是以分公司的形式还是以独立法人(子公司)的形式出现,都能够加强工程机械设备成本核算,引起各单位的高度重视。目前,个别项目部负责人片面地认为工程机械设备无非是一种生产工具,根本不会从资产经营的角度来考虑,设备科与项目部签订的合同形同虚设。

诚然,目前各项目部资金普遍紧张,但是即使部分资金到位,又有哪个项目部会把内部工程机械租赁费列入使用计划,设备科与项目部签订的合同又有什么意义。为确保项目不亏损,个别人为因素的渗入,就可以降低使用台班租赁费甚至免交使用费,造成合同条款的执行仅仅停留在纸上,合同化管理和成本核算根本无从谈起。

4、建立设备租赁经营公司是各矿业公司摆脱困难、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有不少工程项目一直被资金不到位所困扰,严重制约着工期和目标的实现。就公司内部而言,一个原因是项目管理没有真正到位;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调配发挥公司施工机械的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机械化、专业化施工。

5、大型特种设备集中管理

剝离一块最有活力的资产设备,可以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效能,起到盘活资产的带动作用,激励资产设备经营者管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新的管理模式需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思想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充分认识当前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理清改革的思路,牢固树立机械设备要靠工程来发展,但工程要靠机械设备来完成,这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总体上没有谁主谁次的问题,只有现阶段上的主次。没有工程的情况下,承揽工程任务为主,有了工程,如何用好管理好设备,发挥其作用尤为重要。

(2)正确理解建筑施工企业目前的状况:经营观念陈旧,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严重,运行机制落后,管理粗放,所以造成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不高,利润积累缓慢,建筑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3)解决好几年来实行项目法人制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真正实行人、财、物与责、权、利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合同和制度办事,而不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这样是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的,只能被市场经济规律所淘汰。

(4)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改革,一定要在建筑施工企业总的改革框架下实施,超前或落后都不可取。比如:股份制的实施、项目管理的真正实现、财务结算中心的成立、合同管理的运用、成本核算的落实、产权剥离等,没有这些制度的改革实施,即使成立了工程机械租赁公司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更谈不上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5)积极地创造条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引导建筑企业采用直接融资、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等方法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盘活总资产,增资减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成立专业化的施工公司,实现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目的。尽早建立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应从资产管理起步,一方面成立工程机械设备经营公司,另一方面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取得公司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机械租赁经营公司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把资产经营搞活。

参考文献

[1]杨翠林,杨廷舰. 工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J]. 建筑技术,2005,36(6):101-103.

[2]汤宜举,汤荣成.矿业工程机械设备合理化管理[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31(24):138-139.

[3]强壮,阳光. 资产设备管理初探[J]. 南方经济,2003(3):20-22.

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篇12

1.1 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与熟练操作技术工人短缺的矛盾日趋紧张

铁路勘察企业,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勘察中使用的机械设备数量不断增多, 新型机械设备大量购置, 操作人员和设备的矛盾逐渐凸显, 其次, 勘察项目时间短工期紧, 工作环境恶劣, 出现了操作人员短缺的现象。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 培训的内容是千篇一律, 对新设备、新环境的针对性不强, 加之有些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 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等, 缺乏设备相关专业知识, 对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 都会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既有线施工, 不但会影响设备人员的安全, 而且会威胁正常的铁路公路运输。

1.2 项目的管理目标与机械设备管理目标的不一致性存在冲突

项目管理追求的目标是“质量、进度和效益”, 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和正确使用则处于次要地位, 生产组织者为加快进度会使设备超负荷运转, 形成了忽视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 经常带着小毛病作业, 等到出现问题进行修理的时候, 不得不进行大范围修理工作, 不少时候要更换总成, 既浪费大量的时间, 又无形之中提高了设备的修理成本。项目管理的短期利益行为透支了机械设备远期的安全状态。

机械设备管理往往对项目管理做出让步, 施工人员与指挥人员只一味的追求施工进度, 对设备只注重使用, 而对其维护保养工作不闻不问, 操作人员为了完成施工指挥人员指定的工作任务, 没有时间对所操作的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管理人员对现场设备的运转鞭长莫及, 使现场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被大大削弱。

1.3 机械设备维护、维修、不到位, 老旧设备淘汰制度不健全

铁路勘察企业的特点是:工程施工大部分是在远离城区的野外、山区, 设备分散, 新旧设备并存, 专业维修人员很难到达现场或设备零部件不齐。因此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由操作人员去完成, 但由于现场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 仅限于日常维护和简单维修。

老旧设备会因磨损、老化带来性能、可靠度的下降, 而临界报废的机械设备会埋藏更大的安全事故隐患, 而且这些设备故障率高, 现场维修不及时, 会造成怠工延误工期。

1.4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使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缺少章法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除了部分特大型企业与工程外, 普通现场的设备管理以安全管理所代替, 多数的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不懂各类设备的构造原理与设备的管理。日常管理松懈, 设备管理人员不清楚设备的安全运转监控措施的内容, 对机械设备状况不掌握。

2 做好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要点

2.1 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选拔、教育、培训、考核、监督、检查及奖惩制度

2.1.1 选用个人素质高、具备较高学历的操作人员

应优先选择心理素质稳定、做事严谨认真、爱岗敬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人员作为操作人员。

2.1.2 做好操作人员安全培训关

积极地组织安排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术岗位培训, 提高工作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 把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在目前机械设备大发展和新型机械设备不断进入铁路勘察行业的情况下, 老的“传帮带”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施工生产的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主管单位、项目部和施工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新购置的机械设备, 应邀请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到使用现场, 对机械操作人员和机械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技术、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术理论水平。设备操作人员应做到“四懂, 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

2.1.3 加强施工安全规章培训

既有线铁路施工时, 应邀请建设单位安全人员针对既有线施工安全规章进行专门培训, 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不能上岗, 把有关注意事项编制成册, 发放到每名操作人员手里, 定期学习, 对有地下埋藏物地段施工时, 制定相应的要求, 严格按要求操作, 加强施工现场的警戒防护, 做好施工现场外围的警告标识。

2.1.4 建立奖惩机制

将其义务和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 坚持安全操作未发生事故奖, 发生责任事故的奖惩机制, 使其上岗的员工自觉树立安全风险意识。

2.1.5 加强管理干部培训

必须加强对设备管理干部进行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2 加大机械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力度

(1) 建立安全领导小组, 设备的安全管理归口到安全小组, 由项目经理或生产组织者任安全小组组长, 并加大安全巡查力度, 严防设备带病工作。

(2) 操作人员做好设备运行保养记录, 作为设备管理部门收取设备折旧费的依据, 对于超负荷工作设备, 增加收取设备折旧费, 杜绝只管用不管养的现象。

(3) 项目结束时, 由专业人员验收机械设备, 对未达到验收标准的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所发生的费用由项目部承担, 制止透支设备安全的现象。

2.3 做好对机械设备空闲时的“诊断”与保养, 做好年度计划淘汰更新设备

2.3.1 建立机械运转台帐

准确记录该机械的运转性能, 使之成为设备档案和病历, 便于查看设备的保养周期维护维修记录, 责任到人, 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2 定期对设备进行年审或年检

特别是特种机械设备的安全技术状况, 必须经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投入使用, 一切使用设备均按技术要求或有关部门的规定, 执行审验制度, 绝不能漏检或不检。

2.3.3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在机械保养工作方面, 施工单位应严格要求机械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检”的例行保养工作, 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 确保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对于定期维护工作, 根据设备运转累计时间, 及时进行设备一、二级维护, 从以上两方面保证, 有效避免了设备故障的出现, 减少了因机械设备而出现的怠工, 又有效地控制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从而也就避免了机械设备的超负荷运转与带病作业。同时要严把材料、配件的质量关, 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合格的原厂或大厂生产的材料配件, 确保维修质量。

2.3.4 做好设备报废工作

对达到报废期限的设备要强制报废, 不能抱丝毫侥幸心理去凑合使用。对未达到报废期, 但由于产品缺陷或因使用不当造成维修困难或维修成本过高的设备, 也应提前报废。

2.4 完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1) 完善管理体制。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一整套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体制。查找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强化基础管理工作, 是保证建设项目, 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所以, 搞好并完善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体制, 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杜绝违章作业, 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2) 加强日常管理。近年来, 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机械的种类、数量在不断增加, 设备安全管理力度也应相应地增大, 在日常的机械设备管理中, 应做好每项维修保养记录, 我们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因地的制宜地对机械设备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保障机械设备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加强现场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 探索日常检查与保养、定期维护检测、按需维修的制度。

(3) 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应以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体系为指导, 建立各项记录, 它包括了对设备制作厂家的监造, 以及出租公司的各项设备资质资格的查验, 设备的进场准入检验, 以及维修、检测记录。准入的检验是保证设备技术性能和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 这个状态的记录直接反映到施工中设备的运转状况, 直接影响到设备在施工中的安全保障, 使 (下转134页) (上接122页) 用过程中例行与定期不定期检测的标准及规范, 地方准入准运备案等也应纳入企业“三标”体系控制程序

(4) 机械设备管理中特种设备, 必须经技术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投入使用, 对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特种设备 (包括劳务协作单位的设备) 也要逐一进行调查登记, 对未取得检测合格证的特种设备立即停止使用, 需要继续使用的必须立即进行检测, 取得合格证后才能继续投入使用, 不合格的清退出场。对那些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又无法检测合格的设备强制报废。

3 结束语

由于目前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大多主要依赖出租方与分包方自身, 现场缺少专业设备管理人员, 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失去了体系与制度的保证, 依靠施工安全管理又未能保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 这就给施工埋下隐患,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 提高设备管理能力不但是勘察项目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 也是勘察任务按期完成的关键所在, 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只有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手段来适应新的形势, 充分发挥先进机械的优势, 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高度重视, 舍得下力气和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实现, “安全就是效益”的目标, 也才能使我们未来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企业赢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GB50231-98[S].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铁道部设备办公室.铁路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标准与法规编[M].北京:中国标标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产品内容营销下一篇: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