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2024-12-17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共7篇)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1

微创技术及手术设备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手术得以在微创下进行, 在妇科疾病中也得以广泛的应用,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已成为年轻女性的首选手术方式, 尽管电工作站有着方便、快捷、止血效果好的优点, 但其对卵巢功能的不良影响也已经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笔者对我院100例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两种不同的止血方法各50例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这两种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100例在我院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的资料, 随机分为PK刀电凝组、缝合止血组各50例;年龄20~39岁, 平均年龄 (32±6.74) 岁;其中卵巢畸胎瘤66例, 卵巢巧克力囊肿34例;囊肿直径5~8cm不等, 平均囊肿直径 (6.82±1.43) cm;两组患者术前B超均提示卵巢囊肿, 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 术前无月经改变, 无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史;两组患者的年龄、卵巢囊肿的种类及大小、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的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术前准备及手术体位、手术入镜等;用分离钳钝锐性分离卵巢皮质及囊肿, 仔细将囊肿完全剥离, 尽量保留剩余的卵巢组织;PK刀电凝止血组手术过程中采用边冲洗边点凝法止血, 精确暴露出血点的同时降低烧灼后卵巢组织的温度, 从而保护卵巢功能, 缝合组用5个0薇乔线对卵巢创面进行缝合止血。

1.3 卵巢储备功能指标的检测

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月经周期的第2~4天内早晨抽血测FSH、LH、E2水平;做B超测窦状卵泡数;观察月经变化情况、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情况等。

1.4 卵巢功能的判定标准

促卵泡刺激素 (FSH) >40mIU/ml, 或F为O, 即为卵巢储备功能衰竭。FSH>10mIU/ml, 或FSH/黄体生成素 (LH) >3.6, F≤4个, 卵巢平均直径<2cm, 即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行方差齐性分析, 方差齐者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不同时间点数值采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性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均以P值<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 在年龄、囊肿类型、囊肿大小、手术时间等资料的比较中,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比较

术前两组的FSH、LH、E2水平及卵巢大小、窦状卵泡数等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K刀电凝组与缝合止血组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FSH、LH值均有所升高, E2有所降低, 但仍在正常卵泡期水平, 两组同期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同组术前与术后相比, FSH、LH均稍升高, E2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考虑手术对卵巢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术前的窦状卵泡数、卵巢大小与术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K刀电凝组出现1例围绝经期症状, 3例月经改变 (其中月经淋漓2例, 经量少1例) , 缝合组无1例围绝经期症状出现, 月经异常仅有1例 (月经淋漓) , 两组术后月经改变情况比较χ2=1.042, P=0.307;两组术后围绝经期症状出现情况比较的χ2=1.010, P=0.31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 △P>0.05;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 ▲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 ☆P<0.05。

3 讨论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道的常见肿瘤, 好发于20~50岁女性[1], 直径>5cm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因为卵巢是激素产生、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2], 其正常的内分泌功能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 因此, 卵巢功能的保护在术中显得格外重要。

腹腔镜技术及电工作站的迅速发展及推广, 其凭借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的常见手术中, 电器械对组织过度凝固从而损害了组织的功能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文献报道, 电凝出血部位易影响卵巢功能甚至造成手术性去势[3~4];李春玲等报道, 开腹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术后对患者的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 但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并不加重对患者卵巢功能的近期影响[5];有学者认为其可降低患者的卵巢功能[6];有研究表明, 避免或减轻对卵巢组织的损伤及卵巢动静脉的扭曲所致的血供障碍后, 可使卵巢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功能[7];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止血方式是否对患者卵巢功能有影响, 尚无统一结论[8], 因此, 术中如何合理地使用不同方式止血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好正常的卵巢组织值得探究, 电器械因为操作简便、止血迅速赢得了术科医生的青睐, 单极、双极电凝止血被广泛使用, 李光仪提出的“卷地毯式”法剥离卵巢囊肿时用双极钳鼓点式电凝止血有益于保护卵巢的正常功能[9];本研究主要对比PK刀电凝止血及镜下缝合止血两种不同方法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我科医生采用“卷地毯式”法剥离卵巢囊肿, 对用电器械止血的患者进行边点凝止血边冲洗的方法, 不仅在冲洗过程中精确发现出血点, 而且可以降低因为电器械止血对卵巢组织产生的热度, 从而降低对卵巢功能的损伤;PK刀为脉冲式输出能量, 自动提示组织凝固程度, 但盲目多次电凝止血, 仍有可能增加组织损伤的机会;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的FSH、LH、E2水平及卵巢大小、窦状卵泡数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K刀电凝组与缝合止血组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FSH及LH值均在正常卵泡期水平, 但较术前均稍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同期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前的窦状卵泡数、卵巢大小与术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K刀电凝组出现1例围绝经期症状, 3例月经改变, 缝合组无1例围绝经期症状出现, 月经异常仅有1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PK刀在合理的应用下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并不大;掌握电外科手术技巧及止血的精确度等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缝合止血及PK刀的电凝止血并不加重对卵巢功能的损害;由于本次研究为近期卵巢功能的影响, 并且样本量小, 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需要长期及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 从而为临床工作的推广提供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34-1635, 2408-2412.

[2]柳红杰, 李小燕, 初永丽.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6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4) :251.

[3]王扬, 卞美璐, 梁静.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创面出血的处理[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7) :39-41.

[4]季慧玲.卵巢保守性手术后卵巢早衰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1, 10 (4) :261.

[5]李春玲, 赵春红.不同止血方式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 2012, 9 (28) :51-53.

[6]黎明鸾, 金松, 欧曼颖.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剥除术中电凝、缝合止血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比较[J].山东医药, 2010, 50 (6) :46-47.

[7]边爱平, 赵倩.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24) :272-275.

[8]王丽娜, 崔月梅, 梁珊.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采用缝合止血和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10, 32 (8) :929-930.

[9]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5.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2

1对象

2006年4月至2006年10月在我科住院诊断小儿肺炎120例, 年龄均为1~5岁小儿, 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 男39例, 女21例。观察组男39例, 女21例。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排除小儿出血症的患儿, 均为首次血管采血、针头一次进入血管抽取所需血量的患儿, 排除因穿刺失败, 需要重新穿刺者。

2方法

2.1 操作方法 股静脉采血法, 小儿取仰卧位, 穿刺侧大腿外展, 膝关节屈曲,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术者左手食指, 助手协助固定小儿, 术者以左手食指在股三角扪股动脉搏动, 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 与股动脉平行, 术者右手持注射器, 针头与皮肤呈90°, 在股动脉内侧0.2~0.3 cm 处刺入, 抽出呈暗红色血液, 表示达股静脉, 根据需要抽取所需血量, 抽出完毕拔针后, 助手立刻用无菌纱布用食指按压2 min。

2.2 桡动脉采血法, 小儿由家长抱着呈坐位, 帮助小儿伸出手臂, 可以一人操作, 术者左手抓紧小儿腕部, 以右手食指扪桡动脉搏动位置, 记下搏动位置,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右手持注射器, 针头与皮肤呈5°缓缓向下刺入, 见鲜红色血回流, 表示已达桡动脉, 根据需要血量, 抽血完毕后, 用棉球按压穿刺部位, 按压2 min。

3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见:按压2 min止血和皮肤淤斑者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皮肤淤斑者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4讨论

4.1 小儿心理特点及其对止血效果的影响, 小儿心理承受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承受能力, 轻微刺激易产生反应, 由于穿刺刺激, 他人的按压, 小儿产生反抗, 手脚乱动, 穿刺部位易渗血, 需增加压力, 按压力增大, 小儿产生更大的反抗, 如此反复, 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而来延长了按压止血时间, 若穿刺部位有渗血, 局部易出现皮肤淤斑或血肿[1]。

4.2 桡动脉采血法优于股静脉采血法。儿科护理工作繁忙琐碎, 所有治疗与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对照组有6例按压2 min未止血, 需延长2~10 min。有9例出现皮肤淤斑, 甚至有血肿, 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观察组在按压止血同时, 可以诱导小儿引开其注意力, 小儿很快容易安静, 按压不易移位, 轻按则能止血。拔针后2 min均无止血。为护理人员赢得宝贵时间, 从而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观察组小儿出现皮肤淤斑和局部血肿, 提高了家长对我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分组:

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中, 男198例, 女158例;年龄最大96岁, 最小15岁, 平均年龄37.2岁;单侧出血351例, 双侧出血5例;失血量的估计, 根据每次出血情况及发作次数患者血压、脉搏和一般症状综合判断。失血量达500 m L时, 出现头昏、口干、乏力, 面色苍白;失血量在500~1000 m L者, 出汗、血压下降、脉速无力;收缩压低于80 mm Hg, 血容量损失约1/4。失血量最少200 m L, 失血量最多1050 m L。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为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 B组为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

为了讨论出血部位及与年龄关系及出血性质, 将A组按年龄分为A1组 (15~30岁) ,

A2组 (31~55岁) , A3组 (56~96岁) , 三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2。

1.2 常规处理及止血

1.2.1 常规处理:

特发性鼻出血出血剧烈, 患者精神紧张, 首先镇静, 对患者安慰, 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因精神因素引起血压增高, 加剧出血,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如出血多, 应补足血容量, 纠正休克, 同时询问病史, 着重出血量及出血鼻腔。并为患者行出血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准备止血。

1.2.2 止血:

1A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 导入鼻内镜, 在吸引器引导下, 自血流方向追查出血部位;如窥见喷射状出血点, 先用1/100丁卡因肾上腺素面片收敛, 导入微波探头, 功率为32 W, 凝固3~5 s, 出血即可停止。如在出血间歇时, 鼻腔无出血或血迹可寻, 应自黎氏区开始, 依次为下鼻道 (着重后份及鼻泪管口) 、后鼻孔、中隔后部, 着重后上, 中鼻道, 沟突, 正常鼻腔黏膜光滑完整, 如行鼻腔填塞或检查损伤, 可见片状渗血, 不应疑为出血部位, 如为粒状淡红突起, 且周围黏膜光滑, 即为出血点, 吸引管探吸, 即可诱发喷射状出血, 同法微波凝固, 术后红霉素眼膏涂凝固处, 无需鼻腔填压, 术后给抗生素3 d预防感染, 给1/100呋麻液滴鼻, 防止鼻腔粘连。术后少许暗褐色血液流出为血液积聚于鼻窦腔内所致, 术后15 d复诊。2B组患者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下鼻镜检查, 如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 非黎氏区出血, 将无菌凡士林纱条的一端双叠10~12层, 将折叠一端放进鼻腔后上方嵌紧, 在将折叠部分上下分开, 使短的一段平贴鼻腔上部, 长的一段平贴鼻底, 形成一向外开口的口袋, 然后将纱条的长端自上而下填人口袋内, 剪除多余纱条, 填塞完毕, 如仍有血液流入咽部或再次出血, 应改用后鼻孔填塞, 鼻腔填塞物24~48 h后取出,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给止血药物止血。取出纱条后15 d复诊。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190例患者188例一次治愈, 2例因在外院行鼻腔填塞黎氏区损伤重, 渗血多, 误认为是出血部位而失败, 再次行鼻内镜检查定位在下鼻道, 并行微波凝固而治愈, 鼻内镜下出血部位见表3。

2.2 B组166例患者86例为黎氏区出血, 微波凝固而治愈, 80例非黎氏区出血, 行鼻腔填塞后, 21例再出血, 再次填压, 5例仍出血, 改为鼻内镜检查见出血部位在下鼻道后段、鼻泪管开口处, 微波凝固而治愈。

2.3 两组术后反应及复诊情况比较:经χ2检验, A组患者术后反应较B组显著减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A组患者术后复诊情况较B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4、5。

3 讨论

3.1 鼻内镜及鼻内镜技术使鼻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了质的飞跃。

鼻腔与鼻窦由狭窄的空腔、空洞及间隙构成, 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 单纯鼻镜检查不能窥见黎氏区以外的出血点, 1925年美国鼻科学者Ma Hz成功应用WOLF公司生产的鼻内镜检查鼻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鼻内镜技术在我国得到普遍应用, 大大提高了鼻腔疾病的诊断及治疗[4,5],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是这一技术的良好应用, 我科应用鼻内镜对鼻出血的检查、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先进和准确的技术手段。传统的鼻腔填塞不是针对出血部位而进行的, 而是对整个鼻腔的填压, 填塞后再出血率高, 鼻腔黏膜受损重,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改变了传统鼻腔填塞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的放矢, 效果确切, 改变了过去盲目行鼻腔填塞及血管结扎的弊表5两组患者1个月后随诊情况比较端, 使术后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降到最低, 特别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3.2 鼻内镜下对鼻出血治疗方法的再认识。

本文对356例特发性鼻出血患者分别行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 将二者疗效进行对比, 鼻内镜下检查定位并辅助微波凝固止血组止血确切, 术后反应轻, 并发症少, 明显优于及传统鼻腔填塞术治疗组, 为目前治疗特发性鼻出血的首选方法[6]。鼻内镜技术止血的优势:1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活动性出血点, 尤其是鼻腔后部出血。2直视下精确操作, 简便易行, 止血准确, 迅速, 疗效确切。3损伤及痛苦小, 可避免不必要的鼻腔填塞, 尤其适用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患者鼻出血的治疗[7]。但本方法要求术者熟练掌握鼻腔解剖结构, 并具备良好的鼻内镜手术技巧。如下鼻道狭窄而又排除其他部位出血, 可行下甲骨折内移, 充分暴露下鼻道;如中鼻道出血, 确认不是钩突, 可行钩突切除术, 暴露前筛出血点。如中隔偏曲致鼻腔狭窄而下鼻道及后鼻孔无出血点, 可行中隔矫正, 在查找出血点。

3.3 鼻内镜下对出血部位的再认识。

对A组190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检查出血部位黎氏区112例, 占58.9%;下鼻道35例, 占18.4%;中隔中部13例, 占6.8%, 上鼻道5例, 占2.6%, 中鼻道17例, 占8.9%。对不同年龄段出血部位比较看出, A1组黎氏区59例, 占92.2%, 下鼻道2例, 占3.1%, 中隔中部1例, 占1.6%, 上鼻道1例, 占1.6%, 中鼻道2例, 占3.1%。A2黎氏区27例, 占45%;下鼻道15例, 占25%;中隔中部5例, 占8.3%;上鼻道2例, 占3.3%;, 中鼻道8例, 占13.3%;A3组黎氏区26例, 占40%;下鼻道18例, 占30%;中隔中部7例, 占10.8%;, 上鼻道3例, 占4.6%;中鼻道7例, 占10.8%。对比发现30岁下患者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少。31~55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但后部出血占比例大, 56~96岁患者仍以黎氏区为主, 后部出血占比例与30~55岁患者无差异。而非40岁以上中老年人鼻出血则多发生在鼻腔后部。

3.4 鼻内镜下对出血性质的再认识。

对三组患者出血性质观察, 均为动脉性出血, 而老年患者也不例外, 改变过去认为老年患者为鼻鼻咽静脉丛出血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王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83.

[2]董慧波.难治性鼻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及治疗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0) :107-108.

[3]吴彦桥, 邸斌, 李军, 等.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出血点寻找及止血策略[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3, 27 (4) :1-3.

[4]崔新华.鼻内镜下电凝结合鼻腔填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5]Soyka MB, Nikolaou G, Rufibach K, et al.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options in epistaxis:an analysis of 678 interventions[J].Rhinology, 2011, 49 (4) :474-478.

[6]韩德民, 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5.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0) 和观察组 (n=42) 。对照组中男性23例, 女性17例, 年龄20~73岁, 平均 (42.9±4.3) 岁;出血量≤100mL者10例;100~300mL者23例, ≥300mL者7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 女性20例, 年龄22~75岁, 平均 (43.4±5.0) 岁;出血量≤100mL者12例;100~300mL者24例;≥300mL者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 男女不限; (2) 伴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 (3) 经内镜检查确定出血源; (4) 对本次研究所使用药物无过敏现象; (5) 精神状态良好, 能够配合相关治疗; (6) 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2) 有精神病史者; (3) 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 (4) 恶性肿瘤患者; (5) 临床资料丢失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 (H20046379, 阿斯利康制药, 20mg/片) , 口服, 40mg/次, 1次/天;立止血 (H20031074, 北京托毕西药业) , 5BU溶解于100mL生理盐水中, 静滴1h。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止血方治疗, 药物组成为甘草6g、三七9g、生地黄9g、白茅根24g、仙鹤草30g、小蓟30g、大蓟30g。以水煎煮, 浓缩至200mL, 早晚分服, 治疗2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血方治疗, 药物组成为甘草6g、阿胶12g、白术15g、当归15g、鸡血藤18g、熟地黄24g、党参30g、黄芪30g。以水煎煮, 浓缩至200mL, 早晚分服, 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4]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时间。

疗效判定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不存在吐血、便血现象,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阴性;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不存在吐血现象, 实验室大便隐血检查呈阴性或阳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存在吐血、便血现象,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阳性。总有效=有效+显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为77.5%, 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为95.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550, P<0.05) 。见表1。

[n (%) ]

2.2 两组患者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恢复时间为 (14.9±1.2) 天,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22.5±2.1) 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9.991, P<0.01) 。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胃炎、胃溃疡、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患者在发病的几小时内失血量可达1 000mL, 约占人体总血量的1/5[5], 因此需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中医理论认为,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血证”范畴, 其本质属脉络受损和血溢脉外, 主要病机为“虚”:多由劳倦、脾虚、久病缠身等诱发, 患者长期气血亏虚, 气不摄血, 血溢在脉外而造成出血;“热”:多由肝火、胃热、阴虚火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等诱发, 热迫血妄行, 血液不循常道, 导致上逆吐血和下行便血[6,7,8]。本研究使用的止血方和益血方中甘草、白术、党参可益气健脾;阿胶可补血滋阴;鸡血藤可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熟地黄可益精填髓。止血方侧重于止血, 而益血方侧重于止血加养血。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恢复时间为 (14.9±1.2) 天, 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22.5±2.1) 天,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 且益血方的干预效果更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覃敏珍.老年上消化道出血124例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442-443.

[2]彭艳妮.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4 (6) :120-122.

[3]詹海勇, 黄聪武.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2, 33 (1) :127-128.

[4]刘婉丽.中医辨证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3 (24) :75-76.

[5]王彬.泻心汤合十灰散配合西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2例[J].陕西中医, 2014, 12 (7) :850-851.

[6]薛为庆.用中医分型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4 (7) :49-50.

[7]陈伟儿, 吴天雪, 沈企华, 等.归脾汤联合西药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3, 21 (6) :325-326.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卵巢囊肿患者90例, 随机分成A、B、C组各30例。A组年龄23~46岁, 平均 (35.4±3.3) 岁, 卵巢囊肿直径3~7 cm, 平均 (5.2±1.1) cm;B组年龄21~46岁, 平均 (35.5±3.1) 岁, 卵巢囊肿直径3~8 cm, 平均 (5.3±1.2) cm;C组年龄20~47岁, 平均 (34.9±3.3) 岁, 卵巢囊肿直径3~7 cm, 平均 (5.4±1.2) cm。3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3组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 行常规卵巢囊肿剥除术钝性剥离囊肿。止血方法:单纯电凝止血用于A组, B组患者单纯羊肠线缝合, 电凝止血后再以羊肠线缝合则被应用于C组患者。

观察指标: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促卵泡激素、黄体酮生成素、雌二醇及窦状卵泡F0数变化及治疗后月经变化。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促卵泡激素、黄体酮生成素、雌二醇及窦状卵泡F0数变化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促卵泡激素、黄体酮生成素、雌二醇及窦状卵泡F0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个月后, C组与A组、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月经变化比较:经过治疗, A组月经正常24例 (80.0%) , B组月经正常25例 (83.3%) , C组月经正常29例 (96.7%) , C组与A组、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作为女性重要的内分泌和性腺器官的卵巢一旦受损, 可导致生育能力降低, 因此对卵巢组织最小的损伤和最大限度地保留卵巢功能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显得尤为重要。

卵巢的血液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手术创伤、炎症感染、术后粘连及局部瘢痕化, 易对卵巢皮质区内的卵泡生长、发育、成熟、排卵及黄体形成等任何一个或多个环节产生影响, 从而使卵巢储备功能下降[2]。因此既要进行彻底止血, 又要对卵巢组织进行保护, 避免过多损伤, 术中止血方式就显得非常关键。作为常规的止血方式的缝合止血, 其止血牢固, 很少能够使残余卵巢的结构损伤, 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电凝止血能够达到止血和分离的作用, 这是通过利用高频电流对组织产生热效应, 使组织细胞局部温度升高产生电凝。但其可能会对残留卵巢皮质造成损伤, 残留的卵泡及皮质的血供被破坏, 这是由于新的出血创面会因为长时间广泛的电灼而增加, 反复过度的电灼而引起的。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 镜下缝合操作已不再成为手术的限制, 然而对于术中选择哪种止血方式更有优势目前暂无定论[3]。

本组资料分3组, 分别采取不同的止血方式, 包括电凝止血、羊肠线缝合止血和前两者联合止血, 对止血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三组患者在治疗前促卵泡激素、黄体酮生成素、雌二醇及窦状卵泡F0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3个月后, C组与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治疗A组月经正常24例 (80.0%) , B组月经正常25例 (83.3%) , C组月经正常29例 (96.7%) , C组与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采用电凝止血后再以羊肠线缝合止血可以有效保护卵巢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囊肿术后卵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治卵巢囊肿患者90例, 平分为3组。A组采取单纯电凝止血, B组单纯以羊肠线缝合, C组采用电凝止血后再羊肠线缝合。结果:治疗3个月后, C组与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治疗A组月经正常80.0%, B组83.3%, C组96.7%, C组与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电凝止血后再以羊肠线缝合止血可以有效保护卵巢功能。

关键词:卵巢囊肿剥除术,止血方法,电凝止血,羊肠线缝合

参考文献

[1]郭江虹.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囊肿术后卵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6) :1-3.

[2]刘开江, 崔丽青, 刘青, 等.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1) :38-41.

止血方法的比较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本组难治性鼻出血是指在排除外伤、血液病等有明确病因基础上, 经常规前鼻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点, 行规范的前或后鼻孔填塞仍未能控制的原发性鼻出血。

1.1.2 治愈标准

治疗后1个月内原部位无活动性出血。

1.1.3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8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男56例, 女31例, 年龄18~83岁, 平均50.2岁, 均为单侧鼻出血, 伴有鼻中隔棘突偏曲13例。87例均接受过前鼻孔填塞, 其中39例曾行后鼻孔填塞。

1.2 仪器设备

0°及30°德国产stoze鼻内镜, 配套手术器械及单、双极电凝系统。填塞材料为凡士林油纱条, 膨胀止血海绵, 可吸收止血凌及明胶海绵。

1.3 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少数患者采用全麻。患者仰卧位, 充分麻醉收缩鼻腔黏膜后, 鼻内镜下, 吸引器吸除鼻腔分泌物及凝血块后, 仔细寻找出血点, 渗血部位先电凝处理, 查到明确出血点后, 即可采用不同方法止血。如为出血间歇期, 则循总鼻道-鼻中隔-下鼻道-下鼻甲-中鼻道-中鼻甲-后鼻孔-鼻咽部-嗅裂的顺序从前向后, 自下而上仔细检查鼻腔, 并重点检查嗅裂鼻中隔部、下鼻道穹隆部、中鼻道后上部, 以及鼻中隔偏曲部位、蝶筛隐窝等区域, 并可采用吸引管触探可疑部位诱发出血。如有必要, 可结合中、下鼻甲骨折移位, 以便充分显露出血部位, 止血后再使鼻甲复位。止血后局部放置涂以红霉素眼膏的可吸收材料, 一是可以保护黏膜, 防止再出血, 二是可以防止愈后局部粘连。放置不可吸收材料的一般在48h左右取出。具体止血方法选择如下:

1.3.1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

选择标准:鼻内镜下能找到明确的出血点, 而且双极电凝能有效处理。比如鼻中隔、鼻甲表面的出血点。

1.3.2 鼻内镜下单极电凝止血

选择标准:鼻内镜下能找到明确出血点, 但双极电凝无法到位或不能有效处理。比如下鼻道、中鼻甲后端、鼻咽部、鼻中隔凹面的出血点。

1.3.3 鼻内镜下局部微填塞止血

选择标准: (1) 位置深在, 鼻内镜下虽窥及出血点, 但行双极电凝及单极电凝止血, 均不容易到位或是容易损伤周围组织。比如位于嗅裂筛顶部动脉出血点; (2) 鼻内镜下未发现明确出血点, 行局部预防性填塞止血。

1.3.4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止血

选择标准:来源于蝶腭动脉供血区的出血, 鼻腔填塞无效, 出血间歇期, 鼻内镜下未发现明确出血点。

1.3.5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联合电凝止血

选择标准:鼻中隔偏曲较重 (1) 影响电凝止血。 (2) 出血点为鼻中隔凹面后缘或棘突黏膜表面血管破损出血。

2 结果

本组8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1次治愈76例, 2次治愈8例, 3次治愈3例。行鼻中隔矫正术者7例。治愈后随访3~6个月原发部位无再出血。无并发症。

3 讨论

以往传统的观点认为:前鼻孔看不见的鼻出血, 就是后鼻孔出血, 多来源于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鼻中隔后段及鼻底部。故采用后鼻孔填塞止血。如不理想, 就联合采用前后鼻孔填塞止血。一些患者填塞后出血可以停止, 但痛苦较大, 而且会对鼻腔黏膜造成继发性损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效或是取出前后鼻孔填塞后, 又迅速出血。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出血点进行有效地处理, 或者只是盲目的处理, 因此寻找到明确的出血点才是止血的关键。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 杨大章等报道[1]证实, 传统沿用已久的观念实际上并非正确。难治性鼻出血的出血点多位于嗅裂鼻中隔部, 下鼻道穹隆中鼻道后上部。来源于Woodruff静脉丛的出血很少见。多为隐蔽部位的动脉性出血。鼻内镜下, 对常见出血部位的检查, 寻找到真正的出血点, 才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关键, 也是难点。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来诊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 鼻腔出血较剧烈, 我们常常无法从容的进行鼻内镜检查, 而是先采用肾上腺素地卡因棉片表麻并收缩鼻腔黏膜, 或是用油纱条、膨胀止血海绵先行填塞鼻腔, 使出血减少。并为进一步的鼻内镜检查做准备。鼻内镜下, 取出鼻腔填塞物后, 使用吸引器吸引, 并用棉片填塞嗅裂处及下鼻道, 沿血流方向多可大致判断出血部位。嗅裂前部的出血, 血液多先从前鼻孔流出, 患者多有鼻腔前部出血的感觉, 而出血点位于鼻腔中后端时, 比如下鼻道及嗅裂后部, 患者会感觉血向后流。所以患者的主观感觉有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出血的方向。第二, 患者来诊时, 鼻腔无明显活动出血, 有的还在当地医院经过一次或几次鼻腔填塞, 所以我们在鼻内镜下清除分泌物及凝血块后, 看到的往往是鼻腔黏膜的广泛破损, 渗血, 最好先把渗血部位采用双极电凝止血。然后, 我们在鼻内镜下再对鼻腔仔细检查, 出血点一般为“火山口”样的突起或是白色“粟粒”样的隆起, 用吸引器轻触可以诱发明显的出血, 而且这样的出血点周围黏膜多无明显损伤, 原因是常规填塞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填塞。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点后, 我们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出血部位的特点, 在鼻内镜下灵活地选择各种微创的止血方法。对于明确的出血点, 只要双极电凝能够到位并能有效处理的, 尽量使用双极电凝止血, 因为双极电凝利用电凝头两极之间止血, 范围集中, 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 效果肯定。对于部位较深尤其是带有一定角度的出血点, 双极电凝常不能到达, 或是操作不便, 使用单极电凝止血则要方便得多。对于嗅裂部位的出血, 有时因为出血点过高, 勉强电凝, 又容易损伤筛板, 所以局部使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微填塞, 就是比较好的选择[2]。而且有时候虽然未找到出血点, 但在一些出血常见部位进行预防性填塞, 也是可以选择的一种处理方法。对于出血点不明的后侧面鼻出血, 如果填塞止血无效, 那么选择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止血, 就十分必要了, 而且这种方法也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1,3]。对于合并较重鼻中隔偏曲的鼻出血患者, 如果鼻中隔偏曲影响寻找出血点及止血, 或是构成出血的原因, 那么我们就会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以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

总之, 对于难治性鼻出血患者, 寻找出血点一定要耐心, 仔细, 术者尽可能和助手一起寻找, 针对不同部位的出血点, 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 既达到了止血的效果, 又让患者的痛苦和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也是我们微创外科不断的追求。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的适当微创止血方法。方法 对87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 并采用不同微创止血方法止血。结果 87例患者中, 出院后随访36个月, 患者均无再次鼻出血, 无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灵活选择不同的微创止血方法可有效治疗难治性鼻出血。

关键词:鼻内镜,鼻出血,止血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大章, 程静宁, 韩军, 等.难治性鼻出血的部位与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 (5) :360-362.

[2]罗克强, 杨大章, 王娜亚, 等.鼻内镜下动脉性鼻出血的综合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5) :295-297.

利用马铃薯淀粉制备止血材料方法 篇7

一般外科手术和外伤都会形成有血创面, 期间会有大量血液流失, 良好的止血技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此外, 战时失血是伤员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能有效地止血, 对挽救伤员的生命、稳定伤情、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十分重要[1]。 据统计, 在战场和平时的创伤急救中, 死亡的伤员中有10%以上是由于失血过多, 主要原因是仅靠普通止血绷带压迫不能很好地止住动脉出血。 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可吸收止血材料作用于有血创面是目前止血的一种常用方法, 其在外科手术止血、外伤、急救止血均有迫切需求, 研制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的止血材料显得尤为必要。 现将课题组研发的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利用马铃薯淀粉经交叉乳化制备多微孔多聚糖止血材料 (much microporous polysac charide hemospheres, MMPH) 的方法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择

本研究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先对生淀粉进行挤压、糊化处理, 在挤压、糊化过程中挤压机挤压摩擦产生热量, 淀粉吸收这些热量受到强烈的剪切, 分子链间氢键断裂, 分子链发生移动, 造成淀粉颗粒部分解体, 发生糊化, 经过几次处理后其糊化度能达到90%以上 (而传统加热糊化率仅为80%~85%) , 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受热均匀、工业化易生产。 再经乳化剂乳化, 形成W/O溶液, 同时加淀粉酶穿刺, 制备成多微孔球状淀粉, 然后用三偏磷酸钠交联处理强化其结构, 增强多孔微球的力学强度, 最后用喷雾干燥法干燥、 筛分即得到性能优异的MMPH淀粉 (如图1 所示) 。

1.2 制备方法

1.2.1 糊化

将生淀粉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12%~20%的湿淀粉加入挤压膨化机内, 淀粉经螺旋轴摩擦挤压产生热而糊化, 糊化温度为120~160 ℃, 然后通过孔径3~8 mm的小孔高压挤出, 进入大气中的物料经膨胀干燥、粉碎、筛选即得糊化淀粉。

1.2.2 酶解

将糊化预处理过的淀粉配制成25%~40%的乳浊液, 加入用缓冲液配制的酶液, 酶与淀粉的质量比为0.05~0.1∶1, 温度控制在35~70 ℃, 溶液p H值维持在4~7, 反应8~20 h, 反应结束后用0.5~1 mol/L HCL调节溶液p H值至4~6.5, 制备成湿的多微孔淀粉溶液备用。其中使用的酶为葡萄糖淀粉酶, 缓冲液为磷酸二氢钠与磷酸氢二钠配制的溶液, p H值为7.4。

1.2.3 交联

在酶解后的淀粉中加入液体, 取大豆植物油、司班80 和吐温80 乳化剂, 其中司班80 与吐温80 的质量比为1∶1 混合, 在45~75 ℃恒温水浴锅中充分搅拌10~20 min, 然后缓缓注入到多孔淀粉溶液中, 并持续搅拌。 大豆油与多孔淀粉的体积质量比 (m L/g) 为20~150∶1, 混合乳化剂与多孔淀粉的质量比 (g/g) 为0.5~5∶1。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三偏磷酸钠适量搅拌2~6 h, 三偏磷酸钠与多孔淀粉的质量比为0.01~2∶1。

1.2.4 去溶剂化处理

将上述反应产物静置分层, 弃上层清液, 取下层乳白色液体, 加入乙酸乙酯或石油醚充分搅拌后分液, 加入量是下层乳白色液体的2~10 倍;再静置分层, 取下层乳白色液体, 加入2~5 倍的无水乙醇清洗, 再搅拌, 然后真空抽滤至水分抽干, 得到固体粉末。

1.2.5 洗涤

将上述所得微孔固体粉末倒在蒸馏烧瓶中, 放置在磁力搅拌器加热盘上, 加入3~5 倍的蒸馏水, 持续搅拌, 静置分层, 弃上层清液, 再将下层乳白色液体重复洗涤3~5 次。

1.2.6 溶解

将上述洗涤物加入适量的蒸馏水重新溶解, 按微孔变性淀粉∶活性炭=1∶5 的比例加入20~40 目的活性炭, 以除去色素和热原, 经6~8 h后用5~10 μm的滤芯过滤, 去除活性炭。

1.2.7喷雾干燥与筛分

将上述所得的乳白色乳浊液在100~120 ℃喷雾下干燥, 后经100 目的微孔筛进行筛分, 在无菌条件下包装、灭菌, 即可得MMPH止血微球。

2 结果

2.1 制作流程

马铃薯淀粉经交叉乳化、酶解、交联、萃取、洗涤、 喷雾干燥法干燥、 筛分等工艺后, 即可制备得MMPH球状结构止血颗粒。 该颗粒可直接作用于有血创面, 对于外形复杂的器官和组织的使用特别方便 (制作工艺流程如图2 所示) 。

2.2 颗粒大小

多微孔结构变性淀粉颗粒的粒径在10~100 μm, 优选粒径在50~80 μm, 且总占有量不低于90%。

2.3 分子量

均分子量在100 000~1 900 000, 吸水倍率在20~100 倍。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微球颗粒, 大小均匀, 呈圆形或卵圆形, 表面有大量微孔 (如图3 所示) 。

2.4 制成止血材料

制成的防粘连止血材料可根据需要制作成止血微球、止血气雾剂、止血粉末, 交联变性淀粉可制备成止血海绵、止血膜和止血贴。

2.5 用途

制成的止血材料在外伤或外科手术等有血创面上应用, 可起到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封闭血管、粘堵伤口、防术后粘连的作用。

2.6 止血效果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 软组织出血创面长3 cm、距皮肤0.5、1.0 cm且深达肌肉层时, 应用MMPH止血粉止血后创面成功止血, 止血时间分别为 (15.25±1.04) 、 (11.25±1.89) s, 最短止血时间为10 s, 最长止血时间为17 s。 临床应用显示, 此止血材料制成的止血粉应用于自愿参试的急性软组织创伤出血患者32 例, 创面均成功止血, 止血时间为 (13.75±2.08) s, 最短时间为10 s, 最长时间为18 s。

3 讨论

目前, 医疗市场上的止血材料品种繁多, 包括传统的棉制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蛋白敷料、矿物质材料、液体类材料、金属类敷料等[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医用止血敷料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快的进展, 各种新型医用敷料不断涌现, 性能也越来越优良[2-3]。 天然活性高分子生物止血材料由于具有很高的生物功能和生物适应性, 在保护伤口、加速创面愈合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因此, 近年来, 从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中提取可吸收的天然高分子止血材料引起了各国医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大型医药公司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型止血材料[4-5], 但从天然植物马铃薯淀粉中提取高分子多微孔多聚糠止血材料的文献报道甚少。 目前, 国内使用的微孔多聚糖 (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 MPH) 主要是由美国Medafor公司研制的一种止血材料, 价格昂贵,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 研究一种止血迅速、无毒性、无抗原性、价格便宜的MMPH产品是国内学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文献报道, 理想的止血材料应具备[6]止血迅速、无毒性、无抗原性、不增加感染概率、不影响组织愈合、价格便宜的特点。 本课题组研发的MMPH止血材料除了具备以上的特点以外, 来源于纯化的马铃薯淀粉, 取材方便, 生产工艺简单可行, 吸水速率快。 产品可制备成颗粒状、敷料状、粉末状, 不含任何动物或人源性成分;为非生物活性颗粒, 内有多个孔道, 且孔径基本均一, 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能迅速吸收血液中的水分, 并将血液中体积大于孔道孔径的有形成分 (如血小板、红细胞、血蛋白、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等) 聚集在颗粒表面, 形成一种凝胶状混合物, 达到即刻止血的作用。 同时, 通过使血液浓缩, 加速内源性凝血过程, 缩短凝血时间, 正常的血小板被激活, 局部形成凝血块, 纤维蛋白沉积, 随后形成的血凝块限制了进一步的出血, 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 局部形成的凝血块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不仅能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且48 h过后, 止血材料形成的凝块还可以被机体完全吸收, 减少了清理工作, 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应用效果良好。

MMPH止血的基本原理是: 该止血材料是经过特殊处理加工制成, 其表面大量微孔的球状颗粒具有分子筛的作用, 具有强吸水性, 可迅速使血液脱水, 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红细胞及纤维蛋白聚集到颗粒表面, 产生“瞬时糊状凝胶”, 达到立刻止血的作用。 同时, 可启动和激活内源性止血因子形成血栓, 从而缩短止血时间, 是一种理想的国产止血材料。 目前, 该产品已完成动物实验, 并进入临床应用实验阶段, 不久的将来将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摘要:目的:利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一种具有无毒性、无刺激性、价格低廉、吸水速率快、止血时间短的多微孔多聚糖止血材料。方法:将马铃薯生淀粉经过糊化、酶解、乳化交联、溶剂萃取、洗涤、喷雾干燥筛分、灭菌包装, 制成多微孔多聚糖止血微球。结果:制成了止血微球、止血气雾剂、止血粉末3种多微孔多聚糖止血材料:颗粒粒径在5080μm, 均分子量在100 0001 900 000;吸水倍率在20100倍;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呈圆形或卵圆形微球颗粒, 大小均匀。结论:多微孔多聚糖止血材料具有无毒性、无刺激性、价格低廉、吸水速率快、止血时间短的优点, 且原料来源丰富、生产工艺简单可行,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止血材料,多微孔多聚糖

参考文献

[1]张平, 肖南, 张治刚, 等.战伤止血敷料的现状及展望[J].创伤外科杂志, 2009, 11 (4) :378-380.

[2]李学军, 孙园园.不同生物止血材料研究进展及复合型止血材料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51) :9 671-9 674.

[3]Uitte de Willige S, Miedzak M, Carter A M, et al.Oteolytic and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alpha-2-antiplasminus in maocardial infarction[J].Blood, 2011, 117 (24) :6 694-6 701.

[4]关静, 武继民, 张西正, 等.新型战创伤急救敷料的制备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9) :1-3.

[5]Ishisaki A, Matsuno H.Novel ideas of gene therapy for atherosclerosis:modulation of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of TGF-bet family[J].Curr Pharm Des, 2006, 12 (7) :877-886.

上一篇:后置反硝化下一篇:共同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