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之浅见论文

2024-07-19

学好数学之浅见论文(通用11篇)

学好数学之浅见论文 篇1

数学教育不等同于传授数学知识, 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语言、一门知识, 更应当是一种思想方法, 是陶冶情操、训练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学者何良仆曾经说过:数学教育中重要的问题, 不是教什么题材, 而是教给学生更珍贵的东西——如何掌握题材.也就是说, 数学教育中的价值不在于掌握数学知识, 主要在于“数学过程”.

一、对“数学过程”的认识

“数学过程”是一个有关数学思维及数学教育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对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的概括, 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 其本质是以“抽象——符号变换——应用”为核心的思维过程.即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用于现实生活这一根本, 从最原始模糊而笼统的印象, 丰富多彩的具体直观形象, 直到最终形成抽象的形式体系, 严格的逻辑演绎推理, 进而在解决问题中加以应用, 这就是数学过程.数学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系统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逻辑性、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 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过程”的磨砺, 在知识、智力、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中无“数学过程”教学的原因及弊端

如果学数学知识只为懂得某一知识的结论, 而不了解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样的知识是残缺不全的、是静止的、孤立的知识.“数学过程”是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严密数学思维的必要环节, 是知识内化、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元素.只有掌握“过程”才能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为一体, 举一反三,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数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数学的很多概念都蕴含了朴素的数学思想, 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说, 学生认识这些朴素的思想应该很容易, 可事实上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数学”很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的学科定义高度抽象、概括, 教材不易呈现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它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 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 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 直接学习现成的结论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

在有关概念、定理、法则教学时, 有些教师似乎很少关注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的数学过程知识, 为了考试, 知识体系被简单地肢解为一个个的知识点, 强化题型覆盖知识的作用, 注重结论的使用和各种操作步骤记忆, 用机械记忆和反复强化的方法进行以落实知识点为目的的训练, 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解题教学,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倾向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如果你认真观察比较教师发给学生的数学习题, 不难发现, 这些数学题不只十分样板, 各学校所提供的数学题相当划一.原因显然是紧扣考试, 于是不同老师给学生的数学题都十分类似, 对于考试的试题, 我们看到学生经年累月身处没有多大变化的数学经验空间, 不难想象他们渐渐会形成机械化的数学观, 也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者缺少追问学科概念的本质, 二是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对于前者, 我们强调教师追问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建立联系;后者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概念、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当教师对这两个根源有深入的思考后就能设计出有过程的教学.

三、注重“数学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要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 教学中必须设计有过程的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备课时关注数学概念形成、思想的本质以及发展的历史本源和原始动力, 关注学生朴素的问题与思维过程,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 利用思维冲突、质疑与障碍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理解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动机, 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 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比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中提出1+2+3+…+100=?让学生去探索为什么高斯用 (1+100) ×1002式子计算, 从而真正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由来, 注重这个“数学过程”, 学生即使忘记公式, 他也能推算出等差数列求和结论.

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更要注重“数学过程”.学习数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对事物认识的思考过程上, 要理解和领会认识过程, 而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跳过对过程的认识而直接记忆结论.我们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只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学习数学其中一个重点在于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 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使自己对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总之, 当《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时, 我们应正视数学过程教学的价值, 优化教学环节, 突出数学过程教学, 让学生在深刻体验“数学过程”中提升数学能力、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芮.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过程知识.

[2]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策略及其案例分析.

学好数学之浅见论文 篇2

一年级数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之浅见

李海务中心小学

于雪

今年我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谈一谈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现在提倡的“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呢?

一、1.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创造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我们就要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中、差三个方面的学生。

比如我在准备认识钟表这一课时,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谈论生活中的时间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上,再加上他们有以前时间的知识基础,所以我由生活中的时间展开讨论,由此可以首先突破学生的恐惧心里,突破认识时间这一难题。

此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在于面面俱到,我们要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外,然后重点加以突破。对于重点的突破,我们切不可以急于求成,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2,导学案的编写很重要。

我觉得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针对学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2,课前准备包括教具准备和知识准备(链接旧知)。

3,教学流程,问题设计要精,准。

4,学法指导要明确。

5,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题,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6,评价环节更是不能缺少。

二、如何指导孩子们

1.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肆,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我们每天必须给学生安排具体的预习任务,这样我们的教学进程便会流畅的多轻松的多。比如时间这一课,让学生先在家里预习时间和生活的联系。做到先学。

2.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如何听。声声入耳,字字入目。

动手动脑,用心学习。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而言的。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向课堂要效率。后教中要注意效率和教学有效时间。

3随课笔记不可少。

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每次作业都要先复习然后再做题。然后要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每次作业。本节课主要加强两方面练习一是记忆性的训练,本节中主要训练看钟。二是应用性的训练本节中主要训练结合生活。第二种类型的训练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告戒学生万万不可眼高手低,应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三、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学生的喜欢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方面,离开了师生的良好关系,任何形式的“高效”都是空谈,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和学生交朋友。只有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知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第二,建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充分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同样,我们也要充分的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孩子乐于学习数学之浅见 篇3

【关键词】孩子 乐于学习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70-02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在幼儿园里被认为是一门课,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为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然而,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教数学,才能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呢?

一、材料的丰富性,教具的生动直观,创设“奇”的环境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在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必须注意创设使幼儿感到“奇”的环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能使幼儿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科学区)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在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

例如:有的幼儿会为螃蟹夹上八只不同动作的脚,有的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班级中布置墙饰“小鱼吹泡泡”,让幼儿喝完一杯水,就在自己做的小鱼嘴边有规律地贴上一个“图片”,今天喝了几杯水,小鱼嘴边就多几个泡泡。以前孩子在园都懒得喝水,家长和老师都很担心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不喝水是不行的。通过该活动,不爱喝水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自觉喝水,离园前都很开心地拉着家长的手一起数着小鱼所吐的泡泡数,家长和孩子一起学数数,一起按各种规律排序,家长们都很满意。这个活动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渗透数学教育,这样能使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累各种经验,教师也能更充分地观察、了解幼儿操作学习的情况和学习难点,并准确地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还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磁铁这一特点,创设“小猫钓鱼”的计算学具,幼儿可以用带有磁铁的钓鱼竿去钓身上写有算式、嘴上带有回纹针的鱼,根据磁铁的原理钓到鱼,并算出试题得数,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另外,在注重随时调整活动材料的同时,更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要具有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材料的开放性、操作性,难易程度,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挂图也能够吸引幼儿,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又如: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好看吗?它们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摆成的?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造型奇异、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津津有味地观赏着、讨论着: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呢?你想试试吗?顿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再操作,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改变造型,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再加上这些材料摆成的各种造型和老师的诱导式提问,不断地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比较结果明显,发生现象易于描述,能大大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新奇的物质材料与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参与的机会,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知识。

二、创设数学情境,让孩子们爱学数学。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而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从而让孩子眼所见有数学,耳所听有数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喜欢数学,熟悉数学,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再学习,一定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大风吹”教学中,其目标是练习三层条件的连续分类。老师就扮演了“风婆婆”,大家围着“风婆婆”坐成一圈,玩“风婆婆”的游戏,“风婆婆”随意举出一种或两种以上多数幼儿所共有的特征,有该特征的幼儿就要站起来换位置,其他的幼儿则不动,“风婆婆”要趁着大家换位置的时候,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此时会有一位幼儿没有位置坐,便成为“风婆婆”,游戏又继续开始,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的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如:我在小班开展《认识图形》的系列活动中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的各种颜色、图形,墙上的各种图形及图形组合,通过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砖头”铺路,用各种颜色、形状的亮光纸装饰墙壁,给小动物喂饼干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巩固对图形及图形组合的认识。在大班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把握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又如在创编应用题的活动中,通过户外体育活动,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创编应用题,我拍了两下球,又拍了三下球,一共拍了几下?我手里有五个圈,投了两个圈,我手里还有几个圈?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和提供探索的机会与条件,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有了这个数学的情境,教学起来更得心应手!

三、将数学问题设置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边听故事边学数学。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在教学中,我将数学问题穿插其中,孩子们听了故事,学了数学,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幼儿学得既轻松又愉快。在讲《咕咚来了》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以下的数学问题:小兔碰到了几个小动物?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孩子们听了故事,也复习了数数和序数的知识。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之浅见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向如何激发兴趣和提问方面下功夫,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让他们自己去质疑问题,发现创新。如学习初中几何“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的情景,教师再利用教具演示日出东方和日落西山的过程,然后引出直线和圆的关系进行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很直观地得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

二、逆向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有时由原因变结果,有时结果也反过来影响原因,如果把原因和结果倒置过来思考,常常会得到新的启发,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3) 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4)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接着来一个反问:具体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外还有没有别的判定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学生经过思考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1)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证明这些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逻辑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圆 (自制多个圆形硬纸片) ,以及尺子、绳子等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脑、动手测量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填表观察、探索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从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点。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3倍多一点就是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高中数学函数复习之浅见 篇5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钟伟芳)

笔者在与学生谈心交流函数学习方法时发现,学生也谈得有理有据,如:1.先跟随老师系统讲解基础内容、基础例题;2.动手做一些基础题;3.自己把知识系统总结一下:概念、基本题型、基本思想方法;4.总结一些题型的解题通性通法.其实也还有一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误区,就是有一个万能的技巧可以套,不用花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或者还有一些速成的技巧,可以短暂地提高某次考试的成绩.我们应该谨记的是:(1)平常的考试都是难得的发现自己学习盲点的机会,哪些地方薄弱,就重点训练哪些地方,考试完了,就让成绩排名见鬼去吧!(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堂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不要自己另搞一套.要知道,老师毕竟是过来人,有丰富的经验.不要舍本求源,要听老师的话,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厌恶老师,和老师对着干.要学会包容老师,就算老师出点错也很正常,不要全盘否定.(3)买个笔记本,专门收集错题.并坚持一个月回顾一遍.(4)不要抠得太细,以题目会做为度.(5)以题目带知识点,这是一条捷径.(6)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责任编辑钟伟芳)

笔者在与学生谈心交流函数学习方法时发现,学生也谈得有理有据,如:1.先跟随老师系统讲解基础内容、基础例题;2.动手做一些基础题;3.自己把知识系统总结一下:概念、基本题型、基本思想方法;4.总结一些题型的解题通性通法.其实也还有一些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误区,就是有一个万能的技巧可以套,不用花费多大的力气,就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或者还有一些速成的技巧,可以短暂地提高某次考试的成绩.我们应该谨记的是:(1)平常的考试都是难得的发现自己学习盲点的机会,哪些地方薄弱,就重点训练哪些地方,考试完了,就让成绩排名见鬼去吧!(2)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堂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紧跟老师的步伐,不要自己另搞一套.要知道,老师毕竟是过来人,有丰富的经验.不要舍本求源,要听老师的话,高质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千万不要厌恶老师,和老师对着干.要学会包容老师,就算老师出点错也很正常,不要全盘否定.(3)买个笔记本,专门收集错题.并坚持一个月回顾一遍.(4)不要抠得太细,以题目会做为度.(5)以题目带知识点,这是一条捷径.(6)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但不管怎么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上.下面笔者选一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效率.

首先,要理清知识要点,函数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映射、函数、反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几个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它们的图像与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图像的对称性等.其次,要精选例题,这是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实践证明,教师精心设计例题,科学引导学生复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也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浅见 篇6

一、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 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 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 找到本质, 发现规律, 达到不断获取新知,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的见, 摸得到的优点, 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新奇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 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 那么,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教学, 能增加教学容量, 设计实际问题情景, 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使学生轻松学习。

在对一堂课进行设计时, 采用技巧及特写处理, 并进行问题的情景设计,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 是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2.尊重学习主体, 培养师生感情。

课堂40分钟学生如果总是听老师说, 思维、注意力肯定会疲倦。运用多媒体,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在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 既让学生积极参与, 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 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情商。

三、重视操作, 适时鼓励, 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 仅有教师的演示, 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发展学习兴趣, 获取知识。

适时鼓励, 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肯定,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 增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好数学之浅见论文 篇7

在高中起始年级高一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初中升高中比例大幅提高生源质量却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二、分析原因

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学生在高一就出现“厌学”现象或不能保持新生开始时的“乐学”状态。主要原因是: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使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学生基础的差异,如学生由于某一个知识点学得不好,导致知识衔接不好,慢慢产生对数学兴趣的排挤;学生历来对成绩的好坏无所谓,态度差;还有教法陈旧,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少,使学生对数学兴趣逐渐消失。

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对策

1.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若有很好的开头吸引住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首节课可这样引入:“在本章, 我们将学习集合的一些基本知识,用集合的语言表示数学对象,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概念,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与方法,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解和处理生活、社会中的简单问题。”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意义,以及所要学习的大致内容:进一步描述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函数思想处理问题等。

教材中很多内容是通过丰富的实例展开的,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或知识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活生生的例子能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数学有用,从而产生“我要学数学”这种积极的情感。课堂的开头设计常可以在这里找到切入点,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借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疑难问题有很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使用说明性文字, 巧妙地借用幽默语言,可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以这样描述:图象没有最高点,也没有最低点,总在x轴的上方,无限靠近x轴,永不相交,没有接合,像言情剧中两个有情人走得很近,非常亲密,但是有缘无分,亲密有“间”。经过这样一番描述,学生便兴趣盎然,对这一函数图象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到位了,值域是(0,+∞)结论的形成水到渠成。

3.采用典故趣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流传着许多数学家为追求数学真理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人深思的典故趣事, 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

如,在解析几何的入门课上,可以向学生讲解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

4.选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你要我学”转化为“我自己要学”“我非常爱学”。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 学会创新。创新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新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5.巧用铺垫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函数是模块1中首次出现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做到真正掌握, 灵活应用,需要多做铺垫,降低跨度,衔接顺利,化难为易。如,在函数教学中常见的一类题:已知f(2x+1)=x2-2x,求函数f(x)的表达式。这类题实质是“已知复合函数f[g(x)]和g(x)的表达式,求f(x)。” 这类题的一般处理方法是换元,令t=2x+1,则x=(t-1)/2 ,代入原式即得f(x)的表达式。但是这种解法对于初学者来讲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必须做一个让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说明。为此设计一些铺垫的环节,使“已知已会”与“似懂非懂”的方法之间衔接自然,理解到位。考虑先求f(3)、f(2)、f(t)对学生而言f(3)是最特殊的,学过函数值概念的学生都会,只要在f(2x+1)=x2-2x中令x=1即可得f(3)=-1,同样学生也容易得到f(2),根据f(3)的经验,令2x+1=2, 即x=1/2就有f(2)=-3/4。有了上面的f(3)、f(2)作铺垫,学生能够非常自然地想到:要求f(t),只要使t=2x+1,从而x=(t-1)/2,代入原式得,于是求f(x)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要认知的知识之间做一些铺垫,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容易衔接,有类似桥梁的作用,使学生跨过去,从而理解难点,产生成就感,激发兴趣。

学好初一数学之我见 篇8

一、上好第一节课, 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 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得非常复杂, 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 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 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 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二、运用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 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 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 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 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 应运用启发教学, 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 形成“立体思维”意识, 拓宽思维的广度。

三、因势利导,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 第一次接触初中数学, 此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 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 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 弄清例题, 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 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 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 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 作业中, 哪些须独立完成, 哪些可讨论完成, 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 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 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 指导学生复习, 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 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 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 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 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五、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学习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应该是生本教育课堂的精髓, 以学生影响学生, 以学生教会学生, 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 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 让学生有序有质地说好, 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的好机会,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 给了我沉重的打击, 让我快对低年级的孩子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 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 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一种分享, 更是一种力量。于是, 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 学生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 并学会了帮助别人, 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 相信给学生些时间和空间, 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 采取有效的方法, 学生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逐渐提高他们的自学探究能力。

自信 兴趣——学好数学之父 篇9

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久而久之,便使他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其次是缺乏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浓厚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达到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就会诱发学生产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灵感,使他们越学越轻松,越学越爱学.如果总是培养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只能混着过日子.

笔者认为,若要让学生爱学数学,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心后进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他们在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目前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教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每一位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做好分类指导,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班里的后进生跟得上,使基础好的学生又“吃得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班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增强其他学生的自信心,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多为抽象、枯燥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再举生活中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这样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还可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学校的任意一幢楼说:“在没有攀高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幢楼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你也能测出楼的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之浅见 篇10

【关键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学习难度较大的基础学科。教师教学时如不讲究方法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就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失去探求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形成惰性,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的效率。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力量的源泉。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得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学、善学、会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地学习。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引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应用。只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想学的动机,才能强烈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品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架设情感桥梁。引发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某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是由对该学科的任课教师不信任引起的,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尊敬,拥戴教师,教师就成为学生的榜样,言谈举止就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热爱该教师教学的科目。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要向学生倾注“情”,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师生心心相印,感情交融,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境界。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架设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得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那样,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致的爱抚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心实意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每节课都是加强师生感情,增进友谊的过程。课堂上我总是“微笑教学”,笑脸提问,多用“请回答”,对不能答或答错的学生,不是批评,而是帮助、鼓励,让学生学得心情舒畅,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心理压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问架设情感的桥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途径。

3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理念为先导,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而观念更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畅所欲言的民主思想,民主感情,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挥,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彻底革除课堂教学中“灌输式”、“一言堂”等陈旧教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凡是该学生比较鉴别、归纳、推理、交流讨论的,都让学生自己去搭建发展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把等低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空圆柱体和空圆锥体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经过反复实践,得到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三倍。这样的教学激活了课堂的氛围,更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4创设成功机会,发展学习兴趣教学中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是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个人满足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一个人追求的努力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所有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打破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做法,采用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并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下步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和驱动力。例如: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学生能完成作业任务。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题:“小红有4本故事书,小兰有12本故事书,……?”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题目自主补充,然后解答,结果学生想出来的问题各种各样。如:“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小红比小兰少多少本故事书?”小兰有的故事书是小红故事书的几倍?“小红再买几本故事书才和小兰的一样多?”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都达到了相同的目的。即学生都按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和思考,各层次的学生智力都得到发展,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浅谈学好高中数学之方法 篇11

一、课前预习

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连这堂课老师要讲的大致内容都不知道,这样,在听课过程中相对于提前预习过的学生来讲,这些没有预习的学生花费的精神要多很多.有的同学会说:“我课前预习了,可是没有什么效果.”

课前预习不是随便看看书就行了,预习过程最好是看两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把没看懂的地方用笔画下来,还有把一些公式、定义、定理、性质单独写下来.第二遍,要求把第一次没看懂的地方在仔细分析一遍,没看懂的地方就应该是这节课的弱点,多看一遍有助于加深记忆,再把第一遍遇到的公式回忆一次,加深印象.然后,在上课时,针对自己没看懂的地方要重点听讲,下课后分析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看懂的原因,慢慢积累,逐渐解决自己在基础知识中的遗留问题,这样有助于给自己的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以及课后内容

很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写课堂笔记,一堂课45分钟,几乎都忙在写笔记上了,没有足够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内容,以至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都不知道,这使得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不管哪些内容都看,往往该是重点的可能疏忽了,不该是重点的反而花了很多心思,这使得学习内容过于繁重,而且效率也很低!还有就是大多数学生,一下课就把笔记放在一边不看,如果不看,这个辛苦写下的笔记就没有作用了.

上课的时候要针对自己的预习过程听讲,尤其要掌握这堂课的重点,这将是课外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考试的重点,以减少学习负担.课堂笔记只是学习的辅助内容,所记的笔记内容,也要和预习内容相呼应,书上有的可以不写,重点内容可以画在书上,如果书上没有的,就要选择记笔记,选择一些公式、性质记笔记,例题可以只记下题目,解题过程可以只是简单写下分析过程,或是本题目的突破口,下课后要对自己没听懂的地方向老师询问,而且要整理课堂笔记.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能分析出自己在本堂课听讲过程中的弱点,及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将遗留问题继续遗留.课前、课中、课后的配合学习是学好一节课的关键,养成好的习惯会减少学习中的负担,相对而言学习会轻松一些、愉快一些.

三、课外知识的学习

有些学生会做大量的课外习题,但是不管做多少都觉得没有提高,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反而不如那些相对做题目不是很多的学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1)上课没有集中精力听讲,以至于学习重点不清楚.(2)课前不预习,导致有些内容模糊,基础知识不牢固,做题遇到公式、定理等还要临时翻书查看,而且有些定理、性质如果没记住,那么在做题时你就不会想到应用.(3)做题过程中非常喜欢看答案,边看答案边做题,这样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题目都懂了,但是,实际上没有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下次就算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这种过强地依赖答案,会使自己将来做题时没有答案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地方掌握得不够好,复习时没有侧重点.考试前的复习会很没有目的性,东看看西看看,学习起来很累!(4)没有及时解决遗留题目,遇到不会的题目就放在那里,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最后也没有解决,时间花了,却没有解决问题,等于做了无用功.

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建议:(1)课后首先解决上课及课前遗留问题,用个专门的笔记本把这些记录下来,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发下后要及时订正.(2)看课外书上的内容要结合上课的重点,不要什么都看,做题目时不能看答案,自己分析出来的记忆最深刻,如果做完题目觉得自己的方法麻烦或没有做出来时,再看答案,看答案的过程要对比自己的方法,分析出自己没有做出的原因,找到解题过程的突破口,然后再找两道同种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看课外书的过程可做适当的笔记,记下一些典型例题,每隔段时间可以拿出笔记重温一下个别题目.

四、考试相关建议

针对考试和测验试卷,要在考试后及时订正、分析,记下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分析解题原因,每隔段时间可以拿出笔记重温一下个别题目.

平时的测验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因为选择题过难而花掉大部分时间,也不要因为简单而过于草率,以两小时考试为例,选择填空要控制在40分钟到55分钟之间,这样才使得主观题(大题)有充分的时间,在做主观题时要保证每道题目的每一个小问都有时间分析,尤其是每个题目的第一小问,一般会比较容易.

注意做题目的准确性,会做的题目一定要保证得满分,一张考试试卷肯定会有不会做的题目,如果会做的没有得到分,再加上不会做的,考试的成绩就会不理想.

注意题目的解题步骤,考试时会有步骤分,即使没有全做对,某些合理的步骤会得分,写步骤时要注意步骤中哪些该简写,哪些不该简写,这要在平时老师讲解题目时多注意积累经验.

要注意试卷的整洁,给改卷老师良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宋立虎.高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7).

[2]杨志刚.学习高中数学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9).

上一篇:社区教育中心下一篇:体育休闲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