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训结合

2024-09-22

学训结合(精选7篇)

学训结合 篇1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 通过构建“双赢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 共同探索“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准确把握“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校企双主体合作共同育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实践教学组织的实施等, 同时在技术、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通力合作, 通过“学训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开展教学,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交替进行, 实现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育人模式。

我院印刷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也是新闻出版行业骨干示范专业。为更好地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我们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丰富和深化,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 创新实践形成了印刷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在于强调工学结合,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其培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掌握理纸、调墨等印刷岗位基础操作技能, 该层次以校内实训为主, 结合企业认知学习为辅, 主要安排在第1、2学期完成。第二层次以校内专项技能训练和企业协岗实训循环交替为特征,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专项能力, 主要安排在第3、第4学期并经三个循环学训交替完成。第三层次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 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第5学期前8周安排在校内实训中心开展综合项目实训及8周后及第6学期安排在企业顶岗实习。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二、“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的运行保障

1. 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与合作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本着“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上, 学院通过与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杭州顶新集团、苏州明扬包装公司、昆山太乙鸿诠等省内外知名印刷企业强强联合, 围绕印刷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求关系, 签订共同承担印刷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 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教学软环境、共同组织教学工作、共同注入教育资金、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八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印刷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提供有效的平台。

2. 构建彰显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依据合作企业的岗位技术及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项目) 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通过对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与技术进行分析, 结合国家 (行业) 职业标准,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以满足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按照印刷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 以印刷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 融入“平版印刷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与行业专家、印刷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通过对印刷企业市场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剖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技能、构建学习领域 (课程) 、序化学习情境等,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3. 搭建工学结合的“三级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能力培养的层级顺序和各项能力间的内在联系, 搭建以“三级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内容是指实践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协调合作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形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层次, 并按一体化课程教室、校内产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三个环境“三级递进式”实施展开。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的建设基本思路有三个:一是教学环境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 在已有基础上加强硬件建设, 优化改造实训实践教学场地的环境布局;二是采用层级递进、能力螺旋上升式的实训实践模式, 通过一体化课程实训——校内综合项目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三步走”, 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逐步提升,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稳步提高;三是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注重内涵建设,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4. 打造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 我院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 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经验及企业工作经历, 不能给学生进行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中, 我们以优化“双师”结构和培养教师“双师素质”,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为目标, 近3年来, 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教师轮岗下企业锻炼制度、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力巧匠担任专业兼职教师等形式, 打造一批既有扎实理论知识, 又熟悉实践操作业务, 同时又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5. 完善突出实践育人导向的实训实践条件建设

为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 我院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大力开展印刷包装类专业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优化改造专业实训室环境布局, 自2011年起, 用了近3年的时间, 建成以专业实训教学为重点, 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印刷教育教学多功能实训中心;本着“校企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则, 新增10家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5个紧密合作型校外实习基地, 使本专业100%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更好地推动产学无缝对接。

6.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综合起来, 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模式。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制定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相接轨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形成与行业企业合作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共同实施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是与企业共同建立协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设计规范的作业文件, 确定协岗实习与顶岗实习的考核点 (如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业务操作的水平和熟练程度等) , 明确考核办法和责任人, 做到在管理上有措施, 制度上有保证。

三、结束语

开展“工学结合、实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实现了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我院印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5%以上, 连续3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 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同时, 随着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 也进一步促进了我院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要: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 通过构建“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共同探索“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学训交替

参考文献

[1]黄金波.双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11) .

[2]李殿宝.“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6) .

[3]秦会峰.基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4 (1) .

[4]郑晓青.“职业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 2013 (2) .

学训结合 篇2

1 专项课教学内容的制定

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是在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的前提下, 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从兴趣特长、爱好、个人需要出发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 教师将其重新组合上课, 并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龙狮专项课教学内容则是依据本校舞龙舞狮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

1.1 制定依据

对具备现代思想观念的学生来说, 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适应现代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

1.1.1 龙狮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将舞龙舞狮引入课堂, 不仅能让大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由于舞龙舞狮运动需要两人或多人协同完成动作, 通过人与人间的协同合作完成整套穿、游、翻滚等动作, 发挥团队的效应。在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同时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也得以提高。

1.1.2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

舞龙舞狮运动形式多样, 动作变化多端, 因此运动时需要将力量、协调、灵敏、速度、耐力等运动特点融入其中。同时该运动还具有技巧性强、负荷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因此这项运动对于锻炼大学生心肺功能、力量、身体各项素质、形体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将舞龙舞狮运动项目引进课堂, 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从而塑造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思想。

1.2 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

(单位:学时)

由于学时短, 舞龙舞狮专项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舞龙舞狮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技术、技能、方法。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丰富其健康知识, 为进一步提高体能和技术水平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优良品德及作风。在专项提高班上, 对舞龙舞狮的技术动作和难度要有更高地要求, 适当增加一些以竞技为目的的难度动作, 同时结合舞龙舞狮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传授。

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电教设备, 通过教学视频的镜头画面或重复放映, 加深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龙狮教学以课堂为主, 课外辅导为辅的模式, 老师既要注重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 更要利用学校各种重大纪念、庆典活动和学院重大活动为契机, 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定期、不定期的检验教学、训练效果。

2 龙狮俱乐部训练内容的制定

高校龙狮俱乐部开展的模式还比较单一, 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训练模式。可以先教会一部分学生, 然后再让这部分学生把自己的技术动作通过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传授给其他同学, 使龙狮运动在高校中全面推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制定依据

俱乐部教学训练模式正好符合新《纲要》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 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

2.1.1 学生爱好

课外龙狮俱乐部的建立可以满足爱好龙狮学生的需求, 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因此, 相对于体育与健康课而言, 课外龙狮俱乐部具有更大的选择优势, 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的需求。参与龙狮俱乐部的绝大部分学生也正是出于对龙狮运动的喜爱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的。

2.1.2 学生身体素质条件

龙狮俱乐部对于课上身体素质条件优秀, 对舞龙舞狮技巧的领悟能力以及能吃苦耐劳的同学, 老师对其进行动员, 鼓励他们到龙狮俱乐部参与训练, 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在通过一定的训练, 从中选取优秀的俱乐部成员参加校舞龙舞狮队。让他们有机会参加省级比赛, 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中去。

2.2 训练内容

(单位:学时)

相对于专项课, 舞龙舞狮训练学时有更大的保证。因此, 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相对于专项课, 龙狮俱乐部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学时长, 而且还体现在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上。首先, 从舞龙舞狮训练学时上看, 由体育课学时的60学时, 提高到现在的80学时, 学时充裕对训练内容的安排也会游刃有余。其次, 由于选拔出来的队员身体素质以及对于舞龙舞狮技巧的理解, 相对于上课学生会好一点, 这样在训练内容上, 传授舞龙舞狮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动作、技术、技能、方法会节省很多学时, 为队员的舞龙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样在原有的授课内容上, 可以针对某个技术环节, 技术动作上做文章, 注重细节, 通过观看比赛视频, 规范动作视频对学生进行指导, 有利于学生的舞龙技能的提高。最后, 在授课方式上, 毕竟是俱乐部学习, 这样就可以在原来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的基础上, 聘请校队基本功扎实, 对舞龙舞狮有独特见解的队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传授, 是学生的舞龙舞狮技巧得以全面的提升。在学生训练休息之余通过和学生聊天,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等优良品德及作风, 结合舞龙舞狮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传授, 增加学生之间的默契,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为以后的训练, 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还会在训练学习一段时间后开展简单的俱乐部内部的交流比赛,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表扬, 增加其日后训练的激情, 对表现略差的同学进行鼓励, 在技术上对其进行该整合辅导。当然通过比赛中的表现, 也会发现技术上薄弱的环节, 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重视。

3“学训结合”模式的应用

3.1 优势

“学训结合”模式较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学生舞龙舞狮技能, 由于授课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和改进, 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舞龙舞狮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对舞龙舞狮的技巧掌握更深入, 其次这种模式的应用, 更有利于从中选取优秀学员加入校舞龙舞狮队, 龙狮俱乐部可以作为校队的选拔基地, 对校龙狮队的延续和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这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升, 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对其以后的发展也有所帮助。

3.2 考核标准

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 也可不挂钩, 突破了原来教什么考什么, 学生没有选择余地的做法,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期末考评。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取了“三结合二内容三标准。

三结合:《体质健康标准》统测, 选项技术由选项老师自测和体育课学生学习态度, 三个方面结合评分, 分别占20%、60%、20%。

二内容:选项技能考核, 考核内容上半学期8字舞龙难度动作、舞龙规定套路整套演练, 下半学期南狮组合动作、舞龙自编套路演练。理论考核采用网上理论答卷的方式。

三标准:技能考试的方法分为三种, 其目的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龙狮学习。对于课上被选拔参加龙狮比赛的学生, 技能考核免考并给予95分以上, 自愿参加校各种表演活动的同学, 技能考核免考并给予85分以上, 没有参与以上两种方式的同学则参加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为8字舞龙难度动作、南京工业大学舞龙规定套路整套演练。

3.3“学训结合”预期的效果

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上, 还能增强学生体魄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素质好的学生, 不但完成教学要求, 对舞龙舞狮技巧的掌握更加深入透彻, 还有机会加入校龙狮队伍, 为其提供一个更大地发展空间。

4 结论

高校舞龙舞狮教学应从学生的基本面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现状制定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与训练, 形成学训相结合的模式,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为舞龙舞狮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提高参考。

参考文献

[1]葛国政.我国高校龙狮运动课程与教学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6 (5) :144-146.

[2]邱服冰.基于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研究——以武术课程开发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1 (3) :331-333.

[3]蒋代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06.

[4]靳卫平, 等.对高校建立课外武术俱乐部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5 (4) :114-118.

[5]夏尧远.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训结合”相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2 (1) :125-128.

学训结合 篇3

1“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模式界定

已有文献中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界定的为数不多, 其中黄继元 (2003) 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 他在文中指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专业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方式, 它包含了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毕业生就业模式等。”[1]该定义较为详细全面,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继元的定义中“教育组织原则和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核心问题, 它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为“教育组织原则”和“教育组织方式”, 即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首先要明确确立的依据, 其次要明确如何按照这种原则进行教育教学的组织。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依据之一是旅游业的需要, 目前各旅游院校、专业均按照这一原则来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意味着在“教育组织原则”上已无需探讨。我们发现各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 说明各学校、专业旅游企业很重视旅游业的终极需要。但是却忽略了旅游业的过程需要, 即旅游业存在一个淡季、旺季流转的过程, 因此百花齐放的“教育组织方式”中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2]。

针对旅游业淡旺季流转特点, 旅游专业可以采取“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使专业与企业逐渐达到无缝对接。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长 (3个月以上) 短 (1个月以内) 结合的办法, 在保证教学总目标完成的条件下, 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以三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为例, 可将原来的三学年六个学期, 改为三学年八个学期, 利用第一、第二学年暑假到十月份的旅游旺季增加两个顶岗实训的实训学期 (各3.5个月) , 在春季学期的“五·一”安排三周实习, 实现旅游旺季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旅游淡季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使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交融,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 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契合, 详见下图:

2“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与以往其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2.1 有利于形成旅游企业人才储备库, 及时为旅游业输送人才

旅游业淡季旺季流转的特点, 使得旅游企业在人才储备上出现困境。按照旺季人员需求的标准来储备人才, 势必给企业资金带来沉重的负担, 很多企业不愿意或无力承担这样的负担;按照淡季人员需求标准来储备人才, 无疑无法满足旺季人员需求。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旅游业员工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旅游企业员工储备窘境及流动性更加明显。旅游专业实行“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为旅游企业提供一个人才储备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企业摆脱员工储备进退两难的窘境, 同时也降低了员工流动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2 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提升

该人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逐渐过渡, 由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很好地展示了这一过程: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学习, 奠定专业基础, 同时通过各种实训手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第三学期的实训;实习之后学生带着问题回学校学训, 在校园内继续提高自己理论知识, 同时对实习中业务实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 弥补不足;第五学期则实行学训实习交替进行;经过第六学期的实习, 第七学期学训之后, 第八学期学生进行就业顶岗实习。因此该模式中理论知识学习、实操能力训练循序渐进, 从第一学年到第三年逐渐加大学生实习时间, 使得学习、实训、实习相互交融, 克服了以往学习与实习完全分开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符合学生认知、实操规律, 更符合旅游人才培养规律。

2.3 有利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

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对于旅游专业来说毋庸置疑, 学生也认为专业实习十分必要, 但是实习满意度却不高[3]。以往学者对实习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如蔡洁[4]、周全霞[5]、朱伟[6]、徐昌贵[7]等研究表明实习内容、实习薪酬等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SPSS17.0、AMOS17.0软件对回收的18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结果证实实习内容、实习工资等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该研究我们将另文分析, 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 实行“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企业效益最好、工作最繁忙的情况下进行实习工作, 虽然工作量相对来说较大, 但它避免了旅游淡季实习时所遭遇的实习内容无聊和实习薪酬较低的境况, 从而使学生实习内容更加充实, 实习收入得到相应地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实习满意度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双赢的一个有效保证, 它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又使学训、实习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旅游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3“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虽然“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培养模式具有其他培养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它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3.1 专业教师面临着多重挑战

该模式下专业教师首先面临的是实训部分的挑战, 虽然迄今为止, 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锻炼, 但是各院校受编制所限, 教师下企业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致使实战经验相对缺乏, 因而教师在面对实习回来后的学生时, 实训方面可能面临着挑战。其次, 课堂理论教学亦可能存在挑战。由于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理论一般是较为成熟、为行业企业、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 由行业企业多次反复实践而证实为有效的理论, 所以可能不能解决或解释行业中新出现的现象问题。再次, 专业教师一边负责学校的教学, 一边承担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同时肩负着科研的压力, 难免顾此失彼。

院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应根据本专业师资情况做好规划, 制定相应制度, 尽可能地解决专业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一同下企业, 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使教师了解专业与行业前沿信息。教师自身也要积极面对挑战, 培养自己终身学习能力, 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行业企业最新资讯, 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提升实训教学能力。

3.2 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挑战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模式虽然能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 但学期较为灵活, 以三年制高职院校为例, 需要八个学期, 而一般院校都是六个学期, 其他专业一般不具备旅游业淡旺季特点, 因而该模式所需要的学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课程设置也需要根据该模式进行调整, 给教学安排与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执行该模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相关部门进行协调, 试行后可制定规章制度, 逐渐形成一个常态管理。由于学期特殊性, 学生的住宿、学生活动等都是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挑战, 需要相关部门灵活应对。

3.3 学生角色转变能力面临着挑战

“旺入淡出, 学训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旅游人才培养规律, 但是它对学生适应能力提出挑战:学生需要从学校到企业, 再从企业到学校, 循环往复多次, 这要求学生要多次完成从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生, 企业实习生到学校学生的角色转换, 而且有时转换较为频繁, 需要学生多次进行心理、行为调整。

面对这一挑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招生简章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 并说明它的特色;入学之初将该模式逐渐渗透给学生;课堂教学适当加大实训比例;实习前做好动员工作, 实习后做好总结工作, 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对适应能力弱的同学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使其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参考文献

[1]黄继元.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探讨[J].旅游学刊, 2003 (12) .

[2]古光甫, 巴世光.“旺入淡出,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0 (4) .

[3]闫立媛.基于情绪理论的旅游专业实习管理策略初探[J].北方经贸, 2012 (3) .

[4]蔡洁.从实习满意度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8) .

[5]周全霞.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2) .

[6]朱伟.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度及对策新[J].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学训结合 篇4

关键词:学训矛盾,挡箭牌

1、前言

2010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显而易见, 我国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然而,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仍然是当前体育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上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认识还不够深刻, 重视程度不够。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课时无法保证。有些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效果和质量十分不好。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考核形同虚设。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的学籍没有严格管理。并没有真正像重视训练一样来抓文化课教育, 没有切实从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发展考虑。对优秀运动员的评价体系不全面客观, 只要训练比赛成绩好, 其他都不顾。“学训矛盾”从根本上未得到有效解决, 个别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体育单招质量不高,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更新, 文化教育和训练竞赛之间相互结合、配合的机制尚未成形, 这些都制约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

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运动员离开公众视野后, 冠军的光环也逐渐消退, 由于未有一技之长甚至连基本的谋生都很困难。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曾这样分析中国运动员与西方运动员的差异:“在西方人眼里, 体育运动是一个职业, 运动员要靠这个养家糊口;而在中国, 体育运动是一项事业, 运动员不惜一切代价来争取的事业。”

2、“学训矛盾”引发的现象

据保守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3000到4000名运动员退役。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 虽然不乏像李宁、邓亚萍、占旭刚、杨扬这样的成功转型人士, 但其实他们只是退役运动员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然而曾经辉煌的过去, 却不一定能给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带来保障。2011年7月14日前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张尚武沦落街头卖艺乞讨, 2003年6月, 被誉为“亚洲第一力士”的举重运动员才力在家中因病去世, 年仅33岁, 离开时, 桌上放着一碗没吃完的白菜汤和半瓶虾酱;曾获得全国举重冠军的邹春兰, 退役后只能在澡堂里为人搓澡;前中国女足队长王坤退役后曾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待业在家, 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刘菲退役6年一直失业, 昔日体操全国冠军孙旭光如今只能靠打零工为生, 一位曾经的世界冠军竟然不懂汉字拼音, 有一位亚洲冠军的学历只有小学六年级, “泳后”戴国宏曾卖过菜, 卖过服装, 马家军第一金获得者刘丽, 至今待业……

近来, 中国运动员退役后的生存现状及问题一再引起各界关注。为此我们应该提高认识, 结合具体实践, 总结经验, 提出意见和建议, 保障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曾经说过“既要关心金牌运动员, 也要关心成绩一般的运动员;既要关心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关心他们的眼前, 更要关心他们的一生。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 使体育事业真正做到有现在、有未来, 使每一位运动员真正看到现在、也看得到未来。”

3、“学训矛盾”只是思想观念的矛盾

体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一种游戏。所以, 我们的体育金牌至上观, 也要与时代同行。完全不顾人的全面发展, 片面去追逐竞赛成绩, 不过虚荣罢了。而今, 中国已经崛起, 思路应该调整, 让体育回归其游戏的本质。相对应的对于运动员的培养, 国家应该逐渐卸下包袱, 交由民间完成。运动队院校化要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有些项目即便必须由国家支持, 也一定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 而不是仅为政绩、功绩、利益和所谓的荣誉。

一个未来优秀的运动员, 一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训练机器”。我国正在沿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目标前进,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由上到下各级机构大力消除狭隘“重竞技, 轻文化”思想, 淡化金牌唯上论。一定要打破传统观念, 提高训练效率, 提高科技含量, 缩短训练时间, 充分保证体教结合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切实提高教练员文化内涵、执教素养、执教水平, 全面推进文化学习、训练、科研、医疗保健、管理一体化, 不遗余力的加强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的学习、进修、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学习再培训。从而真正从源头上 (从体育事业的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 自上而下形成学习训练两不误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4、结论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文化教育是一切人才培养的根基。许多国家都在加大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教育, 以文化促训练, 提升训练中的科技含量。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 各级体育部门也在积极地努力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践表明, 只有积极稳妥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各项保障工作, 才能够维护运动员的根本利益, 只要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充分调动运动员训练、竞赛的积极性, 就能够激励运动员为体育事业多做贡献, 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确保我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学训结合 篇5

关键词:岗位导向,学训融合,教学模式

“十二五”期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从注重学历向重经验方向转变, 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所需人才愈加关注的内涵。我院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 主要针对如何进行学科内教学改革、培养毕业生和工作岗位相衔接、在保障高就业率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相互讨论, 使用人单位选择与工作岗位衔接快、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电气类毕业生是项目组研究的内容之一。

1 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重要性

我院在进行骨干院校建设期间,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成员通过与国内兄弟院校的交流, 对相关电力行业部门、发电企业走访, 了解到目前有的高职院校正在加大教学改革, 特别是在要如何将教学和具体的实践生产相结合, 部分学校走在了前面。但是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在这方面改革的重要性, 但具体好久做、如何做, 在校企合作方面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 开展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为导向, 采用更具实践意义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一一学训融合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我院电气工程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中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将“岗位导向, 学训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为该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即为高职教育要教学和实作相融合, 实践内容和企业生产岗位相适应。而《倒闸操作》是本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课, 是完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本门课程知识综合程度高, 学生在该门课程之前的《发电厂电气设备》、《电气运行》、《二次回路》等课程的知识点都贯穿于其中, 而且实际的倒闸操作任务实践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 电力行业内部员工要想掌握倒闸操作的要领尚且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 辅以丰富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指点。更何况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领悟倒闸操作的真谛, 由此可见, 有必要对倒闸操作课程模式进行改进。

2 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几点建议

2.1 发挥模块化教学在取得“双证”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树立起模块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 将课程中的知识要点划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模块, 按照知识点内在的关联逻辑结合成相对独立的模块, 再根据不用的专业领域或者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将相关的环节组合成独立的模块, 通过调整组合方式和增加、删除单元, 实现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灵活而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的设置, 让课程内容的岗位技能性更加明显。而这里的“双证”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取得毕业证和至少一个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根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学生可能取得的职业资格证要求, 倒闸操作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首先应该坚持“务必、足够”的原则, 将课程内容大致分为电气运行、仿真倒闸操作、事故模拟演练等三个主要的模块。通过三个环节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操作系统的控制保护屏或学员操作台上对所有的仿真对象进行操作, 每次操作后的现象如表计指示、灯光信号等应正确实时地反映在控制屏和学员操作台上。若发生误操作, 则引发相应的故障或事故。可操作的设备包括主接线图中全部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等一次设备及二次部分熔断器的投退, 保护和自动装置压板的投切等。在变电站仿真机中, 事故和故障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误操作事故和教练员加入事故。当事故发生后, 仿真机的动态反应与实际故障后的动态反应一致。运行人员通过相应的操作, 可缓和故障的影响或恢复系统正常运行;若处理不当, 将造成故障扩大。误操作事故仿真是随机的、实时的, 若一旦发生误操作, 系统则立即响应, 不需要事先设置, 如同实际操作一样。例如在多媒体显示屏上会自动出现误拉隔离开关时出现的弧光和响声。

2.2 结合模块化教学, 对教材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建设的进展, 现目前倒闸操作课程使用的是一本由江西省某电力部门主编的、附带音影资料的教材, 具备较强的培训意义, 但与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相符, 所以有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对现有教材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相关的改革。另外,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然选择, 16 号文件精神中也是大力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真正实现教学做的完全融合。首先,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上水平的必然要求。其次, 电气类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个平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 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 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得到了许多用人单位的认可, 但是我们以前的合作只是解决部分实训内容。所以, 随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现, 特别是相应仿真实训室的深度开发应用, 工厂、电站相应操作在仿真模拟环境得以实现。

其次, 由于倒闸操作这门课实际上是《发电厂电气设备》和《电气运行》两门课的综合, 相关的教材就是把它们机械的重叠到一起, 将设备和运行两个重要的环节截然分开。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前后环节联系不够, 比如在讲电气设备中的冷备用、热备用等概念时, 又要用到电气运行的知识, 而这时学生由于课程的深入度不够, 对电气运行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鉴于倒闸操作步骤较多而且应用广泛, 所以我们应该将教材中会用到的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整合。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逐渐成为院校发展的瓶颈。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 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二是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加上数量也不足, 因而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全面了解, 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此外, 部分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 偏重于基础理论课教师, 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三是培训渠道不通畅, 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 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 经费有限, 培训机会少, 特别是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 就接受了繁重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第二, 技能培训很难对口并进行制度化, 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 但由于多种原因, 进入实质性合作还不多, 影响了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持续有效推进。

2.4 加强学中测、边学边考的考核方法实施

卷面考试早已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考核方法中, 应该适当地按照多元化考核的思路,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 结合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 综合性地评价学生成绩的等级。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平时学习的主动性, 更主要的是还能给学生一种忧患意识, 因为当把学中测、边学边考核这样的评价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吃大锅饭的想法会逐渐衰弱, 转而更加注重平时课堂上、实践环节的真实表现。而且在考核过程中, 还应重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任务之后, 如果还能进一步地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化, 就可以在原有的成绩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考核作为学习的催化剂, 不应该是学生的累赘, 也不应该让学生感到害怕, 如果能让考核的过程变得轻松, 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消失, 也许这时的教学能让教、学双方变得乐于接受。

当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学生, 我们会想要怎样的教育时?”关于教学模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更多地还会去关注学习之后的作用, 以岗位导向、学训融合的教学模式则从根本上站在学生的角度, 为课程的建设、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建议。

参考文献

[1]朱方鸣, 陈华.对高职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 (10) .

[2]王占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J].大学 (学术报) , 2009 (11) .

[3]杜先能, 傅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推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3) .

学训结合 篇6

“学训赛” 一体化的 培养模式是我校 影视动画 专业在参加多次省、市、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符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大赛培养机制。将“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才符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推动我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发展。

一、“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要以实现专业和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省市、国家级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国赛金牌1枚和省赛金牌8枚的优异成绩,“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是我校影视动画专业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应用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 是基于技能大赛并结合影视动画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学”是指学习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按照技能大赛国赛的要求,把教学与自学相结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打牢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基础。“训”是指训练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通过教学和实践过程对接岗位生产过程,熟练操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赛”是指赛素质、赛技能,通过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展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训练的成果,对于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的衡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比赛竞争力。

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影视动画专业虽然归类于信息技术类专业但是与传统的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做到把基础知识、技能知识点和行业标准教给大家,但是由于每天的课时分配有限,以每周四节课为例,后两节上课的时候, 由于遗忘的原因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结果。而且教学目标往往是针对整个行业的,大而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面非常大,而且没有具体要求作为技术指标, 学生无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能培养,课下也只能复习课上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学会的程度。

三 、影 视 动 画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中 “学 训 赛 ”一 体 化 模 式 的构建

“学训赛” 一体化模 式就是把人才 培养与企业 用人标准 、竞赛要求统一起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竞赛内容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竞赛过程统一起来。可以让学生在学到比赛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学习效率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把“学训赛”一体化模式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构 建 形式 多 样 的学 习 平台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习过程不能仅局限在课堂,课余时间的利用可以大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已有知识的巩固。构建网络课堂学习、在线答疑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前提。

2.构 建 开 放 的 实 训 平台

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把教学和生产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重点所在。实训平台分为自建实训平台和企业实训平台两种方式, 但是往往这两种是分开来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校内的自建的平台实训,只有实习期才会到企业平台进行实训。为了丰富实训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气氛不同实训的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构建开放的实训平台主要是以企业平台的实训为主。

3.构 建 多 类 型 多层次多 形式 的 技能 比 赛

构建多样化的技能比赛是“学训赛”一体化模式的落脚点。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比赛首先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实训的目标,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学习和实训的效率。其次,比赛的机制和气氛相比课堂测试更能够激发学生成功欲望, 让他们在比赛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反馈给“学”和“训”环节。因此,学训赛一体化的模式从整体上提高了知识的实践性和目的性。

摘要:教育部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理念后,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职业院校的宗旨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本文旨在研究在技能大赛中形成的学训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构建和应用。

学训结合 篇7

自建平县第二高中开始招收体育生以来, 建平第二高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生, 其中不乏优秀的学生, 但是就目前建平第二高中的训练和教学现状来看, 我们还是得面对体育生文化课普遍较差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以“高中体育生体育训练强度大”、“重视文化教育”、“训练时间多, 文化课学习时间少”等问题最为突出。体育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 而文化课是提高个人素质, 以及理论知识能力的, 也可以增长理解和接受能力,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缺一不可。从建平县第二高中招收体育生以来, 在其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一直存在着重视体育训练, 忽视文化课学习这一现象, 这也是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训练存在的主要矛盾。虽然这一直影响着学校的管理, 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但是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学校也没给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归根揭底,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和老师对教学方针的误解导致的。重视体育训练, 忽视文化课现象的存在, 甚至有时训练还占用正常上课时间, 虽然不利于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长期培养, 但是这一问题的出现正好告诉我们高中体育生不仅要体育成绩出色,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良好的文化知识。由于这种不科学的培养模式导致了体育生文化成绩差, 所以作者对建平县第二高中教学的科学性, 还有教学方法的调查, 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适合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的培养方法和提升我国高中体育生教育教学的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建平县第二高中2013-2015学年度在校的60位体育生为研究对象, 对这60名学生的学习与日常训练进行调查和研究。

1.2、调查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教育网、中国体育周刊、中国知网和维普期刊等查找有关高中体育生训练方法和训练科学性以及高中文化课学习的文献资料, 并且找到像建平县第二高中这样训练和学习冲突, 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有关的信息, 并且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2) 问卷调查法。

对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带队教练共发放问卷80份, 回收问卷78份, 有效问卷72份, 对体育生发放问卷60份, 回收58份, 有效问卷55份, 针对文化课和体育训练课之间的冲突提出问题, 并且将问题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提问, 采用不记名方式, 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3) 社会调查法。

对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情况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跟踪调查, 并且对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认真进行记录, 将记录的结果联系理论进行分析。

(4) 数理统计法。

通过运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 对本文数据进行整理。从而使本研究的分析与论述等有据可循。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文化课情况以及对文化课的重视情况

通过对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以及查阅相关资料, 还有通过自己在学校的亲身体会, 作者对这个问题有了理解。

(N=72)

虽然建平县第二高中想让体育生文化课学习与训练共同发展,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大部分体育生的文化课成绩还是挺差的, 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没有达到体育水平和文化成绩共同进步。我们知道要想让学校的体育生学习与训练共同发展, 就必须要有老师和学校的支持和管理, 只有这样,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才能在学校很好的实施, 但是, 如果没有老师和学校的理解, 那么学习与训练相结合也很难在学校中实施。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 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需要高素质的完备教学体系, 所以它必须要求老师和教练认真负责以及学生自己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但是从目前来看, 这个想法还不够成熟, 还没达到可以全面开展的地步。

学习与训练相结合, 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也需要每个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 具体落实到个人, 只有个人从思想和心理上得以接受和重视, 才能让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 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生。

(N=55)

经过对目前建平县第二高中在校体育生对文化课重视程度的调查, 我们发现只有10.9%的同学觉得文化课是重要的, 重视自己的文化课, 有12.7%的同学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文化课成绩, 不管多差, 他们毫不在乎, 因为在他们心里, 体育成绩才是重中之重, 文化课学习可有可无, 认为在比赛场上文化课对他们没有帮助, 能让他们得到表扬的只是体育成绩。76.4%的同学认为一般, 无所谓, 好不好都没有影响。

通过调查得知, 大多数学生对文化课不是特别重视, 这也是他们文化课成绩不好, 以及学习与训练相结合在建平县第二高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还始终出现学习与训练更注重训练的原因。我们发现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互相冲突, 会造成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文化课成绩差的现象, 还引发了体育生群体的畸形发展。导致好多学生甚至老师都有“训练第一, 学习第二”的感觉, 这样不仅会导致文化课成绩不好, 也会出现大面积体育生文化水平不高, 素质不高, 只会技能, 只会体育, 不会其他, 让学生发展过于单一, 忽视文化课的正常学习。

2.2、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课程教学和训练时间安排情况

(N=55)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针对建平县第二高中训练时间安排的问题, 是不是恰当, 是不是合理, 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出, 有16.4%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训练时间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认为这样的时间安排有助于他们体育成绩的提升。有58.2%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安排一般, 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也没有特别的弊端。同时也有25.4%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训练安排不合理, 不利于体育成绩的提升, 也不利于文化课的学习。

通过对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教学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安排的调查, 我们得出很少的同学对现在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时间安排还是比较赞同的, 认为比较合理, 而大部分同学认为安排一般, 没啥影响, 这部分同学更多的表现是不冷不热, 服从安排, 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不合理, 觉得这样不利于自己训练和学习。

2.3、建平县第二高中教师对体育生学习的重视情况

(N=72)

通过对建平县第二高中的任课教师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有19.5%的老师认为体育生还是可以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的, 也有54.2%的老师认为学生一般, 不是特别认真, 但是也会按时完成。但是还有26.3%的老师认为体育生从来都不认真完成作业, 课后作业总是马马虎虎, 字迹潦草, 态度极不认真, 有时候甚至不做作业, 还有抄袭别人作业的情况。

通过调查整理总结分析, 我们得出老师认为大部分体育生都不能积极完成课后作业, 态度不够认真, 上课以及学习不够积极, 只有少部分老师认为体育生可以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态度端正, 这也充分体现了重视训练, 忽视学习现象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体育生对文化课的不重视, 和自己对文化课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的, 既然有学生可以认真完成, 也说明学习与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也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只要自己重视, 还是可以认真完成文化课的要求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文化课是自己体育成绩提高的理论基础, 可以辅助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 提升自身的修养。

2.4、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教师对训练强度的安排

(N=55)

通过对体育生进行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有38.2%的体育生认为目前教练安排的训练强度大, 有34.5%的体育生认为训练强度一般, 不是很大, 也有27.3%的体育生认为教练安排的训练强度不大, 有点小, 不能满足自己的训练要求。

从调查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 有一多半的体育生认为教练安排的训练强度有点偏大, 在训练结束之后身体就会很疲劳, 而且留给体育生放松和缓解的时间不够充足, 所以在回到教室学习文化课的时候, 由于强度大, 身体疲劳, 所以上课容易昏昏欲睡, 学习效率不高。

3、小结

学生对文化课重视不足:在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当中, 大部分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好的认识, 认为文化课对于体育生来说不重要, 不会影响自己的体育成绩, 也不会改变自己在教练心中的位置。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大部分体育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不高, 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而且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思想觉悟不高, 不能很好理解学校、家长以及任课老师的良苦用心。学校对训练时间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学校有时候安排的训练时间与正常上课时间冲突, 而且有时候的训练强度太大, 时间太长, 学生的训练会影响到自己的文化课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建平县第二高中的在校体育生的学习和训练进行调查和研究。旨在解决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培养方法和方向的问题。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平衡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的时间分配、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关系, 坚持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相结合, 为以后建平县第二高中体育生的培养提供好的方法, 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生。

关键词:辽宁省建平实验区,高中体育生,学习与训练,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黎雄心.初中体育教学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

[2]卫洪斌.运用无线校园网络,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

[3]闫忠.浅谈如何上好高三体育课[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0) .

[4]宋永会.体育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21) .

[5]齐强.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2 (05) .

上一篇:维吾尔族葫芦艺术研究下一篇:机构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