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化

2024-12-06

经济信息化(通用12篇)

经济信息化 篇1

18世纪中叶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发展方式的出现, 也标志着社会进入工业化。工业化第一个阶段 (1782--1845)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阶段 (1845-1892) 以铁路运输技术和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以上两个阶段常被视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 (1892-1948) 以电、化工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带来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以及小汽车和电动火车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 (1948年至今) 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而正是在这一阶段, 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生产, 其高能耗、高消费的缺点充分显露。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 资源匾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成为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此时信息化悄然发展起来,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出现T“反工业化 (de-industrialization) ”, 工业地位下降。在计算机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下, 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全球贸易情况并不平均, 有快有慢。一些国家发展迅速, 工业化程度非常成熟, 因此可以顺利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化进程, 而发展慢的无法实现信息化的快速普及, 这导致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判定是否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可以从以下条件来区分:

1 形成的墓础不同

工业化产生于蒸汽机技术, 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世界工业化进程已近250年, 从18世纪中叶, 在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的变革。1784年, 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从此, 大机器生产摆脱了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状况, 集中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引发了冶金、机械制造、采煤和交通运输的大发展, 从而使许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进入20世纪下半叶, 出现了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群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今天, 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更为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提供了先进的手段, 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 并向创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 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进。

2 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信息的产生为其他事业提供技术性服务, 属于辅助性措施, 但是随着形势发展, 信息服务行业本身开始崭露头角, 成为一项独领风骚的行业, 无论规模和重要性都大大提升。

在工业化时代, 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此时, 信息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为生产的必要因素之一,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在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3.2%, 由于科技进步而获得的份额高达85%, 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资本、设备取得的。在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85%中, 50%是由技术革新创造的, 35%则是来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劳动者素质获得的。到了二十世纪末, 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 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高到50%以上。这样说来, 信息化使得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由交流的速度和质量引发了整个产业结构和生存状态、竞争对象的多方面变化, 这可以充分说明信息化的重要程度和现行状况, 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和潮流。

3 生产过程不同

工业化对之信息化, 有如粗放型经济对于节约型经济, 一个趋于通过各种投资、各种消耗来达到扩大生产力, 获得巨大利润的目的;另一个更加理性也更具科学性, 期待用最合理的消耗赢得最合理的回报, 其核心是更高水平更合理的利用率。

工业化社会初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人们沉浸在对于资源的大肆开发和利用的气氛里。尤其是集体化大规模的生产为这种掠夺提供了绝对性的后备支持。更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掠夺带来的危害渐渐显露,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以成果为导向转向了以效率为导向, 对于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从各方面开始控制。

信息化社会也称后工业社会, 对于生产劳动也从资金、人力的大力投入转变为技术、科技、智慧型的投入, 这种新型模式的运行不但包括高科技产品, 也包括各行各业。这不但包括对现在正在利用的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也包括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发现已灭绝的资源。利用科技和智能, 将大大减少劳动量和浪费以及盲目工作的程度。这使更加透明合理、更加科学严谨的生产生活成为可能。并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4 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前成本投入大、能源消耗问题突出, 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等问题从方式上全面得到改善, 将全面体现为污染小、质量好、投入少、收益大, 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现象的发生。是今后的发展好的开端的表现。

近年来, 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传统产业, 改造了传统产业, 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使传统产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据统计, 在美国凡采用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的公司产品质量提高了40%以上, 生产率提高200%-500%, 而工程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了15%-30%和5%-20%。我国22个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5, 个别的甚至高达1:10。工业化生产经营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批量化为特征的, 而信息化生产经营是以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为特征。

我们社会经过了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 目前正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工业仍然是社会的盈利性的重要方面, 但是其生存发展已经明显受到了信息发展的制约。信息是影响一个企业发展状态的重要因素。

思维状态的优势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准, 各个生存企业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 将科技投入和技术投入放在首位, 渐渐从那种依赖劳动力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状态解脱出来, 从教育、学习、创新等方面赢得先机。这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大力支持。

5 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二者在管理的运行程序和侧重也是有区别的。前者趋向有形, 针对投入, 运行, 支出, 消耗, 材料管理等, 集中体现为加快速度, 提升效率。而后者注重知识性投入, 对人员头脑的武装, 对技术的开发利用, 对信息交流速度的提升, 体现为用巧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回报。

综上所述, 谈起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也是后者得以生存的有利土壤, 后者为前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大大提高了前者内容的提升速度, 是对前者的一种辞旧迎新。大大拓展了前者发展的范围, 使其更加合理化, 明朗化, 国际化。

但应该注意的是, 信息化社会这个名词只是一种侧重性的说法, 而不是说信息化已经代替了工业化成为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一些工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和国家尚没有达到足够发达的工业程度, 而信息化更无从谈起, 就算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化国家也仍旧离不开工厂这一重要的单位, 我们要看到无论是农业、工业、商业, 各种行业在各个时代都是存在的, 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所能最大提升效益的侧重行业不同, 所以我们不能将工业的重要性抹杀。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信息化 篇2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发布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11).

[2]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07).

用信息化改造虚拟经济 篇3

新路就是:用信息化改造虚拟经济,建设信息化金融(而不是金融信息化)。

过去谈信息化,常讲“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显示,虚拟经济一旦出现问题,传统产业改造得再好,也不免一同遭殃。问题是,银行和金融业本来就是信息技术应用最普及的行业,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信息技术并没有救银行的命,甚至还在推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使其“更有效地犯错误”的作用。

为此,我们要反思金融信息化这条思路,将新思路转向信息化金融,把信息化当作一种生产方式和机制、体制,以改造金融业本身的性质。

原来说的金融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总体框架内,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工业化的金融。工业化金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不对称机制下的利益不对称体制。美国和中国的体制在这一点上并无区别。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沿工业化体制惯性加强信息不对称。比如雷曼兄弟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便起到了使日异复杂的金融业务让人更加看不懂,更加不透明的作用。用信息不对称掩盖利益不对称,会让代理人更有效地打劫委托人,让金融业更有效地打击国民经济。

信息化体制则相反,其根本方向是通过信息对称化、透明化的机制,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对称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低成本地实现复杂条件下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对称,以对称的信息流主导不对称的资金流,贴近真实世界和以人为本。

中国比美国还多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问题。中国的前进目标,不是单纯实现银行和金融业的信息化,而是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体制性矛盾下,寻求专业化这种不对称机制与透明化这种对称机制的平衡。既要补美国已完成而中国没有完成的银行和金融业工业化的任务,又要绕开让美国跌得很惨的异化病这种工业化癌症的覆辙。因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任务,比美国更加艰巨。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讨论“金融业变革的力量:竞争、制度创新、信息化”,进行“银行业新格局盘点”,研究“信息化对于大银行建立新规则、业务创新、巩“固地位的作用”等,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向前看,中国有没有反超美国的机会呢?有人说,“全球范围内看,银行客户的80%左右是不能给银行带来综合收益的,只有20%左右的客户能够给银行带来效益”,“国内对于大多数客户一视同仁的服务,正是商业化程度不够的表现。看来,彻底的市场经济确实是无耻的。”这个观点过时了。信息化与二八法则的逻辑相反,如果能低成本地为80%的个性化、差异化、异质化需求提供银行增值服务,中国就会比美国更有竞争力,更加市场经济!

经济信息化 篇4

1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当前,我国致力于对新农村的大力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入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1]。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 另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也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当前市场经济日趋激烈,农村经济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对市场有一个全面、精准的认识,能够随时掌握市场动向,进而做出科学的规划,因此,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健全农村网络信息体系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实现, 首先要有必要的网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从县级到乡镇再到各个村庄,都要将网络信息系统构建充分落实到位。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落后的、 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网络信息系统能够覆盖到整个区域[2]。另外,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能够适合大部分农民使用的信息化服务,使农民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的农业技术。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普及互联网,使人们能够接受网络教育, 鼓励农民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活动中。 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可以先普及电话网与电视网等。

2.2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将人才培养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专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 将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首先,政府要提升信息人才培养意识,并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作用,然后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养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技术培训班、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鼓励人们参与学习与培训,掌握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

2.3 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信息类型也复杂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信息不实、 无效信息的现象。 因此,要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全农村信息管理制度,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对信息采集、信息发布进行严格的管控,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有效性。 可以在信息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发布,对于有突出表现的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信息建设更加完善、可靠。 另外,要不断拓宽信息渠道,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为农民提供真正实用的经济信息,增强对市场的认识,使信息化建设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

3结语

目前, 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立足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其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着重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尹惠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41-42.

[2]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7).

经济和信息化局年终总结 篇5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新形势,县经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一五六”工作体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探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德清路径”,大力开展“十大工程”求突破,不断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全县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质量提升”的发展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各项主要指标均好于预期,在全市稳居前列。生产指标方面,全县完成规上工业产值902.6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71.1亿元,同比增长8.5%;

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结构指标方面,全县规上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4.9%。效益指标方面,实现规上工业利税91.3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规上工业利润63.6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投资方面,全县完成工业投资79.6亿元,同比增长30%。

(二)主要工作成效

县域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国工业百强县排名较上年度提升16名,上升至全国第58位,全省第11位。对上争取成果丰硕,全年共争取到国字号荣誉7个、省字号荣誉61个,成功入围**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名单和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重点县名单,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产品升级改造、设计赋值能力提升、重点产业培育等5项工作入围全省**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名单,累计获得省级专项资金3.3亿元。企业培育成绩亮眼,天马轴承获得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德华兔宝宝入围工信部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德华集团入选省首批“雄鹰”企业名单,欧诗漫、中电华莹获评**省创新示范企业。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紧盯先进制造布局和未来产业谋划两大路径,打好赶超发展新路基。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两手抓”,奋力突破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瓶颈。一是全力争创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根据省级创建要求,结合自身定位,理清现实基础,提出合理目标,制定务实举措,高标准编制了《德清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过申报、答辩、评审,成功入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创建名单,获得连续三年每年1亿元的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二是积极开展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充分发挥“后地信大会时代”效应,突出地理信息产业优势,以车联网、自动驾驶为主攻方向,打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突破口。出台《德清县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划(**—2022)》,从顶层设计、硬件基础、应用落地、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谋篇布局,积极争创全国车联网先导示范区。加快推进封闭测试场、开放测试道路和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大力构建德清车联网规模化应用生态和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产业生态。积极承办全国“车联网+地理信息”产业高端研讨会、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工信部陈肇雄副部长、张峰总工程师及相关司局级领导先后来我县调研指导。

(二)围绕低效土地处置和“低散乱”整治两大重点,打好亩均改革组合拳。坚持把“亩均论英雄”改革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一是扎实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对全县1300余家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亩产效益评价,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了实地精准测量,并结合工业大数据平台升级版,进一步打通关健信息数据通道,加强互通互享。同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制定出台“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综合分类评价补充意见10条”,进一步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的倾斜度和导向性,全年累计对评价结果较差的企业收取差别化电费、水费等费用946.9万元。二是全面开展低效用地处置。制定出台《德清县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工业低效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企业列入改造提升名单,分类施策进行提质增效,目前已完成231家,其中政府收储1家、追加投资61家、转让出租115家、关停搬迁26家,税收达标28家。全年累计盘活提升闲置低效用地5056.3亩,其中盘活闲置土地679.7亩,提升低效利用土地4136.1亩,盘活僵尸企业土地面积240.5亩。共摸排出工业“后三未”土地80宗2985.84亩,已全部完成整治。三是深入开展“低散乱”企业整治。在往年整治提升3356家小企业、小作坊的基础上,对产业方向差、亩均产出低、风险隐患大、违法违规企业实施常态化治理,出台《德清县**年“低散乱”整治工作方案》,全面出清问题企业。累计排摸发现、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1238家,其中改造提升566家,搬迁入园3家,关停淘汰669家。此外,完成落后产能企业淘汰63家,腾出用能空间5.3万吨标准煤。

(三)狠抓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两大关键,打好新生动能攻坚战。坚持项目为王,以优质项目引推为核心,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赶超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项目招引。以沪杭、苏南为重点区域,以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地理信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为重点方向,深化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以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标准精选项目,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全县共完成市工业“大好高”新认定项目57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19%,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认定3项(启航汽车、氢谷新能源、物产中大)。工业大好高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12项,完成“大好高”项目投资34.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9.2%。二是全速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每月例会互学、集中打桩互比、专班领办互督”,以县“重大项目百亿工程”为抓手,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双进双产”专项行动,紧盯前期项目、新开工项目和续建项目“三张清单”,抓好前期服务、中期督查和达产复核,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产、早见效。全县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达到134项,较去年同期增加26项,竣工85项,创历史新高,启航汽车、氢谷新能源、物产中大、浙大涡轮院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青春宝药业、申达机器等项目顺利投产,泰普森、鼎力机械、纳奇科等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全力抓实投资入库。今年以来,全县完成新入库工业项目88项,中车、易智电、物产中大、中南高科、浙大涡轮院项目等大项目均已入库。在库项目共305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1项,在库储备项目投资达到600亿元以上。

(四)突出绿色智能制造和数字产业赋能两大核心,打好数字经济先手牌。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主线,制定出台《德清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数字经济突破工程,全力打造“三区一中心”。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发展以地理信息为特色,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电线电缆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编制《德清县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地理信息+”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将地理信息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1-11月,全县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72.0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增加值13.2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营收62.5亿元,同比增长0.5%,实现新产品产值率65%;

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5.8亿元,同比增长20.2%。二是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以智能工业“十百千”工程为载体,积极推广“互联网+工业”新模式,全力培育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建成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成两批智能工厂(车间)专家评审工作,认定县级智能工厂(车间)项目18个,其中欧诗漫、中电华莹、鼎力机械、德华兔宝宝、正大青春宝等5个项目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此外,中电华莹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全县累计获证企业达到6家。我县**年度两化融合总指数达到92.63再创新高,在全省排名第17名,稳居第一梯队。年初以来,先后召开了全县数字经济宣讲会、培训会、分享会,并在5月中旬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专题研修班,组织企业家和政府部门50余人参训学习。12月中旬,与中企联合作成功举办**中国智慧企业发展论坛,汇集500余位业内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我县共商智慧赋能。三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加快推进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免费无线wifi广泛覆盖和铁塔基站改建,积极推动5g试点和ipv6的部署应用,与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深入对接,完善规划,加快5g网络试点布局,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欧诗漫、云峰莫干山家居、中电华莹等3家企业入选**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累计完成上云企业超过3000家。

(五)聚焦问难帮困解忧和降本减负增效两大痛点,打好服企助企持久战。围绕全市“三服务”活动部署,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清亲型政商关系为主题,制定出台《德清县经信局“三进三服务”活动实施方案》,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进一步鼓励工业企业“提信心、稳预期、增实力”。一是强化企业走访。重点针对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亏损企业,开展县领导带头走访,局领导重点走访,党员干部全面走访的三级联动大走访,主动深入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累计走访重点企业300余家。共梳理汇总企业发展困难和问题以及合理化建议433个,全部予以交办解决。在全县开展“三进三服务”活动基础上,积极组织举办书记县长与企业面对面恳谈会,已举办19期,共邀请工业企业233家,现场收集问题建议383个,现场答复及7个工作日内办结率达到93.2%。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强对民营企业共性问题的深入分析,打出政策“组合拳”,制定出台《德清县关于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稳增长活动方案》、减负新政“28条”,修订出台新工业“18条”,为民营企业在降本减负、信贷融资、人才招引、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以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为企业做优做强提供新的助力,并优化审核兑现流程,提升审核兑现效率,加快政策兑现速度,全年共兑现县级财政奖补资金超2亿元。三是强化减负力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类减负文件精神和要求,印发关于推动“降本减负稳增长”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降低企业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用地、制度性交易等方面的税费及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负39亿元,另排查并清理完成拖欠民营企业账款2126.08万元。

【篇二】

**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稳企业稳增长会议精神,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练好内功,深化细化转型提升专项行动,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积极开展“三服务”活动,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趋缓”的运行态势。

1、稳企业稳增长。一是优服务。深入开展“三服务”“四服四促”“政企同心、你我同行”企业服务系列行动,组建运营8718**企业发展服务平台,全年累计走访企业10752家次,走访出动24293人次,累计办理困难问题527个。二是优政策。安排近3亿元财政资金,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十条意见》(慈政办发〔**〕37号)。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总额3100.9万元,牵头督促落实上级降本减负政策,全年为企业降本减负40.5亿元。三是抓监测。完善监测系统建设,建立百强企业和规下样本企业预报机制,指导服务78家企业申报修订产值11亿,将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列入市委对镇街道及党政主要负责人考核内容,每月召开一次工业镇长(主任)会议,部署稳企业稳增长工作任务。应对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核算规则调整,通过开展非目录企业迁移入库、属地政府加强分类指导等工作,打好了打赢规下翻身仗。全年工业小微企业“进规”144家。

2、抓规范促提升。一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成1246家规上企业、4225家占地3亩(含)以上规下企业效益评价,完成5210家3亩以下规下企业的基本信息、用地情况的调查,完成11573家租地企业的基本信息调查,并超额完成部分租地企业用地情况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年我市规上企业亩均税收23.1万元/亩,同比增长21.2%,亩均增加值105万元/亩,同比增长14.2%,85家企业入围**“亩产论英雄500强”,企业数占比全**市居首,6家企业(公牛集团、公牛电器、公牛数码、福尔达、迦南电气、东旭成)列入**年**市“246”产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兴瑞电子列入省领跑者名单。同时,分类帮扶480家低效企业提升达标,已完成两年任务527家的90%。二是引导促进“慈企回归”。出台“引导慈企回归,提高亩均效益”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慈政办发〔**〕40号),实施慈企回归百日攻坚行动,属地政府和税务部门双线开展行动,共排摸异地开票或现金交易企业69家,涉及异地开票(现金交易)金额约19.6亿元,年内已回归产值6.2亿元。三是加快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召开全市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暨“低散乱”整治推进现场会,我市在**市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暨“低散乱”整治推进大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出台《**市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年)》及有关扶持政策操作细则,启动编制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年),**首个工业地产式小微企业园——掌起万洋众创城主体建筑已全部结顶,正式签约入驻企业157家,目前我市在建小微园区5个,已取得土地或即将进行土地招拍挂的拟建项目4个,较远期谋划建设项目7个,11个小微企业园列入省级小微企业园,基本形成“一镇一园”格局。四是狠抓整治提升。摸排确定玖发铜业、擎华毛绒、甬潮化纤、圣雅化纤等4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5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4家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13家企业申报**市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开展食盐市场春季联合整治行动,按要求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学品2家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拉网式摸排“两小”企业清单,推进块状行业整治提升项目18个,全年淘汰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2046家,完成旧厂房改造39.3万平方米,完成年度30万平方米目标任务的131%。

3、强创新转动能。一是推进“产业争先”。出台《**市加快培育“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群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年度工作方案和专项考核办法,分解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我市列入23个(其中**4个)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之一。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全覆盖,加快推进小家电智造小镇建设,完善军民融合工作机制,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市军民融合认定企业21家。二是推进工业强基发展。摸排我市特定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五位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126家,其中73家企业**年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国内第一位。4个产品入选**年**制造精品,新增省隐形冠军示范企业1家(天行电器),累计2家,11家企业列入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新增**单打冠军示范企业2家(中大力德、人和光伏)、培育企业19家,3家企业(中大力德、长荣酿造、创立机械)列入**市智能装备重点优势企业名单。我市共列入8家企业产品为工业“四基”产品,5家企业首购或采购石墨烯应用、新增10家“四基”为核心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累计达到25家。举办智能制造高级研修班、工业大数据等24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训2000余人次,33个管理咨询项目立项,组织上报5个“泛3315”时尚创意人才(团队)。三是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编制出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列**第3位、第2位、第2位。一方面,加快“众车联”、“众模联”、**家电馆、“魔蛋”等工业物联网平台建设,“众车联”平台累计交易量突破110亿元,其中开票销售突破5000万元;

魔蛋平台已与100多个品牌开展合作,并开设60多个全国范围内的体验馆。另一方面,引导有制造实力的外贸型企业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促进优质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销售,打造培育互联网销售新品牌。促成聚匠孵化器落地,引导企业对接打通小米有品、华为荣耀、网易严选、云集等互联网龙头平台渠道,已有月立电器、三a电器、卓力电器、泰尔斯、玉龙电器等本地传统优势企业与上述互联网龙头平台合作。完成企业上云2905家,其中省上云标杆4家(公牛、卓力、海通、亿日),省大数据示范企业1家(德曼),公牛的大数据精准营销列入**年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公牛、德曼列入**年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年市本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4亿元,列**第2位;

增速11.9%,列**第4位;

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113亿元,增速30%。

4、抓项目促投资。一是加快项目推进。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并及时补充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库,94个项目入选全省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数量居**首位。**法莱欣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00万套汽车雨刮器部件生产线(数字化)项目、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8亿套塑料喷雾器数字化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市级数字化厂间示范项目,**包钢展昊新材料有限公司

年产2000吨甩带片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市级自动化成套设备示范项目,**中大力德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台交流齿轮电机生产线项目列入**市级智能装备技改项目。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对高新区、滨海区等产业平台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对两个主要产业平台过会项目实行亮灯通报制度,两区项目投资进度明显加快,滨海区完成工业投资19.9亿元,同比增长16.3%,高新区完成工业投资8.3亿元,同比增长1.5%。三是促进增资扩产。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专班,对优质企业的用地需求由市经信局统筹协调解决,今年我局对接推荐本市10家优势企业用地项目落户市高新区和滨海区,目前已对6家企业项目供地351.5亩。引进了和利时、澄天伟业等慈商回归项目。此外,鼓励企业开展存量用地的盘活,将企业闲置的厂房进行二次招商,在滨海区盘活近千亩的闲置土地(厂房),有效保障优质企业的用地需求。全年我市供应工业用地2569亩,占全年土地供应总量的39%。

5、抓合作拓市场。一是持续推进山海协作。制定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出台专项考核办法,落实援建资金210万元,持续推进“消薄飞地”、“科创飞地”平台创建工作,消薄飞地已成功列入省级建设名单,牵线促成了投资达50亿元的万洋众创城项目落户**,5月正式开工建设。二是攻坚推进安龙万洋众创城项目,制定《**企业赴**·安龙万洋众创城投资经营奖励暂行办法》,牵头协调推进赴安龙万洋众创城投资,发动各镇(街道、园区)累计走访排摸各类企业近1900家,目前已有20家企业意向签约,合计意向购买厂房面积7.2万㎡,10家企业签订定向建造协议,定向建造厂房4.6万㎡。三是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出台境内参展展位费补助政策,举办第15届中国**家电博览会,展会得到郑书记批示,组织18家企业参加**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展、组织22家企业参加法兰克福(**)汽配展等专业展会,组织56家企业申报并已全部纳入**优质产品目录。

【篇三】

今年以来,市经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狠抓经信重点工作,力促我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顺利发展。

一、狠抓企业服务,壮大实体经济。一是牵头起草《**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企业扶优计划》,拟在全市范围内选取60家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企业作为试点,通过“扶优计划”中的各种集约化发展路径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目前该计划正在资金测算过程中;

起草我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总部企业帮扶,全面推动我市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组建“**市中小企业服务办公室”。将全市企业按所属行政区划定多个网格,建立三级“网格化”服务企业体系,依托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和“政企通”信息化平台,全新打造“一张网、两个平台”的企业服务格局。制定《**市企业服务办办公室网格化服务工作方案》,通过建立工作制度,为企业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零距离”服务。三是开展“中小微企业日”活动。举办主题为“走进新时代·激发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日”活动,邀请各大金融机构代表推介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问题。四是开展“**制造十大名片”评选活动。评选出“首届**十大工业名片”“首届**十大原生名牌”共22家企业,为“**制造”塑品牌、立形象提供助力。五是组织近200名中小企业代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六是开展双创服务周系列活动。牵头组织开展“双创发展新里程·**年**双创服务周”活动,通过发布“**创业创新年鉴”、“**创业地图”等创新创业成果,开展政策宣讲及政企对接会等专题活动,有效推动我市双创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七是开展“创业精英”评选活动。联合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市“创业精英”评选活动,进一步营造我市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快人才集聚。

二、狠抓技术改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为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我局组织起草并印发了《**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年)》(清经信〔**〕234号)。二是根据省下达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分配到各县市区,明确到具体项目和负责人,分级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按期按质完成。三是加强调研,开展政策宣传。印发了宣传资料2000多份,举办了15场次宣讲会,共600多家企业参加,重点宣讲省“十条”、“市十条”及省市新出台的技改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技改。四是开展技改项目跟踪服务,实施挂图作战。对**年列入省、市、县三级重点跟踪的50个技改项目通过“挂图作战”方式,实行重点跟踪。五是组织我市21家企业参加**省第17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的认定培训,经省经信委组织专家评审,我市今年以来共12家企业通过**省第17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六是加大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建设,**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第二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企业。

三、狠抓工业投资,增强发展后劲。一是成功举办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新材料招商推介会,赴外开展小分队驻点招商,力争引进更多的优质企业。二是做好项目服务,积极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发挥市县镇三级联动作用,排查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重点做好项目用地需求摸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用地不足等问题,促进项目实现预期投入,如期建成投产,形成增长点。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宣传落实省出台的推动工业投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等有关政策,研究出台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相关措施,部分县区如高新区和广清园结合实际研究出台鼓励投资的相关政策。

四、狠抓园区建设,推动载体扩能增效。一是制定园区**年工作目标,落实园区责任;

会同统计、税务等部门完成市政府**年园区提质增效工作考核以及省对我市园区绩效评价工作,华侨园在省绩效评价中获得考评奖励。二是制定《**年全市经信重点工作督查方案》,由局领导班子带队进行分园区开展督导,英德和清新作为重点区域,由市领导亲自带队督导,确保督导实效。三是在整合发展资源上抓力度。启动广清园周边集聚地和连州集聚地扩区申报工作,使省产业园区的政策惠及更多区域和项目;

引导连阳地区共建共享。加强连阳共建共享工作调研,制定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会同高新区加强对原一区多园管理办法的评估研究,启动管理办法的修编工作。四是研究制定鼓励园区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指导意见,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五是深化广清产业对接。5月同指挥部拜访**工信委,对接项目信息,共同组织**汽车零部件、新材料行业等六个行业协会赴**园区考察,强化协会招商;

7月组织园区参加我市在东莞举行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招商推介活动。六是对各地及工业园区新开工或续建的项目进行摸查,下发《关于建立市级工业项目建设台账报送工作机制的通知》,通过完善招商项目台账机制,投资进展报送机制,对项目进行定期跟踪。

五、狠抓招商选资,优化工业增量。一是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年5月25日,与敏实集团共同举办“**年敏实集团全球高层峰会”;

**年7月6日,在东莞举办“**年**市面向高新技术企业招商推介活动”,活动主要围绕穗莞深高新技术企业、有意回清投资乡贤等展开推介,吸引400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会,现场签约26个项目。二是积极对接珠三角行业协会、企业。赴东莞市**商会及相关工业企业驻点拜访,重点对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领域中上游企业,邀请到我市投资考察、项目洽谈。三是参加工业经贸洽谈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年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工业技术博览会、**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多个经贸活动。

六、狠抓节能降耗,促进绿色发展。一是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做好**年度省政府对地市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要求各县(市、区)经信部门上报**年的节能预期目标。联合市发改局下发《转发关于做好国家百千万行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分解工作的通知》,下发了《关于征求《**市“十三五”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清经信〔**〕465号),要求各县(市、区)经信部门、发改部门督促各相关企业上报“双控”目标。二是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印发了《关于印发**年**市节能监察工作计划的通知》,对30家水泥/钢铁企业开展阶梯电价政策执行情况、6家工业企业日常节能监察及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5家**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2家公共机构等开展专项监察工作。三是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年第一批**市工业企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及《关于组织申报**年第二批**市工业企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会同市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公布**年**市应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企业名单的通知》,明确了**年我市须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50家重点企业名单。四是开展“蓝天保卫战”工作。全力推动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措施的落实,起草并由市政府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清府办函〔**〕105号),对完成“煤改气”改造工作任务目标和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

七、狠抓去产能工作,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是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印发《**市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实施方案》(清府函〔**〕86号),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常态化监督检查,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时刻保持打击“地条钢”的高压态势,确保“地条钢”不死灰复燃。二是开展全面排查检查、暗访检查和“回头看”。**年,已开展多次专项检查、暗访检查抽查,做到检查督查全覆盖。其中**年5月接受并通过国家专项检查组的抽查检查,并按照国家专项检查组反馈意见抓好整改落实。三是建立线索核查制度,有举报必查。四是做好中(工)频炉登记管理工作。五是对有关企业开展督查督办。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地条钢”死灰复燃嫌疑的有关企业,开展督查督办,责成当地政府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企业整改到位。

八、狠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融合度。一是做好**首届工业设计比赛工作。经市政府同意,我局印发了**年**市工业设计比赛方案,经组织发动,本次比赛共收到参赛作品共117件,39家企业单位、7个个人参赛,作品涉及平面色彩,文创、智能设备、建材、厨卫家居用品、儿童及特殊行业用品等,经过专家两轮评选,最终评选出14个最高分的作品为本次比赛获奖作品。二是做好生产服务业运行监测。我局积极配合省经信委做好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等六个生产服务行业的运行监测情况,选取了11个样本企业,每月提供数据给省经信委编制**省生产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指数已于5月份开始编制指数。

九、狠抓信息化发展,打造智慧城市。一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草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梳理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和任务;

协调解决清城区中山村通信网络覆盖问题和电信、移动公司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牵头协调运营商处理中心城区45宗市内管线投诉事项,消除通信管线、杆路安全隐患;

全面完成了261个省定贫困村100兆光纤改造和开通4k电视服务共工作任务。制定《**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年)》和《**市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年)》,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筹划成立**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稳步推进企业实施“上云上平台”工作。召开了“**市工业互联网大会”和“数聚**,云启未来”**年**市“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推介会,面向180多家工业企业开展政策宣贯培训,39家企业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签署“上云上平台”合作协议。三是推动腾讯华南云计算基地建设。完成腾讯华南云计算基地项目招商各项具体工作,成功引进腾讯项目落户**。四是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数据统计与监测工作,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年报、月报统计工作,协助省经信委成功举办粤北片区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软件产业相关政策培训会。五是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今年有7家成为**年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截止目前我市有6家企业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

十、狠抓无线电管理,做好无线电安全保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人员和设备,认真开展日常无线电监测工作,重点加强对民航、公安、广播电视、三防、公众通信等重要业务频率的监测监听。今年共完成重点频率监测监听(含辖区县、市)5000余小时。二是做好全国重大考试无线电保障,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完成了包括**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笔试考试18类重大考试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共派出人员180余人次,投入设备120余套次,车辆90台次。共发现疑似作弊信号2个,实施信号阻断干扰2次,维护了考试公平公正。三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开展无线电频率台站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精神,开创我市无线电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

十一、狠抓运行监测和要素保障,科学把握发展态势。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完善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做好月度和季度分析。进一步落实好每月预报制度,及时发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动向。二是进一步推进我市制造业pmi指数工作,每月组织好我市149家样本企业上网填报,形成长效机制,编制我市制造业pmi指数,做好我市pmi指数发布工作。

【篇四】

今年以来,区经信局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坚定不移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环境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苦干实干,统筹推进“八大行动”,深入实施“521”工程,精心开展为企服务,较好地推动全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1-10月份,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48.77亿元,同比增长10.74%;

预计全年实现开票销售178.52亿元,同比增长11.26%。

一、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1.牵头市对区指标。1-10月份,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完成38%,高于目标3个百分点,得分排名三县两区第3;

预计全年可达37.5%。工业开票销售增长率为15.2%,全年为15%。上半年我区单位gdp能耗下降0.29%,排名三县两区第2,三季度完成情况未公布,预计全年可完成下降2.5%目标。

2.企业培育“521”工程。兼并重组:1-10月份,实施兼并重组项目6个,完成年度目标66.7%;

预计全年完成9户,完成目标100%。技术改造:实施千企千万技术改造项目52个,投资21亿元、完成目标90%,预计全年投资额完成目标110%。千企千万技术改造项目竣工41个,完成目标120%;

预计全年竣工43个,完成目标126%。股改上市:股改完成2户,预计全年完成5户、达年度目标100%;

新增上市企业1户,完成年度目标50%。规模发展:新增开票销售超2000万元企业26户,完成年度目标100%;

预计全年完成30户,完成年度目标115%。科技成果转化: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预计全年完成市级以上技术中心3个;

开展省级新产品鉴定23个,预计全年完成30个。

3.高质量发展方面。智能制造:创建市级示范智能车间7个,完成目标350%;

10个列市智能制造项目有序推进,新增智能化生产设备200台套以上,应用工业机械臂(手)100个以上。“两化”融合:4家企业获批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新增“上云”企业48户。节能降耗: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9个,完成投资1.5亿元,淘汰高耗能设备986台(套);

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2户,推动2户企业建设市级绿色示范企业;

推广新能源汽车167辆。

二、创新举措及特色做法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制定政策加强引导。围绕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调研、座谈、征求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牵头制定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八大行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宿区发〔**〕8号),成立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挥部,并围绕年度任务,将其项目化、责任化,编排《区委区政府实施“八大行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工作推进计划表》,加快实施。整合区级扶持工业经济各类政策,牵头制定《**区鼓励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宿区政发〔**〕4号),出台《**区**年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考核办法》(宿区工发〔**〕1号),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指导作用,推动企业发展转向高质量。

二是紧盯企业生产经营,深入研判精准调研。1.坚持每月会商。针对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的环境形势,我局紧紧盯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每月15日牵头工业经济部门和园区,召开工业经济运行指标会商会,形成《**区工业经济运行指标会商会议材料汇编》、《**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各10篇。2.定期专题推动。围绕“521”工程全年任务,加快工作推进,启动专题调研月活动,我局组建5个专题调研小组,牵头乡镇、开发区进行部门联动,活动共发放“521”工程评估表、专题成效统计表等200份,开展专题座谈10次以上。3.开展精准调研。针对企业经营异常,我局及时安排调研小组,深入企业专题调研,8月初上报《14户异常企业调研情况报告》获张区长批示,8月中旬上报《我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成效显著》获裴书记批示、被市委办采用,11月份上报《关于我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三是抓牢企业帮办服务,强化发展支撑保障。1.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解放思想活动。围绕省、市、区广泛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我局主动作为,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培训,3月底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家讲座,参观优秀企业车间、邀请专家讲座;

5月份围绕推动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主题,组织开展“**名企行”活动;

7月份举办**区“企业上云”培训对接活动;

8月份邀请专家对中小微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授课和专家巡诊;

11月初组织电商拓市环省行活动,全年共培训服务企业400余户次。2.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围绕市、区新出台的工业经济政策,在前期入企开展工作进行宣传基础上,结合年底项目申报,10月底至11月初,我局组织开展**宿迁港片区、埠子龙河片区和开发区耿车片区等3场集中培训,深入细致向企业进行解读,深化政策落地。3.筹备组织绿色建材论坛活动。牵头筹备组织第六届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和展会活动,精心做好活动组织、统筹协调、服务保障等工作,保障了活动顺利圆满举办。活动结束后,围绕六届活动举办情况、取得成果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报告《增绿色建材论坛内涵,强绿色建材产业根基》获裴书记、张区长批示,并后续形成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建议报告。4.电力服务保障更加坚强。扎实开展8个电网项目政处工作,开展电力通道树木清理2.4万棵,帮助蔡集“牛角淹”等6个项目进行电力杆线迁移、新建工作,积极协调为全区50余家企业及时抢修线路保障生产。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巩固提升。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拓展应用。推动实施跨部门信用联合奖惩,开展学前教育机构诚信示范行业、诚信示范乡镇、诚信街区创建活动。指导帮助区创业孵化基地获批全国首批“信易+”联盟单位。

三、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受宏观环境变化、企业停限产、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等影响,经营困难企业较多,企业亏损面扩大。1-10月份,全区1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下滑企业达90户,占规模以上企业57%;

90户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1.83亿元,同比减少16.84亿元、下降24.5%,拉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1.8个百分点。全区共42户规上企业出现亏损,占规上企业26.58%。

究其原因,一是钢材、水泥等原料价格上涨,用工、能源成本增加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二是部分建材企业因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因素限产,单位成本大幅增加;

三是受中美贸易战和中东局势影响,允浩制衣、杰龙晶瓷等外贸企业销售下滑,利润亏损。综上原因,造成部分目标完成不理想,在牵头市对区净增规模企业培育方面,我区158户规上企业中,因45户不达标要在**年2月份退库,但目前仅25户企业作为新增规上企业申报,净增量为负20,全年目标任务难以完成。

四、**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市对区考核指标方面。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完成35%以上;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率12%;

单位gdp能耗下降2.5%以上。

2.“521”工程方面。完成兼并重组9户;

完成股改5户、上市2户;

实施“千企千万”项目52个;

新增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5户、超2000万元企业22户;

完成省级新产品鉴定20个以上。

3.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方面。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个以上;

新增市级以上示范车间2个以上,应用工业机械臂(手)100个以上。

4.节能降耗方面。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6个,淘汰高耗能设备100台(套);

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2户,建成市级绿色示范企业2户;

推广新能源汽车30辆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是抓牢企业监测分析,全力促进工业平稳发展。1.加强政策引导指导。深入研究省、市、区各级工业扶持政策,灵活运用,帮助企业争取扶持,发挥引导资金的撬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申报工作,确保政策兑现最大化。2.加强指标分析研判。紧密抓好企业运行监测,重点关注企业开票、入库税收、用电量等,密切跟踪指标下滑企业动态情况,注重分析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实行“月会商、月分析、月调研、月通报”,仔细为企业“问诊把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3.加强入企调研指导。注重实地调研,定期围绕业绩下滑、经营不稳的企业,组织人员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需求,指导企业发展。

二是加快实施“521”工程,全力助推企业跨越发展。围绕市级下达**年目标任务,早谋划早部署,在摸排挖掘上再沉一线,在手段举措上再想新招,在指导推进上再下力度,全力推动全年任务完成,列市排名再提升。1.抓兼并重组和规模发展。加强前期摸排、调研,建立项目库,坚持分档培育,抓好分类施策,加强跟踪指导,确保项目早完成、早达效。2.抓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年千企千万项目库,强化属地考核,传导压力,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完成项目投资完成额以及项目竣工数等关键指标。加快成果转化,瞄准全年任务,及早谋划省级新产品研发及鉴定。3.抓股改上市。结合兼并重组项目挖掘股改企业,重点跟踪,滚动培育,指导企业稳步推动股改工作。

三是坚定“三化”路径,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企业转型,主抓“三化”路径,推动工业企业高端化、绿色化、互联网化发展。高端化,开展示范智能车间的建设和申报,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单打冠军,鼓励企业新增中高端生产设备,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做好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培育。绿色化,大力开展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四个一批”化工企业整治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等工作。互联网化,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继续摸排扩大培育库,对**宿迁港和激光产业园相关企业重点培育;

大力推进“企业上云”工作,走访调研,建立培育库,继续做好培训对接活动。

四是精心开展企业服务,全力营造优良发展环境。1.深入开展“三服务三促进”活动。推动帮办服务企业常态高效开展,积极推进“挂钩帮办、部门联办、区级会办”机制,加强问题和需求的汇总、梳理、交办、反馈,竭尽全力帮助解决资金短缺、手续办理、用工需求、设施配套等方面问题,保障企业稳健发展。2.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帮助企业家转变思想、提升素质,组织企业开展培训,做好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中小微企业专家巡诊等系列培训活动。3.认真组织企业“走出去”。继续组织开展“名企行”活动,帮助企业家开拓眼界、对标学习。紧抓上级组织参展活动机遇,积极组织我区关联企业参加工业博览会、智能制造大会、纺织大会等各类展览会,帮助企业推介产品、开展接洽。

五是积极抓好改革创新,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是推动配售电改革及早释放红利。牵头加快推进**宿迁港产业园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工作,围绕项目**年建设计划,推动配电网建设,抓好配售电公司运营,积极为企业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二是着力推动“信易租”试点工作。联合创业办深入开展“**区创业孵化基地企业诚信联盟”活动,加强对入盟企业的信用监管,为企业提供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在申请贷款、租金减免、办公设备租赁等环节运用信用核查,推动我区“信易租”工作出成效、出亮点、出特色。三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程。根据市级实施办法,加快制定我区实施办法,草拟评分办法,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篇五】

政府政务公开是推进依法行政、打造阳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年以来,我局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浙政办发〔**〕42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和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江政办通〔**〕85号)等文件部署要求,现将**年度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梳理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1.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公开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了保证信息公开工作规范运作,落到实处,我局及时进行部署安排,把信息公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息公开工作责任制,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并把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2.完善规章制度。我局为了使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了内部公开事项制度和其他公开制度。建立并实行了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投诉处置、结果反馈制度,信息公开审核制度,信息公开评议制度,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信息公开举报制度、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做到按制度规范信息公开程序,确保及时、有效、完整;

设立信息公开投诉意见箱及投诉电话,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审核、审批程序,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让干部、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使信息公开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3.加强效能建设。我局围绕主要职能,在抓好信息全面公开的同时,讲求实效,突出重点,力求提高信息公开的运作效率。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公开,围绕保证群众民主监督权力,抓好重大决策的公开。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网站,将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职责范围、办事指南等予以公开,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规范化。诚恳接受群众监督,增强自身廉政意识,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树立了良好的行业风气。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1.政府网站。市民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可查看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本年度我局在江山市政府门户政务公开栏目里共设9个栏目,**年度共公开信息164条。

2.政府信息查阅室。局办公室是我局信息查阅室及资料索取点,该科室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为群众查阅信息服务。

3.本单位信息公示栏。

本年度政府信息公开主要包括单位简介、机构职能、业务工作和其它信息等方面。

三、完善平台建设,增强政策解读。

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以下统称“五公开”),加强政策解读,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公开实效,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情况

**年没有社会要求公开事项。

五、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本年度未发生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六、主要问题

1.公开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度不高,前来咨询、查阅和申请的人数不多。少数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离公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公开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的方式过于单一化,不利于一般群众对公开信息的接收,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仍需深化。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年,我局将继续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继续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力。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内容,提高公开质量。理顺工作机制,调整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做好牵头和协调。对涉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应及时公开,同时有区别地抓好对内与对外公开,提高公开针对性。

不要让信息化滞后拖累经济转型 篇6

3月6日,出席今年“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就在自己的提案中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骄人成就的背后,实际上是我国信息化水平与全球差距的逐年拉大。”

信息化水平是国家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决定国家力量的象征。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化带来的难得机遇与挑战,中央在十六大上就提出了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国家级战略,即我国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到,“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这表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至今仍是各界共识。

坦率地说,中国的信息产业在这几年确实实现了飞速发展,团购、社交、图片流、微博等美国主流的互联网应用在中国样样不落;华为成为全球第2大电信设备提供商;联想在全球PC销量排名中坐二望一;国产“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在2010年世界运行速度最快500台超级计算机的排名中摘得第一;百度在中国市场完胜谷歌;腾讯QQ把微软MSN的生存空间压缩至最小;阿里巴巴的电商帝国甚至让eBay在中国找不到发展的感觉。若再加上电子商务、无线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概念性质的宏大叙事,中国信息化现状给我们的感觉是:即使不是世界领先,也是在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或许有些落后,差距也不会太大。

然而,即使抛开操作系统、通用芯片等传统弱项,近几年暴露出来的产业性难题,总让人觉得中国信息化水平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完美。

去年1月31日,全球最大CDN服务商美国Akamai公司公布调查数据,2011年第四季度,世界平均网速达2.7Mbps,中国大陆以1.4Mbps的网速排在全球第90名。

另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宽带用户调查》报告称,中国内地固网宽带用户上网1M带宽每月费用实际折合13.13美元,是美国的4倍、韩国的29倍、中国香港的469倍。质次价高的假宽带顿时引起民间一片哗然。

再者,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3大3G标准之一的TD-SCDMA在本土推广不利,为业界盼望了十余年的三网融合至今停留在试点阶段,前景难测。近期,坊间甚至有悲观人士称三网融合已“胎死腹中”。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前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将问题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辐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基本上各自为战,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比较明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

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中国信息化水平未达预期,中国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和无线城市等事关宏旨的战略规划,均未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创造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让我们欣慰的是,过去20年,信息产业一直是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未来10年,在生命科学和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信息产业仍然可能继续扮演“火车头”的角色。为此,我们必须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更加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体制机制优势,充分认识组织信息化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攻关。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增长,机制

人类社会发展中对信息的利用古已有之, 然而将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资源则是由于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才得以实现的, “在我们的新社会里, 战略资源已是信息。它不是唯一的资源, 但却是最重要的资源”。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生产都是以物质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物质资源在自然界的存储量是有限的, 随着开发、利用呈绝对减少的趋势, 即便有些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也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较长的时间周期, 这就大大地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化使人类社会的生产从重物质投入转向重知识、信息投入, 生产力特征从动力资源型转向智力资源型, 经济活动出现非物质化的趋势,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 从而大大降低了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消耗。

1 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崛起

信息革命不仅使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群不断出现, 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也使传统产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和新兴的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 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最大产业。信息产业向工业领域的渗透, 形成了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群, 进而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部门。同时, 信息技术带动了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促使已经成熟的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并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

2 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

信息技术的诞生, 不但孕育出了一大批新兴产业, 同时, 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使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总体上看,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中后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 整个时代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阶段, 而且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必须对以总量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增加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要发展手段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变革, 而代之以新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敏捷制造的目的是将柔性生产技术、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和灵活的管理集成在一起, 通过所建的共同基础结构, 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时机作出反应。这一生产方式其敏捷性是通过将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集合成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完成,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敏捷制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是使竞争方式发生改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技术的快速更替、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全新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无法预知的、迅速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将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使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是在分工理论和科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典型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主要是围绕着大批量、低成本和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进行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企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 从传统产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管理的深刻变化, 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形成一种以先进技术、方法为手段的集成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深化, 传统产业逐步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

四是使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的传输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 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各项经营环节可通过网络完成, 网络已成为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主要媒介和实现场所。由于企业信息传递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 与其紧密相联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以来, 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职能部门制度和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的等级制度将被彻底改造, 组织的基础将建立在明确完整的任务目标上, 而不是专业化分工上。因为信息技术为传统组织的改造和新型组织的建立提供了组合分工和加大管理跨度的可能性, 其结果是横向组织将取代纵向层级组织, 动态化、虚拟化组织将成为企业主体。

五是使企业的交易方式发生变化。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为传统企业经营提供了新的、便捷的交易平台, 从而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方式, 使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交易工具, 国际互联网毕竟是一种速度快、成本低的信息交流方式, 从而使其可能成为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平台。原本由于受地理位置、信息阻隔等因素无法或难以实现的交易由于国际互联网的快速与便捷而得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加入到电子商务的行列, 从而不断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3 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现代经济的迅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 即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信息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 因为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发生内在联系的是信息要素及其与信息流相伴的物流等。工业化完成以后, 传统产业受到市场容量和科技进步的制约, 经济增长必须转而依靠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持, 通过结构转换来实现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各领域的普遍采用, 使这些传统产业得以改造与优化,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正是信息中心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的视角来看, 信息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具体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的提高。信息产业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包括电子工业、邮电通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这类产业的特点与重要性在于它具有智力型信息知识密集的高投入性、受科技进步影响最大的多变动性、高渗透性、高增值性以及节省资源的无污染性和先导产业的战略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表明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其二, 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将使信息技术设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个环节中逐渐普及, 这些部门增加信息设备资本存量的需求, 反过来刺激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信息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走上生产与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不仅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产品在各部门投资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三, 信息化还有利于促进就业人口向高技术领域的转移, 从而带动劳动力素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 它不仅扩充了信息产业里的就业人员, 而且增加了非技术产业与信息技术职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例如, 美国从1989年至1997年, 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为2.4%, 高于全部民营产业1.7%的平均增长率。从1996年开始, 信息技术产业增加了35万个岗位, 在一年中增长了7.7%, 高于平均就业约3%的增长率。在4个技术产业的分支行业中, 软件及其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年增长约8.3%, 而且也是目前最大的行业。

4 结论

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研究 篇8

一、信息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一)信息化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管理生产要素、提高科研能力、进行外部协作、发展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全面而快速的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通过建设信息系统、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改造、流程重组、资源整合等,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使产品的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都达到发达国家所规定的环保要求,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出新产品,能够解决目前我国许多产品质量与产量不匹配,国内市场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化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

农业信息化对县域工业化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农业信息化对农村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具有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农业信息产业化将为农村工业化拓展发展空间;对乡镇企业发展具有管理创新的作用;提高劳动力素质带动农村工业化。同时,一旦加速实现工业化又为提高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急需信息化的支持与扶助,随着市场制度的日趋完善,信息的战略中枢地位日显重要,农业信息化必将引导农业产业不断走向高级化、现代化。

(三)信息化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进程。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和环境问题的产生。如果我们的县域社会经济活动超出了县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我们将面临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甚至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

二、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在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地区积极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和县域特色经济网站,为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势头总体看来是稳步推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依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绝大部分县域经济信息化依然薄弱,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县域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县域经济水平的需要。

(二)县域经济信息化基础薄弱。

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农业大县,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对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应用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实用性和时效性不足并缺乏协调整合,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

(三)信息化人才缺乏和县域居民信息化素质偏低。

当前,县域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结构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呈现出一定封闭性,情报嗅觉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三、沈阳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强化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意识。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同时,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讲座和展览等大型活动,培训信息化基本知识,宣传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和取得的成效,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增强信息化意识,自觉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主要指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广播电视网、公共电话网、计算机网。信息基础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的基础。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中要主要调动和发挥网络运营商的积极性,避免重复建设。各县域要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对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行规划。

(三)构建合理的政府组织保障体系。

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应该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的作用。在信息化程度提升的进程中,政府的责任重大,这一点不容置疑。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很大,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要鼓励私营企业投资信息化,加速区域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同时,实施会员制是实现可持续运营目标的有效方式。

(四)提高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

建设县域信息化多媒体培训中心,加强对县域各级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多种形式培训,建设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对各级各部门进行全员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管理者、劳动骨干及全体劳动者,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引进各类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县域经济信息化服务,聘请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参与县域经济信息化决策和规划。

(五)建立特色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特色产业是指具有鲜明地方特征、分工明确、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特色产业的特点:一是区域性,特色产业总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其孕育的土壤是区域比较优势,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二是开发性,特色产业是开放市场体系产业分工的产物;三是相对性,特色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的,其特色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四是传统性,特色产业一般是地方的传统产业在市场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特色产业服务系统也应体现特色产业的特点,针对本地的实际需求,建设满足特色产业发展的服务系统。

(六)逐步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

根据不同县域的发展环境和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一批县域经济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县域信息化,促进全市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重点抓好示范性县域特色经济网站建设,通过互联网拓宽优质特色产业和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地方特色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各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根据不同县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文平.关于唐山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EB/OL].河北经济信息网, 2007.4.30.

[2]沈俊涛.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J].西部论丛, 2007.3.

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 篇9

1.1信息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社会发展的能力限制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信息经济的时代下, 知识、创意和技术人才都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缺乏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需要处理的信息也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 需要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就要正确处理各种信息。

1.2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增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和管理质量已经得到了增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社会知识型员工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社会对蓝领工人的需求和服务开始进入一个递减的状态, 开始朝着知识技术型人才。例如在美国, 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 蓝领工人已经从1995年的20%缩小到10%。由于办公自动化的日益普及, 非专业白领比例已经从目前的大约40%降至20%-30%以内。其余的60%—70%的劳动力大都不是知识型员工组成的。与此同时, 生产力、生产标准和生活质量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美国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1.3信息储量大幅提升。随着互联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信息处理量大幅增加。从总体上来进行分析, 当前国内外市场已经是一个整体的市场, 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但从当前买方市场来进行分析, 将会出现过剩的产品和产能。为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一些特殊的名称和新产品在市场上都是非常畅销。这就要求人们始终坚持管理的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 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市场。

二、信息经济时代下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

2.1建立信息资源整合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必须在不同的载体、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其中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信息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系统的建设;第二, 在集成建设的背景下, 如何使用整合分布式数字信息资源, 包括打开链接、跨数据库检索、一站式检索等。其中还包括如何有效整合数据库资源、数据库服务和工作人员。

2.2提供新型的参考咨询服务。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升级更新, 新的参考咨询服务以机构产生了。主要是指数据库服务从已经的被动服务转变到主动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能够让人们了解人力资源的信息, 可以为人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保障。在进行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给人们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让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2.3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所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就是将数据库资源允许用户进行定制。在理论上来进行分析, 首先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现代数据库机制, 支持资源的自助服务。这些信息的推荐不仅是基于数据的智能推荐, 还能够依靠客观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方法。

2.4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网络条件下, 信息资源的共享已经突破传统的地区、时间和其他的限制, 使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全面共享。在目前的情况下, 数据库是一种公共的资源, 需要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我们必须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系统, 促进资源能够实现共享, 使得资源共享系统的紧密性更强, 还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2.5信息技术和资源管理的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数据库信息系统,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当中。研究使用网络技术来不断提高信息收集、传输、分析和发布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更加系统的保障,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形式有很多。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使得人力资源信息能够得到了系统的管理, 促进资源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摘要:信息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信息经济时代进行信息管理, 人们需要充分注意将一些技术和组织进行有机的集成, 强调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到系统的动态优化。在进行数据库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做到服务社会, 并要求改善信息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信息经济时代下, 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发现的方向, 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经济时代,信息管理,数据库

参考文献

[1]何金.信息经济时代的信息管理论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14) .

浅析经济信息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 篇10

1、项目建设

要做好一个项目, 必须在其前期阶段考虑人才管理、硬件设施购置、系统开发维护、信息收集处理四方面的工作。

1.1 人才建设

系统开发:由本单位政务应用处承担, 该处曾参与起草全省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 有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开发与应用技术支持服务的经验。系统维护:由本单位系统运行处承担, 该处日常工作是负责拟定网络平台规划、建设、运维;承担门户网站和系统平台运维;负责省发改委机房、电话线路管理、运维, 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该项目完成后的系统维护工作。系统应用: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应用设计出来的信息工作平台, 对来源信息进行深加工, 如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只有将这些原始信息进行适当处理后, 才能使其增值, 产生出可方便用户使用, 可用以指导决策的有效信息。由于这些工作的繁琐复杂, 不可能交由某一个部门完成, 所以必须由几个部门来分工合作。如对现实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应交由信息研究部门完成;大量信息的提炼就须依靠资源部门完成。

1.2 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硬件如网络服务器、工作站、适配器、路由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每人配置办公用台式机。在硬件建设上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防止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原则。在硬件设施建设中, 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系统的实际应用、现有设备、资金状况等多方面规划设计。

1.3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的建设分为两部分, 一是数据库的选择, 二是工作平台的组成, 工作平台将在下一部分阐述。

目前, 数据库领域采用的数据库模型有关系模型、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和概念模型,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关系模型。在系统数据里面分了三种类型的数据, 其中最重要的数据, 是项目数据库中关于项目报批、立项、审批的内容, 其次是宏观数据库中关于经济指标的基础数据, 再是面向公众的外网上关于各种信息的编辑整理内容。

数据库分为两个部分: (1) 存储数据库:提供各种数据的存储。这里使用的是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附加存储, 它不仅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的文件共享应用而且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非常简单, 可以节省一定费用。 (2) 分析数据库:可以对数据进行在线统计、数据在线分析、随即查询等发掘信息数据价值的工作

1.4 数据收集处理

(1) 信息收集:包括经济研究、经济动态、经济咨询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 (2) 分析统计:提供信息的统计、查询功能, 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3) 专业服务:提供各市州上报信息的基础服务, 包括界面配置、功能权限、邮件短信功能。

2、信息化管理平台

(1) 平台支持的业务范围:系统功能实现了四个方面的业务管理:1) 信息化投资数据管理:关于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投资计划下达情况。2) 信息化项目管理:立项资料、文档资料等;项目相关的招标信息以及相应的执行情况。3) 信息数据采集管理: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外网或政府内网采集、编辑信息。4) 信息化财务管理:各部门分配资金以及合理化报销程序。

(2) 平台建设的原则: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应遵循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 、在管理、技术及实现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单位现有系统成熟经验, 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 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不做重复或分散投资, 与现有或将来的信息系统有机集成, 方便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 实现业务的动态管理。

3、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1) 综合网站:网站综合包括机构介绍、各部门工作动态、经济动态、经济研究、经济咨询、电子刊物、内部邮件入口。

(2) 财务管理:通过内网, 有效管理各部门财务状况, 便于安排资金, 控制经费的使用流向, 报账流程也在该系统上一并完成。

(3)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监控及管理。包括:项目立项信息、项目任务进展、项目周报简报、项目培训情况、项目一览。

(4)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里提供宏观经济数据库以及企业数据查询统计系统:宏观经济数据库涵盖工业、投资、就业、物价、规划、交通等涉及二十个关乎国民经济的数据库。内容还包括各项规划、工作法规, 为内部人员工作需求提供便捷查询服务;企业数据查询统计系统是信息协会根据入会企业需要, 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企业信息, 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4、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应用效果总结

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支撑下,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辅以统一规范的管理, 建立了一个实用、方便、及时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实现了单位与各级职能部门、大中型企业等用户的全方位联网, 满足各个层次用户对信息产品的需求。

在专题研究中, 专门有针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进行监测预警,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以高质量的分析报告、科学的政策咨询及建议服务于领导, 真正发挥“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

经济信息化 篇11

加强智力资源体系建设,为以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有利环境

新一轮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信息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并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

1.围绕信息生命周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密集的链式创新。2008年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几乎同时密集地涌现出来。这些新技术围绕信息生命周期而有序出现(如图1所示):物联网不仅产生各类结构化数据,更产生各类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日益多样的海量数据通过移动宽带传输到云计算中心平台,并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发掘、展示其结果。对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处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2.新一代信息技术降低了信息化发展门槛。传统技术条件下,一个机构要开展信息化建设,通常需要建设自己的局域网、机房和数据中心、开发相应的业务系统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维护,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一般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个人更是无从谈起。

但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信息化建设的上述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化解甚至是消除,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门槛大大降低: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技术、产品、装备与数据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高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海量数据资源的实时处理和呈现;移动宽带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也突破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空间限制。这些技术进步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各环节都出现了专业分工,从而改变了传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一体化的局面。其结果就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期投入、技术门槛以及日常运维费用都大大降低。为此,我们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称为“轻装信息化”。这其实就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轻装信息化”使得“互联网+”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信息化。

3.信息化从三个方面更新产业发展面貌。新一轮信息化正在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颠覆现有的产业发展面貌。

一是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各自创新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领域。例如,Gartner预计,到2016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IDC公司预估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规模将在2017年达到324亿美元。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行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创新发展。

三是催生融合性新兴产业。互联网企业应用已经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平台切入医疗、物流、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跨界融合成为这些传统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4.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国际战略竞争重点。从2010年起,国际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始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转向制造业信息化。美国和德国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当前,制造业信息化成为国际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2008年以来,中国紧紧抓住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新兴技术在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1.信息化建设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电子商务经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信息化建设初期首先是由电子政务推动的,但是2008年以来中国电子商务一直在加速发展,并向其他行业快速渗透延伸。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发展大国。当前,中国电子商务经济已经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电子商务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式,而且由电子商务发展出来的快递物流和第三方电子支付成为促进其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工具和手段,使得中国开始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

2.“互联网+”成为构筑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就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来看,“互联网思维”和“O2O”(“线上线下”)集中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应用信息化改造、革新传统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实现路径。这些思维和方法使得信息化得以获得全社会认同并成为各行各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就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互联网+”成为动员全民力量、调动全社会资源、将整个中国经济快速融入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的重大战略。

“互联网+”应该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一轮信息化。与传统信息化不同,“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业务架构设计、信息资源产生与处理、应用方式、参与主体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极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技术门槛、建设成本与运维支撑条件,使得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参与其中。因此,“互联网+”不仅是中国为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提出来的一个宏伟战略规划,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具体行动计划;不仅仅是工业信息化,更是三大产业的全面信息化。

3.信息化与中国经济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T创新企业。近十年来,中国涌现了以腾讯、阿里、百度和华为、中兴等企业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IT创新企业。这些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从不同角度融入中国经济、推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不断壮大。这些企业群体将继续为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做出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中国必须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作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使信息化的基础性作用转化成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

1.丰富完善“互联网+”系统架构,整合国家信息化建设资源。当前中国已经有了诸多的信息化发展计划和方案,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以及2015年与“互联网+”几乎同时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但是,这些计划存在着规划重叠、分工不清、缺乏统筹等问题。

为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其基本思路是,进一步丰富完善“互联网+”系统架构,将独立分散的信息化单项计划统一构建在“互联网+”的系统架构中,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建设,协同推进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2.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制造2025”如何在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战略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模式,找到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不仅在于智能制造本身,更在于工业制造业之外: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需要突破传统制造业藩篱,应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融合;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泛娱乐化”对IT和信息化人才与资源的“虹吸效应”,使得“中国制造2025”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与市场。当前,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有利时机。

3.构建新型市场治理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需要从加强需求管理、提高全社会产品消费品质、加强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升级,实现电子商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平台治理,赋予电商平台以更多管理职责。电商平台在进行市场开发时,必须同步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逐步承担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而政府则要从对入驻电商的日常监管转移到对电商平台企业的监管上来。

(2)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市场交易秩序与环境。一是要加强标准规范建设。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有关商品编码、信用管理、资质认证管理、质量标准、交易规范、售后服务、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二是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的监管,并建立电商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机制。

(3)加强对平台企业的大数据的宏观统计功能的利用与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企业、个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日益暴露在各类平台中,要通过加强立法,对互联网企业采集、加工与应用这些宏观、微观数据加以规范。

(4)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应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挑战、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制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重点克服通关、跨境物流与支付国际化等方面的障碍,使中国电商平台成为集聚国际各类产品与服务的全球交易平台。

4.坚持宽容理念,平衡各方利益,促进融合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互联网+”将在各行各业催生一批类似于“网络约车”、互联网电视的融合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发展平台,突破地域甚至是国界限制,并深刻融入一个甚至是多个传统产业。融合性新兴产业具有成本低、扩展快、生命力强等诸多特点,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因而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这也给传统行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冲突和挑战。

为此,需要充分认识融合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并以发展的眼光宽容对待利益冲突,不应该在其发展初期就因为一些问题而将其一棍子打死,要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原则,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改革那些与新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让更多的人都享受到融合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红利,从而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减少冲突。

5.夯实发展基础,为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综合保障。综合保障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保障。关键是要通过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实现国家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上的自主可控。其次是设施保障。要全面深入地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加强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基础性共性标准和部分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应用。第三是制度保障。关键是要为信息化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有利的支撑发展环境,加快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支撑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智力资源体系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篇12

进入新世纪, 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历史性变化, 农产品供给从全面短缺变为平年供求平衡和丰年供大于求;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从单一的农产品产量目标转变为在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农民收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及依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转变为集约经营及依靠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自给封闭经营转变为市场化及开放经营, 并趁加入WTO之势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这一切都要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农业经济管理, 服从这个转变, 服务于这个转变。

2 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

2.1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1.1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

随着工业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 国家会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加强工业对农业、城镇对乡村的支持力度, 使其能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工业基础薄弱, 没有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宝贵积累、没有农村给予城市的重要支持、没有农民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绝对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现阶段的我国工业, 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 拥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加深,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1.2 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想要发展农业生产, 建设现代农业不仅会发展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 还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 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不实现现代化, 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根本无从谈起。因此,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对科技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开发和共享科技信息资源, 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和科研交流的效率和水平。科技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科研计划制定的有利依据。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过程。农业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可以形象而及时地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从而对于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知识性农业的转变。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 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 知识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 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 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程度还比较低。因此, 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近几年, 我国农民增产不增收,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信息和供求信息匮乏、滞后造成的。市场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市场需求决策好生产经营, 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满足市场农业对农民的要求, 只能依靠信息化来完成。

3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机构不全, 设备不齐, 人员兼职, 经费短缺, 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利用率低, 条块分割, 多头并进, 各自为阵, 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加之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信息采集人手不够、采集点少、渠道狭窄, 采集标准不统一, 致使基层科技信息“孤岛化”现象严重。农村信息对生产指导作用不强, 无法满足农民要求。各地发布的信息主要是价格的变化, 缺乏针对国内外市场的系统分析和预警信息。加上品种少、特色不突出, 传播渠道狭窄,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功能发挥不足, 从而导致通过强化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力, 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难以实现。当前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 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 这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尽协调的反映, 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失衡, 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3.2 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

相当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法和服务体系不够了解, 特别是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 没有把农业信息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甚至有些领导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上网, 由于认识上存在不足, 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

3.3 农业信息化队伍薄弱

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出身, 同时,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信息获取能力较弱, 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信息化培训, 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较低, 依靠网络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受阻。同时, 农户居住分散、政府投入少, 使我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农民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获取信息。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必然影响农业信息化进程。

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4.1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根据全球信息业发展的总趋势, 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 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 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 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 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 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大众开发利用。

4.2 加大投入, 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一定要增加启动性投入, 加大支持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但仅凭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主投资。

4.3 人才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信息时代的竞争, 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农业科研管理的主体对象是人才, 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科研管理的内容、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管理手段也逐步更新, 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

4.4 借助多媒体技术,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展示一个单位风貌的窗口。因此, 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 科技档案管理要体现出它最大价值, 发挥出它最大的技术效用和社会效益, 充分体现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4.5 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以及建立在基础传输网络上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电信业务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网络应用也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按照市、县、乡、村, 商家、厂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 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涵盖上述内容的网络体系, 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干家万户, 当时当地的信息也相应活跃在全球, 从而规范信息市场, 整合信息资源。

4.6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培育市场需求

由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使市场需求与产出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经会出现农产品“买、卖难”现象,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 需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使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得到及时调整。

5 结语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从农业机械化走向农业信息化, 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主动迎接正在兴起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 不断带动农民走向新农村建设的金光大道。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农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农业发展, 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从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 以努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不断促进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许开录, 孙志浩.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周慧秋.农业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王平, 王文信.农村经济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4]史金善.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管理, 2005 (2) :27~28.

[5]王雅鹏, 杨涛, 张岳君.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72~73.

[6]欧钊.互联网条件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 2009 (13) :161~162.

[7]周雪飞.发展现代农业的信息化之路[J].中国农村小康技, 2007 (11) :11~12.

上一篇:环保分类标志下一篇:美国次贷危机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