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损伤因子

2025-04-0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内皮损伤因子(通用7篇)

内皮损伤因子 篇1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常见于肺栓塞溶栓治疗后、 肺移植、体外循环手术等,急性期表现为肺组织上皮细胞包括Ⅱ型上皮细胞的脱落、死亡,上皮细胞生物介质释放,血管扩张充血,肺间质及肺泡水肿等,是导致肺缺血再灌注后肺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引起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1,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体组织中分布广泛,其作用除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有关外,还可以通过与不同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以促进毛细血管的新生等[4,5]。Krenn等[6,7]证实,VEGF释放是导致肺移植后肺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VEGF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SD大鼠36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 g,购自东南大学实验动物繁殖中心。

1.1.2 主要试剂

伊文蓝购自美国Sigma公司,VEGF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德国R&D公司。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8只),每组动物又分为VEGF检测、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肺干/湿重比检测3个亚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大鼠称重后,按50 mg·kg-1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全身麻醉,将其固定在动物支架上,尾静脉穿刺接输液泵,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10 ml·kg-1·h-1;行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ASV,691-001型,美国),调整参数如下: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6 ml·kg-1,PEEP 5 cmH2O (1 cmH2O=0.098 kPa),呼吸频率 60~70 次·min-1,持续中等流量给氧 。在胸骨左外侧第3、4、5肋骨处切开皮肤,去除部分肌肉组织,暴露肋骨,平行于胸骨外缘切断3、4、5肋骨,暴露左侧胸腔,伸入平镊牵拉肺组织,暴露肺门,夹闭肺门,40 min后松开血管钳并开始计时,2 h时处死动物。假手术组组动物只切断3、4、5肋骨,暴露左侧胸腔,不闭合肺门。

1.2.2 肺灌洗液的获取

处死动物后,剪断气管,完整分离出肺脏。止血钳夹闭右主支气管,从主气管插入冲洗管(注射针皮条做成),用2 ml 注射器抽取1.5 ml PBS注入支气管,然后回抽;如此重复3次,收集3次的灌洗液用于VEGF检测。

1.2.3 肺组织蛋白抽提

取待检肺组织100 mg,加组织细胞裂解液1 ml,于匀浆器中制成匀浆液,以10 000 r·min-1 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经Brodfard法蛋白定量后用于ELISA测定。

1.2.4 VEGF检测

采用ELISA法。取出包被的酶标板,加入待测样品和标准品稀释液,每孔100 μl;封板纸覆盖酶标板,37 ℃孵育1 h;将酶标板内液体全部弃去,加入洗板液300 μl洗板,重复5次;加入生物素化的抗VEGF抗体,每孔100 μl,37 ℃孵育1 h;每孔加入100 μl HRP工作液。盖上盖板,37 ℃孵育30 min;每孔加入100 μl TMB工作液,盖上盖板,37 ℃避光孵育30 min;各孔加入中止液100 μl,混匀30 s;酶标仪测定450 nm光密度值;空白标准曲线计算出VEGF浓度。

1.2.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检测

处死大鼠0.5 h前按20 mg·kg-1经尾静脉注射1%伊文蓝溶液,处死后,取出肺脏,将肺表面水分吸尽后称重,剪开左心房,自右心室内推注平衡盐液,冲洗肺血管内伊文蓝,直至流出液体清亮。而后将肺组织浸入4 ml甲酰胺溶液中,37 ℃恒温水浴中抽提24 h,离心,取上清液,用722型分光光度计在620 nm波长处读取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提取的染料量,以单位组织中染料提取量反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1.2.6 肺干/湿重比检测

处死动物后,取左肺部分组织称重后,放入60 ℃恒温烤箱中72 h至恒重,再次称重,两次肺组织的净重比值即干/湿重比(W/D),可粗略反映肺水肿程度即血管外肺水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肺灌洗液VEGF含量

见表1。

pg·g-1蛋白质

表1显示,模型组鼠肺VEGF的平均含量为2.640 pg·g-1蛋白质,假手术组的平均含量为1.450 pg·g-1蛋白质,经检验,两组肺灌洗液VEG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5)。

2.2 肺组织VEGF含量

见表2。

pg·g-1蛋白质

表2显示,模型组鼠肺VEGF的平均含量为9.435pg·g-1蛋白质,假手术组的平均含量为8.64 pg·g-1蛋白质,经检验,两组肺组织VE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05)。

2.3 两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见表3。

×10-3 mg·kg-1

表3显示,模型组鼠肺的伊文蓝平均含量为7.98×10-3 mg·kg-1,假手术组动物为4.39×10-3 mg·kg-1,经检验,两组动物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P>0.05)。

2.4 两组肺干/湿重比

见表4。

表4显示,模型组鼠肺干/湿重比值平均为 0.170,假手术组动物为0.207,经检验,两组动物肺肺干/湿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5)。

3 讨 论

VEGF又称为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lility factor,VPF),它包括几种作用相似的因子,即VEGF- A、VEGF- B、VEGF- C、VEGF- D。各种亚分子构成的氨基酸数目有一定的差异。VEGF家族通过3种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发挥作用,分别为:VEGFR- 1、 VEGFR- 2和VEGFR- 3受体[4,5,8]。一般认为,VEGFR- 1主要介导血管的通透性,VEGFR- 2主要介导血管内皮的新生,VEGFR- 3则主要维持正常的血管功能。VEGF及其受体在正常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可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VEGF通过与其高亲和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细胞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各种功能,其中,缺血缺氧是VEGF mRNA表达的最强刺激因素[8]。

正常情况下,VEGF在肺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外周细胞、气管及支气管的上皮细胞等部位。应激条件下,如低氧、缺血、感染等均能引起VEGF的大量释放,同时介导VEGF的合成增加[9]。

临床及实验已经证实,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血管渗透性明显增强,VEGF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0,11,12]。在人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VEGF的作用明显增强[13]。另外,Carpenter等发现,低氧环境下感染的鼠使用VEGF的受体抑制剂可以明显减轻肺组织的水肿[14],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VEGF在肺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本实验发现,模型组动物肺组织伊文蓝的浸出明显增加,表明肺缺血再灌注后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加;同时,模型组鼠肺干/湿重比明显小于假手术组,表明模型组鼠肺含有更多的液体成分。我们推测是由于再灌注后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液体释放滞留于肺泡及肺间质,从而导致干/湿重比降低。

肺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的水肿有多种因素,一般认为缺血后的低氧、活性氧族(ROS)及活性氮族(RNS)的大量产生,以及一些炎症介质的释放都是导致血管渗出性增加的重要因素,而VEGF作为肺组织中分布广泛、功能活跃的重要的生物介质,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Mura等[3]通过肺缺血再灌注造成急性肺损伤的模型检测到肺灌洗液中VEGF蛋白明显增加,肺组织中VEGF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提出了VEGF是诱发肺组织水肿的重要因素,Carpenter等[14]则观察到,在低氧环境下病毒感染的鼠肺VEGF蛋白和mRNA表达都有明显的增加,认为其是导致肺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在术后2 h肺泡灌洗液中VEGF蛋白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表明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肺组织VEGF介质的明显释放;而2 h时间点两组肺组织中VEGF蛋白无明显差异,则说明此时VEGF蛋白的释放虽然已经发挥了其特殊的生理作用,但可能还只是整个肺组织VEGF蛋白的一部分,故对肺组织VEGF蛋白总量的差异尚无本质的影响。至于VEGF蛋白在肺缺血再灌注后组织水肿中的可能特殊作用,我们认为,VEGF应该是引起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水肿的重要介质,为此,我们下一步拟应用VEGF的抗体预处理动物以阻断VEGF的作用,而后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肺组织的反应,从而对VEGF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内皮损伤因子 篇2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功能

VEGF是通过膜受体介导而实现生物学功能的。VEGF具有自身特异性受体 (VEGFR) , 在血管内皮细胞, VEGF与特异性VEGFR结合而发挥功能, 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 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及诱导血管发生。VEGF有六个等型:VEGF-A、-B、-C、-D及-E;每个等型的VEGF特异性地与3个具有相关特异性受体VEGFR-1、-2及-3特定组合相结合而发挥相应的作用。

2 VEGF在肺内的表达

VEGF主要在胚胎肺、肾和视网膜中表达。有研究者在人类胚胎的肺 (体外培养45d) 中检测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和mRNA, 这可能有利于人类肺毛细血管的发育。Boussat等在正常成人肺的原始和已转化的肺泡上皮细胞 (AEC) 中,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到了VEGF基因的表达。

3 VEGF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双重作用

A L I和A R D S共有的病理特点是高渗透性肺水肿 (H P P E) 的形成。正常的肺组织是由肺泡上皮细胞和微血管内皮发挥着屏障作用, 由于直接肺损伤 (气道损伤) 或间接肺损伤 (毛细血管损伤) , 保护性屏障被阻断, 含有丰富蛋白的体液大量滤出, 形成高渗透性肺水肿 (HPPE) 。ALI的病理过程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间接性损伤) 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以及随后的修复反应组成的。VEGF在ALI发生时自身及其特异性VEGFR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分别在早期促进增加肺的通透性和恢复期刺激肺泡细胞存活上发挥重要作用, 分述如下。

3.1 VEGF参与ALI早期高通透性肺水肿形成

VEGF的分泌与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TNF-α、IL-1β和IL-6可以诱导VEGF合成, 急性HPPE时检查血清中IL-1β、TNF-α、IL-6和IL-8细胞因子浓度水平明显升高, 推测这些细胞因子促进急性肺损伤中VEGF的过表达, 进而促肺水肿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ALI如气管内注射盐酸、高潮气量机械通气及各种原因致缺氧时均可见血浆VEGF水平显著升高, 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形成肺水肿。

3.2 VEGF促进ALI恢复期肺细胞存活ALI时, 肺水肿的一个基本条件

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完整性丢失, 但渗透性肺水肿的决定性因素是肺泡上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VEGF的作用方式有旁分泌 (作用于血管床外) 和自分泌 (作用于上皮细胞) 两种形式。在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上VEGF发挥着保护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已经明确VEGF是肺泡内皮细胞生存因子, 研究证实ARDS患者肺实质中VEGF减少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死亡。

3.3 VEGF双重作用的相互转化

近年来, 多项研究表明, VEGF在ALI及ARDS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早期, 由于肺损伤引起多种细胞因子的增加, 从而引起VEGF的过表达, VEGF水平升高, 促进肺通透性增加, 加速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引起高渗性肺水肿。肺内上皮细胞进一步坏死。VEGF自身受体减少, 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进入到了ALI恢复期, 炎症反应逐渐被控制, 可能与VEGF减少有关, 目的在于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减轻炎症反应。

关键词:急性肺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钱桂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4, 10 (2) :219.

[2]Kunig AM, Balasubramaniam V, Markham NE, et a1.Recombinant human VEGF treatment transiently increases lung edema but enhances lung structure after neonatal hyperoxia[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06, 291 (5) :L1068.

内皮损伤因子 篇3

另外,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是AS的最早期改变[4,5]。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当血管内皮损伤或受到某些细胞因子刺激后,NO合成和分泌下降,最终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4,5,6]。因此,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ABCG1属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ABCG)家族成员之一,核转录因子LXR激活可促进ABCG1的表达[7]。已有的大量研究集中于ABCG1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到胞外的HDL,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防止泡沫细胞形成[8,9]。研究发现,ABCG1也高度表达于内皮细胞,其促进内皮细胞内固醇流出的作用对保护内皮细胞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0,11,12,13]。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ABCG1在TNF-α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在临床上把提高ABCG1的表达作为内皮细胞功能保护的治疗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购自美国ATCC库,内皮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Hyclon)中,37℃、5%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实验分为TNF-α干预组和LXR激活剂T0901307(Sigma)处理组。其中TNF-α干预组仅使用10 ng/m L TNF-α干预脐静脉内皮细胞,LXR激活剂处理组分别使用2.5μg/m L和5.0μg/m L T0901317预先干预脐静脉内皮细胞2 h后,再分别加入10 ng/m LTNF-α,37℃孵育0、12和24 h,每组重复4次。

1.2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

收集干预结束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按Trizol试剂盒(Invitrogen)说明书提取总RNA。采用Revert AidTM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Kit逆转录试剂盒(Fermatas)进行逆转录,将获得的c DNA行荧光实时定量RT-PCR,定量测量各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ABCG1的m RNA表达。反应条件:95℃温育10 s,95℃5 s,54℃20 s,读板温度:72℃12 s,共40个循环。ABCG1引物为F:5'-TGCCAGGAAACAGGAA-GATTAG-3',R:5'-CACGAGACACCCACAAACC-3',三磷酸甘油脱氢酶(GAPDH)为内参照,SYBR Green作为检测染料。

1.3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浓度

收集处理结束后的细胞上清,4℃、1 000 r/min离心5 min。取50μL上清液加入50μL Griess reagent I和50μL Griess reagentⅡ,37℃测定540nm处吸光值。具体按照碧云天生物公司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根据标准曲线计算NO的浓度。

1.4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干预结束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20μm CDCFHDA-AM荧光探针(碧云天生物公司)37℃孵育20 min,PBS清洗3次,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胞内荧光素的强度来表示细胞内活性氧(ROS)产生的多少。

1.5 细胞内微量丙二醛的检测

根据南京建成科技有限公司微量脂质氧化(MDA)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利用MDA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生红色产物的显色反应,通过比色法对干预结束后的细胞裂解液中丙二醛(MDA)进行定量检测,用酶标仪在532 nm测定吸光度。同时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蛋白含量,结果表示为μmol/mg蛋白,即单位重量蛋白含量中的MDA含量。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两两比较在方差分析显著的前提下进行LSD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NF-α抑制血管内皮细胞ABCG1 m RNA的表达及内皮细胞NO的生成

TNF-α10 ng/m L干预HUVEC后,内皮细胞ABCG1 m RNA表达明显降低,干预12 h和24 h后,ABCG1 m RNA表达较干预0 h组分别降低了34%和40%(P<0.01)(见图1A)。同时,TNF-α干预降低了内皮细胞NO生成,干预12 h和24 h与0 h组比较分别降低了36%和45%(P<0.01)(见图1B)。

2.2 TNF-α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生

TNF-α10 ng/m L干预HUVEC后,内皮细胞MDA生成较0 h组明显增加,干预12 h和24 h后,内皮细胞MDA生成较干预0 h组分别增加了38%和42%(P<0.01)(见图2A)。同样,使用CDCFHDA-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产生(见图2B),TNF-α明显增加了内皮细胞内的荧光强度。以上提示TNF-α可以诱导内皮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产生。

2.3 促进ABCG1表达有助于逆转TNF-α对内皮细胞NO生成的抑制

为进一步了解TNF-α对内皮细胞NO生成的抑制与ABCG1表达降低的关系,笔者观察LXR激活剂T0901317,一个合成的非固醇类的LXR激活剂,对内皮细胞ABCG1表达的作用。结果发现,T0901317干预后显著增加了培养的内皮细胞ABCG1 m 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了2倍左右,而且,T0901317能部分逆转TNF-α对内皮细胞ABCG1 m RNA表达的抑制,5.0μg/m L较2.5μg/m L作用明显,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A)。另外,T0901317也使TNF-α降低的内皮细胞NO的生成增加,2.5μg/m L和5.0μg/m L T0901317与仅加入TNF-α干预组比较,分别使NO生成增加47%和50%(P<0.01)(见图3B),与ABCG1m RNA表达增加相一致。

2.4 促进ABCG1表达有助于降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生

LXR激活剂T0901317干预后也显著降低了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MDA表达,在干预24 h后,2.5μg/m L和5.0μg/m L T0901317分别使TNF-α诱导的MDA生成降低25%和30%(见图4A);同样,CDCFHDA-AM荧光探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见图4B),2.5μg/m L T0901317干预组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较仅加入TNF-α干预组减弱,5.0μg/m L T0901317干预组细胞内的荧光强度进一步降低,提示T0901317有降低TNF-α引起的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作用,推测该作用可能与T0901317促进内皮细胞ABCG1表达增加有关。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炎症因子TNF-α可以降低内皮细胞ABCG1的表达,诱导氧化应激,降低内皮细胞NO生成,使用LXR激活剂上调ABCG1表达后可逆转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增加内皮细胞NO生成,推测TNF-α降低内皮细胞NO生成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内皮细胞ABCG1表达有关。

ABCG1是调节细胞内胆固醇向HDL流出的重要转运体,ABCG1在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表达,有助于保持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内胆固醇平衡,防止泡沫细胞形成[8,9]。ABCG1也高度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胆固醇和氧化固醇流出的主要转运体[10,11,12,13,14]。虽然内皮细胞不具备储存脂质的功能,不会发生泡沫化转变,但是研究显示,ABCG1表达降低可以增加主动脉内皮细胞内胆固醇含量,降低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表达和NOS活性,并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及内皮细胞激活,有助于促进AS;相反,降低内皮细胞胆固醇含量有助于增加内皮e NOS的表达及改善内皮功能[10,11,14]。同样,当前研究也发现,TNF-α能降低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ABCG1 m RNA的表达,降低内皮细胞NO生成,使用LXR激活剂促进ABCG1表达则能逆转TNF-α对NO生成的抑制,推测TNF-α降低内皮细胞NO生成作用可能与TNF-α降低了ABCG1表达,导致内皮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相关。

另外,胆固醇聚集可诱导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产生[14,15,16],氧化应激通过氧自由基(O2-)和NO结合生成强氧化剂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anion,ONOO-)进一步导致内皮功能的损伤[16]。而且促进ABCG1表达能明显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保护内皮NOS活性[14,15]。本研究同样发现,使用LXR激活剂促进ABCG1表达也有助于逆转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增加NO生成,再次提示增加ABCG1表达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BCG1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发生相关。

ABCG1表达受核转录因子LXR直接调控[7]。T0901317是一个合成的非固醇类的LXR激活剂,它能促进核转录因子LXR与靶基因特异性结合,促进靶基因的转录,其中,ABCG1是LXR靶基因之一。T0901317已被广泛地用于体外及活体内促进ABC转运体表达的激活剂[7,17]。本研究同样显示,T0901317增加内皮细胞ABCG1表达,并逆转TNF-α对NO生成的抑制,降低氧化应激,推测机制与其促进ABCG1表达有关。

内皮损伤因子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与药物

50 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由北京市海淀区兴隆实验动物养殖厂提供,许可证号: SCXK( 京)2011 -0006 ]。额尔敦—乌日勒(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20706; 规格2 g /10 粒) ; 辛伐他汀(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 20120703,国药准字H20083840,规格20 mg / 片) ; 青霉素钠注射液(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0655,生产批号: 20120716,规格160 万单位/瓶 × 50 瓶/盒) ; 肝素钠注射液( 天津生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505,生产批号: 20121007 ,规格1 . 25 万单位/2 m L,2 m L/支,2 m L × 10 支/盒) 。

1. 2 试剂与仪器

PAF、ET的Elisa试剂盒由上海西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生产批号分别为F20412、F20030) ;PAF、ET-1 一抗、二抗均由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一抗生产批号: bs-1119R,bs-0954R,二抗生产批号: SP-0023) 。Thermo酶标仪( 美国,型号:Multiskan Ascent) ,DK-8D数显恒温水浴锅( 中国金坛,型号: DK-8D) ,电热恒温培养箱( 中国苏州,型号: DNP9272) ,高压灭菌锅( 中国上海,型号: YXQ-LS-75SII) ,生物显微镜和成像系统( 中国南京,型号: BM2000 型) ,石蜡包埋机( 德国,型号: EG1150H+ C) ,高速立式离心机( 日本,型号: CF16RXii)

1. 3 造模及分组

普通饲料喂养1 周适应环境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0 只,造模组40 只。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4 周,实验第2 周给造模组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4 周后对造模的家兔进行球囊拉伤手术[6]。于实验第8 周通过检测家兔血脂水平和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确定AS易损斑块形成,证实造模成功,并将造模组最终存活的家兔( n = 29)完全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 n = 10) 、额尔敦—乌日勒组( n = 10) 和辛伐他汀组( n = 9) 。

1. 4 给药方法及标本制备

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灌服等容积的蒸馏水; 额尔敦—乌日勒组按家兔体质量给予额尔敦—乌日勒0. 4 g / ( kg·d) ; 辛伐他汀组按家兔体质量给予辛伐他汀5 mg /( kg·d) ,各药分别用蒸馏水制成混悬液喂饲。1 次/天,至24 周实验结束。第24 周末心脏采血,3000 rmp离心10 分钟分离血清; 同时,随机空气栓塞处死每组家兔,迅速取出主动脉,生理盐水清洗后,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1. 5 实验指标检测

1. 5. 1家兔血清ET、PAF含量检测PAF、ET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双抗体夹心) 法,根据试剂盒提供的试剂与实验步骤要求进行操作,用Multi-skan Ascent酶标仪完成测定。

1. 5. 2家兔主动脉ET、PAF的表达按照试剂说明书上步骤采用ABC法检测,两抗体均用抗体稀释液稀释200 倍后使用,光镜下观测家兔主动脉血管内皮因子PAF、ET-1 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半定量分析,每组随机选取两张切片,每张标本400 倍镜下选取5 个不重复的视野,测量其阳性染色部位的平均光密度值( average opti-cal density,AOD ) ,作为每张标本的的阳性定量指标。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若符合正态性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LSD检验; 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 或P < 0. 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各组家兔血清ET、PAF浓度

家兔血清ET符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进行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模型组家兔血清ET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ET水平( P <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家兔血清PAF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进行秩和检验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AF浓度显著升高( P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能显著降低血清PAF的浓度( P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与正常组相比,aP < 0. 01; 与模型组相比,bP < 0. 01; 与辛伐他汀组比较,cP < 0. 01

2. 2 各组家兔主动脉ET、PAF的表达

光镜下可见主动脉血管ET、PAF胞浆内的棕黄色颗粒信号增强为阳性表现。光镜下可见,ET在正常组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不明显,模型组、额尔敦—乌日勒组及辛伐他汀组表达增强,呈棕黄色,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组棕黄色颗粒表达强烈。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染色切片中ET的AOD值符合正态性,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及LSD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家兔主动脉ET的AOD值比正常组明显升高( P <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ET的AOD值显著降低( P <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辛伐他汀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ET的AOD值显著降低( P < 0. 05) ,额尔敦—乌日勒组在降低主动脉血管内皮ET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见表2、图1。

光镜下观测PAF染色切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组有强烈的棕黄色颗粒表达,阳性部位在内皮细胞的胞浆、胞膜及胞质里均可见。额尔敦—乌日勒组及辛伐他汀组两组PAF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胞膜仅有少量表达。染色切片中PAF的AOD值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主动脉血管PAF的AOD值与正常组相较明显升高,( P < 0. 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额尔敦—乌日勒组主动脉PAF的AOD值显著降低( P < 0. 01) ,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图2。

注: 与正常组相比,aP < 0. 01; 与模型组相比,bP < 0. 01; 与辛伐他汀组相比,cP < 0. 05。

A正常组B模型组C额尔敦—乌日勒组D辛伐他汀组

A正常组B模型组C额尔敦—乌日勒D辛伐他汀组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内皮细胞具有抗凝、止血、选择性屏障、细胞通透性等作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使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堆积于内皮下间隙,从而形成泡沫细胞[7]。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最敏感的指标,是AS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内皮细胞损伤是诱发AS的重要环节,保护内皮细胞可有效防止AS的发生发展。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主要缩血管因子,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而PAF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起始因子[8]。

随着民族医药的发展,蒙医蒙药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毒等优势。AS易损斑块的检测手段多具有损伤性,目前常采用复合因素造模建造雄性家兔AS易损斑块模型,实验8 周末通过检测血脂,显示家兔已形成AS易损斑块,为进一步观察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AS易损斑块血清及主动脉ET、PAF的干预作用奠定了基础。实验结果表明额尔敦—乌日勒能降低AS家兔血清及主动脉ET、PAF水平( P < 0. 01) ,并且与辛伐他汀组相比,在影响AS易损斑块家兔主动脉ET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P < 0. 05) ,为临床寻找他汀类药物的替代治疗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亦为临床运用中蒙药治疗AS提供更加完善的实验理论和依据。

总之,额尔敦—乌日勒可能通过降低血管内皮因子ET、PAF的上升水平,降低主动脉组织ET的表达,恢复内皮功能的平衡状态,从而发挥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

摘要:目的 通过观测额尔敦—乌日勒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因子内皮素(endothelin,ET)、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的影响,明确其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10只不进行造模,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4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免疫损伤、球囊拉伤术复合因素造模,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8周造模成功后,将最终造模成功的29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额尔敦—乌日勒组(n=10)、辛伐他汀组(n=9),额尔敦—乌日勒组和辛伐他汀组分别给予额尔敦—乌日勒、辛伐他汀进行干预,24周后取材,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家兔血管内皮因子PAF和ET的浓度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显著降低血清ET、PAF(P<0.01),在降低ET水平上优于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额尔敦—乌日勒组能降低主动脉ET、PAF表达(P<0.01),在降低ET表达上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 额尔敦—乌日勒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内皮损伤因子 篇5

Ferrara等[4]于1989年从牛垂体星状细胞中分离出了一种糖蛋白, 该糖蛋白能够特异性的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促进血管内皮的生长同时诱导血管形成, 并且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发挥其促进作用, 所以称其为VEGF。VEGF是由两个分子量相同的23kD的亚基组成, 两个亚基间以二硫键连接, 形成糖蛋白二聚体, 相对分子质量为34×103~45×103, 许多哺乳类动物的胚胎和成年组织, 如骨组织均可产生, 人类的胚胎和成体组织也能产生VEGF[5]。目前发现有6种单体, 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物活性, VEGF有两种经典的受体:VEGFR-1 (flt-1) 和VEGFR-2 (KDR flk-1) , VEGF和其受体有极高的亲和力, 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与迁移;此外, 通过旁分泌机制, VEGF表达产物还可促进形成新生血管, 增加血管通透性, 对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的维持均有积极作用[6]。

在整个骨折愈合的过程中VEGF均有表达, 这一点已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 VEGF在骨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并且参与表达的细胞所含VEGF种类也有所不同[7]:骨折早期, 骨膜、骨及骨的邻近软组织血管破裂, 出血形成血液肿块, 造成骨折部位局部血供不良, 此阶段VEGF表达程度降低, 骨细胞是其主要的表达部位;随后进入骨折修复期, 在骨折修复过程中, 肉芽组织生长, 肉芽长入血肿, 肉芽携带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随肉芽进入血肿, 此时骨化发生在软骨内及膜内, 在此阶段, 组织修复的耗氧量很高, 骨折局部的氧分压降低, 低氧分压造成的低氧张力对VEGF的表达有强烈的诱导。在这一过程中, 除成骨细胞外, VEGF-mRNA及VEGF的表达产物在炎性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大量的检测到;进入改造塑形期, 在VEGF与其他成血管因子的共同作用下, 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增殖与分化, 形成血管, 骨折局部的低氧状态可以得到改善, 随后VEG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开始减弱[8,9]。

目前医学界认为, 骨折愈合的前提是骨折局部形成血管, 恢复骨折端供血[10], VEGF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里起着关键作用[11], 血管再生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血管再生涉及内皮细胞的分裂、血管基底膜发生, 同时, 细胞外基质降解、内皮细胞的迁移等也均在此过程中发生。VEGF在血管再生的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血管组织的发生和组织连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 VEGF的表达产物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的结合, 诱导内皮细胞增殖, 促进形成新生血管,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生血管体系, 改善骨折局部的微环境, 加强骨折段的供氧、营养物质输送及代谢废物的运输;其次, 成骨细胞表面有能够特异性结合VEGF的flt-1受体, 成骨细胞表达的flt-1受体与VEGF作用, 可以刺激成骨细胞募集、生存和活性[12], 在VEGF作用下, 新的成骨细胞聚集在骨折部位并发生分化, 碱性磷酸酶被激活, 活性增强, 局部产生钙盐的沉积作用, 促进骨折的愈合;此外, 骨折周围软组织的血供环境也在VEGF的作用下得以改善, 促进软组织的修复, 使骨折愈合速度加快。

内皮损伤因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泌尿内一科开始进行腹膜透析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83±15.22)岁,血肌酐550~750μmol/L。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0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13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1例,间质性肾炎2例。所有患者均在腹膜透析前通过诊断性穿刺留取腹水。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接受美国Baxter公司的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管路,行正规腹膜透析治疗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另选取同期10例肾病综合征伴腹水者为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9.90±10.35)岁。实验组及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患者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受试患者腹水标本常规检查异常,临床有明显感染,心衰,肝功能损害,恶性肿瘤,血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及不愿参加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定协议书。

1.2 试验方法和步骤

1.2.1 改良腹膜平衡试验

所有患者正规腹膜透析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PET)[1],改良PET方法:晨起采用立位彻底放出前晚已留置在腹腔内的透析液后,患者取仰卧位,将2 L加温至37℃的4.25%的葡萄糖透析液(Dianeal Baxter公司)以每分钟200 mL的速度在10 min内全部灌入腹腔。在灌入过程中,为保证透析液完全混合,每灌入400 mL透析液时,患者需左右翻转、变换体位。分别在0、1、4 h留取透析液及灌液后第1 h抽取血液标本,腹透液留腹4 h后患者取坐位,用20 min时间排空腹腔内透析液,并测定腹透引流液。PET的计算和评估:(1)4 h腹透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4 h D/Pcr),用以评定腹膜转运功能;(2)净超滤量(nUF)。

1.2.2 分组

对照组:肾病综合征伴腹水患者10例。实验组:根据改良腹膜平衡试验(PET)将入选的腹膜透析患者分为高转运组10例,平均转运组(高平均转运16例,低平均转运15例)31例,低转运组7例。

1.2.3 标本检测

ELISA法测定腹水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每份标本测定2次取平均值。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1)利用光密度值确定VEGF及ET-1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2)计量资料VEGF和ET-1浓度水平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3)连续变量的关联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不同超滤量标准下VEGF和ET-1浓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及对照组腹水VEGF及ET-1的浓度比较

低转运组、平均转运组、高转运组腹水VEGF浓度分别为(705.56±34.87)ng/L、(887.01±81.29)ng/L、(971.51±83.73)ng/L;低转运组、平均转运组、高转运组腹水ET-1浓度分别为(299.52±20.06)ng/L、(301.09±28.00)ng/L、(300.28±29.54)ng/L,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VEGF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ET-1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中VEGF浓度为(784.40±75.38)ng/L,ET-1的浓度为(248.49±25.06)ng/L。对照组与不同腹膜转运类型腹水VEGF及ET-1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超滤量与各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VEGF和ET-1浓度的比较

根据国际上两种超滤衰竭的标准[1,2],按照净超滤量笔者重新将实验组患者分组。(1)标准一:group I,35例,净超滤量(nUF)>200 mL;groupⅡ,13例,净超滤量≤200 mL。(2)标准二:group A,44例,净超滤量>100 mL;group B,4例,净超滤量≤100 mL。

注:F、P值为高转运组、平均转运组、低转运组三组比较统计值;与对照组比较,*P<0.01

净超滤量与腹水中VEGF的浓度呈负相关(r=-0.893,P<0.01,n=48)。见图1。净超滤量与腹水中ET-1的浓度呈负相关(r=﹣0.776,P<0.01,n=48)。见图2。不同超滤量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VEGF和ET-1的浓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目前全球腹膜透析患者人数约115 000人/年,占透析总人数的14%。使腹膜透析患者转向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腹膜炎、腹膜透析通路的建立失败及腹膜功能的丧失。如今因为透析通路建立失败而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更改透析方式的人数已减少到了总人数的5%~10%,且腹膜炎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腹膜功能的丧失则成为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重要原因[2]。腹膜功能主要表现在毒素的清除功能及超滤功能(UF)。因此毒素的清除功能及UF成为腹膜透析前初始腹膜转运功能的评价重点。

本研究选取了小分子细胞因子VEGF和中分子细胞因子ET-l作为初始腹膜功能的评价指标。

VEGF是一个34~42 kDa的小分子糖蛋白,它有4种形式:VEGF121,VEGF165,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为多;VEGF是血管新生的始动因素和主要因素,在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的血管新生中都居于主导地位[3]。经大量研究发现,缺血及高糖环境可刺激腹膜透析患者VEGF表达增强[4,5]。同理,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之前,缺血、尿毒症血清、微炎症状态、高血糖等均刺激腹膜并影响着腹膜的功能。这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通过对腹膜血管的研究构划提出这样一个流程:尿毒症血清和高糖透析液长期作用于患者的腹膜→腹膜VEGF表达增强→腹膜血管新生增加→腹膜对小分子溶质转运增高→腹透转运功能变化。Zweer等[6]对腹透患者VEGF的表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VEGF是腹腔局部产生而非来自血液,进一步研究发现VEGF在腹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腹膜间皮细胞呈阳性表达,而腹膜间皮细胞是VEGF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腹水VEGF浓度可准确反映腹膜血管新生情况。

ET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也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它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2400 D,N端是两个二硫键将1-15、3-11位置的半胱氨酸连接起来,C端是一些疏水性氨基酸的残基。N端结构决定其与受体的亲和力,C端结构决定其与受体的结合位置。同分异构体家族包括ET-1、ET-2、ET-3,ET-l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Dobbie[7]对腹膜间皮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Ⅱ型肺泡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ET-1,在肺纤维化中起重要的作用[8,9],腹膜间皮细胞具有与Ⅱ型肺泡细胞相似的分泌功能,提示腹膜间皮细胞亦可能具有合成和分泌ET-1的潜在能力。

随着尿毒症病程的延长,血清中毒素持续刺激腹膜也将产生一系列血管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不同的原发病对全身血管的功能影响不同,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影响各系统大、中、小及微动脉,其对腹膜血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受试者中慢性肾炎患者共20例,其中高转运者3例(占15%),平均转运者17例(占85%)。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共13例,其中高转运者1例(占7.8%),平均转运者8例(占61.5%)、低转运者4例(占30.7%)。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2例,其中高转运者6例(占50%),平均转运者5例(占41.7%)、低转运者1例(占8.3%)。提示原发病为慢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腹膜功能倾向于平均转运,这与原发病对微血管影响较小,腹膜毛细血管管壁的硬化、通透性、密度均未发生较大改变有关。而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糖尿病对大、中、小血管均有影响,高糖环境可刺激腹膜血管增殖,使得腹膜的初始转运功能呈高转运倾向。

为了了解腹膜的初始溶质转运功能,笔者比较了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的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中VEGF和ET-1浓度。各组间VEGF浓度均有差异,证实了缺血、尿毒症血清、微炎症状态、高血糖等均刺激腹膜并影响着腹膜的功能,同时表明尿毒症患者腹水中VEGF水平与腹膜转运类型有关。低转运组腹水VEGF浓度水平较低也反过来进一步证实,低转运组患者的腹膜毛细血管的密度及血流量、腹膜的有效面积均较小,不利于溶质的交换。对照组腹水VEGF浓度水平较高,可能在另一方面说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形成机制不仅仅是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造成,同时可能会有血管及免疫因素参与,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由于腹膜平衡试验主要是评价腹膜对小分子物质的转运功能,而ET-1属于中分子物质,无法通过腹膜转运,因此各组间ET-1浓度均无差异,表明尿毒症患者腹水中内皮素水平与腹膜转运类型无关。

在对腹膜的初始超滤功能的研究中,由于应用4.25%葡萄糖透析液进行实验使得腹膜两侧渗透压梯度达到最大,因而超滤量大,客观误差小,能够更敏感的检测出超滤量的变化[10,11]。所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超滤衰竭协作组推荐采用改良PET来评估腹膜溶质和水分转运特性[12]。笔者采用改良PET测得超滤量,根据两种超滤衰竭的标准[13,14],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不同的分组及比较,得出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中VEGF和ET-1浓度均与超滤量相关,可以用于初步估测腹膜的初始超滤功能。

腹膜初始功能的评价是全面而复杂的,预测腹膜功能更是需要多种指标综合分析的。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较少,首先无法对年龄、原发病、病程与腹膜初始转运功能做出具体统计学分析,仅进行了相关倾向性分析。其次无法得到VEGF和ET-1在腹膜各转运功能组的具体界值。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搜集患者资料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此推断,更深入评价初始腹膜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前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腹水中表达水平与腹膜转运功能的关系,从而前瞻性预测腹膜功能。方法 共收集48例腹膜透析前患者腹水,腹膜透析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改良PET),记录超滤量。根据腹膜平衡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转运组10例、平均转运组(高平均转运、低平均转运)31例和低转运组7例。另留取同期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查各组标本中ET-1和VEGF的蛋白质水平。结果 ①VEGF的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在实验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T-1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在实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净超滤量与透析液VEGF和ET-1的浓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ET-1和VEGF的蛋白质水平结合可用于评价腹膜的转运功能。

内皮损伤因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并行手术切除的脑膜瘤患者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0~70岁,中位年龄56岁;主要症状:头痛36例,头晕38例,呕吐10例,肢体无力10例,视物不清5例,抽搐或某些精神症状3例;依据WHO提出的脑膜瘤分级标准[1],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6例。

1.2 VEGF的测定及结果评定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8例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抗体及试剂盒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其结果评定为(±)、(+)、(++)、(+++),后三者均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VEGF主要表达于脑膜瘤细胞的细胞膜和(或)细胞浆。见图1。38例脑膜瘤组织VEGF的阳性率为42.1%(16例),其中Ⅰ级为22.7%[(±)17例,(+)4例,(++)1例,(+++)0例],Ⅱ级为50.0%[(±)5例,(+)4例,(++)1例,(+++)0例],Ⅲ级为100.0%[(±)0例,(+)0例,(++)0例,(+++)6例],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分级的进展VEGF的阳性率逐渐增高。

3 小结

血液供应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提供肿瘤生长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和氧等,研究[1]证实,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情况决定了肿瘤的生长快慢,如果新生血管不能满足肿瘤生长所需的血液供应,肿瘤组织就会坏死。另外,脑组织是人体血供丰富,且对血液供应变化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脑膜瘤的生长对血液供应的依赖也非常明显。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新生的因子,主要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机体新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胃癌、肝癌、卵巢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脑膜瘤等实体肿瘤中已经得到证实[1,2,3]。本文通过对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VEGF表达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42.1%,Ⅰ、Ⅱ、Ⅲ级分别为22.7%、50.0%、100.0%,随分级的进展VEGF的阳性率逐渐增高,这与文献[1]一致,提示,脑膜瘤组织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其与脑膜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脑膜瘤分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38例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脑膜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42.1%,Ⅰ、Ⅱ、Ⅲ级分别为22.7%、50.0%、100.0%,随分级的进展VEGF的阳性率逐渐增高,不同级别脑膜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组织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其与脑膜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Baumgarten P,Brokinkel B,Zinke J,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nd its receptors VEGFR1 and VEGFR2 in primary and recurrent WHO gradeⅢmeningiomas.Histol Histopathol,2013,28(9):1157-1166.

[2]于乐,丁雪贞,孙雅静,等.CD90和VEGF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7(2):102-1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程软件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分析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