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2024-12-3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精选12篇)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1

摘要:探讨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和经验, 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支持心理干预、放松训练。认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运用支持心理干预、坚持放松训练, 才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良好生活习惯,支持心理干预,放松训练

高血压是最早被确定为心身疾病之一的疾病, 常引起动脉、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造成患者死亡。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重要手段。

1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血压与不良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 只有尽快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才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1]。

1.1 保持身心安静

(1) 避免不良心理刺激。如过怒、过喜、过悲、过分忧伤等。 (2) 避免能引起血压波动及心脏负荷过重的体力活动、饮食、洗澡等。

1.2 环境心理干预法

使患者尽早适应医院生活, 对正规疗程的系统治疗有充分思想准备, 并且具有较高的遵医率。

1.3 饮食心理干预法

首先, 让患者知道饮食对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影响, 建议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能超过6 g, 饮酒量和血压水平线性相关, 尤其是收缩压, 每天饮酒超过50 g乙醇者, 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其次, 吸烟即尼古丁刺激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血压升高。因此, 提醒患者低盐饮食、限酒、禁烟[2]。

1.4 生活要有规律, 每天睡眠保证8 h以上。

2 支持心理干预法

支持心理干预法是应用接受、支持、保证三项基本治疗原则和相应方法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状态。

2.1 倾听

倾听是在接纳的基础上, 积极地、认真地、关注地听, 引导患者全方位表达, 诉说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及宣泄情绪, 探索解决的方法, 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有效解决负性情绪带来的困扰。

2.2 调畅情志

高血压患者中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患病率高, 从事紧张度高的职业, 比如高空作业、会计等患病率较高, 还有听力问题, 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病率高。因此, 建议脑力劳动者适当做体育锻炼。若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不容易改变, 就改变自己, 调节适应能力。同时注意休息, 其临床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据观察, 不稳定型高血压与休息关系更密切。

2.3 向患者说明, 对高血压要有正确认知

高血压虽是终生疾病, 只要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意志, 消除顾虑, 学会放松, 不用服降压药也可控制血压, 使患者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 与医护人员通力合作, 保证治疗方案的实施[3]。

3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是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进而解决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及身体症状的方法, 可提高患者改善症状的速度。要求患者1~2次/d, 每次5 min左右。需强调, 开始几次的放松训练, 并不能使肌肉很快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需多次反复地练习, 才会有效果。

3.1 呼吸放松——腹式呼吸

一只手放在腹部, 另一只手放在胸部, 注意先呼气, 感觉肺部有足够的空间, 再做后面的深呼吸。然后用鼻孔吸气、保持3 s, 心理默数1-2-3, 停顿1 s, 再把气体缓缓地呼出, 可以在心中默数1-2-3-4-5。吸气时可以让空气进入腹部, 感觉那只放在腹部的手向上推而胸部只是在腹部隆起时跟着微微地隆起, 要使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时间长[4]。

3.2 渐进式放松

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着, 让自己最大限度地放松, 保持放松状态, 握紧右拳, 握得越来越紧, 在这个过程中想着紧张。右拳继续握紧, 然后, 感受着右拳、右手、右臂的紧张, 开始放松。右手的手指开始放松, 体验前后感受的差异, 接着让自己更加全面地放松, 再重复1次。一般做10个循环[5]。

综上所述, 只要改变日常生活习惯, 支持心理预防, 坚持放松训练等方法, 高血压的预防还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参考文献

[1]李雯化.王宇中.医学心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176.

[2]王惠.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0) :3358-3359.

[3]王金萍, 王惠玲, 王莹.老年高血压的心理护理及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2) :3673-3674.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122.

[5]孙菲菲.压力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102.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2

高血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我国高血压患者持续上升。为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预 防与治疗高血压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干预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高血压患者143例,1.2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要对干预的每位患者都建立一份健康栏案,记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血压、有无过敏史、有无吸烟、饮食习惯、服药情况(包括自觉服药、被动服药、经常未服药)等信息,是否每天都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否了解自己的病情,电话联络方式等,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专案管理,定期随访并跟踪记录,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以便根据现状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症状、危害和预后等基础知识;其次讲述饮食、烟酒、运动、情绪等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生活常识印制成册,并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印刷贴墙,使患者更易理解和接受;最后强调检查血压的必要性,尤其是早期无症状及服药后症状改善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这些措施从而提高患者遵医性等综合手段。测量血压:由专人负责监测,测量前休息15~20分钟以上,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诊断为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期间,每两周给患者测量血压一次。2.护理干预

2.1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宣贯

在社区进行高血压知识专题,发放宣传小册,建立高血压防治网络,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生吃药治疗的必要性。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血压升高。家属应对患者充分理解、宽容和安慰。护理人员主要采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的用药知识以及吸烟、饮酒、限盐、蔬菜水果的摄入、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和情绪调节等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并采用分发健康知识小册子、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其他多种患者较为喜爱的方式来满足其需求。

以《高血压防治手册》为素材,编写系列宣传材料5套,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材料约500份。每月编写一期《高血压健康生活指南》宣传海报,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普及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每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一次,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疾病用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洪昭光的健康讲座录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测量血压的技能培训。通过免费测量血压、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指导、用药管理和指导以满足患者在这些方面的需求,促进社区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2.1饮食护理干预

治疗高血压这一终身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健康饮食对治疗高血压至关重要。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食用低盐、低脂、低糖类食物,适量摄入植物蛋白质,如鱼类,蛋类。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食物和饮脱脂牛奶等食物含钙量较高。增加粗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限制盐的摄入,遵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要求患者每天食盐6g左右。

不良生活方式、行为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戒烟,节制饮酒,限制钠盐摄入(饮食中钠盐的摄入与血压的升高与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减少脂肪摄入,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以及控制糖尿病等。它是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措施,但是对所有高血压病患者都必不可少。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结合小剂量使用降压药就可以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不仅如此,非药物治疗还可以减少药物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能是高血压患者预防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一个生活方式改进措施。所有吸烟的高血压患者都应接受戒烟的劝阻。有研究报告,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对于饮酒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饮酒量是非药物治疗的一个有效措施。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争取家人和环境的支持,取得行为转变的成果并加以巩固。2.3心理护理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用关怀、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对不同的心理症状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支持。用放松疗法,如听音乐、读书看报、深呼吸等以缓解压力。通过医生-患者-家人的共同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的环境,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增强适应能力,从而避免易怒、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和认识,了解高血压的危害,使患者积极坚持和配合治疗。应用护理学、老年保健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做好患者的心理减负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社区护理人员因其职责要求,应当有心理准备去成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员,以“促进者”或“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并且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在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愿意为其提供帮助的氛围。这需要社区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与患者及其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稳定的关系。心理情绪的调控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心理因素和生理功能相互影响,并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明显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仍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其心理层面上的支持与援助,进行有关心理调试技巧的传授,将有助于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2.4运动治疗

根据自身的年龄、体质状况、血压高低等,掌握好运动量,以自我感到全身舒适为度,切莫盲目加大运动量。经常坚持体力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但需要坚持不懈。目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已有部分人已经开始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但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相对欠缺,大多数患者未能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巧,误认为只要散散步就算是锻炼了。建议多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拳、练瑜伽、气功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运动时的心率来判断,但注意劳逸结合,以不出现不适反应为度。2.5用药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注意用药原则,端正服药意识,坚持服药。同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常用降压药物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坚持遵医嘱合理长期服药,不能随意减服或停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护理人员应注意自我检测:如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随诊,遵照医嘱调整用药。不应无症状就不予治疗,延误病情。最后,护理人员应告诫患者养成每天晨备好1天的药放在小药杯中于餐前服用的习惯。提醒患者服药期间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晕倒或跌倒等意外伤害的发生。2.6组织加强交流

护理人员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干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了解患者及其家庭情况,鼓励其重要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家庭对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潜力。采用个人咨询、电话随访等方式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后,每个月由护士以电话的形式进行咨询,了解病情、治疗情况、以及对医疗护理的需求,护士不能解决的汇报医生,由医生协助解决。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成立高血压病患者活动团体,鼓励患者积极参与防治疾病的活动。3.讨论

高血压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需要终身服药控制血压,并且改 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患者能否坚持治疗,除了个人的信念、意志外,还与家人朋友及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护理人员应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帮组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胥之梓;范秀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论著,2012(19)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23-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群的平均寿命有所增加,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正面临着一个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目前我国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左右[1]?高血压,是老年人口的常见慢性疾病,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处于生理机能逐步衰退的状态,加之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因而其生活质量也较为低下,所以患者极易产生如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此类人群来说,不仅要靠有效的临床治疗,更需要全面及个性化的心理护理?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对我院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护理,对其血压情况?心理问题改善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 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2]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未给予降血压治疗的状态下,对患者在非同日进行3次以上血压监测(收缩压≥ 140 mmH g和(或) 舒张压≥90 mmH g);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予以排除: ①存在恶性肿瘤以及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 ② 存在语言障碍?智能障碍而影响交流沟通者;③未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者?同时,所有患者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另外患者病历资料显示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5 - 80 岁,平均( 68.20 ± 2. 00)岁?

1.2 研究方法

对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同时按照本临床试验需要,设计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影响表,表中内容主要包含: 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基础疾病?心理障碍分型?护理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等,表中各项内容由专人进行详细记录,然后进行相关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

1.3 心理护理方法

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入院教育?疾病常识教育?用药指导?安全防跌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综合观察与分析分析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特点和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 WhitneyU 检验,计数资料则给予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见表1?

2.2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情况对比,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病具有病程长?进展缓慢?并发症多等特点[3],患者多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问题[4]?为了有效消除诱因,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我们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从表1及表2中可以看出,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同时对控制血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P<0.05)?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对患者实施了个性化护理:(1)创造舒适?温馨的病室环境,主动与患者沟通?(2)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健康教育?(3)提高自身护理水平,针对患者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各项针对性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关心与照顾?综上所述,认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修云,兰秋英.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的分析[J] 医学导刊,2008,2(2):70~ 71?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 91~102?

[3] 芦桂林.高血压病亚临床血管病变的指标及临床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 1184?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6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60例患者中均无伴发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选入心理干预研究的标准: (1) 高血压病史大于或等于6个月; (2) 30岁以上, 智力正常, 无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 (3) 患者知情同意进行心理干预; (4) 高中以上文化水平, 能正确理解心理评定量表内容; (5) 病情稳定, 对医嘱依从性好。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一般治疗:改善生活方式, 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和脂肪摄入、补充钙和钾盐、戒烟、限酒、增加运动[2]。对每一个患者个性化选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干预组包括: (1) 支持性心理治疗, 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病因,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烦躁焦虑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配合医生积极进行心理治疗; (2) 松弛疗法, 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放松, 要求患者家中按训练程序练习; (3)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 提高适应应激能力[3]; (4) 鼓励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充当榜样, 加强患者间交流, 使其起到表率和激励作用。

1.3 测评工具

由医师在干预前, 干预后3月, 干预后6月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4]、抑郁自测量表 (SDS) [5]各测评一次。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1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均存在心理问题, 主要以焦虑和抑郁为主, 两组间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3个月,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AS、SDS评分都有下降,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6个月, 干预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3 讨论

心理干预后测评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干预前两组数据均存在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 对照干预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个体化药物治疗, 干预组增加心理疏导、松弛及认知疗法等心理干预。3月后, 两组SAS、SDS评分值均有降低,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短期内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一定改善。6个月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降低, 低于我国常模结果中的标准分界值, 而对照组SAS、SDS评分无明显下降。以上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提高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及依从性, 更好的控制病情。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6], 身心疾病日益增多, 心理干预在治疗身心疾病会愈发显的重要。但本次研究例数有限, 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王宇中.医学心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99.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7.

[3]王长虹, 从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476-477.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39-42.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3:35-38.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5

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措施

齐丽颖 松原市人民医院

【摘要】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无声杀手” [1]。如不及时控制及治疗将会引起心、脑、肾、血管等多个靶器官的损害,降低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威胁生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自觉地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较好地控制了患者的病情。要做好健康宣教,作为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与年龄、性别、地域、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生活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为可干预因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的治疗知识,对有效控制血压及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论述如下:

1.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方法

1.1评估

入院后通过与患者或家属交谈、观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心理、社会、经济、辅助检查结果、医疗诊断等资料,评估患者的个人日常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用药、吸烟、睡眠、对疾病认识程度和学习能力,确定患者的态度和信念,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

1.2方法

结合评估资料,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护理上针对性制定适合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及干预措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是确保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具体方法是与患者个别谈心、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分发图文并茂的高血压手册、人手一册;举行小讲课,分期介绍相关知识,结合医院的墙报,图片,科普手册,安排有经验的病员当教员,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让患者观看并发症的录像资料、照片等,使患者意识到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性;或利用静脉输液和发放口服药的时间,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宣教,对某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应重复教育多次,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2.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内容

健康教育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密切相关。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职业、环境、遗传、饮食、食盐摄入过多、肥胖等因素有关。因此需长期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服药治疗,一旦确诊后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我们一定要加强护理干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与患者要充分认识到治病的长期性,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在战胜疾病之前首先战胜自我,教育内容分为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2.1 心理指导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不适应,对疾病认识不足的程度及心理承受力的差异表现复杂多变,总有一种精神负担,稍有不适就十分紧张,导致血压偏高,波动大,情绪极不稳定,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及年龄的差别,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病人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病人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心理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以维持血压的稳定,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关爱,让其感觉家庭般的温暖。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疑问,对血压升高和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解除担忧,放松心情,消除顾虑,学会自我放松,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例如:散步、阅读、听轻音乐、打太极、观赏风景等。

2.2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选择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应食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的食物[2]。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5~6g,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2.3 运动指导

运动可以调节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同时也可以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促进脂质代谢,控制肥胖,并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但是,高血压病患者的运动,应选择适当的项目,不宜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而要量力而行。根据患者的自身爱好和力所能及的运动量进行适当运动,如慢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初始为10-15分钟,一般为30 分钟,每周3-5次,运动循序渐进,先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后无明显不适为宜。如运动出现胸闷、心慌等应立即停止运动。教会患者掌握调节适应运动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运动强度应依心率而定(最大心率=170-年龄)。为安全起见,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作为运动指标,并且要长期坚持,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2.4用药指导

用药因人而宜,原则上从小剂量获得最大疗效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种类、剂量、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双氢克尿噻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长期服用还可以引起血尿酸、血糖增高,血胆固醇增高,所以要定期监测,服用缓释剂或胶囊药物时,应用水整片吞服不宜掰开或嚼碎,以免影响疗效。降压药需长期服用,应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剂量。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避免睡前服药,以免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从而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自己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以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

2.5出院指导

为患者制定详细的自护计划,指导其学会自我护理的技术。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及测量血压时注意事项,活动后休息10分钟后再测血压,袖带不要裹得太紧或太松,尽量做到四定:定时、定部位、定血压计、定时做好记录。坚持服药,勿随便停药、减药,观察血压变化,每天为患者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并定期去医院复查。如果在服药过程中血压下降过快,同时伴有头晕、头痛等脑部缺血症状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就诊,调整药物。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勿发怒生气、保持心情愉快、平稳乐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及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引起血压升高。保证合理的休息与睡眠,对睡眠不好者睡前应听催眠曲、热水泡脚。不要观看刺激、恐怖影视或参加刺激性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换体位时要慢,防止一过性低血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燥,大便燥结时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禁止憋气、用劲。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四忌:忌猛躺、猛坐、猛蹲、猛站,以防止血压变化发生意外。

3.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结果

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再次评价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学习的效果,大部份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比教育前有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一部份民族患者和老年人对相关知识未掌握。主要是语言沟通不便和年龄大、记忆力下降等有关,影响教育效果。

4.总结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目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又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从而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促使自觉地选择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使其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较好地控制了患者的病情。因此,采取利用一切机会不拘形式,通俗易懂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能动员家属积极配合,对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自考网

治疗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好健康宣教,作为医护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科学地运用健康宣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得到完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的体会 篇6

方法:于2000年3月在双桥新村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及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调查,了解该社区基本健康状况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通过5年的干预包括对双桥新村社区人口进行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具体措施如下。

预防策略包括三方面:①全人群策略:旨在改变全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以普遍降低危险因素水平,增进人群健康。②高危策略:对检出的高危对象,如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和吸烟者,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健康教育。以上两部分属一级预防。③二级预防:对已有高血压病者预防其并发症和病情发展加重。第2、3两部分是针对个体的预防。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①诊断标准:不同日多次测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②血压的分类:(见“中国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吸烟、血脂紊乱、糖尿病、年龄>60岁,男性或绝经女性、有心血管家族史而且患高血压年龄女性<65岁男性<55岁。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层:(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评估和分组管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治疗流程结合本社区特点。

高血压患者分组管理:①管理对象:

重点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并在本社区就诊和维持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由本社区实施分组管理。

一般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不在本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不纳入分组,每年进行1次随访管理。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高血压治疗:非药物治疗见表1。

药物治疗:①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a.以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在不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逐渐加量,达到最佳效果。b.如果第1种使用的药物降压效果不明显,或有不良反应时,应改用第2类药物,而不是增加药物的剂量和加用第2类药物。c.为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通常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类或两类以上药物,以小剂量联合。采用长效药物,1日1剂,提供24小时持续控制血压。②配伍原则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b.钙拮抗剂与β-阻滞剂;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拮抗剂;d.利尿剂与β-阻滞剂;e.α-阻滞剂与β-阻滞剂。

健康教育:高血压危象,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之外,更主要的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以及血管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器官损害,进而引起上述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造成对人类健康的间接威胁。对35岁以上就诊病人中血压偏高而确诊者,予以行为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季度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积极地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并不仅仅在于减少高血压的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血压达到一个平稳的较低水平来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其间接危害。建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让患者之间、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结 果

通过5年(2000年3月~2005年3月)的全面干预,双桥新村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由36.8%升至82.6%,治疗率由26.4%升至68.2%,控制率由15.7%升至42.3%,社区全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由36.8%降至23.7%。

讨 论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7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生存质量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和人口构成的变化,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愈显严重。200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50%的心血管疾病(CVD)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高血压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1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的第3位危险因素[1]。高血压是一种多因子疾病,其中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较大,但是在治疗和护理中往往只依靠药物和行为改变,而忽视了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2]。本研究就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年龄32~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4.3±8.5岁。对照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4.9±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测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随访1年后对比分析两组人群生存质量间的差别。

1.2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类型分类指导。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共分成3类:消极心理、盲目乐观心理和积极心理。消极心理主要包括焦虑和恐惧、悲观和抑郁、激动和易怒[3]。对于焦虑和恐惧患者,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和分析患者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帮助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和养成规律的生活。指导患者进行情绪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与意志坚强、心理健康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交流;对于悲观和抑郁患者,要通过实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逐渐从悲观和抑郁中解脱出来,必须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亲切、诚恳的语言争取患者的信任,实行人性化护理,通过创造有利于休养和治疗的环境、组织有丰富的集体活动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激动和易怒患者,要科学分析患者心理变化和行为异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通过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通过家属的参与来达到对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对于盲目乐观型患者,关键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实例等让患者明白长期、科学、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进行病情的自我管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对于积极心理患者,可以让患者了解有关高血压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新方法,并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让患者尝试新的护理方法,鼓励患者坚持锻炼、科学饮食及合理保健等。

1.3 评价方法。

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别。(1)分别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糖、血脂及血压,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别;(2)计算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3)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测量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焦虑、抑郁、恐惧、敌对和躯体化5个因子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得分越低,提示患者的心理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不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不同组间比较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表1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

&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两组人员随访1年后,对照组发生并发症7例,观察组发生2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比较。

表3显示,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得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状态功能和生活质量总分方面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观察组在4个方面的生活质量都高于对照组。

2.4 观察组和对照组SCL-90评分比较。

表4显示,在对观察组实施1年的心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SCL-90评分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经统计学检验,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对观察组进行了心理干预措施后心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可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共识,因此,在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中将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对改善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医务工作者注重的主要是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和膳食干预,很少注重心理干预[4,5]。本研究通过设立对照组进行随访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注重心理干预与单纯只注重药物等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对临床和护理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也是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的要求和循证医学共同发展促进的结果。

有关生存质量的评价方法很多,因此,选择正确的生存质量评价方法,对于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所用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是2个普遍适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反应度、效度和信度,是目前常用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的重要量表。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信、科学,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1]Ezzati M,Lopez AD,Vander Hoorn S,et al.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and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J].Lancet,2002,360(9343):1347-1360.

[2]葛凤.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9,6(15):96-97.

[3]徐立萍,杨文东,贾灵芝.原发性高血压23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7):84-85.

[4]Akita S,Sacks FM,Svetkey LP,et al.Effects of the Dietary App 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diet on the pressure-natriuresis relationship[J].Hypertension,2003,42(1):8-13.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择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就诊治疗的1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通过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 对照组与干预组各有67例患者。干预组:32例男性患者, 35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39~80岁, 平均年龄 (57.97±10.18) 岁。病程时间0.6~23年, 平均时间 (11.52±4.66) 年。血压水平:收缩压水平 (165.73±12.35) mm Hg;舒张压水平 (95.92±10.84) mm Hg。对照组:33例男性患者, 34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37~83岁, 平均年龄 (58.09±9.07) 岁。病程时间0.4~25年, 平均时间 (12.08±5.71) 年。血压水平:收缩压水平 (165.84±11.90) mm Hg;舒张压水平 (94.28±10.09) mm Hg。将伴有严重并发症、精神疾病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统统排除, 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研究可比性比较明显。

1.2 方法

对照组:67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1饮食护理:患者饮食必须清淡, 少食荤多食素, 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必须规律、定时定量, 多进食低胆固醇、低脂以及低钠的食物[2], 控制患者钠盐的摄入量, 每天食用钠盐量应该不超过6.0 g, 多进食富含钙、钾的食物, 少进食高胆固醇、甜食;多进食新鲜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类食物, 可适当搭配海产品, 少进食腌制的食物、辛辣食物, 监督患者少饮酒、少抽烟, 尽量帮助患者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及良好生活习惯行为。2运动护理:指导患者学会、发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量, 根据患者实际年龄、病理状况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以及方式[3]。通常情况下, 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气功、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4]。通常运动的最佳时间为清晨或者餐后30 min开始, 运动时间在30 min左右, 每周运动3~5次, 运动强度以患者未感觉疲劳为宜, 运动量应该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 并且必须长期坚持, 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以防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水平出现较大波动。3嘱咐患者所用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药效作用、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 加强患者遵医行为, 监督患者按次、按量、按时用药, 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劝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过程非常漫长, 甚至是终生, 必须注意药物的使用原则, 切勿擅自停止用药[5], 或是随便更改药物, 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危险。

干预组:67例患者在一般临床护理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原发性高血压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发放疾病有关资料、口头讲述等方式, 让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概念、致病因素、病理机制、治疗及转归等情况[6]。告知患者虽然高血压需要接受终身治疗, 但是坚持积极的药物治疗、饮食调节以及运动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态, 便能够使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各种临床并发症的产生。试验发现,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波动较大的原因与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错误的认知具有紧密相关性。所以, 对首次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我们必须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 对发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1针对盲目乐观的患者, 医生及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 详细讲述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健康知识, 通过果断的结论、明确的词汇以及简短的语句, 强化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诱发因素、临床症状、转归的认知及了解。2针对紧张、焦虑的患者, 向患者说明稳定的情绪, 对维持血压水平非常重要, 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以及音乐疗法等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7]。3针对抑郁消极的患者, 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沟通, 鼓励患者多与家属交流, 多参与有益的集体活动, 一笔那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并且获得患者家属的配合支持, 尽可能多陪伴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及温暖。4针对敏感多疑的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耐心解释、尽量安抚, 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让患者能够正视疾病, 消解心理顾虑, 从而配合治疗、护理工作。5针对安定积极的患者, 主要进行指导性心理干预, 为其讲述先进、有效、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 强调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保证其处于安定、积极的心态。

1.3 指标评价

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8], 共有20个项目, 每项评分为0~4分, 依次表示无、轻度、中度、重度以及相当重, 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焦虑程度越为严重。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等四个维度, 总分为60分, 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 用表示, 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 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水平比较

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得到改善, 而干预组患者血压水平改善的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抑郁及焦虑状况

干预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患者在社会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躯体功能维度、物质生活维度等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干扰的疾病, 一般与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有所联系[9]。当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 或是精神心理受刺激时, 会造成机体交感神经变得异常兴奋, 从而产生血管收缩, 导致血压水平增高。在患者心理情绪过度激动时, 便会产生紧张的心理, 血压水平迅速增高, 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因素, 有助于血压保持稳定的状态。在实践护理工作中, 必须尽最大努力消解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安定患者的不良情绪, 激励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心理因素是引发原发性高血压的一项关键因素, 并且心理因素与疾病互为因果。以往研究发现, 高血压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几率比较高, 具有严重的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 与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呈正比相关性, 对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 心理护理干预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能够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 缓解患者内心的压力,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纠正各种因素引起的不良心理。切断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发展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以免不良心理因素刺激、持久, 致使内分泌、体液以及神经等系统血压调节机制遭到破坏, 造成持久性血压增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给予心理行为治疗能够确保患者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范围内, 可适当降低用量,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对整个护理工作发挥了推动作用, 改变以往护理简单、机械性的护理操作。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沟通, 能够切实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问题, 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 迅速消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无需应用机器设备, 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该试验可见, 干预组患者舒张压 (133.22±12.01) mm Hg、收缩压 (133.22±12.01) mm Hg水平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 (90.89±10.55) mm Hg、 (148.59±11.04) mm Hg, 这与卫琴等[10]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进一步说明该研究的真实有效,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理指征, 以利于患者持续性降压治疗。干预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表明优质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纠正患者的心理状态, 让患者正视疾病、配合治疗, 消除了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同时, 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显著性提高, 有助于疾病的恢复、血压的控制。总之,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 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利于血压水平的稳定及控制, 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柯月兰, 黎观妹, 孙小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5 (23) :3034.

[2]刘翠香, 朱爱莲, 刘喜平, 等.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 (8) :485-486.

[3]薛华, 陈淑霞, 张素巧.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8 (24) :2976-2977.

[4]刘庆伟, 姚海云.高血压病患者心态及心理护理后依从性改变的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45 (16) :69-70.

[5]熊秋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4) :486-487.

[6]白雪歌, 胡慧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行为特征及心理干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4 (27) :693-694.

[7]曹东方.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4) :139-140.

[8]张益娥, 汤建红.护理干预对农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2) :14-15.

[9]宋文, 宋丽.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2 (2) :166-167.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9

关键词:高血压,遵医依从性,血压控制

高血压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发症多的特点, 如果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治疗, 将会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干预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采取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 以探讨对高血压患者的遵医依从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WHO1997年高血压诊断标准[1]。其中男120例, 女80例;年龄30~75岁, 平均 (54.5±7.4) 岁;病程2~38年, 平均 (l5.3±6.0) 年。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与心理干预

2组均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常规药物 (倍他乐克、卡托普利、寿比山等) 进行治疗, 而干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 包括:入院初综合评估患者的血压等级、生化指标、心电图、生活方式、用药知识等。在疾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治疗方案中减少给药途径、药物品种数、使用半衰期长的药品、降低用药频次;反复讲解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 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 当患者病情有变化或血压有波动, 需增减药物时, 应及时告知患者增减药物的原因;新增药物的名称、剂量、作用、服药方法、时间及其副作用、注意事项, 以消除患者的疑虑;除反复向患者本人交代外, 需向家属交代清楚, 提示指导家属关心、监督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教育和治疗方案, 发放宣传材料, 进行健康教育, 提供有关高血压治疗的基本知识、药物疗法、血压监测、定期复查的必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医患交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调动患者积极性, 让病人参与自己治疗方案的制订过程;加强患者家人、朋友等对患者的关怀等。对每位高血压患者都建立健康档案。

1.3 血压测定

血压均同一人测定, 使用同一水银柱血压计 (2mmHg刻度) , 同一袖带测右上臂血压, 血压测定在8am~10am, 复诊当天上午测血压前不服药。

1.4 评价方法

遵医依从性的变化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 主要从规律用药、监测血压、定期复查3个方面考核。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数据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治疗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高血压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表1显示, 干预组的高血压患者在规律用药、监测血压及定期复查方面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2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表2显示, 2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经过8周治疗后, 2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干预组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经t检验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在药物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 治疗方案明确有效, 但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的控制率为6.1%[2], 其原因是高血压患者遵医依从性差。

遵医行为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 (服药、合理饮食、优化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即遵医嘱的行为活动。高血压病程长, 疗程长, 治疗过程中经受影响因素较多, 其中心理方面的影响较大,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 因此, 针对高血压的治疗, 不仅需要药物本身, 心理干预同样重要[3,4]。

对高血压的治疗仅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 要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治疗、社会关注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才可以取得一个稳定、长期、理想的疗效。心理干预是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 可以保证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疏解, 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5]。

本研究中干预组的高血压患者在规律用药、监测血压及定期复查方面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经过8周治疗后, 2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干预组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P<0.05) 。

综上, 心理干预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血压, 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吕慧.高血压的心理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1) :1448-1450.

[2]刘金荣.健康教育对160例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8) :57-58.

[3]张领, 赵诚, 张书琴.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3C) :67-68.

[4]黄村华, 陈金山, 黄蕾, 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 :84-85.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10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心理护理,不良情绪,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数据统计,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49%以上,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老年高血压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不良预后[2]。临床上针对高血压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3.16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病程7.37年;血压分级Ⅰ级45例,Ⅱ级73例,Ⅲ级42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及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为:(1)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喜好及性格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2)心理疏导:高血压患者因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担心给家人带来负担,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消除患者的顾虑,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保持血压稳定。(3)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正确指导,开导患者积极摆脱生活中的烦恼,保持良好心情,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出院后做好电话随访,巩固心理情绪和治疗的延续性。

1.3疗效评价标准根据高血压控制标准[3]: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 g,或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 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H g;无效: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无明显变化。采用焦虑评自评量表、抑郁评分量表及自尊评分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情况[4]。采用简化的生活质量量表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5个方面来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75%(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病程长,并发症多,且易引发心脑血管类疾病,长期坚持用药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但其受年龄、心理、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焦躁、疑虑等心理问题,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分析患者的心理情绪,并向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出院后做到连续性随访,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了血压。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控制血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美琼.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39-141.

[2]余建琴,朱利月.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不良情绪及生活方式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2):108-111.

[3]王建华.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85-87.

[4]龙娈贞,金斌.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负向情绪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16):3352-3353.

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体会 篇11

【关键词】 高血压;综合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1-02

在静息状态下,动脉压增高到140/90mmHg以上称为高血压,它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它疾病同时出现。其发生与遗传、环境、个人饮食习惯等多因素有关,发病轻者无自觉反应,重者可感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站立不稳,影响健康。本病发生后,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漏服、运动量增大、过多饮食肥甘油腻、饮酒等都可引起血压突然增高,甚至导致脑、肾、肝等多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1],最后死亡。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高血压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笔者发现综合护理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所有患者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组情况得到本院护理伦理会支持。护理组140例,包括男92例,女48例,年龄44-71岁,平均(58.4±0.2)岁,病程0.3-11.3年,平均(4.7±0.5)年,按其分期分类,I期26例,II期84例,III期30例;对照组40例,包括男27例,女13例,年龄50-70岁,平均(54.2±0.3)岁,病程0.2-14.1年,平均(5.3±0.7)年,按其分期分类,I期7例,II期24例,III期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降压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综合护理。综合护理方案:首先,初患病患者心理脆弱,对疾病有恐惧心理,病程长的患者因为长期对饮食、运动或者其它生活习惯的限制,令其疲惫不堪,对疾病重视程度降低,无论哪种思想对疾病都有影响,所以护士要进行有效沟通,消除负面情绪,让患者充分认识疾病的危害,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配合,坚持服药。同时,定期叮嘱患者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免患者为减少麻烦增加用量减少次数,告知这样做的危害,血压缓慢降低才比较符合生理规律。病程长者的心、脑、肝、肾功能较差,除应用控制血压的药物,还要配合保肝利尿药物和营养血管药物。指导患者制定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表和饮食表,日常饮食坚持低盐、低脂,多摄取植物蛋白,戒酒戒烟;日常活动不能过于激烈或强度太大,如起床不应过猛,体力劳动要注意强度,运动以耗氧量小的有氧运动为主,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并注意控制情绪,避免激动,防止症状加重。定期复查,监控血压,有不适及时就医[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院初和出院时患者的血压情况,服药、运动、饮食等治疗依从性,患者的满意度。

1.4 疗效标准 正常血压为(90-120)/(60-90)mmHg,高血压的临界值为140/90mmHg,治疗依从性以护士对患者的日除观察结合调查问卷为判断依据,评分在85分以上者依从性好,在70-84分为一般,在69分以下者为差,有效率=依从性好率。满意度以出院前一天的调查表进行评定,从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等多方面评定,共20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分值高说明满意度高。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分析结果,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x2表示,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经对症处理和护理,护理组的收缩压降至(105.61±4.85)mmHg,舒张压降至(88.51±5.24)mmHg;对照组的收缩压降至(122.66±5.61)mmHg,舒张压降至(95.22±8.34)mmHg;护理组血压值与正常值更接近,x2值为1.003,1.01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护理组治疗依从性好86例,一般47例,差7例,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好11例,一般17例,差12例,有效率27.5%;x2值为1.10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护理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2.33±3.25)分,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72.14±3.33)分,x2值为1.416,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向年轻化发展,为了减少并发症,延迟疾病发展,在药物维持或其它有效降压处理外,护理是重要的一项配合内容。针对患者对疾病不够重视,缺乏服药和运动、饮食控制的依从性等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让患者加深印象,由被动约束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发作几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对其它脏器的危害降低,可以使患者对疾病的恐慌减少,增强自信心,利于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因为患者依从性提高,所以护理组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属于心血管系统病变,一般伴随动脉硬化,心脏射血不全,导致生理机能减退,合并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综合性病变,所以对老年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及运动指导,饮食强调低盐,低脂,多维生素,強调控制情绪,运动做到劳逸结合,增强有氧代谢降低体重,几方面配合,血压控制会更好。

总之,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延长发作周期,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秀娟.89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J].大家健康,2012,6(12):79-80.

[2] 贾江娥.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6):175-176.

高血压的心理干预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患者在接受诊断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月经紊乱、头晕、口干、烦躁、焦虑等症状,确诊所有病例均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前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4例,年龄42-56岁,平均年龄为(48.5±5.6)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至1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6.4±2.5)个月。对照组患者34例,年龄41-58岁,平均年龄为(49.5±5.3)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至36个月之间不等,平均病程为(16.4±2.5)个月。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3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为患者实施治疗性的护理,简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口头讲解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等相关知识,口头进行简单的心理安抚[2]。

观察组的34例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针对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进行护理期间,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力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分析诱发患者焦虑、烦躁的具体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支持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解答疑惑。(2)认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解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一般知识,深化患者对围绝经期各种症状和并发症的认识程度,让患者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围绝经期高血压,使其认识到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对改善围绝经期高血压症状的重要性。(3)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在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期间,可以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通过音乐、阅读或运动的方式,帮助患者从健康的途径和渠道发泄心理压力,从而确保患者能够时刻保持稳定、积极的心理状况。(4)行为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予以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减少钠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补充钙和钾,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量,戒烟戒酒、定量定时、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3],从而控制体重的增加。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对患者进行SAS评分调查,同时,对患者接受护理前后SAS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以上两组患者实验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统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SAS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更为理想,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女性患者进入围绝经期后,血压的波动性较大,容易受精神紧张、体力劳动的影响,通常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而舒张压改变较少或无明显变化。高血压作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常伴发焦虑和烦躁等不良情绪,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结合本次研究实验所得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后S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更为理想,组间差异显著(P<0.05)。因此,笔者认为:针对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期间,结合患者的实际心理状况,对患者采取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改善了围绝经期带来的临床症状,调整了患者的血压指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本文就针对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浅析的研究和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治疗的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SA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围绝经期高血压合并焦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围绝经期高血压,焦虑,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米良.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高血压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J].海峡药学,2012,14(24):246-247.

[2]刘志霞,龚旺梅,刘志宏.穴位埋线配合心理护理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12(23):274-27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数控加工制造下一篇:新中式设计风格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