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作文指导点滴(精选4篇)
高考英语作文指导点滴 篇1
教师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实践者,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由教师去理解, 优秀的教育内容要由教师去体现, 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去实施, 现代的教育手段要由教师去操作,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配合教师专业发展。面对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考的双重压力, 高三英语教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认识新课标与新高考;如何提高高三英语课堂效益;如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高三教师, 必须活化备考策略, 提高高三英语复习的教学效益, 这是高三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对新课标的深入研究学习, 对高考复习中教师的作用有如下思考:
一、学习者
1.博览群书 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无论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挑战、素质教育的挑战、课程改革的需要, 还是从英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都表明英语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以前人们常说,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专业知识来讲, 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深、广, 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而教材上的内容却是固定和滞后的, 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教师除了要终身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该涉猎各种知识领域, 尤其要注重学习经典原著, 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我想,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拥有的不仅是一桶水, 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小河。而这条小河的源头活水, 只能来自于教师业务的终身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学习考纲 研究考情
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考试说明都已鲜新出炉, 我们要正视问题, 调整心态,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因为只有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 才能把握好复习的“政治”方向, 提高复习的效能。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 除了博览群书, 扩展知识面外, 还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改三年的《考试说明》、《教学指导意见》以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比如《课程标准》对词汇量的要求:
五级:理解和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七级: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八级: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九级: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009年高考词汇要求:由2008年的2000个左右提高到2500个左右;对合成、转换、派生等常用词汇更加重视。
2010年新增100个词汇:名词53个, 如chart/diagram/brochure/poster/religion, 动词18个, 形容词19个, 副词1个occasionally, 其他9个, cycle/digest/folk/sum/profession/rid/poison/potential/pace。
2011年大纲要求“词汇量为2700个左右”, 比2010年的2600个新增了100个词汇:名词61个, 动词7个, 形容词23个, 副词5个, 其他4个, 如abstract (adj./n.) , ban (v./n.) , blank (n./adj.) , rank (n./v.) , 说明对词汇量的要求继续增加。和去年考试大纲所描述的基本一样, 但在阅读的篇数上注明了阅读材料为4~5篇, 并且在样卷的文章中有的部分篇幅较长。
二、指导者
1.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进行目标激励, 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 做问答、转换练习, 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 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智力因素突出的学生做阅读性强、推理性强的练习。根据渐进性原则, 在大部分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时, 应适当放慢进度, 查漏补缺, 甚至是“开小灶”, 让他们在教师的耐心帮助下, 充满信心。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也不能轻视, 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 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 对待这部分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 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 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遇事能做, 做则有所获。
2.推荐原著 培养能力
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 而且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能为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也能使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 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所以, 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能否巩固, 言语技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学会阅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说明, 其中还特别指出:除教材外, 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老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些难度适中的外文原著, 并设置些问题,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 培养其自学能力。例如指导学生读O.Henry and his short stories.
2.1. 了解作者O. Henry的基本情况:
O. Henry was the pen name of American writer William Sydney Porter (September 11, 1862-June 5, 1910) . O. Henry’s short storie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wit, wordplay, warm characterization and clever twist endings, which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O. Henry ending.” O. Henry’s stories are playful and optimistic. Most of O. Henry’s stories are set in his own tim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take place in New York City, and deal for the most part with ordinary people: clerks, policemen, waitresses, etc. To O. Henry, everyone in New York counted.
2.2. 推荐阅读作品:
A Service of Love《爱的牺牲》 ;The Last Leaf 《最后一片叶子》 ;The Cop and the Anthem《警察与赞美诗》 ;The Gift of the Magi 《麦琪的礼物》 ;A Retrieved Reformation《重获新生》 ;The Ransom of Red Chief 《红酋长的赎金》等。
2.3. 设置问题:
问题形式1 根据小说内容填空。 (The Last Leaf )
Johnsy, a young woman artist, with Pneumonia, was now lying still in bed, with a strong belief that she would immediately away as the last leaf out of the window to the ground. Sue, her best friend, told this to Old Behrman, who made a living by for others and who planned to paint a for years. ( hear) this, the old man felt that 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stop it. A beating rain with bitter snow came through all the night, and when Johnsy demanded the curtain (pull) up, she found in surprise that the last leaf had the fierce rain. Encouraged by this, Johnsy decided to live on, and soon she recovered., bad news came old Behrman died of Pneumonia , because he painted the leaf for Johnsy all the night in the violent rain.
问题形式2 限定字数写Summary。 (The Gift of the Magi)
Two lovers give each other their valued treasures. About a young couple who are short of money but desperately want to buy each other Christmas gifts. Without telling Jim, Della sells her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 her beautiful hair, in order to buy a valuable chain for Jim’s watch; while unbeknownst to Della, Jim sells his own most valuable possession, his watch, to buy jeweled combs for Della’s hair.
问题形式3 回答问题。 (The Cop and the Anthem)
1) What was Soapy’s most desirable thing in the coming winter?
2) Why didn’t Soapy want to seek help from any institution of charity?
3) What did Soapy think of going to Blackwell prison at first? What was the fact?
4) What wa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问题形式4 填表格。 (The Cop and the Anthem)
现在的英语高考试题, 更侧重考查学生是否有坚实丰厚的语言基础知识, 以及实际运用英语知识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所以, 只要有足够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输入, 到高考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知识的输出。
3.胸有成竹 提高考商
首先, 要指导学生明确冲刺阶段任务, 有的放矢。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解题能力情况、做题速度, 在短时间内迅速巩固并提高原有的复习成果。其次, 做好知识综合储备, 有备无患。指导学生通过“回头复习”进行知识大盘点, 高度凝结知识体系, 构建专题、专点网络。最后, 掌握临场应考策略, 丰富经验。因为高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的临场策略以及应考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方面的训练属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它包括:考前情绪自我调整的训练, 考试自信心的训练, 在考场上遇到难题受挫的意志品质的训练等内容。很多同学由于有良好的应考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临场发挥水平高于原有的水平, 还有一些同学, 由于情绪意志等原因, 临场发挥水平低于原有水平, 从而导致高考的失败。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同时树立必胜的信心, 学会自我减压, 正确对待考试的难易程度并且保持最佳生理状态。只有这样, 才能在考场上提高自己的“考商”, 把自己应得的分数带回家!
三、积累者
积累是语言学习的必要途径, 但语言包罗万象, 漫无边际, 只有科学地、有选择地长期积累才能促进高考的成功。所以, 从高一入学起就要科学地建立起语言素材库。
1.语言素材的积累
教材中语言丰富多彩,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美丽的语言, 科学地分类积累教材中有用素材, 因为教师能站在统揽全局的高度来审视教材, 对教材有相当强的驾驭能力。同时应常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课外读物的语言素材, 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促其持之以恒, 逐渐养成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还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积累的乐趣, 激发积累的热情。
2.语言素材的巩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记忆过的东西在没有达到牢固记忆状态之前, 如果不能够做到适时地复习, 都会有被完全遗忘的可能。因此, 语言输入之后还需进行巩固。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过程是一个反复刺激、不断加深印象的过程, 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持久记忆的过程, 这是语言能否自如输出的关键。为此, 笔者组织好早读、晚读, 并要求对一些篇章素材进行背诵或朗读比赛, 使死的素材变成了活的语言, 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难怪有些学生会说:“素材库在手, 英语学习不用愁。”
3.语言素材的输出
沉睡的潜能需要被唤醒, 储存的记忆需要被激活。语言素材通过高一、高二的长期积累, 还需在高三进行大量的语言提取与运用 (即语言输出) 的训练。训练可通过专项测试、综合测试、竞赛活动等形式。测试、活动后应及时纠错、总结。通过这些测试、活动, 同学们对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有了一个提取、运用并再整理的过程, 也对素材库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如此反复地提取、总结、再运用的训练, 使学生在考试中能自如地进行语言的输出, 使高考不再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如教学 (人教版) Module8 Unit2 Cloning语言知识点后, 提供学生选择、填空或翻译等练习来巩固, 最后笔者从中抽取be bound to, undertake, payoff, drawback四个重要词组, 让学生通过句子或篇章将其加以运用, 以下是学生作品之一:
“We are bound to report our progress to the board, though it is not as expected.” The leader’s words struck toughness into our hearts. I could we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we first undertook the program three months ago, all in high spirits, firmly believing that our efforts would certainly pay off. However, faced with drawbacks ahead, we gradually lost our faith and began to question whether it was appropriate to the task.
高考英语作文指导点滴 篇2
口袋钱包背包翻遍了都没有,找人借了电话,发现受一已关机,想是被人偷了。我宝贵的相片啊!
失魂落魄地回到家,头发散乱地坐在沙发上,泪水如岩浆滚滚滑落,炙烫了我的眼眶、面颊,却抵不过内心的创痛受伤。
妈妈从厨房出来吓了一跳,急忙询问事情经过,现实蹙眉惋惜,却突然会心一笑,放下手中的锅铲,乐颠颠地跑回房,出来时伴着蜜一样甜的眉眼的,是手中一沓厚厚的相纸,我的嘴能塞下一个鸡蛋,喔不,是橙子。
翻开相册,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那时我和同学、我的宠物小猫、我和家人团聚中秋、我认真努力奋斗得焦头烂额的模样。一张张照片如流水,记录着一张张或甜蜜,或悲伤,或可笑,或温暖,或喜庆,或苦大仇深,或幸福快乐如小鸟的模样,摸着这些记录着流水年华的相纸,我不仅感动于母亲细心地偷偷为我把手机里珍贵的回忆变成实体,更惊异于这些实实在在能触摸到的点滴岁月回忆。当我还沉浸在感动中时,妈妈已从房间里搬出一大沓尘封已久的相片。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变得瑞“忙碌”,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翻阅已经走过的岁月,反思过去,展望更好的未来。
我们娘儿俩,因为“手机失窃”事件,欢快地坐在客厅的地板上,整理回顾这些或黑白泛黄,或彩色华丽的旧照片,看着母亲年轻时代的娇羞温婉,看着结婚时的美丽动人,看着我刚出生时眉眼为睁的可爱模样,看着我出去游玩摔倒了哭得稀里哗啦的可爱窘态……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我和母亲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之中。
电子的产品未尝全信得过,照片虽泛黄陈旧却能永存千年。历史的文迹书籍被大浪淘沙洗了又洗,却仍有珍贵地留存世人共享。
高考英语作文指导点滴 篇3
关键词:高三英语,英语写作教学,写作技巧
辽宁高考自2004年实行自主命题以来, 就英语这一学科而言, 整体上保持了稳定, 注重了能力的考查。作为英语高考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作文, 决定着考生成绩的高低。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对高考的英语写作教学有一些体会, 并进行了归纳。
一、从 2007~2009年辽宁高考作文命题看未来的命题趋势
从 2007~2009年, 三年的作文题书面表达均是要点提示性作文。不同点是:2007、2008年做文题是内容多且具体, 基本上是翻译即成作文, 不需太多自由发挥。2009年也是提示要点, 但需要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以, 笔者认为, 未来辽宁高考的书面表达将会继续以要点提示为主的记叙文, 而且会更加开放。即命题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讲求交际性、真实性、合理性, 同时留有余地, 给学生提供适当发挥的空间。文体上也会呈现出多种多样, 如书信, 通知, 便条, 日记等。
二、书面表达注意事项及对策
我们知道, 书面表达属于限制性作文 (Guided Writing) , 也即是介乎普通作文和翻译之间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 笔者认为, 在高三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以下几点:
1.留意书面表达题后附有的“注意”一项。例如, 它要求词数在100字左右, 那你最好把词数控制在90~110之间, 千万不要写得过长或过短。它要求采用短文形式, 就一定不要采用其他形式。
2.认真审题, 确定体裁和人称。如果要求用记叙文, 那么就千万不能用说明文或其他文体。口头通知, 不要写成书面通知。如果要求用第一人称, 就千万不能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如1998年书面表达要求用日记形式, 这当然要用第一人称。
3.列出要点。把要表达的各个要点按顺序和层次一一列出, 以免遗漏。有不少同学习惯于一看到题目便动笔, 也不打腹稿, 更懒于打草稿。这样一来, 在慌乱之中难免会出现遗漏某些要点的现象。
4.抓住中心, 紧扣要点;要求切题, 达意。
5.语言正确, 规范地道。遣词造句必须符合语言规范, 切忌硬译、乱译、避免中文式的英语。尽量使用你所学过的、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单词、词组、句型及结构, 避免使用似懂非懂, 自己没有把握的词汇和句型。
6.正确使用时态、语态、标点符号和字母的大小写, 注意主谓一致等。
7.力求做到内容完整, 文字通达, 条理清晰。
8.要做到字迹端正, 卷面整洁, 给阅卷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若想写出优秀的文章, 平时一定要做到“勤动笔, 多积累”。因此, 笔者建议,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取这些做法: (1) 坚持用英语写日记; (2) 坚持每个星期写一篇小作文, 最好写与所学的或复习相关文体的文章; (3) 多阅读英语报纸或书刊; (4) 多做翻译练习; (5) 多做改写、缩写、扩写练习; (6) 同桌间可互相批改作业, 这样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发现自己的缺点, 做到扬长避短, 不断进步; (7) 进行专题训练。
三、辽宁高考两种常见写作题型的教学举例
1.要点提示类——五步扩句法教学
以辽宁2007年高考英语作文为例: (1) 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2) 改进学习方法。
步骤一:列要点, 把内容具体化, 确保不漏点。
①set a new target for my studies .
②improve my studying methods.
步骤二:造简单句, 即在短语的基础上先造出简单句子, 尽量避免词汇重复使用。
①I would like to set a new target formy studies.
②I want to improve my studying methods.
步骤三:扩展句子, 即在步骤二的基础上添加状语。
①I would like to set a new target formy studies after I enter college.
②I want to improve my studying methods and work even harder at my lessons than ever before.
步骤四:润色句子。
首先, 在词汇选择上, 要尽量运用“较高级词汇”。如Learning English is a must. broaden my horizons.等等。
其次, 在句型运用上, 要选择“较高级结构”来表达。如倒装、强调、省略、形式主语, 等等。
步骤五, 连句成篇。要学会运用个种关联词, 使表达合乎逻辑。
连句成篇时, 要正确使用连接词。我们要有计划地归纳连接词语, 从组词造句、翻译入手, 使常用的连接词语在自己头脑里生根开花结果, 有意思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连接词语的能力。
2.正反对比类——写作技巧
(1) 正反对比类作文的一般写作格式为:提出问题——观点一 (并阐明理由) ——观点二 (并阐明理由) ——自己的观点。最好分成三段, 写作方式最好采取集中比较。
(2) 在写作时, 常使用一般现在时。
(3) 论证时, 注意上下文的衔接, 过渡和文章层次的体现。
四、结语
高考作文“内容”点滴谈 篇4
一篇上乘的作文,最需要的是什么?或者莫过于有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文章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同际会风云,契机是考场上提供的作文题目,而云卷云舒的该是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准确审度,对于文章内容的充分考量,对于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文而能际会风云,一定是生活的体验多多、阅读的感悟多多。可以说,作文实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登山”“观海”的厚积在先,驾驭“风云”的薄发随后。
作文内容的充实,在于积累;积累至少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
一、生活的积累
常言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青年学生真该走向沸腾的社会生活,而不要把自己闭锁在书斋里。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素材。且青年处于诸事敏感的年龄阶段,对生活往往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恰恰是情感激荡的浪花、风云际会的闪电。青年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完全可以打开社会窗口,端起生活的酒杯,去窥探市井百态或品尝人生诸味。一句话,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作文也成为折射生活光彩的一面镜子。
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以风格独步而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他所际会的风云,并非重大的社会题材,常常是现实生活里颇有些琐碎却又不无哲理意味的东西。有一篇散文叫《渐》,真正是先从生活中观察得来,然后风云际会有感而发至不可收。试摘录一段:
“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
文字中举有四例:冬夏的季节代序、窗下的临晚久读、儿女的朝夕相处、除夕的花前守候。这些例子无不来自生活,满溢着他的“山海”之情,贴切、鲜活,甚至不乏灵性地诠释了“渐”的意蕴,其构思以小见大,令人叫绝。
积累并感悟生活,其实不难。做一个懂得生活的青年,则要拥有两样利器:一是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以慧眼看生活;二是有一种发掘的劲头,能用善思评人生。丰子恺先生是同时拥有这两件利器的,他笔下的人生,有为我们所忽略的东西,我们熟视无睹。
我们要多做源自生活的积极思考的工作,并将这种思考形诸文字,去做牵一发而调动全身的工作。说到底,作文就是做人,高考作文从某一方面讲也是在考做人。作文不仅要再现人生,更要获知思想,就是要把我们体验到的美好、感动及其社会的意义再现出来,这意义里,不乏惩恶扬善。这样“际会”而成的文字就会内蕴和精彩。
二、阅读的积累
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这样告诉青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遨游书海,去广泛地涉猎,才能从中积累到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新鲜而充实的材料,文思才不致枯竭。
很多备考的学生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作文怎么老是摆脱不了文思的呆板和僵化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水平相对低下的问题,也不是语言表达或者平庸的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积累是否足够,感悟是否深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活动为每位有心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文字的思想承载,感受作者的感情宣泄,领会篇章的构成美妙……从中让自己获得从语言功底到文学素养的提升。甚或,牵手名家,是连同他们的思想都可为我所用的呀!可见,作文内容的丰厚,其阅读的积累倍显重要。
20湖南卷作文题目是《诗意地生活》,考场上出现一篇以“古巷”为表现对象的优秀作文。她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了古巷种种的美好,再归结到“诗意“上,作提升式的议论。试摘录文中两段:
下雨的时候,雨丝笼罩、浸润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浅吟低唱,听双飞燕子交颈呢喃。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的共同特征。我爱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气,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
专家对此文这样评价,这篇文章得高分,恐怕主要是作者用诗意的眼光捕捉了江南古巷诗意充盈的生活,而这,最适宜性灵的表现。阅卷老师在见惯一篇一篇堆砌着古人名字的文章后,读到“听邻家女孩浅吟低唱,听双飞燕子交颈呢喃”这样的好句子,便有了在茫茫荒漠苦苦跋涉后偶遇一泓清泉的感觉,而对该文喜爱有加。
窥豹一斑,这篇《诗意地生活》,算是生活、阅读积累兼具的好文章。
因此,临考场作文,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三个为什么:
为何无事可写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动笔之初,做好积累。感悟人生,发轫文学。
为何无理可说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动笔之时,可资借鉴。牵手名家,浇我块垒。
为何无意可立呢?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动笔之前,学会发现。得心应手,际会风云。
这里,向广大备考的学生提供三个生活或阅读积累的途径。
其一、关注社会,可涵盖国家利益、时代变革、社会风气、教育需求、和平主题等;
其二、关注民生,可涵盖经济发展、生存环境、价值取向、观念形成、权利分配等;
其三、关注人格,可涵盖人类理想、道德尺度、民族精神、人文素质、品格修养等。
三个关注或有交叉,核心是考生都有话可说的关乎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塑造。
总之,高考作文每以关乎青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责无旁贷,针对性极强,就是要考生在允许的时间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自我的人格塑造,理论联系实际。要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只讲社会热点,这样会过于宽泛。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是我们青年学生所难以讨论的。比如台海局势、中日关系等,很热,但与青年人的成长并无直接的关系,一时半会只言片语也说不好,便当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