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2024-10-21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精选10篇)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幼儿早期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年来, 我园将幼儿阅读作为园本课程重点开发课程和办园特色, 并承担了《大班幼儿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 在《指南》的导向作用下, 通过建设绿色阅读环境、故事妈妈义工团讲绘本故事、亲子阅读、师幼阅读、幼幼阅读等方式, 优化幼儿早期阅读过程, 有效促进了幼儿早期阅读, 推动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实施。

1、建设绿色阅读环境

《指南》明确要求“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给幼儿温馨甜美、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是幼儿早期阅读的催化剂。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阅读的宏观环境, 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对幼儿早期阅读的认识, 采取的措施, 对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等。在这方面, 我园领导和教师反复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指南》, 对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园加入了福建教育杂志社《儿童绿色阅读环境建设》绿色阅读基地, 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我园还承担了《大班幼儿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 强化对幼儿早期阅读发展动向和先进的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理念的掌握。二是幼儿阅读书目的选择。要结合《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指导手册》和不同年龄段幼儿阅读的实际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如小班幼儿可以阅读《衣服躲猫猫》、《小熊不刷牙》, 中班幼儿可以阅读《三个笨学生》、《小猪唏哩呼噜》, 而大班幼儿则应该阅读《宝葫芦的秘密》、《灰狼家的小饭桶们》。三是幼儿阅读场所的设置。我们注重幼儿阅览室、亲子阅读区、班级语言区角的创设, 一进幼儿园大厅就可感受到亲子阅读区浓浓的书香氛围, 并且在设计上有效运用幼儿色彩心理感受进行合理的空间配色。如整个空间以绿色或橙色为基调, 适当加入一些明度高的蓝色, 达到视觉审美的和谐统一。

2、组织故事妈妈义工团讲绘本故事

对于幼儿来说, 妈妈是最亲的人, 幼儿对妈妈的依赖和信任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为此, 我园与宝宝亲子网携手创办了“故事妈妈义工团”。“故事妈妈义工团”人员的组成以自愿报名为基础, 挑选有爱心、热爱公益事业、有一定学历、普通话标准的年轻妈妈作为班级的“故事妈妈”, 全园的“故事妈妈”组成“故事妈妈义工团”。为了提高义工团“故事妈妈”的自身综合素质, 园里邀请从事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以“让孩子爱上阅读”为主题的专题培训。专家从“早期阅读读什么”、“如何为孩子选择图书”、“怎样解读绘本故事”等方面对“故事妈妈”进行全面指导, 以及幼儿园每月开展一次的“故事妈妈”读书会活动, 使“故事妈妈”在绘本故事讲述技巧上有了较显著的提升。“故事妈妈义工团”的“故事妈妈”保证每人每周给幼儿园小朋友讲一次故事。讲故事之前, “故事妈妈”们认真备课、根据绘本故事制作幻灯片、选配背景音乐, 推敲故事情节, 用生动的语言将孩子们带进了曼妙的故事王国。每个“故事妈妈”讲完绘本故事后, 都与其他“故事妈妈”一起探讨、分析绘本故事解读中的得失, 分享自己的解读经验和感受。在“故事妈妈义工团”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幼儿早期阅读的各项活动中来。不仅加深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还把最新的阅读信息、阅读理念更好更直接地传递给每一位家长, 使“阅读”逐渐浸润到每一个家庭, 每一位家长都重视阅读, 有效促进了家庭的亲子阅读, 进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阅读”的幸福种子。

3、优化幼儿园的师幼阅读和幼幼阅读

《指南》在“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提出了“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 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 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的建议。在这方面, 幼儿园的师幼阅读和幼幼阅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师幼阅读中, 教师首先要采取创设故事游戏情境、阅读时与图画互动、扮演故事角色等方式,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其次要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翻阅方法。引导幼儿按照绘本的页码顺序一页一页轻轻地翻阅, 在翻阅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序仔细观察画面中角色的动作、表情变化。询问幼儿“你看到画面上有什么?”、“它有怎样的表情?”“它在想什么或它在说什么、干什么?”等, 让幼儿对整个画面产生总体概念, 理解故事情节和画面间的关系。鼓励幼儿结合背景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想, 并用语言大胆地表述出来。第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幼儿阅读往往是依赖耳朵的阅读, 要让幼儿认真倾听老师的故事讲述或边欣赏故事录音边阅读绘本, 在感受音乐美、语言美、画面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专注的倾听能力。第四要将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 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如在阅读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绘本《地球的呼吸》后, 我们组织幼儿走出教室, 在园内的甬道旁种植小树苗, 让每位幼儿“喂”小树苗“喝水”, 并记录小树苗的生长变化。这种活动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植树的乐趣, 更深刻地领悟到绘本的主题———地球需要“绿肺”, 提升了幼儿的阅读水平。幼儿之间的共同阅读具有培养阅读能力和协作交际能力的双重功效。教师要加强对幼儿合作自读的引导, 让幼儿对同一绘本分组阅读, 阅读后或开展故事比赛, 或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充分展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

遵循《指南》, 优化幼儿早期阅读是现阶段幼儿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我们要抓住幼儿这一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让幼儿通过阅读开发智力、增长知识、认识社会、陶冶性情, 为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橡皮》阅读指南 篇2

新小说是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重要文学流派。新小说刚刚问世时,被认为是“古怪”、“荒诞”、“像精神病发作”,不为人们所接受。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它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新小说受到的冷遇首先与新小说派倡导的基本方针和目标是分不开的。新小说派倡导一种全新的小说创作观念,反叛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新小说家认为,社会生活已大不同于往昔,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教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所展示的内容和创作方法在当代读者看来已非常陈旧落后,完全不能表达20世纪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环境,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现实。新小说派力求探索新的小说领域,创造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创造一种以反映现实生活为目的、没有典型人物、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新小说把客观物作为作品的中心,情节结构是迷宫式的,作家主观感情淡出,作品意义的建构需要读者的参与和再创造。

《橡皮》作为新小说的典范之作,遵循着新小说派的创作宗旨,是一部需要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作品。本文试着剥开《橡皮》情节设置的层层面纱,建构对此作品的理解。

与俄狄浦斯悲剧的叠合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母题库。历代作家都从中汲取艺术养分。《橡皮》也不例外。《橡皮》具有与悲剧《俄狄浦斯王》对应的主题与人物。

首先是扉页题词的暗示。《橡皮》扉页上印着索福克勒斯的名言:“时间,自己决定一切,不由你做主,它已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似乎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定下了作品悲剧的基调。看到索福克勒斯的名字,人们就会想到他最有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而索福克勒斯的这句名言又可以看作是对《俄狄浦斯王》主题的概括:人无法自己做主,只能被时间一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时间就是命运,因为时间不由人主宰,而命运也不由人自己主宰)所支配、所捉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为了避免杀父娶母的预言实现,为了逃避命运的操纵,离开父母(养父母)来到忒拜城。误杀先王、破解斯芬克斯之谜、登王位娶王后,后忒拜城遭瘟疫,他为了拯救国家、人民,坚毅果断地追查凶手,最后得到的却是自己杀死父亲、又娶母亲,难逃命运捉弄的结局。不仅让人为之扼腕叹息,慨叹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任其摆布以及反抗的毫无意义。

《橡皮》中的侦探瓦拉斯认真负责,毫不疲倦地追查凶手,然而自己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凶手,误杀前来取文件的杜邦,完成恐怖分子“未竟的事业”。杜邦得以死里逃生,然而24小时以后死在前来调查此案的密探瓦拉斯之手。主观武断的警察局局长罗伦最后却查出真相—一杜邦没有死。疯疯癫癫的醉鬼从一开始就认定瓦拉斯是凶手。这真是命运的残酷,命运使事与愿违,一切变得徒劳。《橡皮》本身包含有命运弄人的意味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二战”后高速运转的大机器生产下,人无所适从、深受命运摆布的反映。

其次,瓦拉斯与俄狄浦斯的叠影。瓦拉斯是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人物,他重复了两千多年前的杀父悲剧。文中有多次暗示。瓦拉斯与杜邦的关系是“慌中精心设置的一个谜。小说没有正面叙述瓦拉斯的身世,首先是通过瓦拉斯的意识流来暗示读者。他小时候曾和母亲来这个小城看望亲戚,在他的记忆中似乎是一位女亲戚。“他好像记得这位亲戚在生气,似乎有一件继承遗产的事或类似的问题。他确实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吗?他现在甚至想不起他们最终有没有见到那位太太……”后来他忽然记起他们寻找的不是一个女亲戚而是个男的。“原来这人是他的父亲。他怎么连父亲也忘记了呢?”另一方面,警察局一个年轻的侦察员在调查中了解到,20年前,丹尼尔·杜邦曾和一个出生寒微的女人生过一个儿子,但他坚决拒绝结婚并且抛弃了她和儿子。咖啡店老板又证实确有一些青年来到杜邦的住处,似乎为一些事情在争吵,好像是财产之类的。咖啡店老板在后来回答警察局长电话询问时否认曾经说过这类话,但作品最后,老板的意识活动又显出他并不否认杜邦有过一个儿子。由此,我们得出瓦拉斯与杜邦很可能是父子关系,他重蹈杀父的悲剧,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不同的是,俄狄浦斯刚毅果敢、头脑清醒,有非凡的洞察力,可以支配整个的调查工作,尽管是一个悲剧结局。同样是悲剧人物的瓦拉斯,平庸、头脑模糊、处处受别人的影响和钳制,以至于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是凶手。同为悲剧主人公的现代人与古代人形成对比。

再次,醉汉谜语的象征。小说中一再出现一个衣衫褴褛、大腹便便的醉汉以及他的谜语:“什么动物早上杀父,中午……”还有“捡到小孩”之类的字眼。甚至于小说序幕第一节中就已经出现,小说中间出现了两次,谜语在尾声中再次出现。由此可知醉汉的谜语之象征和暗示意义。

《橡皮》是俄狄浦斯悲剧的现代版。即使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繁荣的现代社会,人依然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逃脱残酷的命运之网,处于迷惘、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中。罗伯·格里耶联想到了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套用其故事来表现当下20世纪中期的人们,使作品显得更具深度与厚度,引发读者的想象。

情节的重复与陡转

对于初读《橡皮》的读者来说,它是那样的杂乱无章、语无伦次,情节既重复又跳跃,让人摸不着头脑。细心和耐心的读者可以把重复、陡转的故事情节重新组合、整理,再创造出小说的情节故事。

情节的重复在《橡皮》中表现尤为明显。橡皮是一种擦拭铅笔字迹的橡胶制品,它可以擦去正确的,也可以擦去错误的。这部小说中多次出现瓦拉斯到文具店买橡皮的情节。到底是何寓意呢?杜邦的生命在阴差阳错中像被橡皮擦去一样消失了,这似乎是对橡皮注脚。小说在叙述上也潜藏着对橡皮的“注释”,各章、各节之间乃至各段之间叙述上都有作者用橡皮擦去的部分。作品中人物用橡皮推翻自己对于案件的推断,再重新建立新的观点,读者也可以用橡皮建构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橡皮或者说到文具店买橡皮的重复,意义何其多。醉鬼的谜语重复出现4次之多:序幕、第二章第四节、第五章第二节、尾声。几乎贯穿小说始终,引发读者思索其意义。其谜底即人,对应斯芬克斯之谜,从斯芬克斯之谜到俄狄浦斯,把读者拉回到古代的神话中,现代与古代相比,重新观照作品以及作品中描写的生活。现今社会也有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也有人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剧。还有联盟咖啡店的老板。“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丝毫不动,那庞大的身躯支撑在

两条岔得很开的肌肉紧绷的手臂上:他双手抓着柜台的边沿,好要防止身体往前蹦出去,或者倒下去……嘴巴有点歪扭,眼光茫茫然无所视”咖啡店老板这

形象似乎被定格。小说第二章第四节结束时再次重复出现这一描写,是现代人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的缩影。

《橡皮》中的情节还具有跳跃性和陡转性。情节是随主要人物瓦拉斯、杀手格利纳蒂、警察局长罗伦的意识流、生活流、想象、联想展开的,极富跳跃和陡转。

比如,第二章第四节瓦拉斯与醉鬼谈话,醉鬼坚持说昨天看到的那个人就是瓦拉斯,两人在争辩时,突然插入瓦拉斯与警察局长的争辩:“当然是这样!精明的谋杀者不总是能够证明自己当时不在现场吗?”而后,又回到瓦拉斯与醉鬼的谈话中。接着直接转入醉鬼跟与瓦拉斯相象的那个人相遇的场景上。而后又回到现实,醉鬼抓住瓦拉斯的手臂,头部碰到地上。读者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辨清其中的人物关系,如瓦拉斯与穿雨衣的人,才能明白场景的转化。

同时,《橡皮》中有些情节是含混的。如关于茹亚尔医生是否是告密者的问题。与瓦拉斯相像,穿米色雨衣的人,戴一副近乎发黄的灰色眼镜,左眼的玻璃镜片颜色更深些。并且邮局女职员还称戴着眼镜看起来像医生,“这儿有一些古古怪怪的医生”。杜邦回别墅取文件时,戴着医院中找到的医疗用的眼镜,一片镜片颜色很深,另一块却浅得多。这真的是巧合吗?又写到茹亚尔医生想着自己由于一次奇特的遭遇成为“匪帮的医生”。又有商人马尔萨也怀疑茹亚尔医生是告密者。到底医生是去邮局取信的那个杀手吗?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那个穿雨衣的人身材比较高大,茹亚尔身材矮小。镜片一个颜色深些,一个浅些,杀手看起来很像医生,这些相似之处是作者故意设置的巧合的相像。正如格利亚蒂、瓦拉斯、杜邦的手枪一模一样,纯属巧合。但这些细节为故事中的侦探、为读者设置重重障碍,这正是罗伯·格里耶注重描写现实真实的表现。

时空的集中与凌乱

《橡皮》写的是一桩政治谋杀案。一个恐怖组织为了给国家造成混乱,展开疯狂的暗杀行动。他们先后杀掉一个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决策起重要作用的组织的8名成员,并且选定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之间。第九桩谋杀杜邦,由于杀手格利纳蒂的疏忽,仅仅打中杜邦的手臂。杜邦死里逃生,将计就计,假装已死,却阴差阳错被密探瓦拉斯误杀。

故事或者说叙述时间主要集中在一天24小时之内。空间主要集中在谋杀案发生的小城。如此简单。然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迷宫中,必须反复阅读、仔细留心才会发现原来故事写的是一个小城的24小时。有限的24小时内,不时插入瓦拉斯、格利纳蒂以及警察局长罗伦的回忆、想象、联想、意识流,时空一会儿回到案发时,一会儿回到瓦拉斯与局长见面或者与医生见面的时空里,一会儿时空又回到格里纳蒂的活动中,并且交替出现。集中的、有限的时空表现了凌乱、无限的内容,这也是《橡皮》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

罗伯·格里耶的另一部小说《窥视者》中的时空也是既集中又混乱的。手表推销员马弟雅斯在小岛上推销手表,为赶当天的轮船回去,所以时间对他尤为重要,他一直在精确计算自己的时间,读者也跟着主人公在计算着,并且跟主人公一起想象案发时的时间空白是怎么回事。《窥视者》中的空间,同样是迷宫式的,读者必须紧紧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才能明白他的行驶路线。

《橡皮》与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同样是关于一天的故事。然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是一部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中心,并且叙述顺序清晰,衔接过渡交代清楚,读者很容易把握作品的故事以及作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橡皮》作为新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注重对“物化现实”的描写,语言冷静、客观,作家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隐去,并且时空是迷宫式的。读者需要徜徉在那些客观的物化描写中,把混乱的时间和空间重新排列组合,才能得出故事的来龙去脉。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一书面世 篇3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2013年4月底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该“指南”的主体是《推荐书目》, 书目分初中、高中两部分, 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个领域, 每个领域又分基本书目和拓展书目。初中部分的基本书目包括《中国神话传说》《唐诗三百首详析》《上下五千年》《人类群星闪耀时》《论语注译》《科学的旅程》等, 高中基本书目则有《百年孤独》《边城》《呐喊》《全球通史》《万物简史》《牛奶可乐经济学》等, 都是相当有分量和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表示, 全民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阅读, 但我国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几年前, 北京市曾对中学生阅读情况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 从小学到初中, 有1.5%的学生连1本书也没完整读过, 读过1-5本的占18.7%, 读书不到10本的有42.9%。学生中最流行的书籍依次是言情小说、网络文学、卡通漫画、鬼故事、武侠小说。这说明学生的阅读亟待指导, 亟需引领。这也正是发布《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评选推动读书人物的意义所在。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4

[关键词]幼儿;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一、培养幼儿阅读的意义

幼儿语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5岁之前是语言准备阶段;1.5-3岁是语言的发展阶段;此后是语言的完善阶段。3-6岁的幼儿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指南》将3-6岁幼儿在语言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分为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子领域。可见,阅读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老师,我们要遵循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按照各年龄阶段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的指标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激发幼儿阅读的有效方法

1.家园共育,在良好的环境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育的结果,在阅读兴趣提高方面也是如此。所以为了让幼儿喜欢图书、热爱阅读,在小班首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就要向家长们详细地介绍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希望家长们能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抽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或者陪伴幼儿阅读,利用假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场所进行读书、购书等活动。同时希望家长们自己也能多读书,给幼儿热爱阅读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2.正强化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纲要》和《指南》在语言领域都明确地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的。那么如何让不懂世事的孩子们爱上阅读呢?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听故事并大胆猜测故事情节的习惯开始。那如何又能让幼儿能在积极的状态下按照老师的引导与要求完成故事的欣赏呢?对于小年龄的孩子适当的奖励与赞善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说当小班的孩子在听完一个故事后,能按照老师的提问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能回答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后,老师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一朵代表鼓励的贴花、一块好吃的糖果等等,用不断地正强化来激发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兴趣。进而到中班能自己一页一页看书,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及即将发生的情节,大班到能较顺利的完成自己的阅读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化物也随着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而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后内化为孩子自己兴趣、爱好。

3.在区角活动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指南》中强调,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区角游戏恰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创造机会和条件,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在区角游戏中,孩子们比较放松,交往比较自由,语言发展的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孩子们在区角游戏中自由自在的社会性交往。所以在充分认识区角游戏的重要性后,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小小图书馆”。在家园共育的前提下,知道了现在的家庭已非常的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每个家庭都不同程度为幼儿购买了各种各样幼儿喜欢的图书,充分地利用好家庭资源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笔者鼓励孩子们从家中带来自己的图书来充实我们的知识库“小小图书馆”。每一本书带来后,在孩子的姓名与相对应放他图书的地方都会多出一朵小贴花以示鼓励与表扬,但是为了让孩子没有膨胀心里,认为带来的书越多越好,以缠着家长只买书却不看书现象。笔者要求幼儿每带一本书来,都要能给大家讲述出书中的故事。当然幼儿书籍的选购也是事先与家长沟通好,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书籍。在这样的区角环境中,我们幼儿的阅读量大为增加,阅读的书籍面也越来越广泛,当他们一个个到中班以后能大胆从容地讲述各种故事内容时,笔者知道了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对知识获得的喜悦,更是一种被肯定的自信心的培养,如此良性循环,孩子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中被激发了,也同样内化為自身的需要。

4.结合特色教育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是《纲要》和《指南》的另一培养目标。由于我园是美术特色幼儿园,孩子的美术水平到了中班以后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笔者充分利用我们的特色教育,结合节日、季节等主题,让孩子动手动脑自己制作绘本图书,如三八节我们要求孩子把妈妈从生下他到把他们养育到现在的情景动手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在事先做好的空白图书页面上,并且要求他们把图书的内容讲述给家长听,然后请家长用文字记录下每页图书的内容,这样一本有趣的图书就完成了。当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图书后,心中涌现出了无比的自豪感,并不断地把自己的图书内容分享给小朋友与老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图书,喜欢阅读的兴趣,并且受益终身!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指南》精神,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阅读的习惯,调动幼儿的兴趣与行为,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在《指南》背景下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J]. 学周刊, 2015(35):237-237.

[2]林幼莲. 浅谈在《指南》背景下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10):145-146.

[3]陆玉. 浅谈在《指南》背景下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11(11):250-250.

[4]李葱葱. 电子绘本阅读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指南》背景下的早期阅读新思路[J]. 幼儿教育研究, 2015(1):34-36.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5

1“风险”、“风险和机遇”的概念

按照2013年ISO/IEC工作导则第1部分附件SL附录2《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文本、通用术语和核心定义》的要求,ISO14001:2015国际标准采用了高阶管理体系要求中的“3.09风险”的术语和定义,即:与策划有关的术语中的“3.2.10风险(risk)”,它是指“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影响指对预期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偏离;不确定性是一种状态,是指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发生的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通常,人们还用潜在“事件”和“后果”,或两者的结合来描述风险的特性。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组合来表示。

关于“事件”“后果”和“可能性”,在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国家标准中均有所阐述。该国家标准是对ISO Guide73 Risk managementVocabulary国际标准的等同转化,规定了与风险管理有关的基本术语,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所涉及的风险评估、识别、分析、评价和应对等方面的术语和定义。GB/T23694的“4.5.1.3事件”是指:“某一类情形的发生或变化”,可包括没发生的情形;有时可称为“事故”;没有造成后果的事件还可称为“未遂事件”“事故症候”“临近伤害”“幸免”。GB/T23694的“4.6.1.3后果”是指:“某一事件对目标影响的结果”,一个事件可以导致一系列后果;后果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可定性,可定量,可正面,可负面。而GB/T23694的“4.6.1.1可能性”则是指:“某件事发生的机会”,常用概率、频率来表示。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在“风险”术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3.2.11风险和机遇(risks and opportunities)”的术语和定义,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从“3.2.10风险”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风险具有两面性,它是一种对预期的正面和或负面的偏离,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再从“3.2.11风险和机遇”的概念看,“机遇”是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这也就是说,“机遇”也可以是“风险”中正面影响的部分。而在本标准中,组织更侧重于对风险中负面影响,即“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以森林火灾风险为例,它对生态既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造成消极的影响。有益火烧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如低强度火烧和营林用火等,可使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缓慢释放,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物质转化和物种更新,有益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火烧后森林容易恢复。例如:利用计划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和控制病虫、鼠害,促进森林天然更新;进行炼山造林或利用火烧进行森林抚育,也可以利用火烧促进灌木生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另一方面,森林火灾的有害影响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火烧后森林生态系统难以恢复。例如:高强度、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更严重的会对居民财产、交通、大气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对于风险中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应给予严格管控;而同时,识别并抓住机遇,强化那些潜在有益的、正面的影响(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

2“风险和机遇”的确定与应对

2.1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的要求及理解要点

ISO14001:2015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集中体现第6章策划的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这一节。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又包括了6.1.1总则、6.1.2环境因素、6.1.3合规义务和6.1.4措施的策划。

(1)“6.1.1总则”首先指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这意味着组织应策划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合规义务及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包括如何识别风险和机遇,如何制定控制措施,以及如何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有效管控。其次,组织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除了应考虑“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所提及的问题和要求,以及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外,还应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这里所指的“风险和机遇”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因素,尤其是重要环境因素,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因素会对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产生不利或有益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进而给组织带来相应的风险和机遇。一般来说,环境因素多数还是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潜在风险可能是组织需要更多地去考虑和应对的。

2)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这可能是因包括不断新发布和变更的法律法规本身以及组织遵循法规的程度而引起的。例如:新发布的将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对洗衣机和电冰箱等电器产品的生产企业将会带来风险和机遇;新修订的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6年1月1日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正在修订的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均可能对组织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机遇。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组织的声誉或导致法律诉讼,而更严格地履行合规义务,则会提升组织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包括组织所处环境(包含环境状况)的其他内、外部问题,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这些都可能会影响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的能力,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例如:

——由于员工文化或语言的障碍,未能理解当地的工作程序,而导致的化学品泄漏;

——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洪涝灾害的增加,可能会对组织的建筑物、经营场地产生不利影响;

——因气象条件改变,静风天数增加,影响组织所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从而增加了因组织大气污染物排放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资金约束,导致缺乏相应的资源来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采用更先进的脱硫、脱硝、除尘、除汞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和装备,从而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汞的排放,提升组织的环境绩效;

——天气干旱,水体水位下降,造成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加剧了组织所排污水对水体水质的不利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

——客户需求要求组织能力的快速增长,但增长的同时员工的技能并没有相应的增强,因此,可能会在操作中出现错误导致环境危害;

——社区居民要求组织公布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会给组织带来风险。

风险和机遇对组织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例如:经营、声誉、形象和收益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对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和持续改进的能力的影响等。如果不管理其风险和机遇,组织可能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结果,也不能对环境状况,包括事件可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预防并做出响应,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持续改进。

对于组织所识别和确定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及组织所建立的满足6.1.1至6.1.4的要求所需的过程,组织应保持相关的文件化信息。

紧急情况是意外的或不期望的事件,例如:火灾、化学品溢出、恶劣天气等往往可能导致不利环境影响或对组织造成其他影响。因此,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的潜在紧急情况,包括那些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组织也应在此予以识别和确定,策划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实际或潜在的后果。例如:组织应确定现场的危险物品(易燃液体、储罐、压缩气体等)的性质,确定紧急情况最有可能的类型和规模,确定附近设施(工厂、道路、铁路线)发生紧急情况的可能性等。

(2)“6.1.4措施的策划”要求组织除了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重要环境因素和合规义务之外,还应策划采取措施管理其“6.1.1所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组织还应策划如何“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过程(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7支持、8运行和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中或其他业务过程中融入并实施这些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当策划这些措施时,组织应考虑“其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

1)为了管理和控制组织作为优先项考虑的风险和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风险和机遇,以避免、减轻、分担、消除“风险”或平衡“机遇”,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在体系策划阶段,组织首先应在高层面上策划须要采取的管理措施,策划的措施可以包括:

——建立环境目标;

——运行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

——监视和测量。

2)所策划的措施可以是上面所列的单项措施,也可以是上述措施的结合,应视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组织也可通过其他管理体系(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或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提出一些措施;或通过与风险、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其他业务过程提出管理措施。当考虑措施的技术选项时,组织应在经济可行、成本效益高和适宜的前提下,采用最佳可行技术,但这并不强求组织必须使用环境成本核算的方法学。任何策划的措施,还应考虑潜在的任何非预期的后果,例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内短期或长期不利于环境的影响。

(3)实施要点

1)风险和机遇所遵循的PDCA模式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对风险和机遇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旨在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嵌入到组织的环境目标管理当中。组织应按照PDCA的模式实施这些要求(如图1所示)。

2)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

·为了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组织应该建立一个(或多个)过程,其中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风险和机遇的确定,可与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过程相结合来确定,也可单独建立过程来确定。以燃煤电厂运行为例,表1列举了燃煤电厂运行时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运行策划措施的制定。

·对风险和机遇确定的具体方法由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来自行决定,可以采用简单的定性判断,也可以采用相对复杂、完整的定量评价;无论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组织都应综合评估风险的可接受程度,造成的后果,以及自身的应对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并不强求必须进行正式的风险管理或文件化的风险管理过程。然而,参考文献中提供的ISO31000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国际标准,即:GB/T24353《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可为组织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控制提供帮助与指导。该标准给出了风险管理原则、总体框架、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风险的感知、分析、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

·可能给组织带来潜在影响的风险和机遇很多,但是由于组织的资源(如:财力、物力、人力、技术等)所限,不可能对所有识别的风险和机遇均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是应该从中筛选、选择出那些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管控的风险和机遇,即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或是优先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在确定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时,组织应进行风险和机遇分析,它是指分析引发风险和机遇的各种因素,实际上也是风险和机遇识别与确定的关键环节。

·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现有资料和以往风险和机遇的记录来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找出各种明显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的规律,以及将带来有益影响的机遇。由于风险和机遇具有可变性,因而风险和机遇的识别与确定是一项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组织应密切注意原有风险和机遇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和机遇。

(4)风险和机遇的管理与控制

1)组织“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一经确定,其结果将作为组织策划措施的输入,以便策划和制定环境目标,或相应的避免、缓解、分担或消除措施来管理风险,平衡或抓住机遇。该结果同样可以应用到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领域,例如:确定能力的需求,确定需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交流,确定监视和测量的需求,制定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或建立运行控制和内审程序等。

2)组织应按照所策划的措施对风险和机遇进行管控,风险和机遇的管控通常可包括: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平衡机遇等。组织可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检查、评估管控措施实施的效果和有效性;此类方法和技术包括统计技术、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比较,以及预期的绩效水平等。一些法律法规要求可明确对一些控制措施绩效能力和实际绩效的确认与验证的需求。组织应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校正偏离,总结并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因措施实施不当而造成的新的风险,进而实现持续改进。

3 结语

风险和机遇是始终贯穿ISO14001:2015国际标准和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一条主线。国际标准中关于风险和机遇的要求不仅仅是一项预防措施,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事后响应,而是要求积极主动地充分运用基于风险的思维,在运行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融入风险管控的思想,储备更多有关风险和机遇的常识、知识、信息和经验,有效应对风险把握机遇,以确保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ISO14001:2015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2]GB/T23694《风险管理术语》.

山西:物流标准化的“指南针” 篇6

“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这是“物流”的定义, 也许很多人都无法准确地说出来, 但对于“物流”我们却并不陌生, 小到同城货运, 大到跨国物流, 甚至有人认为“快递”也是“物流”的一个重要分支。

6月30日, 由山西省标准协会起草的DB14/T 1053-2015《物流组织标准体系建立指南》开始实施。该地方标准的实施使全省物流业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规范了物流企业的管理运作, 降低了物流企业成本, 提高了物流企业效率, 促使全省物流水平得到提升, 最终与国内、国际物流接轨。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7

关键词:成功智力,化学教学,实践能力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赋予了智力以新的含义。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 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他这里所说的成功, 其一, 是个体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达到人生理想目标的成功;其二, 是每个正常个体都可以发展的成功。用斯腾伯格的话说, 他强调的智力不应仅同学校中的成功有关, 而更应同生活里的成功紧密联系。生活里的成功是个体用创造和实践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 并最终获得的成功。在他看来,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 人在智力上没有等级的差别, 只有结构的不同。在传统教育中, 学校只重视对学生分析型智力的培养, 重视知识的占有、再现和继承, 由此造成了许多早期智力超常或学业成绩优异, 但成年后少有创造性的事实。中国人很少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与我们泱泱大国的人口比例是极不协调的, 而世界公认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并不低, 而是缺乏创新与实践性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中, 强调促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重视知识的运用及建构过程, 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及新型的师生关系, 与成功智力理论相得益彰。在新课程改革中, 以成功智力理论为依据, 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智力,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依靠发展成功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改变长期以来存留于许多教育工作者头脑中根深蒂固并影响其教育目标及教育评价的陈旧智力观。下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践成功智力理论。

一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必须加快转变教学观念, 领悟课改精神, 认识课改的必要性与深层意义,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 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题,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设计方案,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再亲自动手实验。对步骤繁杂, 现象不明显甚至是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 也让学生试一试,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取得教益, 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 然后将不同方案进行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点拨、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及某些知识的局限, 在学生获取全面丰富化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证明Fe3+的氧化性, 学生就设计了: (1) Fe Cl3+KSCN+Fe; (2) Fe Cl3+KSCN+Na I; (3) Fe Cl3+Na I+淀粉; (4) Fe Cl3+H2S; (5) Fe Cl3+

二丰富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成功智力理论强调培养的智力不应只与学校中的学业成功有关, 更应与未来的生活、事业中的成功密切联系。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当液化气罐中液化气快用完时, 为什么炉火发红且常伴随黑烟?为什么烧菜时加点醋和酒后, 味道会更好?为什么衣服上的油渍可用汽油擦掉?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生活离不开化学, 尤其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 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 体会到学习化学是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在讲述氢氟酸对玻璃的腐蚀时, 介绍如何利用氢氟酸在玻璃上雕刻花纹, 加深了学生对氢氟酸性质的理解。近几年常有报道: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代替乙醇制造假酒, 使消费者饮用后引起中毒, 导致双目失明, 甚至死亡。根据这个信息, 在课堂上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为什么不能用工业酒精作饮料酒,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学生:不仅要学好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怎样学做人, 使素质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渗透。

其实, 化学跟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同学也要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 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得更旺?在面粉中加入发酵粉 (小苏打) , 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 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 而趣味的东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改变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几乎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少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评价内容较为片面,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只局限在知识层面上;评价方式比较单调,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测验和考试的分数;评价功能低下, 传统的学业评价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功智力理论认为, 过分注重学业智力而忽视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的评价方式, 不利于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各种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单一、静态的纸笔测试,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成功。

学生学业评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虽然具有教育评价活动的一般属性和规律, 但也体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与要求。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 教育评价改革就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 其中学生学业评价中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评价手段正在从单一的纸笔考试向多元的考核方法扩展, 评价力争更加全面地揭示学生的成长状况, 为他们的健康个性发展提供详尽的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高亚兵.成功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 :26~29

[2]周玉青.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1 (19)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8

这年夏天, 两位留着小胡子, 穿着深色牛仔裤, 上套一件大翻领空心白衬衫的古巴船员走进小店, 要喝冰镇啤酒。史小虎第一次遇着老外进店, 忙迎上前去热情地安排他们就座。结账时, 他如实算了账:每瓶啤酒1.28元, 5瓶共计6.40元。古巴船员脸上溢满了笑容, 起身出了小店。第二天, 这两位古巴朋友又带了7位同伴来喝酒, 一连8天, 他们频频光顾小店, 因此招来不少顾客的注目, 可也使得史小虎夫妻叫苦不迭。为啥?食客哪有不吃菜、不吃饭的?再说, 他们仅喝啤酒史小虎夫妻能挣什么钱?假如算上他们坐在桌前叽哩呱啦聊半天, 许多本想在小店就餐的顾客见没地方坐也只好去了其它饭馆的因素, 史小虎夫妻耽搁的生意可就大了。

“怎么回事呢?”小两口急得团团转。见到妻子一脸的愁容, 憨厚朴实的史小虎平静地说:“做生意也是在做人, 这些古巴人大老远的来到咱小店, 怎么说都是贵客, 咱中国人都讲个礼尚往来, 怎么也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吧?”实际上, 史小虎跟妻子说这话的时候, 他心里也是非常沮丧。因为, 百姓开小店毕竟不是消遣, 而是借此维持生计过日子, 哪能经得起这么折腾。就这样又艰难地挨过几天。

一个晚上, 一大群喝啤酒的古巴人里走出来一位胖子, 拍拍史小虎的肩膀, 拉他进了厨房, 指指点点教他做海鲜烩饭、香脆蒜片虾。这些菜端上桌以后, 古巴人边大喝冰镇啤酒, 边竖起大拇指, 对史小虎的手艺表示赞扬。看到一大帮老外把桌上的饭菜一口气吃了个精光, 从未做过西洋菜的史小虎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他跟妻子说:“原来是他们吃不惯中国菜呀!”

送走古巴船员外, 史小虎买来了西餐菜谱, 两口子忙里外, 学会了炸土豆条, 什锦炒饭、炸猪排等地道的古巴菜。自这之后, 古巴船员每天分成五批上岸到小店吃饭, 小店的生意异常火爆。由于来就餐的古巴海员们大多都带着回国采购的大包小包的东西, 又无处堆放, 史小虎夫妇一商量干脆把销路很好的“三黄鸡”熟食间拆改成行李房。这样做, 虽然眼前的利润少了些, 但小两口感觉值。这里不仅仅有一个怎么做人的问题, 另外, 与人方便之时, 也带来了生意上的红火, 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直至两个月后轮船起锚离港。送别时, 主宾相互间结下了浓厚的情谊。大家相互道别, 泪盈脸颊。这一幕感人的场面成了上海人街谈巷议的话题, 也因此, 上海有个“古巴角”的消息不胫而走。当然, 古巴船员也相互转告, “来上海有一个可爱的梅莺饭店, 那是我们的家”。

为了留住古巴船员, 不至于美谈佳话一时休, 一骑绝尘,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史小虎夫妇开始买来大批西班牙文书籍, 一字一句地学习西班牙, 并着意研究古巴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一有古巴人就餐, 史小虎夫妇就利用这一机会操着半生不熟的西班牙语向他们讨教。渐渐地, 史小虎夫妇学会了西班牙语。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一批批古巴海员只要一到上海, 就直奔“梅莺饭店”。一时间, 小店门庭若市。古巴船员为史小虎夫妇带来了滚滚财源, 令大小同行欣羡不已。这还不算什么, 安小虎夫妇的财富还在后头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史小虎夫妇的饭店就成了古巴海员们的去处。1992年秋天, 在古巴朋友的盛邀之下, 史小虎夫妇二人登上了飞往古巴的班机, 踏上了古巴国土, 置身景色旖旎的哈瓦那湾, 徜徉在秀美的海滨大道上, 到处都有热情的欢呼声。可以这样说, 这次古巴之行对于史小虎夫妇是前所未有的财富机遇, 如果要说前几年他们随顾客的需求而改变加深了与古巴海员的深厚友谊, 在互惠互利的道路上插上了财富的标杆的话, 那么, 这次古巴之行是要在标杆下面推开巨额财富大门的时候了, 。

道理何在呢?当时, 由于苏联、东欧发生了雪崩式的剧变, 古巴一夜之间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 全部的石油、大部分食品、原材料和资金来源卡了壳, 享有“糖罐子”美誉的古巴蔗糖一下子失去了稳定的出口市场, 食品供应成了头号难题, 人民难以果腹。美国政府更是挥舞“狼牙棒”趁火打劫, 并施行变本加厉的经济封锁, 古巴损失数百亿美元,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 古巴人感叹:“人们离上帝太远, 离美国太近!”在这样的情况下, 古巴人民拿着大把的钞票买不到什么东西。看到这一切, 从服装之都上海走出来的史小虎夫妇想起自己家乡那些堆在仓库里的服装, 那些积压在货柜上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等, 他们萌生了开一家商务咨询公司的想法, 他们想把中国的商品介绍到古巴去, 去发展中国民间企业与古巴经贸往来, 这样一来, 既可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 又可解古巴人民生活的燃眉之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 史小虎夫妇及时找到古巴商务部和中国驻古巴大使馆进行了沟通。结果, 这一想法得到了全力支持, 古巴商务部更是对史小虎夫妇这一善举深致谢意, 表示将一路绿灯。1993年6月3日, 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 上海第一家私营中介机构“梅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公司成立那天, 一大批古巴船员给他们送来了精美的花篮, 并爽快地告诉史小虎夫妇:如有货物运往古巴, 古巴船只将首先为你们服务。

市场销路了, 运输渠道畅通了, 史小虎夫妇亲自拿着古巴方面开出的采购单向国内轻工企业开出商品目录。这些正苦于无市场的国内轻工产品生产企业如同找到了救星, 都急着保质保量地供货。史小虎夫妇非常同情古巴人民的遭遇, 他们精心挑选每一家供货企业, 对于每一种商品都要货比三家, 决不允许以低质商品欺骗受苦受难的古巴人民。并且在古巴报价的基础上尽量下压, 把利润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史上虎夫妇面对高额利润不掠夺的经营方略不但大受古巴进货方的赞赏, 而且为自己赢得了良好信誉, 生意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之后, “梅莺商务咨询公司”又组建了实业部、咨询部、商务部, 并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开设了办事处。一些与史小虎夫妇多年熟识的古巴船员有些已离船上岸回到国内, 他们纷纷争着进入办事处当雇员, 成了公司在古巴的生意向导。如今, 史小虎夫妇已经是一家私营跨国公司的大老板。

高考英语阅读长难句通关指南 篇9

Swimming pools, wine tasting, and pink sunsets (at normal evening hours, not 4 in the afternoon) filled the weekend, but the best part—particularly to my taste, dulled by months of cold-weather root vegetables—was a 7 a.m. adventure to the Sarasota farmers' market that proved to be more than worth the early wake-up call.

读完此句,相信很多考生会头痛不已。这句话有将近60个英语单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难句。这种句子遍布高考英语试题,让许多考生毫无招架之力。难道这种令人绝望的句子就真的没有办法搞定吗?非也,这种句子不仅能搞定,还能轻松地搞定。那么如何搞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英语句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我们知道英语句子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其中简单句只有五种基本结构,而复杂句则是使用连词将若干简单句拼在一起。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英语句子都是由五种基本结构组成的(限于篇幅,所有特殊情况在本文都不做讨论,下不赘述)。我们在阅读一个句子时,只要能找出这个句子的基本结构,便可以区分清楚哪些是主干性质的、起到支撑句意作用的成分,哪些是修饰性质的、起到丰富句意作用的成分。比如开头提到的那句英文的主干部分为:Swimming pools, wine tasting, and pink sunsets filled the weekend, but the best part was a 7 a.m. adventure. 这是由but连接起来的两个简单句,but前面是主谓宾结构,后面是主系表结构,其他部分都是使句子丰富的修饰限定性内容。这样拆解开来看,你会发现,本来长得令人发指的一个句子一下子就变得和蔼可亲了。因此,搞定长难句最重要的就是找基本结构。一旦找到句子的基本结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也就全都迎刃而解了。但做到这一步还远远不够。知道了句子的主干结构从本质上对理解句子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我们没有关注到细节。有的同学可能忍不住要说:“老师,您就别卖关子了。到底怎么搞定这类句子啊?”少安勿躁,下面我将分三大类来为大家讲解长难句的通关指南。

从基本结构上来讲,英语和汉语的语序都是相同的。不信可以观察上面那个句子的基本结构,看看句中英文的语序是不是和中文语序相同。那为什么从小到大老师一直教我们“英文和中文是相反的”呢?这是因为这两种语言的修饰语放置的位置不一样。中文是“修饰语+核心词”结构,如“黑黑的小辫子”“红红的脸蛋”。英文除较短的形容词外全是“先行词+定语”结构(即定语后置),如:There is a car looking clean and polished. 其中 looking clean and polished是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语,修饰先行词car。除了非谓语动词外,后置定语还包括较长的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句子来看如何搞定含有后置定语的长难句。

①I met a girl (suitable for the part). [较长的形容词短语]

②You can find me near the house (with three chimneys). [介词短语]

③The decision (to be made at the meeting) will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our company. [非谓语动词]

④The girl (washing her clothes) is Xiao Li. [非谓语动词]

⑤After filling in and signing it, please return the form in the envelope (provided by us). [非谓语动词]

考生遇到后置定语时可以先用括号将其括起来,便于与主干成分相区别。上面五个句子中括号内的部分都是后置定语,修饰其前面的先行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此类长难句时,大家只需要将先行词后面的定语部分挪至先行词前边,即可顺利读懂。比如上面五句话在翻译时可以把定语部分(即括号内的部分)移至先行词前面,译为“……的……”,如第①句括号内的部分可以译为“适合这个角色的女孩”,第②句括号内的部分可以译为“有三个烟囱的房子”,第③句括号内的部分可以译为“将在会议上做出的决定”,第④句括号内的部分可以译为“正在洗衣服的女孩”,第⑤句括号内的部分可以译为“我们提供的信封”。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解决高考阅读中含有后置定语的长难句了。请看下面两句话。

①The gap-year phenomenon originated with the months (left over to Oxbridge applicants) between entrance exams (in November) and the start (of the next academic year). (2015年新课标II卷阅读C篇)

【分析】阅读该句后可以发现,括号内的部分即为后置定语,第一个括号内的定语为非谓语动词,后两个括号内的定语为介词短语。在翻译时,可先忽略括号内的部分,先译出主干句意:间隔年现象源于在入学考试和新开始之间的几个月。加上括号内的定语后,整个句子译为:间隔年现象源于在(11月的)入学考试和(下一学年的)新开始之间的(留给牛津和剑桥大学申请者的)几个月。

②In no time, she became my fifth appendage, (snoring on my home-office couch as I worked, cradling against my feet as I read, and splaying across my stomach as I watched television). (2015年浙江卷阅读D篇)

【分析】阅读该句后可以发现,本句从snoring开始均为后置定语(非谓语动词)且后置定语中又出现了“后置定语”(如划线部分所示)。As I worked、as I read、as I watched television本不是后置定语,而是后置状语,但是在长难句阅读中,后置状语和后置定语对考生没有太大区别,都可以移至先行词前面进行翻译。因此,本句主干部分可译为:很快,她就变成了我的第五条附肢。加上括号内的后置定语后,整个句子译为:很快,她就变成了(在我工作时待在我家办公沙发上打呼噜的、在我阅读时躺在我脚上的、在我看电视时横跨在我肚子上的)我的第五条附肢。

以上两个句子只是含有后置定语类长难句中的九牛一毛,其他后置定语如with结构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多讲,大家在平时阅读中可以利用上述方法进行练习。

定语从句是高中最重要的语法之一,同时也是长难句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所有的定语从句都是由两个句子组合而成的,如I love the girl who bought me a book其实可以拆分为下面两个句子。

①I love the girl.

②The girl bought me a book.

观察这两句话不难发现,第②句话其实就是将先行词the girl代入定语从句who bought me a book中重新组成的一个句子。因此,翻译含有定语从句的长难句时只需要掌握一个诀窍,即把先行词代入定语从句中,拆成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当定语从句引导词前有介词时,翻译时要将介词和先行词一起代入定语从句中。比如 :He finally got the job in which he could do numerous things he loved. 翻译这句话时需将先行词the job和介词in一起代入定语从句,写成:He could do numerous things he loved in the job.

理解含有定语从句的长难句的难点不在于翻译定语从句部分,而在于如何判断定语从句到哪里结束。请看下面这句话。

This year, 25,310 students (who have accepted pl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put off their entry until next year,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on university entrance provided by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dmissions Service). (2015年新课标II卷阅读C篇)

【分析】阅读该句可以发现,第一个括号内的部分为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25,310 students,第二个括号内的部分为状语,状语不是主干成分,可先忽略不译。在翻译主干部分和定语从句时,可将先行词代入定语从句译为:今年,25,310个学生把他们的入学推迟到了第二年,(这些学生已经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有了一席之地)。在理解该句时,难点不在于翻译出定语从句,而在于如何判断定语从句部分已经结束。在此教大家一个方法:数谓语动词。一个短句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如本句who后面的have accepted),既然如此,那么institutions后面的谓语动词have put off就不再是从句的内容了,说明从句部分到此结束了。

遇到从句后,很多考生最头疼的其实不是把它们翻译成什么,而是这些句子经常混在一起,让人不知道从句部分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结合前文提到的“数谓语动词”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从句套从句时该如何解决。请看下面两句话。

①The researchers not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raining methods that would prepare volunteers for troublesome situations or provide them with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the problem they do experience". (2015年江苏卷阅读C篇)

【分析】首先利用“数谓语动词”来找出句中的从句,句中有几个谓语动词,就有几个从句或分句。阅读该句可以发现,第一个谓语动词note是主句的谓语动词,后接that从句,该从句作note的宾语,是名词性从句中的宾语从句。继续阅读可以发现从句中的第一个谓语动词should be given,接着在看到另一个谓语动词would prepare时可知,这已经是另一个从句了,该从句修饰先行词methods,是定语从句。另外,该定语从句中还有一个动词provide,通过连词or与prepare并列。读到最后不难发现,they do experience又是另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problem。该定语从句后面不再有谓语动词,可知名词性从句部分到句尾结束,其中含有两个定语从句。鉴于名词性从句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名词,在翻译时大家可以先将名词性从句部分用一个名词占位,最后再进行填充翻译。上面这个句子将名词性从句用名词占位后可译为:研究者发现(名词性从句)。再将名词性从句和里面的定语从句补充出来,整个句子可译为:研究者发现,应该关注“那些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会让志愿者对麻烦的形势做好准备,或者会将处理那些他们真的经历的问题的策略提供给他们”。

②A Swiss study reported that while the weight of electronic goods represented by precious metals was relatively small in comparison to total waste, the concentration of gold and other precious metals was higher in so-called e-waste than in naturally occurring minerals. (2015年江苏卷阅读B篇)

【分析】首先,我们来数一下谓语动词。Reported是第一个谓语动词,分析不难发现,它属于主句谓语动词。紧接着可以看到that和while两个引导词,水平较高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是两个从句了,但是我们仍然通过数谓语动词来找一找。Reported为及物动词,后面的that从句要作宾语,故为名词性从句中的宾语从句。While引导的从句中的represented是一个非谓语动词,不是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被动形式需要有be动词出现),而was relatively small里面的was是系动词,也是谓语动词,所以while这个从句到total waste就结束了,在that宾语从句中充当状语,为状语从句。后面句子是while引导的状语从句所对应的主句,也就是that宾语从句里的主句。主句中出现谓语动词was,且后文再无谓语动词,可见that宾语从句部分到此结束了。整体来看,that宾语从句中包含了一个“状语从句+主句”的结构。搞清句子结构以后,再来翻译就不难了。先将名词性从句用名词占位,句子可译为:一项瑞士研究报告指出(名词性从句)。再将名词性从句和里面的状语从句补充出来,整个句子可译为:一项瑞士研究报告指出,电子商品中具有的贵金属的重量与垃圾总量相比相对较小,而所谓的电子垃圾中金子和其他贵金属的含量则比在天然存在的矿产品中要高。

长难句的翻译其实还有很多细琐复杂的内容。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希望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各位同学攻克高考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

作者简介:

阅读理解的指南针 篇10

一、课前预习导学, 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凡事预则立。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地接触英语知识的萌芽时期, 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发音, 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陌生的。可以说, 缺乏预习的英语课堂教学是生硬的、牵强的、缺乏活力的。心理学家指出, 只有当学习者的心理处于准备状态时, 他的心理活动才会对学习对象进行指向和集中, 并增强心理活动停留在学习对象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抑制多余的活动, 以保证思维的清晰、完整和深刻。由此可见, 预习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个“身居幕后”的教学环节, 而以一成不变的朗读和单词誊写等活动草草应付, 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由此, 笔者认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化“被动预习”为“主动预习”, 以导学案指导学生的预习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 提前体验知识, 并通过这份独特的体验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3 It was there这一单元内容时, 笔者组织开展了导学案“三步预习法”。一是“找旧知”, 让学生先泛读本单元内容, 记下单元内自己认识的单词或句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适当予以省略;二是“找新识”, 将单元内自己无法辨析的全新内容,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适当整理分类, 例如有的学生就根据内容整理出新单词如camera、CD walkman、film等;三是“问声好”, 向课文中的对话、片段“问好”, 即自己尝试将它读出来, 在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 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重点学习。通过这种导学方式, 为学生的预习插上知识的航标, 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洋上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循序而进, 自主对旧知识进行温习, 从新旧知识的过渡与引申中获得启发, 并进行学习预备, 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 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探究导引, 增强自主学习效能

课堂, 毋庸置疑,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 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集散地, 是智慧交互生辉的大舞台。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改革, 倡导教学的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 倡导教师的谆谆教诲与循循善诱,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其核心便是落实课堂的探究实践意义,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因此, 以导学案指导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 并适时为学生创设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 帮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感体验、互动式的师生对话、亲身的语言实践,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收获英语实践的成就感, 以此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 Friend这一单元内容时, 笔者便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之初, 下发给学生导学案, 并将其命名为“攻关秘籍”。“秘籍”中根据相应知识内容, 将整个单元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师傅的教诲”, 这个模块主要是针对新单词和语篇内容的学习, 用导学案跟学生明确, 这部分知识将由教师引导, 学生学习掌握。二是“孤独的修炼”, 这个模块主要针对新知识学习完之后呈现的相关练习, 导学案中明确指出这部分内容需由学生独立学习完成, 不过在导学案中也表明允许学生“场外求助”, 可以求助网络、辅导用书、家长、教师等。三是“兄弟齐心”, 这个模块主要是指单元中让学生互读“信件”的互动环节, 导学案中明确学生必须寻找搭档, 共克“难关”。像这样用导学案将整个课堂教学明确为各个环节以及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明确, 主动作为,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

三、课后拓展导探, 延伸英语学习时空

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与交流工具, 在生产实践与生活交际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不应仅局限在对课前的精心预设与对课堂的精准把握上, 还应有效延伸, 积极拓展到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中, 关注学生在课后的语言表现与知识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抄写、默写、背诵等长于机械记忆的课后延伸作业, 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形成了一种“重评价、轻教学, 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 违背了学生整体发展的原则, 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引领我们提升了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应把学生课后的复习拓展纳入导学范围,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为他们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特色的课后探究任务, 并利用学生的学案给出相应的提示与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明确的英语实践任务, 根据导学案,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此延伸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空间,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自主性发展。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部分内容时, 笔者主要根据因材施教、自主分层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而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We are going to...”这两个句型的课后应用探究上, 教师便在导学案上明确指出:“能够写出两组对话的同学, 可获‘骑士’称号;能够写出四组对话的同学, 可获‘公爵’称号;能够模仿A部分对话写出具有情节性对话的同学, 可获‘国王’称号。”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 自主选择完成内容。像这样进行导学案课后拓展设计, 注重分层引导, 无论选择完成哪项标准, 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个响亮的称号,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课后自主实践。

总之,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开发性、自助式”的教学氛围, 切实发挥导学案的教学辅助功效,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打通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践与创造的绿色通道。当然, 落实导学案教学理念, 丰富导学案教学方式的途径并非唯一。以上不过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几点浅见, 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 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 不断发挥自己的内在教学机制, 一定能将导学案教学思想运用得更加如鱼得水, 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教学高度。

参考文献

[1]张丽.运用“学案”导学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J].教育革新, 2012 (12) :67-68.

[2]韩张惠子.导学·自主·合作——浅析小学英语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J].新课程:小学版, 2013 (3) :121.

上一篇:民族统一战线下一篇:契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