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大学生就业(精选6篇)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1
截至2015年7月底, 2015届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8.9万人, 初次就业总人数为17.06万人, 总体就业率为89.96%。
在用工需求减少、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 经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 广西毕业生就业率近期有了明显提高, 提前完成了今年初制定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5%的就业工作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 广西毕业生多数仍选择在广西区内就业, 区内毕业生就业比例占已就业毕业生比例的67.66%。毕业生在区外就业的省份以广东为主, 其就业比例占已就业毕业生比例的13.79%。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来看, 非公企业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 毕业生去向前三位的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 分别占已就业毕业生的比例59.86%、8.56%、6.76%。
广西除了多举措帮扶毕业生就业, 还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截至目前, 广西2015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1112人, 带动1744人就业。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2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9日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1日广西高校毕业生人数近17万人,就业总人数已逾七成,总体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今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为了确保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当地加强就业管理,通过鼓励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困难帮扶等促进毕业生就业。
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重点帮扶“双困生”就业,是自治区教育厅一直以来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在“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村官”计划、“选调生”计划等面向基层就业的项目中,广西大学毕业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广西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特困毕业生数据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就业指导和帮扶,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就业难问题。今年5月10日、17日,自治区教育厅分别在南宁和柳州为200名“双困”应届毕业生举办“就业培训班”,邀请专家对高校“双困”毕业生传授就业技巧等相关知识,并为每位特困毕业生发放300元求职补助,同时组织140多家企业到现场招聘毕业生,并提供3500多个就业岗位供毕业生挑选,有80%的特困毕业生在现场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3
【摘要】本文在对国外英语语法教学理论研究发展阶段综述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语法教学发展状况与趋势。从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语法教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 发展趋势 回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4-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research abroa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ublished key papers during 20 years on the subject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China and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trend, methodology and content, so as to reveal the trends of domest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Research; Research Trend; Review
一、前言
在西方,语法教学随着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流派的演变而起落兴衰。在一段时间内,赞成语法教学的观点占主导地位,而另一段时间,人们又极力反对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就在赞成与反对声的研究中发展演变逐步成熟。
(一)18、19世纪到20世纪初:支持语法教学----语法翻译法(明示性语法教学)
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的形式,要求老师对语言规则作演绎式(deductive)的讲解,然后引导学生作相关的句型练习。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明示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也有人称之为以形式为中心的语法教学(form-oriented grammar teaching)。
(二) 20世纪30-50年代:反对语法教学----直接法(暗示性语法教学)
语法翻译法之后的直接法在没有抛弃语法教学的同时,提出了与上述方式相反的做法。其代表人物Berlitz和Goun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像第一语言那样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而人们学习第一语言并不是首先学习其语言形式。因此,直接法主张语法规则要在练习中加以提炼,其主张采取归纳性的(inductive)教学,后来被称为暗示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同时被称为以意义为中心的语法教学(meaning-focused instruction)。
(三)20世纪60-80年代:暗示性语法教学盛行
到80年代暗示法达到了顶点,Krashen等人极力反对语法作明示性的教学,他们认为,对于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应该是一个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过程,而不是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
(四)从20世纪后半期,许多反传统的教学法,如“自然法”,“沉默法”等出现,这些新方法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学中摒除专门讲解语言形式规则的语法课。
(五)20世纪90年代:明示语法教学再度引起关注
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再次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对以明示性语法教学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新的趋势,但与语法翻译法不同的是强调语境的作用。
(1) Schmidt 的“Noticing Hypothesis”
20世纪90年代Schmidt 的“Noticing Hypothesis”(注意理论)给语法教学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Schmidt(1990,1993)指出,语言学习中,有意识地去注意语言形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2) Long 的“Focus on Form”
Long(1991)对语法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他提出语法教学的两种类型:Focus on Form(FF)和Focus on Forms (FFs)。Long指出,要在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同时,通过某种方式突显语言形式教学的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FF理论。
Ellis(2001)的FFI(form focused instruction)沿用了Long的FF,总结出其五大特点:(1)是交际活动中发生的可观察行为;(2)师生注意力主要在语言运用上而不是学习语言形式上;(3)课堂仍以交际为中心,对语言形式的注意是由于特定的需要而随机发生的;(4)是偶尔的,短暂的;(5)被关注的语言形式是广泛的而非集中于有限的特定形式。
(六) 90年代后到21世纪: 两种思潮的综合阶段
要把明示性语法与暗示性语法相结合, Larsen-Freeman对语法问题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它认为语法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语形(morphsyntax form), 语义(Semantics)和语用(Pragmatics),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联系。
到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把明示法与暗示法相结合,更加理性地看待语法传授方法。
二、国内语法教学研究现状
本文对1993-2013年这20年间我国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文献总结(文献范围为国内九大核心期刊),从研究趋势、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回顾了20年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检索统计的结果显示:1)国内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在研究语法教学时进行多视角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探索性文章占大多数,基于统计数据描写的实证性研究只占少数,但呈明显上升趋势。
(一)研究的基本趋势
综观近20年间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发展,按照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域和不同刊物分类,可以发现其总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从总体上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3-2000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17篇,占总数的40%;2001-2013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25篇,占总数60%,而且较前一阶段研究呈稳定趋势。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二)研究方法
根据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在过去近20年里,国内的语法教学研究中基于统计数据的实证研究的文章共有10篇,只占论文总量的24%,。非实证研究方法(理论反思)占主流地位。但可喜的是,实证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呈上升趋势。
(三) 研究内容
国内关于语法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三个问题:第一,语法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第二, 什么样的语法教学方法最有效?第三,如何提高语法教学?
1993-2000年期间语法教学研究的焦点主要是理论探索与理论对比,探讨语言学习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忽视语法教学的危害性、结合功能语法与二语习得对语法教学的讨论以及对语法教学的回顾与点评。多数研究属于理论反思。
如:蒋祖康(1995):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周国强(1993):语法教学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黄和斌,戴秀华(1999):英语语法教学回顾与点评。
不过到90年代末,特别是1998-1999年这两年是90年代对法教学的转折点,开始出现了实证研究并把语法教学开始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如:赵美娟(1999),宋德伟(1999)建议语法教学可以分散在各门基础课上,如:精读、泛读、听力等课上进行,并为英语教师提供了语法教学的改进方向和语法教学研究的新视角。
为了证明Dictogloss语法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在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英语语法知识的应用能力,高晓芳(1998)利用Dictogloss(语法听写)的语法教学方法对37名受试进行了小规模的实验。
但综观前一阶段的研究,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研究切入点及其相似,大多从语法教学的误区和对策入手研究,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相似,而且基本从经验着手,几乎没有实证研究证明。
2001-2013年,许多学者就语法教学如何与语言输入和输出达到最佳结合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目前,探索语法教学新途径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热点(朱玉山,2007)。同时,在研究英语语法教学时,研究者所运用的理论也有了很大变化。语法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利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义学以及语料库等多角度对英语语法教学进行了研究。
王维佳(2005)、龙献平,刘喜琴(2007)分别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有的语法核心教学模式”和“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念”的问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实现“语法内化”作为语法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张人(2004),戴炜栋、任庆梅(2006),戴炜栋、陈莉萍(2005)从微观的认知心理学和交互语法教学模式,揭示了内隐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提出了外显互动任务法。
关文玉(2005)研究了语料库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三、对未来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前瞻
通过对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回顾及分析,可以预见,该领域的研究将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在研究內容上,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显著,并且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更为紧密,其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二)在研究成果应用上,关于英语语法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语法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正逐步从90年代侧重理论性的讨论转向到本世纪注重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实证分析。
(三)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更加得到重视,数理统计、统计分析、计算机分析、语料库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都将被广泛地运用到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Ellis R.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M].Oxford: Blackwell , 1990.
[2]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Larseen-Freeman.D. Grammar and its Teaching: Challenging the myth[2]. ERIC L& Diges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7.
[4]Schmidt R.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2)
[5]Schmidt R.W.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3).
[6]戴炜栋,陈莉萍. 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7]戴炜栋,任庆梅. 语法教学的新视角: 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 外语界, 2006(1).
[8]高晓芳. Dictogloss---寓语法教学于听说写之中[J]. 外语界,1998(2).
[9]关文玉. 谈语料库在语法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 国外外语教学,2005(2).
[10]黄和斌,戴秀华. 英语语法教学回顾与点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6).
[11]黄和斌. 认知式英语语法教学[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2]蒋祖康. 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13]李艳平,朱玉山. 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J]. 外语教学,2011(1).
[14]龙献平,刘喜琴. 大学生英语语法学习观调查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
[15]宋德伟,郭万群. 刍议非英语专业精读课语法教学误区及对策[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16]张人. 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2004(4).
[17]赵美娟. 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 外语界,1999(4).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4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就业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社会稳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大学就业的问题越发严峻。大学生就业行为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地域的选择, 研究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时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选择, 其中包括对就业地所在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选择。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受就业观念的直接影响, 因此大学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发生变化, 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主要就业去向。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地级市以下地区就业。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其中, 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46%上升为2015届的48%。
近些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的同时, 也存在着就业去向地域选择的问题。一方面, 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趋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空缺, 却无人问津。
在我国, 独立院校又称三本院校。它是一种依托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旗下, 借助其既有教学资源、自主招生、独立办学、自主管理并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的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门对独立院校的定位是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然而, 独立院校收费较高, 大约是公办学校的3倍甚至更高, 导致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投资收益比, 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值。所以,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选择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独立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
笔者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为例, 对独立院校大学生近几年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进行了研究。
1 2014年、2015年、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逐步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发展。表中显示,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7.06%、54.54%和49.08%, 呈逐步下降趋势, 2016年比2014年降低了7.98%;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82%、8.66%和8.74%,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1.9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50%、9.83%和11.15%,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3.65%;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毕业生在南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22%、4.31%和5.21%, 呈逐步上升趋势, 2016年比2014年上升了2.99%。
综上可以看出, 近3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在东北地区的比例逐年减少, 而去往沿海地区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 近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以后都期望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就业, 而在东北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少。
2 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选择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向
2.1 加强大学生职业观念教育
高校即是毕业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参与实践的地方, 也是提升毕业生素养的摇篮, 更是指引毕业生选择人生方向的导师。高校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责任, 给予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密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状况, 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价值观趋向个人主义, 普遍缺乏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行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后备建设者和生力军, 高校应把职业价值观念教育纳入德育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引导大学生树立既可在东部也可去中西部的就业意识,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2 改善高校培养策略, 引导毕业生灵活选择就业地区
首先, 从大一就开始给学生逐步渗透就业教育, 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帮助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和掌握就业政策和相关就业信息, 进而避免临毕业时才开展仓促的就业宣传。同时, 选取正面的就业典型人物进行宣传, 借用他们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帮助毕业生领悟就业的真谛, 提升就业宣传的整体效果。其次, 高校在进行就业宣传和指导时要注重加强针对性, 引导大学生去急需人才的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64-66.
[2]陈成文, 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基于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46-52.
[3]葛苏勤.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11 (12) :53-56.
[4]刘小强.人才教育分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8) :26-29.
[5]李红亚.地域差异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去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7) :119-121.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5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来石就业,该市取消了阻碍毕业生入市的各种限制。该市规定,市直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硕士以上高校毕业生,不受人员流向和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放宽进人计划。普通院校毕业生,不受专业、学历、生源地限制,均可到石市各类企业就业。相关材料齐全的,即来即办。择业期内的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就业单位的,档案可以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保管,户口、人事关系落在人事托管的人才交流中心。差额以上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采取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
该市还强化了各种毕业生就业服务措施。一是畅通引才渠道,除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外,该市在年初开通了“中国石家庄人才网”,举办“网上人才市场”招聘活动,目前,该网站共注册用人单位333家,注册个人信息7800余人,其中,85%以上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3500余人次参与网站的在线应聘。二是扩大人事代理工作的覆盖面,开展人事代理快递业务,登门为代理单位及个人办理人事代理业务。截至目前,实施人事代理单位总数达到783家,较去年新增35家,存档人数近万人。为了方便大学生查询,该市还将1997年以来全国所有发往石家庄的3万多份高校毕业生档案全部录入石家庄人事信息网,毕业生只要输入毕业年份、姓名,就知道档案是否到石,现在哪。对未列入国家就业计划的国家承认学历的数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初次就业且符合就业录用条件的,该市也及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 篇6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无论从个人、 家庭、社会、新闻媒体等,对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季时的关注都是空前的。 近10 余年来,学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一直关注这一群体的就业。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促进以高效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等,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麦可思研究院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合作每年出版一本《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报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和解读。 此外,每到毕业季,众多媒体更是长篇进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跟踪和报道,以期待全社会对青年就业问题的更多关注,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已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群体。 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它也是由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产生的, 而并非由某一个因素独立存在而产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之所以受到全社会如此关注,就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高学历、高知识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 并且,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社会各个阶层对高等教育的一个评价和反馈,因为从高考的那一刻开始, 凝聚了万千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就业期待。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去分析和考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以及就业搜寻过程中的就业性别差异问题,可以考察和反馈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方面去发现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不足。
2大学生就业难的供求关系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 主要体现在初次就业搜寻过程中遇到的就业困难,诸如缺少实践经验,遭遇性别歧视,面临专业不对口,以及学校声望低、 个人期望值高等因素对就业搜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可以从大学生就业群体总量上和群体质量上两个方面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一个数量庞大的供给群体, 劳动力市场对其需求包括劳动力总量的需求和质量的需求。
2.1 总量需求和质量需求的就业难困境
从劳动力总量需求上看, 体现在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而导致就业困难以外, 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原因是:①2008 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以吸纳就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一些企业破产或者关闭,企业用工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大学生的需求;②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尽量少用人,尤其是《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大大增加,使得企业不敢轻易大量雇用工人,尤其是在面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时,由于大学生维权意识较重, 企业意识到雇佣大学生的成本比雇佣普通的农民工高,因此,一些企业宁愿雇用农民工也不愿意雇佣大学生。
从劳动力质量需求上看, 就业难体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之一,就业的性别差异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毕业季,企业在用工上普遍认为女性劳动生产能力弱于男性, 存在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表现更为明显,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男大学生的偏好越来越明显, 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结果是,女大学生就业呈现逐年难上加难的趋势。 表现之二,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往往依据学校声望来进行筛选,并且普遍认为声望高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好,因此,那些学校声望低的大学生往往被排斥在就业机会之外。
2.2 就业难与高等教育产品供给乏力
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 大学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供给群体,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扩招导致大学新毕业生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4 月,只有35%的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而2012 年同期该数字为47%,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从2000 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扩张明显,截至201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 万。 不过,在我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占全部劳动者的比例非常低, 但仍然发生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企业用工减少和部分企业的用工性别歧视外, 高等教育也有其自身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就业群体是高等教育生产的“教育产品”。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校评价体系定位(如人为设置的985、 211、非211 等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加上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大学课程设置的落后性,课堂教育缺乏实习环节,创业教育落后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就业搜寻能力以及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R·索洛对美国的研究表明,二战后,美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并不多,但它发达的教育提升了劳动力质量,从而使劳动力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国正好相反,较低的劳动力质量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绝对优势没有显现, 高等教育的学历比较优势也没能体现出来。 当前表现最明显的是某些企业的技术、机器设备以及管理方法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真正需求的是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 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 反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其注重的是素质培养,素质教育理念仍比较盛行,目前仍在实施通识的教育培养方式,与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并且,高等教育中对就业关注的程度还远没有被提升到教育制度操作层面上来,创业教育、创业训练、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实践经验尚缺乏,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渠道连接不顺畅。 总之,高等教育生产的“教育产品”未能与企业需求的劳动力产品相匹配,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部分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矛盾局面持续多年。
2.3 就业难体现在初次就业搜寻过程中
大学生初次就业搜寻是指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 对于未来的工资因素和非工资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为获得一份工作或者是“更好”工作而进行的不断找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是更长时间。 如果找寻时间过长,可能被认为是“就业难”的表现之一。 另外,决定大学生工作搜寻时间长短的因素除了大学生本人要求的“合意”工资因素外,一些非工资因素,比如就业性别、学校声望、实践经验、专业对口、就业指导等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搜寻时间长短和就业搜寻的成功与否。 高等教育作为非工资因素,其中包括了学校声望、高等教育提供的课程设置、专业对口、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等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高等教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确实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时间的长短和就业机会的获得。
3基于就业难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
基于高等教育视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的反思是,高等教育体制的需要做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教育体制与社会需要的适当对接,使高等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有用之人。
3.1 高等教育本身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高等教育对毕业生就业搜寻的影响, 考察企业劳动力市场需求,也要考察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并且从质量上进一步考察高等教育对就业搜寻的影响程度,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在学校声望定位、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女性支持等方面充分挖掘,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要进行思考。 关注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的角色, 更能体现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后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期望与就业成功与否直接相关。 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表现出来的异质性体现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实践经验等,这些人力资本更需要在高等教育制度下得到锻炼和提高。
3.2 高等教育需要关注就业的性别差异
在高等教育影响就业搜寻的基础上, 考察性别就业差异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初次进行就业搜寻时就业性别差异的表现及结果,从而关注女大学生就业搜寻时的种种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 最终要考察高等教育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专门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教育在制度上的支持和操作层面上的指导。 更进一步地,考察高等教育中对性别差异的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上,高等教育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女大学生在就业搜寻上所面临的困难要比男大学生多, 所面临的性别歧视更是非常普遍, 那些学校声望低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异常困难,就业的两性平等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必须再次重提,学校声望的差异性必须逐渐减少。 高等教育所能承担的责任是,要通过教育制度中为女大学生提供女性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实践,通过不断扶持学校声望低的高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使其更好地发展。 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在女性就业问题上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这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就业性别歧视
就业性别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业搜寻时的性别差异,主要指男性与女性在就业机会上存在差异性,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就业搜寻时受到的歧视更大,获得的就业机会和男性相比更小。 另一方面是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资收入差异、晋升机会差异、职业隔离等,与男性相别,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同工不同酬”现象仍然存在。在职业晋升上,女性更存在天花板现象,一些好的岗位和职位更是把女性排斥在外。 总体来看,尽管男女有别,尽管一些职业和岗位确实适合男性而不适合女性,但是,总体而言,就业的性别差异性更多地体现在就业搜寻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上,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歧视更大,所获得的就业机会少,其结果是损害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公平,对于女性个体不利,对于社会的两性就业平等更是具有不良的影响。
3.4 高等教育制度需要提升就业服务
高等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搜寻能力,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要为社会需求服务。高等教育提升就业搜寻能力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借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经验,为我国进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提供启发,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符合国情的几点可能的措施:通过均衡教育资源、加大对非重点大学的投入,以缩小学校声望带来的差距,进而减少统计性歧视带来的就业难问题;通过提升高校就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来缩短就业搜寻时间、减少搜寻成本;通过实习与学习结合机制的完全确立,使大学生具备实践经验,提升就业能力;通过以产业、 行业促进高校专业设置的改革来使专业更符合社会需求, 使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能够对接,完成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3.5 高等教育需要关注女性素质培养
女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搜寻过程中, 总体上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劳动力市场的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劳动力市场中,对女性的性别排斥和歧视依旧蔓延,从高等教育研究的视角,高等教育需要考察本身在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高等教育本身需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并要不断地发挥促进就业的职能。 高等教育制度中需要不断地改进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就业教育等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尤其是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女大学生就业不再是难题,使性别在就业机会上尽量趋于平等。
摘要:就业难问题与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经济中的难题受到普遍关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总量问题,更有质量困境。高等教育需要在制度本身、性别差异、性别歧视、女性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就业能力的提升,以促进就业。
【近阶段大学生就业】推荐阅读:
上海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近96%05-20
就业阶段06-09
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11-15
指导学生阶段反思11-04
大学英语提高阶段10-11
大学生学期末阶段自我鉴定10-29
大学初级阶段日语教学06-26
小学学生礼仪教育阶段计划05-16
大学英语二阶段练习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