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

2024-10-23

北京遇上西雅图(共9篇)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1

曾经是美食杂志编辑的“非职业小三”文佳佳(汤唯饰)因为怀孕到美国月子中心待产。因为迷恋《西雅图不眠之夜》这部电影,文佳佳毫不犹豫把待产地点选在了西雅图。曾经是北京某医院著名心外科主治医生的郝志因为要照顾随前妻移民到美国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医生事业,来到美国成了某月子中心的司机兼保姆弗兰克(吴秀波饰)。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前去机场“接客”的弗兰克遇到了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的待产妇文佳佳。经历了初见时的刁难争吵,长时间接触下来从相互了解到相知相依,弗兰克与文佳佳这对看上去极不搭调的男女,渐渐擦出了奇妙的火花,两人的人生际遇也因此而改变……

孕妇也恋爱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故事缘起于薛晓路导演拍完《海洋天堂》后,关注许久的一个“赴美生子”话题,而当时著名制片人江志强先生建议她创作一部《西雅图夜未眠》式的爱情电影,电光火石的碰撞之下,薛晓路导演想到了拍摄一部“孕妇谈恋爱”的电影。编剧出身的薛晓路认为,“孕妇谈恋爱”正是本片给大家带来的新鲜感。与其它爱情电影不同,《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的男女主角在没遇到“对的人”之前各自都有过一段婚姻和感情两个,人的爱情不会产生于一种通常可见的过程中。薛晓路说:“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那种柴米油盐、相濡以沫式的爱情。这种爱情可能缺乏语言的承诺,但是行为上却是包容的、忠贞的。”电影中汤唯那句“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虽然没钱给我买游艇,请我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上跑好儿条街去给我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的经典台词也成为这种爱情观的最好诠释。

当“拜金女”遇上“呆萌叔”

从第一映像中看文佳佳的性格特质:典型的小三,盛气凌人。她挺着大肚子,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大洋彼岸一直等待着那份遥遥无期的爱情,她自认为拥有了—切,但到头来,却发现她有的只是那些所谓的名牌包。

文佳佳的男人是大款,没离婚,自己又怀上了孩子,内地政策不许生,就来美国生。她不同于其他小三的一个原因是,她爱孩子。用片子里特别让人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在酒吧里文佳佳喝醉之后对弗兰克喊的那些话。当小三不易,她想要有一个孩子,她想做一个好母亲,这和内地职业小三们已经拉开距离了。一个小三拿着男人的钱来西雅图生子,这可能是女人或者孩子最需要丈夫(或者父亲)的时候,忙于事业的野男人却不在身边。每一次许诺,换来的是欣喜若狂,每一次爽约,换来的是彻底失望。

文佳佳是一个渴望被爱、渴望亲情、渴望依靠、渴望有男人在身边的女孩,但是她想要的这些,却自始至终离她很远,直到弗兰克的出现。

弗兰克这个满脸胡须的男人,却是那种贤良妹子般包容厚德,生活给的一切照单全收,能受不能受的都默默接受,逆来顺受。正好是文佳佳最想要的类型,拿着名牌大学的学位,有前途的医师,却为了家庭甘愿牺牲掉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个人人喊吃软饭的男人。他沉默寡语,不苟言笑,但却喜欢孩子,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就连前妻的婚礼这么丢面子的事他还是盛装出席,全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印象。

同样,弗兰克用他儒雅的举止谈吐忍受着文佳佳又土又躁的颐指气使,当一个这样的男人出现在你面前,或者你会说他贱,他不像个男人,他就是一个给 图片人开车的,你瞧不起他,但当你知道他所牺牲的时候,当你知道他是一个可以顾家的好男人的时候,当你认定了他是一个你值得跟他过-辈子的好男人的时候,也许真会如汤唯在采访中所说的:我脑子里全是弗兰克,遇到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 子里全是弗兰克,遇到这样的男 人就嫁了吧。

其实,对的人就在身边

从北京到西雅图,这是一段百感交集的旅程。导演薛晓路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将现今社会的移民热潮以及去美国待孕生子、女同等等的现实现象摆于观众面前,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海清以一头银发形象,饰演一位借腹生子的同性恋者。北京遇上西雅图,女人和男人的相遇崩坍,碰撞,寂静,爱情悄悄到来。一部似乎精英阶层的告白电影,实则是这个世界真实存在的那一种被遗忘的静水深流的爱情独白。此外这也是部典型的好莱坞式时尚爱情喜剧电影。也许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西雅图夜未眠》,汤姆汉克斯在机场看到安妮那一刻,相遇的感觉是那样美丽动人。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难得的国内爱情轻喜剧将故事情节联系得非常巧妙紧密,人物角色的设置也摆脱了过去恶搞贫嘴话剧化的路子。尤其是在细节当中让人感觉到了真心,让人感受到了电影所传达的“爱情恬淡又甜蜜,生活平静又积极,你爱我,我爱你,我们一起走下去”的情愫。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2

北京遇上西雅图插曲歌词

When I fall in love it will be forever or I I never fall in love,

当我坠入爱河 我将追求永恒 所以我决不会坠入爱河

In a restless world like this is

在这个忙碌的无止境的世界里

Love is ended before it begun

爱还没开始就已被湮没

And too many moonlight kisses

那么多如月光般浪漫的亲吻

Seem to cool in the warmth of the sun

似乎在温暖的阳光中也变的冰冷

When I give my heart,it will be completely or I never give my heart

当我付出真心,那将会是不遗余力,或者我一点也不付出

And the moment I can feel that you feel that way too

当某一时刻,你我心灵相通

is when I fall in love with you

这就是当我爱上你的时候

when I fall in love

当我坠入爱河

when I fall in love

当我坠入爱河

And the moment I can feel that you feel that way too

当某一时刻,你我心灵相通

is when I fall in love with you

这就是当我爱上你的时候

歌手简介

Nat King Cole在1919年3月17日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在芝加哥长大。科尔12岁就在教堂里演奏管风琴,同时还参加唱诗班唱歌。他的3个兄弟埃迪、弗雷德和伊萨克,后来也成了爵士乐音乐家。1936午,科尔离开了由哥哥埃迪·科尔领导的”纯粹摇摆者”乐队,来到洛杉矶,领导了一支专为时事讽刺剧《曳步前行》配乐的乐队。1937年,科尔组建了一支自己的三重奏,为调节气氛,科尔在演奏间隙还不时唱一首老歌,结果超出了他的想象,观众需要更多的歌曲,于是他开始重视演唱.直到1940年.他们才获得机会为迪卡唱片公司录音。40年代,科尔录制了数量巨大而且十分精彩的爵士乐唱片,其中包括1944年由莱斯特·杨、伊利诺伊·雅克和第一爵士管弦乐团担任特色乐师的音乐会和为国会大厦唱片公司录制的为数众多的唱片选曲。科尔在演唱了非常流行的《赤子》和《圣诞之歌》后,又把主要的精力花在了钢琴演奏上。1949年.科尔演唱的歌曲《蒙娜丽莎》对波普爵士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一举成名并进入了著名爵士乐歌星的行列。1950—1960年期间,科尔的大部分录音都是流行民谣,偶尔也有例外.如1956年他录制的唱片《午夜之后》。科尔虽然在演奏方面的才华几乎要被演唱方面的成就所掩盖,但他仍然具有精湛的演奏技巧。1956年11月5日科尔出现在了NBC-TV的表演秀中,他是主持此类表演秀的第一个非裔美国人。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但他成功的将节目延续了下去,且还帮助了很多当时像Ella Fitzgerald, Frankie Laine等有才华的音乐家开创名气。1956—1957年期间,他定期正电视节目中的表演,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1965年2月25日.科尔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妮卡被肺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6岁。

当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3

“身边好友赴美生子的亲身经历,加上先后冒出的拜金女原型,刺激了我的创作。”《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如此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

在腾迅近日的“如果有条件,你会赴美产子吗?”调查中,截至4月22日,共有101529人参与,其中69%(70229人)选择了“会”。

的确,赴美产子麻烦多、风险高、收益远,不过,就像买股票一样,更多倡导价值投资的人看重的是这家“上市公司”的潜力与未来,而不是一夜发横财的暴富之梦。

富裕阶层掀赴美产子热

1868年,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通过,第一款规定:“凡在美国出生或归化美国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们所居住州的公民。”

2012年4月以来,随着香港对“双非孕妇”(夫妻双方均非香港人)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浪潮逐渐落幕。与此同时,一些打着月子中心招牌,同时充当赴美生子中介的机构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打出诸如“给我10万,还你一个价值980万的美国宝宝”“美国产子,投资回报率超过‘抢银行’”之类的夸张广告,生意也着实越来越红火。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赴美生子人数在600人左右,2010年,这个数字则达到了5000人,而2012年,这个数字或超1万。

今年,这一趋势预计更加火爆。

“赴美产子者大都是企业老板、外企主管、政商名流、医生、律师、会计师、教授等人。”在国内最早从事赴美生子中介服务的赵玲玲表示,能够有意愿、有条件且能成行的父母,在中国广大的人口基数中,“还是少数富裕父母中的少数人”。而这些人,往往对各种政策和信息的了解比普通百姓要更早、更多。

如今,随着赴美产子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群人不再集中在财富金字塔的顶部,更多来自发达城市的中坚力量加入这一队伍,但经济实力仍是其赴美产子的一个重要保障。与移民美国、留学美国不同的是,赴美产子未来的变数更高,赌博成分更大。

美国身份是万能钥匙?

“我就是想生二胎,罚的款其实跟办这个差不多钱,那为什么不要外国籍的小孩?”

“虽然家里有点经济基础,但没有北京户口,无法上公立小学,私立学校学费高但教育质量不及国际学校,而上国际学校要求孩子必须有外国护照。”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不畏险阻,前赴后继地挺着肚子远渡重洋生孩子,原因只为了一个美国身份。对很多人而言,这也是无奈之选。因为国内生育政策的二胎限制,一线城市的户口限制,以及考虑到未来移民、孩子教育的更低成本,在他们看来,拥有了这样的一个身份,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根据美国的福利制度,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就等于拿到了进入社会安全系统的钥匙,尤其是教育。这个孩子长大后能自动报考美国大学,而且更容易申请只面向美国本土学生发放的助学金;此外,孩子的父母多年后可依照宪法获得美国社安待遇。美国移民政策允许本国公民申请外国籍父母、配偶、未成年和成年子女来美定居。这个孩子一旦年满21岁,上述亲友即有资格获发绿卡,因此即便是如此漫长的等待期,也不会令他们却步。

在美国待三四个月,就能把最有价值的纪念品“美国孩子”带回家,几乎所有赴美生育的中国父母都认为,花的这两三万美元,对子女来说是人生最值得的投资。

可是很多孕妈对这件事情都想得过分乐观了,原理上操作确实是很简单流畅,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如何让这个“美国娃”的身份优越性和便利性保持下去,相比之前的乐观而言,更是多了许多的折腾和忧虑。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并不仅仅是给一个美国身份这么简单。

“美国月子中心”台湾造

美国皮尤西裔中心(Pew HispanicCenter)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现有510万来自非法移民家庭的18岁以下儿童,其中400万是生于美国并具有公民身份的赴美生子婴儿。

为什么“赴美生子”这种社会热潮能在世界诸多国家被一再复制?在许多专家和政客看来,“出生公民权”是制造一波波浪潮的政策源头。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极少数提供无条件“出生公民权”的国家。在英国、法国、德国等诸多欧洲国家,虽然也有类似的“出生公民权”政策,但各国政府对于公民权的认定是有条件的,比如要求至少父母的一方有永久居留权或者是该国公民。

在大陆妈妈赴美生子之前,台湾妈妈已是先行者。

早在二三十年前,一些台湾居民出于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国并聚居在洛杉矶一带。起初,他们接待台湾亲戚来家里生产。随后,一些台湾妈妈投奔民宿——华人夫妻用自己的房子就可以办一个月子中心,主人身兼厨师、司机等数职。伴随着赴美生子的台湾家庭越来越多,月子产业应运而生。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4

自《泰囧》以后,电影人就看到了屌丝身上释放出的无穷的票房能量,而屌丝们郁闷的生活也急需找到一个出口来宣泄他们的情绪。此番《西游·降魔篇》牢牢的握住了屌丝们的心,嗯,其实是在给屌丝们号脉呢,这样的号脉真豪迈!

片中年轻驱魔人陈玄奘就是一枚屌丝,屌丝们能从他的身上看到强烈的认同感,他的心里有大爱,但他的驱魔功夫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人说仗剑走天涯,而陈玄奘的身上只有一本师父给的《儿歌三百首》,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演员的职业修养》,但《儿歌三百首》已有提升,这是让屌丝们用儿童的眼光来唱出世界的纯真。

屌丝们终于找到了知音,屌丝们带着心爱的人去看这部电影是毫无压力的,太多的电影里无非就是两种情节:一是灰姑娘邂逅高富帅;二是屌丝们逆袭成为高富帅,进而赢得美人芳心。与心爱的人看这些电影,看的时候屌丝们真是芒刺在背,如鲠在喉,本想看个电影消遣,没想到时时都被鞭策。有的屌丝能逆袭,那只是少数,更多的屌丝经过一次次逆袭的失败,他们只想做更美好的屌丝,有大爱的屌丝,就像片中的陈玄奘那般。

一部高票房的电影光靠主角肯定不行,星爷的电影里历来少不了抢镜的小人物,他们凭借奇特的扮相占据寥寥无几的镜头,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这其中最为鲜明的就是三个争抢驱魔资格的驱魔人。

他们三个就是"真善美"的反面"假大空"。降魔师:假。他驱魔的时候都会比划几个动物的造型,也就是说他的驱魔能力都是模仿动物的姿态,但他却没有降伏动物的能力,面对孙悟空,最不堪一击的就是他。天残脚:大。他能使自己的一只脚变得无限的大,想踩死孙悟空,没想到被戳穿了脚,再大的脚,找到要门,都会变得赢弱。空虚公子:空。他有点洁癖,自己不走路被四个年老的侍女抬着走,他使的兵器也符合他的性格,无数把匕首,他是对战孙悟空时坚持的最久的,但他的兵器无论演变为匕首,飞刀,组成一把利剑,都只能飞于空中,他的手是不沾剑的,所以空中飞行的冷兵器都是虚的。如果说降魔师和天残脚败了悟空,那么空虚公子是输了寂寞。

全片的节奏清晰,前半段紧凑,且高老庄那段有点重口味,后半段松散,但这样的松散正是更好的体现了影片的主旨。孙悟空几场战役后瞬间和陈玄奘站在了荒漠里的一棵绿树旁,八戒和沙僧怎么一下子就跟随陈玄奘走上了取经的路,皆是顿悟。顿悟,大爱无言,如果让陈玄奘用更多的语言去教化三徒弟,那反而削弱了影片揉碎含在欢笑间的内涵。

《北京遇上西雅图》赢在“接地气”麻辣题材传递正面价值观

《失恋33天》后,又一部国产爱情片火了。首日便以超过1 100万元票房连挫《虎胆龙威5》,《生化危机5》两部好莱坞大片,首周末拿下近8000万元票房,夺下单周票房冠军的《北京遇上西雅图》。除了票房火热,该片还赢得几乎"零差评"的口碑评价,不仅超越同档期影片,也是近年国产片罕有的高分之作。

"大肚小三异国遇到真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颇为俗套的爱情喜剧片,为何能赢得如此火爆人气?网友评价直接,"片子说人话,细节打动泪腺"。定位爱情轻喜剧,但《北京遇上西雅图》涉及的赴美生子、拜金,同志生子、小三等社会话题相当辛辣。本片导演这样解释创作动因,选择小三,超生,同志这三个女性形象并非为了"博眼球",而是呈现社会和时代的状况,轻喜剧的叙事方式则让这些敏感话题脱去敏感性,"不去做专门的褒贬,或是道德上的评判,仅是有趣地呈现这一状态"。

麻辣但不重口,能抓住观众心的还是传递正面价值的人物感情观和台词。汤唯饰演的"文佳佳"有一句内心独白很受女性观众好评,"虽然他没钱请我吃法餐,坐游艇,但他会每天早上跑好几条街为我买最爱吃的豆浆油条",与那句"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相比,谁说这不是建立和谐家庭真正的基础?

北京遇上西雅图经典台词 篇5

“拜金女”文佳佳(汤唯饰)曾经是美食杂志编辑,对爱情充满了像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一样的浪漫幻想。而在现实中,因为在国内没有办法开出准生证,她不远万里只身来到西雅图的月子中心待产生子。

在月子中心,文佳佳炫富的作风引发了房东和其他孕妇的反感,倍感孤独的她只能向司机FranK(吴秀波饰)倾诉心声。而看上去木讷老实的“落魄叔”FranK并不是一个平庸的男子,他在中国曾是一位一流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名医。在相处中,FranK的体贴包容渐渐融化着文佳佳的刁蛮任性。当文佳佳的富豪男友突然失踪后,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的文佳佳得到了FranK无微不至的照顾,跟FranK和他的女儿一起生活的这段日子,让文佳佳找到了家的温暖。两人朝夕相处,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北京遇上西雅图挠现实主义之痒 篇6

电影需要价值观正确吗?

如果非要在文艺作品找到道德上可以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审美并非有错,而是对不起我们原本应该丰满多元的艺术欣赏。太多文艺作品中的观念、观点所谓的不正确了,不提及遥远的卡夫卡、基耶斯洛夫斯基,就说说近年国际上诺贝尔文学奖的V.S.奈保尔、赫塔·米勒,以及国际三大电影节上获奖的金基德、达内兄弟、迈克尔-哈内克,他们的作品又有几个称得上三观正确呢,他们甚至连政治正确都不放在眼里。艺术就是艺术,以艺术充当教化意义的教科书,只能是我们从小学习雷锋烙下的病根。

除了我们身处一个习惯审查的国度,对于书籍、电影甚至音乐,我们自己都有了令人惊奇的自我审查能力。比如一个MV行为过火,我们也会想这是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一部电影、小说,里面的故事是否正面并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人们会像我们这么在意它的“正确性”。换句话说,这种基于整体内部的自我审查,跟陈凯歌在《梅兰芳》中表现过的纸枷锁是一个意思,即便没人要求你、束缚你,你也要为自己找一个“制度”和框架来奴役你自己。

当我们讨论《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三观是否正确时,总是想到它是否会教唆少女去大胆地当小三,会想到这种只要长得美就可以要爱有爱、要钱有钱等等所谓不正确的导向,有可能带来的弊端。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存在有人因为看了这样一部围绕小三的爱情和生命历程展开的故事,而去为自己做小三找足了借口,甚至会模仿和以“文住住”为榜样,傍大款,去美国消费,花大把的钱铺张在奢侈品上……但这跟“教唆”一点关系没有,是不同的人的不同智商问题。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倘若你给他看了表现监狱的电影,他也会向往里面的生活吗?更别说还有凶杀、吸血鬼、虐恋等各种重口味的类型片,你让观众还怎么活呢?

与其说为孱弱的人提供模仿品,不如说放大了文艺作品的教化意义,不管是道德的,还是人性的,电影能促使我们真的发生改变的实在太少了,否则这个世界仅放点比尔-盖茨、奥巴马的传记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

接地气,但也只是挠痒痒式的

逼近现实

认真说一下《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无论是小三,还是同性恋借精生子,都并非本片主题,它们仅是一部电影要表现自己主题时,所使用的道具和办法。《北京遇上西雅图》更多的是在励志层面展开叙事,无论是在美国工作生活接连遇到障碍的吴秀波扮演的医生Frank,还是从一身公主病来到美国又不得不自己成长的文住佳,他们都是在自己的生命中遇到了问题,要做出抉择,不妥协,不气馁,生命在继续,就只能自己应变。

《北京遇上西雅图》虽然整体难逃俗套的故事,甚至其逻辑关系也过于铺陈简单,但这样一部电影并没有犯华语片常见的凌空蹈虚、胡编乱造的通病,而是将每一个人物的生命都接通了现实的血脉。不浮躁,更非为了情节需要而捏造出来几个单薄人物来草草了事,从北京到西雅图,从国内名医到家庭主夫,从任劳任怨到受伤但无畏的体面男人,从任性娇惯奢侈的小三,到自我升华的单身母亲,主人公将励志这种烂俗的主题,用血肉故事打造成了招招吸引眼球又置于生活本质的故事。

于是,最终经历一番成长的波折大团圆结局是个必然,他们在电影里展露出的问题都得以结局了。这当然是编导对生命的一种理解,倘若要我说,实际上文住住主动摆脱了小三命运,用自食其力的方式终结了一种被圈养的生活,这也只是凡庸生活的另一个开端。

还有,爱情的这个主题,也非想在什么时候要什么样,就能水到渠成遇到什么样的,北京可以遇上西雅图,如果不操心钱的问题的话,但你想从富商身边带着孩子轻易离去,还要遇上一个体面通情达理的大叔,你说世上的美事怎么就如此眷恋你一个人?尽管编导给这种结合以充分的铺垫,譬如Frank的女儿也非常喜欢文住住,以及Frank在美国可以重新就业,看似扫清了障碍,其实是无视主人公日后更为叵测的异国生活。比如二人结合后各自的孩子如何交流,富商前夫怎么处理自己的孩子,被带走且要叫别的男人爸爸,Frank在美国刚刚立脚的生活,使这二人将来无论选择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成了一种煎熬……

当然,这已经是影片之外的题外话了,也就是说,故事在两人意外重逢迎来一段崭新开始之时戛然而止了。但面对美好的大团圆,我们知道,那些呈现出来的一派乐观只是眼前的、封闭的,编导无法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给观众以思考,生命的残败本质就这样再次被人为地美化了。作为一部商业片无法避免的是拈轻怕重和让自己的主人公随时都可以脱离人群,用运气、机遇和巧合来成全主人公的无所不能。口碑空前好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亦不例外。所谓用社会焦点和争议事件逼近现实主义,也只是创作上的一句口号,或者是善意影评人的美好愿景,她仅仅是挠了现实主义之痒,而对真正的现实问题当然不会提供答案和出口。

“交口”电影我们还能信任吗?

对于观众来说,喜欢和不喜欢这样一部电影都不意外,喜欢自然是接地气、逻辑合理、情节衔接圆润、爱情主题鲜明、人物形象丰满等等,不喜欢的原因可以是价值观问题,以及过于矫情和针对汤唯的个人兴趣等等。这些对于一部公映的电影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热议,只是在最初观看时,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引发一些社会讨论的话题并未展开,比如同性恋借精怀孕、赴美生子、国外不承认国内医师资格证等等,都在小三是否能赢得幸福的烂俗讨论中被淹没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热议一部电影,正是成熟社会的一种文明表现,这总比我们对欺骗消费者、做1段新闻吸引观众,或者制造导向性舆论诋毁某品牌等行为的谩骂和反抗靠谱多了,前者是对“正义”的充分讨论,而后者并不能帮助有过失的主体改过,甚至还会制造新一轮的乌烟瘴气。

说到对电影的讨论,看上去《北京遇上西雅图》也算是一部被“交口”的电影,只是你若细心则会发现,这种赞美大多来自自发观影的观众,而非此前活跃的影评人。在我看来,尽管这种诞生于群众的口碑并不能成为艺术质量的保证,但至少纯正和善意多了。眼下的状况是,影评人已经沦为无底线、少原则的记名投赞同票的一种职业性打高分、唱赞歌的工种,他们要在红包和宣传费中赚得自己的衣食住行,甚至还要以此来作为自己发达的淘金桶。悲剧并非是这世上有了一群为电影宣传卖力吆喝的人群,而是他们的大多数并没有审美才能,甚至关于美他们缺少必要的审视能力和发现能力,只能千篇一律地简单化和无智化赞美。当上枪手的很多影评人只有肉麻和单调,而无法在自己的审评和解读中充满想象力和发现美的能力乃至可以创造美。这才是丑陋的真相。

《北京遇上西雅图》在人群中形成“交口”,最大的原因是她用乐观积极的剧情,向人们展示一个关于爱情和生命的跳跃性故事,人们既没有将之当成老套虚幻的爱情片,又不乏将轻松娱乐贯穿观影过程。要说教化意义,我倒是觉得《北京遇上西雅图》可以成为文艺片的一种突破模式。如果说《小武》、《盲山》、《铁西区》这种文艺片算作一种典范的话,不能否认的是它们的成功只是与现实平行的一种小众艺术,无法与更广泛的大众形成有效对话,关起门来最后只能成为电影史的一页或者文艺青年的心头好。而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种首先形式感完整、情节喜闻乐见又不乏真相披露的作品,才有可能聚焦社会成为新一轮话题性作品,并有效冲击了观众对中国奇幻式大片的单一依赖。对于现实生活的展露和深入式挖掘,并可以撞击当代人心灵防线的作品,我们应该期待更多的像《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文艺片。

责任编辑/星霓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7

一、复线叙事

故事有两条主线,然后通过一本书把两条故事线扭结在一起。两个孤独的生命主体,一个是年幼看尽人情百态失父的娇爷,另一个是去国怀乡和孑然一身的大牛。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现代人复古的爱情指南,首先是因为这是一部向古典的禁欲爱情致敬的故事,它主题本身就抒发对纯爱的一种高度赞赏;其次是它选择了复古的交流方式——信,去生成和传递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用了一种最脆弱而坚强的方式。片中有大量的信件念白类似话剧台词,与其说两人在互相交流不如说是自我反思,人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说服自己、除心魔,信件作为这样一种微妙的承载物,有大量空白的传递期足以把思想成形,让道理入心。这两位主人公与现实、想象中的对方对话,与历史和自己对话,最终完成了性格的转变在查令街的最后一抱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导演选用了信把快生活放慢,回到“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从前。

二、名典穿插

此部电影称其为复古恋爱指南的第二点是因为里面让人觉得甚是美好的古诗词的运用,从秦沛嘴里念出的以前初高中课本中背得死去活来的诗也意义非凡。一是归因于老演员的风骨一个是得益于中国古诗词的精髓。电影中有三个思归的男人,林老、大牛、浩浩,其实都是为大牛设置的分身角色,林老是老年的大牛、浩浩是以前的他。叹着“去国怀乡”、“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连“云中谁寄锦书来”这种幼时念到平庸的诗句都透露出罗曼蒂克般的优雅。对于浮躁的当下,这样的电影让你再次燃起读书的热望,让生活慢一点用阅读来充实你,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回归。《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你想看的是爱情,它却还给了你整个人生。

三、向死而生

最后是在被称为戏中亮点的耄耋之年的秦沛夫妻俩向死而生的爱情,这个观点是由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的,传统意义上认为死即为亡,但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死可能是一个过程,而亡故则是一个结果,死并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所以海德格尔认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按照杜秋娘的话说就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个法律层层加固都阻挡不了每年攀升的离婚率的时代,在几头驴换回来的70年爱情前面显得幼稚可笑,正如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应该对生活秉持着最炽热的激情,对爱情有飞蛾扑火的不顾一切,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有向阳花一样的态度,不管是对爱情还是生活,要学会面对死亡,视畏惧为无物,毕竟此生只得一回活,敢叫乾坤换新天。虽然薛晓路的电影文学气氛营造得有些生硬,但导演愿意冒票房的险去重新教会受众忘记的道理,足以体现她的虔诚,现代的人等不了一杯茶凉也谈不了一场慢爱情,在享受便捷的科技带给了我们高效率的同时,遗失了曾经浸透白纸黑字的执着。没有人记得黑暗之后的灿烂星火,也没有人期待拥有向死而生的涅槃生活。现在的人活得太“实在”再不愿意让时间慢下来,用天真换一封信的光阴。余生太长,最后唯盼漫漫长情不被辜负。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薛晓路,潘若简.邂逅浪漫爱情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对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8

普洛普的代表作品是《故事形态学》, 他采用归纳结构法, 按照公式推导的原则, 解析了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 发现了无论故事如何千变万化, 但都有着相似的特点:每个故事变换的仅是其中的角色, 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目的和功能。

普洛普在通过详细研究后发现, 在故事研究方面, 学术界存在着几大问题:第一, 文献资料非常少, 且多空泛的谈论;第二, 故事分类混乱, 没能从根本上认识故事的结构;第三, 描述故事时, 没有准确理解故事的本质。谢维洛夫斯基提出“母题是故事最原初叙事单位”, 在这里, 谢维洛夫斯基把母题扩充为情节。普洛普否认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谢维洛夫斯基关于母题和情节的学说只具有一般性原则, 其举例所引用的母题都可以再次分解。

2《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角色行动

《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被小三”的文佳佳, 因怀孕而到美国待产, 其地点就选在了西雅图。她在机场遇到了去接她的Frank, 两人从初见时的争吵到慢慢了解, 最后相知相爱。本文依据故事的功能项, 把故事划为五个行动圈。

第一, 对头的行动圈, 它包括加害行为, 作战等。在这个故事中, 对头是男友的原配妻子, 文佳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小三, 被原配知道后, 男友抛弃了她, 同时也切断了她所有的经济来源, 文佳佳在美国人生地不熟, 且英文不好, 被茱莉搞恶作剧式送入了警察局。第二, 提供者的行动圈, 它包括转交事物, 将事物提供给主人公。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 提供者是月子中心的房东黄太太。主人公文佳佳从她那里获得了住所, 并且通过她结识了Frank。

第三, 相助者的行动圈, 它包括主人公的空间移动, 缺失或消除灾难, 解答难题, 解救等。在这个故事中, 相助者是Frank和茱莉。故事一开始, 主人公文佳佳就遇到了来接她, 但迟到了的Frank。圣诞节她被男朋友抛弃, 独自来到Frank的住处, 与Frank聊天, 得知了Frank已与国内的老婆离婚, 独自一人在美国带着女儿, 同时, 他还失去了原本的医生职业, 在月子中心当司机。在美国, 文佳佳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男友老钟因诈骗被捕入狱, 文佳佳的资金来源被切断, 她开始自力更生。Frank在生活上照顾她, 为她提供了很多机会。并且, Frank也向主人公文佳佳提出请求。普洛普在《故事形态学》中归纳为“主人公的灾难或缺失被告知, 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 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紧接着, Frank又提醒主人公文佳佳:“在警察局不要乱说话, 想说什么要通过我的翻译。”文佳佳按照他说的做了, 果然转危为安。

3 普洛普故事形态学所运用的不足之处

纵观全片, 《北京遇上西雅图》有4类角色:主人公——文佳佳;相助者——Frank、月子中心的黄太、周逸、陈悦、茱莉;提供者——黄太;对头——老钟、老钟原配妻子、金钱;要找的人物——Frank。

普洛普说, 缺失可以通过中介人物被意识到, 他们使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缺失某种东西, 从而引发寻找的想法。影片揭示了文佳佳“小三”的身份, 同时也道出老钟是诈骗者。陈悦不仅使文佳佳意识到她缺少照顾她的男人, 并促使她寻找“命中注定”的人, 从这个层面看, 陈悦也是文佳佳的“相助者”, 因为她帮助文佳佳逐渐接受了Frank, 这使陈悦完成了相助者的功能——消除灾难或缺失。

还有, 茱莉这一角色也很难确定好坏, 她让文佳佳带她去纽约, 又“陷害”文佳佳拐带儿童, 让她被扣押。从这一角度说, 茱莉是加害者。而她又鼓励父亲Frank去追求文佳佳, 撮合他们俩在一起。从这一角度说, 茱莉可以说是相助者。所以, 角色的功能项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 普洛普总结出来现有的功能项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角色, 具体故事角色也要具体归纳分析, 按照行动划分的功能项可以套入大多数角色, 但也不可以一概而论。

摘要: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弗·雅·普洛普, 通过研究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的典型故事, 发现了神奇故事在结构上的同一性特征, 指出了故事的核心是角色的“功能”, 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运用普洛普的研究方法, 分析了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 以此论证普洛普理论在新时期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普洛普,北京遇上西雅图,故事形态学,功能

参考文献

[1]怀宇.普洛普及其以后的叙事结构研究[J].当代电影, 1990 (1) .

北京遇上西雅图 篇9

如今《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强势来袭,吴秀波汤唯再续前缘,片名《北京遇上西雅图》衍变成了一个大写的lP,以一个全新的故事踏上全新旅程。如果说这是一个与《北京遇上西雅图》完全无关的新故事,是不是大大增强了你的好奇心呢?是的,反正看到吴秀波、汤唯、薛晓路这样的原班阵容,再加上秦沛、吴彦姝、王志文、陆毅、惠英红、祖峰、王茜一票的实力派加盟,让人无法不期待起来。

首先我们先聊聊如何定位这部电影,这绝对是一部爱情电影,但绝对不止是一部爱情电影那么简单,说是喜剧也成立,说是故事片也成立,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部文艺爿。当然,除了《捉妖记》之外,但凡是汤唯主演的电影都或多或少有些文艺的气息在,因为汤唯是我们的文艺女神嘛。而《北京遇西雅圖之不二情书》文艺的不要不要的,那些数都数不过来的现代与古意并存的经典台词,文艺的都有点让人觉得矫情,但不得不说影片的剧本超级过硬,一大栗实力派演员的演绎,加上这完整的故事,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吴秀波、汤唯作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传承者,在长达两小时的片长中,真正的对手戏只有一场,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除了几场擦肩而过的戏份,他们真正面对面的对手戏就一场,并且几乎没有什么言语的表达,一个拥抱就成功开后了虐狗模式。那么导演是如何让吴秀波、汤唯这对千万人心中的情侣相遇的的呢?他们或是以书信同框,或是以隔空同框,或是以想像同框,完全成了这部柏拉图的爱情电影,这种剧情设置、故事格局、叙述方式,不是文艺片是什么?如果导演要拍《北京遇上西雅图3》的话,片名就叫《不二之选》必然会大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好,便在于随便拿出来一个点就能写出一篇影评,你们说一部电影能达到这样效果是有多走心。我们接下来说说演员,汤唯的好不用多说,不论是赌场里的风风火火,还是情场上的迷茫憧憬,都被她演绎的游刃有余。相比汤唯,吴秀波发生了360度的转变,由暖男大叔变成了高冷大叔,不仅泡外国妞更是大谈滚床单论,而相比吴秀波的纸上谈兵,王志文则是将从头到尾誓将滚床单进行到底,陆毅演了一回渣男可以说就是一个孙子,秦沛、吴彦姝这对老夫妻绝对是内涵担当。

上一篇:预防非法行医下一篇:林木种苗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