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改革

2024-08-17

工程改革(共12篇)

工程改革 篇1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是所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必须要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 但在实习的实际进行过程中, 由于实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危险性, 加之学校教学与实习的分离现象严重, 学生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 土木工程专业的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将从实习的目的及要求为出发点进行思考, 对现阶段土木工程实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1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简要介绍

1.1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目的

土木工程是对建筑、桥梁、岩土、公路等工程进行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项目的作业,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培养学习后应当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掌握一定的制图能力, 具备力学、材料、施工、监测、预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较强, 因此, 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在重视理论教学之外, 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目的, 就是让同学们在实践生产中加强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所学和所用。

1.2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要求

土木工程的实习应当包括设计、施工、管理等多种项目的实习, 但在实际的实习中, 以施工实习较多。学生管理人员在实习开展前应当与施工单位沟通好学生的安全及管理工作, 向每一位学生传达实习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项。学校应当安排好实习的内容、时间, 实习教师应当做好备课, 制定一定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做好作业及评分安排。土木工程专业系统工程实习要以实习目的为依据, 规划和布置好具体的实习细节, 做好考核与反馈工作, 促进实习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现状及问题

2.1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基地的条件有限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 学生参加程度最高的是施工实习, 施工实习是在施工工地进行的,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阶段, 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 学生的实习基地主要通过学校自主建设、学校联系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三条途径进行解决, 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学校自主建设的实习基地成本较高, 并且无法达到完全真实的工地效果, 但具有安全保障性强、联系方便等优点。[1]工程项目的工地往往考虑到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愿意承接学校大批量学生的并不多, 因此学校能够联系到的实习工地数量有限。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工地不方便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学生的实习效果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 具体的实习过程不易控制, 学生的实习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实习基地的条件的限制, 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是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来自于实习的考核方式, 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及引导方式。在教学中, 教学项目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具有引导作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不当、考核成绩占有比重较小等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于实习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学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以及教师的引导方法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实习的认识, 学生在不严谨的实习工作部署下, 易产生懈怠心理, 同时学生对于实践的经验浅薄, 若安排的实习内容较大程度的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 则其在实习中的配合程度会有所下降。

3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改革探索

3.1 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的合作和建设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在联系实习基地中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 制定出配套的解决措施, 对原有方案进行改革。虽然土木工程相关的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但学校可通过加强与相关的项目建设单位的合作关系, 来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合作。学校应当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包含有能够保障学生安全以及方便学校与实习基地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管理制度, 对学生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具体计划, 对学生实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及标准等。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并且稳定对接关系, 同时学校也应尽力避免因管理、规划不当而给合作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2 提升工程实习与教学结合效果

在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中, 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的分离现象十分普遍, 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缺乏老师的指导, 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也会影响实习的最终效果。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 要加强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 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纠正自身理解上的偏差。在同一工地的实习往往具有实习内容单一的弊端, 学校可联系不同施工进度的工地作为实习基地, 方便学生对不同进度下的工程要点进行了解。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于提升实习与教学相结合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在非实习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学习先进的实习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技能, 充实实习的教学队伍。[2]

3.3 提升学生对实习重视程度

提升学生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 就需要学生了解实习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具体意义, 在实习开始之前端正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教师可通过理论课堂引导、动员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实习的兴趣。学校在实习前应当做好相关的部署工作, 并对实习内容、考核方式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进行明确传达, 加强学生对于实习要求的掌握程度。对于实习结果的考核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通过实习的质量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以公正的标准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习。

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良好效果对于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应当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针对现阶段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自身的实习开展情况进行深入的改革, 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良好开展。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高, 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工程实习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在现阶段还存在有实习基地条件有限、实习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程度不足等情况, 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学校应当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进行探讨和改革等事宜。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习,改革探索,效益

参考文献

[1]干洪, 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6) :10-13.

[2]覃荷瑛, 邢心魁.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0) :190-191.

工程改革 篇2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在联系实习基地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制定出配套的解决措施,对原有方案进行改革。虽然土木工程相关的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学校可通过加强与相关的项目建设单位的`合作关系,来建立长期并且稳定的合作。学校应当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包含有能够保障学生安全以及方便学校与实习基地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实习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具体计划,对学生实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及标准等。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并且稳定对接关系,同时学校也应尽力避免因管理、规划不当而给合作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2提升工程实习与教学结合效果

在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中,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的分离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缺乏老师的指导,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也会影响实习的最终效果。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要加强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纠正自身理解上的偏差。在同一工地的实习往往具有实习内容单一的弊端,学校可联系不同施工进度的工地作为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对不同进度下的工程要点进行了解。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于提升实习与教学相结合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可在非实习期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学习先进的实习工作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技能,充实实习的教学队伍。

3.3提升学生对实习重视程度

提升学生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就需要学生了解实习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具体意义,在实习开始之前端正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教师可通过理论课堂引导、动员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实习的兴趣。学校在实习前应当做好相关的部署工作,并对实习内容、考核方式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进行明确传达,加强学生对于实习要求的掌握程度。对于实习结果的考核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执行,通过实习的质量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以公正的标准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习。

4结束语

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良好效果对于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应当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积极学习国内外相关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习开展情况进行深入的改革,因地制宜的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6):10-13.

工程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工程力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现代大学适应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这就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素质训练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强化突出理论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工程力学课程中含有许多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公式、相当数量的课后作业以及大量的工程实例。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枯燥、难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工程力学课程组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对新世纪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优化教学内容

工程力学教材大都比较注重自身的系统性,与其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以学生所具备的力学知识作为新的教学起点首先,整理出工程力学课程与其前后续各门课程间内在的联系,确定其前续课程(如大学物理)与工程力学重复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其后续课程(如结构力学)的教学中能应用到的内容,并据此重新有侧重地确定出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凡是与大学物理学重复的地方,公式可不再重复推导,只加以解释,省出的时间用于难点和重点的学习,例如静力学中的受力分析等与后续课程有重复的,并且是后续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介绍概念,作为学生自学内容突破传统教材的内容安排顺序,将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整合,形成新的较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相关内容的知识更加模块化条理化逻辑化。例如求杆件内力,可以放在静力学基础之后开始学习,把轴力"扭矩"弯矩"剪力放在一章中讲完。材料力学的动荷载可以和理论力学的达朗贝尔原理连在一起讲。实验教学内容也可以完善,如工程力学中的拉压破坏实验,是一个经典的传统实验,但是与建筑材料金属材料等课程的实验有重复,为此,在实验课上除了使用低碳钢和铸铁这两种材料,还可以演示现代工程上常用且在机械性质上有特点的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这样,既达到了实验实践的效果,又

使学生增加了新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拿出一个试验,开展创新实验,在实验课之前,学生根据教材和参考文献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各种现象,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学时减少,但教学要求并不能降低。因此,除了对工程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外,还需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围绕重点难点精讲多练,对讲授内容注重讲概念、讲思路、讲方法。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即先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使之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将实际结构转化为力学模型,并从力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理论部分!因为工程力学所研究的内容大都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方法,再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研究,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绪论及每一章开始的部分,特别需要这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讲解分析,将实际结构转化为力学模型,并从力

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课堂教学的理论教学部分。

三、结 语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使教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现代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创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和掌握知识。但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等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它需要教师们不断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鹏,关学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94-95

[2]张媛,孟春玲,张 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材料力学教学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06,(1):43-44

小议工程造价改革 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改革

价管理部门每月推出信息价, 来适应动态的市场;划分现场管理费和企业管理费来适应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但还是未能及时反映市场最新的价格信息, 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 要和国际通行惯例接轨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1 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 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1 造价管理条块分割, 政出多门, 协调配合乏力。

从基本建设程序和我国的管理体制讲, 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建设工程造价需分阶段分别进行计价, 要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决 (结) 算等, 其主管部门分别为计委、规委、建委等, 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 各立章法, 客观上存在相互间必要的联系和有效的协调配合不够, 常出现文件规定不一致, 前后脱节, 甚至相互矛盾, 间接导致工程造价“三超” (即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投资估算) 严重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畅、不协调、改革不同步、不配套, 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 没有形成对工程造价的统一协调管理。

1.2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套”, 即套定额。简而言之, 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出工程量, 然后套定额单价, 求得直接费, 再根据直接费套用有关定额取费费率, 求得工程造价。这种计价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其一、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筑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 但建筑市场最重要的要素一一价格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即政府定价色彩过浓。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干预反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的越位。其二、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却不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主体, 工程造价按企业资质等级或工程类别取费, 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的这套做法, 阻止了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 压抑了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 从而制约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和壮大。

1.3 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

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 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 特别是项目前期造价管理薄弱。造价业内人士历来把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 注重承包造价、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造价变更和结算, 往往忽视了立项阶段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再者,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 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 往往从主观意愿出发, 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 估算不足, 造成缺口。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 甚至细化到预算, 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 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监理单位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 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 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 监理人员只是偏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负责, 对造价方面考虑得很少, 尤其在涉及到项目变更、现场签证时, 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从而直接导致长期以来,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三超”现象的普遍存在, 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2 对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改革造价管理体制, 理顺各方关系。

长期以来, 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实行分阶段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管理, 另外还涉及财政、物价、税务等相关部门, 因此必须理顺各方之间的关系, 各司其责, 保证各阶段造价管理的连续性, 建立各相关部门必要的、定期的相互协调联系制度, 确保标准和指标前后左右的相互衔接, 管理制度相互配套, 避免工程建设投资“三超”现象, 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加入WTO后, 更要与国际上工程惯例相接轨, 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要在近几年内逐步完成过渡工作, 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特别是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要转变职能, 同时必须做到严格执法, 各负其责, 层层把关, 减少行政干预, 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按规则操作, 顺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平稳接轨。

2.2 转变工程计价指导思想, 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应根据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现从计划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即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 也就是为了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现在工程造价管理界有一个现象, 即一谈市场形成工程价格就转为谈定额要不要的问题, 于是大谈定额的重要性, 既然定额不能取消所以价格也不能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定额的特殊性:“量价合一”。定额的原义是物质消耗量的标准, 但是在5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为了简化计价工作, 定额管理部门将定额中配以价格, 形成了“量价合一”的定额。今天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量的消耗标准部分, 而是反对将“价”与“量”一起捆绑在定额之中, 形成定额单价。为此, 政府相关造价管理部门要把越位的权利还给市场、还给企业, 真正转变职能, 把定额中量与价分离, 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准, 使价格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 对于消耗量, 我们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 认真取样, 认真编制, 使我们的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真正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所谓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即全国制订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 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 在招标时, 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 各投标单位 (承包商) 根据自己企业的实力和竞争策略, 自主报价,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定价主体, 业主则择优定标, 通过工程合同使报价法定化, 倘若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据实索赔。这种计价模式就是国际通行的惯例, 在国内借鉴执行的时候, 要使之与我国工程造价界现状相结合, 建立并推行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计价模式, 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目标。

2.3 强化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意识, 狠抓设计阶段造价管理落实。

众所周知, 工程造价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工程从立项、设计、发包、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 它在各个阶段互相影响联系紧密, 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分析研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问题时, 必须把它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建立起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思路和体系, 从而使工程造价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确保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 首先要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之相互衔接, 运行顺畅;还得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最终应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形成统一、协调、有序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体系, 达到合理使用投资、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取得最佳投资效益的目的, 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又符合中国国情, 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方茗, 何昌贵, 孙晓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

[2]《建设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篇5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

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 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 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

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应用研究 篇6

关键词:工程制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且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图样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文件,是工程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正确规范的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学好《工程制图》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经过本人多年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教学思路,使学生的制图水平与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相适应。

1 绪论教学

学生在学习绪论课时总感觉枯燥无味,缺少具体的内容和任务,提不起精神,导致教师在讲授的时候经常一笔带过。事实上,绪论课是《工程制图》课程的总括课、导入课,概括反映课程的内容结构,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说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师通过绪论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以及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还要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学习”这门课程,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2]。能否上好绪论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后续的《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制图的目标是让学生达到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生绘图和识图上,其实培养学生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更为重要,它是绘图、识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能帮助学生学好《工程制图》课程。

合理讲解装配体结构。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只讲解装配体结构的规定画法,学生学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将当时学过的知识遗忘,以后遇见相似的装配体结构仍会出错。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告诉了学生装配体结构的规定画法,还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制图规定,也就是说规定背后的原理,学生就不容易把学过的知识遗忘。在螺栓连接中,被连接两零件的通孔直径应1.1倍于螺杆直径,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不是像一些学生那样将它们的直径画成一条直线。

此外,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与制图课的联系,在教学中逐渐将一部分关联的知识点渗透进去。

2.1 理论教学

以练代讲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但现在有些学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上课期间玩手机或者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导致教师的授课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思路,把被动听课、不听课的学生变成主动学习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准备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先不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直接做涉及该知识点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遇到问题,然后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将问题集中起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重点的去讲授。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做该习题时,用R8圆弧讲解两直线间的圆弧连接,用R10圆弧讲解直线与圆弧间的圆弧连接,学生反应良好。以练代讲与教师讲学生听比较起来,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2.2 实践教学

工程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图理论教学后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2.2.1 制图测绘能力的实践教学。制图测绘,主要是强化学生手工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以及拆卸装配体的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对于机械大类的学生应该安排一周或两周的制图测绘,提高他们的制图综合素质。此外,在选择测绘零件及做测绘计划时,我们应该根据机械类的各个具体方向如机械、汽车、模具、机电、数控等来进行,从而缩短教学和企业需求的距离。

2.2.2 企业内绘图的实践教学。对于化工大类的学生,可以安排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带领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对化工设备、化工工艺、化工管道等进行实地的观察、测量、研究并绘制出相关的化工设备图及化工工艺图。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连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对于建筑类、经管类、电子类等其他专业类的学生,也应该有适合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环节。

3 结束语

以上《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方面,从2011年起我逐渐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较好的解决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其他与上课无关事情的问题,并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逐年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这些有用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好这门必要的技术基础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乐。

参考文献:

[1]钱三波.机械制图绪论课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148-151.

[2]吴玉明.浅析“机械制图”绪论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4):152-153.

[3]曹强.实践教学在高校机械制图中的作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1(3):196-197,200.

工程改革 篇7

笔者对多年的工程力学课教学效果分析后发现,现有教学方法和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编排存在简单罗列和重复,既占用学时,又难以让学生掌握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的一般方法.其主要原因是教材体系不符合实际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的实际所致.近年来不少高校的同行们不断地在教学方法、手段及教材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但鲜有根本性的变化.可喜的是,清华大学范钦珊等有针对性地编写了教材《工程力学(Ⅰ)》[1],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但其中体现的教学改革仍有待深入.为此本文就我校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讨论,供同行指正.

1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的认识

工程力学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简单工程结构的力学建模及强度分析方法.笔者对该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关于课程知识结构.工程力学课主要介绍细长构件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分析方法.其变形形式包括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和剪切.实际上,上述每一种变形都是构件截面上不同方向上的不同内力分量作用的结果.如轴向内力分量分别对应拉压及扭转变形,横向内力分量分别对应剪切和弯曲问题.对于每一种变形问题的分析方法大同小异.而现有教材大都重复性地分别介绍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以及这些载荷的组合问题的强度分析方法,这种教学方式除了存在所谓的简单罗列和重复之外,教学效率较低,还容易使学生对结构强度分析方法产生零碎感.

工程实际中,分析一个工程结构的强度,即分析这个结构中危险构件的危险截面上的危险点的强度.强度分析的过程如图1所示.而工程力学的教学也应遵循上述过程及每一步分析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点展开,而将不同变形形式问题穿插其中.

第二,关于一般与特殊.应加强学生对载荷、内力及应力或约束等力学量或概念的整体认识,即在讲授每一个力学参量或概念时尽量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从空间三维最一般情况开始.如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合力、截面上的内力以及一个约束处的反力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和一个合力偶,这两个矢量在3个坐标方向上各有3个分量,一共有6个分量.同样,空间物体上一个点的位移自由度也是包含3个平动和3个转动的6个分量.这样做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建立关于力和位移的空间和整体概念并且避免了从平面简单问题到空间复杂情况的重复讲授,比较容易地解决了不同变形形式下构件强度分析的重复和罗列.

第三,关于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工程力学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有:结构建模中的边界条件处理与简化、平衡方程的应用、隔离体图及截面法、弹性叠加原理,以及一点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条件.应对上述问题和方法重点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范钦珊等编写的《工程力学(Ⅰ)》尽管在内容上与传统教材并无较大差别,但该教材打破了传统材料力学拉压-扭转-弯曲-组合的讲授方法,避免了大同小异的罗列.遗憾的是,该教材的内容改革不够彻底,章节组织略显凌乱,习题偏重于思考而计算分析较少.

2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改革

结构强度分析讨论结构及构件在载荷作用下是否破坏的问题,包括破坏发生的位置、形式及破坏准则.其中最主要的破坏形式是过大的应力导致的强度破坏,此外还有刚度、稳定性、疲劳与断裂等.因此,笔者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讲授中采用以强度分析为主,补充其他破坏形式内容的方式,对整个课程的结构模块进行了新的划分和编排.

2.1 强度分析教学模块及要点

(1)工程结构的力学建模.主要内容为对结构、约束、载荷以及构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化与描述.

(2)危险构件及载荷分析.包括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与等效(不再重复平面到一般的过程);物体空间位移的自由度、约束与反力、平衡方程;隔离体图.

(3)构件内力图与危险截面确定.包括:采用截面法及平衡方程获得4种形式的内力图.即轴力-拉压变形-轴力图,轴向力偶-扭转变形-扭矩图,两个横向力-剪切变形-剪力图,两个横向力偶-弯曲变形-弯矩图.

(4)截面应力分布及危险点确定.包括:一点处应力与应变的概念及其分量;低碳钢拉伸曲线与材料力学特性;三维广义胡克定律;由平面假设获得拉压、扭转、纯弯曲等变形时的截面应力分布,弯曲剪应力分布;线性叠加原理及组合载荷应力叠加.

(5)危险点强度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借鉴弹性力学的空间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式(1)和图2),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从弹性力学应力状态分析导入材料力学中的平面应力坐标转换公式,三维应力状态莫尔圆(式(2)和图3);常用强度理论.

2.2 其他破坏形式问题的教学处理

除强度之外,结构的其他破坏形式还包括刚度、稳定性、疲劳与断裂等.

(1)讲授结构刚度及变形时,将拉压、弯扭不同变形形式下的构件都作为一种弹簧同时给出其刚度系数(表1).

(2)同时讲授拉伸、扭转及弯曲等简单静不定问题,突出解决静不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一些相对简单且较独立的内容,如构件截面的几何特性、压力容器分析、压杆稳定、疲劳、剪切与挤压、动载荷、简单静不定问题等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学,通过单元测验进行检查.

3 结论和建议

(1)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现状及趋势,对工程力学的内容、知识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工程结构强度分析的实际.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后对结构强度分析方法、力学概念的空间感和整体感有较大进步,且大量减少了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2)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采用了部分内容采取让学生课堂外自学、自我讲授等方法,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

(3)本文所述的教学改革首先在我校的创新试验班进行双语教学试点,并不断推广到其他班级,效果良好.但由于缺乏非常合适教材,特别是相应的英语教材,教学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笔者也希望能与有志于该项工作的同行一起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工程改革 篇8

1 合理选择教材

教学改革一定要选好教材,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本校的学生生源 (均为独立学院的学生) 和本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监测与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我们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安全系统工程》为主导教材, 以煤炭工业出版社和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为辅助教材。这样可以实现教材之间的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2 教学内容改革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对象是安全工程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教学过程需要综合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数理等基础课内容。同时, 该课程又是其他安全工程专业课的基础,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应合理规划课程的组织结构和讲课学时, 更好适应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

所用教材共包括六章, 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 (1) 系统安全分析; (2) 系统安全预测技术; (3) 系统安全评价; (4) 系统危险控制技术[1]。这四部分内容也是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很多, 其中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危险度分析法、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和事故树分析法是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2], 也是讲课的重点。系统安全分析又是系统安全评价的基础, 通过分析和了解去掌握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价方法也有很多种, 选择的时候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规模, 评价的要求和目的, 合理选择。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系统危险控制。应用系统危险控制技术, 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事故预测, 可以预防事故发生, 确保安全生产。

鉴于对重点内容仔细分析, 会发现安全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程, 更是一门应用课程。所以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对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介绍, 而忽略风险分析之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教学中应增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这是目前一些教材中所缺乏的内容;事故树分析方法既能定性分析系统的危险性 (求出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 以及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 又能定量分析 (求出顶事件发生概率, 临界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 , 难度较大, 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多安排些课时, 加以实例进行详细解释;危险分析之后还应进行风险评价和危险控制的工作, 同时要结合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工作状况, 注重应急预案的制订等。

3 教学方法改革

安全系统工程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 并且和实践结合非常密切。要上好这门课, 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 并且采用适宜的教法, 同时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法。只有老师和学生正确配合, 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1 教法改革

教师一定要制定精细的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 对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 但不能是唯一的方法, 必须辅以其他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法, 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 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 在运用时如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因此在教学中用讲授法讲重点、讲难点, 设计问题的同时, 还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演示方法、以及讨论、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此外, 教师还要采取合理的监督和检查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根据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 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 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另外, 我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触发学生的思维,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3.2 学法改革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我认为, 有效的且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3.2.1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 在讲事故树的编制规则时, 我并不直接讲规则, 而是绘制了“油库燃爆”的事故树, 在绘制事故树的过程中, 把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讲给大家,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事故树, 思考和总结出事故树的编制规则来。最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 编制“行人过马路”的事故树。这样既熟悉了事故树的编制规则, 又掌握了事故树的各种符号 (包括事件符号、逻辑门符号和转移符号) 。

3.2.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 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 及时总结和推广。

4 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手段方面, 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改变以往的“一块黑板, 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3]。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等于一体, 知识信息来源丰富,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 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实现资源共享。因此, 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 尽可能把课件做的完美、生动。

显然,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 这也促成了很多教师的“懒惰”。要么随意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 要么就照本宣科, 从头到尾念一遍, 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真正利用多媒体技术, 而不能投机取巧。在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 还不能离开黑板, 不能离开粉笔。如在讲最后一章, 安全系统工程的典型应用实例时, 需要准备很多实例。这时候, 我会用多媒体把一些事故的事故树分析图 (大多很复杂, 用手画不太现实) 或安全检查表等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但是具体的计算方法, 以及具体公式的实际运用和推导, 我会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给大家讲解。这样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摆脱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

摘要:《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实际教学为基础,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经过教学实践后,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工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柏泉, 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1]林柏泉, 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2]丁厚成, 刘海英,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3) :108-109.[2]丁厚成, 刘海英,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3) :108-109.

工程结构课程改革初探 篇9

受专业覆盖面广及行业涉及面宽等特点的影响, 土木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大土木”专业背景下, 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最终目标[1]。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工程结构, 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 在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基础上, 围绕建筑结构的受力体系阐述各种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构构造要求等内容[2]。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工程结构课程简介

1. 培养目标。

为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素养, 工程结构课程要求学生在数学、力学的基础上, 初步掌握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为将来从事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结构工程知识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简单的结构构件设计能力, 使其能够解决工程管理中简单的结构问题;同时应了解工程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立正确的结构概念, 保证其充分理解结构设计意图, 为其从事工程施工、造价、监理等工作提供良好的结构工程知识基础。

2. 课程概况。

工程结构Ⅰ内容如下: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讲述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与结构选型、建筑结构荷载与设计方法等内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讲述材料的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轴心与偏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变形与裂缝宽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讲述整体现浇式单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双向板肋形楼盖、钢筋混凝土楼梯计算;混合结构房屋设计讲述刚性、弹性、刚弹性方案房屋的相关计算、混合结构房屋基本构件与构造措施、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等内容。

工程结构Ⅱ内容如下:钢结构设计原理讲述钢材的力学性能、钢结构的连接、受弯构件的计算原理、轴心受力构件、拉弯构件、压弯构件、节点设计原理、单层厂房钢结构、大跨钢结构与空间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讲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地基处理等内容;建筑结构新技术讲述新型建筑结构、计算机方法、工程结构的事故处理等。

三、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授课课时少, 授课内容多。

工程结构包含土木工程各专业课程内容, 授课内容众多。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各专业课程授课课时均不少于32课时, 而工程结构课程的授课课时仅128课时。在有限授课课时内讲述众多课程内容, 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章节内容的重复性与独立性。

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比如, 荷载作用类型方面,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等章节, 主要讲述静力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受力性能与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抗震则重点讲述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与构件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的影响。此外, 工程结构中各章节内容尚存在一定的联系性, 从而造成了部分内容的重复。例如, 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 指出按承重结构的类型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讲述各种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 并对其变形与受力进行了详细分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同样介绍了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定义与受力特点。再如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部分, 分析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样介绍了各种结构的优缺点及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3. 考核方式单一, 学生积极性低。

目前, 我校工程结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 最终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20%和8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期中检查等评定。上述考核方式在有限授课课时条件下, 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 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考核方式较单一等缺陷。

四、工程结构课程教改方法

1. 授课课时适当增加, 授课内容适当删减。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工程等课程授课课时均在32课时及以上。在相同授课范围的要求下, 必然要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在改革的过程中要遵循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以钢结构设计原理为例, 所谓把握主要内容, 是指将钢结构三大连接方式及其计算、钢结构受弯构件、轴心受力构件、拉 (压) 弯构件等内容讲述清楚, 而有关钢结构材料生产、节点设计、钢结构的塑性设计及抗震设计等内容, 则简单介绍即可;所谓突出重点内容, 是指重点讲述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 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可适当讲述;所谓穿插细节内容, 是指讲述主要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对一些构造措施处理进行适当讲解。除此之外, 在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 建议适当增加本门课程的授课课时, 以提供充足的授课时间。

2. 章节内容适当归类, 重复内容合理整合。

工程结构课程各章节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 针对此类问题, 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适当归类。按照材料进行分类, 可划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按照荷载条件, 可分为静力计算、抗震设计;按照受力层次, 可划分构件设计、结构设计两部分。建筑结构选型与设计方法简要介绍混凝土、砌体、钢材等物理力学性能, 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介绍选型, 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则介绍相应材料的力学评价指标, 如冲击韧性、伸长率、破坏形式、冷弯性能等,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则讲述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根据上述分类,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既要讲授各章节的联系, 又要避免章节内容的重复讲述, 从而达到节约授课课时的目的。

3. 考核方式多样化, 交互式教学的运用。

为提高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 应消除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为此需要丰富考核内容, 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对学习效果与成绩进行评价, 如平时考勤、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学习心得、课程建议调查、小组试讲、授课内容总结等方式, 以此弥补单一、枯燥考核方式的不足, 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

结合多种考核方式, 开展交互式教学,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有效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情境和过程的不同, 交互式教学以多种形式出现, 相互作用以纵向或横向的方式出现。交互式教学可分为师生交互、人机交互以及一些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传统的交互式教学以反馈和交流为主要特征, 目的是构建一个互相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话和倾听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进而在合作和交流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白板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基于网络及白板环境的交互式教学迅速兴起, 它促使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 新形势下交互式教学以问题主导、小组主导、课堂互动、多媒体辅助、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出现, 以实现以教为主 (教师“满堂灌”) 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 (过分重课堂) 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 (过分重分数) 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与此同时, 交互式教学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熟练处理教材的系统性并突出讲授的重点, 善于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度理论、深邃思想、深刻思路, 善于应用启发式, 吸引学生同步思维, 从而不断提高讲授的艺术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结论

为提高授课效果, 需要适当增加授课课时, 此外, 需要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坚持把握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穿插细节内容的基本原则;为避免部分内容的重复讲述, 需要对该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归类;为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考核方式, 开展交互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方薇, 李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1) :68-69, 71.

工程改革 篇10

所有施工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在努力追求工程质量, 并且如何保证工程质量也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 在施工操作过程中, 最根本的就是工程测量。在高校教育中,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了解一些关于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专项能力, 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在另一方面,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结合在一起, 而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学科的发展做出不同的调整、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重要性

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 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学生们进入社会时发现, 实践经验对于刚毕业的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诸多企业单位都会要求工作经验、实习经验, 可谓是每个毕业生的敲门砖。实践教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考评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准, 当前诸多院校都在追寻新的办学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 实践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教育界的沉寂, 只有调整办法思路, 坚持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校与社会更贴近,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经验, 在未来就业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只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理论, 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如果能获得第一手的实践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测量技术不断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也有了新的使命,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 变换教学模式, 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进而让他们能够成功地走向未来工作岗位。

2 当前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课程定位混乱。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这使得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实质内容不了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认为这门课程的出路不大。究其原因, 这是由于学科定位不明确, 院校难以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结合问题, 也没有解答学生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疑问。

其次, 教学理念落后问题。诸多院校依然采用着老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 难以亲身体验。课堂中往往以老师为中心, 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 并没有让学生去主动思考, 可以说这种填鸭式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大的绊脚石。

第三, 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当前高校教育中, 难以对施工测量等学科的重要方面做详细讲解, 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或者教学资源的限制等原因, 教师难以对这些重要内容完整地对学生阐述清楚, 让学生不能深入掌握。

第四, 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矛盾。随着现代测绘学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及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难以迅速形成完整、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五, 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由于部分院校缺乏资金, 因此实验仪器设备陈旧, 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第一手实践操作经验。另外还有部分院校坚持过去的办学思路, 让学生死读课本, 或者根本不安排学生的实践课程, 使学生对仪器设备并不了解, 更不能对书本知识深化了解。

3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首先, 明确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定位。院校要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出明确解释, 测量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学生未来后续专业打下基础, 随着土木专业以及国家基础测绘成果的发展, 测量学的教学目的已经转变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运用途径。

其次, 优化教学模式。院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自问自答等方式, 攻克知识的难点、重点。另外, 要联系工程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第三, 加强硬件建设。高校应尽量建立独立的规范的测量场地,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们进行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 要注意更新仪器设备, 将实习仪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4 结语

要想使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 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与完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教学课程, 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各大学校应该重视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变能力, 从而使学生成功迎接未来来自社会岗位的不同挑战。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中, 测量课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而工程测量学作为测量学的一个分支, 是当前我国需求量较大的学科, 诸多工科院校对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重视。而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趋势下, 我们应该明确测量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标准定位, 在教学当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并提出发展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空间思考,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庆国, 邹进贵, 杨华.提高《测量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测绘工程, 2007, (02) .

[2]徐金鸿, 邓明镜, 刘国栋, 陈述, 倪健.《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测绘科学, 2010, (S1) .

[3]汪善根.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测量学教学质量[J].广州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1, (06) .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改革初探 篇11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高教改革

随着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的广泛实施,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内外设环境类专业的高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日益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与理论教学相比,国内许多高校的实践环节教学相对仍较薄弱,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实习教学框架及面临的问题

(一)实习教学框架

实习作为本科生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历来受到特别重视。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高校的实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行许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类型大致分为四类,依次是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金工实习是工科类各专业均有安排的实习类型,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其实习内容与环境工程专业本身联系并不紧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以独立设课或者结合一些相关的课程来安排的,其内容带有全局性质,体现了非常强烈的专业特色。这三类实习课程都是由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亲自参加指导,实习的目的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活动打好基础。同时,这类型的实习都需要依赖学校外部的企业提供实习平台,具有明显的社会特性。目前,这三类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第七学期期中和第八学期期初,学时分别为1周、3周和4周。

(二)实习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时间时间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第七学期期中和第八学期期初,时机安排存在不合理性。首先,认识实习安排在专业课开课之前,学生没有专业知识基础,实习时对于现场技术员所讲解的许多名词术语不能及时准确地理解,尽管带队老师利用实习动员会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前进行简要讲解,并在现场及时答疑解惑,但效率还是很低,学生的受教面还是很窄。其次。生产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最佳的生产实习时机应该在专业课学习全部完成后,此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初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10月份,此时专业课授课刚刚进行到一半,许多基本的工艺原理还没有讲授,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完整,使得生产实习这个知识整合环节的效率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形成生产实习与专业课授课产生错位现象。

2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培训能力比较强,应有专门的环保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指导。(2)环保资料、图纸比较齐全,资料的获取比较容易。(3)环保设施运转正常,有专门的维护技术人员进行维护。(4)交通比较便利,收费适中。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以安全和生产任务重为由拒绝学生参与某些生产实习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的实习导致生产实习安排饱和度欠缺严重。如教学大纲规定生产实习的时间是4周,但企业给安排的有效生产实习时间往往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这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效果。此外,有些企业对学生来实习不是很欢迎,担心出现安全问题而影响正常生产进度。还有一些企业以商业机密为由,对资料进行封锁,使得学生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实习经费短缺,学生负担较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注重成本,目前实习收费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同时随着交通、住宿、饮食等费用的全面上涨,导致有限的实习成本捉襟见肘,有些学校为了完成实习教学任务,不得不将开销的成本转移到学生身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4实习教学方式单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原本目的各不相同,实习内容侧重点也有较大差异。实习采取的方式应适应实习目的和内容的要求。但目前三种实习方式均以参观方式为主,學生很难得到动手的机会。按照实习的教学要求,参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学生应该被编入生产班组跟班操作,与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起按正常的作息时间投入生产,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几天。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企业实现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生产工艺、操作程序、市场销售、成本效益、污染产生与防治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并重新认识环境工程专业的任务与价值。但是,近年来现代化生产技术与管理手段的不断升级,操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不再迫切需要实习大学生跟班操作,而且企业一般会担心学生操作失误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发生安全事故后企业难以承担责任。因此,目前许多生产企业并不真正按实习的要求安排学生实习,实习一般以参观实习的方式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对某些环保设施和原理一知半解。

二、实习教学改革的设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指导实习的经验,笔者认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活动打好基础。上述三类实习的改革应贴近实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适当调整实习的时间

实习时间安排最好依据课程的进度来设计,顺应教学规律。认识实习应该安排在专业课授课进程当中,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在认识实习过程中目的会更明确,效果自然会更好。同时,应该适当延长认识实习的时间,建议以两周为宜,增加实习基地,丰富实习内容。根据目前的现状,应以参观实习为主。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和大四的第二学期期初,有些学者建议两者合而为一,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独自实习,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曾经做过尝试,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太分散,老师不好管理,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建议生产实习集中进行,老师可以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采用表格考核法,即在实习期间,有老师根据环保设施和环保治理的工艺流程等具体环节,编写一份表格,让学生当场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期末进行,这时主要的专业课程基本讲授完毕,学生能够将实际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实习的效果会比较明显。

(二)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

选择实习基地应该与本专业有密切的相关,笔者认为合适的实习基地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功能。实习基地的培训能力应比较强,应有专门的环保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指导;环保设施的图纸、资料比较规范齐全;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并且有专人管理和维护;指导教师应在实习之前对基地进行考察,对基地的软硬件进行合理评估。

(三)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指标

以往实习报告的书写主要是记录实习点环保设施的运行状况和工艺流程,容易使学生成为资料的收集者和复印者,丧失主动性和创新性,对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指标。

1将实习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天由小组长检查各自小组的实习记录情况,如实向指导老师汇报,这些记录应该包括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心得感想等。

2建议将每次实习考察当作一次环保设施和工艺的初步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模拟,在某些已知的条件下,懂得如何设计环保设施和工艺流程,懂得如何解决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指导老师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设施运行进行合理的改进,并进行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3实习结束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还应结合整个实习过程遇到的环保问题,对学生进行笔试和面试考核,检查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用心记录,避免实习报告照抄照搬的现象。对学生的考核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价。

工程改革 篇12

关键词:发酵工程,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21 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应用早已涉及到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等各行各业。目前, 发酵行业生产企业有5000 多家, 需要大量的发酵工程技术人员, 这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然而, 发酵工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发酵的过程控制、发酵设备及相关生产设备结构等非常难理解, 而我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入发酵公司进行实践学习, 因此,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和理解产品的发酵过程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院教师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现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1.1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根据校区课程设置及安排, 发酵工程课安排在3 年级下学期, 40 学时, 其中理论36 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少的课时中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发酵过程, 我们选择曹军卫、马辉文、张甲耀编著的,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的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微生物工程》作为教材[2]。该教材简明、系统, 按照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编排, 全书分为4 部分:原理、下游工程、设备、举例, 使学生能更系统的学习不同产品的发酵生产过程及提取过程、设备的结构等知识。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李艳主编的《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参考书及一些相关网站, 让学生自行参考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

1.2 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 教学内容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在第一堂课介绍发酵工程的就业前景、发酵工程的应用,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讲讲发酵的一般过程:菌种—种子罐—发酵罐—分离提取—精制—包装, 让学生对发酵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方便后面内容的学习。

(2) 按照发酵的过程进行各章节的学习。先讲上游部分:即菌种怎么来的?怎样保藏?要进行发酵生产, 首先要菌种, 应该怎样获得菌种?有了菌种, 菌种又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该怎么保存?再讲中游部分:怎样进行发酵控制?需要控制哪些参数?随后讲下游部分:即怎样进行产物的提取?接着讲设备部分:发酵在什么容器里进行?需要什么辅助设备?在产品的发酵过程中需要很多设备, 如发酵设备、空气除菌设备、产品纯化设备等。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讲两个实例:抗生素、啤酒的完整发酵工艺。抗生素、啤酒在生活中非常多见, 它们是怎么来的?结合前面讲的理论知识, 进行再一次梳理。通过这两个实例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自行学习其他产品的发酵过程。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教学手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早已从以前的板书教学步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我校也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有其巨大的优势, 信息量大, 直观, 但也可能会造成讲授速度太快, 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因此, 为了最大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进行改进:

(1) 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难点要讲慢点, 讲完一章后复习一下, 课后留点复习题, 方便学生进行复习。课前可以适当提问, 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也可以上本次课的启发式问题。

(2) 多举实例。对难点内容, 可采用多举例子的方法进行, 可以是珠海某个公司的, 也可以是网上搜的, 最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公司。比如讲到空气除菌流程, 同学们没有见过自然很难理解, 我们就结合周边一饲料添加剂发酵生产公司的空气除菌情况进行讲解。

(3) 多引用图片资料。多展示一些在发酵公司拍的照片, 让学生切实体会一下公司的生产情况。当然, 如果有条件, 可以安排学生到发酵公司去参观。

(4) 适当增加视听材料。购买一些光碟展示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 让学生通过良好的视听材料进行学习, 提高兴趣。

(5)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让学习加入到主动学习过程中来, 可课前布置一个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进行分组, 分别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一些资料, 做出PPT, 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比如:课前布置一个作业, 淀粉酶的来源、作用、发酵用菌种、发酵过程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分为4 组,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查阅资料、总结、做出PPT, 利用一次课堂时间进行现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 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提高兴趣。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 选择一个合适的考核方案非常重要。在课程考核中, 我们既注重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 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本校发酵工程课程的安排, 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进行:平时分占20%, 可以结合学生查资料作报告情况、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给予打分;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80%, 给出最终期末成绩。

4 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本课程以本校区2011 级生物工程学生为非教改组,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为教改实践组,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并对各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 可以看出, 学生的期末成绩非教改组的高分 (≥90 分) 和低分者 (<70 分) 比例都比教改组高, 而中间段70-89 分的比例又比较低, 这说明通过教学改革, 能使学生的整体成绩更趋于正态分布。从表2 也可以看出, 通过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平均成绩从77.89 分提高至80.03 分, 不及格率也从3.8%降低至1%, 这说明通过教改, 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得到提高, 因而考试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张雁南, 刘刚, 李彦国.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29) :122-123.

上一篇:超顾客导向下一篇:液压设备传统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