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课堂教学

2024-06-29

结构式课堂教学(精选12篇)

结构式课堂教学 篇1

1 结构化学课程的功能和特点

结构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课。该课程通过探讨物质的静态结构,使学生掌握微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获得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了解研究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近代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该课程是从微观层面解释化学实验现象的理论基础,对深入理解及研究化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涵盖于各化学分支,是化学各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对锻炼学生思维(想象,逻辑,抽象,交叉)、开发学生智力(分析,批判,综合,衍变)、发展学生能力(发现、解决、表述、总结) 有着重要作用。

依据多年的结构化学教学实践,我们把结构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四性三多二少一难”。

四性指基础性、重要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结构化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可由图1很好地体现,此外,学会结构化学才能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即“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测试+理论分析”;结构化学主要讨论微观粒子的状态和运动规律,所以抽象深奥;结构化学研究物质结构的核心方法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演绎法,所以逻辑性很强。

三多指知识多、原理多和思维形式多(演绎思维、归纳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

二少指学时少(54学时)和优质课程资源少。

一难是教学难,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基本原理多,范畴的界定和之间的关系较难全面掌握;二是原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化学系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不好),同时还需要较好的专业基础;三是能够与理论直接联系的实际例子少,显得理论格外抽象。普通学生自己学会结构化学不太现实,很多学生“上课时还明白,课后看书却不懂”。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革新始终是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题。

2结构化学常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新举措

教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断解决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里我们把结构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三个。

(1)结构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太多与学时过少的矛盾。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结构化学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增长速度迅猛,然而教学时数不增反减。考虑到学生实际(考研的多)和教学要求,目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而不是删减教学内容。因为当前考研试题中结构化学所占分数比例较大,而且知识覆盖面很广,但是学生自学收效甚微,所以删减教学内容的方法实不可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只能是优化知识结构。多媒体教学的突出优势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普遍在使用。但是结构化学课程概念多、原理多、数学推导多,多媒体的节奏稍有控制不当就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时间和联想空间,反会降低教学效果。

(2)结构化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矛盾。该课程不仅知识多而且难度大,所以为了效率而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联想空间萎缩,课上学的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佳。“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来提高知识的课堂传授效果,但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并且能够迁移,然而结构化学对于学生的数理化基础都有较高要求,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法,是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来获取知识和形成技能(效果好),不过此类方法除了依赖学生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不太适合结构化学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课程。所以结构化学的课堂教学仍是以讲授法为主,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上所列的国家级“结构化学精品课”课程录像中轻易地看出。

(3)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矛盾,这是较高层面的矛盾。结构化学知识点多、难点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知识细节的讲解中,而忽视了知识的宏观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讲授(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了挺多知识点,但是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系统,所以容易混淆和忘记,也不会用,未能形成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KM 教学法)”,杨炳儒教授在2011年4月对该法进行过详细阐述[1]。该法把“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作为组织教学语言与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即基于知识本体之上的“知识逻辑结构”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遵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就形成知识逻辑结构图(知识链图或知识网图),这些图清晰地揭示了知识点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按图索骥,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和教师都有指导作用。作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直以这种方法为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通过查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发布的15个高校的结构化学精品课以及部分兄弟院校的结构化学课程网站,我们发现应用这种方法的学校很少,只有两个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提及到了这种方法(他们的命名是“框架结构教学法”)。所以我们想写篇文章倡议大家采用“知识逻辑结构教学法”,以便更多的学生受益。

3 落实“知识逻辑结构教学法”的方法

应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能够解决结构化学课程“难度高容量大课时少”的难题,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若想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制作出“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 课件(使知识逻辑结构图时刻显示在教学屏幕上,而不是在教师的脑子里,才能实际地帮助学生快速认识和掌握知识结构),并合理结合“启发式教学法”;要坚持“先搭架、后填充、再诱导”和“少而精”的原则。具体操作时可分三步。

第一步,备课时按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性来确立逻辑结构和知识框架,构造知识逻辑结构图。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沿着各个“脉络”去发展延伸,将各相应部分加入全部细节,从而扩充并上升到知识的总体状态。这时已不是原来教材中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罗列,而是高视角的、有牢固支撑的知识概型。这样的知识是成串、成套的,是具有“空间”结构的,而不是“平面”结构的简单展现。

第二步,选用先进的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开发“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为落实知识逻辑结构图的功能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件的模式和功能在第4部分介绍。

第三步,课堂上以知识逻辑结构图为纲(课件展示,要让学生看见),再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对重点、难点与关键点进行精讲,余者可自学。

4 “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的模式和功能

与传统PPT课件不同,“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在教学页面上不仅要展示知识,而且要展示知识的逻辑结构。具体的显示模式可以借助作者所开发课件的两个具体页面来形象体现。比如“分子的点群”的知识逻辑结构图,显示在课件上的结果如图2a。

讲解单轴群中的Sn群时,单击Sn链接,课件显示效果如图2b。

采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能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快速记忆并形成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保持,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论述了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总结了常规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找到了提高结构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即采用“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制作并使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式”课件,并适当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关键词:知识逻辑结构,课件,结构化学,教法

参考文献

[1]杨炳儒,马楠,谢永红.知识逻辑结构与思维形式注记教学法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57-59.

[2]陈光巨,李宗和.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关于结构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大学化学,1998,13(5):15-17.

[3]陈建中,林树坤,黄长沧,等.结构化学课程特色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大学化学,2006,21(1):17-19.

结构式课堂教学 篇2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

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首先,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教师必须先根据单元课文及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再依据体裁的不同,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如小学第十二册中的《草船借箭》以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郑人买履》以欣赏讽刺艺术为重点。讲课时以重点带动全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如记叙文可以记叙的要素、线索、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重点,说明文可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方法为重点,这样就可使学生在不同体裁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各种知识。

确定了一篇课文的授课重点后,就要考虑其“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技法不同,切入点也不同,我们要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找出合适的切入点。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切入方法。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再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难忘的一天》,可分别从“倔强”、“美丽”、“难忘”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是一首诗画龙点睛的词语,文眼则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在语文课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又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精妙所在。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教学导读也就起到去繁从简的效果。又如《云雀的心愿》,文章中作者以云雀的口吻写了自己看到洪水泛滥,听妈妈讲森林储存器,感受到森林是空调器,而产生将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细读课文之后,我们会发现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读了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词句理解的疑难处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疑难词句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第十册教材中《飞夺泸定桥》一课。通常老师们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都是围绕着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是如何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可是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教师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没有注意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没有架起使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些地方是自己深受感动?学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后交流了自己的体会。

【生1】第四自然段的“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这几句话很让我感动。因为他们为战胜敌人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这样很容易生病,但战士们没有管这些继续前进。

【生2】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战士们不怕辛苦。

【生3】这几句话使我也深受感动,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在读“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这一句时很用情,可以看出他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

如果到这继续让学生谈下一处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必然放过了“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事件的起因部分。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语言,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而自然地切入了这一部分的学习中。

【师】刚才这位同学哪读的好? 【生】一整天没顾上吃饭。

【师】是啊,你们有没有想过战士们怎么会一整天都顾不上吃饭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请大家联系上文再认真地读读课文。

学生们带着问题回顾了文章的起因部分,然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我军北上抗日,现在又调了两个旅增援,他们人很多。如果敌人先到泸定桥那我军就更难过去了。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数上考虑的,多好啊!还有从别的角度上想的吗?

【生2】120公里的路要步行,而且只剩下20多个小时。我体会到了时间很短,路途很长,所以红军战士根本顾不上吃饭。

【师总结】120公里一步不停地走也要走两天,而我们的战士只有20多个小时的时间。因此他们没顾得上吃一顿饭,没顾得上停下来歇一步,就是这样咬紧牙关,不停地继续前进。之后再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对此句的理解就不单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边读边想象到了红军战士们在与敌人争分夺秒地抢时间而不顾个人的饥饿与劳累的动人场面。读起书来更是声情并茂。

四、根据不同文体切入

文章文体不同,作者写作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如文学作品中小说需要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散文需要把握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诗歌需要把握它的意象、情感、节奏、韵律;戏剧需要把握它的矛盾冲突、人物个性、环境渲染等。又如实用性文体中,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六要素;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说明文有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要素。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如何实施教学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如: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再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七、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当然,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有写人叙事的,有写景说理的,可谓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机械地将某篇文章归入哪一类来寻找切入点,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抓的“点”,要切入的“点”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发现最能让学生及时有效地走进文本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信息和路径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

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浅析 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结构

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完善和创新,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努力构建科学、生态、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氛围。

新教材的使用使我感到美术课教学必须“活”,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必须体现实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体现本质上的转变。通过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结构中应坚持以下五个要点,这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导入,巧激趣

美术新课的导入首先是“抢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望。但在导入设计上一定要注重一个“巧”字。在课前,设计好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方式,营造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氛围,不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

二、精诱导,细感悟

美术课堂教学仅仅让学生具有直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由感性到理性,使直觉上升为感知和感悟。同样面对秋天的景色,不同的人的感悟是迥然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月是故乡明”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没有感悟,就不可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来。感悟不独特,就会出现千文一面的现象。那么,如何诱导学生的感悟呢?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感知—感受—发现,是一个不断提高、逐步深化的反应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觉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美术创作的兴趣,创作出生动、新颖的作品来。

三、强操作,重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现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充分体现了操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

四、准评价,速反馈

学生操作体验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需要准确的评价和及时的信息反馈。当学生回答正确或很精彩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送上恰如其分的表扬,一句句真诚的鼓励和赞赏,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在课堂的师生交流中,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是所有的表现或发言都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学生遇到困难或未达到训练目标时,教师不急不躁。要充分发挥评价语的启发诱导功能,通过中肯的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

五、全面总结,细心反思

作为美术课堂教学,我们不仅要进行过程实践,同时还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这种总结的过程也是一种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能增强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突破口。其次,反思教学能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再次,反思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己。最后,在不断尝试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了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堂结构中坚持“激趣导入、诱导感受、操作体验、评价反馈、总结反思”才算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中建.教学语言艺术.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黄国漳,苏国炎.教育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结构式课堂教学 篇4

1 我校药剂专业有机化学学习现状

随着高考扩招, 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 化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 我校中职药剂专业第一学期开设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有机化学。对药剂专业新生已具备化学知识的调查发现, 他们能正确书写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只占11%, 学生普遍无法正确区分酸、碱、盐和正确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所以学生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时都感觉困难。而第二学期开设的有机化学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强、规律性差, 特别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 并涉及大量的分子结构式, 许多学生都认为有机化学很难学, 反映记忆分子结构式比记英语单词还难。学习完“烃”后, 部分学生只认识甲烷, 却不会书写乙烷, 期中考试时, 不会书写乙醇结构式的学生占1/3。

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各章内容基本是按结构—命名—分类—性质这条主线进行安排。所以教师要在结构式教学这个节点上发挥主导作用,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轻松愉快地学好有机化学。学生普遍认为有机物结构式过于抽象, 原子之间结合方式很难理解, 空间想像能力弱。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尝试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尝试

2.1 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

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枯燥无味, 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多且复杂, 立体结构的空间表达困难。传统教学法一般以教师讲授为核心, 通过口授、讨论、练习、实验、参观等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 缺乏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 且“灌输式”教学易使学生感到疲倦, 造成其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而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结合chemdraw等化学软件、flash动画技术建立模型, 可以将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宏观地、动态地、立体地展示出来, 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 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2]。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时提问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深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如将甲烷的正四面体、乙烯的平面型、乙炔的直线型等分子结构制作成3D动画模型, 让学生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些分子的构型、构象, 使他们对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有了非常形象的直观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 将需要的各种多媒体资料下载并使用。在播放多媒体课件前, 笔者提出两个启发问题:问题一:烷烃分子是直线型的吗?学生通过学习甲烷的空间结构, 知道了碳原子是sp3杂化, 键角是109°28', 决定了烷烃的碳链不可能是直线型;问题二:乙烯分子为什么共面?丙烯分子如何写?通过启发, 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分子构型方面的知识, 从而区分烷烃、烯烃、炔烃。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化抽象为形象,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模型教学, 让学生动手组装分子模型

有机化学教材中的模型和图形很多,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高度重视。模型和图形的直观性很强, 要通过对模型不同角度的观察, 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同时, 模型还能加深学生对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以往在应用教学模型时, 笔者只是强调一些常见的模型, 比如只展示甲烷、乙烯、乙炔等重点模型, 让学生记住这3个分子结构, 但因为学生思维转换能力弱, 导致了学生不认识乙烷、丙烯、丙炔这些基本的烃。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分子模型。首先, 将学生分为3个大组, 分别为烷烃组、烯烃组、炔烃组。每组领取相应个数的碳原子和氢原子, 要求学生组装出相应的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及相应的烯烃和炔烃, 并且要求他们自己去思考需要多少根棒 (共价键) 、多少个黑球 (碳原子) 、多少个白球 (氢原子) , 还要求学生根据组装出的模型写出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限时10分钟。通过分组竞赛的模式,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有的学生写出结构式, 然后根据通式计算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有的学生动手组装。之后, 再换组比赛10分钟, 第二次比赛比第一次效果好, 各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让学生复习各烃的组成通式, 通过亲自动手去完成分子模型的组装, 再书写结构式, 最后写出结构简式,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有效记忆常见烃的结构简式, 在后面进行同分异构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在同分异构的教学课堂上, 要求学生根据分子式领取模型组件, 让学生尝试组装不同的分子结构式, 并设疑引导:丙烷有没有同分异构呢?丁烷呢?丁烷和丁烯在同分异构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模型教学, 再结合模型组装竞赛, 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要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2.3 巧用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验教学是中职药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实验对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有机化学实验中, 我们通常只开设一般的性质实验, 且只在讲授有机物的性质时才演示实验, 其实在认识某有机物的结构时,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去探究结构, 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习惯对学生强调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及结构式如何, 这种被动式学习常令学生“望而生厌”, 还使一些学生产生误解:有机化学和文科一样, 记忆力好就可以学好。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运用实验手段去探究结论。如乙醇的教学, 首先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及元素的化合价分析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然后发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优选, 最后用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 师生共同探究过程、探究结论、分析评价。再比如苯的结构教学, 苯是不是由单双键交替组成的?它具不具有烯烃及炔烃的性质?我们要证明烯烃及炔烃的性质应如何设计实验?通过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提出问题后, 也可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苯与溴水能否反应?现象如何?苯与高锰酸钾能否反应?现象如何?让学生分组比赛, 书写苯的结构式。通过实验现象和比赛的氛围, 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并能加深学生对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中职药剂专业,有机化学,结构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方方, 吴培云, 朱业宝, 等.药用有机化学本科教学实践与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0, 38 (4) :230-232.

[2]赵进.医学检验专业民族生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右江医学, 2007, 35 (3) :339.

探索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 篇5

张卫东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学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研究,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为改变过去那种“堂上听懂学会,课下形成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就一个问题,反复讲重复练的繁琐教学方法,我们大胆改革课堂结构,提出让学生当堂掌握教学内容,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找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普遍采用的教学结构是,诱导训练--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强化作业。通过诱导训练,把新知识讲深讲透,在课堂内指苦学生进行练习,及时反愧及时补缺,通过集中的课堂作业,使学生当堂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省优秀教师雍春华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情况,首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要求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只见孩子们的小手在桌子上左拼右对,很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哪是底?哪是高?(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有效地突破了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二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教学时间短,效果好,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

语文课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整体感知--重点突破--集中训练。我们认为一篇课文涉及的知识虽然很多,但是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单元要求,每节课传授一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单元乃至全册书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把知识有计划地分到每节课中去。使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突出。市“奉献杯”先进个人、语文教师袁秀兰在讲《画蛇添足》这则寓言时是这样安排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本单元的新知识点又是训练点。蛇本来画好了,又给蛇画了脚,比喻一些事情已经做好了,却又做了一些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自己了解故事的内容,领会寓意。

学完课文后,有位同学说:“有一次我扎了一个风筝,一试飞,哗!飞起来了。

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我又看见别人的风筝还拖着一条花尾巴,而且很好看。我想,如果我的风筝也加上一条花尾巴,一定会飞得更高更好看。于是我又做了一条特别漂亮的花尾巴,系在风筝后面。一试糟了。风筝不但没能飞高,反而飞不起来了。这时爸爸笑着对我说:这是因为尾巴太长太重,风筝带不起来。原来我做了一件画蛇添足的事情。”这样教学,一课一得,生动活泼。

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不仅在语文数学课中普遍采用,而已在其它科教学中也被广泛运用。

这是一节自然课,青年教师王淑敏在讲《探索月亮的秘密》,当讲到月相的成因时,教师用一个黑白各半的球,(黑的的半球表示背着太阳的一面,白色的半球表示向着太阳的一面),一张太阳的幻灯片放映在屏幕上,教师手托着球站在“太阳”和同学们中间,让同学们观察。开始,能看到黑色的半球,这就是农历初一,月亮沿着轨道慢慢转过来,太阳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边缘部分,于是天空就看到一钩弯弯的月牙,月亮继续转过来,月牙一天比一天胖起来,月亮逐渐转到和太阳相对的一面时,我们就看到一个滚圆的月亮。滚圆的月亮只有一两天,又开始慢慢地瘦下去……讲解和直观相结合,短短的三分种,同学们亲眼看到了一个月亮一月的变化,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主要在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这也是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提出的问题。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而课堂教学过程正是跟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用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目的所在。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免不了表扬与批评。表扬时,应恰如其分,把握好尺度,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应做到一视同仁,力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批评也应掌握好分寸和尺度,才能对学生产生良性的鞭策作用。同时,方式应较为委婉,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课后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2.倡导实践探索性的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应及时转变,只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动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充分肯定并大力提倡。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分解探析

1.小学语文的基础课堂教学

所谓的基础课堂教学,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它是一切语文课程拓展与延伸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同时,这一基础课堂教学也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拓展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打下了基础和铺垫。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勇于创新,丰富教学内容,灵活多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在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小学语文的基础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夯实,语文课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恰当示范,让学生寓学于乐,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

2.小学语文的读写课堂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写作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专门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训练开设语文读写课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和写作习惯,这对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在如今的形势下,基本的课本内的篇章阅读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恰当地选择一些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灌输,甚至让学生自己对一些感兴趣的书籍读物进行搜集,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阅读并及时提出疑问。此外,学校的读书馆也是很好的阅读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让学生定期定量地完成阅读任务。至于写作课堂,可训练学生进行手抄报的练习,或是集体赏析优秀学生作品,或是组织一些征文比赛,又或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途径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

3.小学语文的赏析课堂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单纯掌握文字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能力。文字的背后往往体现的是深邃的思想,只有深入挖掘内在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赏析课的训练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文章作者的思想核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赏析能力,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世界,在审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体会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促进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语文赏析课教学的真正目的。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的感悟,教师则起到从旁点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感受语文学习的无上乐趣。

4.小学语文的实践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如此,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既解放了思想,又培养了能力,可谓两全其美。在进行这一实践课程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表演某一段电影的片段,或是就一个日常话题展开的辩论比赛,或是开展一些语文学习的主题研究与探讨,又或是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展开的演讲竞赛等等。这样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应该被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

参考文献:

[1]欧阳芬.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7

一.授课老师应该从整体角度进行学习任务设计

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应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如果老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读课本上的内容, 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以帮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保持清晰的思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还应该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清晰的讲课思路和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备因素。

二.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无数的实际案例证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所以, 老师们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质量, 更要注意处理好和学生们的关系。老师们在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 应该注意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 要多鼓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 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 老师还应该经常和学生们谈心, 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应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合理科学的教学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如果缺乏科学的教学观念, 即使具有再好的语文教科书, 再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育发展仍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 努力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在转变教学观念时, 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渐渐地被时代淘汰了。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语文课的时候, 应该采用新的素质教育的方式。另外, 老师们在教学生们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 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老师们在语文课堂上, 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鼓励小学生们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学生们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 每天被迫接受老师们灌输给自己的知识, 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而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缺点, 让同学们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快乐的学习, 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语文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学习中, 不断地教授给学生们新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这样, 老师们才能更好地通过学生们来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 才能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因材施教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老师们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就应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还可以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小学生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们都比较活泼好动, 过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和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活泼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 氛, 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定向: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长, 语文学习延伸和拓展的时间就有多长。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关键是打好提前仗, 预先布置学习任务,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科学创设目标, 要注意处理好“有目标与无目标、多目标与少目标、教师目标与学生目标”的关系。我们通常从教材出发, 从教师个性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有人认为教师可以不规定学习目标, 完全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但要注意先擒后纵, 先抑后扬, 先导后放, 循序渐进。“无目标”有创新生成的可能, 也有无的放矢、脚踩泥径、泡沫活跃的可能。其实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 但又不必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令学生获益, 给人们享受, 此即目标;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此亦目标。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过分“恪守”三维目标去设计, 节节课都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大目标, 兼有大目标又分解而成的若干小目标, 试想一节45分钟的课怎么能一一落实若干目标?那将是怎样的高耗低效?三维目标的意识虽好, 但机械对应, 逐条落实就不科学, 厚此薄彼, 彼此割裂孤立更不可取。宜少而精, 集中而明确。只偏重从教师层面出发的教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要想彰显语文性、文学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质, 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务必从“教师目标”向“学生目标”转化。“学生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 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学生目标”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适当, 并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实施强化目标教学, 确定自主学习目标, 以求获得高效创新的良好效果。

二.定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 牵一发而激活全身

课时有限而且缩减, 教学内容却不减少。今后的教学将不仅仅是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而更像是解决“一缸水”和“一杯酒”的关系, 教师要开怀痛饮“一缸水”, 绣口一吐就该是味比茅台五粮液的“一杯酒”, 奉献给学生去品呷和营养, 为中华之振兴而茁壮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前熟读研究和深挖教材, 抓住重点内容设计“一个问题”, 并且紧紧围绕“这一个问题”, 组织实施教学, 开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的立体活动, 层层深入文章脉旨, 使学生自主活动贯穿课堂全局。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可以“掐头取尾”, 可以“中间开花”, 也可以“脱胎换骨”, 只要从课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 就算过河摸着了石头。语文问题的解决, 语文教学的成功, 也许有许多决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它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使学生学有动力, 习有兴趣, 读之有味, 写之有物。教师要利用组织参观、访问、演讲、辩论、谈读写体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体味“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知行合一境界。夸张地说, 离开生活也许语文学习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让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学生就会用心灵感悟生活, 认识更加理性, 解题更加灵活, 情感更加丰富, 思想更加深邃, 真正善学乐学起来。

三.定矩:梳理归纳知识练习, 形成专题学习模块

不以规矩, 难以成方圆。不仅要梳理归纳基础知识, 还要梳理归纳各类习题, 尤其是建立错题本, 形成一系列专题学习模块, 这样既有利于牢固识记, 也有利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但规矩太多, 也未必成方圆, 这必须紧紧围绕基础知识点、训练点和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式与环境的二次开发、合理重构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突破原有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的陈旧理念, 并做相应的实践, 采用“师生换位法”的教学模式。譬如选修课特别需要注重探求和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崭新的学习情境 (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 中, 使她们肩负“接受”“输出”的双重艰巨任务, 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意义建构。梳理归纳知识练习具体步骤如下:1.分题:采取专题研究式, 和学生共同将文本分列出若干专题;2.查找:运用小组合作方式, 各组自选专题, 组长分工安排, 教师以组员身份加入研究小组, 和学生一道深入图书室、阅览室查询资料;3.汇总: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综合, 讨论琢磨, 确立发言人或授课者。4.展示:学生走上讲台充任教师角色, 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专题研究成果, 征询大家建议。

四.定式:大力实施分组教学, 自主合作共同探究

“探究性学习”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是当代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主流教法, 而分组教学则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建立学习小组, 每组各科均设立一名学习组长, 由该科学习优秀者担任;组织上好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学生乐群善学, 学习效果明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灵活多样、现代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外引导学生借助电脑网络、图书室等诸种途径来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具有综合性, 它融合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学科性,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内容上考查字词句篇等内容, 能力上体现的是读写两大语文能力, 即文学能力;“探究能力”具有合作性, 分组合作,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相得益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生成新思想, 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诞生新境界。众人拾柴火焰高, 百姓佐料石羹香。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由此“细节探究”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抓手。在《鸿门宴》教学过程中, 笔者设计出了以文中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为抓手, 以细节的再现、体味、解析为主体, 以从神态剖析到心理琢磨, 从心理琢磨再到形象分析为脉络的教学过程。课堂实践中, 学生兴味盎然, 学生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真正自主的展示, 收效甚硕。具体操作如下:1.找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现项羽神态的句子。2.让学生结合全文, 紧紧围绕细节 (句子中的关键词) 就课堂中心问题———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分组开展讨论, 交流探究结果。3.教师相机点拨, 拓展延伸。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用此法探究文中刘邦的形象。

优化教学结构 搞好写作教学 篇9

首先, 搞好写作教学, 优化教学结构, 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 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技法, 这正如盖房子, 有了建筑材料, 还必须有良好的工匠来施工, 才能盖好房子。而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包揽了教学乃至写作的全过程, 从指导到写作, 模式是教师定的, 体现的是教师的思路, 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服务性上。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导”上, 不只是导写作理论技法, 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先做好人生的作文。初中学生阅历浅, 思想单纯, 识别能力差, 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倾向、不轨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识别, 有时还会受到一些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 让他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 投身到社会中去, 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加阅历, 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我布置作文《家乡变了》, 有的学生一时无从下笔, 写出的作文泛而空, 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在改革的年代里, 对周围的事物变化感受得不够深刻, 尤其是对以前的生活了解不够多。因此, 我就指导他们去观察、体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写出了很优美的文章。由此不难看出, 如果学生不占有材料, 无论理论指导如何好, 也是收效甚小。

三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抒真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生最宝贵的品格, 有无自信心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作文不难的信心, 在教学中多鼓励表扬其进步的一面, 使学生有写作激情, 在情感中完成写作任务。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情, 学生在选材时, 也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而一些议论文的写作, 更需要激情, 有愤才有议。人们常把文章比作酒, 那么激情就是酿酒的菌。写作时没有一定的思想感情, 没有激情冲动和浓厚的兴趣, 即使是最好的现成的材料, 也不可能写出绝好的佳作来。

其次, 搞好写作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 还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心理及阅历, 因材施教。笔者认为,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压缩讲授时间, 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无论是在具体写作, 还是在具体讲评时, 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而应增加学生的活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自由写作。

二是命题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实践结合。作文无疑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体现作者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思考, 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 命题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的、激发不起学生写作兴趣的命题。郑板桥说过:“作诗非难, 命题非难。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 不可不慎也。”因此, 命题要有高度, 有新意。

三是批改、讲评中体现学生的“活”, 让学生主动参与。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作文可以他评、自评、互评。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教师批改为主, 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是听众。常常是满纸朱红, 学生还不买帐, 给教师带来的是作文难, 批作文更难, 让人头痛。而自评和互评的讲评方法, 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最后, 搞好作文教学, 还应该重视训练这一主线。训练是提高写作的主要途径, 但要注意的是作文训练的目的是为提高作文质量, 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让学生把写作看成一件快乐的事。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 篇10

一、优化教学情境, 诱发主动探究

好的教学情境是发酵剂也是催化剂, 它能引发和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教学情境促成学生通过思考, 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联想和有目的地构建, 认同数学知识学习的价值, 为数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搭桥.因此, 作为教师, 更应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的方法多种, 常用的有巧设疑问、提供材料、利用多媒体等. (1) 巧设疑问.思维始于好奇, 始于疑问.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 在讲解面积时, 可设计日常生活中铺设地板砖相关的问题情境. (2) 提供材料.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 创设具有建构意义的情境,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 在讲授概率的问题时, 在课堂上进行模拟现实生活中摸奖活动设计. (3) 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手段可以呈现形式多样的课堂, 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方便.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去展示数学问题,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二、强化激励引导, 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如能促进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主体验, 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形成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就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 是新旧知识的碰撞及重组, 学生的多种经验相互作用, 使其认知水平螺旋式上升,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对各种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创造性地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确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 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 学生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直接写出30°和45°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再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容易求出30°、45°、60°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这样教学过程清晰, 学生掌握效果好.又如, 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的问题情境:在△ABC中, AB=AC, 不留神, 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抹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 再以BC为一边, B点为顶点作∠B=∠C, 两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 过D点作BC的垂线, 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 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在△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通过这样的思维过程, 学生就能轻松地学好这部分知识.

三、注重及时反馈, 激发学习兴趣

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地反馈, 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 阐述观点, 吸纳他人之长, 及时作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 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对小组进行评价时, 可这样操作: (1) 小组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相结合.自我分析问题, 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 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合作学习小组, 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3) 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中可以经常性的评比最佳小组, 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 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 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优化课堂结构 追求课堂高效 篇11

实施课程改革,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思维发展的空间、探究合作的机会。几年来,我校坚持不懈地走洋思、访杜郎口,探求适合本校实际的课改之路,历经艰难和曲折,终于探索出了具有本校教学特色的“互动探究四段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证明,以三维目标为主线,采取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把课堂分为“40=5+15+15+5”4个时段的“互动探究四段式”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民族》一课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第一时段:明确学习目标(约5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情景导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导入方式应灵活多样,语言精练、简明扼要。在教学该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导入。

首先课件播放《爱我中华》这首名歌,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使用的导语是:“当大家听到这首激情高昂的歌曲的时候,深感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都会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我们中华民族有多少个民族?(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56个)回答得很好,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为祖国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热爱中华民族是我们的责任。因此,了解我国的民族很有必要。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接着要求学生自主阅读15、16页教材内容及相关图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学习目标:

1.我国的民族构成是怎样的?什么是少数民族?列举你所知道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

2.谈一谈我国的民族政策。

3.结合16页图112分析我国的民族分布,归纳我国的各民族分布特点。

4.你所知道的民族风情有哪些?应该怎样对待民族风情?

学习目标尽可能具体细化,体现出教学重点,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以适当的方式,如用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

第二时段:自学互助指导(约15分钟)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要求学生首先自主阅读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地图、数据表及其阅读材料等,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针对自主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化解小组成员的疑难问题。特别是农村学生,实施这一环节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学互助情况并深入小组巡回辅导,引导提醒,指导学法。在教学本课时,目标1难度不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识记,形成正确的结论。对于目标2,由于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很广泛,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提醒学生识记重点内容“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关于目标3,要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形成正确的结论。对于目标4,教师要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从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生活习俗、民居、体育运动、节日等多方面在小组成员间展开广泛的交流,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组建学习小组很重要,小组成员一般以4到6人为宜,做到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之间的协调搭配。小组发言人、记录人要轮流担任,这样才能发挥优秀学生的长处,起到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引领和帮扶作用。要鼓励学困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学习充满激情和信心。学困生的进步就是教学的成功。

第三时段:展示点拨破难(约15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事先做好教学设计,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以小组的形式有序地将上一环节的学习讨论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展示机会多让给学困生,中等生多补充,优秀生多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要及时给予点拨,点拨要“精”、“准”、“活”,语言不重复,拓展有限度,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评价,多激励学生。通过展示,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重点或通过自学互助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出准确的答复或精辟讲解,形成该问题的正确、全面的结论及解决方法。该时段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师:刚才大家通过阅读和讨论,对我国的民族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来积极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由56个民族构成,现在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的名称(学生立即动起来,争先恐后发言、补充,学困生也会跃跃欲试,不甘示弱,教师要因势利导,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再来通过一些图片了解我国的民族(课件播放我国一些民族的图片,如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藏族、朝鲜族等)。

学生辨认以加深对我国各民族的印象。

师设问:我国民族众多,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分,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最多的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各是哪个,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一个。

学生小组发言人抢答,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接近全国总人数的90.6%,其他民族仅占9.4%,称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约1600万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仅几千人,有珞巴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师设问:国家为了巩固民族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制定出了我国的民族政策,请同学们说出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学生组员抢答,其他组的组员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是(课件播放)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师: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又是怎样分布的?请同学们上讲台在中国民族分布图(课件播放)上指出我国汉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归纳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学生组员上讲台展示,其他组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课件播放)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族间的交错分布促进了民族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不仅我国的民族分布很有特点,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特有的风情。

学生展示,补充。

课件播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汉族“赛龙舟”,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歌舞等图片让学生欣赏以增进了解,正确树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观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机会,特别对于学困生的展示要多给予激励,要做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四时段:效果反馈(约5分钟)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精心设置一定量的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如回答题、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剪图拼图题等来检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课的反馈练习为完成填空(课件播放):

1.我国56个民族中, 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 。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居住。

4.要 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大力弘扬 。

检测结束后应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来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整个课堂始终充满活跃的气氛。课后要留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作业可分为识记和书面作业,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

构建高效课堂,仅凭课堂教学还不够。课堂教学中优点何在,有什么不足,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三维目标要求、体现出教学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小组的表现及学生的展示情况如何,对各时间段的把握如何等,都需要课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应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模式。

总之,实施新课改,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教无定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大胆去尝试、探索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有着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我们应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互动探究四段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从中受惠。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共同努力,课改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学生组员抢答,其他组的组员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是(课件播放)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师: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又是怎样分布的?请同学们上讲台在中国民族分布图(课件播放)上指出我国汉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归纳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学生组员上讲台展示,其他组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课件播放)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族间的交错分布促进了民族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不仅我国的民族分布很有特点,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特有的风情。

学生展示,补充。

课件播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汉族“赛龙舟”,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歌舞等图片让学生欣赏以增进了解,正确树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观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机会,特别对于学困生的展示要多给予激励,要做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四时段:效果反馈(约5分钟)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精心设置一定量的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如回答题、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剪图拼图题等来检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课的反馈练习为完成填空(课件播放):

1.我国56个民族中, 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 。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居住。

4.要 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大力弘扬 。

检测结束后应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来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整个课堂始终充满活跃的气氛。课后要留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作业可分为识记和书面作业,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

构建高效课堂,仅凭课堂教学还不够。课堂教学中优点何在,有什么不足,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三维目标要求、体现出教学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小组的表现及学生的展示情况如何,对各时间段的把握如何等,都需要课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应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模式。

总之,实施新课改,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教无定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大胆去尝试、探索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有着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我们应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互动探究四段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从中受惠。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共同努力,课改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学生组员抢答,其他组的组员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是(课件播放)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师: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又是怎样分布的?请同学们上讲台在中国民族分布图(课件播放)上指出我国汉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归纳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学生组员上讲台展示,其他组补充点评。

师点拨拓展:(课件播放)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民族间的交错分布促进了民族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不仅我国的民族分布很有特点,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一些民族特有的风情。

学生展示,补充。

课件播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汉族“赛龙舟”,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歌舞等图片让学生欣赏以增进了解,正确树立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观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机会,特别对于学困生的展示要多给予激励,要做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四时段:效果反馈(约5分钟)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精心设置一定量的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如回答题、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剪图拼图题等来检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课的反馈练习为完成填空(课件播放):

1.我国56个民族中, 人口数量最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 。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居住。

4.要 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大力弘扬 。

检测结束后应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今天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来共同总结本课主要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各小组的表现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整个课堂始终充满活跃的气氛。课后要留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作业可分为识记和书面作业,以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用。

构建高效课堂,仅凭课堂教学还不够。课堂教学中优点何在,有什么不足,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三维目标要求、体现出教学重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习小组的表现及学生的展示情况如何,对各时间段的把握如何等,都需要课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应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模式。

总之,实施新课改,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教无定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大胆去尝试、探索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有着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我们应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互动探究四段式”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师生从中受惠。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共同努力,课改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一核心决定了语文教学应从根本上揭示人性的真、善、美, 充分显示人性本质力量的价值, 把每个学生都看成鲜活的个体, 把每一节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 让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因此,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轴心, 变“讲学”为“导学”, 重学法指导, 重习惯培养。要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 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 重视学生的思维判断, 通过引导学生多读、想写、巧练,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着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实践表明, 兴趣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学习兴趣越大, 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因此,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 从而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喜欢语文。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 创设新颖的开场白, 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如运用媒体创境, 引入故事、谜语、游戏等。以此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入情、移情、冶情。例: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 针对“非典”远离学生已有一定时间这一情况, 我先为学生播放了一组“非典”时期人们的生活图片, 然后播放一段医务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录像。如此让学生有直观的生活感受, 激起他们对医务工作者的崇敬之情, 从而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三、扎实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知识为载体, 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 鼓励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 疑则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 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 从课文内容发问, 从某些模棱两可的地方发问, 从关键词语发问。例: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 教师可抓住课题发问:“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会和一个普通的12岁的小女孩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以此为线索提炼课文的内容:小女孩教爱因斯坦穿着打扮、教爱因斯坦整理办公室。在具体内容的感悟中, 体会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 不拘生活小节, 以及谦虚、友好热情的“品质特点”。

2. 开展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实践表明, 开展合作探究有助于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探究的能力, 以及培养其合作精神。因此,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索学习, 从而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 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 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实践表明,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实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的互补, 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促进学习潜能的激发。例:教学《麋鹿》一课时, 教师可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有关麋鹿知识的基础上, 安排小组讨论一份介绍麋鹿的课外稿件, 要求先列提纲, 再讨论正文。如此不仅可让学生在合作中扩展文本知识, 而且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自主探究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加以引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对于探究中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行耐心讲解。另外, 我经常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性学习开辟了新的阅读方式, 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发现了许多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理念, 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把课堂结构的优化、课堂效率的高效作为教学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镕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小学语文教学, 2000, (06) .

[2]肖静芬.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浅论[J].宁夏教育, 2002, (03) .

[3]孙菊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4]王青.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有效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理科专辑) [C], 2006.

上一篇: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下一篇:实验教学通信电子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