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结构教学案例(精选8篇)
选择结构教学案例 篇1
口/李志 汪细强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第二章的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VB的编程环境、VB中的数据类型、变量的使用以及If单分支与双分支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展示VB多分支选择结构的使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或者说信息能力,在全国、省、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将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使用作为教学核心;另一种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过程,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学习技术,形成技能。本案例就是在“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思维促进技能”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一、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程序。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选择结构中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执行过程,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能理解多分支选择结构,并能用If多分支语句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能理解Image控件的picture属性和List控件的text属性;能熟练编写、修改、运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能掌握两种多分支结构语句的基本格式;能掌握选择结构中条件的表达方法;能灵活运用多分支语句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驱动,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选择If的单分支、双分支以及If和Select Case多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选择结构的执行过程,能对程序设计有整体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1.实例演示,了解程序流程。
小明爸爸的生日快到了,小明想用平时节省下来的800元钱给爸爸买生日礼物,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爱心礼物”的小程序,让爸爸挑选喜欢的上衣、裤子和鞋子共三件礼物且不超出800块钱预算。教师展示如图1所示的程序。
2.学生操作程序,教师布置任务。(1)口述程序流程。
(2)用程序流程图画出程序模块结构。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完成程序流程图(略)。设计意图:用实际操作“爱心礼物”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叙述操作过程、绘制程序流程图,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整体把握,养成学生整体构建、整体分析能力,为后面任务生成奠定基础。
(二)分析流程 明确任务
1.分析程序流程,学生讨论思考:我们完成本程序设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教师梳理,列出如下任务:(1)图片载入。
(2)双分支,多分支选择。(3)价格核算。
3.联系旧知,解析任务。(1)图片载入——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Image控件图片载入方法参考资料。(2)双分支——选择上衣,价格核算,回顾前面所学习的If语句。(3)多分支——选择裤子和鞋子。教师提示可用多个单分支语句叠加。
本环节,教师集中解决基础问题——图片载入,为后面多分支探究扫除障碍。
设计意图:从事物表象抓住本源,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有整体意识,需要学生将零散问题进行归类。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是整体把握分层(程序模块)思考,二是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三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策划能力。
(三)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1.三人一组,选择“双分支”、“多分支”、“价格核算”之一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如下:(1)根据流程图写出程序。(2)上机操作调试。
(3)把程序要点及问题做好记录,以备交流汇报使用。2.交流汇报,资源共享。(1)双分支交流。
请选择上衣的小组做交流,并利用广播系统展示其程序。(2)多分支交流。
预设一:学生展示未完成的程序。
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帮助分析,找出原因,修改完善,并调试运用。
预设二:学生展示已经完成的程序,教师将双分支和单分支语句解决多分支程序进行列举比较。
(3)核算交流。
学生思考:如何让程序知道你选择了多少钱的上衣、裤子和鞋子?用变量保存价格的时候应该放在程序的什么地方?整个礼物选择结果的判断应在什么地方完成?
小结:利用单分支以及多个单分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知识的实际运用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知识的迁移则体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组与构建。本环节倡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并通过提供相关资料,创设实际运用平台,搭建新旧知识互通的桥梁,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及其实际运用。
(四)师生探究 构建新知
学生通过多个单分支语句解决多分支问题,除了这种方法,是否还有新的发现?
教师引用学生新发现,或者直接引出“多分支结构”,并思考:
1.对比图
2、图3,分析新的“多分支结构”与刚才“单分支解决多分支”有什么不同?
教师用单步调试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两者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同,找到If多分支语句的优势所在,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If多分支语句的基本结构。学生归纳总结两种结构执行过程的差异,师生共同总结出If多分支结构。
2.引导学生熟悉新内容,完成整个程序的设计,并调试运行。
设计意图:程序算法的优越性,需要在实际运用中才能获得直接感受,也需要在同一问题不同算法的比较中得到体验。将新的方法与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改变满堂灌的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意识和能力。
(五)交流总结 拓展延伸
1.运用Select Case语句来完成多分支选择。
指出VB中还有一种多分支语句-Select Case语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子和注释并思考:
(l)在我们这个任务中“Select Case表达式”中“表达式”和“表达式列表”含义分别是什么?
(2)用Select Case语句实现选择鞋子的程序该怎么写?
学生自主探究,调试程序并运行。
设计意图:用比较、类比的方法,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例子,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训练自学能力。2.小结。
(1)多分支选择语句的格式。(2)多重选择语句的执行过程。
设计意图:归纳梳理知识发现过程,对比所发现新知识的优势所在,让学生体会程序算法的精妙之处。此处师生共同小结,一是知识的获取过程,二是归纳本课知识要点。
(六)学生完成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七)课后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由于Select Case语句结构上较If多分支语句更加灵活,鉴于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多分支语句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处理时进行了侧重,通过课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消化。
五、教学反思
该案例源于南京师大附中王静老师2010年暑假在武汉做新课程培训时所展示的程序,她的教学理念是“在游戏中学习程序设计”。在讲到这个内容时,用这个例子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我总是担心学生难以接受,总是习惯于帮助学生分析程序中的算法,学生跟着老师安排的任务进行学习,但忽视了自己分析的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建构,学生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不错,但在独立解决其他问题时,仍然不知道如何人手,不知道已有的知识如何运用。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大问题。我们能否让学生像程序员一样工作,让学生通盘熟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发现一个程序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并举。本课教学正是立足于此而展开的。
本案例通过“爱心礼物”程序创设情境,通过叙述操作过程以及绘制程序流程图引导学生对程序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流程、明确任务环节,帮助学生从事物表象抓住本源,培养学生分析程序、解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把所需知识演变成学生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完成。整体把握分层(程序模块)思考,结合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策划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学生教学反馈信息来看,有一部分学生对于VB程序设计的学习感到困难,这也反映出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自主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还有待提高。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预设,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选择结构教学案例 篇2
程序设计是普通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选修模块之一, 本模块旨在引入程序设计的思想, 介绍一些基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方法, 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者为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选择结构”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选修《第1单元程序设计》第3章第2节的内容, 共分二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VB编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 理解了顺序结构的前提后提出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 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让学生在按照一定的流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去体会和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 而且也为多分支选择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真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后, 对VB语言中的赋值语句、注释语句有了一定了解, 并对使用顺序结构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前面的VB的基础, 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 如果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能够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分析选择结构的话, 那么学生会愿意学习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选择结构的基本概念;学生能够了解关系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等基本概念;学生学会用VB中的条件语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过实践与验证, 分析、归纳、掌握IF语句的格式与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半成品加工策略, 完善程序, 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行为与创新———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逻辑判断是通过选择结构来完成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VB语言的If分支语句, 掌握分支判断程序结构, 来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理解与掌握, 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写出程序代码。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程序设计一直是教师头痛、学生厌学难以提起兴趣的内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走进程序设计的世界, 主动的探究、学习, 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选择结构是本章 (苏科版信息技术选修第3章) 的重要内容, 也是VB三大结构之一, 学生通过选择结构的学习, 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 锻炼对程序语句的阅读能力和编程能力。
教学之初, 通过贴近时代主题的世博会海宝的价格竞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对价格竞猜关键语句的分析,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选择结构”, 教授学生学习流程图。接着通过对If……, then……, else……语句的英文意思的理解, 帮助学习理解选择结构语句。然后学生通过“口令”程序的探究、讨论、学习, 验证选择结构, 获得成功的快乐, 继续增强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及课后作业, 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选择结构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论证性语篇 篇章信息结构 中介特征
篇章信息结构,又称篇章宏观结构(Van Dijk,1980)、篇章宏观信息结构(郭纯洁,2006),是负载不同功能的各种高层次信息单元之间建构起的一种功能关系网络,是语篇宏观结构组织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本体研究,着力研究篇章信息结构的类型、组织特征、不同语言篇章信息结构的异同等(Van Dijk,1980;廖秋忠,1988;Büring2003;杜金榜,2007;郭纯洁,2006);二是习得研究,主要针对中介语篇章信息结构的构建偏误、发展特点、习得模式等进行探索(Kaplan,1966;吴丽君,2002;马明艳,2009)。两大板块中,前者方法成熟,成果丰富,后者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针对汉语中介语的探索,虽然以往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未能有效提取篇章信息结构的构成参项;二是将篇章信息结构视为平面、线性结构,忽视了其系统性与层级性;三是研究方法陈旧,主要依靠“思辨+举例”的分析模式,对语料库、实证分析等利用不充分。鉴于此,本文拟在提取篇章信息结构构成参项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统计与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的信息结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本文使用的语料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日本留学生制作的汉语中介语语篇,该部分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了保证语料内部的均衡性,我们以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对《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这一测试题目写成的所有成品作文作为总样本库,随机抽样了其中的30篇,构成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抽样库,简称IJ组。
另一部分语料是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大学生的汉语语篇。这部分材料来自现场测试。参加测试的是3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8名,女生20名。这些被试的母语均为汉语,具有较好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测试题目、时间(限时30分钟)与日本留学生一致。测试结束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汉语语篇进行了评估,从中选取了30篇综合评估良好的作文作为本文的研究素材。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这30篇汉语语篇按CT1~CT30(CT代表Chinese Text)进行了编号。
(二)信息结构的形式化
1.篇章小句的切分。我们语料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将所有语篇的小句切分出来,并用专门的符号Cn(n表示小句在语篇中的编号)进行标注。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以徐赳赳(2003:58)提出的标准作为主要的切分依据。
2.篇章信息结构树形图的绘制。根据廖秋忠(1988)对论证性语篇形式化的研究,结合本文使用的语料,我们将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形式规则,总结为以下7条。
(1)T→[I]A[C]
(2)A→PE或EP
(3)C→[S][AD]
(4)AD→AD 1 AD 2……AD N(N≥1)
(5)P→P[CI]
(6)E→[I]{E {E1E2……EN }}[S](N≥1)
(7)EN→EN.1 EN.2……EN.n(n≥1)
其中,T代表整个语篇;I代表T中的引言部分或E中的总提部分;A代表核心论证部分;C代表结尾;P代表论点(论题);E代表论据;S代表C中总结论据重申论题的部分或E中的总结部分;AD代表C中与论题有关的引申部分或与论题无关的题外事项,这其中既可以包括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也可以包括作者发出的号召,提出的期望、忠告、建议等;CI代表说明澄清部分; E1E2……EN代表一级分论据,其中N表示一级分论据的数量,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EN.1 EN.2……EN.n代表某一级分论据的下位分论据,即二级分论据,n表示二级分论据的数量,取大于等于1的整数。{{ }}表示信息模块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内外括号间的成分为上位信息,内括号中的成分为下位信息。 [ ]表示该成分为可缺失成分。
下面我们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内的一篇留学生作文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在公共场所、不允许抽烟”这个措施,我个人认为很有道理(C1)。
首先,从吸烟的利弊来看,吸烟明明是有害无益的(C2)。至今,连自己吸烟的人也知道吸烟对身体有害(C3)。但是,长年养成的嗜好,他们难以离开(C4),在公共场所有人吸烟的话(C5),他吐出的烟雾至少损害他的周围好几个人的健康(C6)。对他个人的健康不用说了(C7)。
其次,我们要考虑吸烟者和不吸烟的人的权利(C8)。这样的措施很有可能引起吸烟者的反对(C9)。那么我们应该保护谁的权利呢(C10)?我们不得不承认吸烟也是一种享受(C11)。可以算是一种爱好(C12)。但是,给别人添麻烦而且损害别人的健康的爱好不被承认是个爱好(C13)。
总之(C14),我赞成“在公共场所边走边不允许吸烟”这个措施(C15)。吸烟对人们的健康根本没有好处的(C16)。我希望(C17)不久的将来没有烟雾的世界会实现(C18)。(IJL6)
IJL6中,C1是论点,C2~C13中使用了两个论据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是论据E1(C2~C7),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二是论据E2(C8~C13),吸烟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最后一段(C14~C18)为整个论证结构的结尾部分:作者一方面总结了上文的重述论点,另一方面就公共场所的吸烟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通过分析、拆解,我们将该语篇的信息结构形式化为图1。
图1:篇章信息结构树形图
3.篇章信息结构模块间功能结构关系的确定。通过分析确定出信息结构树形图中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
(三)研究参项提取与数据收集分析
1.研究参项
结合论证性语篇的特点与树形图,我们提取出了信息结构的五个构成参项。
(1)信息层,指篇章信息结构系统中负载各种信息的不同层级。
(2)信息点,指的是篇章信息结构中负载不同信息的各类功能模块。
(3)信息量,指的是各类信息结构模块,即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点,携带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的量。本文中,我们主要以小句的数量作为判断宏观信息模块信息量的标准。
(4)信息模式,指篇章制作者在对各类信息模块进行筛选、分层、组配、排序等一系列认知操作之后会最终形成的各具特点的层级化信息模型。
(5)信息模块间结构关系,指篇章信息结构同一信息层上两个或多个信息模块之间存在的功能结构关系。
2.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收集的主要是日本留学生样本组(IJ)与目标语对比组(CT)内所有语篇的信息结构参项数据。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Excel和SPSS18.0 for Windows。
二、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层的特征
表1:IJ组和CT组内信息层总数的均值
组别 样本数 信息层数均值 标准差
IJ组 30 3.1667 0.74664
CT组 30 3.5667 0.67891
根据表1,IJ组的30个样本共有95个信息层,均值为3.1667;CT组共有107个信息层样本均值为3.5667。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t=-2.171,p=0.034<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的信息层级数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表2: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层的数量
信息层类型 组 别
IJ组 CT组
首 层 30 30
第二层 30 30
第三层 25 30
第四层 9 14
第五层 1 3
合 计 95 107
表2是两组不同类型信息层的数量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组的首信息层和第二信息层数量相同,不存在差异,CT组的三、四、五信息层的数量均高于IJ组,t检验的结果表明CT组三、四、五信息层的数量,显著高于IJ组(t=-2.171,p=0.034<0.05)。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汉语中介语篇的浅层信息数量与母语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深层信息的数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二)信息点的特征
表3:IJ组和CT组内信息点总数的均值
组别 样本数 信息点数均值 标准差
IJ组 30 7.5667 1.52414
CT组 30 10.0000 2.33415
根据表3,IJ组内所有样本共227个信息点,均值为7.5667;CT组共有300个信息点,均值为10.0000。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4.781,p=0.000<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的信息点配置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表4:IJ组和CT组内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
组别 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
总计
首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IJ组 64 81 60 19 3 227
CT组 79 88 84 38 11 300
表4是两对比组内样本不同信息层的信息点数量对比。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首信息层的p=0.004<0.05,第三信息层的p=0.007<0.05,即首信息层和第三信息层的信息点数,两对比组存在显著差别。第二、四、五信息层的p值分别为0.149,0.063和0.271,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组 别 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总计
I A C P E S AD CI
IJ组 22 30 19 32 95 10 17 2 227
CT组 33 30 23 32 143 15 22 2 300
表5呈现的是两对比组样本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I类(p=0.033<0.05)、E类(p=0.000<0.05)信息点的配置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余类型的信息点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综合表3、4、5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配置的总信息点数量远低于汉语母语者,具体来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首信息层和第三信息层上的I类和E类信息点配置数量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三)信息量的特征
表6:IJ组和CT组内不同类型信息点的数量
组别 信息点数量 信息点信息量均值 标准差
IJ组 227 9.3744 7.56598
CT组 300 16.1033 16.13258
根据表6,IJ组的30个样本共有227个信息点,总信息量为2128,均值为3.1667;CT组共有300个信息点,总信息量为4831,均值为16.1033。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t=-6.359,p=0.000<0.05,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论证性中介语篇的信息点信息量均值显著少于汉语母语者,日本留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的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四)信息模式的特征
表7:IJ组和CT组内样本的信息模式类型及其分布
信息模式 日本留学生 母语者
全息性模式 P前置 10 17
P后置 0 3
选择性模式
I缺
省型 P前置 8 0
P后置 1 3
C缺
省型 P前置 1 0
P后置 4 6
I+C缺
省型 P前置 4 0
P后置 2 1
IJ组和CT组内样本的信息模式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息性模式,指信息结构首信息层中“I”“A”“C”三类信息模块均为缺失的一类信息模型;另一类是选择性信息模式,指首信息层信息模块存在缺省的一类信息模型。根据表7中的数据,IJ组内样本全息性模式占33.3%,选择性模式占66.7%,选择性模式中比例最高的是“I缺省型”,其次是“I+C缺省型”和“C缺省型”;从P的位置来看,前置式占76.7%,后置式占23.3%。与IJ组相比,CT组以全息性模式为主(66.7%),选择性模式为辅(33.3%),P前置式(56.7%)略高于P后置式(43.3%)。
综合上述分析,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本留学生构建的汉语中介语篇,倾向于选用“I缺省型选择性模式”作为主要的信息模式类型,倾向于“全息性模式”作为辅助信息模型,倾向于将p类信息靠前配置。
(五)模块结构关系的特征
表8:IJ组和CT组内样本使用的结构关系类型及所占百分比
结构关系 日本留学生 汉语母语者
主
辅 背景
关系 事实 6.73% 13.57%
观点 5.77% 4.29%
问题 1.92% 0.71%
重述关系 8.65% 8.57%
综述关系 1.92% 2.14%
增述关系 单一型 期望号召 3.85% 3.57%
建议忠告 5.77% 4.29%
复 合 型 0 1.43%
证据关系 28.85% 21.43%
总提关系 6.73% 5.00%
说明关系 1.92% 1.43%
平列 联合关系 25.96% 26.43%
对比关系 1.92% 7.14%
小 计 100% 100%
IJ组内各个信息模块共使用了9种不同的结构关系,使用的总频次为104次,CT组使用的结构关系类型也是9种,使用总频次为140次,显著高于IJ组。从各种结构关系的使用比例来看,“背景关系”日本留学生的使用比例为14.42%,汉语母语者的使用比例为18.57%,“对比关系”前者的使用比例为1.92%,后者的使用比例为7.14%,日本留学生这两种关系的使用比例分别比汉语母语者低了4.15%和5.22%;“证据关系”中,IJ组的使用比例为28.85%,比CT组高出了7.4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留学生篇章结构关系整体建构能力要低于汉语母语者,但是在构建篇章时使用的结构关系型例与汉语母语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留学生“背景关系”“对比关系”的使用率低于汉语母语者,但“证据关系”的使用率要高于母语者,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偏好集中使用论证结构的核心关系类型构建篇章,对不同类型结构关系的使用不均衡。
(六)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中介特征
根据对不同构成参项特点的分析,我们将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中介性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层级建构能力,尤其是深度信息层级的建构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通过日本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之间的对比,我们发现留学生篇章信息结构的层级复杂度与总体建构力明显低于母语者,而这种差异主要在第三、四、五信息层之间,首信息层与第二信息层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建构浅层信息的能力较强,但是构建深层信息的能力不足。
第二,信息点的配置能力,尤其是I(引言)类信息和深层E(论据)类信息的配置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从各类不同信息点配置的数量均值来看,日本留学生信息模块的整体配置能力要低于母语者。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类信息点的配置上:一类是I(引言)类信息,留学生的中介语篇更倾向于缺省该类信息;另一类是第三信息层E(论据)类信息,目标语篇显著高于中介语篇。
第三,篇章信息结构的核心信息导入方式与母语者不同。与汉语母语者通过附属背景信息导入核心信息不同,日本留学生更偏好在不涉及背景信息的状态下直接进入论证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四,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通过信息点信息量均值的比较,我们发现日本留学生信息点的信息量均值显著少于汉语母语者。也就是说,日本留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的信息量输出能力显著低于汉语母语者。
第五,倾向于选用“I缺省,P前置,选择性模式”作为主导信息模型,选用“全息性模式”作为辅助信息模型。从对比结果看,汉语母语者在构建论证性语篇时,倾向于采用全息性信息模型,倾向于将P(论点)置于论据之前,日本留学生则不同,其在建构语篇时,偏好采用I缺省的选择性信息模型,将全息性模型作为附属模型。
第六,信息模块结构关系建构能力低于母语者,且各种结构关系使用不均衡,存在核心关系类型偏好。日本留学生使用的结构关系型例与汉语母语者基本一致,但是使用的数量远低于汉语母语者。日本留学生结构关系使用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即偏好使用“论据”和“联合”两种关系进行篇章构建。这种倾向与留学生篇章建构的模式化特点存在密切关系。
综上,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的构建呈现出信息输出量偏低、深层论据信息构建力不足、偏好使用核心型例和I缺省选择性信息模型等中介性特点。
三、篇章信息结构教学策略的选择
1.充分重视语体的制约作用,实行分语体教学。语体对语篇的宏观信息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体不同其信息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性让我们提高宏观信息结构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最好的方式是进行分语体的教授与训练。大多数教材在编写中会提到某一种或几种篇章结构模式,但是对同一语体信息结构存在的多种变体关注度不够。鉴于此,教学过程可以在坚持分语体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以常用结构模式为核心的宏观信息结构原型范畴,做到分语体训练与分模式训练的有机结合。
2.充分重视微观信息结构系统的外在影响,在教学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语篇内的信息结构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大类。其中,前者是后者形成与建立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宏观信息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之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留学生的微观信息结构构建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归纳主题句”“话题句扩展”“给话题作文”“篇章链接语填空”等训练手段来沟通学习者的这两种能力。
3.充分重视各个构建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教学中进行分解性的“面—点”训练和组合性的“点—面”训练。篇章信息结构是一个多要素聚合而成的综合体,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由面及点的分解性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对论证性语篇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建构能力进行分项训练,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由点及面的反向组合式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篇章连接词填空”“关联词改错”等方法训练留学生把握信息模块间功能关系的能力。
(本文为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日本留学生论证性语篇信息结构习得研究”[项目批准号14Q02]、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语类理论视阈下的对外汉语篇章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013A06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杜金榜.法律语篇树状信息结构研究[J].现代外语,2007,(1).
[2]廖秋忠.篇章中的论证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3]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2.
[4]马明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9.
[5]Büring,D.On D-trees,beans,and B-accents.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2003,(26):511-545.
[6]Kaplan,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7]van Dijk,T.A.Macrostructures: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Glob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aciate,1980.
我国税制结构分析及选择论文 篇4
摘要:我国税制结构经过建国以来的历次改革,在适应国情、遵循国际惯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本文从税制结构类型比较入手,分析一国税制结构构成的因素,提出我国目前应适合的税制结构及税制改革。
关键词:税制结构税制改革结构现状税收征管
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
一、税制结构的类型及其比较
主体税种是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税种。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大税制结构模式,一个是以所得税为主体,另一个是以商品税为主体。
(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同时辅之以选择性商品税、关税和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所得税作为对人税,属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并且可采用累进税率,实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原则,体现纵向和横向公平。其次,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累进制的所得税制度富有弹性,对宏观经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再次,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获得财政收入方面是稳定可靠的。辅之以其他的选择性商品税,如特种消费税,可进一步增强这一结构的聚财功能。
(二)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一般营业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作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筹集方式,其税额占税收收入总额比重大,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作为辅助税起到弥补商品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突出优点首先体现在筹集财政收入上。在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上,商品税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商品税是转嫁税,但只有其产品被社会所承认,税负才能转嫁出去。因此商品课税对商品经营者具有一种激励机制。从税收本身效率来看,商品税征管容易,征收费用低。
二、影响税制结构选择的因素分析
当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明显地表现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即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最大;而发展中国家的现行税制结构明显地表现为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一)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主体税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人均国民收人居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个人所得税普遍征收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城市化水平高,能够有效地进行个人收入水平的查核和各项费用的扣除,也便于采用源泉扣缴的简便征税方法。
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税源极其有限。由于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商品流转额迅速膨胀,商品税的税源远远大于所得税的税源,必然形成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如在中国,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个体或小规模经营,所得难以核实,使得个人所得税普遍征收的可行性不具备管理上的条件。
(二)对税收政策目标侧重点的差异也是税制结构选择因素之一
税收政策目标包括收人效率和公平。不同的国家对这些政策目标的侧重不同,从而会影响到它们对税制结构的选择。
发达国家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在前文
VB选择结构程序设计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分析】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程序的选择结构》是信息技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用选择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具体问题,在理解了顺序结构的前提下使得学生掌握VB语言的条件语句、多重选择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学会使用条件语句和多重选择语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自我探究。而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些算法的知识也已经接触过一些程序案例,但是经过半年的时间,繁重学业的学生已经对本来在数学上都要求不高的算法知识已经遗忘了不少。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在数学课中接触的主要是纯数学问题。这些案例比较抽象,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大多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进行学习。如果能用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分析选择结构的话,那么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使得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得数学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很好的帮助信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选择结构的If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2)关系表达式与逻辑表达式的理解与运用。
(3)学会使用条件语句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4)进一步掌握VB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共同探究问题,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2)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
(2)理解多重选择结构语句在解决多重选择问题上的直观、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选择结构的格式、执行过程及其功能,并能动手设计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有趣的程序案例,来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程序的兴趣。其过程紧紧围绕程序设计的“分析问题—设计算法—描述算法—设计程序—调试运行”的思想步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在通过读程序,改程序等环节的学习与动手实践,从简到难,逐步地掌握选择结构的If语句,最终能够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问题提出:根据数学公式(x>=0时,y=x;x<0时,y=-x)编写一个程序
老师引入:通过对这个数学公式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用选择结构中的哪个语句来解决,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课时结束前在回过头来解决
2、选择结构的概念了解,并且引出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了解选择结构的各个环节
1、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单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请同学思考回答:如果a>b,要把这两个数进行交换,你们有那些办法?
学生回答:a=b,b=a(自我判断,然后修改)老师活动:请同学们参照上面格式,完成下面的这个例题,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通过分析写出程序代码 老师活动:进入VB程序进行操作验证 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双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请大家编写一个程序,判断给定的成绩是否及格。
根据题目带着学生分析并且逐步写出程序代码,并到VB程序中进行操作演示
3、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中的多分支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老师活动:了解了多分支结构的一般格式,下面我们就运用此格式来解决学分等级的问题
读完题目进行分析,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写出代码
老师活动:我们理解了If语句的三个结构,下面我们再延伸了解一下If语句的嵌套结构好不好?
学生活动:好
4、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If语句的嵌套结构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通过一个例题来理解嵌套结构的运用,老师给学生们分析解答并做相应的演示
老师活动:最后我们来学习选择结构中的多重选择语句——Select Case 语句
5、展示课件并解释选择结构的Select Case语句的基本格式及执行过程。
三、上机实践
程序代码编写,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编写程序代码,教师指导教学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x As Integer, y As String x = Val(Text1.Text)Select Case x Case Is >= 90 y = “A” Case 80 To 89 y = “B” Case 70 To 79 y = “C” Case 60 To 69 y = “D” Case Else y = “E” End Select Text2.Text = y End Sub 老师活动:将Select Case语句与双分支结构作比较
四、回顾测验
老师活动:到这里我们已经介绍完了选择结构的相关结构语句,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解决留下的一个问题
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程序代码,并叫1-2个同学对其进行判断修改
五、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1、课堂小结
单分支
if(表达式)
语句
双分支
选择结构
if(表达式)
语句1 else
语句2 if(表达式1)语句1
else if(表达式2)语句2 ……
else 语句n
多分支
if 语句的嵌套
Select case语句
选择结构教学案例 篇6
一、中国流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流通组织就是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所谓流通组织结构,既是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也是流通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格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一经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先进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组织结构将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适时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都将依据自身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有其特定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传统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并允许工业自销、引进外资等,从而使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国流通企业的竞争活力,提高了社会流通能力。但就当前来看,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经“网破线断”,而新的流通组织结构并没有形成,在流通产业组织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此我们沿用美国经济学家席勒的产业组织模式,即“结构――行为――效应”范式,对中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一国经济中市场和产业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或者说,某个特定市场或产业中经营厂商所面临的环境,这种环境又可以通过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等指标来反映。一般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及效果好坏的基本因素。我们从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三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状况。
1.流通产业集中程度低。据资料表明,我国GDP中商业所占比例为10%,零售商业50强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占全国零售总额的百分比分别是499亿人民币和2.45%,而美国则分别是17%、4910亿美元和21.4%,差距是明显的。不仅如此,我国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还呈下降的趋势。1993年全国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3.6%;1994年占3.3%;1995年占2.9%;19只占2.7%。
2.没有规模效应。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结构呈现非均衡发展的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仅以大型零售商店为例,1995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到为22家。而效益普遍不佳,,全国100家国有零售商业企业中只有50%―60%的企业收支基本持平,而30%的企业处于利润下滑状态。另一种趋势是,一些流通企业的规模呈小型化发展。流通业所具有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等特点,促使下岗人员、竞争力差人员纷纷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小商业资本盲目扩张趋势使商业企业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导致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小型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供应系统的主体,这显然不能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盲目扩张和小型化使商业的组织结构朝两极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下表可看出,中美最大的商业企业规模比较的差距。
中美最大的商业企业规模比较(19)
表1单位:亿元、%
┌──────────┬────┬────┬───────┐
│ 公司名 │销售额 │零售额 │占社会零售总额│
├──────────┼────┼────┼───────┤
│美国沃尔玛(美元)│1668.09│1305.23│ 5.45 │
│中国上海联华(人民币)│680.1 │29152.5│ 2.33 │
└──────────┴────┴
项目组织结构选择研究 篇7
一、项目组织结构概述
项目组织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项目任务而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特别的工作组织, 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过程, 对项目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以保证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它有四种典型的类型: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和复合型。
(一) 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应用最普遍的组织结构, 在这种项目组织中, 项目是作为职能部门的一部分而存在, 该部门是对项目的实施最有帮助或最优可能使项目成功的部门。
(二) 项目型组织结构是在项目型组织中, 每个项目由专门的项目团队负责, 是组织中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项目经理及其下属的职能部门, 项目经理全权管理项目, 享有配置项目所需全部资源的权力, 对项目成员有直接的管理权力。
(三) 矩阵型组织结构兼有职能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型组织结构的特征, 并能融合这两种组织结构优势。当承接一个新的项目时, 由一个项目经理领导, 从不同职能部门选出人员组织项目团队, 这些成员在项目执行期间仍有义务完成其职能部门的工作, 即向两个上级汇报工作。项目成员的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四) 复合型组织结构是在一个公司中, 同时存在职能型组织结构的项目和纯项目型组织结构的项目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中, 可以先将刚启动尚且未成熟的小项目放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 当其有一定规模以后, 再将其从职能部门中独立出来, 这些项目最后有可能发展成一个独立的部门。
二、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分析
(一) 视项目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而定。
如果企业有75%以上的工作均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的话, 那么该企业的项目组织结构就应该选择完全以项目为导向性的组织结构。因为在项目型组织结构中每个成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项目经理是项目负责人, 避免了沟通中的失真和延误;管理层次相对简单, 使决策速度响应速度快捷, 对项目费用、质量及进度等的控制更加容易。如果组织既有标准产品又有项目, 矩阵型结构是比较合适的。
(二) 视企业现有的资源而定。
矩阵型结构的优点在于多个项目和职能部门分享资源, 公司可以对各项目所需资源进行总体协调, 同时设立正式的项目领导, 保证每个项目顺利完成。对于将关键人员仅投入个别项目的组织, 矩阵型组织较为合适。
(三) 视项目的复杂程度及其规模而定。
针对不确定性较低、所用技术规范、持续时间短的小项目应该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 因为它层次清晰, 可以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而对于环境变化大、技术创新性强的大型项目, 应该采用项目型组织结构, 因为每个项目都下设了很多职能部门, 可以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适应环境的变化。矩阵型组织结构融合了上述两种组织结构的优点, 适用于技术复杂、风险程度较大的大型项目。
(四) 视项目对公司的依赖性而定。
矩阵型组织结构对公司内、外部的依赖性都较强, 因为它不仅要与外部的干系人进行频繁的沟通、协调, 还要要求内部部门之间密切的协作。职能型组织结构对公司内部的依赖性较弱, 而项目型组织结构却对公司内部的依赖性很强, 因为项目组织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 公司的管理与对策在项目管理组织中的贯彻遇到阻碍, 项目组之间的各种资源不能相互协调, 可能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三、A项目组织结构选择实例分析
本文以W公司的A项目为例, 从项目组织结构选择的角度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
(一) A项目概况。
W公司是一家设备制造企业。2004年W公司建立的合资公司, 参加铁道部组织的公开招标, 并最终获得了200km/h高速列车的部分订单, 项目命名为A项目。
(二) A项目组织结构的选择与实施结果。
W公司的组织结构模式是职能型组织结构。W公司曾采用该组织结构成功完成了一些项目, 并发展起了成熟的供应链。鉴于以往成功经验, W公司决定采用职能型的项目组织来实施A项目。公司从设计、工艺、采购和生产等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及其他资源, 组成项目实施组织。项目组织中的成员仅向各自的职能部门经理汇报, 正式的沟通以沿着命令链的垂向沟通为主。一旦需要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 项目组成员需要向职能部门的经理汇报, 由处于职能部门顶层的职能经理来协调, 然后将协调的结果传达给项目组成员。
W公司过去成功完成的项目其规模不大、项目持续的时间在一年以内、外部环境也相对稳定、对客户的要求和供应商的能力都有深刻的认识。而W公司的大型A项目, 技术非常复杂, 而且项目活动的地理位置、语言和文化都有差异。W公司没有从项目本身及其内外部环境进行仔细考虑, 而是盲目教条地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对项目进行实施, 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三) A项目失败的原因分析。经综合分析, 项目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过去W公司执行项目时, 由于是成熟的定型产品, 已经发展起了成熟的供应链, 不确定性很低。由于国产化率的要求, W公司针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 过去的成熟供应商不能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 因此需要重新寻找、认定供应商, 建立新的供应链。W公司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了。
2、A项目的技术要求。
高速列车的车体采用铝合金焊接车体。对W公司来说, 焊接铝合金车体是一项新的技术, 采购人员需要根据新的技术要求寻找和认定新的供应商, 技术要求的提出和供应商产品的认定需要与设计部门和质量部门的协调工作。
3、A项目的复杂程度。
A项目的复杂程度非常高。项目干系人散布在不同的地点。国外合作方在北欧, W公司在中国, 一些关键的系统供应商也分布在欧洲各地。沟通的距离长, 时差、语言差别和文化差异, 提高了项目的复杂程度。
4、A项目的规模及持续时间。
A项目的规模非常大, 合同金额达到了近40亿元人民币。过去W公司虽然也做过一些大的项目, 但该项目的规模是过去做过的项目的几倍。项目持续的时间也非常长, 大约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而W过去完成的项目的持续时间均在一年以内。
5、A项目的独特性。
A项目具有独特性, 是公司从未经历过的项目。许多工作任务需要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密切的沟通、合作才能完成。项目关系人之间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流动和反馈。
通过上述分析, A项目的实施必须要项目成员之间紧密协作, 项目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有大量的信息流动和反馈。W公司采用职能型项目组织结构导致职能经理、部门经理不堪重负, 与项目有关的决策在职能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 拖延了项目进度, 打击了团队精神和士气, 与国外合作方的合作、内部的沟通、协调等多方面都存在困难, 最终致使项目失败。
四、结论
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篇8
一、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金融信贷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由于受制于资金趋利性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业务领域偏重经济的供给即生产方面,目标客户偏重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客户,经营区域偏重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县域。而对经济的需求即消费方面、中小企业、一般性客户和贫困县域信贷投放不足,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经营导向导致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供给不充足。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商业银行缘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信贷权限上收、资金外流严重等因素,信贷服务功能锐减,不少地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退出县域市场。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发挥不充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初步启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一度成为农信社“一支独大”的局面。因农信社实力不强和有限的信贷资源供给,难以满足数量众多的农民和中小企业庞大的信贷需求,一定程度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
(三)金融机构信贷经营模式不完善。在客户选择上,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上一直推行统一风险偏好,用同样的尺度、标准、条件来选择客户,这必然导致信贷资源过度投向发达地区和重点客户,贫困地区和一般性客户信贷投放不足;在方式结构上,金融机构为规避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在信贷的投放时更加看重抵押物,而向拥有高信誉度、优质抵押品的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和部分重工业集中投放,而缺乏合格抵押品和透明度差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依然较难;在信贷审批上,商业银行普遍建立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贷款权和审批权逐步上收到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多数基层行特别是县支行仅有小额存单质押、个人消费信贷和门面抵押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严重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入。
(四)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适应。近年来,金融机构一直比较偏重从总行到一线网点纵向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譬如,金融机构层层考核存贷款新增量,并与高管人员的政绩和员工绩效工资挂钩考核,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必然导致各级金融机构对信贷资源的区域调整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相互之间的割裂对立,使各级金融机构无法通过信贷结构的区域调整来有效支持经济结构的区域调整。同时造成金融机构存在“抓大放小”的思想认识,热衷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大客户,对额小、面广、量大、收益低的个人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五)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当前,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缺位,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数据不真实,普遍存在“上报政府产值高、上报税务销售少、上报银行效益好”的现象,不仅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而且制约到中小企业贷款难。同时担保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担保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再担保缺失、风险控制能力较弱、担保放大倍数偏低、担保费用偏高、融资能力不强等,无法满足成长型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
二、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积极调整信贷经营导向。金融机构要充分看到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变化,积极顺应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变化走势,积极调整信贷经营导向,做到信贷经营战略从偏重满足供给方面的信贷需求转向满足供给和消费两方面的信贷需求,客户战略由偏重于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向大中小企业、高中端客户和一般性客户并重转变,区域战略由偏重发达地区向城乡区域均衡发展转变。
(二)不断完善信贷业务经营模式。一是在客户选择上,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风险偏好和客户筛选的策略,在尽可能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一般性客户的信贷投入,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二是方式结构上,要积极顺应产业转型要求,创新贷款担保理念,进一步淡化“典当”意识,更加注重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只要第一还款来源充足且有发展前景,即可在提供有效担保的基础上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企业联保贷款业务和存货、林权、专利权抵押业务,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扩大补偿范围,推动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整合,进一步增强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范围,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在信贷审批上,对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大、经营地域分布广、基层分支机构难以把握控制风险的大项目、大企业、大客户,实行总行、一级分行集中审批。对经营局限于一地、贷款金额小的中小企业以及消费信贷,实行分层经营管理,上级行可通过加大检查频率、不良率控制等手段促进经办行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信贷业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要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保增长建立在调结构的坚实基础上,以增量调整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加大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上。二是加大支持扩大内需的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扩大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上。三是加大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县域和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上。四是加大支持企业规模均衡发展力度,重心要放在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上。
(四)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金融机构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态势、信贷需求特点,制定合理业绩评价标准,促使各区域金融机构顺应宏观政策导向来发展业务,避免出现抢贷款占规模的现象。要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制定不同的激励约束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制订有别于大项目和大企业信贷营销的绩效考核办法,切实保障客户经理的物质利益,解决“不愿贷”的问题。对严格按照信贷操作程序发放贷款,信贷人员已尽职尽责的,若因不可抗因素造成贷款风险的,要免予责任追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营销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积极性,解决“不敢贷”的问题。
(五)持续增进金融活力。一是深化农信社改革。要通过采取资产注入、资产置换、引进战略投资者、溢价发行等手段并用的方式,调动多方面资源和积极性化解历史包袱,尽快达到农商行的组建条件,进一步增强农信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运用银监会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地点放宽至地市、发起人放宽至资产管理公司、单户贷款控制比例放宽至10%的有利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挥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激活作用、示范作用和桥梁作用。三是推进金融资源均衡配置。金融机构的发展规划、网点布局和信贷投入要加大向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倾斜,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实现乡镇以上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下延伸机构和服务,不断扩大对县域经济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面。
(六)建立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一是全面落实涉农贷款奖励制度。根据《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对于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要坚决兑现。二是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要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的贷款给予风险补偿,并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资金流向。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动性。三是创新差别化的结构调整政策。建议制订实施结构化信贷规模控制政策措施,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中投向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县域、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的比例和规模,对于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的金融机构,给予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优先给予再贴现等,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能动性。
(七)加强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发展,取消不合理的歧视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诚信守法,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扶持、引导、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培育和促进各类担保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选择结构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选择性加强结构05-14
软件体系结构选择09-02
高层结构体系的选择11-02
项目组织结构选择研究05-20
离合器结构的选择07-04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选择结构教案06-18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资本结构优化09-23
选择教学07-20
选择式教学05-15
教学模式选择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