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

2024-06-08

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精选11篇)

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 篇1

一、关注语言鉴赏

第一处:一个“与”。引导学生审题, 与《老人的海鸥》作比较, 扣“与”字推想课文应写什么。通过初读印证推想:课文既写了“老人对海鸥”, 又写了“海鸥对老人”。题为文之眼, 在寻常的题目上着力, 抓住一个“与”字, 既了解了课文内容, 又理清了文章结构。

第二处:两个“扑”。课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 翅膀扑得那样近, 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此段值得关注, 特别是对“扑”字:为什么要用“扑”而不用“飞”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细细揣摩、鉴别、品味:“人”“鸟”之别———“扑”是人的行动, “飞”是鸟的本能, “扑”反映出老人与海鸥是一家人, 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缓”“疾”之别———“扑”写出了海鸥靠近老人遗像速度十分快, 而“飞”则可快可慢。“轻”“重”之别———“扑”字把海鸥对老人的急切之情、难舍之情、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飞”的程度要浅得多。这一品味语言文字意蕴的过程, 就是透过语言触摸情感的过程, 就是与作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第三处:三个“褪色”。课文在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背已经驼了, 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 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中用了三个“褪色”, 这正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去触摸“褪色”的背后:从“褪色”可以看出老人的节约与拮据, 虽然对自己不舍, 却对海鸥们十分舍得;从“褪色”可以看出时间之长, 十多年了, 每个冬天的每一天老人都要为海鸥送餐。

二、关注语言形式

这方面的教学应侧重在课文的第一部分, 即“老人对海鸥”部分, 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就像对亲人一样呢?学生通过潜心会文, 自读自悟, 形成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每天”“只是”“亲昵”“抑扬顿挫”“很小心”“褪色”“企盼”等描写老人衣着、动作、语言、神态词句的品析, 一步步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 一层层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浓浓亲情: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喂海鸥的细微动作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对海鸥亲昵的语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褪色的衣着里;老人对海鸥的爱化在他生动的眼神里。这样, 既关注了言语内容, 更关注了言语形式:课文是抓住老人的衣着、动作、语言、神态把他对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也从“教教材”走向了“用教材教”。

三、关注语言表达

从本文来看, 在语言表达上一要关注“读”, 二要关注“写”。

《老人与海鸥》的“读点”应该定在第15、16、17三个自然段。教师在教学这三个自然段时, 必须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本文的“写点”在倒数第2自然段, 可设计如下练笔 (选做一题) :1.海鸥们还会做出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2.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 (“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 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3.假如你是旁观者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诉说些什么?可能还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将无法言说的事、无法倾诉的情写出来, 既让学生已动之情得以倾泻, 更是拓宽了文本的场, 使文本从多角度得到拓展。而这个拓展性的“写”与文本本身、与阅读教学构成了一个有机体, 相互完善, 相互促进。

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 篇2

《怎样选择材料》教学反思篇1

上午的第4节作文指导课,新授了《怎样选材料》。设置此指导课为教学计划的第一教时,是因为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找不到所选的素材,无内容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三点:

1、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材料;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学有所用,课后写一篇作文。教学效果良好,总的感觉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

一、导入新授,明确目标。

首先出了一题“______的味道”半命题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选词填空,补全作文题目,并用一句话概括写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与课件呈现出的选材调查结果大致吻合;接着又分别呈现了“从现在开始_____”、“与_____相伴的日子”作文题,教法与第一题一样。学生们见自己的回答与调查结果大致一样时都笑了起来,我接着谈了根据选题评分的看法:“有新意的选材得高分,大家选材大致雷同的得低分。”学生们有点傻眼了。接着抛出话题“怎样选择材料”,并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当场训练。

指导学生掌握选材方法的第一步:选择范围,发散思维。这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实际生活,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思想情感。再次呈现作文题“与_____相伴的日子”,引导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选材,学生们见到课件上的所填选材分类范围的词语,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露出喜悦之色。接着,又呈现作文题“让我紧握你的手”,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方面来选材,学生的参与度明显增高,再见课件上的选材词语,终于有所领悟,教学目标1、2基本达成。

三、选准切口,佳作点评。

我选取了两篇不同类型的学生作文,一篇内容较空泛,一篇内容很具体,要求学生点评,指出第一篇的不足处,第二篇具体生动。顺势引导学生要掌握选材方法第二步:选准切口,具体生动。

四、达成目标,布置作文。

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选材“二步走”的方法,根据作文提示,课后完成作文:“留在我心底的风景”。

整个这节作文指导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怎样选择材料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一定程度地培养,最终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参与度还不太高,有待继续激发提高,少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接受。

《怎样选择材料》教学反思篇2

1、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来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2、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自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主体即学生那是去询问、调查他们的真实感受。

3、教学百案例与其它的教学作品有区别性。

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案例在文体和表达方式上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对生动的教学“故事”的描述,通过对具体的学生、老师度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

【《怎样选择材料》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2.时代的选择教学反思

3.怎样才有深度教学反思

4.怎样写教学反思

5.动物怎样过冬教学反思

6.教学反思怎样写

7.《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

选择怎样的故事来开展历史教学 篇3

一、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性,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研究、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故事、材料和问题为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搭建问题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而怎样的故事才能使学生感兴趣?笔者认为:

一是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动情的境界。如张元先生引导学生“神入”唐太宗的一则小故事:“……虬髯客见了李渊和李建成,心里很高兴,认为不是自己的对手,但一见到世民,脸色大变,知道天下没有了。”该故事寥寥数语,却通过“虬髯客”瞬间的表情和心理变化将李世民的形象、气质烘托出来,并引发学生的想象和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是故事要有鲜为人知的细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尤其是对未知的又感兴趣的事物。如果我们选择的故事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件(人物)中挖掘学生不熟悉的细节。通过细节的描述,一方面着眼于让学生理解史实发生的具体场面和情势,另一方面则让学生通过故事情境获得具体的情感体验。如赵士详老师在《评说“秦始皇”的教学设计》中为刻画秦始皇选用了这样一个细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一次临幸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坐车和随从众多,很不高兴,太监把这事告诉丞相,丞相便减少车和卫队,秦始皇很生气,说:‘一定是当时在场的人泄漏了我的话。审问结果,没有人肯认罪,于是他下令杀了当时在场的所有随从。”通过该故事的讲述,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秦始皇多疑和残忍的性格特点,更通过秦始皇草菅人命的细节,让学生理解专制统治下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历史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证据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故事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要杜绝脱离现实的虚构故事,因为“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价值,就不成为科学”。

而从历史学的本质属性看,客观真实的历史无法重现,历史的完整真相也无法复原,我们面对的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反映、揭示历史发展的各种载体。那么,何谓“真实”?笔者认为:

首先,选用的故事要以规范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特征,不能没有根据地随意创造。如张元先生讲隋唐史时,把隋炀帝刻画为“浪子的形象”——风流倜傥,骄横自负。他做这些描述是有史实依据的,为佐证其观点,他引用了《资治通鉴》中的几段史料:“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帝自负才,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天子矣。”“帝临朝凝重,发言降诏,辞义可见。”

其次,是虚构的故事情景要符合史实。虽然“虚拟情景”和“人造材料”能否进入课堂还有争论,但笔者认为建立在史实情景基础上的故事还是可以运用的。因为无论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编制虚拟故事,还是挖掘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故事的教学价值,都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新尝试、新探索。这不但有助于丰富历史课程资源的内涵外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如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个虚构人物,但这一人物是辛亥革命时期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真实写照,所以阿Q作为社会最底层且没有觉悟的农民形象在当时有广泛的代表性。可见文学作品也有显著的史料价值,从历史意义上看,虽然不具有真实性,但它却揭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我们在采用虚拟故事时要特别慎重,因为历史虚拟情景是“以史实基础特征为架构的再现,并非可以脱离基本史实进行虚构”。

怎样才能做到我们选择的故事真实?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甄别能力。教师要加强史学修养,多阅读,多积累,多查证,牢牢树立历史实证意识,尽量避免从“野史”“趣闻”“传奇”及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片中去寻找、选择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历史教学的本质特征,否则就要成“戏说”历史了。

三、针对性原则

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我们选择故事的主要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为思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引领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刻化,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神入”特殊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在选择故事时除了要考虑其趣味性和真实性,更要注重其针对性。

第一,要针对“思维过程”。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学习历史更重要的是‘思,教学中所选的史料(故事)要暗藏‘思考的玄机,也就是‘想象的目的,……要有思维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至为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孔子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选择的故事要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创立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且达到思维的深刻性。如管靖、刘文、罗金永等老师在初中八年级(下)第9课《改革开放》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时设计了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沈阳有个冶炼厂和机械厂,两个厂之间只有一墙之隔,冶炼厂生产铜,机械厂生产电缆需要铜,但是冶炼厂属于冶金部,机械厂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期都是冶炼厂生产的铜被调往外地,而机械厂则由一机部负责从外地买进铜。由于工厂都是按指令完成生产计划,并不考虑成本,一墙之隔的两个企业从未想过相互交易。”另一则是“海尔电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工人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十点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笔者认为这两个故事选择得很好,它们首先找准了学生思维的切入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而且国有企业在建国初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为什么还要改?改什么?其次,选择的故事要有典型意义并有启发性,很容易引导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国有企业由于政府管得太死,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分配制度上吃大锅饭,影响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再次,尤其重要的是,为下面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了铺垫,从而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第二,要针对“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深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淡。他主张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知识与技巧,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又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它是要求学生内心体验的过程,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确定性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情感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于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所以,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明确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并考虑选择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去体验、领悟和反思。那么,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情感呢?笔者认为有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等,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些目标选择有启迪意义的故事。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李时珍埋头27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逆境下创作《红楼梦》等故事可激励学生的意志品质,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故事可启迪学生塑造公而忘私的精神。所以,我们在以故事为思路引领学生思维的同时,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故事去启迪学生。如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兴办实业的原因时所讲述的“张骞弃官从商”的故事就选择得很好:一方面,通过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理解张骞等人转变的普遍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此故事有效地启迪了学生:什么是爱国主义?特定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何特殊的表现?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体验历史,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但不同的故事则会有不同的功效。选择怎样的故事不仅是教学技巧的反映,更是教学智慧和历史修养的体现。在探索中,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5).

[2]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何成刚,陈伟壁,沈为慧.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5).

[4]朱汉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2).

[6]陈志刚.再谈对“过程”目标化的理解[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7).

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 篇4

教学能力的中心一环, 就是要紧扣每章每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来准确而精辟地处理教材, 恰当而灵活地选择教法。笔者认为要做这一点, 应高度重视如下三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来处理教材, 进行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可以直接认知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在现实的再实践中, 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为信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反复出现奠定基础。因此, 这种教学方式比其他教学方式往往更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下面我就这个问题, 结合个人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例如, 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课时,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等方式, 自己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表。从调查中了解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 上网做些什么?上网时间持续多久?引导学生分析上网成瘾的原因和上网的利与弊。这是由实践到理论认识的第一个飞跃。在课堂活动中, 我在学生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找问题, 查根源, 进行更层次的思考, 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要自觉抵制诱惑, 正确的利用网络, 做到扬长避短。这是由理论到实践认识的第二个飞跃。

我认为只有这样处理教材和进行教学, 才有利于体现和贯彻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 才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也只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系统连贯、循序渐进原则, 把已学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使新学知识有效地成为已学知识, 合乎逻辑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知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应该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才能明白深刻的道理, 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讲授《财产留给谁》时, 虽然用了教材探究活动材料, 但并没有采用它所设置的问题, 而是提出了案例中涉及到的人和物有哪些?哪些物品可以作为遗产, 哪些人可以继承遗产?这些遗产该如何分配?等层层递进的问题, 这样前一问题是后一问题的基础, 后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深化,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求知新天地;在此基础上, 又将这些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又一起点, 于是, 在探究活动材料中, 针对本地非法买卖地下六合彩的现象, 我添加了另一设问:晓军父亲生前“买六合彩”中的四万元, 可以作为遗产吗?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起学生参与的情绪, 激发思考, 引起探索欲望, 并追根寻源。为巩固这一新学的知识。在讲到遗产分配时, 晓军的姑姑在小军爷爷奶奶去世后, 要求继承遗产, 我进一步提问:姑姑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这就牵扯到哪些物品可以作为遗产, 小军姑姑可不可以继承遗产, 遗产怎么分配等等一系列问题,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做到从已学知识 (起点) ———到新学知识 (提高) ———回归生活 (巩固) 。因此通过这样处理教材和运用教法,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符合逻辑的发展和提高。

三、坚持“抓主要矛盾”采用“启发式”,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来处理教材, 进行教学

分清教材主次, 突出重点及关键内容, 从而使从属内容、类同内容和其他次要内容能举一反三, 迎刃而解。例如, 笔者在讲授《财产留给谁》一课时, 在选用第一个探究活动———什么财产能作为遗产的基础上, 延伸出:哪些人可以继承晓军父亲的遗产?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以及当遗产继承发生争议时该怎么办等问题。同时拓展出:女儿有没有继承权, 青少年可以不可以继承遗产以及青少年的继承权受到侵害时该怎样维护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材料, 不仅使学生弄懂了什么是遗产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延伸拓展, 其他从属内容, 次要内容也就使学生能迎刃而解。而将这样的拓展贯穿于课堂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感悟出许多道理, 还能使整堂课结构严谨, 层层递进。学生一个完整故事的讲授中, 参与整个事件的发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能紧扣教学目的要求, 抓住重点内容、关键内容, 从而让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未知欲, 并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出规律, 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增长聪明才干, 这才能真正达到政治学科的教学目的。

摘要:现代科学教育理论, 不论是经常提及的“实践论”理论指导下的“启发式教授法”, 还是在“知识结构论”理论倡导下的“发现法”, 以及目前流行的高效课堂所要求的“高速度”“高效率”等教学原则, 归根到底都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那就是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和恰当选择教法。

怎样教学初中英语词汇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直观教学法;构词法;诠释法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降低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通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及观察,并且通过归纳总结,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词汇教学时不分清层次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中所学习的英语单词,英语教学大纲从听、说、读、写四个层次对这些英语单词作了不同的要求。有的英语单词要求听、说、读、写都要会,有的英语单词则只要求会听、会读即可,有的英语单词要求会听即可。因此,英语教学大纲对初中英语的单词是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的。但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英语教师却是不分这些不同层次的要求,对于英语单词,统统要求学生对其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要掌握。这便使得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负荷增加,压力过大,学习单词感到甚是吃力,学习效率也造成降低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够条理化,不分层次,是不可取的。

(二)枯燥的讲授单词语意,不注重语境

有些英语教师喜欢把英语单词的语意直接列举了要求学生记忆,特别是对于那些一词多义的英语单词,教师喜欢把这个英语单词的多个语意列举出来,让学生去记忆。这种不注重结合语境,一味强制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快感到学习英语单词的枯燥与无趣,让学生对学习英语单词很快便感到烦躁。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英语单词的积极性不在了。

(三)教学时不注重文化内涵的讲授

有些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对英语单词字面含义的讲解,学生学了之后,会发现有时与别人交流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沟通。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注重文化内涵的讲授。教师为学生多讲些文化习俗的知识,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学生的词汇学习与运用也是有帮助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学生多学习些词汇文化内涵的知识很有必要,可以帮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以及对英语词汇的运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应该多介绍些关于英语的文化知识。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直观教单词法

直观教单词法指的是教师可以借助一系列的图片、物品等辅助教学道具,对表示名词、动词等词性的单词进行直观的教学。采用直观单词教学法,能够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把图像或物品与单词的发音和拼写方法联系起来。

例如,以单词梨子pear为例,教师可以把梨子的实物带入课题,作为教学的辅助道具。然后指的梨子问学生们:“What s this? Its a pear.”然后再指着摆放在桌子上的好几个的梨子问学生们:“What are these? They are pears.”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的问答方式,学生们很快就开始模仿着发pear这个单词的音,而且不但掌握了它的词性,还掌握了这个单词的单复数形式。如果教师把实物作为一种奖励,发给表现好的学生,那么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完全地带动了起来,学生们学习单词的积极性可高了。

(二)运用构词法和形音结合法

单词都有一定的构词方法,而且每个单词的词形与单词的发音都是具有联系的。对于单词的这些特点,教师不能把它们全都总结出来,而且即使总结出来了,对于学生来说,效果也是不大的。因此,这需要教师引导这学生去归纳并且总结,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挖掘,只有通过学生亲自的参与,这样的学习才是对他们最有效的,也是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例如,教师首先在讲解lake(湖)这个单词时,告诉学生其中的字母a,发音是[ei]。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去自己发掘,还有哪些单词中的字母a,发音是[ei]。经过一定的发掘,教师再鼓励学生们这些单词都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个a的后面都是个辅音字母再加个不发音的字母e。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记住了音标,而且越来越喜欢记单词。

(三)单词诠释法

单词诠释法指的是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单词,进行组织,来解释新单词的意思。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于旧单词的理解与运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单词的词意。

例如,我在教授学生一个新单词的时候,首先会用中文解释一下,接着会用学生们已经会的单词,对新的单词进行描述。然后,再鼓励学生也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对新单词进行诠释。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的学生用旧单词造句来解释新单词的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新单词意思的理解。

三、结语

初中英语的单词单词教学,需要英语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标准,遵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单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成让学生喜欢记单词,喜欢学习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探究[J].科教导刊,2014,06

[2]李淑华.刍议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初步教学[J].未来英才,2014,08

[3]唐永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J].珠江教育论坛,2014,01

[4]朱捷.词汇开出的美丽“花朵”——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4,12

怎样走出初中英语教学误区 篇6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第一个误区, 就是过分注重课堂形式。要走出这个误区, 合理地进行初中英语教学, 就必须在课堂上构建和谐的学习气氛, 增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参与教学, 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 还要注重优化教学思维模式, 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来优化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 鼓励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再者,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深入课程学习探究, 提高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二、倡导主动学习, 走出“被动”教学误区

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主分析和自行解决。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初中英语学科的学习中去, 并且让这种积极性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 就会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其次,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提出问题, 并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教会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注重实践活动, 走出“题海”训练教学误区

英语练习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的有效策略。但很多英语教师在训练时采取“题海”战术, 这种方法大大减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巩固, 可以通过运用实践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将课程内容充分融入实践活动中。例如, 运用互联网络搜集有趣的文化背景资料, 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运用英语角活动, 展示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创办英语周报, 丰富课程学习知识内容, 通过这些方法, 逐渐走出“题海”训练误区。

总之, 要走出英语教学误区, 就必须从走出“形式”情境教学误区、“被动”教学误区和“题海”训练教学误区出发, 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当前英语教学中, 教师为突出新课程教学理念,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点, 而过度运用情境教学和实行题海战术等教学策略, 使得课程教学陷入很多误区。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的内化。就如何走出初中英语教学误区, 谈几点体会。

小议怎样让英语教学回归人文 篇7

在聆听王蔷教授的讲座中, 给我启迪最大的便是:英语学科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的课程, 而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就英语本身而言, 工具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的作用。语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 又是文化的载体, 它传承、发展和创新着人类的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所以说,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可事实上, 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过于关注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现象比比皆是, 或者说工具性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不少英语教师的内心深处。什么是工具?工具的本义是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机械、实用、简单。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门语言工具, 很多教师就采用机械、简单的工具式方法去教英语, 而这样的方法逐渐把原本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英语课堂变得功利、狭隘、呆滞、低效。

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其实在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 还带着教学的新鲜劲和热情的时候, 我的课堂是活泼的、生动的、特别让学生喜欢的。我经常带学生在课堂中唱英语歌曲, 元旦到了, 我就教学生唱《Happy New Year》, 圣诞节到了我就给学生讲西方国家怎样过这个节日, 教他们唱《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等等;总感觉那几年的教学生涯是终生最难忘的记忆。随着现实的教学问题及评价体制的改变, 我们的教学便越来越倾向于死板的知识的传授, 曾经快乐的英语课堂也被填鸭式的教学所取代, 考试成绩的高低禁锢了我们教学的方式与思维。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好地回归人文呢?通过实践, 我有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专业知识丰富, 思维与时代同步, 勇于创新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 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 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英语语法, 还必须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历史, 语言交际习惯和民风民俗。当今的世界迅猛发展, 英语教师还必须及时地把握科学和文化的新动态,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同时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风格, 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感受心灵的撞击。

曾经聆听一位名师的课堂, 他在教用“there be”句型描述场景的操练阶段, 挂出了一幅中国画, 呈现的是古诗《江雪》的画面, 他用英文句子创编描述完这幅画后, 他又引导学生用古诗诵读的方式来读这些英文句子,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英文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撞击, 下课后在走廊外还传来学生诵读朗朗上口的“英文诗”, 意犹未尽之声久久地回荡在听课者的心里。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名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二、教学方式灵活, 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 教师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采用听、做、说、唱、玩、演多种方式, 并且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融会贯通, 把知识化难为易, 让学生乐于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如第一个warm-up环节, 可以唱歌、魔术、谜语、free talk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presentation的环节, 可以通过看听故事或图片呈现新内容。第三个环节practice可以通过游戏法、竞赛法、表演法进行操纵。第四个环节sum up可以通过作画、调查来总结。第五个环节project课外探究, 可通过制作海报、创编来拓展。每个环节适时地运用不同的方法, 课堂就会多姿多彩, 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习, 多学善思, 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讲课有深度, 善于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

英语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及中西方文化知识, 在课堂上因胸有成竹而表现得从容自如。良好的学识功底, 让你的课堂不浮于表面的简单机械的操纵, 处处显示教师的智慧与灵气, 让学生处在一种和谐自然的语言学习氛围中。

在一节英文校本阅读课上, 教师将教学与经典的绘本相结合, 选择了毛毛虫破茧成蝶的故事, 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环节, 语言的学习是呈阶梯式的, 伴随着音乐享受阅读。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英文阅读之美, 沉醉其中, 从而乐于探索知识的本身。但最让我折服的还是在这堂课上, 教师对教材的延伸。在我看来, 英语课的意义绝不仅仅注重传授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这堂课中毛毛虫最终蜕变成蝴蝶, 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哲理和含义, 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意义吗?

怎样才能有效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篇8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能力,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就能发现自己潜在的学好这门学科的能力和信心。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在英语教学中,实物教学、简笔画教学、电教手段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可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例如,在教授词汇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利用一些相关的实物,如:苹果、香蕉、桔子、尺子、手表、钢笔等。通过这些实物,让学生产生想用英语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欲望,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边设疑边讲解,同时出示实物教授单词。学生由此学到的知识就能记得牢固。实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物都能带到现场的,如一些自然现象、河流、山脉、日、月、星、辰等,这时就适宜用简笔画教法。此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这些东西,也可提前制成图片,并配上适合图画的文字加以说明。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把图片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活化教材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极佳。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既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又不能忽视教学内容的高密度、条理性及层次性。教师要真心理解“寓教于乐”的内涵。“教”不仅仅指教学内容,还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二、深入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英语语音知识,如: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等,还要进行交际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师和学生,现行的英语教材比较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它在语法上采用“循环式”编排,在词汇要求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功能项目上注重各阶段紧密结合。各年级的教材均以“单元式”编排,每个单元的编写以一个内容为中心,配一两个或三个语言或语法项目,并将这些语言形式两者并重的原则,这种教材的编写模式彻底改变了旧教材那种以语法为纲、以课文演绎语法并为语法服务的现象,体现了以内容为中心、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教学原则和目的。每单元包括对话、阅读、操练、巩固等不同课型,教师和学生均能很快适应。教师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因素。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熟悉教材,并根据各阶段教学的不同要求,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与其次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英语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学习行为,指导学生运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能减少学习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

情感策略:主要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例如,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等。

管理评价策略:主要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例如: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感动经验、反思学习效果等。

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及思维方法。例如:善于做笔记、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借助语境学习词汇、注意观察、分析和归纳、使用工具书等。

交际策略:主要指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实际机会,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例如:善于创造机会使用外语,借助手势、表情、语调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注意遵守交际习俗等。

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情况,并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许多教师也都尽力做到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各自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动机、情感毅力及学习环境、条件都不一样,因而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这种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又被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在实施“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教师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应充分意识并尊重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清楚学生兴趣的多样性、阵发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可以激发并操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师良好的仪表、谈吐、发音及丰富的知识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对所学的知识点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即熟练掌握会应用—掌握会用—掌握。另外,还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难度,引导他们独立、深入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显然,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要达到“会学”这一目的,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是完成“会学”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个性,就只能停留在学会的层次上,难以升华,跃入“会学”的境界。大凡品学兼优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个性,个性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同步前进,个性推动了发展,发展丰富了个性,培养个性,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这是我在教学中的深切体会和感受。

怎样选择英语教学法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正确引导,教师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课堂上以讲代学,学生缺乏积极参与教学的机会,缺乏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大多被动地接受学习。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改革是对教师的最大挑战。教师必须完成由“讲”到“导”这一角色的转变,把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是课上的还是课后的,都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应树立学生是英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因此,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导“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课,而备好课的前提则是吃透教材,把握重点与难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更应该考虑到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等要求,将课本知识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后,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要尽量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来设计活动。贴进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最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其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老师的亲切和激励、期待和挚爱,从而形成课堂的合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快乐,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精神需要,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导“法”

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施。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转到以“学”为重心上来,克服教师主宰一切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初中刚开始时,语音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关,教师能否尽快地培养学生具有拼读能力对学生在以后英语学习中快速掌握词汇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把音标教学提前到入门教学阶段,使学生掌握字母、音标、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常见的拼读规则,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建立词汇的音、形、式的联系。学生对于没有教过的单词,只要符合规则,基本上能拼准,而教过的单词也容易记。这对于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接着,可教学生查词典,让学生把词典带进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

有了以上两种方法,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了。新教材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生一般很难抓住其“神”,教师应围绕教学计划制定好预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预习计划,及时布置预习任务。不应忽冷忽热,一曝十寒。布置的预习任务应尽量具体,学生才能预习到实处。预习任务还要有创新性,以激发学生去创新、置疑。引导学生预习时还要做到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导“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发问者,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由无数个问号构成的。只有一个个的问号被破解,他们才能逐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类比、联想等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和创造。对提问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要让学生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英语课就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看似轻松实则思维极其活跃的氛围中展开了,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导“说”

“哑巴英语”多年来困扰着我国的英语教学。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自己的口语水平没有充分的自信。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甩掉心理上的包袱,就是一定不要有怕丢人的心理。有人说,好的教师就像一个好的主持人,好的主持人会让观众不愿意换频道。那么,好的教师也就应该做到让学生不愿意把思绪飞离课堂,走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课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说的机会,哪怕说一个单词也好。先给予肯定,再和颜悦色地指出其比较典型的错误。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同和风细雨,会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信心,从而对口语练习兴趣盎然,最终进入“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状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形式,把对话、课文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透彻,变成让他们感到开心的事。其做法是:1.让学生根据对话和课文内容进行训练。2.把对话和课文编成故事来讲述。3.把对话和课文中的问句和句型进行改写。4.学生进行看图说话,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教师尽可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表现的机会。5.教师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自由讨论。讨论时,教师可依次到各组倾听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讨论后,请各组代表轮充发言,充分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这些方法,能加大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专家韦斯特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它能够培养学习者独立自主地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阳.《英语教学法》——技能与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

怎样创设英语教学情景 篇10

一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老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二是教唱英语歌曲,学讲英语小笑话、小故事,还有演话剧、童谣、小诗、绕口令、猜谜等等,形成轻松的学习气氛。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和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让学生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老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我设计了一个“哈哈HAPPY”游戏,我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1d等放在另一个盒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一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如果这个句子符合事实,其他同学则重复该句子;如果句子不符合事实,其他同学则“哈哈”大笑。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学中怎样导入新课 篇11

所谓“有效教学”,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核心。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而有效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 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谈谈英语教学中导入新课的几点做法。

一、用温故知新

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复习, 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又可为本节课做一个铺垫,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 这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就没有陌生感, 同时也充满了信心。

二、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

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充满着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三、利用数学故事

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深刻的变化, 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它通过利用文字、图象、声音、动态演示等向学生传递信息, 化抽象为具体, 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也为我们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适当整合教学资源

新编教材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学生也即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都使用它,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东西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或者是较难理解的, 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认真地整合教学资源, 同时整合教学资源也是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 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如果能够做到适当整合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最终目标, 而有效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手段。有效导入新课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阶段,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便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然的结合起来, 实现师生“合作学习”。当然要真正实现有效导入新课, 教师仅仅停留于对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 关注生活, 收集资料。

上一篇:脑动脉硬化性狭窄下一篇:地域文化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