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环境

2024-08-02

普适环境(共10篇)

普适环境 篇1

0 引言

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最早起源于1988年Xerox PARC实验室计划,在该计划中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概念。Mark Weiser认为:计算机将作为一种基本材料随时根据需要被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用品之中,如家具、电器、文具等。1999年,IBM再次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认为普适计算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所需的信息。

实际上,普适计算基于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应用,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多方面技术。从普适计算研究的角度分析,普适计算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普适计算设备;(2)普适计算网络;(3)普适计算中间件;(4)人机交互和感知上下文计算;(5)软件方法研究。

信息在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建筑监理企业信息处理的手段普遍落后,无法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监理企业总部对各个项目部控制、协调无法远程信息化,对于监理核心功能“三控二管一协调”信息化的支持十分欠缺。同时,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普适计算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在建设部推动建筑业信息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下,结合管理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设计一套基于普适计算环境的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

1 建筑工程监理业务流程

1.1 监理企业层面业务流程

监理企业层面业务主要是对监理项目的控制管理,以及依据监理项目控制管理获取的信息进行人员调配、项目成本管理及各项控制协调管理。监理企业层面的业务的基础是监理项目控制所产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对建筑工程监理项目控制层面业务所产生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来进行监理企业总部对各项目监理的人员调配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各项控制协调管理。监理企业层面业务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1.2 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的中心工作是“三控三管一协调”。此外,安全控制也是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论文中把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定义为“四控三管一协调”:四控制就是指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三管理是指合同管理、文档资料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是指组织协调。建设工程项目监理也就是由四大目标组成的项目目标控制体系。监理项目层面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和合同管理五个方面。施工阶段建筑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施工投入、施工和安装过程、产出品全过程控制,以及对参加承包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材料和设备、施工机械和机具、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环境实施全面控制,以期按标准达到的预定的施工质量等级。论文以质量控制为例进行分析,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图如图二所示。

2 PESS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普适计算的相关技术,本文提出了PESS(Pervasive Environment Supervision System),PESS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随时随地监理施工企业,使得监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PESS是在普适计算环境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是在普适环境下为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提供透明的、无处不在的监理信息服务。从PESS本身的内容来讲,在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查询等各个方面与智能空间进行融合,建立智能监理信息空间,全方位地、透明地、随时随地地提供高质量的监理信息,实现以施工现场为中心的监理信息服务。普适环境下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如图三所示。

PESS的构建包括三部分内容:普适施工现场环境、PESS服务平台和PESS应用。普适施工现场环境是PESS的基础部分,主要负责获取施工现场环境的各种监理数据,实现智能施工现场监理管理。PESS服务平台是建设PESS环境的核心,是监理工程师与施工现场进行“无处不在”和“透明”服务的桥梁。一方面要系统地获取施工现场的动态信息,接受监理工程师和施工企业的服务请求;另一方面要处理来自智能施工现场的各种监理信息。PESS有各种各样的应用,在这一层面上,主要是为不同的用户和环境提供智能、快捷、方便的接口,满足各种人机交互需求。

PESS提供的服务过程:用户向系统提出认证请求,系统利用分布在智能施工现场空间中的传感器设备、通信网络采集各种监理信息。这些信息作为普适PESS服务平台的数据基础,经上下文分析之后,通过智能施工现场空间中的各种人机交互接口向监理工程或施工企业户提供服务。

PESS分两个部分:监理企业层面的工作和监理项目层面的工作。监理项目层面为监理企业层面提供数据分析的基础;监理企业层面对建筑工程监理数据的分析结果又形成新的决策管理信息,来对监理项目的工作进行控制管理。因此,基于普适计算环境的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就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就是首先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可以实现两个层面监理工作的各种信息的共享与联系,实现两个层面工作的共同数据基础。

根据对监理业务流程的分析,PESS的体系结构图如图四所示。

监理企业系统平台可分为三个主要功能:人员调配、项目成本考核以及对项目整体控制。

按照子系统划分的原则,监理项目层面分为七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逻辑上相互独立,物理上又相互依存,组成一个有机闭合的反馈系统。

3 PESS系统框架

PESS的框架结构如图五所示。其中PESS门户包括监理管理信息系统和在其上运行的相关其他程序,该门户可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共享平台,帮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到相关的信息。在普适计算环境中,高效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系统保证即连即通,使用户得到延迟小、可靠性高的通信服务。

监理工程师或施工企业可通过各种普适计算设备访问监理管理信息系统门户,通过门户访问数据库服务器。这些数据通过系统管理、服务调度、安全管理等模块对这些资源进行处理,使监理工程师或施工企业能通过普适计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理或信息查询。

(1)普适计算设备:掌上电脑、手机、PDA等各种移动设备。

(2)PESS门户:向PESS系统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相关服务和信息资源。

(3)服务调度:用户通过PESS门户提交一个应用需求服务后,通过服务调度组件来查看用户是否有满足服务请求的资源。其中,任务调度工具的作用是根据资源调度策略,如负载均衡策略,对系统内的任务进行动态调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资源管理:计算资源管理工具要解决资源的描述、资源预留、资源组织和管理等关键问题,对PESS中的网格资源根据其相应的类别进行统一管理。

(5)安全管理:为了保护PESS的计算服务,提供用户验证、密码管理等安全管理服务。

4 PESS的关键技术分析

4.1 人机交互技术

PESS中的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是指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实现监理工程师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普适环境的人机交互包括“显式人机交互”和“隐式人机交互”两个方面。其中“显式人机交互”是指传统的计算设备,而“隐式人机交互”是指用户与物理环境的交互是潜意识的,不需要用户主动参与。在PESS环境中的人机交互技术更多使用的是“隐式人机交互”。

4.2 空间上下文感知技术

PESS的空间上下文感知技术是指能被支持某项行为服务所使用的对事物状况的任何描述。PESS上下文信息有多种,对施工现场空间而言,如施工进度的位置、施工进度、所用材料等。PESS空间上下文感知由两部分组成:静态内容、动态内容。其中,静态内容包括施工现场位置、工程信息、施工现场环境等;动态内容包括工程进度、参与施工人员、所用材料、时间等信息。

4.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实现PESS的重要基础。普适计算的数据库必须是一种具有持久存储机制的可缩放数据库环境,可以存储大量数据,并且能保证操作过程中即使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一般不宜直接把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应用移植到移动设备上,这样对数据库的开销要求较高。PESS解决数据同步化和支持标准API,方便其他应用程序能移植到PESS设备上。

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应用所涉及的数据类型较多,所以一般在数据采集后需先进行处理后才存入数据库。PESS数据库组成如图六所示:空间数据库用来存储施工现场环境信息,属性数据库用来存储地物相关的信息,多媒体数据库用来存储显示效果的信息。

5 结束语

随着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普适计算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扩大,这为开发新型的应用和服务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各行各业都可能使用普适计算。建设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依据普适计算的相关技术搭建建设工程监理管理信息系统(PESS)框架,可以不受空间与地域的限制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监理企业和施工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访问集成分布在各地的监理信息,实现对监理核心功能“三控二管一协调”的信息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谢晓兰,等.基于普适计算与网格技术的企业培训系统框架[J].软件学报,2006,(17):249-255.

[2]魏秉铎,李林,胡峰.普适环境下的智能地理信息服务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5):667-671.

普适计算引领未来办公趋势 篇2

时至今日,信息成几何级数飞涨,办公环境中遇到的不再是缺少什么,而且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

在6月19日,由《计算机世界》报社、《微电脑世界》杂志社承办,理光软件研究所(北京)有限公司、中日电子政府应用技术协议会(e-GAT)协办的未来办公室趋势论坛上,我们看到,未来办公的大幕已经悄然揭开了一个角。

信息泛滥阻碍办公效率提升

“网络就是计算机”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未来的办公环境肯定是网络协作的方式。

没错,现在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的办公方式多数都是基于网络协作的,它能让更多的人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进行办公交流,这些电子化的信息能够灵活地传送到地球的任何一个有网络的角落,看上真的很美……

好了,我们看看现在企业的办公室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除了常规的邮件、电子文档等可以在网络上流通的文件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对着大量非电子化的产品,而对于那些制造型企业而言,办公室中流通的是大量产品的样品、零件,这些不能实现电子化的东西逐渐让办公效率降低,往往一个很小的零件就能让一群人为此翻箱倒柜半天……

因此,网络化并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办公效率提高的问题,有时候它反倒会降低办公效率。

普适计算与uID

Ubiquitous Computing,无处不在的计算,或者被称做普适计算,它将计算机引入现实办公空间中的各个角落,用基于WLAN、UWB、蓝牙等无线链接技术将这些不同节点、不同结构的计算机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可识别并管理的计算环境。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局域网,更像一个泛化的计算环境,一切和办公或管理相关联的设备,哪怕就是一纸文书,也能通过RFID标签成为计算环境中的一分子。

基于Ubiquitous Computing,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坂村健先生提出了uID架构。uID架构非常类似RFID,所不同的是,为区别物体,为uID内部分配了128位的ucode代码,因为代码足够长,因此它包含的信息量足以为现实中的任何物体或场所赋予一个准确的标示。比如: 中国北京工人体育场某排某号的座位,这些独一无二的准确标示,让普适计算环境可以准确地为任何物品、场所做出清晰标示。

为了适应办公环境中小到一张纸,大到生产设备的需求,uID可以有各种表现形式: 对于一张纸,uID可以是一个薄薄的RFID标签,通过被动扫描来体现出自己的信息,也可以是有源uID,通过UWB等无线传输技术来主动向周围传达自身的属性。

通过向物品中嵌入ucode,可以使管理变得非常容易。例如,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的物品,可以给所有物品都分配一个ucode,这样通过普适计算环境就可以提供四类主要的功能。第一,记录物品基本的特性和购买信息,是在什么时候、由谁、从哪儿买来的,以及有没有享受减价无偿退货等信息; 第二,记录物品存在的空间位置信息代码,可以详细地表示类似于“从东口进入,在2层的搁架上的第二段”这样的三维空间的具体位置。第三,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产生一对一的关联,因为办公室的文件不会全部电子化,也需要保存纸制的原版资料。通过uID可以取得纸质的文件与虚拟空间里的相应内容的对应关联; 第四,根据ucode的空间位置信息代码,就可以知道用户的位置,因此能及时对此位置的灯光、空调等电子设备进行调整,比如离开会议室,可以自动关灯、关空调。

用电话找凳子,你相信吗,反正坂村健先生可以随时用手机拨通一个号码,输入凳子的ucode信息,就可以立刻知道凳子的三维具体信息,这是在整个办公环境都实现普适计算后才能实现的结果。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其实计算机可以无处不在。

改变信息管理方式

其实在没有uID概念的时候,银行、证券等行业就已经开始用分散管理来降低风险,避免地震等不可预知的灾难; 后来在IDC等领域,又流行集中化管理来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这些应用领域虽然大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或分散或集中的方式降低风险、成本。

办公环境也一样,两个协作的部门如果不安排在一个办公室,甚至被分散到不同的大楼里,那么他们的协作效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办公室中需要存档的资料也许今生都不会再被翻阅,但是作为档案要长期保存,这类的资料就不能占据宝贵的办公室空间,要转到库房甚至其他位置。这些看上去如此简单的事情在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有人关注,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往往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不过这些贯穿在整个办公环境中的问题在网络化社会中并没有变得简单,反而因为信息的爆炸更加混乱,因此对于未来的办公环境而言,普适计算不仅仅是一个分散管理的范畴,而是基于分散管理基础上实现的再次统一,它不同于以前那种对办公室空间的分割,而是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再次被组合,是一种新的切分方法,这种新的切分方法正是新的办公室设计所寻求的。

当然,uID也是基于RFID概念来实现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它更像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种技术。不过在信息化社会中,就像软件工程一样,没有好的策略,你即便拥有一流的程序员,也不一定能做出最杰出的产品。因此uID也被灵活地设计成有源、基于UWB通信的主动信息点和通过RF的被扫描信息点,他们为整个信息分类提供了有条理也有方向的管理方式。

链接:理光的uu-office

其实我们也很奇怪,为什么未来办公技术大会上出现的多数是日本公司,而他们很多又都是我们熟悉的生产打印机、复印机企业。比如理光,一个在我们脑海中存在了几十年的公司,从复印机到数码复合机,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产品在进步,却没有想到,理光不仅仅在我们熟悉的硬件研发上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在软件与服务方式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这是因为近年来IT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由硬件到服务”的转变成为向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理念。

株式会社理光常务执行董事国井秀子这样给我们做了解释: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工作逐渐侵 蚀了个人生活,令人们感到这是一个紧张疲惫的时代。尽管我们的工作效率在一步步的压榨下更高,但是我们要寻求满足办公的需要,更要寻求提高工作人士的满意度。双方的需求在IT时代经常发生矛盾。

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篇3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现状

1. 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是在19世纪末才兴起, 起步晚, 基础薄弱, 借鉴了当时欧洲及苏联先进的教学模式, 并逐步发展壮大, 但是这种模式始终无法体现我国的艺术文化内涵, 无法发展自身的艺术体系。另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各地的大中专院校的教育体系与本地区的情况相符合, 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不断涌现。但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中, 教材的编写及应用周期过长, 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大多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知识与技术, 完全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2. 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环境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要求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密切联系社会发展, 要求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 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体现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技能的培养等教育教学体系落后, 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 也无法提供大量的案例与实践教学。

3. 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往往采取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 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 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注意力, 更加无法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本专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的入校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是经过美术联考考入本专业, 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有的学生是未经过美术联考而直接填报本专业, 没有基本的美术功底。学校的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 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 最终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长此以往, 大中专院校将无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1. 课程改革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如果能够将其与时代需求结合, 产生新的设计理念, 并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 必然会形成我国特有的艺术设计风格。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 相应的艺术设计也应体现出多民族的特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应符合时代的特性, 体现出我国环境艺术独有的特性。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 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环境风格, 如丽江古城、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平遥古城、湘西吊脚楼, 掌握着多种多样的民间技艺, 如陶瓷、印染、刺绣、雕刻。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应结合本民族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将这些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中, 使其贴近实际生活, 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 又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 注重基础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的人才。该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 更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创意与创新。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遵循以下两点, 在低年级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 在高年级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低年级的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养, 同时多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 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高年级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由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 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尽早培养创新意识,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能够逐步地、独立地设计出具创造力的作品。

3.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 大部分的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也仅仅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 这不仅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 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仅讲授课本中出现的理论与知识, 不涉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知识, 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的扩展。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并发散学生思维。大中专院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 如网络、多媒体、投影仪, 展示课程有关的图片、影像、文字信息等,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中。教师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时, 应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 让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与技能。

三、结语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才刚刚起步, 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不足。相关的大中专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 适应时代的要求, 符合市场的需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各学校也在积极探索中, 只有大中专院校能够落实到实处, 并进一步改善, 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大众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海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 2011 (3) .

[2]薛红娜.高校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 2011 (1) .

[3]宋一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教资料, 2009 (19) .

[4]陈芊宇, 王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

试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 篇4

覃磊(1989-),男,汉族,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法学硕士。

摘 要:本文以“民主价值普适性”作为课题的研究主题,首先,从两个角度对民主价值普适性基本内涵进行了释义,其次,从三个方面试论了建立健全我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从四个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时期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新举措。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学者和专家提供积极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民主价值;普适性

引言

近几年来,“民主价值普适性”争论成为我国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上自《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主流意识形态报纸、期刊,下到《炎黄春秋》、南方周末、凯迪网络等非官方媒体、网站、民间人士都投入论争,影响广泛。

一、民主价值普适性基本内涵的释义

(一)一般观点

一般认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就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把民主的基本价值体系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都是适用的。

(二)本文观点

“普适性”有两种含义,一是从横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普遍适用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如果某种价值观只有一部分人赞成,另一部分人不赞成,那就不能叫作“普适”的;二是从纵向来看,是指价值的永恒性,即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持有并适用这种价值观念,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本文认为:民主的基本价值不在于刻意追求多数人统治,也不在于选举领导人。民主的价值在于,通过确认全体人民对于国家主权(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权占有,确立了政治精英对于全体人民的政治责任制,以最终实现政治利益和社会财富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二、试论建立健全我国民主价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民主价值的普适性”问题与中国的发展现状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30 年,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成为国人普遍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不再仅囿于物质经济层面,而是已经触及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等层面。可以说“民主价值的普适性”问题是20 世纪90年代“普适伦理”问题的延续和深化。

(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侯惠勤认为:“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全割裂中国改革开放中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间的内在联系,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

随着意识文化形态的软实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国的民主体系建设和价值体系构建开始向着科学化、和谐化的路子迈进,如果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提升民族内部凝聚力,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审视“民主价值的普适性”这一严肃课题,防止冒进和盲从。

(三)是抵御外部腐朽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思潮的宣扬者称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等是“民主价值的普适性”,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在这些“普适性”面前,没必要区分姓“资”姓“社”,甚至喊出“解放思想就要确立‘民主价值的普适性’”的口号,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创新,都必须以此为尺度,跟国际上的民主、宪政等主流观念接轨。 仔细分析,其实质就是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三、试论新时期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几点举措

(一)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证民主价值的实现

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保证民主价值的实现是保障我国民主价值普适性的重要前提,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立法白条”就是因为不当利益追求酿就的,对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来说,一旦新的立法决策有可能“削弱”部门利益或地方利益,往往先是竭力阻止,阻止不成就消极怠工,在维护既得利益格局的同时,亦使既定的立法意图消于无形。

另外,民主社会需要广泛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当前一些公共政策之所以遭到民众的“先天抗拒”恰恰缘于决策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举个例子:《收容遣送办法》违反了宪法公民享有迁徙自由的规定,同时违反了《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所以本身就是违法的。

(二)通过有效的机构运作来维护民主价值的完整

当代,如果想维护民主价值的完整单单依靠制度或者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通过有效而有力的机构运作来实现。随着新时期国家机构的调整和变革,各职能部门和地方机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我國民主价值体系的维护和稳固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我们不难发现:机构的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朝着高效、合理、公开、科学的角度发展,职能的转变和人员的更迭不会对机构运作产生持续的影响,相反的,利用机构的体系化运作流程和模式,倒是可以保证民主价值整体完备的最大化。

(三)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价值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的民主价值起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会民主价值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至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层面来说,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认为:经济发展确实对文化系统带来诸多正面冲击,文化的根源性可以对当地民众的民主化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力,使得构建的制度要素和操作流程也饱含着特有的民族文化色调,这是文化特有的魅力和特质。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的先哲语录,可以看到很多积极有益的启发和论调,比如说:《论语》中体现的人本关怀,美德,德治,仁政,秩序,教育与人的素养的提高,平等意识,等价值观念无疑有助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第一,平等意识与民主化;第二,德性与民主化;第三,和谐与民主化;第四,天下精神与民主化。在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中,有两个基本思想,一是,民本思想,即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源自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和革命性的。其二,认为精英在统治上有更大作用,因而强调精英的重要性。

(四)积极推行电子民主和网络民主

积极推行电子民主和网络民主是新时期出现的一项新的管理举措。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运用电子传输技术和手段搭建信息更为迅达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引导公民切身参与到民主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包括民主信息采集、民主意愿表达、民主策略制定等等。所谓的电子信息化的民主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民主外显的形式。对实现民主价值的传播、控制、引导、管理都有着诸多的方便和裨益。

结束语

作为新时期的变革中的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保证科学的思辨思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前行,是我们中国梦实现的坚定保证。“民主价值普适性”课题的讨论还会继续,相信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这一课题的实质解剖也会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钊.“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意义[A].探索创新发展[C].2000年.

[2] 黄标.民主意识,在公开中觉醒[N].检察日报.2000年.

[3] 陈云飞.关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振标.周锦熙.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普适环境 篇5

1 研究概况

普适计算指的就是基于该环境下, 使用者能够对设备进行任意使用, 通过连接任意网络, 随时都能够获取所需服务。该系统除了能够对设备名字进行识别之外, 还能够对设备的所有者、 链接、 位置等进行识别。 普适计算在90 年代末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各国纷纷围绕普适计算展开研究, 现在, 普适计算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麻省理工学院特意为此开设了Oxygen等与此相关的项目, 并且这一项目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资助。 该项目包含诸多研究分支, 比如: 软件技术、计算设备、 用户技术、 网络技术等, 并且对E21、 N21 和H23 种设备进行了定义。 E21 为嵌入式设备, 可以将其嵌入到楼宇、 办公室、 家庭环境中; N21 为手持设备, 其功能就是为使用者提供移动接入; H21 可以为移动/固定设备提供动态网络支持。

Easy Living[2]是Microsoft的一个项目, 其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智能环境的原型体系机构和技术。 就是实现使用者、 设备以及计算机的交互, 使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时更加方便。 这一项目的实现, 使得人们在使用计算机时, 限制条件将不断减少, 就像使用手电筒一样方便。 Smart Space是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提出来的, 是将各种设备连接到一起构成一个计算环境, 使用者借助这一环境提供的信息、 计算服务, 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 应用安全是普适计算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前研究人员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领域, 并且已经取得了瞩目成绩。 自动信任协商就是基于普适计算产生的, 双方信任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多次交换信任证书实现的, 在对协商对象是否值得信任进行判断时, 并不是凭借 “是谁”, 而是 “他的属性”。

2 基于普适计算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这些节点具有无线通信、 数据处理以及传感能力, 并且具有自组织、 低成本的特点。 通过和各类传感器协同, 实现了对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采集, 通过无线和自组多跳方式将这些信息发送给使用者, 即用户终端设备。 与以往网络相比, 无线传感器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中心为数据处理, 并且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传输, 也正是这一特点, 决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环境监测、 城市管理、 军事国防、抢险救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被看做是21 世纪影响力最大的技术之一[3]。

无线传感器的出现同时也给一些新兴产业和相关技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其中与普适计算的结合最为紧密, 在普适计算环境下, 能够随时借助任何网络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输。 在这一环境中, 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外界进行交流, 并且由于使用的是天然媒介, 所以将普适计算的透明性特点表现出来。 由此不难看出, 普适计算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实现的。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

当无线传感器作为普适计算基础应用时, 就需要对WSN中间件进行研究, 原因有两点, (1) 应用普适计算对系统可靠性、 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 (2) 无线传感器自身特点限制, 比如动态结构、 操作系统等并不能直接满足上述要求。而中间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矛盾, 它能够为基于普适计算环境下的一系列活动提供服务, 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提供系统抽象, 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将会重点关注应用逻辑, 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在底层细节上; (2) 它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可以进行反复使用, 比如数据服务和代码更新等等, 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开发时间, 开发者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开发工作; (3) 在底层设备方面, 中间件也可以提供监控, 甚至是管理功能, 为应用的安全、 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4) 中间件可以为某些领域提供相抵应的服务。 便于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中间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之间运行, 能够为应用提供所学服务。 而普适计算中间件就是在普适计算应用下为应用提供服务的中间件。 WSN中间件的支持架构为WSN网络, 在WSN网络节点的操作系统运行。 对WSN中间件进行研究, 尤其是以WSN为架构, 基于感知普适计算应用的中间件, 对现有相关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对中间件编程表达能力予以提高, 对中间件现有性能进行提高, 或补充一些中间件功能, 促进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用性。

2.3 无线传感器与物联网融合

物联网也被称之为传感网, 与互联网相比, 物联网能够将用户延伸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物联网的定义为: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 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相应协议, 将物品和互联网连接到一起, 实现通信以及信息的交换, 最终实现监控、 定位、 识别等功能的网络。 FRID系统主要由部分组成, 分别是FRID标签、 FRID阅读器与数据库[4]。 阅读器借助天线将频率信号发送出去, 当阅读器捕捉到FRID标签进入其范围时, 天线就会相应的形成感应电流, 这样就为FRID标签注入了大量能量, 当FRID标签被激活之后, FRID标签就会将自身的编码信息发送给读写器。 由此, 在普适计算下, FRID的功能的实际上就是提供上下文信息, FRID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停车场收费系统、 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将FR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连接到一起, 是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之所以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原因在于: 虽然FRID能够对物体具体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 但是对于物体周边信息就无法提供给使用者, 而无线传感器能够弥补FRID的这一缺点, 能够将目标物体的周围信息提供给使用者。 因此将两者结合到一起, 互相弥补了两者之间的不足, 并且将自身原来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扩宽了普适计算的应用渠道。

2.4 关键技术

2.4.1 传感器功耗

传感器节点体积较轻, 因此, 其自身携带的的电池能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在传感器节点运行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电源能量不足而无法工作, 甚至被废弃。 所以从当前来看, 传感器网络应用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电源能量问题。 除此之外, 传感器节点数目并不是几个或十几个, 而是涉及到大量的传感器节点, 虽然成本比较低, 但是分布区域广而分散, 而且部署区域一般来说都较为复杂, 有些区域工作人员甚至无法到达, 因此, 如果通过更换传感器节点电池解决电源能量不足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就需要对传感器节点的节能问题进行考虑, 从软件以及硬件两个方面入手, 寻找节能的方法。 从硬件角度来讲, 就是要在电池能量上下大工夫, 选择性能好的电池, 要尽可能地将电池能量的使用效率提到最高, 同时应当加大降低能耗、 提高能量搜集等相关技术的研究, 延长电池电能的工作时间。 从软件角度来看, 关键之处在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优化设计, 拓补管理以及功率感知路由协议确保交通负载通过节能方式有效分布到各个节点。 要想延长传感器节点的使用时间, 就必须要对能源意识协议、 低耗能网络以及能量搜集技术进行整合。如果无线传感网络结构不同, 那么网络拓补控制算法的选择也要与之相对应, 做到跨层优化。

2.4.2 节点供电

传感器节点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环境能源, 甚至是实现永久供电。 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以及太阳能, 因此, 能够有效解决传感器节点供电的问题。 同时我国相关科研人员也正在积极地从环境温差、 雨滴动能、 振动能等中寻求解决方法, 并且在一些特殊场合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 但是这几项能源只有在固定的环境中才拥有, 而且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往往具有不稳定性, 也就是说不能保证向传感器节点进行连续、 永久性供电, 供电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

当前科研人员将目光转移到搜集周边环境中的电磁波作为能源。 21 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和无线通信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电脑、 手机, 已经迅速扩展到了Wi-Fi、 电视、 LTE、 3G、 电视等, 并且还包括拥有大量发射辐射干扰的设备, 比如开关电源、 电机等[5]。通过对这些干扰电磁波的利用, 能够为无线传感器节点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与其他能源相比, 虽然电磁波的能源比较微弱, 但是它具有其他能源所不具备的优势就是能够提供永久电源。 之所以能够确保永久供电, 是因为在现代社会, 广播设备、 通信设备众多, 能够避免发生电能中断的情况。 这种方法无疑是当前最为有效的一种环境能源补充手段, 能够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永久电能, 可以应用在一些速率较低, 需要永久运行无线传感器节点上, 比如气象参数采集、 环境监测等方面。

3 结语

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例, 对普适计算进行了研究, 简单介绍了国内外普适计算研究概况、 普适计算概念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 并对基于普适计算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 与物联网的融合等进行了分析, 并对无线传感器节点功耗和供电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目前来看, 普适计算已经越来越成熟, 并且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可以说, 无线传感器网络必将成为实现普适计算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曾东.普适计算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J].数字通信, 2012, (06) .

[2]陈旭, 彭鑫, 赵文耘.普适计算环境中的社会技术系统自修复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5, (6) .

[3]唐蕾, 王瀚博.面向普适计算应用的模型分析与设计语言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5, (7) .

[4]刘方明.绿色计算、普适计算及云计算[J].国际学术动态, 2015, (03) .

普适环境 篇6

一、普适计算技术概述

普适计算, 简称普适。普适计算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 在整个融合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它把整个Ineternet整合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

普适计算有以下特性: (一) 计算的高度动态性。 (二) 使用更多的计算设备。 (三) 单块应用变成了众多协同服务的联合。 (四) 动态的服务到服务的映射。 (五) 多个计算设备能更好地协调工作。

二、移动Agent的应用

移动Agent是一种特殊的软件Agent, 它除了继承一般Agent必须具有的自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主动性外, 更关键的是它可以在复杂的异构网络中自主地由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 具有移动性。

随着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Agent技术的优点逐渐明显, 移动Agent已从理论探索阶段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格服务助理; (二) 信息发布; (三) 分布式信息查询; (四) 普适计算环境中网格服务的监控与通知; (五) 实时控制处理。

三、基于普适计算环境的电子商务议价系统模型

(一) 普适计算环境下的移动Agent系统结构设计。

在本系统的移动Agent平台中运用的是Recursion公司的Voyager软件包, 将Voyager看成是一个增强了的对象请求代理, Voyager是智能移动Agent技术的纯Java开发平台。Agent技术在本系统中不仅用于信息的收集, 且用来实现整个谈判议价过程。其具体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1、对于人机交互Agent的功能设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图形界面, 以浏览器的方式记录用户偏好和查询关键字的获取, 从而能更接近用户偏好, 更好的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服务。2、用户兴趣Agent主要解决偏好计算, 通过人机交互Agent获得的用户偏好, 对偏好的计算, 为用户提供一个推荐集, 就是对用户多次访问服务的一个排序。3、信息过滤Agent接收到用户兴趣Agent传来的推荐集进行过滤, 择优选取, 交信息搜索Agent时, 使用户需要的服务范围缩小, 减少网络带宽的占有率并更精确的找到需求的服务。4、由于用户的偏好和兴趣是不断变化的, 反馈Agent主要针对获取的用户偏好和兴趣, 根据已有的知识库和经验消除错误, 给用户一种建议, 同时更新知识库。5、解决对海量数据的搜索问题, 由系统定期通过使用一组搜索Agent并发搜索相关内容下载入本地数据库。

(二) Agent自动议价功能的设计。

Agent自动议价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自动议价系统的具体过程如下:1、首先由销售者输入商品的基本信息, 并设置期望的最高售价, 可接受的最底售价及议价策略的最高轮次等参数。2、消费者当选定了所购买的商品后, 开始进行Agent自动议价, 并首先出价。3、Agent系统根据消费者的出价及销售者输入的基本参数计算消费者每轮出价的压价幅度, 并在模式库中搜寻可匹配的消费者出价的模式。如找不到可匹配的消费者出价模式, 则根据销售者提供的基本参数, 利用混合报价策略, 计算出新一轮的价格, 进行报价。如果找到匹配的消费者出价模式, 则根据该模式中的销售者出价模式及商品价格的基本信息计算出新一轮价格, 进行报价。4、结束一轮报价后, 将双方的报价数据同时写入议价数据库。5、判断是成交或破裂, 如果成交, 则结束议价过程;破裂则进入下一轮议价过程, 返回第2步, 由消费者再次出价。6、为避免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 系统将在一定的周期内进行一定议价模式的生成操作, 并将产生的议价模式写入模式库中。

四、结论

现有基于Internet进行信息发布的网上定购、电子支持、在线的电子管理物流配送系统等手段的第一、第二代电子商务, 虽然具有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 但是普遍缺乏人性化的议价系统。目前, 以普适计算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物理和信息空间, 可以完全实现随时、随地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服务。在普适环境下建立电子商务谈判议价系统, 能够提供无所不在、个性化、方便快捷, 可靠的商务服务, 具有实用价值, 对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借鉴、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增威, 吴朝晖.普适计算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03, 30 (4) ;

[2]徐光祜, 史元春, 谢伟凯.普适计算[J].计算机学报, 2003, 26 (9) ;

[3]唐敏, 孟波.基于Agent和CBR的电子商务谈判系统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3;

[4]李海晨, 冯玉强, 李一军.基于Agent的谈判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01) ;

从普适计算、云计算到透明计算 篇7

当前, 云计算已经成为ICT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但它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更多的是创新的理念。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 学术界里也曾经有其他类似的技术思想, 如普适计算。在2011年国际云计算研讨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认为, 普适计算和云计算的目标都是服务的无处不在和不知不觉, 但是前者道路不具体, 后者是基于服务器的思路, 而我国提出的透明计算思想, 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 有具体的发展道路, “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

普适计算是由后PC之父马克·维瑟提出的, 其核心是“无所不在”、“不知不觉”地把计算机深入到生活中。张尧学说, 普适计算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电子看护、智能服务等, 在这种计算体系下, 一个小的钥匙扣能做很多计算机做的事情, 大家可以将其视为一种云计算终端。普适计算对产业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许多系统是基于这一思维来形成的, 但是最后都很难形成大的产业, 关键问题在于普适计算始终没有找到与传统PC计算的区别, 换句话说, 提出了很好的理念, 但未找到实现的道路。

张尧学认为, 云计算的定义很多, 但综合起来看, 其目标是“通过对资源的集中使用和共享, 为用户提供不知不觉、无处不在的个性化服务”。终极目标就是说, 不管用户使用PC机也好, iPhone也好, 都能跨平台地获得“不知不觉”、“无所不在”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 就是通过网络、通过服务器把计算能力集中起来使用和共享。因此, 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出发点是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张尧学说, 由此看来, 云计算的技术核心和出发点是从服务器和网管出发, 主要基于大规模海量数据存储, 以及大规模海量数据的搜索。后来, 技术人员根据发展需要实现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分层或者跨平台服务, 所以它很少考虑用户怎样很好地获得服务, 因为其出发点还是服务器。

由此, 我们在发展云计算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张尧学提出, 例如:未从用户需求出发, 如何解决用户的跨平台需求?App Store、Ovi、MM等能运行在一部手机上吗?IBM的云和谷歌的云能共享吗?如能在一个硬件平台上共享, 该平台还能保持低功耗、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吗?如果用户不愿意把数据提供给云中心, 还能得到云中心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吗?云计算让数据都放在一起, 莫洛佐夫曾说过:“互联网不是一股向善的力量。”云计算存储的海量数据会成为罪恶之源吗?

张尧学说, 透明计算是清华大学1998年开始研究、2004年提出的, 被日本玉大学程京德教授认为“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透明计算不是基于服务器, 而是“从用户服务选择透明的角度出发, 通过存储、运算、管理的物理和逻辑分离, 软硬件平台的跨平台选择, 用户端系统流式执行等方式, 实现计算机服务的无处不在和不知不觉”。

透明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存储、管理、运算的分离;二是软硬件跨平台选择;三是用户端的流式执行。其关键技术有内核分布的OS;简单化的终端;一体化的网络存储、管理、运算方法与技术;软硬件平台选择的标准与虚拟技术;流式执行与调度。

基于现代武术散打的普适性研究 篇8

1 现代武术散打发展的现状

1.1 武术散打概述

散打运动的起步较早, 武术散打被正式纳入体育竞技赛场是在民国 (1928年) 第一次国考的时候, 到1953年时共举行了4次散打体育竞技比赛。但是因为缺乏完善的散打竞技规则, 导致其发展的结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可是当时的武术散打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创新了中国传统技击术结合西方体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推动了武术散打迈向体育竞技运动方向的发展。在成立新中国之后, 民间开始自行发展武术散打, 原国家体委在1979年时开始决定设置武术散打试点工作, 体育竞技场中再次出现了武术散打。武术散打是一种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主要是根据相应的规则, 参与散打运动两个人在制胜对方时可以采用武术中的摔、打、踢等攻防技法, 并在对抗的时候保证其徒手, 不可以使用其他道具。

1.2 发展历程

在武术散打的各个发展时期中, 其称谓有所不同, 如手战、白打、角抵、手博、相搏等称谓。和传统的武术散打相比, 现代武术散打存在较大的差异, 现代武术散打的基础是武术技击动作, 这种对抗性体育项目具有竞技性、斗智性。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是从1928年开始的, 在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了为期10天的“第一届国术考”, 国术馆的学生、教师是主要的参与者, 其中散打比赛的规则是双败淘汰制度, 对抗的级别忽视了体重要素;发展到1953年时, 将其列为一种竞赛项目, 而各省体工队、各地体育院系中开始以套路的形式存在。直到1979年开始设立武术散打的试点训练, 随后武术散打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 而且比赛的规则也更加规范化。

1.3 困境

武术散打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发展困境, 首先, 作为中国特有的技击项目的散打, 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武术特点并没有在散打中体现出来, 与拳击相比, 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散打并用摔、打、踢, 而拳击中重点突出打, 而且散打运用的手法也相对比较复杂。在散打中若是带拳套进行搏斗就会影响到散打的灵活性, 很难正常发挥出部分武术技法。另外在散打的器械、场地、服装等方面也没有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展现出来, 更多的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导致现代武术散打还没有得到部分武术家们的认可;其次是从事散打运动的人员不多、也没有较多的观众, 从而造成其存在较差的普及性;最后过于单一的技术体系、适应人群等也限制了其发展。

2 现代武术散打的普适性问题

从物器技术方面来看, 武术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就是物器技术层, 服饰、场馆、武术器械、武术技术等都属于物器技术。现代武术散打中胜负关键在于体能, 与东方人追求的尚巧不尚力、重谋略、重智谋不相符, 而且也违背了中国人崇尚的以巧取胜和以技胜人理念。同时现代武术散打也参照了西方同类体育项目的做法设计比赛场地和服饰, 其赤膊上阵和大短裤的服饰、围栏式场地等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根本不符。传统武术的儒雅风气也完全无法体现出来, 而且也不能够展现民族技击特征, 另外民族建筑装饰也不能够在武术散打场地设计中体现出来。

从制度习俗层面来看, 主要包括道德内容、武术礼仪规范、武术传承方式等。现代武术散打没有严格、复杂的礼仪道德规范, 更多的是参照西方体育课进行训练, 礼数限制基本上是没有的, 在比赛场上也只是粗劣地使用抱拳礼, 与中国传统习惯的礼仪文化不符。

从心理价值层面来看, 现代武术散打的比赛模式、训练方法等没有将传统的修心理念传承下来, 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也没有体现出来。与中国人的心理价值习惯不相符, 所以造成其存在较差的普适性。

3 提高现代武术散打普适性的策略

3.1 对传统特征的继承

3.1.1 运动技术

传统的武术技法在现代武术散打中也是比较适用的, 只是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更多的体育家们开始对西方竞技照抄照搬, 导致现代武术散打出现在技击过程中呈现拳击、腿法、摔法结合使用的现状。而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武术散打应当是并用拿、摔、打、踢的项目。应当将中国特色充分地体现在技术体系中, 汲取八卦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传统技艺中的营养, 在丰富自身内容的时候应当充分挖掘民族风格技术、传统武术运动特色, 从而提高其普适性。

3.1.2 道德礼仪

在现代武术散打中应将传统的诚信和睦、尊师重教、遵道贵德等充分地体现在现代武术散打的礼仪规范中, 同时在现代武术散打的典礼仪式、服饰、仪表等方面也要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礼仪道德。如在比赛中双方应相互敬重, 在服饰设计中将中国民族特色服装元素体现在服饰上。

3.1.3 器物场地

如在对武术散打的比赛场地进行设计时, 可以参照古代擂台形式进行场地设置, 而且在平常的武术散打训练场地、场地中的基本设施中也应当将民族特征、时代气息体现出来, 如在装饰训练场地可以装点一些传统字画、摆放古代兵器等。传递给人们武术散打的文化内涵, 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代武术散打, 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愉悦身心。

3.2 当代武术散打的变革

3.2.1 运动形式的革新

根据不同的运动人群设计不同的运动形式, 如针对专业竞技运动员来说, 主要训练其拿、摔、打、踢技法, 要求其全面掌握武术散打的技术, 并设置较高的难度。对于利用武术散打进行防身的人群来说, 主要是训练其一招制敌术、擒拿技术, 同时结合训练者的实际情况, 训练一些掌法、膝法、腿法等, 并从传统武术中发掘一些较为实用的武术技术等。

3.2.2 竞赛形式的革新

在对抗时竞赛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来设置, 如设计全接触性竞赛形式、轻接触性竞赛形式、非接触性竞赛形式等。例如全接触性竞赛形式, 这种竞赛形式的适用对象是青壮年、专业运动员, 在比赛规则允许条件下, 比赛者可以使用各种技法攻击对方的任何一处 (禁击部位除外) , 直到将对方击倒获得胜利。可以使用的技法有拳法、腿法等。其服饰和比赛规则与现代武术散打相同。

4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该文的研究, 从中可以了解到现代武术散打存在普适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提高其普适性, 促进其发展, 急需对其进行变革, 改进其不足。

参考文献

[1]屈子路, 张冬琴.我国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攻防战术行动运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8) :130-133.

[2]王智慧, 刘建华.现代学校武术的嬗变:实践的反思与价值追求[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100-104.

文本解读需要普适性和现实性 篇9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束缚人才的现实。这样单纯对主旨的解读有两个弊端:一、这一主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难以唤起学生的真诚阅读回应,对“八股取士”等束缚人才的手段,学生的理解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相反的可能是,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把应试教育阴影下的教学与文章内容进行比照,把当今教育弊端无限夸大,从而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一股脑地推给他人和社会。再从表现“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内涵的鲜活性、深刻性的角度考察,《病梅馆记》赶不上《孔乙己》、《范进中举》在表现主题上来得深刻,赶不上后两者惊心动魄的震撼力。二、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其特征之一就是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所处的时代,以自己的体验感悟,赋予经典以新的意义,都可以在自己的身边找到经典所反映的人或事来印证,让经典在当下“复活”。如对《项链》的评价,由过去“批判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转而当今肯定玛蒂尔德的“诚信”品格;对《木兰诗》的评价从特定时期的“忠孝两全、爱国保家”到“谁说女子不如男”再到“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不同时期的读者都可以根据自身体验作出恰当的阐释。这正说明经典永恒的生命力,又说明经典具有普适性。

鉴赏《病梅馆记》,先介绍作者其人其事,再介绍思想主张,依照“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虽准确恰当且方便快捷,却不深刻。这种固定套路解读经典,只是就事论事,不作恰当的延伸拓展,无异于隔靴搔痒,有囫囵吞枣甚至暴殄天物的嫌疑。

那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怎样解读《病梅馆记》才能把死书读活?怎样读才能从文本的“这一个”读出生活中的“这一些”?笔者以为在“照着讲”“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接着讲”。

一、关注生活中的“病梅”

《病梅馆记》中的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比如,为满足人类玩赏游戏被囚禁的鸟兽虫鱼。这些鲜活的动物,或为博主人开心,或为主人牟利,生存处境和生命归宿与江浙病梅何其相似。不仅鸟兽虫鱼,人同样会成为他人偏嗜赏玩的工具,比如某些杂技演员。大多数杂技是在表现人的技巧、技能,在挑战人类极限。而有些观众和教练以为,越惊险刺激越有超高难度越好看。可是演员尤其是低龄演员为求难度刺激,在台上扭曲肢体,让人看了难过、可怜,根本谈不上美的享受。好在这一现象已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现在有关部门明确规定杂技表演不许含有痛苦、残忍及其他不宜观看的内容。

人不仅成为他人的奴役,也会成为自己的奴役,极容易按照别人的标准来主动塑造、奴役自己。以美容为例,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乃始作俑者,宫女主动迎合就掀起蹈死不顾的汹涌潮流。

“文人画士——鬻梅者——病梅”这种三位一体的关系,还可以举出很多现实例子:有不健康的低俗欣赏欲求的人——低俗作家演员——低俗作品;好吃野味怪味的食客——餐饮业——“女体宴”、生吃猴脑等菜谱;欲求迅速成名的人——炒作包装公司——“明星”。

依托文本,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病梅”,凿开古今通道,发现文艺作品里的人与事往往逃不掉“古今同理,人世皆然”的道理。这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从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丰沛的阐释,还能让学生在反思自身的同时提升自我。

二、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

扭曲也是一种美。“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文人画士这种审美追求从“合规律性”的角度来看是不正确的,从“合目的性”角度看,又是不高尚的。对此,他们心知肚明,所以“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不高尚的审美追求并不等于不能够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连龚自珍也承认——“固也”(本来就是这样)。以人体容貌为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是一种美。经过粉饰包装,经过技术化处理,使得人从臃肿变得苗条,从粗糙变得精腻,从不协调变得得体。我们不能否认,从纯观赏的角度看,后者的受欢迎度要远高于前者。但野生的梅与盆景中的梅,都可以给人以享受。野生的梅正、直、密,她代表的是自然美,本真、淳朴、自然;盆景里的梅,曲、欹、疏,她代表的是修饰美,艳丽、华贵、繁复、光鲜。

扭曲的美不是健康的美。病梅的美,是反自然、违背规律的美,其“斫”、“删”、“锄”、“缚”就足以表明获得美的过程残酷惨烈。仍以人体美为例,靠粉黛装扮出来的美,虽然熠熠生辉,终究不真实,更别说经过药物催生手术整型后的美体,除了虚假,还可能痛苦。整型成功能换来短暂的自信和虚荣,失败则有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在男权社会,西域妇女的束胸,东方女性的裹脚,无论主动与被动,最后都把人体裹塑成畸形。畸形总是反自然、反人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特定时期女性的腰、脚会成为妇女解放与否的标志。

自然美才是有生命的美。本有活力生机的梅,经过斫、删,被塑得严重畸形,困于盆景中,少生气,多病态,往往不能长久于世。自然、自由、鲜活、健康、和谐,是一切美的基础,是一切美的生命之源。扭曲的、经过修饰的容貌美能绚烂一时,也可能会寂灭一世。斑白头发、参差牙齿、干枯脸庞,何尝不具有亲和力?何尝不能收获他人的爱戴?顺其自然,坦然面对,倒能获得尊敬;努力用一切技术手段去掩饰修整,反而会败露一颗惊慌失措、欲盖弥彰、垂死挣扎的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学子概莫能外。在阅读体悟中,帮助他们认识到对美的追求既要适度,更要健康,把“合规律”与“合目的”统一起来的美,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文本的解读能为学生情感导向起到良好牵引,则善莫大焉。

三、体会作者的真诚

《病梅馆记》能打动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将其内心真诚袒露,不拿腔捏调,不高高在上,不老气横秋。

对于文人画士的嗜好,作者没有完全站在对立面,运用的不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就反对”的逻辑,相反,他承认“以曲为美”的审美追求有合理性,“固也”见出作者的坦诚。作者这样的姿态不仅没有降低批判的力度,反而让读者容易接受,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作者细细陈述疗梅过程的艰难。其艰难体现在多方面。一、文人画士的诟骂。因为“我”的举措不仅仅不能成就他人的美事,不能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更主要的是对他人言行思想的一种否定、批评,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很难让文人画士接受。二、鬻梅者的痛恨。虽然文章说我疗梅是“购三百盆”,似乎没有损害鬻梅者的利益,但是“我”反其道而行之,是在公然宣扬另一种审美方式,别样的审美情趣,如果这种方式能形成大势,终究会砸鬻梅者的饭碗。破坏既得利益者的好事,不仅招致骂声,还可能有肉体之痛、生命之虞,这种事在当代尤其多。三、以一己之力疗梅,耗时费财。当以丑为美,以病态为美成为泱泱大势,欲以一己之力纠正,其难度无异于“挽狂澜于即倒”。这种英雄之举,冷静看待,恐怕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作者对热血之举的艰难非常清楚,是故结尾有“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浩叹——一介匹夫又哪来充足闲田暇日去疗救天下之病梅呢?这一细节,透露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可奈何。

不以圣人自居,不把自身扮成救世主,看到个人之力微薄,体现了作者的真诚与难得的清醒。批判时实事求是,行动时不盲目乐观,文章就显得客观真实。如果仅凭一时冲动,一腔热血,议论时“手拿孤例,横扫天下”, 这样的论说会让读者敬而远之;行动时豪迈干云,这样的行动往往无功而终。作文与做人,道理是相通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解读,既能丰富解读文章的内涵,又使得文章解读贴近学生生活,直击阅读者内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吸收经典思想的艺术价值,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生活格调和文明的情感价值观。普适性和现实性的文本解读,是赏读文本的正确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生动鲜活的不二法门。

普适计算中的隐私管理技术 篇10

大多数PCE的核心设计都对用户的匿名性 (包括用户本身, 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智能设备) 提供保护。但是一个现实的矛盾是, 由于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而导致服务提供者缺少对用户的信任。服务提供者由于缺少信任不能确定用户是否有足够的权限接入到所请求的资源或服务。这造成了隐私保护和增强PCE感知、存储用户相关信息的特性之间的冲突。个人隐私包括用户身份、用户过去及当前活动、用户方位等信息。这些隐私收集并存储于PCE的传感器和服务的数据中, 导致隐私很容易受到威胁[4]。包含着个人信息及身份信息的数据, 可能诱使PCE服务提供商或者第三方入侵者对信息滥用。又由于PCE的内在分布式特性以及PCE持续地收集数据, 使得保护这些信息变得更为困难。

本文将介绍现有的隐私管理技术。

1 背景

PCE中隐私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控制信息外泄”[5], “由用户决定是否与他人交流信息的权利”[6], “当个人信息正在被获取使用时, 由用户个人来控制的能力”[7]。

如今,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普适计算的安全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但其实用性依然面临着挑战。在PCE中, 为了向用户提供无所不在地、接入透明的个性化服务, 系统需要通过情境感知, 在用户无察觉的情况下, 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 (如身份、偏好、当前活动、当前位置、日程安排等) 。当PCE变得更加小型化, 与周围环境更加紧密相连时, 用户可能无法察觉出PCE的存在, 或无法察觉出他们的行动正在被PCE监控及记录。持续性地收集用户数据不可避免地暴露用户个人特征信息, 包括行为方式、行动路线、当前位置、购物偏好、喜好、社会关系等等。大量研究显示一些用户希望暴露一定的行为信息, 以便于能激发PCE的自适应性, 又希望能对隐私信息进行保护。用户希望能通过使用工具来限制被收集的信息的数量和粒度, 或者能根据他们的需求, 终止PCE的监视。虽然根据普适计算的定义, 普适计算技术应该是不可见并与环境捆绑的, 但是一些用户依然希望能知道这些技术的存在。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 个人信息的使用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处理, 隐私问题主要发生在这4个过程的采集和处理中。首先, 数据采集属于系统行为, 具有覆盖范围广、采集方式不可见等特点。由于个人数据的私密性, 用户对于采集过程具有隐私保护的需求;其次, 以服务为目的的数据处理, 其实质是个人数据被系统以及与系统交互的其它实体共享, 对用户来说, 其数据不可控导致用户对此过程也产生隐私保护的需求。在这两种情况下, 如果系统缺乏隐私保护机制, 个人隐私都会受到威胁, 这就引发了普适计算的隐私保护问题。

2 PCE中的隐私管理技术

2.1 访问权限管理

用户与多个智能设备、服务提供者进行交互, 以便获得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服务。但是这些设备和服务可能是恶意的或者无恶意的, 这可能威胁到用户的隐私安全。用户在获取接入服务时, 不需要关心他们所需要的访问权限。访问权限管理能根据情景自动调整接入权限, 并提供接入权限管理。

2.2 资源分类

PCE中用户携带的手机设备存储着大量的信息, 但用户并不希望分享所有的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地址、会议议程、工作计划、银行账户、客户的公务或商业信息、账户等等。这些信息中, 一部分是机密敏感信息, 一部分是公开可访问的。在支持信息共享的环境中可能造成机密信息的泄露, 威胁到个人隐私。防止分享资源的用户信息泄露的方法, 是提供相应的机制来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建立这样的机制可以依据用户对信息共享级别对信息资源进行划分。

2.3 数据持久性控制

在普适环境中, 信息需要自动收集并长期存储。个人信息都有其内在价值的, 必须被永久的保护并避免个人信息滥用或未经授权泄漏。由于数据是分发储存到多个系统及其组件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十分复杂。

数据的永久性控制可以通过对数据设置时间约束。在基于性能的隐私保护策略中使用的生存时间属性, 以及在层次型基于身份标识加密 (Hierarchical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 中对接入权限设置受限生存期, 都可以保证数据仅存在于建立时间以内。通过限制数据存储时间, 大大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

2.4 粒度感知

PCE中诸如时间、位置等信息都可以细化成不同级别的隐私保护需求。同时, 在用户愿意提供的信息和PCE服务中所需要的信息量之间建立平衡状态。例如, 一些基于位置的系统, 相对于接收几米或几秒的更新信息, 在接收几千米或几个小时的更新消息时就可能导致不能正常工作。与此相似的是, 在SPARCLE中使用的隐私粒度限制, 可以为数据库单个字段 (field) 提供控制数据库接入控制, 这样可以显著地阻碍在大范围中使用的应用程序的功能。

在层次型基于身份标识加密中, 通过降低粒度级别的方式, 对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路径中的情境信息进行转化, 从而清除细节信息防止接受者拥有足够访问权限的。除此之外, 可以根据请求信息的粒度, 评估并拒绝该信息访问请求。这些都取决于信息拥有者对他们拥有的信息进行粒度定义和隐私级别定义。

2.5 约束和权限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ole 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 是使用最广泛的对资源和服务进行访问控制的方法。在传统的RBAC中用户权限和角色有直接联系, 而每个用户都属于一个角色的成员。RBAC的模型包括四个基本元素:用户、角色、会话和权限。用户实质上是代表人们的行为活动。角色就是根据用户的行为活动分配给用户的授权, 其实质是权限的集合。权限就是在整个系统中用户可以操作或者控制的资源。在模型当中, 用户和角色、角色和权限之间都是多对多的关系, 它们分别是通过用户角色分配 (UA) 和角色权限分配 (PA) 实现的。在改进的RBAC中, 在传统的RBAC基础上, 增加了情境角色和操作对象表 (OPEROBJTABLE) 。增加情境角色, 是为了适应普适计算情境感知的特点, 模型才能够根据具体情境准确地为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而在传统的RBAC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对象表, 是为了将粒度细化, 提供更具体的访问控制策略, 增加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操作对象表首先会对使用者进行基础身份认证, 确定其合法性, 然后由UA和情境角色共同为用户完成基本角色分配, 然后分配具体权限。

2.6 服务接入保护

用户接入服务时自动与PCE提供者进行交互, 用户可能会关心隐私信息的泄露, 所以他们希望能获知谁能够访问他们的这些隐私数据, 他们的哪些数据正在被收集, 以及被收集的数据都用来做了什么。大多数PCE提供者都为接入服务的用户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接入保护机制, 来防止信息泄露。常见的保护机制是公钥加密、安全通信协议, 例如隐私保护中间件通过使用密钥机制来防止泄露出现的服务接入, 除此之外, 中间件还会对用户的会话通讯, 协商调整粒度和加密参数。

2.7 信息的公开保护

为了能避免用户信息暴露, 服务提供者必须仅收集功能所需的必要数据, 用户也只提供完成该功能所需的有限信息。决定公开哪些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的格式、为完成什么目的, 通过制定协议提前决定。现存的多种技术能通过管理个人或情境数据, 为信息公开提供保护。例如, 对请求信息使用稍微不同的信息替代, 即用包含请求信息一组数据, 或另一组包含较少特定信息的数据替代。

2.8 信息的使用保护

控制信息散播是隐私的一项基本特性。在PCE中, 出于多种原因信息需要进行收集和存储。服务提供者可以收集个人信息, 为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通过收集情境数据增强用户体验或提供额外服务。收集数据还可以用于发现更多新的事实, 用户预先未知的联系, 这些收集的数据同样需要保护免遭滥用。如果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以后的处理, 那么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保护, 防止第三方访问, 同时防止服务提供者的无意识使用。当数据散播后, 还必须确保这些数据只能被预定听众接收。如果用户不能控制信息的散播, 将无法保障他们的隐私安全, 所以PCE必须对信息使用提供限制。

3 总结

在本文中, 考查了现有的隐私管理技术。表1总结了现有的普适计算系统、普适计算体系结构及其隐私管理技术应用情况。可以看到一些技术, 例如接入权限管理, 普遍存在于多数系统中。一些有争议的特性, 如数据持久性控制, 粒度感知等, 仅仅应用在少部分系统中。

PCE是基于随时随地的可用服务。这意味着系统总是处于激活开启状态, 无论用户在何处, 都能够自动收集用户的情境数据。对大多数用户而言, 完全断开信息服务可能是不可取的。然而, 用户都需要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对他们的隐私进行管理, 增加从用户活动中收集的信息的粒度级别, 在特定区域或时间, 设置策略使得他们对系统不可见。

当普适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 用户的隐私保护也随之需要加强。这预示着如果普适计算系统要想走出研究实验室的雏形阶段并取得成功, 必须要对隐私管理特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J.Al-Muhtadi, R.Campbell, A.Kapadia.Routing through the Mist:Privacy Preserving Communication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Environments[J].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2002, 1 (3) :74-83.

[2]V.Bellotti, A.Sellen.Design for Privacy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Environments[J].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conference o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1993, 1 (1) :77-92.

[3]M.Satyanarayanan.Privacy:The Achilles Heel of Pervasive Computing[J].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03, 2 (1) :2-3.

[4]A.R.Jacobs, G.D.Abowd.A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Perspectives on Privacy and Pervasive Technologies[J].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03, 2 (4) :78-84.

[5]R.S.Cardoso, V.Issarny.Architecting Pervasive Computing Systems for Privacy:A Survey[J].IEEE/IFIP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2007, 1 (1) :26-29.

[6]J.I.Hong, J.A.Landay.An Architecture for Privacy-Sensitive Ubiquitous Computing[J].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2004, 1 (1) :177-189.

上一篇: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下一篇:化工消防安全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