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竞争力

2024-05-26

农业科技竞争力(精选12篇)

农业科技竞争力 篇1

2012年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锁定在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已成为近期农业发展领域的关键词。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将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如何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是目前解决农业问题的首要课题。

1 农业科技竞争力相关概念

1.1 科技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力框架下, 世界经济论坛 (WEF) 最早提出了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概念, 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于每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经合组织 (OECD) 发展等国外研究机构都已将科技竞争力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行了研究。科技竞争力作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际竞争力的动力, 是关系到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1]。韩伟等 (2006) 认为[2], 科技竞争力具有3个方面的内涵:

(1) 科技竞争力既包括实现科技发展能力, 又包括潜在的科技发展能力,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 科技竞争力是创造知识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综合。

(3) 科技竞争力是综合要素组成的能力的集合, 是所有相关资源和要素的组合效率以及在竞争的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的集合。

1.2 农业科技竞争力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 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 所反映的一国 (地区) 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 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3]。按照这一概念, 农业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研究范畴, 具备竞争力研究的所有特征。农业科技竞争力不仅仅是科技总量和综合实力, 还是一种潜力, 要体现在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农业科技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 这使得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与其他竞争范围的竞争力研究具有明显区别。

2 农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 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4]。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性:

2.1 渐进性

大量的科技进步一般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 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科技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4]。

2.2 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 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2.3 系统性

农业科技进步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密不可分, 由于某一项农业科技的进步, 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 促进其他产业科技的发展,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2.4 合作性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 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 以项目为载体, 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2.5 复杂性

农业科技发展的复杂性表现为:①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调节, 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佳环境。因此, 只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内, 实现科技进步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②农业科技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 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③农业科技进步结构的复杂性。只有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④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 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 注重农业科技的连锁反应,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科技进步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农业科技发展的硬件, 还要考虑到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新的方针政策、新的经济体制等软件条件。

3 竞争力评价常用方法

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综合评价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应用。从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 竞争力评价最常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3.1 传统的TOPSIS法

TOPSIS法, 全称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 TOPSIS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 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 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 该方法只要求各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 (或递减) 性。“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是TOPSIS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 (方案) ,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 (方案) ,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 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 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 则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

TOPSIS法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经常被研究者使用, 慈斌 (2012) 、刘贵文 (2011) 、张洪 (2010) 、王小建 (2009) 等均使用TOPSIS法进行了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3.2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中, 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和数量的表现。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可从整体上或动态上定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影响程度, 为确立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数量依据[5]。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系统态势的量化分析比较, 其实质是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 (标准) 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 几何形状越接近, 其关联度越大。关联度则反映各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 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

与常规研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 即信息的不完备与不确定性。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 它根据系统某些层次的观测资料以及相关的数学处理, 达到对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石宝军等 (2011) 、迟国泰等 (2006) 、陈光潮等 (2004) 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竞争力研究。

3.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 可减少变量的数目, 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在已有文献的研究中, 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科技竞争力指标的筛选及指标赋权, 通过因子分析在消除了指标多重共线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指标的信息, 可以起到降维的作用, 而且可以给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张玉肖 (2003) 、陶正等 (2006) 、毅军等 (2006) 、高雷等 (2006) 均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过竞争力评价。

3.4 改进的TOPSIS法

传统的TOPSIS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 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或Delphi法等方法, 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常会影响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时, 传统TOPSIS法以距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为基础来判断方案接近理想解的程度, 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方案的优劣性[6]。鉴于以上原因, 采用传统TOPSIS法无法得出合理的排序结果。改进的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延长线上找出一个虚拟最劣值向量Z*, 并用Z*取代最劣值向量, 然后计算各评价方案与最优值和虚拟最劣值间的距离和, 求出各评价方案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 并根据Ci*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有效克服了传统TOPSIS法的缺陷, 达到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评价的目的[7]。

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涉及多个子项, 比如, 农业科技投入因素、农业科技产出因素、农业科技产出转化能力因素和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等, 对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因此, 根据各样本的变异程度, 选择利用熵法计算各项指标权数, 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模型, 计算各评价指标与其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Ci*值, 根据Ci*值的大小对农业科技竞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相对于其他评价方法, 既具有简便性、可操作性, 准确性也比较高。

参考文献

[1]许晓雯, 蔡虹, 魏骋.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

[2]韩伟, 李钢.主成分分析在地区科技竞争力评测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9) .

[3]陈丽佳, 张振刚.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6) .

[4]李秉龙, 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5]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6]胡永宏.对TOPSIS法用于综合评价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2 (32) .

[7]王小建.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电子商务网站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6) .

农业科技竞争力 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业生产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乡镇农业竞争压力逐步增大。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乡镇农业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调什么,怎么调,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增强调整工作自觉性,减少其盲目性,在制定调整方案时,我们有必要以现代经济理论作指导,注重机会成本,把握比较优势,锁定规模经济,从而使农业结构调整收到预期效果。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经济的束缚,以开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实行企业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业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融合,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产业优势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分散的、经营规模狭小的农户与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规模经营形式,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一、三管齐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种植养殖习惯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决不能搞行政命令,一个模式一刀切。

2、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现实利益做引导,用成功的事例做示范,农民才有可能围绕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3、效益优先的原则。实行产业化经营也好,调整农业结构也好,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切实调动起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政府服务的原则。农业产业化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推动,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助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产业化发展,促进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规范化市场化运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各种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产业化方面投入。

二、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的工业化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全面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经营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政府扶农支农财力有限,农业基础不够牢固;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工商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总的来说,最难解决、影响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抓农村,用工业理念抓农业,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提供可靠的保证。农业是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约束,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而政府支农扶农力度的大小依赖于财政实力的强弱,财政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我省之所以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能取得巨大成效,关键就在于我省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实力,增加了农业投入。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业得到工商企业反哺创造有利的条件。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的积累,而此时的农业也只是传统的低效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工、农业发展开始迈入工农互促、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阶段,而此时的农业也就发展成了现代的高效产业。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它们的农业之所以现代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实力强大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投资经营。从国内省内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也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能够达到“企业增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多赢之效,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实现途径。近两年来,浙江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已有近140亿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加快推进工业化,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

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通过创办乡镇企业,既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仅是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入WTO后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整合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调整行业之间劳动力结构,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且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

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为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一)狠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1.更新观念。抓支柱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必须更新观念,在政策指导上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大力提倡农民消费异地农产品。克服过去把农产品的销售全部定位在城市的旧观念,让农民既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其余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农产品的比重,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

2.区域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区域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对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所不为,而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所为。不能要求一个地区所有农产品都自给自足。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新突破为基本构架,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重点发展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以市场为导向。对加工业的扶持,要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筛选,重点扶持一批产品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的加工企业,努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有些企业通过对现有加工能力进行改组改造,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新设备。

2.政府支持。在发展加工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方面,由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扶持。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我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促进龙头企业发展。

2.积极建立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当地实际,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总结提高,坚持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运作,加强引导,加快推进,使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沟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领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

3.明确政府职能,提供市场导向。近年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活不起来,主要是忽视了市场导向。市场是龙头企业的“龙头”,而龙头企业要洞察市场走势,必须由政府对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提供近期和中长期市场行情,龙头企业才能“以需定销,以销定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明确的市场经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规律构建主导产业,进行商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竞争力。

4.培育有特色的支柱农产品,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优质率。只有优质农产品,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的,优质农产品的质量除了要高于普通农产品之外,必须是有市场,卖得掉。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一是积极开展育种攻关和新品种引进筛选工作。优质农产品的技术要点在于品种,要以建设种子(苗)基地为基础,以良种提纯、扩繁为重点,推进良种化进程,促进育繁推销一体化。二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我镇的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系列食品,创地方品牌优质农产品;根据我镇旅游资源特点,开发具有旅游特点的名牌农产品;根据我镇山区的特点,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名牌农产品。三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农业进行国际营销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将生产品种、生产工艺、加工工艺、生产规划等分别制成与国际惯例兼容的统一标准并实施,使我镇农业生产尽快与国际接轨,为创国际名牌农产品奠定基础。

(四)发展三高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

我镇是一个产粮大镇,又是余姚市杨梅生产的主产区。然而三七市也面临着实现弱质农业向强势农业的转变。走推进农业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对于三七市来说,不断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产品,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首要工作。

1、培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七市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发展土特名优新品种和特色种植业,上规模、上总量、上档次。在种植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一批更具特色的种植业基地;在养殖业方面,突出抓好草禽、畜禽养殖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在加工业方面,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要下大力气精心组织农产品的加工,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规模、强带动的农型龙头企业。

2.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

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指示,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七市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纳入培育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龙头工程来抓,按照“水利标准化、农田林网化、品种纯良化、栽培模式化、耕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把农业的基础地位夯实打牢,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千方百计、坚忍不拔地推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化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篇3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农业 弹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参于“国际竞争”也将随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我将从市场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分析与政府的职能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能提供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使企业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企业没有永久的优势,但是竞争者的压力会使它时时有落后的忧患意识及超前的欲望。”这实际上是指出了市场结构会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越激烈的国内市场结构,越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然而对于农业产业而言,国内竞争越激烈不一定有利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呢。著名的“谷贱伤农”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说法。这种说法描述的是这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代,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实际上可用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图1

作为谷物的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如图1所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比较陡峭。当农业丰收时,农产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S1的位置,在缺乏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会大幅度的下降,即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矩形OP0E0Q0和OP1E1Q1的面积之差。相反,在欠收年代,农产品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使农民收入增加。

由上可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业所得利润水平要低于工业,换言之,如果农户从事农业连平均利润都不能获得,他还会有追加投资、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吗?那又谈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呢?

图2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短期的利润水平和长期的利润水平。假定有农产品A和工业品I,在短期有相同的边际成本MC。如图2所示,分别代表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要小于工业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同样的价格能力S下,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水平Pi要高于农产品A的价格水平P2。根据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我们从图2中可得,农产品A和工业品I的利润分别为和,由于,所以。

图3

我们进一步分析长期的农业利润水平变化。这里,考虑两方面变动:第一,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受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A的需求收入弹性要低于工业品I的需求收入弹性。因此,当社会总需求水平提高时,农产品A的需求的增加会慢于工业品I需求的增加。如图3,在同样倾斜程度下,工业品I的需求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需求曲线更多的向右移动。当市场出清时,工业品I的价格增幅要大于农业品A的价格增幅。第二,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比工业科技进步更慢,因此,工业品I的边际成本曲线要比农产品A的边际成本曲线会更多的向右移动。在规模经济不变和价格水平确定的情况下,由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利润会逐渐下降,这种完全竞争会使生产规模缩小,已维持价格的稳定,最终导致农业竞争力的下降,因为众所周知规模经济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三、农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任何社会再生产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农业生产同样不例外。农业生产要素是形成农业产品成本与农产品差异性的载体和基础,我们首先通过建立农产品生产成本函数来分析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产品成本的作用機制。

假设某国以土地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生产某种无差异农产品,在不存在规模经济和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产品成本可用函数表示为f(A,L)=PaA+PlL,式中,A为土地投入量,Pa为土地价格,L为劳动力投入量,Pl为劳动力价格。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具有反向变动的关系,即AL=k(k为常数)。

我们可以秋初上述农产品成本函数的最小值。

设,,式中,为待定常数,。

利用拉格朗日的乘数法求极值:

由实际意义得到惟一驻点,为最小值点,由此得到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为。

从农产品最小成本函数表达式中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式中是指徒弟价格Pa和农业劳动力价格Pl)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关系(式中k值可以反映)共同决定着农产品的最小成本,从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在k值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成为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尽可能地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价格,以使本国生产的农产品成本最低。(3)在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觉得农产品最小成本的惟一因素就是k值。根据生产函数定义,在一定生产函数瞎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实际上反映的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普通的地方已有提出。

四、树立农产品的国际品牌

农产品的国际品牌的树立,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价格优势。利用本土资源的适宜性和劳动力的相对廉价,利用比较优势,从国际间贸易中获取利润;二是利用本土的地域文化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利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化,突出品牌特点,既推广了产品,又促进了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

另外,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要求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应遵循WTO规则。依据WTO《农业协定》,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的内容。依据现阶段我国国情,政府要用足“黄箱政策”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行。要让政府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政府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设一个高效率的政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这样中国农业不仅能从容应对加入WTO的挑战,而且肯定能在将来实现从弱质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

农业科技竞争力 篇4

当前,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均开展科研评价研究相关工作[2,3,4,5],但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存在一定主观性,缺乏系统性强、可操作的、定量的学科评价方法。另外,国内还鲜有针对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相关学科的评价研究。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科研机构近千家,机构中涉及农业多学科领域,学科特点不尽相同,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具有其特定的规律。因此,对于不同学科,切记 “一刀切”,应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行之有效的评价。

作物学科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科技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将以此学科为例,旨在从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建立一套反映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的全面、规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构建评价模型,为作物学科及其它农业学科的科技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评价关键因素构成

1. 1 学科分类体系

学科评价工作之初,需先确定学科的研究范围,所以分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写的 《作物学学科发展报告》 ( 2011—2012 年) 的基础上,结合作物学科研究内容,以及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6,7]学科分类框架,初步筛选出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5种主要作物,作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组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作物遗传与育种、作物种质资源4 大类研究领域建立学科分类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予以修正,使其满足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的要求。

1. 2 学科评价指标

学科评价指标的确定需充分考虑合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因素,并不一定指标越多越好,能获取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评价工作更有价值。鉴于此,作物学科指标体系结构由3 层构成,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具体如图1 所示。科技竞争力是作物学科学术水平的体现,是学科产生重大新进展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作物学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从学科发展基础、创新能力、产业影响3 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学科发展基础是从人才资源拥有量、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立项量、科技平台建设情况等角度反映机构发展现状与潜力; 学科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量和新的角度体现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水平; 而学科产业影响是从质的角度反映机构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及学术影响力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 2. 1 学科发展基础。学科发展基础,包括学科人才资源、国家项目、科技平台3 部分内容。用院士数量、岗位专家数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等6 项指标来衡量。以上指标显示了机构在人才队伍、项目申请、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学科软实力。

1. 2. 2 学科创新能力。学科创新能力,包括论文、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3 部分内容。用SCI高水平论文和北大中文核心论文数及被引次数、国家发明专利数等6 项指标来衡量。其中论文数和被引用情况是科研成果学术水平、价值的主要体现; 发明专利本身是科技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化为生产力最宝贵的知识财富之一。

1. 2. 3 学科产业影响。学科产业影响,包括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科技奖励等3 部分内容。用国审农作物品种数量、国( 省) 审作物推广面积、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等4 项指标来衡量。其中作物推广面积、科技奖励数量等是学术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突出了反映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能力。

技奖励数量等是学术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突出了反映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能力。

1. 3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结果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科评价的质量。指标数据的采集内容涉及人才、国家项目、论文、专利等16 项统计指标,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可来源于各官方网站、权威商业数据库,也有少部分数据来源于农业部内部年度报告与发行资料等。数据采集后还需经过严格的核准、清洗及机构规范数据标引等处理过程[8]。具体见表1 所示。

2 评价模型构建

2. 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在计算指标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9,10,11,12,13]。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再按支配关系把这些因素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最后通过指标间两两相较的方法来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由于各项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重要性程度不同,所以应区别对待,赋予不同的权重,且计算过程中需同时考虑本层次及上一层因素的权重。主要步骤包括:

( 1)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本研究利用AHP法中的9 标度方法,对评价指标两两比较,从而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充分参考相关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判。对指标A和B相比较时,如果同等重要用1 标度; A比B稍微重要用3 标度; A比B重要用5 标度; A比B强烈重要用7 标度; A比B极端重要用9 标度。在此基础上,将结果填入矩阵A所在行与B所在列的交点位置( A,B) 。在指标B和A相比较时,则用上述标度值的倒数1、1 /3、1 /5、1 /7 和1 /9 确定标度。同时,用2,4,6,8 以及它们的倒数1 /2、1 /4、1 /6 和1 /8 处理介于两个上述相邻判断之间,并与它们都略有差异的标度问题[3]。

( 2) 计算各判断矩阵中每一行所有元素乘积的n次方。其中,Xi为矩阵每一行的乘积,n为矩阵的阶数。

(3)根据得出特征向量W=[W1,W2,…,Wn]T,该特征向量即为本层次元素排序的权重。

( 4) 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其中,PW为判断矩阵与特征向量的乘积,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 5) 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保证层次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合理,需要对各判断矩阵做一致性检验。方法是在层次分析法中引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方值,作为度量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指标。

利用公式检验矩阵的一致性。

其中,Cr为随机一致性比率; CI = ( λmax-n) / ( n - 1) ,λmax为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RI为与CI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2所示。若Cr﹤ 0. 1,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若Cr﹥ 0. 1,则需对判断矩阵进行重新调整,直到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2. 2 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出了准则层及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见表3 - 6) 。各子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 见表7) 。

λ=3.0009 CR=CI/RI=0.0388﹤0.1

λ=6.1984 CR=CI/RI=0.0320﹤0.1

λ=6.1547 CR=CI/RI=0.0249﹤0.1

λ=4.0163 CR=CI/RI=0.0061﹤0.1

3 评价模型应用

3. 1 整体水平评价模型

获得中国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后,可以构建中国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令Cy( y = 1,2,…,16) 为评价的任意指标分值,Pi为第i个指标合成权重( Pi的值已在表7 中列出) ,则计算综合评分的中国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

3.2分项水平评价模型

为了解作物学科各机构竞争力更加详细的情况,因此分别对作物学科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和产业影响三个分项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构建如下模型:

式中,PBi为各分项指标得分; n为各分项指标包含的指标数量; Cy为各分项指标包含的各指标量值; Di为各分项指标包含的各指标相对权重。

4 结论

对中国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表7) 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在发展基础项中,C4国家项目所占比重最大,C1院士所占比重次之,说明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申请获批的国家项目和顶尖人才,所以鼓励、扶持科研人员积极申请国家项目; 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将有助于学科基础实力的提升。

在创新能力项中,C7SCI高水平论文所占比重最大,C11国家发明专利次之,说明SCI高水平论文是学术成果研究水平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发明专利本身具有创新性,是学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和效率。除此之外,SCI高水平论文、中文核心论文的总被引频次等从影响力层面映射创新能力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产业影响项中,C15国家科技奖励所占比重最大,且明显高于其它同类指标,充分说明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 人员) 代表了国内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和科技奖励的最高层次,具有稀缺性与权威性。此外,其它指标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影响。

以文化提升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5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休闲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和竞争基础上,受农村文化理念的熏陶,合理配置资源,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仅就如何用文化建设提升休闲农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

1休闲农业文化的产生背景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可见休闲农业作为从传统农业中衍生出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2007年1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2010年1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休闲农业文化是对农耕文化的一次超越。所谓休闲农业文化,是人们在休闲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现阶段中国休闲农业的开发情况来看,已经初步完成了把农产品的销售阵地从单一的市场销售扩大到吸引人们到农村环境里消费的“农家乐”发展阶段任务。在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衬托下,“农家乐”经营者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在人们回归自然,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同时,农业价值实现了其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一次升级。但由于缺少文化因子的注入,深层次开发不足,农家乐式的低水平发展大多数停留在模式单

一、技术含量低、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的初级阶段。因此,要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就得让农产品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壤,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让农业汲取更多农耕文化的养分以实现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1[1]可以看出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

2文化与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文化是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具有竞争力

《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在于“道”。“何谓‘道’?道者,令民与上同一也,固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道,是上下共同认定的东西和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抛私利、置生死于度外。这个“道”,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文化虽然难于感知,可它作为一种无形力量,却渗透到生活一切领域。文化作为一个发展最具内涵、最有潜质的要素。长久来看,休闲农业本质上就是休闲农业文化间的竞争,如果说思路决定出路,文化则决定道路,那么,文化对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的整合能力和整合方式,决定休闲农业的未来。成也文化,败也文化,休闲农业发展没有优秀文化支撑是难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由此可见,休闲农业要构筑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休闲农业的价值链入手。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不是某个休闲农业项目的价值观,而是所有休闲农业项目共同信仰的价值观总和。因此,基于所有休闲农业项目共同认同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利于提升休闲农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内驱力,更有利于农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并发挥作用。

2.2文化是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具有独特性

休闲农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就难以占领市场,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理,休闲农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休闲农业特色之处,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就难以吸引游客,更谈不上获得长久的发展。所以,尽管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但并不是都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市场效应,是休闲农业的生命力所在,无法照抄,但它对休闲农业来说,往往会产生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休闲农业文化带来的独特价值追求使得任何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休闲农业文化孕育了核心竞争力,由于休闲农业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文化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其模仿和代替。

2.3文化是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具有发展性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雷同,特色不明显;规划滞后,业态单一;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功能单一,文化内涵和生态内涵不强;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缺乏资金,发展受到限制;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客源不足。2[2]休闲农业文化具有开放性、地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随着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休闲农业文化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得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断地延伸。休闲农业文化就犹如休闲农业的大脑和潜意识,是休闲农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来源。没有科学有效的文化作支撑,休闲农业很难成长壮大。休闲农业中缺乏一种积极文化,那么休闲农业就会对内缺乏凝聚力,对外则形成不了休闲农业的特色形象,因此就丧失了发展的生命力。

3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政府要重视休闲农业文化

一方面要重视休闲农业精神文化:要努力从农民世界观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休闲农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普及、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多做工作。应当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党员干部行为感化、先进典型示范、具体事务处理引导、各种休闲农业文化活动影响等,来培养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及思维方式。应通过广泛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休闲农业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纳入创建文明单位等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对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各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另一方面要重视休闲农业物质文化:休闲农业中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体现。所以要保障休闲农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

3.2确定休闲农业文化的特色品牌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各地休闲农业都各具特色,要想在这片天空下有一片自己的市场,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用自己的品牌去吸引更多的人,去留住老客户,才能长盛不衰。休闲农业不是简单的复制,保持自身特色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应紧密结合地方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特色,明确区域、市场、形态和功能定位,重点在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开展。休闲农业文化要因地制宜,走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其特色品牌打造可通过以下手段来打造:(1)利用各农村内特殊的资源和特性,利用其环境和气候,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地方材料和技术;(2)完善文化开发规划方案、尺度和建筑设计,能够反映主要文化活动的特点(3)宣传当地居民及其手工艺、风俗文化精髓(4)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品。

3.3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休闲农业价值链中延伸出来的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如文化资源的策划、研发、组合、设计,产品的宣传、营销等,完全可以外包给广告、文艺团组、电视台等文化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和业务组织的融合,催生数量可观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增长方式,既有利于休闲农业的提质升级,也有助于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实现对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文化产业的市场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并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前来投资休闲农业文化建设。休闲农业结合当地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等重点产业,打造各地区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形成旅游文化为主体,彰显农耕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魅力,由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变。为克服采摘形式单

一、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力弱的问题,应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内容,定向培育农业观赏、农事体验、疗养度假等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服务形式,培育创意休闲农业文化精品。

3.4加大休闲农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文化是靠人去塑造靠有创新能力的人去推动的。文化人才在休闲农业文化建设中事关全局,应该重视起来。休闲农业文化人才要依赖创新来提供高尚追求的精神指导。因此,休闲农业文化要发展,首先要有一大批创新人才。我们都知道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战略资源。休闲农业发展之路能否越走越宽广,关键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文化人才,还要他各方面优秀的文化人才能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做出贡献。

3.5重视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休闲农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的影响力是在传播中实现的,在商业社会里,市场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所以,文化影响力就同它的文化传播力紧密相连,而文化的传播力又同它的文化市场的发展相联系的。这几年我们讲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更多的是文化“送出去”而不是“走出去”。就是政府花了钱“送出去”,办各种演出、展览、研

讨会。我们用政府扶持、国家推进文化交流,固然是很好的。事实上这几年我们在休闲农业文化交流中比较多的都是政府之间的交流,我们缺少的是民间的交流。所以,要加强的是推动休闲农业文化走向市场,再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把休闲农业文化同社会各界进行交流。所以,我们缺的不是政府的扶持,缺的是市场化的文化交流。而市场化的文化交流靠的是精品力作,所以,政府要支持和扶持休闲农业文化的规划设计团体,使得他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然后通过市场化的渠道一步一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曾芳芳,朱朝枝.圆:一种解读休闲农业开发理念的文化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2):31

4[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0(2):41

[3]陈昭郎.休闲农业概论[M].台湾: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科技创新助推核心竞争力 篇6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学会团体会员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成功完成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探摸作业,巡回深度达到313.5米,刷新此前198米的纪录,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人工潜入300米深海作业的能力。这则新闻仔细探究下去,正如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认为,中国在向深海进军的征程中,可以在更大的深度下,开展复杂的水下安装、抽油、抢险打捞作业,可增强我国大深度水下各类应急抢险和环境救助能力,提高应对我国东海、南海及经济专属区政治、经济等紧急事件发生的能力,提升我国在海洋活动、海洋经济中的话语权,特别有意义。过去一年至少3 000万美元被老外挖走的市场,如今我们可以参与竞争了。我们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为自己谋取了极具竞争力的市场,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许多航运企业认为,我们是传统水运行当,没有核心竞争力,抱团取暖是“过冬”的主要办法。因此,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往往加大了经营管理的力度,希望调动人的积极性来降本节支、拓展业务、增加收入。这些做法虽是非常好的,但并不全面。从现实情况看,我们航运界积极主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案例非常少。现在,上海打捞局的创新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第一,转变理念是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航运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措施,它是航运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理论上都认可,而现实工作中,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增强实力的决定因素,这是得到广泛证明的观点,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因此,转变更新航运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从行动上来落实是助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第二,更正认识上的误区是关键。我们航运业过去是计划经济忠实的执行者,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惯性在一部分经营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还在延续,缺乏创新意识。经营思想上急功近利、过于强调规避风险的意识,使其对航运技术创新裹足不前。实际上,在当前航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市场对独门绝迹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理解为强烈的生存需求。因此,有意识地助推科技创新是提高航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预祝上海打捞局500米饱和潜水成套技术研制工作早日成功。

上海市航海学会秘书长

桑史良

农业科技竞争力 篇7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和生物技术实施的载体。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面对市场,为解决生产取向、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和优质高效的难题,普遍希望从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得到帮助;适应农民生产和进入市场的农业机械化新型组织,其发展受到市场秩序不健全和传统体制残余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如何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由农业大国发展成农业强国,需要突破自身制度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体制创新。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组织特点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协调发展,显示了组织创新的趋向[1]。农业机械化组织的发展,还要反映农民的需要和利益,同时又让农民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以体现共同利益的规则自我约束。农户经营权益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机械化组织的发展。

2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关键

2.1 农机服务产业的内涵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指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中分离出一个专门从事农业机械化服务的生产技术经营体,并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的过程和结果。它是农业与农机服务的分工,其产业经营主体是通过技术、劳务、信息、知识以及保险等服务经营手段获取利润,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一方面,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农副产品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机械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经济前提,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提高农民对农机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支付能力。

2.2 产业化的基本框架

产业化所涉及领域的基本框架有3个层次[2]:一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机械化生产技术服务的产业组织,这是农机服务业化的基础;二是为农机经营者及所有者提供系列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即农机及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安全保险、维修保障、产品质量鉴定、市场中介以及农机产品、配件和燃料供销等,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保障体系;三是代表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和法规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必要环境条件。3个层次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个层次都将不能完成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历史使命。因此,国家的投入与扶持政策应为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提供宏观指导,转变调控方式,以形成与投入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力。从整体框架结构的现状看,整合、培育、发展和壮大一线农机服务产业组织是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它是产业化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整个框架的最薄弱环节。

2.3 农机化产业的本质功能

农机产业化的本质功能,是在于通过专业分工,使传统农业的非经济性使用农业机械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专业性优化组合运用机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在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的经营方式中,机械作为生产工具,永远只能体现为生产成本,效益总表现为社会性的和间接经济性的。然而经过分工以后,农业机械将成为获取最大利润的基本手段,这种由分工而产生的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机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并且能够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正常运作发展的、真正意义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大生产。农机服务产业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2.3.1 节约资源,优化环境

农机服务产业化在利益驱动和技术能力的支撑下,其节约资源和生产资料方面的功能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是人力或低技术含量机械装备力所不能及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符合新型农业机械化道路的要求。

2.3.2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效益

农机服务产业化实现了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因此可大大减少单位作业量中的机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损耗,减少机械重复购置/技术状态不佳和运用不合理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突破了农业家庭经营规模的界限,使单位机械装备的生产规模扩大成为可能,追求规模效益也成为服务产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目标。

2.3.3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机与农业分工所带来的要素优化组合、经济规模以及农机经营者的经济目标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一致的运行机制,为高效率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机械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改造恶劣的生产条件、高效能利用生态资源、吸收利用高新科技、抵御自然灾害以及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3.4 提高农机服务管理水平

服务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等经营目标,都对科学严格的管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搞好组织内部和整个服务产业的管理以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将成为来自内部的主动要求。

2.3.5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获取规模效益;在增加农民土地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民从事多种经营的机会;提高农村有限资金合理利用率和回报率;分工的过程还会把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成本转化为农机经营者的收益。

2.3.6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除了农机服务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分流出部分农民之外,还可以带动为农机经营者服务的系列化服务产业,同时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必要技术支撑体系。

3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体制创新

3.1 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

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合作协会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机服务产业的主要组织方式。我国农户经营的超小规模决定了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联合[3]。近年来,在大规模的农机跨区作业中,农机所有者已经懂得了必须要联合经营才有出路。因此,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因为能够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而成为农机服务产业组织的最佳制度选择。同时也应看到,虽然农机服务产业化已经自发地以多种形式表现出其分工、专业化的强劲趋势和联合发展的生命活力,但要使诸多分散经营的农机专业户联合起来走合作经济的路子,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经营有方、机制灵活、配置合理、规模高效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服务产业大军,并与传统的农机服务体系的改革转型相辅相成,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3.2 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方面,政府管理部门要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创造条件和环境。农机服务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既有自身的规律,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应当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使农机服务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另外,农机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效益高和公益性强,而自身的经济效益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政府要在资金、信贷、税收和物资供应等方面制定优惠与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和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法规,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3 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化运行机制方面,以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适应总体趋势,以提高农机服务经济效益为目标,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培育农机服务产业要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通过农机产业化服务使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农业机械化贯穿于农产品的生产、收获、运输、保鲜与贮藏等各个环节,并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企业化的理念来组织经营,追求农机服务效益最大化。

3.4 以社会化思路诱导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投入是决定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引导社会各方投资必须有开阔的思路。政府应为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让农机服务业吸引更多的资金与人才,使农机服务产业化快速与健康地发展。

3.5 以专业化的思路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专业化是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化服务要做到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技术专业化与服务人员专业化[4]。通过专业化迅速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

4 结束语

在我国由农业大国发展成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组织创新是基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此,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组织特点,指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农机服务产业化是关键,并针对农机服务产业化问题,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从而也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体制创新,农机服务,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21-25.

[2]薛亮.关于当前农机化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37-38.

[3]陈联诚.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4):45-47.

农业科技竞争力 篇8

1数据来源与方法

选取SCI-E、EI、ISTP为论文来源数据库,统计海南省主要科技论文产出情况;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网站为统计源,统计和检索海南省专利产出情况;最后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科技产出进 行分析。上网检索 时间2014-0911。

2结果与分析

2.1科技产出数量年度变化情况

2.1.1论文产出量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规模和学科的发展速度。通过主要数据库检索到海南省近10年共发文5 082篇,其中SCI、EI、ISTP分别收录 文献2 160、 2 239、683篇(表1)。从总的论文数量来看,从2004年到2013年海南省发文量总体呈递增增加(图1)。 由图1可知,2004年总论文只有64篇,到2013年增至1 145篇,10年间增长了17.9倍。说明海南省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科技创新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1.2专利产出量

专利是反应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也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体现,以申请日期限定在2004年至2013年间为研究对象,获得海南省专利受理申请共计10 408件,授权公开日截止2014年8月,已有6 321件被授予专利权,达到60.7%(表2)。由于发明专利需要实质审查等过程,一般自申请日期,需要3年才能够授予专利权,因此,在2012年和2013年受理的申请专利至今有部分尚在审理之中,并未获得授权。从表2可以看出,近10年来,海南省申请专利的量总体上一直呈递增趋势,其中2004年受理申请专利278件,而到2013年达到1 768件,10年间增长6.4倍。说明海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

2.2科技产出机构

2.2.1主要科技论文产出机构及篇被引频次

近10年来,三大数据库收录海南省科技论文产出机构较多,但总论文排位在第10位之后的机构发文量均不足30篇,因此本文对前10位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表3)。发文量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从篇被引频次来看,海南省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SCI平均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为海南师范大学,为5.31篇/ 次,而EI和ISTP篇被引频次均未超1,说明海南省的会议论文对海南在国际地位中的影响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之一是人们对于国际会议论文投稿的重视程度不如本学科的权威期刊,并且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知,会议论文学术价值的含金量低于各学科的权威期刊,所以发表国际论文时尽量少引用和不引用会议论文[5,6]。综上所述,海南省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说明这些机构为海南省的科研事业做出了较多贡献,对增强海南省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作用。

2.2.2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 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被引次数越高,说明该论文影响力越强,海南省EI和ISTP收录论文的篇被引次数较少,笔者未予统计。SCI论文单篇频次在50次及以上的高被引论文共计13篇,其中,3篇是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其余均属于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发表(表4)。说明海南省发表论文相对其他地区论文影响力较小,并且多数文章属于合作研究成果,而自主研究能力较弱。

2.2.3专利产出机构

笔者统计分析了近10年海南省专利申请受理量前十位的 申请者,前十位申 请者共申 请专利2 831件,占总申请 量的23.3%,其中发明 专利最多,共2 122件,其次为实用新型,559件,外观设计最少,共149件,截止2014年8月已有1 471件(69.3%)被授权(表5)。由表5可知,申请者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位居第一,占总申请量的10.1%。

2.3研究领域

2.3.1论文的学科分布

分析学科交叉和类别的细分使得论文的学科分类相对来讲比较复杂。对各系统所收录论文进行学科划分时,首先参照各收录系统自身的分类主题和分类代码,然后参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1992)中所列的52个一级学科进行统计分析[7]。从表6可以看出,海南省被SCI收录论文 学科主要 以生物化 学与分子 生物学、植物学等为主。EI收录论文中,化学和数学为优势学科。ISTP(CPCI-S)收录论文主要以材料科学、 电子电气工程等为主。

综合三大数据库收录论文学科分布可知,从大领域来看,农业类研究较多,从小的分类结果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为前三位学科, 是海南省的主要优势学科。

2.3.2专利技术领域

按照大类型来统计,海南省专利有8个大的领域,共10 163件,未标明领域有245件,其中农业类最多,10年间共申请4 430件(表7)。说明海南省在农业科学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这与科技论文学科分布在大领域上的统计结果一致。

3讨论

科技产出是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而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是科技产出的2个主要因素[8],因此,通过分析海南省科技论文和专利的产出可以间接反映海南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竞争力。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反映了地方科研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但地区之间差别较大,科研整体实力存在较大差距,海南省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科研水平较低,难以形成稳定、长期、高层次的研究方向,虽然近10年海南省三大数据收录论文发文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尤其是2008年后的基础研究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科技成果产出增长较快,但海南省SCI单篇均被引频次为3.45,最高被引论文120次,ISTP单篇均被引频次仅为0.15,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低于广东、北京、 浙江等地区[9,10,11]。 专利分析 在了解技 术的最新 发展、预测相关发展趋势,减少重复的研发投入、确定研发方向,跟踪竞争对手研发和市场动向、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锁定产品定位、找到新的应用领域,监控专利风险、发现和避免专利侵权行为,发现核心技术和创新热点以及协助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 篇9

1 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科技竞争力尚未作出统一的定义。我们把地区科技竞争力定义为:反映出的一个地区的科技总量、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 同时, 它反映该地区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推动能力。

基于对科技竞争力内涵的理解, 在众多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从省际科技竞争力比较的角度分析, 地区科技竞争力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能力和科技潜力。科技投入反映了一个地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反映了地区可获得的科技资源。科技产出是科技进步产生的直接成果, 通过科技成果作用于生产, 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能力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协调度, 科技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相互协调, 经济才能健康发展。科技潜力反映了用科学的观点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的能力, 它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2 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2002~200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 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失, 没有考虑在内。原始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网和中国资讯网。

由于数据的数量级并不相同, 在进行简单的线性加权的过程中就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 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对每个指标同时进行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的公式是:指标的标准分= (该省市该指标实际值-该指标所有省市实际最小值) / (该指标所有省市实际最大值-该指标所有省市实际最小值) ×50+50, 这样每个指标值就转化为一个0~100之间的数值。由于所采用都是正向指标, 当指标值越大时, 科技竞争力越强。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每个评价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的体现,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其中之一,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蒂 (T.L.Saaty)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近年来它作为一种进行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工具,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层次分析法把评价人员的思想数量化、模型化, 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系统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综合专家意见, 对目标层省际科技综合竞争力下的准则层构造判断矩阵。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和科技潜力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undefined计算Mi的4次方根undefined, 对向量undefined正规化undefined, 则W=[W1W2W3W4]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undefined, 其中 (AW) 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最后得到的最大特征值λmax=4.0453, 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求得的权重, 分别为W1=0.36, W2=0.30, W3=0.23, W4=0.11。进行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0.015≈0, CR=CI/RI=0.017<0.1, 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同理, 可对其他子准则层构造判断矩阵, 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数, 最后结果见表1。

3 省际科技竞争力实证分析

3.1 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综合排名

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权重和标准化数值可以计算得到2006省际科技竞争力的综合得分, 计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科技竞争力最强的10个省市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湖北和四川;科技竞争力最弱的5个省市为青海、宁夏、海南、甘肃和新疆。

3.2 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分量指标比较分析

下面分别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科技潜力四方面对全国30个省、市、自市区进行排序, 以便从中发现各省市科技竞争力的差异性及其优势和不足, 为制定宏观科技政策提供依据。根据计算得到的权重, 采用简单的线性加权法可以得到每个分量的得分, 且据此进行排序, 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以发现每个省、市在科技竞争力四个不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北京市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都是排名第一, 但科技潜力排在第11位, 综合排名第一。四川省的经济协调度排第20位, 综合排名第10位, 可见四川省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并不协调。下面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对每个分量进行分类和排序。

对科技投入一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我们可以把全国30个省市分为六类, 按科技投入强弱依次为: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上海;第三类为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第四类为海南;第五类为天津;其余的省市为第六类。

对科技产出一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把全国30个省市分为五类, 按科技产出强弱依次为: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上海;第三类为江苏、浙江和广东;第四类为天津;其余的省市为第五类。

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能力一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把全国30个省市分为六类, 按科技与经济协调能力强弱依次为:第一类为广东;第二类为山东;第三类为上海;第四类为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和江苏;第五类为青海和新疆;其余的省市为第六类。

对科技潜力一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进行聚类分析, 可以把全国30个省市分为五类, 按科技潜力强弱依次为:第一类为上海;第二类为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第三类为北京和天津;第四类为江西、陕西、湖北、河北、辽宁、湖南、四川、安徽和河南;第五类为吉林、重庆、广西、黑龙江、福建、山西和内蒙古;其余的省市为第六类。

3.3 科技竞争力地区差异

为了反映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区域之间的关系, 按照传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划分关系来考察区域间的科技竞争力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计算结果见表4, 可以发现在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以及相应的四个子准则层方面都是东部地区第一, 中部地区第二, 西部地区最差。同时, 中西部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相对较大, 这与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在现阶段加强区域之间合作的必要性。

3.4 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动态评价分析

近几年来, 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取得了新的进展。科技投入规模增大, 科技产出不断增加, 市场化进程速度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等等,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对2002—2006年各省市的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比较发现, 除了个别省市的科技竞争力有些波动外, 绝大部分省市的科技竞争力都是逐年递增的。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每年各省市的科技竞争力排序, 结果见表5, 可以发现, 近五年内各地区科技竞争力水平上升的有内蒙古、浙江、河南, 科技竞争力水平下降的主要有天津、吉林、陕西、云南、海南、黑龙江和广西, 其他省市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在所有省市之间的排名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了我国各省市的科技竞争力在动态上基本保持了自己的发展速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各省、直辖市科技竞争力发展极不平衡;各省的科技竞争力大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但不同省份之间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不变。根据以上结果,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我国应该继续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 对西部地区进行经济扶持时要注意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 (2) 为了促进地区间发展平衡, 创建和谐社会, 我国应该尽快采取措施缩小各地区科技实力的差距; (3) 面临短期内无法消除的地区间科技实力不平衡性, 在发展经济时可考虑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

摘要:首先建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2002—2006年30个省 (市、自治区) 进行了科技竞争力分析,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和排序。结果发现, 我国各省、直辖市科技竞争力发展极不平衡, 历年各省的科技竞争力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关键词: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1]姚建文.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系统工程, 2003 (5) :118-121.

[2]黎雪林, 孙东川.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 :48-51.

[3]范柏乃, 徐伟红.中国地区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实际测度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 (6) :56-58.

[4]曹先珂.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沿海省市海洋科技竞争力比较与分析[J].海洋技术, 2007 (2) :84-89.

佛山:特色农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篇10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 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 雨量充足。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5区。2007年全市农业用地面积136.29万亩, 其中耕地67.18万亩, 鱼塘62.18万亩, 园地6.93万亩, 农业劳动力有26.67万人。由于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 该市并不适宜发展水稻生产, 而更适合种植、养殖各种经济型特色农产品, 当地政府结合自身实际, 利用省《议案》扶持和购机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带动, 不断优化全市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结构, 加快推进本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据统计, 到2007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 居全省第五位;全市包括耕、种、收、植保、排灌在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达44.83%;一批国内外先进、适用、可靠的特色农业机械得到广泛的应用, 鱼塘增氧设备102892台套, 居全省第一位;鱼塘投料机836台, 居全省第三位;温室795670万平方米, 居全省第二位。而且鱼塘增氧设备、工厂化养猪、养鸡、畜牧屠宰、花卉种植成套设备和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等的应用在国内已处领先地位。特色农机, 正有力提升佛山农业竞争力。

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业旅游;竞争力;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459-04

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把农业生产、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既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又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农业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2]。目前,在我国已评定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仅占29家,这与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不相符。因此,对河南省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于发展河南省农业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南省农业旅游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3]。从自然条件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水果、蔬菜和花卉,全省各地建立了多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看,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文化。河南省各地主要的农业旅游资源见表1。

3 评价结果分析

在资源价值指标中,知名度的权重最大,为0.167 2,各个景点在知名度方面差异较大,该指标得分较高的景点竞争力排名也比较靠前,如排名前2名的景点得分都在9分以上,排名靠后的景点得分都在1~2分之间。此外,景点组合和景区容量也是影响景点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发现,游客普遍认为康百万庄园具有较浓厚的民俗文化,此项得分为10分,但是,由于景点较少,景点组合和景点容量得分不高。奇特度的权重也较大,为0.151 3,充分反映出求新、求异是人们旅游的普遍心理。在旅游条件指标中,食宿条件的权重最大,为0.300 6,景区管理水平次之,权重为0.201 6,所选取的9个旅游景点在这2个指标中区分度较大,排名靠前的景点得分都在7~10分之间,排名靠后的景点得分都在2分左右;其他指标如费用、交通便捷性等区分度较小。

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资源价值、旅游条件、开发条件的权重分别为0.305 2、0.294 9、0.399 9,这说明所选取的9个样本中,旅游条件差异程度较小,而在资源价值、开发条件上差异程度较大,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资源为基础,并且区位优势明显的景点发展潜力更大。

从评价得分排名来看,重渡沟风景区、南街村、郑州丰乐农庄葵园竞争力强,共同特点是资源优势明显,景区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好;康百万庄园、顿丘农庄、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竞争力较强,共同特点是适游期较长、民俗文化厚重,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较好,但旅游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区位条件方面优势不明显;金牛山风景石榴园、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和鸭河口水库风景区竞争力一般,这些景点虽然具有较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是景区的区位条件较差,同时,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组合不够丰富,品牌推广方面也存在很大缺陷。

4 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4.1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

各地政府要把农村旅游业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从各地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论证和编制农村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开发。各地政府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应培育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努力突破行政区域划分,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为重点,实现错位发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此外,各地政府还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给予农村旅游业长期发展的政策保证,如根据财政状况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实行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开发等。

4.2 突出特色

農业旅游开发应突出“农”字,将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农业风光、农村风情相结合,要加强“新”与“旧”的融合,加强“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加强“动”与“静”的互补,只有如此,农业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分布在城市周边的特色村,可定位为城市的后花园,利用地缘优势、特色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如郑州丰乐农庄地处郑州郊区,是集特种蔬菜种植、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园区。对于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致富的名村,可重点打造成观光型旅游村,如临颍南街村,一方面突出红色旅游主题,让人足不出园便可领略中国革命波澜壮观的宏伟画卷,另一方面突出共产主义小社区特点,使游客在这里亲身感受共产主义的优越。对于依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景点,可定位为养生休闲观光型景点,如洛阳重渡沟风景区,凭借水乡竹韵、原汁原味的农家田园民俗文化,使游客从中体验到浓浓的山野风情。对于依托产业基地发展起来的旅游项目,可开辟为公园化的农业园区,如洛阳常袋乡红提园,在小浪底旅游沿线建成了红提种植为主的万亩旅游观光农业带,配套发展吃、住、行、游等,实现了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有机结合。

4.3 丰富旅游内容

旅游景点组合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旅游景点类型多,相对密度较大,距离较近,形成线型、环型或马蹄型的排列,是一个景区的最佳旅游景观组合。要想开发一批完善成熟的农业旅游新产品,需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的设计。辽宁大连的玉米迷宫,江西某地带有“恭喜发财”4个字的方形西瓜,不仅吸引了游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还实现农业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此外,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也必不可少,如郑州浮戏山杨树沟风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建设了彩弹射击、真人CS、徒手逮猎等多种项目,这些项目参与性、模拟性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4.4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区域经济条件较差的景点。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当地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及景点的住宿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在改善基础设施时,要因地制宜,既做到完善基础设施,又不过多占用农村建设用地,保护好当地环境。

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当前河南省诸多农业旅游景点急迫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农业旅游管理机制,培育农业旅游协会,通过协会构筑信息交流平台。此外,提高管理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相关部门应对农业旅游相关从业者在导游讲解、接待礼仪、餐饮服务、导购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对景点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等方面也开展培训。

4.5 加强宣传,拓宽市场

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数量不多,要加大对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宣传时需有的放矢,要对乡村旅游品牌进行准确定位,突出差异化,只有将自身特色与诸如历史、文化等相互融合,才能体现出差异化,景点才具有竞争力,如南街村突出了“红色文化,集体优越感”等特点,就与其他的富裕村有明显的区别。宣传手段的选择要结合自身情况,可通过举办各种乡村农事节庆活动来提升知名度,如各种果蔬的采摘节,还可与旅行社加强合作,不断拓宽客源市场。此外,在信息社会,成本更低、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的网络营销是首选的宣传手段,省市各级政府可牵头组建农业旅游推介网站,有实力的景点可自己组建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宣传推介、门票预订与销售、线路咨询等服務。

参考文献:

[1]王继权. 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生态经济,2001(1):43-45.

[2]张 蓓.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29):52-55.

[3]任天保. 低碳时代的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河南农业,2012(4):55-56.

[4]张娜娜. 石家庄休闲观光农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D]. 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1-67.

[5]王新越,张广海,卡茜燕. 乡村旅游景区定量评价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7):72-80.

[6]杨建华,刘宁宁. 河南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分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46-48.

[7]胡 娟,师谦友,范化冬.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17-121.

[8]喻红林,路 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榆林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榆林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榆林农业银行经营环境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城区支行于2001年经人民银行批准正式成立。是一家经办各种存款、贷款、结算业务以及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市支行级金融机构。榆林农行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 在促进榆林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 自身业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是资金实力明显增强, 截止2014年12月末, 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7亿元。2010年以来, 在支持地方建设方面, 累计投放各项贷款390多亿元, 重点支持了煤炭、电力、化工、交通、房地产等行业,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此, 榆林农业银行以打造城市主流银行和县域领军银行为目标, 努力将市区行打造成为核心客户群体优势明显, 产品、服务引领金融消费潮流, 主要业务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同业水平, 市场份额和盈利水平位居前列, 文化、理念、品牌、形象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价值创造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攀升的城市主流银行;2011年实现利润12亿元。在服务“三农”方面, 2012年9月末, 全行涉农贷款总额80.2亿元, 县域新增贷款连续三年超过50%, 总体上做到了县域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另外, 惠农卡发卡总量突破34.6万张, 覆盖农户超过100万人。建立惠农服务站46个, 累计办理支取业务35.57万笔, 发放资金1.08亿元。2013年末, 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415.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29.4亿元, 当年实现利润14亿元。在全省农行系统综合考核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位。

从农行内部发展来看, 业务经营还存在“三快对三慢”的不均衡问题, 一是三农板块和城区一级支行存款增加较快, 县级支行和分理处存款相对而言增长乏力, 存量占比下降;二是三农板块资产业务快速增长, 城区资产业务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三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 法人客户虽然在AA级以上客户数量和贷款额度有所增长, 但是在客户储备和贷款投放上相对不足。

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 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 将为该行业务的发展带机遇。一是适度宽松、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 将有利于该行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二是央行自2010年10月20日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有利于定期储蓄存款的增长。三是市政府继续推进十项重点工程, 深入实施两区两带一城发展规划, 为该行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银行榆林分行的竞争优势分析

近年来, 榆林农业银行在榆林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行党委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 以打造“城市主流银行和县域领军银行”为目标, 提升了企业价值, 增强城乡两个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积极拓展城市业务市场, 提高了服务三农的能力, 各项业务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13年末, 全行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415.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29.4亿元, 当年实现利润14亿元。在全省农行系统综合考核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位, 多次被榆林市委、市政府评为“为榆林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 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称号, 辖内涌现出长城支行、城区支行、分行营业部、榆阳区支行、府谷支行等全国农行系统“百佳”、“百优”、“百强”支行和全省“十强”支行。

(一) 横向比较网点上占有优势

目前, 农行陕西榆林分行现有机构60个, 其中区行1个, 支行5个, 二级支行及分理处 (营业所) 54个, 在职员工1500人。

单位:个

由上表可知, 与其余3大商业银行相比较, 农业银行网点分布最多, 带给人们更大的便捷。再者, 与同业间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向计较, 农业银行享有国家政策支持, 服务于三农, 贴近城镇公民生活, 大大增加了其核心竞争力。榆林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优势在城乡联动是榆林农行的特色和潜力所在, 其拥有1500多名爱岗敬业、团结务实、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员工, 是不断取得进步的根本保证。客户、网点、渠道横跨城乡都是其有利条件。

(二) 纵向对比业绩上占优势

榆林农行现统计网点及业绩均占省内十分之一, 和其他十个市相比较, 仅次于西安和宝鸡市。在地势上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 面积约4.29万平方千米, 约为陕西省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七, 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常住人口达到3351437人, 其中15~64岁人口2569890人, 占76.68, 至今,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资源, 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自愿富集一地, 组合配置好, 国内外罕见, 开发潜力巨大, 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经济发展迅速, 资金周转量大, 并且积极向省行申请贷款计划, 全力支持榆林市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步伐, 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减排、企业转型、民生工程等相关优质项目, 榆林农行信贷计划的匹配仅次于西安市, 居全省第二位。

(三) 银行自身特色分析

近年来榆林农业银行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全力支持榆林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成为人们心中贴心的银行。

一是整合营销资源, 增强城乡两个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坚持有保有压, 在贷款投放上坚持双优战略, 对贷款客户实行分类管理, 重点支持优良客户, 逐步压缩一般客户, 淘汰劣质客户;三是统一思想, 促进了服务“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实施差异化发展, 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有效激发了县域支行的积极性, 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累计发放惠农卡34.9万张, 惠农卡覆盖农户约120万人, 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8.9亿元, 授信2.05万户, 授信金额8.7亿元, 农户小额贷款余额为3.76亿元。全行涉农贷款总额达到66.53亿元, 占全行贷款总量的35.1%;四是积极践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加强机制创新, 分行和各支行分别成立小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和分中心, 实施个贷集中经营, 优化审批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农业银行良好形象, 通过广播宣传、图片介绍、散发传单、工作人员宣传讲解和现场演示等方式, 大力普及金融知识, 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从综合贡献上看, 县域支行好于城区支行;从主要业务产品经营效果看, 各支行 (处) 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先进行全面超额完成任务, 个别落后行差距悬殊, 各支行 (处) 在自身业务发展上也存在较多不均衡性。尽管农业银行开始股份制改革, 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传统的运营模式还在残留在银行部门领导人的头脑中, 产品创新力不够, 服务配套滞后。

一是银行家经营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 缺乏有农行特色的竞争力强的优质金融产品。二是由于历史上主要服务于“三农”等弱势产业、区域和群体, 农业银行为此承担了巨大的成本。三是同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挤压农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产品营销缺乏力度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低。四是售后服务跟不上, 优质服务有差距。特别是对VIP客户的差别化服务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还有待提高。

四、榆林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 榆林农业银行应加快转型发展, 以“横向提升、纵向进位”为目标, 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 抓好负债业务, 提升市场份额、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中间业务发展, 科学谋划全年工作, 着力营造和谐稳定内外部环境。

(一) 围绕农总行新的战略定位, 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能力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接合带, 全市1区11县, 北部属风沙草滩区, 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农村, 农业人口众多。榆林农行应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改善信贷服务, 拓展县域市场, 加大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县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提升组织机构创新, 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和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充分发挥电子银行作为交易渠道、服务平台和营销窗口的突出作用, 加快自助银行、支付通、自助服务终端等产品向客户端的延伸, 实现所有网点自助设备的全覆盖, 减轻了柜台压力。在客户方面, 加强客户的管理与维护, 强化产品创新,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

(三) 全面提升对公业务核心竞争力

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经营理念, 推动客户基础建设,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 严控风险防范, 加快发展、提升进位, 巩固对公业务在全行经营中的支柱地位, 全面促进对公业务主流银行建设。完善支柱架构,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注重发挥资产业务的综合带动作用, 以资产业务带动其他业务发展。

(四) 践行总行核心价值观及理念, 不断丰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内涵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在充分吸收全行企业文化建设大讨论成果, 经过广泛调研访谈、深入梳理历史传承、深刻剖析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农业银行45万员工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是全体员工共同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纲领, 对于全行形成统一的目标激励、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要脚踏实地践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五) 提高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

针对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 要加强对农业银行风险管理,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培育新型的风险管理文化, 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改变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方法;运用多种风险应对策略, 包括规避、分散、转移、抑制等策略。

参考文献

[1]焦瑾璞.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M].北京:中国余融出版社.2012.1.

[2]周启清.我国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借贷行为分析[J].商业时代.2014年第10期.

[3]文震威.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初探[D].企业经济.2010, 10.

[4]榆阳区农行正被审计署调查[J].证券市场周刊.2012 (9) :15-16.

[5]赵忠世.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农村金融研究.2012 (5) :34-37.

上一篇:故障征兆下一篇:果蔬采摘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