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评价

2025-01-12

农业科技评价(共12篇)

农业科技评价 篇1

1 引言

国内学者关于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较为丰富, 其理解不尽相同。曾令果和徐辉 (2009) 在分析各省市科技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参考项目成功的影响因素, 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形成评估指标体系, 为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估提供参考。鲍玉昆和张金隆等 (2003) 研究了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SMART准则主要强调指标的特定性、可测量性、可得性、相关性、可跟踪性这五个方面。于成刚 (2008) 等针对科技项目的特点, 基于后评价视角, 构建了基于AHP-fuzzy方法的科技项目评价模型以及科技项目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并针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改进意见。另外, 还有较少的针对某一领域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的研究。杨闯和王敬华 (2011) 对公益性农业科技项目的内涵、特点、功能定位、国内外的管理模式评价原则和评价类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提出相应的措施, 以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和评价工作。本文所研究的是针对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 主要是在之前学者们对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基础上, 构建针对农业科技项目的评级指标体系, 并在以往学者们重视效益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法律分析。

2 农业科技项目的内涵

所谓项目,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一般而言, 科技项目是指围绕科技研究展开的科技攻关、涉及面广、投资高强度、技术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 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项目。科技活动往往有几个大的计划和项目群组成, 每个计划或项目群又有许多具体的项目组成。而本文所研究的农业科技项目是指以与农业科技相关的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单位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 由相关农业研院所以及农业企业为主要承担者开展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项目。

对于农业科技项目来说, 由于其自身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其大部分产出与效益 (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 在项目结束前难以做出全面的评价, 只有投入具体应用或者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发现其影响。因此, 农业科技项目评估是对农业科技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系统客观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总结的一种方法, 是以评估报告为基础, 通过调查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实施、验收、成果推广等状况, 分析项目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结经验教训。

3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项目本身的有效性, 也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进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因此, 我们在构建农业科技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适用性原则。科技项目评价指标要具有和农业科技项目同质性的要求, 能够切实反映科技项目的特性和本质。 (2) 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项目的整体情况, 保证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尽量从客观的实际需要出发, 避免主观意识的加入, 注重指标的权威性、普适性和代表性。 (4) 时效性原则。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的建立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指标要反映社会价值观念, 避免不合适宜的指标影响决策效果。 (5) 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要保持相互独立, 从而避免相关影响带来的重复计算和影响决策的精准性。

4 科技项目评估的方法

总结国内外的针对科技项目评估方法, 可以分为定量、定性以及其他衍生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经济评估法;其他衍生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集成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使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对象进行方法的选择。

4.1 同行评议法

一般认为, 该方法是针对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议标准, 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事项进行评估的活动, 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方法效果较好、可信度高。但是也有缺陷, 比如“熟人关系网“会使其不能真正的有效评价科技项目;另外, 对于中间层次的科技项目的评估会使得出的结论摇摆不定等。

4.2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决策、预测和技术咨询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复杂问题的意见 (一般是20~50位) , 并据此作出判断。该方法是一种群决策技术, 可有效地征求和提炼群体的意见。但比较耗时, 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次反馈意见, 从而会降低评估效率。

4.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 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相对更重要的, 从而对总体进行排序。但是该方法仅限于书目不多的项目排序, 而且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和其他方法在一起使用。

4.4 经济评估法

该方法属于技术经济评估法, 主要通过价值分析、成本效益以及价值功能分析, 采用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计算比较得出结论。但是该方法有时候不能较好地量化一些指标, 或者存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有些数据难以测算等问题。

针对以上几种方法, 我们在进行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时选择经济评估法。

5 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体系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即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战略结构以及同业竞争状况;四个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整体, 共同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另外, 机会和政府支持是影响某一产业竞争力的两个辅助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研究, 和分析某一产业竞争力具有相似性, 在这里我们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来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初级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本文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现该因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国内市场需求要素;法律分析可以看做是支持性产业发展的要素;组织管理层面的指标体系则体现企业战略结构状况, 经费的划拨则体现政府的支持。

注: (1) 表中**表示可以量化的指标, 未标明的表示定性指标。 (2) 本表的指标内容按照波特钻石模型来选取。

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本身的风险性和技术不确定性, 有的指标难以量化, 需要定性分析 (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

6 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 而且指标权重直接影响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结果。不同的农业科技项目由于项目的侧重点不同, 权重设置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权重。对于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 权重的确定方法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能体现评价项目的真正目的;其次, 权重确定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 较易进行重复评估, 体现评估的精准性;再次, 权重方法的确定要简单易操作, 耗费成本较小, 较易被评估机构采用。

7 结论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一般注重效益分析和技术分析, 本文强调了组织管理和法律分析的重要性, 从而可以较全面的进行科技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效的组织管理活动可以大幅度降低项目所耗资金, 优化项目资源配置, 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 法律分析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使得项目成果得到法律保护, 也保护了项目的无形资产———品牌。因此, 农业科技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效益分析、技术分析、组织管理、法律分析。这不仅是农业科技项目评价本身的要求,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农业科技项目技术评价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曾令果, 徐辉.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决策管理, 2009 (10) :18-20.

[2]鲍玉昆, 张金隆, 孙福全, 李新男.基于SMART准则的科技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结构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2) :46-49.

[3]于成刚, 梅姝娥.科技项目后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6) :84-85.

[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1-14.

[5]何大军, 曹颢.科技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与成果推广[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4.

[6]侯艳萍.科技项目的特点及其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1) :07.

农业科技评价 篇2

同志评价意见

邓永平同志于2017年7月正式到王闵家村苗木种植合作社。担任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提供苗木种植的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工作。工作期间,他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社员和群众们的一致肯定。

邓永平同志积极主动,态度端正。担任特派员期间,他主动了解合作社生产的各项情况和发展的计划。先后去苗木种植基地、种植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学习书面材料和与群众的交流,他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本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各种问题。

邓永平同志业务能力强。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种植户提供全面的种植技术培训,能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苗木生长情况和病虫害情况,并能及时提出方案,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之,邓永平同志综合素质较好,政治表现良好,法纪观念充实,工作期间,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相信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农业科技评价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20-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财政厅2012年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通信作者:沈建新,研究员。E-mail:sjxjaas@126.com。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的公益性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2011年我国农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从政府口径支出的资金数额为773.79亿元,在该类经费支出中约占88%。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和科研经费管理中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科研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但资金归口部门不同,绩效管理方法各异: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3年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项目、部门和财政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虽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实际操作中缺少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只有宏观层面的指标框架,科技部至今没有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缺少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分析主要的绩效表现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

依据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全过程以及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则,分析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项目是科技专项资金的载体,考评专项资金的绩效应该围绕项目进行。项目的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四个环节。投入包括资金、原有的科研条件、科研人员等,考评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应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产出指科技活动的成果,影响则是成果的扩散、转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投入到产出的运作过程,是产出、影响的形成诱因,表现为管理形态[1],实用而重要,亦应为绩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评价作为项目监督管理的手段和资源配置的依据,通过逆支出的反馈回路,在对已实现的产出和影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揭示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将评判结果用于未来资金投入的决策,这也是绩效评价的职能和目的。

资金贯穿项目,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要同时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简称“3E”原则)。效益性指科技专项产出的科研成果,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率性原则关注的是科技专项运行中的生产效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2],如何在既定支出下实现更高的产值和更好的服务;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科技专项的既定目标下,资金支出应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优化支出的结构。资金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专项资金的效率越高,产出的成果越多,影响力越大,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科研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支出越具有经济性。

2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

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多目标、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将构建层次型评价体系,全面、有条理地反映绩效水平,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准则层是围绕目标层对绩效主要方面的描述,由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可知,评价系统要素包括管理、产出和影响;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要素特性的具体指标。

2.1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3],评价对象是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形态。在设置管理绩效指标时,一些研究混淆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将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财务管理因素列为管理绩效,实际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实施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4],这是结果;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众多,如项目目标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完善、操作是否规范等,这些是导致结果的诱因,不是直接的绩效表现形式。从结果出发,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是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以及执行中的经费使用效率,因此将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管理绩效定义为管理效率,从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效率2个方面考察。

2.2科研产出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活动,科研成果是项目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项目的研究重点不同,科研产出的成果也有所差异,只有明确科研项目分类,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研项目的分类,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3类,其中应用研究以为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科学技术支撑为主,能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间接影响,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等[5],产出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方面。本研究以应用研究型农业科技专项为对象,其他类型项目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nlc202309041203

2.3经济效益

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科技专项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专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将专项产出停留在论文、专利等文字层面的成果上,思想结晶只能被束之高阁,便丧失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意义,因此,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要分为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于专项承担主体来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是直接效益,计算投入产出比能准确得出投入资金产生的实际货币价值。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益,衡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货币价值和社会公众所能获得的利益。

2.4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评价是站在公众角度评价专项的社会效果。作为农业科技专项中的公众主体,农业劳动者从专项实施或成果中受益,改善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就业机会,这些往往难以衡量,但是可以通过农民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来体现。科技专项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农民越容易获得品种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角度来体现社会效益。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验收申请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为目标层,设立二级指标,确定管理效率、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准则层,选取16个定量指标组成指标层(表1)。

管理效率(A1)选取了3个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运作中可用的资金数和项目完成时的执行情况。经费是科研活动运行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投入通常按一定比例在项目开始时、中期检查或是验收时分批划拨,因此,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达是项目运行中重要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项目运行中实际耗费的资金量是对投入的准确衡量。在此用到位率和实际支出率2个指标考察资金使用。支出确定时,采用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反映项目是否按时结题验收,表现项目完成的经济性。科研产出(A2)是科技活动结束后的直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据应用研究型项目的产出,统计成果、专利、审定品种等产出内容的数量,综合评判论文和获奖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在能力。另外,人才培养虽然不是科技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项目运行中的潜在效益,积累了团队和个人的科技实力,这里用研究生的培养率指标来表达。经济效益(A3)选择了科研投资收入率来描述微观经济体即项目承担单位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新增产值和新增农民收入分别与投入相比,表达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外溢性对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社会效益(A4)主要针对的是项目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程度。通过科技服务、咨询等形式,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让农户得到技术、品种,才能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选择了科技服务次数、农民培训率和成果推广率3个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上,考虑到科技产出的多样性,指标应有所针对。有反映即期效益的科研投资收入率、新增产值与总投入比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反映潜在效益的人才培养率指标;有统计专利、品种审定等数量的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如采用成果产出率直观反映每万元支出所能带来的成果产出。同时,兼具数量和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指标,如论文h指数和获奖成果率的计算。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总额。

(2)资金实际支出率=实际支出资金实到到位资金。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数量项目合同中的预期考核指标数量。

(4)成果产出率。项目期内科技成果数与相应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之比,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自主选育或引进推广的农业品种,产生的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公式为:

成果产出率=成果数量项目经费。

(5)论文h指数。目前,评价论文主要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间接体现论文的质量,缺乏对论文影响力的直接衡量。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h指数,以简单的计算同时衡量个人论文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力)[6]。将科技专项类比于个人,用h指数评价专项产生的基金论文,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更能综合体现科技专项在论文上产生的绩效。论文h指数的定义为:获得某科学基金资助的总计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次,而其余N-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小于或等于h[7]。

(6)专利。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另外,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同发明专利性质相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也计入专利授予数量。

(7)获奖成果产出率。科技奖励是对项目创新水平、科技含量的有形衡量,获奖级别越高说明该项目的创新点、成就越高。但相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级别奖项的含金量不同,资金产出效率自然不同。为了体现相同科研经费下的奖励质量,将各级别奖项基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平台进行修正,使各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获奖成果产出率定义为:

获奖成果产出率=国家级奖励数量+0.473 9部级奖励数量+0.021 1省级奖励数量项目经费[8]。

(8)人才培养率=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项目参与人数。

(9)科研投资收入率,指科研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在统计年内平均每年所获得的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与相应的科研投资经费总额之比,公式为:

科研投资收入率=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项目经费。

(10)科技服务次数。项目单位对项目服务对象组织的科技下乡、培训、指导、函授、讲座、展览、科技普及等工作次数。

(11)农民培训率=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项目经费。

(12)成果推广率。对于种植类项目,定义为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面积与总投入比;对于畜牧类项目,定义为畜禽种苗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繁殖数量与总投入比。公式为:

nlc202309041203

成果推广率=种子种苗推广面积或畜禽种苗繁殖数量项目经费。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对测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主观评价以相对客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共10份,经过Yaahp 6.0层次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5创新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创新意义:(1)评价对象上,针对农业科技专项,体现农业科技产出特性。(2)评价思路上,综合项目全过程和“3E”原则。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过程,深入挖掘和描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表现,同时考评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3)评价指标上,指标选择体现针对性。一方面,基于评价基本思想,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管理效率指标考虑真正能反映管理绩效的因素,剔除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另一方面,指标设置具有多样化和定量化特点。以绝对值、相对值和综合评判指标对科研活动产出进行量化评判,直观、具体地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方.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刘瀛弢.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3]马辉,杜亚灵,王雪青.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软科学,2008,22(7):49-53.

[4]Munns A K,Bjeirmi B F. The ro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project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2):81-87.

[5]李功越.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11(11):132-135.

[6]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7]赵星,高小强,何培. 科学基金h指数:基金论文成果数量与影响力的综合衡量[J]. 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15-18,22.

[8]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农业科技评价 篇4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 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 (见下表) :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 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 由国家、省、地 (市) 、县、乡 (镇) 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 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 组织实用技术培训, 设立示范样板 (基地) 吸引农民参观学习, 建立科技服务实体, 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 发动力度大, 普及面广, 推广速度快, 效果明显, 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 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 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 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 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

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 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 形成省、市县 (区) 、乡镇三级, 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 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 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 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 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科技示范园区模式。

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 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 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 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 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 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 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 到2002年底, 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试点) 36个,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 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 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 223个, 自主开发新项目1 556个, 推广新技术3 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 505次, 参加人数108.4万, 举办技术培训班8 625期, 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 其中, 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 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 254.6万, 农民人均收入4 721元, 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1 254.6元) [5]。

存在问题:第一, 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 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 重展示, 轻实效, 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 运行机制缺乏创新, 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 软件建设滞后, 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 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

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 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 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 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 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 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 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 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 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 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 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 科技特派员模式。

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 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 已在全国31个省 (市) 的1 000多个县 (市、区、旗) 开展, 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 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 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 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 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 项目经费有限, 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 科技入户模式。

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 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 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 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 并以户带户, 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 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 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 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 科技下乡模式。

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 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 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 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 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 针对性不强, 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 实用性不足, 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 流于形式, 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 三电合一模式。

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 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 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 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 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 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 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 田间学校模式。

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 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 突出学以致用, 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 观察问题的能力, 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 (县) 得到推广和普及, 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 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 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效, 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训效果切实可靠, 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 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 科技协调员模式。

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 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 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 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 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 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 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 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 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 市场引导型

1. 企业产业化 (公司+农户) 服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 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 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 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 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 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 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 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 实行优势互补, 合作发展, 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 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 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 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 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 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 (目前为582家) , 省级1 839家 (目前为2 000家) , 带动农户7 265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 户均增收1 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 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 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 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 别的公司无法进入, 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 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

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 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 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 从产业分布看, 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 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 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 农民管理能力有限, 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 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 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 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2003年, 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 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 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 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 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 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 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 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 加速了成果转化,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 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 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 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 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 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 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 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 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逐步健全和完善, 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 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 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 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 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 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 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摘要: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 不断探索, 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 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 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 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参考文献

[1]柏振忠, 王红玲.新阶段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5) :580-582.

[2]吕洪霞, 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6) :47-52.

[3]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创业, 2005, (10) :53.

[4]张俊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1-4.

[5]科技部.2006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报[EB/OL]http://www.most.gov.cn/ncs/ncsndbg/.

规范科技评价净化学术环境 篇5

规范科技评价净化学术环境

一、当前科技评价存在问题 现在科技界流行一种以发表论文的数量,获奖成果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把学术评价数量化、简单化、庸俗化,不同程度地摧生了自吹自擂、弄虚作假,以致抄袭和剽窃的恶习.从立项、经费申请到科研项目的实施,从考核评议、成果鉴定到评奖,从技术职称评定到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授予,甚至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科技界的不端行为丛生,许多道德与行为准则遭到破坏.

作 者:浦庆余 Pu Qinyu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刊 名:学会英文刊名:XUEHUI年,卷(期):“”(7)分类号:C2关键词: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 篇6

[关键词] 农业 产业组织 效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逐步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成为农业领域内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村经济近年出现了农业增长乏力、农民收入增加趋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的农村经济制度。本文试图从经济运行效率角度对我国现行农业产业组织进行评价和再认识,从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一、农业产业组织分析的基本假设前提

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经济人理性决策的假设前提,即认为产业组织中的每个经济主体及产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本身的每项经济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目的。这个经济学假设尽管受到了一些学者在伦理方面的质疑,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情况的。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每个投资者都在为实现投资效用最大化而不断努力。投资效用最大化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利润最大化,因此农业投资者的理性决策目的即为实现投资利润最大化。

在理性决策前提下,每个生产者都将努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从产品的属性看,绝大多数农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其市场需求弹性很小,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扩大农产品销售量增加收益的可能性不大。通常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者要增加收益,要么增强自身市场势力,影响消费者行为,提高农产品需求弹性;要么选择扩大产品销售量以外的其它办法。

本文对经济组织效率的评价也将坚持理性原则,以经济组织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进行分析。在成本既定条件下能够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或者在收益既定条件下能够实现成本最小化的经济组织,都是有效率的组织;反之,则是无效率的组织。

二、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评价——SCP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的内核是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 S)、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 C)、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 P)分析范式。该理论认为,就短期而言,市场结构是既定的,特定的市场结构决定相应的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有进一步决定市场绩效的好坏。但从长期来说,三者都在变化且互为因果,市场行为的改變是市场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但有时市场绩效也直接促进市场行为或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从市场结构看,由于制度、技术和行业特点的制约,我国当前农产品市场处于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经济组织。农户数目众多(2001年为2.44亿户),经营规模狭小(2001年户均耕地面积0.53公顷),生产集中度低,而农产品同质性强,需求弹性低,市场竞争激烈。农业领域便利的进入机制和高耸的退出壁垒使每个生产者都无法影响农产品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

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决定了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只能以扩大销售量来增加收益。但农产品的特性与这种市场行为存在冲突,农业生产经营者扩大销售量很难增加收益。一旦农业丰收,农产品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生产者利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上“一年丰收、三年减产”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现象经常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无序竞争局面时有发生,农业资源浪费严重,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户的经营效益十分糟糕。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事实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农业产业组织效率低下的结论。

三、从生产理论的评价——经济规模分析

生产理论认为,合理的经济规模可以有效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能够将经济活动的固定成本和其他公共成本在每件商品上摊消到最小化程度,广告、品牌等市场竞争策略的使用效果更好,技术优势也更容易发挥作用。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实践也证明,同一产业内较大规模生产通常拥有更明显的技术优势,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其成本比小规模生产低得多。

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由经济组织的规模体现,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总是有边界的,因此经济规模绝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合理的经济规模从一定意义上说受到生产技术的制约,生产技术越先进,合理的经济规模相对来说也越大。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合理的农业经济规模小于发达国家是正常现象。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规模比发达国家小,但并不是合理的,这主要是因为目前规模与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技术不相适应,引起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在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我国农业耕种劳动生产率为1.54公顷/人,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只用两个月时间便可完成其全年耕种工作。以2001年农业劳动力计算,户均耕地面积为2.05公顷才是相对有效率的经济规模,而实际户均耕地面积仅为0.53公顷,这使我国农业生产至少有2亿劳动力处于低效率使用状态,劳动力资源浪费严重。以农林牧渔业产值计算,2001年全国每百元产值耗费71.16元工资成本,这比同期其它产业的成本高了许多倍。

市场竞争策略的效率也是经济规模效率的反映。采用广告、品牌等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竞争策略往往与合理的经济规模相联系,过小规模的生产是没有能力采用这些策略的。美国的新红星苹果和新奇士柑橘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广告费,向全世界宣传,产品也广销全球,这与其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和合理的经济规模是密不可分。而我国农产品品牌注册少,广告宣传更少,主要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经济规模,生产者没有足够能力采取这些先进的市场竞争策略。

经济规模的效率还体现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上。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水平在世界上不算落后,但生产技术落后非常明显,而生产技术落后与农业产业组织效率低下紧密相关。农户是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组织,但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缺乏自我研发能力,因此我国农业科研主要由政府资助。而政府资助的科研通常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少数应用研究与实际生产也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生产与科研的脱节不可避免。同时,大多数科研成果的转让、应用成本通常较高,农户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将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过于狭小,过小的组织规模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也影响了农业组织自身的运行效率。

四、制度经济理论的评价——交易成本分析

制度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交易成本,它指一系列制度成本,或指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起草和实施和约的成本、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改变制度安排的成本等。交易成本最早由科斯提出,他认为企业通过契约安排和内部计划完成资源配置,大大减少了市场交易活动,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尤其是价格发现成本和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的差异最终导致企业代替市场,即降低交易成本的客观要求引起了企业的产生和存在。后来张五常进一步解释了科斯所说的企业,他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而是以某种合约形式建立的经济组织。

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主要由2.44亿个农户和1961个国营农场(2001年数据)完成,其它类型农业经济组织非常少。分散而众多的农业经营组织使农产品市场交易活动数量庞大,每个农产品需求者都要了解众多生产者的产品信息,和众多生产者分别谈判、分别签约、分别付款,交易成本无疑会随着交易次数和交易合约的增加而增加。交易成本的上升必然减少每个生产单位的利润,从而降低了各个农业经济组织的运营效率。

五、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现行农业产业组织的运行效率逐渐降低,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了。现行农业产业组织运行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并使组织规模扩大到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这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析”,《经济科学》,1998年第1期,第49-54页

[2]乔延清陶志峰刁化功:“农业产业化的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关于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探讨”,《江苏经济探讨》,1999年第5期,第11-13页

[3]邓大才:“农村产业组织的变迁轨迹和主导模式的选择与创新”,《改革》,2000年第1期,第107-112页

[4]何立胜郜翔:“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第36-39页

农业科技评价 篇7

1 农业科技竞争力相关概念

1.1 科技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力框架下, 世界经济论坛 (WEF) 最早提出了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概念, 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于每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经合组织 (OECD) 发展等国外研究机构都已将科技竞争力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行了研究。科技竞争力作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际竞争力的动力, 是关系到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1]。韩伟等 (2006) 认为[2], 科技竞争力具有3个方面的内涵:

(1) 科技竞争力既包括实现科技发展能力, 又包括潜在的科技发展能力,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 科技竞争力是创造知识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综合。

(3) 科技竞争力是综合要素组成的能力的集合, 是所有相关资源和要素的组合效率以及在竞争的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的集合。

1.2 农业科技竞争力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 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 所反映的一国 (地区) 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 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3]。按照这一概念, 农业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研究范畴, 具备竞争力研究的所有特征。农业科技竞争力不仅仅是科技总量和综合实力, 还是一种潜力, 要体现在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 农业科技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 这使得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与其他竞争范围的竞争力研究具有明显区别。

2 农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 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4]。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性:

2.1 渐进性

大量的科技进步一般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 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科技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4]。

2.2 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 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2.3 系统性

农业科技进步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密不可分, 由于某一项农业科技的进步, 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 促进其他产业科技的发展, 逐步形成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2.4 合作性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 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 以项目为载体, 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2.5 复杂性

农业科技发展的复杂性表现为:①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调节, 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佳环境。因此, 只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内, 实现科技进步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②农业科技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 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③农业科技进步结构的复杂性。只有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④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 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 注重农业科技的连锁反应, 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科技进步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农业科技发展的硬件, 还要考虑到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新的方针政策、新的经济体制等软件条件。

3 竞争力评价常用方法

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综合评价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应用。从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 竞争力评价最常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3.1 传统的TOPSIS法

TOPSIS法, 全称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 TOPSIS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 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 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 该方法只要求各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 (或递减) 性。“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是TOPSIS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 (方案) ,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 (方案) , 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 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 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 则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

TOPSIS法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经常被研究者使用, 慈斌 (2012) 、刘贵文 (2011) 、张洪 (2010) 、王小建 (2009) 等均使用TOPSIS法进行了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3.2 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中, 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和数量的表现。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可从整体上或动态上定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影响程度, 为确立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数量依据[5]。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系统态势的量化分析比较, 其实质是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 (标准) 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 几何形状越接近, 其关联度越大。关联度则反映各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 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

与常规研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 即信息的不完备与不确定性。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 它根据系统某些层次的观测资料以及相关的数学处理, 达到对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石宝军等 (2011) 、迟国泰等 (2006) 、陈光潮等 (2004) 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竞争力研究。

3.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 可减少变量的数目, 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在已有文献的研究中, 因子分析法主要用于科技竞争力指标的筛选及指标赋权, 通过因子分析在消除了指标多重共线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指标的信息, 可以起到降维的作用, 而且可以给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张玉肖 (2003) 、陶正等 (2006) 、毅军等 (2006) 、高雷等 (2006) 均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过竞争力评价。

3.4 改进的TOPSIS法

传统的TOPSIS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 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或Delphi法等方法, 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常会影响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时, 传统TOPSIS法以距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为基础来判断方案接近理想解的程度, 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方案的优劣性[6]。鉴于以上原因, 采用传统TOPSIS法无法得出合理的排序结果。改进的TOPSIS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延长线上找出一个虚拟最劣值向量Z*, 并用Z*取代最劣值向量, 然后计算各评价方案与最优值和虚拟最劣值间的距离和, 求出各评价方案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 并根据Ci*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有效克服了传统TOPSIS法的缺陷, 达到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评价的目的[7]。

农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涉及多个子项, 比如, 农业科技投入因素、农业科技产出因素、农业科技产出转化能力因素和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等, 对农业科技竞争力的评价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因此, 根据各样本的变异程度, 选择利用熵法计算各项指标权数, 采用改进的TOPSIS法评价模型, 计算各评价指标与其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Ci*值, 根据Ci*值的大小对农业科技竞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相对于其他评价方法, 既具有简便性、可操作性, 准确性也比较高。

参考文献

[1]许晓雯, 蔡虹, 魏骋.区域科技基础与科技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

[2]韩伟, 李钢.主成分分析在地区科技竞争力评测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6 (9) .

[3]陈丽佳, 张振刚.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6) .

[4]李秉龙, 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

[5]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

[6]胡永宏.对TOPSIS法用于综合评价的改进[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2 (32) .

农业科技评价 篇8

农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及其成果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粮食产量对全国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科技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认识,优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绩效评价在农业科技实施绩效当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文通过绩效评价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更好地了解农业科技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出符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以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实施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依据系统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行性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支撑水平和、进步贡献水平3 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实施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应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以相对数值增长率计算得到的,并运用阀值法对部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见表1:

资料来源:2008—2012 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

通过向专家提供背景数据,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的意见;经过多轮匿名征询和意见反馈,形成最终分析结论的专家打分法程序确定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各个指标权重的方法,请高校、科研单位中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人员和教师,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和推广工作的管理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等20 人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用求均值的方法计算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得出2007—2011 年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2。

三、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表2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投入得分较低且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对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三个体现农业科技投入水平指标分析发现:(1)农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虽然呈递增趋势,但增长幅度极小,由2007 年的0.47%到11 年的0.053%几乎没有变化;(2)农业技术人员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7 年的12.68%下降到11 年的-0.27%;(3)农业科学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07 年的8.46%下降到11 年的6.6%,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且所占比重较低。对上述三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2007—2011 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严重不足。从分析中发现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支撑需要加强。从专家的打分可以看出,在3 个一级指标中,农业科技支撑水平的权重得分最高位0.47,说明人们对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关注度较高。但是就对数据的分析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田水利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水平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以上这些说明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生产要素中科技成分含量不高。

四、完善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科技的有效投入。一是明确农业科技投入主体。造成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由于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外部性明显等弱质性特征,农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政府干预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存在市场机制内在功能性缺陷的情况下,只有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干预与指导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二是明确政府是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不仅要求政府作为资金投入的主体,更要明确政府作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主体,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黑龙江省财政应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大力支持良种化工程,加快培育粮食、蔬菜、林木、畜禽及水产新品种等。保证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科研创新、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中心的建设和对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保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基础科研设施的财政投入。在保证投入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分散投资活充分投资,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力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第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灵魂,黑龙江省目前处于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科技发展中仍存在着科技创新需求乏力、创新速度缓慢等问题,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使农业发展向科技驱动型转化,才能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运用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明确和重视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提高其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创新主体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的发挥。

科技成果的表观水平与科技评价 篇9

科技成果指在科研中取得的能更新科学知识或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结果。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体现为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

2010年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真正的好论文,在中国是凤毛麟角[1]。科技论文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饱受诟病[2,3,4,5,6,7]。根本原因,就是科技评价的标准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是指与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无必然和直接关联的表观指标。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加了科技知识,或者创造了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其他诸如:论文数量、刊物影响因子、预期效益、立项级别、出版社档次、评价结论、奖励级别等等,都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指标。现实中这些指标产生的程序把关不严、“被操纵”现象司空见惯,如果再将这些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奖励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所谓成果时,各种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本文就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评价的原因、弊端及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现行科技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不对等,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

科技主管部门既制订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又评审项目、成果和科技奖励,还掌管科研经费分配。但对立项是否得当、经费分配是否合理,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不好,科技成果是否有用,得奖成果是否货真价实,是否能促进科技或生产力进步等等,却不需负责。科技界只有权力,没有责任。

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等极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好恶或亲疏关系来评价科研项目和成果,产生“行政化”和“关系化”偏向;而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一方面尽量从事管理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抛弃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千方百计“包装”那些平庸的成果,因为评价结果攸关个人前途和单位声誉甚至存亡;另一方面四处攻关、行贿拉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

1.2 科技成果评价被操纵,评价结论被挟持

我国《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但实际的成果鉴定或项目验收中,由被评价者聘请评审专家、支付评审费用,甚至事先打印好评价结论等有法不依的情况已成为常态[2,3,4,5,6,7]。

由于科技评价太频繁,专家大都有项目,都会被评价,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大家互相关照,“当好人”“和稀泥”,敢说真话者越来越少,虚假的评价结果越来越多;“聪明人”将劣质成果甚至他人成果稍加修饰与包装,就堂而皇之地进行鉴定验收,而鉴定结论又可成为下次申请项目或报奖的主要依据;如此循环往复“玩游戏”,自然无往不胜,满目都是“国际领先”的成果了[6]。“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或完美的评价结论)就此诞生”[2],也许正是一些成果鉴定、验收的生动写照。评审会变异成了“学术交易会”和“人际关系交易会”。

1.3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科研不为解决科学难题,只为披上华丽外衣

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道德操守、亲疏关系、对主观标准的理解不同、行政干预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评价结论。

科研做得好、论文写得好,如果论文没有发表在“好”刊物上,就是白忙乎。更令人担心的是,研究生刚入校就被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他们被迫苦思如何炮制与杜撰论文、如何找杂志发表论文,未来的科技精英们一入门就被带上歪路、就被“逼良为娼”了。

现在是用期刊来评价科技人员的科研成就和能力。无论在科研项目评审、验收鉴定、创新团队绩效评估,还是增选院士,只能看论文数量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形成了论文导向式研究[7],科研的目的只为发表论文或获得评价结论。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科技界却不敢对科技投入的效率和回报做出承诺,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世人已领教了科技界将经费变成论文的水平和能力,但将经费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则一直让人揪心。也许“缺乏创新成果评价的基本度量衡”可能成为毁灭“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目标的“蚁穴”并不是耸人听闻[8]。

1.4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大量成果的知识产权流失

大量成果在知识产权未获保护的状况下公诸于众,极易造成知识产权无偿流失。科技评价对发表论文或成果推广应用指标都有一定要求和时间限制,为了项目能及时通过鉴定或验收,科技人员往往会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第一时间发表论文,公诸于世;即使没有发表论文,在项目鉴定或验收时,研究成果也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评委和工作人员面前,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1.5 对科技评价缺乏监管和责任追究

科技评价时对评审程序、评审规范、评审结论以及评审专家等缺乏信誉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极易导致学术腐败、官学勾结。

1.6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的负激励效应

1.6.1 使研究工作中途“夭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科研项目都有“最终成果”作为验收或鉴定指标。但“最终成果”通常只是实验室成果,距商品化的最终科技成果还有很大差距。而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登记、鉴定、奖励等均以项目为单位,成果一经鉴定或验收,研究任务就算完成,奖励、荣誉、职称或职务等该得的利益都可收括囊中,研究工作也可就此止步。实际上,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很多研究工作失去继续研究的动力,就此“夭折”;更有深谙此道者,将项目越做越小,成果却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

因此,这种针对项目进行的成果评价,很难取得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的最终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1.6.2 评价规模庞大,造成科技资源巨大浪费

科技评价涉及各级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直到科技人员。各单位将科技人员升职、加薪、评职称、推荐院士、分住房等各种荣誉和待遇[6]都与科技评价挂钩。人人都高度重视评价,甚至不惜造假、剽窃、行贿。

科技评价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项目日益增多。据统计:2009年立项的R&D项目61152个,每个项目都要验收或鉴定;项目立项评审每年约36.7万项(申报项目数按6倍于立项项目计),加上科技奖励,全国每年至少有42.8万个科研项目需要评价。每个项目评价平均需5个专家,全年有214万人次的专家奔波于各种评审会,这些专家大都是科研骨干。而2009年全国R&D人员总数229万人(全时当量),为了应付评价,评审者和被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无疑是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1.6.3 投机取巧大行其道,严重扼杀创新精神

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评价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巨大的估计效益、虚构应用证明、编造实验数据、抄袭或买卖论文、自拟评价结论……,从泛滥于网络的各种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学位论文的服务项目可见一斑。

由于成果的表观指标可以操纵或包装,如果将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标准,却对成果的核心价值这个最难包装的指标缺乏考量,且不论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客观,只要“外表”华丽就能衍生出巨大利益。必然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科研工作好,不如论文发得好、不如评价结论好。自然会助长各种急功近利和浮躁,沉重打击致力于长期探索和创新研究者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大大降低科技成果的质量。

真正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难度大、研究周期长、研究结果不确定、不容易出成果,研究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残酷的现实使“十年只磨一剑”甚至“十年磨不了一剑”的人成了“傻瓜”。更多人宁愿选择急功近利的课题,放弃风险大、却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根本原因。

1.6.4 评价结论模糊,科技成果难以甄别和筛选

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科技成果评价既不能从质上准确定性、更不能从量上精确衡量,只能勉强得出含糊其辞的评价结论,满目皆为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是不知道何处领先、领先或进步了多少、有什么用处。难以辨别真伪,更难以选择和转化。

2 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原因

2.1 简单方便,貌似公平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新性、先进性决定了它的深奥,只有同行专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科学技术高深难测,能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内行很少,我国科技评价数量巨大,即使内行专家也不可能一一认真细致地审核;而运用表观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既浅显易懂、简单方便,可对大量项目进行“批处理”,不需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数据支撑、貌似公平合理,不易犯错误,不用负责任。不管内行外行,谁都可以、谁都敢来评审。

2.2 管理者追求任内政绩和显示度,科技人员希望有耕耘就有收获

管理者都希望自己任期内能有所作为,任期满时有漂亮的结论和“会说话”的数据。自然希望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希望建立一些有显示度的评价指标。

艰辛的科研工作需要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对枯燥的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然科技人员都希望自己的耕耘能有所收获;尤其部分带着功利目标从事科研的人,虽然对科研没有兴趣、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但对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却很感兴趣,更不能容忍没有回报的持久探索,迫切希望找到功成名就的捷径。

科研是长期而艰苦并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突破,都经历过千百次失败。那种“春播一担种,秋收万担粮”的好事,在科学研究中可遇不可求[2],更多时候科研是只有耕耘没有收获的。但从上到下太多人都急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缺乏足够耐心、等不到高质量科技成果产生之时。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正迎合了这种急于求成的需要,因表观指标是“可操纵”的,不需要成果真正达到很高水平,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更不需要折磨人的长期等待。

如果不论效果和产生的后遗症,用这种浅显易懂、有理有据的指标就可以评价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应该是每个人的心愿,自然容易博得管理者的青睐。自应用这些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以来,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涨势汹汹,“硕果”累累,管理者有了会“说话”的数据、工作有了可显示的成就;科技人员也因此轻松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和荣誉。大家都各得其所,这些表观指标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3 运用表观水平进行科技评价的弊端

3.1 将真正有苗头的科学研究“扼杀”在摇篮中

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及重大突破常以不可预测的方法解决问题[2]。如果评价科技成果只用表观指标而不用成果的核心价值,在管理部门的紧迫催促下,为达到这些表观指标,研究者只得将刚出现苗头的研究结果匆忙发表论文,无异于揠苗助长;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提前曝光,会引来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3.2 导致投机取巧、学术不端、权力寻租及官学勾结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只要操作“巧妙”,就能将低水平成果摇身变成“高水平成果”。对那些披着科学外衣、对科学却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必然导致不潜心科学研究、却专注于研究操纵表观指标的手段,不探索真理、却热衷于寻求登上科技高峰的“捷径”;也催生了以学术权力谋私、官学勾结等腐败行为。

3.3 诚实者吃亏,投机者得利

善于投机取巧、拉关系者,通过操纵这些表观指标可快速取得大量成果,获得由此派生的各种利益和荣誉;而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却不善于操纵和拉关系的诚实者,很可能十年难磨一剑,即使有了成果也不一定被赏识。长此以往,诚实者只会越来越少。

3.4 假冒伪劣科技成果猖獗,科技资源浪费巨大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易于被操纵,使得科技成果水平“虚高”,难见精品,尽是半成品、次品、甚至赝品,假冒伪劣成果横行于世,造成各种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鉴定结论成为自欺欺人的伪装,并不存在的“核心技术”被鉴定为科技成果[9],将成为科学史上的大笑话,我们决不能因这些表观数据而沾沾自喜。

3.5 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滑坡

如果仅仅通过操纵成果的这些表观指标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对那些有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将会产生很坏的示范效应和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扼杀创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必然导致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阻碍科技进步。

4 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

4.1 坚持用核心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核心指标在科技评价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既没有创造新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成果”,即使它外表光鲜亮丽,出自名门名家、发表在高级刊物或有“国际领先”的鉴定结论,也不能成其为科技成果。

当然,用核心指标考量科技成果,绝不像表观指标那么简便易行。首先,被评价者要明确指出成果的核心价值所在,接受科技界的评价和广泛监督;第二,制订各类成果的质量级别或技术水平标准;第三,严格规定可以进入评价程序的成果质量标准,管理者和被评价者都可据此判断成果是否需要评价,可大大减少成果评价的数量、大大降低总的评价成本;专家才可能认真对待、审查、关注成果的核心价值。第四,严格审查评审专家的资质和信誉,选用学术造诣高深、学术道德良好的专家。经过时间、实践以及同行专家的检验和监督,成果优劣自有评说。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会惧怕这种评价、质疑和监督[10]。

4.2 取消一般科研项目的事后评价,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评估

优秀的科技成果是踏踏实实研究出来的,绝对不是被包装或评价出来的。

科技成果评价属于事后评价,如果此时发现科研工作有问题,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都已难挽回。因此,除了已产生重大学术影响或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效益的项目外,一般项目都应取消事后评价,加强事前和事中评估及监督,将科研中的重大问题防范于未然。

“事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和项目承担者,确保课题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对“事前评估”的评价和监督,可防范和控制项目决策的风险。

“事中评估”通过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项目进展状况、与预期结果的比较,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并能对研究者的信誉、研究能力和成绩及时做出评价,考核“在研项目”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引导或督促研究者对研究计划或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

4.3 建立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衡量各类科技成果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客观定量标准,才能减少科技评价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或人为的影响,才能准确判断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和质量,才能精确度量科技投入与产出,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巨建国等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11,12]。

4.4 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

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能引导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注重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畏艰难险阻、探求真理、勇攀高峰、解决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吃喝奔跑争经费、包装拼凑搞鉴定、抄袭杜撰发论文…。落后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桎梏,制度改革刻不容缓[7,12,13]。上至政府的科技政策法规、科技计划、管理标准、行为规范,下至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奖励、职称制度,科技人员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都要配套改革、协调一致,才能收到成效。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从上到下的各种制度都应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创新。

科技评价可以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高低、职责履行好坏;可鉴别科研机构、团队或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高低、创新能力大小和科技成果优劣。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发现优劣差距,有差距就会产生“势能”(即“位能”),在一定条件下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即科研的动力)。有怎样的科学评价,就有怎样的科学研究[7],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科技评价只能得到是非难辨、颠倒黑白的“科技成果”。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鉴别的手段,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正确鉴别,才能奖罚得当,才能正确引导,才能让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和结果与所奖励的行为及结果不发生错位。科技激励政策就是将这种“势能”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动能”和动力的外在条件,只要坚持奖励创新和科研诚信行为,严惩投机造假和剽窃行为,使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体会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值得;使那些投机钻营、造假剽窃的人身败名裂,没有出路,就能够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农业科技评价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评价,新疆昌吉

农业科技园区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1,2,3,4,5,6]。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作用巨大。目前,我国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已有36个,新疆只有1个,即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地促进园区所在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功能主要有农业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发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功能;新成果交流、农业新技术和辐射功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牧民技术培训功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7,8]。

1 新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分析

新疆积极顺应国家形势,也开始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仅建设有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疆应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国加强科技辐射和交流与促进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四是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向西辐射的需要;六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 新疆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分析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这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将为新疆增加100万hm2左右的农业土地,新疆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规模水土资源开发条件的省区。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机遇。二是新疆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绿洲农业生态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大区。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具有特色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三是霍尔果斯口岸将随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将成为新疆对西开放的前沿、窗口和平台,成为我国对西开放最重要的“桥头堡”。四是新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地畜牧业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和糖料基地。新疆是全国第三大草地畜牧业区,棉花产量居全国第1位,甜菜产量位居全国第1位,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2位。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疆已具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

3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指标体系评价案例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经济、自然、政策、技术、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标准指标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翟虎渠等)进行对比。通过建立AHP层次分析模型,对标准值和实际调查值均进行模型模拟,然后通过调查后的标准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以综合判断昌吉国家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

3.1 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园区的发展为总目标(A);准则层为技术指标(B1)、经济效益指标(B2)、生态效益指标(B3)、组织管理(B4)、基础设施指标(B5);措施层包括38个具体的指标,分别用1,2,3,…,38表示(图1)。

3.2 判断矩阵及模型结果

3.2.1 单排序。

通过层次分析法单排序计算结果(表1),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排序依次为技术指标(表2)、经济指标(表3)、生态效益指标(表4)、组织管理(表5)和基础设施指标(表6),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281 7、0.270 7、0.188 8、0.137 1、0.121 6。

3.2.2 总排序。

通过总排序可以看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指标评价结果与标准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管理人员素质、科技贡献率和园区的投资利润率以及劳动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方面还需加强(表7)。

注:一致性比例为0.003 2;对总目标的权重为1.000 0。

注:一致性比例为0.027 8;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281 7。

注:一致性比例为0.009 8;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270 7。

注:一致性比例为0;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88 8。

4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新疆具备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国家科技园区的条件及必要性,然而目前新疆仅1家,故应加大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以昌吉国家科技园区为例,对园区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新疆科技园区与标准指标排序还存在很大差距。

注:一致性比例为0.091 2;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37 1。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新疆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作为我国农业科技向西展示的平台,全面展示我国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其示范推广作用巨大。但其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均相对滞后。

注:一致性比例为0.028 3;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21 6。

参考文献

[1]蒋和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EB/OL].(2001-07-06)[2011-09-01].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01/zf01yw/zf01kjjh/200312/t20031209_31351.htm.

[3]许越先,陈建华,杨文志.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65-208.

[4]曾希柏,胡清秀,于双民,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3):55-59.

[5]崔奇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化管理浅析——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华北农学报,2005(S1):181-185.

[6]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1999(3):16-17.

[7]杨香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95-6197.

黔西南气候条件的农业评价 篇11

关键词:黔西南;气候;农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96-01

气候条件的农业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具体气候条件的分析研究,明确该地区气候特点、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并为确定农业发展方向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气候条件的评价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对各项气候因子(光、热、水等)进行具体分析。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处云贵高原南部,东西长210千米,南北宽177千米,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丘陵占20.5%,平坝占7.2%,村庄、河流占0.8%,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的结合部,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面积16805平方千米,人口332万,其中少数民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3个民族。1982年撤兴义地区,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兴义市和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7个县以及顶效开发区,共有130个乡镇、2122个村。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云南省,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市。

黔西南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4.0~19.0℃,年降水量1100~1500毫米。北盘江、马岭河纵贯州境。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为贵州主要林区之一。矿产资源有煤、金、锑、铝、铁、汞、磷、冰洲石、大理石、石膏、火硝、水晶、石英砂等几十种。经济以农业为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豆类、棉花、甘蔗、油桐、烟草、茶叶、柑橘等。有采矿、制糖、建材、陶瓷等工业。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对黔西南主要的气候要素逐一进行评价。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既是其他气候要素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农业生产亦有多方面的直接影响。

黔西南州具有太阳辐射充足、日照时间长、光合潜力大的特点,境内大部分地区年辐射总量在4100~46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足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374~1616小时之间,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31%~37%之间(表1),有利于地温的提高,形成对作物生产有利的微气候,这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条件,对作物、牧草、果树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利。

由此可见,黔西南州的光合生产潜力是比较大的,但目前我州产潜比仅为20%左右,光能利用率仅为5%左右,所以,我州农业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热量:黔西南因处亚热带,热量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4~19℃之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形成冬季少严寒天气,夏季少酷暑天气的气候特点;同时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也小,日较差在8~10℃之间,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热量资源由南向北逐渐减少(表2)。

据统计,黔西南州7月平均气温为21~27℃,1月平均气温为4~11℃,极端最高气温在31.7~37.7℃,极端最低气温在-6.2~-2.3℃,≥0℃积温4800~7100℃, ≥10℃积温4800~6400℃,无霜期250~340天。

黔西南州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种植业和林果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潜力,大部分地区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林的生长。

降水:黔西南降水量在1100~1500mm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年际变化及季节分配差额大。北部以晴隆为例,年降水量为1560mm,全年降水量夏季(6~8月)过半,占53.3%,春季(3~5月)为19.6%,冬季(12月2月)最小,为6.2%;中部以兴仁为例,年降水量为1340~1500mm,全年降水量夏季(6~8月)占52.6~55.1%,春季(3~5月)为17.1~19.9%,冬季(12月~2月)最小,为5.2~5.6%;南部以册亨为例,年降水量为1290mm,全年降水量夏季(6~8月)占50.8%,春季(3~5月)为23.5%,冬季(12月~2月)最小,为5.0%。

全州相对湿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越往南空气越干燥。夏季为相对湿度的高值期,冬季为相对湿度的低值期。

春旱:在冬春季,由于西北高东南低的特殊地形,使境内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3℃左右,加之发展旺盛的热低压,常出现高温少雨大风天气,相对湿度通常小于15%。据多年降水资料统计,黔西南发生春旱的频率在90%以上,平均6年左右出现1次重旱,3年出现1次中旱,在中、重旱年中,冬春旱的频率为34%。

农业评价:黔西南州光照资源充足,雨量充沛,有发展农林牧业的优越条件。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我州农业生产结构、耕作制度、规划布局等。

种植业广泛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低缓丘陵等广大地区,可分为温热一年三熟农业区、温暖一年两(三)熟混作农业区、温和一年两熟农业区和温凉一年一(两)熟混作农业区。

东部、南部的册亨、贞丰和望谟及南北盘江流域,热量丰富,可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可发展甘蔗等经济作物;中东部广大地区除水稻、玉米外,可以发展烤烟、甘蔗、板栗、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北部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少,可以发展对热量要求不是很高的牧草,从而大力发展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第二版.

[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贵州省地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农业出版社,1981年8月第一版.

[4]《中国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二版.

农业科技评价 篇12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输出的有效结果, 一般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而绩效评价一般指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 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的考核和评价。绩效评价早期多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后广泛用于经济、教育、卫生以及政治等多个领域。国外学者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较早, 对绩效评价作了较为典型的研究, 而国内学者多采用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估, 以其得到客观的评价和对策。

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 国内仅有较少学者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绩效进行了相关评价的研究, 如任红松等 (2007) 把培训农民人数 (人) 、培训次数 (次) 、发放科普资料 (份) 、安置农村劳动力 (万人) 等18个指标作为评价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的指标, 评价了新疆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1]。朱敏 (2009) 少数民族人数 (人) 、中高职称以上人数 (人) 、大专学历以上人数 (人) 、培训农民次数 (次) 等20个具体指标来评价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2]。邵法焕 (2005) 提出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评价农技推广绩效[3]。魏德功等 (2011)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和DTOPSIS法对梧州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绩效评价, 选取了政府部门支持、科技特派员素质、科技特派员的贡献以及公共事业的贡献等四类指标:投入经费、下派的科技特派员、进驻乡镇;包括中高级职称以上、大专学历以上、无偿服务人员;培训农民、推广“三新” (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 实施科技项目;安置劳动力、带动农户数、农民人均收入等具体指标[4]。

遗憾的是, 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指标大多数是绝对指标, 而采用相对指标的很少,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技术服务者数量等固有差别, 致使区域间的评价缺乏可比性, 而采用相对指标可以避免了这些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的指标都为相对指标, 即按照人均或百分比的指标来反映相关变量。

2 评价内容与评价原则

2.1 评价内容

进行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农村科技创业和服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以加强政府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调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 增强科技特派员创业能力和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把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任红松等 (2007) 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绩效主要体现在培训农民情况、带动农民情况、科技特派员下派情况、科技特派员服务类型及自身收益情况、科技进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等5个方面[5], 朱敏 (2009) 把科技特派员自身情况、推广培训、服务情况、服务效果、相关评价、支持体系等六个层面作为分析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

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就是对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效果, 即通过设定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来评价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对农村经济带动和农户科技传播效果, 鉴于农业科技创业与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包括了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两个方面, 所以必须考虑创业和服务两个方面的指标, 已达到对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评价的客观评判。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认为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指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业与服务能力情况、创业效果情况、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政府扶持情况等几个层面。

2.2 评价原则

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体现区域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工作绩效,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时, 必须能够反映出各区域整体的科技创业与服务总体绩效, 故选取评价指标并确立了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出区域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基层效果, 又要反映出政府在金融和财政推动和提供创业与服务平台的宏观管理效果。

(2) 科学性原则。要反映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的综合绩效, 必须科学考虑多方面因素, 包括创业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以及金融推动和政府扶持等多个方面。

(3) 针对性原则。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综合考虑, 不仅要考虑创业的效果, 还要考虑农业技术服务的实施效果, 所以必须针对性的设计创业效果指标和农业技术服务指标。

(4) 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主要从2010年科技特派员年报和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报中选取指标, 在操作上选择概括性强、代表信息量大、能够较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 并且这些指标之间不重复, 代表意义显著[6,7]。

3 评价方法、数据来源和指标设定

3.1 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即把相关性较强的几个变量归在一个类别中, 每一类别变量成为一个因子, 而这几个较少因子能够表示原来指标或因素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法是探讨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 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变量分析方法, 即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其支配作用的潜在因子来解释有一定相关性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 并通过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将原始变量分类, 即用共性因子代替该组变量, 已达到解释总体变量的目的[8]。

3.2 数据来源及指标设定

主要根据《2010年科技特派员年报》 (2010年底数据) 和《中国农村统计年报2011》 (2010年底数据) 的分类统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到的各研究指标的数值, 并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省级区域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评价模型。根据前述内容分析建立了以我国内地31省 (市、区) 创业与服务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创业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情况、金融推动、政府扶持等6个指标, 二级指标包括科技特派员人数等15个指标, 具体如下:

借鉴相关学者在评价科技特派员制度文献和成果的基础上, 考虑到各省的农村人口数有很大差别, 绝对指标并不能反映出平均水平的差异, 故此采用按照人口平均值的指标。本研究主要从创业与服务能力、创业效果、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及带动农民、金融推动、政府扶持等六个层面设计评价的指标, 共计15个, 具体如下:

创业与服务能力指标: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 (特派员/人) ;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 (市、区) 比重 (%) 。创业效果指标: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 (个/人) ;科技特派员平均获利 (元/人) ;平均项目总投资 (元/人) 。培训及带动农民指标: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 (%) ;平均培训农民比重 (%) ;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农业技术服务指标:平均发放科普资料数 (个/人) ;平均推广新技术 (项/人) ;平均引进新品种 (个/人) ;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 (项/人) 。财政推动指标:平均获得银行贷款 (元/人) 。政府扶持指标: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 (个/人) ;平均财政支持程度 (元/人) 。

3.3 指标相关检验

3.3.1 单变量描述性统计

结果如下, 下图中自左至右显示了变量标签、各变量均值和观测变量数。各指标的均值及方差得分如表1所示:

3.3.2 指标检验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对15个原始指标进行相关系数矩阵的研究, 发现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指标的相关系数大于0.3, 所以这些指标数据适于做因子分析。经过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 如表2所示, KMO系数为0.733, 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值为460.741, 其相位的伴概率P值为0, 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 表示可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和相关系数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 说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 因此原有指标适合作因子分析。

3.4 因子分析结果

3.4.1 提取共同因子

碎石图能够表示各成分的特征值。通过碎石图 (见图1) 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 可以初步得出这5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的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相关系数矩阵为依据, 共提取了5个因子, 结合因子提取结果和碎石图, 提取的5个因子能够解释84.460%以上的信息, 解释信息的程度超过80%, 因此提取5个因子是合适的, 由于旋转前5个因子的意义不清晰, 在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 使其因子载荷向0和1两个方向转化,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及得分表, 如表3、表4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最大方差法。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3.4.2 因子命名

第一公因子 (F1) 对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平均项目总投资、平均获得银行贷款、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创业带动因子;第二公因子 (F2) 对平均财政支持程度、科技特派员平均获利、平均引进新品种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可以称为财政支持及引导因子;第三公因子 (F3) 对平均发放科普资料、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比重、平均推广新技术、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数, 可以称为科技服务因子;第四公因子 (F4) 对于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等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创业平台因子;第五公因子 (F5) 对平均培训农民比重指标有较大的相关系数, 可以称为农民培训因子。

3.4.3 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利用SPSS软件可以计算得到五个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 (见表6中F1、F2、F3、F4、F5等列) , 并按照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 (见表6中各因子得分的后一列) , 并且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用公式计算得到各省 (市、区) 的综合得分, 并进行排序。

根据提取的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可以计算各因子的权重, 因子权重如表5所示:

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得分F=0.603599F1+0.131186F2+0.104507F3+0.091878F4+0.068829F5 (1)

经计算得到的排名, 如表6所示。按照因子权重表和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对各公共因子进行排名和综合得分排名。

4 结果分析

按照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 创业与服务绩效排在前十名的是宁夏、内蒙古、辽宁、北京、新疆、甘肃、天津市、江西省、湖北省、河北等省份及自治区。而贵州、吉林、黑龙江、重庆市、云南、河南、浙江、广西、广东、西藏等省份及自治区排在后十位。

创业与服务绩效前十名中, 中西部地区省份占了6个, 东北地区1个, 东部地区3个。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 中西部地区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 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能够开展科技传播与服务,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创业主体, 往往比东部地区有更强烈的愿望, 故此宁夏等中西部省份及自治区在开展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更加明显。

从第一主成分看, 宁夏高居首位, 由于宁夏在创业与服务制度实施和金融政策扶持方面开展较早, 形成了良好的制度安排, 如在2002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 2003年出台了有关部门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项目的意见以及宁夏金融扶持的“金银铜牌制度”等一系列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政策体系, 因此在平均辐射带动农民数、平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数、平均项目总投资、平均获得银行贷款、平均安置劳动力就业数等指标方面的得分较高。而内蒙古、辽宁等省份也在金融及创业政策方面, 也有较完善的政策, 故此得分也较高。而西藏、海南、浙江等省份及自治区在这些指标上得分较低, 故排名靠后。

从第二主成分看, 北京、西藏和宁夏排在前三位, 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区域农村人口较少, 相对而言财政经费支持较大, 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扶持力度较大,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鼓励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并获取收益的做法, 并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采用或引进新品种来培育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 故此在平均财政支持程度等指标排名居前。湖南、内蒙古、河北等省份和自治区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和财政扶持力度方面较小, 在这些指标数居后。

从第三主成分看, 甘肃省、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居前三位, 由于这些省份及自治区十分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覆盖面较大, 在发放科普资料、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比重、平均推广新技术、平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数等指标方面得分居前。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县 (市、区) 的比重”指标为例, 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达到了100%, 而新疆自治区的比重也接近90%, 从辐射面上增加了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的区域和服务范围。而北京、云南和黑龙江等其他省份由于区域及产业的原因在这些方面有一定差距, 得分靠后, 落后于其他省份。

从第四主成分看, 海南、江西和北京居前三位, 在平均创业服务平台数、平均科技特派员人数等指标得分靠前, 说明这些省份十分重视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以海南省为例, 海南全省所有乡镇都建有一个以上服务站, 服务范围覆盖全省乡镇。海南科技特派员服务站采取, 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统筹协调、区域布局、专家参与和“技物结合”的运作模式, 从人均创业服务平台及农村人均科技特派员人数这两个方面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其他省份如西藏、黑龙江和新疆等省份和自治区, 因为区域面积较大、农民分布范围广等原因, 得分较低, 落后于其他省份。

从第五主成分看, 主要说明科技特派员对于农民培训方面的普及程度, 上海、新疆和天津居前三位, 这些区域十分重视对的农民培训, 上海农民总数较少, 相对来说得分较高, 另外以新疆为例, 2010年度共计培训农民204.9万人次, 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44%, 提升了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水平。湖南、浙江和青海居后三位, 从培训农村人口的比重来看落后于其他区域。

以上对于五个主成分的分析说明, 我国各省级区域的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指标差异较大, 综合来看不同省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殊, 同时也有自身劣势,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 如浙江, 采用的是以科技服务为主要模式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而在宁夏等西部省份则大部分采取以创业和服务并重的模式。

5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 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的绩效主要是由创业行为、科技服务、农民培训、投资绩效、科技特派员覆盖程度、政府推动等多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因政府的推进方式与重视程度、区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不同的省份在创业与服务的绩效是有区别的。总体来看, 创业带动和财政支持及引导两个方面是影响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绩效的重要的因素, 分别占了总体影响的50.978%和11.081%。

5.1 发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的带动作用是核心

科技特派员通过在地方产业链上创办企业实体, 带动了以科技为核心的各种要素向农村地区流转, 带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投资和项目投资等, 以利益共同体等形式和农民联结在一起, 辐射带动了农民参与、安置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数, 可以说科技特派员以科技创业和科技服务的模式带动了农民参与,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成为提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绩效的关键。

5.2 政府财政支持及引导是关键

在科技特派员的创业行动中, 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问题, 因此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列出一定数量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项经费, 成为解决科技特派员融通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 如宁夏中宁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及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就规定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财政担保的措施, 较好解决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 政府在推动创业的引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建立当地科技特派员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等主体的合作机制, 鼓励科技特派员与这些技术供给主体开展技术合作, 鼓励引进适合当地发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等措施发挥着重要作用。

5.3 开展科技服务是提升科技特派员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比,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展科技服务方面, 能够促进解决科技传播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加以推进, 一方面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覆盖面的横向推进, 即科技特派员创业行为能够辐射的区域程度和农民比重情况, 要增加科技特派员工作县级单位、乡级单位以及村级单位的比重;第二方面是纵向推进, 即增加开展科技服务的途径, 如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发放科普资料、推广新技术等多个方面。

5.4 多维推动是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对农民培训等途径是提升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绩效的重要原因, 这几个方面累计解释了创业与服务绩效约13.57%信息。提升农民素质、通过风险保障机制等措施等提升创业投资的绩效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力量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数量和提升科技特派员队伍素质, 完善科技特派员各种服务台平台建设等政府服务是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的保障等。所以在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服务工作中, 也应该加强多个方面的推动与引导, 建立有效的服务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体制和机制。

5.5 利用市场机制是影响总体绩效的最重要原因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创业行为是市场行为, 科技特派员的创业行为也不例外, 而创业行为主要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其开展的创业项目、创办的农业企业等是典型的市场行为, 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等行为, 市场机制也发挥了主要作用。另外, 金融对于创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因为金融的支持缓解了农村科技创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而金融供给主体也大多是采用市场行为, 对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差异, 各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是有区别的, 在西部地区通过创业行为带动科技服务是一项较为典型的做法, 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前期服务平台建设基地较好的地区, 例如海南, 科技特派员制度与相关服务平台相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绩效的重要途径;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通过农民培训等方式能够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绩效。

摘要:采用人均相对指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 (自治区) 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进行绩效评价, 提出影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认为不同地区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存在区别。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绩效,评价,科技特派员

参考文献

[1]任红松, 叶凯, 曹弦, 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2) :102-105

[2]朱敏.昌吉州科技特派员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09

[3]邵法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 2005 (9) :104-107

[4]魏德功, 张超, 安永景, 等.梧州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作模式与绩效评价[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1 (3) :53-58

[5]任红松, 叶凯, 曹弦, 等.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绩效综合评价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J].2007 (12) :102-105

[6]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2010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年度报告[G].北京:科技部等八部委, 2011

[7]国际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报[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数学教学过程下一篇:教学内容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