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地区(精选8篇)
黔南民族地区 篇1
摘要: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主动采取的外部活动,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动作、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课堂管理及评价等。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教与学的质量[2]。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黔南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展开探讨,旨在促进当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专业发展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常见问题
1.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不注重自主学习,探究性教学不够深入
笔者发现课堂里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活动过少,课堂枯燥。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不注重物理情境的创设,往往是理论讲得多,实验做得少。在习题课、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不少教师尝试性地开展过探究性教学,但效果较差,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少,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学生讨论过程中,讨论的时间太短,讨论不够深入,合作表面化;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有的老师全然放手给学生,没有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导;有的老师因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操控过多,致使学生的体验不深,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老师经常性地用课件取代实验,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努力创设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有效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以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方法,体会物理思想。
2. 教学手段方面,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师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多媒体,使用的老师却往往滥用多媒体
笔者在某中学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课,他教学的是《自由落体运动》,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方案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纸带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但李老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从组装、打点、测量、计算、作图到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用模拟实验取代,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解和观看课件,整个过程前后不到10分钟。表面上看来,李老师的教学程序比较完善,但教学效果并不如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应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处理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如果完全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学生无法获得亲身体验,难以自主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而且通过动画模拟得到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该做的实验要尽量去做,能做的实验尽可能不要用课件来代替。如果实验器材缺乏,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低成本物理实验[3]。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优势与板书板画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充分结合并加以利用。
3. 课堂评价方面,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一致性,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不够关注学生的反应,不够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缺乏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勇于发表观点的态度,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同样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新课程在评价体系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促进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发展中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及爱好,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并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4]。
二、改善黔南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对策
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偏低,教师难以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相应的教学行为。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解放教师,只有真正地解放了教师,才能解放学生。因此,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
1.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优化培训方式和内容,除采取讲座的形式,还应采取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小组讨论、专题研究、行为实践、微格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的内容应涉及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名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主动为当地学校联系帮扶关系,经常派遣教师去名校参观研修。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到高校进行在职学习,让教师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课改成果,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除经常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还要加强自学,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客观认识现有教师的不足,不断向教师系统补充新鲜的血液,丰富教师成分,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大力引进重点大学毕业生和外省籍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这是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十分落后,教学设备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新课程在民族地区的实施。因此,教育及相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吸引高水平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
3. 改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同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也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既要关注教学的结果,也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师的评价,如果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看重教师的教学过程,会严重限制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必阻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此,新的教师评价体系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要以教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应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教育科研水平、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从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5]。
黔南民族地区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黔南民族地区 高中教师 信息素养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一、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的制约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尤其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黔南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信息获取意识不强。黔南民族地区部分高中教师的调查问卷表明:有50.69%的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有很好的效果;26.55%的老师会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和各类型网站来获取教育资源。大部分老师平时习惯了在纸质文献中找资料,对于电子,网络型的文献以及数据库等知识不了解。
2.信息分析能力不够。调查表明有45.41%的老师认为准备的课件可以表达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因对知识的细节了解不到位,搜索方法知之甚少,所以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
3.信息评价能力不够。调查中只有23.4%的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最明显的作用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老师不能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使手里的信息达不到好的效果。
4.大部分教师观念落后、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该地区大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教师已习惯了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学校因为存在教学质量、升学率和社会声誉等影响,教师就不愿在信息技术上浪费时间,也不敢大胆运用信息技术。
调查中仅18.24%的老师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辅助老师讲授,突破重难点;8.43%的老师认为能提高备课效率;平时授课很少有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偶尔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从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
5.软、硬件设施匮乏。调查表明,34.21%的教师对本校电教设施建设感到满意,由于资金不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只能靠政府投入,软硬件不能及时更新换代。有的学校大部分设施已经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6.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该地区,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灵敏捕捉网络信息并通过整合有效利用资源的教师很少;传统的教学经验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阻碍,大部分老师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丰富教学资源。
二、提高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担心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无法保证高考教学质量。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教师捕获信息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继续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3.通过培训,培养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让教师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遇到问题能想到是否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及时捕捉一些现代科技新信息,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密切联系实际,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基本能力训练后,再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真正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渗透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总之,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提高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2]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黔南民族地区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教法转变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少后进生。在笔者刚担任高中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高中历史成绩并不好,很多次月考中及格率只有55%左右,有时优分率甚至为“0”。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仅本人任教的班级如此,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也是如此。不仅本校如此,本地其他兄弟学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到了高三学生的成绩才会有较大的起色,达到75%左右的及格率和10%左右的优分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成因分析
1. 地理环境制约
黔南州多山少地,农业及工业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交通不便,学生就学困难重重。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后进生。
2. 社会文化熏陶
当地民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根据黔南州统计局2011年5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居民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文化层次有4 303人、高中以上文化6 87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6.9%。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后进生的出现。
3. 教育制度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招收专业比文科多,大学毕业就业选择理科也比文科更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学校和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向理科倾斜。笔者曾经担任过文科班班主任,一直承担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止一次地提及读文科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迫不得已。极端的情况是笔者带的班级到高三的时候都还有学生从理科班转入我的文科班。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产生。
4. 家庭文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没有高文凭,在沿海地区打工也能够拿到比较满意的薪酬。受此影响,部分高中学生无心学习,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的累积。即便坚定信心培育子女读书的家长,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会重理轻文,选择相对好就业、就业后薪酬待遇较高的理科就读,以期迅速改变家庭的经济现状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致使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文科受到冷遇,学生无心向学,基础薄弱,成为高中历史后进生重要诱因。
5. 学习方法不对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不科学,除了机械记忆外别无他途。不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借鉴别人的长处,不善于构建自己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不会利用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学习方法不对致使成绩长期在低分徘徊,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热情下降,出现高中历史后进生。
6. 教学方法欠佳
很多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师。导致学生厌恶历史的原因有:一是课时太少,历史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赶得太急,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节奏或进度过快,学生追赶吃力。二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断层,学生难以从初中注重史实传递的生动情景中转化到高中注重史实分析、背景探究和影响分析的思辨情景中来。三是在教学中坚决贯彻平均主义,忽视弱势群体。四是在教学中攀高求难,忽视基础知识的铺垫或高估学生的知识水平。五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语言平淡而缺少机智幽默,课堂沉闷压抑等。六是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欠佳,让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对催生历史后进生影响不容忽视。
二、转化策略探究
对历史后进生的转化,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齐心协力才能解决。
1. 社会方面
(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体现出知识型经济的时代特征。政府要充分利用黔南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精品旅游产业;还可以利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以实际的案例教育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就能改变实际命运。这样,学好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在从事导游等职业的时候向游客介绍黔南的猴场会议、深河桥抗日等内容;学好中国古代史,就可以向游客介绍黔南布依族苗族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学好世界现代史,就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介绍平塘“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衍生出来的产业。以黔南实际的例子体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学好历史也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引导学生向学,克服后进生倾向。
另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极大提高社会民众的经济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教育的投入增加。也才能改变家长读书无用论和早出学校早挣钱的错误认知,减少家庭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利于后进生的出现。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台、沿街广告灯箱等载体,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努力学习最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给地区带来较高效益的先进人物,在社会中释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信息,渗透“知识改变命运、进取成就未来”的理念。在高新技术方面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社会海选及隆重表彰等,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包括后进生的形成数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当前畸形而不对称的教育制度对历史学科后进生的形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取消高考对文科的轻视性政策,赋予文理学科平等的政策待遇就算不能有效解决历史学科后进生的问题,至少能有效降低政策诱导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也不能仅仅因为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和高考理科分数普遍比文科低而人为的干预学生文理分科的自主选择。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历史后进生的产生。
2. 家庭方面
(1)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在学科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学科选择,不能因为社会环境或主观好恶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的文理选择。因为没有兴趣支撑的职业生活是黑暗的。
(2)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家庭中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能确保孩子不会因为畏惧父母而不敢表达自主意见,父母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粗暴干涉孩子的选择,这既有利于历史后进生的减少,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父母和长辈不可能陪他走完全程,让孩子以更谨慎和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学生方面
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改进,努力提升历史学科成绩。除了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之外,进行理性的学习是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仅仅简单地记住四大发明是无法彻底理解章节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关内容与其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近代科技是实验探究成果的体现这一认知。同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别人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提升历史成绩的渠道。
4. 学校方面
(1)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法,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提升教学成绩。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本领和技能,带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或沧桑变幻或危机四伏或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赋予学生历史学习新的生命力。最好是布置类似于撰写本族家谱或简史、考察本地历史名胜的沿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具有实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触摸历史,让历史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让历史鲜活起来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具体使命。
还有,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者现代教学设备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例如,利用“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利用视频真实再现,通过“课中”环节实现课堂师生的实时互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后进生问题的有效办法。
另外,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感悟他们的感悟,悲喜他们的悲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对历史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补足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增强其学习信心。
(2)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较为庞杂,尤其近年来历史高考更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考查,只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有效阅读、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因果整理、逻辑解析、有效表达等方面进行。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后进生的出现,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会对后进生本人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如自卑心理出现、自闭现象产生、烦躁焦虑、品行不端、自暴自弃等。对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促进学科教学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转变学生命运轨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娇凤.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仲伟光.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性对策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8):49-50.
[3]马新峰.论后进生转化的教学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5):97-98.
[4]蹇跃芳.关于后进生转化问题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94-96.
黔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浅探 篇4
一、关于黔南少数民族服饰
黔南少数民族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平时穿,盛装在婚礼或参加婚礼、订婚仪式、参加丧事、节日、坐花场和参加吃“满月酒”、等时候穿。盛装尤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黔南37个少数民族服饰仅布依族、苗族、水族、毛南族、瑶族保留着本民族的服饰。布依族按款式分有近十余种;苗族有二十类、七十余种;水族有五类十余种;毛南族约有五种;瑶族三类六种。黔南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千姿百态, 五彩缤纷。各民族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民族服饰中,有儿童装、青年装和老年装之分;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 还有婚礼装、“装老服”(寿装)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是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外表。
二、民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图案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黔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非常羊富,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图案来装饰自己。每个民族的服饰图案都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环境地理有密切关系。从很早的时候图案就被人类用来表明某些特性,如显示图腾崇拜观念,作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标志或是用来记载历史等等。所以,图腾崇拜、识别符号、神话、历史、现实生活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内容五彩缤纷的浪漫世界。
1、民族服饰的图案是识别各个民族外部形象的图形符号。
黔南民族地区,往往是几个兄弟民族交叉居住,长期以来,他们相依为邻,其传统服饰虽是同源同款,但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千变万化,各具风采。即使是同一地区,民族的服饰图案形式也各有特色。在外面人眼里容易混淆,但本族人可从其服饰图案等方面的差异,一眼便可识别其族属。
如苗族不同的支系分别以龙、蝶、盘瓠、夔、花、鸟、牛、鸡、狮子等动植物为氏族象征的图形符号。苗族姑娘把这些物象根据装饰的需要将其变形、夸张、简化,刺绣在衣服、童帽、围裙、背裙、方巾、等饰物上,既可作为服饰艺术美化他们的生活,又可作为其氏族象征符号代代相传,成为苗族服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纹样样式。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是一村一寨都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瑶族的标志是男子的上衣外沿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鸡仔花和米字纹图案。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民间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瑶族女性的褂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前为纯色黑布,后面则用染、绣手法做成各种图案,大多数图案都象一块方印即盘王印,裙面用树汁画染成三组环形图案,裙边用红色无纺蚕丝片镶边。
2、民族服饰的图案与崇拜和图腾有直接的关系。
民族服饰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崇拜中,生殖崇拜是较原始和重要的一种。这种崇拜在苗族、瑶族的服饰图案有比较明显的体现。目的是通过图案来冀求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它是自然状态下谋求民族存在的结果。苗族服饰当中的瓜蝶绵绵、石榴多子、葫芦生子题材就是如此。对自然山水的崇拜,是人们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并从中获取生存资料的结果;而对动植物的崇拜则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民族生存需要的结果;对祖先的崇拜则表达了希望祖先保佑本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希望,这些都是人们在应对自然中谋求保持民族延续和本民族发展的希望和寄托。
如荔波瑶麓乡和茂兰镇瑶族着装时头帕中的“印纹”必须包在额前以示对祖先的纪念;都匀市坝固镇坡脚寨苗族的牛角形头饰,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服饰中的蝴蝶纹、铜鼓纹、太阳纹等,银压领中的鱼纹、龙纹等刚是他们对这些自然物的崇拜。水族银饰“压领”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作为吉祥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3、民族服饰中的图案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记述。
很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往往是依靠口头语言和图案来表达的。苗族服饰的挑花、蜡染图案,记录着本民族长期流动迁徙的历史足迹。如贵定、龙里“花苗”的织锦披肩图案,以几组扁菱格连续纹为主干框架;传说苗族先民古代从黄河、长江向西南迁徙,把马鞍垫上的图案做成披肩,上面的菱形是箭头,可以防箭。坎肩图案,由黄、红布线条围成多层方块框,内填密密的挑花碎花纹。主要有菱形纹、闪电纹和凸字形纹三种;其不同纹形的含意是:菱形纹表示田原,闪电纹表示江河,凸字形纹表示房屋集中的城市,整体的构图含意为怀念美丽富饶的故土。女裙有上、中、下成白蓝相间的段落,裙上的蓝、白横道,便是黄河、长江,是先民居地与横渡江河的印记。“小花苗”坎肩上的黄布条方框是苗族迁徙走过的城池。苗族老人对后代讲述民族历史时,常常是指着服饰图案而说。在这些民族中,图案代表了文字成为历史载体。
4、民族服饰中的图案具有象征性特征,其含义多为吉祥、平安、勇敢等。
如都匀、平塘等地布依族服饰中常用“树枝花鸟”、“双鸟(凤)朝阳”等纹样象征吉祥平安;三都都江苗族男子古装的“鸟禽”表示勇敢善战,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龙并不象征王权,而是一位能够兴雨云、利万物的自然神,也是丰收的保护神,这里的龙纹也是吉祥图案。苗族盛装飘带中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象征二十四节气。
5、民族服饰中的图案是生产劳动中审美意识的反映,取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如花草、虫鸟、山水、禽兽等,这些图案大多绣织于衣领、衣袖、胸前等引人注目和最容易磨损的部位。
既增强衣服的耐磨性,起到保护的作用,又增强服饰的装饰性,达到穿着实用与美感的统一,使人在生产劳动得到美的感受。
三、民族服饰图案的美学价值
黔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不仅是各少数民族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追求,而且还是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态、宗教观念、审美情趣的显现。民族服饰的图案蕴含着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反映出各族人民质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载体。
黔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运用联想、寓意、象征性造型,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用比、兴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其表现题材相当广泛,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动物植物等,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奉;服饰图案的组合都蕴藏着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图案纹样既准确表达和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突出高度艺术概括能力,服饰图案表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菱形、多角形等等;线条则有直线、曲线、水波纹、螺旋纹、云雷纹、回纹、万字纹等。充分利用对称构图、环形构图、中心式构图、上下分割式构图、散落式构图等美术形式,注重形与构图的完美,形与神的统一完美。由于地域的封闭,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服饰图案在构图形式、题材内容、造型上都没有多大变化,具有强烈的传承性。
黔南少数民族服饰体现了各民族的审美风格和民族特性,服饰图案是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观念的物化,是形象化的愿望和意识,是审美感知及审美形式的集中表现,也是实用与审美、艺术与技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意识物化在美的形式中的升华。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民族装饰艺术中的奇葩。
摘要:黔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它积淀着这一民族智慧、技艺和创造, 也展示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具有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黔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黔南民族地区 篇5
民族村寨旅游作为一个新产业, 逐渐获得人们的亲睐, 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也普遍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民族村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聚居地, 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 研究内容多层次、多角度, 主要有: (1)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王荣红等[2]、石坚[3]、陈志永等[4]分别总结了各自研究区的开发模式, 主要有政府主导型、社区自主型、企业主营型及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型几种开发模式。 (2)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廖军华[5]、蒋焕洲[6]剖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诸如开发中利益分配问题、环境问题、文化保护问题、经济效益问题、民族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并探讨了对策。 (3) 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王虹等[7]、张杰等[8]、单纬东[9]分析了在旅游开发中,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 并讨论了诸如政府加强保护力度、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保护自觉性及开发与保护并重等策略。 (4) 市场化研究方面, 向延平等[10]、刘璐殊[11]对构建营销策略、形成品牌效应等进行探索。国外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较少, 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方面, 而乡村旅游是与此类课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 其中Moya Kneafsey[12]、Robert Macdonald等[13]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对发展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 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迅速崛起。黔南虽少数民族资源丰富, 但目前涉及黔南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屈指可数, 而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中面临规划与布局、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黔南民族村寨旅游进行深入分析, 以保证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简称黔南州) 坐落在贵州省中南部, 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全州辖12县市, 总面积26197km2。聚居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等37个民族, 总人口323.27万人, 少数民族占55.16%。年均温度16℃, 平均海拔997m, 年均降雨量1411mm。气候宜人, 冬无严寒, 夏无酷署,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其自然环境优美, 民族风情浓郁, 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优越的基础条件。2002年黔南旅游总收入仅为7.7亿元, 旅游总人数172.5万人次, 2014年黔南旅游总收入达到344.98亿元, 旅游总人数高达3800万人次。近10年来, 黔南旅游业稳步、快速发展说明黔南的旅游产品在不断丰富, 由此说明发展旅游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而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也成为黔南旅游的有效竞争点。
2 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民族聚居, 民族文化体验方便
黔南聚居的36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超过20万的有:布依族、苗族、水族;1万以上的有:毛南族、侗族;0.5万以上的有:瑶族、壮族、彝族、土家族。黔南州内有12个民族乡, 集中分布于黔南州东南部, 聚集度高。此外, 黔南州民族村寨数量多且集中分布, 开发的基础条件优越, 如贵定布依族音寨、坡脚苗寨、怎雷水寨、瑶麓瑶寨、好花红故乡 (辉岩村) 等都是特色的民族村寨。
2.1.2 民风淳朴, 个性熏陶便捷
黔南州基于工业化发展晚、城市化进程慢等原因使得黔南民族风俗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态性。古朴的布依族风情、多彩的苗族风情、浓郁的水族风情、独特的瑶族风情、淳朴的毛南族风情, 共同构成了黔南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大观园。布依族的土布简约服饰、糯食文化、布依婚俗、布依山歌;苗族盛装、酸汤鱼;水族马尾绣、剪纸和被誉为世界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的水书文化;瑶族服饰、刺绣、原生态舞蹈等;毛南族的土布床单、佯美酒、猴鼓舞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传承至今, 原滋原味。
2.1.3 民俗文化丰富, 娱乐效果突出
民族节日是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 是对自然、社会、神灵崇拜的民族文化结晶。黔南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 民族节庆气氛浓郁, 游客参与性强。布依族和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腊八节”, 水族的“端节”、“卯节”, 毛南族的“分龙节”、瑶族的“盘王节”等, 都是主要的民族节庆, 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生活和爱情的美好向往以及对自然的高度崇拜。开发民族节日作为旅游产品能将黔南民族村寨旅游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1.4 民族建筑匠心独运, 是产学研究瑰宝
黔南少数民族建筑独具特色, 审美特性较强。传统布依族建筑多以木、砖木结构为主, 屋顶形式主要为悬山、硬山型, 屋脊造型多样, 屋面多为黑瓦或小青瓦, 墙面多为材质本色, 整体建筑淡雅、朴实。苗族建筑一般建在斜坡之上, 分2~3层, 最高层一般用来储藏食物, 最下层用于喂养牲口和杂物, 中间住人。一般以木材做墙, 以黑瓦盖顶。水族干栏式建筑是水族文化的结晶, 屋面形式为“二滴水”型, 也是水族建筑的主要特点。毛南族建筑多以当地木材为主, 也会用石材来装饰外墙面, “占天不占地”是其构造的独特思想。瑶族建筑材料主要以木质为主, 屋面以黑瓦覆盖, 形状是以长方形和等腰梯形相结合的六边形, 造型独特。
2.1.5 自然风光优美, 先驱带动性强
黔南生态环境保存较好, 全州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 县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 省级森林公园4个, 县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及文物保护单位2个,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个,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1个;省级民族保护村寨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红色旅游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 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自然风光类旅游具有较强的先驱带动优势。
2.2 劣势分析
2.2.1 民族文化丰富, 但无品牌
品牌是一个地区的地标, 旅游品牌的形成有助于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所谓“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37个民族就有37种不同的文化。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各具特色, 民族村寨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但规模大小不一, 景观杂乱, 不具品牌优势, 呈现“星多月不明”的特点, 开发中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资源的整合, 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
2.2.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接待能力不强
黔南地形的多山性, 导致许多偏远民族地区道路修建困难, 公路等级差且维修不及时, 可进入性差, 游客花费在旅途上的时间较多。村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住宿条件及容客量、环境卫生有待提高、网络覆盖率低、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善、对乡民整体素质教育投入不足等, 旅游设施与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都将阻碍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2.2.3 旅游人才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
贵州是人才流失大省, 黔南也不例外。当前, 黔南州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利用、培养和利益分配机制, 吸引人才的能力不稳固, 旅游人才发展空间不大。现阶段对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开拓旅游市场是黔南旅游发展重点解决的问题。
2.3 机遇分析
2.3.1 国内外游客需求
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调查预测, 现代旅游已出现下列转变:旅游者由贵族向平民化发展;旅游由纯观赏型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 或由单一的娱乐向增长知识、健身、研究自然方面发展;目标由少数向广阔分散发展;目的地选择由城市园林向自然环境方面转变, 如“绿色觉醒”、“回归大自然”等口号的提出, 反映了这种趋势[14]。因此,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是顺应了时代需求。
2.3.2 政策大力支持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进行重要的战略部署;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各地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持;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提出贵州要重点发展“三州”等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区。贵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把贵州建成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 以及贵州实施的“5个100工程战略”等, 都为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3.3 州政府积极引导
州委州政府方面, 州内每年由县 (市) 人民政府举办各种旅游欢乐节:都匀剑江旅游欢乐节、荔波梅花节、惠水好花红艺术节、贵定金海雪山文化节、长顺杜鹃花节、都匀中国西部茶文化节、荔波民族服饰展、中国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中国贵州龙里妙医药文化博览会、平塘龙舟节、中国都匀西部斗牛节、三都水族卯节等, 为黔南民族旅游村寨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
2.4 威胁分析
2.4.1内部威胁
黔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村民参与意识不强, 认为发展旅游的前景不可观。有些交通条件发达的村寨, 受现代文化影响, 许多村寨景观被破坏, 民族服装被现代服装取代, 民族语言面临消失, 民族艺术无人继承, 民族手工艺品 (如背带、鞋垫) 的制作被机器替代, 民族祭祀活动及方法无人传承等, 导致旅游业还未发展, 民族文化已面临消失的尴尬局面。在已开展的民族村寨中, 许多民族文化习俗被过度商业化, 偏离了原生态的轨道。
2.4.2 外部威胁
黔南州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潜力大, 但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对其形成了巨大挑战, 旅游产品开发中呈现同质现象, 竞争明显。小尺度上品牌村寨优势不及黔东南的西江苗寨, 肇兴侗寨;大尺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宣传效率等方面滞后于云南、四川, 存在巨大的外部环境压力。
3 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和发展对策
通过分析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构建黔南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战略矩阵 (表1) 。
3.1 重点发展, 建立品牌
黔南州民族成分多, 但分布散, 根据民族聚居性的特点, 应重点发展布依、苗、水、瑶、毛南族5大类民族村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突出核心, 打造一批以音寨、水各、卡蒲、怎雷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品牌, 以马尾绣、牙舟陶、蜡染、刺绣、剪纸等为代表的民族旅游手工艺品, 以都匀毛尖、独山三盐酸、惠水牛肉干、盘江狗肉、三都九阡酒、福泉金谷福梨、荔波青梅酒等为代表旅游特色食品。从地方手工艺品、特色民族纪念品、土特产和风味食品入手, 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及其附加值。
3.2 重点完善交通设施建设, 提高村寨接待能力
尽管“十一五”期间, 黔南交通条件有所改善, 但州内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地处偏远山区, 通达性差仍成为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瓶颈。旅游接触设施和服务设施如果不能和旅游业同步发展, 将会减慢旅游业发展的素的。因此政府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对损坏的乡道、县道给予维修, 提高村寨通达性。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及培训, 引导其建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民族村寨。
3.3 建设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
旅游人才在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旅游的发展应与高校合作, 为高校旅游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发展条件, 用事业和情感留住人才。
3.4 旅游与保护两手抓, 确保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民族文化具有脆弱性, 许多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面临破坏与消失的困境。黔南州要对已开发或具有开发潜力的民族村寨加强保护措施, 保护村寨景观的原始性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 减少或避免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政府要本着“拆旧如旧、建旧如旧”的方针, 对遭到破坏的民族景观加以还原, 加大民族村寨景观维护的财政投入。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及传承性, 是黔南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3.5 加强区域合作, 减少竞争压力
加强自身旅游发展建设, 与外围旅游地区 (如遵义、安顺、黔东南、云南、四川等) 合作, 开辟旅游联通路线, 互为客源, 合作共赢。同时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重点发挥“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全国唯一毛南族乡”、“中华布依第一寨”的优势, 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突破外围成熟旅游资源 (地) 的包围圈。
4 结语
黔南民族地区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黔南州4县市6所幼儿园中的1 140名3~6岁儿童 (包括汉族、布依族、苗族及其他民族) 及其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童630名, 女童510名, 男女比例为1∶0.81。
1.2 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调查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 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与职业、婴儿时期喂养状况、父母关系和谐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等。调查员统一培训, 调查表收回率为96.6%。体格测量指标为身高和体重, 使用立式身高计测量身高, 被测儿童取立正姿势, 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 测量结果以cm为单位, 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采用灵敏度为50 g的落地式杠杆秤测量体重, 最大载重50 kg。测定结果以kg为单位, 记录至小数点后2位。以WHO推荐的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生长发育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 采用Z评分法[1]进行儿童营养评价。Z= (实测值-参考值中位数) /参考值标准差。评价指标有: (1) 年龄别体重, 测量值低于参考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 (WAZ<-2) 为低体重; (2) 年龄别身高, 测量值低于参考身高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 (HAZ<-2) , 同时年龄别体重 (WHZ) >-2为生长迟缓; (3) 身高别体重, 测量值低于参考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 (WHZ<-2) , 同时HAZ>-2为消瘦。身高标准体重指数 (WLI) 110%~120%为超重, >120%为肥胖。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黔南地区3~6岁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见表1, 2。
2.2 各年龄组儿童营养异常检出情况
由表3可知, 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检出率分别为0.53%, 2.98%和1.40%, 以上3项指标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7.95, 10.71, 6.90;P值均<0.05) 。汉族、布依族、苗族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0.37%, 1.45%, 0;生长迟缓检出率分别为2.21%, 5.07%, 2.63%, 消瘦检出率分别为1.66%, 1.45%和0。超重检出率为24.21%, 男童为21.27%、女童为27.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4, P<0.01) ;肥胖检出率为10.18%, 男童为9.84%、女童为10.5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2项指标, 超重只有女童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 P<0.01) 。汉族、布依族、苗族的超重检出率分别为34.69%, 31.16%, 36.84%, 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07%, 5.07%, 14.47%, 各民族间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8, P<0.01) 。
2.3 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为因变量, 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 在16项相关因素中, 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以及婴儿时期喂养方式等9项因素与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3方面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以肥胖为因变量, 以16个因素为自变量, 在16项相关因素中, 儿童年龄、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妊娠时间、分娩方式、生活环境、父母关系、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以及民族特征等9项因素与儿童的肥胖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2.3.2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9项关联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Wald值法, 结果显示, 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是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 父亲文化、母亲文化、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注:汉族与其他民族比较, *P<0.05, **P<0.01。
注:与汉族相比, *P<0.05, **P<0.01。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P<0.05, **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黔南地区学龄前儿童无重度营养不良, 中度低体重、生长迟缓的检出率分别为0.53%和2.98%, 低于宋岚芹[2]报道的3.4%和2.85%以及张晓萍等[3]报道的1.2%和1.1%;消瘦检出率为1.40%, 低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1.6%。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和婴儿时期喂养方式。
调查结果还显示, 儿童肥胖检出率为10.18% (男童9.84%, 女童10.59%) , 高于1995年全国9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肥胖率 (1.76%) [3]以及王雁[4]报道的结果;低于夏国兴等[5]报道的11.3%。超重检出率为24.21% (男童21.27%, 女童27.84%) 高于张晓萍等[3]报道的8.1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和家庭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 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期的科学喂养认识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与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特别在合理膳食等方面要给予正确指导, 主动干预低体重、发育迟缓、超重、肥胖儿的高危影响因素, 以此降低儿童成人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率,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黎海芹.儿科学.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
[2]宋岚芹.简述中国婴幼儿营养状况.中国妇幼保健, 2001, 16 (10) :606-607.
[3]张晓萍, 王树杰, 张瑜.沈阳市3-6岁集体园所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抽样调查.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5) :638-639.
[4]王雁.桂林市城区0-6岁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3) :357-358.
黔南民族地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2月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体检的3岁~6岁健康儿童400例, 按民族分为布依族组200例, 男106例, 女94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3±0.9) 岁, 其中3岁58例, 4岁44例, 5岁52例, 6岁46例。苗族组200例, 男110例, 女90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4±0.6) 岁, 其中3岁54例, 4岁49例, 5岁48例, 6岁49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指标检测
2组儿童空腹12 h后, 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待用。采用日立706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含量水平。
1.3 血脂水平划分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标准, TG≥2.26 mmol/L为升高;TC≥6.22 mmol/L为升高;HDL-C≤1.04 mmol/L为降低;LDL-C≥4.14 mmol/L为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水平比较
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4。
2.2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监测情况比较
布依族组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脂病例数分别与苗族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5。
3 讨论
血脂异常受先天因素、饮食习惯、生活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 是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5,6]。本次调查显示, 黔南地区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布依族3岁、4岁、5岁、6岁儿童各项血脂平均水平与苗族同年龄段差异不显著, 血脂水平民族性不典型, 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有关, 将进一步累积病例数研究。本次调查还显示:布依族儿童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压病例数高于苗族儿童, 其原因可能与黔南地区民族居住环境、经济条件不同有关。黔南地区布依族依水而居, 大多居住在黔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域, 饮食主要以大米、牛羊肉为主, 脂肪摄入过多, 可能是布依族儿童导致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多的原因。而苗族依山而居, 其主要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品种单一, 蔬菜水果进食多, 高蛋白类食物摄入量方面相对不足, 可能是导致苗族儿童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少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布依族儿童血脂异常病例有增多趋势, 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Wójcik E, Kulpa JK, Sas-Korczyńska B, et al.Pro GRP and NSE in therapy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ti Cancer Res, 2008, 28 (5B) :3027-303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30.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490-491.
[4]Ghannem H, Khlif a K, Harrabi I, et al.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urban schoolchildren in Sousse[J].Tunisia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0, 6 (5) :1046.
[5]苏清涛, 周积满, 肖待方, 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病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 (3) :347.
黔南民族地区 篇8
1. 1 选题的依据
教育部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提出了终身体育行动的口号[1]。中共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04年下半年,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 重新组班上课,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 并运用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育手段。选项课教学的优点在于体育选项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 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 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特长的发挥。
因此,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促进我院在今后开展田径选项课更完善, 提高我院的田径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2. 1 研究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的确立, 学校体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目前, 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课都已经实行“选项课”制, 即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开设若干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类别的体育选项课。为此, 对我院的田径素质选项课进行调查与研究, 试图找寻我院田径素质选项课当中的存在问题, 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使我院素质选修课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
1. 2. 2 研究的意义
我院于2000年3月28日, 经国家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民族师范学院。在2000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第一所成功升本的地方院校, 在2004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第一所获得学位学士授予权的地方院校, 在2011年,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第一所获批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方院校。其中, 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示范性专业。在2005年, 我院实行手工填报“选项课”制度, 在实行两年后就停止了选项课的开展, 在2010年我院重新开始实行网络填报“选项课”制度。调查我院的田径素质选项课可以促进我院在今后开展田径选项课的完善, 提高我院的田径选项课的教学。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2级公共田径体育选项课学生及田径公共体育任课教师。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本人根据课题的需要,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资料和黔南师院图书馆藏书以及贵州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各种刊物中有关体育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查阅《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初步掌握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2. 2 访谈法
本人采用电话采访、互联网等方式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学生以及田径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师进行访谈。
2. 2. 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目前我院体育田径选项课程的现状, 设计了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的调查问卷, 问卷咨询过3位教师, 对问卷内容基本认可, 基本可以反应出我研究课题所需的问题。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2012级田径选项课的学生发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一200份, 对田径选项课任课教师发放《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公共体育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二3份。 ( 见表1)
2. 2. 4 数据统计法
运用相关体育统计学知识和excel2003等常用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1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是否喜欢田径选项课运动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黔南师院2012公共体育课5个田径选项班进行的问卷调查, 从高校学生是否喜欢田径运动的现状入手,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运动的态度和喜爱程度, 有55% 的学生对运动喜爱的态度一般, 有43% 的学生喜欢, 有2% 的比例的学生对运动的态度是不喜欢。由此可以看出, 有43% 的学生喜欢田径选项课
3. 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素质选项课运动科目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黔南师院公共体育学生对素质选项课运动科目感兴趣的程度可以看出, 学生对哪些科目较感兴趣。研究表明, 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羽毛球41%, 篮球38%, 田径28%, 健美操21% , 乒乓球19% , 排球6% , 武术5% , 从这几个课程所占比例来看, 学生对田径的兴趣度没有学生对于羽毛球和篮球的兴趣高, 学生对田径选项课的总体是累, 单调, 说明田径运动给人单调、累和趣味性不强等因素, 可以看出现在的田径选项课需要尝试更多的改革与创新, 而羽毛球和篮球这两个科目为何会如此受学生的欢迎, 原因可能是它们比田径选项课让人不易产生单调和累, 更加富有趣味性。
3. 3 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选择田径选项课的调查分析
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素质选项课运动科目的兴趣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学校体育开设体育选项课是有必要的, 各个高校或地方性学校对于素质选项课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立的一些运动科目以及通过对高校学生对田径素质选项课的总体映像统计表可以得出学生对田径选项课的总体映像, 可以看出学生所喜欢的科目所占的比例, 学生对田径选项课的喜爱程度。
3. 4 对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师的调查分析
教师对于田径素质选项课的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提高幅度, 评价方式为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
3. 5 影响学生田径选项课的因
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师对于田径素质选项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度高, 技术复杂; 影响田径素质选项课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田径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脱离生活、与中学重复 ;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理解不足等。
4. 结论与建议
4. 1我校应该针对田径选项课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乏味的内容进行改革。田径选项课教学手段的过于枯燥、单调乏味、没有趣味性和累等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和兴趣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多运用。例如: 在上理论课时可以多采用PPT和Flash等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博尔特的图片等来吸引学生兴趣。
4. 2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以及“快乐体育”的思想意识, 增强体育锻炼, 而不是为了学分而选择田径选项课。例如: 在上室内课的时候可以多给学生介绍关于田径方面的知识, 健身功能等, 让学生明白田径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意义。
4. 3 多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田径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意义, 而不是仅限于为了学分而去选择。
4. 4田径运动还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以及器材场地的要求低, 可以在每个年级或每个系都培养体育骨干来带动学生积极参加运动, 例如晨跑等。
摘要:本文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2级田径选项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式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2级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 通过对我院田径选项课的调查分析以促进我院在今后开展田径选项课开展更完善, 提高我院的田径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把一些趣味性元素融进我们的田径选项课当中, 而不只是传统的跑、跳、投, 促进田径选项课教学更科学合理,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更有利于挖掘教师潜能, 提高学生对田径选项课的兴趣。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项
参考文献
[1]国发{1999}4号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Z].1999.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R].北京:教育部办公厅, 2006
[3]刘艳华《山东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2010年11月24日。
[4]蒋少华《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特征》[J].2011年10月第5期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地区】推荐阅读:
贵州省黔南州06-24
黔南州工业园区介绍解读09-14
黔南市中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我懂得了宽容12-19
黔南州六十周年庆活动通知07-15
民族地区民族经济10-16
民族地区发展10-13
民族地区教师10-15
甘肃民族地区01-15
西北民族地区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