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2024-11-23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通用12篇)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1

所谓股权分置, 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称为流通股, 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 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 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这种对股票分割性的制度安排如果说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初期是历史的必然与需要的话, 那么随着证券市场在我国经济地位的确立, 巨量的非流通股已对证券市场运行造成巨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成了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大障碍。

一、股权分置的弊端

股权分置状态下, 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非流通股东的利益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和再融资功能的发挥, 把上市公司当成圈钱工具, 严重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则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二类股份, 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和流通权不同之外, 赋于每份股份其它的权利均相同。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 造成了二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股市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股权分置不对等、不平等基本包括三层含义,

1、权利的不对等, 即股票的不同持有者享有权利的不对等, 集中表现在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对等、不平等。流通股股东所占股份比例一般较少, 国家股、大股东一股独大, 很多经营决策由大股东掌握;

2、承担义务的不对等, 即不同股东承担的为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义务和承债的义务不对等、不平等;

3、不同股东获得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比如:公司今年赢利, 每1股派发红利1元钱, 但是, 国家股成本每股1元, 分红1元, 收益100%, 而股民成本可能是5元钱、10元钱或者更高, 也只分到1元, 收益20%或者更低, 同样是股票, 收益差别很大。

4、公司的市值无法正确计算。市场价如果炒到10元, 那么非流通股的价值应该按市价还是面值计算?公司的价值到底是多少?股权分置使产权关系无法理顺、企业结构治理根本无法进行和有效, 企业管理决策更无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 独裁和内部人控制在所难免, 甚至成为对外开放、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一个改革的概念, 其本质是要把不可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 真正实现同股同权, 这是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和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上市公司业绩, 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股权分置状态下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 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一致, 难以形成促使公司持续发展的合力, 严重阻碍了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将改变这种现象, 公司治理结构因而更趋完善。

2、增强资源配置功能, 并购重组再掀高潮。股权分置扭曲了并购重组的固有模式, 大股东并购重组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而是为了再融资。在全流通环境下, 市场对股票的定价基础更为合理,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并购重组将成为现代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低成本高速扩张的便捷途径。

全流通后, 利用资金优势推高股价实现融资的运作模式逐步退出, 通过提高公司资产质量提升股票价格直接获利的运作模式取而代之。一方面, 市场的价值中枢大幅降低, 减少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 股票价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重组方可以在股票市值的增长过程中受益。

3、估值体系加速接轨, 对价补偿稳定预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市场的投资理念与估值体系必然快速向国际接轨。全流通后, 上市公司的估值将主要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的成长性, 动态价值投资理念将是市场永恒不变的主题。

4、金融产品创新空间大为拓展。金融产品创新是刺激市场活跃、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增加市场的投资机会, 吸引大量新增资金入市, 保持市场交投活跃。在权分置环境下, 二级市场股价高, 系统风险长期积累, 做空机制、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难以推进。全流通后, 市场流通规模迅速扩大, 投资理念逐步成熟, 金融产品创新具备了更为扎实的市场基础, 机构投资者也因此获得了避险工具。

5、上市公司通过设置期权建立新型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市场的定价功能, 为现代企业建立新型激励机制提供了可能。在流通状态下, 股票的市场价格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密切相关, 集中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建立与股票价格挂钩的新型激励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公司高管的工作热情, 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 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各项举措, 必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建议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未雨绸缪。首先, 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投资决策和操作程序, 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谨的投资操作;其次, 要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 合理选择筹资方式、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 并对预期筹资收益和筹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第三, 要提倡实施定期的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晓求, 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国刚, 中国资本市场热点研究[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3]、金鑫,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4]、王庆成、郭复初, 财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张炎兴, 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J].会计研究, 2001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2

股改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 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性差异的过程。

股权分置也称为股权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为社会公众股;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

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由于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

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

股权分置的由来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股权分置问题的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在设立之初,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总体上采取搁置的办法,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

第二阶段:通过国有股变现解决国企改革和发展资金需求的尝试,开始触动股权分置问题。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为了解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开始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试点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也是该思路的延续,同样由于市场效果不理想,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

第三阶段: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

股权设置有四种形式: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外资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对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设置国家股、集体股和个人股,而是按股东权益的不同,设置普通股、优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规定,既找不到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

解决股权分置必要性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产生不同股不同权,从而造成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股票市场定位模糊,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全流通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日趋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对外开放,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股权分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006年3月6日,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单公布,至此,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许多人对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感到乐观。

也许是尚在进行之中的缘故,股权分置改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导致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失去控制权的先例。

股权分置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上市公司,包括在内地及香港上市的中国国有企业。这个制度安排在2005年之前已经实行多年,其中特别规定:上市的企业只允许其少部分股份(通常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场公开发行及交易,其余的股份则暂时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并只能由一个或几个法人持有。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一个权宜之计,当初主要是希望一方面保证国家对上市国有企业具有绝对的控股权,另一方面也担心中国刚刚建立的股票市场无法承担全流通的市场压力。

确实,这一制度的实行大大降低了国有企业在内地及香港市场上市所遇到的思维观念及利益分配方面的阻力,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没有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起步可能晚很多年,但这一制度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包括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股东利益冲突问题及企业控制权僵化问题。

第一,市场供需失衡问题。三分之二的非流通法人股,一旦被允许卖给个人投资者并在市场流通,似乎会导致市场上股票供应的剧增,如果对股票的需求跟不上大幅度增加的供应,可能会导致股价的大跌!

五年前中国证监会就提出进行改革,但因为市场压力不得不收回,一直到去年中才提出新的方案。许多人甚至认为由于股权分置造成的潜在的过量股票供应,导致了整个中国股市过去五年的一蹶不振,他们坚信:股权分置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个幽灵,威胁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扫除一个重要的障碍!

对股权分置造成的市场供需失衡的担心在内地已经深入人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可能过分及太片面,为什么?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也同样存在股权分置问题,为什么香港证监会及投资者不担心供过于求?为什么香港H股指数与内地指数背道而驰?

第二,股东利益冲突问题。流通股与不流通法人股的长期法定分割导致上市企业在收入分配问题上面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明显及长期的利益冲突。

流通股股东认为国有大股东当初上市时并没有以现金在市场上购买股份,而是以低于真正市场价的资本估值而获得股份及控股权,因此认为吃了亏,需要在股权分置改革时获得补偿。

到底需要补偿多少?没有人讲得清楚!显然,这是一个大股东与流通股小股东讨价还价的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很明确地将讨价还价的细节交给了每一个上市公司自己去处理,但规定股改方案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同意及三分之二全体股东同意。

这一政策是2005年股改可以顺利推行的关键,因为它一方面使得证监会可以超脱于具体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限定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讨价还价的相对力量,大大降低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交易成本与阻力。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母公司,相对较好说话,他们对流通股小股东的让步也就比较大,小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获得补偿的股份数平均达到流通股总量的30%之高。

有学者和专家认为改革中,国有股让利太多,但也有流通股持有人认为国有股让利不够而拒绝改革方案。

市场参与者将注意力聚焦在这些讨价还价的细节上,显然合理而正当。但同样,在各方博弈中,再分配的绝对公平显然只能是理想化的要求。对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真正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小股东能不能有双赢的机会———上市企业的管理、生产力及业绩有实质性的改进。

企业素质的改进应该是股权分置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可惜内地在这方面的讨论很少,注意力都集中在市场供需平衡及股东利益冲突这两个问题上了。企业素质的改进与企业的控制权直接相关,而股权分置往往导致企业控制权的僵化。

第三,控制权僵化的问题。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特别是其国企母公司,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

某个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如果运用不当,企业经营必然出问题,企业生产力将下降,利润减少,股价下跌。

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当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因为经营不善而跌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时,一些策略性投资者就可以介入,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或以收购兼并的形式,成为控股股东,并撤换管理层、更改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及业绩。

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业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有能力的大股东无法替代无能的大股东,企业也就无法在市场压力下通过优胜劣汰而有系统地扭亏为盈,持有烂股的小股东也就无法借收购兼并来翻身,日久天长,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蹶不振。

可见,控制权僵化是中国上市企业及证券市场最大的制度瓶颈,而股权分置改革是消除这一瓶颈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足以造就一个成熟的企业控制权市场,来提升上市企业股东及管理层的素质及企业的生产力与业绩。股权分置改革还必须有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特别是国有企业股东市场及管理者市场的改革。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3

一、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

(一)有利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能够科学决策并得以稳步发展的关键。全流通之后,在解决权力制衡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各方股东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通过专家对重大事宜进行科学论证,保证公司的稳步发展。另外要真正实现公司监事会的职能,把监事会从事后监督转变为加强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股权流通问题的解决只是表层现象,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才是股权分置背后的实质所在,而股改后全流通也只是实现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充分条件之一。股改实现全流通后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如权证的推出,将来可能出现大股东利用权证操纵上市公司股价的行为。全流通只是形式上具备了流通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国有资本退出,一股独大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还是政府,行政垄断以较小的持股比例控制着董事会、控制着更大比例的流通股份和公司资产,其控制成本更低,杠杆效应更加明显。

股权结构的缺陷只是治理结构失效的制度原因,这个缺陷是可以通过全流通等制度创新来有效抑制的,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有法人治理结构与制度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管理者能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大股东的自律性、监管与约束的有效性等。只有全面地解决以上关键问题,才能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和治理缺陷等问题。要尽快建立方案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错误识别机制、纠错机制以及失误应对机制。

(二)有利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而言,用股价来代表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比较直观。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中,股价是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成长性的客观反映和折射,公司全体股东均能分享公司股价上涨而带来的巨大利益。在一个统一的价值标准下, 公司价值的变化将直接关系到股东利益的实现,这也成为公司股东关注公司治理是否合理,能否形成上市公司多层次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始利益驱动所在。

然而,在股权分置的状况下,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而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无法在股票二级市场上以市价出售股票,只能进行场外交易,交易价格基本上与流通股股份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没有关系,因此不能通过公司股价上涨获得收益,也不直接承受股价下跌所带来的损失,股价不能成为非流通股股份价值的评判标准。价值评判标准的不同必然使得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产生背离,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不利于形成上市公司多层次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因而也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现实中,掌握控制权的非流通股股东通常通过其他方式侵占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以致一些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还有一些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利用违规担保、非公允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侵犯上市公司利益、恶意掏空上市公司。这说明,在股权分置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价值标准不同,是不可能建立起制约公司行为的有效机制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改善也缺乏利益一致的动力,很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股权分置改革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利益在全流通之后趋于一致,即全体股东的股权价值直接与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相关,都可以通过公司股价上涨来获得收益,同时也必须承担股价下跌所带来的损失,真正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股东维护公司利益的积极性。因此,公司的股价成为全体股东价值评判的共同标准,公司经营状况将真正成为全体股东的共同关注点。这必然促使上市公司股东关注公司治理,不会做出不利于股价表现的决定,形成上市公司多层次的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切实解决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遏制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担保、利用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并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改善、注重提升公司价值、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维护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二、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影响

(一)国内市场理念、估值与国际接轨在全流通情况下,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估值平台发生根本性改变,国际上通行的估值模式就可以被采用。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投资理念与估值模型必然快速向国际接轨。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流通股含权的预期,减轻国内市场估值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压力。同时,在非流通股限制期结束后,市场将面临一个存量扩容的压力,市场估值将加快与国际接轨。全流通之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估值将主要基于公司基本面和未来成长性预期,基于动态价值投资的理念将成为市场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股票的价值回归过程中,由于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非流通股股东必须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就目前股价基本合理的优质上市公司而言,流通权对价将直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而对于股价仍有泡沫、缺乏成长性的绩差上市公司而言,流通权对价也将减轻投资者的损失压力,实现平稳过渡。

(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与价值发现功能得以实现海通证券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过度融资程度至少为9.41%以上,其中过度融资规模超过1000万元的285家公司平均过度融资程度达到了54.33%左右,平均过度融资规模为3.08亿元。由于过度融资,大量通过融资取得的来资金长期处于被闲置或者被占用状态,说明我国股市并未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外,股权分置的存在使股票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基本丧失,股价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客观规律被人为割裂。与此同时,股权分置改革也阻碍了上市公司的规范化运作,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而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市场对企业股票的定价将基于全流通的平台,定价的基础更为合理,也更有利于市场定价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必将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

(三)对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的影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上市公司并购将主要以全流通为市场背景,这将给上市公司并购带来深远影响。另外,新的《公司法》、《证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随着相关配套文件的颁布,将直接改变上市公司并购的操作方法,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并购目的。在股权分置状态下,协议收购给上市公司股价带来的二级市场涨跌变化与收购方基本没有关系,收购的直接目的是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在全流通状态下,收购人最关心的就是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价涨跌。在全流通状态下,收购方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收购完成后自己手中的股票价值有多少,有没有增值,而再融资已经降为次要目的。因此,未来的上市公司收购将更多地以推动上市公司股票股价上涨——实现收购方财富增长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第二,并购方式。原《证券法》不允许并购方定向增发,限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收购只能在存量股份中进行,不能通过发行增量股份来完成。这种限制使得很多在经济上可行的上市公司收购项目在实践中因法规限制而难以操作,特别是极大地限制了绩差公司的并购重组,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的进步发展。新《证券法》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新股持全面肯定的态度,按照《证券法》,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既可实行公开发行,也可实行非公开发行,该规定为定向增发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打开了法律通道,这将对上市公司收购提供新的技术形式。新《证券法》第85条同时规定,投资者可以采取要约收购、协议收购及其他合法方式收购上市公司,因此,定向增发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

第三,并购定价。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并购方计划并购一家已经上市的A股公司,所有的上市公司均可以进入被并购的范围,其过程也可以完全市场化,不论是直接大宗交易从控股股东手中收购股份还是从二级市场上获得股票都可以收购一家A股上市公司。对于股权转让方而言,在股权分置状态下,如何定义非流通股的合理价格一直是一个很具争议性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后为并购确立了一个价格标准,即二级市场交易价格。

第四,并购主体。原《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这样,从法规上看,只有比被收购股权价值大一倍的公司才能进行收购,这大大限制了收购人的范围。全流通后所有股票都成为流通股,法人、个人一样可以购买,这样,个人就完全可以成为平等的收购人。而且,新的公司法体系允许成立一人公司、一元公司,降低了强制性注册资本额要求,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的限制,从理论上说,小公司收购大上市公司已经完全成为可能,一人公司、一元公司都有可能通过融资收购一家上市公司,这就为以后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上市公司收购中来。

第五,外资并购。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传统意义上的非流通股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外资并购的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上市公司并购可以采用换股的方式,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外资并购中,外资并购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上市公司,逐渐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其次,从2006年1月31日起,《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已开始实施,随后又通过了外资投资A股的配套细则,对外国投资者开放股改之后的上市公司和新老划断上市的新公司,扫除了外国战略投资者正式进入A股市场的障碍,为外国投资者直接在市场上收购上市公司铺平了道路。

股权分置改革后,一方面上市公司重组的方式将会多样化,重组与并购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定向发行的方式实施并购等做法在市场上有望被广泛采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将为并购提供更有效率的评价方式,并购是增加股东价值还是损害股东价值将有直观的评价标准。

三、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建议

(一)完善激励机制 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应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完成后进行。2005年8月,中国证监会与国资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推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政策。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目标考核将从静态目标转为动态目标,与此相适应,激励机制也将从侧重于短期激励转向长期激励。全流通将使股价变动对经营层的约束转化为实际的经营压力,同时也为长期激励手段的建立提供了渠道。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将经营层与股东利益结合,对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降低代理成本有积极作用。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实施尚属起步阶段,探索适合于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激励制度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立,只有恰当地使用适合于自己的股权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起到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在众多的股权激励方式中,股票期股、期权制的最大优点就是把企业价值作为经营者个人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两者利益的一致性。

对于目前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可将股权激励制度与股改结合起来。如参加股改的上市公司可将参加股改的非流通股股东所获得的转增股份中的一部分股票于方案实施日划入第三方账户,用于追加对价安排和股权激励。激励计划可规定在公司若干个会计年度期间内,如果每年较上一年度净利润的增长率低于某一规定值(如10%),并且该期间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没有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最近一年内没有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则第三方账户中的一部分股票将在该年年报审议通过后转送给公司激励对象,即公司经营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业务骨干人员,具体实施办法由公司董事会制定并实施。如果违背上述任一条件,则第三方账户中的一部分股票将在该年年报审议通过后送给流通股股东。这种股权激励制度容易将公司高管和公司股东特别是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共同利益“绑”成一体,也有利于调动公司管理层促进公司发展的积极性。

(二)建立公司治理的评价新工具——EVA系统 具体内容如下:

(1)EVA系统简介随着“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VBM)这一思想在企业界的兴起,各种计量公司价值增加的新方法也不断涌现。其中,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1991年提出的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绩效考评与激励体系颇为引人注目,目前EVA已成为实际工作中使用颇为广泛的价值测评指标。该指标基于比较经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与现行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应用于计量企业整体与其分部的业绩。斯特恩·斯图尔特把上述系统中的核心指标称之为“经济增加值”,并在一些国家中将其注册了商标。目前,许多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美英公司都将EVA应用于绩效考评与激励体系来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对其进行探讨。

(2)EVA系统的治理效用。EVA绩效考评与激励体系是一个决策、责任和激励的完整体系,使得整个团队而非仅仅CEO对公司成败承担责任,由此产生了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内部治理体制。与传统的报酬体系相比,EVA系统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不公平禀赋问题”。 EVA系统根据EVA的持续增加(而非绝对水平)对管理层进行奖励,有效地解决了“不公平禀赋问题”。

二是具有长期“记忆”功能。与每年修正业绩标准以提供竞争性的报酬相比,EVA系统中的红利银行具有长期“记忆”功能,保证了只有持续的价值增加才会得到奖励。

三是有力地遏制了“内部人控制”等现象。EVA报酬与同股东价值高度关联的指标挂钩,促进了股东与管理层利益的一致化。EVA机制使经理人员以与股东一样的心态去经营管理企业,这就使“内部人控制”等现象逐渐消失,经理人员以权谋私的范围大大缩小。经理人员要想多分配剩余产品,必须同时增加分给股东的那部分剩余产品,这样的运营机制才是健康的、合理的、才能真正协调高级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关系。EVA变化与股东价值高度关联,即只有股东获利的情况下,管理层才会获取成功。

四是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EVA系统鼓励企业经理人员追求更高的EVA,只要投资回报率高于奖金机会成本,就能给管理者自己和股东带来EVA,而且要想增加薪酬奖励,就必须不断增创EVA,而增创EVA的途径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进步。这样就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五是EVA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在美国,自Centura银行率先实施EVA以来中,截止1998年,已经有12家以上的美国银行采用了EVA模式。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数量级的Bank One,是采用EVA的最大银行机构。其他一些国际性的知名银行,如渣打、汇丰等,也都已经执行了EVA,并卓有成效。EVA治理体系通过增强责任、分散决策,建立了一种共同语言和统一框架,促进了一种基于价值贡献的奖励,显著地提高了成功概率,这正是目前所有股东对公司治理的期望。

(三)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的现行法律己经为股东代表诉讼提供了实体权利根据,如《公司法》第62条规定:“董事、监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第118条规定:“董事会的建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害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根据这些规定,一旦我国建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就完全可以成为诉讼的被告。不过,在程序法上的诉讼权领域,目前尚为空白。

参考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本文就建立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既要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又要防止滥诉现象。在设计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前,在平衡保护股东权益及防止滥诉现象两者关系时,可适当偏重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一面,降低诉讼门槛,鼓励股东走出厌讼的传统,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二,起诉股东资格的限定。对于股东持股期间的规定,参考美国的“同时拥有股份原则”,应将诉讼人限定为在侵害行为发生之时并且直到提起诉讼这个期间都拥有公司股票的股东,但不宜规定最低持股比例或数额。

其三,诉讼被告的限定。诉讼的被告宜做广泛的规定,包括董事、监事及其他可能侵害公司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公司的利益。在代表诉讼中,公司宜保持一个中立的位置,法律应规定其承受诉讼结果,但在诉讼过程中应保持中立,特别不应作任何有损原告股东利益的事情。

其四,诉讼担保。诉讼担保将大大加重原告股东的负担,考虑到偏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降低诉讼门槛的指导思想,不宜提倡要求原告提供诉讼担保。

其五,诉讼赔偿。在原告股东胜诉的情况下,被告应向公司赔偿,原告股东可以就其所付出的律师费等费用向公司获得补偿,法院也可在特殊情况下将被告缴付的赔偿直接判给原告股东。而如果原告败诉且具有恶意诉讼的证据,则应向公司和被告做出赔偿。

其六,其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安排。应该对诉讼告知、诉讼参加以及禁止任意撤诉做出规定,使诉讼一旦发生,不能随意终止,并尽可能让更多股东知晓诉讼并参与诉讼,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防止有人利用“一事不再理”的原理操纵诉讼。

参考文献:

[1]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开国:《股权分置解决推进股市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证券报》2005年6月16日。

[3]王仕:《西方国家股权结构研究》,《世界知识》2002年第24期。

[4]淹城:《从EPS到EVA:公司金融管理体系的变革》,《长阳读书俱乐部》2003年第9期。

[5]赵涛、郑祖玄:《股权分置背景下的隧道效应与过度融资.中国证券网》2005年3月20日。

[6]张训苏:《全流通不能包治百病》,《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2003年2月27日。

[7]Agrawal and knoeber.Firm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to Control Agency Problems between Managers and Shareholder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8,3:95-96.

[8]Demetra Arsalidou.The Liability of Non-executive Directors for Negligent Omissions.America:A New Approach under Legislation Company Lawyer,2002.107.

[9]Robert C.Pozen.The Reluctant Activists.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l:24-25.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思考 篇4

股权分置是指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二类股份, 除了持股的成本的巨大差异和流通权不同之外, 赋于每份股份其它的权利均相同。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 造成了二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 (即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 , 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的市场制度与结构。“不同股”, 是指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 存在两类不同的股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不同价”, 是指这两类股票的交易价格是不相同的、且价格相差甚大。股权分置具有以下特点:

1、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所特有的现象, 与中国股市同时诞生;

2、股权分置的对象是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

3、股权分置的前提是包含“两种不同股票”和“两种不同价格”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问题;

4、股权分置具有不对等、不平等的特点。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通过改革我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把国有股、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的股票变为流通股, 保证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国家为了保证绝对控制权, 规定国有企业上市时, 国家股占70%到75%, 社会公众股占25%到30%, 同时规定, 国家股暂不上市流通, 成为非流通股。到1996年, 股权分置模式完全成型, 中国股市出现了国家股、法人股、自然人股和外资股多种成分。

二、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作用

1、有助于上市公司理财终级目标的实现

股权分置改革后, 各类股东 (包括原来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 , 特别是大股东将更加切实地关注公司利润的提高、财务指标的改善和经营业绩的的增长, 将更加关注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促使决策者作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投资决策, 这些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效率, 提升公司业绩。上市公司只有不断地投资和经营于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从而实现股票价格的上涨和股东财富的增加, 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使上市公司理财终级目标得以实现。

2、使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形成了共同的利益机制

股权分置改革后, 公司市值的波动要影响到各类股东的利益, 股市的价格信号功能开始发挥效力, 特别是一些大股东主动维护市值的意识会更强, 在公司投融资决策中会把市值损益等因素考虑进去, 使原来的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形成了共同的利益机制。上市公司的股东实现了真正的同股同权同价, 并且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方面会比以前谨慎得多, 如果没有收益良好的融资项目, 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轻易增发股票, 能够引导上市公司进行理性投资, 而过去那种无论有无好项目一味增发圈钱的现象将会有所改观。

3、避免上市公司的盲目融资

股权分置改革能够避免上市公司的盲目融资。由于对价除权的缘故, 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会相应回落, 因总股本不变, 市盈率也会跟着回落, 最终会带动发行市盈率下降。随着发行市盈率的下降, 单个上市公司融资额会减少。若股利不变会使股权融资成本上升, 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冲动产生抑制作用。股权分置改革引入了公司市值考核等指标, 出于维护市值的考虑, 上市公司在融资定价时会倾向于定低价, 以减少对市值的冲击, 代理人不得不考虑融资结构优化的问题, 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会向较优融资顺序靠拢, 从而改变在融资方式选择上的偏好和弱化股权融资的倾向, 避免了上市公司的盲目融资行为。

4、引导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新并购时代”

股权分置改革为资本市场并购提供了交易上的便利, 包括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流动性的改善, 同时相关并购法律法规的完善促进了并购活动的开展。目前中国涉及并购重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外资企业法》、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的法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为并购提供了可能, 公司在并购重组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来降低并购成本, 引导和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新并购时代”。

5、使公司治理目标更加明晰

股权分置改革有助于彻底改变过去国有大股东的股权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不能分享良好的公司经营成果所引致的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而导致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现象。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能够改变二级市场的股价与大股东和上市公司高管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现象, 从而使上市公司所有股票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国有股东可以直接从良好的经营成果中能够获取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 使公司治理目标更加明晰和合理。

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对于促进我国股市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利影响,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对价水平不合理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 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信息披露和监管不到位, 难以充分体现股改对资本市场的激励作用;四是权利的不对等、承担义务的不对等、使得不同股东获得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的不对等、不平等;五是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等等。

三、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几点建议

1、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

由于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两者的利益不统一,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果股东与管理者为了利益而引起冲突, 将会增大代理成本, 并且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这种代理成本和利益冲突主要体现在股东与经理之间, 如公司管理层在职期间为自己过度支付和消费、减少分红、控制与他们收入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等行为的动机, 都会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可以通过给予上市公司管理者股份或者期权等措施, 对公司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 能够将公司管理层与全体股东的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 使公司的管理者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进行经营与管理,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 并提升公司的价值。

2、运用创新证券进行投融资

近年来出现了如零息债券、可调整利率票据、浮动利率票据、卖方选择权债券、信用升级的债务证券、应收回证券、可调整收益优先股、可转换的可调整优先股、收益竞标优先股等创新证券。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现存证券的组合来复制, 它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投资者。例如有的投资者要求在低风险时并能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 有的投资者要求有较高的流动性或随时可以变现, 有的投资者则要求更少的税收负担等等。投资者愿意为符合自己要求的证券品种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时, 可根据公司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 采用合适的创新证券募集资金, 以降低发行成本和提高融资能力。

3、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

投资者关系是指上市公司与公司的股权、债权投资人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在与投资者沟通过程中, 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善和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 以加强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 规范资本市场运作, 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 保护投资者利益, 实现股东价值及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 缓解监管机构的压力。它能够使投资者看好公司的前景, 关注公司的发展策略和方向, 并进行股权融资和参与到公司的经营与管理中去, 为未来公司再融资奠定市场基础。

4、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从改善内、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两方面入手, 特别是要加强机构投资者等外部投资者在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由于机构投资者在持股份额、专业知识、监督成本方面的优势, 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同时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使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对于自身价值的维护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够按照全体股东的理财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将会面临自身价值贬值的问题。因此应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以促进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5、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

与许多国家一样, 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控制权壁垒 (即通过种种方式设置壁垒来维护现存大股东的控股地位) 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为控制权壁垒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但控制权壁垒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信息披露的提高。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 可以减少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报告, 从而减少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可能性的发生。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二类股份, 由于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异, 造成了二类股东之间的严重不公, 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将国有股、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的股票变为流通股, 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以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晓莉;杨建平;;股权分置改革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6年17期

[2]、股权分置改革政策法规.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2007

[3]、股权分置改革研究.股权分置改革网.2007

[4]、后股权分置时代公司融资.股权分置改革网.2007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5

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证监发[2005]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发布以来,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一些制约资本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要求,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改革的操作原则和基本做法得到了市场认同,改革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逐渐趋于稳定,总体上具备了转入积极稳妥推进的基础和条件。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下一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正确认识股权分置改革

1、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要从解决基础性、制度性问题入手,重视完善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改善资本市场投资回报水平,逐步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既要通过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公司经营和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解决新兴市场要素缺失、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又要不失时机地解决好体制转轨背景下遗留下来的股权分置等诸多问题,妥善化解风险隐患,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2、股权分置是指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扭曲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公司股价难以对大股东、管理层形成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资本流动存在非流通股协议转让和流通股竞价交易两种价格,资本运营缺乏市场化操作基础。股权分置不能适应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

3、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历史问题,更在于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是全面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为此,要将股权分置改革、维护市场稳定、促

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和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统筹考虑。改革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一家,推出一家,实现相关各方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同时要以改革为契机,调动多种积极因素,维护市场稳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公司经营,配套推进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和促进证券产品创新,形成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4、股权分置改革是为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作出的制度安排,并不以通过资本市场减持国有股份为目的,当前国家也没有通过境内资本市场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份筹集资金的考虑。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应根据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性调整的战略性要求,合理确定在所控股上市公司的最低持股比例,对关系国计民生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家要保证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必要时国有股股东可通过证券市场增持股份。其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也要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经营。证券监管部门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有效控制可流通股份进入流通的规模和节奏。

二、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思想

5、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股权分置改革与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相结合的总体原则,进一步明确改革预期,改进和加强协调指导,调动多种积极因素,抓紧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完善改革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使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6、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提出的“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总体要求。尊重市场规律,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决策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改革的推动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形成上市公司改革的持续稳定动力。有利于市场稳定和发展,就是按照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可承受程度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发挥改革所形成的机制优势和良好的市场效应,使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综合配套,以改革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以市场稳定发展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就是要通过相关程序规则和必要的政策指导,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使改革方案有利于形成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并形成改革后公司稳定的价格预期。

三、股权分置改革的总体要求

7、股权分置改革要坚持统一组织。中国证监会要制定《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程序和监管要求,规范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保障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有利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原则,完善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和完善国资管理、企业考核、会计核算、信贷政策、外商投资等

方面的规定,使股权分置改革相关政策衔接配套。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充分发挥本地区综合资源优势,把股权分置改革与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适合当地情况的改革工作。

8、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要实行分散决策。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股权分置改革的管理办法,广泛征求A股市场相关流通股股东意见,协商确定切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参照股东大会的程序,由A股市场相关股东召开会议分类表决。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以对价方式平衡股东利益,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有益尝试,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9、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要有利于市场稳定和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鼓励公司或大股东采取稳定价格预期的相关措施;鼓励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做出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和价值增长能力的组合安排。监管部门和证券交易所在不干预改革主体自主协商决定改革方案的前提下,加强对方案实现形式及相关配套安排的协调指导。

10、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导向,注重营造有利于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市场机制。根据股权分置改革进程和市场整体情况,择机实行“新老划断”,对首次公开发行公司不再区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优先安排再融资,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同时改革再融资监管方式,提高再融资效率。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具体实施和考核办法,以及配套的监督制度由证券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涉及A股股权的拟境外上市公司,以及A股上市公司分拆下属企业拟境外上市的,应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协议转让,要对股权分置改革做出相应安排,或与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组合运作。

11、妥善处理存在特殊情况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股权分置改革是解决A股市场相关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对于同时存在H股或B股的A股上市公司,由A股市场相关股东协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对于持有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及含有外资股份的银行类A股上市公司,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相关股东会议表决通过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办理审批手续。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外资股比例变化原则上不影响该上市公司已有的相关优惠政策,股份限售期满后外资股东减持股份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对于绩差公司,鼓励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等作为对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四、严格规范股权分置改革秩序

12、上市公司及其董事会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股权分置改

革,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切实维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鼓励公众投资者积极参与股权分置改革,依法行使股东权利。非流通股股东要严格履行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做出的承诺,并对违约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13、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应当诚实守信、公正客观、勤勉尽责,深入了解公司存在的各种情况,充分发挥协调平衡作用,认真履行核查义务,协助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制定切合公司实际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督促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督导相关当事人履行改革方案中有关承诺义务。对于未能尽到保荐责任的,要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14、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要积极参与股权分置改革,自觉维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稳定发展的长远利益。对于干扰其他投资者正常决策,操纵相关股东会议表决结果,或者以持股优势进行利益交换的,监管机构要予以严肃查处。

15、证券交易所要发挥作为自律组织贴近市场的灵活性,以及在组织市场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功能优势,加强对上市公司改革方案实现形式和组合措施的协调指导,会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为改革方案创新及改革后的市场制度和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16、加强对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保荐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上述机构的关联人、高管人员的监管,防范和打击利用股权分置改革进行欺诈、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违法犯罪行为。

17、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意义,客观真实报道改革进程和相关信息,遵守新闻纪律,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五、调动多种积极因素,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18、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推动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水平,切实解决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遏制上市公司违规对外担保,禁止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支持绩优大型企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份实现整体上市;支持上市公司以股份等多样化支付手段,通过吸收合并、换股收购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19、通过大股东股份质押贷款、发行短期融资券、债券等商业化方式,为上

市公司大股东增持股份提供资金支持。将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优化重组和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相结合,积极支持证券公司综合利用各种可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有效改善流动性状况,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强化监管,推进行业资源整合,妥善处理好高风险证券公司的重组或退出问题,鼓励优质证券公司壮大发展。

20、鼓励证券交易机制和产品创新,推出以改革后公司股票作为样本的独立股价指数,研究开发指数衍生产品。完善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制度,在首次公开发行和再融资中引入权证等产品,平衡市场供求。

21、继续完善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推动企业年金入市,扩大社会保障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规模,放宽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比例限制。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后境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问题,国务院证券监管部门和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规定。

22、积极推动《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等法律的修订。研究、拟定《证券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和《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调整和完善与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针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要完善监管手段、提高执法效力,拓展市场发展和创新空间,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6

关键词:股份分置;上市公司;会计核算

前言:股份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主要是利用制度性的改革,使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权。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也需要重新审视新的市场环境,这就给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也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东所处的现状出发,探讨会计核算的影响因素。

一、股份分置改革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核算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分别是负责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纪律监督和经营管理。其中股份分置改革影响最大的是董事会。董事会对全体股东负责的,也是由股东构成的,我国目前董事会的构成则由非流通股股东、法人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组成,然而占有上市公司大部分股权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法人股东,面对股票市场却不承担任何风险,只负责收益,把全部风险都留给了流通股东,造成股东之间的矛盾,使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东不能团结一致为公司做贡献。而且,由于董事都是由股东选举出来的,控股股东都是通过选举代表其本身利益的股东来掌控董事会,也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混乱。因此,股权分置之后,使得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面临相同的市场处境,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则会使所有股东会依据自身的利益对公司进行重新治理,权利平衡。同时也可以改变不少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恢复董事会的职权,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才不会损害股东的利益,从而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获得。

在这样的情况下,股东参与公司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投资回报最大化,因此,会导致公司股东或者董事会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干扰会计核算,因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共同面对股票市场,会计核算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股票的价格,影响到股东持有股票的收益。在股份分置之前,由于非流通股的股东所持的股票不受股票市场的影响,而流通股的股东所持的股票受股票市场的影响,二者之间由于收益方法不同,尽管也会出现利用自己的职权左右会计核算的现象,但是处在竞争关系中的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不会让一方直接控制会计核算,因此,股份分置之前的会计核算要更麻烦一些,并且透明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股份分置之后,对会计核算影响的一个直接因素则在于董事会基于自身股票收益而左右会计核算[1]。

二、股份分置下的股东现状与会计核算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在2005年颁布之后,规定了会计在处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中所涉及到的送股、扩股、缩股、支付现金以及权威认证等对价支付行为。这对非流通股东来说,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股权比例的影响,由于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改变,导致部分股东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这不影响到一些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对核算科目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股份分置之后,非流通股在满足一定锁定期限之后就变成了流通股,因此会把股份分置之前本来计划做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核算变成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可能,这对一些投资人来说,则会变现所持股份。对流通股股东来说,《暂行规定》并未涉及到流通股股东对价的处理问题,因而对流通股股东来说影响不大[2]。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核算所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首先,由于《暂行规定》主要是对非流通股的股东进行的改革,由于一些非流通股的股东会为了保持自己控制上市公司的地位,通过送股、缩股等方法来进行变换股份比例,因为导致会计在核算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干扰会计核算的现象发生。其次,一些非流通股股东由于核算方法和核算科目的变革,而将自己所持的股份变现,在变现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股价进行干扰从而得到自己最大的利益。最后,一些公司股东为了粉饰上市公司业绩不佳,而采用一些方法干扰会计核算,从而使得会计核算不够准确和透明。

结语:综上所述,股份分置之后,上市公司面临着诸多的新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股权控制和股票价格,这一方面是一些股东为了控制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因此,会计核算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代表全体利益的董事会利用职权进行控制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股东为了保证自己获得利益最大化,从而使用的各种办法进行干涉。

参考文献:

[1] 王传彬,崔益嘉,赵晓庆.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02:183-186.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7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在股权分置时代有超过三分之二是不能在交易所流通的国家股或法人股, 由于控制权、所有权不能自由转让, 导致同股不同权的存在, 造成了不同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 控股股东为了其自身利益, 很容易利用其控股地位进行盈余管理, 操纵会计利润。许多研究已表明, 上市公司为了尽可能多地募集到资金, 在初始公开发行 (IPO) 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达到配股目的, 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ST”而采取各种手段, 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就愈来愈严重。股权分置虽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 但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 股权分置问题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向前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文献回顾

(一) 关于IPO盈余管理的研究

香港学者Aharony、Lee和Wong (1997) 在研究发行B股与H股的83家企业IPO前后业绩波动情况时发现, 发行人平均资产利润率在IPO前两年开始上升, 在IPO当年达到顶峰, 随后呈现下降趋势。研究中还发现, 得到产业政策倾斜的行业, 其上市公司在IPO之后的业绩下滑程度要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类公司。林舒、魏明海 (2000) 对1992年至1995年108家A股公司IPO前后业绩波动进行了研究, 发现IPO前2年和前1年业绩处于最高水平, IPO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轻微下降, 并认为这种下降主要是工业类公司在IPO前利用盈余管理“美化”其收益的结果, 而公用事业类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轻。

(二) 关于保配股盈余管理的研究

Haw、Qi、Wu和Zhang (1998) 从证券管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发现, 上市公司管理者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 (在我国的利润表中, 具体是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以及补贴收入等项目) 的交易来达到监管部门对于收益指标的要求。相对于管制政策出台前, 处在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来自非经常性项目的收益显著增加。蒋义宏、魏刚 (1998) 研究发现, 在1996年至1997年ROE为10%左右的公司存在操纵ROE现象, 其目的是为了达到ROE≥10%的配股资格线。陈小悦、肖星、过晓艳等 (2000) 对上市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拥有配股权的临界公司 (净资产利润率在10%~12%) 应计利润总额比非临界公司显著要高, 证明了临界公司存在调高利润的盈余操纵行为。王跃堂 (2000) 发现处于配股区间的上市公司明显的。

(三) 关于“ST”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

国内学者陆建桥首先对ST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陆建桥 (1999) 以上交所上市的22家亏损公司 (1992年至1997年) 作为研究样本, 以行业相同、规模相近的22家盈利公司作为控制组, 通过采用四种模型分别对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结论:亏损公司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度有明显调增收益行为, 在亏损的第一个年度有调减收益行为, 在扭亏为盈年度有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蒋义宏 (1999) 就上市公司是否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避免被摘牌做了实证研究, 论证了EPS略高于盈亏临界点的公司确实存在利润操纵的行为。而对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的及趋势的研究还比较少, 与之相近的研究主要是股改批次与股改对价盈余管理的趋势, 如股改后几批的公司比前几批的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低对价股改公司比高对价股改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 流通股股东作为对价的接受者, 一般希望对价越高越好。但流通股股东不具有股改方案的直接制定权, 只具有表决权。非流通股股东作为对价的支付者, 一般希望对价越低越好。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各方面的限制, 非流通股股东会尽力推出对自己有利的方案。这样, 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中会出现普遍压低对价的行为倾向, 上市公司也就有降低利润向下操纵盈余的趋势。股权分置改革后, 控股股东为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其股权变现利益最大化。在定向增发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对集团公司、大股东等关联股东定向发行股份, 相关公司可以通过打压股价的方式, 来大幅度降低增发对象的持股成本, 为日后股权变现最大化奠定基础。因此, 对内增发会引起上市公司降低会计利润, 向下操纵盈余。当增发对象为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时, 上市公司为了增加融资额度, 保证定向增发的成功完成, 存在拉升股价的动机。因此, 对外增发会引起上市公司调高利润, 向上操纵盈余。在资产注入的情况下, 大股东会以不合理的价格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或将劣质资产冒充优质资产注入, 变相增加营业收入, 提高净利润, 推高上市公司股价, 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实现获得超额资本利得的目的。大股东将每股价格操控得越低, 其注入的资产所占份额就越多, 一方面可以巩固控股地位, 另一方面还可为日后获利丰富奠定基础。因此, 资产注入行为将成为大股东从事市场操纵获取暴利的方式, 上市公司会向下操纵股价。在实施股权激励的情况下, 公司内外部监管不严格, 高管人员考虑到公司近期即将公布股权激励方案, 由于明确规定:行权价为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和公布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 高管人员会为了谋取私利, 对公司内部实务和业绩水平进行操纵, 选择性披露信息, 甚至联合其他人, 在股票期权授予日或公告日前打压公司股价, 从而获得较低的股票行权价格。因此, 高管人员有向下操纵盈余的动机。但是, 对高层管理者实施股权激励, 本质上是给予高层管理者一种或有报酬,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抬高激励门槛, 来抑制其为了实现最大报酬而损害股东利益的操控行为。因此, 上市公司引入了一些约束体制, 高薪奖励与业绩“捆绑”, 将薪酬中的一部分作为变动薪酬, 新增利润的多少与变动薪酬的高低成正比。同时规定, 变动薪酬中的一定比例, 须等到离职后的若干年才能兑现。这样, 对高管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纵盈余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故虽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会有向下操纵盈余的趋势, 但股东会抑制其操纵盈余的行为。因此, 提出假设:

H:股权分置改革前与后,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 但股权分置改革后盈余管理程度较之前有所降低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至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共37家, 剔除ST和未收集到数据的上市公司后共27家, 数据的获取来源于色诺芬数据库、上市公司资讯网 (www.cnlist.com) 、上海证券交易所 (www.sse.com.cn) 、深圳证券交易所 (www.sse.org.cn) 、巨潮资讯网 (www.cninfo.com.cn) 等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 对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

(三) 盈余管理水平的衡量

目前,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计量多半是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所谓应计利润, 是指那些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流出, 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性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那些收入和费用。该模型是将企业应计利润划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用回归模型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额, 并以此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标准。本文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应计利润分离法来计算盈余管理水平。在应计利润分离法范畴内有很多模型:De Angelo (1986) 模型、Healy (1985) 模型、Jones (1991) 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 (Dechow, Sloan和Sweeney, 1995) 、截面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 (De Fond和Jiambalvo, 1994) 。本文运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估计出操控性应计利润, 增加了应收款项增加额, 计算公式如下所示:NDAit/Ait-1=αi (1/Ait-1) +β1i (△REVit-△RECit/Ait-1) +β2i (PPEit/Ait-1) … (1) 。其中, NDAit是i公司经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REVit是i公司第t期收入与第t-1期收入的差额;△RECit是i公司第t期净应收款项与第t-1期净应收款项的差额;PPEit是i公司第t期总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Ait-1为公司第-1期资产总额;αi, β1i, β2i为特征参数, 这些特征参数αi, β1i, β2i是通过下式估计出:TAit/Ait-1=αi (1/Ait-1) +β1i (△REVit-△RECit/Ait-1) +β2i (PPEit/Ait-1) +εit… (2) 。式中, αi, β1i, β2i是αi, β1i, β2i的OLS估计值;TAit是i公司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 (此时的总应计利润是不包括线下项目的) ;εit为剩余项, 即以总资产衡量的t期可控应计利润。通过这个方程的线性回归可以求出αi, β1i, β2i的值, 再将其代入公式 (3) 中, 就可求出可操纵应计利润DAit。DAit=TAit-NDAit… (3) 。β1i应该是正的, 因为收入增加, 应计利润总额增加, 二者正相关;β2i应该是负的, 因为高额的固定资产会产生过多的折旧费用, 使得应计利润总额减少。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实施股权激励前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考察该样本公司盈余管理变化趋势, 本文分析了实施股权激励前的情况, 以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情况。运用公式 (2)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在SPSS的主菜单中选择Analyze标签, 从其下拉菜单中依次选择“Regression-Linear”, 估计出实施股权激励前β1i和β2i的值, 其具体数据见 (表1) 。 (表1) 所示, 正如上文提到, β1i股权分置改革前为0.333, 是正的;β2i股权分置改革前为-0.605, 是负的, 得到的回归结果自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一致。表中包含了模型综合性分析、变化系数情况及回归系数最终结果。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P=0.000低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根据回归结果, 将β1i与β2i的数值代入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公式 (1) 中, 得到股权分置改革前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 (NDAit/Ait-1) 前=-0.379 (1/Ait-1) +0.333 (△REVit-△RECit/Ait-1) -0.605 (PPEit/Ait-1) 。运用公式DAitTAit-NDAit, 可以估计出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情况, 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 (表2) 。可以看出, 样本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负值, 说明了上市公司存在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即向下操纵盈余, 操控性应计利润为负。因此, 股权分置改革前,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 支持了研究假设。

注:a:后<前;b:后>前;c:后=前

(二) 实施股权激励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同样地, 运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估计出实施股权激励后β1i和β2i, 的值, 其具体数据见 (表3) 。可以看出, 股权分置改革后β1i为0.460, 是正的;股权分置改革前β2i为-0.532, 是负的, 得到的回归结果自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相一致。回归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P=0.000低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本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根据回归结果, 将β1i和β2i, 的数值代入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公式 (1) 中, 得到股权分置改革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 (NDAit/Ait-1) 后=-0.152 (1/Ait-1) +0.460 (△REVit-△RECit/Ait-1) -0.532 (PPEit/Ait-1) 。运用公式 (3) DAit=TAit-NDAit, 可以估计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情况, 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 (表4) 。可以看出, 样本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均值为负值, 说明了上市公司存在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即向下操纵盈余, 操控性应计利润为负。因此, 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 进一步支持了假设。

(三) 操纵性应计利润额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容量小于30, 属于小样本, 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操纵性应计利润额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见 (表5) 。从Negative Ranks与Positive Ranks数量对比上来看, 有21家上市公司股改后操控性应计利润小于股改前的, 公司数量占到总数的77.78%, 而有6家上市公司股改后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于激励前的, 公司数量约占22.22%,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相等的公司为0家。Z=-2.691, P=0.007<0.05, 说明了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较之前有显著性降低, 支持了假设。而盈余管理的程度即操控性应计利润均值的绝对值股权分置改革后 (477764965.36) 小于股权分置改革前 (889545555.65) , 对比分析的结果更进一步支持了假设。通过对27家样本公司进行的实证分析, 得出这样的结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均显著为负, 但股权分置改革后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之前有所降低。

五、结论

本文从盈余管理目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股改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探讨得出由于上市公司股改后动机变化, 其盈余管理趋势也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股权分置改革后, 作为激励对象的高管人员希望行权价格越低越好, 会向下操纵利润, 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 但所有股东为了自身利益, 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抑制作用, 故盈余管理程度较之前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3]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 《中国会计评论》2000年第2期。

[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5]林舒、魏明海:《中国A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年第2期。

[6]Aharony, Wong.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8

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

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境内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其于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的年报中批露的财务指标为样本数据,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截止2008年2月25日,沪深两市共有82家上市公司提出规范的股权激励计划。但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纵向的比较性,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的影响,对样本做了以下处理:

(1)剔除获证监会批准实施股权激励时间不足一年的公司;

(2)剔除ST类公司;

(3)剔除金融性公司;

(4)剔除数据不全、指标异常的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共有40家符合条件的公司。

1.2 模型设计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可以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以高管人员持股比例(ROM=该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数/该公司总股本)为解释变量,分析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的相关性,构造线性回归模型:

计算其回归系数,并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以及回归方程的F检验和回归系数的t检验。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40家样本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2005年:ROE=0.097+0.083×ROM

(a)模型中相关系数R=0.214,而决定系数R2=0.046,校正的决定系数R2=0.021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比较差,ROE偏差的仅4.6%可由变量ROM解释;(b)对于:t=1.352

(2)2006年:ROE=0.120+0.116×ROM

(a)模型中相关系数R=0.201,而决定系数R2=0.041,校正的决定系数R2=0.015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比较差,ROE偏差的仅4.1%可由变量ROM解释;(b)对于:t=1.268

(3)2007年:ROE=0.129+0.125×ROM

(a)模型中相关系数R=0.122,而决定系数R2=0.015,校正的决定系数R2=-0.011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比较差,ROE偏差的仅1.5%可由变量ROM解释;(b)对于:t=0.759

综上所述,总体检验表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40家样本公司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214、0.201、0.122均小于0.3,即表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样本公司中高管人员持股比例高于0.1%的区间段进行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分别都有相应提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268、0.116。因此,不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达到一定数量后,较高的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将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

2 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实证检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检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1)股权激励方案中的期权行权价或股票认购价过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试行)》中对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规定是:不得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一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的较高者。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公司都将证监会规定的定价底限作为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33家推出期权激励方案的公司中,采用这种定价方式的共有28家,占总数的84.85%。33家采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激励对象的行权价也低于甚至远低于2006年12月29日各自公司的收盘价(除凯乐科技外),除了方案本身选择底限定价外,一些上市公司还通过其他方式尽可能降低行权价,如股价异动时申请紧急停牌、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公布激励方案等。过低的期权行权价或股票认购价,使公司高管们在一开始就享有了巨额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努力经营的积极性,也与股权激励的本意是不相符的。

(2)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弱化了股价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股权激励制度充分发挥效用的理论前提,因此,一个健康、有效、充分市场化的证券市场对于股权激励制度的成功开展至关重要。虽然股改解决了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但现阶段中国股市的低效率依然弱化了股价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使不少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操控股价,牟取个人利益,导致激励初衷难以实现。

(3)大量运用股票期权模式可能导致股权激励流产。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实施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但股票期权的价值有赖于股市上升,在市场低迷时期,股票期权可能失效。

(4)股权激励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以经营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并且多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年增长率这两个财务指标,仍侧重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标准。然而,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在实现主要目标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包括短期行为、高风险经营,甚至人为篡改财务结果。

(5)内部监控机制的缺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激励有效发挥的基础,否则,股权激励只会成为少数公司决策人员中饱私囊的工具。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上市公司大量的短期行为以及控股股东之间的不正当关联交易。对经营管理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易损害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3 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对策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国家从法律法规角度,为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与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但是,我国仍然存在信用基础薄弱、司法制度缺失、所有者缺位、监管不力、公司治理混乱等诸多问题,股权激励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要使其充分落实,应该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

(1)完善股权激励相关政策法规。要加快《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严格规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程序和信息披露,防止股权激励被内部控制人利用,侵占股东的利益,抑制过度分配,警惕相关寻租行为。使《会计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能够支持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所需解决的股票流通、信息披露、市场监管、成本计算、违规处罚等问题,降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期权的授予、持有、行权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使资本市场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真实业绩,经理人市场能够真正反映经营者水平,切实保障和有效支持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

(2)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合理的股票价格。为了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我们还应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拓宽合规资金进入股市的渠道,壮大机构投资者和引导价值投资理念等。建设有效的资本市场,还要尊重中小股东的话语权。对于中小股东来说,“用脚投票”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建议中小股东联合起来,成立类似“中小股东俱乐部”的组织,在必要的时候行使监督权;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完善以后,还可对公司经营者违反有关法规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进行追诉,充分发挥股民的监督作用,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保护股东权益。

(3)完善评价指标,形成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除财务指标这一定量指标外,还应设计必要的定性指标,即考核被激励对象的品德、执业能力、职业水平等。建立公开民主评议制度,赋予公司每一名员工和每一名股东为被激励者投票打分的权利,针对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请专业机构或人员设计人事量化考核模型,并公开考核结果。另外,必须将业绩考核制度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中,以保证公司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良性对接。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信息披露,实现联合监督。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股权激励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股权激励有利于强化公司治理结构,反之,通过强化所有者的控制与监督,改善董事会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也会强化股权激励的效果。同时,规范的信息披露、合规的外部审计和评估、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也会加大股权激励的透明度,规避相关人员的操纵。

(5)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职业企业家。经理人才市场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本市场,在当前专业化、高素质职业经理人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形成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不足以构成对现有高管人员的外部压力。因此,在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实行股权激励时,必须有一个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市场上有人才可以吸引,加强对现有高管人员的约束力。

摘要: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始实施,三年多来,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随着新《证券法》、《公司法》的颁布及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问题的逐步解决,我国股票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本文对股改后上市公司实施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分析其原因,最后从我国当前法律环境、资本市场等角度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

参考文献

[1]程志,吴敏.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研究[J].济南金融,2007,(6).

[2]夏娜丽.公司股权激励及高管薪酬披露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7,(7).

[3]张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6,(3).

[4]秦丽萍.82家上市股权激励公司财务指标远在股市平均线上[EB/0L].http://stock.jrj.com.cn/news/2008-03-03/000003352506.html.2008-03-03.

[5]高杰.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EB/0L].http://www.wisehead.com.cn/Blog/Arti cle/Info.do type=ct&blog-news-id=112.2006-12-28.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9

一、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增加

2006年后共有1262家公司进行了股利分配, 其中连续3年分配的公司693家, 连续4年分配股利的公司412家, 分别占上市公司比例的66%、36.24%、21.55%, 较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为了兑现股改方案中关于股利分配的相关承诺, 据统计, 共有21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承诺向股东大会提出分红议案, 其中181家上市公司承诺自公司股改之日起连续三年以上 (包括三年) 每年均进行分红, 根据交易所披露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记录, 上述公司都履行了股改当时的承诺, ;另一方面是股改后由于所有股东的利益趋向一致,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价值, 提升其公司形象, 相当多的一部分公司进行了股利分配。

二、股利支付率较股改前有所下降, 但是现金分红比例有所提高

股权分置改革后,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希望通过较为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向市场传递公司的良好形象, 2006年后股利政策波动较小, 稳定在30%到42%之间波动, 不再动辄过高或者过低。股利支付率有所下降也体现了上市公司更为理性的分配政策。上市公司的派现比例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没有超过20%的年份, 这个情况在股改后有所好转, 并且有了较为稳定的提高, 这一方面反映在上市公司为了赢得投资者, 选择在股利分配中加大现金分红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现金分红水平随着盈利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改变了股改前我国上市公司常有的盈利不分配或盈利少分配的怪现象。分配现金股利是要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的, 它最能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真实情况, 这一方面标志着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和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在不断提高。

三、上市公司3年累计分红比例稳中有升

2008年10月, 证监会出台《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 增加了上市公司可以中期进行现金分红, 要求再融资需要满足“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的条件, 从制度上鼓励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从表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3年累计分红超过30%的公司绝对数量从2006到2009年逐步攀升, 占上市公司比例也稳中有升, 这一方面说明再融资政策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有实质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股改后, 上市公司自身提高分红派现的主观意愿。

四、异常高派现行为有下降趋势

股权分置改革后,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有所缓解, 随着同股同权、同股同价可以成为现实, 随着非流通股可以逐步解禁进入二级市场实现全流通, 非流通股东可以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溢价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进行利益侵占的动机。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高额派现、超能力派现来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 2006至2009年股利支付率超过100%、超过60%的公司数量没有明显变化, 考虑到上市公司总量的增加, 相对比例是有所下降的, 即超过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派现的现象有所减少。

上市公司超过本公司的现金流量进行利润分配额情况还是比较普遍, 4年来一直维持在2成以上, 相比之下, 超过公司净利润分红的情况比股改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观, 4年来在1.25%至3.14%之间波动, 平均水平为2.33%;而2005年以前, 这一指标一直在3%以上运行, 2000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4%和4.8%, 平均水平为3.67%, 下降幅度达到了36.51%。在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和目标逐渐一致的将来, 非流通股股东将把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提升公司股价视为己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进行利益侵占的动机。随着股改后续工作的推进, 非流通股不断解禁上市交易, 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收益成为常态后, 我国股市中异常高派现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10

1.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与盈利能力

对股东而言, 股改后所有股东同股同权利益趋同, 将遏制控股非流通股股东损害流通股股东权利的行为。控股股东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而非仅仅是净资产。为了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产生足够的利润来保持股利的增长, 上市公司治理层必定会更加关注公司的经营活动, 努力提升经营效率和公司盈利能力。对管理层而言, 股改给予的期权激励等会促使其做好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严格控制生产经营的成本, 进而增加利润空间, 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以资产理论率衡量经营活动的效率。笔者认为,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资产利润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大。

1.2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筹资活动与盈利能力

在股权分置时代, 非流通股股东为提高上市公司净资产而热衷于增发新股等权益融资方式来达到目的, 结果降低了股票价值损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相比内部留存收益与权益融资, 负债融资资本成本相对较低, 不会稀释股权并具有税前抵扣的好处, 由此产生的财务杠杆益于提升企业的权益净利率。股改后, 控股股东会更理性对待权益融资与负债融资, 从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角度决策, 上市公司应该会更偏爱债务融资。笔者认为,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股东权益)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大。

1.3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与盈利能力

股改后公司股权趋于分散, 是控制权转移相对容易。并购壁垒的削弱有利于公司之间的战略并购, 从而促进并购双方的业务的健康发展, 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提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本文假定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尤其是并购活动具有正向影响, 最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但是限于数据缺乏, 本文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1.4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盈利能力

股利分配政策充当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状况的信号, 例如, 高股利是公司经营活动的结果, 反映了公司盈利状况良好。在股权分置时代, 因同股不同权, 上市公司吝啬于分配股利。股改后,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 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行为也会相应规范起来。笔者认为,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与盈利能力相关性增强。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政策变量不能定量描述, 需在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因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产生的效应是系统性的, 会同时影响盈利能力决定因素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可能导致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模型斜率系数的变化。故将虚拟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相乘作为解释变量, 以表示模型中斜率系数的差异。设定模型如下:

ROEi=α1+α2Policyi+β1ROAi+β2Policyi*ROAi+β3FLi+β4Policyi*FLi+β5DPRi+β6Policyi*DPRi+ui (1)

其中:

undefined

ROE, 权益净利率, 代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ROA, 产利润率, 代表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状况。

FL, 财务杠杆, 用产权比率的数据表示, 反映上市公司筹资活动状况。

DPR, 股利支付率, 代表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回归模型为:

E{Y|X, Policy=0}=α1+β1ROAi+β3FLi+β5DPRi+ui (2)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回归模型为:

E{Y|X, Policy=1}= (α1+α2) + (β1+β2) ROAi+ (β3+β4) FLi+ (β5+β6) DPRi+ui (3)

若系数α2、β2、β4、β6均不显著, 表明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且盈利能力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及股利政策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生变化。若系数α2、β2、β4、β6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符号为正, 表明股改后公司盈利能力有提升, 且各决定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有增大的趋势。若符号为负, 表明股改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了, 且各决定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有减弱的趋势。

2.2 样本选择

本文从2007年实现大小非解禁的上市公司中筛选出100家, 并收集了它们2004年和2008年的年度财务数据。所选公司不包括金融类公司、ST类公司、净利润为负的公司以及资料不全的公司。

所收集的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巨潮资讯网和百度财经。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报告:

undefined

回归方程的截距项α1和Policy*ROA的系数β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α1为截距项, 并无实际意义, 故不在讨论范围之内。β2不显著, 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与盈利能力的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

3.2 优化的多元回归结果报告

新设模型不包含Policyi*ROAi。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undefined

3.3 回归分析结果评价

(1) 政策变量Policy的系数α2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符号为负。表明在股改后政策变量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理论分析提及的积极效应暂未在实践中体现。

(2) Policy*FL的系数β4通过显著性检验, 符号与理论分析一致。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的产权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增大。

(3) Policy*DPR的系数β6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符号为负。表明股改后公司股利支付率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发生负向变化, 并未如预期地依赖于盈利能力状况。

(4) 比较ROA (资产利润率) 、FL (产权比率) 及DPR (股利支付率) 的系数, ROA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大。要提升盈利能力, 除借助股改的积极影响, 还应取得经营活动的积极突破, 否则政策因素作用将微乎其微。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回归方程为:

undefined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回归方程为:

undefined

4 结论

4.1 结论

本文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2004年与2008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股改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

(2) 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在股改前后没有显著变化。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资产利润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上市公司的权益净利率增加1.261个百分点。

(3) 股改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筹资活动与盈利能力的线性关系的斜率系数变大了, 产权比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大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的产权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股改前权益净利率将提高0.015个百分点, 股改后权益净利率将提高0.035个百分点。

(4) 股改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盈利能力的关系也不如股改前密切。

(5) 股改后经营活动效率仍是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后股权分置时代, 股权结构将趋于更合理分布, 应借住政策契机力争改善经营活动, 以提升盈利能力, 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4.2 主要局限

(1) 所选样本无法保证真实反应两市上市公司整体情况, 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2) 选取的样本数据时间跨度长, 且忽略了影响盈利能力的经济形势因素。如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定量描述, 为在模型中反应出来, 可能导致模型结论的不尽合理。

参考文献

[1]韩云龙.股权分置改革下公司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

[2]胡玉可.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权结构优化及公司治理的改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1) .

[3]彭代武, 高燕.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效应检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技术经济, 2009, (1) .

[4]韩莉侠.股权分置改革的计量经济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5]程蕾.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7) .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等 篇11

胡锦涛、温家宝向广大青年祝贺节日

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达西村青年买买提·沙吾尔等回信,向广大青年朋友致以节日的祝贺。买买提·沙吾尔曾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同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生,与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

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外相涉台言论答记者问

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最近就日美将台湾问题纳人所谓共同战略目标事声称,不能因此认为日本的防卫线扩大到了台湾,因为台湾本来就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对象,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孔泉5月4日表示,我们对日本外相发表此种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论感到震惊。中方已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表示强烈抗议。

王在希:欢迎民进党中下层来访

5月3日,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表示,只要民进党承认“九二共识”,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也欢迎他们来大陆访问,并就发展两岸关系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交流,他还说,我们曾多次表示,欢迎广大的中下层民进党成员,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我们的这一立场没有改变。

中国成新兴外包中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日前发布报告称,中国是正在兴起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临发展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与日韩合作具独特优势三大机遇。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30%至 40%的速度递增,2004年、2005年、2007年总值将分别达到3000亿、5850亿和1.2万亿美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委会正式组成

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补选5月1日圆满结束。4.7万多名选民从4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9个界别的15名补选委员。选举结束后,补充完整的800人选委会正式组成,他们将负责在7月10日选出新的行政长官。

一季度部分城市地价变化异常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部分城市地价变化异常,应采取措施加以调控。今年一季度,上海、西安、昆明等城市总体地价增幅分别为5.20%、 6.00%、5.73%,居住用地价格增长率分别为 6.53%、5.30%、4.98%,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土地供需关系较为紧张。

民营油气企业发展迅猛

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王勇日前透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油气企业获得迅猛发展,目前中国民营油气企业已达8万多家,拥有100万员工。石油产业主要分勘探开采、炼化、销售等三个环节,大多数民营石油企业为炼化、销售型企业,特别以销售型居多,并且主要是中小型企业。

城镇房屋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出通知,明确了与城镇房屋拆迁相关的税收问题。通知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

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将相对缓解

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论文 篇12

1. 股利分配连续性低,

且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较高。原红旗 (2004) 的研究显示, 1993~2001年, 连续三年以上分配股利的公司数量为385家, 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37.63%。连续分配8年和9年的公司分别有24家和12家, 占所有公司总数的6.23%和3.12%。吕长江和王克敏 (1999) 的研究显示, 上市公司中不分配股利公司的比例在1994年为9.28%, 1997年上升到54.84%, 1998年上升到58.44%。在1997年、1998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中半数公司有能力支付股利却不发放股利。

2. 公司发放股利的形式混合多变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主要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转增股本。而股票股利和转增股本的公司比例较高, 公司利用这种股利分配形式迅速扩张股本。我国上市公司将这几种股利形式混合发放的现象较明显。

3. 发放现金股利公司比例低波动大,

而现金股利支付率却较高。原红旗 (2004) 的研究显示, 1993~2001年各年份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分别为16.18%、36.83%、32.35%、19.74%、21.18%、22.32%、26.58%、50.65%和48.77%。而且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高, 1993~2001年平均为0.61, 最高时为0.81, 这远远高于西方等发达国家。

二、影响我国股利政策的因素

刘安兵 (2006) 的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越低的上市公司越愿意分配高额现金股利;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越愿意分配高额现金股利;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上市公司越愿意分配高额现金股利。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就是股权分置。大股东股权成本低, 所持股份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 其利益与公司盈利水平和股票市场价格不相关;而流通股股东的股权成本高, 其投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 这与公司盈利水平以及股票市场价格高度相关。利益机制相分离, 而大股东控制着上市公司, 因此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出现上述不合理的表现。

三、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股利分配的变化及分析

2005年, 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截至2006年10月30日, 沪深两市股改公司总市值超过94%。股权分置改革以后, 所有股份全部可以流通, 股利分配形势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本文对2002~2006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的利润分配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 数据处理使用了Excell和Matlab软件。本文所研究的利润分配数据不包括中期分配的股利, 仅是按年度分配的利润。

1. 股利分配的样本特征。

(1) 各年度分配公司比例的比较。由表1可见, 2002~2006年间, 分配公司的比例先下降后上升, 2004年分配股利的公司仅超过半数。2005年和2006年的分配比例非常接近。近几年不分配股利的公司比例超过四成, 这个比例依然较高。

(2) 各年度股利分配方式的比较。从表2数据可知, 单纯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总体趋势是在下降, 但是2005年比2004年高出较多, 而2006年又下降到近几年的最低水平。

发放股票股利的数量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与原红旗 (2004) 的统计结果较一致———2000年和2001年发放股票股利的公司分别为6家和9家, 原因可能是1998年以后股票股利也要征收20%的所得税。

转增股本的比例较高。总的来看, 2002~2006年转增股本的公司分别为103家 (13.52%) 、60家 (8.62%) 、180家 (26.01%) , 146家 (18.3%) , 315家 (37.15%) , 而2006年则达到历史最高值, 利用转增股本进行股本扩张非常明显。

分配混合股利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总的来看, 2002~2006年分配混合股利的公司分别为122家 (16%) 、106家 (15.23%) 、176家 (25.43%) 、150家 (18.80%) 、176家 (20.75%) 。混合股利中以现金股利加转增股本的比例最高。

(3) 股改公司利润分配情况。2005年股改的公司有234家, 2006年股改的公司976家, 共计1 210家。2005年股改的公司中有196家分配利润;2006年股改的976家公司中有600家在当年分配利润, 加上2005年股改、2006年分配利润的公司, 共有788家分配利润。

由表3可见, 与2005年分配利润的全部样本公司相比, 股改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比例低得比较明显, 相差8.8个百分点, 而与现金股利和转增股本相比, 股改公司比全部样本高出8.52个百分点。其他几种形式相差无几。

2006年股改公司利润分配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转增股本的比例较高。2006年转增股本的共163家, 股改公司为160家;现金股利加转增股本的共126家, 股改公司占121家。2006年是大部分公司完成股改的时间, 可见股改公司在股改当年或次年进行了明显的股本扩张。

为探究股改完成公司的利润分配特征, 将2006年分配利润的股改公司分作两组做比较 (见表4) 。在2006年股改并进行分配的788家上市公司中, 188家为2005年进行股改, 因此是股改次年分配利润组, 600家为2006年股改, 因此是股改当年分配利润组。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 股改次年分配组的现金股利分配比率明显高于2006年当年股改的公司, 而第二组的转增股本的比率明显高于第一组。

总之, 与以前年度相比, 股改年份的股利分配特征表现为: (1) 不分配股利公司的比率有所下降, 但仍有超过四成的公司未分配利润。 (2) 2005年 (股改第一年) 分配现金股利的比率比2004年和2006年高出较多;而2006年大部分上市公司进行股改的年份分配现金股利的比率降到近几年的最低值, 与2005年相比低19.38个百分点。 (3) 股改公司在股改当年转增股本的比率很高;混合股利的比率较高。

2. 分析。

(1) 2005年是股改的第一年, 大部分公司尚未进行股改。从表2数据来看, 2005年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共计775家 (混合股利中有现金股利的也计算在内) , 占分配公司总数的97.12%。这些公司中每股股利大于每股收益的有48家, 每股股利大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有173家, 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的有103家 (见表5) 。可见, 大股东在股改前有利用现金股利套现之嫌。

(2) 2006年转增股本的公司共计315家 (混合股利中有转增股本的也计算在内) , 占37.15%, 远远高出以往任何年度, 股本扩张平均达48.33%, 最高值为2.2, 最低值为0.046。转增股本是指公司将资本公积转化为股本, 转增股本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权益, 但却增加了股本规模, 客观上与送红股相似, 但严格来讲, 转增股本并不是利润分配。因为利润分配是指企业对税后盈余的分配, 而转增股本来源于公积金, 不是税后利润。不能简单地说股本扩张是好是坏。

股权分置改革的本质是解决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问题, 实现同股同权, 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即使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我国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需要监管者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数据的对比分析来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特点, 以为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提供建议。

关键词:股权分置改革,股利分配,现金股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减压装置下一篇:职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