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工作

2024-06-21

法律工作(共12篇)

法律工作 篇1

摘要:因“律员”一词系本人首创, 故本文从律员的法律性质开始, 进一步阐述律员的工作特点、表现形式、基本任务 (职责范围) , 进而导引出“律员”一词的涵义, 最后, 阐述创造并使用律员一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律员,概念,性质,特点,形式,任务,意义

0 引言

翻开古今中外的含及法律和法学的专著、全书、汇编、词典、大辞典等等, 可以这样说, 可能从未有人听过或者见过“律员”一词。那么, “律员”一词究竟是什么概念呢?在此,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作一番比较详细的阐述。因为, 律员一词毕竟乃笔者所创, 毕竟在本文中首次面诸于世。

1 律员的法律性质

律员一词, 由二字构成, 一为律, 一为员。毫无疑问, 律员一词与律和员二字紧密关联。与律或员紧密相联的词还有许多, 如律师、文员、技术员、业务员等等。那么, 律员一词与它们有何异同呢?换句话说, 律员的工作特点及法律性质如何呢?———这个问题提得好, 因为如此比较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律员一词的内涵。下面, 我们来试着进行分析。

1.1 律员与律师律员与律师两词同有一个律字, 很明

显, 律员与律师都涉及法律, 涉及法律的专业和范畴。是的, 律员与律师同是从事法律专业的专门工作人员, 或者说律员与律师同属于专门从事法律行业或事务的工作人员。

但是, 律员与律师并非同一概念。因为它们毕竟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 两者身份不同, 律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行政机关中专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内部人员;而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第二, 服务基础不同。律员的服务基础是具有主体资格或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行政机关依法与其建立的劳动合同关系、聘用合同关系或录用关系;而律师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是基于当事人的委托或聘请,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法院指定。第三、我们可以发现, 律员的被聘用与律师的受聘请, 其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律员处理法律事务是基于本职, 或曰基于单位分配;而律师从事法律服务是基于委托, 或者聘请 (有聘任、邀请、请求的涵义) , 或者指定。第四, 两者的法律地位不同, 或者说, 律员、律师两者与各自的服务对象的地位不同。律员是服务单位中的一名普通职员, 其地位是由服务单位给予, 从属于服务单位, 亦就是说, 从工作的范畴和角度来说, 他 (它) 们之间的地位是不等的, 律员受工作单位主管人员的领导;而律师的地位恰恰就在于他与服务对象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律师的特点之一便在于他的独立性。

以上是从本质上将律员与律师所进行比较, 此外, 他们之间还有一些非本质的区别。比如:第一, 律员的收入来自服务单位所支付的工资等, 而律师的收入来自服务报酬。第二, 前者工作及其报酬具有相对稳定性, 后者则不然。第三, 律员与其单位的关系主要受劳动法或公务员法调整, 律师与其服务对象的关系主要受合同法和律师法调整。第四, 律员对外对内进行法律工作, 一般都可以代表其单位, 因为其是自身单位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职员, 律员在单位内部的工作性质最大特点便是依法性和合法性, 因此, 从维护单位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所处理的事务的行为自然可以代表本单位, 自然可以以本单位名义进行, 但律员的代表性还受授权性制约。这里的意思是说, 律员的代表性首先得具有合法资格的主管人员或部门的授予或者是同意, 至少是默许才有效, 其次还体现在单位主管人员随时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审查律员代表性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尤其是合理性。如果律员处理单位内外部法律关系的行为侵害了单位的根本利益, 那么, 律员的代表性就必须予以撤销;而律师的代理活动只有在委托权限内进行才有效力, 而且即使律师有被代理人的特别授权委托书, 可以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 进行和解, 提起反诉或者上诉, 但对于案件事实的承认和否认权仍然不能完全拥有, 其充其量只能依据法律、逻辑、事物发展规律及行为规律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和反驳的权利, 这是由案件或诉讼当事人的人身性质决定的。第五, 律员必须是专门学习或研究过法律或法学的人, 但他不一定具有律师资格, 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拥有律师执业证书, 不过一般而言, 律员的法律水准应在普通高校法律专业大学专科学历层次以上, 否则, 其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要求;而律师则必须具有律师资格并拥有合法有效的律师执业证书, 等等。

1.2 律员与文员、技术员、业务员等律员与文员、技

术员、业务员等词同有一个员字, 顾名思义, 律员与文员等同属于自身工作单位的内部人员, 同受自身单位主管人员的领导。只不过, 律员是单位内部专门从事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 而文员则是单位内部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职员, 技术员是单位内部从事专业技术活动的职员, 业务员是单位内部从事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原材料的采购和产成品的销售等工作的人员, 另外技术员在特定场合下还是一种技术职称。

2 律员的工作特点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可以粗略地发现, 律员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2.1 职务性律员首先是本单位的普通职员, 其与本

单位的工作关系是基于聘用合同、劳动合同或者录用而产生的。律员的工作是由单位分派、分配或者指令给予的。因此律员从事法律业务是自身职务使然。

2.2 法律性和专业性律员是本单位中专门从事法律

工作的职员。他首先必须具有相当的法律专业水平和处理法律事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 律员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有时还得依据合法有效的行业规范, 惯例或地方政策等进行法律工作;最后, 律员必须维护本单位的合法利益和根本利益。

2.3 代表性律员从事法律工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也就是说律员处理具体法律事务可以以本单位的名义进行, 可以代表本单位, 这是由于他的依法性、合法性或法律性决定, 更是由他的职务性和维护本单位的根本利益的本质决定的。因此, 无论处理内部法律关系和外部法律关系, 律员的代表性一般总是相对地确定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经过单位主管尤其是法人代表或者法人权力机构的授权, 律员还可以成为本单位的全权代理人, 比如, 代表单位进行诉讼等。但必须指出的是, 律员的代表性并不表示律员具有决定权。相反, 律员的代表性或代表权必须受本单位有权主管的决定权制约。这便是律员之所以为员的道理。当然其身份发生重合又是另一回事, 其决定权仍属另一身份的职权范畴, 而非律员。

2.4 从属性这是从律员的法律身份角度进行分析的。

由律员工作的职务性和代表性, 我们可以知道, 律员是本单位的内部职员, 律员与单位的工作关系或身份具有不平等性与不对等性, 更明确地说, 律员的工作从属于单位事务, 律员必须服从单位主管的合法合理的分配和调遣, 律员必须为单位尽心尽力尽职地工作。另一层含义是, 律员的身份性质从属于单位性质, 律员的工作单位性质如果是企业或事业单位性质的, 那么, 律员的身份便是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职员;律员的工作单位如果是社会团体性质的, 那么, 律员的身份便是社会团体的从业人员;律员的工作单位如果是行政机关性质, 那么, 律员的身份便是国家公务员。

由上, 可以进一步得出律员的性质, 是具有相当法律专业水准的, 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行政机关内部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

3 律员的表现形式

由其性质决定, 律员的表现形式亦有多种。

3.1 在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内部在企业、事业

单位或社会团体内部, 律员的工作形式可以为本单位的内部法律顾问 (这是相对于律师可以成为企业、事业单位的外部法律顾问而言) , 或者是法律工作部门的组成人员, 如法律工作部、法律事务科或法律业务办公室等内的工作人员, 有时亦可以与其它身份相重合, 如律员的身份可以和副经理、经理助理、监事或董事等身份相重合, 亦可以和部门如安全科、保卫科、职工调解委员会、人事科、企管科等主管及其成员发生重合, 甚至还可以和妇女委员、工会委员、青年委员等成员及其负责人发生重合。律员身份的重合,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要具有相当的法律水准。第二, 要专门 (至少占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绝大部分) 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第三, 要能够代表本单位, 以本单位名义进行工作。否则, 他的身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2 律员在行政机关律员在行政机关, 则是政府部

门的法制工作机关和监察机关等内的组成人员, 但他并不包括人事部门和审计机关等一般组成人员。因为律员具有法律性和专门性, 而即使是法律专业性、法律专门性或专门的法律事务性, 亦并不能动摇法律事务的综合性, 需知律员还有一个特性是他的代表性, 代表性又可以分为对内代表性与对外代表性, 所以, 其它不具有综合性质的政府职能部门内的组成人员一般是不属于律员范畴的。但是, 这些政府职能机关内设置的综合法律事务部门, 如行政科、综合科、法制科或监察科等内的组成人员, 因为由本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可以拥有直接的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监察尤其是具有行政复议等职能部门的组成人员可以划入该政府职能机关律员的范畴。当然, 他们所作出的法律文件的程序性审查、审核和批准, 以及法律行为的被监察和认可等行政内部行为, 并不影响和妨碍这些人员在该行政机关内的律员性质。

3.3 律员与政党政党是代表某一个阶级、阶层或集

团, 并为维护其利益, 实现其政治主张, 而结合成立的政治组织。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党, 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其执政地位由宪法予以确认和赋予。其它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的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它们是中国近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或同盟军。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工作机构中并没有专门从事具体法律事务的职业人员, 它们的工作形式是会议与书面文件, 它们的工作内容总是涉及政策、政治, 因此, 律员在政党中是不存在的。当然, 这并不影响每一个政党的组成人员都必须依法办事、依法从政、依法参政或依法议政。

3.4 律员与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以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们国家组织机构中的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它们在我国民主政治和法制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依法从人民中选举产生, 代表人民决定内外大政方针, 并受人民监督。它们内部也设立法律综合工作部门, 但是应注意, 它们的法律综合工作部门无论对内对外都不具有代表性, 亦即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制委员会, 一般地, 并不能代表人大及其委员会, 因此其组成人员相应地不具备律员的性质。因此, 律员的工作单位范围也未将人大及其常设机构包括进来。

3.5 律员与司法机关在我国, 司法机关包括国家的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还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及司法行政机关等。因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及司法行政机关属于政府组成部分和行政机关序列, 而律员的工作单位范围含及行政机关, 因此, 这里所谓的在司法机关中并不论及它们, 而主要涉论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要知道,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内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在依法从事对内对外法律活动, 无不是代表本级审判机关或检察机关进行的, 甚至可以说, 他们无不是代表国家进行审判或检察活动的, 因此,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 将律员的工作单位范围包括进审判机关或检察机关内的审判人员或检察人员, 并非没有道理。但是, 将律员的工作单位范围含及审判机关或检察机关内的审判人员或检察人员, 在理论上毫无意义, 相反, 只能带来概念上的混淆和紊乱。

因此, 律员的涵义将以上单位的组成人员排斥在外是必要的和理所当然的。故, 本文在论述律员一词的工作单位时, 也未将司法机关包含进来。

4 律员的基本任务

律员的基本任务, 亦可称为律员的职能或职责, 这是由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律员自身所在的工作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因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行政机关的性质各不相同, 因此, 相关单位的律员的基本任务也相应地各不相同。由于从社会广泛程度的原因考虑, 在这里, 笔者择要就企业和行政机关两者各自律员的基本任务作一简要分析。

4.1 企业律员的基本任务企业内的律员, 其基本任务

大抵是:第一, 依法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性是律员行为的第一特性。维护本企业的利益是律员理所应当的基本任务, 但这项任务受合法性的限制。不具有合法性的利益即使再大, 律员也不能去维护, 恰恰相反, 不合法利益越大, 其违法性也就越大, 而这与律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是格格不入的。第二, 维护本企业的根本利益。在企业律员的具体法律事务中难免会遇到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本企业内的局部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的情形。这时的律员就应依法权衡利弊, 通盘考虑, 把利益的最大化与损失的最小化, 以及利益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等结合起来衡量, 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合法地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第三, 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由于企业的本质决定, 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往往总是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而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国家法律法规可能会发生一些抵触。这时企业的律员应及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和所掌握的法律知识, 或者提请企业单位有权主管部门及人员将企业的经济行为或经营管理行为纳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轨道上来。简而言之, 律员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合法性。这也是维护企业根本利益要求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律员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第四, 依法建立和健全企业内的规章制度。现代国家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法治化,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制度化。因此, 律员的首要任务是依法建立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其次应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当然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充分和有效的配合, 尤其是涉及某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部门规章制度, 更离不开相应部门的大力协助和广泛参与。但由于工作侧重点的不同, 律员对于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尤其要把握其合法性。否则, 律员的身份将混同于文员或企业内部其他行政管理人员。

4.2 企业律员的工作方式企业律员的工作方式或工作

范围是:第一, 解答法律咨询, 就本企业单位主管人员业务上的问题提供法律意见。第二, 草拟、审查本企业单位的法律事务文件。第三, 参与本企业单位的重大经济合同及重要经济活动的谈判。第四, 代表本企业单位参加诉讼, 参与纠纷的调解或仲裁。第五, 参与本企业单位的决策, 就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进行可行性论证。第六, 组织并且代表本企业单位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 注意培养和提高本企业单位主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等。

4.3 行政机关律员的工作任务行政机关的律员, 因为

隶属行政机关领导, 从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 因此, 其任务和职责基本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具体工作需要分配和确定的。但由律员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 律员在行政机关中应着重于下列法律事务:第一, 就本行政机关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方面的意见, 或者应本行政机关领导的要求, 对决策进行法律论证。第二, 为本行政机关草拟、发布规范性文件, 或者对本行政机关正在进行草拟的规范性文件从法律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和补充建议。第三, 依法依职代表本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调解、行政处分, 尤其是进行行政监察和行政复议等具体行政行为。第四, 代表本行政机关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第五, 向本行政机关领导及时提供国家有关法律信息, 就本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中提供法律建议。第六, 接受本行政机关领导指派, 代表本行政机关参加诉讼, 维护政府合法权益, 等等。

5“律员”一词的辨析及其现实意义

5.1 律员一词的概念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试着给律员

一词下这样的定义:律员, 是具有相当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准, 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行政机关内部依法依职权代表本单位专门处理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以上律员概念中的“相当的”一词, 是相对于律员所在单位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法律水平而言的, 即在律员所在单位中, 律员的法律水平应该是“相当的”高。比如, 某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法律水准为中等专业层次, 那么, 该单位的律员就应该具备法律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以上;如果某单位全体人员的平均法律水平为法律专业大专层次, 那么, 该单位的律员就应该具备法律专业本科层次以上, 依此类推。另外, 有人可能会问:用人单位内部法律职员、单位内部法律顾问、单位法律工作者或单位内部律师代替律员一词, 行不行?笔者认为, 在某种场合下, 可以暂时替代, 因为它们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律员的实质和性质,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但是, 它们毕竟仍然都缺乏概括性、严谨性和完整性, 因此, 用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词完全代替律员一词则是完全或绝对不行的。

5.2 律员一词的现实意义律员一词概念的界定与律

员职业的形成, 准确地说是对律员职业现实存在的明朗化, 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可以更加有利于清楚地认识到律员职业的现实存在, 了解其特点及其基本任务。第二, 可以更加有利于律员充分发挥其法律专业所长, 以更好地更充分地更全面地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第三, 可以更加有利于企业单位的经济建设, 更加有利于行政机关的民主法制建设, 更加有利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 更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律员所在单位主管人员及全体从业人员的整体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

总之, 可以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社会的形成、进步和发展。

法律工作 篇2

法》的通知

法规分类 > 法律法规 > 中央法规 > 部委规章及文件 > 国务院组成部门

【法规名称】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颁布部门】司法部

【颁布日期】2004-09-08

【是否有效】 有效

【批准部门】

【失效日期】 【法规文号】司发通〔2004〕132号 【实施日期】2004-09-08 【效力级别】规范性文件 【批准日期】

【全文】 司法部关于印发《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司发通〔2004〕1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已于9月7日经司法部第3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司法部

二00四年九月八日

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

司法部

2004年9月8日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工

作,根据《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律师应当根据《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

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和有关基层法律服务业务的规

定,积极开展与其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三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应当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办理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案件。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年度工作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当地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数量及分布等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应当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接受受援人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条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法律援助案件,应当通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安排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办。

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接到指派通知后,应当在24小时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安排合适人员承办。

第六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在接受案件指派后的3个工作日内与受援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

第七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发现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时,可以将当事人的有关案件材料转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查。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做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

第八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根据承办案件的需要,依照司法部、律师协会有关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规范的要求,尽职尽责地履行法律服务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九条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组织集体研究,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应当对本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自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15日内,应当向指派案件的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承办案件的材料,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要求其改正:

(一)法律援助指派函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批办单;

(二)委托代理协议及其他委托手续;

(三)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或者行政复议(申诉)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副本;

(四)会见委托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及其他有关调查材料;

(五)答辩书、辩护词或者代理词等法律文书;

(六)判决(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或者行政处理(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

(七)结案报告;

(八)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结案材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审查,并将材料退还,由承办人员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负责归档保管。

第十一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自收到结案材料之日起30日内,向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支付办案补贴。

第十二条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过程中,发现受援人有《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列举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审查核实,决定是否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第十三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采取对结案材料审查、办案质量反馈、评估等方式,督促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

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的规定对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指导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断提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维护律师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基层法律

服务所,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五条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有违反《法律援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业处分。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基层法律服务所有违反《法律援助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协会应当建立法律援助工作投诉查处制度。对受援人或者相关部门的投诉,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并告知其查处结果;经调查,认为对被投诉人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建议。

第十七条法律援助机构安排本机构工作人员、指派社会组织人员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HR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篇3

关键词:HR;法律思维;研究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出台,覆盖了HR(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内容,HR从业人员要知法懂法,善用法律思维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防范劳动纠纷,体现HR人员的专业素养,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1 他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吗?

某员工在于公司连续订立的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公司提出续订时,其要求与该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符合规定吗?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续订劳动合同的可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要注意的是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是从劳动合同法施行以后开始计算的,从2008年1月1日之后计算,之前的次数不计算。

2 在校生实习不认定是劳动关系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会实习,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工厂,如果发生了工作中的伤害事件,一般不认为是劳动关系,认为在工厂实习的性质是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不认定工伤。

3 “末位淘汰”该淘汰?

某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每年进行一次考核,末位员工自动解除劳动合同,末位淘汰制的条款是否有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中明确了末位淘汰条款排除了劳动者的权利,因而无效,“末位淘汰”该淘汰。

4 竞业限制条款不能随意签

有的公司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目的,在高级管理人员入职签订劳动合同时附上一份保密协议要求签署,但可能对签署的协议并沒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保护商业秘密,防止不正当竞争涉及竞业限制条款和竞业禁止义务,竞业限制条款是一个预防性的措施,以解决劳动者侵犯单位商业秘密的问题,竞业限制条款仅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适用的范围是有限的,竞业限制的条款是要求劳动者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到别的单位去工作,也不能自己开业成为竞争对手,竞业限制条款是对劳动者就业选择权的限制,要给予补偿,所以竞业限制条款的条件是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期限不能超过二年。劳动者如果违反竞业限制约定,要按约定向公司支付违约金。劳动者一般无权解除竞业限制协议,但是如公司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有权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在竞业限制期限内,公司有权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但是需要额外支付劳动者三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

竞业限制条款和竞业禁止义务的对比:

①竞业限制条款是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约定的义务,有偿,由劳动法规定;竞业禁止义务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法定的义务,是无偿的,依据是《公司法》。

②竞业限制条款的期限是劳动关系终止后二年内,竞业禁止义务的期限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期间。

③违反竞业限制条款会导致违约金,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获得的收入归公司所有,造成了损失要赔偿,公司可以解除其职务。

④竞业限制条款是劳动争议,竞业禁止义务是民事纠纷。

5 根据年限给予经济补偿的特例

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一般是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如非因本人原因而是单位的安排到其他单位

工作,原单位没有给其付补偿,在新单位被解除或终止合同,其获得补偿的年限需要将以前的年限一并计算。

6 工伤认定及特殊情况处理

员工王某,在操作机器时与他人聊天,发生事故受伤,是否算工伤?诸如此类,员工有小过错,也是属于工伤,工伤保险的目的并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对这种从大概率来说不可避免的不幸事故作出补偿,但是员工故意犯罪、醉酒或吸毒、自残或者自杀导致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法律工作 篇4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法律主体,法律适用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尚属起步阶段:咨询师队伍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咨询技术与咨询手段随意化, 咨询师与来访者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很多咨询师与咨询来访者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 心理咨询引发纠纷的法律案例尚不多见, 法律从业者对这一行业的法律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处理经验。针对这一现状, 本文试就高校心理咨询中的法律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义务的界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论述和探讨。

一、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法律主体

(一) 咨询师

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 首先是高校的教师或员工。享有和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权利及义务。同时作为心理咨询师, 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各地颁布的“精神卫生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师作为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可独立成为法律主体, 也可与所在学校共同承担民事责任。

在美国,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证书与执照的核发是一个法律过程, 各州均建立了心理学家的证照制度。在英国, 有专门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师保险和工作时数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在我国,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 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 (工种) 的劳动者, 只要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 (职业) 工作, 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方可就业上岗。2001年8月, 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 明确规定了成为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需要接受培训的内容和步骤。但是, 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尚无具体标准。依据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等行业规范也适用于高校心理咨询师, 但其中涉及支付报酬的条款除外。

前文提到,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组成比较复杂,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尚不能在全国高校实现专业化、职业化, 很多学校心理咨询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工作分工尚不明确。此种情况下, 培养专业的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 建立专门心理咨询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咨询师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实施不同标准, 区别对待。高校咨询师应参照英、美做法, 须具备较高学历和从业资格证书;而其他辅助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如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 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共青团组织指导老师等, 未必拥有相关学历和从业资格。校内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机构负责接待咨询来访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在工作中应遵循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规范、行业标准、伦理准则和法律制度。除心理咨询以外的其他辅助性的工作可由辅导员、朋辈心理互助员、专业教师、兼职咨询师等承担。这部分人不适用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 但应接受校内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监督和辅导,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其在工作中产生的法律纠纷由校内专门心理咨询机构和学校承担连带责任。

(二) 来访者

在英、美有专门的法案保障学生权益, 如英国2005年重新修订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和残疾人法案》, 确保学校残疾学生 (无论是身体残疾还是精神残疾) 的特殊需求得到保障, 包括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尚无专门立法, 但我们可依据现有的民法通则等法律来界定来访者的资格和权利义务。

高校心理咨询来访者, 通常应为开设咨询服务的学校的在读学生, 享有和承担在校大学生基本权利义务。同时作为咨询来访者民法上规定的人格权利被放大, 受到特别尊重。18岁以上完全行为能力自然人可决定自身是否接受心理治疗;未满18岁或已经存在精神障碍的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接受心理治疗需征得其家长书面同意。但学校在决定使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接受心理治疗时也应征得其家长同意, 避免产生纠纷。咨询过程中, 来访学生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得到特别保护。咨询师与来访学生应避免产生咨询师与来访者产生性和亲密关系、利益和剥削关系, 一旦违背上述原则, 使来访者权益受到侵害的, 来访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刑法的相关法律规定, 维护人身权益、人格权利和财产权利。

特别说明的是, 高校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以外可能存在师生关系, 这种双重关系有时会影响咨询师的判断, 如双方是直接师生关系, 应征得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同意, 并寻求专业督导。

(三) 学校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有义务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当地精神卫生条例,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 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 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已出台的地方性精神卫生法规中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也有明确规定。如《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 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 学校享有指导其工作的权利, 也负有保障机构正常运转而提供设备、资金、人员的义务。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机构, 可独立承担因心理咨询服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也可与个案咨询师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

前文提到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高校负有教育职责的教师和员工都可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它也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没有严格界定, 教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灵活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也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人格权益的保护, 特别是涉及隐私权的问题, 应谨慎处理, 避免侵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有义务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二、高校心理咨询适用法律

目前,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行为可以适用的法律如下:

(一) 精神卫生法

高校心理咨询也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适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相关规定。除2013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外, 很多地市《精神卫生条例》也已相继出台。因高校心理咨询不以盈利为目的, 因此不能适用《条例》中与“盈利”相关的规定。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心理咨询因学校主体的特殊性, 不仅仅适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 还适用《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涉及教育行业的法律法规。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咨询关系属民事关系, 适用民法通则相关条文。其中最重要的关于隐私的保护, 适用《民法通则》涉及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对于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问题, 应遵照民法通则第一章《基本原则》中规定的民事活动基本原则处理。

三、伦理、机构规范、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关系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门立法, 《精神卫生法》、地方性《精神卫生条例》中涉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条文多是一般性规定, 对于职业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无专门规定。但我国现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对心理咨询行为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进行了规定。怎样处理行业规范和法律规定的关系, 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关注。

我国现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行业规范中规定的内容属于行业伦理的范畴。而伦理与法律是存在区别的, 不能够将伦理性规范作为法律适用。伦理为法律提供基础或辩护, 但如果简单地认为法律底线是伦理, 容易混淆伦理道德问题和法律规范问题的根本差别, 造成法律与伦理的冲突。利益是法律的原动力和归宿, 归根到底是利益在驱动着法律的产生、存在与发展, 对利益的取舍与协调是法律创制活动的关键。今后制定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法律时, 应通过设定相关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来引导咨询双方的行为, 实现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秩序。避免把过多的伦理原则写入法律条文中, 以免造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秩序的混乱。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七部分规定了咨询伦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师在专业工作中应遵守有关法律和伦理。心理师应努力解决伦理困境, 和相关人员进行直接而开放的沟通, 在必要时向同行及督导寻求建议或帮助。心理师应将伦理规范整合到他们的日常专业工作之中。细则中还规定了“如果本学会的专业伦理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 心理师必须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专业伦理的, 并努力解决冲突。如果这种冲突无法解决, 心理师应该以法律和法规作为其行动指南”;“如果心理师所在机构的要求与本学会的伦理规范有矛盾之处, 心理师需要澄清矛盾的实质, 表明自己具有按照专业伦理规范行事的责任。应在坚持伦理规范的前提下, 合理地解决伦理规范与机构要求的冲突。”

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建立稳定的、职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基本需求。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亟待专门立法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和接受服务的高校学生都也应特别注意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 明确权利义务, 保护人身权益, 共同建设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希庆.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设计的法律问题[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0.

[2]廖深基.论心理咨询和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7.

法律工作计划 篇5

(一)根据省厅、市局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争创规范化法律服务所活动,努力提升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整体形象。

(二)加强队伍培训教育力度,严格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行风根本好转。

(三)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及时纠正违反制度和违纪现象。

(四)加大查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五)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完善协会自律管理机制。

(六)加大法律服务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二、工作计划

(一)1—2月份,召开全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会议(可与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合并召开)总结上一年度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下年度工作。

(二)3—4月份,完成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年检注册工作。

(三)5月份,开展全县基层法律服务教育整顿工作。

(四)6月份,全县法律服务所档案卷宗交流观摩活动。

(五)7月份,召开金湖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理事会。

(六)8—9月份,协会活动。

(七)10—11月份,配合司法所完善各项年度创建工作,迎接省市各项工作检查。

浅谈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 篇6

关键词: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文化建设,是企业谋求更好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的基本方法。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体现着企业的整体核心,是企业得以保存活力的动力和源泉。就目前的企业建设来说,企业建设在思想政治上投入的精力较大,大多企业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凝聚起企业的精神。但是对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却很少有企业加以重视,造成了企业职工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企业职工的法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要求。

一、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1.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规范职工行为

职工的法律意识和觉悟是遵法守法的前提。对于企业的职工而言,他们的行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由法律意识的支配来完成的,行为是意识的外化表现。如果职工对于市场和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就会在工作的过程中产生违反法律的情况,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普及法律常识,树立职工的法律意识,这样的法律意识的树立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指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避免因不懂法造成的行为不端的后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对于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以更科学有效的投入到工作之中,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益,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2.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处于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市场经济自身所有的自主性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企业的职工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在市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不顾法律法规,在企业管理中我行我素,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例如,有些个体经营的企业为了求得更大的利益偷税漏税,这样的现象与企业职工法律政治工作的不健全有一定的联系。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能够让企业员工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法律规定,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制止,这样才能够最大的避免企业的损失,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现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规范职工的行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还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法律的红线,监督企业的日常行为和经营,避免管理者因为一时的利益触犯法律,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保障企业的各项活动都有章可依。因此,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企业存在与能否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多是企业对于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剖析是更好的开展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因此,下面我们将针对企业中常见的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企业对法律思想政治的重视度不足

在职工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足,这样的情况造成了我国很多企业有法不依、甚至有法不知的情况。我国法律关于企业的简历以及在市场中的运营有十分严格和明确的法律规定。例如,个体企业经营必须进行依法登记,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后才能够进行运营,公司的建立也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职工对于这些法律法规并不熟悉,法律意识和观念较为单薄。企业在进行员工入职的时候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将其忽视,造成企业职工对于企业法律不了解、不知道,造成法律意识的缺失。当企业职工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他们无法行使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例如,通过拉横幅的方式进行抗议,这样的方式不仅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企业的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2.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的方法

部分企业在员工入职的时候会开展相关的法律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工作开展的时候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说,传统的对职工的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是采用书面的形式,在员工入职的时候,通过法律法规手册的发放等途径让员工对于企业相关的法律有所认识。但是这种途径是单向的,由于缺乏反馈机制,员工在收到手册之后大多是浏览之后不会再做研究,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遗忘。这样的方式是形式上的教育,起不到真正的效果。还有的企业采用的形式相对科学一些,将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员工入职培训之中,以授课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加强员工的印象,但是时效性不强,只是一次性的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灌输,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得不到体现和巩固,因此,这种方法的时效性不长,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缺乏也是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之一。

三、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途径

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工作途径的确立要以现实情况为依据,以常见的问题为基础。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以下两种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途径。

1.重视职工的法律意识的树立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职工法律意识的薄弱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重视起职工的法律意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提升职工法律意识的角度入手,不断提升职工的全面素质。针对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企业法律、公司法律、会计法律、税收法律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等内容的教育,让企业职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企业和个人的正当权益。

2.拓展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对于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放到日常之中,定期对于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进行测评,并组织定期的教育工作。此外,要拓展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改变之前停留在书面教育的形式,利用最新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进行教育,可以通过创建企业法律常识公众群的形式进行反馈和交流,企业的公众平台也要定期进行企业职工法律相关推送,让企业职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法律,在潜移默化之中树立起法律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之中。

3.建设企业的法律思想氛围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企业中的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雇佣关系日益复杂,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应该在企业之中建立起法律思想的氛围,将法律管理的观念渗透进职工的思想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也能让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之中依法而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法律思想氛围的实现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观看相关的法制节目、在会议上针对企业存在的法律相关的问题进行评判和讨论等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组织法律知识竞赛,通过趣味性的形式让企业职工在日常环境中不断深化自己的法律意识。

四、结语

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重视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的确立,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科学有效的法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要注重法律思想氛围的构建,让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将企业职工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好,是企业取得发展和进步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建东.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网络做好公路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 改革与开放,2011,04:43.

[2]周丽玲. 浅谈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J]. 改革与开放,2011,10:67-68.

[3]叶培才.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 攀登,2007,03:58-60.

作者简介:

论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 篇7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工作时, 由于没有履行法定、契约义务或者没有正当行使法律权力, 从而导致会计主体承担法律的不利后果。在前面所提到的会计主体, 不仅仅是指单位, 而且还包含个人。会计法律责任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工作时所要严格遵守的底线, 这个底线也有效的把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 成为统一体。广义上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会计主体在执行会计工作时, 因为没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 得到法律的制裁并承担法律责任。狭义上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在《会计法》中所规定的法律法规,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但这些法律法规不得与《会计法》的法律法规相违背。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我国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包括三种形式, 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其一是民事责任。近年来,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和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 会计信息提供者如果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给会计信息接受者带来经济损失, 会计信息接受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追究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所以民事责任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可以使经济损失者的权益得到相应的补偿。

其二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重要组成形式, 被划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前者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因失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但未构成犯罪的惩戒, 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这六种形式;后者是指具有处罚权的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但没有构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对方的法律制裁, 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拘留这六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 我国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 行政处分对规范会计违法行为有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不断发展, 行政处分在规范会计违法行为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行政责任也从以行政处分为主逐步转向为以行政处罚为主。

其三是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这三种形式中最为严厉的处罚, 它是指会计主体由于严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根据其情节的轻重给予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事处罚。刑事责任之所以这样严厉, 是因为会计工作严重违法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 而且还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因此加强规范刑事责任对规范会计行为至关重要。

二、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

1.《会计法》自身规定存在的问题

(1) 会计工作法律责任中关于责任承担主体规定的不足

(2) 会计法律中对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认定标准规定不足

(3) 会计法律中对民事责任规定的不足

2. 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因为国家、社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这就使得各个监督部门很难互相配合, 很难形成有效的统一监管机制, 很难达到监管的目标。此外, 多头监管也不利于各个部门的监管, 使得企业承担多重法律责任。

3. 会计工作环境差

我国会计工作的环境差, 许多会计违法行为都是由单位负责人授意、强令指使会计工作人员做的, 而会计人员在明知道是违法的前提下还照着单位负责人的指示去做。

4.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误区

理论上, 单位负责人不仅要负责对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还应当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但是在现实中, 单位负责人重视对本单位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而忽视对会计工作的管理。

5. 会计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误区和缺乏相应的法律理念

会计人员有两大基本职能, 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但是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 会计人员重视会计核算,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会计核算能力, 却忽视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三、完善会计法律责任的建议

1.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

第一, 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第二, 明确会计法律中对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认定标准。第三,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责任制度。

2. 加强会计行业的自律机制

第一, 实行会计职能分离并提高会计人员待遇。第二, 完善会计中介机构的职能。第三,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3. 完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第一, 完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二,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4. 加强对会计法律责任的监督

会计监督是防范会计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 是会计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 所以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工作力度, 健全本企业的监督机制, 设立监管的分支机构,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争取在出现违法行为的苗头时及时采取措施, 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制裁, 避免违法违纪发生蔓延, 同时也对想要违法的人员以警示。只有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提高了,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才能够遵纪守法, 不为自身利益而触犯法律。而且在选择会计监督人员时, 最好采用委派制, 使其能够行使独立的监督职能, 不存在实际的利益关系, 避免其管理工作受到管理当局的制约。

5. 借助国际先进经验发展自我

各国会计理论界认为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的会计诉讼案例, 对解决我国会计法律问题有很大帮助。虽然每一个会计诉讼案例的发生, 都会对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但是细心研究这些诉讼案例会就会发现这之中隐藏着很多深层的法律问题:或者是法律制定者没有预想到该案例发生的情况, 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 导致会计实物界的失误;或者是虽然有相应的法律, 但是对其法律的理解与法律本义有偏差, 导致会计实物界的失误。世界各国认为研究这些会计诉讼案例, 追溯案例发生的根源并及时制定出解决法案, 是研究会计实务的最好方法, 我国也应当借助这些经验进行研究, 找到解决我国会计法律问题的方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强大, 会计已经逐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 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会计工作质量的优劣对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这就要求对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更加规范。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工作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会计账务报表作假, 会计信息不真实,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有违法行为, 会计监督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等, 这些问题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利用信息做出决策增加难度, 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所以, 应当加强规范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本文对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万基洋.浅析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J].中国外资, 2012, 18:235.

[2]李玉红, 王斯舜.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及预防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3 (05) :124-125.

[3]陈冰.会计法律责任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6.

[4]刘明辉.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5]李嘉琪.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责任[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6) :205.

[6]王靖舒, 张晓东, 胡云峰.关于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3 (11) :147-148.

[7]张金萍.浅析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及其防范[J].财政监督, 2012, (20) 28-29.

[8]邱仕芸.关于会计工作法律责任的研究[J].商, 2012, (12) 65+64.

[9]梅俊.浅议会计法律责任[J].学理论, 2012, (26) :69-70.

[10]胡莉.会计法治视野下会计责任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 (上旬) , 2013, (03) :76-78.

现行法律框架下清标工作的探讨 篇8

1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清标现状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行之后,建筑工程交易合同的签订由定额计价方式的总价合同,转变为清单计价方式的单价合同与总价合同有机结合的合同方式,评、定标规则也由单独使用综合评估法转变为经评审的最低价法和综合评标法结合使用。招标投标方式的转变,对评标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评标工作一般分为开标、清标、评标等环节,清标环节是整个评定标工作的初始部分,它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投标文件能响应招标文件所要求的基本点以及行业相关规定,起到把关的作用,是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高效进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工作。但在各省市的招投标管理中对清标工作要求不明确,一般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自行约定,招标人有要求不清标的,有要求评标过程中清标的,还有要求中标后清标的,这些清标工作如果做不好,将会给评标和中标后的工作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对清标工作没有要求和规定,清标工作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有清标专家管理不规范、清标流程不清晰、标前清标效率低、标后清标等问题。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清标工作,各省市各部委招标投标管理规定中,对清标专家和清标流程没有统一规定。如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区评标工作细则规定:招标文件约定要进行清标的,招标人应在工程开标后组织具备清标能力的人员或委托具备资质的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对投标文件进行清标,参加相应工程的清标小组应对评标委员会负责[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委员会评标工作细则》第七条清标工作组由招标人选派熟悉招标工作、政治素质高的人员组成,协助评标委员会工作,清标工作组人员的具体数量由招标人视评标工作量确定[3]。天津市招投标管理文件《天津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规范》中,没有关于清标规定的条款。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的做法:从知名造价咨询企业精选三到四名资深造价师,从造价站挑选两到三名业务骨干,共同组成清标工作组,开展清标工作[4]。造成清标效率低的原因是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清标需要评审的项目越来越细,不仅要评审工程总报价,还要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总价、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综合单价、措施项目清单总价、其他项目清单总价、主要材料价格以及计算错误进行检查,仅仅依靠人力手工进行审查工作,工作量巨大且繁琐。而且一般评标的时间仅一天左右,只有大型工程的评标时间会稍长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清标审查工作量,在评标流程上几乎难以实现。因此,如何组织清标专家、明确清标流程、保证清标工作的高效,在合理的时间、人力成本情况下,完成数据量巨大的项目审查,成为标前清标工作的关键。

由于招标文件编制、各省市各部委清标规定、清标专家管理、评标时间过短等要求不同或不明确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重要的清标工作,在实际评标阶段流于形式,评标质量存在疑问。多数工程评标时间为一天,开标之后,评标委员会马上进入评审阶段。在评标流程设置上,清标时间非常仓促或没有时间进行清标,对清标内容不能有效进行将严重影响清标质量。在没有充分进行清标的情况下,评标委员会就推荐了有排序的合格中标候选人。当招标人依据评标委员会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单位直至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发现投标单价存在重大偏差和严重不平衡报价,就产生了标后清标的冲动和做法。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清标的概念和目的

标前清标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现有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内,可以看作是评标活动的前期准备,清标专家依据法律法规、计价标准和招标文件等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对投标文件编制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核查、分析及说明。标后清标是在评标委员会通过评审,推荐中标候选人后,由招标人组织具备清标能力的人员或委托具备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进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合理性分析,在保持投标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平衡报价进行调整的工作。标前和标后清标的目的都是通过清标专家对投标文件客观、专业、负责的核查、分析,找出问题,剖析原因,给出专业意见,供评标委员会或招标人参考,以提高评标质量;为后续的工程项目管理、有效控制造价、避免签订合同后,甲乙双方的纠纷和防止工程腐败、暗箱操作,是科学、合理、有效评标规则的一个必经阶段。

3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清标的工作内容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清标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各投标单位的清单报价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各项目的相对报价,依据工程量清单招标文件、招标方编制的标底进行对比审查,其重点内容有以下几项:一是偏差审查,对照招标文件,查看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是否完全响应招标文件。二是符合性审查,对投标文件中是否存在更改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内容进行审查。三是计算错误审查,对投标文件的报价是否存在算术性错误进行审查。四是合理性分析,对工程量大的单价和单价过高于或过低的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合理性分析是清标工作最核心的内容。五是对措施费用合价包干的项目单价,要对照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六是对工程总价、各项目单价及要素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测算。七是对投标人所采用的报价技巧,要辩证地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八是在清标过程中要发现清单不严谨的表现所在,妥善处理。针对以上要点,在清标过程中如发现问题,都应在答辩会上提出,由投标人做出解释或在保证投标报价不变的情况下,由投标人对其不合理单价进行变动。另外,在施工中变更施工方案、采取赶工措施等是否增加费用,也应加以明确。

4 工程量清单方式下清标工作的探索模式

4.1 深圳市全国率先试行清标制度

深圳市探索建设工程评标制度改革,向国际化靠拢,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建立了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前的清标制度,制定了《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清标工作规程》(试行),这种创新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为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专门成立清标工作组,负责清标工作的具体实施。每次清标工作,清标工作组都会精心组织和部署:全面了解清标工程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地界定清标范围,采用封闭式管理形式,精心选择清标专家,严格规范清标内容,借助的辅助清标软件等步骤公平、公正、高效地完成清标任务。

4.2 标后清标做法和法律规定

标后清标的做法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当几个标段同时开标,每个标段十几家以至更多投标单位,开展清标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巨大,短时间内实事求是完成清标工作已非可能,巨大的工作量使清标工作流于形式,而中标后仅有一家单位,清标工作量非常小了。清标人员地位尴尬,很多有形招标市场,非评标委员会人员很难进场清标,清标人员组成无法律依据,又因为评标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缺乏足够的造价工程专业人员,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5],完全依靠评标委员会清标效果不尽人意;招标人和中标人处于不同地位且中标人存在不平衡报价,标后清标采用投标总价不变原则,对部分工程量清单项目进行调整,中标人一般是接受的,但调整结果没有经过评标委员会的授权确认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因清标结果有时很难分辨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哪一方有利,将会助长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三条在确定中标人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5]。第四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5]。招标人按照评标委员会推荐的顺序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单位后,应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如需要对中标单位的不平衡报价进行调整,应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在评标过程由评标委员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澄清,应禁止标后由招标人组织清标。

4.3 统一清标管理规定

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清标工作,写入各地招标投标管理规范性文件或形成地方性法规,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形成全国行政法规或法律,将解决清标专家管理不规范、清标流程不清晰的问题。

4.4 软件信息化技术是解决标前清标高效的关键

现在很多专家和一些专业行业信息化服务公司,都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重点集中在用软件信息化技术解决,将招标投标纳入统一管理,使流程上下通畅,将主要定量分析、对比的评定工作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将剩下少量的却很重要的定性分析的工作交给评标委员会,这样评标专家就能集中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关键性问题,避免了评标专家在短时间内应付大量烦琐枯燥的重复性操作,从而降低了可能出错的概率,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是清标工作高效的关键。

5 结语

综上所述:标前清标是必要的、合法的;标后清标是不可取的,违法的。完善清标管理规定和清标流程,高效的完成清标工作是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对招投标制度改革向公平、公正、积极、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

[2]北京市建设工程招标评标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区评标工作细则规定[S].2009.

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篇9

1 我国放射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目前, 我国主要与放射卫生防护相关的法律有3部、法规2部, 规章30余部。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污染防治法》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是当今放射卫生防护管理领域中法律地位最高的法规。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449号) (2005年12月1日施行) , 共七章六十九条, 分别为总则、许可和备案、安全和防护、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主要是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实施, 使放射防护工作由单纯的行政管理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我国涉及医疗照射的主要放射卫生防护法规还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55号) (2007年11月1日施行)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卫生部令第46号) (2006年3月1日施行) 、《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卫生部、公安部令第16号) (2001年8月26号施行)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环保总局令第31号) (2006年3月1日施行) , 等。

2 违反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应承担的责任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看, 放射卫生法律责任一般有放射卫生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放射卫生行政法律责任指由于实施放射卫生法律规范或其他法律关于所禁止的行为而引起的行政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主要是针对那些性质轻微违法失职或违反行政纪律, 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开除等。放射卫生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限期改进、停工或停业整顿、没收非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

放射卫生民事法律责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赔偿行为, 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同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同时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 从事高空、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 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放射事故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 列出了赔偿损害的具体内容, 也强调了如果能够证明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的规定, 违反爆炸、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 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 放射工作人员的法律义务

3.1 确保放射诊疗设备达到安全标准的义务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二十条指出: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 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 合格后方可启用;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 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 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3.2 告知和安全防护的义务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 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有明确的医疗目的, 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3.3 尽量降低受检者和患者受照剂量的义务

在诊疗活动中, 要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 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线胸部检查列人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非特殊需要, 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 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的, 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等。

3.4 自觉接受监督管理的义务

卫生行政部门的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必要的资料, 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放射工作人员只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 对受检者和患者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 才能确保其合法有效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晓燕, 周舜元, 李小娟.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法律法规、标准概况[J].中国辐射卫生2011, 6 158-159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法律思考 篇10

1 医学与法律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

医学与法学是人类目前众多知识中最复杂的两个学科,虽然它们一个是自然科学,一个是社会科学,但人类本身给它们赋予了非常沉重的压力。在电影《功夫》中有一句话令人寻味,“钱只能用来学法律和医学”,而《喜马拉雅星》里所表述的完美人生就是生两个孩子,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医生。可见医学与法律对人生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医学与法律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任何一方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和牵扯到另一方,最终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权。既然与健康权相联系,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范畴中,卫生法也就应该相应而生,其宗旨就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健康权。同时卫生法律体系由于调整对象的独特性,调整方法的多样性,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范畴。在这一法律体系中,卫生法的法律效力依次为卫生基本法——卫生一般法律——卫生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卫生基本法就是《卫生法典》,是与民法、刑法典等并列的国家基本法律,是卫生法律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具有指导性的核心法律,是卫生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但是,这一法典不仅我国没有,世界上也很少有国家有。有专家建议应制定一部统一的《卫生法典》,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是不大可能的。现在世界上能制定出统一法典的法律门类的多是《刑法典》和《民法典》两大类。卫生法在本质上属于行政法,但是它比行政法更为复杂,调整的范围也更为广泛。我国目前正在草拟的《行政程序法》是行政程序的基本法,是行政程序的统一法典。只能期待《行政程序法》出台后,对卫生法典的出台提供有益的借鉴。卫生一般性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体现和贯彻卫生基本法的精神,将某一方面的卫生工作原则法、规范法,如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卫生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不得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卫生法律相冲突,地方性卫生法规是省、自治区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卫生法律规范,其内容不得与法律,卫生行政法规相抵触,其法律效力仅为本省范围,是法律、行政法法规的补充。另外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就属于部门规章的范畴。毕竟,卫生法是围绕人体健康生命权益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它不仅受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影响,也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中国卫生法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是必须用多种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卫生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决定了其调节手段的多样性,既要采用行政手段,如用强制措施控制传染病流行等,又要采用民事手段调整卫生服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医患关系等。同时对于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严重的侵权行为还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从这一角度看,卫生法是多元的。第二是必须同医学科学发展紧密联系。卫生法是法学与医学、卫生学、药物学等结合的产物,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是卫生法的立法依据,也是卫生法的实施手段和依据。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断需要更多的立法,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基因诊断与治疗、生殖技术等。而且原有的卫生法也不断需要修改和完善。医学发展充满难以预料的风险,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导向。所以,卫生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是其他众多法律难以比拟的。第三是必须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技术规范性。医药卫生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众多的卫生法律法规中,都包含大量操作规程、技术常规和卫生标准,如《药品管理法》“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这种技术性规范和卫生标准的规定几乎在各种卫生法律法规中都有体现。这些广泛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规定,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法律性,构成了卫生法的重要内容。

2 医疗行为与医院感染是伴生的法律无奈

我国传统中医的行为方式使我们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法律认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对人体的实际嵌入是很少的,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很低。随着西医的引入、发展和壮大,特别是现代外科学、现代介入学以及激素、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使用,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态势。现代医学的医疗行为打破或改变了人体的宏观和微观的整体性,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发生医院感染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虽然现阶段定义的医院感染可能会逐步下降,但是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而言,特别是从分子水平去思考,产生内源性医院感染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修改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也是必然的。

有的学者认为用法律手段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本文认为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忽略了行为的双重性,社会法不是自然法,它只能规范行为,但它不能够改变行为的内在规律,可以说医疗行为与医院感染是伴生的法律无奈。在哈佛法学院的第一堂课,教授会跟学生讲:法律不是弘彰正义的,而是解决争端的。正义在法律上是一个多变的概念,在医学领域可以体现在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以及医疗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方面,因此,在对立统一面前,在客观规律面前,法律也是无奈的。

3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是医院感染相关法律的监督者

法律监督乏力和法律监督缺位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个由来已久的伤痛。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随着这一规定的出台,有一部分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为自已是法律的监督者,工作出发点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定位错觉。其实,根据法律知识可以判断,虽然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具有管理职能,但仍然是当事人,是医院感染相关卫生法的执行者。从广义上讲只有国家机关、组织和人民群众才是合法的监督者,从狭义上讲监督者就是各级卫生监督所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错误的定位必将造成工作的混乱。这部分同志把自己排除在法律责任之外,工作出发点就是忙于检查,查找问题,而没有做到毛主席提出的经典工作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需要的是有着法律意识、做正确事的专职人员,而不是对问题指手划脚的局外人。

4 过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法律随想

过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指在诊疗过程中,为避免发生医院感染而开展的无效医学干预或造成医源性损伤的医疗措施[2]。最常见的有消毒剂使用不规范造成病人和工作人员皮肤粘膜的潜在损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病人的二重感染或微生态失调,频繁盲目更换导尿管、静脉导管等一次性高值医疗耗材造成病人就医成本加重或医源性损伤,长时间过早启动洁净手术部的空调系统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等。虽然上述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但由于“度”没有掌握好,也就是没有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的尺度,造成了医源性损伤、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浪费了医疗资源等,虽然动机是好的,但也是违规行为。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过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举证技术鉴定中是否会判定为医疗过错行为可能会引发较大的争议,但是如果过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原因力的量化比较大的话,过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也可能判定为医疗过错行为,受到法律的追究。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种消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通常的做法是用知情同意书的方式把可能发生的医院感染告知患者或家属,把危险后果的责任由患者承担。应该说知情同意书制度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患者的权利。手术同意书是患者行使知情同意权的书面证明。《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3],医生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医生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应当经医院批准并征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同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1条亦规定[4],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因此,如实告知是医务人员法定的义务,而知情同意是患者享有的法定权利。但是如果医务人员在告知的前提下“有所为而不为”,就属于民法侵权责任理论中的对法定义务的不作为,不积极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引发不可回避的法律问题,承担侵权责任,这时就算是知情同意书也不具有免责效力。

5 医院感染暴发(散发)的民事责任主体

当医院感染暴发(散发)产生了医疗纠纷,谁是民事责任主体,是法人责任?还是个人责任?还是由法人责任和个人责任分担?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否也承担责任?目前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的观点是应该由法人承担,医疗单位不仅要为医务人员诊疗护理等过程中的过失承担责任,而且应该对与诊疗护理行为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后果承担责任。因为患者就医时,建立医疗合同关系的对方当事人不是某个医务人员,而是作为法人的医院,再者医务人员的各项活动,是依据聘用合同所为的职务行为,应该视为法人的行为。《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5]:“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意见》第42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当事人。”以上法律条款的具体规定,从法理上进一步验证了可能发生的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是医疗单位的法人责任。当然,医疗单位在承担完自身的法人责任后,对直接的责任人员根据责任的轻重,过错的大小,还可进行内部处理,如行政处分等,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存在工作失职的也应该受到相应的内部处理。

6 过错责任原则是解决医院感染法律问题的主导性原则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具有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如何遵循法治精神,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是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深层次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产生医院感染的法律问题时,为求得法律上的公正解决,必须首先确立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导,特殊情况下应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因为医院主体是否存在过错与法律地位密切相关,如果院内感染由医院主体的过错所引起,则医院主体必须对自身过错所引致的风险或损失承担责任;另外按照医疗服务合同的要求,如果医院一方在医疗过程中,因医护人员的过失,造成责任事故、技术事故或者医疗差错,损害患者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后果,属于违约行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如果从过失医疗行为侵害公民健康权、生命权的角度看,医疗事故无疑又是一种侵权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医疗机构的过失医疗行为既侵害了患者的合同预期利益,也侵害了患者的固有利益,构成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按照《合同法》第122条规定[6],“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五十四条规定[7]:“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从法律上讲,在医疗事故纠纷中,患者既可以医疗机构违反医疗服务合同规定的义务为由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医疗机构侵害其人身、财产权利为由来追究医疗机构的侵权责任。

就实际情况而言,医疗事故按照侵权责任处理对受害人的保护更为有利,因而应当选择侵权责任确定医疗事故责任的性质,且在现实中和理论上也是这样做的。这样选择,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权利,避免患者不清楚医疗关系的合同性质而不敢索赔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使医疗机构不能借口合同有约定而拒绝对医疗事故的受害人予以赔偿。

如果医院主体已经按照法律法规科学地执行了预防和控制,仍然发生院内感染,或因患者个人因素导致发生院内感染,由于医院主体没有过错,不构成民事侵权的必要条件,故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在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发生院内感染,各方都无过错时,法庭为了均衡各方利益,尤其是为被感染者利益着想,可能考虑用公平责任原则分配责任,这就是意味着让无过错的医院主体承担责任,也是有可能的。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发生突发性的公共传染事故中,政府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003年SARS危机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颁布实施了防治艾滋病的专门法规,该条例的制订,意味着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予以法制化,并且国家加大了对主要传染病的防治经费投入,并要求各地改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过度市场化的政策倾向,给予足够的运行资金,使公共卫生体系能够公平地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

在法制社会中,没有法律真空的行业,也不可能有法律真空的人和事,每一个社会活动都会深深地留下法律的烙印,它既是明辨是非的尺度,也是工作现场的警戒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虽然不能比喻为“走钢丝”,但工作中也是处处有雷区。所以我们为了有效地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尊重和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一定要熟悉和掌握工作中的潜在的法律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使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摘要:目的: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方法:通过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面临的法律法规中的难点问题,论述法律法规的法理和条款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性。结果:医院感染暴发(散发)的民事责任主体是法人;过错责任原则是解决医院感染法律问题的主导性原则。结论: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发展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医院感染,法律

参考文献

[1]郭燕红.《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起草说明[J].中华护理管理,2006,6(7):8-9.

[2]曹晋桂.《循证医学引导下的感染控制工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558-56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1998,4:5-8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5]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6]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浅论农电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 篇11

关键词: 农电工作 法律法规 基本概念

一、农电工作中常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

农电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是调整人们在农田类电力建设、生产、供应使用及电力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农田电力类的电力法律、法规、规章等一切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农电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有《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用电检查管理办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

二、违背农电工作中常用法律法规要承担的责任

1.民事责任

这一部分主要是财产责任,相应人员承担责任的主要方式是赔偿损失,具体分类包括:第一是违反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第二是违反供用电合同的责任;第三是电力运行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构成民事责任的主要条件有:第一,发生损害事实,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第二,相关责任人存在民事违法行为;第三,责任人的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由于行为人违反行政法律义务而要负责的任务,是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具体分类措施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行政处分;第二种是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

构成农田工作犯罪的电力违法行为包括:第一是窃电构成犯罪;第二是破坏电力设施构成犯罪;第三是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第四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第五是妨害公务构成犯罪。

三、农电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

1.电力设施的保护法律法规

电力设施的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有《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其中,电力设施的保护范围包括:第一是发电设施、变电设施;第二是电力线路设施;第三是有关的辅助设施。电力设施盗窃与破坏行为的表现包括:第一是危害发电、变电设施的行为;第二是危害电力线路设施的行为;第三是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第四是违法作业或其他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

除此之外,保护电力设施的法律法规在运行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管理工作应到位;第二,做好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三,发现有违规、违法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第四,出具整改通知,申请强制执行;第五,在处理疑难问题时,应注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当电力法规与其他法规有冲突时;保护区与产权问题有冲突时;遇到比较难缠的居民时。)

2.违章用电与窃电行为的法律法规

违章用电的违约行为主要指违反供用电合同,窃电性质的窃电行为包括轻微窃电,属于违约行为,是民事侵权的范畴,相应的供电企业可以直接依据《供电营业规则》和《用电检查管理办法》追究窃电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另一种是一般窃电,除了具有民事侵权的特征外,主要属于行政违法,是行政处罚的范畴,兼有民事侵权和行政处罚的双重属性,窃电者既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又应承担行政违法责任。供电企业应依据《供电营业规则》和《用电检查管理办法》追究窃电者的民事赔偿责任。与此同时,供电企业还应申请公安机关、电力行政主管机关,依据《行政处罚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行政处罚;第三类是严重窃电,除了具有民事侵权、行政违法的双重特征外,主要属于刑事犯罪,是刑法制裁的范畴,兼有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的三重属性。窃电者既要承担民事责任,又应承担行政违法责任,更重要的是应承担刑事责任。在窃电证据提取、窃电金额确定及法律适用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影响供电企业的积极性。

3.触电事故的法律法规

具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高院关于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细则》、《供电营业规则》、《用电检查管理办法》、《农电事故调查统计规程》等。具体来说,当遇到不可抗力;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受害人盗窃电能,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为引起触电事故;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行为等行为后,相应的供电企业可以免于负责。还要进行产权划定,便于产权界定后,作为划分责任的依据。

四、结语

依法工作是农电工作运行的基本准则之一,本文总结了农电工作的几种基本法律法规,并对这些法律法规做出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以期能够促进农电工作依法运行。但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文海.刍议农电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J].农电管理,2014(4):12-13.

法律工作 篇12

聚焦依法治区 强化法治津南建设

津南区司法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主管部门, 坚持贴近基层, 融入法治,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打好“法治”这张牌。

加快推进法治津南建设。深入贯彻《深化法治津南建设实施意见》, 制定《法治津南建设工作制度》, 组建法治津南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 举办“深化‘法律六进’推进法治津南建设”和“法治津南宣传周”专项宣传活动以及法治津南建设征文活动, 建立双港鑫港园社区、八里台小黄庄法制宣传街、咸水沽普法宣传栏等普法宣传阵地, 完成了“一镇一阵地”、“一镇一特色”的工作目标,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创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四多、三性”普法工作方法, 形成具有津南特色的“三横六纵”普法网络格局, 不断提高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以津南区“新风尚大学堂”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为载体, 每年集中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法不少于2次。实行普法考试无纸化。积极拓宽学法渠道, 把法制教育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妇女、青年干部、新任科级干部等培训中, 增强各级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不断深化具有津南特色的青少年“七个一”法制教育模式。把法律知识作为“开学第一课”和“开学首日礼”的必学内容, 编印普法书籍挂图, 强化青少年学法用法。

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法治街镇”、“法治机关”、“民主法治示范村 (社区) ”、“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打造依法治区典范。津南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区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津南治区办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普法办。4个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5个村 (社区) 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村 (社区) ”。

聚焦和谐稳定 强化平安津南建设

津南司法局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核心, 改进工作作风, 创新工作方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筑牢“稳定”这座堤。

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制定了《津南区人民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联动调处矛盾纠纷实施细则》 (试行) , 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职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探索建立津南区交通事故联合调解工作中心, 形成交通事故纠纷多元化联合调处工作机制。截止2014年10月, 该中心共接待案件781件, 受理调解申请212件, 联合调解达成协议186件, 调解结案案件赔偿金额达2400余万元。积极构建由法院、工会、人力社保局、司法局组成的“津南区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四方联动调解机制”, 实现诉、裁、调对接功能。截止2014年10月, 津南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353件, 调解成功347件, 成功率达98.3%, 排查矛盾纠纷54次, 预防纠纷51件, 防止群体性上访24件, 切实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创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的管理措施要求, 社区矫正工作开创了“7541”工作模式, 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管理、重点监控、重点教育, 运用感化手段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的自觉性, 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矫正工作局面,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同时, 大胆创新实践, 形成了“队伍建设专业化、衔接解矫程序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思想教育经常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帮困扶助人性化”的具有津南特色的“六化矫正法”, 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积累了经验。

不断深化安置帮教工作。积极做好帮教安置基础性工作, 采取“面向全区, 镇镇督查, 村村排查、户户走访”的工作方式, 深入到村、落实到户逐一进行调查摸底。打造务实帮教“安心工程”。在全区建立21个过渡性安置基地,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0场次, 推荐就业1144人, 为9人发放救济金, 申请低保5人, 安置率达100%。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 定期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心理辅导, 为其迅速融入社会扫除心理障碍。

聚焦法律服务 强化职能作用发挥

津南区司法局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明确服务对象, 改变服务方法, 创新服务机制, 写好“服务”这篇文章。

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律师参加区领导接访日工作制度, 积极推荐优秀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 为党委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法律咨询, 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区各社区、未整合村, 建立95个司法工作室, 有效承担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社矫安置、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综合治理等工作, 形成零距离司法为民服务体系, 达到小事不出社区 (村) 、大事不出镇的效果。

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开辟特殊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 扩大法律援助受理范围。积极打造“15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 使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援助服务。2014年初以来, 共代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30件, 代写各类法律文书560份, 提供法律咨询1990次, 为群众挽回各项经济损失2100余万元。津南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示范窗口”。

做强做大法律服务超市。在全区基层司法所内建立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技能知识普及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超市, 就地化解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法律服务超市创立以来, 已有4000人次的居民走进“超市”享受服务, 共进行普法活动190场次, 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 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该创新做法已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内推广。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视察津南区法律服务超市时, 对该局立足基层、创新品牌、延伸服务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聚焦素质提升 强化干部综合能力

上一篇:强化考核下一篇:中小企业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