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原因

2024-07-08

工业革命原因(精选12篇)

工业革命原因 篇1

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时,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人口超过两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征伐,已经平定了新疆、西藏的叛乱,戡定了北部沙俄的侵略,收复了台湾,社会稳定,疆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革命所需的基本条件,如市场、原料、廉价劳动力,稳定的环境,中国都已具备;但是,为何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笔者认为,这与两国的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及商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关。

文化传统:儒家思想与“此世禁欲主义”

经历了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英国,对自然的态度是积极、好奇而有信心的,他们相信:社会是进步的,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的主宰。正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那样,哪怕处于荒无人烟的小岛,仍旧可以征服自然、创造出文明。在这种信念支持下,才有了探险家对海外殖民地的探索,有了瓦特对蒸汽机的改造,有了达比对焦炭炼铁技术的痴迷。而在当时的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直到康乾盛世时的程朱理学,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不可撼动的正统地位。其始祖孔子极力提倡“克己复礼”,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是恢复“周礼”,实现上古时的“大同”与“小康”。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恪守“祖宗之法”,不敢轻言变革,改革往往被斥为大逆不道的行为。这种祖先崇拜的心理延续到清朝,已经发展成一种思维惰性:不到万不得已,不愿主动变革。而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正是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大敌。

再者,儒家思想崇尚“家国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族观念重,将人生的最高追求定位在光宗耀祖和“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上,并不注重征服自然和变革社会。

另外,儒家思想的原则之一便是“中庸”,强调“过犹不及”,反对激进的变革,不愿越雷池一步。这个心理表现在科学上,就是好奇心不足,进取心不强,墨守成规,这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大忌。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个时期的英国清教徒们在宗教教义的指引下,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使命感。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称这种使命感为“此世禁欲主义”,即上帝需要他们在此世过简朴的生活,并将追求财富作为上帝托付的使命,为此,很多虔诚的教徒刻苦工作,无意于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让后一代一心敬神、读经,献身于家族事业。如,焦炭炼铁技术的发明者达比,同时也是一名教友派信徒,其妻子在一封信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总是谨遵上帝耶稣的教律,满怀着仁爱与善心,沉醉于自己的制铁事业中,对自己严加约束。”

政治体制:民主与专制

1689年,英国完成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国王权力,使英国国王基本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通过议会有效地保证了决策的民主。而同时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则达到顶峰,乾隆时期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收归军机处,清朝皇帝基本处于“礼乐征伐自一人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个人的错误决策往往会埋没一个王朝。

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康熙于是决定闭关锁国,阻塞了吸收异质文化、平等交流的道路;而乾隆帝则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表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独裁者的骄矜自大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固步自封,一道锁国令让古老的中国彻底失去了新鲜的血液,也关上了中国看世界的窗户。

另外,由于清朝领土广大,自然经济可以使其自给自足,清朝便将对外贸易目的放在怀柔远人,宣扬国威上。与外国使节的交流,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发展贸易和商业的需要,这就使对外贸易缺乏经济利益的刺激,显得可有可无;而同时代的英国,在七年战争后,便成为世界第一殖民大国,广袤的殖民地是其开展工业革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的市场,因而对外贸易是其生存的“必需品”。

由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清朝轻视了对外交往和贸易,也造成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局面。本身难以产生近代科学体系,又拒绝学习外来的先进科学知识,这使当时的中国注定无法开展工业革命。

商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天堂与地狱

1624年,英国出台了《独占法》,保护专利,鼓励创新;为促进商业的发展,又实行了很多保护工商业的法律。如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航海法、谷物法、对进口印度绸和印花布课以重税、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对私人企业的优惠贷款政策等。亚拉伯罕·达比的妻子在前述的信中提到,曾有人在运送铁矿石的路上收取买路钱,地主和官员的横征暴敛也一度让事业濒于崩溃,所幸,法律为他们提供了保障。这些制度都有利于为工业革命积累资本。

然而在中国,商业则是一项卑微的行业。从汉代起中国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后被历朝帝王所沿用。在“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中,商人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与英国同期的清朝,工商业虽有发展,甚至在苏杭等丝织业发达的地方出现了“机户”雇用“机工”的生产方式,但仍是“末业”,清政府对工商业控制、压抑,认为其既不合祖宗成法,又对国家无益。雍正帝曾说过:“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疑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小民含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 故而社会上少数的商人,在获利之后,也倾向于买房置地,做一个更有社会地位的地主,而不是将利润转化成投资,以扩大再生产。这便阻碍了资本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对于工艺技术,清政府采取了相似的态度:一律斥为“奇技淫巧”。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宫中聚集了许多通晓天文地理的耶稣教士,如洪若翰、南怀仁等,但是,这些科学技术没有跨出宫廷一步,只是皇帝个人茶余饭后把玩的玩物。对工艺技术的鄙薄,使中国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技术动力。

同时,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古代经验科学阶段,大大滞后于英国的实验科学。从唐代起,中国便确立了科举制度,着重考察文章诗赋等艺术性的内容。由于“学而优则仕”的诱惑,无数士子趋之若鹜,为赚取功名,纷纷埋头诗赋文章,琴棋书画,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停滞不前。虽有四大发明,但毕竟出于匠人之手,欠缺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因而科学技术长期停留在肩挑手提、老牛拉车的阶段;反而是四大发明传到西方,让英国人发扬光大,指南针引领着英国探险家,飘洋过海,开拓殖民地与海外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时,正值清朝乾隆到嘉庆年间,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八股取士”走进死胡同,再加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大兴文字狱,导致人人自危,“万马齐喑”,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创造力自然随之枯竭。——此时的中国正如日薄西山的夕阳,虽然看起来无限宏大辉煌,但终究是前途暗淡。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虽然处在前无古人的康乾盛世下,此时的中国也终究与工业革命无缘。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J].社会科学辑刊,1994(1).

工业革命原因 篇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

(2)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①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包括宋教仁)和无辜群众;镇压了“二次革命”;遣散议员;炮制《中华民国约法》,使其可以终身独揽政权;公然复辟等)。

②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

(3)封建军阀专制统治带来的危害: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在其称帝败亡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努力: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组建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护国运动的爆发;孙中山组建护法军政府出师北伐等。 结果:最终失败(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因为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勾结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就官僚、立宪派,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革命)。

失败的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和错误。体现在: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这些弱点和错误产生的根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②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③再次证明了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等。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其领导者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在政治和经济上要受到双重的压迫与剥削,所以具有不可避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进行坚决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2、由于不敢触动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辛亥革命难以获得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使得革命丧失了最根本最雄厚的革命力量。

3、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阐述工业锅炉结垢的原因对策 篇3

[关键词]工业锅炉;结垢;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TK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76—01

1前言

工业锅炉的水质监控及水处理方式是保证锅炉安全、高效生产、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锅炉给水及锅水处理不当,在受压元件水管侧就会结成水垢,影响传热效果,降低锅炉的出力,严重时会造成炉管受热不均,鼓包开裂,甚至堵管,造成锅炉泄漏及爆炸事故。因此,加强水质管理,普及水处理知识,提高司炉工操作水平对锅炉稳定运行,延长锅炉使用寿命,节约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2锅炉结垢原因分析

2.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关于锅炉的使用运行管理,国家质监总局最新颁布了《锅炉房安全管理制度》,本制度包括了司炉工岗位责任制、巡回检查制度、锅炉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司炉工交接班制度、水处理人员交接班制度、锅炉水处理管理制度、锅炉房安全运行制度、锅炉房清洁卫生制度等八大制度,是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只把《制度》贴在墙上,没有很好落实到日常操作中,有章不循。特别是有些使用单位管理人员对锅炉管理知识跟不上,全靠司炉工自觉行为,起不到监督管理作用。锅炉作业是属于高温高危工作,而司炉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这就必须得管理人员对其行为有督促作用,使锅炉运行管理有序,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

2.2水处理设备使用不当

锅炉使用单位管理者往往对锅炉水处理设备认识不足,没考虑到从水源方面可以产生节能及延长锅炉使用寿命。(1)很多单位企业并不配备锅炉水处理设备,也不采取锅内加药水处理,这就容易造成水中大量钙镁离子进入锅炉,从而产生水垢。(2)有的单位水处理与锅炉不配套,致使软水无法满足锅炉入水要求,导致硬度超标,大量残余硬水进入锅炉后,如没有其他防垢措施,必然产生水垢。(3)水处理设备陈旧老化,也不愿花钱维修或更新。对锅炉检查的职能部门提出水处理方面的意见不及时整改落实,使锅炉在水处理失效状态下运行,水处理设备只起到简单的过滤作用,无法消除硬度。(4)为了简化司炉的作业强度,目前很多使用单位选用全自动纳离子交换器,这些单位司炉工普遍存在“它是全自动的,不用人管”的思想。尽管全自动离子交换器有着全自动控制、只需定期加盐的优点,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需监测水质,做好水质化验工作。只有根据原水水质、软水用量对pH值、电导度等检验项目进行检测后及时调整,定期化验原水、软水的硬度和氯离子含量,才能确保出水水质合格。象时间型全自动交换器其控制器在出厂时已将自动再生时间默认在早晨6时30分,但若遇停电则需重新设定时间。流量型软水器设定较简单,可一天再生多次,当原水硬度有变化时可随着时间调整流量的设定并进行手动置换再生。

2.3化验工作跟不上

有的使用单位招工只招有证的司炉工,而水处理化验工作由司炉工兼任或根本没进行水质化验导致监控锅炉水处理无法开展。水处理化验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配备持证的水处理化验人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负责水处理的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化验不认真,怕麻烦,不及时取样化验,甚至照抄以往的化验记录,造成假象,表面上看水处理都合格,实际上不合格,导致锅炉结垢。还有很多使用单位化验员不按照工业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对进水、软化水、锅水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更多的只是检测钙镁离子的含量、pH值、全碱度几个指标,不能很好地分析出水质,达不到好的预防效果。

3对策及思考

3.1加强锅炉运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水处理制度

针对当前《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及《锅炉水(介)质处理检验规则》的实施,质监部门加大对上述两个法规的宣传,使其深人每个使用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心中,做到懂操作,会管理,勤督促。各单位要认真执行,根据本单位水处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制定一套与本单位锅炉运行相适应的水质管理制度,围绕达标、节能、安全进行生产,一定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3.2加强水质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检测能力

水质化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工作细腻的工作,不仅要求水处理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而且要懂得基本的化学标准试剂配试、各种化学反应等理论知识、仪器的操作方法等,又因化验工作重复繁琐,数据精确,往往要求检测人员细心、耐心对待。因此水质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上岗培训,让其达到所承担的工作能力,从而保障水处理的正常运行。质监部门每年都会举行水质化验人员培训班,使用单位应派送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从理论到操作必须熟练化验流程,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3.3采取锅外水处理,锅内加药相结合的方式

锅外水处理,目前普遍使用简单离子交换器与浮动床树脂再生技术的设备。(1)在水进入锅炉前,通过钠离子的强还原性,把水中的钙、镁离子等杂质置换出来,从而使水软化,达到工业锅炉进水硬度标准,以防止锅炉受压元件水管侧结垢。这类设备主要靠人来定期加工业盐清洗置换树脂,使钠离子恢复原状,从而继续置换出水中的钙镁离子。由于司炉工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水处理知识、操作等专业培训,只懂简单的定期加盐,不懂得从分析水质检验报告的数据得出原因,造成此类设备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往往失去其功效,进水达不到工业锅炉水质标准的要求,使锅炉内结一层厚厚水垢,进一步恶化了锅炉进水质量。我们可以在锅炉安装和水处理设备调试过程中,司炉人员跟班学习,掌握整个水处理设备操作、维护的流程,从而在未来的操作使用中正确运用,从而使设备正常运行,以达到防垢的目的。(2)一般大型的企业目前都运用流动床水处理设施设备,此类设备出水质量好,深受好评。可此类设备,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树脂中毒,由黄变黑;管道泄漏造成水压不足,从而制水能力不够,都会引起锅炉内结垢。这就需要操作人员按流程操作,定期观察树脂颜色变化,控制进水流速,结合每天化验报告进行有序的正确操作。

4结束语

浅析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 篇4

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剧变是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思想文化的变革是对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反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剧变对文学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是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根源。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社会发生剧变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中国当时的文学依然是沿袭古文创作, 是“歌功颂德”的“同光体”, 是“雕琢”与“阿谀”的“贵族文学”和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以及艰涩的“山林文学”, 这种文学根本不能起到疗治人民精神的作用。这样的文学怎能实现它的历史使命?时代的召唤, 渴望文学变革, 一场文学革命呼之欲出, 势在必发。

在时代的召唤下, 一些知识分子“弃医从文”, 掀起一场文化领域内的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了, 这一场文化变革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催化剂。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 向封建主义发起了进攻。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会转向对封建文学的攻击, 反对文言,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就兴起了。

二、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是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原因

文学革命不但是政治的产物, 更是文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现代化蜕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想的洗礼下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为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道路。作家们虽然容忍传统的封闭的总体模式, 却给已趋僵化的艺术定型注入了新的生命, 他们大大抬高了小说、戏曲的地位, 这是对传统文学的极大突破。

在这一系列观念的变革中, 我们不得不提到梁启超。“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该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滥觞期的代表, 我们当推梁任公。”梁启超提出了“文界革命”提倡言文合一, 为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他提倡新的“文体”, 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 以俗语外来语入文, 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以实际创作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

除了诗歌、文章、小说以及戏剧等文体的革命外, 对五四文学革命影响最深刻的是“白话文”理论, 在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之间几乎形成了白话文运动, 用口语写作几乎成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他出使欧美、日本诸国的经验告诉他, “言文合一”使各国普及, 科技发达, 社会进步;中国的言文分离致使科技文化落后。他把文学语言的重要性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而梁启超又从文学出发阐释白话文理论, 他们的白话文理论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他们都认识到了文言的弊端。

从文学体裁再到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为文学革命作了准备。

三、西学东渐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外部条件

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切变化无论是政治的, 还是文学内部的, 这一切都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因素, 但如果缺少其他因素即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也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天朝上国”的知识分子在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打击下, 终于清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他们把目光投向世界, 大量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文化, 他们向西方学习还浮在表面上, 影响也不大, 但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后人做了榜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继续向外国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思想文化不断涌向中国, 但他们把先进的技术植根于腐朽的封建土壤, 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北洋水师沉没海底。

甲午战败后, 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西学东渐的浪潮。大批的热血青年踏出国门,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批留学生中有的精通中国古典文学, 又深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 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大量地翻译作品, 既有文学的, 也有哲学以及社会学的。西方进化论思想与文艺思潮深深地影响着先进的知识分子, 面临国家危亡的关头, 在新的理念冲击下, 他们对传统文学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文学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 西学东渐对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黄曼君.中国近代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M].湖北出版社, 1999.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篇5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返回目录>>>

●辛亥革命的影响: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返回目录>>>

●辛亥革命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革命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革命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革命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革命。

工业革命原因 篇6

关键词:钢铁工业;转移;转移原因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0年代中期,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一度赶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后又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位。同一时期的原苏联也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971年排名世界第一名。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第四位,而日本跃居首位。1974-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危机,使其经济持续停滞,加之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各国的产业结构都进行了大调整,使得其开工不足产量下降,对钢铁的需求量锐减。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钢铁工业自70年代以来日益壮大,产量逐年翻番。其中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发展极其迅猛,尤其是中国,接连超过原联邦德国、俄罗斯、美国后成为第二生产大国;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一。亚洲的钢产量从1988年占世界总产量的1/5增加到1/3以上。排名世界第八位的巴西年产2510万吨,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加也极为迅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非洲除南非外其他国家几乎空白,近些年,埃及、阿尔及利亚的产量都明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钢铁工业的地域结构了除了发生了自“西“向“东”的变化,同时也呈现出了由“北”向“南”扩散的新趋势。

19世纪初期现代钢铁工业开始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但长久以来,钢铁工业主要集中于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局面。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高速发展,钢铁生产的格局发生了了显著的改变,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即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体制的变革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开始重新布局。经济发展的的基础产业——钢铁工业也随着发生了改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钢铁产量逐渐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产量大大增加。1980年美国钢产量为10146万吨,2009年美国的钢产量下降为5810万吨。美国由全球最大的钢材净出口国转变为了最大的净进口国。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钢铁的钢铁需求越来越依赖进口,其钢铁工业也逐渐开始向境外转移。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30年,世界钢铁的需求总体上仍旧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而新增的产能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工业区位论分析钢铁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比较优势变化是促使钢铁产业中心转移的表层动因。伴随着钢铁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钢铁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之从前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钢铁工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仍就是一个需要密集劳动力的产业。在影响区位选择的众多因子中,劳动力因子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因子。作为社会生产发展保证的劳力资源也具有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和价格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地理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子。2010年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发展中国家的20倍多,如2010年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8560美元,而印度仅为1340美元,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发达国家其劳动力日益昂贵,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且廉价高效,便吸引许多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大型钢铁公司便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2003年,澳大利亚最大的钢铁生产商BLUESCOPE钢铁公司相继向中国、泰国和越南投资,投资总额达62亿澳元。除此之外,韩、日钢铁世界也想从中国和印度市场分一杯羹。2004年韩国浦项制铁在印度建设年产1000万吨的炼钢厂,投入资金84亿美元,[1]。廉价的劳动力只是吸引钢铁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最表层、最简单的因素之一,廉价的劳动力仅仅只是钢铁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的基础。

第二,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钢铁产量已经达到历史顶峰,国内市场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于是其将目光转向了高速发展的对钢铁需求

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大的利润空间。市场因子对区位的影响包括:①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②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③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后二方面往往构成市场和城市的等级序列。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工业化阶段,汽车,建筑机械,计算机,水利建设等等都对钢铁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为了将利益最大化,许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以缩短市场与产业的相对位置与距离和占领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合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钢铁工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之一,在大环境的驱使下,钢铁产业也加快了资本重组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大公司、大集团通过并购的形成的钢铁巨头不断出现使全球钢铁产业进入了战略同盟时代。比如当今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阿赛勒集团公司便是由法国的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的阿塞雷利亚三大世界级钢铁公司组建成的。

参考文献:

[1]张晓平,张青云:《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及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原因分析 篇7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与日俱增,现已成为除美国外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在按传统划分的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大户,其中工业更是能源消费的主力军,一直占全国能源的70%左右,图1即为1997~2006年中国工业及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情况。由图可见,1997~2002年间工业及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不大,但2002年以后,两者均以每年约10%的比例飞速增长。以2006年为例,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4.6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了9.6%,其中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7.51亿吨标准煤,增幅为9.8%。2006年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71.1%,但工业所创造的GDP只占全国总量的43.3%。显而易见,工业能源强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分析中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原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能源强度的进一步下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目前,对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研究,学术界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应用因素分解法分析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原因,研究范围集中在1980年以后。Stinton等(1994)将1980~1990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 实证表明后者在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原因中占85%[1]。Zhang等(2003)将中国所有工业部门分为29个子部门,应用Laspeyres分解法分析了1990~1997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原因,文章指出,该段时间内中国工业能源强度88%的下降应归因于工业各部门内部实际能源强度的变化,12%归因于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2]。Liao等(2007)根据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将中国所有工业产品部门合并为36个子部门,通过Τo¨rnqvist和Sato-Vartia分解法分别对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2年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效率因素, 而2003~2005年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工业能源强度的上升[3]。这些研究同样表明,工业内各部门的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是中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将所有工业部门划分为轻、重工业部门,齐志新等(2007)的研究表明,1993~2002年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小于部门强度因素,但2002年以来,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其中2003年工业能源强度反常上升,78%都可以归因于这一因素[4]。根据能源消费类型,孟令茹等(2007)研究了2002~2005年工业部门煤炭消耗情况,认为提高煤炭使用效率是节约煤炭资源的主要手段,能源替代效应和工业结构变化对煤炭消耗影响不大[5]。

由此可见,现有的研究的重点为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进行分解分析,数量不多且研究不全面,笔者尚未见到有学者分别根据工业能源消费类型对其进行分解研究的。为此,本文将运用改进的因素分解法,分别分析中国工业能源总量、煤炭和石油消费的变化原因,以试图填补现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2 模型及方法

因素分解法是近年来对能源消费量进行分解计算、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按其分解方式可分为L氏指数分解法(Laspeyres index methods)和D氏指数分解法(Divisia index methods),每种分解方法都又被分为加法形式和乘法形式。L氏指数分解法由于分解后其残量过大,自1995年以后就较少有学者运用它来研究[6]。D氏指数分解法又分为数学平均D氏分解法(AMDI)和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LMDI)等。Ang(2004)从理论基础,适应范围,应用便利性,结果表达等多方面比较研究了因素分解法多种形式的优劣性,文章最后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LMDI是目前各种方法中相对合理的一种[7]。因此,本文将根据LMDI方法对中国工业能源变化情况进行分解分析。

首先, 本文将0年(基年)到t年(计算年)的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分解为产量效应(production effect)、 结构效应(structural effect)和部门能源强度的效应(intensity effect),如式(1)所示:

ΔEtot=ΔEprd+ΔEstr+ΔEint+ΔErsdp(1)

其中, ΔEtot为能源消费量变化的总效应;ΔEprd为能源消费量变化中的产量效应;ΔEstr为能源消费量变化中的结构效应;ΔEint为能源消费量变化中的强度效应;ΔErsd为分解残量。

其次, 将中国所有工业部门分为i个子部门, 根据Ang提出的LMDI方法的加法形式欧育辉(2007)、高振宇等(2007)根据LMDI方法,分别对中国1985~2003年及1981~2005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分解分析,但限于数据统计口径的差别和变动等原因,文章并没有对工业内各行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展开深入的分析[8,9];Zha等将中国所有工业部门分为36个子部门,分别通过AMDI和LMDI方法的乘法形式对1993~2003年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解分析[6],该文是LMDI方法在能源领域应用中一篇优秀的实证研究文章,但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工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的引用上,笔者并没有看出作者对1998年前后统计口径的不同怎样进行处理。因此,笔者认为LMDI方法在工业能源强度应用上的研究有尚待完善之处。

3 变量和数据来源

自1998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统计范围只包括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而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统计口径包括村办企业之内的所有工业。不同的统计口径给工业各行业能源消费变化因素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庆幸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工业增加值的统计口径与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口径是相同的,据此数据进行的研究是确实可信的。由于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期年份的《投入产出表》的工业部门分类与近年来(1997年、2002年)的分类相差较大,且2002年以后的《投入产出表》目前还没有公布,因此2002年以后工业各部门的增加值目前尚无法得到确切数据。笔者认为如果选择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来进行研究,虽然通过一定的推算可以得到全部工业行业增加值的近似值,但毕竟不能代表实际的工业增加值,这样的研究是不够严谨的。因此本文主要根据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和相应能源数据来分析中国工业各部门能源消费的变化情况。至于2002年以后工业能源消费分解情况,笔者将在确切数据可得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本文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1997年40部门和2002年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10]。Fisher(2004)也指出,工业部门煤炭消费减少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1]。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与1997年相比,2002年工业煤炭消费量有少量增加,增幅为6.3%,同期工业煤炭消费强度下降了29.4%. 在此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增加使煤炭消费量上升了50957.1万吨,工业内部各部门的结构变化引起煤炭消费量增长33633.9万吨,工业内部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大幅度下降有效地抑制了煤炭消费量,使之减少了76893.4万吨。

分部门而言,工业煤炭消费量最多的5个部门与能源消费总量最多的5个部门完全相同,不过其煤炭消费量在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80.4%(1997年)和85.7%(2002年),可见煤炭还是这些高能耗重化工业部门的主要能源消费品。又由于这些传统的高耗能重化工业能源消费的可替代性较差,当一些轻工业部门逐渐转化为依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时(5),这些传统的高耗能部门只能继续依赖煤炭,从而导致这些部门的煤炭消费增长幅度比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幅度更为显著。在所有工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21)部门的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绝对值)异常突出(见图3),主要是因为该部门的煤炭消费占所有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41.7%,是工业煤炭消费的重中之重的部门,也是减少工业煤炭消费的主要潜力部门。同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A12)部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A13)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21)部门结构效应亦出现反常,其原因笔者已在前一部分进行了阐述。

4.3 石油消费总量

近年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飞速增长,工业用油所占比重分别为57.4%(1997年)和50.4%(2002年)。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与1997年相比,2002年工业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8.9%,增幅较大,同期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了14.4%. 在此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增加使石油消费量上升了10023.9万吨,工业内部各部门的结构变化引起石油消费量增长2894.4万吨,工业内部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大幅度下降有效地抑制了石油消费量,使之减少了6708.1万吨。

分部门而言,工业石油消费最集中的5个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0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10)、化学工业(A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A12)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21),其石油消费量分别占工业石油消费总量的92.1%(1997年)和93.6%(2002年),可见工业的石油消费集中度非常高,绝大多数都在高耗能重化工业部门。在这些重化工业部门,石油的可替代性甚至比煤炭的可替代性还要低。在所有工业部门中,由于重化工业投入产出比较大的缘故,石油消费最集中的5个部门的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绝对值)均比较大;尤其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10)部门的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绝对值)异常突出(见图4),这主要是因为该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达到了55.2%,该部门石油消费强度的下降是工业石油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动力。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LMDI方法对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的上升主要是由产量效应造成的,尤其是重化工业的产量效应;结构效应也对能耗总量的增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强度效应大大抑制了能耗总量的进一步上升。由于在1997~2002年间, 工业投入产出规模扩大, 工业总产值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消费总量、 石油消费总量随之上升。与此同时,由于部门内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中国工业2002年的能源消费强度、 煤炭消费强度和石油消费强度分别比1997年降低了30.6%、29.4%和14.4%. 因此,这几年工业节能的主要原因是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减小。

从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来分析,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A0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10)、化学工业(A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A12)、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A13)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21)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化工业是工业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的主体,其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和石油消费量均占全部工业消费的80%以上,这些部门能源消费量的降低是减少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的主要任务。尤其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A21)部门是工业煤炭主要消费部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A10)是工业石油主要消费部门,A21部门煤炭消费强度和A10部门石油消费强度的下降是工业煤炭消费量和工业石油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动力。

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重化工业决不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的宏伟目标,降低工业能耗是重中之重的任务。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尽量降低高耗能重化工业企业的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工业产业结构向低能耗方向调整,降低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促使经济、社会、环境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Sinton J E,Levine M D.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in Chinese industry:the relatively importance ofstructural shift and intensity change[J].EnergyPolicy,1994,22:239~255.

[2]Zhang Z X.Why did the energy intensity fall in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in the 1990s?The relative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tensity change[J].Energy Economics,2003,25:625~638.

[3]Liao H,Fan Y,Wei Y M.What induced China’senergy intensity to fluctuate:1997-2006?[J].EnergyPolicy,2007,35:4640~4649.

[4]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5~42.

[5]孟令茹,钱永坤,黄福臣.我国工业部门煤炭消耗的定量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9):41~44.

[6]Zha D L,et al.The contribution degree of sub-sectorsto structure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s on industry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03[J].Re-newable&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

[7]Ang B W.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Policy,2004,32:1131~1139.

[8]欧育辉,刘轶芳,满讲义.基于LMDI的我国能耗增长总量分解[J].经济管理,2007,(7):91~95.

[9]高振宇,王益.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J].统计研究,2007,(3):52~57.

[10]杭雷鸣,屠梅曾.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93~100.

工业革命原因 篇8

1.1定值整定不合理导致的跳闸。这方面原因的出现主要来自于电网运行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就会在继电保护整定形成上靠主观上的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如线路上出现了短路, 那么在这条线路上和周边的线路它的保护装置就会很快地启动, 也就是说会出现跳闸现象的发生, 具体如图1所示。

1.2短电缆线路造成保护定值无法区分造成的跳闸。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线路本身的阻抗值较小, 还有可能是背侧系统与线路的阻抗比很大。这些都会造成跳闸现象的发生。具体我们可以用图2表示。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我们不难看出, 当线路较短时, 此时如果要进行相关的灵敏度校验工作, 我们要确保它的灵敏度小于1。换句话说, 要保证在最小运行方式下有不小于15%的保护范围, 如整定值为图中所示, 相反地如果保护范围将延伸到下一级线路的A点。假设在图中所示的A之前发生短路现象, 那么就会出现图中所示的1#开关和2#开关地方的速断保护同时启动, 这个时候就会造成越级跳闸现象。

1.3系统运行方式差异较大时造成的跳闸。具体如图3所示。当整定值为图中的时候, 在一定条件下保护范围就会到下一个线路上的A点。假如说在这发生短路现象, 那么就会导致图中1#开关和2#开关速断保护同时启动, 同样也会出现越级跳闸。

1.4 CT变比过小, 短路电流过大, 造成CT饱和也会出现跳闸。当互感器电流一次侧电流增大时, 二次输出电流就不能发生变化,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总有效值和基波电流有效值增加的情况。如果说电流速断保护的整定值大于电流互感器二次输出电流的上限时, 这样就会引起保护的拒动。

2电网越级跳闸解决措施分析

2.1采用电流差动法解决。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只需要专用通道就可。在实际生产中当设备出线不同程度的故障时, 那么流进被保护设备的电流及流出的电流就会出现不相等, 此时它的差动电流应该是大于零。

2.2采用时间级差配合法解决。具体如图4所示, 当图示中的7号开关速断保护延时为0ms;5、6号开关速断保护延时为150ms;3、4号开关速断保护延时为300ms;1、2号开关速断保护延时为450ms。

电流速断延时法可以解决短路越级跳闸问题, 无需额外投资, 只需做好保护器延时级差整定即可;但不能适用于地面入井线路控制开关电流速断没有延时的井下供电系统。当井下供电系统级数过多时, 总延时超过0.5s可能引起35k V及更上级开关越级跳闸。

2.3采用系统判别法解决。当发生短路故障时, 流过短路电流的节点上报故障信息, 由监控系统对运行方式和拓扑结构进行故障点判别, 然后再下发命令使离故障点电源侧最近的开关跳闸, 满足生产需要。

2.4电流速断闭锁法介绍。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是某处短路时, 那么上级开关就会通过短路电流, 此时短路点下级开关就不会通过短路电流。如果当每个开关保护器的短路闭锁信号接入上一级开关智能保护器速断闭锁输入端时, 闭锁上一级开关的速断保护功能就不跳闸;短路点下级开关保护器的短路电流采集模块检测不到短路大电流, 不会发出短路信号和闭锁信号, 不闭锁上一级开关的速断保护功能。

摘要:文章通过对煤矿工业高压电网越级跳闸原因的分析, 探讨防越级跳闸的解决方法, , 以此实现故障的快速准确切除, 满足了煤矿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减少了故障的发生, 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越级跳闸,电流纵差,高速工业网,分布式决策

参考文献

[1]宁传文.煤矿井下供电短路保护新设想[J].煤炭技术, 2005 (09) .

[2]冯建勤, 冯巧玲.级联线路的链式过电流保护方案研究[J].继电器, 2006 (04) .

[3]贺敏, 陆于平, 等.一种适用于中低压短线路的光纤纵差保护方案[J].继电器, 2003 (09) .

工业革命原因 篇9

1. 工业、民用建筑防水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本概念

工业、民用建筑的防水工作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建筑防水工程的职责是保障建筑物以及构筑物的组成结构不受到水的侵蚀,保障内部空间不受到水的危害。建筑防水技术是建筑工程的一项分部工程。为了防止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滞水、地下水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水文地质变化而引起的水渗漏到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里边,同时也为了防止蓄水向外渗漏,我们要采取各种构造、结构以及建筑方法和措施,这就是建筑防水技术。笼统地讲,防水措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防止外面的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防止蓄水结构里的水向外渗漏以及防止建筑物内部相互渗水。总而言之,就是要使得建筑物在使用年限内,防止各种各样的水的侵蚀,保障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内部空间不受到污染和损坏,为人们创建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空间。

1.2 防水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工业、民用建筑的渗漏问题是建筑物比较普遍的质量问题。实际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屋面漏水、粉刷层剥落、墙壁渗漏等现象经常出现,屋顶和内墙由于渗漏而大面积剥落,并且由于渗漏而变得潮湿,甚至己经发霉,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住户的身心健康。机房、车间以及办公室等工作地点如果出现渗漏问题,还会破坏办公设备、机床设备以及精密仪器等。为了应对渗漏问题,人们经常花费人力和财力进行修护。建筑物的渗漏问题扰乱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秩序和正常生活秩序,而且缩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1.3 建筑防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物和构筑物容易发生渗漏现象的主要部位有:室内部位(厕浴间、阳台、厨房和水池等)、屋面、外墙板缝(窗台、框架、窗边和外墙面等)、地下室的地面等。建筑物是建筑工程的最终产品,投资巨大,耗费的材料、人力以及能源等都非常多,如果建筑物的质量差,不仅影响其使用功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且还会由于安全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对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防水原因引起建筑物的质量出现问题或者造成建筑物有重大质量缺陷,这很难弥补,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工业、民用建筑主要防水部位的渗漏原因分析

2.1 瓦屋面的渗漏原因分析

(1)设计和施工不合理

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造成瓦屋面渗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屋面的坡度过小;屋面的承重结构的刚度不够;屋面铺设不平整;盖材的质量有缺陷;屋面结构的质量不好;盖材的铺设质量不好;屋面的排水沟或者落水管的排水量不合格等。

(2)自然损坏

屋面的盖材暴露在外面,长期受到风雪雨霜的侵蚀和日光的曝晒,铁皮和瓦片被锈蚀和风化,砂浆开裂等。

(3)维护欠缺

在屋面上随意建设主体外设施损坏了盖材的防水层;禁止上人的屋面上人而破坏了盖材的防水层;平时没有进行及时的保养和维修,比如没有及时更换有破损的盖材等。

2.2 柔性屋面的渗漏原因分析

造成柔性屋面渗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防水层老化、开裂和起鼓;构造节点被损坏等。下面就对起鼓引起的渗漏和构造节点被损坏引起的渗漏进行分析。

(1)屋面起鼓造成渗漏

卷材防水层常常出现起鼓的现象,常常在施工之后较短时间内发生,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起鼓经常出现的部位是基层和防水层之间以及油毡的搭接处,偶尔也发生在卷材的各层之间。起鼓的发展由小到大,小的直径约为10mm,大的可达3m,大小鼓泡还有可能连接成片。如果把鼓泡切开,可以看见里面呈蜂窝状,内部的沥青胶结材料己被拉断或者被拉成薄壁。屋面的基层呈深灰色或者有白点,还有可能有冷凝的水滴。屋面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基层和防水层之间,或者卷材的各层之间,部分粘贴不紧密的地方,有潮湿的空气或者水滴,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造成起鼓;基层和卷材粘贴不牢固等。

(2)柔性屋面的构造节点损坏造成渗漏

由于构造节点损坏造成的渗漏,主要发生在突出屋面的部位,如烟囱和排水立管等处;另外还有可能发生在天沟、檐口以及变形缝等处。构造节点损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构造节点的处理不当;立面卷材的端部没有进行有效的固定;泛水高度不足;变形缝的防水处理不当;天沟和落水管的断面过小,排水量不足;天沟的纵坡过小,排水管不通;防水层开裂或者老化,铁皮锈蚀,封口砂浆剥落或者开裂;没有做出水口的附加层等。

2.3 刚性屋面的渗漏原因分析

刚性屋面的渗漏主要是由裂缝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基层的屋面板变形引起防水层开裂

由于地基沉降不均匀、混凝土干缩、砌体压缩不均匀、温度以及荷载等因素的影响,屋面板产生绕曲变形、相对位移或者板端角变形等,造成防水层受拉变形而出现裂缝。

(2)刚性防水层由于干缩或者温差出现裂缝

砂浆或者混凝土水化之后体积变小,在其收缩时会受到基层的约束,这时防水层就出现干缩裂缝;防水层受到太阳辐射、雨雪、大气温度以及人工热源的影响,再加上没有设置变形缝或者变形缝设置不当,就会出现温差裂缝。

(3)设计和施工不合理

砂浆和砼配合比例不当;施工的质量低;没有及时保养和维护等。

2.4 有水房间的渗漏原因分析

(1)楼板的渗漏原因

有水房间的楼板的设计不合理,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楼板的四角易出现裂缝,所以没有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设计时各个工程没有协调好,给排水施工图上未注明预留孔的方位和处理方法,任意设置孔洞;对有水房间的楼板进行浇注施工时,模板下沉、膨胀或者负筋被踩踏,导致楼板出现裂缝。

(2)墙面的渗漏原因

地面的排水坡度不合理,墙根的地方倒反水;墙裙处没有采取防水措施,墙裙开裂或者空鼓;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在楼板的周围附加钢筋,板角有了裂缝之后,水沿裂缝渗到楼板旁边的墙上;进行防水材料的施工时,未合理设置反边的高度或者没有做反边。

3. 从材料、设计及施工等方面分析建筑渗漏原因

下面就从材料方面、设计方面、施工方面以及使用维护方面来分析我国工业、民用建筑出现渗漏问题的原因。

3.1 材料原因

近几十年来,我国建筑的防水材料发展迅速,不仅质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大,而且品种也日益增多。但是很多品种的防水材料还没有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这些产品的质量控制就很难操作了,所以也会有一些不合格的防水材料产品流入市场。另外,有些防水材料的生产企业缺少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模式也比较落后,产品的质量不高,这样的产品也有可能混入市场。有些防水材料产品拿到现场后,没有人负责抽样检查,无法确定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直接把产品应用到工程建设上,这样建造的建筑物的防水功能就无法保障了,难免会出现建筑物渗水漏水问题。

3.2 设计原因

有一些设计人员对防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只重视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构造,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根本不考虑建筑物的防水措施,或者只是在图上做些简单注明,这样施工就缺少理论支持和依据,建筑防水工作不到位。我们应该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合防水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确定合适的防水措施。目前,有些设计部门对于品种繁多的防水材料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选材不当,对节点的设计不周到,构造层次的设置也不合适。另外,防水层的预算造价过低,屋面防水工程的造价常常只占工程总费用的2%左右,这就给选材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3 施工原因

把新型的防水材料应用到建筑防水工作中,不能说建筑物的渗漏问题就解决了,广大防水施工人员还要按照施工的规范条例进行精心施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很多防水施工人员缺少防水专业知识,防水施工队伍管理上也不完善,对于防水施工工作的检查也比较松懈,有些防水施工队伍甚至不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验收工作也不区分工序和区分层次,尤其是对结构节点的处理不当,这就造成了渗漏隐患。

3.4 使用和维护原因

对于己经投入使用的屋面,使用中不采取维护措施,管理维护的意识淡薄,防水层常常由于人为原因引起局部破坏、水管堵塞、保护层剥落、屋面积水、滋生植物等,另外建筑物由于长期使用结构发生变形,温度和湿度也在变化,还有环境的侵蚀作用,这些也会造成防水层的恶化,对防水功能产生影响。

结语

工业革命原因 篇10

关键词:工业建筑,裂缝原因,防治对策

工业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中较多的要数钢筋混凝土构件。实践证明,混凝土结构件和相当部分裂缝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施工措施来克服的,本文就常见的容易忽视问题,引发裂缝的原因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常见混凝土裂缝原因:

混凝土是一种抗拉能力极低的脆性材料,尤其工业建筑改扩建项目,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温度、湿度变化,轧机震动、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极容易产生裂缝。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不仅重视其物理性能,同时重视其化学性能。如“AAR”碱集料反应以及化学介质的侵蚀会使混凝土结构过早产生裂缝,降低混凝土强度。

1、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上用了这些不合格的材料就会导致“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地基变形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造成开裂主要原因是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大小、形状、方向决定与地基变形的情况,由于地基变形的应力相对较大,使的裂缝一般是贯穿性的。

3、施工工艺

(1)水分蒸发、水泥结石和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2)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灌、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使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模板构造不当,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4)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混凝土保护层太大或太小,浇灌中碰撞钢筋使其移位等都可能引起裂缝。

(5)混凝土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质量与裂缝关系密切。早期表面干燥可使其内外温度较大更容易产生裂缝。

(6)任意留置施工缝且不按规定处理;后期施工扰动前期混凝土;在不宜施工的气候条件下,勉强施工;冬季施工未采取防冻措施等等。

4、结构受荷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的因素很多,施工中和使用都可能出现裂缝。例如早期受震、拆模过早或方法不当、构件堆放、运输、吊装时的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施工超载、张拉应力值过大等均可能产生裂缝。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肉眼一般不能察觉,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都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这类裂缝有的文献称之为无害裂缝)。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分不同情况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mm.对那些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裂缝,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则应认为有害,需慎重处理。

5、设计构造

结构构件断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现浇主梁在搁次梁处如没有设附加箍筋或附加吊筋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6、徐变裂缝

结构构件在内应力的作用下,除瞬时弹性变形外,其变形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徐变变形。据文献记载受弯构件由于徐变变形的作用,其长期变形值可增加2~3倍,因变形量加大而使拉区混凝土承受拉应力,造成裂缝的出现。

7、施工原因

施工方面由于施工原因造成裂缝出现的因素很多。如混凝土结构养护不良或养护时间不够;水灰比过大、水泥或外加剂加入量过大;搅拌时间不够、振捣不实;钢筋表面污染、保护层过小或过大;任意留置施工缝且不按规定处理;后期施工扰动前期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大,未采取有效措施;在不宜施工的气候条件下,勉强施工;冬季施工未采取防冻措施等。

二、裂缝的防治对策

1、材料选用

(1)水泥: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严禁使用安全性不合格水泥。

(2)粗骨料:宜用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石料。级配良好,孔隙率小,无碱性反应;有害物质及粘土含量不超过规定。

(3)细骨料:宜用颗粒较粗、孔隙较小,含泥量较低的中砂。

(4)外掺料: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

2、配料

(1)配合比设计:采用低水灰比、低用水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2)配制混凝土时计量应准确,要严格控制灰比和水泥用量,禁止任意增加水用量。搅拌要均匀,离析的混凝土必须重新拌匀后,方可浇灌。

3、钢筋配置应严格按施工图施工,尤其重视以下各点:

(1)从塑性铰区延性考虑钢筋品种、规格、数量的改变、代用,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做到强柱弱梁。

(2)钢筋位置要正确。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钢筋间距过大易引起钢筋之间的混凝土开裂。

4、模板工程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在模板工程中应注意以下各点:

(1)模板构造要合理,以防止模板各杆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2)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防止施工荷载(特别是动荷载)作用下,模板变形过大造成开裂。

(3)合理掌握拆模时间,拆模时间不能过早,应保证早龄期混凝土不损坏或开裂。但也不能太晚,尽可能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

5、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时应防止离析显现,振捣应均匀、适度。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条件下,更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当浇水养护有困难时,或者不能保证其充分湿润时,可采用覆盖保温等方法。

6、施工技术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基坑开挖后及时通知勘察及设计单位到场验收。对较复杂的地基,设计方在基坑开挖后应要求勘察补钻探,当探出有不利地质情况时,必须先对其加固处理,并经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开挖基槽时,要注意不扰动其原状结构。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相邻建(构)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基础,以防止基坑开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

总之,在整个工程项目进行中要做到精心设计,合理施工,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在现代建筑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尤为显见,因为重视钢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及工程的实用性。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特别是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以确保工程质量,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商品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科技咨询.建筑科学, 2004

[2]梁兴平:《浅析楼面裂缝的成因和防治》[J].重庆建筑,2007

[3]陈晓东:《浅谈商品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工业革命原因 篇1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强化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除了继续强调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竣工验收安全专项评价之外,还强调对某些专用设备、装置和生产系统进行安全专项评价,同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煤矿和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和建筑施工企业等进行安全生产条件现状评价即风险评价和评估。这对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和在生产过程中整改事故隐患起了重要作用。笔者近年来参与建设工程项目安全检测评价,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各类矿山安全现状评价和评估,对在评价中发现的许多事故隐患进行归类和分析,供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参考。

2、若干常见的事故隐患

2.1 供配电方面:目前各种供配电电网遍布各地,用电单位日益增多,但在用电方面也存在许多事故隐患,列举几例如下:

2.1.1 在供配电系统中,按规定要求对于一级用电负荷,即如果中断供电将发生中毒、爆炸、火灾,造成人身伤亡或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用电单位应设置双电源,对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还应增设应急电源。对于二级用电负荷,即如果中断供电将在政治上、经济上造成较大损失,影响用电单位的正常工作,用电单位应设置双回路供电系统。在实际检测评价中发现约有30%该配置双电源的一级负荷用电单位,被改为双回路供电;有的二级负荷用电单位只设置单回路供电。

2.1.2 有些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生产厂房的电气系统未实现整体防爆。存在电缆沟无盖板或盖板不是非燃材料以及电缆穿墙处防火封堵不规范等现象,配电室配置不规范如配电屏屏前屏后维护通道宽度不足和配电室门向内开等现象比较普遍。

2.1.3 小型施工队,非煤矿山,个体户养殖场所等未按规范要求架设临时输电线,接线不规范,缺少控制开关,接地不规范,横跨电线离交通路面安全距离不足,电线老化裸露,未设避雷装置等问题也留下很多隐患。

2.2 生产装置、设备方面:厂矿机械设备和系统装置种类多、数量大,是生产的必要设施,但也是许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设备是靠人对其控制进行生产的,但全靠人工控制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失误造成事故。因此要求机械设备和系统装置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能;比如要求许多有可能突然泄漏毒性物质或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的工业场所配置连续监测和自动控制装置,当监测到场所内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温度、压力、液位、流速等超过了规定值,监测装置就自动驱动控制装置或是切断电源,停止加料或停机,或是驱动排风机进行通风,降低有害物浓度。有的生产流水线要求配置各种联锁、故障保险和警报装置等等。同时国家规定对涉及安全的机械设备应定期报废更新。

2.2.1 实际上,目前约有50%老厂设备比较老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加上未定期检修或调整不当等原因,系统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故障率比较高。有些老化工厂至今还在使用60年代生产的反应釜等产品,其控制手段和安全可靠性都存在问题;有些储存易燃易爆固体、气体、液体的仓库、储存罐未按规定配置连续监测自动控制装置;部分老厂中的仓库、储存罐与外围民房、学校、交通道路等的间距不足,并且设备老化、超量贮存;有的储油罐未设阻火器、呼吸阀;有些生产辅助设施的防火、防爆、防毒措施不到位;有些生产流水线,如使用有毒含苯胶的制鞋厂,未按规定安装配置连续监测自控装置;约有30%中小制鞋厂未定期检测车间内的气体质量,排气通风装置未能有效工作;有的烟花爆竹民营厂厂址选择和厂房布局不当,生产设备简陋,操作方法原始,生产场所储存药量超标,多数烟火药配方未经鉴定;有些中小民营、私企向废铁回收公司购用报废设备包括工程和各种矿用车辆,安全性能很差。

2.2.2 按规定生产单位所用的起重设备、各种车辆以及带有压力容器的各种机械,都应制定修理计划,包括:定期性的精度检查与调整;预防性试验如电气绝缘、耐压、继电整定保护等;二级保养和小修,项修,大修等,以保证其有安全可靠的工作性能。但目前许多承包经营单位,常规的维修几乎都取消了。在使用中发现"抛锚"、"卡壳"出故障了,才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移动式起重机械在起吊作业期间因液压系统突然固障重物砸落事故,带小压力容器的装载机在操作中爆炸事故已发生多起。特别是有些个体户舍不得花钱及时检修、更换机动车的制动系统元器件和轮胎,在山区公路,甚至在高速公路上也发生了不少因制动不灵、爆胎等引发的车祸。

2.3 交通运输方面:从统计的数字看,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75%左右。发生车祸事故主要与驾驶员、路况、车况、车速、环境和气候有关。

2.3.1 查阅车祸事故资料,约有1/2的翻车、坠崖、撞车等恶性事故是发生在道路狭窄、路面破损有坑沟或者一侧是陡壁,一侧是悬崖,或者坡度大又长,转弯急又缺乏安全设施的路段,还有农村的乡间小道以及道路的警示标志不全,路标标识不清的路段。这说明路况的本质安全仍是交通事故的主要隐患之一。

2.3.2 车辆的本质安全也存在问题,如车辆的制动系统不灵,转向系统松动,轮胎磨损过度,动力传动系统和油路电路故障,灯光故障等也是重要隐患。

2.3.3 各种违章普遍存在,车辆违章加长,加高;不该载人、拖车的机动车如手扶拖拉机用于载人、拖车;四轮农用车、柴三机等低等级的车辆用于人货混装交通运输;各种车辆超载、超高、超长运输,驾驶员酒后开车,长途长时间连续疲劳开车,明知车有故障坚持冒险出车等现象十分普遍。

2. 4 消防方面:对于甲级防火范围的建筑物、厂房按规范要求应设置烟雾、温度等感应报警器和自动灭火喷淋装置,但检查发现存在其自动灭火喷淋装置被省掉的现象;有的单位消防设施不全、消防器材配置不足或选型不当;个别老企业的建筑物防火间距未能满足标准要求,还发现消火栓不出水或水压不足,消防通道被占用或被锁死,消防水池未按标准要求建造等现象。个别厂家配置的灭火器选型不当,在可能发生A类火灾(含碳固体)的场所配置只能扑救B、C类火灾(液体、气体)的灭火器;有的在同一场所混合配置了灭火剂性质不相容的灭火器;有的在使用会淹没气体灭火系统的场所,未配置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2.5 矿山方面:福建多数中小煤矿的采煤工作面未按规范要求配置用以检测瓦斯浓度的甲烷传感器;大多数矿井未设置供风设备与工作面供电的联锁装置;个别煤和非煤矿井未按规定配置机械通风系统;煤矿所有斜井提升机均无防跑车保护装置;部分矿井未按规范配置双水泵、双排水管双回路供电的排水系统。有些非煤矿山开采要素不符合要求,如开采高度偏大,未留设安全平台或留设不规范,大部分未形成阶梯式开采,边坡角偏大;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特种设备未定期检验,矿用各种车辆有相当部分超年限使用,车况极差并严重超载。许多非煤矿山还存在打干钻现象。

2.6 在建筑业方面,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在安全检查评价中发现,对于野外工程项目如铁路、公路、电站、码头等施工场所,有20-30%临时安全设施不到位,安全网、作业平台、爬梯、栏杆、脚手架、电源控制室等配置不当。有的钢结构强度、刚度低,摇摇欲坠,安全性差,因临时作业平台倒塌出事故的案例不少;施工工地内的道路大多是狭窄,坡度大,转弯急,路面差,有的呈S型盘升,经常诱发事故;多层立体交叉作业是许多工地和露天矿山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有些施工单位未给职工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带、安全帽,绝缘鞋,防护面罩等。

2.7 企业主和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素质偏低。相当部分企业主和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于本单位的经营生产中。许多员工特别是从农村来的新员工对相关工序、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不甚了解。这是操作者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根源。

3、存在隐患的原因分析

3.1 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本质安全化不到位产生的事故隐患,占50%以上是历史欠账留下的。以前对建设工程(项目)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缺乏严格把关。

3.2 安全法律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各行业各企业都有许多事情要做,而资金有限,为了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项目,在缺乏法律制约之下,决策者安全意识不强,就把许多安全设施给省掉了。目前虽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已实施,但仍有企业主未贯彻执行。

3.3 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困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生产企业面临转轨,各种矛盾突出,资金收而难支。所以该有的安全设施,设备检修,隐患整改都被忽略了。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激烈,往往是最低价中标,有时还要垫资施工,资金困难也是安全投入不足的原因。

3.4 多数民营、私营企业主唯利是图。即使经济效益不错也还是在安全方面克扣。未按规定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未按要求配置劳动防护设施和用品,未能按时维修机械设备,违章作业,冒险作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获取金钱。5吨的车辆也敢装运20吨的货,甚至敢在居民居住区中生产烟花爆竹……

3.5 相当部分新就业者饥不择食。特别是大批从山区、农村到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素质偏低,但为了生存,明知有险却义无反顾。下矿井,进隧洞,登高处……这种状况也是安全事故多的重要原因。

3.6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三级"安全教育未真正做好。对危险性大的工序、设备,未对操作者进行事故预防、安全操作规程培训。

4、事故隐患整改对策

4.1 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应本着对社会稳定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证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以及必要的安全经费投入。

4.2各地、各行业、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结合项目技改,按规范要求逐项整改;对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竣工验收安全专项评价,不要留下新的隐患。

4.3 建立单位行政一把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企业主安全政策水平,避免使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采用冒险行为或以牺牲职工安全和健康为代价来获取本单位的利益。

4.4 贯彻落实"科技兴安"战略,培育和整合安全科技力量,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生产的综合性安全技术专业人才。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安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安全管理方法创新的研究,鼓励各单位开展安全技术革新活动,着力提高各行业,各企业生产设施的本质安全化水平。

工业革命原因 篇12

关键词:工业气体,爆炸事故,原因分析,应急救援

我国工业气体排放量与应用量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不仅对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 而且会引发诸多安全事故, 尤其是近几年, 因为日晒、高温等因素引发的气体膨胀爆炸事故屡见不鲜, 比如天津“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对环境与周围人群都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因此, 不断加强对工业气体爆炸原因与预防对策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切实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是降低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前提, 下面将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工业气体分类以及爆炸时的危险性

1.1 工业气体分类

通常, 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到的气体主要分为压缩气体与液化气体, 这些气体都是工业气体中的重要组成, 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我国《常用危险性化学品分类与标识》中的要求, 可以按照气体性质分为易燃气体、不燃气体、有毒气体等几大类。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小于10% ( 体积比) , 或爆炸上限和下限之差值大于20% 的气体为易燃气体, 比如工业中常见的氢、甲烷等;而性质稳定、不易燃烧的气体, 如二氧化碳、氮气等为不燃气体;而有毒气体则是指被人体吸收后出现中毒死亡的气体, 比如, 氨气、氰气等[1]。

1.2 爆炸的危险性

工业气体爆炸分为物理性质爆炸与爆炸式燃烧两大类。结合气体的可压缩性特征, 在气体达到某一温度下没有出现液化时的温度界线被称为临界温度值。如果气体温度比这一临界温度值越低, 将对热的敏感度越大, 空气中蒸发的速度也越快, 爆炸时的危险性也增大。一般来说, 钢瓶装的液化气体其压力都非常高, 大约在4.5MPa左右, 一旦钢瓶出现激烈撞击或者振动, 将使内部气体出现强烈震荡导致内部压力不断增大, 在达到钢瓶压力最高临界值时将出现强烈爆炸。还有一种是化学性质的爆炸, 就是指高温、高压下气体发生了化学反应, 释放出大量的热, 在分解或者聚合之下产生爆炸。对于一些具有氧化活跃性的有毒有害气体来说, 将非常容易出现氧化反应而发生爆炸, 危害也非常大[2]。

2 工业气体爆炸出现的原因

2.1 反应失控引发的爆炸

某些不正当的操作或故障将引发容器内的气体发生反应甚至失控, 如出现停电或者是停水时将导致容器内部的反应热积聚, 反应时的温度将增加, 造成容器内部压力的增加, 进而引发爆炸。如果反应非常激烈时, 操作人员若违章将冷却水阀关闭, 聚合下的超高温或者是超压力将使反应物激烈流动, 进而产生非常多的静电, 易产生强烈爆炸。如“佛山丹灶镇4·18”爆炸事故就是操作工尝试新工艺时反应失控而引发反应釜爆炸的事故。

2.2 气体外泄造成的爆炸

在工业气体与外界空气混合时, 在空气中的混合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 若与点火源发生作用, 将易造成非常严重的爆炸事故。燃烧爆炸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①必须是可燃气体;②要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 最终形成混合气体;③要具有能够点燃混合性气体的点火源[3]。

2.3 生产设备检修不良引发的火灾爆炸

工业气体生产装置较为复杂, 并且非常多的管道中会残留一部分易燃、易爆气体, 在检修过程中机械摩擦将产生静电, 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 甚至引发爆炸事故。很多不良的检修都会造成该类影响, 比如, 停车或者是试验操作时的失误, 不按照规定标准进行隔离, 对盲板、清扫装置不能及时更换与清理, 没有用惰性气体吹扫管道, 存在违规操作等情况[4]。如“顺德12·31”重大爆炸事故就是维修作业人员不了解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而冒然进行动火作业, 而引发的重大爆炸事故。这就对工业生产中的各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操作, 坚决执行作业检修作业票制度。因为工作疏忽引发的火灾爆炸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会为生产单位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2.4 气瓶爆炸

气瓶爆炸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工业生产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对气瓶进行管理, 在气体充装前没有对气瓶进行检查或检验, 导致气体进入到气瓶后与内部残留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如果反应强烈将引发爆炸[5]。其次, 乙炔瓶中的丙酮数量非常少, 也会引起气体爆炸。乙炔溶剂能够与丙酮相互溶解, 丙酮会随着瓶内乙炔气体释放而流失, 一旦丙酮数量缺少, 能够溶解的乙炔数量就会减少, 这样一来, 气态乙炔量增高, 在运输途中容易出现瓶体的相互碰撞造成内部压力升高引发爆炸。最后, 气瓶超标充装也会产生爆炸。例如, 天津市某车间生产中, 因为二氧化碳钢瓶充装过量, 导致二氧化碳瓶压力增高, 直接引发了气体爆炸, 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 不按操作规程操作过量充装是造成这次事故最重要的原因[6]。此外, 还有一种混合气瓶爆炸的情况。例如, 哈尔滨某化工厂因为在气瓶充装前没能对气瓶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 并且气瓶内部出现了油漆脱落现象, 污染杂物较多, 装瓶过程中错将氢气瓶当成了氮气瓶使用, 在工作人员对气体瓶的转动角瓶进行试验时产生了电火花, 温度升高、引发内部混合气体的膨胀出现了爆炸, 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 使化工厂损失惨重。

3 工业气体事故应急救援对策

3.1 预防工业气体爆炸事故的方法

3.1.1 严格按照防火要求进行气体生产

对于新建或者扩建工程, 必须要有安全设施的准备, 还要取得相关管理监督部门的审查认证, 合格以后才能让安全设施正式使用。与此同时, 还要严格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消防设施的配备, 遵循以下规定。

车间内的生产工人必须穿戴防护服, 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进行生产, 明确生产责任人, 切实做好监督与检查工作;要在气瓶充装区、气体生产区、气瓶仓库等地张贴安全警示, 比如“严禁烟火”等标志[7];仓库要安装避雷装置, 并要定期对装置进行检查, 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消防器材必须摆放在明显、方便取放的地方, 不能任意对数量更改, 并要有专门人员的管理与添置保护等;在进行设备检修前, 要先将瓶内的多余气体排空, 确保瓶内的氧含量符合指标, 最后将其放置在安全、干燥的地点。

3.1.2 电器设备防爆安全要求

通过分析爆炸区域的大小以及防爆结构, 对电气设备进行合理选择及正确使用。最终选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在组别与级别上要符合要求;如果有3 种以上的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混合时, 要结合危险程度与危险系数选择并使用防爆设施;对于爆炸危险区域当中的电气设备, 要在使用过程中使其满足机械、化学、温度等环境需求;在有潜在爆炸因素的环境中, 要做好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的安全接地处理。

3.1.3 气瓶安全管理要求

气瓶充装单位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满足以下要求。

在气瓶颜色上、字体字样上、色环上必须与国家的《气瓶颜色标识》一致, 并要在瓶体上将产权单位与充装单位标记清楚;要在《气瓶安全监督规程》指导下编写气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要按照化学性质对气瓶进行分管处理, 避免其受到阳光直射造成的温度升高, 放置地点要远离火源、电源;氧气气瓶应禁油。

3.2 工业气体事故应急救援

3.2.1 应急救援程序

在发生了爆炸事故以后, 及时起动应急救援程序, 现场操作人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关闭相关装置, 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及时与紧急救援中心取得联系, 并如实报告爆炸地点、内容、爆炸程度等内容, 并提供相关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救援中心接到报告后, 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队伍到事故现场救援, 带上救援物质与设备;救援队伍到达事故现场以后, 先对警戒区域进行划分, 按照事故救援方案实施抢救;在爆炸危害得到控制以后, 就可以开展现场消防工作;1 小时以内主要负责人要向相关部门汇报事故情况[8]。

3.2.2 工业气体泄漏事故处置对策

建立警戒区域, 做好人员疏散工作。第一时间在事故中心区域内要将一切电源、火种切断, 将可能引起爆炸的因素消除;及时佩戴防护设施进入事故现场, 易燃气体泄漏不可以穿戴化纤类服装或者是金属材质的鞋帽, 要使用防爆工具进行救援工作;如果是不燃气体爆炸则要让救援人员佩戴正规的呼吸机, 在事故中心划分好警戒线, 根据气体性质及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如果因气体生产引发的气体泄漏则要将阀门关闭、停止一切作业活动、消除隐患。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工业气体爆炸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并结合这些内容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与应急救援措施, 可见, 做好气体生产管理、增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按照规范流程放置气瓶、做好气瓶管理是降低爆炸事故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胡耀元, 周邦智, 杨元法, 等.H2, CH4, CO多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及其容器因素[J].中国科学B辑, 2011, 32 (1) :35-39.

[2]文树德.避免低压气瓶当作高压气瓶充装使用防止恶性爆炸事故发生[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十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1:45-50.

[3]冯莉莉, 宋文华, 范子琳, 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爆炸后气体产物成分对比[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6) :579-581.

[4]刘昕亮, 谢飞, 董影超, 等.液化石油气站储罐区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与安全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07 (9) :178-182.

[5]庄胜强.关于江宁区东山镇“3.20”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技术鉴定报告[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年年会论文集.2012:125-128.

[6]庄胜强.如何科学地鉴定气瓶爆炸事故——谈两起气瓶 (容器) 爆炸事故的鉴定[C]//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2011:198-211.

[7]马峰, 蒋军成.内置障碍物连通容器中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爆炸数值模拟[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4 (9) :1-3.

上一篇:地理易混概念辨析下一篇:承租人优先购买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