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2024-08-25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通用12篇)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篇1

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合同是贯穿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性文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是协调双方经济关系的手段,是工程过程中双方的最高准则,又是工程过程中双方解决争执的依据。因此,施工合同签订与执行关系着施工企业能否获得合理的价格和利润,赢得信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工程问题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等诸方面的问题。

1. 合同的订立

1.1 重视拟订合同的主要内容

施工合同可以参照施工合同文本订立。我国的工程建设可选择的示范文本主要有两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件。FIDIC合同条件在国际工程中影响较大,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我国的贷款项目一般要求采用FIDIC合同条件。除此之外,国内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拟订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正确使用合同文本及拟订合同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涉及工程价款的相应条款更应有所说明,避免工程价款结算争议、纠纷的发生及工程价款无从控制的现象。

1.2 慎重确定合同类型

在工程量清单招投标中,由于清单工程量为预计量值,清单工程量与实际必需工程量的差别很大程度地带来合同双方的主要利益风险,所以恰当选择合同类型有利于取得竞争性报价,合理分担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

1.3 明确施工合同中涉及工程价款的内容

明确施工合同条款中涉及工程价款的内容如下: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或比例、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工程计量与支付工程进度款的方式、数额及时间;施工中发生变更时,工程价款的调整因素、方法、程序、支付及时间;索赔与现场签证的程序、金额确认与支付时间;发生工程价款纠纷的解决方法;约定承担风险的范围、费用幅度及超出风险约定范围、费用、幅度的调整方法;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的数额或比例、预扣方式及时限;工程竣工价款的结算支付的数额、时限及方式;保险费用;不可抗力发生的费用;专利技术使用费;文物、地下障碍物发生的费用;工期、工期提前或延后的奖惩费用或标准;支付价款、履行合同的担保事项。

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应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分歧和费用索赔问题,对每项合同条款要透彻理解,避免在结算时,因对合同条款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和不应有的赔偿。明确规定执行计费的标准、文件及日期等,以免给结算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2. 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

2.1 做好合同文件管理工作

合同及补充合同协议乃至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实际上是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应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

2.2 注意按合同要求的时限履行义务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工程中的各项业务和意外情况处理时限都作了具体规定。承发包双方、监理工程师都应在合同要求的时限内履行各自的义务。否则容易引起索赔。

2.3 公正地处理索赔

索赔是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主张权利的要求,在主张的同时要提供事实证据。根据事实证据和合同条款,另一方作出承认、部分承认并预以赔偿相应的工期和费用。当然,也可以采取反索赔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不是就同一个问题的推诿,而是找出对方违约的地方提出反索赔要求。

2.4 严格现场签证制度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经常出现各种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必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由于签证是双方对事实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可以直接作为追加工程合同价款的计算依据。目前,存在签证缺少约束,甚至一张签证单的结算造价就占合同价款的37%。因此,要严格签证权限制和签证手续程序,提倡只签客观实际情况而不签造价,只签实际工作量、人工数、施工措施而不签造价。结算部门应严把审核关,拒绝不合理的现场签证。

2.5 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

工程建设在施工阶段常常会出现设计变更、工期变更、施工变更等工程变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施工图设计变更较多,给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工程变更和索赔是工程实施阶段不可避免的,也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工作。如何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不仅是维护合同各方的权益,同时也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建成的关键。所以,在工程实施阶段应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

1) 正确区分工程变更和索赔的性质

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出工程变更的单位可能是设计单位、业主、工程师、承包商。所以应根据合同商务条款和技术条款的规定,正确区分是增加费用的变更还是不增加费用的变更。如:由于承包商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改变,合同中规定的由承包商自行设计的总价承包项目的结构尺寸改变,合同单价中已包括的内容的改变,合同中隐含的工作内容的改变等,属于不需要增加费用的变更。

2) 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的程序

合同管理的各项工作需要按程序进行管理。价款支付、各类文件的报批、项目经理的变更需要按程序进行。处理工程变更和索赔更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去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应规范工程变更的提出、变更的批准、变更的实施、变更价款的支付和索赔事件的发生、索赔提出、索赔报告的报送、索赔费用的批准及支付的程序。

3) 正确处理工程变更和索赔费用

工程变更和索赔费用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应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在正确区分工程变更和索赔性质的前提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处理。

3. 合同后期管理

3.1 工程款支付的合同管理

合同支付管理也是一项非常敏感而难度较高的工作。付款不及时或未按规定足额付款,将可能导致承包人的索赔;如果多付、超付,则可能造成难以追回的被动局面,还会引发其他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合同的支付管理,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合同签订后应建立工程款支付计划台帐,并与工程的形象进度计划相结合;

2) 按照合同支付计划,资金落实到位;

3) 按合同的规定支付工程备料款和形象工程进度款以及届时扣减备料款;

4) 竣工结算后的工程保修金的扣留以及工程履约保证金或履约银行保函归还或撤销。

3.2 工程结算资料

工程结算资料的提供内容:所有竣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工程签证单,招投标文件,合同书,结算书等。工程结算资料必须经工程监理的审核后报送业主。

3.3 工程结算审价

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由承包人提供全套工程结算资料给业主 (或业主委托造价的咨询单位) 进行结算审价,审价时应注意如下问题:

1) 所有竣工图、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单、签证单等工程结算资料应为原件,复印件无效;

2) 结算审价原则不得违反合同规定,事先另有规定的除外;

3) 业主督促承包人积极配合审价单位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价;

4) 工程最终审价报告应作为工程支付结算款的主要依据。

3.4 业主最后根据合同、审计报告支付工程款 (切实对照合同的工期、质量标准等要求)

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和有效的措施,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策略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它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建设程序,规范各阶段投资控制依据和方法,规范适应投资控制的法律和法规,严格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责任、义务,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工程建设才能按期、保质、保量建成,投资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雷俊卿, 杨平.土木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6.

[2]高显义.工程合同管理[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7.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篇2

加强基建事前管理降低工程造价刍议

我们结合当前高校基建事前管理,分别从优化设计、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三方面对怎样降低工程造价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提高高校基本建设经济效益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作 者:李佳山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审计处,湖南,长沙,410128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1) 分类号:F403.8 关键词:高校基建   事前管理   工程造价  

刍议合同档案管理 篇3

【关键字】企业合同;档案管理

前言

在当今这个社会,很多的财富都是由合同构成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离不开合同,合同不仅是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文件,也是很多纠纷的根源。正因如此档案合同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同档案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合同档案的管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了合同档案的各项问题。

1、合同档案的收集工作

合同要经过起草、审核、审批签署、责任方签署才能签订完成,而合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组卷都有很大的不规律性,因而这一过程中的长时间流转会给档案部门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的收集合同档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第一,正式合同文本签字仪式双发都应到场,根据合同法以双方签订方盖章来确定合同成立,在盖章的时候对合同进行编号登记使其成为合同档案的凭据,合同文本一经签字、盖章、公证后就即时收集归档。合同档案的管理人员还应用系统、发展的眼光看待收集到的合同档案材料,保证相关的文件如催告函件等也应该及时收集和归档,避免合同档案的遗漏及时效的损失。第二,档案管理人员要通过对合同档案形式与内容的规范性的分析,在合同审批的过程中应该填写合同审批单,审批单应由经办部门填写,记载合同内容、责任者、金额、经办部门等相关信息,并实行一式三联的统一格式,附合同文本一并办理审批流转,另外档案部门在提供合同档案利用的时候一般不应提供合同文本的原件,而是提供复印件。对合同档案的查阅应该建立起管理制度,加强合同档案的保密性。只有按上述规范操作才能真实反映每一份合同形成的全过程信息,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合同档案收集难的现象。

2、合同档案的分类、电子归档和归档范围

说到合同档案的分类自然离不开合同的分类,参照制订企业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一般可按照合同文件类型可按合同文件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合同准备前期文件、合同签订文件、合同执行文件。笔者所在的企业,合同管理档案作为一大类,是一级类目,合同种类作为二级类目,合同文件类型作为三级类目。《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和《核电文件档案管理要求》对合同文件的归档范围在规范性附录中均有规定,可以参照制订企业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

然而随着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合同档案工作从初期的手工操作、查询、保管到目前的电脑查询、信息下载、智能监控保管,把人们从繁重单调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所保存的档案原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档案的查询利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当前很多档案馆都在努力推行数字化管理,一方面对馆藏档案进行扫描,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对新进馆档案实行电子报送,直接将电子档案信息录入已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实现合同档案管理数字化、建立数字合同档案馆的长远目标来看,实行电子归档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笔者所在的企业根据规定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为:合同准备前期文件包括前期准备综合性文,立项与相关文件,资格预审,询价、报价,招标、投标、评标文件、合同推荐及支持文件、谈判及相关文件(含会议纪要、来往函件、谈判中的临时协议)等。合同签订文件包括合同签字文本及附件、补充协议书、保函与其它。

3、明确归档责任部门,制订合同档案整理办法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规定“企业各职能或承办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对本部门或项目归档文件的完整和系统负责;企业各职能或承办部门及项目文件形成者应负责积累文件,并对齐全、准确和形成质量负责;专兼职档案人员应负责收集、整理应归档的文件,并对归档文件的整理质量负责。”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合同档案归档责任部门应为合同管理部门,并指定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部门主动与合同部门沟通交流,确定归档的范围,制定合同档案整理模板,最后由合同部门制订《合同组卷办法》,档案部门审查,由合同经办人负责合同归档文件的收集和整理,并向档案部门定期移交。并规定合同准备前期文件和合同签订文件在合同签订后1季度内向档案部门移交,合同执行文件在合同执行完毕后1季度内向档案部门移交。这推进了合同档案整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档案部门跟踪考核,以推动合同档案归档工作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文件整理归档是档案部门的事,职能部门归档意识不强,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要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将职能部门归档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中,与部门奖金系数挂钩。笔者所在的企业就将文件是否及时归档、归档文件是否为原件纳入到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中。档案部门每年年初发布年度公司文件归档计划,每月跟踪考核,并在7月对归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告由公司领导签发,通报公司各部门。且每年年初档案部门会向合同部门搜集上一年的合同清单和签订日期,对照清单核查是否已归档,统计未归档合同清单,发与合同部门,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完成,否则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此举大大推动了合同档案归档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并确保归档文件的原始性。

5、合同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和思考

合同档案工作虽然满足了企业一部分的需要,但在合同档案工作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1.檔案人员催促合同经办人及时移交档案,合同经办人抱怨工作太多,没有时间整理,或整理质量较差。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可以考虑采用合同经办人负责合同归档有关文件的收集和初步整理,合同部门设立专职档案人员负责合同档案的规范性整理,如制作案卷封面、目录、备考表、页号打印、装订等,并负责向档案部门移交。专职档案人员参与重大合同的招投标和谈判过程,便于掌握合同相关有关情况,利于理解合同档案的系统性。专职档案人员保持相对稳定,档案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

2.档案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合同签订情况,不能及时跟踪。虽然制定了合同准备前期文件和合同签订文件在合同签订后1个月内向档案部门移交,合同执行文件在合同执行完毕后1个月内向档案部门移交规定。但因为档案部门不能掌握合同是否签订,何时签订等信息,无法做到及时跟踪。经常有非合同部门人员到档案部门借阅合同,发现合同没有移交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信息系统合同管理模块中加入档案人员节点,合同管理模块与文档管理之间建立关联,档案人员可以通过合同管理模块掌握合同签订情况,同时合同模块也可以调阅与该合同相关的文档,及时掌握合同执行情况。

6、加强合同档案部门的管理工作

合同档案还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管理门类,而是依据合同的的性质、类别等分别纳入不同档案管理门类,不少单位经常指定同部门或财务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合同档案。如今企业的合同数目增多,使用的频率也提高,同时伴随合同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传统的合同档案管理工作与如今的形势存在了矛盾,我们要推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认证工作,建立专业化的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6.1档案部门要加强其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

档案部门要发挥主观性配合业务部门定期检查合同的办理情况,加大法律宣传提高业务部门的档案意识,同时应该明确合同档案的具体内容,了解合同的履行情况,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清理遗漏的合同材料,对有期限规定的合同的办理情况进行通报和督促。

6.2档案管理部门要实行合同安全统一管理

为了避免档案的缺散流失,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对合同档案文本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开展保管利用、鉴定销毁和编研开发工作。

6.3开展档案部门跟踪考核管理

在每年初档案部门首先要搜集上一年的合同清单和签订日期,对照清单统计未归档合同清单,同时发与合同部门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完成归档。接着发布年度公司文件归档计划,进行每月的跟踪考核。在年中再次统计分析这半年的归档情况,形成报告由公司领导签发,通报公司各部门。

6.4明确归档责任部门,制订合同档案整理办法

根据《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规定,合同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负责管理,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该对归档文件的完整和系统负责。合同部门制订《合同组卷办法》,档案部门审查,合同经办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合同归档文件,完毕后一季度月内移交档案部门。同时将职能部门归档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中,与部门奖金系数挂钩。

7、结束语

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管理刍议 篇4

一、经济合同的含义和种类

(一) 经济合同的含义

所谓经济合同, 简单来说, 就是在正常生产运营中, 企业为了明确利益双方的责权关系, 而进行签订的协议。其中包含企业内部责任合同, 企业与外部单位签订的合同关系。合同的双方都应严格按照合同中所定的数量、价格、地点、时间、运输、包装、质量和结算等所有的条款进行全面准确地执行。

(二) 经济合同的种类

按照合同的内容来进行分类有工程承包合同、购销合同、供用电合同、货物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财产保险合同、借款合同以及财产租赁等其他经济合同。

二、工程项目的经济合同管理原则

(一) 经济合同的各项原则

1. 授权制度

现场工程项目代理企业与外部单位签订经济合同, 在企业负责人的授权范围内, 不能越过权限签订合同。超越权限、未经授权或者在代理截止后, 未经追认所签订的合同, 企业不给予承认, 现场负责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2. 合同审慎原则

企业现场与外部单位进行合同签订时, 应对合同所包含的所有项目、合同起效的要求以及相关负责人的信誉、资历等安排系统性的调查, 通过走司法路线, 针对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可行性、严密性以及经济效益性, 进行一系列审议及核实。

3. 统一管理总则

企业建立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 将企业现场和外部单位所签订的合同作出统一管理, 现场应严格根据企业所定下的管理规定来执行。

(二) 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制度

1. 合同档案的制度

现场与外部单位签订的合同, 应在建立起有关档案后, 将其交到现场经营部门进行统一化管理, 现场在相关负责人的授权范围下所签订的合同都应在企业经营部门备案。

2. 责任的追究制度

现场项目的代理企业和外部签订的合同都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若违反法律、法则与企业制定的合同管理制度, 应对其进行经济、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若严重到触碰刑法, 必须交由司法机关来处理。

(三) 合同管理的监督

在施工现场, 项目负责人在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范围内, 负责对内部与对外部的合同签订、管理与履行的相关工作。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部门是企业经营部, 其职责主要是指导、检查以及监督各个部门、各个现场经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问题。

三、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工作

在履行企业的合同管理规则的基础上, 现场项目工程要结合现场情况, 制定并执行更加规范化的合同谈判、竞价、会签和签订程序,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通过竞价选择中标单位

1. 标书的制作

标书的内容包含工程图纸、评标准则和合同条款, 合同规定双方责任、工期、质量要求、违约责任以及合同的中断和终止条件等。

2. 邀标书的发送

一般情况下, 邀标的单位数量不应少于三家, 并且所邀标的单位都必须是企业筛选得出的合格供应方。

3. 发出招标文件

向那些达到要求和对标书有良好反应的专业队发出招标文件。

4. 标书的收集

按照规则, 应该将标书密封, 即采用邮递递交或者专人递交, 对资金较少的项目, 可以采用传真进行明传, 而对一些过期的改标书, 应作废标处理。

5. 评标

由现场经营部门、主办部门、竞价小组组长与财务管理等相关评标人员组成评标小组, 并且严格根据制度来进行评标工作。

6. 中标通知书

通告合适的中标单位, 对其发出中标通知书。

7. 合同的签订

合同双方根据招标文件来签订合同。通过公开竞标而中标的单位, 即项目部门所选中的施工专业队, 必须承担标书中所规定的施工任务。

(二) 竞标结果的审核

在完成竞标选择工作后, 交于企业竞价小组进行审核, 并且要详细描述竞价的过程, 表明选中单位的理由。

(三) 合同的洽谈

在企业执行部门的统领下, 现场与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合作, 与中标单位开展合同的洽谈。在谈判时, 对谈判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 应包含:会谈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谈判事项、谈判结果、记录人员和记录时间等。

(四) 起草合同

签订的经济合同应包含:标的、价格、数量、质量、工期、方式与地点、违约责任等, 且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 对受托方的授权范围;第二, 委托方的介入深度与决策权力;第三, 说明变更设计与工程签订管理应遵循的依据与原则。除此以外, 既要防止委托方的介入过甚和不合理放权, 又要防止受托方的管理失职和越权行为。

(五) 合同的审批

把合同交到企业经营部审批, 相关资料必须附上。在企业会签审核后, 即可完成合同的签订。最后, 经营部门还要在现场把合同的相关资料进行复印, 分发至有关部门。

(六) 保修及其他约定

主办方应与业主事先声明:其一, 必须严格执行我国规定的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时长, 但是在经过双方协商之后可适当延长局部或全部保修期;其二, 协助业主确定好保修期和最终工程尾款约定。

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的结算

项目部执行企业定下的合同结算程序, 有关合同结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收集整理

经营部和有关部门需认真收集与整理有关的合同结算资料, 主要包括:合同文件、电文消息和来往信件, 确保进行合同执行时有关凭证、单据的完整性。

(二) 相关凭证的处理

为加强经营部的熟知合同的履行状况与进行合同管理的工作, 在合同支付初期, 执行单位需持相关凭证或者发票到经营部门, 经过经营部门审核之后制定支付通知文件, 再由项目负责人审核;执行部门要将已付账的其他凭证或发票进行备份, 并把复印件交于经营部门作存档用。

(三) 验收结算

在合同双方完成任务后, 执行单位需及时带领经营部与其他相关部门对所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结算工作, 在没有差错的状况下, 双方进行签认、盖章, 进而宣布合同的终止。

五、经济合同的纠纷处理

(一) 合同履行以及纠纷处理

在签订好经济合同后, 需全面履行, 若无法完成合同中的要求, 应及时进行补救, 降低损失。由现场经营部对合同的履行状况进行监督, 定期将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汇报给企业经营部门, 尽早反映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那些履行终止的合同, 应该予以归档, 然后同样要向企业经营部门进行上报。每当现场项目终止时, 合同管理者应将所有合同进行整理, 详细报告合同的实际履行结果, 且将整理妥善的档案上交企业经营部门。一旦发生合同的纠纷事件, 现场人员应尽快通知企业经营部门, 积极参与事件处理, 找到相关负责人, 配合负责人的工作。

(二) XA项目中两个合同的纠纷处理

1. 造桥机的施工合同

因为在该项目中, 造桥机被频繁使用, 而造桥机在当期还属于新型工艺, 在施工的初期阶段, 工程进行得并不顺利, 造成施工进度较慢。再者, 承担单位在与项目部洽谈合同时, 对施工的难度、工期没有做到合理预估, 造成团队已完成的工作量度无法完全支付工人工资, 进而无法对合同进行履行。为了解决该纠纷, 造桥机单位提出解除合同的办法。在经过项目部门的测算分析后, 造桥机团队确实因为自身原因与整体施工进度无法正常履行合同, 在报请企业同意后, 没收造桥机团队的履约保证资金, 并将项目由原先的合同单价结算向工班计时结算转变。

2. 锚具的供应合同

该合同中的供应方是由业主通过招标而选中的, 在箱梁预应力的施工过程中, 却意外地出现了安全事故。经鉴定得出, 除了施工原因之外, 造成事故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锚具的质量问题, 经几方协商之后, 锚具供应商同意赔偿15万元, 最终供应合同被解除。

六、结语

经济合同管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项目, 要求合同管理者有很强的责任心, 对业务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并且掌握经营管理以及经济合同法的专业知识。要全面做好合同的管理工作, 对于合同方来说, 选择最合理的合同方, 相对而言, 对于未来的合同履行成本和监控控制是有帮助的;在合同条约方面, 合理完善的合同条款利于避免很多风险;在合同的履行监控方面, 做好监控工作可以帮助合同条约的准确执行;在合同终止方面, 为了规避一些未知的风险, 可以采取终止合同的措施。总而言之, 加强合同的管理工作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与目标成本管理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

摘要: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如今已发展成为与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进度管理同各级别的一项管理职能, 工程项目整个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 规范、科学的合同管理是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保障, 所以, 采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合同管理可以实现对工程项目有效的全过程管理。文章以某企业XA项目的合同管理为例子, 阐述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管理的规则、合同的签订事项、合同的结算工作与合同的履行纠纷处理等。

关键词:经济合同,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合同结算

参考文献

[1]韩立萍.关于合同管理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建筑, 2012 (29) .

[2]谢凯中.由工程合同纠纷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J].建筑界, 2012 (09) .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篇5

2、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迈出新的一步,而解决学校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则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为:

第一,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有力的后勤保障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管理的坚实后盾,才能使后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不仅可以使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能够带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向着科学化与人性化发展。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刍议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篇6

【关键词】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1.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要谈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先来谈谈中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中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20世纪80年代完善起来的。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由于国家控制了构成工程造价主要因素的设备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和利税分配等,概预算制度在核定工程造价、帮助政府进行投资计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工程造价缺乏竞争性。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建筑业自身特点的影响,中国现行的工程计价体系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下令定价色彩,尽管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调价政策,但是都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多为直接式服务,采用政府定价,因而造价缺乏竞争性。以施工企业自主定价为特征的工程计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1.2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多年来,中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近些年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对工程投资的要求是事前预控、事中控制。而中国传统的做法是把造价控制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在客观上造成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先建设后算账的后果。造价多为事后算账,依附于建筑设计师,被动地反映设计和施工。

1.3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 有的地方虽已建立咨询机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改革也没有完全到位,还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1.4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尽管中国已制定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不够健全。特别是加入WT0后,中国的法律仍然存在与WT0组织有关法律不符的地方。

2. 要从建设工程投标决策入手

2.1深入调查,做好报价前的准备工作

2.2制定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的确定将直接影响企业成本、质量和工期,同时也是招评标时的一项重要技术标的评定项目。只有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才能有效控制计价成本,如管道土方工程,可以使用的机械很多,但是必须经过计算选择最经济合理的配对,才能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合理的施工方案决定了合理的报价 。

2.3编制科学的投标文件 施工企业应有根据自己施工特点、优化组合、控制成本等能代表企业先进水平的企业内部施工定额,按招标文件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投标文件。即首先依据本企业施工定额消耗量,以及收集、掌握的市场价格信息求出直接费,并计取各项费用,再根据市场行情、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确定相应的利润。

2.4正确使用投标技巧 “工程量清单”报价时采用一定的技巧,既可以使业主接受,又可使企业中标后获得更多的利润。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特点来采用不同的报价。报价时既要考虑自身优势和劣势,又要分析招标项目的特点、类别、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报价策略。

2.5投标报价的决策 在投标报价文件编制完成后,报价的决策决定了投标的胜负。应依据已编制的招标文件,结合当地建筑市场供应情况,研究历次类似工程中标价情况,科学地作出报价决策。决策者应当在风险和利润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企业期望的利润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尽可能避免较大的风险,采取措施,获取一定的利润。

3. 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的主要合同,它将明确企业在工程承包中的权力和义务,将工程投标价、设计变更调整方式、工程款的拨付方式、索赔方式、材料的购置、竣工结算方式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企业组织施工、进行项目经营的法律依据。由于建筑产品的形成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原材料种类多、过程工序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大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又经常要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财政主管部门联系,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施工合同所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要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提高企业的利润,应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4. 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是依据设计图纸把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在施工阶段,承包合同价已确定,造价控制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工程成本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对项目经理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因此积极推行项目经济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对于加强成本管理、降低造价非常重要。

4.2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

4.3 抓好机械、材料管理 建筑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因此在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中,材料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材料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作为施工企业,在施工前,对工程所需材料不仅要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货源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供货信息,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尽量寻找质和价的最佳结合点,还要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消耗定额计算实际需要的材料设备总量,编制好材料设备总量需求计划。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篇7

一、合同风险因素

企业在合同管理的每一个流程中均存在风险, 但常见的合同风险因素主要有合同审核风险、合同的正式签署风险、合同的履行过程风险、合同纠纷处理不当风险等。

1. 合同审核风险

合同审核风险是指在合同审核过程中没有发现或纠正合同不当内容和条款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合同审核人员因专业素质或工作态度的原因未能发现合同文本中的内容和条款不当的风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提出恰当的修订意见的风险;合同起草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合同审核人员提出的改进意见或建议, 导致合同中的不当内容和条款未被纠正等。

2.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

合同正式签署风险是指正式签署合同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超越权限签订合同;合同印章管理不当, 为不符合管理程序的合同加盖了合同印章;签署后的合同被篡改等。

3. 合同履行过程风险

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违约风险, 即本企业或对方没有恰当地履行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4.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

合同纠纷处理不当的风险是指在处理合同纠纷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未及时向相关领导报告合同纠纷和拟采取的对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纠纷的扩大和发展;未与对方有效协商合同纠纷解决办法, 或合同纠纷解决办法未得到授权批准;未收集充分的对方违约行为的证据, 导致本企业在纠纷处置过程中处于举证不力的地位;未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等。

当然, 导致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也可分成外部环境因素、合同对方的因素、本企业自身的因素。导致合同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政治、政策、法律、社会、科技进步以及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其他不可控因素。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合同履行的影响, 特别是政治、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影响。

因合同对方的原因导致合同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合同对方的蓄意欺诈或违约、财务状况以及履约能力。如对方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意愿, 签订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欺诈他人;或者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借故小题大作, 蓄意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陷入财务困境, 无力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因生产能力或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无力履行合同规定的数量或质量标准等。本企业自身原因导致合同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合同决策、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财务状况、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等。

由此可见, 合同管理风险在各个环节是客观存在的, 一旦风险发生, 将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及经营活动带来重大影响, 处置不当, 将使企业处于被动诉讼地位, 将给企业造成一系列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为此, 应当采取内控措施, 实现对合同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1.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控制

企业合同应实行分级授权、归口管理。具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1) 应当建立合同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合同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合同管理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合同的拟定与审批;合同的审批与执行。

(2) 应当建立合同订立权限分级授予制度, 明确企业内部相关单位、部门和岗位的授权范围、授权期间、授权条件等。

(3) 应当实行合同归口管理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管理需要和部门职责范围, 指定合同归口管理部门, 对合同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可以设立法律事务岗位, 配备具有法律专业资格的人员。

(4) 应当根据本单位的业务性质、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 建立合同分级管理制度。属于上级合同管理单位权限的合同, 下级单位不得签订。如下级单位认为确有需要签订超越权限的合同, 应当提出申请, 经上级合同管理单位批准后, 依授权或委托签订。

2. 按照企业内控要求, 加强合同的起草与审核控制

(1) 建立相应的制度, 规范合同正式订立前的资格审查、内容谈判、文本拟定等流程, 确保合同的签订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和企业自身利益, 防范合同签订过程中的舞弊、欺诈等风险。

(2) 重大合同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 应当指定法律、技术、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参加谈判, 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与。对于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应当予以记录。

(3) 对拟签约对象的民事主体资格、注册资本、资金运营、技术和质量指标保证能力、市场信誉、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 以确定其是否具有对合同的履约能力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并查证对方签约人的合法身份和法律资格。

(4) 指定专人负责拟定合同文本。合同文本原则上由承办部门起草, 重大合同或特殊合同应当由企业的法律部门参与起草, 必要时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参与起草。由对方起草合同, 应当进行认真审查, 确保合同内容准确反映企业诉求。

(5) 建立合同会审制度。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将起草的合同文本交由合同关键条款涉及的其他专业部门和法律部门会同审核并出具书面意见。会同审核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经济性。合同内容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 (2) 可行性。签约方资信可靠, 有履约能力, 具备签约资格;资金来源合法, 担保方式可靠, 担保资产权属明确; (3) 严密性。合同条款齐备、完整, 文字表述准确, 附加条件适当、合法;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明确, 数量、价款、金额等标示准确;合同有关附件齐备, 手续完备; (4) 合法性。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合法;合同订立的程序符合规定, 会审意见齐备;资金的来源、使用及结算方式合法, 资产动用的审批手续齐备。

3. 合同签署订立的控制

企业合同履行、变更或解除应当得到有效监控。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 (1) 应当建立合同专用章专人保管和收回制度。印章管理部门 (或岗位) 不得对未经编号或缺少合同审核、报签文件以及代签而缺少授权委托书的合同用印。合同用印后, 应当及时收回合同专用章并妥善保管。

(2) 企业对于重要合同, 原则上应当与合同对方当事人当面签订。对于确需企业先行签字并盖章, 然后寄送对方签字并盖章的, 应当采用在合同各页码之间加盖骑缝章、使用防伪印记等方法对合同文书加以控制。

(3) 正式订立的合同, 除即时清结外,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包括合同书、补充协议、公文信件、数据电文等。因情况紧急或条件限制等原因未能及时签订书面形式合同的, 应当在事后采取相关补签手续。

(4) 合同订立后, 合同副本及相关审核资料应交由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合同正本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保管和履行。

4. 合同履行中的控制

企业合同违约风险应当及时识别和有效处理。具体控制政策和措施包括:

(1) 合同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监控合同的履行情况。合同履行过程中, 如对方可能发生违约、不能履约、延迟履约等行为的, 或企业自身可能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 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汇报。合同到期时, 应及时与对方办理相关清结手续, 了结权利义务关系。

(2) 对合同已订立, 但发现有显失公平、条款有误或对方有欺诈行为等情形, 已经或可能导致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并采取合法有效措施, 制止危害行为的发生或扩大。必要时可以请求仲裁机构或法院对原合同予以变更或解除。

(3) 应当建立严格的合同履行结果验收制度。应当按照相关内部控制规定成立或指定独立的合同验收职能部门, 确保合同有效履行。

(4) 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合同条款审核执行结算业务。凡未按合同条款履约的, 或应签订书面合同而未签订的, 或验收未通过的业务, 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

(5) 应当建立合同违约处理制度。如对方违约, 应当按合同条款约定收取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弥补企业损失时, 应当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

(6) 应当建立合同纠纷及时处理制度。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 应当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并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合同纠纷解决方法, 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后生效。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 应向企业有关负责人报告, 并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总之, 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发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需要在不断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的前提下, 采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事后补救的方法, 做好合同风险防范和应对工作, 企业还应当建立一系列风险应对策略, 实现对合同风险的有效控制。

刍议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 篇8

一、企业合同风险常见形式

1.合同主体风险

针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主体而言, 法律要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 企业都必须要具备对应行业的营业制造, 部分特殊行业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具备对应的资质证书与审批证书。一个企业的主体是必须要参与到合同当中, 如此才能够保障合同当中的条件有效, 有效避免企业承受经济损失, 切实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

2.合同内容风险

通常情况下, 合同当中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合同条款、附属条件共同构成, 合同条款主要包含:合同当事人的住所、质量、名称、数量、价款和报酬、履行期限、方式、地点以及违约的责任等。附属文件主要包含依据合同双方约定所形成的图纸和文字等资料[2]。因此, 合同内容必须要保障完整性, 否则会导致双方发生争议。

3.合同程序风险

针对部分类型的合同而言, 需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审批程序, 倘若办理审批手续的合同是处于未经批准的前提下, 其就不具备对应的法律效应。例如, 建筑施工行业所签订的合同必须要是在办理规划审批、同时获得规划许可证以后才能够生效。要想充分保障合同的法律效应, 必须要保障对应手续的齐全。

二、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措施

1.积极做好前期审查工作

企业合同的签订必须要坚持谨慎的原则, 在签订合同以前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审查工作, 将合同风险降到最低。招投标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开展, 严格审查合同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相应的签约资格, 并且需要通过银行了解合同对方的资信情况。在签订合同前, 还必须要针对合同内容实施认真的核查, 防止合同内容中存在的各种陷阱, 针对合同条款的完整性进行深入的检查, 同时需要严格参照《合同法》来确定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倘若合同签订程序存在问题, 必须及时补办有关手续。

2.建立合同风险预警体系

(1) 确定评价指标

企业在针对合同风险管理情况实施判断以前, 应当建立有关的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需要严格遵守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全面性指的是合同风险预警指标需要全面反映出合同管理各个环节当中的风险因素与风险管理, 以此来保障合同风险预警的有效性;科学性指的是应当将科学原理当作合同风险预警指标选择的重要依据, 尽可能保障每一项指标的客观、真实;可操作性指的是企业所选取的合同风险指标能够方便进行考核与计算, 以便于企业能够针对预警指标进行操作。

(2) 设置预警范畴

企业在进行合同风险预警的时候, 需要设置一个与评价指标进行对应的预警范畴, 并根据这个范畴来针对合同管理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预警范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当评价指标处在正常状态下, 面临轻微合同风险区间或者可忽略区间的情况下, 系统只需针对合同风险进行监测, 应急预案不启动;其次, 当评价指标处在基本正常状态, 一般合同风险区间或者可容忍区间的情况下, 应当由预警机制提出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案, 然后安排有关部门进行执行, 直到评价指标回归正常范畴;最后, 当评价指标处于危机状态, 处于特大、重大风险区间或者不可容忍区间的情况下, 企业各个部门必须要全面进入到危机应对状态, 同时启动风险应急预案, 积极查找相应的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3]。在明确上述预警范畴的情况下, 企业应当高度重视预警临界值方面的设置。预警临界值的设定应当综合参考企业实际情况、市场现状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倘若预警临界值范畴过小, 则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预警现象, 导致预警成本浪费, 反之, 预警机制则丧失其存在的意义。

3.加大事后风险管理力度

当合同履行完成以后, 企业还需要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加大事后风险管理力度:首先, 行使索赔权。索赔权有时是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全面行使, 此前如果没有行使索赔权, 则需要在合同履行完成以后及时行使, 从而有效避免因为超出法律限定的时间引发损失。已经行使索赔权的, 应当密切关注索赔的具体进展, 主动进行交流, 必要时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其次, 合同资料的储存与管理。从法律层面来看, 合同是极为关键的证据, 再加上合同本身也是具备一定价值的技术信息。所以, 合同履行完成以后, 企业应当针对合同及有关资料实施妥善的储存与管理。最后, 合同的总结性评价。合同履行完毕后, 企业应当针对合同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合同签订、执行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 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报告, 将其作为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合同不仅是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企业对外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枢纽。因为合同具有管理手段多样化、管理时间长以及参与管理机构与人员多等特点, 必然会面临各个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意识到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针对合同风险的主要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 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合同风险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戈利, 秦现生.航空制造企业中合同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应用[J].生产力研究, 2015, (5) :133-136.

[2]庞永强.浅谈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合同风险及控制措施[J].交通财会, 2015, (8) :54-55.

刍议船舶建造工程的管理 篇9

关键词:船舶,建造,工程,管理

0前言

随着社会化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各行业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船舶建造工程的工作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优质的管理手段可有效地规避工程开展所产生的安全问题[2]。并在保证建造质量的同时,做到减少成本开支,保质保量地完成船舶建造工程。因此,这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现阶段船舶建造工程管理工作在安全、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及工作难点[3],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船舶建造工作,提升企业在相关产业中的竞争能力。

1 船舶建造工程管理难点

1.1 安全隐患

在船舶建造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在跳板上调试设备之类的高空作业,加上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或安全设备质量较差等因素。极容易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高空坠物、保险带松动的危险情况,导致施工人员被坠物砸伤,或失足从高空滑落,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还有在建设过程中常需进行使用气割电焊对设备进行安装,加工管件物料等相关明火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空间密闭,范围狭小等因素形成火灾,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出现爆炸现象。由于许多船舶建造工程中缺乏安全理念,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宣传得不到位,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常会出现人员未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从而形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危及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1.2 人员配合

船舶建造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项目工程,参与的工作部门数目较多,人员规模较大。施工时通常会涉及到许多零件的配置方式,施工方式等,且在各个部门内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极易形成信息传递零乱,甚至出现信息传递错误,导致施工步骤出错,对工程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在施工期间,由于人员间的专业水平差异,导致在项目沟通过程中对信息理解程度有较大的差距,出现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配合度不足,影响建造工程的整体进度。

1.3 资源浪费

由于船舶建造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在管理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例如在购置材料时,没有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添置了过多的建造材料,致使在完成阶段性的建造任务后,剩余的材料过多。然后缺乏相应的处理对策,将其随意丢弃或者搁置,导致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不仅对船舶建造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形成耗费成本过高的恶劣影响,不利于长远发展。

1.4 管理混乱

在一项船舶建造项目工程当中,现场管理工作是最为关键的一项管理指标。而在多数船厂中,往往存在着物料堆放混乱、安全标识模糊、施工环境清洁情况恶劣等不良状况,导致船舶建造工程在一个无秩序、混乱的环境下进行。不仅严重影响其建造效率,还有可能因为各项工作区域划分不明确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出现。

2 船舶建造工程管理改善

2.1 加强培养安全意识

管理人员应关注在船舶建造工程的现场安全的重要性,在施工中应加强“安全第一”的建造理念。针对工程建造过程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拨付款项给相关部门进行工程现场安全设备的配置,购置高质量的保险带、灭火器等器材。并定期召集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认知培训,使其能够重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2.2 把控工程流动经费

为防止建造材料过度靡费,管理人员应加强相关流动资金管理,财务部门需严格把控对流动经费的审批。在购置设备及零件时,需对其添置的必要性及数量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购入的设备能够发挥充分的利用价值,并能准确地对零件所需数量进行预估,以达到减少物料浪费的目的。同时,管理部门也需要对相关审核人员进行定期抽查,以避免有部分人员利用职权中饱私囊,购入一些质量较差的设备及材料,以次充好,从而影响船舶建造工程的整体质量。

2.3 完善工程管理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划分指定的区域,如物料堆放处、人员休息处、废物处理区等工作区域。要求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加强规范化意识,明确各个区域的用途,营造统一、整齐的工程建造环境。还可设立现场考核标准,完善奖惩条例,将工作质量与奖金、工资等进行联合管理,对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经常偷懒的人员实施一定的物质惩罚,对工作质量高,兢兢业业的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并可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2.4 强化建造质量监测

船舶质量是衡量船舶建造工程的首要指标,相关管理人员应完善监测体系,将质量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加强监管力度。在建造过程当中,可定期对阶段性任务完成质量进行检测,可有效地避免在整体质量检测中遗漏部分检测,确保各个细节的质量达标程度。若出现质量未达标的情况,则可由专业规划人员对整体进度进行调整,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质量完善,并可协调建造工程的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3 结语

在目前科技化水平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船舶建造工程也需要加快自身的发展脚步。要想使我国船舶建造行业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产业,必须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4],提升其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结合上文可知,由于在工程开展过程中,管理工作可通过控制现场工作开展情况、确保流动资金走向、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等方面,保证船舶建造工程能够在保证建造质量的基础下,推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有竞争力的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浩,张步华.船舶分段建造工程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592-595.

[2]朱晓光.船舶建造工程管理及供应链一体化研究[J].管理世界,2013(08):124-126.

[3]朱荣君,赵明哲.船舶建造现场管理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16.

刍议工程成本预算的管理 篇10

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资本计划和运营计划的指导下, 为企业各项业务以及执行各项业务的责任主体确定明确的目标, 以此作为其工作开展和业绩评价的财务参照标准, 从而实现公司战略、经营计划和日常业务执行紧密结合的有效管理工具。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明确了预算范围、内容、职责。在预算管理中, 有关实际绩效数据由财会人员定期收集、整理, 并就偏差的真实原因做出解释或提出校正建议, 最后反馈给有关管理者。

2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 预算管理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预算活动是对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 是对公司发展战略在近期的细化分解, 它将公司长远战略在预算期间内做出精确细致的预测和规划, 并以此指导实际工作。同时, 在预算管理的具体环节中, 处处要体现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核心思想。 (2) 预算以价值管理为主线。全面预算最终是以货币单位进行测量, 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预算管理活动以财务管理活动体现出来, 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包括预算信息的归集、分类、整理和反映等, 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 从而更加突出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 (3) 全面预算管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思想, 注重过程控制, 即从战略规划到实施的过程。由于预算编制过程中实现了公司各个部门以至员工的有效沟通, 减少了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员工在参与过程中也满足了尊重和价值实现的需要, 更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生产经营预算。生产经营预算也称业务预算, 是为规划和控制未来时期的生产销售等日常业务以及与此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收入而编制的预算。它是企业总预算的基础, 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企业内外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各种费用预算和存货预算等。

成本、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是从事工业生产的预算执行单位在预算期内生产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单位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预算, 主要依据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等汇总编制。费用预算是在预算期内预算执行单位组织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的预算, 应当区分变动费用与固定费用、可控费用与不可控费用的性质, 根据上年实际费用水平和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 结合费用开支标准和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要求, 分项目、分责任单位进行编制。

资本预算。资本预算就是针对资本支出所作的资本分配规划。资本支出预算主要涉及对外长期投资和内部投资预算。内部投资预算是企业一个年度内可动用的各种内部投资资金来源进行预测, 对投资项目及其所需资金进行综合平衡, 优化投资结构的预算。内部投资一般为资本性投资, 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扩建、改建和更新等。

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有关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财务预算是以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 以经营利润为目标, 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的, 并以现金流量预算、损益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 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的结果。

4 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分析

4.1 全面预算管理战略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企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者的任期考核目标相一致, 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营者在任期突击利润现象, 如通过出售优质资产或股份获取收益完成目标利润。其“资本运作”往往与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严重脱节。一些企业对全面预算的目的认识不清, 导致为预算而预算的现象, 实际上, 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 对集团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控制, 是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 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所以, 企业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 重点在于预算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和落实。

4.2 业务预算编制不够科学

业务预算是预算编制的基础, 业务预算的编制质量往往直接影响总体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甚至影响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 严重时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分析近年来企业业务预算的完成情况, 发现业务预算的编制数与实际完成之间存在的差额比较大, 会影响资本开支预算、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质量, 从而给预算控制、预算考评带来困难。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业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员工参与预算编制的范围不够广泛, 基层市场竞争情况、产品情况未能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二是业务预算的编制模型不够科学, 未能充分跟踪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三是业务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仍重视不够, 业务部门预算编制人员频繁调换, 业务素质难以保证。

4.3 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不够严谨

预算执行和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达成预算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从预算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预算分析不够深入, 特别是基层生产单位预算分析工作仍停留在简单数字罗列上, 缺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二是定额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超定额分析及通报工作尚未有效开展;三是预算调整工作缺乏应有的流程和细则, 当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发生突变时, 预算调整工作难以快速跟上, 不利于预算控制、评价、激励作用的发挥。

4.4 预算管理考评体系不完善

许多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 存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障的问题, 普遍把预算工作当成财务部门的责任, 其他部门只是辅助工作。从总体上看, 在我国由专门的预算机构做出预决算的企业还不到20%, 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造成企业预算的软约束, 使预算缺乏可操作性, 脱离了预算“全面、全额、全员”的特性。况且即使预算不脱离实际, 如果没有基层人员的参与,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体系不完善。

5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树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企业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由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 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 才能确立预算应有的地位, 实施预算的部门、单位才能顺利完成协同。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的重要手段, 其核心职能就在于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进行全面整合, 通过对钱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规划, 并将其按照职权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 再将业务体系和数量价值体系整合到信息体系中, 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从战略管理的过程来看, 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调研、规划、实施、控制和评价五个阶段。在战略调研和规划这两个阶段, 用往年的预算管理实施情况作为全面评价企业的战略环境和科学规划企业的总体战略、分部战略以及职能战略的事实依据;在战略实施阶段, 企业总体战略、分部战略、职能战略的目标都需要通过全面预算来层层分解, 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全面预算提供保障;在战略控制阶段无论是战略性控制、战术性控制还是业务性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控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战略评价阶段,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结果更是评价战略管理效果的重要事实依据。即企业战略与预算是一种互动关系, 战略决定预算, 预算支持和修正战略。

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要科学。预算的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 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编制应采取上下结合、实时互动、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方法, 结合使用固定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 体现出分权和集权的统一。预算指标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 与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相适应;还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应对市场变化, 预算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增加应变能力。

提高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力。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 强化企业管理。因此, 必须围绕企业预算, 落实管理制度,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 在企业内部即具有“强制力”, 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中, 要严格执行, 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 按“以月保季, 以季保年”的原则, 编制季、月滚动预算。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 重点围绕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问题, 严格执行预算政策, 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 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估与考核要细致。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业绩考核委员会对预算执行情况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评估, 对当期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 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 写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预算评估的重点是形成差异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找到管理中的强项和弱项, 总结经验与教训, 加强管理。“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 业绩考核委员会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 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 肯定成绩, 找出问题,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6 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 而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预算管理, 必须强调对成本的控制, 以此来规划企业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 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

摘要: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成本是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重要措施, 而作为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预算管理, 必须强调对成本的控制, 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本文就预算管理的特点、内容、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刍议 篇11

关键词: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8-0141-01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适量监督是在工程建设之中一项较为重要的系统性工作,这就需要参建单位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意识。从项目策划、勘察、设计等源头抓起,重视施工策划和过程控制,倡导施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创新,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1 电力建设项目质量监督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在电网建设和电力建设工程中加大了投资力度,促进了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部门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力工程的质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着千家万户生活的安宁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只有具备高质量的电能做基础才能保证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电力工程质量的监督与民生问题有着紧密联系。

1.2 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紧密的联系

电力部门讲究经济效益是一件最普通最平常的事情,因为作为任何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与社会创造效益。然而经济效益的大小,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要想在工程建设中获得利润,靠的是对社会负责与对用户负责。因此,做好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重要影响。

2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2.1 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

众所周知,电力项目工程的质量是包括多方面的,例如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另外,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标准也有一定的要求。电工程项目质量是与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息息相关的,它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和实施这两个方面,接下来从三个方向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2.1.1 识别质量需求

在工程实施之前,工作者和设计者需要根据对整个项目的理解和研究,以及项目的设计目的,设计方案细节,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和讨论,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一个施工的目标。然后结合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定,明确客户需要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做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客户的需求与国家规定的要求,是决定电力建设工程质量总体目标的根本依据。

2.1.2 确定质量目标

根据上文提到的识别质量需求之后,就需要工作者根据客户的要求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根据国家规定将这些需求进行仔细的划分,梳理各部分目标的具体特点,在施工细节方面做好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为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依据。

2.1.3 实现质量目标

实现项目质量目标的最关键与最重要的过程是施工作业活动,主要是按照质量的标准要求,确定项目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实施质量目标管理、过程控制以及持续改进方案。

2.2 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质量形成的因素主要分为人、技术、管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影响项目质量的个人因素一般指个人质量意识与组织实施等;技术因素基本包括设计技术、研究技术、施工技术等;社会环境因素体现在国家相关规定、客户的理性化与执行力度等方面;管理因素作为质量保证的重中之重,管理因素一般是工程项目的决策,然后逐级递减到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决策与管理决策。

3 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

3.1 提高监督人的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

只有高素质与高水平的监督人,才能建立与质量监督职位相应的权威性,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一定要强化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等知识的学习,提升本身的业务素质。

3.1.1 提高管理能力

质量监督管理员只有在理论和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能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众所周知,质量监督管理员是代表政府对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质量监督管理员不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还应该掌握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具备电力建设工程方面的政策理念。

3.1.2 提高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质量监督管理员,要想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拥有雄厚的工作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吸取教训,更好的处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质量问题。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质量监督,发现质量问题一定要迅速的进行处理,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这就要求质量监督员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力和敏锐的应急能力,由于质量监督与工程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质量监督员的要求较高。

3.2 加强监督档案管理与积累监督资源

在进行质量监督的过程中,质量监督部门所面临的工作是繁琐复杂的,甚至会感到有些枯燥无聊,工作者常常会面对较多的图纸和表格以及各种各样的记录材料。这些材料对整个工程的实施都具有真实性和时代性,而且还能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电力质量监督档案一般分为两大类:

①文书档案。文书档案主要包括工作项目进行中举行会议的记录,和上级部门下达的文件,以及参与项目工作人员的管理等。

②质监技术档案。质量技术档案主要包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材料,以及设备仪器的检测材料等。

上述两类监督档案都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证据,同时也能为工作的进行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3.3 完善质量监督手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质量监督方式,树立新的质量监督意识,改变工作人员陈旧的思想,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仪器,创建信息管理系统,从外界吸收先进的质量监督理念,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创建数学模型,选择合理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数据并进行分析和确定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工作人员应该避免因为监督不到位而造成的质量不达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为电力工程高效率与高质量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与发展,电力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人们的迫切需求下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电力企业,只有可靠的工程质量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信服,做好电力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保障电力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质量监督意识,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督方案,培养高素质的质量监管人才,为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丁瑞明.关于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2] 张大利.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

刍议建设工程施工前期的造价管理 篇12

1 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进行市场分析和调研, 减少和降低投资风险, 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通过已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料和统计数据, 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并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 合理确定工程的建筑标准及规模, 编写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说服性的立项申请, 使设计任务书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 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争取项目早日立项。市场调研主要是收集项目建设及相关的信息资料和数据。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决策工作, 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如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水电路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情况、大宗材料的采购以及现有已建成类似项目的资料情况, 对于需要做经济评价的项目则要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造价管理人员要对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保证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2 认真做好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项目法人或项目建设单位, 根据国家和地方规划、所在地的市场条件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需求, 向国家提出要求建设某个具体项目的建议性文件, 经过调查、研究、预测和分析, 论述了其建设条件的可行性、建设的必要性和获利情况的可能性, 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基本轮廓设想。在此阶段, 首先应注意到投资估算存在的重要性, 它是拟建项目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次, 要掌握项目所在地与拟建项目有关的各种相关资料情况, 与当地未来整体发展规划相适应, 并据此合理地确定该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及相匹配的工艺和设备, 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性比较。再次, 应充分考虑建设期间动态因素的影响, 要充分预留价格浮动系数、必要的施工措施费、材料价差、包干系数以及不可预见的影响因素, 使得投资与实际情况基本上相吻合, 并留有一定的余地。最后, 认真分析研究指标的数量和适用情况, 有较大出入的应根据实际可能性进行相应地调整, 而对其他也可稍作调整。

3 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前, 在对与拟建项目有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可能采用的各种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对项目建成后经济上是否合理和技术上是否可行进行科学全面地分析、系统论证、综合评价和预测, 然后进一步得出该项目是否值得去投资和如何去投资等一些结论性的意见, 为项目进一步的投资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此阶段, 具体做法如下。

(1) 应加强估算的控制深度, 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给以后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该阶段估算应尽量做到与建议书阶段紧密衔接, 然后在补充之前有些因素考虑不周的基础上, 做好与初步设计概算工作的有效衔接, 将在今后有可能引起问题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以避免在下一阶段发生一些大的不必要的设计变更。

(2) 不断地收集有关国家法规、政策和有关调价信息。随时关注可能引起造价指标变动的一些因素, 采取必要的方法, 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随时进行跟踪和调整。

(3) 多积累相关造价资料。将已有的资料与拟建项目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对不同点或差别较大的进行重点的分析, 找出改进措施, 并对其进行调整。

4 合理确定投资估算

合理的投资估算主要取决于投资估算指标, 因此, 编制高质量的估算指标, 是抓好投资估算这个龙头的关键。投资估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要尽量细致, 要有依据, 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在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 使投资留有余地并基本上符合实际, 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投资估算是在对拟建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工艺技术、产品方案、工程方案、设备方案及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基本确定的基础上, 估算项目投资总额, 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 并测算建设期的年资金使用计划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4.1 建立价格信息网, 加强动态管理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扩大, 建立一套标准的价格信息网络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设备和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的价格可由网络系统直接采取, 其他材料可由当地造价管理部门收集完成, 同时视市场情况变化而定, 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动态价格体系, 为材料、设备价格的动态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2 加快估算指标的更新, 扩大指标的覆盖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加上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估算指标的时效性要求其在及时地吸收新经验、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变化, 不断地提高其质量水平。

4.3 编制技术人员应充分了解工艺流程, 防止估算漏项

生产性的工程项目, 一般都存在生产工艺流程, 并有与其相配套的生产辅助设施, 编制人员应紧结合设计方案, 合理运用手头的有关资料, 尽量考虑齐全, 避免出现漏项、少算现象。

4.4 对己完工程及时积累资料, 总结经验

知识和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在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工程, 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总结, 收集估算指标, 这样在今后估算投资时, 就可以得心应手、操作自如。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2~16.

上一篇:课堂互动教学高中地理下一篇:混沌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