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设计的灵魂(共5篇)
色彩是设计的灵魂 篇1
一, 百花争艳, “色”字当头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之中, 不可避免地与色彩处处发生着关系, 穿、衣、住、行、用、赏、玩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一例外地被色彩所覆盖, 如今色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远看色彩近看花、先看颜色后看花、七分颜色三分花”, 生动地说明了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 色彩作为最清澈的视觉语言和最强烈的视觉冲击符号, 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资料表明, 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 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
《文心雕龙》中“物色篇”说:“物色之动, 心也摇焉。”。当今社会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 如何通过提高色彩冲击力, 增强设计作品的吸引力是设计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例如商品包装在销售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令人瞩目, 而其外在悦目的色彩,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竞争力。像麦当劳的黄、可口可乐的红都是成功色彩应用的典范。
二, 色彩的特性
(1) 色彩的表情
色彩学家鲁道夫·阿恩汤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到色彩时有一段论述:“说道表情的作用, 色彩却又胜过一筹, 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 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都望尘莫及的。”色彩本身并没有灵魂, 它只是传达一种物理现象, 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 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 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因此做设计时应考虑到设计的“七秒钟原则”, 即前7秒只被事物的色彩吸引。一旦视觉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和共鸣时, 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像高明度鲜艳对比强的色彩给人以明快感, 反之亦然;根据光色的排列位置, 人的视觉对光谱中心最为敏感, 并且形成复杂的色彩意识。它不仅引起人们对色彩的心理反映, 还涉及到色彩的审美意识, 色彩是人们感悟生活最基本的意识组成部分。
(2) 色彩的联想
在具体的色彩设计中, 错觉现象更多地体现在色彩对比中, 包括色相对比、面积对比、冷暖对比, 我们的思维很善于从事物的一个类年个千毫亿别中抽出具体的物象, 或者从具体的物象中看到这个类别的本质。当人们将色彩的联想整理成明确的概念后就会发现:人的思维方式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不同民族带来明显的联想差异。但是, 人类在思想的贮存方式上却具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它体现在色彩联想具有共通性的一面上, 当人们将这种共通性表现为一般的普遍化形式时, 某种色彩就成为了某种事物的象征。色彩象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通性的一面, 但由于民族习惯存在着差异, 色彩象征也存在着差异。比如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幸福、热烈、节日等, 在印度象征生命、活力、热情而在欧洲则表示圣餐和祭典。又例如黄色在中国象征帝王、崇高、高贵等, 在印度象征光辉、壮丽而巴西则象征绝望, 伊斯兰教中象征死亡。
(3) 色彩的寓意
色彩具有深刻的寓意, 比如在民间的色彩语言中, 种族的、地域的区别也有时影响到色彩的象征意义。从本质上看, 除非极特殊的环境所造成的特殊心态, 一般都带有人类色感的共性。老百姓常常是依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功利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色彩是一种喻意和心理暗示, 是用色彩与形式的形象满足大吉大利, 祈福纳祥, 发财平安的心理。”所以就色彩象征而言, 在民间艺术中形成了约定成俗的指代作用, 具有很强的象征性。而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极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又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我们不难发现在在我国节庆日时的户外招贴广告的色彩, 产品的包装、宣传册、影视广告等等中, 红黄等纯度较高的色调被广泛应用, 体现出人们一种欢快的心理感觉, 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
比如从民间艺术年画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 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据, 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 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 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 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例如年画门神。就是大面积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色彩, 红、黄。表达人民一种驱邪纳祥的心理, 而在历史的积淀进程中红、黄两色在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认为红象征喜庆、幸福、热烈、正直;而黄色象征帝王、崇高、高贵等。如果民间色彩中原色和补色的强烈对比, 视觉的冲击性、意象性等, 呈现在现代设计中, 将体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形式及审美心理, 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 色彩是设计的灵魂
晚清美学家王国维曾说:“言气质, 言神韵, 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 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中国古代绘画、诗词、歌赋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诗画同源,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景在画中, 意在画外, 充满诗情画意。例如意境之美——“留白”是绘画里的一个术语, 是让欣赏者有个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 在欣赏的过程中, 把自己的心情揉入画卷, 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 心灵便在这泼墨山水间纵横驰骋。
设计家们在设计作品中也努力追求境界, 利用形和色营造意境之美。
像右图这套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月饼的包装礼盒的设计。以喜庆的大红色为主色调, 表达出一种红红火火的精神, 符合中国人民过节时的心理。整套包装又置于富有中式意味的环境之中, 古朴深厚的红木桌椅, 雕刻精细的屏风, 装饰性的饱含中国文化意味十足的中国结和刻有精美花纹的如意和古瓶, 再点缀一发出朦胧而神秘的黄色光芒的灯笼。整个设计营造出一种高贵、喜庆、亲切的感觉同时还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
图 (1) 《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招贴作者在借鉴民间色彩时, 结合了现代设计构成原理, 丰富了色彩表现力, 将传统图形与色彩赋予了现代气息。画面以高纯度的红、黄搭配为主。主图形采用了明亮的黄, 给人一种尊贵、华丽、温暖之感, 而底色则采用了饱满的大红色, 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联想, 再点缀于面积合适的绿色, 整个作品传达出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现代设计。图 (2) 的招贴设计和图 (3) 的包装设计都是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 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主题的涵义, 其意境的营造让人心领神会。由此可见红黄两色搭配的使用, 体现了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及民俗文化观念, 蕴涵了大众的精神需求, 色彩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 给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令人深思, 给欣赏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与红和黄所产生的色彩意象性心理是分不开的。
色彩是设计作品的灵魂, 是艺术作品无声的语言, 因此掌握好色彩的运用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同时色彩又是一个迷离又充满神奇的世界, 我们应该张开想象的翅膀, 驱散眼前迷幻的空白, 借鉴民间优秀传统精髓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创造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的视觉设计作品。
摘要:穿、衣、住、行、用、赏、玩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一例外地被色彩所覆盖, 如今色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色彩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 当今社会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 如何通过提高色彩冲击力, 增强设计作品的吸引力是设计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色彩,设计,意境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体系》, 载:《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艺美术社出版, 1989年版。
[2].李砚祖主编, 芦影编著:《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0年版。
[3].[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1987年版。
[4].约翰内斯.伊顿著, 杜定宇译:《色彩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6].邢庆华著《设计从这里开始》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6年版。
色彩是设计的灵魂 篇2
读了《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后,我被里面感人的事迹深深地震憾了。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作为一名教师职责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地是在学生孤独时,你是否能用你火热的心重新感化他们,让他们重新体会到爱的温暖;能否用你爱发现的眼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使他们在人群不感到自卑与自弃,能否像父母一般用爱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能否在危难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恐惧留给自己„„在无私与奉献中做一名真正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
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深深地知道,我不仅选择了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从此担负起教育起祖国花朵的历史使命。怎么样当好一名好教师,是我在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曾经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的教好学生,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生的父母,同时以为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够了。但是从霍懋征等五位模范教师的身上,我深深地认识到是不够的。霍懋征矢志不渝献身小学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61载。她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座右铭,将一名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变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是她让失足的何永山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轨。是她给了何永山的第二次生命。她还让一个爱下棋且经常逃课的学生再也不逃课。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把我带入深深的沉思,也让我懂了很多。
“站在太阳山上托起太阳的人”是谁有着这样一个光荣的称号。是邹有云同志,他爱生如子,为照顾帮助贫困学生,节衣缩食任劳任怨。群众赞扬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用知识把深睡的山乡唤醒,深入到闭塞落后贫穷的太阳山上教学点工作。为了让适龄儿童上学,他挨家串户做工作,有时学生上学时被雨水打湿了,他就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如果遇到下雪或涨水的时候,他就翻山越岭把孩子接到学校,放了学再把他们安全送回家,他还帮他们剪指甲、梳头。教他们洗脸、洗手。为了孩子,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人们常赞美母爱。可邹老师的爱不比母爱更伟大吗?他用他的爱硬是把一个山沟里的教学点办得生气勃勃。可是在成功的后面谁又能想到他经历了多少艰辛,克服了多少困难,他那感人的事迹永远激励着广大教师的心。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是黄静华的换位思想,她的这种换位思想使她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她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有一次黄静华在北京开会,与班干部通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她急得寝食不安。在黄静华认为是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回到上海,她顾不上回家吃饭,就跑到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孩子们的手
中,当孩子们见到她正准备受批评时,她只是用宽容和理解原谅了他们。是她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拾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几经周折才把它还给了失主。在这拾金不昧的壮举中,谁又会想到这两个孩子不久前还犯过错误呢?
商业会展设计的灵魂——色彩 篇3
一、商业会展色彩的情感特征
色彩情感的产生, 不是色彩本身就具备有功能, 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赋予色彩特定的含义、感受和心理反映, 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观感经验, 各种不同的色彩能对人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刺激效应。
1. 暖色与冷色。
暖色与冷色是相对而言的, 是一种冷暖感受的倾向。在色环中, 一般以黄绿和紫色两个中性色为界, 红、橙、黄等为暖色, 绿、蓝绿、蓝等为冷色。[1](45)暖色调的亮度越高, 色彩越偏冷;冷色调的亮度越高, 色彩越偏暖。暖色调可以烘托出温暖、奋发、激动、积极向上的会展空间氛围;冷色可以营造出松弛、幽柔、寒冷、冷静和消极的空间感觉。
2. 轻色与重色。
色彩的轻重感觉, 往往会影响视觉感受的稳定性。一般来说, 明度越高感觉越轻, 明度越低感觉越重;暖色系的色彩感觉较重, 冷色系的色彩感觉较轻;纯度越高或越低时, 感觉越重, 中纯度时感觉较轻。
3. 兴奋色与沉静色。
往往能引起观众兴奋的颜色, 如红、橙、黄等纯色, 称为兴奋色;使人产生沉静感的颜色, 如蓝、蓝绿等纯色, 称为沉静色;绿色和紫色可属于中性色。一般纯度高、明度亮的暖色系列倾向于兴奋色;低纯度、低明度的冷色系列倾向于沉静色。
4. 华丽色与朴素色。一般明度与纯度高的色给人以华丽感, 反之, 纯度与明度低的调子使人产生朴素感。
5. 色味觉。
它是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 由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酸、甜、苦、辣、涩等味觉, 在餐饮、食品等会展中体现较为突出。如绿、橙黄、蓝等色可联想到未成熟的果实, 而产生酸味的感觉;色相以暖色为主、明度及纯度较高的色可联想到甜味, 如红、橘红等;明度、纯度低颜色, 如灰、黑、黑褐色让人看起来会有苦涩的感觉;深蓝、青色看起来带点咸味等。但各人对色味觉的感觉有时不尽相同, 我们在运用色彩时应考虑人们普遍的色味感。
二、商业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
商业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是展示色彩效果与观者之间, 经由人们审美经验而得到的感受功效, 这种功效以满足观者心理需求为目标。[1](43)其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色彩设计的形式法则上, 比如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另外, 会展色彩的美学功能在所选用材料的固有色以及光源色、环境色上也有所体现。
1. 色彩的对比。
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放置到一起时, 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差别的现象。从时间角度来看, 可以将色彩对比分为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两个类别。同时对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领域、同一条件、同一范畴内眼睛所知觉到的色彩对比现象。而连续对比是人通过视觉先后感受到的色彩对比现象, 也称为视觉残象。这两种对比在商业会展中应用最为广泛。
(1) 色相对比。它是将色环上的任意两色或两种以上色相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彩对比现象。同类色、类似色、临近色、对比色、互补色是色相对比的五种形式。两种色相具有相同的纯度和明度时, 对比效果较强;两种色相越接近补色关系时, 对比效果越强烈;而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改变两种色相的纯度或明度就能缓解其对比效果。
(2) 明度对比。因色彩明度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关系被称为明度对比。明度可分为有彩明度和无彩明度两种, 无彩明度是以黑和白组成的明度系列;在有彩明度中往往黄色明度高, 紫色明度低, 因为色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明度对比关系。高明度的色彩有前进感, 低明度的色彩有退缩感。运用色彩的明度对比, 可以加强会展环境的空间感与层次感。
(3) 纯度对比。将不同纯度的的颜色并置在一起所产生的色彩鲜浊程度对比关系, 称为纯度对比。色彩中的纯度对比, 纯度强对比会出现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的现象, 画面对比明朗、富有生气, 色彩认知度也较高;纯度中对比是最和谐的, 色彩效果含蓄、丰富, 主次分明;纯度弱对比的色彩视觉效果比较弱, 形象的清晰度较低, 适合长时间及近距离观看, 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 面积、形状、位置对比。色彩总是通过一定的面积, 形状, 位置得以体现, 也就是说, 任何一块颜色总是伴随着面积的大小, 形的轮廓与方向, 色的分布等因素被我们所认识。[2](44)色彩的面积越大, 其明度与纯度的感觉就提高;反之, 明度与纯度的感觉下降;当小到一定程度时, 会造成视觉上的模糊。在会展设计中, 可以利用色彩面积的对比关系来处理会展空间、展示版面、展品等色彩的平衡效果, 而色块形状的方圆、规则与不规则, 位置的高低、左右等也直接影响着整个会展环境的视觉构成。
2. 色彩的调和。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块配合得当, 能够相互协调, 达到和谐, 这样的过程和结果称其为调和。恰当的运用色彩调和的原理, 可以使整个会展空间主色调明确、变化丰富、引人入胜, 营造出一个赏心悦目、个性鲜明、时尚新颖、让人流连忘返的会展空间。色彩的调和可以分为类似调和和对比调和两种方式。
(1) 类似调和。它强调色彩要素中的一致性关系, 追求色彩关系的统一感, 而类似调和又可以分为同一调和和近似调和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或两种要素完全相同, 在此基础上变化其他要素;后者是指在色相、明度、纯度中有某种或两种要素近似, 变化其他要素而获得的调和效果。
(2) 对比调和。它是在色彩的变化中求和谐的一种色彩调和方式。在对比调和中, 色相、明度、纯度三种要素都处于对比状态, 因此色彩效果具有活泼、生动、鲜明的特点。所以, 在设计时必须把握好主色调, 以免色彩过多导致混乱不协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色彩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 是商业会展设计的灵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颜色, 只有不好的搭配”。优秀的色彩搭配不仅能使会展空间体现出浓郁的艺术氛围、新颖独特的创意, 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官享受, 而且能促进观众情感与会展环境的共鸣。因此, 我们在会展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情感特征和美学功能, 创造出独具艺术魅力的展示空间。
摘要:色彩是视觉的第一感受, 也是商业会展设计中最活跃、最生动的要素。本文结合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针对色彩在商业会展设计中的情感特征与美学功能等方面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商业会展,灵魂,色彩,情感,美学功能
参考文献
[1]蒋尚文, 莫钧.《展示设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手绘设计是企业创意的灵魂 篇4
它体现了设计师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创意的主要表现方法;它能快速的表达设计师个人意愿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跟随设计师的灵感酝酿而生。设计师们能运用各种各样的手绘技巧, 在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将设计灵感在纸上, 通过运用线条的不断重复、变化与相交等绘画形式, 将灵感的演变及变化信息一一记录下来。随时捕抓灵感创作的一刹那, 将所想变成具体的图形, 从而形成一幅幅创新的设计方案。
然而, 创意灵感是由什么而来的?从什么而去的呢?灵感从来是稍众即逝, 像雷鸣, 闪光一样, 入魔幻泡影, 一就而过。而灵感是不轻易的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可当我们苦苦冥思, 以求灵感降临的时候, 却无从入手, 头脑空空, 毫无头绪。
而作为设计师, 更注重与需要设计灵感的迸发。例如, 著名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 他在果园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即感悟到万有引力定律;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 用其独特的曲谱去抒发内心的激动和感人肺腑的音乐, 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乐章;20世纪最著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玛丽莲·梦露, 运用其精湛的舞台表演技术和动人的表演风格演绎不同的人物角色, 塑造了一个个深入民心的人物形象;又如丹麦著名的工业设计师维纳尔·潘顿【VernerPanton1926-1998】, 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他丰富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 其中, 他最著名的作品——潘顿椅外观时尚大方, 流畅的曲线美, 艳丽的色彩和完美的人机工程学的结构, 至今享有盛名, 被许多博物馆收藏。在欣赏潘顿大师的作品时, 我发现在设计大师的种种惊艳的设计作品下都源于设计灵感的诞生。灵感是设计师创作的最重要元素, 它体现了设计师从设计的锥形到设计的酝酿阶段, 以及设计后期的修改无一不存在的是设计灵魂所在。每当灵感出现的那一刻, 设计师必需用熟练的手绘技巧飞快地将头脑的这些碰撞的灵感一一记录下来。从而形成许许多多的设计素材, 以便展开更多创新思维的想象。因此, 如何使灵感的出现, 如何让灵感出现的一刹那, 已成为设计师的重要研究学科。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 篇5
“文脉”,更多的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继承。城市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区分不同城市的重要标志。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
2. 城市本土文脉包含的要素
在人们的概念里,觉得本土文脉就是一个跟本土文化有关的东西。其实不然,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显型的、隐型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本土文脉的范畴。
2.1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自然地理、天文气象、地质水文等,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因为不同的城市气候、地理环境等影响了本土的传统建筑格局和空间形态。因此,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例如山地丘陵地形的城市往往被分割成若干单独用地,城市依山就势呈现出立体自由布局的山城特色,并形成相应的本土文化。
2.2 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城市文脉中最容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的因素。因为,城市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是城市更新的根本推动力,经济要素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类型和城市的形态演变。正如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新的产业形态完全重塑了很多欧美大城市的空间形态。
2.3 文化要素
城市不单单是有秩序感的空间外壳和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功能体,它蕴含了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存留于城市里,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它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本土文脉的人文方面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影响人们对城市形象感知的关键。
3. 本土文脉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风貌,城市风貌包括了一个城市的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而本土文脉是一个城市在其风貌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试想,如果城市风貌建设不尊重本土文脉,我们的城市发展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了。
2006年9月的多哈亚运会将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给各国选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明白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道理。”一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不一样,景观中就会有不一样的符号。本土文化可以让我们从西方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找到自己城市的缩影和亮点。“立新”不必“破旧”,拿来主义必须要建立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这样才能加强城市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本土气息,增强景观语言的感染力。譬如:日本的园林景观。日本人最初的造园手法是向我们中国学习的,但他们不是照搬回国,而是根据本国国情和地理条件,并融入禅宗思想,创新得到目前享誉国际好评的日本园林。
在城市设计中尊重了本土文脉,实质上就是挖掘城市的“魂”。把握了本土文脉就是把握了城市的“魂”。
4. 本土文脉促使城市个性的发扬
快速发展的重庆,广大居民对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更加渴望接近自然,享受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龙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重庆市民的需求,其开发的楼盘在注重风格多样性的情况下,还因地制宜,将楼盘景观与当地文脉相结合,相继推出了有本土文化内涵的西式住宅楼盘。例如:水晶郦城——保留原生态地形,观山水——充分抓住重庆的水文、地理特色,紫都城——人们向往童话般的生活,大城小院——邻里般和谐的生活,江与城——述说重庆这座滨江城市的故事等楼盘,获得了市民的认同、喜好。这些楼盘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龙湖在进行楼盘创新的同时,充分尊重了重庆的本土文脉。这也是龙湖楼盘在重庆经久不衰的秘诀。
那么,在国外本土文脉是如何升华城市建设呢?莫斯科地铁站的内部装饰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大厅内到处充满了莫斯科当地的民族风情。同时,地铁内还以当地名人、历史事件为建造的主题。当地人说:“没有地铁,就没有莫斯科人的生活。”显而易见,地铁已经成为俄罗斯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俄罗斯现代城市风貌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见,城市景观设计只有尊重了本土文脉,才可能真正升华城市建设。
本土文脉是城市设计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脉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纵观设计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脉背景和传统文脉根基。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保留这些本土文脉,使得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和城市个性。
结语
近年来,关于本土文脉的保护与延续的研究作为寻求城市个性与风格的途径,以及实现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方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不再简单地认为本土文脉等同于本土文化,文脉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的是灵魂的角色。城市文脉丰富的创作内涵已经深深的渗透到城市设计的各个领域。
摘要:本文从文脉的定义及其文脉各要素对文脉的影响, 阐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脉, 本土文脉的差异必然导致城市风貌的多元化。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一定要因地制宜, 尊重城市本土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