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2024-05-09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精选8篇)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1

家庭农场, 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同时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科学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家庭农场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 它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的优势, 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陷。家庭农场的兴起,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业的商品化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 (2) 家庭农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其生产农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出售盈利。家庭农场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 其商品化程度很高, 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 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3) 在家庭农场经营下, 其生产的农产品可能会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由品牌, 比如中国的周末农场。因此, 家庭农场会比一般农户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质量保障, 更注重其产品带来的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 更易于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4) 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 其规模相对于大种植园较小, 因此家庭农场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多变,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 从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家庭农场是国内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发展家庭农场这种新型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2014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 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目前国家在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上还未出台完整的实施方案, 因为各地农业发展现状不同, 各省市根据本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及实际条件, 在如何规范家庭农场的发展方面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部分城市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以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随着中国在农业改革上的深度发展, 家庭农场成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家庭农场在中国刚刚起步, 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些家庭农场而言, 如何在政府扶持政策下进行会计处理也是一个必要的解决问题。由于家庭农场在国内刚刚兴起, 一般规模较小, 或者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 在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上, 相关的财政、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具体如何配套, 国家尚无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将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探讨目前已成立的家庭农场在政府补助下将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一、政府给予家庭农场购买农作物的良种补贴

良种补贴是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而给予的补贴, 目前实施的作物品种有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四大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良种经济作物。因此, 若家庭农场种植和培育良种农作物, 政府应根据《良种补贴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家庭农场补贴收入。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 收到的除了与资产相关的其他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本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亏损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发生亏损的期间, 计入营业外收入。

关于家庭农场作为一个小企业, 其收到的良种补贴应如何分摊, 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建议, 对于家庭农场的良种补贴, 应分摊在该农作物从播种至收成期间。

[例1]2013年3月20日, A家庭农场购进一批良种早稻种子, 购买价格为5000元, 4月份该农场开始种植这批早稻, 占地面积约100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财政部门按照早稻良种补贴10元/亩的标准, 给予该农场早稻良种补贴。该农场于4月20日收到补贴金额。该批早稻从种植至收成期间为4月份至7月份。期间账务处理如下:

(1) 2013年4月1日, A家庭农场确认应收到的财政补贴款:

(2) 2013年4月20日, A家庭农场实际收到的财政补贴款:

(3) 2013年4月, 将财政补贴款计入当期收益:

2013年5月、6月和7月的分录同上。

二、政府给予家庭农场因遇到市场需求变化、自然灾害、病虫危害时的财政补贴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 生物资产应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 (农、林、牧、渔业) 中的大田作物、蔬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 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疫畜等。显然, 家庭农场种植的农作物, 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 而苹果、樱桃、梨等水果类经济林木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并且,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 小企业的资产应该按照成本计量, 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外, 准则第十五条规定, 存货发生毁损, 处置收入、可回收的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 扣除其成本、相关税费后的净额, 应该计入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

[例2]2012年3月20日, A家庭农场购进一批三年生的樱桃树苗, 购买价款为60000元, 发生装卸费用2000元, 保险费1000元, 以银行存款支付。同日, 该农场又购进一批玉米种子, 购买价款为2000元, 以银行存款支付。2013年7月15日, 由于台风侵袭, 导致樱桃及玉米的收成大受影响, 使该家庭农场蒙受巨大损失。该家庭农场在樱桃树培育上已经发生的管理费用为60000元, 在玉米种植上为30000元, 台风导致该农场的樱桃损失180000元, 玉米损失70000元。在发生台风之前, 该家庭农场的樱桃果实市场公允价值为250000元, 玉米市场公允价值为100000元。8月10日, 政府对该农场进行损失确认及调查, 给予该农场400000元的补贴金额。9月25日, 该农场收到补贴金额。账务处理如下:

(1) 2012年3月20日, 购进樱桃树苗和玉米种子:

(3) 种植樱桃树及玉米发生的费用:

(4) 2013年7月15日, 台风导致的损失:

(5) 2013年9月25日, 收到政府补贴金额, 计入当期损益:

(6) 2013年9月, 将该家庭农场遭受自然灾害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三、政府给予家庭农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农资综合补贴及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机购置补贴

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根据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定义, 这类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构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政府给予家庭农场购买化肥、农药、大棚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属于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另外,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八条, 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使用寿命超过两年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应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因此, 笔者认为, 应将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应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十九条规定, 当小企业收到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 小企业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计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那么, 在小企业开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当月起至小企业收到政府补助金额期间, 对于已确认的递延收益需不需要分摊, 准则在这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因此, 笔者建议, 为了使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简明、清楚, 避免发生核算繁冗, 应将此笔小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 并在相关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营业外收入。

[例3]2013年2月3日, A家庭农场购进18个温室大棚, 每个大棚8000元, 预计使用寿命为8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农场购买的大棚符合国家有关大棚补助的标准, 政府给予A家庭农场的大棚补贴是1000元/个。2013年3月1日, A家庭农场收到补贴金额。账务处理如下:

(1) 2013年2月3日, 购买大棚:

(2) 2013年3月1日, 收到政府补贴:

(3) 自2013年3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 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例4]2013年8月20日, A家庭农场购置了两台某品牌玉米收获机, 单价10800元/台, 预计使用寿命为6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农场购买的玉米收获机符合国家有关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标准, 根据规定, 政府给予该家庭农场的农机购置补贴是3000元/台。9月15日, 该农场向有关部门提出农机购置补贴申请。11月2日, 该农场收到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金额共6000元。账务处理如下:

(1) 2013年8月20日, 购买玉米收获机:

(2) 2013年9月30日, 计提折旧:

(3) 2013年10月31日, 计提折旧:

(4) 2013年11月2日, 收到政府补贴:

(5) 自2013年11月起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提折旧, 同时在玉米收获机的剩余使用寿命内分摊递延收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李春英:《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财会研究》2012年第9期。

[3]财政部:《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财会[2004]5号) , 2004年4月22日颁布, 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2

(方案一)

一、执行的会计政策和文件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企业在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时首先要区分政府补助和政府资本性投入,对于政府补助,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规定:

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第二条规定:

1、搬迁企业根据搬迁规则,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以及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搬迁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2、搬迁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重庆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2007]207号)通知的规定:

“搬迁企业从规划搬迁第二年起的五年内收到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发生的与搬迁、重建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不得计入当期损益,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第二年起五年内完成搬迁的,准予搬迁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会计账务处理方案

(一)收到补贴款的账务处理

收到政府补贴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二)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处理:

(1)如为损失: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清理净损失: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固定资产清理

(2)如为收益: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2、无形资产: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三)支付相关费用的账务处理

如支付职工补偿费、土地处置发生的印花税,新厂建设发生的相关费用等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银行存款

(四)形成新的资产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等

2、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预付账款

3、根据形成资产的金额,转销专项应付款。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递延收益

(五)专项应付款余额账务处理

专项应付款扣除搬迁、重建发生费用、损失及新建形成资产转销后的余额,结转到资本公积,并入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资本公积

(六)以后各期账务处理

1、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录略)

2、按资产使用年限摊销递延收益 借:递延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

所得税申报时,根据政策作免税收入处理。

三、对今后财务的影响

(一)制订方案的思路及结果

本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本方案按照《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贴》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政府补助规定处理,对企业搬迁新增资产从专项应付款结转到递延收益,按资产使用年限平均摊销。

(二)对以后各期经营成果的影响。

一方面新增资产按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和摊销,按政策计入相关成本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递延收益按照新增资产的使用年限平均摊销,转入营业外收入的政府补助收入,作为免税收入。并对各期因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入成本费用的补偿,相对地影响了以后各期经营成果。

财务部

2012年1月8日

关于公司政策性搬迁收到补贴账务处理方案

(方案二)

一、执行的会计政策和文件

(一)、《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

1、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

2、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财政部文件情况进行处理:(1)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

(2)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3)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4)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

3、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

4、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第二条规定:

1、搬迁企业根据搬迁规则,用企业搬迁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以及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搬迁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其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2、搬迁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三)重庆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2007]207号)通知的规定: 搬迁企业从规划搬迁第二年起的五年内收到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发生的与搬迁、重建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不得计入当期损益,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第二年起五年内完成搬迁的,准予搬迁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会计账务处理方案

(一)收到补贴款的账务处理 收到补贴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二)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处理:

(1)如为损失: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清理净损失: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固定资产清理

(2)如为收益: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2、无形资产: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三)支付相关费用的账务处理

如支付职工补偿费、土地处置发生的印花税,新厂建设发生的相关费用等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银行存款

(四)形成新的资产账务处理

3、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等

4、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预付账款

3、根据形成资产的金额,转销专项应付款。

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资本公积

(五)专项应付款余额账务处理

专项应付款扣除搬迁、重建发生费用、损失及新建形成资产转销后的余额,结转到资本公积,并入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借: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 贷:资本公积

(六)以后各期账务处理

1、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录略)

三、对财务的影响

(一)制订方案的思路及结果

本方案侧重于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及《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规定处理,对企业搬迁新增加资产从专项应付款结转到资本公积。

(二)对以后各期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增资产按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和摊销,按规定进入相关成本费用。与新增资产部分相对应,从专项应付款结转到资本公积,增加了所有者权益。

财务部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3

关键词:政府补助 会计处理 会计准则 配比原则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关内容,政府补助是对企业的收益作出相应的处理,财政部门颁布的“补助会计新准则”引起了国际关注,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成为我国会计实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政府部门对采用高新技术的企业常常会有资金的补助,这样的政府补助更多的表现出国家对于投资的态度及性质,所以其会计处理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补助会计新准则是对公司企业得到政府各种类型的补助时候的确认和会计计量还有对报表的规范。本文通过了解我国政府补助项目的性质和用途等进行分类探讨,对我国政府补助会计处理采取汇总分析,为有关会计处理的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政府补助的类别及特点

(一)按补助原因分类

1.国家政策性补助。为要反映出某种社会效益而实行补助,是在企业做出一定的承诺或承担时才会给予相应的补偿式补助,以此来弥补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所受到的损失。

2.财政支持性补助。这类补助是政府采取借助其他事项的方式来向企业提供补助,是为加强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当企业受到严重损失国家才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专项科技事业等。

3.捐助性补助。此类型的补助是对一些经济亏损的企业和微薄盈利的企业进行赞助,大多数属于非政策性的企业,补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扭转企业发展下滑的趋势,使其反亏为盈。

(二)按是否是政府指定的补助分类

1.政府指定的補助。是企业指定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上发展,政府会给予补助。例如某项市政的工程建设、新式产品的研发、为建设而搬迁的补偿等。

2.政府未指定的补助。企业没有指定项目也有政府的补助。例如政府会在一定时期给予企业减免征税或适当返税、优惠税收等补助政策来培养税源,以此能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按资金形式分类

1.补助现金。例如对专项研究的拨款、政府给予的津贴、个别费用补助等。

2.减免税收。这是一种特殊的现金补助形式。

3.补助实物。例如政府无偿的为农民划分土地、购进设备。

(四)按附带条件分类

1.附带条件的政府补助。企业在进行实务中,通常要履行某项附带条件才会获得政府指定用途的补助。例如某项建设项目的补助,其要求是项目达到政府规定的具体标准,加以附带条件的补助可以更好的促进项目扶持,提高被扶持项目的质量,并完成扶持项目。

2.无条件的补助。例如部分企业返还税收、财政补贴、政策管理补贴等都是无条件的政府补助项目。

(五)按是否返还补助分类

1.需要返还的补助。

2.无需返还的补助。

二、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中的问题

对于在收益法下与企业资产、是否损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事业,都要通过递延收益的方式来计量。政府补助准则中规定,指出企业在末期的会计核算资产收益表时,就应该让“递延收益”纳入非流动的负债科目管理下。但本文的观点认为,不能将“递延收益”放在负债科目类别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属于负债类。

首先,负债类的特征是它会控制和引起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而“递延收益”中的政府补助是指定被留在企业中的,会致使经济利益流出的因素并不存在,而且未来在结账、确认损益时根本不用再算计相应产生的成本,只会根据传统将利润配比,后期结算时才会转为当期的收益。

其次,基于政府补助的概念,政府补助并没有明确被指出是严格意义上的负债。政府补助就是企业从政府那里无偿的获得现金性资产或非现金性的资产,政府补助虽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但政府补助后需要企业偿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说如果政府补助不是负债项目,那么“递延收益”就不应该排列在非流动负债下面的其他非流动负债中。

三、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中的对策

政府补助作为一项无偿的资产,企业在收到政府给予的补助时,不仅会增加企业用于发展的资产,而且还会有助于企业的收益,从而也会增加所有者的权益。 然而政府的补助并不是政府作为某个企业的所有者而进行的投入资本,所以在会计期末核算和做收益报表中,完全可以将政府的补助直接列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总体盈利和损失情况来列表报出。这样的收益处理方法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政府补助所采用的收益法方式作为会计处理的方法并不矛盾,在传统的会计处理资本法下,将政府补助归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范围内,企业收到了政府补助,所有者权益与相关资产增加了,也不影响企业利润,而在收益法下,企业面对政府的补助,就会适时的增加当期的或以后的收益,还会增加企业利润。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将政府的补助当做无偿直接计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盈利或损失中,若结账期末“递延收益”会有效益余额,那在资产负债表中直接将其列入所有者权益管理项目的列表中即可,而对于收益报表中的“递延收益”也会相应地分摊类推至后续的会计年度收益报表中,归纳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对于一些需要偿还的政府补助,如果余额中一部分是由于“递延收益” ,那么,借:递延收益,企业营业外部支出;贷:银行存款等相关资产。如果“递延收益”没有出现余额,那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一项下的“其他直接归入所有者权益的利益和损失”其账户的余额就等于是零。

参考文献:

[1]王怡雯.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之中外比较[J].财会月刊,2009(13).

[2]施莉杰.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 (5)

[3]周夸颖.政府补助准则的中外比较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2009(18)

政府补助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篇4

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支持有多种,但并不是所有来自政府的支持都是政府补助,应根据会计准则中关于政府补助的定义判断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支持是否属于会计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根据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补助。因为分类不同,相关的会计处理也不同,企业进行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时的处理方法亦有不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主要用于弥补由于特殊原因(如保护环境、限制价格等)形成的支出。企业收到政府补助时,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和计量。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在以后期间确认相关费用时,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另外,如果递延收益科目当期有余额,编制会计报表时要进行重分类,在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列报。

从税收的角度分析,企业在收到政府补助时,只有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中的三个条件:第一,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第二,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第三,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企业才能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需注意的是,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征税或不征税与会计账务处理无关,只与是否符合税法上的不征税条件有关。从账务处理来看,政府补助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的会计分录差别不大(本文不考虑递延所得税问题,下同),但是税务处理却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年度汇算清缴时,通过填报不同的附表,达到从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的途径上。整体归纳为: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是通过填报《专项用途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40)实现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目的,而不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是通过填报《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20)实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目的。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从与收益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两大方面进行说明,并分别按是否征税进行分类阐述。

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与税务处理

例1:某企业挂牌新三板,合同金额为160万元。企业从政府相关部门获得政府补助140万元,用于弥补企业支付的挂牌费用。2015年该企业已经支付了中介机构挂牌费用30万元,剩余的110万元用于支付2016年的挂牌费用。因为企业2015年已经发生了挂牌费用30万元,所以可以用政府补助进行弥补,剩余的110万元则计入递延收益,待以后年度发生挂牌费用时,从递延收益科目转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根据会计准则,相应的会计分录如下:

2015年向券商等机构支付挂牌费用时:

2015年收到政府拨付款时:

假设2016年支付剩余挂牌费用时:

2017年分摊递延收益时:

不符合不征税条件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在《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填列,以达到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的目的。具体填列方法:在2015年度,因为该政府补助按税法规定140万元应该全部纳税,而会计上只是把补偿该年度支出的30万元计入了营业外收入进行了纳税,所以进行2015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10万元;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会计上又把补偿当年支出的110万元计入了营业外收入进行纳税,而税法规定这110万元不应纳税,或者说这110万元已在2015年度纳税,2016年度就不应该重复纳税,所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10万元。

如果政府补助收入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应该在《专项用途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填列,那么进行2015、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没有差异,在“其中: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财政性资金”栏次分别填列30万元、110万元,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另外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所以2015、2016年度支出的费用30、110万元不能扣除,分别填列在《专项用途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的“本年支出情况”栏次内,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与税务处理

例2:某公司2015年4月接受一项政府补贴,金额为500万元,要求专门用于环境保护设备的购置,该企业于2015年6月购买此设备,共投资600万元(假定不考虑进项税)。该设备6月末达到可使用状态,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为0。这项业务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根据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分录如下:

收到政府补助时:

购买设备时:

以后各年计提折旧并分摊递延收益。

2015年度:

2016—2019年度:

2020年度同2015年度。

不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在《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填列。在进行2015—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在该表相应栏次分别填入4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调整相应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450万元。

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该设备可供使用提取折旧时,相应政府补助收入在《专项用途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填列。进行2015—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分别在该表相应栏次填入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者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的折旧、摊销扣除。因此该设备相应年度计提的折旧税前不能扣除,通过填列在《资产折旧、摊销情况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80)的相应栏次内(因为不是费用化支出不能填列在《专项用途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第11列)进行纳税调整,具体金额为购买固定资产金额500万元减去政府补助500万元的差额每年按月分配,2015—2020年度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折旧额每年填列金额分别为10万元、20万元、20万元、20万元、20万元、10万元。

四、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政府补助准则第九条规定: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下列情况处理:第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第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第一种情况的会计分录为:借记“递延收益”“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第二种情况的会计分录为: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将符合财税[2011]70号文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6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政府补助并不是必须按不征税收入进行账务处理,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核算,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假设企业用政府补助购买了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因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政府补助形成的支出所得税前不能扣除,所以仪器设备的折旧所得税前不能扣除,且不得加计扣除。企业选择是否作为不征税收入核算时,要考虑这个因素;第二,关于财税[2011]70号文中的三个条件,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一般企业容易满足,第二个条件不容易满足,企业可采取一个变通的方法,自行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然后请政府拨款部门盖章,这样操作当地税务部门也是认可同意企业作不征税收入管理的。

摘要: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资的资本。政府补助具有无偿性、直接取得等特性。本文分别从会计、税法两个方面介绍了对政府补助收入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处理政府补助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政府补助,会计,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填报说明[S].2014.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S].财税[2011]70号.

[3]宗广平.增值税业务在会计处理上的难点问题及处理方法[J].商业会计,2014,(7).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5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资产, 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两种, 其最大特点是企业从政府部门直接取得资产, 并且不需要偿还, 主要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等。那么企业在收到政府补助款时, 应不应该交企业所得税, 如果需要交什么时候缴纳企业所得税, 与会计处理又有何不同等问题, 很多企业对此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实际发生政府补助业务时税务处理不正确, 造成延迟纳税或者不纳税的严重后果, 尤其政府补助涉及的数额都比较大, 因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1 政府补助的分类与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从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角度分类, 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在大多情况下,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居多, 即使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最终都将转化为与收益相关, 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递延收益科目只是一个中间会计科目而已, 起到过渡作用。

(1)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区分为补偿已发生的费用和将要发生的费用两种情况, 补偿已经发生的费用不需要递延处理,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补偿将要发生的费用则先要计入递延收益, 之后再分期转入损益。

(2)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主要是指用于购建可以形成长期资产, 因此, 企业取得政府补助时不可以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 而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再在日后按照资产的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计入损益。在资产报废时, 再一次性将递延收益余额转入当期营业外收入中。

2 政府补助的涉税处理

企业收到的政府补助分为不征税收入和征税收入, 征税收入的税务处理往往与会计处理存在差异, 需作调增或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处理;作为不征税收入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即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总额中扣除,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方可享受此项税收优惠, 三个条件一是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二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管理方法或要求;三是企业对该资金及发生的支出单独核算。

会计上的财政拨款的含义与税法上的财政拨款是不同的, 税法所指的财政拨款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拨款, 属于不征税收入, 会计上的财政拨款是对企业的拨款, 属于应税收入。

政府补助在税法中属于“财政性资金”, 税法将会计的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定性为“财政性资金”, 除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外, 都属于应税收入, 由此可见, 政府补助的涉税处理主要涉及到企业所得税核算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3 具体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

3.1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1) 如果补偿已发生的费用, 在实际收到款项时计入当期损益, 一般情况下是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如, 某企业收到先征后返的增值税税额, 则在实际收到返还的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 此项业务会计与税收没有差异, 不需要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

(2) 在补偿将来才发生的费用情况下, 应该先计入过渡科目“递延收益”, 再在以后期间分期计入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 此时会计核算与税收往往产生差异需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例如某企业于2012年1月份收到政府补助, 用于扶持企业未来3年的发展需求, 补偿各项费用支出, 则在2012年收到专项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2012年实际发生费用支出时,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 此时递延收益 (贷方) 与借方的差异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013年发生费用支出时, 计入当期损益, 即: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 在递延收益余额范围内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14年无论发生费用金额多少, 均按递延收益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2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其会计处理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不同, 不能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方法是, 在收到政府补助款时, 首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在相关资产可以使用时起, 在其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 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例如某企业需购置一台环保设备, 政府给予财政拨款, 并已到账, 企业已购置了设备, 并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笔业务涉及取得政府补助时的会计处理, 购入设备时的会计处理及计提折旧和分摊递延收益的会计处理几个步骤, 具体会计处理为:

(1) 在取得财政拨款时, 确认政府补助, 借方登记银行存款, 贷方登记递延收益;

(2) 购入设备时:借方登记固定资产或者在建工程 (需安装的) , 贷方登记银行存款;

(3) 并从次月起, 每月末在计提折旧的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计提折旧时, 借方登记管理费用, 贷方登记累计折旧, 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借方登记递延收益, 贷方登记营业外收入, 在该资产出售或报废时, 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一次性将递延收益转入到营业外收入中。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涉税处理上, 要分清不征税收入和征税收入, 对于不征税收入, 分期确认的收益需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折旧费用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征税收入, 则在收到政府补助时, 收益一次性确认, 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在未来会计分期确认时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折旧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 企业在会计核算及涉税处理中需注意的问题

(1) 在会计核算方面: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加之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政府补助会计准则没有准确把握, 会计科目的运用不规范, 也没有区分所取得的政府补助究竟是哪一类, 是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 把收到的政府补助款挂入往来款项, 支付时再冲销往来款, 模糊了政府补助会计核算处理。

因此,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及时掌握理解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严格按照准则的规定来进行核算, 弄清该项业务的实质, 把取得的政府补助收入与支出单独进行会计核算。遇到政府补助业务, 要先分析政府补助的确认, 再分析相关费用支出的核算, 最后研究所得税的处理, 会计准则和税法要求不能相互混淆。

(2) 在涉税处理方面:政府补助业务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但对于政府补助会计与税收差异的处理上还没有很好的协调统一, 有些企业更是出于避税考虑, 没有按照税收法规规定正确的调增或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有的甚至认为会计与税收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消失了, 现在调增调减账务处理起来太麻烦, 有的认为政府补助是不征税收入, 没有考虑要符合特定的条件, 有的企业将政府补助误认为是财政性资金, 处理起来随意性很大, 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大额的税款流失, 也使企业产生了滞纳金, 增加了企业的税收成本。

无论是从企业长远良性健康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税收遵从角度, 企业必须提高认识, 自觉规范地处理政府补助的业务产生的纳税上的差异, 及时把握财经法规、政策的变化, 应及时关注最新变化情况, 进行正确的财税处理。

摘要:政府补助类型不同涉及的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同, 涉税处理也不同,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需要相应调增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涉及的数额都比较大, 因此,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政府补助,会计核算,涉税处理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6

一、企业政府补助的含义

政府补助即企业从政府中无偿获取到的各类货币性与非货币性资产, 该种资产中不包括企业投入的成本, 政府补偿与政府投资不同, 前者是无偿的, 后者是有偿的, 政府补助属于货币性资产的, 需要根据金额进行计算, 而非货币性资产的政府补偿, 则需要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算, 如果无法取得公允价值, 就需要根据名义金额进行计算。

政府补助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度, 并非收复实现制, 企业受到的补助无法作为结论性依据, 证明其满足政府补助条件。补款收取的方式也不会影响企业的会计处理模式, 但是, 在科研经费已经产生之后, 企业就需要额外计算该笔费用, 可以说, 会计处理准确性尤为重要。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政府补助规定的不同

(一) 统一了会计处理方式

在旧的会计制度之中, 可以采用收益法与资本法两种方式来处理政府补助, 其中, 收益法就是将相关的补助纳入递延收益或者当期收益中;资本法就是将政府补助纳入到所有者权益之中。

对于收益法, 旧会计准则中可以分为净额法与总额法两种类型, 净额法就是将政府予以企业的补助确定为资产账面余额与补偿费用差额;总额法即将政府予以企业的补助作为全额收益, 并非将其纳入资产账面余额范畴中。

而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处理方式有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来处理政府补助, 将补助纳入到企业收益范畴中。

(二) 影响了企业的财务情况

新会计准则对于政府补助的核算方法与核算内容有明确的规定, 要求企业将从政府中获取的补助纳入递延收益范畴中, 且将这些资金计算到企业资本公积项目之中, 这就有效改变了企业的传统权益结构, 提升企业的收益水平。

(三) 明确了企业政府补助的类型

以往会计制度中规定, 对于企业政府补助需要纳入专项应付款项之中, 在完工之后, 对于未形成资产的补助进行核销, 对于形成资产的补助则转入资本公积名下。

新会计制度中规定, 企业首先要明确这些资产究竟是政府投资还是政府补助, 如果为政府补助, 则计入递延收益或者当期收益中, 如果属于政府投资, 则需要采用专项应付款的方式来核算, 对于不属于长期资产的部分进行核销, 属于长期资产的部分计入到资本公积中。

三、企业中科研经费核算特征分析

科研经费是企业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企业经费相比, 科研经费有特殊的性质, 这就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科研经费的核算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专业性强, 管理模式不同

企业科研项目都有着极强的专业性, 政府补助的科研经费是多种多样的, 分类项目也非常细致, 政府对于大部分科研捐款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费用支付范围也是不同的。为了保障补助核算的准确性, 财务人员要熟悉各类文件, 确定好相关的走账方式, 看项目支出是否与预算相符。

(二) 参考文献少, 针对性不足

目前, 我国关于政府补助的学术研究大多并非针对企业, 知识企业政府补助科研经费的核算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 也给核算工作带来一些难度。举例来说, 《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经费的支出仅仅集中在成本费用上, 并未规定是纳入费用的范畴还是成本的范畴, 缺乏完善的规定, 相关资料的查找也非常困难。

(三) 会计人员不熟悉科研经费的处理方式

企业科研经费相关的准则并不常用, 很多会计人员都不熟悉相关的处理准则, 而大多数企业的科研经费较少, 甚至没有科研经费, 也并不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他们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学习, 这无疑给会计知识的处理带来了新的困难。而大多数拨款支出与企业的记录并不符合, 需要会计人员重新核算辅助账, 这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 也不便于成本的核算。

四、现阶段下企业政府补助中科研经费核算中的常见问题

目前,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企业科研经费的核算已经逐渐统一, 企业掌握管理范畴也越来越规范, 有效保障了报表质量, 但是, 还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政府规定与会计准则存在出入

各个级别政府对于企业政府补助中科研经费的处理方式与会计准则存在一些出入。以国家科技部门企业转化资金项目为例, 会计准则中要求列出八项明细科目, 而北京市政府则要求列出十二项明细科目, 且各个项目之间的名称也存在差异。再次, 在新会计准则之中, 要求将政府补助纳入递延资产中, 但是部分企业部门却要求纳入到资本公积中, 这给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导致该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政府管理部门缺位引起, 政府中负责为企业分配科研经费的部门是多种多样的, 没有部门可以从全局角度进行管控, 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主体缺位问题严重。在中央部门, 发改委与科技部门分管预算的分配工作, 但是这些部门是分散开来的, 管理部门割裂, 无法形成全面、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

(二) 对于间接列支的规定狭窄

1. 列支课题较少。

为了解决部分企业在科研经费处理中遇到的折旧成本、人力资本无法得到补偿的问题, 在2006年, 国家制定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的规定了企业政府补助的列支范围, 将仪器耗费、房屋耗费、管理费用的支出、日常费用的消耗纳入到补助范围中, 但是不包括人力资源的奖励。

在2009年, 政府制定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将科研经费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个内容, 其中, 直接费用有日常水电消耗、设备消耗、房屋消耗、管理支出、人力资源奖励等等。

到了2011年, 政府又实施了《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通知》, 又对间接费用有了新的规定, 将其纳入绩效支出的范畴。

这些政策的制定完善了对于政府补助科研经费的规定, 能够提升企业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了企业科技水平的进步, 但是, 最新的文件中又提出“政府部门补助科研经费的开支需要参考相关经费管理方案”。从这一层面可以看出, 这一只制度仅仅只允许公益性、科技性的支出项目, 不允许为其他课题提供补助。但是, 在企业的科研工作之中, 人力资源的花费是最高的, 为了全面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 在未来阶段下, 需要扩大现有的课题类型。

2. 未规定劳动成本。

纵观现阶段关于企业政府补助中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方式, 并未规定人力资源劳动成本, 但是, 企业中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实验多与生产联系密切, 往往需要从其他部门调动工作人员, 但是却不会对此补偿, 这也制约着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 支出核算工作不完善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了政府补助来款方式, 对于支出, 仅将其纳入到当期损益中, 没有详细规定会计科目, 这种模糊的规定给企业会计处理工作带来一些难度, 目前的企业, 很多会计人员会将政府补助的科研经费纳入“科研支出”、“管理费用”或者“营业外支出”中。

(四) 会计科目尚未统一

科研支出的会计科目与核算科目尚未统一, 给会计人员汇总与分析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 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此外, 在很多情况下, 企业政府补助科研课题的课题要求是存在差异的, 有的时候, 采用辅助账的形式进行记录, 但是, 企业在推广NC软件后, 为了便于会计知识的汇总, 需要将各个科目统一起来, 导致会计人员需要实施很多重复性劳动。

五、企业中政府补助之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模式

(一) 统一管理, 明确会计制度

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 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 此外, 还要注意到, 如果未根据政府的规定来记录会计信息, 那么就很难通过审查, 为了反映出准确的信息, 必须要加强课题经费管理措施, 对各项会计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从政府层面将各类科研经费统一进行管理, 做到统筹协调, 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领域与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统一的经费管理方法, 针对企业类型, 制定出不同的会计管理制度, 明确具体的科目。一般情况下, 目前由政府补助科研经费的企业有高校、事业单位、普通企业几个方面, 可以针对其具体研究内容制定出会计管理措施, 这样, 不同类型的企业就可以做到有据可循, 不需要在事后重新调整会计类目, 这既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处理质量, 还能够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

此外, 建议企业将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纳入到营业外收入的范畴, 将科研项目支出与费用列为营业外支出, 而政府需要确定好当期损益与递延收益, 将当期损益补助列为营业外收入, 并将相关费用与成本也作为营业外收入进行处理。

(二) 考虑到间接费用问题

如果各项间接费用未包含相关的科研项目, 就会出现费用分摊问题, 为此, 可以由政府部门针对不同的部门类型规定科技项目类型, 针对不同的课题提出具体关于科研经费的处理方式, 允许列出相关的间接费用, 这样即可有效解决间接费用问题。此外, 为了补偿人力资源补偿问题, 可以根据相关比例制定人工成本的分摊方式, 这既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实验项目, 还能够降低劳务费用。

此外, 政府还要解决会计补助准则的衔接问题, 在确定补助形式时, 需要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问题, 保障计量工具与金融工具的一致性, 在计算关于政府补助的问题时, 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准则进行处理。

(三) 根据性质可以划分科研项目

一些企业之所以会计科目不统一, 就是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对此没有明确、完善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补助属于利益补助, 针对特定产品提供, 为了为科研项目的处理提供依托, 需要将科研课题区分开来, 并严格遵循无形资产规则将其计入到管理费用与无形资产之中。

六、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企业而言, 政府补助之科研经费是尤为重要的, 但是, 从现行情况来看, 政府补助之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规范科研经费的处理方式, 需要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进行统一管理, 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幸仲先, 丁运秋.论新会计准则下政府补助核算变化对企业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3 (24)

[2]赵华.我国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比较及其会计处理[J].财政监督.2008 (08)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7

关键词:政府补助,会计处理,信息披露,会计准则

一、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现状

(一)总体概况。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A股2 537家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中,共有2 235家上市公司披露在本年度上半年收到政府补助,比例高达88.1%,合计收到政府补助金额高达322.63亿元。而在2013年年报有关政府补助的披露中显示,95%的上市公司将政府补贴收入囊中,累计金额约为1 120亿元。

为了更好地研究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现状,本文在已公布2014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了营业外收入和非经常性损益中包括的计入当期损益政府补助金额较大的2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金额较大对其利润影响较大,存在利用政府补助金额调节公司利润的可能来提升业绩,依据会计准则应该合理详尽地予以披露,因此大额的政府补助金额更具有研究价值。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笔者利用国泰安CSMAR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并在上交所、深交所网站查阅了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报财务报表附注,按照股票代码、公司名称、补贴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政府补助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比例这几类内容将其数据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个大额政府补助样本中,其中中天城投政府补助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最高,达8.12%。东方航空、中国国航、金隅股份三家企业政府补助金额占利润比例均高于100%,这表明,如果扣除政府补助项,企业的利润为负。例如,东方航空半年报中披露,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营业亏损为2 313百万元,而大额的政府补助为企业弥补了大量亏损。

下页表2是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公司政府补助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及其大致的频数分布图(见下页图1)。从标准差可以得出,上市公司取得的政府补助离散程度较高;中值小于均值,说明在样本公司数据中金额巨大的公司占少数,但足以将平均值拉高。由此可以推测各个上市公司之间收到的政府补助差距极大,存在政府重点扶持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股票代码:601857)高居上市公司2014半年报政府补助榜首。2010年,财政部、国税总局、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天然气进口环节增值税税收返还暂行规定》,在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将天然气进口环节增值税按进口天然气价格和国家天然气销售定价的倒挂比例予以返还。中国石油的政府补助款项所依据的正是这个文件,在2014年到2020年这七年中,中国石油依然有机会获得每年数以十亿多的增值税返还。

::::::::::

(二)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形式分析。通过对20家样本公司进行分析,目前政府补助事由种类繁多,对上市公司的补贴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第二类是政策有明确规定的;第三类是行政上的安排。目前根据法规、政策规定,有依据可查的补贴包括节能补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智能制造专项补贴、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等,这些补贴主要是为了促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而设立。表3是通过查询上交所、深交所各上市公司2014半年报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政府补助内容的披露,对其补助事由进行总结。

(三)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行业分析。通过对20个样本公司按照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利用CSMAR数据库进行统计,结果见图2。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政府补助金额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其中补助金额最多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次是航空运输业,第三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政府补助的主要来源是进口增值税返还等政策性条件。这种类型企业大部分属于政府主导型企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垄断性,因此需要承担很大的政策性风险。政府对于这种由于出台国家政策而引起的亏损予以补贴。

(四)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动因分析。

1.ST公司利用政府补助金额进行保壳。通过查阅上交所上市公司2014半年报财务报表附注,对部分得到政府补助的ST公司进行统计,得到下页表4。

!"#$%&’()*+,-*./0120343 5678()*9:;<=>*?@A;0&B 56:C()*D%%:E0FEGH IJK%9 LM$NOPQR+3478S TUHVW

由于政府补助金额较大,部分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利用其保壳。由表4可以看出,ST公司得到的政府补助金数量较多,其中*ST明和在政府补助的调节下其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虽然其他公司政府补助金不能弥补其大额亏空,使公司由亏转盈,但这笔不小的数目对公司的利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得到大额政府补助。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电力、煤气、供水行业,这些公司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较慢,考虑到生态、安全、企业规模和价格因素,政府通常会对其进行补贴。本文通过对样本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得到表5。

由表5可以得出,公共事业类上市公司政府补助金额占利润总额较大,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东方航空,高达886.83%,由此可见若无该项补贴,其公司业绩必然不尽如人意。通过查阅其财务报表附注可以看到,该公司政府补助金额来源于航线补贴、航空枢纽港建设补贴、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体现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扶持。政府的财政补贴实际上是政府通过这种补贴来向民众提供公用事业、公益性事业方面的社会福利。

3. 地方政府业绩驱动。地方政府对当地企业提供巨额补贴帮助其增加利润这一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尤其是当地龙头企业更是屡见不鲜。政府之所以愿意向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住连续亏损面临退市威胁的公司的上市资格而向其提供补贴,让其能够通过会计手段改变连续亏损的纪录,逃过退市。二是企业的经营结果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税收,其GDP也有巨大的增长,为地方政府带来较高的业绩表现。而且企业为当地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对政府来说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资本和政府补助区分混乱。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主要为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返还,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特征有二:一是无偿性、有条件;二是直接取得资产。2013年TCL集团51亿元债务豁免存在此类问题。2009年11月,TCL集团与深超公司在深圳共同投资建设华星光电项目。合作方深超科技主要代表深圳市政府,作为扶持集成电路及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发展的运作载体。2013年6月14日,华星光电累计收到深超科技用于面板项目建设的委托贷款51.01亿元。按照前期项目条款,华星光电已达到债务豁免所需产能条件,深超科技对51.01亿贷款予以豁免。TCL集团表示,该笔委托贷款豁免属于一项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深超科技按45%初始投资入股华星光电,并且按照公司化运作,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这并不符合政府补助“无偿性”的特征。所以,深超公司的资本,是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不符合政府补助特征,其豁免的51亿元债务,也不应作为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而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进行确认。

(二)政府的非投资性资金并不均属于政府补助。由于政府补助具有无偿性,并非所有来自政府的非投资性资金均属于政府补助。例如为进一步刺激民众消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循环经济,国家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这项政策以服务民众为目的,因此补贴的最终受益人是消费者,企业只是审核人、批复人和间接受益人。从政府取得价格补贴后并没有增加其单笔销售收入,而只是其产品的付款人从单一消费者变为消费者和政府的组合。因此,企业取得的补贴实质是日常经营活动中商品销售收入,而不是无偿取得的货币性资产,因此不能算作政府补助。

(三)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实务中区分困难。政府补助被分类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中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除此之外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虽然会计准则将其界线划分得较为明确,但会计实务中具体区分却并不容易。例如利尔西化学股份公司(股票代码002258)在2012年公告中披露:公司收到绵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转下达2012年第一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计划的通知》(绵市发改产业[2012]909号)。依据该通知,公司“吡啶类农药废水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及示范装置建设”获得补助资金300万元。公司收到上述款项后,先计入递延收益,待项目建成通过政府相关部门验收后,按资产使用年限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同样,华菱钢铁(股票代码:000932)在2013年报中披露,该企业获得政府补助金5 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司节能、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公司认为该项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并且有关费用已经发生,因此全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由此可见,同样是节能环保项目改造,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两者区分困难,政府补助极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有力手段。

(四)政府补助确认时点混乱。由于资金批复手续的复杂,经常会出现资金到位和取得正式批文出现时间差的问题,部分上市公司在会计确认政府补助时点时并不准确。权责发生制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然而,在确认政府补助时,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定额定量的政府补助可以按照应收的金额进行计量。政府补助是否可以在实际收取前予以确认要看企业是否能够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是否存在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的确凿证据。会计准则规定,定额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计量,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否则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五)政府补助信息披露存在不足。除上述会计处理问题之外,上市公司在政府补助披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营业外收入项下仅列示政府补助总体金额,并不对其明细项进行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均将其明细予以披露,但明细项目中存在“其他”项不予以说明的情况,并不能给投资者以详尽的信息。

再者,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规定,公司应在财务报表附注的会计政策部分披露与政府补助相关的具体会计政策,例如:区分与资产相关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政府补助的具体标准;与政府补助相关的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以及摊销期限的确认方法;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等。个别上市公司在收到巨额补助的情况下却未披露关于政府补助的会计政策,绝大多数披露会计政策的公司基本也仅仅是复述会计准则的原文,并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

三、改进建议

(一)给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应慎重。在资本市场不成熟阶段,政府为了帮助企业对股份制的深入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介入却并没有减少,反而在上市过程中,政府也成为了获利者。企业得到巨额补助,增加收入,政府因而可以创造较高的业绩,这是一个看似“双赢”的结果,但却与资本市场的初衷背道而驰。资本市场是为有经营能力的公司提供融资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平台,优胜劣汰才是资本市场的生存王道。但政府用补贴为失去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保壳,为本不该得到补贴的公司提供支持,这种过度的介入让资本市场失去了其该有的运营规则,其竞争也不再公平。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要随意介入市场,特别是对一些承担了公用事业、公益性事业服务的上市公司,政府虽然有理由提供补贴,也必须加强监管,不能让补贴最终演变成为这些企业的高福利。

(二)会计处理应规范。首先,应明确政府补助的概念,其无偿性意味着受益方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即可获得补助,要与政府投入资本区分开。直接取得资产这项特点说明了政府补助的形式,税额减免、债务豁免等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其次,要根据政府有关批文确定该项资产究竟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用于资产方面的政府补助通常是指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前期为在建工程或研发支出,除此外一般应当是与收益相关的。划分补助属于与资产相关还是与收益相关,最主要的判断标准是作为补助对象的支出是否形成非流动资产,这样更为客观,容易取证。最后,关于政府补助确认时点的问题,应该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依据取得政府补助的相关规定、条件及证据等进行全面分析后予以判断。

(三)信息披露应充分。相关部门应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实际情况披露企业对政府补助的会计政策;按照与资产相关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进行分类列报;“其他”项目应予以说明,不能因其数额较小而不予披露原因;统一披露格式。

政府补助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项经济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仍存在利用政府补助调节企业利润的现象,上市公司应规范其会计处理方法,详尽地对其信息予以披露,公平、透明地在市场中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王实.我国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程根鸣.政府补助会计研究[D].复旦大学,2009.

[3]林玉亭.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现状及会计反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4]林佩珊.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效益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5]单荣兰.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实证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

[6]吴静娴,查雪冰,侯美荣.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14).

[7]唐清泉,罗党论.政府补贴动机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7,(06).

政府补助账务处理 篇8

关键词:中国好同学,捐赠,政府补助,会计处理

一、证券市场“中国好同学”事件概述

2015年12月,珠海市博元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博元”)在201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拟接受自然人股东郑伟斌先生无偿捐赠的福建旷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旷宇”)95%股权的议案,公司将接受股东郑伟斌无偿捐赠价值8.59亿元的福建旷宇95%的股权。由于捐赠人郑伟斌是仅持有*ST博元1400股股票的小股东且有公司现任董事长高中同学的身份,这起小股东赠予上市公司大额资产的事件不仅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上述议案被披露的第二天,*ST博元就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发出的问询函,捐赠价值8.59亿元的福建旷宇95%股权的捐赠人郑伟斌被媒体戏称为“中国好同学”。

二、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的比较

(一)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异同点

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捐赠主要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体现个体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政府补助主要发生在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属于政府行为,是政府通过补助这种经济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职能,着重考虑的是社会利益。上市公司接受捐赠和接受政府补助也存在着以下三个相似点。

1. 接受的资产类型相同。

上市公司接受捐赠和接受政府补助都表现为向上市公司转移资产,资产的类型既包括货币性资产,也包括非货币性资产。

2. 接受具有无偿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将政府补助定义为: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的行为。无偿也就意味着政府并不因补助而享有企业各类财产的所有权,企业未来也不需要以转让资产、提供服务等方式予以偿还。

3. 接受的行为属非投资行为。

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同样,为谋求回报,投资者投入上市公司的资本(产)显然也不属于接受捐赠的范畴,而应记入“股本”账户。

(二)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1. 上市公司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

对于上市公司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收益法,即将捐赠所得作为当期收入计入利润表;二是资本法,即将捐赠所得计入所有者权益。我国当前采用的是两者结合的模式。

(1)收益法(无关方捐赠)模式——计入“营业外收入”。根据2006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相关规定,“营业外收入”账户核算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罚没利得、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即企业接受的捐赠,不属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收入,而是由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上市公司接受的(无关方)捐赠需要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进行会计处理,将受赠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

(2)资本法(含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捐赠)模式——计入“资本公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股东捐赠资产来粉饰财务报表以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或被强制退市,2008年12月财政部颁布《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对上市公司接受控股股东捐赠的会计处理做了特别规定:“如果接受控股股东的子公司或控股股东间接或直接的捐赠,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投入,应将其作为权益性交易,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又细化了股东对上市公司捐赠的规定:“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结合财政部发布的相应规定和捐赠人郑伟斌非控股股东的身份,*ST博元接受评估价值为8.59亿元的福建旷宇股权的会计处理如下(单位:亿元):

2. 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首先同时确认一项资产和递延收益,应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3. 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对当期损益影响的差异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接受无关方的捐赠,则会导致上市公司当期税前利润增加,但如果接受相关方(含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的捐赠,则不会导致上市公司当期税前利润增加。而上市公司取得政府的资产补助一般要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税前利润。由此推算在无偿接受同等金额资产的情况下,对上市公司当期损益影响力由大至小依次排序为:接受无关方的捐赠、接受政府补助、接受相关方捐赠。

4. 上市公司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差异性。

正是基于财政部的相应规定,上市公司在会计处理接受捐赠与接受政府补助时所使用的账户是不同的,这不仅会对当期损益造成不同影响,也会给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造成影响。

(1)上市公司接受捐赠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前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发出的问询函要求*ST博元回答“公司此次获赠所得是否需依法缴纳所得税”,2015年12月26日*ST博元以公告形式答复:“依据我国税法及会计准则规定公司本次接受无偿捐赠资产进入资本公积,不需要缴纳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和第六条的相关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转让财产收入、提供劳务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因此*ST博元接受自然人股东郑伟斌捐赠的福建旷宇股权显然是要在2015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的。

(2)上市公司接受政府补助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政府补助应当区分为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如果企业获得的某项政府补助能够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被界定为不征税收入,否则该项政府补助也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接受“中国好同学”的捐赠对*ST博元的影响

*ST博元自1990年上市以来,由于控股股东变动等原因多次变更过主营业务,但公司业绩一直较差,股票简称也徘徊在*ST与ST之间。2015年3月,前董事长由于信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事由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证监会鉴于该公司追溯调整后2010~2013年连续四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均为负值,宣布*ST博元于2015年5月28日起暂停上市。2016年3月,*ST博元还是被证监会终止上市。

(一)接受捐赠对*ST博元2015年度经营成果的影响

由于福建旷宇股权的捐赠被记入“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收入类账户,加之*ST博元在2015年12月30日才完成受赠福建旷宇95%股权的工商变更登记工作,将福建旷宇变成该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因此,该项资产对*ST博元2015年度经营成果的影响较小。

(二)接受捐赠改变不了*ST博元被退市的命运

“中国好同学”事件之所以在公告当天就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函,其原因在于捐赠人虽然是董事长的高中同学,但仅仅持有*ST博元股份1400股股票,而该公司总股本高达1.9亿股。*ST博元在答复上海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公告所提及的捐赠原因为:“郑伟斌作为公司的股东不愿意看到公司退市,鉴于公司目前的状况,郑伟斌自愿向公司无偿捐赠,协助恢复公司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虽然令人信服的捐赠原因不明,不过这位自然人股东的8.59亿元优质资产的注入确实可以改善公司业绩。但事与愿违,2016年3月21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终止*ST博元上市,证监会解释说虽然公司前期披露了股东捐赠资产公告,但与公司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退市没有必然关系。

综上所述,即使上市公司在与利益关联方达成一致后,想要通过接受捐赠来改善自身当期的资产状况和下期的盈利,从而达到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或强制退市的特殊目的,但如果重组业务不及时,或者前期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也很难免于被退市的命运。市场监管部门虽然无法限制上市公司接受“特殊”捐赠,但是可以通过加强外部监管力度,督促上市公司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等方式来规范上市公司运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家-层次分析下一篇:中国公证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