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联合会

2024-06-10

美国大学联合会(精选12篇)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1

应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邀请,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 (N CA A) 主席迈尔斯·布兰德先生、副主席兼高级顾问华莱士·蓝佛先生、竞赛管理资深副主席约尼·康斯托克女士、品牌推广与宣传资深副主席丹尼斯·克莱德先生, 一行4人于2008年10月21日至28日来华访问。

N C A A是由全美1200余所大专院校结成的全国性体育组织, 负责统筹管理成员院校的各项竞赛活动。N C A A每年组织23个项目的全国比赛, 根据各所学校所开展运动项目的数量, 将会员学校分为3个级别。N C A A每年一共组织88个全国性单项锦标赛。一级比赛约350所大学参加, 二级比赛约250所大学参加, 三级比赛约400所大学参加, 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近几年,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高层领导曾多次前往美国访问N C A A, 学习借鉴其发展模式及先进的赛事组织管理经验, 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此次中国之行是N C A A主席上任后第一次访华, 也是N CA A有史以来第一次寻求开展国际合作。N C A A希望通过本次访问了解中国体育发展近况、考察中国高校体育开展模式、感受体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 探寻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开展更深层次和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发展途径及方式。

在京期间, 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章新胜会见了N C A A主席一行。章副部长首先宏观介绍了中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况, 及今后进一步贯彻执行教体结合这一发展战略的思路。并简要介绍了国际大学生体育、亚洲大学生体育的发展情况。

10月23日上午N C A A一行访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总部。看过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宣传片后, 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杨立国向N C A A主席一行详细介绍了中国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情况、中国高校体育的竞技水平等。迈尔斯主席首先感谢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对他们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接待, 并对中国专业化、正规化的高校赛事活动,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高速发展状况及其国际化的管理运作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此次来访, 使N C A A对中国高校体育有了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合作的信心。

10月24日, N CA A主席一行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及副秘书长薛彦青的陪同下, 先后访问了西安、深圳。主席一行对深圳市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组委会开展的筹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明确表示将派出N C A A男子篮球最强的队伍参加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2

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1年,至今已走过了9个年头。作为受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服务于各个协会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旨在加强各协会以及协会与广大会员之间的沟通,促进社团人全面素质的不断提高,打造青春健康、昂扬向上的社团文化。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始终发挥其规范化运作、有效性沟通和信息发布平台的三大优势,为校内近100余个学生社团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打造青农大优秀的社团文化贡献着一份力量,并加强了与山东其他高校同学的交流沟通。

至今,社团联合会的组织机构更加完备。现设有主席团、秘书处,及六个下属部门:评议部、记者团、外联部、宣传部、网络信息部、财务部。组织协调我校社团的各项工作,在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以专业精神服务各协会,加强联合会内部建设,注重网站建设,提高新闻更新速度,完善评议制度,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交流。为青农大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出拥有的力量。

北京联合大学学校概况 篇3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高校创建的大学分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以及“学以致用”的校训。

北京联合大学下设16所学院,即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广告学院、东方信息技术学院、平谷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学校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以亚运村小营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现有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有电子信息技术等8个校级实践教学中心和设备先进的计算中心,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教室。学校还建有覆盖12个校区,有9000多个节点的校园网。

北京联合大学是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市属高校之一,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生近30000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高职高专生8000多人,以及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学校还有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出10万多名毕业生,90%以上在北京地区就业,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为地方服务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以首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系。经济法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科学等6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还有21个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校现有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食品科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涉及到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7个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现有71个高职专业,其中4个专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专业,还有11个北京市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北京联合大学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目前有专任教师170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4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8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2人,有12人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学校拥有一批如全国著名计算机专家谭浩强、经济法、税法和银行法专家刘隆亨、功能食品专家金宗濂、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等著名专家学者,还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外聘教师队伍。

学校一贯把教学放在全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经费支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校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发展应用性教育,先后获得北京市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多项。2004年,有3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成果获二等奖。2005年,有一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83种教材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项目,40本教材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学校一贯重视产学研合作办学,先后与德国SIEMENS公司、中国网通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办学关系,有多家企业如IBM、金隅集团等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推动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多年来坚持以“突出应用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服务首都建设”为宗旨开展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检测机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和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还设有台湾研究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应用性高等教育研究所等23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近几年来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额名列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前列,2002-2006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0项,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发表论文5800多篇,其中2006年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近50篇。学校曾圆满完成了第11届亚运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信息系统设计等研发工作。

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荷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教师和留学生,通过“3+1”、“3+1+1”、“4+1”等多种形式开展与国外合作办学,培养开拓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学校重视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了“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学术研讨活动。

今天的北京联合大学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开创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新局面。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亚运村小营)

部门:招生就业处

电话:010-649009446490003864900013

传真:010-6490094464900056

网址:http:www.buu.edu.cn

http:zsjy.buu.edu.cn

http:210.82.53.11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4

一、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

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今天我们准备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向您请教,想了解一下您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一些看法。首先,我想问的是,您如何看待世界一流大学?

冯:首先,我认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足够广泛的学科领域,基本应当涵盖所有主要的学术和人文领域。另外,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其教育质量应该是世界顶级水平的。我想,很多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都是这样理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现在大家讨论得很多。我参与了美国与越南政府合作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一年前开始的。越南政府实施这个项目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美方的高校帮助他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另外,今年1月我们在叙利亚,也与他们讨论了提高大学质量使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的地位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和认可。这不是一个精确的定义,但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理解。

王:您的意思是说,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受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高校的认可,认同它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么?

冯:是的。

刘:当您谈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在您看来全世界共有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呢?

冯:你知道,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我可以说有50所,也可以说有200所。首先,让我以美国大学联合会为例来说明一下。美国大学联合会通常被认为是由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共同建立的一个组织,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有60所美国大学和两所加拿大的大学。这60所美国大学都是美国一流的大学,有一些确实是非常顶尖的学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我想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学校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学校,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例如内布拉斯加、爱荷华州立大学等。我们的成员制度是邀请制,我们通常根据一所大学项目的广度和质量来确定邀请哪所大学加入,主要考虑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例如,我们可以看平均每个教师所获得的联邦资助科研经费数额,这一经费排行榜中前25所大学几乎都是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它不是我们的成员。尽管我们关注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但作为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应当是综合大学,我们也要注重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基本上没有本科生。然后,我们再来看那些非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的学校,它们中也有一些学校比我们这些成员学校获得的研究经费更多。美国大学联合会创建于1900年,这么长时间以来,只有两所高校后来脱离了美国大学联合会,主要是因为这两所学校改变太大,完全不再符合研究型大学的标准。那么,如果你们让我给一个非常准确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数字的话,我想这个数字可能比较小,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可能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这点在很多国家存在着争议。以欧盟为例,当他们在实行“伊拉斯莫计划”时,在西班牙没有一所可以和剑桥或牛津水平相当的学校,因此在执行计划时有很多类似的情况需要处理。2000年是美国大学联合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我们第一次邀请了全世界主要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想应该有60人吧。

王:60人?

冯:是的。事实上,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是顶尖级水平的大学。我现在记不住准确的数字了,但好像我们邀请了中国两所高校的校长、日本两所高校的校长、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长,等等。我想这个稍微有点随意性,不能给个很清楚的选择标准。另外一件事情我想你们二位都比较了解,还有一些学校如果按照比较严格的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定义来衡量的话,也许还不能列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上,但这些学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在一些领域毫不逊色于那些所谓的顶尖级学校。我想,从那些大家都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到那些大家都认为不能算作世界一流的大学之间,是一个连续体,没有截然的边界。

我个人认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认定要看你的目的何在。也许我们既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也有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的话会比较好。如果你出于压力不得不说,基本上几乎每所考虑范围内的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你肯定要降低标准。但严格一点来评价,就不仅要关注科研方面的数量和科研方面的广度,也要考虑质量,以及教师们在相关学科做了多少前沿性重要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我觉得,认识到这点很重要。

二、关于研究型大学评价及其竞争机制

刘:您讲的这点非常有意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另外,您刚刚谈到了美国大学联合会的会员指标,我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我有一个有关会员指标的问题:您们有质性和量性的指标,如何平衡这两方面的指标呢?或者说哪方面的指标更重要呢?它们在衡量一所申请高校的发展状况时各自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

冯:我想,如果要我说哪个方面比较重要的话,我认为是质性指标比较重要。但事实上,这是两个连续的步骤。我们使用的量性指标主要包括科研经费、授予博士的数量、教师获奖情况、研究成果发表和引用情况。我们常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一些我们认为有必要关注的非会员大学的发展情况。因此,量性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非成员大学目前的情况,可能它们中间有15所左右与我们已有会员的发展状况相似,我们会继续对它们进行质性评价,以便了解它们的详细情况。比如,某些机构可能科研经费比较充足,但通常情况下医学院的经费情况都很好,其他的科研机构经费会相对少一点,并且不是很突出。我想,这可能是你们想要了解的情况之一。但是,当我们把评定的范围由15所缩小到2至5所时,我们需要会员资格委员会(the Membership Committee)来对大学的领导力、大学的走势(上升、原地踏步、下降)等进行评价,这些都需要通过质性评价来弄清楚。质性指标,主要用于了解一个机构的整体状况,并主要依赖大学校长们的判断力,他们对大学很了解,能洞察量性指标反映不到的情况。我们认可那些量性指标,如博士数量、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信息,但是这些数据会漏掉许多情况。我们现在60%多的大学科学与工程研究经费是联邦政府依据同行评议的结果拨款的,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领域,如农业科研经费不是依据同行评议的结果,而是依据一个拨款公式来下拨经费的,因此我们把它区别开来。但是,很难用量性指标来评价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改进。

刘:那您的意思是说,量性评价指标是一个很基础性的评价,而质性指标在最终决定是否接纳某校为美国大学联合会会员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冯:是的,量性指标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确定一批学校予以考虑,然后我们再凭借质性评价做出判断。

王:您刚刚提到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是不通过竞争划拔的。那么,您认为竞争性的经费资助机制非常重要,对吗?

冯:我们的量性指标本身就被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指标,我们认为评价效果更好,包括通过竞争获得的研究经费、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数量、教师的获奖情况、论文引用情况等;第二类指标,主要包括州或地方的经费资助以及农业部资助的科研经费,我们也考虑这些数据。同时,我们把博士的数量也放在第二类里面,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想给非大学联合会成员一种信息,让他们觉得博士数量越多成为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的机会就越大,在我们国家博士已经很多了。因此,虽然我们也计算博士的数量,但是这个指标与竞争性研究经费相比,其权重不同。

王:为什么这种竞争性的科研拨款机制比非竞争性的拨款机制更有价值呢?

冯:因为这是衡量质量的真正的指标。你会有一个同行组成的小组来对你的研究计划进行评价,然后做出判断,看哪种研究计划更有发展前景。同行评议主要是评价研究方案的质量,我们觉得这是个确保质量的好方法。

王:嗯,这个方法很有趣。

冯:让我再补充一下,这一点虽然和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资格问题没有多大关系,但我觉得现在这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的一项政策。我认为,美国大学确保研究质量的机制,主要在于大多数研究经费是通过竞争、接受同行对研究方案质量评议的基础上获得的。我觉得这种方式对美国科研制度的形成起很大的作用。多年来在欧洲,例如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对大学制定拨款公式。过去我们经常和西德的校长们进行交流。我很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他们过来访问。他们说正在经历经济困难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点类似,政府能够用于支持科研的经费比较紧张。因此,他们从以学生数量为基础的拨款方式转变到根据对研究方案质量的判断来决定拨款。他们说这样对研究质量的影响显而易见。我想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机制,我希望我们能继续保持。

刘:那么,您觉得美国大学联合会会员评价指标和区域性的认证标准有什么不同?

冯:你是说区域性的认证制度?二者差不多是相反的两个极端。因为,说到“区域性”这个词语是比较麻烦的,当然这个术语本身没问题,但事实上它只是一项对某个院校进行评价的制度,依靠区域性机构来评价完全是历史形成的。区域性认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确定最基本的标准,考察各个学校是否达到,这点很关键。如果该校达不到基本标准,就没资格接受“联邦学生资助计划”(Federal Student Aid)的经费。“联邦学生资助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助学金和贷款经费,除了一些情况特殊的学校以外,基本没有哪个学校敢于拒绝该计划的资助,没有这种资助学校几乎不能存活。这个区域性认证的主要目的是对学校的质量和财政情况进行最基本、最低要求的评价。而我们大学联合会关注的是更高层次的大学发展情况。我们考察的高校都是一些已经获得认证地位的大学,在这些大学中我们选择实力最强的接受其成为我们的会员。与区域性的认证相比,我们关注的问题范围比较窄。他们关注的是经费情况是否稳定以及本科生项目的质量,我觉得他们基本不关注科研的问题,主要关注的可能是教学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更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试图确定最低的标准,我们确定的是最高的标准。

王:那么,您认为,你们的会员评价指标能否被其他国家借鉴或参考,用于研究型大学质量评价工作呢?

冯:在某种程度来讲也许可以。几年前,我去日本参加一个会议。当时,日本政府正在准备建立一个大学质量评价制度。但是,你知道我还没有对他们的评价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他们的科研经费分配形成了以科研成果和科研质量为基础的一套正式的衡量措施。他们的评价措施可能比我们的更好。我也注意到,欧盟刚刚与一些团队签订了合同,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来探讨大学评价的方法。中国上海的排行榜叫什么名字?

刘: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

冯:是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它的排行结果。他们做得还不错,关注了各个学校论文的引用情况,以及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情况,等等。这个评价其实还是有些用处的,只要不是过度解释。我想,欧盟的计划是想找出一个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如果你们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的话,我认为你们应该了解,比如我们国家科学院对“研究型博士评价计划”(Research Doctor Assessment)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你们了解这个计划么?

王:嗯,是的。

冯:哦,对了。我们第一阶段五个指标之一就是全国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排名。我们第一次收集这些数据是在全国研究理事会上一份报告发布的几年之后,但是上一份报告好像是在1995年发布的,是在1993年的数据基础上发布的,差不多已经有15个年头了。我们不知道这项工作取得了多大成功,但是我认为,可以说是美国做得最出色的评价。他们不仅仅关注科研成果,而且还重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我们会仔细地分析他们使用的哪些好的指标数据是我们没有使用的。问题在于要让大学给我们提供有关的数据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的大学在收集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系统性数据方面做得非常不够。

刘:您谈到了全国研究理事会的有关科研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您觉得这个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 Report)的研究生教育排名有什么不同么?

冯:是的,它们有所不同,它们的目的不同。全国研究理事会报告的主要目的不是排名。事实上它会尽量避免排名,但是许多人包括我们都会从中抽取一些数据,然后看大学的排名情况如何。当然,提供这些数据对于大学管理者来说是很有用的,让他们了解本校各项专业和计划的表现情况。《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排名的主要目的是卖杂志。但是,我记得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会议上,在上一次调查开始之前,当时的研究生教育协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主席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相关分析,看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及上次的《全国研究理事会报告》(我想是在1980年)排名相关度如何。当时,它们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比较小。我们的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和他们的管理者真的很不喜欢《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我记得,大概在20年前,我们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主编一起召开了一个非常紧张的会议,他带来了6个参与排名工作的人。我们大概有10所大学的校长参加了会议。他们表示不会停止这份工作,因为读者们对这个问题较为关注,是杂志的最大卖点。虽然他们一直在努力改进,但我们仍不希望看到他们是为了商业目的在做这件事情。但是,只要某所学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有所上升的话,他们就会立即改变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态度,并对它加以赞赏。

刘:这种现象在中国也存在。(大笑……)

冯:是么?你们知道,如果你不喜欢他所用的评价方法,不喜欢他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告诉你,你们学校做得很好,你就会觉得很满意。这很有趣。

三、关于美国大学联合会的规模与国际合作

王:讲到大学的国际化问题,美国大学联合会有没有计划将来接受一些其他地区的学校成为会员呢,比如东亚的?

冯: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研究型大学群体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群体,比如我们的教师队伍,与来自中国、欧洲等地的教师一起工作。但是,我不记得两所加拿大的学校是什么时候加入美国大学联合会的了,我想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政府资助美国大学的研究活动还很少,大多数的科研经费都是由大学或基金会承担。当时的美国大学联合会很少关注政府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群大学校长讨论如何管理各自的学校,而那两所加拿大的学校与我们的情况很相似。但是从“二战”之后,我们逐渐开始关注政府政策,开始游说为大学的科研项目寻找到更有力的经费支持,制定出一些响应政府要求的政策,但主要还是为了大学的发展服务。因此,很多类似的活动没能让加拿大的两所学校从中受益。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很重视他们的会员资格。几年前有一所加拿大的非美国大学联合会会员的学校想申请成为我们的会员。我们大概讨论了一年,我们做了能做的所有工作去评价加拿大的其他非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学校的情况。我们一直讨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组织的规模到底应该有多大。美国有6个所谓大学校长级别的高等教育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既包括学院,也包括大学。由它们的校长担任本校在各个组织的代表,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Education)大概有2,000个成员;美国社区学院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大约有2,000个成员;独立学院和大学全国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大约有1,000个成员;州立学院和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大约有800个成员;还有公立和赠地大学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我记得是260个成员。我们是同样类型大学组成的组织,即使我们这样的规模,召开会议时也不可能召集所有的代表参加。常常我们邀请到50或55名代表来参加一个大的圆桌会议,形成有组织的对话。如果要召集100多人来参加会议,那么组织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受到很大压力,要将组织控制在较小的规模,以保证对话在同质大学之间进行。我们的大学校长们每两年才有一次见面的机会,教务长一年开一次会,主管科研的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一年开一次会,等等。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实力相当强的研究型大学不是我们的成员,而美国大学联合会毕竟是大家认可的一个为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服务的组织。因此,美国大学联合会应当继续扩大组织规模。由于我们即使接纳美国国内的新成员都面临困难,所以如果我们增加其他国家的成员,可能会更加困难。如果我们要接纳其他国家的学校成为会员的话,可能首先会考虑一下加拿大的学校,因为加拿大已经有两所学校成为了我们的会员。经过我们的评价之后,如果那所学校的各个方面都比美国国内的非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实力强的话,我们会予以考虑。但是我们一直在讨论除了申请会员之外,我们还能通过别的什么方法来加强美国大学联合会及其成员大学与其他国家的大学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在百年纪念时召开了联席会议,以后我们也会继续保持这种做法。当我1980年刚加入到美国大学联合会时,我们开展了与西德大学校长之间的交流活动。我们有十来位大学校长每两年与西德、英国的大学校长委员会(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esident)组织一些交流活动,还与环太平洋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举行联席会议。我想这种活动的方式将是我们以后加强彼此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方法。

四、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经验与模式

刘:我想问一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问题。您认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史上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是什么?

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在于学校内部做出承诺。让我先解释一下,什么叫“指定用途拨款”(Ear-marking)。这是指一些大学在竞争性拨款机制之外,寻求通过政治的方式来获得经费。遗憾的是其中包括一些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大学也靠这种方式获得拨款。他们会去找一名国会议员,让他在某个拨款法案中加入一个条款,例如提出1,500万或500万美元用于某个学校某栋楼的建设。这是一种所谓“外部拨款”。但是,如果这种外部拨款没有分配给素质较高、创造力较强的教师和学校的话,可能最后的收益也不会特别好。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启动了一项计划,好像叫做“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计划为那些第二层次的实力不太强、教师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提供研究经费。这个项目的理念是,如果给这些大学提供了一笔足够的资金,就会让它们开发研究项目,当这笔钱投下去之后,它们就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在10年间,国家科学基金会差不多找了50所学校进行资助,然后这项计划就结束了。这项计划实施后,确实提高了各所大学的科研产出。但是由于这笔资金不是通过竞争获得的,当这项计划结束以后,我记得除了两所大学以外,其他大学的科研水平又都退回到原来的位置。那两所学校利用那段时间获得了其他的资助来聘用高水平的教师,委派一些有实力的人才来担任院长及其他职务,因此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结构。

1980年《全国研究理事会报告》出台,其结果显示亚利桑那大学已经成为了一所竞争实力较强的研究型大学。这让很多人都很惊讶。前美国大学联合会的主席尼尔斯·哈塞尔曼(Nils Hasselmo,他当时担任该校的教务长)告诉我,他们当时制定了一套系统性的计划来提高学校的质量,增强学校已有的实力。他们只有少部分院系拥有实力比较强的青年教师,但他们争取到州议会更多的经费支持,从而把这些院系建立成实力更强的专业领域和院系,使学校声誉鹊起,使其他院系也招聘到水平很高的教师。我认为,人是第一位的。但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你得不到一定的经费支持,你就不可能吸引到优秀人才(马和车的问题,Horse and Cart Problem)。同时,如果没有优秀人才,你也很难得到经费资助。这是个矛盾的两面,很难同时做两件事。如果只是一味过度关注经费的问题,在没有像美国的这种竞争机制的情况下,不能提高教师质量的话,资助最终可能会消失,这是个制度性的问题。我记得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院院长告诉我,当他和新任教师交谈时,那些新教师们常常会告诉他麻省理工学院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研究生们的才华。麻省理工学院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研究生,这些高水平的研究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也在吸引着更多的优秀学生。明智的领导者会放眼世界,看看最优秀的人才在哪里,然后提供一系列条件吸引他们。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把大学水平从中间层次提高到最高层次,既需要许多经费,也需要高质量的教师。但是我认为,不能因为强调经费,而忽略人才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影响。我不知道是不是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大学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

刘:您的这些观点很有意思。不同的大学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吧?

冯:是的。我觉得每所大学发展成为一个质量好、水平高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如果你了解了一些学校一段时间的发展情况,你需要对它们的方法加以鉴别,它们每个阶段所用的方法也不太一样。例如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异。莱斯大学是一所规模较小的私立学校,而俄亥俄州立大学则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公立学校。或者,你也可以将莱斯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作比较。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本科生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大。这两所学校都是很不错的学校。莱斯大学最近在科研方面进步很快,多年来它的学费一直不高。不同的学校总是存在差异的。

前面我提到,有许多实力强的学校不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有些学校甚至在一些方面比我们成员学校的实力稍强。直到10年前,我们的政策一直是一劳永逸,只要你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你就会一直拥有会员资格。后来,有两所学校离开美国大学联合会,它们是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和天主教大学(Catholic University)。这两所学校都是美国大学联合会成立之初的第一批成员。当时,克拉克大学是全国范围内实力最强的几所学校之一,但是它不能算是一所研究型的大学,只能算是一个本科生学院。赫钦斯(Robert Hutchins)曾经是克拉克大学的校长,后来他离开了克拉克大学去了芝加哥,带走了一半的教师。继任的校长又把学校的基金花了个精光,后来克拉克大学就没能真正恢复往日的实力。我们现在有一项政策,我们会定期对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成员进行评估,如果成员委员会认为某所学校已经开始偏离美国大学联合会的标准,那我们就会对这个机构进行一项特殊的评估。如果这项特殊的评估得出结论认为该校的发展与美国大学联合会的要求相背离,那么经过2/3成员投票,就可以要求这个学校退出美国大学联合会,不再享受会员资格。尽管这种现象从来没出现过,但是当我们通过了这项政策以后,克拉克大学和天主教大学就自动退出了,因为它们知道自己不是研究型大学。

换一个方式来讲,如果我们现在才创建美国大学联合会,我们提出这些评价指数,例如研究经费的多少、国家科学院成员的数量等,那我们来选择前60所学校看一看情况会怎样,那可能60所大学中就会有一些和现在的不同,因此使得我们要考虑联合会规模的困难问题。像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佐治亚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这些目前还不是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的学校,但在人们的眼中它们都是很好的学校。当我们在衡量这些学校的量化评价指标得分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学校比我们靠后四分之一的成员学校指标分值要高。结果可能会发现,大概有10~15所学校的实力属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评估都觉得某所学校实力不错,我们会考虑接纳它成为我们的成员。

五、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校长

王:好的。在美国大学联合会成员学校的校长中,您能不能给我们推荐几位比较有创新意识、有思想、有自己的理念的代表?前任和现任的校长都可以。

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夏皮罗(Harold Shapiro)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他原来是密歇根大学的校长,密歇根大学是一所很著名的公立大学,后来他又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当校长。我认为他是最好、最聪明的、最明智的大学校长之一。夏皮罗上任不久,普林斯顿大学的财政出现困难。夏皮罗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当他离开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学校的状况明显好转,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该校最好的校长之一。

说到为大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想最好的例子是南加州大学(USC)的萨普尔(Steven B.Sample)。当萨普尔到南加州大学的时候,这个学校被认为是一所私立的、以本科生为主的贵族学校,学校的大多数研究生项目并不突出,其优势是一些专业学院还不错。他去了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校向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迈进。他因此也是一位值得一提的校长。

还有一位值得观察的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校长丹尼尔(Ronald W.Daniel),他原来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务长。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各个学科的发展不平衡。我们可以看看丹尼尔怎样去做。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

我列举了这些例子,从整体上来看你会觉得美国大学联合会的学校都很好,有些学校通过行政部门的努力取得比较大的进步,有的则不尽然。

刘:最后我想问的问题是:您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些有关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比较好的书?

冯:好的。我首先想到的是罗斯。罗斯(Robert M.Rosenzweig)做了10年的美国大学联合会主席,大概是从1983年到1992年,他也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负责公共事务的副校长。他写了一本关于研究型大学的书《政治的大学:政策、政治与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治校》(The Political University:Policy,Politics,and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in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Robert M.Rosenzweig,2001)。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大学发展的很有思想的书。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篇5

第八届“大力杯”拔河比赛

部门:组织部姓名: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活动总结

一、活动宗旨:加强各协会之间的交流,密切各协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各协会内部以及协会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0月22日

三、活动场所:北校区二号公寓楼前,北校区餐厅前。

四、活动内容:

第八届“大力杯”拔河比赛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统一组织下,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拉开了帷幕,社联会本着“服务社团,奉献校园”的宗旨,为这次活动的积极开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社联会七个部门分工明确,组织有序,每位社联会的干事更是积极热情,带领大一成员尽职尽责,实为可敬。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具体时间为每天下午四点钟到六点钟,每天都有六个协会参加活动,各个协会参赛之前,可谓是未雨绸缪,志在必得,协会内部成员也是积极参加,热情洋溢。每个协会的成员在其负责人的带领和组织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协会增光,为校园添彩。

总而言之,本次活动的进行非常顺利,于2010年10月22日落下了帷幕。

五、不足之处:

第八届“大力杯”拔河比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可谓是有目共睹,非常肯定;在活动过程中,我就此说明两点不足之处。

一是协会的啦啦队员各个协会再怎么说也超过百人,而每个人协会到场的人却明显不多,每天下午四点到六点,有一部分人可能有课不能参加,也有一部分人没课也不参加,所以说啦啦队员的组织不是很好。

二是各个协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协会的成员不知道自己的协会具体什么时间参赛,和哪个协会比赛,结果如何„„,所以说各个协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六、我的感受

这次活动,我只参与了其中的两天,而在这两天,亲自以社联成员的身份,以演协会员的身份去干自己份内的事,为我所在的协会当啦啦队员,感到无比自豪,在参赛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团结就是胜利,也看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更看到我们这些90后的坚持与自信,我相信,也许我们的选择输予一些人,但是行动与选择重要,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越自己,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部门:组织部

姓名:

日期:2010年10月27日

活动总结

一、活动宗旨:加强各协会之间的交流,密切各协会之间的联系,增强各协会内部以及协会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二、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9日—2010年10月22日

三、活动场所:北校区二号公寓楼前,北校区餐厅前。

四、活动内容:

第八届“大力杯”拔河比赛在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统一组织下,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拉开了帷幕,社联会本着“服务社团,奉献校园”的宗旨,为这次活动的积极开展和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社联会七个部门分工明确,组织有序,每位社职会的干事更是积极热情,带领大一成员尽职尽责,实为可敬。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具体时间为每天下午四点钟到六点钟,每天都有六个协会参加活动,各个协会参赛之前,可谓是未雨绸缪,志在中得,协会内部成员也是积极参加,热情洋溢。每个协会的成员在其负责人的带领和组织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协会增光,为校园添彩。

总而言之,本次活动的进行非常顺利,于2010年10月22日落下了帷幕。

五、不足之处:

第八届“大力杯”拔河比赛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优点可谓是有目共睹,非常肯定;在活动过程中,我就此说明两点不足之处。

一是协会的拉拉队员各个协会再怎么说也超过百人,而每个人协会到

场的人却明显不多,每天下午四点到六点,有一部分人可能有课不能参加,也有一部分人没课也不参加,所以说拉拉队员的组织不是很好。

二是各个协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协会的成员不知道自己的协会具体什么时间参赛,和哪个协会比赛,结果如何„„,所以说各个协会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六、我的感受

美国联合印刷全面展示柔印实力 篇6

作为柔性版印刷设备专业供应商,美国联合印刷拥有10多年的丰富经验、广泛及时的信息资源,可为客户提供完整有效的柔印解决方案。公司总部在芝加哥,在北京、上海、广州均有办事机构,维修在24小时内答复,并在上海浦东设有零配件保税库,可为客户提供专业级的培训及设备维护服务。

Mark Andy P系列是麦安迪推出的创新型在线柔性版印刷设备,是专门为业内客户设计和制造的新机型,具有如下特点:快速更换活件、最佳套准控制技术,以及更利于环保的设计,可以帮助客户增加利润、节省生产时间和降低加工成本。P系列包括三个型号,从机械机型到全伺服机型一应俱全,每个印刷机组都是全新设计的。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7

2007年12月22日,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常委会(以下称亚大体联)在北京饭店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由亚大体联主席、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章新胜同志主持。第一副主席郑东求(韩国)、副主席Mr.Omar A.AL HAI(阿联酋)、副主席李天任(台北)、秘书长周冠华(香港)、副秘书长闫国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秘书长)、司库司徒成辉(新加坡)以及特邀嘉宾Mr.Hisato Igarashi (日本,国际大体联执委)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亚大体联的发展问题,奠定今后发展方向和基调。会上,代表们听取了主席关于国际大体联关于吸收洲际会员的政策和要求。根据其要求,会议确定了未来几年的赛事安排,把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作为亚大体联的品牌赛事开展,每年举办一届,其他亚洲范围较为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如武术、跆拳道、手球、田径等项目则根据情况选择性举办。会议学习借鉴了欧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赛事举办的经验,研究并提出大学作为亚大体联赛事承办及参赛单位的建议,并决定2008年开始试行这一方针。鉴于亚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代表们充分认识到大学荣誉才是赛事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给学生们提供一个为自己学校荣誉而战的平台,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会议还通过了成立分委会的决议,亚大体联单项锦标赛及综合运动会监督委员会、亚大体联公共关系发展委员会、亚大体联运动研究及发展委员会三个下属委员会正式成立。

此次会议是亚大体联发展史上又一个卓有成效的会议,一系列行之有效方针和策略的通过,预示着亚大体联的发展将更加充满活力。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地震灾害意识

1. 前言

1.1 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000亿~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3%。2008年全球发生15起损失等于或高于10亿美元的自然灾害,其中3起发生在中国。而地震灾害则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李宁等,2010)。据20世纪资料统计,我国大陆地区发生了9次8级以上地震,65次7.0~7.9级地震,380次6.0~6.9级地震,死亡59万人,有28个省份遭受6级以上地震袭击。世界上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1/2。1949年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人数高居其他自然灾害之首,约占54%。可见,我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陈俊晖,2006)。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灾难发生后举世震惊。那么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而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根据云南省多年来抗震防灾实践,我们认为提高抗震防灾意识的一条有效措施是要脚踏实地地抓好抗震知识普及与宣传(胡平英,1992)。但是我国公民的防灾意识不容乐观。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张少泉研究员曾经指出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麻痹,智利8.8级地震死亡800人,我们的汶川8级地震死亡8万人,这样的悬殊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1.2 培养灾害意识的重要性

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危急时刻的自救互救本领,再次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防灾减灾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事关每个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这与我国灾害多发的国情和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极不相称。生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专家呼吁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防灾意识薄弱才是最大的灾难。

上海市曾经做过两次大规模的关于防灾意识的网上问卷调查。在问及“您认为在现阶段,上海市有做好民防(减灾、防空)工作的必要吗?”时,9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备无患、居安思危,无论是防空战备还是防灾减灾,都有必要抓紧做好”这一选项;当被问及:“按照《上海市民防条例》的有关规定,今后,本市的民防部门可能结合防空警报的试鸣,深入社区组织不同规模的防空、防灾演习”时,有87.5%的被调查者表示:“此类演习很有必要,如果有机会,自己将尝试参与”。结果显示,网民对这几项涉及防灾应急能力建设的工作支持率均在90%以上。正如我们以上所提到的,作为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培养全民的灾难意识刻不容缓。政府和国家重视全民灾难意识的培养,专家倡导全民灾难意识的培养,百姓支持全民灾难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地震带的唐山市,作为国家优秀人才的大学生的抗震防灾意识如何呢?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胡平英(1992)指出提高全民的抗震防灾意识对于减轻未来的地震灾害将有重要作用。本次为了了解河北联合大学学生地震灾害意识的水平和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拟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地震灾害意识:

1)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如何?

2)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哪方面比较欠缺?

3)性别是否与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相关?

2.2 研究对象及工具

随机从河北联合大学的大一本科生中抽取了3个自然班。利用统一的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是由教师在课间进行,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回答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回收。此次回收试卷86共份,其中83份有效,3份无效(2份试卷题目和试卷答案的数目不匹配,1份试卷没有答完),有效试卷率为96.51%。

3. 数据分析与对策研究

灾害意识是人们对于灾害的主观反映。从灾害的意识结构来看可以分为:灾前意识,灾中意识和灾后意识。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按照灾前准备,灾中自救和灾后心理三部分来设计问卷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问题1~4主要涉及灾前准备。提及学生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以及是否有充分的防震准备。在问到学生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时,75.9%的学生选择了知道一些,20.5%学生选择了不是很了解。这说明学生虽然对于地震知识有所了解,但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分散和浮浅,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实地演练。这个观点也从第三题,学生是否接受过逃生训练和第四题学生家里是否有防震准备的调查结果得到了证实。69.9%的学生承认从来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65.1%的学生选择家里没有防震准备,15.67%的学生选择不知道准备什么。学生的书本知识当遇到实际的操作问题时,就会显得惨白无力,因此加强抗震知识的实地演练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培养学生抗震意识的重中之重。

问题5~8主要涉及灾中自救。第五题问及学生在地震时是否能找到避难所。57.8%的学生选择不能和不知道,这说明在避难所的宣传和选择方面,我们的教育,宣传和引导还存在着缺陷。当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八题问及在街道行走遇到地震怎么办,震后如何自救以及震后如何救人时,分别有95.2%,84.3%和79.5%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做法,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问题9和10涉及灾后心理。第九题问及震后如果面临残疾是否能接受。只有20.5%的学生选择了可以。而第十题问及灾后心理治疗是否有必要时,81.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灾后心理治疗和心理恢复的重要性。最后一题涉及政府平时所应加强的工作。四个选项:健全预案,做到常备不懈;依靠科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完善应急机制,便于快速响应;分类防灾,落到实处。每个选项的选择率都占到了90%以上,这说明这四项工作应该是政府抗震防灾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同样说明了大学学生认为政府应该在抗震防灾中起着领导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为了了解性别是否与大学生地震灾害意识相关?按照性别,我们将调查问卷分成了两部分。其中男性问卷为46份,女性问卷为37份。对比两类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图表2和3。

第一题在问到学生对于地震知识的了解程度时,男性大学生86.96%选择知道一些,6.5%选择不是很了解;而女性大学生只有62.2%选择知道一些,37.8%选择不是很了解。第二题问及学生了解地震知识途径,男性大学生的了解途径排序为80.4%电视广播,56.5%学校,47.8%网络,45.7%报纸杂志,36.96%周围的人,13.04%亲身经历和13.04%其他;而女性大学生的了解途径排序为78.4%学校,62.2%电视广播,54.1%报纸杂志和54.1%周围的人,51.3%网络,8.1%其他,2.7%亲身经历。第九题问及震后面临残疾是否能接受时,男性大学生39.1%选择了可以接受,而女性大学生只有24.3%选择了可以接受。从以上这些差别我们可以看出:1)男性大学生对于自己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的信心要超过女性大学生;2)男性大学生更依赖于电视广播而女性大学生更依赖于学校来获得关于地震的知识,因此在宣传地震知识时,针对不同的性别,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3)在心理上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对于灾难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更有承受力。

4. 结论

尽管这次调查有很多的局限性,但其调查结果还是在一定程度显示出了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地震灾害意识不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由于这些知识大部分出于电视广播和学校,属于书面知识并且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实地的抗震演练和培训,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应对危害巨大的地震灾难。学生对于地震准备不足,并且缺乏良好的应对灾后不良后果的心理素质。而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抗震意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抗震宣传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从而做到事半功倍,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抗震灾难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俊晖.浅谈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国际地震动态.2006,11

[2]胡平英.提高抗震防灾意识的有效措施.中国减灾1992,2

[3]李龙江.防震减灾意识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4]李宁,陈国芳,王峰.我国公民防灾意识现状及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1

[5]李平.防震减灾宣传的心理学原则.城市与减灾.2008,1

[6]邹文卫,张晓南,殷建华.北京中关村地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社会调查及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8,1

[7]http://www.chinanews.com/sh/2010/08-19/2478990.shtml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9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李丽萍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 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制订并实施了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计划。此次开展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生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深入。

据李丽萍教授介绍, 2011年是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医学本硕连读生的第一年, 计划在广东省内招收10名学生, 这10名学生的学费将由李嘉诚基金会全额资助, 由于在港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 因此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李教授说, 双方将就首次招生、授课情况进行总结交流, 今后将视情况来扩大招生规模和范围。

当天举行的汕头大学开放日, 所有活动项目均向广大中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开放日中, 汕头大学的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 通过举办中学生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营、英语语音讲座、理科趣味实验、艺术设计工作坊、学生作品展览等活动, 让粤东市民实地观摩和体验大学生课外生活。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10

一、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分两步骤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由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这些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培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就业培训的方式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1. 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体系不健全, 缺乏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 但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 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培训人员很少接受就业专业技能的培训, 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仍以兼职教师构成, 结构上还不能专门化、专业化;课程形式多样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性, 缺乏与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培训人才的优势合作。

2. 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 优势不能互补

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前一年学院安排的教学实习时才能在企业实践半年 (医学院有些专业可以实习一年) 的时间, 在此阶段企业才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培训中, 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 高校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 但在人才培训方面带有较强的理论特点, 培训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培训的优势在大学的学生培训中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 企业与学院缺乏应有的资源整合。

3. 中介机构与大学以及用人机构的联系不直接造成信息缺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 只是简单的档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发布, 缺少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 因此, 不能深入校园, 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任务,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 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 诸多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

4. 大学生毕业实习与政府安排的就业见习缺乏融通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都集中在大四期间, 而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不了解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和政策, 造成一部分学生盲目实习与见习。高校应该多举行类似见面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见习基地和岗位的情况, 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5.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问题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初、中级理论与应用上, 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还很缺乏, 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理念虽然相关, 但是普惠制培训项目应该多与大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

二、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 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

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 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 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 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 政府、企业、中介培训进校园, 组成专兼职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政府进入校园带来高水平的政策信息和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中介进入校园便于发现人才, 建设人才资源库;尤其是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校, 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 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聘请较高指导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 丰富大学生就业培训。

2. 丰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内容体系

(1) 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服务机构, 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 培训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 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 量身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 设计推出系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会同有关部门, 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辅导, 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基地进行职业见习。

(2) 实施大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提升职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状况, 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订单式培养”, 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如文、法、史、哲等专业的学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 使相关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就业能力。

3. 高校要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 优化学科设置, 建立定单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办学条件, 办出学校特色, 拓展学校生存空间。

(1) 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 实施科技兴校, 学生直接参与锻炼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 实施科技兴校的办学模式, 探索未来高校发展的新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 还可以在产供销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 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项目合作, 建立分院或专业, 共同研发、培养人才

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 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借鉴学院的专业实力, 委托学校作研究项目, 同时委托培养人才。

4. 高校通过与政府、中介以及企业的合作, 发展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长效的供需机制

高校应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实习基地, 给学生提供寒暑假短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 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实习联络机制

学校应派专人对拟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全面了解情况, 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网站, 该网站接受大学生的实习报名, 接受企业成立实习基地的申请,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是双赢的合作。

(2) 调整毕业招聘的时间, 解决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目前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7月份的毕业生求职期, 时间拖得太长, 招聘活动最好集中后移到下半年的七、八、九月份, 所有就业协议毕业后签定, 招聘时间与大学生毕业时间一致起来, 有利于稳定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心绪。上半年以发布招聘信息为主, 尽量减少各类招聘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 最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段, 并限制在20天以下, 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安心实习。

(3)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 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 建设若干大型的公共实习平台, 为大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提高的机会。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 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政府可以根据每年接纳的实习生人数, 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 使企业在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计划回报社会的同时, 得到一定的实惠。

5. 政府提供给中介机构相应的政策, 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

政府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办法评选诚信介绍毕业生有突出贡献的中介机构;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 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培训中的作用, 鼓励他们提供一些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 也为中介机构做好人才的储备。政府、企业可以按照中介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拨去经费, 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让中介机构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利润, 这样中介机构才有动力持久地发挥作用, 实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双赢。

6. 政府加大调控力度,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近几年,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很好地调节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1) 建立和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实现实习与见习的对接

政府要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 同时协调好配套服务;把高校的实习基地纳入政府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 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 (包括寒假) , 如果在校大学生已经完成论文撰写和修改, 可以由学校出具证明函, 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监管权暂时转移给劳动部门, 劳动部门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见习岗位, 原则上见习期不超过3个月。此外如果企业最终录用这名学生, 将不再需要试用期。

(2) 打破地区限制、设立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

政府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需要, 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技能实训、鉴定等新功能, 由初、中级培训向中、高级培训全面推进, 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可以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选取普惠制培训的项目做好就业服务部门和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间的沟通、衔接工作,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7. 以政府为主导, 各方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整合高校、企业、中介机构的力量,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与网络、报纸平面媒体、专门人员队伍等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建设高校毕业生资源市场化配置立体平台和服务体系, 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人才中介机构、各高校要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 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 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这个工作如果不是政府的话, 任何一个学校和部门都无法单独建立这种全国性的联网的信息体系。

总之, 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只有有效地调动政府、高校、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力量, 优势整合, 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摘要:大学生就业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针对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整合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优势, 形成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达到为大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为政府分忧、为中介人才机构的发展、为企业的壮大、为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的共赢。

我的英国大学“联合国”行动 篇11

19岁这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留学英国的征途。因为从小就对各种模型非常有兴趣,所以申报学校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专业,而利物浦大学机械学院正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很快,一封邮件让我绷紧了神经。邮件里说,第一周通常不上课,学校会通过一种叫“Ice Break(破冰)”的活动来让大家了解一下学院的配套建设,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们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邮件的最下方还附了一张分组表,我被指定为小组负责人。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早早地来到指定的多功能教室,这里早已经布置好了,每张桌子都被标记着组号。不一会儿,各个小组的人都陆陆续续到齐了。我环顾了一下我的“组员”,一位黑皮肤人,两位白皮肤的,加上我这个黄种人,整个一个“联合国小组”。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利用提供的资料和材料,完成一个由水为动力的“火箭”。老师介绍完后特意讲了评分的各个标准——不仅需要完成“水火箭”的制作,还必须写下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会议纪要和讨论方案都是评分的重要参考。

接下来就是各小组大显神通了。经过自我介绍,我知道黑人同学戴维斯,来自美国;高大帅气的托马斯来自德国;威廉是利物浦本地人。出于民主的考虑,我让大家讨论一下方案并自领任务。

没想到,戴维斯一开口就说:“不如我们每人做一个,谁做得好,就把他的交上去作为小组的成绩。”这提议遭到了一致反对,威廉认为这有违学校团队协作的初衷,托马斯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欺骗。正当三人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时,突然想到了我这个负责人,3双颜色各异的眼睛齐齐向我看来。

没办法,我必须表态了。在心里权衡了一下,我还是主张团队协作,一是时间短,每人做一个估计来不及;二是既然是一个组的,我们就应该同进退。

三人同意后,我开始分配任务。因为刚才戴维斯的提议,我默默把他归入了“大麻烦”一类。我决定让他做一些轻松简单的工作,虽然我自己辛苦一点,但不至于惹到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托马斯负责数据分析和最后的演示演讲,威廉负责火箭的结构设计,我则负责组织协调和每次的会议纪要。

每个人都是“麻烦”

第一天一切都还顺利。到了第二天我便遇到第一个困难——会议纪要。我本来速记能力就不好,更何况还在这样一个完全的英语环境里。中午,组员都去吃饭了,我还在对着连我自己都看不清的笔记和录音笔里嘈杂的声音唉声叹气。一想到今天真的会完成不了会议纪要,我就感到头痛欲裂。

正当我抓耳挠腮之际,身后被人拍了一下,原来是戴维斯,“哥们,你怎么了?”

“没事,没事!”我赶紧回答,准备收起文具远离他。他没在意我的慌乱,把一个本子递了过来。

我打开一看,居然是他做的会议纪要!我有些惊讶地看着他,他抽出我旁边的板凳坐了下来,说:“虽然你是‘负责人’,但是你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一个人做,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这个团队负责。你完全可以找个胜任这个任务的人来协助你,懂吗?”听了他的话,我简直有点无地自容,这就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下场。

就这样,我的麻烦被我认为将是小组“大麻烦”的人物轻松解决了。

小组里面最让我放心的就是托马斯。都说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他也确实让我见识到了德国人对待每件事精益求精的态度。他负责做数据分析,这是我们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难的任务。

每天早上,托马斯都会从包里掏出厚厚的稿纸开始他一天的庞大计算,起初我也担心过他一个人处理不来。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几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让我对“日耳曼”民族的赞叹增加了不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严谨的如同机器一般的人,突然一天消失了,手机关机,邮件也没回!这让我们紧张起来,因为老师马上就要验收结果了,他那部分的工作别人替代不了!

正当我们抓狂时,却收到了托马斯的邮件。邮件里托马斯跟大家解释了消失的原因:“对不起大家,我家里临时有事,不得不赶回德国。我已经完成了计算,并附在了附件中。演讲的幻灯片和录音我也准备好了,也在附件中。非常抱歉不能和大家一起完成最后的工作,和你们一组我很开心!我会很快回到你们身边!”

发挥所长共渡难关

在英国生活了四年,我总结出了英国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拘谨的外表下面往往藏着一颗随时骚动的小心脏。用一个流行的词语形容,就是“闷骚”。

威廉就有着这样的特质,开始时他也是拒人千里之外,没想到混熟后,几乎没有一分钟是沉默的,他总爱拉着我们听他讲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他是一个极限运动爱好者,说着还会卷起袖子和裤腿,露出他伤痕累累的身体。这样一个“话痨”加“多动症患者”,看起来似乎并不是一个能认真完成工作的人。

但是,当威廉手上拿起他的笔和笔记本开始工作以后,仿佛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更具有“英国绅士气质”的人。他负责的是“水火箭”的结构设计,他总是默默在他的本子上画着各式各样的火箭,有的地方他怕我们看不懂,还会把细节部分图文并茂地标记在旁边。按照他的设计,我们制作的“水火箭”很漂亮,每一处连接部分的处理都很完美。

但是,最后测试时,我们却遇到一个大问题——密封。这天放学前,大家正准备收拾书包,他突然问我们能不能留下来开个会。这让我们很惊讶,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我知道英国人对于“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非常在意,他们在“工作时间”以外是绝对不会工作的,所以每天一放学,第一个离开多功能会议厅的大多也都是英国人。但是为了把任务完成好,大家纷纷答应了他的要求。

nlc202309020719

威廉在会议桌旁边的白板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SEAL”(密封),我知道这是要进行“头脑风暴”了。这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团队合作”方式,参会人围绕着中心主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在之前的某一个想法中提出更多的想法去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之前,我们每次遇到困难,大家都很乐意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一次,我们每次提出想法,威廉就会在“SEAL”旁打一个箭头,指向我们提出的意见,思考片刻后,他又会摇摇头,在旁边打一个小小的叉。就这样,我们想出一个威廉便否认一个,直到最后大家都沉默了。“玻璃胶!”我突然喊道,“我之前看见土木学院他们的任务中用到过玻璃胶!”我的话让威廉眼前一亮,但旋即又摇了摇头:“不能使用玻璃胶,土木学院使用,是因为老师作为工具给了他们,但是我们学院并没有给我们,如果用了就是作弊!”

我和戴维斯都赞成用玻璃胶,托马斯却不在,威廉本以1:2的票数不敌我们,可能是他坚决不同意,他不想他的设计最后通过作弊来完成。我不禁在心里暗骂他“死脑筋!”

然而,第二天,威廉就拿出了解决方案。他通过优化设计,让水只接触火箭的推动部分,完美解决了“密封”问题。

很快,交作业的时间到了。那天,我们不仅交上去了完美的漂亮的火箭、整洁明晰的会议纪要、详细清楚的设计思路和数据分析,在最后的演讲环节,虽然我们是唯一一组只有三个人参与的,但是依靠着托马斯完美的计算和动画模拟,再配合播放他的录音,我们在“团体演讲”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老师表扬我们的完美表现,尤其是在密封问题的处理上,因为老师早就发现很多小组是通过“玻璃胶”解决问题的。而我们在最后的设计上有不错的分数,完全是靠着“循规蹈矩,不懂变通”的“英国佬”。

有了三位不同国籍不同性格组员的鼎力支持,我们这个“联合国小组”在最后的评分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也因此顺利地完成了我在英国的第一次“团队任务”。要知道,在英国大学,“团队合作”是大学的必修课,虽然没有一个大学会为此单独设立一门课程,但是每一个老师都会通过小组作业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团队合作”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不仅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更学会了如何融入一个有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集体里。

关于英国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每年6月是英国各大学申请高峰期,每个学校都会收到如山的邮件,因此必须一次性寄全申请材料,否则可能因为材料缺失而导致被拒。

二、初到英国,担心和恐慌在所难免,但不同于国内有迎新环节,一定要鼓起勇气去多问多学,并主动联系“学生帮手”,不然问题的累积也会导致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三、在国内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其它方式,多方面咨询,对将要去的学校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美国大学联合会 篇12

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计划具备一定的弹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学生通过选课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整体教学工作的效率。 (3)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学分制教学虽然具备以上有点,但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与之相适应。 首先,办学学校应具备比较充分的教学资源包括充分的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及相对广泛课程建设资源。

二、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的历史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独特的办学特点。 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三级管理 (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 延续多年的旧有教学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在逐渐向学分制教学转变。 北京联合大学面对新形势,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教学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课程的教学。

1.公共选修课 的教学 。 北京联合大学在2002年在校本部 (包括小营校区 、白家庄校区 )开始使用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教学。 该类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开设,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通过系统选课,进入相同的教学班学习,教师对教学班进行管理。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选课范围从两个校区增加为八个校区选课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超过一万人, 并实现了跨校区选课,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基本特点。

2.体育课教学 。 体育课教学作为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属于比较特殊的课程。 该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主,并且部分项目采取男女分项教学,通过教学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网络选课确定自己的项目、上课时间及地点。 体育项目的教学面对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的体育选课最初的面向对象仅限于校本部(包括小营校区、白家庄校区)两个校区,选课人数不超过1500人,目前参与选课的人数超过500人涵盖五个校区。

3.大学英语课程的分 层教学 。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学院实行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模式。 新生入学后通过英语测试,分为快、慢班进行教学。 采用教学班教学形式,面向对象为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或不同专业的学生。 分层教学的试行进行了3年,鉴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生源比较单一,学生英语基础比较接近,分层教学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该教学形式并未延续,英语教学最终仍恢复为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

上述三种类型的课程是北京联合大学早期具备学分制性质的教学形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学分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当前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从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改变,11版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学分制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1.开设重修课程 。 北京联合大学原有的学年制教学 ,采取正考—开学初补考—毕业补考的成绩管理模式, 并设置学业的最长修业年限。 2011年,学校提出试行学分制改革,采用重修机制取代开学初补考及毕业补考,截至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参与重修的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次。

2.开设分级教学课 程 。 北京联合大学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中逐步推广分级教学模式。 分级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英语摸底测试按照程度分级, 较高级别直接修读教学计划内较高程度英语课程。 例如: 新生入学后大部分学生修读大学英语 Ⅰ,部分学生可以修读大学英语Ⅱ。 该种教学方式彻底打破行政班教学的模式,采用教学班教学,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特点。

3.开展基础课 选课教学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院校试行基础课网上选课。 选课是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必修课选课,是北京联合大学首次实施。 试行学院在各教学管理单位的引导下基本上完成了网上选课。 本次选课涉及8门次课程,超过2000人次参与选课,初步在上述学院实现了基础课的学分制教学。

上述学分制改革措施的尝试,给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意,使教师、学生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四、学分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改革,从制定规则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

1.教学资源不足始 终是一个 无法回避的问题 。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区的综合性大学,教师资源、教室资源无法承担真正的选讲台式的学分制教学。 虽然具备学分制教学的形式,但实际上只是在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强制学生等额选课, 没有实现真正的差额选课。

2.相应的学分 制改革配套管 理体制并未建 立 。 学分制改革虽然表面上试行,但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年制的管理制度仍继续实施。 从学籍管理看,留降级制度继续保留,最长修业年限也未取消。 导致所谓的学分制教学运行极其不畅,未能真正体现出学分制教学的优势。

3.毕业补考制 度造成的 尴尬 。 作为教学管理决策者 ,无人敢于承担取消毕业补考的责任。 对于毕业生倒数第二学期不及格课程的处理方式,仍保留毕业补考。 同一名学生在前7个学期采用学分制教学,毕业学期采用学年制管理,同时具备两种教学管理模式,没能实现完全学分制。

4.学生素质对 于学分制教学的影响 。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主要招生对象面对北京市生源。 近年来外地生源有所增加,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作为学分制教学重要一环的重修课程教学制定了除正常教学外的自学模式, 无疑是学年学分制下的产物。 经调查,报名参加重修的学生及格率不足10%,而通过参与自学重修的获得学分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任课教师对于重修学生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只能说是事半功倍。

五、对于学分制管理的一些建议

学分制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 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大专院校的青睐。 它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从管理体制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的桎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但是学分制的实行必须有相应的土壤与其相匹配,要建立完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统一思想,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勇于承担责任把学校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制订相对比较灵活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再次,全面修订学籍管理文件, 建立与学分制教学相匹配的新的学籍管理规定,取消留降级、毕业补考及最长修业年限;最后,加强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一调配各校区资源,并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切实实现真正的学分制选课教学。

摘要: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由之路。如何在现行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国际需求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成为各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焦点与难点。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为例,分析了学分制改革的难点与困境,希望为各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上一篇:认同体系下一篇:基建工程项目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