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大学

2024-10-05

美国芝加哥大学(精选12篇)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1

近年来, “美国大学公开课”成为学生中热议的话题。以哈佛大学公开课为代表的一系列美国大学公开课视频在中国走红。舆论界就此展开了热议, 2010年第46期《中国新闻周刊》与2010年第47期《新民周刊》相继刊登了关于此话题的专题文章, 人们发出了“我们为什么没有公开课”的疑问。经分析, “美国大学公开课”的背后, 是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在支撑。国内关于“美国大学公开课”的研究主要在教育技术层面, 本文试图分析“美国大学公开课”与美国教育精神的内在联系, 并结合分析结果对中国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美国大学公开课的现状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美国政府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做出了“开放教育资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bbr.OER) 的尝试。根据美国学者Marshall S.Smith的总结, “开放教育资源”包括教授内容 (content) :课程、书籍、课程计划、文章等, 还包括开发工具 (tools) :虚拟实验室、模拟、游戏, 以及支持软件。“开放教育资源”免费在网络上提供, 它有利于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根据目前的趋势, 该运动有可能推动世界教育的一体化, 改变教育习惯。[1]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管理层决心把学院的核心课程逐步在网络上公开。这就是“开放课程项目”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pen Course Ware, abbr.MIT OCW) 。2002年, 麻省理工学院正式推出了“开放课程项目”, 从而掀起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开放课程项目”公开的内容包括教学纲要、阅读书目、课堂笔记、评估、课堂视频。到2007年为止, 共有1800门该学院课程在网上公开,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学生、老师和公众在网上获得了这些课程的信息。[2]此后, 美国一批著名大学也纷纷制作了自己的公开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哈佛大学公开课。

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分为学分课程和非学分课程两种。非学分的课程完全免费, 面向全世界开放, 而学生在支付一定学费之后可以通过学习学分课程并获得学分以及哈佛大学拓展教育学校的学位证书。非学分课程包括:“古希腊文明中的英雄和反英雄”、“计算机入门”、“莎士比亚晚期戏剧”、“中国:传统与超越”、“20世纪世界战争与社会概况”、“抽象代数学”, 等等。同时, 哈佛大学提供超过600门的学分课程, 涵盖艺术, 人文, 商科, 管理, 语言, 文学, 数学, 工程, 环境, 计算机等几乎各个领域。此外,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一个专门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公开课程的平台Ed X, 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人免费提供来自哈佛和麻省的在线学习的课程。Ed X机构希望通过本项目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在线学习者的社区联盟, 优化每一个人的教育资源。在提供在线课程之余, Ed X机构同时借此机会来研究学生的学习模式, 并探索利用技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Ed X基于一个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用来提供课程的线上版本的科技平台MITx, 包括视频课程, 嵌入式测试, 实时反馈, 由学生评级的课后问题及答案, 网络实验室等等。尽管在线课程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模式的本科教学, 但是它可以提升两所学校的教学水平, 促进教学资源的互补。[3]

目前, 美国的教育机构在采取多种刺激知识开放的措施。一些大学的校长将“开放教育资源”及其透明性视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机制。教授们如果对他们的教学内容满意, 就会乐意把他们的教学材料分享出来, 这样他们可以建立在全球的名望, 并且有助于他们不断改善和提高自我。政府等管理部门乐于看到知识的公开和转播, 这样将极大促进知识的积累以及学术机构间的交流。很多教师很希望了解同行的教学方法, 也乐意于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4]

二、公开课与美国大学教育精神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和交流方式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开课,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 通过共享网络公开课, 教师更多的处于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组织和学习的中心, 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不能只将自己熟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在共同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不仅是其所搭载的互联网的时空开放性, 也表现在组织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 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 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 共享合作的学习经历。这恰恰体现了美国教育精神:“产生问题的教学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 而不是老师的发问。当然, 如果老师的发问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想象力、吸引力, 那么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 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5]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许多方面的合理性, 但在名校网络公开课中所提倡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 也为共享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同时, 公开课营造深入交流、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教师与学生开展了充分的互动, 共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环环相扣的设问、反问、概念演绎推理, 诱发了思考的欲望、讨论的欲望、表达的欲望。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独立地思考、自由表达, 鼓励用多元视角看问题, 设置开放式问题, 教学始终处于不停息地思考比较、综合、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会声明甚至强调:1、不允许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批评;2、问题多多益善;3、鼓励交叉式的、混合式的问题;4、如果老师必须做出评价, 也会是鼓励性的评价或改善性的建议。”[6]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环境氛围, 学生具有从容、坦然、阳光的心态和追寻、探索的精神状态, 这使他们有自己的逻辑思路、简洁的观点、自然的肢体语言。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这种复合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实现学生以问题驱动教学过程的主动、深度参与。

第三, 美国公开课涉及内容广泛, 但更多的是人文学科类的课程。如耶鲁大学的欧洲文明、现代诗歌、文学之弥尔顿、聆听音乐,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研究等课程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对学生文史哲方面修养的重视, 体现了美国追求品格教育的目标。“学校是美国的希望所在, 加强品格教育是家长和学校的重要责任。教育者不能羞于进行品格教育, 应当交给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 而这些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够加强自身修养的、精神方面的文史哲教育。”[7]

三、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学的公开课程自2010年初在中国大陆蹿红以来, 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和热议。在解读了美国大学公开课的前世今生并对美国大学精神进行了简要探索后, 我们不禁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大学公开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 从个人层面来看, 美国大学公开课里展示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模式, 无疑给了中国大学生深深的震撼。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体制的中国学生而言, 大学生活往往意味着一边为了拿到学位勉力苦读, 一边质疑自己当下的努力是否值得, 并对未来充满了迷惘。在这样的现状下, 美国名校公开课的出现往往成为了他们抱怨中国教育现行体制弊端的比照。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 在公开课“参与式学习”精神的启发下, 已经有一批人“醒来”, 开始在课余时间利用网上的公开课资源获取知识, 自称为“淘课一族”。更有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发起了“在线设计免费大学”的运动, 力图推动教育变革, 在自己受益的同时, 成为了教育的分享者和创建者。

其次, 从整个教育行业的层面讲, 美国大学公开课带来的则更多的是教育精神上的触动。公开课所展示的“知识分享”和“公共服务精神”, 似乎给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象牙塔”打开窗户的可能性。2011年11月9日, 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网易等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通过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公开教育资源,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看, 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又是促进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契机, 以此推进教育精神、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同时也是一次打造高校对外交流形象,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良机。我们应该认识到,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用意是好的, 但相较于国外公开课的高人气, 网民对“本土公开课”却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除去资金、技术以及宣传的问题, 也许只有将教育资源的开放落到实处, 让民众切实地感受到政府为提高教育平等性和公平性所做出的努力, 才能摆脱东施效颦之嫌, 探索出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可行之道。

“与其抱怨黑暗, 不如点亮一支蜡烛”。美国大学公开课对中国的意义正如一盏烛光, 既映照出了中国教育变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阻力, 也吸引了各界人士对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它促使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究竟路在何方。也许, 这正是美国大学及美国大学精神给我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四、结语

从模式上而言, 美国大学公开课是一种创新, 一种探索, 其可持续性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至于其影响力是否会达到改变教育传统的地步, 恐怕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无可置疑的是, 美国大学公开课所展示的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体现了美国的“品格教育”“启发式教学”“参与式学习”“互动教学”等教育精神, 并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大学教育的热潮。它促使学生们改变自己学习知识的方式, 也使教育机构受到启发, 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创新之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助互联网方式, 更多的先进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将不断地与我国教育体制碰撞、激荡, 孕育出中国教育未来的崭新面貌。

注释

1[1]Marshall S.Smith, “Opening Education”, Science, Vol.323, No.59102, 2009, pp.89.

2[2]Ibid., pp.89-90.

3[3]Harvard Open Courses:Open Learning Initiative, June 3, 2012, [4]http://www.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ing-initiative, 2012-6-3.

4[4]Marshall S.Smith, “Opening Education”, pp.90.

5[5]王定华主编:《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学博士的体验与思考》,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15页。

6[6]同上书, 第15页。

7[7]王定华主编:《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学博士的体验与思考》, 第33页。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2

美国PR专业大学排名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公共关系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于指导各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以它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美国PR专业大学排名是怎样的?

★美国公共关系PR专业研究方向

Financial public relations(财经公关)Consumer public relations(消费者公关)Crisis communication(危机沟通)Internal communications(内部沟通)Government relations(政府关系)Food-centric relations(食品关系)Media Relations(传媒关系)

★美国PR专业申请背景

专业背景:公共关系是可以跨专业申请的,无前提课程要求,对于本科背景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文科传媒类背景、商科类背景尤佳

T:100+(西北:min 106, USC: recommended min 114)

写作能力:Writing Sample(USC, Auburn),托福对写作有要求(BU min 25, UGA min 20)

口语能力:托福对口语有要求(BU min 25, UGA min 20, UFL min 26),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面试(多数学校都有)

实习/工作经历:虽然没有特殊要求,但文书里要有至少2~3个相关实习或工作经历

个别学校特殊要求:Georgetown应届生不能申请

★美国公共关系PR专业课程设置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公共关系研究和评估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策略公共关系导论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 策略公共关系管理

Case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案例研讨

Specialized Writing for 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文稿写作

Creating Media for 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媒体制作

Seminar in Mass Communication Law 大众传播法研讨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isis Management 批判思考和危机管理

★2017 USNEWS美国最佳历史学专业排名

1、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1、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Maxwell)

3、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Kennedy)

4、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Wilson)

4、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

4、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Price)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4、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Evans)

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8、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8、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11、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Wagner)

公共关系专业在美国大学里一般是设置在传媒学院下,因为他是传媒下的一个方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有这个专业的开设,前200名的学校当中,拥有公共关系专业的学校不超过30所。

申请美国大学除了考虑学校排名,还要考虑学术水平、专业侧重、课程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这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能使你达到自己确定的学业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来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学校,这样成功申请美国留学的机会就更大。

★美国PR专业就业前景乐观

在美国,公共关系专业就业是非常良好的。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预计在2008-2018年,公共关系人才需求增长24%,远超过美国所有行业的需求增长的平均水平。截止 2015年43月,公共关系行业平均年薪达到$73,000,从Public Relations Specialist年薪$47,000到Customer Service Locally年薪$111,000不等;比美国所有行业平均年薪高出12%。可见在美国公关人才持续收到追捧,行业就业形势乐观。

但就相对于美国本土的学生来说,国际学生的就业形势明显更为困难。除了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工作签证的问题,这主要与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背景有关。公关行业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留学之前本身没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美国文化的积累,在留学的一两年内满足这些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美国本土企业的来说,如果不能用英语自由的表达你所有的想法,融入他们的工作环境当中,他们显然也不会考虑你的申请。

因此对于想留在美国就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让自己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熟悉美国风俗、社会文化。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习经验对就业十分重要。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华盛顿、三藩市、迈阿密这些大型公关公司聚集的地区就读也可能增加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而且全球贸易和跨文化传播的加强也产生了对公关人才的特殊要求,尤其是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增加了对国际学生的需求,可见国际学生在美国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扩大。

而在中国,公共关系就业方面,根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最新调查显示,即使经历金融危机,2008中国公关服务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整个行业年营业额超过140 亿元人民币。据调查,媒体/公关/广告公司的招聘意向持续上涨,计划增加人手的受访者比例从2009年第四季度的 17%增长到了21%。

在现阶段公共关系人才需求加大的同时,业内缺乏具备相当专业素质的人才,因此具备专业公关知识和本地文化优势的海归在国内就业拥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跨国和国内大型公关公司的聚集地,也为留美的公关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所以说,去美国留学公共关系专业,无论在美国或是回国就业前景都是良好的,大家可以选择。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3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4

一、美国大学的招生管理体制

美国宪法没有赋予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权力, 对教育的政府管理主要在各州。直到1980年, 美国才成立独立的教育部, 但联邦教育部及各州教育部均不设专门的高校招生管理机构, 不管考试、升学、评估、教学等, 不直接管理、干涉高教事务。美国高校招生直接面向市场充分发挥自主管理与自我服务的社会功能, 避免了招生工作来自校外的行政干预。美国大学招生录取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录取新生实行竞争性与选拔性相结合的自主招生方式, 学生与学校具有双向选择与持续互动的权利和关系, 录取形式包括早期决定录取、中期录取、正常录取和延期入学等等。录取时主要参考SAT或CAT考试成绩, 学生可以多次申请参加入学考试, 也可同时向多所高校提出入学申请。

俄亥俄州立大学 (OSU) 是一所拥有140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顶尖公立大学, 拥有依据校情与本州高中毕业生人数制订符合办学理念招生政策的权力, 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招生政策与综合评价体系。OSU实行竞争性和选拔性相结合的自主招生方式, 学校可以提前招收高中阶段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 可以正常录取学生, 同时允许学生校际转学, 或者延期入学。OSU每年分为4个学期,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入学时间, 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秋季入学。

OSU的办学经费28%来自州政府, 35%来自学费收入, 其他由学校募集。作为一所公立大学, 州政府要求学校尽可能招收本州学生, 但学校出于多元化办学理念希望尽量招收外州和国际学生。OSU设有招生与一年级体验办公室, 其主要工作职能是招收新生、接受转校生和稳定新生, 配备90名专职工作人员和120名左右的半职工作人员, 有一栋近4000平方米的专用办公楼, 每年招生经费约1000万美金。OSU每年大约处理4-5万学生申请, 其中国内学生申请2万多份, 转校生申请约1万多份, 国际学生申请9000份左右。学校组织约50名左右的专家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评审, 提出意见并组织各专门委员会确定最终录取人选。

作为美国高校录取新生重要依据的SAT考试总成绩是2400分, 而美国高校平均录取成绩只有1050分。OSU平均录取成绩约为1200分, 略高于平均水平。入学考试成绩达到一定要求, 学校根据学生班级排名、社会实践、选修课程、发展潜力、领导才能等各种因素决定是否给予考生录取资格。OSU每年大约招收6200-6300名新生, 同时接收3500名左右转校生, 包括400名的国际学生。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 学校在录取新生时会考虑学生的地区分布、种族背景等情况, 注重照顾某些特殊群体。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 则通过提供高额奖学金吸引其报考。

二、美国大学的招生宣传及其特色

全美共有各类大学10000余所, 其中四年制本科大学约3600余所。仅俄亥俄州就有13所公立大学、100多所私立大学。美国大学生源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长远发展, 美国大学一般都依据自身状况制订不同的招生政策。招生宣传作为整个招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伴随招生工作的整个进程系统铺开, 常年推进。从本人学习考察的情况看,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招生宣传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一) 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与多元化的宣传载体扩大招生

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 为增强招生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奠定基础

OSU每年从专业考试机构购买约30万份高中生的个人信息, 不仅掌握全州900余所高中和全美几千所中学相关信息, 而且掌握各种各样的公共信息, 如人口普查数据、政府数据、各种考试数据等等。学校设有专门的市场营销部门, 负责各种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科学筛选的工作, 直接为学校招生宣传提供技术支撑。OSU招生宣传载体种类众多, 主要包括完善的招生宣传网站、精美的招生宣传材料、电子媒体及小礼品等, 各类招生宣传载体的覆盖范围非常之广。招生宣传网站主要涉及招生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流程, 可在网上完成招生申请、招生咨询与招生审核等各项工作;OSU每年印制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精美宣传材料, 制作多样化的宣传用品与小礼品, 立足在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邮寄各类招生宣传材料, 以期增强招生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面向中学和家长延伸招生宣传工作的触角, 为获

取潜在优质生源提供有效的途径

OSU常年派出大量工作人员直接深入中学, 通过个别交谈、举办讲座、项目推介等形式, 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招生宣传工作。其招生部门非常注重通过情感投资的方式吸引优秀考生, 他们常年雇用约50名学生负责与潜在招生对象及其家长保持联系。通过电话畅谈自身的感受并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现状、申请意向、职业理想以及对OSU的印象, 提高招生宣传的实际效果。OSU招生宣传采取区域负责制, 即将全球划分为15个区域, 每个区域授权一名区域经理全权负责该区域的招生宣传工作。区域经理与招生经理常年在各地各中学举办宣讲会或其他招生动员活动, 通过与中学老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接触介绍学校地位、学术声誉、校园环境以及入学条件、奖学金设置、职业发展等等情况, 对于卓越的学生他们甚至可以决定提前录取, 但事后需向招生部门汇报。

(三) 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参观活动, 为增强学生的校园吸引力和认同感创造机会

美国大学重视校园参观活动对招生宣传的作用, 一般都常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参观。OSU的校园参观活动主要包括学院联合参观、校园组团旅游、校园自助旅游等等, 定期或不定期举行, 每个阶段的参观内容和对象有所侧重。校园参观一般30人一组, 由一名在校生作为学校形象大使 (University Ambassadors) , 负责介绍沿途景点、学校概况、学习经历、校内资源与发展机会等。每组步行参观时间大约2-2.5小时, 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 对宣传学校、吸引学生报考和来校注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对稳定新生、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起到重要作用

美国高校实行较为灵活的转校制度, 即使学生被录取注册后, 只要申请转校且转入的学校同意接收, 学生就可顺利完成转校手续。因此, 如何稳定在校新生也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美国高校学生转学多发生在一年级, OSU专门设立了招生与一年级体验办公室, 负责招生和稳定新生的工作。OSU不仅设立专有的机构和教师负责新生入学教育, 还设置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学生机构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提供服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内容, 在线咨询邮箱、读书社团、新生成功教育系列活动、领导演讲、新生教育网站、野餐等, 通过设计各种平台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认同感, 适应大学课程学习、找寻伙伴、以及找到学习、社交和个人事务三者之间的平衡, 培养大家成为成功大学生的典范。

三、启示与借鉴

中美两国国情与文化的差异注定了高等教育体制上的不同。美国大学招生完全自主, 而目前我国大学招生还是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 学生命运主要是由统一高考成绩来决定, 高校招生录取基本不能自主。当前形势下, 在我国推行美国高校招生管理制度存在很大难度, 甚至根本就脱离实际。近年来, 我国在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部分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社会高度关注招生公平的情况下, 高校自主选拔举步维艰, 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大学招生制度还需假以时日。但两国高校努力吸引优秀学生、不断提高生源质量的愿望却高度一致, 美国高校加强招生宣传的一些具体做法值得借鉴。

(一) 充分挖掘和运用招生宣传的相关信息, 提高招生宣传的科学性

我国大学实行统一高考、计划录取, 招生工作相对比较简单, 大学不需要、也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挖掘和掌握与招生相关的各种信息。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适龄人口的逐步下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不断增强, 大学的生源竞争会愈演愈烈。与招生相关的信息, 诸如优秀中学生分布情况、高考及其他各种考试信息、区域优秀中学的分布等等, 将越来越成为提升学校招生宣传的有效性、赢得更多优秀生源的有力武器。学校可以借鉴OSU未雨绸缪的做法, 通过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点中学、部分考试和培训机构的联系, 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提前获取优秀中学生的相关信息, 统计分析、科学指导招生宣传干部开展工作, 从而实现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的目标。

(二) 努力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国内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整体上稳步推进, 但由于投入不足招生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缺失, 招生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还比较狭窄, 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差异性宣传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 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工作投入力度, 尽可能变集中统一的宣传为差异化招生宣传, 变单一化宣传载体为多样化宣传媒介, 区别不同对象印制和寄发不同的招生宣传材料, 对不同学校、家长和考生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 努力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积极探索招生宣传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一套常态化、多途径、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招生宣传工作系统, 努力为学校争取优秀生源。我们应充分挖掘和运用与招生相关的各种公共信息, 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筛选信息, 为招生宣传人员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 每年选派大批招生官员深入中学实地考察, 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 始终与潜在招生对象与家长保持联系;可以学习组织校园参观的办法, 将现在的集中校园开放, 改变为常年小规模校园参观, 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全方位开放校园, 吸引优质生源;动员在校学生参加各种招生宣传活动, 介绍他们在大学的学习成长经历, 通过现身说法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筛选重点对象长期跟踪、联系并加强宣传攻势, 对于特别优秀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可以提前决定录取或承诺录取等等。

摘要:大学招生是一项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作为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校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选拔适合学校办学目标所需人才的基本保证。本文以美国著名公立高校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例, 探索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理念、内容与特点等, 希望为我国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国内大学如何转学到美国大学 篇5

高考失利?不满于目前就读的大学?

专业被调剂?不喜欢目前所学专业?

大学并非是一条路走到黑的“独木桥之路”

因为你还可以转学!!

在美国大学转学极其常见

美国大学同样也接受国际转学生

那么,从国内大学转到美国大学

到底该怎么转!?

先做好转学评估,确定自己的目标大学

从国内转学至美国大学,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估。总体而言:

申请美国Top50-100的学校

GPA不可低于3.0

托福80分以上

申请Top20/Top50的学校

GPA需要达到3.5左右

托福需要100分以上

很多DIY转学失败的同学都是因为对自己定位不清而导致被dream school全拒或者申请结果不理想。因为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同学们的自我定位容易有偏差。

精准的定位意味着对自身各项条件包括时间规划的全面评估,以及对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大学做深入调研,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转学意向的同学,不妨先在中青留学小编这先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包括转学意向、现有成绩条件、能力与潜力、课程选择、甚至包括个性测试等等的评估,这样全面的转学评估会为之后的转学准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学校,对于转学生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想转学的同学必须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学校,然后进一步了解清楚哪些学校接受大一转学生、需要多少学分才能转学、考一个比较好的SAT分数等等。对于大二转学的同学来说,修满要求的学分并且能尽量多转换学分到新学校是奋斗目标。其他准备材料,包括你的转学文书(Personal Statement, School Essay)和推荐信等等也是要认真准备的。

很多同学以为只要保证平时成绩优秀,在大二开学之后再开始申请就可以了,实则不然。转学的重点之一是你在原学校所上的课程是否被新的学校所接收。即便转学成功,但你之前的课程学分不被接收,你就等于重新要再读大

二、甚至大一。所以一旦有转学的念头请尽早开始规划,以免耽误时间。

转学的时间要如何把握?

大体来看,转学美国最佳时机是大二。根据以往的经验,大部分美国的学校只接受大一或者大二的学生转学。一般情况下,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必须完成60个学分,但学生只有读完大二之后才能修够这些学分,所以很多学生只能大二才能申请转学。也有部分学校只要求30个学分,这样,学生只要在国内完成大一的课程就可以申请转学。

通常学生大二转学去美国后,最多读两年到两年半毕业,大三转过去读一年到一年半左右,但跨专业力度太大,要修的学分比较多,时间就会长一些。同时,很多学校有转学分的上限,最多只能转2年的课程学分。这样一来,如果学生大三之后再转学的话,很可能会浪费掉一年的课程学分,要来美国重新读大三,费时又费钱。

国内大学的学分能转入美国大学吗?

美国高校有非常完善的学分转换机制,学生在提交申请时,需要先做一个英文的课程描述,录取信会告知学生最终可以转多少个学分。另外会有老师专门负责与学生进一步沟通学分问题,如果专业匹配,转的学分会相对多一些,申请难度相对较小。其中,匹配专业中理科类专业比文科类可转学分要多,汉语言、英语专业可能只能转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理科类的能转三分之二。尽管理科类专业更好申请,但美国热门的商科和工程方面的专业申请难度较大。

因为要转学分,课程描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转多少学分。对有些课程描述要讲究技巧,尽量的和美国的课程相吻合,这样转的学分就多。当然,因为很多课程描述只能由学校开出。而现在,大部分中国的学校对此事也能够帮得上很大的忙。当然,如果学校没有硬性的规定,那么还是请同学们多在课程描述的方面做足功课,避免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导致自己受到损失。

关于转学理由,该怎么写?

学生在转学时最普遍会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学,有些学校还会单独需要学生的转校陈述,解释自己为什么转学。转学的理由千千万!如果你想向招生官证明你申请转学是你仔细思考后认为对自己最好的结果,那么就需要深入阐述为什么转学适合你。

一篇好的转学申请作文只为一所大学而准备。如果你可以在作文中的学校名称可以被替换同时适用,你所写作文一定不是一篇好的转学作文。思路清晰地道出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而不是其他的,让学校明白你是有备而来的。

关于转学文书要怎么写,你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转学文书和美本申请文书最大的差别在哪里?有什么注意事项?

总的来说,转学是给同学们二次选择自己大学的机会。我曾听过很多国内朋友和同学的抱怨,说自己在国内上了所“烂校”,浪费了四年时间。其实,在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很多同学是拥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的,转学到美国读本科其实是非常好的选择,既感受了中国大学的教育也体会了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更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意愿。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6

关键词:美国芝加哥大学;汉语课堂冲突;文化

一、任务型教学法适用性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首次对外宣布“十万强”计划,该计划是着眼于中美关系未来而专门设立的推动美国学生赴华留学项目,旨在通过该项目向中国派遣10万名留学生。“十万强”协议主要针对两类美国学生,一是致力于培养美国下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应该是在中国进行过多年学习、真正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另一类是对中国感兴趣却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无法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如高中生和社区学院学生等。 我校于2011年承接了“十万强”项目后,每年接待近300位美国高中、大学生来中国学习,2015年6月底至8月就有11个团,286位同学来杭。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团40多名学生有40多天在中国学习汉语,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是最希望能够掌握简单的口语交流能力,对汉字的拼音以及写作等都没有很高的要求。根据这样的学习目的,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即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交际活动为中心,设计具体的任务场景以培养实际交际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更适合活泼好动的美国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非常强,喜欢团队合作,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动态的交际的过程。

二、教学总体设计

(一)教学对象

201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团有39名同学,26名女生,13名男生,均是美国国籍,其中有4名同学是亚裔,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亚裔后代选择来中国进修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尽管这些大学生分别是不同年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肤色,但是他们都是零汉语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十万强培养目标和美方要求,我方在设计汉语课程时,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语言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日常交际用语,比如打招呼、问路、点菜、寻找旅馆等;在历史文化方面,能够对行政区域、民族构成、节日文化、饮食文化、观光旅游等有大致了解,比如体验毛笔字、体验茶文化、雕版技术、功夫课程、面塑课程、包饺子等;在中国经济和能源方面采用体验式教学,参观企业、市场以及授课等方式。

(三)教学时长。美国芝加哥大家学习团一共来杭学习40

天,课程内容包括新能源学习、汉语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体验式学习。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新能源、文化和语言学习。

文化体验式教学主要包括茶艺展示、功夫展示、包饺子、剪纸展示、面塑体验、游览宋城,看宋城千古情、游览茶叶和丝绸博物馆、游览西溪湿地博物馆、文化差异等课程,目的是为了使美国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大概认识,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做,比赛谁做的好。

汉语交流教学方面,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零基础学员的实际生活问题,适合短期学习汉语的成人学员。主要以体验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思想而设计,以实用的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总课时控制在50课时。

该项目应美方要求,要加强对中国能源方面的认知,而我学院又是万向集团投资控股的,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加入了中国新能源计划、电动汽车以及万向企业参观和社会发展和反贫穷课程,目的是让美国学生对中国经济和能源方面有深入了解。

三、教学案例

以汉语交流中的“那个苹果怎么卖”为例来说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询问价格及钱的表达

(2)学会用汉语进行还价

(二)教学内容

(1)水果名词:苹果、梨、橘子、菠萝、木瓜、芒果、西瓜、草莓

(2)钱的表达: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单独表达以及组合表达。如看到12.3元,会说出十二块三

(3)句式:苹果多少钱一斤?便宜点儿。行吗?要一斤苹果。一共多少钱?

(三)教学操作环节

(1)任务导入(5分钟)

老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话题。

问题1:

教师提问:同学们平时都喜欢买哪些水果吃呢?

学生回答(用汉语 ):芒果、木瓜、西瓜、菠萝等

问题2:

教师提问:在买水果的时候,你会跟卖水果的人讨价还价吗?你会跟卖家说些什么呢?

等学生回答完,老师点出主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用汉语来买水果。”

(2)语言准备(35分钟)

第一步:水果名称

Stepl:老师用PPT依次放映苹果、梨、橘子、菠萝、木瓜、芒果、西瓜、草莓的图片。每张图片旁边都附有该水果的拼音和汉字,同时示范发音并领读。第二遍,老师按顺序放映图片,让学生说出发音,并再次重复正确发音。第三遍,老师随机停在某张图片上,让学生发音。

Step2:老师介绍中国的计量单位“斤”。告诉学生“斤”也就是“半公斤”。

Step3: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用拼音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种水果。并在旁边用图画画出对应的水果形象。

第二步:价格的表达

Stepl:老师用PPT放映各面值人民币的图片。包括圆、角、分,纸币和硬币,向学生介绍人民币的面值和单位,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汉语口语中通常把“圆、角、分”说成“块、毛、分”。

Step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一套真钱,先领着学生一起说出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再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加以组合,让学生说出数额。反复练习至学生能熟练说出面值。

Step3:老师用PPT放映超市里各种水果的价格标签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价格。

Step4:让学生根据图片中价格标签的形式,在前面画好的水果名称后面写上价格,不一定要按照图片中的价格来填,可以自己随意定价。

第三步:对话练习

让学生两两一组,分别饰演买家和卖家。买家购买卖家画好并定好价格的三种水果,然后交换角色。仿照例句,进行价格问答。看哪一组能最先把双方卖的总共六种水果的价格先问完。

例句:A:芒果多少钱一斤?

B:芒果三块钱一斤。

第四步:看一段教学视频,集中学习课文会话。

Stepl:先看第一遍,让学生根据能够听懂的信息猜测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对听懂的部分加以肯定。Step2:再次放映,提醒学生注意听每一句特别是不懂的地方的发音形式,记下来并反复口头重复。Step3:老师把学生听不懂的新句子,如“太贵了,便宜点,行吗”“你要多少”“一共多少钱”,一句一句地慢速重复出来,先启发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大致意思,再给出详细解释。Step4:学生完全理解大意之后,再看一遍并跟读,加深印象,巩固表达。

(3) 完成购物计划和销售统计表

第一步:布置任务。为了过几天的closing ceremony,让学生作为采购员买水果。总共需要采买10斤苹果、10斤橘子和5斤菠萝。看哪一位采购员能够花最少的钱完成采购任务,获得“最佳采购员”的称号。同时,各售货员也要努力增加自己的销售额,销售额最高的售货员将荣获“最佳销售员”的称号。

第二步:分组。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五人。两组扮演买家,两组扮演卖家。自由组合

第三步:实施。卖家将做好的价目表放在自己桌前,买家挨个摊位询问价格,并经过对比各家价格、讨价还价等行为,完成自己的采购任务。卖家也要通过和买家的价格拉锯战卖出自己的商品。最后买卖双方达成交易。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监督学生是否在用汉语进行交流,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协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根据实际交易情况评选出“最佳采购员”和“最佳销售员”。

(四)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进行购物专题语言点小结。老师将课本上及实际任务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句型以板书的形式写到黑板上,详细解释并进行替换操练,使学生理解该语言结构。然后经过多次领读跟读,使学生能够流利表达,提高口语的流利度。

四、教学启示

任务型教学法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经过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7

一、大学精神有相对稳定的精神内核

(一)追求真理的永恒目标

追求真理是大学的本源性精神。从大学产生的职能和使命看,追求真理是大学的逻辑起点,追求、发现和发展真理始终是大学的核心职能,大学精神的其他方面均由追求真理的本源性精神所派生。20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4美国一些大学的校训就直接和真理紧密相连,如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和光明”,加州理工学院的是“真理使人自由”,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大学要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都要以它追求真理的永恒目标为必要前提,追求真理的精神赋予了大学永葆生机的活力和蓬勃向前的动力。

(二)超然社会的自由独立

大学具有自身的特质,要求高校有追求真理所必需的自由。“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还是真理行使自由的先决条件”。5大学的思想自由为学者提供了为追求真理而必须拥有的广阔思维空间。大学的言论自由使学者的思想得以自由表达,为在观点碰撞中检验学者的思想提供机会。大学的学术自由使师生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探索中向未知领域挺进。大学没有自由,就没有思想的碰撞,思想之树就难以结出智慧之果。除了自由,相对超然的独立地位也是大学的必备要素。相对独立使大学既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演变又与政治和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使大学能够胜任理性思考者的角色。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相对独立和超然则使大学能够有效对抗非学术力量的入侵,为学术不受干扰地按自身规律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超越现实的理性批判

大学的批判精神是指大学以真理为唯一标准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总是用更高更博大的真理来对当前的真理提出质疑。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大学以批判为生,批判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标准之一。6西方科学的发达与西方文化中的怀疑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传统密不可分,中国科学创新意识薄弱也和人们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有莫大的关联。没有怀疑和批判,就没有创造和进步,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构建社会。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7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可以确保大学人不是盲从者、媚俗者,而是洞悉社会发展的智者,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四)浸润社会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的价值,其核心价值是修正人的价值取向,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关怀培养人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使大学关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化解现实社会的各种危机和矛盾冲突:如化解激烈竞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消除社会不均衡发展带来的人与社会的对峙、缓和过度开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等等。大学的人文关怀可以照亮社会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避免在人赋予机器更多智能的今天把人变成社会的机器,凸显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着大学人、大学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知,自洪堡大学诞生以来,千百年来所积淀而成的大学精神对大学的持续发展、对大学品位的提升、对大学品牌和信誉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大学发展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内化为学人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后,就会产生激发他们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和勇气。充溢于大学之中神圣的“真理至上”的精神,强烈地涤荡着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加卓越。梁漱溟在论述北大精神时,动情地说:“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不奋力向上!”8大学精神是一种向往、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大学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精神滋养下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汇聚成为对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二、美国大学精神的特点

美国大学相对于欧洲大学而言是后起的,和欧洲早期的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继承了欧洲大学价值的精髓,同时也在自身的快速崛起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人文精神主要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终极关怀和人类永恒发展的自觉意识和不懈追求。美国大学继承欧洲了大学人文精神的传统,有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但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后,人文精神有所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滑向了极端的科学理性主义。在科学主义的狂潮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倾向的弊端,大学也为校正这种弊端做出了努力,对人的核心地位又重新得到了重视,人文精神和大学精神得到了调和。二者总体上的和谐共存使美国大学保持了持续的旺盛生命力。

(二)美国大学对学术自由的珍视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使命,学术自由是大学研究的条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9德里克·博克认为,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学术价值,大学的学术自由直接关系到大学功能的作用及其智力活动的潜在价值,是实现大学目的的基础,是捍卫教职工利益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10大学对外界可能对自身的相对独立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警惕,在2002年由我国教育部主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加州大学理事李信麟博士在发言中就提到,“如果有人提出以照顾子女入学作为捐款的附带条件,加州大学是不会接受的”。美国大学营造的宽松空间与环境,为学者自由地探索真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形成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美国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美国建立了美国大学联合会,联合会由几十所一流大学组成,研究自己面对的共同问题,维护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捍卫大学的学术自治。另外,基于对学术自由的认识,还建立了终身聘用制与教师投诉听证制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的学术自由。11可靠的制度保障,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四)对承担社会责任使命的追求

从大学的三大职能来看,大学第三职能——服务社会即始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明确提出了社会服务的思想。他形象地指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国——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这样,大学一方面保留了学术自由,一方面又为政府工作,让公民享受到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的好处,其富有成果的实验和成功实践吸引了整个美国和欧洲的注意。“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12美国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新的研究对象,不断开拓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经济上的支持,使其自身的研究更富有生命力。

三、中国大学精神的现状

中国大学精神有内生性的元素,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而发展,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梅贻琦先生提出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是中国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相结合的典范。他们秉承着这种精神,实践着大学理想,使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然而,中国大学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几乎使大学精神赖以涵养的土壤荡然无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高等教育思想的解放,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大学精神重获生机。但现实中,我国大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们关注的所谓“大学失去了魂”,即大学精神的失落。

(一)大学的政治化倾向

大学具有相对严格的层级制,成为具有“准政府”特征的官僚机构,缺乏大学应有的灵活性。大学按照政府部门的行政级别设置,大学行政官员的任命依照政府部门运作模式运转。大学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上的集权倾向使大学变成了政府机构的延伸,变成了追逐官位的场所,缺乏追求学术的内在动能。大学行政管理权力过大,而学术管理则被淡化。由于这种独特的管理体制,大学的教授在治校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行政管理压制甚至替代了学术管理,学术自由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二)大学的经济化倾向

中国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沦为经济的附庸,追求经济利益的冲动削弱了对学术的追求。这一方面是源于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僵化,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而政府又不能为大学自由的学术追求提供足够的经费,大学为维持生存而不得不更深地介入社会的经济生活以获取更多的办学经费,为维护学术尊严又不可能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徘徊在二者之间的大学缺乏必要的追求学术的自由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大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大学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被片面地强化。大学与生具有“象牙塔”的属性,大学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拆墙办学”,实际上也拆除了大学用精神筑成的无形之墙,其自主性受到市场的侵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存在。更有甚者,一些大学还沦为职前培训机构,只关注学生就业,而不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这也是经济化的一种变异与后果。

(三)大学的庸俗化倾向

学术是一个神圣的概念,然而在中国的大学,学术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庸俗化。首先,由于学者自身的原因以及学术评价的量化,导致学术的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现象比较普遍,对学术“量”的追求超过了对学术“质”的追求,庄严的学术殿堂面临着失衡甚至坍塌的危险。其次,学术成为了变相追求官位的“捷径”。由于大学行政色彩浓厚,有限的资源明显和行政层级相关联,因此,部分有了一定学术成就的学者,总是竭力谋取职位以为自己的学术研究谋取更多便利。更严重的是,一些学者直接任职于政府机构,“学而优则仕”的学者不在少数。而且,这些学者一旦步入政府机构,他们的学术追求便明显淡化,甚至为迎合行政体制的要求而放弃一贯坚持的学术观点。再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中国大学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政府集权管理的色彩比较浓厚。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各高校为了向政府争取有限的资源,想方设法迎合政府的要求,追求自身特色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大学精神的失落使大学人陷入了精神的迷惘,也使社会发展丧失了理性的指引。振兴大学首要的任务是振奋大学精神,有了精神和灵魂,大学才能继续扮演引领社会前进的理性角色。

四、美国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启示

(一)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凸显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其核心价值是修正人的价值取向,体现出对人本身的关注。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曾说:“人文教育涉及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关乎未来的事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文化、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13人文的关怀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确立了把人作为问题的核心,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强调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又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者关系的协调,从而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的尊严。从宏观的角度讲,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寻普适的价值,从而形成民族的共同体认,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此外,人文精神对于科学开道的人类发展也必不可少,任何科学精神离开了人文精神,总容易流于偏激,酿成灾难。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说,大学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14从个体的角度讲,人文精神则有助于人形成一种内省的习惯,思考生活的目的,渴望心灵的满足,追求灵魂的圆满,从而使每个生命的个体达到温润成熟的生命境界,从而也增加每一个生命的分量。人文关怀注重于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

(二)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强调独立自治

大学的独立自治主要体现在学术的自由中立、办学的独立自治上。只有坚持学术独立,人们才有可能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不被政治或经济所左右,更不至于丧失其价值中立的本质和探求真理的神圣使命。大学自治又是学术自由独立的保障,是一所大学形成、保持、发扬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前提条件。凸显独立自治精神,并不意味着大学游离于社会之外,而是强调大学作为自治机构更应遵循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处理办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性赋予了这种独立自治的特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正是这种独立自治精神赋予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性。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在这种独立自治精神的旗帜下,繁荣学术、发展科学、提升人性、培养人才、批判社会、关怀人类,使大学始终保持着前瞻性和先进性。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即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就充分体现了大学独立自治精神的深刻内涵。21世纪的中国社会更加需要大学保持“特然独立”的精神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办学自主权”的七条规定则是从法的角度肯定了大学办学自由与独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应该在机制上为大学的独立自治提供保障,真正落实到大学的办学实践中。

(三)中国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提升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

在大学自身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处理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以实现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以确保学术自由,形成大学的内部良性循环与互动,使大学赢得好的声誉来吸引好学生和好教师。大学人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追求,从更为深刻的层次呼唤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与创新,大学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有力保障。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不仅要依赖外部力量一政府和社会,更应该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强化校长治校、学者治学的内部合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的涵养提供相适应的制度和文化的土壤。

(四)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凸显社会导向功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社会导向功能日益突出。大学导向功能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大学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以自身的卓越示范于社会,肩负起教化社会的责任。大学要具有批判精神,理智地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有的理性,自觉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他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15大学还应该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人格、高度社会责任心和民族正义感的社会公民。正如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所言,要想使我们的社会更好地朝着全人类谋幸福的方向发展,大学不仅要提供科学技术应用的知识,而且应该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引导,健全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6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的导向功能有着更重要的现实作用。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8

一、重视个人素质考察的申请制度

首先,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考查, 其中包括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合作精神等。首先, 美国的考试不是一考定终身, 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模式, 擅长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 喜欢灵活思辨的学生可以参加ACT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他们还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美国的考试制度承认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平台展示自我。由于考试的形式不一, 机会较多, 美国的高考并未发挥形成指挥棒的作用。美国学生一般不会过多考虑某一门考试要考什么知识点, 不会按图索骥地进行相关复习, 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不一定特别突出。美国学生更关心自己喜欢哪一门学科, 在准备考试时, 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喜欢创新的人不一定擅长考试, 美国相对宽容的考试制度向各类人才打开了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

其次, 美国学生要向大学提交申请, 学生与大学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的招生人员普遍重视学生申请中的个人陈述部分, 学生要在个人陈述中展现自我特色, 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大学的注意力。美国学生的个人陈述较少使用形容词, 更不会自我夸耀说是“最好的学生”, 他们一般用事实和数据说明自己如何出众, 通过具体描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和个人喜好。所谓“文如其人”, 大学的招生老师正是透过这类文章初步判断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

最后, 学生还要参加大学的面试。面试环节不仅考查学生的应答能力, 还观察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潜力。面试考官很多都是大学的杰出校友, 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母校因生源差而衰落下去, 所以面试虽然是主观考试, 其结果却相对客观。不少大学的面试都设有小组讨论环节, 让四至六名学生参与讨论某一话题, 在讨论过程中考官看到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倾听并回应别人意见的能力。虽然是小组讨论, 倘若缺乏组织难免显得混乱, 这时一些具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自然会脱颖而出。面试的好处主要是看到“人”, 看到一份单薄的考卷之外丰富而生动的人的形象。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通过多个环节的素质考查吸纳具有个性的学生, 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供较完备的库存。

二、以阅读为基础的思考与写作

美国大学要求所有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选课, 即文科生要选修一至两门理科课程, 理科生则要拿到规定的文史课或艺术课学分, 因此所有美国的大学生都要接受人文学科的教育, 甚至医学院的入学考试 (MCAT) 近年来也加大了人文知识的考查比重, 希望以此促进医生的人文关怀 (1) 。

美国大学的文科教育以阅读为基础, 每门课程的阅读量都很大, 阅读材料包罗万象, 既有诗歌、戏剧、小说, 又有历史文献、书信、文艺评论等。无论经典文学, 还是报纸杂志, 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英文写作有一定的范式, 尤其对于初学者, 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五段作文”, 即第一段提出观点, 第二至第四段论证观点, 最后一段总结观点。时常听到中国学生抱怨这种“洋八股”枯燥无味, 难以下笔, 殊不知对形式的限制反而为内容的出新留下更多的空间。或者说, 在英文写作的初级阶段, 由于文章形式的单一, 作文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上, 而内容若想精彩, 必须有独到的见解。新思想并非灵光一现的凭空想象, 而是基于前人思考的进一步探索, 因此创新的前提是对现有思想的深入了解, 在分析、归纳现有成果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或现象。

为激发学生思考, 老师会给学生提供不同观点的材料, 让学生看到思想火花的碰撞, 如:激进的约翰·米尔顿与保守的约翰·德莱顿, 他们在英国革命的时代提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思路, 当今天的学生看到前辈思想家对未来的设想时, 后见之明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前人的得失;重视古典教育的牛津学者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实用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对道德、宗教、教育等问题的探索至今仍不无启发。美国内战虽然最终解放了奴隶, 但美国的教科书很少为此歌功颂德, 而是不断告诉学生奴隶解放后的实际社会问题, 如:新自由人的安置问题、原奴隶主的财产补偿、穷白人的心理落差、三K党的出现等。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先让他们做正方提出观点, 再让他们做反方驳斥自己的观点, 如此反复, 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逐步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由此生发自己的思想。早在19世纪30年代,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就在哈佛优等生的毕业典礼上鼓励年轻人挑战权威, “西塞罗、洛克或培根在写他们的书时, 也是坐在图书馆里的青年”。爱默生希望美国学者能做“思考的人” (Man Thinking) , 写出美国人的书。他强调, 美国要想真正独立, 必须在思想上有所创新, 必须建立自己特有的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 美国大学的文科教育努力实践爱默生的理想, 鼓励学生经过实实在在的阅读, 自由发挥想象力, 再从小处入手提出问题, 展开论述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作文训练把创新落到实处, 从思维方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他们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学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既反映又批判其所处的社会, 对于任何想要接近它的人而言, 它都是开放的。” (2) 随着学生的智力走向成熟, 他们在文学中体悟到不同的人生,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初读《傲慢与偏见》, 不少人被才子佳人的故事所吸引;再读时他们或许会发现简·奥斯丁对婚姻生活的洞察及对复杂人性的刻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既是有趣的儿童读物, 又被视为对奴隶制有深刻认识的经典文学, 是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人文学科阅读的材料看似已经过时, 但这些材料对人性、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认识并不落后, 有人说诗人是公民社会的缔造者, 那么受到人文理念熏陶的年轻人即使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成为创新人才, 他们也首先有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创新人才若能最终造福人类, 人文精神则是让他们保持悲悯之心、谦虚之态的重要支柱。

约翰·肯尼迪在谈到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时说:“在他的内心深处, 弗罗斯特对人类精神怀有很深的信念。他将诗歌与权力关联在一起, 这绝非随意而为, 因为他认为诗歌可以将权力从其自身中拯救出来。当权力使人傲慢, 诗歌会提醒其自身的局限。当权力使人的爱心萎缩, 诗歌会让他看到人类经历的丰富和多元。当权力使人腐化, 诗歌能施以净化。这些都是因为艺术确立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事实, 这种事实必须成为检验我们判断力的试金石。” (3) 作为总统, 肯尼迪不以政治或军事的判断为第一标准, 在涉及人类的权力和其他事务上, 他强调艺术的判断才最可靠, 而艺术判断则是道德的、精神的和审美的综合评判。这种判断的影响力在林肯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身处19世纪黑白分立的美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莎士比亚和圣经赋予林肯解放奴隶的勇气, 是文学赋予这位悲剧总统以人性的力量, 这种力量最终带领美国走出血腥的内战。

三、交流互动的教学活动

大学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老师布置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后,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美国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养成了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他们的高中教育模式与大学基本保持一致, 学生的家庭作业大多是阅读教材、初步回答相关问题, 上课时老师并不照本宣科, 而是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课后学生再提交相关论文。美国学生一般都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因为课堂表现是学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美国的大学生极少缺课或迟到早退。再者, 美国的课堂学生人数平均在15人以下 (讲座课除外) , 每个学生都有课堂发言的机会, 如果一个学生上课时总是保持沉默, 就会显得非常突出。

美国的文科教育重视阅读经典, 从高中开始英语课就是阅读名著, 有时一本书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要读, 但在不同的时期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同,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高中生可能先读简写本, 了解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社会, 初步熟悉狄更斯讲故事的技巧。到了大学阶段, 学生则要重读原著, 思考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与前期作品对社会的不同认识, 探讨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思想界的震动。研究生读狄更斯时, 老师可能就会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从《远大前程》、《高老头》、《包法利夫人》、《物种起源》、《论自由》、《共产主义宣言》等同时代的作品中看到现代性的起源及其特征。若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在课后就需要做大量的功课, 包括阅读原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再查阅相关文献、掌握研究现状。大多数美国学生喜欢先记下自己的观点, 再读其他人的评论, 这样不容易受他人思想的左右, 也可通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由此可见, 美国的文科教育工夫在课外, 学生在课后要用大量的时间阅读、思考、写作, 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 问题大多是开放式的, 答案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它们与“总结中心思想、概括作品大意”的最大区别是给学生较多自由发挥的余地, 他们不必揣测或模仿参考答案提供的统一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每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提出小有新意的看法, 养成创新的习惯, 最终才由量变到质变, 挖掘真正具有原创的思想。如今很多美国大学都建立了课程网络平台, 学生把自己的文章提交到同一平台, 打开网页后, 选修同样科目的学生可以看到同班同学的作文, 这样既便于师生交流, 又为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方便。上课时, 老师一般先总结学生的观点, 再依据学生的作文引导课堂讨论, 如此便可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由于课堂内容极少高头讲章, 大多紧扣学生自己的观点, 学生比较感兴趣, 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虽然学生水平有时的确会限制讨论的深度, 但阅读水平、审美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假以时日, 磨杵成针。

从广义的角度看, 审美包括欣赏文本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 由于人文艺术的美感是相通的, 美国的文学课经常会讲解绘画, 聆听古典音乐, 通过这类“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时期文化的变迁。如:阅读威廉·布莱克的诗歌时一定会同时欣赏他的画作, 还会比较瓦格纳的音乐与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除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外, 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艺术馆, 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需要到艺术馆完成。美国大学的艺术馆绝非摆设, 它们的馆藏丰富, 介绍详细, 最令人难忘的是它们对现代艺术品的收藏。虽说西方最早开始现代艺术的探索, 也诞生了不少重要的现代艺术家, 但艺术馆的收藏不仅包含西方作品, 还有来自各大洲的艺术品。藏品反映了美国大学的收藏理念, 即现代艺术的价值需要时间的考验, 当代的精品不一定能成为经典, 而如今默默无闻的作品也不一定没有绽放光芒的一天。来自不同民族、风格各异的作品给参观者提供了艺术鉴赏的国际视野, 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逐步了解“平等”的含义, 懂得不同文明, 特别是少数族裔文明的价值。

美国学生经过高中四年的学习, 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大学教育延续中学的模式, 只是要求更高, 因此美国学生进入大学后, 在学习上基本不需要花时间适应, 大学四年是他们读书的黄金时代。美国大学的文科教育不以一张考卷衡量学生的水平, 它更多的是素质教育, 重视批判思维训练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为创新人才在日后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ules L.Dienstag.The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Toward a New Bala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2]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3]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詹姆斯·安格尔.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外国文学评论, 2008 (四) .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9

1公立大学在美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国立大学,大学只有私立和州立(又称公立)之分,前者的教育经费与政府无关,主要经费来源靠社会捐赠、科研资助和学费;而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各州政府都要给予连续稳定的财政拨款,但是,像加州大学系统(包括伯克利、洛杉矶、圣地亚哥等10个分校)、纽约大学系统、弗吉尼亚大学(UVA)等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校友组织的公立大学,州政府的拨款在这些大学的年度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甚至低于10%),社会捐赠和科研资助已经成为这些著名公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

在美国创新体系里,公立大学的创新能力很强,取得的成就很突出,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很大。事实上,正是公立大学的卓越发展,联合国的经济指数调查将美国的教育水准列为全球第一。美国大学协会成立于1900年,是由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成的一个专业协会,是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群体,该协会有62个会员大学,其中36所是公立大学,24所是私立大学,另外两所是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全美每年获得博士学位中的半数、硕士学位的22%和学士学位的16%来自于AAU成员大学,足以说明这些成员大学深受全球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美国大学协会成员高校的整体实力要高于其他大学,获得的科研经费占到全美3 683所大学的55%,协会成员大学的院士数量、发表论文、专利授权、获得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分别是非协会成员大学的21.68倍、5.47倍、2.94倍、3.46倍[1]。在AAU协会里,公立大学的社会影响和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如加州大学10个分校中的6个分校都是成员大学,再如伊利诺伊大学的图书馆藏书量超过860万册,排名仅次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位居全美第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C)的教师、研究人员与校友中,获得诺贝尔奖者有60多位,位列“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的第6位,并有350多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占全美院士总数的近1/5。弗吉尼亚大学的健康科学中心,不仅是美国最好的医院,而且是全球顶尖的教学医院,科室齐全,涵盖所有的医疗领域。

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是指同常春藤盟校具有同等教学和学术水平的美国公立大学,也是最能够代表美国公立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大学。1985年,加州大学克鲁兹分校招生主任理查德·莫尔(Richard·Moll)在考察完全美大学教学的质量后,创造了“公立常春藤”概念,选出玛丽威廉学院等8所与私立常春藤不分伯仲的公立大学称为公立常春藤大学联盟,以及9所顶尖的有晋升潜力的公立大学作为公立常春藤的候选大学。2001年,Howard Greene和Matthew Greene在与常春藤联盟大学进行学术水平比较后,公立常春藤名单扩展到30所大学,用这个概念描述那些可以用公立大学学费获得与私立大学同等科研质量和教育体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2]。当然也有例外,如密歇根大学在创新能力方面排名很高,但它收取的学费与私立大学非常接近。事实上,美国部分公立大学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欧文分校、戴维斯分校、布兰迪斯大学、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都是二战后才建校的,但是,却在很短时间内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校,这6所大学从建校到成为美国大学协会成员平均时间是31年。

2乔治梅森大学及其创新人才绩效评价制度

乔治梅森大学是“美国总统之州”弗吉尼亚州最大的公立研究型大学,2014年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3 917人。作为一个建校历史只有60多年的大学,乔治梅森大学有数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2012年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为“后来居上大学”[3]。

乔治梅森大学最早是弗吉尼亚大学在法尔法克斯创办的大学学院,1956年初次招生只有7个学生。在获得了法尔法克斯市150英亩土地捐赠后,弗吉尼亚大学校董会为这个学院命名为“弗吉尼亚大学乔治梅森学院”,以纪念美国“人权宣言之父”乔治·梅森。1972年4月7日,弗吉尼亚议会颁布法令把乔治梅森学院从弗吉尼亚大学分离出来,并命名为“乔治梅森大学”。此后,乔治梅森大学以“创新”和“自由与学习”作为办学思想,获得了快速发展,1979年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11 000人,1986年经济学教授詹姆斯·布坎南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该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使乔治梅森大学成为全球“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中心。

在学术研究方面,乔治梅森大学的公共政策、气候、经济学、生物信息、计算机科学、法学、商学都在美国大学教育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政策被称为“梅森经济学”和“梅森政策学”,深受社会和学界的尊重与好评。除了公共选择学派之外,乔治梅森大学在研究“边际革命”和“实验经济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验经济学的鼻祖弗农·史密斯也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乔治梅森的公共政策提供了全美数量最多的博士生教育,并被美国自然基金会评为“获得联邦政府科研资助”最多的机构,有15个研究生项目,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 300人。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不长而又快速发展的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在创新人才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经验,有效地实现了“规模”与“质量”平衡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和教授是决定大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何招到最优秀的学生并为这些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是大学发展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招聘到最好的教授,并通过有效管理和服务让教授们能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管理方面,乔治梅森大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很有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

2.1院长负责创新人才绩效评价

作为公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的教师主要分为杰出(或者是讲座)教授、大学教授、学科(学院)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包括讲师、博士后和研究助理等)等。一般来说,杰出(或讲座)教授从州政府或者基金会获得薪酬,要经校董会和州议会同意和决定;大学教授的聘任和薪酬要由校董会决定,并由校长亲自执行;学院教授和副教授是由学院教授会决定。学院院长虽然在教授聘任中没有决策权,但拥有对所有教授进行绩效评价的权力。一般来说,教师的绩效评价由院长与教师进行年度总结谈话后做出,学院的高级副院长也会参与评价,但是其他学院领导和教授不会参与。

2.2绩效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

创新人才绩效一般要包括学术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内容,比例一般为4:3:3,但是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每个院长可以根据学院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要经学院教授会同意才能实施。其中,学术评价的第一步是要把被评者论文或成果送给学术同行进行创新质量评估,院长综合5~6份同行评价结论才能对教师的学术情况进行最后评价。教学评价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课堂评价之外,还要看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和次数、参与教学会议的积极性以及选择听课的学生数等,学院院长在教学评价中具有相对多的决定权。对老师的社会服务评价,一般由院长根据该老师参加的社会服务是否对学院发展具有价值,进行相对主观的评价。在具体评价中,院长会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自由裁决,如果一个教师的学术研究质量一般,但是其教学受到学生欢迎,那么也会得到很好的结论,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够为学院赢得声誉,并能够促进招生,为学院赚到更多的学费,增加学院的收入和效益。

2.3绩效评价的结论非常重要

作为公立大学,创新绩效评价结论对教师个人、大学管理和学院发展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教师连续拿到不好的评价结论,对于没有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学院会解聘其职位(当然一般这样的教师往往也会自动离职,换另外的工作),对于有终身教职的但是还没有晋升为教授(一般都是副教授或者高级讲师),那么该员工就会失去晋升的机会,对于已经晋升为教授的教师,学院则会让教授会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聘任。如果学院教授会投票同意解聘该教授,那么学院会按照聘任教授的权限,上报学院教授会的决定,并按照教授聘任权限启动解聘程序。

2.4建立了绩效评价申诉机制

由于绩效评价结论主要由学院院长根据相关制度和规定做出,为了保证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大学要求学院院长在做出评价结论前,必须与教师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让被评价者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陈述其在聘期内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业绩。但是,只有这还是不够的,大学还建立了创新绩效评级的申诉和投诉机制。如果有员工不同意学院院长的评价结论,本人可以向大学教务长(教务长一般也是学校的常务副校长)直接申诉或者投诉,然后由教务长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对申诉者的绩效进行重新评价,并以该评级结论作为最终结论。

2.5项目主任不参与绩效评价

美国大学的最底层管理往往是由中心、实验室或者是项目(或者是系)组成,这些中心(实验室或者是项目)主任是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的基层领导。但是,在公立大学里,项目主任一般不参与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当然,如果该实验室(或者中心)是由某个教授自己建立,其资金筹措也是由该主任个人负责,那么该实验室(或者中心)与员工(一般都是研究人员)属于雇佣关系,则是另外的一种评价机制和方法。对于一般的项目(系)主任来说,他们不参与员工的创新绩效评价,因为这些主任也是该项目团队的一员,没有评价成员绩效的权力。

2.6实施终身教职后的绩效评价

终身教职后(post-tenure)教授的创新绩效评价是美国公立大学最近推行了创新评价改革重点,主要是督促和推动那些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们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参与课堂教学和参加社会服务。由于美国没有强制性的退休制度,因此,有很多拿到终身教职的大学教授开始变得懒惰,不愿意从事更多学术创新,也不愿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断减少。由于公立大学每年都能够从州政府获得财政拨款,所以这种获得终身教职的大学教授的懒惰行为受到纳税人的强力谴责和不满。为了回应纳税人的要求,公立大学开始实施针对获得终身教职教授(包括学院教授和大学教授)的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很多公立大学积极推进的改革措施。

3完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绩效评价的政策建议

由于历史传统和体制原因,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绩效评价在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推动下由各大学独立开展,主要包括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根据有关规定,除了二级及其以上教授考核由省级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组织和实施外,高校多数创新人才的绩效评价由各高校自己组织和管理。在绩效评价管理权限分配方面,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绩效评价是按级分权进行的,由聘任主体进行绩效考核。从权限划分看,这似乎没有问题,但是从知识员工的劳动专业性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绩效评价存在严重的“外行评内行”的制度缺陷,存在科学民主严重缺乏的问题。如此一来,绩效评价争议事件在我国高校连续发生,例如北京大学邹恒甫事件和厦门大学谢灵炮轰校长等,均是祸起绩效评价,以致造成多方受害。事实上,从这些所谓“大学丑闻”发生的深层原因看,都需要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绩效评价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

3.1加快推行同行评议机制

同行评议是指由某个领域若干专家共同对该领域的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知识产品包括在知识活动中获得的精神产品(如论文、论著、新工艺)和物质产品(如新产品、新材料)[4]。在科学界,同行评议可以利用学术同行的知识和智慧,对科学问题和科学成果的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判断。由于大学教师的劳动属于典型的知识生产过程,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只有学术同行才最有发言权,才能够做出最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建立教师绩效同行学术评价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绩效评价和考核中普遍存在的“外行评内行”现象,实现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

3.2增强评价内容的丰富性

从评价内容总体看,我们高校与美国公立大学是一致的,都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但是,从实际评价内容管理方面看,美国要比我们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我国高校创新绩效评价更偏重量化管理,希望通过数字量化来反映创新人才的工作业绩,出台了科研成果、教学效果和社会服务的量化标准,似乎这样显得科学和严肃。事实上,这样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是不适合对知识员工和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管理的,不仅不能反映出高校创新人才的真实业绩,而且会带来过度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种种问题。例如,在我国被广泛诟病的论文收录和索引问题,再如强制大学教授完成既定数量的教学或科研任务,都属于违反知识生产者基本规律的做法,不仅对大学管理没有帮助,而且影响我国一流大学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3.3完善沟通与争议申诉机制

美国公立大学对创新人才的绩效评价,不是授权于系(或项目)主任,而主要依靠学术同行的价值评议和学院院长的个人判断。与美国相反,我国在评价高校创新人才绩效过程中,往往把具体评价授权于系主任,似乎这样就可以做出科学结论,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这种教师绩效评价管理,不仅破坏学院院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在系主任和同事间形成行政监督关系,破坏团队合作精神,加重高校行政化。此外,在被评价者对评价结论存在争议时,我国高校普遍缺失争议申诉机制,多数人往往只能选择隐忍和无奈,长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导致集中爆发或者是员工离职,对学术创新和大学发展都会造成伤害。

3.4重视评价结论的应用

公办大学是我国高校的主体,高校创新人才多数具有事业编制,公共财政要支付这些人的基本工资,由人事部门实施的绩效评价结论很难得到充分的具体应用。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人事部门往往给出优秀的比例或者指标,只有很少人被评为优秀,大多数都是“合格”,绩效评价变成走过场和形式主义,评价结论被人为简化。事实上,如果把创新评价结论与教师的工资、津贴、福利、晋升、岗位、荣誉等方面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结论的应用价值,不仅能够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绩效改进,而且能够增强我国大学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聂娟.美国大学协会的发展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2]王可.美国大学募款:蛋糕到底有多大?[J].中国高等教育,2015(9).

[3]胡明晖.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

美国芝加哥大学 篇10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美国的大学精神 篇11

其实美国的“大学精神”的确值得取法借鉴,但所谓“精神”并非纯抽象或理念的东西,而是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所组成的。

独立、质疑和广博

许多著名美国大学及大学教育家,都格外注重强调大学学术的独立性,以及在大学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1993~2013年担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就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必须习惯独立思考,并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独立的结论是最重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任校长、教授都非常强调尊重师生的独立学术自由,这种对独立学术自由的尊重促使该校敢于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50年代强调兼容并包,宽容对待被“另眼相看”的知名自然科学家,更令该校在60~70年代始终洋溢着反越战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自由主义气息。又比如“美国大学精神的最早提倡者”杜威(John Dewey)则强调“教育和民主主义密不可分”。

尊重独立性的出发点,是北美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北美社会对个性和个人自由的极端尊重(杜威名言“教育的目的只有人自身,父母和老师才会有目的”),可以说,年轻的美利坚正是依靠这种对个性的尊重和保护,才能在短短200多年间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如果循规蹈矩地沿着“旧世界”大学的窠臼去走,就很难有今天这种跨越式的发展。

独立性绝不仅仅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纯精神”,而是渗透于大学生活、架构的各层面:教师、学者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意愿,在一定框架内选择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和课程搭配,而不必过分受窠臼的拘束;学校的各级管理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出各自的学科设置,选择教师和课本,安排教学大纲,校董一旦投票通过,通常就不会随意干预……独立性最宏观的体现,莫过于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法规和高校管理规则,而各州内部公立、私立和其它类别高校又各行其是,而最微观的体现,则是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独立”的——本人可以随便查,但不会作任何公示。

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对质疑的鼓励和宽容。

前几年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在将纽约州立宾厄姆顿大学列为“研究活动最活跃的综合性大学”时曾不約而同地评论称,这所由社区学院发展起来、历史不过刚满半个世纪的年轻高等学府,之所以能在不长时间内成为所谓“公校常春藤”名校之一和学术活跃的研究型学府,对质疑的鼓励和宽容,对学术证明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今日美国报》2004年将该校列入“最具国际观的美国大学TOP5”,原因正在于该校不仅鼓励学术证明和质疑,甚至“内引外联”,当时该校1/5的在读博士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跨校学术交流,并吸引了大量持不同学术观点的海外交流人才,这对于一所地方高等院校而言,是非常引人瞩目的。

对质疑的鼓励并非提倡师生“钻牛角尖”、“抬杠”或“认死理”。正如莱文所言,大学里“最重要的是质疑,对任何事物、任何来源的信息都要先存疑,不管这些信息来自师长、同学或书本”,但“质疑的前提是学习,要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提问,就必须先积累足够多的背景信息”,许多美国教育家都强调,质疑的前提是掌握足够多、足够专业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掌握足够的数据和论据,唯如此,才谈得上有价值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结论,惟有由可靠论点、论据和论证及完整论证链支持的质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大学精神”——按照杜威的名言,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而要确保这一点,重要的就是“广博”。

美国大大小小的院校一方面强调专业性,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兼课、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许多著名院校都设立了所谓“基本课程”、“核心课程”,并且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通过各种形式将这些信息交待给他们。比如在哈佛大学,不同学科、学术研究项目和校园内社团组织,都有各自推荐的“核心课程”,其特点都是尽可能围绕学生本专业,并广泛涉猎更多的边际学科和基础学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会在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时头脑受到禁锢,并为学生们在专业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触类旁通和大胆假设、大胆质疑,提供坚实的基础。

精英与平权

许多华人学者谈及“美国大学精神”时酷爱引用一段“来路不明”的所谓“美国大学精神原版”——“使大学成为创造和保存人类文明的场所。成为培养智者的地方。成为人类精神资源传递和知识创造的最佳学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创新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思想熔炉。成为一个拒绝庸俗、坚持操守、努力用思想知识、精神呼唤社会良知,引导社会前行的精神家园”。然而不少质疑者指出,这些“大学精神主题词”并不符合美国的习惯,倘非某些好事者的“再创作”,则很可能源自欧洲的一些古老学府。

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家、学者在谈及美国大学精神真谛时,谈论更多的不是精英、智者之类精英教育的台词,而是强调培养更多的“公民”或“社会成员”。

如被公认为“美国大学精神源头活水”的纽曼(John Henry Newman,英国19世纪教育家、神学家,“博雅教育”开山鼻祖)在其代表作《大学的理想》中开宗明义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而另一位美国大学精神理念形成期间的关键人物——杜威同样强调,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个性精神和合作团队精神的平民、公民,而非纯粹的精英。

nlc202309091143

强调平权、“培养平民”的大学精神,在大学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精神。美国大学不论教学或科研,典型的形式是将项目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小块,每个小块都交由多人组成的团队共同负责,如果条件允许,还会设立平行的团队相互竞争,以兼顾“争鸣”和“协同”,并提高效率和质量。在美国大学中,“独狼式学术”并非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受欢迎,因为在主流观点看来,当今社会不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分工都趋于明细化、专业化,单枪匹马地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即便可以做到,也绝对不足为训。

“平民和團队”的一个有趣表现是在体育方面:美国高校普遍重视体育,学校或学生间都以体育为荣,而在几乎每一所大学里,最受重视的体育团队都是需要协作、分工的集体项目,而“团队中的团队”则往往是明星效应最不突出、分工协作特色趋于极致的棒球。

“平权”精神的极致是立法: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通过“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试图让不同族裔“平等”分配高等教育名额,而这种“平等”思想的滥觞,则是奥巴马上台后加州的“SCA5风波”——2013年8月,加州民主党参议员赫尔南德兹(Ed Hernandez)提出允许加州公立大学以族裔为录取考量的“平权法”原则,即SCA5教育平权修宪提案,并在2014年1月在加州参院获得通过。

然而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不断强调“培养公民”、“平权”的美国大学精神,何以在现实中常常表现成“鼓励精英”?

这是与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身为世界第一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大国的美国为确保其在各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就势必要加大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的投入,并建立人才竞争、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这就促使各大学一方面要不断强调“培养公民”、“平权”的原则、理想,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顺应现实,通过加大软硬件投入、引入竞争和鼓励研究等手段,在事实上实行不同程度的精英教育,而所有这些又意味着名校和普通高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和进入“常春藤”等名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如此一来,“培养平民的大学精神”和“培养精英的大学实际”间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大到足以让一些蜻蜓点水的旁观者误以为后者才是“美国大学精神”的地步。

此外,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新保守主义”压倒“自由主义”,成为美国此后长达30多年学术和经济界的主流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权教育”理念被许多人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平权”而受到抵制,如当年的“平权法案”本意是鼓励族裔平等,但华裔觉得自己成绩好但获得名额过低,而黑人、西班牙裔则觉得亚洲人占据的名额太多,都不满意,结果1996年亚裔比例较高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209法案,禁止在雇佣公务员、签订公共服务合同和公共教育中考虑种族、性别、肤色、国籍等因素,事实上废除了平权法案中按族裔分配大学名额的规定,本人有西班牙裔血统的赫尔南德兹一手促成SCA5的通过,但这项“平权”很快遭到加州教育界和经济界的激烈反弹,结果仅“存活”两个月便不得不以自动撤回提案而黯然收场。

大学精神的迷失

尽管美国大学精神有许多足资取法之处,但近年来仍有不少美国本土学者对“大学精神的迷失”表示忧虑。

2014年,学者德尔班科(Andrew Delbanco)在其新著College: What It Was and Should Be中不无担忧地指出,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尤其短期回报效益),美国大学不断压缩人文学科、课目和基础长线学科,增加“应景”学科和课目;为了增收节支,美国高校不断在本科实行扩招,又不断降低教师门槛,以便用有限的经费去应付不断膨胀的教学要求;为了加快教学、研究产业化进程,原本美国大学引以为傲的“核心课程”在缩水,许多师生无心专业研究、学习,而匆匆投入“产业开发”和“创业”行列——就更不用说在边际学科上花更多时间了。

德尔班科指出,由于扩招,大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急遽下降,这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将“大学精神”放在一边,而在事实上把“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好饭碗”当作自己整个大学生涯的“核心课程”;同样由于扩招,名气大、资源充足的“常春藤”(尤其私立“常春藤”)等名校可以依旧保持传统特色,更可以做到“注水的同时注酒”,保持教学、科研质量不下降,并因此得以把门槛(学费、入学条件)抬得更高,从而造成如德尔班科所言“耶鲁新生非富即贵,几乎与(普通家庭子弟所上的)公校毕业生绝缘”和“中国学霸承包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硕士”等现象——而如前文所述,这些都与真正的美国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美国顶尖大学公认的好书 篇12

数据显示, 柏拉图、霍布斯、马基雅维利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美国高校学生必读书单中占压倒性地位, 在顶尖大学中尤甚。必读书目倾向于人文学科, 理工科较少, 而且大多是西方经典。

科幻小说领域, 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在课堂上讲授最多的, 杰弗雷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位居第二。

历史类书籍中, 乔治·布朗·廷德尔和大卫·埃默里·施合著的《美国史》第一, 安妮穆迪的《在密西西比河长大成人》第二, 该书是本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非裔美国女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 是美国历史课上选用的经典教材;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在历史类中排名第三, 而在社科领域位居第一。

该网站认为通过这份图表能看出, 精通已故哲学家思想的人将成为未来领导者。

首先, 我们来看看美国顶尖大学生们的十大必读书目。

01普林斯顿大学

当然, 具体到每所学校, 书单也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

02哈佛大学

03耶鲁大学

04斯坦福大学

05哥伦比亚大学

06芝加哥大学

07麻省理工大学

08杜克大学

09宾夕法尼亚大学

10布朗大学

上一篇: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下一篇:摄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