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的养殖技术(精选8篇)
斑点叉尾的养殖技术 篇1
斑点叉尾原产于美国, 又称沟鲶、河鲶、美洲鲶, 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饲养, 通过驯养后由肉食性转为杂食性。由于这种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饲养、易起捕以及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又无肌间刺、适宜加工等优点, 因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养殖品种和游钓的对象。它适合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养殖, 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养殖鱼类。对我省来说, 水库库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水质好、无污染, 发展斑点叉尾养殖潜力很大, 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水面选择及网箱设置要点
斑点叉尾是温水性淡水鱼类, 适温范围0~38℃, 最适生长温度为21~26℃, 在水温低于10℃时基本停止摄食和生长。因此, 选择水库养殖斑点叉尾时, 应选择水源稳定、避风向阳、水温适宜、水质良好且无污染水库, 最好有一定的微流水, 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一般使用小体积网箱, 用聚乙烯有结网片缝制而成, 网目2.0~2.5 cm, 网箱规格以4 m×3 m×3 m或3 m×2 m×3 m为宜, 呈“井”字型或“品”字型排放。
2 鱼种放养要点
养殖一般采用二级放养。第一级从长度为10cm养至尾重150 g, 第二级从尾重150 g养至750~1 500 g, 也可以直接从尾重50 g的鱼种养至成鱼。规格为8~10 cm的鱼种放养密度为300~400尾/m2, 尾重150 g的鱼种养殖密度为150~250尾/m2。由于斑点叉尾体表无鳞, 因此, 在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尽量小心操作, 防止造成机械损伤, 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消毒。混养时不可搭配草鱼、鲤鱼、鲫鱼等, 以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但可适当搭配鳞、缩鱼以调节水质。
斑点叉尾性情温驯, 有集群习性, 易于捕捞。随着鱼体不断长大, 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 可分批捕捞或轮捕轮放。
3 饲料投放要点
斑点叉尾原来属于肉食性鱼类, 经多年养殖驯化, 转变为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主要摄食对象是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在网箱养殖中可投喂全价配合饲料, 也可投喂糠、麸、鱼粉、豆饼、玉米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但要求蛋白质含量达到34%~36%, 在鱼体长到6 cm以前投喂粉状饲料, 6cm以后可使用粒径2~4 mm的颗粒饲料, 一般水温在5~36℃的情况下均可投喂。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点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斑点叉尾虽为底层鱼, 但经驯化也可上浮抢食。一般鱼种进箱后对其进行一周的驯化, 驯化方法是驯化先敲击饲料桶或盆, 使之形成条件反射。每日驯化两次, 分别在7:00—8:00和16:00—17:00, 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速度与投喂量。投喂量应根据水温、鱼类规格及其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每次投喂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止。一般在鱼苗培育阶段, 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的8%, 成鱼阶段在水温15~21℃时, 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3%, 15℃以下时为1%, 每天投喂上午占40%, 下午占60%。另外, 斑点叉尾喜欢在阴暗的光线下摄食, 有昼伏夜出的习惯, 故夏季可在网箱附近挂上黑光灯诱虫为食, 利用库区昆虫资源多的优势养鱼
4 日常管理要点
网箱养殖斑点叉尾, 日常管理十分重要。首先要定期检查, 做好记录, 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 记录每天水温、摄食、投喂、死鱼、病害等用药情况。其次要经常刷洗网箱污物, 清除网衣附着藻类, 使网箱内外水体充分交换。对破损的网箱要及时修补, 可以在每个网箱内放养几尾红卿鱼或红鲤鱼, 作为检查网箱是否逃鱼的指示鱼。当水库水位涨落时, 要及时把网箱调节以水深适宜的位置。
5 病害防治要点
斑点叉尾疾病较多, 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较大, 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 除注意常规消毒外, 还要坚持不喂变质饲料, 并定期进行药物预防, 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 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 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5.1 斑点叉尾病毒病的防治
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 腹部膨胀, 并有淡黄色渗出液 (腹水) 。鳃苍白或出血, 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肠灰白色, 无食物。病鱼螺旋形游动, 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 主要危害10 cm以下的鱼种, 3月—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3~7 d。死亡率可达95%~100%, 残存鱼生长缓慢。
目前, 对于斑点叉尾病毒病的防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合理的放养密度是防治此病发生的第一要素。当水温上升到20℃时, 不要随意拉箱。发病后, 可用5%氯化钠+10×106高锰酸钾浸洗10~20min。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 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 故应从预防着手, 注意放养密度, 加强饲养管理。
5.2 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当鱼出现出血性腐败症时, 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 停止摄食, 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 (皮肤、肌肉坏死) , 腹部肿胀, 眼球突出, 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 肾脏变软、肿大, 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 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 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对于出血性腐败症的防治, 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可用0.8 g/m3的强氯精或其他消毒剂泼洒网箱水体 (由于网箱微流水用药浓度稍大) 。选用磺胺剂、喹诺酮类及其他抗生素 (如磺胺、甲氧嘧啶、恩诺沙星、土霉素等) 中的任何一种搅拌在饵料中投喂。磺胺类药物每天每公斤鱼投喂药物约200mg, 抗生素每天每公斤鱼投喂40~50 mg, 连续5 d。
5.3 爱德华氏病的防治
爱德华氏病的症状初期为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 mm的损伤, 外部如针状的创伤, 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 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 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 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对于爱德华氏病的治疗, 一般可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土霉素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5.4 柱状病的防治
柱状病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 或鳍条有灰白点, 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 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 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 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 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柱状病的防治可用1%~3%的食盐水浴直至鱼有不安状。用喹诺酮类或磺胺类药物, 每公斤鱼用药200 mg拌入饵料投喂, 同时用0.8 mg/L的强氯精泼洒网箱水体。
5.5 水霉病的防治
被水霉病感染后的鱼, 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目前, 对于水霉病还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但用0.4 g/L的食盐水和0.4 g/L小苏打合剂浸泡5~10 min有一定疗效。网箱中用2 mg/L的高锰酸钾泼洒也有一定作用。
5.6 鱼波豆虫病的防治
鱼波豆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黏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鱼波豆虫病防治可用0.5 g/m3硫酸铜和0.2 g/m3硫酸亚铁合剂泼洒防治。
5.7 毛管虫病的防治
毛管虫病症状主要寄生于鳃部, 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 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斑点叉尾毛管虫病可用0.5 g/m3硫酸铜和0.2 g/m3硫酸亚铁合剂泼洒来防治。
综上所述, 尽管斑点叉尾养殖成活率高、时间短, 对养殖条件要求也不很严格。但仍有许多养殖技术要点, 如:鱼种体质健壮、及时分箱、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以防止鱼病的发生、保持水体及网箱清洁、小心操作以避免鱼体受伤、无病的时候要做好观察及记录工作、注意鱼病的防治等。特别是进箱消毒是重点, 入箱后一星期更要精心管理, 这是养殖成功关键中的关键。
斑点叉尾的养殖技术 篇2
一、制定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HACCP体系的预备
1. 成立HACCP小组 成立HACCP小组是制定HACCP体系的重要步骤,它能减少风险,避免关键控制点被遗漏或某些操作过程被误解。养殖基地中应成立多个专业的HACCP小组,确保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是个系统生产过程,包括基地建设、养殖生产、饲料和渔药安全、商品鱼销售等环节,其过程较为复杂,HACCP小组需具备较为丰富的养殖知识和经验。
2. 产品描述 HACCP小组应对生产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描述,主要说明商品生产原料、生产流程、产品特性、主要参数以及销售和运输方式等信息。
3. 确定预期用途和消费者 首先要考虑的是该产品面向的范围,是否针对特殊群体;其次要了解消费者是否能正确使用该产品,预计会出现哪些错误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带来什么危害等。在斑点叉尾鮰产品生产过程中,如过了休药期后再上市销售、取新鲜健康商品鱼进行鱼片加工等,都是在各环节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重要途径。
4. 绘制养殖生产流程图 养殖生产过程中,HACCP小组要用简单的方框或符号,清晰、明了地描述从苗种孵化到商品鱼上市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记录辅料、渔药等的使用情况,以便进行危害分析和确认。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亲鱼的培育→亲鱼的催产→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商品鱼上市,水质监控、饲料供应和疾病防治等日常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
5. 验证养殖生产流程图 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工艺流程图的精确性对危害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非常关键,在流程图中列出的步骤必须在生产过程被验证。HACCP小组必须在现场观察或操作,确保流程图与实际生产的一致性,同时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包括采取的改进、纠偏措施等,都应完整记录,以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二、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过程中的危害分析
1. 生物性危害 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中生物性危害主要有细菌和病毒。①细菌。斑点叉尾鮰感染细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养殖管理不当,二是外来鱼种感染所致。目前较为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如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②病毒。斑点叉尾鮰感染病毒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从预防着手。此外,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和水霉菌等微生物,只要注意预防,捕捞运输过程操作细致可有效防止它们对斑点叉尾鮰造成危害,故不作为显著生物危害。
2. 化学性危害 斑点叉尾鮰养殖中化学性危害主要有农药残留、渔药残留、重金属积累以及其他无机或有机化学物质。①农、渔药残留。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域的农、渔药残留污染程度为:养殖池塘>江湖>近海>远洋,而当前还是以淡水养殖斑点叉尾鮰为主,不可避免受到农、渔药残留危害。在病害防治过程中,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等药物也会对水体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②重金属及其他化学物质。铅、镉、铬、汞、硫化物、氰化物等,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外,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养殖鱼类等构成的食物链而逐级放大,对人类健康危害非常大。
3. 物理性危害 主要是指养殖过程中外来物质对斑点叉尾鮰健康的影响,如玻璃、铁丝、树枝等,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故不作为显著危害。
三、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关键控制点和措施
1. 养殖场地选择(CCP1) 养殖场的选址必须严格,若选择不当会带来生物和化学污染,影响水体质量,致使鱼体产生病害,从而产生一定经济损失。预防措施:首先科学选址,场地环境应安静、无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不携带任何病原菌和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质适合鱼类生存生长;其次养殖场要远离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区,以免水质受到影响。养殖场的底泥条件要好,重金属、有害化学元素等含量不得超标。监控措施是经常检查周围是否有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确保无农药、化肥等流入。定期检测周围环境、水质和土壤是否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產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标准。纠正措施是拒绝在有污染的水域养殖,转移养殖鱼类或重新选址。
2. 鱼种来源(CCP2) 鱼种来源不正规或鱼种本身有药物残留、感染病原菌、重金属含量超标,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的体质,使鱼体免疫力低下,抵御疾病能力有限,生长缓慢而无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均为显著危害。预防措施是从正规的良种场引进鱼种,鱼种必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游动迅速。监控措施是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 斑点叉尾鮰》(NY5286-2004)种质标准的鱼种,必要时查阅鱼种场在育苗过程中的投饵、用药等记录。纠正措施是拒收不符合标准的鱼种,重新选择鱼种进行培育。
3. 水质监控(CCP3)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显著危害是会给鱼类养殖带来不可预期的生物和化学污染。预防措施是通过生物、化学、物理方法调控。生物方法主要有合理搭配放养品种,充分利用残饵,实施鱼、藻、水生植物的共生,提高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化学方法主要有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泼洒生石灰、碘制剂、二氧化氯等,保证水体“肥、活、嫩、爽”。物理方法主要有勤冲水、换水、增氧、排污、清底泥等,减少水体中有害物质的积累。监测措施是定期分析水质,检测各生长阶段的水质是否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的标准,是否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潜在隐患等。纠正措施是进行水质处理,清除病菌,消除危害。
nlc202309021024
4. 饲料供应(CCP4)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饲料加工过程中若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违规添加抗生素、激素等物质,则会使斑点叉尾鮰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其生长缓慢或致病,此危害一旦发生将是显著危害,所以应从源头杜绝外源危害的进入。预防措施是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饲料并合理保管,避免饲料受污染或霉变。监控措施是养殖所用的饲料应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要求,日常投喂时将饲料投匀、投足、投好,鲜活饵料消毒后投喂,应避免对水体产生污染。纠正措施是杜绝不合格的饲料,转移养殖品种,延长净化时间。
5. 疾病防治(CCP5) 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日常管理不当、滥用药物等,会使有害微生物超标,导致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鱼体内药物残留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预防措施是按照《无公害食品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NY/T5287-2004)的規定执行,并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监控措施是渔药的使用必须按照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执行,严禁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纠正措施是购买、使用国家或国际标准规定的用药,严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不得滥用渔药、盲目增大用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并严格执行休眠期。另外,做好全面、完整、真实的用药记录,对确保斑点叉尾鮰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水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①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②部分药物的滥用和超量使用直接影响水产品的安全;③水产养殖缺少生产操作规范。HACCP体系的建立,可大大改善国内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和安全性地解决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重视养殖技术,而忽视管理细节导致的问题,可有效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避免各种危害的发生,确保养殖生产的安全稳定。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HACCP应用还处在摸索阶段,尚未制定养殖场实施认证用的各水产养殖品种HACCP操作规程、危害分析指南和认证程序。以上关键控制点(CCP)的设置,基本涵盖了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但由于控制点多,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养殖成本和精力投入,因此,还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 邮编:341000)
斑点叉尾人工繁殖技术总结 篇3
1 亲鱼培育
1.1 池塘条件
亲鱼培育池每口面积3×667 m2~5×667 m2,水深1.5~1.8 m,池塘形状呈长方形,池底平整,底泥厚5~10 cm,水源为水库水,池塘进水口装置50~60目尼龙过滤袋,防止野杂鱼进池。每口池塘配备1kW增氧机2台。
亲鱼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 池底平均留水10cm,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加水溶浆后全池泼洒,杀灭各类有害生物及病原体,3~4 d后灌进新水。清塘10~15 d后,待药性消失再放养亲鱼。放鱼前要先试水。
1.2 亲鱼放养
亲鱼应选无病无伤、体格健壮,个体重1.5 kg以上,年龄在4龄以上,这种规格亲鱼一般性腺已成熟,翌年即可产卵。667 m2放养量为100~150 kg,雌雄比1︰1。同时,在亲鱼池中每667 m2套养200尾规格为10 cm左右的花、白鲢鱼种,以调节池塘水质。斑点叉尾亲鱼和套养鱼进池前,用2.5%~3%食盐水浸洗5~7 min。
1.3 投饲
日常投喂蛋白质含量35%以上的斑点叉尾专用颗粒饲料,日投喂2次,9:00、17:00各1次,由于雄鱼抢食能力比雌鱼强,若投喂量少,往往雌鱼吃不到饵料,因此投饵量要充足,但也不能过量,造成浪费。投饵量应根据水温的变化及亲鱼的摄食情况而定,水温在20℃以下,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左右;水温在20~35℃时为2%左右,投饵一般控制在15 min能摄食完毕为宜。在亲鱼产卵前一个月,还应增加投喂一些新鲜鱼块(鱼块投喂前应消毒灭菌),有利于促进亲鱼的性腺成熟。
1.4 亲鱼池的管理
亲鱼池日常管理主要要做好水质调节工作。斑点叉尾亲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在4 mg/L以上,防止亲鱼浮头。亲鱼缺氧浮头会导致亲鱼一年不产卵。平时每隔10~15 d要冲水1次,每20 d可投放15~30 kg生石灰调节池水的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夏季高温季节,应增加冲水次数和冲水量,延长增氧机增氧时间。尤其在5-6月产卵季节,每隔3~5 d要冲水1次,加强冲水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日常,要注意观察亲鱼摄食状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时清除残饵,以免影响水质。鱼病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定期用二氧化氯、百毒威(碘剂)以及生石灰等药物消毒水体,亲鱼患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产卵季节亲鱼若患病,将严重影响亲鱼产卵。
2 人工繁殖
采取自然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
2.1 产卵巢的准备与使用
产卵巢采用塑料桶或木桶等,高60~80 cm,直径40 cm左右,以能容纳一对产卵亲鱼在内正常活动为宜;产卵巢的一端开口,开口直径为20~30 cm,让亲鱼能自由进出,另一端用20~30目尼龙纱布封底,使亲鱼产卵后不漏卵。也可直接将密封的桶底钻5~6个直径为2 cm左右的滤水洞。产卵巢一般平放在池塘四周水中,离岸边3~5 m处,开口端朝向池的中央。用绳子系住开口端,绳子的另一端系上浮标,便于收卵时识别位置。建瓯山区4月中旬水温可达到18~19℃,此时开始放置产卵巢,数量依池中亲鱼的数量而定,一般占亲鱼配对数的30%左右,产卵巢间距5~6 m。
2.2 鱼卵收集
当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对产卵巢进行检查。在群体产卵的前期和后期,每3 d检查1次,群体产卵时,每1~2 d检查1次,提高产卵巢利用率,避免雄鱼为了抢占产卵巢而互相争斗,损伤亲鱼。斑点叉尾的进巢时间一般在傍晚或晚上,清晨开始产卵,约在上午9:00左右产卵完毕,因此,鱼卵收集时间应选在10:00以后,以免影响亲鱼产卵。检查时,应轻轻把产卵巢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在里面,如有则要轻轻赶走亲鱼,再看有无卵块,如有卵块就用手轻轻取出,遮阳、带水(卵块应全部被水浸没)、快捷运回孵化处。运输用水与原池水温不能超过3℃。
3 人工孵化
3.1 孵化设备
水泥孵化槽长200 cm、宽80 cm、高35 cm,孵化时水位保持在25~30 cm,槽的一端设有溢水口。另一端安装两个水龙头供水。供水量20~25 L/min。盛卵用的孵化篓可用10目防锈的金属网做成,长宽各30 cm、高25 cm。也可用塑料菜篮、自行车篮等做孵化篓。孵化篓底外测固定2~3只长条形散气石,用小塑料软管连接充气泵,孵化篓悬挂在孵化槽中,上边沿应高出水面4~5 cm。卵块放入孵化篓后,及时开启充气泵,让气石散气的冲力能使卵块在水中漂浮并缓慢翻动,避免卵块贴底缺氧,冲气量大小应以篓中的卵块能缓慢翻动为准。也可利用家鱼的孵化槽、孵化环道孵苗。具体做法:用30~35目尼龙网布制作网箱,网箱底面积应小于孵化槽或孵化环道,网箱高度35~40 cm,将网箱悬挂在孵化槽或孵化环道中,网箱上边沿应高出水面5~10 cm。将装有散气石的孵化篓悬挂在网箱中,孵出卵黄苗直接落入网箱中,便于收集。供水量和冲气量的控制与孵化槽相同。孵化应在室内进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杀死鱼卵。
3.2 孵化管理
斑点叉尾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在水温18~20℃时需7~9 d;20~30℃时,孵化时间5~8 d不等,因此,要精心管理,认真控制好水流量、冲气量,定期洗刷网箱,确保网箱内外水体能得到充分交换,及时收集卵膜等污物。
3.2.1 卵块防护
孵化用水要经过80目左右的筛绢过滤,防止水源中剑水蚤等敌害生物进入;如果收集的卵块过大,应用手轻轻分离成小块,防止卵块过大,中间卵粒缺氧窒息死亡;并及时剔除发白的未受精卵及染病、坏死的卵块、卵粒,以免影响其他好卵。
3.2.2 卵块消毒
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前应对孵化设备进行消毒,因卵块易受水霉菌侵害,在孵化过程中从受精卵开始至眼的黑色素出现之前,要对卵块进行药物消毒,每天1次。消毒方法:将孵化篓和鱼卵一起放入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消毒10~12 min,或放入2.5%~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 min。眼点出现后停止消毒。
3.2.3 出苗管理斑点叉尾
受精卵孵化时间长,苗孵出的时间也不齐。一旦有苗孵出,要及时清除条、块状卵膜,以免影响其他卵的孵化;孵出的鱼苗喜在水体的底部聚集成团,此时的鱼苗有一个硕大的卵黄囊,游动不便,因此出苗后要注意调节水流速度,防止水流过大,使鱼苗贴网死亡,待全部出膜后,可用虹吸方法吸出,转移到暂养池中暂养。
3.3 鱼苗暂养
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研究 篇4
我国于1984年首次从美国引进,经过30余年的养殖与推广,斑点叉尾鮰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和出口的重要品种之一。1998年引入凤台县进行池塘人工养殖试验,200年斑点叉尾鮰苗种人工繁殖在该县获得成功,2004年开始在城北湖、花家湖、西淝河等水域开展了斑点叉尾鮰网箱规模养殖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箱设置水域选择
根据斑点叉尾鮰的生活习性,选择水流缓和、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 m以上、p H值7~8、平均水深2.5 m以上河、湖、塌陷区等大水面。
1.2 网箱制作、安装及设置
1.2.1 网箱制作。
箱体规格4 m×4 m×2 m,网目1.5~2.0 cm箱体四周用有节聚乙烯网片缝制,在箱底用稠网布作箱底箱体四周离下底15 cm用密网片围起,同时网箱上口用网片或遮阳网盖住。
1.2.2 网箱安装。
网箱为单层结构,采用毛竹框架(每边根,毛竹直径15~20 cm),毛竹垂直相交处锯半扣合,且在相交处凿直径2 cm圆孔,用4根直径2 cm、长2 m的铁管将网箱框架固定在油桶或专用泡沫塑料上;网衣四角用锚沉在水底;在网衣和网纲的牵拉下,使网箱的吃水深度得到调整同时铁管在网纲的作用下保证了箱体在水中的平整展开[1,2]。1.2.3网箱设置。在苗种放养前7~10 d将网箱放入水中浸泡使网衣上附着一定的水生藻类,防止擦伤鱼体。网箱半圆弧形摆放在流水口,在增加网内溶氧的同时,减少病害传播。
1.3 苗种放养
每年3月20日前后,在水温8~15℃时根据苗种生长情况陆续下箱。苗种来自省级水产良种场焦岗湖渔场的斑点叉尾鮰良种繁殖基地,平均规格15尾/kg,放养密度为每箱2 500尾,同一箱内的鱼种规格大小保持一致,一次放足[3,4]。
1.4 饵料投喂
1.4.1 饵料选择。
在养殖过程中多数网箱以粗蛋白含量在30%~35%的全价漂浮性或沉性颗粒饵料为主,其粒径大小根据鱼的规格确定;部分网箱间或辅助投喂低值野杂鱼和鸡、鸭等屠宰下脚料,以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1.4.2 投饵孔及饵料框设置。
网箱设置后,在投喂沉性饵料的网箱上面中间位置安装直径30 cm左右、长1.5 m左右的投饵孔;而在投喂漂浮性饵料的网箱,同样在网箱上面中间安装直径30 cm、长20 cm左右的投饵孔,同时在箱内水平面的中央用稠网布做成80 cm×80 cm×20 cm的饵料框,用绳索将其固定,使其居于箱体中央且处于半悬挂状态[5]。
1.4.3 饵料投喂次数。
一般情况下,饵料投喂要坚持上、下午2次为最好。
1.4.4 饵料投喂时间。
在晴好天气,在气温较低的初春和秋末,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在气温较高的夏季,上午8:00—8:30,下午18:30—18:30。
1.4.5 投饵率。
水温27~30℃,投食率为4%~5%;在水温15~20℃,投食率为2%~3%。在养殖过程中要保证饵料质量,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投食量一般根据季节、天气、水温鱼的吃食、生长情况及鱼体规格等来确定。
1.5 日常管理
1.5.1 勤观察。
一是观察鱼的摄食、抢食情况;二是观察摄食速度,一般情况1 h后查看食台饵料是否有剩余,若有剩余要酌情减料,并注意防病,若无剩余应注意适量增加饵料投喂量;三是观察鱼的生长情况,定期测量体重、体长,及时分箱,以保证同箱中鱼的规格整齐,同时也为重新调整饵料做好准备[6]。
1.5.2 勤检查。
一是检查鱼体,看是否有异色、异物等,以便及时发现,对症处理;二是检查网箱,看网箱箱体是否被水中漂浮物及附着生物所附,及时清洗;三是检查箱体是否有破损,及时修补,以防逃鱼;四是检查水位变化,适时调节网箱吃水深度,保持箱底离底有30 cm以上的距离;五是在洪涝季节,注意箱体固定或转移,以防止网箱被冲走或损毁。1.5.3勤防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一是在鱼种下箱前箱体要用10 mg/kg漂白粉或强氯精浸泡20~3min,鱼种用10 mg/kg高聚碘浸洗消毒;二是在夏、秋季鱼病高发季节,每15 d用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消毒药在食场周围挂袋,连挂3 d;三是在摄食高峰季节用“三黄粉”拌饵投喂以防肠炎和病毒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情况
在10月底起捕上市,经200 d左右的精心饲养,最大个体达700 g,最小个体400 g,平均550 g,平均养殖成活率90%,单个网箱产量最高达1 575 kg,最低997.5 kg,平均1 237.5 kg,100口网箱总产斑点叉尾鮰123.75 t,网箱有效水体平均单产38.67 kg/m3,饵料系数平均为1.38。
2.2 经济效益
123.75 t斑点叉尾鮰按塘口价12元/kg,销售产值148.5万元,扣除养殖成本[苗种费12.5万元,饵料费(147.5 t)91.45万元,药物费0.6万元,网箱及附属物折旧1万元,人员工资6万元,其他0.5万元]112.05万元,利润36.45万元,投入产出比1∶1.33。
3 结论
(1)在网箱养殖过程中采用了粪污清除技术,减少了养殖污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2)在网箱制作过程中,对箱底和箱顶进行了改进。首先箱底用密网能够防止饵料逸出箱外,避免造成浪费的同时,有利于对鱼类粪便和残饵的收集,防止鱼类粪便和残饵流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保护养殖水域环境。其次箱顶加上网片或遮阳网,在防止鱼跃出网箱,造成逃逸的同时防止鸟等敌害生物的入侵,造成病害和损失。第三是在网箱上口增设了投饵孔和投饵框,方便了生产操作和日常管理,为当地首创。
摘要:在200 hm2以上的水域中设置规格4 m×4 m×2 m网箱100口,投放规格15尾/kg斑点叉尾鮰苗种(2 500尾/箱),以投喂全价颗粒饵料为主,结果表明:经200 d左右养殖,平均体重550 g,平均成活率90%,产值148.5万元,利润36.45万元,投入产出比1∶1.33。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产量,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广文,裴必高.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J].水利渔业,2007(3):51-52.
[2]乐瑞源.斑点叉尾鮰小体积网箱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0(1):37.
[3]MC柯里默,张建,周恩华.在南宁用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和豆粕型饲料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J].中国水产,2005(3):84-85.
[4]王治铭,张建铭,曾庆祥.斑点叉尾鮰水库网箱养殖试验[J].渔业致富指南,2011(8):57-58.
网箱集约化养殖斑点叉尾试验 篇5
1 试验内容
1.1 网箱设置
1.1.1 试验地点
网箱设置在骆马湖湖区中西部及西北部风浪较小区域,水深保持2.5 m以上,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为了保证网箱安全,网箱设置在网围养殖区。网围养殖区主要养殖河蟹、鳜鱼、鲢鳙等品种,网箱内养殖斑点叉尾,养殖过程中互不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防逃设施投入,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1.1.2 网箱结构设计
网箱规格为6 m×5 m×2 m和20.0 m×20.0 m×2.5 m。6 m×5 m×2 m网箱采用聚乙烯单层封闭式结构,为3×3或4×3乙烯结节网片缝制而成,网目为7#网(网目2㎝),箱架以毛竹组装而成。网箱设置为固定式,采用长竹桩打入池底,每个竹桩高出水面0.5~1.2 m,桩与桩之间用尼龙绳相连,并向网箱外端纤拉,使桩更加稳固。20.0 m×20.0 m×2.5 m网箱为敞口固定式,上口高出水面0.8~1.0 m,箱内水深为1.5~1.8 m,两箱为一组,两箱之间用毛竹搭平台,各设置一台投饵机,以便于操作和投饵机使用。2007年设置网箱11个为700m2,其中6 m×5 m×2 m网箱10个为300 m2, 20.0m×20.0 m×2.5 m网箱1个为400 m2。2008年设置网箱75个为3 360 m2,其中6 m×5 m×2 m网箱72个,为2 160 m2, 20.0 m×20.0 m×2.5 m网箱3个为1 200 m2。
1.2 鱼种放养与消毒
鱼种从宿豫区王官集渔场购进,平均规格77.5g/尾,最大规格达115 g/尾(表1)。
鱼种放入网箱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20 min,消毒在船仓内进行,主要预防由粘细菌、水霉菌、车轮虫等引起的鱼病。
1.3 饲料选择和苗种驯饲
全期均投喂斑点叉尾颗粒料。为降低成本,选择了沉性饲料,粗蛋白含量≥30%,粒径按鱼生长规格逐渐调整。鱼种入箱3 d后开始投喂驯饲,投喂前人为地发出适度的敲击声,将鱼群诱集到水面食台附近再投喂。经2~3 d后即可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每天投饲次数是影响投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每天投喂3~4次。由于下午的水温和溶氧量均高于上午,鱼群摄食旺盛,所以下午的投饵量和投饲次数多于上午。斑点叉尾日投饵量一般控制在其饱食量的70%~80%,有利于鱼类正常生长。
1.4 网箱检查
网箱在安置前应经过仔细检查,鱼种放养后勤作检查。每天傍晚和第2天早晨将网箱四周轻轻提起,仔细察看网衣是否有破损。特别是在风浪较大的天气更应该注意巡查。
1.5 病害防治
由于箱体内鱼密度高,一旦发病极易传播蔓延,所以要强化预防工作。平时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养殖期内定期用硫酸铜挂袋或漂白粉挂篓进行消毒预防。2008年夏季发生1次大范围烂鳃和肠炎病,采用二氧化氯泼洒、“止血平”及“肠炎灵”内服4~6 d,效果较理想。
2 试验结果
经过210 d养殖,总饵料系数为1.84,平均单产49.7 kg/m3。商品鱼个体均重0.98 kg(表2)。
2.1 鱼产量
两年间共起捕斑点叉尾成鱼306 045 kg。其中2007年700 m2共生产成鱼55 720 kg, 平均规格0.92 kg/尾,成活率达到93.1%,平均产量53 kg/m3。2008年生产成鱼250 325 kg, 平均规格0.98 kg/尾,成活率达到94.7%,平均49.7 kg/m3。
2.2 经济效益
两年累计实现产值316.62万元,创经济效益77.93万元。其中2007年创总产值61.75万元,创总效益14.25万元,平均产值5 881元/m3。2008年创总产值254.87万元,创总效益63.68万元,平均产值5 057元/m3。
3 小结与讨论
网箱以小规格封闭式较好,20.0 m×20.0 m×2.5m规格网箱虽然在成本和操作上有利,但是抗风险差,生产中容易被大风掀起造成损失。
斑点叉尾的养殖技术 篇6
1 网箱设置
1.1 水域选择
为了减少鱼群的应激反应、饲料损失及鱼体能量消耗, 应选择相对安静, 远离主航道、主河道、码头和山洪溪流河道, 水流较缓的水域。要求水深高于6 m, 水质清新, 透明度大于50 cm, 溶解氧大于5 mg/L, 上游及周边无污染源, 水质符合NY5051要求[1]。
1.2 网箱构造
采用钢管框架、塑料泡沫或空油桶作浮体、规格5.0 m×5.0 m×3.5 m的全封闭钢框架浮动式五面体网箱, 上不封顶, 箱盖离水面40 cm。网箱采用聚乙烯3×3股线缝制而成, 网片网目大小依鱼种规格而定, 箱底再缝制密眼聚乙烯网布。
1.3 网箱排列
为方便生产管理, 网箱呈双排排列, 用绳索、锚固定在养殖区域, 2排网箱之间铺设宽1 m的木板通道。
2 鱼种放养
2.1 鱼种来源
鱼种购自市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 大小整齐, 体质健壮, 无病无伤, 无违禁药残。鱼种运输及进箱前, 进行拉网锻炼3次并停食, 以减少应激。方法是选晴天上午锻炼第1网, 隔2~3 d第2次拉网, 再隔1 d锻炼第3网, 炼第3网前停食。
2.2 鱼种投放
冬季水库适口饵料少, 鱼体容易消瘦染病。因此, 投放时间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清晨, 此时水温15~20℃。放养每尾100 g左右的大规格鱼种, 每箱放养规格必须一致, 不能大小混养。放养此种规格的鱼种, 经半年左右养殖可达到上市规格。根据水体透明度, 放养密度为100~150尾/m2。
3 饲料投喂
3.1 饲料选择
沉性饲料和膨化饲料均可, 饲料质量要求营养全面, 含32%~36%的粗蛋白质, 符合NY5072质量标准, 以在省级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备案的斑点叉尾鮰专用全价颗粒饲料为佳。饲料粒径依鱼种规格而定, 购买量以能满足14~28 d的需要为好。为防止动物和昆虫侵蚀, 饲料应储藏在干燥通风、避光和阴凉的仓库中。
3.2 投喂方法
为了使鱼群形成抢食习惯, 投喂时以撒喂的方式投饵。用少量饲料将网箱内的鱼引上水面后再加量, 待80%的鱼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投喂量和投喂速度坚持“少—多—少”、“慢—快—慢”的原则。
3.3 投喂数量
投喂数量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水温不足8℃时不喂食;10~15℃时投饲量为鱼体重的0.5%~1.0%;水温15~25℃, 鱼体重200 g/尾以下, 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0%~3.0%;水温在25~32℃, 鱼体规格为200 g/尾以上时, 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4.5%。水温不足20℃时投喂次数为1次/d;20℃以上投喂2次/d, 投喂时间为6:00—10:00和16:00—19:00, 上午投喂40%, 下午投喂60%。斑点叉尾鮰的日投饲量应控制在其饱食量的70%~80%[2]。
4 日常管理
4.1 生长检查
为了增强鱼的应激能力和体质, 应坚持每10 d拉网锻炼1次。同时, 每间隔15 d进行1次抽样称重, 以掌握鱼类的生长情况, 既可为投饲量调整提供实际依据, 又能为产量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
4.2 饲养日志
早晚各巡查1次, 做好饲养日志记录。饲养日志包括日期、天气、水温、放养、投饲种类及数量、鱼类活动情况、鱼病及防治措施、用药记录等项目[3]。
4.3 网箱检查
安置前和鱼种放养后应对网箱进行检查, 将网箱四角轻轻提起, 仔细察看网衣是否破损。最好每天傍晚和第2天早晨各检查1次。在水位变动剧烈的洪水期、枯水期, 要注意检查网箱的位置, 并及时调整。
4.4 网箱清洗
网箱下水3~5 d以后就会吸附大量的污泥、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 使网目堵塞, 水质交换受到影响, 嗜水单孢菌等病原体大量繁殖, 易引发鱼病, 需及时清洗。网衣附着物较少时, 可将网衣提起, 然后抖落污物或者直接漂洗。附着物过多时, 用竹片抽打使其脱落。操作要细心, 防止伤鱼破网, 尽量减少对斑点叉尾鮰的刺激, 以免影响摄食和生长。洗网的间隔时间以不使网目堵塞为原则。
5 病害防治
5.1 防治方法
应以综合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在发病季节, 用漂白粉、强氯精和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全箱泼洒消毒, 每15 d消毒1次, 各种消毒剂要交替使用。预防时采用大蒜素、穿心莲等药物拌饵, 每15 d投喂3~4 d。5月水温上升及9月水温下降时, 为了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 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VC。
5.2 药品选择
选择经GMP认证的企业生产的药品, 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毒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 及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而又难以修复的药物。杜绝使用禁用药物, 如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氟喹喏酮类等。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4]。
参考文献
[1]李正荣.龙河口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7) :187-188.
[2]汪谦荣, 涂必柱.斑点叉尾鮰商品鱼网箱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10) :39-40.
[3]孙冰.水库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1) :341, 344.
池塘培育斑点叉尾鮰苗种技术措施 篇7
1 生物学特性
斑点叉尾鮰也叫沟鲶。该鱼体光滑无鳞, 体型较长, 头部较宽, 体后部稍细长, 尾鳍深度分叉, 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 长大后斑点变得不太明显。斑点叉尾鮰是杂食性鱼类, 幼鱼主要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体长6~9cm以上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小鱼虾、有机碎屑等。人工养殖可投喂配合饲料, 也可喂一些大众化的饲料, 如花生饼、豆饼、米糠等。该鱼喜弱光并喜集群摄食。适温范围为0~38℃, 水温4~5℃开始摄食, 39℃停食, 最适生长温度18~34℃, 耐低氧, 2.5mg/L水, 低于0.8mg/L开始浮头, 0.34mg/l窒息死亡。p H值范围6.5~8.5, 适应盐度0.2~0.5。
2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一般为3335m2, 水深1.5~2m以上, 池底平坦, 底质不渗不漏, 进排水设施齐全, 交通便利, 池型以长方形, 东西向为佳。有地下水井, 水质无污染。
3 苗种培育措施
3.1 苗种放养
鱼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每667m用250~60kg对鱼池进行消毒, 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 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 (主要是轮虫) 时, 将卵黄囊消失后3~5d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每667m2放8~10万尾, 经15d左右长到2~3.5cm。然后进行二级饲养法:一级是将2cm左右的培育到10cm, 每667m2放3万尾左右, 二级饲养是将10cm的培育到30~50g的鱼种, 每667m2放7000尾左右。二级培育时每667m2搭配白鲢150尾, 鳙鱼50尾左右, 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还可以调节水质。
3.2 管理
3.2.1 投喂
刚下塘的鱼苗4~5d可不喂食, 或少量投喂人工饲料。4.5cm以后投喂粒径为1.5~2mm的破碎颗粒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饲料的配方为:鱼粉10%、豆饼40%、黄粉25%、玉米粉15%、米糠10%水温在15~32℃时, 每天上、下午各投饲1次, 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 水温降至13℃以下投喂1次/d, 投喂量占鱼体重1%。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 投饲宜集中, 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 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投饵时要严格按照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基本上以大部分鱼抢食吃饱散开为度。
3.2.2 水质调节
每隔15d加注新水1次, 每次加注30cm左右, 使水质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并定期使用低质改良剂, 改善因高温炎热而引发的残饵与粪便等有机体导致的恶劣水质和底质。
3.2.3 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 巡塘主要注意水质情况、鱼类活动情况等, 做好巡塘记录。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2.4鱼病防治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孢子虫病和水霉病。对孢子虫病主要是预防, 放鱼前每667m2用生石灰800kg清塘, 杀灭藏在泥土中黏孢子虫。水霉病的预防可在放鱼苗时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min, 效果极佳。
4 效果
双牌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域选择
永州市双牌水库位于湘水一级支流潇水下游, 该水库总库容6.9亿m3, 正常水位170 m, 相应库容3.74亿m3, 有效库容2.43亿m3。网箱设置在双牌水库上游库汊, 该处水位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 水流缓慢、水面开阔、避风向阳、环境安静。 网箱养殖区水深6 m , 水体平均透明度110 cm, pH 值6.9~7.6, 水体溶氧量5 mg/L。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试验网箱数量为60只, 均为单层封闭式聚乙烯网箱, 网目3 cm , 规格2.5 m×2.5 m×3 m。网箱框架用毛竹制成, 箱底用长条光滑木棍固定张开, 四角用水泥砣作沉子, 网箱两边通过2 条粗纲绳固定于水体中间, 粗纲绳再固定于岸边树桩上, 形成浮动式网箱。网箱排列呈“非”字型, 箱与箱之间间隔3 m, 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 d下水, 让其附生藻类使网衣光滑, 避免鱼种入箱后擦破皮肤受伤而患病死亡。网箱入水深2.7 m, 露出水面0.3 m, 因斑点叉尾鮰鱼没有跃离水面的能力, 故在网箱上面不加网盖。
1.3 鱼种放养
鱼种来源系益阳大通湖渔场, 于2007年3月19日采用充氧尼龙袋运输运回双牌水库。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个体进行放养, 共放养6.7万尾, 规格为12 尾/kg。鱼种进箱前用4%食盐溶液浸浴10 min。
1.4 饲料选择与饲料台制作
结合本地饲料供应情况, 试验选用益阳益华水产公司生产的蛋白质含量为35%的鮰鱼浮性颗粒饲料。在箱中央设置0.4 m×0.4 m 的食台, 饲料台用夏花网布制成, 四周边缘用高0.3 m 木条围成固定的“口”形, 这样所投饲料不易流出饲料台外造成浪费。饲料台用绳子系在网箱毛竹框架上吊于网箱中间, 网箱上用白色浮子作浮标, 饲料台距离网箱底部25 cm 左右。
1.5 饲养管理
(1) 饲料投喂:
鱼种入箱第2 d开始投饲驯化, 每天驯食两次, 上午9点一次, 下午5点一次, 投饲前先敲饲料桶或盆弄出响声, 再按“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的速度和投饲量, 经过10 d驯化后80%的鱼类都能上浮抢食即可进入正常饲喂。正常日投饲量根据天气、水温、鱼体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在水温15~20 ℃时, 日投饵量占总体重的2%~5%, 水温为21~30 ℃, 为鱼体重的5%~7%;投饲严格按“ 四定”原则投喂饲料, 每次投喂等大多数鱼都上来时再倒入饲料, 估计有80%的鱼吃饱游开则停止倒饲投喂。根据鮰鱼喜欢在阴暗的光线环境中摄食, 并有昼伏夜出的食性, 所以每天投食量上午占40%, 下午60%, 并在夏季晚上于网箱附近挂黑光灯诱食。
(2) 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网箱养殖由专人管理, 并做好养殖日记, 每天坚持巡箱一次,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 同时做好天气、水温、投饵、防病及鱼生长情况的记录工作。每天不定期检查网箱看是否有漏洞或破损, 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止破箱逃鱼;每7~10 d刷洗网箱一次并清除周围的附着物, 保持箱体内外水体水流畅通, 箱内溶氧充足, 随着水位的涨落及时调整网箱到适宜的位置, 特别是洪水来临和遭遇大风时一定要固定好网箱。下箱鱼种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进箱, 并定期的用生石灰100 mg/L和漂白粉3~5 mg/L或强氯精0.3 g/L进行消毒由于预防较好, 整个养殖过程中较少发病, 为养殖高产奠定了基础。
2 试验结果
2.1 收获产量
到2007年3月19到2007年11 月8 日经过8个月的养殖, 收获商品鱼63 102 尾, 总产48 462.34 kg , 单产平均807.71 kg/箱, 平均规格 768 g/尾, 成活率94.18%, 饲料系数2.5。
2.2 效益分析
养殖成本共298 562.6元, 其中苗种费52 497元, 网箱材料折旧费26 310元, 人员工资12 600元, 饲料费198 695.6元, 药费等其它费用共8 460元。成鱼销售收入513 700.8元 (平均销售价格为10.6元/kg) , 利润215 138.2元, 投入产出比1∶1.58。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库网箱养鱼的优势
水库网箱养鱼是水库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是开发利用水库生态资源和发挥水库最大功能效益, 促进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水库网箱养殖水面大, 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 鱼类的活动空间大, 病害少, 成活率高, 生长速度快, 在水库养殖的斑点叉尾鮰与池塘养殖的个体比味鲜且没有泥腥味, 成鱼品质好, 深受消费者欢迎, 同时又有利于加工出口。
3.2 科学放养鱼种
在放养鱼种后造成了死鱼现象, 这可能是运输操作不小心、温度高的原因, 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类, 易受机械损伤, 在消毒用药时对药物较敏感的一些因素造成。在鱼种进箱时要早入箱, 最好冬放, 操作要细致, 消毒药物慎重选择并严格控制用量。
3.3 持之以恒驯食
驯食成功与否是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成功的关键。驯食开始时饵料要新鲜适口, 最好一口可以吞下, 若饵料太大, 吞吃不下, 会引起厌食、拒食, 影响驯食效果和生长发育。在驯食期间投饵也要坚持“四定”, 并要持之以恒。如果10 d还没驯食成功, 再继续进行驯化, 直到成功为止。
3.4 注重防病、防逃、防害
【斑点叉尾的养殖技术】推荐阅读:
斑点叉尾09-14
网箱培育斑点叉尾?t鱼种试验06-10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05-25
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08-01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论文07-01
《墙上的斑点》的教案06-21
灰斑点的奶奶学生作文07-02
可爱的斑点兔小学四年级作文11-03
斑点追踪10-14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