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优产品

2024-08-12

地方名优产品(共11篇)

地方名优产品 篇1

摘要:一个包装设计的成功要有准确的定位和构思, 同时对材料的选择和工艺非常讲究, 包装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设计包装的过程不仅仅要求设计者们充分发挥想象, 同时还要在选材上下功夫。

关键词:地方产品包装材料,特色

一、地方特色产品包装的发展现状

地方特色产品, 其本身或者原料主要来自当地,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域、习俗、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包装材料的地方性差异, 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应用材料是值得研究的, 特别是地方特色产品。我国民族众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繁多, 但“家喻户晓”的却不多。究其原因, 就是缺少对地方产品的包装及宣传, 主要体现在地方产品包装在取材上欠缺特色以及地方产品包装缺乏地方设计元素两方面。

对地方特色产品进行设计包装主要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使地方特色产品不仅仅只在当地销售, 而是要走出去, 获得更大的市场, 甚至成为某一地方的品牌或象征。

二、地方特色产品包装材料的设计思路

艺术设计的诞生发展, 离不开生产这一文化的地域、民族和时代。纵观世界各国, 包装设计与各个国家文化、经济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英国的包装设计注重英国市民消费文化传统的传承;德国的包装设计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富于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法国的包装实际呈现着一种融设计与艺术精神于一体的特色;意大利的包装设计透露着优雅与浪漫的情调;而日本包装设计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 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因素, 又体现时代感。

因此, 在地方产品的包装上不仅要体现本地的民俗文化, 与此同时还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地区包装设计文化的发展道路。

三、地方特色产品包装材料的选用原则

(一) 就地取材原则。

即因地制宜, 量材使用, 利用传统的包装材料, 或者当地特有的材料, 通过对原始状态包装进行加工和精心装饰来表现, 通过材质对比和自身肌理来表现自然厚重、纯朴的气息。

(二) 独具特色原则。

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材料, 加之来源于地域文化内涵的设计, 使地方产品包装能焕发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取材上坚持独具特色这一理念, 在材料的应用上就已经先胜一筹, 起到对消费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升华和提高精神内涵的作用。

(三) 质朴适度原则。

乡土民俗文化朴实的装饰手法, 在包装造型中体现精细的人情味的文化艺术特点。过度的包装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也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四) 简易便携原则。

地方特色产品作为一种人们旅游回乡必备的礼品, 消费者势必对其包装设计也提出新的要求。很多消费者都是异地旅游的游客, 消费者不仅仅是考虑地方产品的特色, 简易便携也是其考虑的重点之一。

四、适合地方特色产品包装的几种常见材料

(一) 天然材料。天然材料在包装历史上充当着重要的

角色, 即使是在现代仍然有很多包装使用这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建立在视觉触觉感官之上, 地方特色产品需要的正是这一返璞归真的情感, 通过利用天然材料, 在视觉和触觉上达到一种真切的地方自然人文气息, 通过对传统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使消费者在心灵上感受到最大的震撼。

对于地方产品来说, 运用天然材料应该充分追求以下两种效果:1.原始质朴之美。天然包装材料要能够大量地就地取材, 只需经过较为简单的加工, 或者干脆不做任何加工, 就能加以应用。如云南盛产竹子, 竹子经过简单的加工编制就可制作成各种竹篮容器或者工艺品, 这些竹篮、竹筒所具有的竹子天然的光滑、纹理清晰的线条美, 就是一种天然的包装材料。在对地方产品包装设计时, 选择合理的天然材料, 加之巧妙地运用地方文化思路进行构思设计, 往往只需简单地加工, 保持材料的原始肌理状态, 就能让包装焕发出鲜活的地方特色。2.文化风情之美。对于有传统和地域风格的产品进行包装设计, 在采用天然包装时, 要更多地考虑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能较准确地传达产品的地域信息和文化风情, 否则将会影响包装设计的整体意境。

(二) 环保材料。

环保材料包装又可以称绿色包装、无公害包装, 是指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毒害、能回收或再生复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

环保材料可以是人工简易制造的材料, 例如纸张。纸张可根据不同工艺加工成各种材质、造型不一的包装质地。地方特色产品在运用纸张进行包装设计时, 只要因地制宜, 发挥想像, 运用设计师的构想把当地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就可以淋漓尽致地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气息的包装。

当今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是包装设计的竞争, 而包装设计的竞争背后则是如何彰显特色的较量。地方产品要在包装设计中寻求突破就要在体现地方色彩和新材料应用中做文章。

参考文献

[1]余大丽.包装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3.

[2]李基洪.包装技术答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陈中豪.包装材料[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

[4]刘志一.包装设计原理与方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许长荣.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M].新世界出版社, 2005.

[6]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论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0.

地方名优产品 篇2

当然了,要承认产品的不足并非就是简简单单地将所销售产品的所有问题都罗列在客户面前。销售过程当中固然要对客户保持诚信、勇敢地正视产品不足,但是这也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有时候,尽管销售人员已经将产品的所有真实信息都坦诚给客户,但是客户仍然认为你讲的话有水分;还有一些时候,当销售人员冒冒失失地将产品的某些缺陷告诉客户的时候,客户会因为接受不了这些缺陷而放弃购买。掌握一定的技巧,不仅可以使客户对你及你所销售的产品更加信赖,而且还可以更加有效地说服客户,使客户产生更加积极的反应。

(1)主动说出一些小问题

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产品,客户尤其深信这一点。如果销售人员自始至终只提产品的优势,而对产品的不足只字不提,那你推销的产品不仅不会在客户心中得到美化,反而会引起客户的更多疑虑。他们可能会主动询问,也可能会在心里暗自猜疑。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销售人员人员可以主动说出一些有关产品不足的问题,说这些问题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认真,让客户觉得你足够诚恳,但是这些问题的内容一定是无碍大局的,对方可以接受的。

当销售人员主动地将产品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之后,客户就会认为你更值得信赖,

(2)实话巧说

在告诉客户真相时,销售员也并不是要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实话实说。有些问题销售员虽然可以说出,但也不能一股脑全部抛出;有些问题是销售员不能如实说出的,如商业机密等。

关于这些不能说出或者不好说出的问题,销售员一定要格外注意,不要为了博得客户的一时高兴就信口开河。在说一些问题时,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如:“您说的价格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大问题,好的产品制造投入自然高一些。试想,如果你花较少的钱买了质量比较差的产品,心里是不是十分郁闷?而我们的产品质量是绝对可以信赖的。”

(3)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销售员在与客户沟通时,不要轻言承诺,对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而答应了客户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这既是为客户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如果信口开河,随口答应,不但不能树立自己的信誉,还会失去客户对你的信任。

而如果销售员答应客户的事情无法做到,就一定要诚恳地向客户道歉,并尽量在别的方面对客户做出补偿。

(4)别去直指客户的问题

虽然销售员要尽可能将客户奉为上帝,但不可否认,这些“上帝”也各有各的不足。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心情不高兴而把你当作出气筒;有时他们提出的条件太过苛刻;有时他们又碍于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需求……

对于客户的种种问题,销售员心知肚明既可,不要直接指出,这样可能会挫伤客户的自尊心,影响你们的进一步沟通。

《地方特色产品推销》教学案例 篇3

随着社会的变迁,推销的含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会对推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广义上讲,推销是指一个活动主体,试图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特定对象接受某种事物和思想的行为过程。 狭义的推销是指商品交换范畴的推销,即商品推销。它是指推销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顾客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以使双方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行为过程。

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对推销的认识、了解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广告是常见的事物。设计本内容的教学其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走访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增强学生对地方特色产品的了解。三是通过推销方案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推销产品的基本方法、形式、技巧等。四是让学生模拟广告明星、设计师对小组设计的推销方案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五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推销的方法、技巧后,让学生再次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提高推销产品的方法、技巧和提高推销理论素养,从而达到走向社会后会向别人推销自己,为自己的成功而铺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收集地方特色产品信息。

2.让学生通过设计推销方案,展示推销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强化合作意识,敢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设计推销方案,体验商品推销的方法,感受成功的快乐,强化合作意识,敢于与人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调查填写调查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襄阳是一座美丽的古城,距今已经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请而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帝业。“诸葛智慧”就成了襄阳的特色文化产品,你还了解到那些关于襄阳的特色产品呢?请将你所收集的关于襄阳特色产品向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二、介绍地方特色产品。

1、说清楚产品的名称

2、说出产品的主要特色

教师小结。(是啊!襄阳有这么多又有特色的饮食产品、文化产品、农业产品、工业产品、企业产品,但是怎样才能使它们也像“诸葛亮”一样闻名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呢?)

学生做广告(你准备怎样做广告?)

【设计意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了解,知道诸葛亮的智慧已经是襄阳的名片,是襄阳的特色文化,并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了解襄阳,热爱襄阳。并将所收集的关于襄阳的文化、飲食、工业、农业、企业、旅游等特色产品想大家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产品的名称和主要特色,一是便于别人对该产品的了解,二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是通过了解知道我们襄阳有这么多的特色产品,怎样让它也能向诸葛亮一样闻名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呢?学生自然会想到采用“做广告”,但是怎样做广告?做广告就是一种推销方法,推销的方法、技巧有哪些学生不一定知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研究。】

三、欣赏学习推销方法

1、华佗甜面酱

2、杏花村酒

3、新疆是个好地方

4、金健面广告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听这基本的四类推销形式,总结推销可以用图片、诗、歌曲、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表现。让学生通过看、听总结出一些关于推销的基本方法,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体现产品的产地、主要特色。语言文字设计简洁、表达流畅、准确等。】

四、设计推销方案。

提示一:小组合作选取一种特色产品进行推销方案的设计。

提示二:设计推销方案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说清楚商品的产地和主要特色。

2、文字要简洁、生动。

3、表达要清楚、流畅。

4、推销形式不限:可以是图片、一首小诗、几句歌词、几句话等等。(15分钟以内可以完成的)

5、思考我再推销的过程中,顾客会向我提出哪些关于“产品”的问题,我怎样解答,顾客才满意。

【设计意图:在学生知道了基本的推销形式、基本的推销方法有哪些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大家的智慧,选取一种襄阳特色产品进行“推销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动脑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新产品。】

五、展示享受推销成功喜悦

推销小组目标:

1、每组选一名推销员上台推销商品。本组成员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

2、要说清楚商品的产地、主要特色。表达要简洁、清楚、生动、形象。

3、思考顾客会提出哪关于“产品”的问题,我怎样解答,顾客才满意。

听众目标:

1、在推销活动结束后,其他同学针对“推销的商品”向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给推销小组一个中肯的评价,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应该进行改进,并且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地方名优产品 篇4

目前, 山西省有9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 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有17家, 总产量约16万千升, 总产值达66.89亿元。近年来, 随着山西省白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 涌现出一批以汾酒为龙头的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白酒企业, 整个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山西省食品行业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前列。按照白酒企业目前平均能耗测算, 年产16万千升液态白酒, 年消耗标准煤35万吨左右, 总体能耗较大。根据《山西省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 白酒行业作为山西省传统食品产业, 将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为目标, 得到快速发展, 整个行业的节能降耗任务将更加艰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工艺技术的逐步改进, 山西省白酒单位产品能耗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为全面落实节能降耗目标, 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工作, 实现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有必要制定一套能耗标准帮助白酒行业实现节能减排。标准要求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力求全面, 能够实现对全省现有白酒生产行业能耗的计算。

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白酒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考核, 以及对新建生产线的能耗控制。

标准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

考虑到生产工艺及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 制定标准的原则和确定标准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不同规模有代表性生产企业上年1至4季度的实际单位产品能耗统计数据。根据调查统计情况,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形成本标准指标值。本标准中能源消耗限额按照GB/T12723-2008《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的要求分为限定值、准入值、先进值3类。

2013年2月开始, 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 收集大量相关资料,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 按照GB/T12723-2008《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和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有关规定开始着手编制白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

为科学制定山西省白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标准编制人员开展了山西省白酒行业能耗情况全面调查工作。调查工作选取有代表性的40家生产企业抽样调查, 通过对掌握数据分析, 原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高于1 800 kgce/kl的3家, 占总数的7.5%;低于1 800 kgce/kl高于1 600 kgce/kl的企业共有20家, 占总数的50%;低于1 600 kgce/kl高于1 400kgce/k l的企业12家, 占总数的30%;低于1 400kgce/kl的5家, 占总数的12.5%。

商品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高于600 kgce/k L的1家, 占总数的2%;低于600 kgce/k L高于500 kgce/k L的企业共有22家, 占总数的55%;低于500 kgce/k L高于400kgce/k L的企业11家, 占总数的28%;低于400 kgce/kl的6家, 占总数的15%。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测算, 制定以下指标:

对于现有白酒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限定指标的确定, 单位产品能耗消耗限额主要根据调研的情况, 参考各规模生产线能耗指标, 确定70%至80%企业达到指标。本标准实施后将根据标准中的指标淘汰能耗较高企业, 考虑淘汰比例, 因此指标不能控制过严。原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定值为1 800 kgce/kl, 商品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定值600 kgce/kl。

对于新建白酒生产线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准入指标的确定, 主要根据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不同规模的生产线设计能耗指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原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准入值为1 600 kgce/kl, 商品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准入值500 kgce/kl。

对于白酒生产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先进值主要根据一些企业先进的指标确定, 目前山西省有个别企业的指标能达到先进值。原酒综合能耗先进值为1 300 kgce/kl。由于商品酒品质越高, 所需要的储存、陈酿、调配的生产过程越复杂, 耗能也就越高, 为了保护高品质白酒生产不受能耗限额标准影响, 因此本标准只对商品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定值和准入值作出规定, 对商品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先进值不作规定, 以防企业为了追求达到先进值而缩短商品酒生产过程, 导致品质下降。

现有白酒生产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应符合限定值要求;新建白酒生产线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应符合准入值的要求;现有白酒产品生产企业和新建生产线应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 达到能耗限额的先进值要求。

以上标准限额数值与北京市和山东省相关标准数值接近, 严于天津市和福建省限额数值。

修改建议

2013年11月15日,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太原市组织召开了地方标准论证会, 对《酿造白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地方标准 (征求意见稿) 进行专家论证。会议专家组听取了起草单位关于编制情况的介绍, 对标准文本的条款逐项进行深入研讨和论证, 大家认为, 一是《酿造白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地方标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原则及当前节能降耗政策的要求;二是该标准规定了山西省辖区内白酒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相关指标, 符合目前产业的发展状况。

同时对标准编制说明和标准中技术指标逐条提出了下列修改完善意见:

1.明确了术语定义, 将第3章3.1“原酒产量”改为“原酒”, 3.2“商品酒产量”改为“商品酒”;

2.为保证可操作性, 科学合理制定数值, 将第4章4.3中先进值由“1 400 kgce/kl”修改为“1 300 kgce/kl”;

3.为修正公式内容, 便于计算, 将5.1.4、5.1.9、5.2.1条删除, 5.2.3、5.2.4、5.2.5计算公式中有单位的字母增加相应单位。

经过专家论证, 专家组一致认为, 上述地方标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标准实施后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实施后, 逐步实现山西省白酒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该标准成为审批新上项目的重要指标;成为评价企业能耗水平的参照;成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的重要依据。企业可以据此制定节能管理办法, 真正将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 达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

地方名优产品 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29-03

从行政学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决策机制的选择有两种基本取向,一是以威尔逊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的规则取向,二是以新公共管理为代表的现代公共管理的绩效取向。当前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有明显的规则取向特征,它在现实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尝试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探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以期抛砖引玉,受教于同仁。

1.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决策机制,有浓厚的规则取向,其主要理论

渊源是以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和威尔逊行政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这种决策机制强调决策规则与程序的核心地位,强调决策规则与程序和决策效率之间的密切联系,要求行政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与程序。正如韦伯和威尔逊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争议一样,建立在以韦伯和威尔逊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基础之上的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也是饱受非议,它在运行中至少存在下面几个主要问题:

1.1官僚制决策的效率悖论

效率是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内在价值追求。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强调决策规则与程序和决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把决策者对决策规则和程序的服从作为实现决策效率最主要的手段,这本质上是对官僚制决策效率的推崇。官僚制决策是否必然是有效率的?这种决策效率是否是我们所追求的?有关研究对此表示了质疑。威廉姆·尼斯坎南认为,官僚总是“力图使其自由决定的预算最大化”[1],而且这种预算最大化追求与公共利益无关,“对于任何一位官僚来说,因为他的信息的有限性和其他人的利益冲突,无论他个人动机如何,都不可能按照公共利益来行动”[2]。韦伯在认可官僚制在精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纪律严明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也对官僚制扩张对自由价值的威胁表示出担忧,他写道,“面对势不可挡的官僚制化趋势,究竟如何才能保存个人行动自由呢?”[3]戴维·毕瑟姆更是认为,“官僚制固有的信息和组织能力通过保密和自我封闭,变成为一种反民主力量的过程,以及促使官僚制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特定压力。”[4]众多研究都表明,以官僚制决策为核心的行政决策机制并非必然是有效率的,而是面临一种效率悖论:一方面官僚制决策具有速度、统一和严格的服从等效率优势;另一方面官僚制的自我扩张又很容易损害决策效率,并且强大的官僚制权力会对自由和民主等价值构成了威胁。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效率悖论,一方面地方政府以行政命令式的决策方式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具有速度快,执行容易的特点,另一方面却存在农民参与不足和所供非所需等问题。

1.2公共精神的沦丧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是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行政有别于私人行政的关键特征是它的公共性。公共性要求公共行政权力来源于公共授权,其运行要处于公共监督之下,并且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行政人员要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公共精神。以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为基础的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特别强调决策者对决策规则和程序的服从,它在相当程度上使决策者成为了决策规则与程序的附庸,忽视了决策者的公共精神对于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积极价值。它把对决策规则与程序的遵循作为评价决策的标准,而没有把决策者是否在决策过程中秉承公共精神纳入评价标准,把遵守规则置于价值选择的首位,而忽视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精神。

1.3公众价值的边缘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服务对象和受益对象是农村公众。公众性是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强调公众参与性,强调公众价值,而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却很容易导致公众价值边缘化。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只重视来自政治方面的输入,如中央政策等,而忽视公众的反馈,忽视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事实上,“许多公共服务的用户本身就是实际上的协作生产者”,[5]公共产品供给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以农村教育产品供给为例,没有家长和学生的配合,教师根本就无法有效教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使公众价值被边缘化。

2.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与以威尔逊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不同,以新公共管理为代表的现代公共管理更倾向于建立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要求决策者以结果为导向,向决策绩效负责,而不仅仅是向决策规则和程序负责。鉴于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建立绩效导向的决策机制是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的目标选择,它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

2.1绩效标准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行政效率标准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效率标准。在威尔逊看来,“良好行政的规则”就是行政效率的体现,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把威尔逊的行政效率观概括为“等级制组织的完善会使效率最大化,在此效率尺度为花费最少的钱和做最少的努力”。[6]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则认为,等级制组织的完善并不必然意味着行政效率的提高,“花费最少的钱和做最少的努力”也并不意味着正确的行政效率。效率只是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比,它并不能体现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所有价值追求。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用“绩效”这一概念取代了“效率”,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绩效标准不仅要求“花费最少的钱和做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产出,还要求这些产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效率,还要有效果。因此,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要遵循绩效标准。

2.2自由与责任对等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规则与程序对于行政效率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决策者成为了决策规则与程序的附庸。现代公共管理更注重决策者主动性的发挥,要求把决策者从“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它有两条核心原则:一是通过放宽对工作资源使用的管制来“让管理者可以管理”;二是通过明确说明对管理者的期望,并对照这些期望来衡量他们的成绩,从而“使管理者愿意管理”。如果管理者没有管理上的自由,要求他们对绩效负责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管理者的表现无足轻重,那么给予他们工作上的自主权就会显得不够谨慎。[7]正如法学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一样,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自由与责任的对等,它一方面主张决策放权,给予决策者以决策自由,以发挥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决策者的责任,也即决策者必须对的决策的结果(绩效)负责。因此,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创新要遵循自由与责任对等的原则。

2.3公众参与的民主价值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公众参与主要是在政治领域,也就是通过选举来表明公众的政策偏好和彰显公众参与的民主价值。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把政府管理过程视为一种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充当更积极的角色,因为“地方政府离客户更近,能针对当地的需求和利益对服务进行调整”,[8]并且有利于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过程中来。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民主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重视,他们不仅仅被看成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协作生产者,而且被认为是管理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现代公共管理认为公众参与政府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绩效的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种绩效的体现,因为民主是政府管理绩效的内在价值诉求,而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过程本身就是民主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决策机制创新要对农民参与给予更多的关注。

3.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创新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现行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其创新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3.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把绩效作为衡量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核心标准,把绩效作为激励和约束决策者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评估机制就成为首要的任务。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评估机制是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主体、评估程序和评估申诉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评估机制也就是要优化各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组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要根据具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客观属性构建科学可行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构建多元主体评估机制。把上级评估和下级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综合评估和专业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对评估程序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绩效评估的质量,[9]因此,必须在对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进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对评估程序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以制度的形式把评估程序规范下来。四是要建立评估结果申诉机制。由于评估过程的复杂性,评估并非总是准确的,而评估的结果又往往与评估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建立评估结果申诉机制,允许评估对象在对评估结果的不认可的情况下向上级部门提请申诉,以维护评估对象的正当权利,保证评估的公正性。

3.2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问责机制。

根据自由与责任对等的原则,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要求决策者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问责机制。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问责机制涉及到“由谁来问责”、“就什么问责”、“如何问责”和“问责的效果如何”四个方面。“由谁来问责”是问责主体的问题,在问责主体的选择上要坚持主体的权威性和多元性,权威性是问责力度的保障,而多元性是问责合法性的保障,因此,要把人大问责、上级问责、社会问责和市场问责结合起来。“就什么问责”指的是问责的事项,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责任机制所涉及的问责事项主要是决策的绩效。“如何问责”指的是问责的程序问题,没有一套科学可行的问责程序,问责就无法有序地进行,因此,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问责机制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问责程序。“问责的效果如何”指的是问责的结果问题,如果仅仅是“问责”,而不就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奖励与惩罚,问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问责机制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奖罚机制。

3.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公众参与机制。

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中,公众参与是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农村公众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协作生产者,把农村公众吸收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中来,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农村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过程也是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选举民主的新型参与民主,具有重要的民主价值。托克维尔曾说过,“个人是本身利益的最好的和唯一的裁判者”,[10]农村公众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最终消费者,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绩效拥有最权威的发言权,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公众参与机制,让农村公众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各个环节中来,把公众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绩效指标是构建绩效导向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责任机制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做好决策信息公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各种灵活的机制使农村能有效地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

参考资料:

[1] [2] [美]威廉姆·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王浦劬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75,038.

[3] Weber, M.(1978)Economy and Society, 2 vol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specially pp.1403

[4] [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张毅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2005:116.

[5] Whitaker, Gordon P.(1980).”Coproduc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May-June): 240-246.

[6]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 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P36.

[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0.

[9]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0-31.

[8] 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程序的制度安排[J].求索,2004,(10).

[1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散化的公共治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7

[10]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2.

地方名优产品 篇6

从以往大多数研究来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集中在融资手段单一、贷款规模较大、还款压力较大等融资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随着银行理财、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地方债券等各种融资产品的发展,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手段已经趋于多元化, 偿债能力能得到有效保证。当前还款压力主要体现在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其根本原因在于融资的期限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的期限错配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一) 从长期来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体风险可控

政府负债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府负债率为某国政府债务 (包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务和铁道部债务等) 占GDP的比例。根据经济学家最新编制的国家资产负债表, 我国2010年政府负债率为51.5%。但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率均远高于我国, 美国约100%, 欧洲多数国家也在100%左右, 日本甚至超过200%。

地方政府负债本质不同。同样为政府负债, 但由于资金投向不同, 其本质是有区别的。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与部分欧美国家公共债务不同,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因此, 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 并未导致政府负债率的恶化。

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 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城镇化的进程有关。根据统计, 地方政府融资的投向方面, 有50%以上都是用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用设施、住房和环境等方面。因此,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加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仅为51.27%, 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包含日韩等亚洲国家) , 体现在绝对值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率均落后。与近邻相比, 日韩处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 城镇化率均已超过65%;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间均提前我国很多年, 韩国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 日本为50年代后期, 美国为1920年, 英国为1850年左右。因此, 我国城镇化发展任重道远, 市政投入的需求依然旺盛。

投入与回报。根据凯恩斯理论的乘数效应, 投资增加将会带动1/ (1-C) 倍国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在将来一段时间增加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 增强政府财政实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会沿着投资—GDP增加/经济增长—财政实力增强的趋势不断发展。

(二) 从短期来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流动性风险

政策因素的影响。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地方政府融资的快速发展, 引起了政策层面的关注;其次, 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 逐渐限制政府投资的比例。因此, 目前在金融政策层面,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受到了一定限制。

期限错配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手段虽然日趋多样化, 但其主要融资来源为商业银行贷款, 而其中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应付利息在短期内给平台公司带来了较大的还款压力。同时, 由于受商业银行授信政策和贷款规则等的限制, 平台公司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期限往往受到限制, 而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周期较长, 未来运营所需还款周期较长, 因此, 平台公司的融资期限往往不能与项目期限完全匹配, 很多公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短贷长用现象。

我国政府负债尚处于合理水平, 长期还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为融资期限结构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是解决融资期限错配问题的有效办法

近些年, 我国金融创新产品日新月异, 这一方面得益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 另一方面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银行理财产品在这一期间也取得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 许多新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充当了新的投融资工具, 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融资的缺陷,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的特性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为商业银行借助其客户资源优势和风险识别及管控能力, 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通过严格的风险把控后筛选安全性高的项目或客户, 然后将募集资金投资于优质的权益类资产或应收账款等, 最后通过权益或应收款的实现或相关主体回购等方式实现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返还。因此,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属于直投产品, 在某种意义上, 商业银行充当的是中介服务, 对商业银行自身而言, 并不影响其安全性。

(二)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的优势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凭借其具有的审批速度快、安全性高、融资成本较低等特点, 决定了其目前成为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工具。其中审批时效和融资成本优势是弥补期限错配的重点因素, 而安全性高能够有效保证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第一, 审批速度快是指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相对传统信贷业务以及其他直接融资产品具有更灵活的审批机制和通道, 从而保证了审批的时效性。第二, 安全性高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表外理财产品投资对象均经过了商业银行严格的风险识别, 投资者可以完全知晓产品的风险所在, 同时在产品存续期间, 商业银行还有进行持续专业的风险管理, 有效降低产品的违约风险, 另一方面表外理财产品为商业银行的直投类产品, 其投资对象均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存量优质客户, 从而保证了风险的可控性。第三, 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是相对于其他直投类产品, 表外理财产品的融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且安全性较高, 因此可以取得相对较低的成本。

(三) 利用银行表外理财产品解决流动性风险

根据表外理财产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点,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权益让渡的形式为理财产品提供投资标的, 同时通过回购的方式实现理财产品的退出, 从而使二者得以有效结合。在实践中, 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的运作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理财资金的募集、投资标的的审批、理财资金的运用。涉及三个主体:理财客户、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具体操作分为项目申请、项目审批、项目执行三个步骤。

项目申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根据表外理财产品的投资范畴, 选择合适的权益类资产或应收账款等, 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

项目审批。商业银行接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申请, 对平台公司本身以及投资标的进行严格的风险审查和审批工作, 并确定项目推出方式等。

项目执行。商业银行审批通过后, 该项目即告成立, 进入执行阶段。商业银行成立理财产品向理财客户募集资金, 然后将募集资金投资于对应的项目,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完成对理财资金的运用, 达到融资目的。

在具体的操作中, 由于部分平台公司或投资项目不够优质, 因此在设计产品退出方式时, 需要加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从而促进产品的健康发展。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优选

目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量较多, 其自身资产质量和投资领域区别较大, 从而在未来现金流的实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而银行理财产品对产品安全性要求很高, 本金和收益的分配必须按时完成。因此, 在具体业务操作中, 应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项目进行优中选优, 确保理财产品投向资产优质, 风险较低的项目。

(二) 结合传统信贷, 提供综合服务方案

在目前经济下行、优质资产缺乏的大环境下, 商业银行应该以传统信贷为主, 辅以表外理财产品, 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一揽子的综合服务方案, 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 多方位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问题。坚决不能使两者发生冲突, 出现争夺优质资产的现象, 保证银行服务的平稳有序发展。

(三) 逐步完善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型银行理财产品

地方名优产品 篇7

一、国内高等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就中国的高等院校而言, 一般意义的工业设计专业指称的就是产品设计专业, 这是因为狭义的工业设计就是指产品设计。中国发展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经教育部批准,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原中央工艺美院) 、湖南大学和江南大学 (原无锡轻工学院) 等高校开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 后更名为工业设计专业。历经近三十年, 国内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迅猛,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 设置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专业的高校已达300余所, 从数量上说并不算少, 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导致专业膨胀。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 满足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 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也是设计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产品设计专业的状况分析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 (简称地方高校或省属高校) 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靠地方财政供养, 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地方大学往往不是一流大学, 不是研究型大学, 也不是重点大学。但是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占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 因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高校扩招风潮中, 相当一部分的地方高校开设了产品设计专业, 与具有设计专业传统且实力较强的重点院校相比, 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产品设计专业有其后发的优势, 同样也具有相当明显的劣势。

笔者所在的湖南科技学院始建于1941年, 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 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是一所比较典型的地方高等学校。湖南科技学院于2008年才正式设立产品设计专业并置于美术系进行管理, 于同年9月招收首批本科学生入校学习, 目前只有三届在校学生, 尚无毕业生。我校的产品设计专业作为新建专业, 初步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 客观来说具有借鉴其他兄弟高校产品设计办学经验的后发优势, 但是也因此具有相当明显的劣势, 与其他开设了二十多年的院校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无论是硬件设备、学科建设, 还是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产品设计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 人才培养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核心课题。在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 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鉴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产品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最为紧迫的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特色鲜明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三、地方高校应建立起合理有效、特色鲜明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 但是地方高校作为在地理位置、办学实力、经费支持等各方面都与重点高校有较大差别的群体, 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合理有效、特色鲜明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以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为例说明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想法与实践。

1.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特色”的教学理念

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在设立产品设计专业之初就确立了“以人为本、注重特色”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全面树立以专业为主导、强调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以学生作为组织和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主体, 以启发、引导为主, 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 注重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及自主应用是我们产品设计教育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注重特色”就是立足学校位于湖南南部, 往北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往南辐射珠三角的地理位置特色, 紧紧抓住这两大就业市场,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特色, 对接长株潭及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产业, 积极为产品设计人才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 构建合理有效、特色鲜明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

2011年湖南科技学院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 学校因此启动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其中包括根据评估专家意见压缩产品设计专业课时、完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的举措。借助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契机, 我们将对构建全新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进行尝试。

纵观国内各大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可以看出其中一些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病, 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各自为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使得教学环节衔接不紧密、不流畅;追求大而全, 对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研究不够;课程体系的构成形式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为了最大程度上克服以上弊病同时能够体现出专业特色, 美术系的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将包括两大部分: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1) 产品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将把产品设计的基础课程 (专业公共课) 按照课程规律归并为产品设计造型基础、产品设计表达、产品设计工程技术、产品设计理论以及计算机与多媒体等五个相互迭加的横向基础课程群。

造型基础课程群:包括设计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产品基础形态设计三门课程, 课程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和解决造型观念问题。

产品设计理论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包括了工业设计概论、世界现代设计史、产品设计 (一) 、产品设计 (二) 四门课程。我们将以往分开设立的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原理、设计与管理、设计心理学等内容都放入产品设计 (一) 、产品设计 (二) 这两门课程中进行教授。

产品设计表达课程群:本课程群是训练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和学会如何组合资源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课程。具体包括工程制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基础摄影、商业摄影等课程。

产品设计工程课程群:其目的是解决基本科学原理和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问题。具体包括设计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等课程。今后还准备加设机械设计基础、塑料成型与工艺、印刷工艺等内容, 形成从基本科学原理直到生产工艺的实用有效的技术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计算机与多媒体课程群:计算机与多媒体课程群是目前唯一以手段而不是学科规律划分的课程群。内容包括初级建模与渲染技术、高级建模与动画技术、多媒体设计表达等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则体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产品设计计算机表现两门课程, 涉及常用的Coreldraw、Photoshop、3dsmax、Rhino、AutoCAD、Pro/E等软件。

(2)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师的能力与才干是在不断的实践碰撞中逐步充实提升的, 产品设计教学体系中应当设置足够的设计实践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完成成为合格设计师的前几次碰撞。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最能体现出“抓住两大就业市场, 对接长株潭及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的教学特色, 因此专业课程体系里面包括了家具设计、陶瓷设计、玩具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家用电器造型设计等纵向专业课程。

四、结语

由于考虑不周等因素, 以上对湖南科技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想法有其值得商榷之处, 同时也需要在实际中进行检验和完善。总之, 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围绕自己的办学教育理念, 强化专业特色,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互动性, 更重要的是大胆探索, 小心求证, 才能在实践中找到符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办学和教学之路, 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 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方学兵.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2)

[2]孙敬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管理与财富, 2008, (10)

地方名优产品 篇8

一、地方政府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

从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成果来看, 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定义为: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历史的农产品, 经过区域地方政府、行业组织或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其他营销主体有组织的强力运营与管理, 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品牌。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农产品区域品牌既具有区域特性, 又具有行业特性, 因此, 从理论上和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实践来看, 行业组织或者协会来充当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农业从业人口基数庞大, 科技含量不高, 因此,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充当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更为合适。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把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公共工程来抓, 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构建和管理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系。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依赖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环境, 而地方政府就是这种特定的地理区域的管理者、自然资源的拥有者。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国家行政管理序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另一方面又是地方经济的投资人、受益人和保护人, 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央政府各项政策的执行者, 又是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行为主体。这种双重身份就使得地方政府必须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特殊的角色, 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积极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不仅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也是地方政府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地域文化知名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当地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因而, 地方政府要以大力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化建设为己任, 正视农产品区域品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日益开放的市场和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不断深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创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实力。

二、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1、引导作用

长期以来, 计划经济、短缺经济和小农经济结构使我国农业呈现粗放型的无品牌经营化方式。改革开放后, 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逐步加快, 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开始成为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但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作业方式的影响, 很多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或者个人缺乏农产品区域品牌意识, 品牌营销观念尚未真正树立。这种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内销和外销,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现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 地方政府应该引导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人摒弃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意识中形成的“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训, 使其了解国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成功案例的独到优势, 树立品牌意识, 进而强化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概念, 使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深入人心。只有这样, 地方政府才能带领农业从业者加快转变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实施区域品牌化战略, 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为我国农业寻求到一条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 地方政府还应该通过研究制定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推进的基本思路, 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拟定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明确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 乃至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多层次农产品品牌战略体系。

2、扶植作用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也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任何农业品牌, 只有通过企业的精心经营才能够做大做强。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创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单纯依靠几家农户或者几家企业的力量是明显不够的, 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培育、扶持一批对本地农产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出口创汇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应以主导品牌为主体, 整合地域内的优势企业, 对本地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发展。

除了扶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之外, 也应当多鼓励龙头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 这两种组织的出现和壮大都有利于带领农产品区域品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总之, 地方政府加强对品牌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积极塑造多样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主体, 对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3、支持作用

首先, 地方政府应当与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负责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的专业合作社组织一起来制定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积极吸引区域外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开发领域, 形成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的合力。例如, 地方政府及区域内的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应利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产优势, 积极开展原产地区域农产品的标志或商标注册, 使用法律武器使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合法化。此外, 在W T O农业保护的基本制度下, 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 积极搭建农业基础平台, 采取灾害补贴、农业保险, 农产品储备等收入支持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其次, 地方政府要通过财政、税收手段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加以支持。例如, 给予农产品区域品牌生产企业减免农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公共投入, 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 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技术开发, 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区域内生产农产品的农户也要给予相应的补贴, 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最后, 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时也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应通过建设道路、水利、农机服务机构、农资销售网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示范区、农田林网等农业方面的设施,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乘数效应”, 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 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管理作用

首先, 地方政府要加强区域内企业的行业自律及区域品牌管理, 防止“搭便车”和品牌滥用的问题出现。要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质量和安全性, 从农业品投入、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入手, 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实施农业标准化制度,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参与ISO 9001, ISO 14000等质量认证体系认证。

其次, 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区域品牌服务体系, 包括科学技术服务、经济和技术信息服务、资金和信贷服务、供销服务、经济管理服务等。尤其应该在广大农村建立起品牌和商标的代理和咨询机构, 配备合格的商标代理人和品牌经营咨询管理人员, 为农业经营者提供品牌咨询服务。

最后, 地方政府还应该积极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世界品牌之所以较多, 与这些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长, 形成了较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规则直接相关。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仅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还依赖于地方政府的管理。因此, 地方政府需要提升市场监管力度, 给农产品区域品牌化战略的实施创造一个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

5、宣传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色往往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区域传统、区域文化和区域信仰, 高品质的区域农产品也需要科学的营销策略, 通过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等优势, 增加区域品牌的情感价值, 来扩大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积极塑造品牌形象, 从而达到扩大农产品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媒体来宣传和推广农产品区域品牌, 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平台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进行宣传与报道, 通过一些主题活动、公益活动来提升品牌形象, 制造新闻时事热点, 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也应积极主动帮助、指导企业, 做好品牌宣传策划, 突出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商标的包装和宣传, 组织农产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国家、省、市级名优特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 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节、农产品博览会等活动, 加大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例如浙江大佛龙井就善于利用机遇, 巧妙策划新闻事件, 达到宣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目的。大佛龙井从1996年就开始定期举办国际茶文化节, 受到媒体、企业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 连战来大陆的破冰之旅, 在老舍茶馆的指定用茶就是大佛龙井, 这主要得益于大佛龙井定期举办茶文化活动, 与老舍茶馆结下了深厚情谊, 指定用茶也就顺理成章了。之后, 仅是国内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就有两万多条, 直接效益不下5000万。现在大佛龙井已经与国内最大的绿茶企业天福集团成为合作伙伴。就是这样借助名人名店、借助热点新闻事件、依托媒体营销, 大佛龙井便享誉大江南北。

参考文献

[1]施春来:县域品牌营造与县域地方政府行为创新[J].商业时代, 2008 (21) .

[2]郑秋锦、许安心、田建春: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研究[J].科技与产业, 2007 (11) .

[3]王玉莲、李昌宇:论农场品品牌化建设的外部性及政策支持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4]干经天、李莉莎:论区域品牌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9) .

[5]周华:基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江苏沿海欠发达地区为例[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41) .

地方名优产品 篇9

1 加大林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是国际、国内大环境的要求

众所周知, 森林在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护沙、调节气候、杀灭细菌、消除噪声等方面,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经验证明, 如果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 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比较优越, 农牧业生产就比较稳定。但在过去, 由于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淡薄, 以及受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影响, 林业企业对森林资源的开发是单纯的, 甚至是掠夺式、破坏式的, 不仅造成了森林资源的锐减, 而且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全球变暖, 灾害性天气增多, 水土流失, 沙漠化等等。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各国都相应地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 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 实施了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内的, 旨在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多项林业、生态工程。这些与林业发展相关的重大工程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对森林资源永续发展, 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但另一方面林业企业也必然要面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 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的任务, 也一定会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 要妥善处理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特别是随着采伐量的大幅减少, 改变林业发展方式,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 各个林业企业积极影响国家的林业政策, 千方百计探索林业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加大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 拓展产品种类, 树立林产品品牌是目前林业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2 地方特色林产品是林业企业谋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林业产品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政策压力、环境压力和生态压力, 而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 一些新兴的林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别是一些原来很难驯化和人工培养、栽植、养殖的林产品已经显现出强烈的市场需求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非林木的林产品也一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做大做强做成品牌, 同样能够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分析林产品的构成, 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产品更容易开发、利用、发展, 形成规模, 形成产业, 更加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从而被消费者认可。因此, 对于地方林业企业来说, 发展林产品产业, 要从当地的林产品特色出发, 开发当地特有的、具有潜在优势的、符合生产加工要求的、在国内国际可能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林产品, 集中全力, 利用政策优势、人才优势扶持地方特色林产品开展、生产、销售工作, 逐渐形成规模, 扩大影响, 建立起地方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特色林产品开发的思路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特色林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关注传统的特色林产品, 如吉林省的参业、鹿业、蜂业、中药材、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干果、浆果等种植、养殖业外, 更应看到人们注重的绿色环保休闲的观念, 从而开发森林旅游业。吉林省是林业大省, 森林资源丰富, 白山松水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背景, 作为地方林业企业可依此大做文章, 开发充满吸引力的森林旅游路线。在旅游项目上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林产品特色进行设计, 既让游客看得美, 吃得好, 还要让他记得住, 带得多, 从而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 隐性地进行产品推介, 可谓一举两得。另外, 对传统林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开发的林产品。比如近几年来发展很快的林蛙油产业、野果制药、饮品以及各类林产品的保健产品等都可以看作是新林产品;再比如对林木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也可称为是新的林产品, 所以, 地方林业企业也要在这方面拓展思路。

总之, 加大对地方特色林产品的开发力度, 对于促进地方林业经济发展,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迫使地方林业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探索地方林业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本文简要论述了地方林业企业进行特色林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发展前景以及进行特色林产品开发的思路创新问题。

地方名优产品 篇10

关键词:地方立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6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空白,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由数量管理进入数量质量并重并更加注重安全的新阶段。农产品生产受地域影响较大,而该法律基于全国考虑,加之国务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变化,导致该法存在法律空白,且部分条款缺乏普适性与可操作性。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越发滞后于监管工作需要,影响“两法”的有效衔接。因此,应从加快地方立法的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有效补充。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山东、山西等多个省份出台本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多数省份尚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且出台的省级条例也基本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相适应,不能满足执法工作需要。现以辽宁为例,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立法进行思考。

1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必要性

1.1 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新時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从党中央到农业部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原则,立法工作受到省人大、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

1.2 辽宁省亟需要立法改善监管

辽宁是农业大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已达到312.4万hm2,总产量219.5亿kg;水果栽培面积63.6万hm2,产量740万t;设施农业面积超过73.3万hm2,设施蔬菜总产量达3 200万t。在农产品数量与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质量与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来看,存在诸多与管理对象和形势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础薄弱,监管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责不够具体、明确;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部门执法手段较弱,影响执法效果;三是农产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困难,亟需法律支持和保障;四是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投入品管理等制度不具体,缺乏统一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地方法规来解决。

1.3 新增监管职需法律规范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结束后,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在食品药品与农业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划分,明确“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即农业部门在原有的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增加食用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但关于新增环节的监管工作,国家只出台了原则性意见,没有具体的制度或规范,导致各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亟需地方政府立法,通过法律手段赋予农业部门在收、贮、运环节的监管职责,明确相关主体在收、贮、运环节的法律责任。

1.4 现行规章效力不足

2011年,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职能调整,该部政府规章等级低、力度小,对国家相关法律的补充、细化不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的监管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看,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可有效解决改革发展和稳定中亟需规范的问题,有利于完善地方配套立法。

2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可行性

2.1 借鉴先进省份实践经验

目前,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甘肃、海南、广东、贵州等多个省份都出台了本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且实施运行情况好、操作性很高,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 与相关法律有效衔接

辽宁省水产品、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地方法规均已出台,食品安全地方法规也即将出台,整个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中唯独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农产品食物总量在整个食品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应尽快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与上述法规进行有效衔接,填补食品安全法制体系中的空白,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无缝衔接。

2.3 立法时机成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辽宁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实践中,总结、摸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为制定法律奠定了坚实基础,立法时机基本成熟。

结合辽宁当前情况看,农产品正处于由量扩张到质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一部法律在更高层面上规范和引导农产品行业发展。

3 立法拟解决的问题

3.1 新增收、贮、运环节职能监管

针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农业部门新增食用农产品收藏、贮存、运输环节的管理职能,国家及省的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均没有做出规定,此领域法律为空白。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农业部门的收、贮、运职能及监管范围,建立收、贮、运登记备案制度、记录制度、查验制度等三项制度,确立收储运主体的法律责任,从法律层面上赋予农业部门有效的管理权利及手段,解决收、贮、运环节监管问题。

地方名优产品 篇11

一、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竞争力现状

(一) 市场营销战略现状

现阶段我国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基本相同, 即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地方特色产品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赢利点, 起补充作用。也就是说地方特产的主要销售策略是作为旅游产品进行销售, 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与当地的旅游情况相结合, 也更符合我国的旅游观念。在旅行过程中购买土特产品已经成为国人旅行的重要环节, 所以依托于旅游活动的旅游产品销售活动效果极佳, 旅游产品销售在近些年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支柱。

(二) 市场竞争力现状

土特产品存在的市场竞争与一般的市场竞争不同, 地方特产的竞争对手只能是同类产品, 也就是说只存在内部竞争, 不存在外部竞争问题。地方特产的主要卖点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色, 而且处于旅游活动中的消费者对于质量和价格的要求都不高, 很多情况下游客购买地方特产的目的是纪念或者送礼, 所以地方特产在突出地方特色的情况下, 质量、功用等等都没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且普遍来看地方特产因为与旅游业相关, 所以价格偏高。

二、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竞争力问题

(一) 市场营销战略问题

单一依靠旅游带动特产销售的销售战略已经越来越受到游客反感, 尤其是在各地爆出旅游丑闻的情况下, 旅游业对于地方特产的消费刺激已经降到最低。对于现在的游客来说, 购买特产的确还是值得考虑的, 但是购买的方式和购买的价格是需要进行重新定位的。据统计,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地方特产的消费进一步萎缩, 也就是说地方特产与地方旅游经济相捆绑的市场营销战略已经不合时宜。

(二) 市场竞争力问题

地方特产的竞争力偏弱, 有些产品虽然在同类产品中占据统治地位, 但是一旦放大到整个市场竞争力就显得弱小, 这样的情况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地方特产在以往的销售中存在着“不愁卖”的情况, 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政府对于地方特产的认识都是这样。旅游经济中的地方特产销售基本属于生产后必然会有销量。而且价格偏高的地方特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暴利行业, 对于生产厂家来说, 扩大生产远比提高质量, 提高竞争力要现实得多。所以在这样的销售背景下, 地方特产的市场竞争力很成问题。

三、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竞争力完善

(一) 市场营销战略完善

就市场营销战略来说, 地方特产的销售战略应该从内需走向外需, 在满足内部旅游经济的同时, 跨地区进行销售。通过现代的电商, 网络销售的方式进行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销售网络覆盖。再有在进入其他市场之前, 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 所进行的产品路线应该定位于文化产品和消费品上, 旅游产品和艺术品实际的需求和市场价值远没有前两者高。在积极转变市场营销战略的前提下, 开展更加深入的市场挖掘和使用推广。

市场营销战略的规划中要注意将产品的层次分开, 转型的地方特产不能对本地区的旅游经济造成冲击, 产品需要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级, 以此来避免同类产品的价格冲突。

(二) 市场竞争力完善

市场竞争力的完善包括两个部分。首先, 产品竞争力需要提高, 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 功用等等, 在保证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情况下, 将地方特产打造成功用强大的商品至少在与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地方特色产品的转型必须要保证地方特色不会消失, 地方特色是重要的产品竞争力的因素之一。而且有些地方特色产品需要商品化的改良, 与实际的市场接轨, 不能过分关注地方特色而忽视了市场的接受能力。还有就是价格竞争力, 地方特产进入其他地区市场不能再将价格定位旅游产品上, 其价格尽量与同类产品相似或者略高, 保证正常的消费者不会因为价格差距而选择其他产品。价格竞争力的提升是地方特产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地方特产如果想成功进行转型, 成为日用商品或者快消品, 那么前期的低价铺开是最好的推广方式。

总结

地方特色产品销售战略的重新规划和竞争力的提升是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策略, 充分提高地区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 同时也将促进地区文化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卞显红, 树夫.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3 (2) :68-70

[2]张庆.ABB公司低压电器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误区论文下一篇:中西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