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约

2024-08-31

国际公约(精选12篇)

国际公约 篇1

提单即是重要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单证, 又是重要的国际货物贸易单证。[1,1]①但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不可能按照一国国内法处理, 发生争议或诉讼就会产生提单的法律效力和适用法律的问题, 制定统一的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就成为管理与规范这一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必要法律手段。因此, 统一各国有关提单的法规, 一直是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的概况

当前在统一各国有关提单的法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或有关国际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有四个:

(一) 海牙规则

为统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提单行为, 国际法协会所属海洋委员会制定了提单规则, 并于1924年8月由26个国家在布鲁塞尔签订《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 即《海牙规则》。海牙规则是最重要的和目前仍被普遍使用的国际公约, 它较多地维护了承运人的利益, 在风险分担上很不均衡, 引起了作为主要货主国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 纷纷要求修改海牙规则, 建立航运新秩序。

(二) 维斯比规则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要求下, 修改海牙规则的意见逐渐为英国等航运发达国家所接受, 但主张权衡各方利益, 只对海牙规则中明显不合理或不明确的条款作局部的修订和补充, 维斯比规则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1968年2月在布鲁塞尔通过《关于修订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议订书》, 即《维斯比规则》。目前已有英、法、荷兰、挪威、瑞典、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公约。

(三) 汉堡规则

1978年联合国在汉堡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上审议通过《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 即《汉堡规则》。汉堡规则可以说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复斗争下, 经过各国代表多次磋商, 并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后通过的。汉堡规则全面修改了海牙规则, 其内容在较大程度上加重了承运人的责任, 保护了货方的利益, 代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意愿, 汉堡规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在航海领域中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胜利。[2,2]但因签字国主要为非主要航运货运国, 因此目前对国际海运业影响不是很大。

(四) 鹿特丹规则

汉堡公约出台后,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领域出现了三个公约并存的局面, 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货物运输的多元化与不确定性。加之汉堡规则对促进海上货物运输规则的统一作用有限, 国际社会对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规则进行全球统一的诉求更加迫切。2008年联合国大会第63届会议第67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联合国全程或部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公约》, 即《鹿特丹规则》, 该规则有包括丹麦、荷兰、美国等航运或贸易发达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签署, 是迄今为止条文内容最多、调整运输范围最广和吸收、引进新规则较多的国际货物运输公约。我国尚未加入上述任何一个公约, 但是在制定《海商法》时参照和借鉴了前三个公约的部分内容。因此, 对这四部重要的调整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进行比较研究, 有利于洞悉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取向, 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海商立法。

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之比较

(一) 承运人的责任基础不同

《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规定, 承运人应当“适当谨慎”使船舶适航, 否则须对导致的损失负责, 即实行不完全过失责任制。不仅要求承运人主观有过错、有违法或违约行为, 索赔人还负有举证责任。并规定了承运人对过失承担责任的两种例外:1、船长等船上人员对其疏忽行为可以要求免责;②2、由于非承运人本人的过失导致的火灾所致, 承运人可以要求免责。

与《海牙规则》相比《汉堡规则》废除了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和火灾免责, 采用了完全过失责任制, 这在其规则第5条中有所规定。简而言之:其一, 只要货损发生在承运人管理之下, 承运人就要负责;其二, 唯一的例外是承运人能证明对此已作了必要有效的预防。[3,3]但公约对火灾免责采用了举证倒置的方法, 把证明承运人或其他代理人的过失责任分配给了索赔人, 这项规定使得索赔人很难获得赔偿, 因为实质上他难以证明航行中船舶的行为。[4]

《鹿特丹规则》下的责任基础采取的是完全过失责任制, 也废除了“航海过失免责”与“火灾免责”, 但在举证责任的设置上不像汉堡规则那样采取简单而一边倒的模式。第17条主要是以举证责任与举证顺序为主线展开的, 这是《鹿特丹规则》在构造上有别于《海牙规则》和《汉堡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5]该条第1款的规定, 使得承运人的管船义务始终贯穿航次始终, 由此带来的货物灭失或者损坏以及迟延交付, 承运人将不再适用免责条款。③《鹿特丹规则》创新了承运人责任制度, 使海运的责任阶段延伸至国际多式联运的适用范围。[6]

(二) 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不同

国内一般认为《海牙规则》的承运人责任期间为自货物装上船舶开始至卸离船舶为止, 即“钩至钩”原则, 据此, 承运人对货物的责任以货物越过船舷来界定。《汉堡规则》则将责任期间扩大为自承运人或其代理人从托运人或其代理人手中接管货物时起, 至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时止, 包括装货港到集装箱货运站在内的承运人掌管的全部期间, 即为“港至港”原则。而《鹿特丹规则》扩大了承运人责任期间, 包括从为运输而接收货物时开始, 至货物交付时为止的整个运输期间。并没有对接收和交付货物的地点加以限定, 因此承运人责任期间, 已经不局限于海上和港内。在该规则下, 船公司及海运承运人的揽货能力将被削弱, 将会刺激货运代理业及中间商的发展, 增加承运人和托运人之间的中间环节以及货物运输的总成本。

(三) 公约适用范围不同

《海牙规则》规定本公约各项规定, 适用于在任何缔约国所签发的一切提单, 但不适用于租船合同, 除非提单是在船舶出租情况下签发的。《维斯比规则》在此基础上, 将适用范围扩展至有关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 货物从缔约国起运的提单、起运港为缔约国的提单以及规定受《海牙规则》或者赋予该规则以法律效力的国内法约束的提单。《汉堡规则》又进一步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卸货港或为实际卸货港的备选卸货港位于缔约国内的提单。与其他海运公约相比, 《鹿特丹规则》为适应国际集装箱门到门运输的需要, 突破以往三个公约运输适用范围, 扩大涉及三个方面:运输方式扩大为“海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涵盖的地域范围为海上区段和非海上区段;责任主体扩大为承运人、履约方、海运履约方, 从而将海运、港口、内陆各种运输方式的经营人都涵盖在内。这使得调整范围已不局限于海上运输, 还适用于那些与海运相衔接的其他方式的运输。由此, 该规则已经相当于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此外, 从《海牙规则》到《鹿特丹规则》还呈现出承运人的最高责任赔偿限额逐步提高;对灭失或损害货物的计量方法越来越合理;索赔和诉讼时效依次延长等发展趋势。由此, 窥视出当代国际货物运输领域内船货两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妥协与角力, 作为主要货主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利益越来越受到关注与尊重, 逐步摆脱原本极不公平的风险承担规则, 更加合理的国际航运新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三、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取向及立场

我国目前没有参加以上任何一个公约, 而是将公约的制度转化为国内法, 以国内法的方式执行公约。

(一) 我国海商法的立法取向

《海商法》在承运人责任制度方面以《维斯比规则》的规定为责任基础, 采纳《汉堡规则》中若干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定, 并博采其他国际公约的规定及习惯做法, 形成了自己的承运人责任制度。[7]而诉讼制度则基本援引了《汉堡规则》的规定, 但在诉讼期间上由规则的2年改为1年。对于集装箱货物《海商法》采用了汉堡规则的规定, 即“港至港”;对于非集装箱货物则采用了海牙规则, 即“钩至购”。对于承运人对单件货物灭失和损坏的赔偿限额, 海商法采用了《维斯比规则》的规定。总体来说, 《海商法》采用了以《维斯比规则》为基础, 吸收《汉堡规则》中成熟和合理内容, 并增加本国特色规定而形成的本国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混合运输制度”。[8]这在我国国际贸易和航运业还处于开放初期和成长阶段是合适而富有远见的选择, 但时至今日, 我国《海商法》面临一些新变化和挑战, 存在修改的必要。

(二) 对《鹿特丹规则》应采取的立场与态度

《鹿特丹规则》的通过和开放签署将对全球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物流业及与此相关的保险业、金融银行业等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其对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制、免责事项和无单放货等问题都作了大幅度修改, 对于我国这样的航运大国来说, 必然产生不小的影响。由于新公约对航海过失免责的删除, 使承运人几乎丧失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海损保护机制;还允许无单放货, 而整个无单放货机制充满不确定性, 稍有不符程序或脱节, 均将影响其实施, 大大增加了海运经贸欺诈风险, 使承运人可能面临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我国政府在签署前必须慎重考虑,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审时度势, 吸取其精华来丰富与完善我国《海商法》。

总体上而言《鹿特丹规则》是一部顺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的公约, 符合当前的航运和贸易实践, 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它尝试考虑集装箱运输的广泛使用、考虑电子商务的迅速推开、考虑运输速度的加快, 凭单提货并不总是具备可行性这些因素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它符合了近30年来海运和多式联运的发展。[9]我国《海商法》的施行已经走过19个年头, 国际航运与贸易领域瞬息万变, 不免出现不能适应经贸与航运发展的要求的情况, 这正是启动《海商法》修订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 值得考虑的是, 利用既有国际立法的一些尝试以及其他国家立法的一些经验来修订《海商法》。[10]将《鹿特丹规则》中先进而成熟的成分吸收进来, 并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加速完善和修订我国《海商法》, 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 为我国航运与贸易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坚实的法制基础。

摘要:通过对四部重要的调整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进行分析及比较研究, 呈现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立法的发展进程, 结合相关公约指出我国《海商法》在有关问题上的立法取向, 并阐明我国对待《鹿特丹规则》所应采取的立场与态度, 这对于我国《海商法》的修改和完善很有益处。

关键词: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比较研究,《鹿特丹规则》

国际公约 篇2

一、要约与承诺

案例1对要约内容做了修改的承诺是否有效?

1995年6月27日我国某公司应荷兰某商号的请求,报出某初级产品200公吨,每公吨CIF鹿特丹人民币1950元,即期装运的实盘(要约),对方接到我方报盘后,没有表示承诺,而再三请求增加数量、降低价格,并延长有效期,我方曾将数量增到300公吨,价格每公吨CIF鹿特丹人民币减至1900元,有效期经两次延长,最后延至7月25日。荷商于7月22日来电接受该盘。但附加了“需提供良好适合海洋运输的袋装。“我方在接到对方承诺电报时,发现因巴西受冻灾而影响该商品的产量,国际市场价格猛涨,从而我方拒绝成交,并复电称:由于世界市场的变化,货物在接到承诺电报前已售出。”但对方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承诺是在要约有效期内做出,因而是有效的。坚持要求我方按要约的条件履行合同,并提出,要么执行合同,要么赔偿对方差价损失23万余元人民币,否则提交仲裁解决。试问:中方是否应赔偿对方差价损失人民币23万余元,为什么?

案例2要约是否可撤销?

德国建筑商A于1993年8月底与美国生产商B联系,要求美国生产商B向其报4万吨钢缆的价格,并明确告诉美国生产商B,此次报价是为了计算向某项工程的投标,投标将于同年10月1日开始进行,10月10日便可得知投标结果。同年9月10日,美国生产商B向德国建筑商A发出正式要约,要约中条件完整,但要约中既没有规定承诺期限,也没有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同年9月中旬起,国际市场钢缆的价格猛涨,在此种情况下,美国生产商B于10月2日向德国建筑商A发出撤销其9月10日要约的传真。同年10月10日,当德国建筑商A得知自己已中标的消息后,仍立即向美国生产商B发去传真,对9月10日的要约表示承诺。此后,美国生产商B争辩他已于10月2日撤销了要约,因此合同不能成立。双方就合同是否成立发生了纠纷。请问:德国建筑商A与美国生产商B之间的买卖钢缆的合同是否有效成立,为什么?

二、买卖双方的义务

案例3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案例

在一次广州交易会上,中国某省某公司与某国一客户签订了一项冷冻北京鸭的出口合同,规定我方给对方出口带头、翼、蹼,无毛的一级冻北京填鸭10吨,须按伊斯兰教的屠宰方法。我方公司不清楚伊斯兰教的屠宰方法,就自行将鸭子从口中进刀,将血管割断放血后加工速冻。然后请协会出具了证明。当鸭子运抵该国后,经当地卫生部门检验,发现该批鸭子用的是“钳宰法”,不符合合同要求,为伊斯兰教习俗所不容,拒绝收货,并通报我方,或当地销毁,或将货物退回。我方只好退货,损失往返运费及差价,同时还要表示歉意。

案例4卖方的权利担保义务

(一)在一项转口贸易中,日本A公司与中国B公司签订了一项买卖合同,合同规定由日本A公司向中国B公司出售一批机床。在订立合同时,中国B公司明确告诉日方:这批机床将转口土耳其使用。合同签订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这批机床并未按原计划转口到土耳其,而是转口到了意大利。当这批机床运达到意大利之后,一位意大利生产商发现该批机床的制造工艺侵犯了其两项专利权,故根据其本国专利法向当地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法院禁止这批机床在意大利境内使用或销售,同时要求损害赔偿。后据调查,这批机床确实侵犯了 1

意大利生产商的两项专利,这两项专利均是在意大利批准注册的,同时,其中有一项专利还在中国批准注册。当中国B公司找到日本A公司,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时,日本A公司以其在订立时并不知道该批机床将转口意大利为由,拒绝承担违约责任。双方因此产生争议。请问:日本A公司是否应承担责任?

三、违约及其救济

案例6根本性违约和非根本性违约

第一个:出售圣诞节食用火鸡案。买方从国外进口一批供圣诞节出售的火鸡,卖方交货的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期间晚了一个星期。由于节日已过,火鸡难以销售,使买方遭受重大损失,请问:卖方的延迟交货构成根本违约?

第二个:出售普通肉鸡案。合同规定卖方应于7-8月装船,比实际迟了一星期。这段时间内肉鸡的市价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供销情况亦正常,这时,能否认为延迟交货已构成根本违约,买方能否撤销合同?

案例7预期违反合同案

1998年2月,新加坡狮城家具行向福建某家具厂发出购买皮箱的要约,要求订购2000只皮箱,并对皮箱的式样、用料提出了特殊要求,1998年5月4日之前交货。双方于2月10日正式签约。家具厂签约后即依新加坡家具行的要求,开始生产皮箱。然而3月25日,家具厂收到新加坡家具行的传真,声称家具厂是乡镇小厂,生产能力极低,不可能按时履行合同,为防止家具厂预期违约,决定撤销合同。家具厂收到传真后,立即给狮城家具行回电说明到3月25日已生产出900多只皮箱,交称依该生产速度,完全可以在交货日完成交货。狮场面家具行令依推测称家具厂不可能按照履行合同缺乏证据,因此无权撤销合同,这种行为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对预期违约所作的救济方式不符。考虑到双方以领往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狮城家具行按双方签订的合同履行其义务。狮城家具行对此未予答复。4月30日,家具厂电告独城家具行,2000只皮箱已按要求完全完工,请做好提货准备。但狮城家具行回传真称合同早已撤销,不准备提货。家具厂遂于5月15日向中国贸仲委提请仲裁。

问题:

1.什么是预期违反合同?

2.狮城家具行是否有权撤销合同?

四、货物风险的转移

案例8在途货物的风险转移案

香港某公司与我国某公司于1997年10月2日签订出口服装合同,价格条款为FOB青岛,11月2日货物准时通过“长风”轮出运。11月4日,香港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合同,将该批货物转卖给德国公司,价格条款为CFR汉堡,合同适用法律为《公约》。此时货物仍在运输途中。11月20日,“长风”轮在海上航行中发生海水渗漏,服装受损严重,德国公司遂向香港公司和我国某公司索赔。

请问:货物发生损失的风险应由谁承担?

案例9CIF合同货物运输中的风险承担案

我国某公司与韩国某公司签订一份CIF合同,进口电子零件。合同订立后,韩国公司按时发货。我公司收到货物后,经检验发货,货物外包装破裂,货物严重受损。韩国公司出具离岸证明,证明货物损失发生在运输途中。对于该批货物的运输风险双方均未投保。请问:(1)上述风险损失由谁承担?

(2)本案中哪一方当事人负责安排运输?

案例10ABC公司未按时接货而致货物损失案

1999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甲公司与法国ABC公司经多次交换电传,达成6万吨大米交易,其中规格:一种为碎粒不超过35%,数量3.5吨,2,3,4月每月约装1.2万吨,另一种为碎粒不超过25%,数量2.5万吨,3,4月每月约装1.2万吨,并签订了销售合同.由于采用FOB上海条件,另附为ABC公司所熟知并经其克认的甲公司的FOB装船条款,人微言轻销售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甲公司FOB公司的装船条款规定(1)买方所租载货船舶必须不迟于本合同规定的每装运月份的第20天抵达装运港.由于载货船舶延迟抵达而使卖方遭爱任何损失和额外费用需由买方负担.(2)买方必须于船舶到过装运港前10天将船名,船旗,船长的国籍和估计到达装运港的时间通知卖方,并以卖方接受为准.”

合同签订后,甲公司于2月5日发电催请对方速开信用证.并请对方告第一艘船的估计到达时间.经数次电传联系,买方于2月22日派船抵达上海受载.1.2万吨大米顺利装船完毕.为了保证能继续按时装运收汇,甲公司一再催请ABC公司迅速办理3月份应装货物的派船事宜.然而,3月10日,ABC公司来电复称:由于租船市场船源紧缺,租不到船只,要求延迟一个月装运.由于甲公司货物早已备妥待运,如延期一个月装运,势必造成中方利息,仓租,保险费等费用的损失.中方即复电ABC公司:3月份装运的货物2.4万砘已备妥,不能同意延迟装运期,必须于3月20日前派船抵沪以履行合同义务.3月20日,ABC公司来电声称,尽最大努力,船只无法找到.3月22日夜,该港口遭到特大暴风袭击,致使存放在该港口货场的甲公司的货物受损,损失严重.甲公司于3月23日致电ABC公司,告知其货损情况,让ABC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包括货损,仓租,保险费等.ABC公司回电称,双主合同是FOB条件,货物在尚未交付,风险尚未转移,故该意外事件造成的货损应由甲公司承担,ABC公司无承担义务.甲公司见磋商无望,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ABC公司赔偿其经济损失.请分析:

(1)本案应适用什么法律解决.(2)货物因风暴袭击遭受的损失应由谁承担.案例11CFR交易下的货物风险承担案

2003年,美国出口商与韩国进口商签订了一份CFR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出售小麦2000吨给买方。小麦在装运港装船时是混装的,共装运了5000吨,卖方准备在小麦运抵目的港后,再由船公司负责分拨2000吨给买方。但载货船只在途中遇到高温天气而使小麦发生变质,共计损失2500吨,其余2500吨小麦安全运抵目的港。卖方在货到目的港时声称,其出售给买方的2000吨小麦已居运输途中全部损失,并认为根据CFR合同,货物风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已经转移给买方,故卖方对小麦2000吨的损失不负责任。买方则要求卖方履行合同。双方争持不下,遂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请求根据《公约》仲裁解决。

请问:货物损失的风险应由谁承担?

国际公约 篇3

路虎极光敞篷版

敞篷版的极光是基于3门版极光设计生产的,采用软顶敞篷设计并加入翻滚防护系统。因为变身敞篷版本,与极光普通车型相比,车身刚性经过了路虎的特别加强。此外,重新设计的21英寸轮毂与车身线条搭配更加协调,使敞篷版极光有着别样的风格。

动力系统方面厂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敞篷版车型应该与现款极光搭载同款2.0T发动机。

法拉利620 GT

作为法拉利599GTB的后继车型,620GT将亮相今年日内瓦车展。620GT将是法拉利历史上动力最强的车型,目前坊间流传新车将搭载6.3升V12引擎,最大动力输出达到740马力,采用7速双离合变速箱,百公里加速时间3秒,0~200千米/时加速仅需8.5秒,最高车速340km/h。车身采用赛车化的铝合金单体车壳设计,整车重量将低于前辈599GTB。

新车采用前置引擎布局,整体上延续599GTB的经典修长外形,前脸设计则明显带有法拉利FF和458的科技感元素。

福特 B-MAX

B-MAX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无B柱结构,当前、后门开启时能够获得1500mm的车门空间,具有很好的便利性;同时为了保证无B柱情况下的车身刚性,福特针对车身及车门均采用高强度设计,比普通车体刚性高5倍以上。

B-MAX将搭载1.6L TDI柴油发动机和1.0L 三缸EcoBoost GTDi汽油发动机,最大马力分别为94和114匹马力。

奥迪 RS4 Avant

RS属于奥迪旗下的性能车款,本届日内瓦车展,奥迪首先推出的是新RS4 Avant旅行版本,相比普通的A4 Avant,RS4拥有肌肉感更强的前后翼子板和更大尺寸的铝合金轮毂。前脸也更夸张,比如进气格栅变成了更大面积的银色蜂窝状,前保险杠下唇部分也采用了彰显性能的哑光银涂色。尾部则拥有粗壮的双出排气管,车身也用RS4标识进行点缀,营造出典型的RS风格。新RS4搭载了手工打造的4.2升V8发动机,可输出450匹马力,在7速双离合变速器以及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的加持下,新RS4百公里加速时间为4.7秒,并拥有280km/h最高时速。

保时捷新Boxster

保时捷将新Boxster首秀的机会放在了本届日内瓦车展上,虽然Boxster一直是保时捷入门跑车,但它依然少不了最纯正的保时捷特征。新Boxster的尾部变得更加精致,相较老款车型,新Boxster轴距和轮距略微加长,而悬挂调校方面也更下功夫,所以新Boxster的操控和高速稳定性表现都更优异。新Boxster会搭载2.7L和3.4L自然吸气引擎,分别可输出265和315匹马力。此外,由于新Boxster采用软顶设计,车重较老款轻了100Kg,新款还配备了自动启停系统、刹车能量回收系统以及热量管理系统等跑车中难得一见节油装备,全新Boxster的综合油耗也比老款降低了15%。

奥迪A3

A3是大众集团实行MQB平台生产(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的首款车型。在动力配备上,1.4TSI发动机将是主打配备。该款发动机使用了奥迪的可变气缸技术,以实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其原理是在低负荷的情况下关闭其中两个气缸,从而减少燃油消耗。新一代A3将有4种衍生车型,包括三门版、敞篷版、四门轿车版以及五门掀背版。

奔驰 Smart Fortwo

新款Smart Fortwo的外观经过重新设计,变化最大的是前脸,Smart的车标被移到了前进气栅格中间,下进气栅格被充分拉大,并将雾灯融合在里面。从众多图片来看,某些车型还将配备LED日间行车灯。

SmartFortwo的动力配备方面,汽油发动机参数与现款车型相同;1.0L的cdi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55马力;此外,还有两种不同调校的搭载启停系统的微混车型,均搭载1.0L发动机,总功率分别为61匹和72匹马力。

摩根 Aero Coupe

摩根是家英国的老厂,所有的汽车都是手工组装,本届日内瓦车展,摩根将推出全新Aero Coupe。摩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Aero Coupe外形维持老爷车的风味,不过动力方面并不含糊。新Aero Coupe搭载的是宝马4.8升V8自然吸气引擎,变速箱则有6速手动和6速自动可选,仅需4.2秒便可破百。新Aero Coupe还采用轻量化车身,整车采用全铝构造,重量仅为普通钢材车身的三分之一,而且底盘也经历了严苛的赛道测试调校,正因为与时俱进,这家老厂才能在后工业时代存活,目前摩根是英国仅存的纯手工制作跑车厂,而且有望在今年进入中国市场销售。

迷你Mini Clubvan

即将在日内瓦车展亮相的Mini Clubvan概念车是MINI基于 Clubman开发的一款小型小型都市货运通勤车,

尽管Mini Clubvan尚属概念车阶段,但实际几乎就是量产车标准。Mini Clubvan在Mini Clubman基础上取消掉副驾驶侧对开的小门,并将侧面后排窗户封死。为营造出小型货运汽车气氛,将后排座位取消改作载货空间并在货仓内部提供了六个U型环以固定装载物,前排驾驶空间与货舱之间用钢制防护网隔开。

MINI官方并未提及Mini Clubvan概念车采用何种动力系统,不过预计将采用与Mini Clubman相同的1.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

丰田 Yaris Hybird

不同于欧美品牌小排量涡轮化的环保战略,日系厂商似乎更加青睐采用混合动力技术。

今年夏天将登陆欧洲市场的全新雅力士 Hybird将采用与丰田普锐斯相同的HSD (Hybrid Synergy Drive)混合动力系统,不过其汽油引擎排气量缩减为1.5升。新雅力士 Hybird车身尺寸与全新内燃机版雅力士相同,轴距较现行款增加50mm而达到2510mm,且车长也增加了120mm为3905mm。

蓝旗亚Flavia Cabrio

蓝旗亚是菲亚特旗下品牌,没有进入中国市场销售,但在意大利,蓝旗亚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菲亚特收购了克莱斯勒,如果你熟悉克莱斯勒,你会一眼看出这款车与克莱斯勒的关系,蓝旗亚Flavia Carbrio便是基于克莱斯勒200平台设计出的车型。除了前格栅处换成了蓝旗亚的标志,整体线条完全保留了克莱斯勒200的风格,不过在内饰上,蓝旗亚会更细腻一些。菲亚特为这款车配备了2.4L自然吸气引擎,变速箱则是6速自动变速箱,动力表现偏平顺。

雪铁龙 DS4R

雪铁龙近年来积极重启其经典的DS品牌,并且将于今年将DS车系引入到国内市场。

近日雪铁龙官方发布了新款DS4R概念车的图片,新车由雪铁龙运动部门开发,相比普通版DS4车身降低了35mm,制动系统采用前4活塞卡钳配合380mm刹车碟,轮胎尺寸235 /40 R19。DS4R搭载1.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256马力,升功率达到惊人的160马力。尽管动力输出如此强悍,DS4R却相当环保,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仅155克。

雪铁龙目前尚没有量产DS4R的计划,不过根据DS车系在雪铁龙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和雪铁龙近年来在赛车运动的积极表现,未来应该能在赛场上见到DS4R的身影。

国际公约 篇4

一、《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中著作权的比较

1. 两个公约的法律渊源不同

《伯尔尼公约》在法国的倡议下签订, 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打上了深深的大陆法系烙印。《世界版权公约》则是出于把美国及泛美版权公约中的一批国家纳入世界性国际版权保护范围的目的而妥协的产物, 因此它带有英美法系的深深印痕。当然《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这种区别仅是表面的, 然而正是这种表面的法源区别却进一步造成了其权利性质、权力客体范围和权力内容的巨大差异。

2. 两个公约权力性质的差异

渊源于大陆法系的《伯尔尼公约》将“人格价值观”作为著作权立法的哲学基础。他们将著作权利赋予天赋人权的思想, 确立了以保护作者精神权利为中心的著作权观念。1 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称“自由交流思想和意见是最珍贵的人权之一, 因此所有公民除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滥用自由应负责外, 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写作和出版”。这一宣言将著作权提高到了基本“人权”的核心。后来德国康德等人进一步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的作品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反映, 因此他们创制了“作者权” (author’s right) 的用语, 以与英美法系的“版权” (copyright) 相区别。

植根于普通法系的《世界版权公约》却将著作权法构筑于其“财产价值观”的基础之上, 他们奉行“商业著作权”学说, 认为著作权的实质是为商业目的而复制作品的权利。因此其著作权最初的保护内容为作品的印制权和重印权, 著作权的存在依赖其物质形式的存在, 其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可能移予他人的财产。1 7 1 0年叶安娜法令的颁布强化了这一观念。该法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现代文化传播功能的充分实现, 鼓励人们对生产精神产品和兴办出版业进行投资。

3. 两个公约权力主体范围的区别

由于《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的法源及其对权力性质的界定不同, 这两个公约所规定的权力主体的范围就不尽相同。《伯尔尼公约》第1条规定:“履行本公约的国家, 为保护作者就其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权利而结成联盟。”整个公约都未给“作者”的含义进行界定。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家和很多国家的版权法学家对该概念进行了法理学上的解释, 即只有直接从事创造活动的自然人才可被视为作者。由此可见《伯尔尼公约》对版权主体范围的界定十分简单明确。《世界版权公约》也在其第1条中把“作者及其他版权所有者”列为权利主体, 其权利主体比《伯尔尼公约》多出了一部分人 (如法人、雇佣人和职务人) 。美国版权法甚至认为在雇佣状态下, 直接从事创作的人不是作者, 而雇主 (可以为自然人, 也可为法人) 反应被看作是作者。为了避免在给“作者”概念下定义时产生冲突, 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都在自己的版权法中几乎都有一条相同的法律条文: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 在作品上署名之人应被视为作者。

4. 两个公约所保护的权利客体与保护内容不同

由于《伯尔尼公约》既承认作者的精神权又承认作者的财产权, 而《世界版权公约》却只保护作者的财产权, 因此二者的权力客体与保护内容不尽一致。《伯尔尼公约》第2条对作为其保护内容的文学作品作了意义上的界定, 并进而用“诸如……”的语言列举出了该公约所保护的各项作品。《世界版权公约》所举出的受保护的作品明显少得多, 虽然它没有采用“列举”的方式, 但是在其指出的保护作品中“包括”: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电影作品、绘画作品, 雕刻作品和雕塑作品, 从而给出了一个较明确的范围。

《伯尔尼公约》中保护的权利客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经济权利, 另一类为精神权利。其中列为各成员国必须授予的经济权利共有8项:即翻译权、复制权、公演权、广播权、朗诵权、改编权、录制权和制版权, 其精神权利即“署名权”与“修改权”。其所保护的权利客体共1 0类。《世界版权公约》仅对经济权利作出保护。在其缔结之初, 仅在其第1条中要求成员国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 在1 9 7 1年修订文本的第4条第⑵款中才进一步较明确的提出:第1条所说的权利, 包括为保证作者的经济利益所必需的基本权利。然后以“列举式”进行说明, 由此可从该公约第4条第⑴款和第5条第⑴款推出其所保护的经济权利至少应包括复制权、表演权、广播权、演译权、翻译权和改编权等) 。两个公约的权利客体和保护内容上有较大差别, 《世界版权公约》的权利客体和保护内容都明显地低于《伯尔尼公约》的保护水平。

5. 保护原则上的差别

两个公约为了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贯彻和施行都在其内容中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总体上看《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都采用了国民待遇原则和版权独立原则。《伯尔尼公约》还采用了自动保护原则, 《世界版权公约》却采用了非自动保护原则。

《伯尔尼公约》在其第5条第 (2) 款中规定:享有及行使依国民待遇所提供的有关权利时, 不需履行任何手续。这就是自动保护原则。按照这一原则, 公约成员国国民及其在成员国有长期居住地的其他人, 在作品创作完成时即自动享有版权;非成员国国民又在成员国无长期居所者, 其作品首先在成员国出版时即享有版权。美国及大多数泛美版权公约的成员国最初不愿意参加《伯尔尼公约》而另起炉灶的原因之一正是这些国家不愿实行版权的自动保护。

《世界版权公约》采用“非自动保护”的原则。但打上了妥协的烙印:即没有要求以登记、交费或其它程序作为获得版权的前提, 而是要求在首次出版作品的每一份复制品上标上版权标记“ (6) ”版权人名称和出版年份三项内容。

6. 两大公约的效力不一样

作为《伯尔尼公约》管理者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伯尔尼公约》的效力优于《世界版权公约》。在不发生冲突时, 则这两个版权公约均可适用, 一旦二者发生冲突, 《伯尔尼公约》优先适用。由于《伯尔尼公约》的保护水平较高且具有众多的保留条款, 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愿意积极加入《伯尔尼公约》, 该公约的经常性修改适应了新的情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版权公约》在版权国际保护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无论是管理该公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还是该公约的绝大多数缔约国都没有提出进一步修改该公约的要求, 这导致了该公约适用性的下降。

另外在国际版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TRIPS协议》明确对当今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公约的适用情况作了不同处理。《伯尔尼公约》成为《TRIPS协议》肯定并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执行的国际公约。TRIPS协议中明确提到不要求全体成员遵守并执行的公约就有《世界版权公约》。这从侧面反映了国际上《伯尔尼公约》的适用范围和效力都比《世界版权公约》大。

二、著作权的发展趋势

1. 保护客体和权利内容的极度扩张

只要我们对1710年安娜法令——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版权法到现代世界各国的版权法和国际性的版权公约的发展轨迹作一历史考察, 就会发现版权走过的是一个逐渐扩张的历程。

1710年的安娜法令在其序言中指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印刷者不经作者同意而擅自印刷、翻印或出版作者的作品, 以鼓励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编辑或写作有益的作品。可见当时主要保护的是复制权。1886年签订的保护版权的重要国际条约《伯尔尼公约》在1928年、1948年和1971年进行过三次重大的修改, 从而形成了1928年的罗马文本、1948年的布鲁塞文本和1971年的巴黎文本。布鲁塞尔文本与罗马文本相比, 在保护对象上增加了“电影作品”与“实用艺术品”, 并且把“追续权”作为“不选择保护的权利”列入第4条第 (3) 款中。巴黎文本与布鲁塞尔文本、罗马文本相比重要的变化是, 明确了电影作品本身享有的版权, 明确了复制权与朗诵权是版权经济权利中的重要内容。乌拉圭回合谈判后签订的《TRIPS协议》则比《伯尔尼公约》更进了一步, 将计算机程序和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列为保护内容, 并将出租权作为一种保护权利。在最新的《WIPO版权条约》中明确了发行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 增加了问题的传输权、译为向公众传播的权利、技术保护权和权利标示权。

我们有理由预测并相信, 随着e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的保护客体和权利内容将会不断涌现, 这将进一步丰富著作权人的权能, 从而使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也就更需要提高版权的保护水平。

2. 保护手段和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随着版权的保护客体和权利内容的极度扩张, 而且面临着高科技挑战, 对版权的保护手段和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保护方法上很多国家提出对版权全方位的“立体保护”, 即用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及当事人自已的力量相互协调而形成对版权的全方位保护, 主张对盗版和假冒等侵犯版权的行为进行综合治理。而司法保护是这一保护体系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保护手段上, 可用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或行政的手段对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对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著作权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的范围日益变得广泛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日益提高, 世界的版权保护手段和方法将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3.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限制

在特定条件下, 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著作权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任何形式报酬的情形, 在著权法领域被称之为合理使用。合理使用作为一种对著作权权能限制的制度, 得到现代各国著作权法的普通认可。因此《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都规定了合理使用制度。

理论上界定合理使用的标准却很难, 各国对合理使用的立法表述十分模糊混淆, 这就导致了司法上判断合理使用行为的混乱。而且传播技术领域的革命使我们从“印刷版权”时期发展到了“电子版权”时期。这一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著作权的内容, 而且必然相应带来对其合理使用的限制。“电子版权”改变了传统著作权的“版权即出版之权”概念, 摆脱了狭隘版权的束缚。出租权的出现对著作权限制原则进行了反限制, 从而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若干西方国家征收复制版税与录制版税的行为进一步对合理使用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限制合理使用制度的国际潮流, 《伯尔尼公约》对合理使用作了一总的限定:即“必须符合公平惯例”。如在其议定书中, 为个人使用目的而借助现代化设备复制享有版权的作品, 图书馆、档案馆及教育单位的一些复制活动 (例如复制计算机程序、数据库等) , 均不再被视为合理使用。

三、余论

著作权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我国先后加入了《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TRIPS协议》, 而且制定了自己的著作权法。国际公约的加人和著作权法的制定为我国打击盗版和假冒伪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对著作权的保护起步较晚, 因此, 我们必须从国际性版权公约和各国先进的著作权立法中吸收营养, 从而提高我国的版权保护水平, 同时我们必须把握住国际上著作权的发展趋势, 以便适时调整我国的著作权法。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3]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性的反思[J].现代法学, 2001, (3)

[4]郑成思: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

[5]乔生: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法学, 2001, (3) .

[6]曹建明:WTO与中国的司法审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7]郑成思: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A].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

职业安全卫生国际劳工公约介绍 篇5

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国际公约按照其内容, 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公约

第一类公约用来指导成员国为了达到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保证工人的福利与尊严制定方针和措施, 包括对危险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程序的正确监督。这类公约的标准主要包括:

1、职业安全卫生公约,1981(No 155)该公约要求批准本公约的成员国制定、实施并定期评审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和工作环境方针, 实现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 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预防源于工作、与工作相关或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对健康的危害。该方针必须考虑工作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协调管理, 要素之间的关系, 培训、交流与合作, 以及工人及其代表遵照方针, 按照规定的措施要求, 采取恰当的行动获取保护。N0.164 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2、职业卫生设施公约,1985.(N0.161)主要内容是关于使用具有必要的预

防功能的设施和负责向雇主、工人和员工代表就履行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和使工作适合于人员的能力方面提供咨询服务。该公约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 制定、实施并定期评审国家职业卫生设施的方针, 该方针要看眼于为所有经济活动部门的工人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样的设施。NO.171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3、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公约,1993.(N0174)主要目的是预防包括危险物质在内的重大工业事故和限制该类事故后果。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有责任制定、实施并定期评审国家控制重大事故风险, 保护工人、公众和环境的方针。实施该方针的国家标准的细则必须符合本公约条款的要求。NO.181 建议书是

1/4

对该公约的补充。

第二类公约

该类公约针对特殊试剂(白铅、辐射、苯、石棉和化学品)、职业癌症、机械搬运、工作环境中的特殊危险而提供保护。主要包括:

1、石棉公约,1986.(N0.162)应用于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石棉的所有活动。批

准该公约的成员国有责任为预防、控制和保护工人免受由于接触石棉所导致的健康危害而规定必须采取的措施。NO.172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2、苯公约,1971.(N0.136)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采取措施, 取代、禁止

或控制苯在工作场所中的使用。NO.144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3、职业癌症公约,1974.(N0.139)责成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定期地确定致癌

物并对其暴露浓度加以限制。对这些致癌物,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必须规定为保护暴露于这些物质中的工人应采取的措施, 保存适宜的记录, 为工人提供医疗检查并进行必要的评估, 掌握工人的暴露程度和健康状态。NO.147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4、辐射保护公约,1960.(NO.115)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采取一切适宜的措施有效地防止离子辐射对工人构成的安全和健康威胁。此类措施必须包括将工人的暴露限定在最低水平, 收集必要的数据, 确定最大容许辐射暴露剂量, 告知工人所面临的辐射危险, 提供适宜的医疗监测。NO.114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5、化学品公约,1990.(N0.170)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 按照本国的条件

和惯例并在协商最具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和定期评审一个工作中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方针。该方针应明确诸如标签和标识, 供应商和雇主的责任, 化学品的转移, 暴露、操作控制, 废弃, 信息和培训,工人的职责, 工人及其代表的权利以及出口国的责任。NO.177 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6、机械防护公约,1963.(NO.119)建立了保护工人免受工作场所机械运行所

带来的伤害风险的标准。该标准涉及到了机械销售、租用、运输等环节及在这些环节中的风险。NO.118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7、(航运包装)标识重量公约,1929.(N0.27)要求准备航运的任何大于等于

一吨的包装或物体必须标明其毛重。

8、最大重量公约,1967.(NO.127)责成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对单人一次人工

搬运的重量作出上限规定。任何工人都不能被强求或容许从事人工搬运这样的重物, 即由于其重量的原因, 可能危及该搬运工人的安全与健康。NO.128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9、工作环境(空气污染、噪声、振动)公约,1977.(NO.148)要求批准该公

约的成员国规定应采取的措施, 预防、控制和保护工作环境中空气污染、噪声和振动所带来的职业危害。措施的开发必须考虑本公约的要求。NO.156 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第三类公约

本类公约是针对某些经济活动部门, 如建筑工业、商业和办公室及码头等提供保护。主要包括:

1、卫生(商业和办公室)公约,1964.(NO.120)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采

用并保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 按照本公约的要求, 确保在商业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NO.120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2、职业安全卫生(码头工作)公约,1979.(N0.152)覆盖了所有的船舶装卸

工作及相关工作。NO.160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3、建筑安全卫生公约,1988.(NO.167)要求批准该公约的成员国采用并保持

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 按照本公约的要求, 确保在建筑行业工作的工人的安全与健康。NO.175建议书是对该公约的补充。

国际公约 篇6

所谓二元化学武器就是把两种相对无害或毒性很低的化学物质作为二组分,分隔装填在炮弹、炸弹、火箭弹头及导弹战斗部的弹体内,在发射后,借助弹体飞行中的旋转或推动作用,迅速将弹内的化合物搅拌进行合成反应,转瞬间即生成具有剧烈杀伤作用的毒剂,当到达目标时,弹体爆炸后所产生的杀伤作用与传统的化学毒剂成品完全一样。二元化学武器和传统的化学武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经济性二元化学武器不使用专门的工厂制造毒剂成品,不需要专门的贮存场所,不需要特殊要求的运输,也不存在过期和报废毒剂的销毁问题。因此,从它的生产投资和成本上来讲,远比传统的化学毒剂要低。

安全性二元化学武器所使用的前体组分为无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甚至有的是市场上大量出售的化学品。如美军研制的二元沙林前体中的“IP”组分,就是化学试剂商店出售的异丙醇。这种化合物在许多国家都是大量生产的工业化学试剂。因此,在平时生产、贮存等过程中不容易发生中毒事故,比较安全。

方便性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组分为无害或低毒的一般化合物,平时可作为民用,一旦战争需要,可立即大量地转为军用,且有较理想的平战结合功效,非常方便实用。

隐蔽性由于二元化学武器的前体组分为一般化学试剂,因此它不受《化学武器公约》的限制,既不必害怕被检查也不会被禁止,只是在需要时才发挥巨大作用。可见,二元化学武器仍将是笼罩未来战争的“幽灵”。

国际公约 篇7

一、看待平行进口问题上的理论分歧

平行进口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有不同的理论支持。权利穷竭原则经常被用来作为平行进口合法性的辩护词;而地域性原则则是经常被用来作为禁止平行进口的理论基础。权利穷竭原则是指有关专利产品在专利权人自己或经其许可售出后, 这些产品的使用、再销售、捐赠等不再受权利人的控制, 购买人取得自由处置这些产品的权利。专利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通过授予专利权人合法的垄断权利从而激励创新, 同时平衡权利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是专利制度的价值追求之一。而权利穷竭原则的功能就在于平衡专利权人的专有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 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 禁止专利权人因两次获利而产生过分的垄断。而地域性原则指专利权是由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赋予做出发明创造之人的排他性的权利, 是国家主权的衍生物, 依据不同国家法律而产生的专利权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 其权利内容和效力仅在特定的法域得到承认, 如在甲国失效的专利在乙国则并不必然无效, 在甲国取得专利在乙国也并不必然就能取得。

二、国际公约对平行进口的规定及争议

在现行的国际公约框架中, 平行进口问题虽然未被明确、具体地涉及, 但是结合当时的立法背景从公约条文的字里行间不难推断出现行的国际公约对平行进口问题的态度。笔者认为, 当前的国际公约环境下, 平行进口问题的合法性基础问题被故意回避, 实际上是表明了一种中性的态度, 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而是留给各个国家以立法明确。

Trips第六条规定:“在符合上述第三条至第四条的前提下, 在依照本协议而进行的争端解决中, 不得借本协议的任何条款, 去涉及知识产权权利穷竭问题。”该条表明的就是这样一种中性的态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 公约在赋予专利权人“进口权”的同时, 就意味着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原则即被否定了。笔者不赞同此种观点。Trips协议第二十八条 (1) 在赋予了专利权人“进口权”的同时在 (a) 款中的“进口”一词后专门加上了一个注释:“这一权利, 与依照本协议授予的关于商品的使用、销售、进口或者分销的所有其他权利一样, 均因符合第六条的规定。”

Trips协议本身的注释是对该协议的权威解释, 能够表明制定该协议的本意。照理说, 既然Trips协议第六条明确规定“本协议的任何规定均不得用于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问题”, 其中当然也包括第二十条, 而且第六条位于协议的总则部分, 是协议的基本规定之一, 其法律效力应当高于其他各章的具体规定, 因此即使不做上述注释料也无妨。但是, 正因为协议的制定者考虑到对第二十条的规定容易产生诸如上文所述那样的理解, 为了杜绝歧义更加明确起见, 在制定Trips协议时又特地加入了这一注释。笔者以为, 进口权是Trips协议中增加赋予给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 这一规定使得专利权人的权利效力增强, 从而可以不用等到专利产品进口到国内开始销售后再提出侵权指控了。明确进口权的内容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未经权利人同意”的理解, 在平行进口的情形下, 有关的专利产品被投放市场是经过了权利人 (或其被许可人) 同意了的, 但是进口行为没有经过进口国的相关权利人同意, 这其中涉及的就是权利用尽的问题, 即在这种情况下, 有关权利人对这批产品是否还有控制权。如前所述, Trips协议通过其他相关条款和注释对进口权的这一规定做了限制, 因此, 应当说, Trips协议规定的进口权并不能限制平行进口, 它针对的是未经权利人 (专利权人或其被许可人) 同意而投放市场的产品的进口, 主要包括侵权产品的进口、先用权人投放市场产品的进口等情形。

也有人认为, 根据《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规定的专利权独立原则, 可以推导出不允许平行进口的结论, 因为同一人就同一发明创造在不同国家获得的不同专利权是彼此独立的, 相互无关, 在美国的专利权被用尽, 不等于在中国的专利权也被用尽, 当然不应当有专利权国际用尽一说。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首先, 《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是专门为了排除一些国家对优先权的不同理解而加入的;其对专利独立原则赋予的含义也是特定的, 是针对专利权的获得、维持和保护期限而言的, 但是它并没有排除专利权人在一个国家进行的有关行为对他在另一个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权的效力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日本最高法院对BBS一案的判决也指出, 《巴黎公约》关于专利独立原则的规定与专利权人行使专利权的问题无关, 平行进口问题与上述规定无关。其次, 从Trips协议与《巴黎公约》的关联来看, 《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不能理解为排除专利权国际用尽原则的适用。Trips协议第二条 (1) 规定:“就本协议第Ⅱ、Ⅲ、Ⅳ部分而言, 各成员应当遵守《巴黎公约》第一条至第十二条和第十九条的规定。”这一规定表明Trips协议将《巴黎公约》有关条款的规定融入该协议之中。如果《巴黎公约》第四条之二是明确表明否定权利国际用尽原则, 那么, Trips协议的第六条与这里的第二条就是矛盾的。Trips协议是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无数专家学者的关注下订立的, 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国际公约允许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适用平行进口问题

根据前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在现行的公约环境下没有任何公约对平行进口问题或是权利穷竭原则做出合法与否的判定, 公约把这个问题交给各国, 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 通过本国立法对此加以规定。实际上, 与其说平行进口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 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经济问题, 只不过法律是对其进行调整的主要手段。平行进口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一种专利产品在各国间的价格差, 这种价格差产生则是由于国家间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劳动力成本的不同, 以及对产品的需求不同, 另外汇率的波动也会导致国际市场中相同的产品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商品从低价位市场流向高价位市场, 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自然, 是不可阻挡的自然规律。甚至可以说, 平行进口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贸易自由化要求的必然结果。

平行进口问题牵涉到权利人、被许可人、进口商、消费者之间以及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利益。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仅从法学理论上寻找支持或反对的依据, 未免显得迂腐, 同时也必然会对国家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事实上, 世界各国对待该问题的态度都是与自身的国家利益紧密关联的。美国一直是专利保护国际一体化的倡导者, 其强烈反对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理论, 反对平行进口, 并不断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要求他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及力度。这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输出国, 拥有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 同时其市场也是一个高价位的市场, 因此禁止平行进口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人和防止国外的技术受让方返销产品占领其市场。欧共体的产生是为了消除成员之间的国际障碍, 建立一个单一的共同市场, 实现货物、服务、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 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内外有别的立场, 对在成员内部发生的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问题必须服从在《罗马条约》确定的货物自由流通规则的大前提下解决, 而对来自成员外的平行进口的专利产品专利权人则可以主张其进口权予以禁止。

四、我国应从国情出发, 鼓励平行进口

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技术引进大国, 在很多技术领域仍处于落后地位, 而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这些都反映在我国目前的专利分布情况中。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 从1985年4月到2008年3月, 在由我国专利局授予的专利权中, 虽然外国人获得授权的数量只占授权总数的17.7%, 但是对工业和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发明专利却大部分被外国申请人获得, 占了授权的发明专利总数的45.8%;而中国国内申请人所获得的专利权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和层次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发明专利只占了中国申请人所获专利总数的21%。所以,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如果给予专利权人过强的保护, 反而会使我国对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 不利于本国产业的发展, 而承认专利权的国际权利穷竭原则、允许平行进口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果, 有利于本国有关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国际技术贸易中多属于被许可方, 需要引进技术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具有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密集的优势, 在国际贸易中属于低价位市场, 平行进口的合法化可以使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引进技术后, 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 从而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 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允许平行进口符合我国的贸易利益。所以, 我国应该利用Trips协定所规定选择权, 冷静地对待发达国家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和压力,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 从实现最大的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出发, 对平行进口采取宽容的态度。由于我国《专利法》于2000年的修改是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所以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进口权”应该与Trips协议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进口权”一样, 不应对平行进口问题做出不利的解释。

国际公约 篇8

1 集束弹药相关国际公约的发展历程

现代集束弹药问题的大背景实际源于战争遗留爆炸物问题。二战后世界各地相继爆发了多次较大军事冲突,在冲突国家和地区遗留了大量未爆弹药,经常造成平民死伤,妨碍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和维和行动的开展,并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1980年10月10日,裁军谈判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及三个附加议定书,即《关于无法检测的碎片的议定书》、《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议定书》和《禁止或限制使用燃烧武器议定书》。该公约简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The Convention on Certain Conventional Weapons) (CCW)。

遗憾的是1980年通过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并非对集束弹药作直接限制。以后联合国在此框架内对集束弹药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但由于联合国主导力量均是集束弹药的主要生产国和使用国,因此该问题长期难以解决。[1]从2000年起,以国际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向联合国提出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中附加新的议定书限制集束弹药。经过两年多的谈判,最后在2003年达成《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五号议定书《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ERW),但因有关各方分歧较大,只是强调通过战后清除、国际援助等措施,解决包括集束弹药等战争遗留爆炸物引发的人道主义问题,并未对集束弹药的生产、使用等作出实质性限制。

在达成《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之后,联合国仍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进行着关于限制使用集束弹药的国际谈判进程,希望继续以附加议定书的形式,达成一项对集束弹药的研制、生产、储存、使用、转让等进行限制的国际公约。但因各方分歧太大,集束弹药问题谈判进展缓慢。[1]

2006年黎以战争以来,由于以色列大量使用集束弹药,出现多起哑弹导致平民特别是儿童伤亡事件,由此引发国际上限制甚至禁止集束弹药的呼声越来越高。挪威、加拿大、奥地利、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黎巴嫩等“激进国家”和红十字会、人权观察、集束弹药联盟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不满《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所取得的结果及后续集束弹药谈判进展缓慢,联络46个国家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C C W)框架之外“另起炉灶”,于2007年2月在挪威奥斯陆进行首次国际会议,发起所谓“奥斯陆进程”,要求全面禁止或限制使用集束弹药,向美、俄等装备与库存集束弹药的大国施加压力。挪威、奥地利等“奥斯陆进程”核心国家先后举行多次国际会议,于2008年5月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会议上就《集束弹药公约》 (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 (CCM)文本达成一致意见。2008年12月,《集束弹药公约》在挪威奥斯陆正式开放签署,包括英、法、德在内的108个国家签署了该条约,并于2010年8月1日生效。

然而,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巴基斯坦、以色列在内的集束弹药的主要生产或使用国家并未签署《集束弹药公约》。这些国家认为《集束弹药公约》过于激进,希望在《特殊常规武器公约》的框架内讨论集束弹药问题。这些国家认为集束弹药作为军事力量,其作战能力短时间无法被替代,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他们主张用技术手段降低遗留爆炸物的数量,使战争危害和作战效果达到平衡。

在“奥斯陆进程”的压力下,《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的第六号议定书《集束弹药议定书》的谈判进程也加快了步伐。2007年11月,《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年会通过了关于集束弹药谈判的任务授权;2008年《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政府专家组(GGE)召开多次会议,就集束弹药的定义、保护平民和民用目标、一般限制和禁止、储存和销毁。转让、技术改进措施、受害者援助、国际人道主义法使用等问题开展磋商。包括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没有签署《集束弹药公约》 (CCM) 的国家,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也积极参与了第六号议定书的制定。迄今为止,《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政府专家组共召开10余次会议,尽管尚未完全形成,在“一般限制和禁止”的过渡期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议定书的大部分内容已取得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一致通过。

2 集束弹药相关国际公约内容扼要介绍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针对禁止或限制使用集束弹药共有3个公约,分别是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CCW) 第五号议定书《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奥斯陆进程”下的《集束弹药公约》 (CCM) 和正处在草案阶段的即将于2011年8月出台的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CCW) 第六号议定书《集束弹药议定书》。各公约扼要内容如下:

2.1《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第五号议定书)

联合国《战争遗留爆炸物议定书》要求“每一缔约方和武装冲突当事方对于在其控制之下的区域内的所有战争遗留爆炸物负有本条所规定的责任。对于不在成为战争遗留爆炸物的爆炸性弹药的使用者控制之下的区域,使用者应在现行敌对行动停止后并在可行的情况下,以双边方式或通过双方商定的第三方,包括通过联合国系统或其他有关组织,提供技术、资金、物资或人力等方面的援助,以便利标示、清除、排除或销毁这些战争遗留爆炸物;在敌对行动停止之后,每一缔约方和武装冲突当事方应在可行的情况下尽快在其控制的受影响区域内采取下列步骤,以减小战争遗留爆炸物所造成的危险: (a) 调查和评估战争遗留爆炸物所造成的威胁; (b) 评估在标示、清除、排除或销毁方面的需要和可行性并确定优先顺序; (c) 标示、清除、排除或销毁战争遗留爆炸物; (d) 采取步骤,为开展这些活动筹集资源……”[2]

2.2《集束弹药公约》

“奥斯陆”进程下的《集束弹药公约》要求“每一缔约国均承诺在任何情况下,决不:㈠使用集束弹药;㈡发展、生产、获取、储存、保留或者直接或间接向任何人转让集束弹药;㈢协助、鼓励或诱使任何人从事本公约禁止缔约国从事的任何活动。该公约将集束弹药定义为:设计用于散射或发放每颗重量在20公斤以下的爆炸性子弹药的一种常规弹药,包括爆炸性子弹药。下列弹药不在集束弹药之列:㈠设计用于散发照明弹、烟雾、烟火剂或金属箔片的弹药或子弹药;或设计专用于防空的弹药;㈡设计用于产生电力或电子效应的弹药或子弹药;㈢为避免产生大片滥杀滥伤效果及未爆子弹药构成的危险而具备所有下列特点的弹药: (a) 每一弹药所含爆炸性子弹药在十颗以下; (b) 每一爆炸性子弹药的重量在四公斤以上; (c) 每一爆炸性子弹药根据设计能测到和锁定单一目标; (d) 每一爆炸性子弹药装配有电子自毁装置; (e) 每一爆炸性子弹药装配有电子自行失效装置;”[3]

2.3《集束弹药议定书》(第六号议定书)

联合国《集束弹药议定书》的文本内容与“奥斯陆”进程下的《集束弹药公约》较为接近,但在2010年9月提交的草案中有两个技术附件引人关注,其中在技术附件A中做了如下说明:本议定书不适用于“为避免产生滥杀滥伤效果及未爆炸子弹药构成的危险而具备所有下列特点的弹药:每一弹药所含爆炸性子弹药在10枚以下;每一爆炸性子弹药的重量在4千克以上;每一爆炸性子弹药根据设计能测到和锁定单一目标物体;每一爆炸性子弹药装有电子自毁装置;每一爆炸性子弹药装有电子自失效装置。集束弹药能够准确投向预设目标区并配备一种装置或设计,导致其在撒布后在预计的作战环境范围内造成的未爆炸弹药不超过1%。”

在附件B中定义下列集束弹药不受议定书的约束:“集束弹药能够准确投向预设目标区而且每一枚爆炸性子弹药具有以下一种/两种或多种保障装置而这种装置必须高度可靠地有效确保未爆炸子弹药丧失作为爆炸性子弹药的功能:一种自毁装置或同等装置,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引爆装置;一种自失效装置;一种自失能特征。”[4]

2.4《集束弹药议定书》与《集束弹药公约》的区别

首先,《集束弹药议定书》是在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制定的,而《集束弹药公约》是挪威、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在联合国之外自发签署的。其次,《集束弹药议定书》中技术附件A中的关于“未爆炸弹药不超过1%”的说明条款以及技术附件B的内容是“奥斯陆进程”《集束弹药公约》中所没有的。正是因为此内容的存在,为作为集束弹药主要生产、使用国的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继续研制和使用集束弹药留下了余地,通过在集束弹药子弹中加入自毁、自失效、自失能等“三自”装置,确保未爆炸子弹药丧失作为爆炸性子弹药的功能,使子弹的未爆率降至1%以下,以此规避《集束弹药议定书》的约束,继续使用集束弹药。

3 集束弹药相关国际公约的意义及影响力

纵观三个公约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的文本内容,尽管出发点都是为了减少集束弹药对战争地区人民的过度伤害,但由于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他们各自的意义和影响力也颇为不同。其中,《战争遗留爆炸物物议定书》只是强调通过战后清除、国际援助等措施,解决包括集束弹药等战争遗留爆炸物引发的人道主义问题,并未对集束弹药的生产、使用等作出实质性限制;“奥斯陆进程”下的《集束弹药公约》是由挪威、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在联合国框架外发起并制定的,旨在全面禁止或限制使用集束弹药,由于其中的条款较为“激进”,包括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集束弹药主要生产和使用国并未签署该公约,因而其意义更多的是形成了国际舆论压力,对于集束弹药的约束力非常有限;目前对全世界集束弹药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即将出台的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六号议定书《集束弹药议定书》,由于该议定书的缔约国包括了美国、俄罗斯等集束弹药的主要生产或使用国,因此约束力和影响力更为显著。

4 结束语

集束弹药三个国际公约的相继出台对集束弹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继续保有集束弹药无可替代的作战能力,世界各国都在根据集束弹药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积极改造各自的集束弹药。围绕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将成为当前和今后集束弹药问题的重要工作。作为弹药科研工作者,应及时了解国际公约的发展趋势并扎实做好相关的基础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1]未名.《国际禁止集束弹药公约》的由来及分析.兵器知识.2010, 10A, 31

[2]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中文) 副本

[3]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http://www.unog.ch/

国际公约 篇9

关键词:根本违约,CISG,可预见性

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CISG, 以下简称《公约》) 中对根本违约制度的规定

(一) 《公约》中对根本违约的规定

1.定义

1980年制定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收了两大法系的立法成果, 使用了“根本违约”一词, 并清晰界定了根本违约的界定标准。《公约》第2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 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 以至于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即为根本违反合同, 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由此可以得出, 《公约》是以违约的严重后果为依据来进行判断, 而不是按照早期英国普通法上区分条款性质来判断是否构成根本违约。

2.构成要件

按照《公约》的规定, 构成违约必须符合以下的条件:

第一, 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 “实际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因此, 《公约》把违约后果的严重程度来作为构成根本违约的客观要件。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处在对1978年公约草案所作的评注中指出:“损害时否严重, 应根据每一事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例如合同金额、违反合同造成的金融损失, 或者违反合同对受害人其他活动的影响程度。①这一评注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公约》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缺, 对于理解根本违约有很大帮助, 但是它的补充仍然过于简单和原则, 实践中操作起来仍旧困难, 当事人和法院也没有据此获得评价根本违约的标准。

第二, 违约方可以预知并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条件情况下也可以预知会发生根本违约的结果。换句话说, 假若违约方或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预见到违约行为的后果的, 则不认为其构成根本违约。所以, 《公约》把违约后果的可预见性作为了认定根本违约的主观条件。

二、根本违约在实践中的类型

(一) 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看到预期违约制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 这种情形被称为“明示的预期违约”。②二是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声明其将不履行契约义务, 但其行为及客观情况表明了他将不能到期履行义务。在许多情况下, 合同一方的行为及履约能力上的明显瑕疵, 同样会起到与语言构成的毁约的同样的作用, 这种情形被称为“默示的预期违约”③。在默示预期违约的情况下, 构成根本违约应当具备如下:首先, 预期违约方的某些行为已经表明其不能或不会履行合同义务, 如破产, 经济状况严重下滑, 丧失商业信用等等。其二, 预期违约已被要求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其能够履行的有效担保, 但预期违约方没有提供相关担保。满足这两个条件时, 即构成了默示预期违约下的根本违约。

(二) 履行不能

履行不能是指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履行合同, 分为自始不能和嗣后不能。

1.自始不能

笔者认为客观的自始不能因合同成立时合同标的物就不存在, 合同为无效合同, 不存在违约的说法。而主观的自始不能“其契约仍然有效, 债务人就其给付不能, 应负债务不能履行的责任, 债权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或解除契约。”④因此主观的自始不能在其合同履行期限到后债务人仍旧不能履行合同时, 为根本违约。

2.嗣后不能

嗣后不能是指合同成立时, 合同的履行是可能的, 但合同成立后,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合同不能履行。 (1) 因不能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使履行不能的情形下, 只要合同无法履行, 即可判定构成根本违约, 但是当事人可以免责。 (2) 因归责于一方当事人的事由导致履行不能的, 无论是主观不能或是客观不能, 都将导致合同目的不可实现, 均可判定根本违约。

(三) 迟延履行

迟延履行指债务人能够履行, 但在履行期间届满时没有履行的行为。迟延履行并非必然发生根本违约, 能否构成根本违约要看迟延是否严重。从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处对《公约》草案所作的评注“本公约明确反对以下看法, 在国际货物销售的商业合同中, 仅仅因为卖方没有按照合同交货日期交货而宣告合同无效”中可以看出《公约》对迟延履行的观点。实践中, 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判定迟延履行是否构成根本违约:第一, 履行期限是否是合同的必要要素, 如果不按期履行合同将使合同目的落空, 那么迟延履行构成根本违约;第二, 根据合同的性质, 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上不是很重要, 假若债务人迟延履行, 债权人给予债务人合理的宽限期, 但债务人在合理宽限期内仍然没有履行的, 其行为构成根本违约。第三,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履行期限, 并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届满后, 债权人可以不再接受履行的, 则认为履行期限是双方约定的重要条款, 这种情形下, 债务人迟延履行即构成根本违约;第四, 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继续履行对其已没有任何利益的, 债务人的行为即构成根本违约。

(四) 瑕疵履行

瑕疵履行是指债务人的履行行为中, 履行的质量、地点、方式、数量等有瑕疵或者给债权人造成相关损害。瑕疵履行包括不适当履行和加害履行两种类型。瑕疵履行也成为不完全履行。虽然其履行了合同规定的义务, 但是其履行不符合具体规定, 仍然构成违约。瑕疵履行的根本违约判断标准, 各国立法及《公约》无明确规定, 台湾学者史尚宽等人认为可类推适用迟延履行及履行不能的根本违约判断准则:瑕疵履行能够补正的, 且债务人给予其宽限期预期补正;假若在此宽限期内仍旧没有补正, 就构成根本违约。对于加害给付, 是指于履行的义务之外造成了其他损害的行为。“加害给付一经发生, 不仅使债权人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而且对债权人及第三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 当然构成根本违约, 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⑤

三、CISG根本违约制度对我国《合同法》借鉴意义

将我国《合同法》与《公约》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合同法》虽然吸收了《公约》关于根本违约的规定, 但仍然有不足的地方: (1) 没有明确使用根本违约的概念。我国《合同法》只是将根本违约的主旨体现在了第94条第四项关于“迟延履行”与“其他违约行为”中。并没有明确使用根本违约的词语, 如果能够明确使用会使得法律制度更加清晰明朗, 同时使得根本违约制度的效用更大; (2) 在认定违约严重性上, 《合同法》使用“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来强调违约后果的严重程度。但是到底如何认定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合同法并没有做出明确的操作规定; (3) 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用主观标准来确定根本违约。其没有将可预见性作为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这事实上对违约方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也要承担责任。这无形中加重了非违约方的责任。

因此, 我国应该在认真研究《公约》的基础上, 对《合同法》中的根本违约规定作出可操作性的修改规定。同时在法条中进一步明确根本违约制度的概念, 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来确定根本违约构成要件。

四、结语

国际公约 篇10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汞污染防治与履行国际汞公约,推进涉汞行业关键问题剖析,建立和完善汞污染防治政策标准及技术管理体系,推动核心技术在汞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把握汞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清华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年汞污染防治与履行国际汞公约研讨会”于2015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汞污染防治与环境治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共计100余名,围绕汞污染防治领域的科学进展、政策标准、技术支撑、解决方案、行业发展趋势、管理体系等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我国汞污染控制与履行国际汞公约提供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清华大学共同组织了“中挪履行水俣公约能力建设项目2015年会”,会上各项目组对于我国履行水俣公约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对2016年工作任务进行了沟通。

国际公约 篇11

本文仅介绍跟油轮操作相关的几个附则关于特殊区域以及防污染要求进行介绍。

一、附则Ⅰ-防止油类污染规则(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by oil)

特殊区域,指在海域中,由于其海洋学的和生态学的情况以及其交通的特殊性质等方面公认的技术原因,需要采取特殊的强制办法以防止油类物质污染海洋。附则Ⅰ中特殊区域是指:

1.地中海区域:包括地中海本身以及其中的各个海湾和海区,与黑海以北纬 41°为界,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经005°36′为界;

2.波罗的海区域:指波罗的海本身以及波地尼亚湾、芬兰和波罗的海入口(以 斯卡格拉克海峡中斯卡晏角处的北纬57°44.8′为界;

3.黑海区域:包括黑海本身,与地中海以北纬41°为界;

4.红海区域:包括红海本身以及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南以拉斯西尼(北纬 12°28.5’,东经043°19.6’)和胡森穆拉德(北纬12°40.4’,东经043°30.2’)之间的恒向线为界;

5.海湾区域:位于拉斯尔哈德(22-30N/059-48E)和拉斯额尔法斯特(25-04N/061-25E)之间的恒向线西北的海域;

6.亚丁湾区域: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的亚丁湾部分,西以拉斯西尼(12-28.5N/043-19.6E)和胡森穆拉特(12-40.4N/043-30.2E)之间的恒向线为 界,东以阿斯拉希尔(11-50N/051-16.9E)和拉斯法尔塔克(15-35N/052-13.8E)之间恒向线为界;

7.南极区域:指60S以南的区域;

8.西北欧水域:包括北海及其入口,爱尔兰海及其入口,克尔特海,英吉利海峡及其入口以及紧靠爱尔兰西部的大西洋东北海域。该区域以以下各点连线为界:

48-27N/006-25W,49-52N/007-44W,50-30N/012-00W,56-30N/012-00W,62-00N/003-00W,挪威海岸线上62-00N以及丹麦和瑞典海岸线上57-44-8N;

9.阿拉伯海的阿曼区域由以下坐标连接而围成的海域:

22-30.00N/059-48.00E 23-47.27N/060-35.73E 22-40.62N/062-25.29E

21-47.40N/063-22.22E 20-30.37N/062-52.41E 19-45.90N/062-25.97E

18-49.92N/062-02.94E 17-44.36N/061-05.53E 16-43.71N/060-25.62E

16-03.90N/059-32.24E 15-15.20N/058-58.52E 14-36.93N/058-10.23E

14-18.93N/057-27.03E 14-11.53N/056-53.75E 13-53.80N/056-19.24E

13-45.86N/055-54.53E 14-27.38N/054-51.42E 14-40.10N/054-27.35E

14-46.21N/054-08.56E 15-20.74N/053-38.33E 15-48.69N/053-32.07E

16-23.02N/053-14.82E 16-39.06N/053-06.52E

10.南非南部水域是指以下坐标范围内的海域:

31-14.00S/017-50.00E 31-30.00S/017-12.00E 32-00.00S/017-06.00E

32-32.00S/016-52.00E 34-06.00S/016-24.00E 36-58.00S/020-54.00E

36-00.00S/022-30.00E 35-14.00S/022-54.00E 34-30.00S/026-00.00E

33-48.00S/027-25.00E 33-27.00S/027-12.00E

1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附则Ⅰ中关于澳大利亚最近陆地是指大堡礁保护区域,

该区域由以下坐标围成:

11-00.00S/142-08.00E 10-35.00S/141-55.00E 10-00.00S/142-00.00E

09-10.00S/143-52.00E 09-00.00S/144-30.00E 10-41.00S/145-00.00E

13-00.00S/145-00.00E 15-00.00S/146-00.00E 17-30.00S/147-00.00E

21-00.00S/152-55.00E 24-30.00S/154-00.00E 24-42.00S/153-15.00E

nlc202309031535

规则对机器处所排放设备的要求:任何400总吨及以上但小于10 000总吨的船舶应装有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滤油设备,并且应确保通过该系统排放入海的含油混合物的含油量不超过15PPM;任何10,0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应装有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滤油设备,另外该系统不但应装有报警装置,在不能保持这一标准时发出报警,还应装有在排出物的含油量超过15PPM时能确保自动停止油性混合物排放的装置;规则对油船货物区域的要求:除满足附则Ⅰ第三条第四款和第五款以外,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应装有一个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排油监控系统(即ODME),该系统能够连续记录每海里排放升数和总排放量或含油量和排放率以及时间和日期。

1.关于机器处所操作性排油的控制,除附则Ⅰ第四条和第十五条第二、三及六的规定外,应禁止将任何油类或油类混合物排放入海:

A、特殊区域以外排放,应禁止4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将油类或油性混合物排放

入海,除非完全满足下列条件:船舶在航行途中;油性混合物经本附则第十四条要求的滤油设备予以处理;未经稀释的排出物含油量不超过15PPM;油性混合物不是来自油船的货泵舱的舱底;如是油船,油性混合物未混有货油残余物;

B、特殊区域以内排放,应禁止400总吨及以上的船舶将油类或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除非完全满足下列条件:船舶在航行途中;油性混合物经本附则第14.7条要求的滤油设备予以处理;未经稀释的排出物含油量不超过15PPM;油性混合物不是来自油船的货泵舱的舱底;如是油船,油性混合物未混有货油残余物;

C、禁止任何船舶在南极区域将任何油类或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

D、因此,在特殊区域内(注意是附则Ⅰ,不要与其他特殊区域搞混淆,很多三管轮认为只要进入特殊区域就不好排放,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不是不可以排放机舱油污水,前提是要满足B项规定);但是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船舶即便满足上述规定,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区域内,这种排放是严格禁止的。另外,在美国水域(领海基线)12海里亦禁止这种操作。

2.关于货油处所操作性排油的控制:

A、特殊区域外的排放,除附则Ⅰ第四条和34.2(本条1的规定不适用于清洁或专用压载舱的排放)的规定外,应禁止将油船货油区域的油类或油类混合物排放入海,除非完全满足下列条件:油船不在特殊区域之内;油船距最近陆地(以领海基线为起算点,而非距离最近岛屿或者岸标或者陆地岸线)50海里以上;油船在航行途中;油量瞬间排放率不超过30升/海里;排放入海的总油量,对于按照第1.28.2条定义的在1979年12月31日以后交船的油船而言,不得超过这项残油所属的该种货油总量的1/30,000;油船所设的本附则第29条和31条要求的排油监控系统以及油污水舱正在运转;

B、特殊区域内的排放,除附则Ⅰ第4条的规定外,油轮在特殊区域内时,应禁止将其货物区域的油类或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不适用于清洁或专用压载舱的排放);

C、鉴于船舶安全以及防污染的要求,不建议船舶通过ODME排放货油区域的油污水。

二、附则Ⅳ-防止船舶生活污水规则(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by sewage from ships)

大堡礁自然保护区附则Ⅳ中关于澳大利亚最近陆地是指大堡礁保护区域,

该区域由以下坐标围成:

11-00.00S/142-08.00E 10-35.00S/141-55.00E 10-00.00S/142-00.00E

09-10.00S/143-52.00E 09-00.00S/144-30.00E 10-41.00S/145-00.00E

13-00.00S/145-00.00E 15-00.00S/146-00.00E 17-30.00S/147-00.00E

21-00.00S/152-55.00E 24-30.00S/154-00.00E 24-42.00S/153-15.00E

本附则规定适用于下列国际航行的船舶:

1.400总吨及以上的新船;和

2.小于400总吨且核准载运15人以上的新船;和

3.本附则生效之日5年以后400总吨及以上的现有船舶;和

4.本附则生效之日5年以后小于400总吨且核准载运15人以上的现有船舶;

排放条件:除本附则第三条的规定外,应禁止将生活污水排放入海,除非满足下列要求:

1.船舶在距最近陆地3海里以外,使用主管机关按照本附则第9.1.2条所认可的系统,排放业经粉碎和消毒的生活污水,或在距最近陆地12海里以外排放未经粉碎和消毒的生活污水。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将集污舱中储存的生活污水或源自有活体动物处所的生活污水顷刻排光,而应在航行途中,船舶以不小于4节的航速航行时,以中等速率排放;排放率应经主管机关根据本组织制定的标准予以批准;或

2.船舶所设经批准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正在运转,该装置已有主管机关验证符合本附则第9.1.1条所述的操作要求,同时该装置的试验结果已写入该船的《国籍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和此外,排出物在其周围的水中不应产生可见的漂浮固体,也不应使水变色;如果生活污水与防污公约其他附则要求的废弃物或废水混在一起时,则除应符合本附则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其他附则的要求;

应注意的是,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船舶综合许可证(VGP)所提到的灰水是指源自洗碗机、浴室、洗衣间、洗脸池等排除的水,不包括厕所、便池、船上医疗室以及货物场所排除的废水;在美国水域,船舶厕所禁止使用清洁剂等能杀死活性菌的化学品;

nlc202309031535

现在,很多船舶都按照最新规范要求在机舱增设了经船级社认可的“污水收集柜”,该舱主要用于船舶在港停泊期间收集船员房间产生的粪便污水(除病房间粪便污水以及灰水),有些港口当局要求船舶在港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包括灰水均不得处理入海,这就要求船舶在抵港前做好足够的准备,关闭洗衣机间、减少抽水马桶的使用次数或者将抽水马桶抽水量调整到6升或者更小以便污水柜足够容纳在港产生的生活污水,在港期间锁闭生活污水舷外排出阀且留有相关证据。抵港前,轮机长应组织船员清理、清洁厨房撇油器(GreaseTrap)同时叮嘱三管轮尽可能留足污水舱舱容以便能容纳在港期间产生的全部污水。

三、附则Ⅴ-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by

garbage from ships)

特殊区域的划分

1.地中海-指地中海本身包括其中的各个海湾和海区在内,与黑海以41-00.00N为界,西至直布罗陀海峡以05-36.00W为界;

2.波罗的海区域指波罗的海本身以及波的尼亚湾、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入口,以斯卡格拉克海峡中斯卡晏角处的57-44.8N为界;

3.黑海区域指黑海本身,与地中海以41-00.00N为界;

4.红海区域指红海本身包括苏伊士湾和亚喀巴湾,南以拉斯西尼(12-28.5N/043-19.6E)和胡森穆拉德(12-40.4N/043-30.2E)之间的恒向线为界;

5.海湾区域指位于拉斯尔哈德(22-30.00N/059-48.00E)和阿斯尔法斯特(25-04.00N/061-25.00E)之间的恒向线西北的海域;

6.北海区域指北海本身,包括下列界线之内的海区:1)62-00.00N以南和004-00.00W以东的北海海域;2)斯卡格拉克海峡,南至斯卡晏角以东57-44.80N,和;3)英吉利海峡及其005-00.00W以东和48-30.00N以北入口处;

7.南极区域指60-00.00S以南的海域;

8.大加勒比海区域指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本身,包括其中的海湾和海区以及由以下边界组成的3大西洋的一部分:在30-00.00N自佛罗里达向东至077-30.00W,然后连接一条恒向线至20-00.00N与059-00.00W的交叉点,然后再连一条恒向线至07-20.00N/050-00.00W,然后再连一条恒向线沿西南方向至法属圭亚那的东部边界;

9.大堡礁自然保护区附则Ⅴ中关于澳大利亚最近陆地是指大堡礁保护区域,该区域由以下坐标围成:

11-00.00S/142-08.00E 10-35.00S/141-55.00E 10-00.00S/142-00.00E

09-10.00S/143-52.00E 09-00.00S/144-30.00E 10-41.00S/145-00.00E

13-00.00S/145-00.00E 15-00.00S/146-00.00E 17-30.00S/147-00.00E

21-00.00S/152-55.00E 24-30.00S/154-00.00E 24-42.00S/153-15.00E

垃圾排放规定:经修订的《防污公约》附则V于2013年1月1日按照最新规定正式实施:

1.在特殊区域之外排放垃圾:仅当船舶处于在航状态且尽可能远离最近陆地方允许在特殊区域之外向海洋排放以下垃圾,但无论如何须:1)在距最近陆地不少于3海里处排放业经粉碎机或研磨机处理后的食品废弃物。这种经粉碎或研磨后的食品废弃物须能通过筛眼不大于25毫米的粗筛;2)未经上述第1项处理过的食品废弃物,在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处排放;3)对于无法以常用卸载方法回收的货物残留物,在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的地方排放。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这些货物残留物不得含有任何被列为有害海洋环境的物质;4)对于动物尸体,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其排放须尽可能远离最近陆地;5)货舱、甲板和外表面清洗水中含有的清洁剂或添加剂可以排放入海,但是,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这些物质不得危害海洋环境;6)当垃圾中掺入其他禁止排放或有不同排放要求的物质,或是被此种物质污染时,须适用更为严格的要求。

2.特殊区域内的垃圾排放 仅当船舶处于在航状态并遵守以下规定时,方允许在特殊区域内向海洋排放以下垃圾:1)排放食品废弃物入海须尽可能远离最近陆地,但距最近陆地或最近冰架须不少于12海里。该食品废弃物须业经粉碎或研磨处理且须能通过筛眼不大于25毫米的粗筛。食品废弃物须未受任何其他类型的垃圾污染。除非已经过无菌处理,否则禁止在南极区域排放包括禽类和禽类部位在内的外来鸟类产品;2)对于无法以常用卸载方法回收的货物残留物,须在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后方可排放;3)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货舱洗舱水中包含的货物残留物、清洗剂或添加剂不包含任何被列为对海洋环境有害的物质;4)出发港和下一目的港都在特殊区域内,且船舶在这些港口间航行时不会驶出特殊区域;5)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这些港口没有足够的接收设施;和6)当满足本款第2.1、2.2和2.3项的条件时,排放包含残留物的货舱洗舱水须尽可能远离最近陆地或最近冰架,且距最近陆地或最近冰架不少于12海里。

3.考虑到本组织制定的导则,只有在对海洋环境无害的情况下,甲板和船舶外部表面清洗水中含有的清洁剂或添加剂才可以排放入海。

4.以下规则(除本条第1款的规定外)适用于南极区域:1)各缔约国,如其港口内有来往于南极区域的船舶挂靠,有义务根据船舶使用需求,确保尽快为所有船舶提供可接收所有垃圾的充足的实用设施,不使船舶发生不当延误;2)各缔约国须确保悬挂其船旗的船舶在进入南极区域前,船上有足够容积储存船舶在该区域营运期间产生的所有垃圾,且已完成离开该区域后把这些垃圾排至某一接收设施的安排;3)当垃圾中掺入其他禁止排放或有不同排放要求的物质,或是被此种物质污染时,须适用更为严格的要求。

nlc202309031535

5.在大堡礁区域内禁止将任何垃圾排放入海。

四、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ir pollution from ships)

排放控制区:1:)附则I 第1.11.2 条定义的波罗的海区域和附则V第5(1)(f)条定义的北海;自2010年7月1日起,当船舶处于Sox排放控制区域(SECA)时,船上使用燃油含硫量应不超过1.0%M/M(2015年1月1日以及以后0.1%M/M );MARPOL公约附则I第1(11)2条中定义的波罗的海区域(系指波罗的海本身以及波的尼亚湾、芬兰湾和波罗的海入口(以斯卡格拉克海峡中斯卡宴角的北纬57-44.8N为界);MARPOL公约附则Ⅴ第5(1)f条中定义的北海区域(系指北海本身,包括下列界线之内的海区亦即SECA-1:北纬62度以南和西经4度以东的北海海域;斯卡格拉克海峡,南至斯卡宴角以东北纬57-44.8N;英吉利海峡以及其5W以东和北纬48-30.0N以北的入口处亦即SECA-2;2)本附则附录VII 规定的坐标所描述的北美区域(2012年8月1日实施);和;3)本组织按照本附则附录III 设定的标准和程序指定的任何其他海区,包括任何港区;4)新增“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具体坐标请参阅附录Ⅶ划定的区域;

当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域航行时,船上使用的燃油含硫量不应超过下面极限值:

1.2010年7月1日以前1.50%m/m;

2.2010年7月1日及以后1.00%m/m;和

3.2015年1月1日及以后0.10%m/m;

4.供应商应向船舶提供按照本附则第18条燃油含硫量的文件证明;

5.船舶进入或者离开上述排放控制区域应携有一份书面燃油转换程序,在进入排放控制区前规定足够的时间对燃油供给系统进行全面冲洗以去除所有硫含量超过本条4的规定;在燃油转换作业进入前或者离开SECA区域后开始时在轮机日志以及航海日志记录每一油舱中低硫燃油的存量以及时间、日期和船位;

欧盟法令:欧盟理事会于2012年10月29日通过了低硫法令修正案并于2012年12月18日生效-在SECA排放控制区内,至2014年12月31日燃油的含硫量不应超过1.00%m/m,此后不应超过0.10%m/m;船舶停靠欧洲成员国港口期间必须使用含硫量低于0.1%M/M柴油,根据欧盟法令,除了那些外延区域,所有在欧盟港口“停靠”(是指抛锚下的船舶,系浮筒船舶,或码头边靠泊的船舶,无需考虑其是否在进行货物装卸。)的船舶,其燃油含硫量不得超过0.10%(重量比) 的最高限制。该限制适用于所有燃油种类及所有燃烧设备,包括主锅炉和辅锅炉。船舶在港外进行操作的时候其燃油不需要符合0.10%重量比的规定。但是,船舶一旦抵达港口时就必须尽快符合要求的燃油,并且在离港前持续使用该低硫燃油尽可能久的时间;如果船舶预计靠港时间不超过两小时的船舶,可免于遵守该规定。尽管有此规定,很多欧盟港口仍然只要求船舶在停靠在码头过程中锅炉、辅机使用0.10%(重量比)的轻质柴油,即船舶缆绳带妥后到开航前这段时间应使用这种轻质柴油。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直布罗陀港外锚地锚泊期间船舶均一律使用含硫量低于0.1%M/M的柴油(港外航行过驳作业的船舶可免于此规定);在SECA排放控制区外,2020年1月1日起燃油含硫量不应超过0.50%m/m;

北美排放控制区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1日的宽限期已经截止,自2012年8月1日起进入北美排放控制区的船舶需满足MARPOL公约附则Ⅵ14.4款的规定;

MARPOL公约附则Ⅵ修正案MEPC.202(62)决议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新增“美国加勒比海区域”为排放控制区,同时在附录Ⅶ划定了“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具体范围。根据新修订的第14.7条,对进入“美国加勒比海区域”的船舶在燃油要求方面给予了自修正案生效日起12个月的免除期,即从2014年1月1日起,当船舶在“美国加勒比海区域”内航行时,船上使用的任何燃油的含硫量不应超过1.00%m/m;

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明确要求航行于美国加州水域的船舶需同时满足加州远洋船舶燃油硫含量的规定,即在加州领海基线24海里内水域,自2012年8月1日起,船用轻柴油硫含量不大于1.0%,船用柴油硫含量不大于0.5%.自2014年1月1日起,船用轻柴油和船用柴油硫含量不大于0.1%,实际上,从本人2011年挂靠加州港口来看,港口当局已强制要求挂靠船舶执行此项规定即船舶进入美国加州水域后就应使用0.1%的燃油。

关于焚烧炉的使用

1.除本条4规定外,船上焚烧炉应只允许在船上焚烧炉内进行;

2.应禁止下列物质在船上焚烧:1)附则一、二或三规定的货物残余物或有关的被污染的包装材料;2)多氯联苯(PCB);3)附则Ⅴ定义的含有微量重金属的垃圾;4)含有卤素化合物的精炼石油产品;5)不在船上产生的污泥和油渣;和6)废气清洗系统的残余物;

3.应禁止在船上焚烧聚氯乙烯(PVC),但在已办法IMO型式认可证书的船上焚烧炉内焚烧除外;

4.在船舶正常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油渣的船上焚烧也可以在主、副发电机或锅炉内进行,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在码头、港口和河口内进行;

关于欧盟法令以及美国加州所规定的控制排放区域实际操作日期与本人2011年挂靠美国加州以及欧洲水域有一定的出入,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挂靠加州水域内港口的船舶在2010年就要求使用0.1%的燃油,包括在港装卸、锚泊作业,只要进入加州水域就应使用0.1%的燃油。而欧盟水域亦即SECA排放控制区航行船舶自2010年1月1日起就开始执行使用1.00%低硫燃油规定,进入欧盟港口港界即要更换0.1%的燃油。如何具体执行,在抵港前,船长应联系代理详细咨询每个港口的规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额外燃油支出。

以上只是本人对防污公约主要相关的附则做了一下简单的归类以及说明。由于文档容量有限,这里就不将SECA区域以及澳洲最近陆地(大堡礁区域)相关图幅放在文章内。

国际公约 篇12

烟草行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行业发展呈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运行质量越来越好, 烟草专卖制度更为烟草行业提供了垄断经营的条件, 截止到2010年, 年创利税超过6000亿元。

我国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自2005年2月27日起开始生效, 面对该公约我国的烟草行业如何经营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我国许多省份的地方财政对烟草行业的依赖特别强, 公约的生效对地方财政形成很大的冲击。

本文以吉林省为例说明在公约生效条件下, 进行烟草经营, 提高销售能力。

1 吉林省烟草收入占地方GDP分析

吉林省烟草行业按照国家烟草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可以分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两大部分, 其中吉林省烟草专卖局 (中国烟草总公司吉林省公司) 主要负责吉林省内的行业管理、烟叶种植与初加工、专卖制度监督和卷烟的商贸流通等, “统一领导, 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经营管理体制, 负责全省的卷烟经营、烟叶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成立于2006年底的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省内的烟叶加工和卷烟生产。烟草的收入中央和地方约定:每年中央对地方除返还基数外, 对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部分按1:0.3比率再返还。如此一来, 卷烟两税特别是消费税与产烟地区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

吉林省烟草销售收入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在2009年以来一直在10%以上, 占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很大比例, 对地方财政影响非常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烟草公司。

2 烟草销售存在问题

2.1 利益驱动下烟草国家专卖演变为地方专卖

在我国, 由于烟草税收在当地财政中举足轻重。如吉吉林省占10%, 云南、湖南等烟草大省烟草税收占地方财政政的30%-70%, 对地方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烟草税税赋主要是通过生产环节来征收, 采取的是“确保基数、增量量分成”的办法, 体制因素促使各地方政府又极力控制当地地卷烟市场, 保护当地卷烟生产企业。受此影响, 一些地方政政府在地方财政利益的驱动下, 借助省级烟草专卖局对本地地烟草销售的垄断权, 竞相发展地方烟草产业。

近几年来, 优质的传统卷烟大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被被挤出各省的市场, 省外销售量逐步下滑。不论是云南省还还是其他各省品牌的烟草在各地区销售情况大都类似。排挤挤外省产品, 扶持本省品牌。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 国家烟草草专卖制度被扭曲, 国家专卖变成“地方专卖”, 导致市场分分割和地区封锁加剧, 进而形成了目前烟草业“诸侯割据”的的局面。

2.2 专卖统一管理未向服务管理转化, 现代企业思维维没有完全建立

我国烟草行业从实行垂直管理、垄断经营的专卖制度度之初, 就在烟草销售管理方面形成了行政管理的思维模模式。在经营中以国家行政意志为思想指导, 即便是烟草国国际公约签订之后, 烟草公司的现代企业服务思维也并未完完全建立起来。表面上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是政企分开, , 实际上还是政企合一,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局面并未改改变。政大于企, 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差, 地方财政对烟草行业业的依赖性大, 对烟草企业的控制欲强, 对市场经济的规则则采用行政规则替代的多。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比用经济手段段解决自身发展的效率高, 因此, 缺乏建立现代经营思维内内在动因。尤其是在公约签订的情况下, 公约中广泛禁止所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烟草公司还是以僵化的经营营思维, 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手段进行运作, 对烟草草的销售有较大影响。

2.3 烟草行业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较少、人工成成本高, 盈利能力不足

我国烟草业在基础研究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较大差距, 烟草生产设备国产化水平相对低, 许多核心技术术依赖进口, 引进技术提高自身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吞噬大量量的利润。如低焦型卷烟, 多种配套技术和设备必须依赖进口, 提高了卷烟生产的成本。

目前对烟草行业的垄断地位导致管理水平低, 成本高, 这是我国烟草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人工成本过高, 管理违规情况突出。

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导致整体行业成本提高, 烟草行业盈利能力不足, 给政府财政收入的增收带来较大影响, 值得引起重视。

3 相关政策建议分析

由于烟草作为消费品具有刚需特征, 我国政府将其作为特殊消费品进行专卖以保障财政收入。因此, 造成了和许多其他垄断行业类似情况, 如食盐、自来水等行业大部分都是国家垄断性行业, 几乎在市场中一家独大, 鲜有有力的竞争者, 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 政企之间界限划分的不够明确, 影响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对财政收入的保障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 对本地区的烟草实行隐性的地方保护主义, 用行政干预的办法, 阻碍其他地区的烟草进入, 这种看似保护本地区烟草企业, 实际上却迟滞了其现代化市场改革的进程。基于此种情况, 本文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加大烟草行业政企分开改革的力度, 削弱行业垄断

理顺烟草企业的产权关系,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烟草行业实行政企分开, 主要是将作为政府行为的专卖职能与作为企业行为的专营活动分开。政府部门承担专卖管理职能, 烟草企业独立负责烟草专营。

长期以来, 各地政府为了提高财政收入, 对本地的烟厂实行保护政策, 对外地卷烟进入本地市场设置障碍, 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全国卷烟大市场形成的一个痼疾。烟草行业真正进行市场化运营, 要加大市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力度, 遏制地方封锁, 加速形成全国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市场运行模式。

3.2 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制, 降低成本

烟草行业要进行市场化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规范企业行为, 加强管理监督降低人力成本。同时, 我国是烟草种植和消费的大国, 烟草生产的核心技术缺乏提高了生产成本, 降低盈利能力。因此, 本文建议以烟草专卖总局为科技研发的主要管理者和发起人, 避免各烟草公司或者生产企业单打独斗。这样既扩大技术研发范围、加大研发力度, 又提高研究效率避免各自为战浪费资源的现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努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研能力, 增强我国烟草行业的科研水平。以求降低烟草行业的生产成本。

3.3 建立服务意识, 变行政指导经营为市场指导经营

在经营思想上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对烟草的零售客户进行科学分类, 实行个性化、亲情化服务, 全面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力度打击售假、走私烟草行为, 保护合法经营业户利益。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为例, 讨论了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 在国际控烟的大环境下如何既保证收益, 又维护公约效力。

关键词:烟草专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品.浅谈农村卷烟市场监管的有效途径[J].中国市场, 2012.36.

[2]李光甲.吉林市烟草经营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3]王健男, 徐传谌.吉林省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视角, 2010 (09) .

[4]章家清, 周超.中国烟草产品出口波动影响因素探析[J].商业研究, 2012 (04) .

上一篇:内眦赘皮下一篇:在线教育的基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