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分配法

2024-05-28

计划分配法(精选11篇)

计划分配法 篇1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 根据事先确定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各车间耗用的劳务数量计算各车间、部门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一种方法。此法能够简化和加速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计算工作, 便于考核和分析各受益单位的经济责任。

一、计划成本分配的一般方法

辅助生产为各单位 (包括其他辅助车间) 提供的产品或劳务, 一律按产品或劳务的实际耗用量和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 包括辅助生产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在内, 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 也就是辅助生产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差异, 可以追加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为简化核算, 也可全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某企业设有修理、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 本月发生的费用、提供劳务量见下表1:

第一步: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和各受益的实际数量进行分配:

供电车间分得修理费=200×1.50=300 (元)

基本车间分得修理费=3500×1.50=5250 (元)

管理部门分得修理费=300×1.50=450 (元)

修理车间计划分配额合计=300+5250+450=6000 (元)

修理车间分得电费=1200×0.42=504 (元)

基本车间分得电费=19800×0.42=8, 316 (元)

管理部门分得电费=1500×0.42=630 (元)

供电车间计划分配额合计=504+8316+630=9450 (元)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00

——修理车间 504

制造费用 13566

管理费用 1080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6000

——供电车间 9450

第二步:计算并结转辅助生产成本差异 (为简化核算, 将差异计入“管理费用”) :

修理车间=5200+504-6000=-296 (元)

供电车间=9200+300-9450=50 (元)

借:管理费用 -246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296

——供电车间 50

如果要提高准确性, 可将成本差异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进行二次分配, 如下:

修理车间差异分配率=-296÷ (3500+300) ≈-0.0779 (元/小时) 供电车间差异分配率=50÷ (19800+1500) ≈0.0023 (元/度)

基本车间应负担的成本差异=3500× (-0.0779) +19800×0.0023=-227.11 (元)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成本差异=-296+50- (-227.11) =-18.89 (元) 借:制造费用 -227.11

管理费用 -18.89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296

——供电车间 50

二、计划成本分配法的改进

笔者认为可采用交互分配法的原理进行分配, 即第一次分配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按计划单位成本进行交互分配, 然后计算出各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 按直接分配法的原理对外部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仍以上例分配计算如下:

第一步:先按计划单位成本在辅助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

供电车间分得修理费=200×1.50=300 (元)

修理车间分得电费=1200×0.42=504 (元)

借: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300

——修理车间 504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300

——供电车间 504

第二步: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费用, 按直接分配法的原理对外部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交互后费用:修理车间=5200+504-300=5404 (元)

供电车间=9200+300-504=8996 (元)

计算对外分配率:修理车间=5404÷ (3500+300) ≈1.4221 (元/小时)

供电车间=8996÷ (19800+1500) ≈0.4223 (元/度)

对外分配:基本车间分得:3500×1.4221+19800×0.4223=13338.89 (元)

管理部门分得:5404+8996-13, 338.89=1061.11 (元)

借:制造费用 13338.89

管理费用 1061.11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5404

——供电车间 8996

可见改进后的计算结果和改进前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前后两法比较, 笔者认为改进后的方法, 依然能保留计划成本分配法的优点, 而计算过程则更容易掌握 (与交互分配法原理相一致) , 既巩固了所学的交互分配法, 又很快就可以掌握计划成本分配法;倘若与直接将成本差异计入“管理费用”的简化法相比, 还使计算结果更加正确。

参考文献

[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1]于富生:《成本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计划分配法 篇2

(三)》(征求意见稿)为了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 当事人就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四种无效婚姻以外的情形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当事人的申请。

第二条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为解除同居关系约定了财产性补偿,一方要求支付该补偿或支付补偿后反悔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合法婚姻当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财产权为由起诉主张返还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处理。

第三条 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育的子女,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并已提供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张成立。

非婚生子女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的,如果非婚生子女一方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双方可能存在亲子关系,另一方没有相反的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非婚生子女一方的主张成立。

第四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拒不履行抚养子女义务,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请求其支付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一方在夫妻因感情不合分居期间及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行为的,在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第六条 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或增值收益,应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但另一方对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贡献的,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第七条 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一方在赠与房产的权利转移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已经办理公证的除外。

第八条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视为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应认定该不动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名下的,可以认定该不动产为按照双方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有证据证明赠与一方的除外。

第九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遗弃等严重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益行为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在依法变更监护关系取得监护权后,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条 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双方因生育问题发生纠纷,致使夫妻感情破裂,一方请求离婚经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准予离婚。

第十一条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可将该不动产认定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财产,尚未归还的部分贷款为不动产权利人的个人债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夫妻共同财产还贷部分,应考虑离婚时不动产的市场价格及共同还贷款项所占全部款项的比例等因素,由不动产权利人对另一方进行合理补偿。

第十二条 登记于一方名下的夫妻共同所有的房屋,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将该房屋出售,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该房屋属于家庭共同生活居住需要的除外。

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所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损失的,离婚时另一方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用夫妻共同财产出资购买以一方父母名义参加房改的房屋,离婚时另一方主张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对该房屋进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购买该房屋时的出资,可作为双方离婚时的债权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 离婚时夫妻一方尚未退休、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另一方请求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养老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五条 当事人为登记离婚达成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未到婚姻登记机关协议离婚,在离婚诉讼中一方反悔,另一方主张按该协议内容履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对夫妻共同财产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分割。

第十六条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的遗产,在继承人之间尚未实际分割,离婚时另一方请求分割该遗产中夫妻共有份额的,人民法院不予处理。离婚

后,继承人之间分割遗产,另一方请求分割原配偶继承所得部分财产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七条 夫妻之间订立借款协议,以夫妻共同财产出借给一方从事个人经营活动或者用于其他个人事务的,离婚时借款的一方可按照协议给予另一方实际借款数额的一半。

第十八条 离婚时,夫妻一方主张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由双方共同偿还的,举债一方应证明所负债务基于夫妻合意或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

第十九条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权利人,应当是婚姻当事人中的无过错方。夫妻双方都有该条规定的过错情形的,人民法院对任何一方当事人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均不予支持。

通用电气:强制分配法应用改进 篇3

强制分配法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绩效评价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就意味着要提前确定,准备按照一种什么样的比例将被评价者分别分布到每一个绩效等级上去。世界上很多大企业,如默克,通用电气等就采用强制分配法作为主要的绩效评价方法。下面以通用电气公司 (GE)为例,谈谈强制分配法的优势和不足。

绩效评估在GE被称作Session C,在每年的4月份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估,评估系统将20%的员工定位最好(A player),10%的员工定位最差(C player),另外70%的员工按照表现给予相应的定级,而公司将依据对每人的考核结果进行工资调整,晋升。

我认为,强制分配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克服平均分配,有助于对员工的激励。一个团队的建设,总要奖罚分明,才能给员工以激励,而平均分配会助长惰性,滥竿充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强制分配法,能较容易地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优秀的员工身上,起到奖勤罚懒,鼓舞团队士气,激励员工更好地表现的作用。

鼓励竞争,提高对个人的约束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学说,每个人都有被承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强制性地将员工划出层次,将有助于竞争,给予优秀的员工肯定和奖励,会加强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同时对于落后的员工,由于每个人都不愿被评到最差的10%中,面临的挑战是:努力去做得比原来好还是选择离开,所以对提高个人的约束力行之有效。

但强制分配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

绩效评估者的个人喜好对评价结果影响过大。资料表明,目前92%的工作绩效评价是由雇员的直接主管人员来进行的,而强制分配法的评估者更多为上级主管经理,故主管经理的个人喜好不同会造成对评估结果的大相径庭。

比如GE的考评基本从业绩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来衡量(见图1)。业绩方面多有较为量化的指标,如销售指标、工作差错指标、利润指标等,能够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但价值观的衡量却难以用上述指标完成,如GE对领导能力的价值观归为4E energy, energize,edge,execution,即活力,激励,锋芒,执行。不同领导对此考评有不同的尺度,如我们部门有一员工,办事果断,说话直接,经常提出不同的意见,做出一些特力独行的举动,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同事和客户。2000年时,当时的部门经理对他的行为非常欣赏,认为他有锋芒,有活力,在年度考评的时候,给予较高评价,被评为A类员工。2001年时,我们部门换了一位新的部门经理,他对价值观的理解就和上一位经理不太一样,同样对这位员工,他认为太过张扬,不能与团队进行良好合作,影响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因此在年度考评时他将此员工评为B类员工。由此可以看出,绩效评估者的主观倾向对评价结果起着较大的影响。

易造成强者越强模式。强制性地将员工划层定级,极易造成强者越强的模式。得到肯定并得到较多机会的员工会加倍努力,表现愈加突出,而其他的员工由于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或对考评结果不满,也许会增加挫折感,降低对公司及上级领导的认同感,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更严重的结果,会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降低公司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发挥。

比如在我们公司医疗系统的销售部,有两位员工表现都较为良好,且销售业绩、利润率等各项考核指标都不相上下,但公司有硬性规定,只能有 20%的员工能被评为A类员工,享受较高的奖金福利及其他奖励,在当时情况下,意味着只有其中一位能被评为A员工,其上级经理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将甲评为A员工,而将乙评为B类员工。结果公布后,乙员工心理上不平衡,工作质量明显下降,三今月之后,他就跳槽到了竞争对手西门子公司。

部门与部门之间考评标准不一,但奖惩标准却一样,造成部门之间的矛盾及员工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公司规模大,业务部门众多,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范围差距较大,无法采用同一考评标准,但整个公司的奖惩标准却是一样的,如A类员工上涨薪资15%,一年有两次培训机会等。而各部门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不同,对整个公司业绩及发展贡献也不相同,难免造成各部门及员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如前线的销售部门,工作辛苦,且业绩突出,但所受的奖励和行政部,后勤部等业务支持部门相同,销售人员感觉心理不平衡,怨言较多,极易造成工作懈怠,并在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时,如销售活动未得到行政部门的有效支持时,采取消极态度,并引发部门之间的矛盾。

评价与改进

可用以下方法来改进:

多采用量化指标,减少主观判断的成分。这是比较基本的改进方法,只有将各项考评标准加以细化.并给出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观因素对考评结果的影响。但这并不能确保考评的结果一定是客观和公正的,因为人的主观因素不可能完全被避免,只是影响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为了将此影响降低到最小,我们还需要:

结合全方位业绩评估法(360 survey)。由被考评人的上级、同事、下级和(或)内部客户、外部客户以及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四面八方对被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不单是由主管经理一人进行绩效评估。减少由于某个人的主观判断带来的考评误差。此种方法由于评估者来自不同层面,考评结果相对全面,客观,公正,但是由于涉及面广,考评系统复杂,考评工作量较大,建议在进行重要的人事或奖惩决策时使用。

对部门之间的奖励标准差别化。公司的管理层应根据各部门的业务分工情况,适当调整奖励的标准,在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按照部门对公司贡献大小施以不同权重,提高重点部门如销售部,财务部的奖励标准,而适当降低辅助及后勤支持部门的标准,确实做到“按业绩提升,以贡献取酬”。此种方法由于涉及部门多,要求管理层做好统一协调工作,防止在改革初期出现的内部纷争,影响公司稳定的局面。

总结

计划成本分配法之改进 篇4

计划成本法概念:计划成本法是指辅助生产为各车间、部门 (包括受益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在内) 提供的劳务或产品, 一律按劳务或产品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实际发生的成本 (包括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在内) 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的成本的差额, 再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负担。

计划成本法是交互分配法原理的一种沿用, 而教材中对各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的调整仅仅加上了一个转入的成本。既然是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了劳务, 则也应按交互分配法的原理考虑其辅助生产车间转出的成本。并且, 教材中转入的成本是按计划成本进行计算的, 也就是说教材中的计算某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总成本是等于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成本加上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来的计划成本, 即公式:

某辅助车间实际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成本 (1) +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来的计划成本 (2)

从上式公式中可以看出等式的左边是某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总成本, 即为某辅助车间实际应该归集的成本。而等式的右边是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成本加上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来的计划成本。也就是说等式右边的 (1) 是该辅助生产车间归集实际耗用的成本, (2) 是其他辅助车间分配转来的计划成本。显然, 等式的右边是实际耗用的成本加上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加计划成本”没有意义。

笔者认为在调整的过程中其口径应该一致, 也就是说: (1) 如果要调整实际总成本, 则在进行交互分配的过程中也应按实际成本进行交互分配, 如笔者在《再谈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之计划成本分配法》一文中的对计划成本法的改进中, 就是采用此法。 (2) 或者调整计划总成本, 那么在调整的过程中进行交互分配则应按计划价进行调整, 下文将予以详细说明。

而在教材中, 其调整的某车间实际总成本等于发生的实际成本加上按计划价计算的转入成本。并且既然采用交互分配的原理, 那么就存在辅助车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则应既要考虑转入的成本, 也应考虑转出的成本, 而教材中某辅助车间实际总成本的计算只加上了转入的成本。也就是说其计算应该加上转入的成本再剔减转出的成本, 同时转入与转出的成本在计算的过程中应口径一致。其应按计划价交互分配进行调整, 或按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进行调整。

二、对现行计划成本法的改进方法

改进方法:即先将某辅助生产车间的计划总成本, 按交互分配法的原理以计划价进行调整, 然后与实际发生的总成本 (即当月归集的辅助生产车间成本) 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

改进后的计算公式应为:

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计划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该车间计划单位成本

某辅助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计划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调整前的计划成本+该车间转入的计划成本-本车间转出的计划成本

某辅助车间成本差异=该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总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调整后的计划总成本

下面以教材中的一道例题来分析:

例:庆丰工厂有供汽、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 2008年6月, 供汽车间发生成本8 900元, 运输车间发生成本13 900元。假定运输车间计划单位成本3.50元/吨·千米, 供汽车间计划单位成本0.26元/米3, 辅助生产成本差异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其供应的对象和数量如表1所示 (分配率保留2位小数) 。

第一步, 按计划价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供汽车间对外分配成本:

运输车间耗用的供汽成本=2200×0.26=572 (元)

甲产品耗用的供汽成本=29 800×0.26=7 748 (元)

一般耗用的供汽成本=1 600×0.26=416 (元)

企业管理部门耗用的供汽成本=2 000×0.26=520 (元)

供汽车间对外分配计划总成本=35 600×0.26=9 256 (元)

运输车间对外分配成本:

供汽车间耗用的运输成本=300×3.5=1 050 (元)

一般耗用的运输成本=2 800×3.5=9 800 (元)

企业管理部门耗用的运输成本=900×3.5=3 150 (元)

运输车间对外分配的计划总成本=4 000×3.5=14 000 (元)

第二步, 计算各辅助车间经交互分配后的计划成本:

供汽车间应负担的运输成本=300×3.5=1 050 (元)

供汽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计划成本=9 256+1 050-572=9 734 (元)

运输车间应负担的供汽成本=2 200×0.26=572 (元)

运输车间交互分配后的计划成本=14 000+572-1 050=13 522 (元)

第三步, 计算各辅助车间的成本差异:

供汽车间成本差异=8 900-9 734=-834 (节约差异)

供汽车间成本差异=13 900-13 522=378 (超支差异)

编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见表2。

根据计算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 按计划价进行对外分配的会计分录:

(2) 按计划价进行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

8 900元和13 900元分别是供汽车间和运输车间实际发生的成本即当月归集的实际成本, 而9 734元和13 522元则是供汽车间和运输车间以计划价按交互分配的原理进行交互分配的计划总成本。这样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成本的计算都以计划价进行调整, 保持口径一致。而教材中计算交互分配的成本为:供汽车间=8 900+1 050=9 950 (元) ;运输车间=13 900+572=14 472 (元)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供汽车间的8 900元和运输车间的13 900元, 是当月供汽车间和运输车间归集的发生成本也就是实际成本。

而1 050元和572元是分别按供汽车间和运输车间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得出的, 所以用实际成本加上计划成本并无意义。此外, 既然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了劳务量, 需进行交互分配, 则应该考虑剔减转出的成本, 而教材中只加上了转入成本, 笔者认为也不妥当。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的过程中其口径应该一致, 并且既然计划成本分配法采用交互分配的原理, 那么就存在辅助车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既要考虑转入的成本, 也要考虑转出的成本。也就是说其计算就应该加上转入的成本再剔减转出的成本, 同时, 转入与转出的成本在计算的过程中应口径一致, 统一按计划价交互分配进行调整, 或统一按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进行调整。计划成本分配法根据定义实际上是交互分配法的沿用, 所以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 也需做相应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

参考文献

[1] .于富生, 王俊生, 黎文珠.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小组分配工作计划书 篇5

一、活动名称:痛风性关节炎日常防护小组

二、活动背景: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开始变得不健康,许多老年人因为遗传的因素和不均衡的饮食诱导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长期受到病痛的折磨。从医学角度分析,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升高而引起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是其中的一种。较之于其他老年人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等),痛风的日常防护更简单一些,只要控制好饮食,让身体的嘌呤指数与血尿酸指数处在正常范围内,并加以适当的训练,痛风患者一般能和一般人一样正常生活。考虑到老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对于痛风的认识、日常防护相关知识和痛风药物的正确使用没有系统的了解,为了使他们能了解更多有关痛风的知识,能通过自我管理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我们选择开展这次为期六次的痛风性关节炎日常防护自我管理小组。

三、理念:

四、理论架构:

1、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行为的动力。(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沙莲香)人类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开展小组的目的就是尽量满足组员的生理需要,让组员能够保持基本的健康状态,并且满足组员的心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力求组员在满足最基本的两个需要之后能够追求更高的层次的需要,让他们仍然能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 五、活动目标: 短期目标:

1. 帮助组员系统地掌握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常识

2. 掌握痛风性关节炎饮食注意事项,制定适合自身的饮食清单

3. 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舒缓痛风性关节炎及其他并发症症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长期目标:

1. 预防痛风反复发作

2. 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与运动习惯

3.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六、活动内容:

1.小组性质:支持性封闭式小组 2.工作对象:患有痛风性关节炎的老年人群 3.预计参加人数:7~9人 4.小组周期: 10月

5. 聚会次数及主题:6次聚会围绕如何运用自我管理理念以及相应的方法有效控制痛风的恶化。

7.人手编配:

8.资源:(1)硬件资源:多媒体设备

(2)经费资源: (3)督导资源:

七、招募及宣传手法: 八、工作时间表

九、草拟每次聚会计划

十、预计困难及应变计划: 十一、评估方法

计划分配法 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收益分配;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15-07

引 言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格限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实践中出于利益驱动,存在大量集体土地隐形流转乱象。对此,国家先后在安徽芜湖、山东临沂、广东等地建立了流转试点,一方面规范市场,另一方面为制度破冰积累经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可见,作为极具价值的生产要素,集体建设用地特别是以乡镇企业用地为主的经营性集体用地流转入市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然而一项制度的突破必然伴随着困难和探索,而无论改革的动力还是障碍大多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相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也不例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权利及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因此,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1]可以说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流转收益都给谁及如何给的问题。从用地流转法律关系来看,用地转出方的义务是将一定年限内的用地使用权让渡给受让方,受让方的义务则是支付相应的土地使用费用。可见,让渡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市场对价即是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应当为用地转出方作为权利所享有。但问题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一些用地流转法律关系以外的主体,如国家,凭借对用地流转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以及市场运行的维护和保障,有强烈参与收益分配的愿望和动力。那么,这些用地流转法律关系以外主体应否参与收益分配?如何参与?这是流转收益分配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此外,农民集体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人在获得用地流转收益时,应当如何在集体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使用和分配,如何将收益落实到每个农民?这是流转收益分配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可以说,解决好了上述两方面问题,就能建立起一套合理合法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一、国家参与用地首次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是指农民集体将除宅基地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用地以外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出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有偿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行为。首次流转中,农民集体作为用地所有权人将用地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剥离并转让出去,由此所获得的流转收益应当由农民集体享有,以体现其产权中的处分和收益权能。基于私权保护的原理,一般而言,普通的自然人或法人不得介入农民集体所有权保护下的收益分配,那么,国家作为用地流转法律关系之外的主体,应否基于其特殊地位而在农民集体的流转收益中分得一杯羹呢?

(一)理论基础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来自于其流转收入,与流转价格有密切关系。根据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建设用地价格主要由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组成[2]。 绝对地租是在土地所有权垄断的条件下,使用任何土地者必须支付的地租,即无论土地优劣土地所有者总要取得的土地收益,是其所有权的体现。而级差地租,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土地位置和设施环境是其级差地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土地区位、地理环境的差别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级差地租,是建设用地级差地租Ⅰ。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是级差地租Ⅱ,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土地资本投入,一是整个社会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土地资本引起土地收益的差别,最终形成级差地租Ⅱ;二是个别投资者在一定面积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级差地租Ⅱ。

根据上述理论来剖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收益可以看出,农民集体和国家都对流转收益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首先,农民集体作为用地的所有权人,凭借其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当然享有绝对地租,同时还享有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区位优势所转化的部分级差地租Ⅰ;其次,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管理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入力量,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为改善农村环境投入了大量资本,大大提升了农村的区位优势,可见,国家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价格形成中的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均有贡献。

由此,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收益中包含了国家的资本投入,有投入就应当有回报,因此,国家基于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租的贡献应当参与用地首次流转收益分配。

(二)博弈分析

从现行集体建设用地严格限制流转下的征地制度来看,国家是土地征收后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且用地流转收入全额纳入地方政府财政,而农民集体只能获得被迫征地所给予的征收补偿。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流转后,国家和农民集体的流转收益及收益分配的力量都将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能否顺利进行将是国家和农民集体进行博弈的结果。对此,我们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国家应否参与用地首次流转收益分配进行分析[3]。

1. 前提假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各方是非合作的,且是理性的,严格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对彼此的行动规则及效用函数等有准确的认识,即信息是完全的。因此笔者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2. 模型要素。模型要素有如下三个:

(1)行为主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主要涉及农民集体、农民、用地使用者及国家等主体。考虑到所要分析问题的需要,重点探讨农民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博弈关系。其中国家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相关法律及政策,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利益与农民集体进行博弈。(2)行动空间。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被严格限制的法律背景下,中央政府可以选择维持现状,或进行制度改革即允许用地流转入市。在中央政府既定的行动选择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包括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征收和不进行征收两种类型。对于农民集体,需要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动,作出自己的选择。在地方政府进行征收的情况下,农民集体只能被迫征收,别无他选;在地方政府不进行征收的情况下,要看中央政府的决策,在维持现行法规状况下,农民的行为包括不流转即自用和地下交易,当进行制度创新时,农民可以选择自用土地或自主流转(见图1)。(3)效用函数。博弈主体的效用函数不但受自身的行动影响,还取决于对方的行动选择。(U1,U2)为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组合。行为人地方政府的效用U1和行为人农民集体的效用U2都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取得的收益,二是违反法律要受到的处罚风险成本。

现行法律制度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被严格限制流转,惟一合法的流转途径就是通过征收程序将集体用地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进而在国有土地市场上流转。这种情况下,假设地方政府通过征地而后在国有建设用地市场上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总收入为R1,其中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为αR1,α为农民补偿占所征建设用地出让价款的份额,则地方政府所得收益为(1-α)R1。由此,现行制度下地方政府进行征地时两方参与者的效用组合为I1((1-α)R1,αR1)。

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如果地方政府不进行征地时,农民集体可能选择不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而自己使用,也可能在利益驱动下选择非法入市,进行用地使用权的地下交易。这里设农民集体自用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收益为K,由于未发生流转,地方政府不会得到任何好处,此时的效用组合为I2(0,K)。如果农民集体选择在隐形市场上流转用地,设农民集体获得流转收益为R2,但由于属非法交易,将付出违反法律受到惩罚的风险成本C2,此时地方政府不可能在非法流转中获得收益,但能获得对农民集体违法行为的处罚,因此两者的效用组合为I3(C2,R2-C2)。

在中央政府进行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情况下,农民集体无论进行用地流转,还是自己使用,或等待被征收都将是合法行为。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解禁的同时,对征地范围的缩小、明晰和严控将是必然之举。由此地方政府不进行征地,还农民集体以自主流转用地的财产权利将是常态。此时,若农民集体选择自用,则效用组合仍是II2(0,K);若农民集体对用地进行流转,假设流转所得全部收入为R′2,地方政府参与收益分配且分得β份额,即地方政府获得收益为βR′2,则农民集体所剩流转收益为(1-β)R′2,由此二者的效用组合为II1(βR′2,(1-β)R′2)。

当然,在行为主体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有可能不满意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所获得的收益,而继续选择进行征地。但此时由于征地行为已被严格限定在为公共利益的范围内,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利益滥用征收权的话,就要付出被上级政府查处的风险成本C′1。假设地方政府强行征地后再进行流转的用地使用权出让总收入为R1', 其中将γR′1收益分给被征地农民作为补偿,γ为农民补偿占所征用地出让价款的份额,则地方政府所得流转收益为(1-γ)R′1,同时还要支付违法成本C′1。由此,地方政府进行强行征地时两方参与者的效用组合为II3((1-γ)R′1-C′1,γR′1)。

将地方政府和农民集体在上述不同状态下的效用分别总结于表1和表2中。

3. 博弈分析。在该博弈模型中,地方政府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推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后再招牌挂可以获得土地收益(1-α)R1,如若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地方政府预计得到的正常效用即自主流转下分得的利益是βR′2,当βR′2< (1-α)R1时,地方政府就可能阻碍中央政府的改革进程,二者差距越大,地方政府的阻力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在国家法律解禁,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情况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果从用地自主流转中所获得收益不能满足政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即小于在征地状态下的潜在利益,则地方政府就会不惜冒着被惩罚的风险,行使不正当的征地权,阻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而着力促成征收。即地方政府会选择进行违法征地的条件是βR′2<(1-γ)R′1-C′1,整理得β<(1-γ)R′1-C′1R′2。假设地方政府征地后流转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价格R′1与农民集体流转用地使用权的市场价格R′2相同,则上述不等式可化简为β<(1-γ)-C′1R′2。可见,地方政府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份额β过小,是地方政府以强行征地的方式阻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同时,如果增大γ或C′1,则不等式右边会变小,在β不变的情况下,不等式关系可能发生反方向变化。这说明提高农民集体从征地中得到的补偿或严惩地方政府滥用征收权行为,都将降低地方政府选择征地的意愿,有利于保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推行。

4. 模型启示。仅从国家应否参与流转收益分配角度,该模型给我们揭示出,为保障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顺利改革和推行,地方政府应当参与用地首次流转收益分配。

从实践来看,集体建设用地要想入市流转,从市场准入到价格形成,都要受到国家土地管理权力的制约和调控;在供给方面,可以流转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也要经地方政府批准。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权决定集体建设用地能否入市流转。在目前地方政府会获得征地所得全部收益的背景下,如果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地方政府不会分得任何利益的话,其很有可能运用手中的权力,阻碍集体用地的流转,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违法强制征收,使流转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如果为盘活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放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就应当在土地收益中允许地方政府介入分配,否则该流转将难以真正存在。

(三)具体模式

在国家应当参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前提下,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试点地区实践来看,国家参与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在流转收益中分成;另一种是仅以税费方式分享收益[4]。应当说,虽然国家应当参与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但从法律关系来看,国家并不是流转交易的主体,地方政府凭借公权力从土地流转收益者那里直接取得收益是没有法理依据的。国家仅以税费的方式参与收益分配是更加合理合法的方案,也应当是国家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最终模式。

但是从上述博弈模型看出,如果地方政府分得的流转收益过少,就有可能导致其利用手中权力阻碍用地流转而促成征收。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参与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方式应当逐步进行规范。在现阶段为积极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应当允许地方政府以恰当的方式介入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目前可以考虑效仿国有土地收益基金[5],在地方财政中设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基金。该基金由农民集体在每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中按一定比例计提,在地方政府财政中设立专门账户,按照公益性基金经营和管理。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该基金的使用方向,只能流向农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改善等有助于提升农村区位优势方面。这样,农民集体计提在基金的收益与地方政府单纯分成收益不同,计提收益虽然进入了地方政府财政,但是实行专账专用,且通过基金运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实际是“取之于农民,用之于农民”,是农民收益转换形式后的返还。同时,由于有专款用于农村建设,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入市,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减少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可以腾出更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可见,地方政府参与流转收益分配的这一模式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将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创新。

二、农民集体和国家参与用地再次流转收益分配方案

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中,农民集体是转出方,作为用地所有权人和交易一方主体,理应获得除国家参与分配部分的全部流转收益。但是用地再次流转,是指已经取得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在使用期限届满之前,以转让、转租、作价入股等形式,将剩余年限的用地使用权再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在再次流转中,其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用地使用权人,农民集体作为所有权人不再是交易一方,置身于流转行为之外,仅能在必要时对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再次流转行为进行限制。笔者认为,农民集体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流转中已经通过获得对价的方式让渡了用地使用权,那么在再次流转中作为流转关系以外的主体,农民集体不再享有获得流转收益的权利基础,因此,不应再参与分配。即使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再次流转中有增值收益,也大多来自用地使用者在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通过改善用地条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形成的级差地租Ⅱ,应当由用地使用者享用这部分收益,农民集体没有理由介入分配。

但是应当指出,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再次流转中,有一种情形农民集体应当参与收益分配,即在首次流转中使用者无偿取得用地的情况。从实践来看,由于欠缺规范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存在大量乡镇企业无偿使用集体土地现象。在难以改变现状并强行要求乡镇企业缴纳用地使用费的情况下,有效的制度设计是效仿国有划拨土地制度,在用地的再次流转中实现农民集体基于所有权应当享有的权益。具体而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者进行用地再次流转将获得可观的流转收益,但由于该收益中实际上包含了其取得用地使用权时应当支付而未支付的用地使用权费用,因而应将相当于用地对价的部分收益补缴给农民集体。当然,在补缴费用之后再进行流转,其收益分配就将与农民集体无关。

对于国家而言,是否还应当参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呢?笔者认为基于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流转市场的管理,应当以土地增值税的方式参与收益分配。鉴于用地再次流转的市场自由度更大,国家的监管和制约手段减弱,不存在博弈模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国家以征税方式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案相对比较简单可行。

三、农民集体用地流转收益内部分配机制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农民集体如何在集体内部使用和分配收益,主要涉及集体成员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始终是农村土地问题关注的焦点和最终落脚点。但实践中在与势力相对强大的农民集体、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中,农民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确保落实农民对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参与和最终享用,是该制度设计的关键。

(一)农民应是用地流转收益的最终受益者

《物权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那么由农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而获得的收益亦应当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即应由集体内农民共享这部分收益。因此,农民应是农民集体获得全部用地流转收益的最终受益者,包括首次流转中让渡用地使用权所得的收益,以及再次流转中无偿取得用地的使用者补缴的用地使用费用。

此外,农民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权人,在再次流转中应当获得全部流转收益,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二)农民集体用地流转收益用途管理

进行农民集体流转收益内部分配首先要确保农民集体将获得的流转收益切实纳入集体财产,用于集体事务,避免收益被截留挪用,中饱私囊。因此,严格控制农民集体收益用途是有效保护农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多数试点地区对农民集体流转收益用途管理进行了专门规定,具体见表3。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实践中对于农民集体流转收益的用途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将用地流转收益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二是明确农民集体的流转收益专项用于农民权益保障,具体使用集中在农民安置补偿、集体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土地保护开发和生产发展以及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方面。其中广东省在农民集体流转收益使用上的做法值得借鉴,特别提出收益50%以上存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专户,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安排。这一规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强制性,更加有效地解决了集体收益使用过程中容易滋生的滥用挪用等问题,并积极解决了失地农民社保问题,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实际利益。

由此,应当对农民集体流转收益用途进行管理,在保障收益全额纳入由全体成员共享的集体财产范畴的基础上,明确收益的具体使用方向。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顺利推行的角度来看,应当确保收益中相当一部分用于集体成员的社会保障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尽管对农民集体收益的内部分配问题,国家不宜介入过多,但由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为更有力保障农民利益,应当在相关地方性法规中体现对农民集体流转收益的用途管理。与此同时,期望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所得收益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三)农民集体用地流转收益在农民之间的分配

农民集体流转收益在农民之间的分配实际是一个自治问题,应当由本集体成员按照民主程序共同决定。首先要保障农民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知情权,即确保农民知晓农民集体所获得土地收益的收支及分配情况;其次要保障农民对用地流转收益的监督权,即用地收益的收取和支出情况,应当向集体成员公开并接受监督;第三,最重要的是要保障农民对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案的参与权,即收益如何在农民集体内部分配使用应当由本集体全体成员依照民主程序共同决定,以确保分配方案的公正透明。

可见,农民具体会在集体的流转收益中获得多少应当是由村民共同决定的,其中包括从流转收益中应拿出多少投入到集体公共事业的发展问题也应当通过民主决策机制决定具体方案。由此,建立健全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内部分配制度,需要农民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愿望,需要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由村民共同决定的民主决策程序和农民对集体的监督制约机制,从而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建立农民土地收益内部分配制度,应当实行土地收益分配使用的民主决策,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切实维护农民利益[6]。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三(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EB/OL].[2013-11-16].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1.htm.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577-583.

[3] 袁枫朝,燕新程.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之三方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58-63.

[4] 杨雅婷,陈耀东. 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主体及归属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1(5):58-62.

[5] 于芳,潘文霞.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2012,12(中):166-167.

[6] 胡玉贤. 关于创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制度的若干思考[J].资源·产业,2003,5(2):3-5.

Abstract:Land revenu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s the core and key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business construction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land circulation revenu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two core issues. One is whether the subjects which are outside the circulation legal relations such as the state can participate in the revenue distribution. The other is how the collective farmers allocate the revenue between internal members. This essay tries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rural collective business construction land circulation revenu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which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national,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benefits by 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s with th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浅谈顺序分配法简化教学 篇7

所谓顺序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费用时,按照各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并逐一将其费用分配给其他车间(包括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受益少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在前面,受益多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在后面,并依次序向后面各车间、部门分配,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不再对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分配。

对于以上概念,初学者可能大致能够明白什么含义,但如果企业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辅助生产车间,那么在按受益多少确定分配顺序及具体分配辅助费用时又容易出现错漏,鉴于此,笔者通过图示,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初学者更容易清晰明了地掌握此法。

二应用举例

(一)案例资料:

某企业有A、B、C三个辅助生产车间,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及提供的劳务情况如表1、表2所示:

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

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量

注:为简化说明此处将基本车间、管理部门、专设销售机构等合并为其他部门。

(二)案例分析

第一步:排列三个辅助生产车间受益顺序,具体方法是按照交互分配法先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交互分配,从而确定各辅助生产车间应承担的其他辅助车间的费用,即受益情况的多少。

由上计算可看出,三个辅助生产车间的最终受益顺序为:A

顺序分配法核算过程

第二步:进行顺序分配,具体分配过程如表3所示:

表3涉及的计算公式:

1. 某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率

2. 某(产品)部门分配的费用

=该部门(产品)该项劳务的耗用量×该项费用分配率

三、结束语

顺序分配法的应用分析 篇8

关键词:顺序分配法,分配费用,分配率,应用分析

顺序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按照受益多少进行排序后交互分配的方法。其应用有三个特点:一是各辅助车间的排序原则和受益金额;二是各辅助车间按受益金额排序后交互分配;三是交互分配后对外一次直接分配。本文以虹彩公司2012年8月份的辅助车间产品、劳务供应及费用为例说明顺序分配法的应用。

例:虹彩公司有供电、供水、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 2012年8月份各辅助生产车间产品、劳务供应情况和发生的费用情况如表1所示。

一、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排序原则

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要遵循受益金额由少至多的排序原则, 从少向多排列。

计算虹彩公司2012年8月份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受益得出:

供电辅助车间受益= (8 000÷14 000) ×1 400+ (33 000÷10 000) ×1 000=4 100 (元)

供水辅助车间受益= (26 800÷50 000) ×4 400+ (33 000÷10 000) ×600=4 338 (元)

机修辅助车间受益= (26 800÷50 000) ×8 000+ (8 000÷14 000) ×1 600=5 202 (元)

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按受益金额由少至多的顺序为:供电车间为供水车间、机修车间。对三个辅助生产车间的受益金额进行排序, 是顺序分配法核算的前提, 也为顺序分配法分配的精确性奠定了基础。列表排序和计算的数据见表2左边一列自上而下顺序及供电车间对应的横列数据。

因为供电车间受益金额最少, 所以分配顺序排在第一位, 先把该车间提供的劳务分配出去, 而不再接受其他车间的交互分配转入, 如表2所示;对于供水和机修车间则既需要对外分配转出, 也需要接受其他车间的分配转入。由此看来, 供电车间对外分配具有交互直接分配的双重特点, 一方面体现为对辅助生产车间的一次交互分配法, 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各产品车间、单位在内的对外一次直接分配法。

二、各辅助生产车间的交互分配

从表2排序原则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顺序分配法的核心是对辅助生产车间按受益金额自少向多进行排序后对外先交互分配, 后直接分配的一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 目的是提高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分配的准确性。顺序分配法按受益金额由少向多进行排序后再对外进行交互分配的原则,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分配的误差, 降低工作量。

根据表2, 分配费用和分配率核算如下:

供水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 (应对外分配的劳务) =8 000+2 358=10 358 (元) , 供水车间对外劳务供应量=14 000-1 400=12 600 (吨) 。因为根据接受劳务的受益金额排序, 供电车间提供的劳务首先对外交互直接分配了, 因而在下一道分配程序中计算分配率时的劳务供应量应该扣除供电车间接受其他车间分配转入的劳务供应量。

机修车间对外待分配费用 (应对外分配的劳务) =33 000+4 288+1 315=38 603 (元)

机修车间对外劳务供应量=10 000-1 000-600=8 400 (小时) , 其劳务计算原理同供水车间对外劳务供应量

供水车间分配率=10 358÷12 600=0.822 1 (元/吨)

机修车间分配率=38 603÷8 400=4.595 6 (元/小时)

三、顺序法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与勾稽关系

根据表2的对应关系可以分析理解如下:纵列的三个辅助生产车间为横栏的对应单位提供劳务费用进行分配金额, 横栏的各辅助生产车间、各产品、生产车间及管理部门接受分配转入的劳务分配额, 它们之间形成的对应关系为一组借贷平衡关系, 即顺序分配法下的辅助生产费用在相关单位、部门间分配。依此平衡对应关系和表2的费用分配金额, 编制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供应量分配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12 229、——B产品11 435,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27 629, 管理费用16 507;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26 800、——供水车间8 000、——机修车间33 000。

以上会计分录表明:接受劳务服务的各具体产品、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的总金额刚好为表1中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提供各项辅助生产费用之和 (26 800+8 000+33 000) , 这样展示了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费用及分配的来龙去脉, 简洁明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顺序分配法在根据受益金额排序分配的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交互分配法的准确特点, 也体现了直接分配法的简洁性特点, 顺序分配法不同于交互分配法的几点: (1) 顺序分配法经过排序之后后序辅助生产车间劳务供应量不包含前面车间提供的劳务供应量; (2) 后序的辅助生产车间只计前序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转入的劳务而不考虑自身车间对外转出的劳务, 而交互分配法是既要计算相互接受的劳务量和耗用产品费用转入金额, 也要计算对外服务的转出劳务; (3) 顺序分配法经过排序之后只用你计算一个分配率, 对外一次直接分配即可,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而交互分配法体现为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先进行交互后对外分配, 分配率和劳务量都要计算两次, 核算的工作量较重。在现实工作中, 顺序分配法主要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务量有明显差别的企业。

单位:元

参考文献

土地修法重在合理分配增值利益 篇9

点评:业内普遍推测, 此次修改, 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 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修正案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

土地修法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的必然制度准备。城市化的巨大增值效应, 首先体现在被征收土地价值的上扬中来, 并因此产生了许多分配问题。一方面, 被征收土地多属于集体土地, 但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市场还没有形成, 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村和农民缺少主体资格, 因此, 在实际征收过程中, 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其合理分享城市化增值利益的权利, 有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另一方面, 现行土地管理法中对于被征收土地的补偿规定,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土地的升值趋势。比如,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 征收土地的, 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一规定相较于被征收土地经招拍挂后的价格, 差距过大。巨大价格落差, 既不利于土地的再开发利用, 也是土地纠纷增多的一个潜在原因。

城市化红利, 理当全民分享。从目前土地管理实践看, 提高对集体土地使用权一方的征收补偿尤为迫切, 这也应是此次土地修法的着力点所在。提高征收补偿标准后, 不仅农民可以得到更多利益, 减轻其失地之忧, 而且对于土地市场也会形成间接影响。征收补偿标准的提高可能带动招拍挂市场价格的提高, 变相提高开发商拿地门槛。沿用过去以较低成本囤地, 等待时机牟取高利润的做法, 需要更多考量。

计划分配法 篇10

一、顺序分配法举例分析及简评

1. 举例分析。

例1:假定某工业企业设有修理和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修理车间发生辅助生产费用4 773元,提供修理劳务总量为2 010小时(其中为运输部门修理48小时,基本车间一车间850小时,基本车间二车间812小时,管理部门300小时);运输车间发生辅助生产费用7 324元,运输材料物资总量为7 400吨公里(其中为修理车间提供运输劳务200吨公里,基本车间一车间4 250吨公里,基本车间二车间1 850吨公里,管理部门1 100吨公里)。

要求:采用顺序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假定各辅助生产车间不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

依题意,顺序分配法下的计算过程及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1)计算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过程:

运输费用分配率=7 324/(200+4 250+1 850+1 100)= 0.989 7(元/吨公里)

修理车间应负担的运费=200×0.989 7=197.94(元)

一车间应负担的运费=4 250×0.989 7=4 206.23(元)

二车间应负担的运费=1 850×0.989 7=1 830.95(元 )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运费=1 100×0.989 7=1 088.88 (元)

修理费用分配率=(4 773+197.94)/(850+812+300)= 2.533 6(元/小时)

一车间应负担的修理费=850×2.533 6=2 153.56(元 )

二车间应负担的修理费=812×2.533 6=2 057.28(元)

管理部门应负担的修理费=300×2.533 6=760.10(元)

(2)编制会计分录:1分配运输费用:借: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197.94,制造费用——一车间4 206.23, 制造费用——二车间1 830.95,管理费用1 088.88;贷:辅助生产成本——运输车间7 324.00。2分配修理费用:借: 制造费用——一车间2 153.56,制造费用——二车间2 057.28,管理费用760.10;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4 970.94。 2.

2. 简要评析。以上的会计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从结果上看显然没有明显错误,一般的教材和参考文献中也是这样处理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不够严谨。第一, 没有说明为什么先分配运输车间的运输费用而后分配修理车间的修理费用。本题在解答的时候依据的是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定性分析的结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如当几个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金额相差比较明显,可以通过逻辑判断来确定时,主观判断尚且可行。但是,一旦辅助生产车间较多,会计人员难以直接根据职业判断能力判断出来的话,就需要详细说明排序的原理及其过程。第二,编制会计分录的时候也没有说明分配费用的基本原理,只有结果没有说明本质。

二、顺序分配法排序方法详解及简评

我国的顺序分配法对分配顺序的确定尚不规范,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引起成本费用分配不合理,各企业之间横向比较缺乏统一标准,企业内部纵向比较失衡。对于顺序分配法,一般的教材都仅仅提及 “按照各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顺序排序”即止,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较多的企业还是依靠主观判断来确定。本文试对如何量化排序进行研究。

1.排序原则及步骤简述。本文认为,按照所谓的受益大小排序之“受益”,可以遵循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计算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如果此时有明显的顺序,则以此顺序进行排序。其中:

某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以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交互分配率为基础计算的受益金额之和=∑该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

第二步,若经过第一步计算后金额相等,仍然难以排序,我们认为可以引进一个“受益净额”(或“净受益额”) 的概念。对于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总额的大小顺序难以进行排序的,可以按照受益净额进一步排序。所谓受益净额,是指某辅助生产车间的总受益额与该辅助生产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额之差,即:

某辅助生产车间净受益额=∑该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

第三步,若经过第二步仍然难以排序,则对于此类辅助生产车间可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按照相互之间提供劳务的金额进行再排序。

一般而言,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计算后,应该可以对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进行排序了,以下举例进行分析。

2.举例分析。

例2:某企业设置供水、供电和维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生产费用分别为:供水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11 700元;供电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8 100元;维修车间的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金额为8 500元。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如表1所示:

第一步,计算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计算过程如下:

供水车间的费用分配率=11 700/5 850=2(元/吨)

供电车间的费用分配率=8 100/8 100=1(元/度)

维修车间的费用分配率=8 500/1 700=5(元/时)

∑供水车间的受益额=1 000×1+300×5=2 500(元)

∑供电车间的受益额=650×2+240×5=2 500(元)

∑维修车间的受益额=700×2+1 100×1=2 500(元)

各个辅助生产车间的接受或提供的劳务金额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箭头方向表示接受或提供劳务。

经过这一步的计算后,各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是相等的,显然难以排序,因此按照上文的步骤,得进入第二步计算确定顺序。根据上图可知,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净受益额合计分别为:

∑供水车间的净受益额=∑供水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300+1 400)=-200(元)

∑供电车间的净受益额=∑供电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000+1 100)=400(元)

∑维修车间的净受益额=∑维修车间应负担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费用-∑该车间为其他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额=2 500-(1 200+1 500)=-200(元)

经过这一步的计算,基本可以排序为: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受益并列最小,排在前;供电车间受益较大,排在后。但是问题在于,以此计算结果,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仍然无法排序,此时得进入第三步。

对于供水车间和维修车间,则可以按照相互受益额为标准进行排序。本例中,由上图可知,供水车间来自维修车间的受益额为1 500元,维修车间来自供水车间的受益额为1 400元,显然,在分配费用的时候,维修车间相对受益较小,供水车间相对受益较大,因此维修车间排在供水车间之前分配费用。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计算后,按照顺序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的排序依次为: 维修车间 →供水车间→供电车间。

在顺序分配法下,排序的合理与否,对于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来说,分配的结果会完全不相同,对于成本的计算正确与否有明显影响,如何排序,得选择适当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排序方法,简而言之为:如果每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受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益”的总金额存在明显的排序,则以此排序;如果以此仍然难以排序,则按照各个辅助生产车间的净受益总额排序;如果以此仍然难以排序, 则可以按照相互之间的受益金额排序。经过这几个步骤计算分析后,一般都是可以排序的,本文所提出的这种排序方法比较系统科学地解决了顺序分配法没有提及的排序问题。

三、顺序分配法会计处理详解及简评

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要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两条: 一是按照受益大小对各个辅助生产车间进行排序,这一点在上文已经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述及;二是按照排序对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辅助生产费逐个向后及向外进行分配,以下试做详细阐述。

1.向后及向外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若干概念界定。

(1)“向后”分配是指某一辅助生产车间在分配该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时向而且仅向排在该辅助生产车间之后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言外之意,不“向前”分配,即: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不分配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

(2)“向外”分配是指每一辅助生产车间在分配该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时都得向辅助生产之外的所有受益对象分配。

(3)各辅助生产车间的待分配生产费用总金额(向后及向外分配金额)的确定。

某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生产费用总金额=该车间原归集的费用+排在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来的费用

2. 举例分析。仍以例2的资料进行分析说明。根据上文的论述已知,各个辅助生产车间按照受益大小的排序依次为:维修车间 →供水车间→供电车间,以下以此顺序逐个车间进行分配。

(1)分配维修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维修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8 500(元)。2计算分配率。维修车间向后及向外的费用分配率=8 500/1 700=5 (元/时)。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供水车间应负担的金额=300×5=1 500(元),供电车间应负担的金额=240×5=1 200(元),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 1 000×5=5 000(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160×5= 800(元)。4编制维修车间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表(表2)。5编制向后及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1 500、——供电车间1 200,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5 000,管理费用800;贷:辅助生产成本 ——维修车间8 500。

(2)分配供水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供水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11 700+1 500=13 200 (元)。2计算分配率。供水车间向后及向外的费用分配率 =13 200/(5 850-700)=2.563 1(元/吨)。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供电车间应负担的金额=650×2.563 1= 1 666(元),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3 000×2.563 1= 7 689(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1 500×2.563 1=3 845 (元)。4编制供水车间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表(表3)。 5编制向后及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辅助生产成本 ——供电车间1 666,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7 689, 管理费用3 845;贷: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13 200。

(3)分配供电车间的生产费用。1计算待分配费用总金额。供电车间待分配费用总金额=8 100+1 200 +1 666= 10 966(元)。2计算分配率。供电车间向外的费用分配率 =10 966/(8 100-1 000-1 100)=1.827 7(元/度)。3计算各受益对象应负担的费用。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金额= 4 000×1.827 7=7 311(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金额= 2 000×1.827 7=3 655(元)。4编制供电车间费用向外分配表(表4)。5编制向外分配的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 ——基本生产车间7 311,管理费用3 655;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10 966。

3. 简要评析。经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方法基本上予以公式化了,辅助生产费用向后及向外分配这一方法的提出,使顺序分配法的会计处理精髓得以提炼,也可以使初学者经过简单分析得出顺序分配法其他如“不向前分配”、“排在靠后的辅助生产车间归集的费用越来越大”等相关结论,方法简单易懂、清晰明了,整个会计处理过程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周佩.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2.

于富生等.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的再认识 篇11

一、传统辅助生产代数分配法的介绍

辅助生产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在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研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对成本会计的教学、减轻实际工作中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加强成本控制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最精确、最具可选性、最合理公平的辅助生产方法是代数分配法,但由于现有传统辅助生产代数分配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影响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运用,在新成本核算制度下,如果仍按原办法处理,会处于被淘汰的境地。

例:某企业设有修理、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和提供劳务数量如下表所示:

处理步骤和方法如下:

(1)设修理车间的单位成本为x元/工时,供电车间的单位成本为y元/度。建立方程组:

(2)辅助生产成本分配:

(3)会计分录:

二、传统代数分配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 方程组建立的改进。传统代数分配法下建立方程的理论依据是:某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实际费用+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其单位实际成本(分配率)。从此依据看不出交互分配的实际。

在交互分配法下,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分配的辅助生产实际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前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转入的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的本车间辅助生产实际成本。

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出代数分配法下方程组建立的理论依据:某辅助生产车间对外提供劳务量×该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某辅助生产车间待分配实际成本+交互分配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量×其他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该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转出劳务量×该辅助生产车间单位实际成本。建议用此依据来建立代数分配法的方程组。

这样有以下好处:首先,与交互分配法一致起来,可以强化对代数分配法的理解,突出代数分配法交互分配的实质。其次,突出了代数分配法的优点:对辅助生产车间内、外采用同一实际分配率,体现了公平原则,彻底避免了交互分配法下同一辅助生产车间对内、对外分配率不一致的不合理现象。再次,由于通过联立方程求解实际分配率,保持了代数分配法分配结果准确的优点。

接上例,假设修理车间的单位成本为x元/工时,供电车间的单位成本为y元/度。基于交互分配理论依据建立方程组如下:

5 200(分配前)+1 200y(交互分配转入)-200x(交互分配转出)=3 800x(对外分配)

9 200(分配前)+200x(交互分配转入)-1 200y(交互分配转出)=21 300y(对外分配)

2. 实际分配率计算的改进。一般会计人员都是手工解方程组,计算求得代数分配法下的实际分配率。本文建议采用Excel中的线性规划求解功能来求解分配率,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计算难度。举例说明如下:

在Excel2003 环境下,打开Excel2003 工作簿,点击“工具”→“加载宏”→“规划求解”,此时,在“工具”菜单中就可以发现“规划求解”了。具体操作:

第一步,在A3 单元格名称框中输入“每工时的单位成本”,A4 单元格名称框中输入“每度电单位成本”。

第二步,在B3单元格中输入“=5 200+1 200*A4-200*A3-3 800*A3”,在B4 单元格中输入“=9 200+200*A3-1 200*A4-21 300*A4”。

第三步,打开“规划求解”,具体设置见下图。

用鼠标单击求解按钮,即可得实际分配率,详见下图。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

3. 账务处理的改进。传统代数分配法下的账务处理,将对内交互分配、对外分配合并处理,掩盖了交互分配的实质。建议将原会计分录拆分成两笔:第一笔对内交互分配,第二笔对外分配。这样一来与交互分配法的账务处理保持一致,增进了可理解性。上例的账务处理改进如下:

(1)按实际成本对内交互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2)按实际成本对外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三、结论

改进后的辅助生产代数成本法,与传统代数法相比,在建立方程组、账务处理方面明显进行了交互分配,同时用Excel2003 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来解方程组、求得实际分配率,大大降低了代数分配法的计算难度及复杂性。

【计划分配法】推荐阅读:

财产分配法06-03

公式分配法09-20

分配合理07-21

分配差距05-10

分配体制05-14

分配不公05-19

信道分配05-24

交通分配05-26

分配决策05-27

编码分配05-28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下一篇: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