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力(精选12篇)
基础学力 篇1
1 兴趣与基础学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个体活动的“目的”与“方法”是一致的。要理解兴趣的内涵,则须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一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接触的事物或参与的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要求方法和结果结合在一起,主体需要的是一种及时的对活动本身的感觉和满足,不需要在活动之外再去寻找某种事物。间接兴趣是由活动成果或其它传媒所引起的兴趣。有时候,个体开始时并不对某项活动感兴趣,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结果乃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对于这项活动的过程也来了兴趣。”(1)二是兴趣与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指“构成一切学习之基础的‘三基’读、写、算的基础学力。”“学力结构包括知识、理解、问题解决学力、兴趣、态度之中作为基础部分的学力。”(2)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的形成是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兴趣又是小学生基础学力内在构成的重要因素。
2 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的影响
兴趣不仅能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钻研问题、开阔视野,而且也是推动一个人走向成才的原动力。小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钻研它,从而提高数学基础学力。学力问题的论争起源于日本,“现代在日本的学力论争所缺乏的是,如何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讨论。”(3)那么,兴趣对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推进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才能由被动变主动,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学力才得以形成。
(2)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小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浓厚的数学兴趣会使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数学学习,自觉地克服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而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降低他们的基础学力。
(3)兴趣影响小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叹息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低下,那是因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对生活的体验既是小学生认知的源泉,也是小学生数学基础学力形成的根基。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学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通过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力。
3 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的缺失
兴趣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基础学力的培养。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基础学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脱离小学生的发展实际。兴趣和自信心是小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和自信心形成。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45页)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小学数学“新课标”不理解,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中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讲求“近期效益”,将数学教学过程变得过于复杂、过于抽象化,使小学生觉得数学“高不可攀”,严重挫伤了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出现消沉、厌烦等情绪。
(2)教学过程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数学知识有着显著的系统性,但对学生而言,这种系统性不应当简单地“被告之”,而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上,使学生在体验中形成自主“建构”。但是,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单、线性和机械主义,小学生只知道被动接受运算训练和基本概念背诵,数学课堂变成了“纯知识”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小学生的实际,变得刻板、僵化、难以理解,课堂教学缺乏兴趣、生机与活力。
(3)常规教学定势制约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学习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同一种方式加工信息,有点学生擅长加工图片信息,有的学生擅长加工文字信息,有的学生擅长加工言语信息。而教师常规的“讲”“练”教学定势会使很多小学生听不懂、学不会,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热情也荡然无存。要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基础学力,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定势,以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4 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基础学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灵活开放的、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提高小学生基础学力,必须从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基于学生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是解决我们生活和生成问题的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小学数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突出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目标定位明确,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教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投入,提高学生数学的基础学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小学数学教材看似很简单的知识内容,其实蕴涵着很深奥的道理,没有坚实的数学根基,教师就很难把新课程的目标内容落到实处。因此,为适应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与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储备,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做到不以成人思维代替儿童思维,不断提升教学智慧,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舞台。
注释
1魏卿.教育活动中的“兴趣”辨析[J].教育导刊,2006.4.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1.
3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5.
基础学力 篇2
同等学力日语考试作文,大致分为4种类型:当今热点话题,写人,写物,写事。
当今热点话题
● オリンピックを迎えるにあたって
● 大寒波に襲われた日
「オリンピックを迎えるにあたって」オリンピックは4年に1度、世界各地の厳しい予選を勝ち抜いた代表選手またはチームが、そのプライドと国の名誉をかけて世界一を決める戦いの舞台。そして大会期間中は、世界中の人々が選手たちのプレーに熱狂する他に類を見ない地球規模のスポーツの祭典である。この大会が、第1回アテネ五輪から続き、目前に控えた第29回北京五輪に引き継がれようとしている。そして、私は幸いにも開催国である中国北京にいる人である。この又とない機会に、些細でも自分に出来るボランティア活動に参加し、今の生活を更に有意義なもの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る。正にその生の舞台で、多くの人と一喜一憂し、北京での開催の喜びを分かち合いたい。
「大寒波に襲われた日」
今年の夏、雨の影響は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なとは思っていたが、まさか大雪の影響を受けるとは思ってもいなかった。
夕方18時広州発の列車に乗り込んだ直後、車内販売の弁当を食べ、すぐ横になり寝た。夜中に少しだけ目が覚めたとき、何故か列車は停止していた。途中で時間調整するような列車ではないので、これは何かやばいかなと予感を感じつつも、慌てたところでどうにもならないので、そのまま寝てしまった。
しかも車内が何故か冷えている。外を見ると、霜が降りているというか草木が凍り付いている不思議な世界が広がっていた。いわゆる雪の銀世界というのとはまたちょっと趣が違う。自然が突然魔法で凍りついてしまったような氷の世界である。
写人物的常用的题目为
● 私の先生
● 私の親友
● 私の母
● 私の好きなタレント
● 忘れがたい
「私の友達」
私は積極的な性格ですから、友達がたくさんいます。しかし一番仲が良いのは李さんという友だちです。彼女と初めて会ったのは、高校生になった時です。李さんは私は反対に、女らしく優しくて、すなおです。私と同じ年ですが、いつも私の悩みを聞いてくれて、私には本当のお姉さんのような人です。私が寂しい時や困ってにる時は、いつでも力になってくれました。李さんは、今、ゲザイナーになって有名な洋服の会社につとめ、毎日いそがしいようです。私が日本へ来ているので会えませんが、暇があれば手紙を書き、電話も時時かけています。これか 1
らもずっと仲良く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ってにます。
写静物的常用的题目为
● が住んでいる部屋
● 私の好きな食べ物私
● 私の好きな本
● 昨日は雨だった
● 私の国の季節
「私が住んでいる部屋」
日本は土地の値段が非常に高い。そのため、家を建てるにも部屋を借りるにも、かなり費用がかかる。私がいま住んでいる部屋も、私の国と比べると、かなり高い。
6畳の部屋に2畳くらいの台所トイレが付いて3万円である。風呂付きの部屋がほしかったが、高すぎて借り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今でも少し残念に思っているが、しかたがない。
風呂は近くの銭湯で我慢している。だが、私の部屋は二階の南向きで日当たりがよく、また、向かいは公園なので、環境はとてもいい。地下鉄の駅は歩いて10分位である。学校にも40分位で行けるので、だいたい満足している。
「私の好きなペット」
私の趣味は、犬と遊ぶことです。小さい時から動物が好きでしたが、家が狭いから、犬が飼えませんでした。去年、大きな家に引っ越してからすぐ犬を飼いました。犬の名前はライフで、オスで、白と黒のかわいい雑種です。
ライフは骨付き肉が一番好きです。それをたくさんやると、ソファーのした矢ベッドの下に隠します。骨を隠すと、汚いから、そんな時には私がいつもライフを叱ります。しかし、叱られるともっと上手に骨を隠すのです。この前の大掃除の時、私の書斎や居間から、骨が三つ出てきたので、びっくりしました。犬は人間と同じで、自分の意志や欲求を持ち、可愛くて、忠実で、人間のよい友達です。
写事的常用的题目为
● ある日の事
● スポーツ
● 趣味
● お誕生日
● 自己紹介
● 病気
● アルバイト
「病気」
日本に来て1か月ぐらいたったとき、病気になりました。そのときは、胃が痛くて何も食べた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どうして病気になったのかよくわかりません。はじめがまんして学校に行っていましたが、だんだんひどくなりました。それで、近くの病院に行きました。
お医者さんは「かぜが原因で胃炎になったのです。あまり心配しないで、ゆっくり休んだほうがいいですよ」と言いました。そして注射をして薬をくれました。私は勉強が遅れるから学校を休みたくないと思いました。しかし、お医者さんの言う通りにしたほうがいいと思って、家でずっと寝っていました。
二.三日したらだいぶよくなりましたが、あまり無理をしないように気をつけました。四日目に友達がお見舞いに来てくれました。病気をしないように、いつもきんと食事をして、よく休養することが大切だと思いました。
「スポーツ」
すもうは日本の国技【こくぎ】です。わたしは高校生の時、ドイツ初めてすもうを見ました。テレビで見たのですが、力士【りきし】があまり大きいのでびっくりしました。その時から、私はすもうが好きになって、友達とすもうの練習を始めました。今、ドイツで、20人ぐらいの友達とすもうのクラブを作って、毎日練習をしています。
私の夢は、日本のアマチュアすもう大会で優勝することです。今まで2回挑戦【ちょうせん】しました。1回目は、1回戦で、負けましたが、2回目は3回戦まで勝ちました。私は体が大きいので、一生懸命練習すれば、きっと強くなれると思います。
すもうは、何も道具を使わない、人間の力がぶつかる素晴らしいスポーツです。私はすもうが、ドイツでももっと盛んなってほしいと思います。
「趣味」
私の趣味は書道【しょどう】です。休日はいつも午前から筆【ひつ】と硯【すずり】を出して。夕方まで習字をしてすごします。でも、この習慣は日本に来てから始めたものです。
日本では何でも非常にお金がかかります。ですから始めの頃、私は暇な時でも何もしないで一日中部屋にいました。でも日本語学校で習字のクラスが始まったので、私もやってみることにしました。その時私は筆で書くひらがなの美しさにとても感動しました。今、私はひらがなの練習に夢中になっています。
それに習字をやっている、国のことを思い出して、とてもなつかしい気持ちになります。習字は孤独【こどく】な趣味です。友達は「もっと外に出て遊んだ方がいいでしょう」と言いますが、私は習字をやっていると本当に時間をわすれてしまうのです。
「私の一日」
私は毎朝6時半に起きます。そしてラジオの中国語の勉強を始めます。中国語の発音は大変難しいです。7時半ごろ朝ご飯を食べます。
私の家は郊外にあります。会社は町のまん中にあります。家から駅まで10分あまり歩きます。そして電車で会社へ行きます。家から会社まで55分かかります。電車はいつもたいへんこみます。会社は9時に始まります。仕事はたいてい6時に終わります。どきどき駅からタクシーで帰ります。3分ぐらいです。170円かかります。
私の会社は旅行会社にいます。支店は全国に八か所あります。仕事はたいへんおもしろいです。私はよく出張します。来週は九州へ行きます。しかし、出張はとても疲れます。日曜日はほんとんどの会社は休みます。しかし、わたしの会社はめったに休みません。社員は交替で休みます。休みの日は一か月に4回とどです。その日は昼ごろに起きます。あまり外出しません。家でゆっくり小説を読みます。夜はビールを少し読みます。そしてステレオで音楽を聞きます。ときどきテレビも見ます。
「私の家族」
私の家族は4人と1匹です。両親と私、弟、それにゴンという名【な】の犬です。父は歴史家なので、セラリーマンのように毎日決まった時間に出勤しません。父は話が苦手なので、母が客の相手をします。高校へ行っている弟は将来外国で働きたがっています。
ゴンは今年10歳になります。とてもいばっていて、父がいない時はゴンが父の椅子に座っています。他の人が座ると、鼻にしわをよせて怒ります。寂しがりやで留守番も嫌いです。母や私が出かける支度を始めると、私たちの傍から決してはなれません。留守番を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分かると、私たちの靴を隠してしまいます。ゴンの最後の手は仮病です。ゴホゴホと咳きをしたり、びっこをひいたりすます。家族はそれに時時騙されます。
「お誕生日」
私の誕生日は4月23日です。今年の誕生日で私は30歳になりました。私はその日、友達といっしょに誕生日パーティーをする支度をしました。まず、カフェをかりきりました。
そしてそこをきれいにかざりました。バースデーケーキにろうそくを21本たてました。それから私がすきなこん色のワンピースをきました。
从培育学力出发 篇3
教学改革呼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以“学”为中心,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变“教学”为“学教”——为学生而教。这不是简单的行为动词词序的变化,而是一种理念的彰显。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这正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且据此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究和成功的喜悦,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文的主题是爱国教育。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逐层叙述。先是交代励志学画的原因,接着叙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最后讲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世界。全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做到了前后照应,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走进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教学思路
应该说,徐悲鸿这个人物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仅仅阅读文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让人物渐渐清晰起来。
初读课文放在课前进行,这是培养学力的关键一步。长久坚持,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终身。具体操作为: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布置学生自学,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生字新词,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以做自主预习题为牵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提升自学质量。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进行交流展示、互相补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他们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交流展示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大问题展开: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其中第二个问题是重点。
在交流展示中,教师要处理好幕后隐身和走上前台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力生长的推动者、引领者。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提供情境支撑。
最后给学生出示巩固题。巩固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场景,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体会思考的快乐;同时让学习和生活连接起来,起到巩固达标、迁移运用的作用,更有助于学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设想
一、课前布置,自主预习,倾力“先学”
1.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先学”,为“后教”做准备。要求: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大体把握课文脉络。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嫉妒( ) 励志( ) 临摹( )
震惊( ) 激怒( ) 错误( )
(2)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再接再(厉 励) 礼貌(代 待)人 (永 勇)往直前
(奋 愤)发努力 日夜奔(池 驰) 潜心临(模 摹)
(3)比一比,再组词。
列( ) 努( ) 租( ) 绩( )
例( ) 怒( ) 祖( ) 级( )
(4)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负:A.失败; B.亏欠; C.背弃;违背。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 )
②他负债累累,最终破产了。( )
③胜负乃兵家常事。( )
临:A.靠近; B.来到; C.照着字画模仿。
①欢迎光临。( )
②徐悲鸿就进馆临摹。 ( )
③这儿背山临水,风景优美。 ( )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励志学画”这个故事的重点来划分起因、经过、结果,用“‖”在文中标出。
4.探究题。
①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又是怎样学画的?最后的结果如何?
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围绕问题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阅读提示:读读课文,在文中先找出这两句话,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5.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6.读了课文,我产生的疑问还有:
二、课堂交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一)交流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1.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相机出示名画《奔马图》,加深认识徐悲鸿。
2.交流对课题的理解:“励志”能换为“立志”吗?在初读课题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交流展示初读课文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交流对新词的理解: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同学们予以帮助。
3.怎么写这9个生字,说说你的观察所得。指名学生上前板书,其他学生在底下描红、临写。
教师点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件的位置和大小,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来看要写得瘦长些。
4.学生展示朗读课文。长句子多指导学生读几遍,必要时教师范读,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语义进行停顿,如“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然后逐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样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然后,按照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为三段,让学生掌握本文的脉络层次。
(三)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学会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交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又是怎样学画的?最后的结果如何?
2.先在小组汇报,组内同学倾听,然后评价、补充,达成共识。
3.全班汇报,其他学生倾听、补充。
4.根据学情,对学生交流不充分、没到位或不注意的地方教师要给予点拨,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1)交流“为什么励志学画”,投影出示两个句子:
句子一:“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句子一: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①问: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中国人”这个词语,含义一样吗?为什么那个外国学生会出言不逊?
出示背景资料:从1840年到1919年,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第一,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失去大约32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第二,支付巨额赔款。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支付了约20亿两白银的赔款,不到一百年时间损失了约30亿两白银的税收。中国贫弱不堪,财政濒临破产。第三,国家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租界,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妄想瓜分、灭亡中国。
②设想一下:如果徐悲鸿与那个外国留学生争论起来,结果如何?我们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生模拟当时争论场景)
③怎么读好这两个句子?提醒学生揣摩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注意文后的感叹号。
④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2)交流“怎样励志学画”,投影出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文字。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理解感悟。
②朗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体会比喻句的精妙之处。
A.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
B.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问:为什么比作马,而不比作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第二句加上一个比喻句,更形象、贴切、生动地写出了徐悲鸿树立远大志向、鞭策自己刻苦学画。马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是他人格的象征。)
③引读练习。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 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 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问:A.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构段的方法是什么?(先总后分)B.如果第五自然段也采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开头的一句你给设计一下。C.整个第二段的构段方式又是什么?
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写过的作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构段方法,体会这种构段方式的作用。
④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3)交流“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投影出示两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①说说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抓住“功夫”、“有心人”、“泰山”等探究交流,注意联系前文内容。
②再来模拟两人见面的情景,体会两人的心理活动。
③这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课堂小练笔)
(4)回归全文,点拨总结。
①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A.对比朗读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前后不同态度的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作用。
B.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②全文总结,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③能引用有关“励志”与“勤勉”的名人名言来赞美徐悲鸿、激励你自己吗?试着说两条。
三、迁移运用,巩固练习,提高学力
学生做补充习题,进行的巩固练习。(习题略,见苏教版配套练习《补充习题》)
基础学力 篇4
一、形成基础学力的两条路径与课堂教学
为了阐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 钟启泉教授引用了日本学者梶田叡一的“四层冰山模型”来说明“基础学力”的整体构成: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显性学力——“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记忆”, 藏在水面下的三层则依次是隐性学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以及“体验与实感”……为了实现指向“基础学力”的“扎实的教学”, 我们必须把握“基础学力”形成的两条运动路径, 这就是: (1) 从下层向上层推进的学力形成路径…… (2) 从上层向下层延伸的学力形成路径……据两条路径起始位置的不同, 我们将上面第一条途径演变来的教学路径称为“皮亚杰路径”, 将第二条路径称为“维果茨基路径”,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皮亚杰路径, 可称之为“由下往上”路径:即通过学生与客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知识, 通过亲身体验、领悟生成知识, 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由于符合激进建构主义的主张, 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从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开始设计学习活动。然而, 在部分实践中这条路径有的演变成了极端的探究倾向: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由学生随意建构知识, 没有将探究的问题和结果上升到“社会知识”的层面。在上世纪60年代布鲁纳所引领的美国八年课程改革运动, 就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立发现与探究, 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发现教学法”也受到奥苏贝尔的批评。德国基尔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赖因德思·杜伊特对这条路线教学研究得出结论说:“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以及与他们的对话, 我们发现学生的实验通常不会很有效……我们应该从建构主义角度, 谨慎地看待实验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路径, 称之为“由上往下”路径, 经由社会文化的传播作用于个体,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同化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这应该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应用这条路径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储备。不顾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而强行“宣讲”, 就是这条路线的极端典型:教师成了客观知识或权威知识的发布者, 这时的课堂讲授实际上已经不是“传道”, 而成了宗教式的“布道”, 这时个体所获得的知识, 怀特海称之为“呆滞”的知识, 成了“不干胶”似贴在主体认知结构的外面, 知识真正成了“符号”的东西。正如杜威所说, “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 这种知识就变成了纯粹言词, 即纯粹感觉刺激, 没有什么意义”。
二、形成基础学力的第三条课堂教学路径
实际上, 如果我们固着一端, 采用线性思维直接应用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建模教学, 无论采用上述的哪条路径, 要确保个体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融合, 形成基础学力, 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从第一条路径开始, 学生会缺少社会知识的引领;从第二条路径开始, 学生会缺少相应经验的支撑。如果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通过教学论的转置, 应用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目的》中论述教学的节奏时所提出的教学三阶段论的指导, 可以建构出第三条基础学力的形成路径。经教学实践应用表明, 将能更好地融合和发挥心理学两条路径的价值。
怀特海根据智力发展的周期性提出了教学的三阶段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应用。怀特海说, “教育应该是这些周期的持续不断的重复。从小的方面来说, 每一堂课都应当构成一个有其自身的从属过程的漩涡周期。越是长的周期越是要确保有明确的收获, 以形成新一轮循环的起点。”
根据怀特海的教学整体观和螺旋渐近发展的思想, 对基于新内容的教学, 可以作如下的路径规划, 该路径可以简称为“怀特海路径”:
第一步:创设情景, 悬置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将问题嵌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才能产生意义。
第二步:阅读材料, 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本及其它材料, 对学习的问题和任务获得整体感, 并初步建立起学习内容初步的、宏观的框架。在学生自主学习感受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与同伴间互动, 让学生在小范围内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见解。
第三步:序列展开, 精确落实。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一个网络, 只要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实际上从哪一个点开始切入, 从点的哪个方向开展教学, 都是可以的, 应视其教学的核心知识来予以调整。如果经由第一条路径循序展开, 则不因缺少相关背景知识而盲目探究, 增加了探究的可行性。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则经由第二条路径展开, 学生对对话的内容有备而来, 则不因缺少相关信息而导致对话失落。这时, 师生间、生生间在初步建立的知识框架内“渐进分化”, 将个体知识不断进行重组提升, 达成精确的理解, 因为知识就是一种互动的组织。
第四步:学以致用, 综合贯通。怀特海认为, 知识是有用的, 学会了就应该立即应用, 以达成透彻的理解。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有效地激活和精致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 :通过对知识的检索, 能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标识和巩固;通过在不同情境间的迁移, 增加认知结构的弹性。
第三条路径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的教学而设。因教学的目标不同, 比如小学的科学课程, 完全可以采用“路径一”进行教学, 因为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追求认识的结果在其次;如果是一门课程的起始阶段, 也许需要教师从示范开始, 先扩展表象和经验, 而不是先“整体感知”。
总之, 陶行知说, “接知如接枝”, 如何“接”才能保证“枝”的成活, 确实需要我们超越线性思维, 以扎实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摘要:“三维目标”是基础学力的一种具体表述, 本文先就形成基础学力的两条路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然后在怀特海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构建了第三条教学路径, 以推进基础学力的形成。
关键词:三维目标,基础学力,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著.教育研究[J].2011, (9) :62-67.
[2][美]D.P.奥苏贝尔等著, 佘南星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646.27.
[3][美]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16-217.
[4]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76.
同等学力英语考试要求 篇5
另外,同等学力申硕是免试入学的,所以入学的门槛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报考同等学力的学员需要先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需要参加相应的考试,如果学员通过了考试并成绩合格以后,就可以参加申硕考试了。
参加申硕考试的科目只有两科分别是外语和专业综合,只要学员的单科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而且招生学校还会为学员保留单科成绩四年以上,也就是说只要考生在四年之内,通过两科考试,就可以获得学位证书了。
关注儿童阅读聚焦学力发展 篇6
黄河分校高芬芬执教的《走进苏轼》,以苏轼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对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定风波》的品读和吟诵,感悟苏轼的多情与豪放。课程最后,高老师引导学生读名家全集,推荐了李煜和辛弃疾的全集。这节课,为我们呈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典范,也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思路:不在字词句段上刨根问底,而要海量阅读,不求甚解;传授方法,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同时,这节课还启发我们要灵活开发校本、班本课程,学生课堂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我认为,不求甚解可以,但必须了解大意,否则影响阅读兴趣,诗词里面的典故有必要作简介。
徐州铜山行知实小特级教师黄兴安沿着前课《走进苏轼》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到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衔接近乎完美。黄老师课的最大特点是出示阅读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边读边圈注,从宏观出示任务,从微观引导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列举了从性格、工作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追求等等,也留给学生补充新思路的机会。他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重复,他认为是较好的强调。
沭阳二实小特级教师李彩香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真实而灵活。在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时,预设的一句话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学生漏掉时间,李老师出示课件及时调整,再引导补充,展示了大师的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寻找散落文中的诗句时,她能站在学生角度,分解难点,逐步突破。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以岸边景物的身份理解诗人心情,进行说话训练,师生自由吟唱古诗,把课堂推向高潮。
在主题沙龙中,孙向阳老师主持台上九位特级教师,针对儿童阅读现状,寻求发展学力的途径。各位名师间思维碰撞,不断给观众推开一扇扇窗,让我们领略阅读教学那明媚的天空。苗彩成校长正在推广方便式阅读,像超市书架一样在走廊摆满书柜,学生随时可读。在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保持阅读动力方面,专家们提出推荐、伴读、专题讨论等方法。最后,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陈红副校长作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专题讲座,让我们领略了共生与差异的魅力,引领我们自己与自己比,扎根课堂,教书育人,向着更高处迈进。
地理教育与“学力”培养 篇7
一、“学力”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即本质,是当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全球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人的客观要求的反映。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也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第一是创新能力,第二是学习能力。由于未来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决定了21世纪的人必须掌握一把开启终身教育的金钥匙———“学会学习”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光了,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以,“剩下的东西”中最不会忘记的就是“学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二、“学力”的主要类型
国际教育界把“学力”分为“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两大类型。“基础性学力”指一个人获取基础知识、技能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发展性学力”指运用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去获取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基础性学力”是“发展性学力”的基础,“发展性学力”是“基础性学力”的延伸。
三、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学力”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力”培养的主阵地,教材和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信息是“学力”培养的载体,学生是“学力”培养的主体,教师是“学力”培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技术。我就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学力”的途径展开思考和论证。
(一)兴趣是“学力”培养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有兴趣。”所以,“兴趣是智力之母”,是“学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一旦有积极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就会产生推动其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就道出了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引进要讲述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带来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产生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形成谐趣,等等。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实现由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完成由知识向智慧的升华。
(二)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自学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去发现更多的真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了。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会”,而且要教“会学”;不仅要传授学生某种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关键性的一步就是拥有一只“渔具”。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认识过程,逐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自始即不必多讲”,而应“致力于导”。“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学案”的方法。我在课前把每节课的知识框架印发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策略是什么(What),它所适用的范围是什么(Where),以及怎样应用(How)和什么时候应用(When)。学生就可以根据这四个“W”去预习、学习和复习。尤其是在新课之前印发“教学案”,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入手,经过自主探索,最后感到学有所得。长此以往,学生便自然形成获取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新能力。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从而便于较好地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师的辅导与主导性和学生的自学与主动性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我采用了“导学—讨论”模式,效果比较显著。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要在教师的启示、引导、点拨下自己读书(读读);其次,学生之间互相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议议);然后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讲);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练习,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巩固(练练)。在这一模式中“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于始终,从而形成以“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为基本精神的“八字要决”。通过自己的“读读”“议议”,学生才会有一种真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之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讲”,实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水到渠成了,进而完成知识的迁移,最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妙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反复类似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章时,我打破旧模式,实施艺术化的创新教育。我结合时事政治,用电教手段,先形象地展示李洪志关于“宇宙爆炸”的一些荒谬理论,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其逐个批驳。然后派代表上台发言,如果批得不彻底,或论据不充分,其他学生可以自由上来补充。由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据理力争,教室里洋溢着愉悦、民主、科学的气氛。学生既感受到源于科学的力量,又体验到源于自身才能的满足。为了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继续追问:地球如何抵御来自宇宙天体的撞击?如果地球真要爆炸了,那人类该如何应付呢?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应着眼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兴趣浓厚,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回答五花八门,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空间奥秘的信心。
又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大胆设想:“如果黄赤交角增大到40度,地球上的五带怎么变?”“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等。我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逾越常规,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经过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地理学研究范围广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课本容量有限,不能穷尽全部。尤其是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依靠课堂、教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与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接触新思维、新知识、新方法,锻炼自己的地理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素材。如围绕“防止荒漠化日”、“粮食日”、“水日”、“环境日”、“土地日”、“人口日”、“保护臭氧层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一方面邀请专家,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治理措施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的阐述,另一方面请学生出谋划策,大胆想象,用小论文或幻想短文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与创见。
知识是无限的,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这值得认真探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国运盛兴,民族复兴需要我们奉献激情、汗水和智慧。我们应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弘扬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为使中学地理教育迎来姹紫嫣红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
[2]论语.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浅谈初中数学学力的形成 篇8
一、学力的内涵
学力是指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资源环境和各种学习实践活动, 在内在素质和行为方向取得的实际效果。新课标中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 而是要积极地设计思维创造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学力。学力发展型的数学课堂, 无疑能让学生人格得到升华, 更是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提高, 在数学课上, 通过适当的解题练习、讨论, 以达到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巩固提高数学水平的目的。然而, 教师常常过分强调练习内容的多样化, 大搞题海战术, 一味追求题目新巧活难,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力, 结果使得一批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 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学力的特点
(一) 学力获得的后天性
学生学力的获得是靠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古希腊生物学家普多塔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 教师不应是“灌输者”, 而应是“点火者”。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 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写一写:数学日记是一种新鲜事物,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我让学生站在操场中间观察校园的建筑, 并用学过的坐标介绍美丽的校园, 然后, 画出示意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很多学生的日记是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做了详细的介绍, 有模有样的。
玩一玩:在学习过对称后, 我让学生回去收集一些树叶, 看一看哪些是对称的, 哪些不是对称的, 并用这些树叶粘贴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有的学生不但收集到对称的树叶, 而且还拼成了一幅对称的图画。他们在看似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对称的相关内容。
在“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各种智能的体现。比如:在欣赏幻灯片的时候要融入很多自然界的图片 (倒影、蝴蝶、树叶、建筑物、生活用品……) 。有些学生会立刻对自然界中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 进而能够从中得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或答案。虽然这些未必很准确却是不小的发现, 能让他们对于后面的课增加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基本能力。其实, 教师也能从中观察出智能较强的学生。在欣赏幻灯片的同时配以画外音, 配音把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语言智能比较突出的学生, 会对言语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语言有很好的鉴赏能力, 对言语的分析很清晰有条理。教师应该关注, 并及时提问这类学生, 让他们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由于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案, 空间智能较发达的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对线条、形状、新式、空间关系很敏感。在提问时可以倾向于让这些学生把一些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像。在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轴对称图形的展示。这样的学生值得肯定。同样的数学逻辑智能较好的学生, 他们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较强。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 陈述和主张, 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比较敏感。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得出完全可以由这些学生总结得出。
(二) 学力形成的开放性
(三) 学力程度的发展性
日本学力测试,重视实际应用能力 篇9
对算术·数学出题有深入了解的筑波大学坪田耕三教授认为, 这些测试题是“考察儿童思考能力的良问”。小学六年级算术中, 新学习指导要领中重新导入圆周率“3.14”, 只不过出题方式是用图示表示, 将圆细细地分割, 然后重新组合成长方形, 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坪田教授指出:“ (这种出题方式) 不是仅仅强调记忆知识, 而在于要求理解公式的意义。”初三有关于立体图形中线与面是否垂直问题的考查, 也要求学生“从实际的分解立体图形、调查平面图形的经验中获得知识”。算术·数学问题中还出现了折扣券的设问。“今后, 在课堂中只对知识进行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将不再适用”。
但国语作文教育研究所的宫川俊彦所长认为, “过分强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也许反而欠缺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们思考力的视点”。小学六年级的国语, 出现了关于小松左京的作品。题目要求是阅读一篇以外星人钓鱼迷为主人公的故事, 写读后感。宫川所长指出:“这并不是以逻辑基础为立足点和明确文章目的的文章读后感。”初三的国语考试中, 有虚构的关于作家太宰治报道题材的问题。对此, 宫川所长认为, “题材虽然好, 但是这个问题只要阅读文章就能回答, 对于有学力的学生来讲过于简单”。
文部科学省先前就表示“问题整体的难易度没有变化”, 事实上也是如此。问题形式同前年相比没有太大差别, 大部分都是选择题。
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篇10
笔者是一名交流教师, 在农村初中教了十二年数学, 今年申请顶岗交流到了市区学校. 在城区交流的半年时间里, 因为有两个截然不同教学环境的资源, 第一学期结束后, 比较了两校初一数学成绩, 发现城乡存在诸多差异, 特别是农村初中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状况堪忧. 虽然, 目前乡镇初中学生人数全线萎缩, 教师富余, 师生比严重失调, 普遍实行了小班化教学, 相比之下, 由于乡镇生源大量涌入, 市区学校生源比较充足, 师生比例相对合理. 在此大环境之下, 农村初中学生学力和市区学校学生学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作为农村初中的数学老师而言, 了解、掌握城乡学生数学学力差异, 对将来的数学教学工作, 不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还有现实的急切需要.
1. 概念界定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 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 数学学力, 特指在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方面的能力. 它包括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力.
2. 研究目标
通过城乡初一学生学力比较实践研究, 了解和分析两地学生学力的现状, 探讨初中学生学力的养成, 努力探索能有效提高城乡学生学力发展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 构建科学、系统引导初中生学力发展的模式, 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生.
3. 研究思路
基于两校具体的教学资源和从教经历, 笔者有意识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了研究的基本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 在城乡两校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相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进行教学对比. 在研究过程中, 基于调查问卷、学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校方的课堂评价, 对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比较研究进行必要的修正.
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 以同事执教的农村初中七 (1) 班 (下称A班 ) 和笔者执教的城区初中七 (15) 班 ( 下称B班) 为对照班, 以现行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为教学内容, 两个班级均采用基本相似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实践中, 两班坚持“方案设计———课堂实施———总结反思”的模式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研究;对两班学生数学学力进行系统记录、分析、反思, 逐渐得出了一些典型的案例.
4. 研究过程及分析
基于学生学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笔者对“城乡初一学生数学学力比较研究”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 分别采集三个阶段学力测试的成绩, 通过数据从横向、纵向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城乡初一学生学力的异同点, 从中发现问题.
5.1 期初
2013年初一新生开学后 , 使用一份异地小升初数学试卷, 进行了一次学力摸底测试, 两班初一新生入学时测试的成绩进行对比, 数据见表一.
通过比较, 数据分析见表二.
分析A, B两个对照班初一期初基础学力存在明显差异, 达到优秀 (90分以上) 的人数两班, 而不及格人数却多出了1倍, 说明初一学生入学之初, 学力差距就较大. 两班均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 分别在任教的两班开展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坚持“方案设计———课堂实施———总结反思”的模式以循序渐进方式进行教学工作.
5.2 期中
同年10月底, 两班均进行了期中检测, 因为使用的测试卷不同, 两个班期中成绩无法进行对比, 故笔者没有取得研究对比的数据, 不能得出对比的相关结论. 但是, 笔者分别将同校同年级即A班和该校的另两个班, 笔者任教的即B班和所在学校均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比较, 数据分析见表三和表四.
分析: 农村初中三个班最高均分和最低均分相差8.14分, 城区学校16个班级最高均分和最低均分相差5.59分, A班在三个班级中排名最高, B班在16个班级中排名第四, 说明笔者选择的两班分别作为城乡两所学校对照班级, 研究的可比性、信度较高, 具有典型性, 后面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说服力. 之后继续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
5.3 期 末
期末学力水平测试, 统一测试卷, 统一网上阅卷, 取得了城乡两所学校的各班学力测试成绩单, 分别作了对比, 见表五、表六、表七.
分析:经过这学期的对比教学, 两个班学生学力水平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A班代表的农村初中初一学生数学学力状况令人担忧, 学力水平基本没有得到发展;B班代表的城区初中初一学生学力状况比较健康, 学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6. 研 究结论
基于学习成绩数据对比, 以两班为代表的城乡学生学力即已发生了显著的差异, 通过调查问卷、反思分析,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比较复杂, 但是主要三大原因.
家庭教育. 城区学校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村家长. 从对调查问卷“假期里, 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提前上课或上补习班”的回答统计中, B班暑期给孩子提前上课、上补习班比例的高达81.4%, 而A班却仅有25.7%. 相比之下, 城区孩子接受的教育更为优质、全面、系统. 农村是“留守 (父母常年都不在家 ) 和半留守 (父母一方常年不在家 ) ”问题, 在对调查问卷“你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家吗”的回答统计中, A班只有6名, 占17.14%, 而B班有37名, 占86.05%, 可以说,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部分缺失, 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之大, 留守或半留守儿童的教育, 是孩子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 家庭教育直接、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力的发展和提升.
学习习惯. 和初一学生学力有密切关联的是学习行为习惯, 笔者十二年在农村工作与在城区工作比较, 一下子发现城乡孩子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诸多学力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先天存在, 后天形成, 逐渐加大, 个体差异小, 群体差异大. 农村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上的确暴露了很多问题. 另外, 城乡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从表八“两班期末学历测试结果对比表”中不难发现, 50分以下的学生A班一共7人, 占20%, 而B班没有分数在50分以下的学生, 学力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原因是多方面的不细谈.
群体环境. 基于两个不同地域的学习环境对比,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群体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重大. B班教学过程中惊奇地发现, 中等学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入后, 学习成绩会有明显进步;而之前的教学经历中, 这种上升式的群体效应十分罕见, A班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班学生的学力水平非但没有提升, 某种程度上还在倒退. 良好的群体环境对促进学生学力的快速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研究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学力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学生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72-03
【作者简介】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在江苏省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上,笔者观摩评议了10节展示课,其中扬州市竹西中学居加莉老师设计并执教的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节优质有效的课应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等的和谐统一。居老师设计并执教的“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不仅符合了一般优质课的基本要素,而且还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在教学理念上基于核心素养
“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未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DNA,即“核心素养”。教育部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1]。
中学基础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基础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并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应该是:一个是思想素质,它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一个是思维素质,它是学生做事的基础。将两者有机结合并自觉地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应该是包含地理学科在内的学科教学所必须承担的使命。
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设计及教学中正是贯彻了上述基本思想,整堂课的设计及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契合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较好地彰显了地理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将“教学”升华为“教育”。
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设计及教学中高度地重视学生“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个性品质”三大要素间的有机渗透,较好地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圆融互摄、和谐统一。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立“学生敬畏自然、形成和谐人地观”之德,树“拥有地理学科素养”之人;其次是着力学生的生存性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思维、地理问题解决等方法的培养;再次是高度关注学生基于差异性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情,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国情、关注地球的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地理学科价值。它为“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顶层设计”提供了理念上的引领和思路上的依据。
二、在教学设计时建构目标体系
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中国的地理差异”既是对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差异学习的引领。要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章的教学任务,必须对教材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重组,开发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必须就“教材主题、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系统的整合和科学的建构。
居老师在对“中国的地理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了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R. Mager)关于“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任务”的原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目标体系”的建构,使明晰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展开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首先是“确立目标”,解决“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其次是“导向目标”,解决“教学怎样到那里去”的问题;再次是“评估目标”,解决“教学是否真的到了那里”的问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居老师在深入研究“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其细化为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取向下的三维目标。(参看前文,居加莉教学设计)
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居老师将“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领略我国多样的自然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了本课教学的“根”;将创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将学生通过“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学习后对相关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地理学习兴趣与正确的地理观念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的全面评价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标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力
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必须将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课堂教学方式转型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实现新课程教学“四基”“四力”的任务,即通过教学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2]。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学生的学力包含的基本要素体现为三个维度: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有效、系统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运用了“事件教学模式”,整堂课成了促进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的教学。在提升学生学力方面,居老师采取了以下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三大教学策略。
1.以5W思维模式导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问题”是驱动学生增强学习兴趣与动力的引擎。强调“问题”与知识运用、思维品质与学科技能的结合是提升学生学力的重要手段。居老师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教学伊始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挖掘饮食差异的地理背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提出、思考地理问题的方法,即“5W思维模式”,探究问题关注“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办”等五个主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的五种地理基本技能。
“5W思维模式”的传授给学生一种思维发展的方向。从问题的内容看,首先引发学生关注地理空间位置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理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在哪里”等理解类问题,到“为什么”等分析类问题,再到“怎么样”等评价类、预测类问题,思考各地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原因,帮助学生构建学科逻辑,递进学科思维;从地理影响因素看,引发学生关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高质量的问题是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的教学策略。
2.以知识思维结构导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结构导向教学注重教学目标的结构性和丰富性,将知识进行转化处理,把知识转化为知识背后隐含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叙述、自我阐释、自我表达;初步形成个人理解和个人意义的知识基础。
地理科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地域性十分显著。教学中,居老师选择了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食品——馒头、米饭、牛羊肉、馕饼、糌粑等,以美食为结构导向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反复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居老师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列出知识结构图并在黑板上展示,学生间相互进行修正并要求进行修正的学生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学习疑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清晰明了,学会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和逻辑推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意义的深度理解,学科思想、学科能力、学科方法的建构。在教学结尾时,居老师展示了“中国的地理差异(饮食篇)”思维导图(南方地区),作为学生拓展学习的“范例”,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之间联系的思维导图,以此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总结提升,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以合作探究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以合作探究为载体的探究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3]在“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居老师选择了中国饮食文化作为探究性素材,组织学生开展“观视频、提问题”“贴主食、寻差异”等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本组的任务信封。信封里包括八种代表不同地区主食的卡片和一张小组合作汇报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本区域的主食卡片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并展示本组合作汇报单。这一过程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作出判断、解决问题、齐心合力参与集体工作和知行合一。
另一方面,居老师还有意识地通过关联互动的探究过程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提升。居老师组织学生观看《第三极》,视频里藏民弯腰低头亲吻湖水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这是一个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互润的过程。在默默的探究中学生被“美好的心灵、温和的话语、强烈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
居老师“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的教学是“高效率”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单位时间内传授了较多的知识量”,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是积极的”。
它还是“高效益”的,是学生学力增值的课堂:既有数量值,让学生学到一定数量的知识与技能,更有意义值,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既有方法值,让学生掌握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动力值,让学生产生想学习的愿望,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
它还是“高品质”的,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个性充分张扬,呈现出了和谐共生的文化样态: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
古人言:“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坚持不懈地追求课堂之美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设计的知识容量过大,以至于教学过程中“预设”多于“生成”,在教学中没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反馈进行引导并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作为年轻教师,在今后的学科教学中如能处理好“教学深度与教学广度、教师定力与课堂活力、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那就有可能拥有更系统的学科观,有更生态的方法观,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注释】
[1]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07).
[2]贡和法.深度教学:课堂转型的又一新样态[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2).
基础学力 篇12
一、基于现实需求,提出构建思路
就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专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学校调研,发现无效、低效的课堂依然存在,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依旧主宰着课堂,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预期未能实现。要改造陈旧的课堂,追求新的课堂面貌,关键就在于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学生发展。特别是在省、市“减负”令发出以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来说,减负不能减精神;对教师来说,减负不能减责任;对学校来说,减负不能减质量。为此,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启动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愉悦快乐地学,让枯燥无味的“教”室变成生动活泼的“学”堂。只有学生想学、会学、主动地学,才能真正做到轻负担、高效益。考虑到通州初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共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建构一种基本的课堂理念,即“学的课堂”,而各校则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2009年9月,我们下发了《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效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一中心、八要素、五个关键词”的高效课堂构建框架,即以“学的课堂”为中心,紧扣“学习、活动、训练、交融、板块”五个关键词,教师做到精致预构、精致课堂、精致诊断、精致考练,学生做到优效预学、高效学习、实效作业、有效拓展。发动学校围绕学生的“学”,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各自探索,各显神通,汇集在“学的课堂”的旗帜下,开始课堂教学的新一轮探索和改革。
二、逐个稳步推进,掀起构建热潮
“学的课堂”旗帜一经亮出,区内不少学校立即响应。兴仁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首先得到我们的关注。该校在区初中语文展示活动中介绍了他们从运用“讲学稿”到运用“学教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探索过程,他们有初步成功的喜悦,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我们认为,学校层面展开“学的课堂”建构研究,特别需要得到相关方面的支撑和引导。于是,我们组织区教科室、教研室的相关人员和部分名师去兴仁中学调研,就该校的“学教案”课堂教学探索进行了论证。此后,我们对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金沙中学“自助式高效课堂活动单”、张謇学校“一键式”课堂结构等相继组织了论证活动。这些课堂教学建构集中体现了“学的课堂”理念,把学生的主动学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逐渐在通州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热潮。为避免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导致的课堂教学僵化,我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沙龙”,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改善课堂状态,必须有一个新的较为科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冲击它;课堂教学首先是科学,必须“教学有法”,但又必须从科学走向艺术,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一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原则,不是人人、时时、课课都必须循规蹈矩的一副桎梏;最好的模式也不可能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所以要“模式”,不要“模式化”。此后,我们还召开了全区“学的课堂”现场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共识,推动和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建构工作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向前迈进。
三、直抵教学本质,优化课堂教学常态
在“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师生成长,以听课、开师生座谈会、听校领导汇报,实打实地进行论证,实实在在地引导每一个模式都洋溢“学”的气息。对7个相对成熟的初中教学模式先后论证以后,我们继续跟踪指导,着力解决三个问题:1.课堂教学必须时刻关注人,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学情放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以人定课,因人施教。“预学案”“预学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知识基础,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班级要进行个性化调整,适合“我这个班上的学生”。2.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实施推广模式的过程中,要看是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3.模式建构要有分学科、分课型的特点,兼顾教学科目的差异,使模式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具艺术性,更贴近课堂教学的本质,把“学的课堂”引向深入。在对各校教学模式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14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建全区“优化课堂教学常态”课题组,把问题分别交给各相关学校牵头研究,形成成果后在面上推广,有效解决了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了“学的课堂”建设卓有成效。
四、构建协作机制,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在更广的层面上扩大高效课堂建设成果,我们在全区组建了7个初中教学协作区,每一个协作区的牵头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建构,协作区内的其他学校则共用、活用这个建构,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以此实现全区初中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同时,定期组织协作区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不断完善全区“学的课堂”建设的操作要义:1.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抓好“预学”这一环节,设计好“预学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进入课堂,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2.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教师根据预学中的问题设计教案,确保教学有的放矢、“雪中送炭”。3.学为主线,为“学”制定科学流程。板块设计首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课堂教学的“教程”变成学生的“学程”。4.同伴助学,为“学”组建合作团队。课堂按照“小小组”“小先生”的组织形式,组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实现小组中“小老师”和组员间的“教学相长”。5.学练融合,为“学”拓展实践路径。改变传统课堂将训练安排在知识学习结束后,作为检测和巩固手段的做法,把“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直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预学、导学一样重要,在“练中学”,在“学后练”,“练”就是直接的“学”,是以“练”的方式进行的“学”。6.以学促教,为“学”提升师资水平。“学的课堂”促进学生发展,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水平的提高,又更好地保证了学生的发展。
【基础学力】推荐阅读:
读写算3R基础学力教学研讨会议程10-06
学力评价08-22
同等学力信息平台10-01
同等学力报考信息10-22
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时间08-09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08-29
同等学力英语考试的题型05-24
什么是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10-22
同等学力考研成功备考经验分享05-27
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技巧复习方法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