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共12篇)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1
近年来, 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广泛开展合作 (以下简称银担合作) ,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但在实践中问题重重, 一些担保企业并未在信用担保领域开展业务, 而是充当民间借贷的中介, 高比例收取企业保证金, 甚至涉嫌非法吸存和非法集资, 有的直接从事拆借、搭桥贷款、高风险投资等业务, 融资性保函得不到银行认可从而使银行不愿意与担保公司合作等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融资担保风险越来越大。本文主要介绍信用担保行业的整体情况和发展现状, 剖析了银担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为更好地防范融资担保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发展建议。
一、银担合作整体情况及现状
(一) 机构增长速度放缓,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
截至2012年末, 全国融资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590家, 其中, 国有控股1907家, 民营及外资控股6683家, 分别占22.2%和77.8%。在保余额21704亿元, 较年初增长16.4%;其中, 融资性担保在保余额18955亿元, 较年初增长15.1%, 占比87.3%。从业人员12.6万人, 同比增长3.7%。
(二) 融资担保贷款继续保持增长, 但增速放缓
截至2013年6月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贷款余额为15531亿元, 较年初增长6.1%;与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含分支机构) 15525家, 较年初增长1.0%。2013年上半年融资担保贷款继续保持增长, 但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3.3个百分点, 融资担保贷款户数和余额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中的占比均有所下降, 分别为9.9%和2.2%, 各比年初下降5.8%和1.6%, 显示与各项贷款增速相比, 融资担保贷款相对增速放缓。
(三) 融资性担保代偿率上升, 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隐患
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不少中小企业无法归还到期贷款, 造成融资性担保机构代偿规模和代偿率明显增加。截至2012年末, 融资性担保代偿率为1.3%, 较上年末增加0.9个百分点。融资性担保损失率为0.1%, 较上年末增加0.1个百分点。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 截至2012年末, 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1.3%, 较年初增加0.5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但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集中度过高或隐蔽关联交易, 存在较大单体信用风险隐患。同时, 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代偿能力下降, 存在较大单体流动性风险。
二、银担合作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 担保机构数量偏多, 担保盈利能力偏弱
目前, 担保机构数量偏多, 担保业务盈利能力偏弱, 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担保市场过度竞争的问题日益突出, 行业整体担保费率一直保持在1.9%左右。融资担保主业规模效应不高, 2012年末全行业融资担保放大倍数仅为2.1倍, 与前两年持平, 融资担保机构盈利模式难以形成, 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担保机构注册资金少、规模小, 不能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 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实际用于担保业务的资金量较少很难取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认可。
(二) 违规经营、高利放贷、非法集资等现象较为严重
融资担保业务盈利压力大, 导致机构偏离主业, 热衷于从事高风险、高收益活动, 违法违规行为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1. 抽逃资本金。风险排查结果显示, 部分省市存在融资担保机构抽逃注册资本的问题, 有的地区问题比较突出。
2. 违规运用资金。部分融资担保机构将自有资金超出规定比例进行投资或直接用于发放贷款, 造成担保能力虚置, 代偿能力下降。
3. 关联交易比较严重, 部分机构通过隐蔽、复杂的关联交易掩盖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加剧了风险。
4. 部分机构参与非法集资, 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金融、社会的稳定。
(三) 监管主体不明确, 不能有效实施风险约束机制
1. 监管内容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由于对担保公司的资产运作业务, 运作方式和内容缺乏统一规范的监管, 部分担保公司具体操作时远远超过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单笔担保业务的额度不得超过担保公司资本金10%”的要求。例如, 新疆地区1家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的担保公司, 其开展的15笔业务中, 有7笔超过10%的要求, 最大的一笔业务为483.7万元, 占注册资金的48%。
2. 缺少担保机构信息共享机制与违约通报机制, 致使银行选择合作担保机构非常谨慎, 制约了银担合作进一步深化。
3. 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与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相比, 监管资源不匹配、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各地虽搭建了基本的监管架构, 但监管不到位甚至缺位的情况难以对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罚, 不能尽早防范和化解风险, 严重影响行业的稳健运行和规范发展。
(四) 风险防范体系和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1. 担保公司管理机制不完善, 存在政策性风险。
如, 调查中发现部分融资担保公司, 大部分为政府出资设立, 在其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政府行为, 未真正实现商业化、市场化运作, 存在因政策导向、领导决策、行政行为等因素影响所致的政策风险, 继而影响到信贷风险。
2. 担保公司专业化程度不高, 存在操作风险。
据调查, 部分担保机构董事长或总经理一般是政府部门单位兼职人员, 未经专门业务管理培训, 缺乏专业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担保机构的风险防控。
3. 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主要停留在直接资金补助阶段, 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化机制。
目前, 有的地区已设立了再担保机构, 在探索业务发展和经营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 但发展实践仍不充分。
(五) 现行银担合作模式下, 银行面临多种风险
1.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关把握不严, 存在操作风险。
例如, 个别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拓展业务, 往往主动争取与各类担保机构合作, 但放松了准入条件的审查, 致使合作担保机构在资质上存在一定瑕疵。
2. 贷前调查重心偏离, 依赖性强。
调查发现, 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忽视对贷款企业第一还款来源调查, 过分依赖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公司, 从贷前调查到贷款审批, 只要是担保公司提供保证的, 往往“一路绿灯”, 掩盖了贷款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易形成信贷风险。
3.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不能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从日常信贷检查中发现, 大部分此类保证贷款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 如个别商业银行贷款自发放后未深入企业调查, 往往在贷后检查报告中结论均为“此笔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保证, 因此风险较小”之类表述, 认为保证贷款是无风险的, 即使产生风险, 也由担保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风险意识不强。
4. 银担合作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 辖内银担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在保证金的基础上放大担保倍数, 而各商业银行放大的担保倍数有所不同, 对中小企业贷款放大倍数较低。
三、加快银担合作业务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 政府加大投入和引导, 发展壮大融资性担保机构规模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 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 把目前各地财政出资建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明确归类为政策性担保机构, 建立由中央、省、市财政共同出资的资金补充机制, 出台全国统一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运营基本法则, 并规定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小微企业、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 以政策性担保为主, 发挥增加征信、分散风险和资金杠杆作用, 对各专业领域的信用担保则更多由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作用。
二是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 并鼓励兼并重组和成立集团式担保公司, 整合现有资源, 进一步壮大公司规模, 实现担保公司可持续发展。对目前融资性担保行业“小、乱、多”的状况进行规范清理, 出台减免税费、补贴等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民间资本和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兼并重组和成立集团式担保公司。
三是担保公司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抗风险能力。担保机构要严格执行内部风险控制规定, 规范资金用途, 注册资金不得抽用发展其他业务,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管理。
(二)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增强担保机构发展后劲
一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金。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担保业务发展实际, 采取财政预算资金注入、优惠税率、奖励补助、划拨项目等方式逐步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及风险补偿金, 增强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和诚信度, 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二是建立信用促进会等民间机构, 并加快法制建设与完善, 使民促会与银行和担保公司进行正常相互沟通与联络, 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
三是加强政府监管和督导能力的提升。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的管理职责,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 强化地方政府的风险处置责任。建议地方政府树立审慎监管理念, 把工作重心从机构审批转移到日常监管上来, 加强对地区机构规划布局的引导, 严控机构数量规模, 实现行业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 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和加强贷后管理等风险体系
一是密切关注担保公司经营管理情况, 及时获取保证人财务报表及财务信息, 随时掌握保证人最新负债、全部对外担保总额、担保贷款的资产质量、对外赔付、保证金账户、保证意愿、保证能力等情况。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起中小企业授信项目时应以第一还款来源为重点, 严格把控前期风险。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担保公司贷后管理, 要按照相关担保管理办法及担保公司批复文件的要求, 对担保公司以及贷款企业开展贷后检查。四是银担合作中, 要建立健全风险隔离和防火墙机制, 做好信贷资产的保全, 严防风险向银行机构传递。
(四) 进一步加强监管, 促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担保公司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担保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对外投资情况、关联交易情况、所提供担保的借款人的户数、贷款余额、贷款质量和担保放大倍数 (全部担保责任余额/担保机构净资产) 等。二是对出现预警信号的担保公司, 要采取暂停受理业务、追加担保基金、退出等措施, 防范担保公司信用风险。三是加强与人民银行的沟通, 在人行征信系统中加强担保机构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度以及对外担保违约信息等板块建设, 避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程度。四是建立完善沟通交流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协调, 引导各方加强相互间信息交流与沟通。五是加强对担保机构的外部监管与培训, 建立担保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 以提高担保公司整体业务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
摘要: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途径。近年来, 商业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广泛开展合作, 快速拓展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渠道,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促进银担合作, 加强担保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防范银担合作中的风险势在必行。
关键词: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担保,问题,建议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2
关问题的批复
(银监办发[2006]259号)
浙江银监局:
你局《关于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有关问题的请示》(浙银监办[2006]580号)收悉。经研究,现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145号,以下简称《通知》)中所涉及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的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授信业务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查相关担保机构的保证能力。到目前为止,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关于担保公司的统一规定。只是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就担保机构管理中的个别问题发布过一些规范性文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各地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一些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增加了金融风险。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审查担保机构的保证能力,防止因担保机构出现违约问题而给银行资产造成风险。
二、注册资本金是衡量担保机构保证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担保机构的担保放大倍数是决定其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财政部发布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八条规定:“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金额最高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得超过10倍。”因此,排除风险管理等其他因素,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是决定其履行保证责任的基础。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关于担保机构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因此与注册资本较为充足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自然应当成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首要选择。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授信业务的不同风险水平精心选择公司治理良好、风险控制能力强、资本实力与其担保额度相适应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严格控制与“以小搏大”的担保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授信业务自主选择具备保证能力的担保机构作为保证人,规避在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出现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二日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3
平安集团将信用卡定位于平安的“第二张金融名片”,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平安银行信用卡需要更加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管理。
布局前海谋划更大平台
近年来正在经历高速发展的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一直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高效配置集团资源,强化业务创新。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针对高端财富客户客群、车主客群、年轻客群,围绕客户“医、食、住、行、玩”的关键消费领域需求发力,根据客户不同类型的需求来设计信用卡产品和特色消费活动,在持续为客户提升服务体验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客户的消费频次。
根据平安银行2014年度财务报告,2014年,平安银行信用卡业务保持稳健发展,新增发卡509万张,截至2014年底,流通卡量1643万张,较年初增长19%;总交易金额为6151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网上交易金额同比增长83%;信用卡贷款余额1029亿元,较年初增长19%。
踏入2015年,平安银行信用卡继续以创新之姿高歌猛进。在平安银行五年战略规划中的“强化零售条线转型的关键年”,从“平深整合”后便一直保持独立事业部运作的平安信用卡业务也在这一年正式挂牌,并将注册地选址前海。
曾宽扬表示,此次平安银行信用卡专营机构的注册地选择在深圳前海,主要是看中了前海在未来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提前布局抢占先机。深圳前海作为国务院明确的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未来将不仅仅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巨头汇聚的金融中心,而且也将成为重要的科技创意产业中心,十分有利于金融公司开展金融创新业务。曾宽扬介绍,通过与国际接轨的前海,接入的境外资金,也能实现有效的杠杆即资本金利用,提升盈利水平。而前海作为国务院重点打造的创新基地,还拥有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将可以吸引到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以创新之姿,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此外,开展代理银行模式、探索互联网金融创新、全面拓展策略联盟合作等也是平安信用卡中心入驻前海后想要做的事情。“人脸识别,甚至指纹支付、眼球支付都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市场还有一个培育的过程,需要监管和产业各方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创新。”曾宽扬称。
继续贯彻综合金融发展战略
平安银行2014年年报显示,在信用卡新增发卡中,交叉销售渠道获客占新增发卡量的比例约为40%。同时,平安信用卡通过多渠道获客后,对客户数据进行研究和优化后向银行零售业务输送大量有效客户和存款——仅2014年,平安集团通过信用卡向平安零售银行迁徙的客户超过200万,仅为零售银行提供的存款就超过100亿元。
“通过发展信用卡,来将客户转入银行。与此同时,客户迁徙至银行后,又将反过来反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在信用卡专营机构的发布会上表示,信用卡是平安集团客户向平安银行客户迁徙的重要媒介,对于平安银行综合金融的发展战略作用非常大。“去年通过信用卡向银行迁徙了200万客户,平安集团有9000万客户,空间还很大。下一步,平安银行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信用卡业务的资源投入,加大创新的力度。”
平安银行副行长蔡丽凤也表示,信用卡是平安银行大零售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的支付工具,平安信用卡是零售银行获取目标客户,提升客户黏度,挖掘客户经营数据的利器。
曾宽扬指出,借着此次入驻前海的契机,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将站在更广阔的平台,继续秉持对内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更多培养与发展空间;对外以客户为中心,更大程度地配置资源的理念,强化业务创新,推动业务跨越式发展,从而打造信得过的信用卡品牌。
论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策略 篇4
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的困境,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我国担保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各地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商业银行通过与担保机构合作,有效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但是,目前部分担保机构资金实力较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的运作模式和相应的专业素质。而这样的担保机构一旦与银行合作,为银行贷款提高担保后,银行贷款风险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转移和控制、担保机构是否能真正承担保证责任?由于担保机构涉及面广、担保金额巨大,一旦发生风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风险。面对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担保机构,商业银行该如何选择合作对象?笔者认为,只有认真分析担保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有针对性的设定准入门槛和合作条件,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才能使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步入发展良好的轨道,才能真正达到扶持中小企业的目的。
2 担保机构存在问题与风险分析
2.1 缺乏有效监管及市场准入。
200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通知明确通过成立联席会议来监管担保机构,联席会议由银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银监会,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但到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对担保机构的准入资格、担保机制、担保程序、会计制度、风险防范、从业人员、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和管理。另外,担保是国际上公认的风险较高的行业,而目前担保机构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行行色色企业和个人投资进入该行业。
2.2 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
部分担保机构资本金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具备为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实力。部分担保机构运作、业务操作、资金运用不规范,自有闲置资金经常被用于委托贷款、过桥贷款、投资等风险更高的业务或领域,大股东占用担保机构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违背了担保机构设立之初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初衷,也违反了金融有关规定。
2.3 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多数担保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担保行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金融、财务、法律等专业知识,无实际授信和担保业务从业经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不具备相应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有的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管理者多为政府官员兼职,且人员较少,只有二、三个人。
2.4 风险分担机制建设不足。
担保业目前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有三块:一是内部风险补偿机制,主要是按规定比例(当年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二是有的当地政府对政府性的担保机构给与一定的财政补偿;三是再担保体系,通过再担保转移一部分担保风险。上述的机制建设,尤其是外部的风险分担机制,急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目前还不成熟和完善,一旦出现较大风险,担保机构能难以为继。
3 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策略建议
3.1 注重第一还款来源,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根本。
对银行而言,办理具体信贷业务时,应严格审查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还款来源,注重第一还款来源,才是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的根本。担保机构的担保属于第二还款来源,是对第一还款来源的补充,两者之间的关系绝不可以主从颠倒,本末倒置,在思想上要纠正担保机构担保是“保险箱”的误区,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不能将担保机构担保的信贷业务特殊化。
3.2 严格准入标准,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3.2.1 资本金准入。
资本金是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本钱,商业银行在选择担保机构合作时,应规定担保机构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同时为防止担保机构资本金不实、结构不合理等,应规定必须是实缴资本,并且明确货币资金的出资比例。
3.2.2 信用等级准入。
要创建和完善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体系,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建立和完善对担保机构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在综合考核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综合能力,财务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定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状况。通过对担保机构评级,商业银行可以将评级较差的担保机构拒之门外。
3.2.3 内控管理准入。
拟合作的担保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无不良信用记录,担保机构有健全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序,有完善的担保基金补偿与增长机制,担保的信贷业务资产质量较好。
3.3 分类区别管理,是提高对担保机构管理水平的关键。
担保机构可按资本实力、管理水平、资金来源等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实力较强、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担保机构,旨在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股权结构已趋于多元化,经营上也较为规范;第二类是实力一般、管理水平一般的担保机构,该类担保机构主要是由县财政、开发区财政出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扶持园区、县内企业的发展,资产规模相对较小,担保业务量也不大,管理水平总体较低;第三类是民营担保机构,该类担保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担保的业务品种也较多,经营上较灵活,今年来数量增长较快,但由于其逐利的特点,加之担保业外部监管的空白,其经营及资金运作上的规范性隐忧较大,且银行对其真实信息的取得上难度加大,较难掌控。建议根据不同类别的担保机构加以区别管理,在保证金缴存比例、担保放大倍数方面设定不同的合作条件,对于第一类的担保机构可适当放宽合作条件,对第二类担保机构要严格合作条件,对第三类担保机构必要时可要求其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3.4 实行动态评估,是监控担保机构风险的有效措施。
对于开展业务合作的担保机构,应实行动态的评估和监控。加强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关注担保机构担保业务的质量、资金运作及代偿风险,按月统计保证贷款余额、单户担保余额、担保放大倍数、保证金账户余额等;按季评估担保机构的保证贷款质量;每半年对合作的各担保机构出具评估报告,根据动态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与担保机构合作的条件。
3.5 预警退出机制,是防范担保机构风险的重要手段。
对已合作的担保机构,经过动态评估监控,应建立预警退出机制,择优淘劣。目前担保机构存在的风险征兆主要有:担保机构组织结构、股权或主要领导人发生重大变动;担保机构未足额缴存保证金;担保机构的担保总量超过规定的放大倍数;担保机构经营其他非担保业务,将自有资金用于委托贷款、对外投资或被大股东占用等;担保机构将自有资金违规直接向其他企业拆借;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出现逾期代偿,代偿率较高;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逾期后未能代偿或及时代偿等。对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担保机构,如未能按合作协议履行,或出现上述预警信号,严重影响其代偿能力的,商业银行应暂停与其业务合作。对暂停业务合作的担保机构,可以给与一定时间予以调整,调整期结束后,由分行重新予以评估,风险已经解除,符合我行条件的,继续合作,否则坚决退出,终止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5.
[2]萧迪梅.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防范与补偿.中小企业评论, 27.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以下称“中行”)客户信用评级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根据总行《关于发送〈中国银行国内机构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的通知》(中银险[2003]461号),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客户信用评级是中行对授信客户资信状况的确认程序,客户信用评级结果是支持中行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客户准入管理、授信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 中行客户信用评级本着“统一标准、分类确定、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分级管理、有效组织”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
第四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国内机构对其授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
第二章 客户信用评级对象与信用等级设置
第五条 凡正在使用或申请使用中行授信的非金融机构企、事业法人客户(下称“评级客户”),应按本办法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核定授信风险限额。
第六条 中行评级客户按经营性质划分不同类型,各类型均设置AAA、AA、A、BBB、BB、B、CCC、CC、C、D共十个信用等级。第三章 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与计分标准
第七条 中行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和潜力等方面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各方面下设若干量化指标或非量化评价指标,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第八条 根据评级对象的行业差异及资金运用特点,分别设置各类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与计分标准。第四章 客户信用评级管理的职责分工
第九条 公司业务部门、结算业务部门(对尚未纳入公司业务部门统一授信的结算客户,由结算业务部门负责)、零售业务部门是客户信用评级的初评部门。
对于仅在结算业务部门办理以下业务,在我行没有其他授信业务的客户,结算业务部门可视具体情况暂不进行信用评级;但须将此类客户的基本情况和清单报备风险管理部门:
1、已收取足额保证金或以国债、存单、我行可接受的银行承兑汇票做足额质押的贸易融资和保函授信业务;
2、按规定占用有关金融机构授信额度的贸易融资和保函授信业务;
3、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业务(打包贷款除外)。
初评部门应在调查、分析、核实的基础上填写客户信用评级基本材料,并将初评结果(包括客户信用等级、授信风险限额)和相关资料报送同级风险管理部门。初评部门应对所报送资料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条 省行风险管理处是客户信用评级的审核部门。风险管理处负责对业务部门、下级行报送的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报送行领导认定。风险管理处负责对业务部门和辖内的信用评级工作进行检查、后评价。风险管理处负责就客户信用等级的认定信息向辖内反馈,并定期汇总分析本行辖内客户信用评级信息,向总行报送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情况、辖内客户信用等级分布情况、本行客户信用评级工作后评价报告等。第五章 客户信用评级的认定权限
第十一条 客户信用评级的认定权限
(一)总行负责认定国内行全部AAA级客户的信用评级。
(二)省行负责认定AA级(含AA级)以下客户的信用评级。
(三)地市分行负责认定BB级(含BB级)以下客户的信用评级。
(四)地市分行以下机构无认定客户信用等级的权限。二级分行以下机构的客户,由二级分行以下机构进行信用等级初评,并将初评结果报送二级行审核。
(五)资产保全部门管理的客户,由资产保全部门直接认定信用等级(D级)后,将客户名单反馈风险管理处。
第六章 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省行营业部、公司业务处、各直属支行、支管直行(由公司业务处辅导并签注意见)公司业务部门、结算业务部门(对尚未纳入公司业务部门统一授信的结算客户,由结算业务部门负责)、零售业务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负责进行客户信用等级初评,核定客户授信风险限额,并经支行行长签字,将完整的信用评级材料(详见审核、认定清单)报送省行风险管理处审核。
第十三条 省行风险管理处对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风险管理处对客户信用等级的审核实行“三级审批”,对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后报送主管风险的行领导签批。
第十四条 风险管理处对报送的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签字认定后,由风险管理处向业务部门反馈认定结果。
第十五条 地市分行对于超过本行认定权限的客户信用评级,经同级公司业务部门初审、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并由分行行长签字后报送省行风险管理处。
风险管理处对客户信用评级材料进行审核。对于仍无认定权限的信用评级材料,应在行领导签字后上报总行。
第十六条 认定部门对客户信用评级材料审核、认定后,应向下级部门反馈认定信息。
第十七条 原则上,业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客户信用评级的初评工作,风险管理处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客户信用评级的审核工作,对于超过本级行认定权限的客户信用评级,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上报或审核、认定、反馈等工作。
第十八条 原则上,客户信用评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级时间为有关的第二季度,新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按“随报随评”的方式进行。客户信用等级及授信风险限额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九条 移交至资产保全部门管理的授信客户,其信用等级同时调整为D级。资产保全部门应每年向同级行风险管理部门报送客户数量、客户名单。
第七章 客户信用评级的调整
第二十条 在客户信用等级有效期内,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信用评级的初评、审核部门均有责任及时提示并按程序调整授信客户的信用等级:
1、客户主要评级指标明显恶化,将导致评级分数及信用评级结果降低;
2、客户主要管理人员涉嫌重大贪污、受贿、舞弊或违法经营案件;
3、客户出现重大经营困难或财务困难;
4、客户在与我行业务往来中有严重违约行为;
5、客户发生或涉入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
6、客户与其他债权人的合同项下发生重大违约事件;
7、有必要调整客户信用等级的其它情况。第八章 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管理
第二十一条 对于总行级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由总行公司业务部牵头进行集团客户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信用等级审核、认定工作,各相关分行配合总行实施对总行级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工作。
第二十二条 对于分行级(区域性)集团客户,由集团总部所在地分支行(处)公司业务部门牵头进行集团客户信用评级的初评工作,风险管理处负责信用等级审核、认定工作,各相关分行有责任配合牵头行实施分行级(区域性)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相关工作。
超过省行认定权限的AAA级分行级(区域性)集团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应按有关程序报送总行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 对实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的企业集团,各行仍应对集团内各授信对象单独进行信用评级。第九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中行客户信用评级材料、信用评级结果是中行内部管理资料,中行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外透露相关信息。
第二十五条 对于我行有关人员玩忽职守、有意报送不实材料、串通客户提供虚假信息,造成评级信息失实者,将视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如下处理:
1、限期纠正;
2、通报批评;
3、对有关责任人追究经济或政纪责任。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制定和调整,省行风险管理处负责解释。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6
关键词:主权信用评级;三大机构;大公国际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5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5
国际债券市场上一国信用评级高低直接决定借贷成本,加之很强的市场暗示作用,各国对主权信用评级一直十分敏感。长期以来,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评级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伴随着这次金融危机后的阵痛,人们又一次掀起对于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科学性的讨论,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又一次被摆到了人们面前。
一、主权信用评级的概念及历史
主权信用评级(Sovereign risk rating ),顾名思义是对政府作为偿债人对所负债务进行偿还的意愿和能力的主权风险的一种信用测评(IMF 2002)。主权风险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Moody’s发布的 “Manual Of Industrial and Miscellaneous Securities”,当中列出一系列主权债券和相关金融数据,但未给出评级。1920—1930年,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穆迪和其他一些评级机构如Poor’s publishing和Standard statistics(S&P的前身)为越来越多的主权债券进行评级。1930年经济大萧条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违约事件集中爆发,不少国家的债券经历了评级下调。1963年美国发布了利息均衡税(Interest Equalization Tax),对除加拿大以外的外国债券投资者征收15%的税,此举大大抑制了跨境金融活动,使得标普不得不暂停了对除加拿大和美国之外的主权评级。直到1974年IET被收回,现代意义上的主权信用评级才真正建立起来。
二、三大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模式简述
(一) Moody’s的评价模式简述
穆迪对政府债券的评级采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评级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一国经济弹性的考察集中分析两大因素——基于人均GDP指标的一国经济力量的分析和基于政府效率、透明度、私有权利的一国机构的力量。第二步是对政府金融的稳健度考察,包含政府收支平衡和突发事件敏感度的衡量。第三步是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而确定最终的评级等级。具体操作时每步都对各个影响因素设置“非常强”到“非常弱”五档,再把每步得出的区间值进行整合,转化为相应的级别。
(二)S&P评级模式简述
标准普尔的评级体系通过五大块的分值来反映:机构有效性及政治风险反映在政治分上(political score),经济结构和增长前景反映在经济分中(economic score),外部分(external score)包含外部流动性和国际投资的地点,财政政策效果和灵活性构成为财政分(fiscal score),最后货币政策灵活性包含在货币分中(monetary score)①。
第一步是基于一系列的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别对五大核心因素进行1(最强)~6(最弱)的评分,政治分考察主权决策机构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机构大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政府支出文化,外部安全风险,潜在影响的外部组织的策略设置等。经济分考察收入水平、增长前景、经济多样性和有效性。外部影响分包括国际贸易中一个主权货币的使用情况、一国外部流动性、对外偿债能力、国际收支等等。财政政策分考察财政政策灵活度和结果、长期的趋势和意愿、负债水平成本及结构、或有负债等。至于货币政策,衡量指标包括使用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有效性和决策制定过程的机制和效率等。
(三)Fitch评价模式简述
惠誉采用互动合作性的评价方法,即对目标评级主体的相关官员发放标准化的问卷,问卷侧重考查对经济政治环境可能造成异常的政府因素,从而在采访过程中逐渐建立对于目标主体的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的框架。接下来对政策的评价,包括财政货币政策适应性和一致性,对政策的冲击因素和政策制定机制等。还有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如国际市场的占有额、市场的分布多样化和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再来还通过考察一国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来看目标主体对于抵御外来经济冲击的抗击力,对例如政变等政治风险的考察等等②。
这一系列的分析之后最终会形成一个详细的报告提交主权信用评级委员会(Sovereign rating committee),经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联盟的专家委员讨论修订后公布出来。
三、针对三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
(一)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以国外居多,且集中于分析影响评级的因素的显著性分析,以实证分析居多, 基本的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Regression),代表是Cantor和Packer在1996年发表的“Determinants and Impact of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中取的1995年间49个国家的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影响三大机构评级结果的8个解释变量,解释力超过90%。
相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模型分析(如Logi,Probit,Tobit模型)。Cosset and Roy (1991)研究样本选取了1987年71个国家的数据,采用Logit模型用9个变量进行回归,来分析决定信用评级结果的显著变量[1]。Oral et al.(1992)选了1982—1987年70个国家的数据,挑了9个解释变量,建立了一个数学规划模型来估计相关评级模型的参数,并尽量减少由于高估或低估参数带来的误差[2]。Antonio Afonso(2003)选取了81个国家宏观数据,根据标普和穆迪2001发布的评级的结果,采用线性、非线性和指数变换的方法,检验出了6个对评级结果最为显著的解释变量[3]。通过上述研究文献发现,最为显著的解释变量集中于:
1.人均GDP。三大机构认为这代表了一国政府还债能力的基础——税基越大,还债能力越大,很大程度上能作为衡量一国政策稳定性和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
2.GDP的实际增长率。一个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预示着随着时间推移一国越有能力偿还现有的债务。
3.通胀率。高的通胀率往往预示着一国政府金融存在结构性问题,当一国政府不愿或者不能通过税收或者债务保险偿债时,就会诉诸于通胀性的货币政策。
4.财政收支平衡。庞大的政府赤字吸收了私人的储蓄并且表明一国政府缺少将财政收入用于支付当期费用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
5.国际收支平衡。较大的经常账户赤字预示着公共和私人部门对外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
6.国家发达及开放程度。许多文献研究中将是否发达国家和经济开放度设为虚拟变量或进行赋值,这就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开放度高的往往有较高的评级。
7.违约历史。同理,这里也是采取的虚拟变量的转换,将有违约史的国家默认为1,无违约史的国家默认为0,违约历史相当于一国政府过去的信用状况。
(二)对三大机构评级的争议
争议主要是围绕评级机构结果对前后几次金融危机的失败预测展开的。债务危机通常表现为一国对其主权债务发生违约,理论上分析,反映一国主权债务违约可能性的主权信用等级应当是研究者或市场参与者关注的一个焦点。主权信用等级可视为一组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的集中体现,而这些宏观基本面因素影响着主权债务的违约概率。
但事实情况是三大机构的评级往往不能提前预测债务危机的爆发。Ferri et al.(1999)认为穆迪和标普不能够成功预测亚洲金融危机,甚至大规模的下调评级使得危机进一步扩大[4]。Amadou(2003)考察在1994—2002年这一动荡时期,认为主权债务评级并不能预测货币危机, 只是货币危机的一个事后反应。刘莉亚(2006)以1990—2004年间18个新型市场国家货币危机与债务困境发生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概率回归模型、有序probit概率估计等方法得出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不存在必然联系[5]。Ashok Vir Bhatia(2002)总结了1997—2002年间三大机构评级失误(在12个月内升降超过三级)的次数和原因[6]。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评级机构先后下调对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评级,也引起了相关研究的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降级”之后,称评级机构测算的现金流有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三大机构助长了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谴责三大机构是寡头垄断。不少欧债危机受害国均指责正是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发了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此后,每逢欧盟和欧元区有望出台缓和危机措施时,评级机构几乎都会成为这些措施的阻止者,而在危机前,各家评级机构却是一路高歌,从未唱衰危机国,让人们觉得其扮演危机前的帮凶和危机中的落井下石者。
四、大公国际主权信用评级简述
2010年,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首次公布对50个国家的信用评级,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挑战。
根据大公国际《构建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和《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可以看出该体系与三大机构的以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以及人均GDP等为主要衡量指标不同,其对影响国家信用评级要素的分析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一国的综合体制实力;二是一国主权政府的财政状况。
由此,大公国际确立了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五个关键性评级要素。国家管理能力分析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政府治理水平、安全状况和国际关系;经济实力分析由经济规模和体系、经济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构成;对金融实力的分析是从效率和风险两个方面,集中于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稳健性的考察;财政实力包括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政府债务状况及政府收入增长潜力三点;最后外汇实力表现为货币汇兑能力、外汇充裕度和外汇融资能力。
比较大公国际与三大机构同期结果发现,大公国际与三大机构结果差异较大,而三大机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见图1、图2)。
大公国际与其存在差异的有27个国家,集中在对于政治稳定、经济表现优秀及前景良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评级高于三大机构,而对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债务负担日益沉重的发达国家的评级则明显低于三大机构。这就反映了大公评级和三大机构评级理念的根本差异: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作为划分标准,注重一国经济前景发展,乐于接受新经济形势的转换。
五、分歧焦点及原因
(一)经济政治动因
1.经济方面。三大机构评级体系中人均GDP占很高比重,认为这样代表整个国家偿债意愿较高。同时把经济的开放度、贸易的自由度看成重要衡量指标。大公国际则把国家信用评级回归原始债务债权人原理,认为一国的还债能力取决于一国新的财富创造能力,认为储蓄总量、经济规模、前景以及财政收入等是重要衡量指标。
2.政策组合方面。三大机构重视央行与政府的独立性,认为央行拥有独立货币发行权和通行的国际货币是财政货币政策有效的保证,以此为政策组合的主要检验标准。而大公国际认为本币币值的稳定是重要衡量指标,防止一国政府通过货币贬值来减轻自身债务,属于违约行为,因此应当区分名义偿债力和实际偿债力。
3.政治方面。三大机构评级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偏向西方三权分立、政治透明度高的政体。大公国际却强调一国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反对那种按照某种政治体制给某个主权经济体贴上标签,认为不同的经济体的发展都可以有适应其自身的政治体制想匹配。
(二)三大机构自身因素制约
除了上述的三大机构与大公国际存在分歧的政治经济动因,其评级方法还受到自身以下因素制约:
1.信息风险。大多数的宏观数据是直接从被评级主权国搜集,还有其他的交叉途径如IMF和BIS,但这些数据由于受制于官方,因而其质量和时效性取决于政府的统计和行政力,因而其客观准确性受到质疑。
2.分析限制。由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性,必然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这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搭便车”的现象,有时评级任务比较重时,评级机构可能会出现直接采用其他机构的一些数据和结果,影响其公正独立性的判别。
3.商业因素干涉。三大评级机构为了获得收入和扩大市场占有额,可能会出于吸引新的客户或利益刺激等情况而对评级过程有失公正。
4.其他动因。在主权信用评级过程中,三大评级机构还可能面临着处理好目标主体客户和投资者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当中可能涉及政治因素,同时机构之间的利益纠葛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研究展望
对于三大机构和大公国际的不同模式,不能简单说哪一种更好,但可以确信的是三大机构的评级很大程度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所沿用的评级方法过于陈旧,在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地位应被破除。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Cosset, J, J. Roy. The Determinants of Country Risk
Rat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1(6).
[2]Oral,M, O. Kettani, J.Cosset,M. Daouas. An Estimation
and Model for Country Risk Ra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1992(2).
[3]Antonio Afonso.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Sovereign Debt Ratings: Evidence for the Two Leading Agenci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ance, 2003(2).
[4]Ferri, Giovanni, Li-Gang Liu, Joseph Stiglitz. The
Procyclical Role of Rating Agencies: Evidence from the East Asian Crisis[J]. Economic Notes, 1999(28).
[5]刘莉亚.主权评级、债务困境与货币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6(12).
[6]Ashok Vir Bhatia.Sovereign Credit Rating Methodology: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国际比较
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器。尤其是在我国的出口贸易在中, 中小企业更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 中小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而目前中小企业直接向银行贷款十分困难, 银行与担保机构的依存度又比较低下和混乱, 因而加强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首先, 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几个发达国家较成熟的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
美国, 信用担保机构, 主要出资方为政府, 担保机构不是进行全额担保, 而是根据贷款规模和期限进行一定比例的担保。一般情况下, 对单笔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 担保其本金的80%;单笔在1 0万美元以上的贷款, 担保其本金的7 5%。实行部分担保, 可以建立金融机构、政府担保和企业三方的风险共担机制, 有效分解风险。
日本, 信用担保机构, 日本信用保障协会的基本财产由政府出资、金融机构摊款和累计收支余额构成, 并以此作为信用保证基金, 承保金额的法定最高限额为基本财产的6 0倍。属于多级担保体系国家, 随着担保层级的增加, 由于再担保的风险分散作用, 最后实现的担保倍数也显著增加。是由地区性信用担保公司承担损失总额的30%, 和信用保险公司承担损失总额的7 0%而构成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相结合的全国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 信用信息服务机构被当作一个部门设立在中央银行中, 承担了信用贷款的监管功能, 因而担保业务很少, 担保和保险泾渭不分。
二、我国担保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再来看一下我国的中小企业, 担保机构, 银行的合作现状.全国担保需求缺口巨大, 但是担保市场的发展却十分缓慢.
目前我国信用担保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 担保机构注资不足, 规模较小, 收入偏低, 制约了担保机构的发展。
我国担保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 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般在1500万~3000万元之间。
2. 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谈判地位不对等, 承担的风险过于巨大, 危及担保机构的发展。
现实情况是银行享受贷款收益, 却不愿承担风险。由于在业务中所起作用的差异, 使得担保公司在与银行的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 基本上得承担1 0 0%的风险。即使如此, 银行往往给担保机构提出近于苛刻的条件, 并尽可能地限制担保的放大倍数, 有的甚至要求担保公司对贷款进行全额承保, 从而完全取消了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功能。
3. 与信用担保体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 使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尽管各商业银行均有信用评价制度, 但由于评价标准及权重的不同, 导致评价结果层次不齐。另外, 全国的信用中介还处于起步阶段, 除了上海远东, 中诚信外, 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
在法律法规方面, 针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专门法还是空白, 仅有的《担保法》和《中小企业法》远远不能满足信用担保体系的需求。
4.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 信用数据缺失, 给担保机构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目前中小企业仍普遍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成分比较复杂, 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经营者素质偏低, 经营决策容易失误;管理不够规范, 一些企业财务不实, 报表失真;三是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刚刚跨过创业期进入成长期, 表现出因处于投资周期前期而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信用资源缺乏。
三、探索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合作之路
1. 根据国际经验, 良好运转的担保机构需要有一定比例的政府注资, 政府资产对协作银行来说最可靠的抵押资产。
各级政府的出资应该占到5 0%, 剩下的比例由民间资本进行补充。政府出资的5 0%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社会基础的信用担保机构是无法全商业化运营的, 目的是扶持中小企业的良性快速发展, 这样的非盈利性质具有一定的公共事业属性, 所以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按比例注资是十分必要的。
2. 要修订和补充相关信用担保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信用评级, 征信体系, 使整个信用担保过程有据可查, 有法可依。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用评级法律法规, 将信用登记, 信用征集, 信用监督及评估贯穿于整个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 整合工商, 税务, 海关, 银行等机构的现有信用信息, 并建立各信用担保机构, 银行的信用记录互查制度。
3. 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 担保机构都要承担适当比例的风险, 已促进信用担保贷款使用的有效性。
依照国际惯例, 担保机构的代偿金额是贷款额的7 0%, 银行要承担3 0%的风险, 而为了督促企业, 担保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要抵押其部分的权益资产。
4. 要在担保机构内设非盈利性质的中小企业商业运作咨询机构, 指导和跟踪中小企业的发展, 保证贷款的使用效率。
征召退休的经理, 会计, 法律等专业志愿者从事中小企业的商业运作的咨询工作, 并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分阶段的评估, 以保证信用担保机构的贷款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潘新美:美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启示[J].行政与法, 2005
[2]谢清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JTG, 2007
[3]Green, Anke, “Credit Guarantee Schemes for Small Enterp rises:An Effective Instrument to Promote Private Sec2tor-Led Growth”-Programm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Coopera2tion D ivisi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 rises B ranch, United Na2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 rganization.2003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8
银行类金融机构评价一般由专业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主要从外部环境、经营管理状况、业务及其风险、资产质量分析、筹资能力、清偿能力等方面对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金融机构评价现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金融机构信用评价两大类。一是, 国际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主要有准普尔、穆迪和惠誉, 全球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逐渐被这3家公司垄断, 其对各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和对各国的主权债务评级直接影响该国家经济金融形势。二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 我国金融机构的评级机构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第一家全国性评级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目前全国评级机构50家左右。我国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评级公司是具有较高认可度的权威信用评级机构。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监管当局, 主要是联邦储备系统 (Fed) 、货币监理署 (OCC) 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运用了CAMEL骆驼评级体系, 这是国际上首次将评级体系用于对银行机构的现场检查。CAMEL体系包括资本 (Capital) 、资产质量 (Asset Quality) 、管理 (Management) 、利润 (Earnings) 、流动性 (Liquidity) 五大方面的定性和定量指标, 并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法国银行委员会于1997采纳了年度预防行为的组织和强化 (ORAP, organiza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preventive action) 评级体系。该体系包含一个标准的制度化框架, 评级包含14个要素。这些要素与以下几方面相关:审慎比率 (资本、流动性、大的风险暴露和资本充足性) ;表内表外科目 (资产质量、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储备金) ;市场风险;赢利 (经营收入及资产回报) ;定性标准 (股东、管理及内部控制) 。2006年, 中国银监会在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评级体系的基础上, 建立了我国的银行监管评级体系。通过一年一度的监管评级, 监管部门可以全面掌握银行风险状况, 并根据评级结果实施分类监管, 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2010年初, 针对大型银行, 银监会又建立了“腕骨” (CARPALs) 监管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七大类13个小项, 七大类指:资本充足性 (capital adequacy) 、贷款质量 (asset quality) 、大额风险集中度 (risk concentration) 、拨备覆盖 (provisioning coverage) 、附属机构 (affiliated institutions) 、流动性 (liquidity) 、案件防控 (sle prevention control) , 取其英文首字母, 加上有限自由裁量, 共计8个方面, 即为“腕骨” (CARPALs) 。
1研究现状
1.1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评价指标体系关系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 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 不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都不会有任何意义。因此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的关键。现有的评价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一是国际权威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国际权威信用评估机构大都采取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特点的“CAMELS”评价法, 注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该方法主要采用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水平、流动性和市场敏感度等6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反映金融机构总体经营水平和信用状况。
二是监管部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采用“四等十级”评价法, 主要是借鉴国际评价体系, 结合国内金融发展实际, 于2004年制定出台《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 (暂行) 》, 设定了资本充足、资产安全、管理、盈利、流动性、市场风险6大指标, 然后对指标分进行权重加权确定最终综合评分, 并依据综合评分划分成10个级别, 并给出了每个级别的风险描述。
三是学术研究和专家学者。Poon等[1]提出的商业银行财务实力评价指标。赵伟[2]从资本充足性等6个方面建立两层次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黄彩华[3]以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 构建农合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等等。
1.2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指标权重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之下, 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按照指标权重确定的方式,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主观赋权方法。主观赋权法是通过综合评价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根据其丰富的经验以及主观价值判断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这类方法又分为层次分析 (AHP) , G1, G2、专家评判等方法。主观赋权方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大小取决于各专家自身的知识结构、个人偏好。虽然主观赋权法能够很好的反映专家经验, 但是没有考虑实际样本数据的特征, 因此欠缺科学性。
二是客观赋权方法。客观赋权法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各指标的实际观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后, 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一类方法。客观赋权方法主要依据指标观测值差异性大小确定权重, 指标值差异越大的指标, 指标权重就越大, 反之越小。这类方法根据样本指标的实际数据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赋权, 具有较好的规范性, 但是容易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 造成权重欠缺稳定性。
三是组合赋权方法。组合赋权方法是对主观、客观赋权方法得到的权重进行组合最终确定各指标权重的一类方法。主观赋权法能够很好的反映专家经验, 但是没有考虑实际样本数据的特点, 欠缺科学性。客观赋权法具有较好的规范性, 但容易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 欠缺稳定性。组合赋权法能够充分利用主观、客观赋权方法的优点, 合理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权威信用评估机构对金融机构的评价结果开始受到质疑。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 国内外信用评估公司和研究学者更侧重于对上市银行和规模较大的银行的总体信用情况的评价, 权威监管机构及金融组织颁布的政策具有普适性, 并没有全面考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特色。单从评价方法来看, 评价方法偏重于主观经验或过于依靠客观数据, 缺乏主、客观评价的综合考虑, 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指标选取的原则
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 不论采用什么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都不会有任何意义。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客观、公正信用评价的关键所在。在信用评价方面涉及的可供选择的指标很多, 不可能将所有的指标纳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为此需要设定一些指标选取的原则, 例如:利用经典文献、权威机构的典型指标作为海选指标, 选取出现频率高的指标, 反映指标的权威性;评价指标应该都可以获取, 保证评价顺利进行, 同时也可以确保对评价对象的实时评价。本文设定的信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如表1所示。
2.2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准则层构建思路和指标设置原则, 本文建立了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贷款迁徙、集中度风险等4个准则层, 共计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2.3选取指标的计算公式
新形成不良贷款率是报告期新形成不良贷款在年度贷款平均余额中的占比, 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新形成不良贷款率=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年度贷款平均余额×100%。
正常贷款迁徙率是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正常贷款迁徙率= (期初正常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中转为不良贷款的金额) / (期初正常类贷款余额-期初正常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期初关注类贷款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间减少金额) ×100%。
全部关联度是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全部关联度=全部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比例是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比例=逾期贷款/各项贷款×100%。
资本充足率是正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 (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100%
不良贷款率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各项贷款×100%。
不良资产率是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占信用风险资产的比重。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资产安全状况, 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净额与资本净额之比, 负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十家集团客户授信净额/资本净额×100%。
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正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 (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贷款损失特种准备金+贷款损失一般准备金) /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100%。
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率是指报告期内通过现金收回、以物抵债及其他方式处置的不良贷款总额占本年不良贷款处置额的比例, 正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率= (本年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现金+本年不良贷款处置以物抵债+本年不良贷款处置其他) /本年不良贷款处置额×100%。
杠杆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有关监管规定的一级资本 (核心资本) 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 正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杠杆率=核心资本净额 (一级则本净额) /[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核心资本 (一级资本) 扣减项]×100%。
贷款拨备率是指银行提取的准备金与各项贷款之间的比率, 主要反映银行业总体风险状况和风险抵御能力, 是正向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
贷款拨备率=金融机构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各项贷款×100%。
3评价模型
3.1指标的标准化
正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信用状况越好的指标, 例如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率等指标。
设xij为第i个贷款企业第j个指标的隶属度, vij为第i个贷款企业第j个指标的值, n为被评价贷款企业的个数。根据正向指标的打分公式[13], 则
负向指标是指标数值越小表明信用状况越好的指标, 例如新形成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
根据负向指标的打分公式[13], 则xij为
3.2主观赋权AHP赋权
(1)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运用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 并用特征向量法求权重[13]。则每个准则层下第k个指标的权重vk为
其中:vk为准则层下第k个指标对该准则层的权重;v'k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第k个特征向量;M为准则层下指标的个数。
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通过, 则权重分配合理。否则, 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求权重。
(2) 指标层对总目标层的权重。设w (1) (i) (k) 为第i个准则层下第k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vk为第i个准则层下第k个指标对第i个准则层的权重;v (i) 为第i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
根据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计算公式, 则
3.3指标的客观赋权
(1) 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基于原理是要根据各个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上观测值的变异程度大小来对其赋权。变异程度越大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大, 变异系数越小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就越小, 权重大小体现了指标分辨能力的大小。
设wj为第j个指标由变异系数法求得的权重;n为经济评价指标个数;m为被评价对象的个数。根据变异系数求权重wj的公式[14], 则
其中: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值;x珋j为评价对象中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
(2) 熵值赋权。设b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项指标的观测数据 (i=1, 2, …, n;j=1, 2, …, m) 。对于给定的j, bij的差异越大, 该项指标对系统的比较作用就越大, 亦即该项指标包含和传输的信息越多[13]。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设ej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 根据熵值计算公式, 则ej为
其中:为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对象的特征比重, 为第j项指标的所有系统观测数据之和。
设wjs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权, 根据熵权计算公式, 则wjs为
其中:ej为第j个指标的熵值。
(3) 均方差法。均方差方法确定权重的原理是依据数据本身的离散程度赋权, 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越大, 赋予的权重也就应该越大[13]。
设b珋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的均值。则b珋j为
其中:b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标准化数据, j=1, …, m。
设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差。则sj为
式 (9) 的含义是第j个指标标准化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值越大表示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设wj为第j个指标的均值方差权重。则wj为
式 (10) 的含义是第j个指标的离散程度sj, 占全部指标的离散程度的比重, 比重越大说明该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 赋予的权重也就越大。
3.4信用评价模型
设第i种单项指标赋权方法在组合赋权中的加权系数为li, 且满足
设为不同单一赋权方法的权重的加权算术平均值, wij为利用第j种方法得到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 则
根据Theil不等系数的定义, 得到第j种赋权方法与组合赋权方法的Theil不等系数,
Theil不等系数τj越小, 说明组合赋权方法的权重越合理, 由此可以建立确定不同单一赋权方法在组合方法中的权重, 即
通过模型 (14) 可以确定不同单一赋权方法在组合方法中的权重li, 进而可以求出关于Theil不等系数组合赋权方法的指标权重w^i。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利用Theil不等系数方法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得到的权重进行组合赋权, 这综合考虑了专家的知识, 同时也考虑了数据反映出的企业财务的真实信息, 使得赋权结果更加科学。
银行金融机构单一方法信用评价模型为
其中:P为银行金融机构信用评价得分, wi为第i个指标关于AHP、变异系数、熵值赋权、均值方差四种单一方法赋权得到的权重, x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银行金融机构组合方法信用评价模型为
其中:P为银行金融机构信用评价得分, 为第i个指标的Theil不等系数组合赋权方法的指标权重, x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5模型的应用
5.1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各地区具有代表性、且资产规模相当、具有可比性的同质同类6家银行, 其中:东北地区3家、华东地区1家、华南地区2家。分别记为银行A, 银行B, 银行C, 银行D, 银行E, 银行F。评价指标均来源于各商业银行2012年年报。除“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比例”指标需手工及计算之外, 其他指标均可从年报中取得。依据2012年末“逾期贷款与各项贷款比”的计算公式, 得到6家银行该指标数据, 如表3所示。
5.2信用评价计算
根据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 将表3中各指标代入式 (1) 和式 (2) , 可计算得到的6家银行的指标标准值, 如表4所示。
单位:%
通过AHP方法, 利用专家得到的指标主观权重如表5所示。第3列利用表3指标的原始数据, 代入熵值赋权公式得到指标熵值权重, 如表5第5列所示。将表4中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代入变异系数、均值方差的权重计算公式, 得到指标权重如表5第4列和第6列所示。
通过式 (14) 确定AHP、变异系、熵值赋权、均值方差四种单一赋权方法的组合系数分别为l1=0.456、l2=0.112、l3=0.291、l4=0.141。根据式 (12) 得到组合权重, 如表5第7列所示。
将表4第3列银行A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与表5第3列AHP权重代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式 (15) , 可计算银行A关于AHP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将银行A评价得分65.69列于表6第1行第2列, 同理, 可以计算其他银行关于AHP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如表6第2列所示。
将表4第4列银行B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与表5第4列变异系数法得到的权重代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模型 (15) , 可计算银行B关于变异系数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将银行B评价得分68.97列于表6第2行第4列, 同理, 可以计算其他银行关于变异系数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如表6第4列所示。
将表4第5列银行C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与表5第5列熵值法得到的权重代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模型 (15) , 可计算银行C关于熵值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将银行C评价得分79.38列于表6第3行第6列, 同理, 可以计算其他银行关于变异系数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如表6第6列所示。
将表4第6列银行D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与表5第6列均值方差法得到的权重代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模型 (15) , 可计算银行D关于均值方差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将银行D评价得分64.54列于表6第4行第8列, 同理, 可以计算其他银行关于均值方差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如表6第8列所示。
将表4第7列银行E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与表5第7列Theil系数组合赋权方法得到的权重代入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模型 (16) , 可计算银行E关于Theil系数组合赋权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将银行E评价得分54.89列于表6第5行第10列, 同理, 可以计算其他银行关于Theil系数组合赋权评价方法的评价得分, 如表6第10列所示。
根据表6中各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得分, 从大到小进行评价排名, 如表6所示。
2006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试行) 》, 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评级体系。对银行的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盈利、流动性和市场风险状况等6个单项要素进行评级, 加权汇总得出综合评级, 综合评级结果划分为6个级别, 其中2~4级每级分为A、B、C三档, 综合评级12个级别由高到底分别为:1级、2A、2B、2C、3A、3B、3C、4A、4B、4C、5级、6级, 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根据银监会2012年对银行A, 银行B, 银行C, 银行D, 银行E, 银行F等6家银行内部评价结果, 评级结果详见表6最后1列。
5.3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表6可以看出, 单一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与监管的内部风险评级结果排序偏差较大, 而Theil不等系数组合方法得到的6家银行的评价结果排序与银监会内部风险评级结果完全一致。
A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拨备覆盖率、正常贷款迁徙率、新形成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在6家银行中表现最好, 其中拨备覆盖率接近400%, 其综合评价得分仅为74.25分, 这说明该银行信用风险水平较高, 抗风险能力很强。
B和C银行各项指标相差不大, 很多正向评价指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负向指标也优于同业水平, 信用风险水平较高, 抗风险能力较强。
D银行拨备覆盖率低于监管标准, 表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不良资产率与不良贷款率、新形成的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虽低于行业标准, 但较D、E、F银行指标表现略好, 表明信用风险水平适中。
F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逾期贷款比例、拨备覆盖率、新形成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在6家银行中均表现最差, 导致其综合评价得分仅为17.29分, 这说明F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较差。
6结语
本文在国际国内权威机构与专家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上, 综合考虑两者评价指标的优势因素, 构建了银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组合赋权方法对6银行信用状况进行了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利用AHP、变异系、熵值赋权、均值方差四种单一评价方法对银行信用评价排序有一定的偏差, 利用Theil不等系数方法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得到的权重进行组合赋权, 使得指标组合权重的确定更加合理和科学, 综合考虑了专家知识经验和银行真实数据信息, 确保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Theil系数组合赋权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可以直观比较出多家银行的信用情况优劣进行排序, 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银行的信用情况, 在市场准入、新业务开展、监督检查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指标被监管部门提出, 而Theil系数组合赋权方法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所有相关指标纳入模型之中, 对若干个决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所以在今后银行风险评估中, 该方法将得到更多的应用。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9
关键词: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支农资金
近年来, 四川省各级财政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农新机制, 财政支农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尤其在支持发展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有效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有效缓解。
一、支持发展农业信用担保的有益实践和初步成效
为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金融信贷缺位的难题, 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的新路子, 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 资阳市 “千万工程”信用担保公司成立, 成为四川省第一家农业担保公司。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颁布后, 全省农村信贷担保加快发展。目前, 资阳、内江、眉山、绵阳等市都组建了从事农业信用担保的商业公司。2007年3月, 成都市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 专门负责投资促进现代农业项目, 探索“以拨改投”融资机制, 以政府的启动资金撬动金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 并为现代农业项目和农民创业提供担保、保险和贴息服务, 四川省农业信用担保进入了“快车道”。这些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大都实施“财政引导、多元投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发挥了信贷中介和融资杠杆作用, 不仅有效带动了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 推动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为财政支农资金进入农业生产性领域提供了有效途径。
财政资金参与、主导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和运作, 担保公司坚持“非赢利性、安全性和社会性”原则, 积极发挥了政策性作用, 在聚集各方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财政支农方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放大功能。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充分发挥 “金融放大器”的中介功能, 有效撬动了银行资金、民间资金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聚集和投入。资阳市通过财政滚动投入吸引社会资金, 农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达1.53亿元。2008年上半年, 担保公司向121个合作社发放贷款6亿元, 累计担保贷款达16.67亿元, 贷款余额达9.32亿元。成都市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和部分土地出让收益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投资平台, 构建农业投资和担保公司, 以12.6亿元财政资金, 撬动了190多亿元资金投入农业。二是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资阳市进一步探索完善并积极发挥“六方合作+保险”的农业信用担保机制, 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08年6月, 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4889个, 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28户,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2亿元, 同比增长18.3%, 有效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有效拉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资阳市通过农业担保公司大力扶持畜牧业“千万工程”, 形成了“担保融资—投入激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大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幅在全省众多丘陵市州排名第二。四是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农业担保的支持, 一部分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大户获得了足够的金融资本、民间资金, 一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制约瓶颈得到了有效缓解。
二、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及主要特点
目前, 四川省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基本形成了“政府牵头、财政引导、多元投入、滚动积累、逐步增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 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积极开展信用担保、担保贷款等业务, 有效引导和聚集各类资金进入农业。在经营管理上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经营管理上实现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衔接
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弱质性决定了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 必须发挥财政资金的公益性功能主动介入。四川省目前的农业股份公司, 都是由政府牵头组建, 政府每年都注入财政资金, 保持财政资金在公司股份中的主导地位。同时, 为确保担保公司的规范化运作, 提高经营效益, 四川省现有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和股权的多样化。在具体运作中, 充分利用市场运行机制, 按规范的企业运行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投资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 建设一支基于市场经济效益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专业团队, 有效减少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
2.积极探索了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壮大的长效机制
以资阳市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为例, 该公司经过几年经营实践, 成功地探索出了公司发展壮大的四大促进机制。一是建立了多元化吸纳资金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了市、县财政每年补充资本金制度, 以财政资金投入的刚性规定保障资本金的持续注入;制定了公司提供担保的企业、业主都要按担保额的20%入股的硬性规定, 不断吸纳社会资金注入;通过银行贷款并以股本形式注入担保公司, 使公司资本金由成立初期的1419万元增至目前的1.53亿元。二是建立了与金融机构担保放大、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该公司与农行、工行、农发行、开发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签订了担保融资协议, 担保放大比例由最初的2倍提高到5倍, 其中农发行按最高规定10倍比例予以办理。同时, 对担保贷款的风险损失, 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分别承担70%、30%, 实现了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了多环节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建立风险补偿资金, 企业申请担保贷款100万元以上的, 必须按20%的比例缴纳风险补偿金, 同时, 推荐担保的县 (市、区) 政府按5%缴纳风险补偿金;建立担保责任余额最高控制制度, 单个担保客户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公司实收资本的10%;建立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保证制度, 被担保企业要以企业动产和不动产, 采取抵押、质押等方式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担保公司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10%提取风险准备金。
3.探索了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功能的有效途径
财政支农资金参与、主导农业担保公司, 将过去财政的分散补贴、无偿补贴改为相对集中的信用担保扶持, 由拨款变为投资, 以市场配置资源取代行政审批分配, 同时, 担保公司通过拓展与金融机构在现代农业信贷方面的合作, 来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不仅呈几何级数地放大了资金, 而且通过专家组审批和银行挑选, 通过市场发挥力量, 使那些前景好、能流转土地、带动农民多的项目能得到极需的数额巨大的资金, 财政资金实现了“滚动放大”,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使农业的投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 有效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在发展农业经济
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通过参与、扶持农业担保公司的路径, 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生产性领域投入,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保障。
2.进一步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
组织力量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指导推进农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意见, 鼓励各级财政、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完善四川省农村投融资体制。
3.进一步加强指导担保公司建立严格的内部监控, 建立反担保质押、定期检查评估、风险预警与展期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进一步帮助担保机构建立完善投资管理制度, 坚持按市场化分配资金, 配置资源, 确保担保资金管理使用科学、规范、透明, 有效预防资金管理分配中的腐败。
4.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10
一、江苏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
为了解江苏担保机构的现状,问卷共涉及了三个方面: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要求,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情况和与金融机构合作情况。
(一)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要求
担保机构在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担保机构业务部工作人员最清楚。笔者设计了以下问卷,向担保机构业务部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担保机构对申保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要求:第一,在定性指标上,要求企业法人及管理层有良好的信用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第二,在定量指标上,绝大多数担保机构将企业资产规模及净资产盈利率等财务指标列为主要的考查内容;第三,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含量给予了较高的关注。
(二)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情况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制度健全,效果良好。具体原因为:第一,绝大多数担保机构都设立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组织机构,如董事会、监事会、业务审核委员会等组织。如在担保机构最高权力机构的设立上,有30家(占85.7%)担保机构设立了董事会,2家设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只有3家没有设立董事会、基金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第二,80%被调查担保机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担保业务管理制度等。如在财务审计制度方面,所有35家担保机构都定期编制资产负债表,而且在过去三年中,均聘请了外部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了财务报表。
在风险控制方式的选择上,被调查担保机构对受保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保前审查、保中监控、风险分担等。其中保中监控措施主要有定期了解受保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35家全部选择)、通过银行了解受保企业账户资金的流量与流向(18家,占51.4%)和通过国家相关政策与分析报告及时掌握受保企业产品的市场行情(20家,占57.1%),一些担保机构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监控措施组合。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是通过反担保措施来实现,少量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由银行分担一部分。担保总额中,企业反担保比例几乎均在80%以上,少数为600%~80%。
(三)与金融机构合作情况分析
所有担保机构都至少有1家合作金融机构,保证了担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其中,有33家担保机构与至少2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按照合作业务量的大小,这些金融机构分别是:各地工商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
由于各地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情况不一致,为弄清金融机构在与担保机构合作前主要考虑的因素,笔者设计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取得合作银行信任的主要是担保机构的信誉(32家,占91.4%)、注册资本规模(30家,占85.7%)和经营管理水平(29家,占82.9%);此外,银行对担保机构存入银行保证金的数额、与银行的关系也比较关注。
二、江苏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摸清江苏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问题,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结果见表2)。
注:各项目的百分比普遍较低,是因为一些担保机构部分项目没有选择,还有一些担保机构只选择了一个项目。
担保机构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一)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首先,有28家担保机构认为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占有效样本的80%。其次,有23家担保机构认为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对于担保机构是否得到政府的补偿,笔者专门设计了问卷,结果显示:35家担保机构中,有13家担保机构自成立后没有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偿,10家担保机构只能得到政府的不定期补偿,只有9家机构能得到政府的定期补偿。最后,有42.9%的担保机构认为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普遍不佳。表面上看,企业信用状况不佳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只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普遍的信用不佳则与各级政府对企业信用的培育和约束不足不无关系。
(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不够积极
68.6%的担保机构认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不够积极。而且,在双方合作过程中,担保机构往往承担100%的风险,只有少量担保机构在与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合作过程时,对方愿意承担10%~30%不等的风险。当然,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外合作过程中要受到三性的约束,即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孙永波,2005)。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一般会限制担保协议放大倍数。②关于担保协议放大倍数问题,笔者专门设计了问卷,调查了担保机构的态度,有79%的担保机构认为金融机构的协议放大倍数偏低,只有21%的担保机构认为适中。
(三)担保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担保机构出资规模偏小。有68.6%的担保机构持这种观点。据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江苏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仅为3788万元,远低于银监会要求的1亿元的资本金水平。偏低的出资水平不利于争取金融机构的信任,极大地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发展。其次,担保机构为控制风险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有51.4%的担保机构持此观点),部分担保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最后,精通财务、管理、投资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担保机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65.7%的担保机构这样认为)。
三、促进江苏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解决江苏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措施和方案,并向担保机构征求意见,现将担保机构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如下: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
担保机构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从担保机构的视角,政府在扶持担保机构发展过程中急需做的工作有哪些,笔者提出了几条建议,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见(表3)。
注:担保机构希望政府做的工作,除了表中所列项目外,笔者还就其他项目及具体措施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
由(表3)可以看出:首先,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29家(占82.9%)担保机构认为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扶持担保机构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制定担保行业的准入标准;在江苏省,相应出台配套法规和条例。另外,31家(占88.6%)担保机构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其次,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有32家(占91.4%)担保机构这样认为,这主要是对政府(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而言的,具体做法有:地方财政应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对收费较低的担保机构给予补助;对风险准备金视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对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弥补;等等(郝蕾,郭曦,2005)。最后,各级政府应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有23家(占65.7%)担保机构持这种观点。具体途径是:在现有的江苏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进一步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相关信用信息应对各类担保机构开放,以减少受保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
(二)促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
在担保机构现有发展水平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意愿和积极性对担保机构的业务开展至关重要。因此,从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角度,银行有哪些做法需要调整,如何调整,笔者向担保机构征求了意见,现将相关意见汇总如下:
首先,各类金融机构主管部门应鼓励其分支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持这种观点的担保机构有28家,占80%。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拥有充足的资金,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导致大量资金闲置。此时,对于部分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不完全符合银行信贷要求的中小企业,若能找到有一定担保能力的担保机构给予担保,就能产生多赢的效果:一方面,金融机构能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收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担保机构的收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梅强等,2002)。因此,各类金融机构应制定出可操作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其次,金融机构应确定对担保机构合作的标准,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有26家担保机构这样认为,占74.3%。另外,金融机构应加强与担保机构的沟通,消除彼此合作中的一些误解,防范或减少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最后,对实力相对较强、信誉较好的担保机构,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保证金比例,提高担保协议放大倍数,促进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
(三)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积累和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担保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何种途径解决,笔者征求了担保机构的意见,现将意见总结如下:
首先,担保机构应完善资本积累和补偿机制。持这种观点的担保机构有30家,占85.7%。在资本积累上,担保机构应积极创新担保形式和业务品种,增加担保机构的担保收入。并将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转增准备金,逐年累积,形成制度,不断扩充资本金规模。在外部补偿上,对政府(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除财政注资外,可争取后续注资、代偿损失补偿和担保业务量较大时的奖励等资金;对民间完全出资和部分政府参与出资的担保机构,还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放担保机构,扩充担保资本的渠道。其次,应进一步健全担保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一,应完善由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等组成的多层次、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第二,担保机构应不断健全各项风险控制制度。如董事会等部门议事规则,业务审批流程制度,担保业务管理制度等。第三,按照担保业务的流程,做好担保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的危机处理工作。最后,担保机构应通过人才市场和省市担保协会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28家担保机构这样认为,占80%。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七市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江苏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现状,揭示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问题,即政府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不够积极,担保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向担保机构征求了意见。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 晏露蓉.创建合理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7,10.
[2] 孙永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05,11.
[3] 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的企业融资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09.
[4] 吕连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5] 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对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 江苏省中小企业局.2007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R].2008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11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具体建议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金融经济周期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响,金融因素重要的依托实体就是银行,银行对经济波动具有控制力,由于银行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银行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金融经济周期。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关系
(一)金融经济周期与信用风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生成主要原因就是出现信用风险。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信用的主要特点,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信用在国家经济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之间一旦出现信用危机,就会从各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信用是国家经济交往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稳,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银行是金融因素的重要依托实体,出现信用危机必然首当其冲,信用即刻陷入混亂之中。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使金融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出现过度竞争现象,金融机构已经很难从传统业务中获取较高收益,为了机构经济发展,便大量参与高风险业务,无形之中给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当前许多大型公司转变资金借贷方式,直接向市场进行融资,银行为了保证市场贷款份额的占有率,不得不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型企业规模小、风险大,这又使银行不能及时回笼,无疑又增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监管体制相对滞后使金融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就会降低金融监管机构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导致金融市场欺诈、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社会住房需求逐渐降低导致银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加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住房需求降低,买房者数量变小,使房屋难以出售,以抵押住房进行融资的方式变的难以实施。大批还款人不能按时向银行还款,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只能宣告破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成为金融风暴形成的导火线,随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但是金融危机还是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下,其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必须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对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改革。
二、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就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并没有深入到银行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信用风险意识。信用风险意识作为重要的金融安全理念,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创伤使政府日益认识树立信用风险意识,对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要求金融机构树立信用风险意识。但是在当前金融机构的一线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意识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管理部门的重视,并且认为信用风险意识无关紧要。这是种严重错误的认识。当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意识存在先天认识上的不足。这就导致信用风险意识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商业银行根本就不懂信用风险意识的内涵。当信用风险意识开始在商业银行大面积推广时,商业银行对应该如何培养员工信用风险意识无从下手。
(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上,商业银行应当实行管理经营与银行实际所有者分开,合理分配权力。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极易出现控制权垄断,这就使商业银行的执行力相对较弱,对银行的日常经营也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导致银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商业银行普遍没有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分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单位,这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与现代商业银行刚好相反,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低效率的原因。
(三)缺少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但在当前商业银行中,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稀缺,这不仅对商业银行树立信用风险意识造成影响,而且阻碍了先进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的传播。
三、具体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管主体是银监会,银监会必须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设置监管机构,并在各地区进行合理分配,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积极主动行使监管职能。健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相适应的新的监管格局,加大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较大的经营指标的监督力度。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内部公司治理机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独立行使管理权是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前提,应当保证治理机构不受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影响,实现治理机构的真正作用。建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调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并完善银行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机制。对审计信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商业银行的每笔收支资金都有据可查,保证内部审计制度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如组织展开财务工作报告会,实行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作财务报告制度等,有利于增加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及时对商业银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核对,广开言路,使银行职工积极参与银行经济监督工作,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做好信用风险转移工作
应当在金融基础业务中积极拓展产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大量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相对安全、稳定、风险率较小,可以谨慎选择信用衍生品进行投资,改变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市场对冲经济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积极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多种因素都影响着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必须积极培养相关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符合的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确化,质量化。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信用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最终才能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升,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四、结语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经济安全的保障,在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银行职工积极参与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去。只有商业银行积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信用风险调查处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李祥发.风险联动视角下的利率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考察[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7):42-50.
[2]蓝雅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89-90.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 篇12
一、独立评估机构的特点
独立评估机构是一种信息机构, 它们根据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提供关于信用等级的专家意见。在美国, 独立评估机构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管理的“全国性数据统计评估机构”。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机构是指由商务部信用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部门指导的对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水平、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社会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信用评级单位。
目前, 国际上最为知名的四大独立评估机构是穆迪投资人服务公司、标准普尔、惠普国际和A.M.Best, 其评估领域和评级受认可度均较高。由于信用评级要求的水平较高, 因此独立评估机构大多从事专门领域的评估, A.M.Best最初也仅仅评估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
独立评估机构分析师的基本职责包括:研究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 发现其竞争优势、劣势和发展趋势;分析作为利润代理的成本结构;基于管理效力反映其未来发展情况;评估可能风险、风险分布, 并阐述风险的潜在影响。
独立评估机构的评级与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之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独立性, 这也是独立评估机构的特点。具体来说, 独立评估机构并不是某次交易的交易对象, 与受评估对象没有如银行一般的贷款、抵押、担保、衍生性产品交易等业务往来, 它往往作为第三方独立提供企业的信用度信息。
二、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体系
独立评估机构的业务主要是对受评估对象的信用度进行分级, 并通过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提供相关的技术解释和支持。其评估体系主要由评估因素、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信用等级构成。独立评估机构往往考察受评估对象的十项重要因素, 即管理决策、管理行动、公司形象、风险承受力、风险控制、获取贷款的能力、经营权、回购、多样化、风险状况变化, 并对各项因素进行评分, 以此构成最终给出的信用等级的基础。
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两个方面, 也可称为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两个方面。客观的评估标准是定量的, 反映了对财务文件的研究结果, 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向监管方提交的财务报告。主观的评估标准大多是定性的——对受评估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采访结果, 以及对管理决策和行动的分析。主观和客观标准都有助于确定或至少反映出一个公司根据自身的契约责任行事的能力和意愿。其中, 由于财务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 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和吸纳更多的可量化非财务指标, 因此客观标准是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主要工具, 在信用评估中占主导地位。
评估体系包括各种方法、过程和控制——数据收集、分析和对信用风险评估十分重要的其他信息技术支持, 以及及时更新每个受评估机构和事件的评分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的合格的评分方案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借贷人违约的风险;影响信用度的与具体交易相关的因素;影响机构生存能力的与具体管理内容相关的因素。
评估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就是信用等级, 各评估机构的等级划分不甚相同, 最少的包括5级, 一般以8到10级居多。四大独立评估机构的信用等级划分要更为细致。
三、企业等级转移分析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最终结果反映在企业的信用等级上。信用等级较低自然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艰难的运营环境, 但是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 较高的评分则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较多的资产, 这也可能减少公司的资产回报率。相应的, 企业的信用等级转移也具有两面性。
1. 企业等级转移的分布情况。
不同的独立评估机构所给出的信用等级评价不同, 因此企业的信用等级转移情况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 四大独立评估机构的多年多项评估显示, 企业的信用等级基本稳定, 尤其对于较高级别的信用等级更是如此。下表显示的是穆迪评估的企业信用等级转移情况。
数据来源:Lea Carty of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评级越高的企业, 一年后等级无转移的概率越大, 如Aaa到A级均在90%以上, 而Baa级到B级则在84%到89%之间, Caa级别已经降到了70%, 这说明了信用等级越高的企业其运营状况越稳定。其次, 信用等级高的企业降级概率大于升级概率, 而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则恰恰相反。数据显示, 从Aaa级到A级的降级概率超过升级概率的百分点分别为6.60%、6.21%、2.86%;而Baa级和Ba级的企业升级概率和降级概率几乎相同, 指标值分别为-0.48%、0.5%;B级的公司升级概率则更大, 超过降级概率的值为5.15%。再次, 级别越低的企业违约的风险越大, Aaa级到A级几乎无违约风险, 而B级和Caa级企业违约的风险则较高。
2. 降级的成本分析。
在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中, 降级显然是一个坏消息。信用等级中, 投资级别的公司几乎可以较为容易地进入债券市场, 而且在消费者信用贷款上一般也不会出现中断;但是经历降级的公司则要长期面临困难的运营环境, 甚至有破产的风险。诸多案例表明, 当公司无力偿付的情况增加时, 银行的借贷标准就会更为严格, 对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的贷款可能完全停止。信用等级甚至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 比如普遍降级的结果可能导致货币供应的放缓、需求减弱, 并导致零售和生产领域中库存迅速积压, 而这又会导致经济增长减速的恶性循环。
2002年7月末, 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的信用评级被降到了“垃圾级别”。此次降级威胁到了爱立信公司筹集300亿瑞典克朗 (约32亿美元) 的计划。经历降级之后, 该公司的股价随着降级应声而跌。爱立信称此次降级导致公司财务成本每年上升1.01亿瑞典克朗 (约1 020万美元) 。虽然爱立信随后得以在他处扭转其命运, 但这仍不失为理解从BBB-级降到BB+级引起的成本上升的典型例子。
四、决定企业等级转移的重要因素:管理效力
如前所述, 信用等级下降对公司的影响而言危害极大, 是一个坏消息。但是, 如果导致下降的消息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管理效力和运营中的短板, 那么这样的坏消息就可以和好消息一样起到积极作用, 尤其是当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仅在企业内部公开时。因为降级消息可以迫使管理层迅速做出反应, 弥补公司经营中的不足。毕竟对公司的日常运行和长期生存负责的是公司的高级管理层, 而不是评估机构或者监管者。独立评估机构通过评级的形式, 观察和监督高级管理层是否以有效的方式运行企业、是否妥善控制风险, 以及是否理解当前发生事务的长期影响及其发生原因。
1. 管理效力而非资本状况更能决定评级转移。
良好的资本状况是必要的, 但不是信用评级的充分条件。目前, 穆迪尚未纯粹因为监管资本比例的下降而调低某个受评估公司的评级。相反, 一个公司的资本流失可能反映了某种结构性问题的存在, 如收入问题、经营权挑战、无效或陈旧的商业模式, 这些才是关键的评估驱动因素。当然,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重要因素, 如缺乏流动资产、资产质量危机、品牌危机、管理水平下降、信用危机问题等。
同时, 资本充足率的改进也极少导致评估等级的提升。例如Credit Suisse Group的案例, 在经历了两年暗淡的财务收益之后, 该公司在第三年通过对非核心业务的出售和创收, 终于再次增强了其资本基础。Credit Suisse Group整理财务收益后的一级资本是11.1%, 比前一评估周期的10%有所上升。这一资产状况的优化对于股东而言显然是积极的, 但是评估机构并不认为这是管理升级所带来的, 或者并不认为这些改进已经足以说明该公司的管理效力获得了极大提升, 因此对Credit Suisse Group的评级并没有从A+有所上升。
2. 体现管理效力的流动性资产极其重要。
目前, 有两种看待流动资产的观点:一种认为确保公司流动资产的资源是现金和其他能够很快转变为现金的资产;另一种认为将流动资产视为资产的可转换性, 因此它将所有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投资品均视为银行的流动资产。企业的流动资本根据其流动性由强至弱以及风险性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中央政府的有价证券和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券;第二类包括地方和地区政府的有价证券、跨国证券以及政府机构的证券;第三类包括信用机构证券和公司证券;第四类则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有资本担保的债券。
在信用评估中资本并没有起到绝对性的影响作用, 但是流动资产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流动资产和偿付能力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另一方面流动资产的状况更直接地反映了公司的管理效力。
参考文献
[1].周丽莉, 姜凌.信用等级转移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2
[2].D.N.Chorafas.Economic Capital Allocation with Basel.Cost, Benefi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London and Boston:Butterworths-Heinemann, 2004
[3].林宏宇, 吕贻琴.非财务指标在现代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中的作用.企业导报, 2009;5
【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推荐阅读:
担保机构与银行关系06-12
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合作05-19
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08-11
农村信用社网上银行业务知识试题与答案05-27
银行信用06-26
农商银行信用07-17
银行短期信用风险分析07-11
银行信用卡营销08-20
信用卡银行审核09-06
哪个银行信用贷款好办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