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学教学(精选12篇)
卫生法学教学 篇1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势下, 医学院校如何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现代医学人才的素质标准, 加强医学生的卫生法学教育, 推进卫生法学课程建设,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 笔者通过教学信息反馈, 了解到卫生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影响因素。
1 方法
对2006、2007级530名医学本科生发放教学反馈表, 着重了解学生对卫生法学教学的期望目标、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时机及课时安排等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卫生法学的认识、教学重点、教学质量及方式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卫生法学的收获、目前卫生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2.1 对卫生法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卫生法学是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学科。通过教学信息反馈了解到, 37%的学生对卫生法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认识到卫生法学是医学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只将其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进行学习。
2.2 授课形式单一
目前,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卫生法学教学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 学生学习只能围绕教师、课堂、书本。虽然我院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32%的学生仍对教学形式不满意, 认为教学手段过于单调。
2.3 考试方式不完善
目前仍采用学习结束进行的闭卷考试方式, 90%的学生认为此种考试方式过于拘谨, 应予以改革。
3 对策
3.1 提高学生对卫生法学的重视度
首先, 合理安排课时。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卫生法学课时严重偏少, 一般为24学时, 但其内容较多。针对这一现状, 应适当增加卫生法学授课时间, 让教师有较多的时间系统地为学生讲解卫生法学的相关知识。其次, 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既要重视学生的培养, 也要重视师资的培养。目前, 大多数卫生法学教学是由非法律工作者或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承担。由非法律工作者讲授卫生法学会降低这一学科的价值, 由非医学专业的法学教师讲授卫生法对涉及的医学问题难以理解,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要提高卫生法学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具有医学和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 才能将医学与法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更好地提高卫生法学教学效果, 实现卫生法学教学目标。
3.2 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3.2.1 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2002年我院开始在卫生法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同时也推进了卫生法学教学改革。但信息反馈显示, 由于师资水平等限制, 卫生法学教学课件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3.2.2 适当增加案例教学
在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了解到, 学生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事件设计成案例, 针对不同的卫生法律、法规特点, 选择相应的经典案例进行讨论, 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具有4方面的优势: (1)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 (3) 可将法律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卫生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4) 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并提高其能力[1]。案例教学是针对不同卫生法律、法规特点, 选择相应的经典案例, 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查找法律依据。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加深对卫生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卫生法律问题的能力。
3.3 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
目前, 我院采取的考核方法为学生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打下了良好基础, 锻炼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但在一定情况下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应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作为考核内容, 并结合期末综合考试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逻辑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今后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关键词:卫生法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彭迎春, 曹洪涛.《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4) :456~457
卫生法学教学 篇2
答:卫生违法是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一切违反卫生法律规范的行为。卫生违法必须符合以下4个条件:(1)行为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
(2)卫生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侵害了卫生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3)违法行为主体在主观方面必须有过错;(4)卫生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卫生法律责任的概念
答:卫生法律责任是指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卫生法律规范规定的义务或约定义务,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3、医疗机构设置遵循的原则
答:(1)公平性原则(2)整体效益原则
(3)可及性原则(4)分级原则
(5)公有制主导原则(6)中西医并重原则
4、医疗机构注销
答:医疗机构歇业,必须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经登记机关核准后,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机构非因改建、扩建、迁建原因停业一年的,视为歇业。
5、医疗机构的校检
答: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床位不满100张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检1次;床位在100张以上的医疗机构,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3年校检1次。
6、医院的分类
答:医院按照不同的划分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层次划分,可分为一、二、三级。
(2)按医院所在区域,医院可分为城市医院,如省医院、市医院、区医院、街
道医院,和农村医院,如县医院、乡镇医院。
(3)按收治范围,医院可分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4)按运行目标,医院可分为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
(5)按是否承担教学任务,可分为教学医院和非教学医院。
7、医院的社会属性
答:(1)公益性医院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
(2)生产性医院不是纯粹的消费性服务,而是通过医疗、预防及康复服务,使患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保障社会劳动力的健康。<生产性>
(3)经营性医疗活动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必须讲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营性>
8、医院的任务
答:医疗、教学、科研、卫生保健。
9、医院工作的特点
答:(1)必须以病人为中心(2)科学性、技术性强
(3)显著的随机性与规范性(4)时间性和连续性强
(5)具有社会性与群众性
(6)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10、医院的等级与分级
答: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按其功能、任务不同划分为一、二、三级:①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②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的技术中心。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
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3级10等。
11、执业医师的权利和义务
答:(1)权利:①执业自主权 ②执业条件保障权 ③专业研习权
④获得尊重权 ⑤获得报酬权 ⑥参与民主管理权
(2)义务:①依法执业的义务 ②恪守医德的义务 ③依诚信原则所生附随义务 ④勤勉义务 ⑤卫生宣传义务
12、无偿献血的年龄、血量和间隔时间
答:我国《献血法》规定: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六个月。
13、血液的用途
答: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14、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的主要职责
答:(1)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①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固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②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③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站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④承担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血液的集中化监测任务;⑤开展血液相关的科研工作;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2)中心血站的主要职责:①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②承担供血区域范围内血液储存的质量控制;③对所在行政区域内的中心血库进行质量控制;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任务。
15、临床用血和临床输血的原则
答:
16、GSP
答: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
17、药剂管理的概念
答:药剂管理,是指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对药品和制剂进行科学调配和配置,对药品依法进行采购和保管,为预防、治疗、科研工作提供所需要的药品和制剂,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8、药品便签或者说明书上的说明、注明
答:药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标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证质量的期限。药品有效期是涉及药品效能和使用安全的标识,必须按规定在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予以标注)、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19、新药临床试验的批准
答:新药临床研究的申请在取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后,新药临床研究必须在一年内开始实施,否则该项临床研究需要重新申报。进行新药临床研究的研制单位与被确定的临床研究单位签订临床研究合同,免费提供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药品,包括对照用药品、承担临床研究所得费用。
20、特殊药品的种类
答:特殊药品是指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21、安乐死
卫生法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临床定向生 《卫生法学》 探究式教学 缺点 法律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教育的进步,各大高等院校都开始对临床定向生进行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医学院校的卫生法学具有独特性、必要性的特点。卫生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卫生法学》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医学人文课的主要课程之一。我国要对临床定向生开展《卫生法学》的探究式教育,从而提高临床定向生的素质,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法律对免费临床定向生的有关规定
2010年,我国卫生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改部以及财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1198 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指出:“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 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颁发的《通知》还包括免费临床定向医学生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学制年限、教学计划、协议签订、优惠政策、承办单位、服务年限以及违约处理等等方面。文件中对以下内容做了规定:“临床定向生入学前必须与培养学校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并承诺毕业后到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 年。”
三、我国临床定向生存在的缺点
(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差
临床医学定向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和基层医疗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这就给许多临床定向生提供了就业空间,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肯定会顺利毕业,不会有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所以在学校期间不会努力刻苦学习,并且在培养期间没有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另外,免费临床定向生毕业后要在基层医疗定向单位工作6年,就少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定向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的重要原因。最后,因为临床定向生的培养工作起步晚,对临床定向生进行培养的专门高等医学院校缺乏系统和成熟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同样也没有专门的为临床定向生使用的教学教材和相关教学课程。更有甚者,把临床定向生和普通医学生的培养混为一谈,使用跟普通医学生一样的教学教材和相关教学课程,没有针对性,这也使得临床定向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差。
(二)不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国家政策和有关定向单位
尽管填报了医学定向志愿,但是大多数临床定向生都不了解或者不能正确认识我国对免费临床定向生的政策和精神。免费临床定向生或许只知道他们的学费和住宿费是免费的,毕业后需要到定向单位工作6年,还有就是,对于签订了合同的临床定向生来说,如果临床定向生毁约,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违约金等等。至于为什么国家会开展免费临床医学定向生培养、开展免费临床定向生培养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临床定向生应承担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他们都没有正确的认知,从而对国家所实行的优惠政策缺少感恩之心。此外,临床定向生在学习期间不能与定向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学校没有很详细地对临床定向生介绍定向单位或者与其有关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定向单位没有很深的了解,会片面地认为定向单位存在着地方偏远、工作艰苦、医疗条件差、工资和福利待遇低的缺点。由于对定向单位缺乏正确的了解,使得临床定向生在学习期间缺少积极性。
四、《卫生法学》如何对临床定向生进行教育
(一)加强卫生法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卫生法学》教学需要教师不仅具备法学理论知识,还要正确地掌握医药卫生知识。然而,如今教师所学的专业大多数是医学或者法学,缺乏卫生法方面的知识,另外,《卫生法学》在医科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师资力量和器材配备方面存在不足,要加强《卫生法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优化《卫生法学》教学内容
要完善《卫生法学》的教学内容,专题教学除了教学《卫生法学》基础理论之外,还可以教授我国颁布实施的一些卫生法律法规。例如:《国境卫生检疫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母婴保健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红十字会法》《食品安全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等卫生法律。
(三)寻找最合适的教学形式,提高《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效果
法学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卫生法学》教学的内容完善后,要对《卫生法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來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诊所式教学、对象式教学、案例教学、法院旁听教学等等教学方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事业的进步,《卫生法学》在医学事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对临床定向生培养方面的需要,我们需要对《卫生法学》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教学形式上的以及教学师资队伍上的完善和改革,从而对临床定向生实施更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钟珍梅,杨柳,覃洪贵,等.非医学定向生同医学定向生教育模式对比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165-167.
[2]冯爱国,王丽.浅谈卫生法学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12(01):53-55.
[3]马长琼,张渝.《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学理论,2012(29):234-236.
卫生法学教学 篇4
1 我校卫生法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我校《卫生法学》课程的开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 以考查课的形式在预防医学专业中开设, 2006年开始在预防医学专业中开设《卫生法规与监督学》, 2010年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卫生法规与监督学》, 均为考查课程。2009年在法学专业中开设《卫生法学》, 为考试课程。
2 卫生法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局限
目前我校《卫生法学》课程只局限在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和法学专业开设, 其他专业尚未开设。
2.2 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 我校从事卫生法学知识教学的教师为医学专业教师, 缺乏法学专业教师。教师通过自学相关教材、资料了解和掌握一定法律知识, 对法学许多专业问题的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 虽然能基本满足课堂教学, 但仍存在跨专业的局限性, 不易将知识讲活、讲透。
2.3 学校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主管部门对此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 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检查评估等方面被忽视。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法学》为考查课, 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 没有必要学习法律课, 因而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不理想。
2.4 教学时数偏少
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课程学时为30学时, 因授课内容多, 教学时数显得偏少, 在教学中只能将重点章节内容提纲挈领地讲解, 无法做到与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讨。
2.5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过程虽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因教师缺乏实践, 典型案例少,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 对开设卫生法学课程的一些建议
3.1 扩大专业范围
目前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淡薄。尽管国家卫生法律体制日益完善, 人们的法律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而集高科技、高风险、高责任于一身的医学, 卫生法制教育方面长期未受重视, 致使临床医学生在其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卫生法律意识欠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加强在职医生卫生法制教育, 其次是加强在校临床医学生卫生法制教育[2]。
有关调查研究发现, 临床护士卫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总体对医疗事故罪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了解不够, 特别是对举证责任倒置的含义认知较差[3]。对护龄在5年及以上的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基层医院护士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的若干规定》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相关内容回答正确率低, 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获得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4]。因此, 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卫生法学》课程势在必行。建议我校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专业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卫生法学》课程, 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为必修课程。还应开设基础法律知识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课程, 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病历书写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 还应让学生学习相关国家及国际组织或几个国家共同制定或者签定的有关卫生方面的公约、条约、协定等具有约束性的规范性文件。
3.2 加强课程建设
选派医学专业教师学习法学专业课程, 使卫生法教学的专任教师既懂医又懂法。增加目前已开设的《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时数并改为考核课, 加大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重视程度。
3.3 教学形式的改革
我国卫生法教学面临和一般法学教育共同的困境, 没有紧贴司法现实, 更多的是重视法律文本和学者的抽象阐述, 注重法律的教义分析, 而不太注重个案及司法判决, 缺乏对具体案件法律问题的严格分析训练[5]。卫生法案例课堂教学大多仍然停留在“事例”或“举例”的层面, 或依照“案件答案”的讲授思路, 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建议在教学中开展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比一般的案例教学更具优势, 从教学目标和效果而言, 它比一般案例教学更能锻炼学生think like a lawyer这种专业的思考能力;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 增加演绎推理、类比推理、辩证推理等多方面的训练;判例教学法缩短了司法理论与实务的差距, 可以让学生熟悉最新的司法运作和法条内容, 同时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和应变能力[6]。
参考文献
[1]李艳, 张会萍.卫生法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1.
[2]杨慧艳.临床医学专业卫生法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3) :64.
[3]李志辉, 增慧, 王平, 等.临床护士卫生法律法规意识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3) :592-593.
[4]雷巧玲, 张茹英.陕西省25所基层医院护士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需求现状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4) :27-28.
[5]苏力.中国法律技能教育的制度分析[J].法学家, 2008, (2) :35.
卫生法学论文 篇5
摘要:
卫生法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卫生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从卫生法学教学和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看,加强卫生法学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卫生法学教学中,应提升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和完善教学方法,采用庭审观摩、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参观、讲座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卫生法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重要性。为此我国已将卫生法规作为全国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卫生法学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行的是大学本科时期高度专业化教育,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医学的自然科学传统,但却忽视了人文科学的重要作用。加之,我国医学生实行的是文理分科的高考升学模式,导致多数医学生人文学科素养缺失。为此,为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卫生法学素养,笔者根据医学生和卫生法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与改革的初步尝试。
一、卫生法学课程的定位
(一)课程的学科定位
卫生法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卫生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而不断发展的边缘学科[1]。是以研究与卫生法律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新的部门法学。
(二)课程的专业定位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广义的医学生――医疗、卫生、药学、护理、保健和社区服务的高等医学院相关专业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卫生法学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达到现代医疗卫生人才的基本要求,实现具有一定医疗卫生专业素养,又懂法律、善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课程的专业定位应是:卫生法学课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了解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遵纪守法,监督执法,抵御违法行。所以,课程也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内容,对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课程的内容定位
根据卫生法学的学科和专业定位,课程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卫生法学基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执业护士管理法律制度、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公共卫生监督法律制度、药品管理法律制度、医院管理法律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血液及血液制品法律制度、母婴保键法律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内容[2]。同时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突出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行业等的特殊法学问题。兼顾国家资格考试要求,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探索其基本法律、法规体系和框架,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提高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用以提高医学人才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加强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早在,教育部就发文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起,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提出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时至今日,全国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许多学科也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目前全国所有的医药院校和一部分综合大学都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该课程也成为医药院校相关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卫生法学的教学上,一些院校进行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试点改革,比如引进案例教学、“法律诊所”模式教学法等。但大多数学校教学安排还不尽合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没有得到较大提高,教学效果较差。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过一些教学改革的尝试,但不够深入,目前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教学,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对该课程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的重要方式。现代医药卫生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管理知识,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从我国目前卫生法学教学及学生培养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卫生法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实践能力相对不足的缺陷。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行严格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医药卫生管理教育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深对卫生法学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掌握与医药卫生有关的法律制度。同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现代卫生法律活动中的基本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
卫生法学的新兴性、边缘性、交叉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课程就理科而言,属文科课程;就文科而言,属理科课程的特性。在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的方案设计时,必须文理兼顾。既要发挥自然科学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忽视人文科学内容的重要性;也要发挥人文学科“以人为本”的优势,规避各门课程联系松散,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设计并进行由传统“满堂灌”到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完全自主“问题导向学习法”的实践教学与改革的完整尝试才能揭示卫生法学课程教与学的客观特殊性及启示作用。
(一)课程常规教学
和任何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一样,卫生法学课程常规教学是不可完全抛弃的,还是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别按传统全板书讲授和PPT及多媒体辅助讲授教学方式进行。并按教学日历授课、布置复习题、思考题和作业,按期进行期末考试。
(二)课程实践教学
卫生法学实践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实践内容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和难度。实践教学选择在学生已经掌握卫生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旁听法庭审理、开设模拟法庭、参观卫生监督、防疫、药品食品管理机构和技术监督部门,加深学生对卫生法律制度的理解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庭审观摩:主要通过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审理医疗纠纷、食品药品违法案件的一审、二审案件的旁听观摩,亲身体会法庭的庄严与法律的神圣,了解法院工作程序,巩固所学的卫生法学理论知识,并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卫生法律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由教师选择医疗事故、药品管理、食品管理、非法行医等方面的相关案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结合所学卫生法学知识进行讨论或相互辩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观见习:组织学生到卫生监督机构、药品食品监督机构参观,由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人员讲解卫生执法监督程序、观看执法监督相关文书,了解我国卫生行政执法监督程序,增强感性认识。
听讲座:聘请卫生法学专家、卫生管理实际工作者或律师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卫生法热点问题、讲解前沿动态和在实践中处理具体案件时的卫生法适用情况。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经验。
讲专题: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自主讲授和讨论。将学生自愿组合为学习小组;然后选择卫生法学的近期社会热点问题,把课程内容分解、组合成单元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探究和解答,最终形成专题讲座,交叉讲专题和听讲座。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查询文献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探讨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只发挥把握方向、布置任务、归纳总结的作用。学生课堂外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课堂上的时间;学生课堂上讨论、讲解的时间多于教师讲解的时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
模拟法庭:主要由教师选择经典的医疗纠纷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院案件审理程序,进行审理、辩论、质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产生辐射功能,也是间接对学校的其他专业学生进行卫生法治教育。
四、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
(一)有充足实用有效的.案例库
这是开展卫生法学实践教学―案例讨论的基础。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分组讨论、热点焦点问题分析、教学评价,都要运用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案例进行说明、分析、讨论、考核,因此,卫生法学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案例储备,并需要对案例按照内容、难度、类别分门别类,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案例库,并逐年扩展和完善[3]。案例库应当具有下列特点:全面:即案例库所选案例应当尽可能全面容纳卫生法学的各部分内容,具有全面性;新颖:是指案例库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反映最新的法律理论动态、前沿热点和焦点问题、最新法律法规等,具有时代性。精准:是案例库选择的案例文字要精炼,内容要精确,要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综合涉及多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规范,具有典型性。此外,所选案例还应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
(二)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是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纽带。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卫生法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鉴于卫生法学学科的特殊性,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与一般法学的实践教学基地有一定区别,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应是在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以满足和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卫生法学教学特色[3]。
(三)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作为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当既具有深厚卫生法学理论功底,又具有卫生法学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综合素质。在理论上,既要掌握卫生法学基础理论,也要掌握医药基础知识;在实践上,既要具备法学实践经验,也要熟悉医药卫生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实际卫生工作经验,这样才能真正驾驭卫生法学实践教学。而目前,我国卫生法学师资队伍薄弱,有的教师是法学专业毕业,有的教师是医学专业毕业,不是缺乏法学知识,就是缺乏医药卫生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学和医药学教育[4]。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为此,必须对从事卫生法学教学的老师进行多方面培训,培养具有医学和法学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同时,也可以从实践教学基地如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卫生法学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互为补充,互相学习,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现卫生法学教学目标。
此外,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对卫生法学课程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奠定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和必要环境,才能使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教学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因此,我们应牢固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办学理念,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强化和优化卫生法学实践教学。卫生法学实践教学不是对实践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卫生法学理论教学的单纯检验,它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规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逐步完善,以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出既全面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又熟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立华.卫生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
[2]吴崇其.卫生法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8-13.
[3]何宁.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0(2):208―210.
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国情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91—02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继承的大陆法的传统,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化。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追求概念准确、结构严谨,表现为偏爱推出统一、明确的结论的思维方式[1]。这种法学传统下,法学者偏愛理论的研究,法条的研究,尤其是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立法一直是在继受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这要求我们的法学者要重点研究外国法的各种理论,要求比较法的研究,及法律本土化的研究。这同样要求我国的法学教育偏向了理论的传授、概念的介绍,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法学研究者,当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立法、司法及学校等法律研究机构。可以说当时的法学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今天,我国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学教育在大部分学校都得到建立,法学院或法学系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进入立法、司法机构和学校工作,而更多的是进入公司、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等要求有法律实践能力的地方①。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学教育要从注重理论灌输转移到法律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
一、法学实践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学人多方面的需求,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要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法学教学模式,有人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整合的模式,即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模仿法、假期社会实践法、诊所式教学法和专业实习法的整合模式[2]。
1.案例教学法。教师不是直接讲授法律的教义,而是不断推出案例、提出问题,改变每一个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思考,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推出相关或相反的案例,将思想推向更深或更广的层面。通过个案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掌握司法实践需要的技巧——雄辩的口才,娴熟的辩论能力,高超的写作技巧。
2.模拟法庭模仿法。模拟法庭模仿法是按照法律程序模仿法庭审理。它是由教师预先选择出相应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事先有个了解,并根据需要做出分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做特定角色的准备,模仿一定的情景,按照法庭审理的程式完成一个案例的审理过程。模拟法庭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结合,全面完整地再现和重复法律程序,模拟对案例的裁判,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度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在模仿中体验和思考,在法律程式的再现中培养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行之有效地实践训练方法。
3.假期社会实践法。假期社会实践法则是学生自主型的自我实践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增长社会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动员和组织、提示和引导,要求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判断社会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实践化,将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抽象、归纳,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认识。假期社会实践法是一项有效地学生自我教育法,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和广阔的社会空间,自由地选择思考对象,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自主地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功能。[2]
4.诊所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移植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于法学教育中,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例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处理真实的案例过程,学习和运用法律,其目标是训练学生如何应对法律事务和处理法律纠纷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诊所式教学法的核心观念是: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3]。
5.专业实习法。专业实习是法学教育的传统做法,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安排相应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政法部门专业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来完成,因此,专业实习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育的主要方式。
二、适合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当前,在我国各方面都处于改革的时期,教育作为国民成长的重要产业,教育水平和教育结构都有待完善。这个时期,并非所有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都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方法只能作为过渡或是暂时作为研讨的对象,等时机成熟再运用;有些方法则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运用。
首先,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在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而且,案例教学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能够合理的融合,不会产生任何不适应。因此案例教学法是适合我国法学教学的。但是,由于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也没有建立判例体系。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大陆法学教学中,应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学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律条文),以案例教学法作为辅助方法。案例的设计应注意:1、在设计案例时首先要知道了解通过案例,准备让学生学习、掌握哪些基本理论和法律条文;2、案例尽量是开放的真实的无争议的已决案例,应尽量包含两三个小案例;3、案例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4、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层面、技能水平的高低、动机和态度等多个因素。[4]
其次,对于模拟法庭模仿法和诊所式教学法来说。这两种实践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②。一是因为这两种教学方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法学四年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短,很难使法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两种教学中。二是我国的大学生在大学前都是接受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学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教学,他们只会觉得好玩,从实践中总结知识的技能,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大学四年是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四年,甚至四年也没有得到改变。三是组织模拟法庭或诊所式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我国当前还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组织模拟法庭本身不需要太多的人,参加的人又多是高年级的,有一定法律基础的,而且从准备到完成时间很长,虽然大学四年每年都会有,但能够参加的人并不多。四是能够参加模拟法庭或诊所式教学的只能是大三或大四的,有一定法律基础的,而这时对于他们来说又不能完全投入,因为他们除了其他的学习外,还要面临找工作或考研等。
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建议延长法学的教学时间,延长至五年或六年,并允许法学学生在大四就可以报考国家司法考试,一是通过考试可以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对法条的认识;二是如果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参加诊所式教学时也会减少一些麻烦,比如说调档、阅卷等。只有法学教育做出这种改革后,这两种教学方法才能获到适合我国的法学教学条件。
再次,对于假期社会实践法和专业实习法,这是我国法学生获得实践锻炼的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他们没有上面模拟法庭和诊所式教学法所有的弊端,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增长知识。
三、总结
因此,基于以上各种原因,笔者建议我国在法学实践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法和专业实习法这三种方法,而对于模拟法庭模仿法和诊所式教学法只能作一些尝试,而不能作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笔者注:我这里并不是说司法机构不需要法律实践能力,而是在当时的法学研究成为法学者学习的主体内容或主要目标时,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而像公司、金融、保险等单位更看中法律实践能力而将法律研究能力放在第二位。
②我不赞成将模拟法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但可以作为我们法学生组织的一个课外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忠廉.法学教育与案例教学刍议[J].经济经纬,1998,(03):94.
[2]陈铁水.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J].云南大学学报,2006,(04).
[3]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03).
[4]宾雪花,蒋学雷.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2006,(02).
[5]杨秀英,张云.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6]刘泽军.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7]邹玉政,金伟.“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本土化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6,(18).
[8]浦纯钰.“法律诊所”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06).
[9]王海霞.“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卫生法学教学 篇7
关键词:卫生法学,案例教学法,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独特的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结合当前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真实案例或者设计的虚拟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卫生法学作为一门医学与法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对提高医学生的卫生法制观念和卫生法律意识,使医学生毕业后依法执业和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卫生法学课上使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卫生法学的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懂法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近几年来对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具体介绍如下。
1 卫生法学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卫生法学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教学运用到卫生法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师以卫生法学领域的典型案例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1]。
1.1 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卫生法学课理论性较强,如果不结合实际例子,单凭教师纯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通过案例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将现实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书本讲的知识是现实中存在的,与自身息息相关的,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1.2 案例教学法能够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满堂灌”的传统上课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厌烦学习,课堂气氛不活跃。案例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案例情境,详细叙述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1.3 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通过分析、理解所列举的案例来掌握知识点。课堂上教师列举出来的案例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实情境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理解,运用自身已有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上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材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案例教学法效果的好坏。课前教师要精挑细选案例,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选择典型性、综合性、难易适中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使学生在案例学习活动中掌握卫生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2.1.1 案例要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案例在内容上既要能体现卫生法律事实,又要能涵盖卫生法律原理;既要能体现我国当前卫生法律的要求,又要能反映现实与法律的冲突,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和掌握好卫生法律相关知识。
2.1.2 案例要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我国卫生法制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案例要结合社会现实,及时反映我国当前卫生法律法规的发展情况与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不断更新、补充新鲜的案例,确保案例的时效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 案例要具有针对性
案例是为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学生将来职业相联系的案例,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中,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学生可以举现实中因医生过错而导致医疗事故的例子,以此来介绍与医疗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掌握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以及提高医疗事故的防范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选择案例,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
2.1.4 案例综合性要强
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择案例,既选择正面的案例,又选择反面的案例;既选择浅显易懂的案例,又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既选择已有明确定论的案例,又选择有矛盾或是有争议的案例;既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例,又选择发生在身边的案例。通过综合性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卫生法学概念的理解,增强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2.2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法不需过多使用,而应更多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介绍案例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案例之后,提出观点或者设置若干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中教师掌控好讨论的气氛和节奏,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主张和观点。教师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点拨,以求获得每个问题的圆满答案,最后做单元总结,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2]。案例讨论之后,教师要对课堂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着重对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方法进行讲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与点评,对学生正确、合理、有价值的观点给予肯定,对学生不正确、不合理的观点给予纠正,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在讨论中没有涉及的观点,教师要加以补充完善。
3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体会
3.1 案例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师生角色的转换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讲解者的角色转换成参与者、协助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积极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3]。案例教学是以案例讨论分析为主要内容,师生间的关系是互动、平等的。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3.2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案例教学模式中,从课前准备、课程设计、课堂角色扮演、案例的讲解、教学难点与重点的体现,到课堂教学中的气氛营造、课堂活动的驾驭、案例讨论中的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的归纳总结等教学过程,都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注意加强卫生法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断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联系,关心时事与社会热点,在理论知识储备、驾驭能力和教学艺术方面提升自己[4]。
3.3 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案例教学
教师介绍案例时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文字案例,可搭配相应图片,使案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利用互联网播放案例视频,如《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可以真实、及时、形象、直观地展示案例。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涉及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案件审判,让学生了解我国诉讼的程序、法官的审判方式、诉讼双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模拟法庭,例如在卫生法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讲述理论知识后,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设定某一案例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诉讼主体,在模拟法庭上根据我国程序性法律的要求,运用实体法律知识进行模拟。通过教师的指导、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模拟法庭上,既强化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
笔者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标准按照平时分数占50%,期末考试占50%的比例进行评分。平时分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考勤情况等,把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案例讨论、课后案例分析作业以及实践活动,如参加模拟法庭、观摩法院审判等,记入平时成绩当中。期末考试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其中案例分析占总分数的60%。这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考试的评价方式,减少了学生考试的压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吕秋香.互动式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课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3):320-323.
[2]刘海静,刘晓岚,巴在华,等.PBL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676-2677.
[3]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39-142.
卫生法学教学 篇8
1 教学实体的蜕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卫生法学长期处于没有专业人才研习的阶段,社会上所谓的“专业人员”,要么是通过自学得以提升,要么是通识教育的结果,此处的“通识教育”主要是指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国近百所医学院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这门课。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由承担该课的法学教研室来完成的,而并不是由专门的法学系(院)来完成的。这是因为,处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医学院校还普遍没有设置法学系(院)。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一些设置法学系(院)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绝大部分仍然坚持传统的法学人才培养,鲜有涉及卫生法领域,这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授课教师欠缺医学专业背景难以胜任;二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似乎还不屑于研究卫生法学这一新兴而又庞杂的领域,这与处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法学院极为相似。在我国,卫生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南京铁道医学院(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招收的法学(医事方向)专业,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该校并没有成立法学系(院)承担这一培养任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我国共有近40所院校开设了医事法学或者卫生法学专业,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绝大部分教学实体已经不再是法学教研室,而是转变为专门的法学系(院)。但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转变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仅仅靠医学院校法学系(院)培养的卫生法学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因此尚需具备一定实力的综合性大学法学系(院)联合承担,协同完成卫生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
2 教学思想的蜕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卫生法学仍然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上,所谓的“卫生法学专家或者专业人士”只不过是比一般人懂得更多的有关卫生法的法律、法规而已。客观地说,这些专业人士的实践操作还差强人意,但就基础理论而言却乏善可陈,其最大的致命伤在于欠缺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难以触及卫生法的精髓和实质。随着中国卫生立法进程的加快,一些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卫生法学这一专业,但在一段时期内并没有受到法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如今的法学界已经基本上承认了卫生法学这一学科,只是学科地位仍处于“有气无力”的境遇。为了更好地满足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关部门从20世纪末就开始着手筹划制定一部卫生(基本)法,[2]但令人倍感遗憾地是,这一夙愿至今没有得以实现,仍然处于卫生立法单行法林立的局面,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卫生法学教学,虽然教科书均多多少少对卫生法学有一个总括性或者总则性的介绍,但距离作为一个部门法的高度显然仍相距甚远。因此,在未来的卫生法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部门法的高度进行讲授,实现教学思想从学科到部门法的蜕变。
3 教学师资的蜕变
在卫生法学的教学还停留在法学教研室的阶段时,卫生法学的教学师资多为“半路出家”的法科教师,但正统法科出身的教师如同凤毛麟角;在卫生法学教学由法学教研室提升至专门的法学系(院)时,卫生法学的教学师资绝大多数均为法科出身,尤其是近5年来,新补充的卫生法学教学师资几乎均为正统的法科出身,接受过数年的专业训练和文化熏陶,应当说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也遭遇了一些困难。[3]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这些法学教师对医学知识(甚至医学常识)的欠缺,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袭的是传统的法科人才培养模式,这就使得卫生法学专业与传统的法学专业之间的区别,在不经意间被一点一滴地销蚀掉;与之相似的是,单纯的职业医师同样难以完成讲授卫生法的任务,因为法律的思维模式与医学等其他学科的思维模式亦是“泾渭分明”,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彼此通约甚至快速切换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目前的这种情境下,许多医学院校采取了较为折中的做法,即通过选派教师进修、鼓励教师攻读第二学位等方法完善师资结构,尽力实现授课师资从单纯的法学人才过渡到医法复合型人才。但从教学的实际效果考察,这些举措仍然属于“缓兵之计”,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需从源头上有计划地培养或者招聘具备医学和法学专业背景的复合型教师。唯有此,才能切实满足现代卫生法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卫生法学人才。
4 教学方式的蜕变
北京大学著名法律学者朱苏力教授曾经指出,一般的法学教育没有紧贴司法现实,更多的是重视法律文本和学者的抽象阐述,注重法律的教义分析,而不太注重个案及司法判决,缺乏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问题的严格分析训练。作为脱胎于法学的卫生法学,同样遭遇上述困境。当今的卫生法案例课堂教学大多仍然停留在“事例”或“举例”的层面,或者简单依照“案件——答案”的思路授课,实际效果不容乐观。由于卫生法学是一门法学与医学相交叉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过分侧重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势必应当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和完善。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观察,充分利用模拟法庭、诊所式教育、案件讨论会等第二课堂辅助教学非常必要,促使教学方式从理论灌输型向实践型转变。此外,我们如今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编写的教材不科学、不合理,不仅体系混乱,而且内容陈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卫生法教学[4]。
5 教学计划的蜕变
尽管卫生法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历史已经走过15个春秋,但围绕各校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教学计划却一直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目前,开设卫生法学或医事法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在法学专业课方面问题不大,因为其课程门数和所需课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各个学校在特色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却参差不齐[5]。例如东南大学将《卫生法学与法规》、《国际商法》、《药事法规》等作为特色课程;长春中医药大学将卫生监督学、卫生法学基础、卫生资源法、卫生服务法、疾病预防与控制法、生命健康权益法、国际卫生法等作为特色课程;天津医科大学将卫生法学、医事法学、医事仲裁与诉讼等作为特色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中国卫生法学史、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学、药品管理法、心理学、逻辑学、预防医学、医学概论、药学概论、临床医学等作为特色课程;首都医科大学则将卫生法学概论、医事法学、药事法学、医疗纠纷法律事务、卫生监督学、外国卫生法等作为特色课程。“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存异”而不能“求同”,就使得同行之间容易失去了对话的可能,自然也无法搭建共通的交流平台。很显然,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仍然遵循的“1+1=1”的思路,即“传统课程+特色课程=新专业”。基于这种课程简单叠加的教学计划只能培养出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但绝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新专业”思维的专业人才。因此,未来的卫生法学教学计划应当由课程叠加型向课程融合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崇其,张静.卫生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
[2]赵同刚.卫生法(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王洪婧.论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进[J].卫生软科学,2009,23(4):422.
[4]翁开源.社会实践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04,25(8):67.
卫生法学教学 篇9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卫生法学
1 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卫生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和确定与课程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 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活动。有研究指出,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手段。研究性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
卫生法学是法学与医学、卫生学等自然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法律课程, 一方面具有教学内容多的特点, 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执法、医疗纠纷处理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法律制度, 对民法、行政法、刑法和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的原理和制度均有涉及;另一方面具有教学时数少, 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往教学由于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方法, 教师上课“满堂灌”, 学生下课背课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导致学生不但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卫生法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而且不能运用和创新, 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教学, 有利于教会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卫生法学课程的特点, 开展研究性教学应符合以下要求:首先, 实现卫生法学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其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条件, 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再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 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最后, 鼓励但不限于必须得出结果, 注重研究、探讨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 就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言,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 在卫生法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方式
研究性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自2010年起, 我们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各专业的卫生法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探索建立以启发、训练学生法律思维为目的, 传授学生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探究、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体系,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我们的经验, 对于卫生法学课程而言, 使用价值最大的当属专题研究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
2.1 专题研究教学
任何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都因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并随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培养法律思维, 动态地学习法律并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各种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专题研究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提出要求、进行准备、开展研究、汇报评价等教学过程, 可以收到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热情、兼顾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学效果。
在专题研究教学中, 教师提供的课题应当富有启发性, 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且与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密切相关。例如, 我们在针对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的专题研究教学中, 设计了“乳制品食品标签的规范性调查研究”、“医疗纠纷处理第三方调解机制效果调查”等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专题研究教学需要在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 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 通过积极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专题研究教学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次的问题, 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作为课题结题重要的评价标准, 注重问题的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
专题研究教学应当采用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要强调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问题的提出可分头或由专人进行, 但问题最终确定和解决应当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研究完成后, 由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研究报告, 汇报研究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
2.2 案例分析教学
案例分析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方法, 具有以案释法、教学相长、注重分析、培养能力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把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未来工作中,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是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选择能把所学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真实案例, 尤其是社会热点事件, 使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从总体上把握及应用所学知识。如我们在给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卫生法学课程的过程中,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的患者杀害实习医生的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及时将其作为案例分析教学的材料引入课堂, 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还教会了学生医师执业权利义务、权利保护以及法律制裁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也可以由教师指定主题, 学生自行查找并撰写用于分析研究的案例。案情的叙述应一目了然, 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变化性和可再现性, 切忌只平铺直叙具有法律意义或与旨在传授法律概念、制度和理论相关的事实, 将丰富的社会生活简单化[3]。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 作出决策和选择, 解决案例中特定的问题, 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 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此外, 教师还可假设或变更一些条件, 让学生进行讨论, 有时甚至可以故意提些错误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己从错误的迷宫中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4]。
案例分析教学也应当采用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在案例分析教学中, 既要充分发挥各研究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要强调各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对于由教师指定主题, 学生自行查找并撰写的案例, 查找工作可分头或由专人进行, 但案例的选择和撰写应当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并在小组讨论结束后, 进行问题设计和案例分析。由研究小组共同或指定专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汇报研究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
3 实施过程
作为两种主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专题研究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的实施细节虽有差异, 但其要点大致相同, 可分为以下3个主要阶段。
3.1 确定主题
无论是专题研究教学还是案例分析教学, 研究的主题均应围绕专业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所需进行设计。确定主题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 全面了解专业开设的法律课情况、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状况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定主题时不能仅满足于对法律原理和法律制度本身的探讨, 要适当联系相关的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和医药卫生领域的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 应侧重于依法执业、医疗管理、医患关系、医疗损害等涉及法律制度的课题和案例。专题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数量一般控制在所有学生每学期分别分组完成1~2个为宜。
3.2 学习与研究
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因此, 本阶段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如前所述, 无论是专题研究教学还是案例分析教学均采用研究小组形式进行。学生分组一般依据学生自愿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专题研究教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和分工查找资料;各小组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 共同撰写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教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和分工查找案例;各小组对所搜集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对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 并加以论证, 共同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研究资料之间的关系。首先,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作用。教师应当精心准备, 布置好研究任务, 明确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 及时解决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其次, 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开始研究之前先学习教师指定的教材、讲义和有关知识, 对研究主题涉及的课程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将存在的疑惑和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最后, 研究资料是学生进行研究的认知工具。研究资料中的理论材料往往来自于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或网络评论, 案情事实或社会事件发生、发展情况以及有关争论则主要来自于新闻媒体的报道。
3.3 汇报和评价
汇报和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 重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和应变能力, 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研究态度进行考核与评价。具体操作过程为:各研究小组向全班汇报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回答来自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并接受考核, 最后由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汇报应当围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介绍进行, 但不限于书本知识的讨论, 要着重对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争议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 关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尽可能让研究小组成员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意见的机会, 同时允许小组之外的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研究专题或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并可联系实际, 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与迁移。教师总结不能简单地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应注重启发,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绩评定重在考核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主要考查学生的课题设计、研究和汇报或案例准备、分析和汇报情况。具体考核方法:专题研究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研究情况和专题研究报告3部分组成;案例分析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研究情况和案例分析报告3部分组成。各部分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其中专题研究教学的课堂表现、研究情况由学生评分, 专题研究报告由教师评分;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表现、研究情况由学生评分, 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评分。
参考文献
[1]夏锦文, 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2) :25-28.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71-75.
[3]陈仕学.医学院校法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2) :66-68.
卫生法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卫生法学,教学改革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2010 年7 月教育部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 ( 2010 - 2020) 》提出了: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医学生的卫生法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文素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但如果教师一味采取传统的 “说书”式的灌入教学, 课堂难免显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 不但学生的兴趣会淡然无存, 卫生法教育的基本的目的也难以达到。为了打破传统式教学的禁锢, 充分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我们有必要进行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
一、卫生法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三个方面
(1) 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缺乏主动性。
(2) 教学目标狭隘, 忽视知识运用。
(3) 评价方式传统, 考核内容片面。
二、卫生法学课程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增强课堂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
卫生法学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但是因为目前该课程在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 传统教学方式单一, 部分学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参与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树立 “以学生为本”冉争教学理念,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封闭的、机械的教学模式, 从传统的以 “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 “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改变学生对卫生法学课程枯燥无味的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增强课堂活力, 提高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知识的学习不是为了储存, 而是为了运用。卫生法学课程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知法、懂法, 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 更要增强学生的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摒弃了 “满堂灌”“填鸭式”等低效的、落后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活动教学, 注重学生参与。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迈出教室, 走进医院, 与律师一起参与医疗纠纷的处理实务, 见证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 切实体会到法律的内涵, 学会如何将之 “见乎行”。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将书本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 也开阔了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三) 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卫生法学教学中, 师生关系常常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对教师要心存敬畏, 这种权力结构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而参与式教学,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教师不只是 “教”,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 也是一个学习者。同时, 教师在卫生法学课中也不再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和答案的发布者, 还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
三、参与式教学在卫生法学课程中的实践途径
( 一) 调整传统教学结构, 运用多元教学方法
目前,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对中医学专业的卫生法学课程安排32个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选取了与医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八个部分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上, 坚持以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学习为主。主要形式包括案例讨论、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
1.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学生围绕某一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 以求得正确理解和认知的教学方法。整个卫生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案例讨论的方式是运用的最多的。例如教师在讲解 “病历的证据效力”时, 以 “医疗机构封存病历档案袋破损”案例为导入, 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情境。待教师对病历作成、查复、封存、保存等相关进行详细讲解之后, 引导学生回到导入案例, 结合具体的法条分析案例, 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从思考到学习再到运用的过程, 让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开始了跳跃。
2. 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引领到某种特定的场合与氛围中,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卫生法学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医学生, 他们以后都将走上医师的岗位。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将听课的学生假设为案例中的角色,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讲述 “知情同意规则”时, 我们假设学生是在某医院急诊科的实习生, 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危急患者, 让学生以当事者的身份做出选择。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不再认为所讲的知识与自己毫无联系, 反而是息息相关。
3.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课前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的教学过程。在 “传染病防治法”的教学中, 我们就采取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 课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视频, 并结合书本教学内容完成教师事先布置的案例分析。课堂上, 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后, 提出关于 《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精神等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后, 请学生进行解答。
4.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 教师交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分析等途径自行思考、独立探究, 自主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与结论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上, 有一部分是 “刑法对医药卫生领域的调整”,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刑法概述及20 个与医药领域相关的罪名。在教师讲授完刑法相关基础知识后, 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学生承担起讲授20 个罪名责任。学生的讲授其实是课前研究的一个成果展示。课前, 学生在根据教师提出了5 个问题选取一类罪名进行研究。学生将研究的成果做成PPT后, 到课堂上选取一个罪名与其他同学及老师分享。在分享过程中, 小老师们要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通过探究式学习, 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 而且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教学上也达到了 “授人以渔”的效果。
( 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与式教学只停留于在课内还不够,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应是“卫生法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 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它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 以促进学生总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1) 。在“卫生法学”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
在卫生法课程的 “医疗损害处理法律制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模拟法庭的实践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师对医疗损害的法律制度进行讲解后, 以真实案件为原型, 根据课堂需要, 由任课老师将案件情况按照各当事人掌握的不同信息进行加工分类。然后, 老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审判组、原告组和被告组。在给各组成员进行角色定位之后, 各成员各司其职。待原、被告组准备好证据目录、法庭辩论阶段等材料后, 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程序, 在审判组法官的主持下, 原被告双方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及 《侵权责任法》为依据展开辩论。最终由审判组的成员根据现场辩论的情况做出判决。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与实践, 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司法审判过程的魅力。
( 三) 完善考核制度, 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是卫生法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不仅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教学信息反馈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原则, 利用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给予的价值判断, 既是教学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 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考核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与式教学在卫生法学课程中的开展, 必须有一个与之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参与式教学重在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热情将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参与程度, 所以我们将课程中涉及到学生参与的部分都纳入了成绩的考评制度。我们设定的评价体系涉及四个方面, 分别是课堂表现、研究成果、成果展示、期末考试。其中课堂表现占比30% , 研究成果占比25% , 成果展示占比15% , 期末考试占比30%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堂提问等多种参与课堂的形式。研究成果主要指的是探究式学习中, 学生针对自身选取的内容进行研究所做成的课件。在对课件进行评价时, 不仅考虑课件的内容, 也要考虑课件的效果。
除了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外, 我们还建立了学生对教师以及课程参与式教学的评价机制。这一评价的开展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开展。对调研问卷进行详细的分析, 有利于卫生法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的继续开展。
注释
中职学校的法学课程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学课程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新生力量,仅仅掌握职业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作为教育体制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办得有特色,提高毕业生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应将法学课程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中职学校法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法学教育目标存在功利性。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满足于开了几次讲座,搞了几次活动,违法犯罪率多少等统计数据;还有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连基本的法制基础课程都取消了。
2.法学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有些学校虽然有法制教育课程,要么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要么作为结业前的选修课,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法制教育内容缺全面性和连续性。
3.法学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有些学校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案例分析和通过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
4.法学教育效果缺乏实用性。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最高权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这导致有些学生学习法律更多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没有认识到它是治国安邦,保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法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法学课程教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法治是建构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是社会趋向文明和谐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
2.法学课程教学是中职生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堪忧,法律意识淡薄现象日益加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的中职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更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创新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中职学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由于不同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所以,法学课程应分年级阶段设置,方法上应灵活多样。
1.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属于感性学习为主的阶段,还没有一定的专业理念,但对自身权利义务看的比较重,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课程设置时应该以《法律常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知识体系为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模拟法庭演示法和读书指导法。模拟法庭审判案例则是在观摩审判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理论综合地运用于实践,这是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体现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读书指导法是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之间的阶段,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所以不论何种专业,此时的法学课程设置时应该以《税法》或《经济法》体系为主,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基础,重点突出多媒体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法主要在于完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3.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属于理性学习为主的阶段,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业愿望比较强烈,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深化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时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财会专业应以《会计法》为主,幼师专业应以《教师法》为主。教学方法重点突出课堂讨论法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其目的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用法律来处理案件,甚至对我国存在的立法缺陷亦有所发现和了解。可以这样进行: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第二阶段是利用三分之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践教学法是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活动,在选好的实习场所,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能接触的法律知识给予反思,结合实习工作内容、实习感想、实习收获的记录,写出实习总结,进行实习经验交流。
当然,法学课程在这里不是专业课程,课时的安排可以灵活掌握。
总之,法学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更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制,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于中职生也不例外,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廖萍蓉.要重视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卫生法学教学 篇12
卫生人力资源(Health Human Resource)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指从事医疗、护理等各类专业卫生人员、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预备卫生人员和潜在卫生人员的总称;狭义主要指专业卫生人员[1]。本文因前一概念中的“潜在卫生人员”范围太大和不利于分析而取狭义之概念。专业卫生人员一般是指受过不同教育与职业培训能根据人民的健康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并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2],这些人既能反映一个国家卫生服务水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们的健康程度。然而,卫生人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卫生人力的需求,须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卫生人力规划和政策。卫生人力规划是指为实现预定卫生目标,改善人们健康水平,估计需要卫生人员的数量和种类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选取什么样的预测方法,并使所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卫生人力需求的误差最小,从而为我国卫生部门制订中长期卫生人力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1994年-2010年间我国有关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作一简单回顾与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或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启示。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对清华同方中文数据库中的所有知识仓(CNKI)(农业科技知识仓除外)进行相关文献检索。
2.2 采用高级检索方法,首先采用检索词“卫生人力资源”和“预测方法”,用“全文”检索项目和”精确”匹配在医药卫生知识仓中进行检索,其次采用检索词“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预测方法”,用“全文”检索项目和“精确”匹配在(CNKI)中的所有知识仓进行检索;检索年限均设定为1994年至2010年。
2.3 对CNKI数据库所收载的有关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文献中的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3 结果分析与应用评价
3.1 结果
采用检索词“卫生人力资源”和“预测方法”,用“全文”检索项目和”精确”匹配在CNKI数据库中的医药卫生科技知识仓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有关该方面的文献共计84篇;采用检索词“卫生人力资源”和“预测方法”,用“全文”检索项目和“精确”匹配对CNKI数据库中的所有知识仓进行检索的结果显示,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共计96篇。为全面和合理起见,本文采用后者之数据。在96篇文献中,有关综述性的研究成果14项,占总研究成果的14.6%,纯方法应用性研究成果32项,占总研究成果的33.3%,其他(有关教育、政策等类)成果51项,占总研究成果的52.1%;从预测模型(方法)情况(见表1)和所使用的预测变量(见表2)看,使用传统预测方法(模型)的成果较多,利用创新性或前沿性预测方法的成果虽然很少见,使用组合模型(方法)进行预测的研究成果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注:该表中的方法不包含综述文献中所介绍的预测模型(方法),其中有80%以上的文献运用了两种以上的模型(方法)进行检验性(拟合性)预测。
3.2 预测方法的应用评价
3.2.1 健康需求法和健康需要法。
健康需求法是采用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来反映人群的健康需求及类型,在规划时要考虑到未满足的需求(潜在需求)。此方法的关键是目标年度或目标机构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具体确定利用率的方法有固定利用率法、理想需求量法、预测利用率法、专家意见法等[3]。健康需要法是从一区域或国家人群的自然患病率和保健需要出发,通过适当样本的卫生服务调查,运用公式来计算出当地一定人口所需的卫生人力数[4]。该方法是根据客观医学实践及疾病防治的标准和要求规划一个地区所需要的卫生人力数。王德耀和顾钦等[5,6,7,8,9,10,11,12]利用该方法对我国区域卫生人力需求和专科卫生人力需求进行了较为有效的预测。该预测的出发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要量,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分析时因其排除了社会经济、人口特征、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医疗保障制度、疾病特征等影响因素后所进行的居民对卫生人力服务需要的预测,导致其预测的结果比实际需求高,这就有可能造成卫生人力的严重浪费,从而影响整个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李朝阳[13]等学者认为,健康需要法和需求法因方法复杂、所需资料多、花费大等原因而不宜用于低收入国家。
3.2.2 人口/人力比值法。
该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医学教育、医疗费用、居民疾病模式等发展趋势,预测目标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人力与人口的比值,将预测的卫生人力/人口的比值乘以目标年的预测人口数得到目标年的卫生人力数。这是最为直接、也最为简易的一种方法。雷良莺、刘吉成等和汪文新等[14,15,16]利用该方法对区域卫生人力进行了预测。但该法的缺陷在于其忽视了卫生人力的质量(包括其医技水平、医德等)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影响而使所预测的结果走向另一极端———人力数量堆积,从而使卫生服务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逐步流失。这正如龚幼龙[17]所言,由于该计算程序没有引入服务的概念,所以难以了解卫生人力内部结构和提高产出量、改善工作效率等在人力规划中的作用,选用不合适的人力/人口比值作为预测标准,可能会浪费资源,从而对卫生人力政策产生长期影响。
3.2.3 专家咨询法:
该法是目前世界上人力资源预测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专家可以是有一定建树的学者或者这一领域的权威,也可能是一般的群众或卫生工作人员。根据所预测变量性质决定专家的选择,由专家根据服务类型,评定可能提供给人群的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此法简便易行,高低收入的国家均可以使用[18]。我国学者王黎[19]等亦利用该法对我国农村卫生人力与专科性卫生人力进行过预测。但是该法存三个主要缺陷:一是专家的主观性太强;二是专家所获信息是否全面;三是一般群众或卫生工作人员可能缺乏专业知识或研究视野较窄,因此,采用该法所预测的结果不一定是最佳结果。一旦出现上述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情况,那么其所获取的结论就不能作为规划或政策的参考依据。
3.2.4 医院规划模式法:
该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一个基准医院模型,然后计算基础年医院工作效率指标,最后确定基础年一个医院模型下的卫生人力和床位需要量。该方法实际是服务目标法的一种变形。其综合了WHO推荐的4种经典方法,克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是一种适用范围广、简单易行的综合的宏观预测方法。如梁智等[22]对该方法与人口比值法和灰色系统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该法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然而,事实证明,该方法因因变量多而难以确定其合理性与准确性等(如患病率与就诊率因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得出有效的变量)而导致预测结果的误差较大。
3.2.5 灰色系统法:
该预测方法是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从而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状况(Ray.D)。该方法因不需要完整的历史资料,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计算量小,其中最重要的是该方法还考虑到了多种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该方法有两种模型GM(1,1)和GM(1,2),但在实际应用中,前者应用最广泛。如沈清等[23]根据浙江省1980~1999年每千人口护士数,预测了浙江省2000年和2009年护士量为1.2人/千和1.5人/千;陈欣和毕光忠[25]利用天津市1987~1999年卫技人员数为基础资料,结合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了2000~2005年各级卫技人员数;此外,还有李蔚泉与张兴亚对兰州市卫生人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误差仅为25人[26]。上述研究者均认为,由于该模型所需的资料不要求典型的分析规律,计算量小,它能通过数据累加生成为直线而进行趋势预测,对呈现递增或递减趋势的数据预测效果较好。但是该模型同样有其内在缺陷,即其资料的残缺性而导致其无规律可循,计数量过小而只适应于大范围的卫生人力预测,对于小范围的预测,其误差率与文本法相比较则超过了20%[27]。因此,该法只适用于卫生人力需求的短期预测而不适用于卫生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
3.2.6 时间序列法:
时间预测法是以时间数列所能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进行引伸外推,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根据资料分析方法的不同,其又可分为:简单和加权序时平均数法、趋势预测法、移动和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性趋势预测法等。因该类方法被认为可用于卫生人力需求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因此,该方法在本检索结果中的应用较多。其中,凌莉等[28]利用ARIMA与多重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了人口、经济的因素,对广东省2000年和2010年的卫生人员总数进行了预测,认为ARIMA模型在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管延羡和朱文忠[29]对该方法中的平均数季节指数法和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以及最小平方趋势剔除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认为该方法能有效配置卫生人力。刘元元等[30]利用该法中的传递函数模型结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我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预测。其认为传递函数模型比ARIM模型的误差要小,其预测的误差仅为-0.15%,因而更符合实际。李悦等[32]利用1982~1998全国卫技人员历史资料,采用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了2005年全国卫生人员总量。结果表明,ARI-MA适用于卫技人员总量的预测。但是,ARIMA模型只能预测单纯依照自身动态规律发展至今后某个时间的我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它仅考虑了时间序列目前观测值受过去观测值影响的情况,无法在预测模型中引入人口城镇化和经济等有关指标,因此,其预测的信度受到质疑。换言之,即该法在遇到外界发生较大变化时所产生的预测偏差较大,因此,该法只适宜于中短期预测。
3.2.7 其他方法:
除上述两种应用较多的定量方法外,还有一些学者使用了诸如线性回归法中的直线回归法、多元回归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分层系统评价法、标准工时测定法、卫生人力资源密度指数法(HRDI)、支持向量机法、秩和比法、以及加权平均组合法等统计学方法。如马玉琴等[33]利用DEA分层系统评价法对医疗机构的人力进行了预测,孙秋梅等[34]利用直线回归法根据1981-1992年铁路系统的卫生人力总数预测2000年全国铁路卫生人员需求量将达到130633~163319人。王启栋等[35]采用多元回归法与秩和比法对医院的收容量进行测算,并认为该方法可以用于卫生人力需求预测。然而,有学者对这些研究成果经过推演和验证后认为,上述方法只有在资料准确、时间连续和大样本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效预测。此外,该类方法即使在保证资料准确和大样本以及样本时间连续的情况下,它还存一大缺陷,即忽视预测对象的自身规律而导致预测结果的精度难以保证[36]。
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大多数学者均采用了加权组合模型(方法)。该法是以各种预测方法得到的预测值为变量,以按照均方误差最小原理确定的系数kit(介于0与1之间,且其和为1)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进而得到最终预测值[37]。该方法之所以得到大数学者认同并广泛应用,在于其不仅可对多种定量预测结果进行加权组合,而且可以同时对定量预测与定性预测的结果进行加权组合,且因其考虑了多种方法所获得结果的权重而减少了预测误差,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陈娟等[38]利用该方法预测了2015年中国内地年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按医护比例1:1计算将需要206.1万。但是该方法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该方法中的组合权重的认定问题。一旦权重的认定产生误差,则最后预测的精度误差会成倍增加[39]。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所述,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在我国不仅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而且各研究成果为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卫生人力规划制定等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但是,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也不难看出其应用过程中还存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应用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很难得到保证,预测模型的选择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预测方法缺少拓扑创新等。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很难得到保证指的是各研究结果大多仅给出了点估计值,而没有进行预测区间(83.8%)的估算,因此其结论很难使其概率性得到保证。预测模型选择的盲目性指的是绘制数据散点图或趋势图的研究成果不足10篇,一些研究者在没有仔细观察时间数列的变动特点就选择了预测模型,且在选择模型后很少有学者进行德宾—沃森(D.W)检验,故各预测模型用于实际预测的误差增大。预测方法的拓扑创新指的是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大部分成果缺少预测误差分析图,检验方法单一,从而导致预测结果的精度令人质疑。二是在应用层次或应用对象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卫生人力总量预测(即宏观层次的预测)的研究成果较多,对卫生人力进行分类预测(微观层次)的研究成果则较为很少见,且缺乏系统性。一般认为,一个好的卫生人力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卫生人力的社会总需求量,更需要考虑病种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变化对卫生人力需求量的影响,否则就会造成卫生人力资源过剩与紧缺并存。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卫生人力地域布局不均(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经济发达地区多、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少)、卫生人力种类呈集聚发展(临床医生多、护理人才少、专科医生多、全科医生少等)的现状,与卫生人力预测模型及技术不当应用或预测方法内在缺陷有着重要的关联。
4.2 对卫生人力规划的建议
4.2.1 转变卫生规划过程中的传统人力预测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卫生人力规划实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侧重于人口、经济和诊疗指标和卫生人力总量需求的卫生人力规划理念,因忽视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卫生人力需求的影响和对预测模型的深入分析而使预测结果与实际需求的巨大差异。因此,树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卫生人才预测观,掌握卫生人力预测模型的功能特点,是解决当前卫生人力规划地区布局不均衡和卫生人才种类呈集聚发展态势的前提条件。
4.2.2 把握卫生人力预测的前沿理论,创新卫生人力预测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传统卫生人力预测无论是在模型选择上还是在模型建构或修正上,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技术缺陷。一般认为,预测模型是否可以用于卫生人力预测,需要通过D.W检验,该理论认为,只有当回归余项无序列相关时,D.W检验才能通过,相关模型才能用于预测,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实践界,却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检验。传统卫生人力预测中预测模型就其原型分析,实际上有许多方法很难通过D.W检验的。究其因,主要是缺少对其进行拓扑创新。在原预测模型的拓扑创新预测,实质是对一个变化不规则的行为数据列的整体发展进行预测,也就是说按规定的给定值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时间间隔。如徐一兵等(2006)[40]研制出的灰色拓扑预测法,就能够有效克服原始数据列非线性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4.2.3 系统考虑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模型变量,分类建立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
预测变量的选择,直接决定预测结果的精度与信度,然而,如前所述,现有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成果却有意无意忽略了病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和经济支付能力等变量对卫生人力实际需求的影响,从而使预测的结果与实际需求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全面而系统地考虑与卫生人力需求有关的影响因素(即模型的因变量)。除此之外,提高卫生人力预测精度和信度的另一有效方法是对卫生人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建立预测方法。对卫生人力进行分类是建立有效预测方法和选择有效变量的前提,换言之,只有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测方法才能使预测的结果更为准确。如根据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建立城乡基层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根据卫生机构规模建立卫生管理人才需求预测方法,根据卫生服务分类分别建立临床执业医师(包括内科医师、外科医师、眼科医生、麻醉医师、儿科医师、精神病医师、口腔医师等)、护理人才、药师、医技人才(包括检验、影像、病理、医学信息、医学工程技术、透析技术等人才)需求预测方法等。总之,只有在卫生人力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预测方法,才能选择合理的预测变量,才能使所预测卫生人力需求量结果的精度令人信服,并据此制定的卫生人力规划更为科学合理。
摘要:探讨提高卫生人力资源(HHR)需求预测水平的方法,为制定我国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及其政策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指导或依据。方法:对清华数据库中的中文知识仓(CNKI)(农业科技知识仓除外)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并对该类数据库所收载的HHR预测成果(1994-2010)的方法学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共检索到全文中同时出现“卫生人力资源”和“预测方法”的论文96篇,其中有关HHR需求预测方法的综述性研究成果各14项(14.6%),有关HHR需求预测方法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共计32项(33.3%),期它成果51项(52.1%)。结论:卫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多样,且各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因各方法均存内在缺陷和缺少对卫生人力的分类预测等而导致了我国HHR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要想使卫生人力规划科学、合理和有效,除完善需求预测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须要根据病种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分类人才需求预测方法。
【卫生法学教学】推荐阅读:
卫生法学案例论文09-14
卫生法学选修学习心得05-27
卫生法学论文范文10-26
北中医《卫生法学(新版)》第1次作业07-06
法学双语教学10-31
法学本科教学12-19
经济法学教学07-20
法学专业教学07-26
本科教学的法学09-14
法律诊所法学教学09-30